第一篇:杜甫望岳10月8日
望 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朝人,是初唐时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是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唐肃宗时,官至左拾遗,后来到了四川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拾遗、杜工部。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作品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真实的历史面貌。杜甫人格高尚,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忧国忧民的情怀,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歌众体兼备,艺术精到,被后人称为“集大成”。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25岁的杜甫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看望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游历名山大川,其中包括泰山,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岳”指的是东岳泰山。从这个望字 1
可以看出诗人没有登上泰山,而是在远处看。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在古代,泰山和其他四座著名的山以中原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一带为中心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被称为五岳,分别是东泰,西华(陕西),南衡(湖南),北恒(河北),中嵩(河南)。。被称为五岳。
有个成语叫三山五岳,成语,泛指名山或各地。三山指 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很多资料说三山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的三座仙山:方丈、蓬莱和嬴洲)。东岳泰山,在古代又叫岱宗、岱山、岱岳、泰岳,被称为五岳之首,也叫五岳之父。所以有个迷语:迷面就叫泰山,打一亲人的称谓。迷底是岳父(五岳之父)。
东岳泰山自古被视为崇高、神圣的象征,从秦汉时代开始很多帝王都到这里举行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叫封禅。“封”是在泰山上堆土为坛,在坛上祭祀天神,报答上苍的功绩;“禅”是在泰山下扫除一片净土,在净土上祭祀土神,报答后土的功绩。由于历代皇朝的祭拜也使泰山处于至尊地位。泰山的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泰山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
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夫如何?岱宗,泰山。夫:文言文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它的作用就是用来强调疑问语气。泰山究竟怎么样呢?乍一见到泰山惊讶的不知道如何形容,所以诗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齐鲁青未了。“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现在也有很多人管山东叫齐鲁之地。青未了;“青”,指泰山苍翠的颜色,“了”,完的意思。意思是一片青绿苍翠,没有尽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意思是泰山究竟怎么样呢?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颜色没有尽头。
首联两句以设问提起,然后自问自答。交待了泰山之大,大到什么程度?齐鲁大地上,苍翠的颜色没有尽头。很明显,诗人是站在很远的地方遥望,看到了泰山山脉连绵不断,一望无际。这是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在这里指大自然。钟,聚集或集中之意。神秀,神奇秀丽。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泰山太美了,诗人觉得无法形容它的美丽和神奇,只能说是因为大自然对它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赐给了泰山。“阴阳”,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关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唐代著名道士李筌所著(黄帝阴符经)上说:“天圆地方本乎阴阳,阴阳既形,逆之则败,顺之则成。”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本是由阴阳两气生成的。(圆为阳、方为阴)
阴阳是一种既定成型的规律,如不按照这个规律行事就会失败,反之就可以成功。
实际上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占卜等。
诗里面的阴阳用来表示的是方位。在古代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山的南面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叫阳,山的北面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叫阴。(楼,阴面阳面)而水恰恰相反,水的南面为阴,北面为阳。
中国古代很多地名就是按这个规则取的,至今沿用。
比如湖南衡阳市(南岳衡山之南), 陕西华阴市(西岳华山之北),河南省洛阳市(洛河北岸), 江苏江阴市(长江南岸),割是动词分割。昏和晓原来指的是时辰,昏是黄昏,晓是早晨。这里引申为明和暗。高高的山峰把山南和山北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割”字用在这里,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和险,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化静为动,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高高的山峰把阳光截断,山南阳光普照,一片明亮,山北没有阳光一片昏暗。如果把割字换成别的词,比如换成分字,显得就没有力度,体现不出泰山的雄伟和险峻。这两句是近看泰山的高大和秀美。描写山高的诗句我认 4
为除了杜甫这两句,北宋著名政治家和诗人(寇准.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荡胸,心胸激荡。生层云,云气生发,层层叠叠。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古人说:近山而志高,临水而聪慧。登高远望,常使人浮想联翩,甚至心潮澎湃。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决眦”,眦,.眼角,上下眼睑的接合处,靠近鼻子的称“内眦”,靠近两鬓的称“外眦”裂开眼角,决眦的意思是眼睛瞪的太大了,眼角都快裂开了,形容用力注视的样子。入归鸟,把傍晚归巢飞回山间的群鸟收入眼底。瞪大眼睛看晚归山间的群鸟,它们似乎直往眼中飞来。这种感受只有在大山里才能有。另外,归鸟这个词也表明,此时已经是夜暮时分,诗人还在看,留连忘返,恋恋不舍,可见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这一句是从凝望的角度来写泰山,通过群鸟归山动态的画面,极力表现出泰山的高大。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应该。凌,跃上、登临。绝顶,山的最高峰。应该登临泰山的最高峰。
全诗以一“望”字为红线,情景交融。就距离而言,望是自远而近,就时间而言,望是自朝至暮,并由望岳而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情景。在描写方法上,这首诗虚实相生,由景及情,由情及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
一览众山小。这句话是化用了《孟子·尽心上》这部书里面“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有一副对联:海到无边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这是清朝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林则徐少年时的巧对佳话。有一回,老师带学童们游鼓山,爬上鼓山绝顶峰时,令学童们兴奋不已。老师以“海”为题,出一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让学童们对下联。没多久,有位学童首先对出下联:“山登绝顶我为峰”。他就是林则徐。上联写大海无边无际,尽头就是天了,所以是天作岸。林则徐的下联则以顶天立地,一览天下小!抒发了凌云壮志。
杜甫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展示了一个青年诗人的雄心和气概。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诗人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
第二篇:望岳杜甫
杜甫《望岳》
李林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介绍的是唐代杜甫的诗歌。我们首先来看看近代名人对诗圣杜甫的评价: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一、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仕途坎坷,身经离乱。他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变,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被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学习《望岳》
1、配乐朗诵: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写作背景: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3、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句组成。分别从远望、近望、细望、极望四个角度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高大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赏图片)
4、解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了作者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伟大抱负。与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近代才有诗人黄莽(山水悟道)在《清晨登悬剑山》中写出“登高方始远,天地纳于心。”之佳句。
三、知识延伸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东岳泰山”的。还有两首写分别写“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望岳》(西岳华山)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望岳》(南岳衡山)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歘(xū)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四、英译
A VIEW OF TAISHAN
What shall I say of the Great Peak? The ancient dukedoms are everywhere green, Inspired and stirred by the breath of creation, With the Twin Forces balancing day and night.I bare my breast toward opening clouds, I strain my sight after birds flying home.When shall I reach the top and hold All mountains in a single glance? 3
第三篇:杜甫望岳
杜甫《望岳》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题解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四处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东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均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句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只见一片青绿苍翠,一望无际。“岱”,泰山别名,旧谓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因为是远望,诗人看不到太多的细节,只见到一片青绿苍翠,望不到边,故说“未了”。它生动地展现了泰山山脉连绵不断的形象,同时也有看不尽、道不完的意思。
起始两句以设问提起,既包含着酝酿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写出远泰山雄拔于齐鲁大地的英姿,可谓意出高远。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论这后五个字时说“已尽泰山”,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这五个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钟”,聚集或集中之意。“阴阳”,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阳。“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奇险。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岱宗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
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语奇峭。”这两句诗已经体现出杜甫造语炼字精雕细刻、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特点。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刘勰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目睹泰山的壮美而情怀满腔。前一句显出诗人襟怀的浩荡,后一句显出眼界的空阔。“决眦”,裂开眼角,形容极目远望的样子。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鸟小,远望所致?还是诗人的神思随那鸟儿一起飞翔?这两句在写景之中,有诗人的不尽之意及神往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人分明不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象总有一天,一定会登上泰山绝顶,放眼四望,脚下群山是那样的渺小!《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时也是这样的心境吧。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许,展示了一个青年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评解
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体诗,尽管全诗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间两联对仗,但句中平仄声调未按规定顺序演排,各句之间也不粘缀,所以历代选本都归入“五言古诗”。这首诗的结构,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分析得极好:“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
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不愧是怀有大志者的诗作,所以《唐宋诗醇》卷九评价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则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第四篇:杜甫望岳
1、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诗圣__-——杜甫
2、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杜甫经历
(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修文馆学士。他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一 读书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二 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三 战乱流离时期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四 漂泊西南时期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读书、壮游(35岁以前); 长安求职(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
陷贼与为官(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59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3、我国古代诗歌
a/古体诗(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
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
句数不限
分五言 七言 乐府
B/近体诗
律诗
绝句
律诗
首联
颔联 要求工对
颈联 要求工对
尾联
4、五岳”分别指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5、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特点。
2.反复诵读,分析景物意象。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
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7、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8、把握节奏
8、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极望诗人心底的愿望)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9、整体把握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10、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那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极望,进而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11、“造化”两句用什么方法来写泰山,突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拟人。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12、“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这两句诗中蕴含了什么哲理? 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13、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句?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14、知识延伸: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下,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五、六句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15、巩固·延伸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第五篇:望岳 杜甫
望岳
杜甫 第一首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第二首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第三首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歘(xū)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祝融五峯(fēng)尊,峯峯次低昴。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归园田居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王维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chóu)躇(chù)。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赠从弟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