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开课诗歌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教案
一、《夜归》作者是宋朝文学家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 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烈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二、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听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白发苍颜。破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常往来于一博山道中。这首词是作者被贬官为民,在江西上饶闲居,游历博山时所做,时间约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作者约为45岁。
注释:①庵:圆形草屋。②华:花白。③归来,指43岁免官归里。译文: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
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
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三、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⑴。清新庾开府⑵,俊逸鲍参军⑶。渭北春天树⑷,江东日暮云⑸。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⑹。
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⑷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⑸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⑹论文:即论诗。白话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四、卷珠帘(魏夫人)
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
魏夫人:北宋丞相曾布(曾巩之弟)之妻,在词史上颇负盛名。朱熹曾把她与李清照并提,说是“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词林纪事》卷十九引)。②东君:司春之神的代称。
此词结构上采用了今昔对比的形式,词的上片描写热烈的恋情,下片词意、情绪急转而下,倾诉了抒情女主人公对爱情横遭不幸而触发的悲苦与绝望,以及对薄幸男子的不满和诘责。这种结构,勾画出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由对幸福的追求、向往、期盼转向对于不幸命运的怨恨、悲伤、懊悔这一心路历程,有力地渲染出佳人薄命的主题。
第二篇:诗歌鉴赏(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专项复习学案:
解读古典诗歌的钥匙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寻找准确理解诗歌的突破口 【教学方法】
学生探究寻找解读古典诗歌的方法,教师适当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生讨论下面五首诗,争取找到解读每一首诗的钥匙。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唐)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在 狱 咏 蝉 骆宾王(唐)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约 客 赵师秀(南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唐)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经 五 丈 原 温庭筠(唐)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①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②无言语,从此谯周③是老臣。
【注】:①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南,蜀后主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率兵伐魏,病逝于此。
②象床宝帐:祠庙中神龛里的陈设。
③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后劝后主降魏。
经过学生讨论与教师引导后,总结解读古典诗歌的钥匙:
三、即时演练
早 兴 白居易(唐)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提问: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画堂春 秦观(北宋)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提问:(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第三篇:高考诗歌鉴赏公开课教案
高三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讲义
诗歌鉴赏“分析意境”题型规范化答题训练(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熟悉“分析意境”题型的提问方式以及几种提问变体。 熟练掌握这种模式的答题步骤,规范答题。
二、思路点拨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或者: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诗。
3、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三、练习讲解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高三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讲义
2、(2008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①
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3、(20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③
④
四、实战演练
1、(2005辽宁天津)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维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2004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第四篇:高考诗歌鉴赏公开课教案
《挖掘隐含信息,巧解诗歌鉴赏题》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是检测考生古典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高考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解读诗歌鉴赏题中的诗歌,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诗歌理解的障碍较大,解题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综合分析之后笔者得出五点原因:①对诗歌特点认识不足,因而对内容的把握不准;②鉴赏思路不清晰,缺乏整体阅读的习惯;③综合分析能力不够,不善于从字里行间深挖隐性信息,答题时习惯跟着感觉走;④答题规范意识不够强,答题技巧欠缺,答案要点不全,缺乏应有的概括和提炼。⑤鉴赏方面的知识建构不够牢固,缺乏相关鉴赏术语的积累和运用,常常以感代析。
因此,笔者尝试在教学中以宏观把握全诗为前提,从微观入手,挖掘标题、作者、背景、意象、诗歌本身、题干等的隐含信息,对以上内容作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归纳、综合,尽可能在解题时做到 “瞻前顾后”,这样,利于考生较准确地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试题回放:
1、PPT显示诊断考试诗歌鉴赏题所选诗歌以及第2题。
浣 溪 沙
朱敦儒(宋)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曰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tuò],竹笋的壳皮。
(2)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4分)
2、PPT展示扫描的两份试卷上的学生答案,请同学们对答案进行现场点评。
学生现场答案示例:清明时节雨水湿润了惨淡的香火,碧溪桥外的燕泥透着寒意。词人以哀景衬哀情,表达出自己惨遭流放的凄苦无助之情。
对比正确答案:以乐景衬悲情,用江南清明之美景来衬托作者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错因分析:对注释的关注度不够,影响答题的准确性(如“南渡”、“流落”);对作品中关键字的体悟不够深入,造成理解有误(如“春好”指向乐景);忽视题干隐含信息,造成要点不全(例如缺失艺术表现手法)等等。总而言之,不重视鉴赏题本身的隐含信息,造成了丢分失分。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挖掘隐含信息,巧解诗歌鉴赏题。
1、挖掘隐含信息第一步:析诗题
①明确诗歌题目的作用:直接反映诗歌的主要内容,揭示作者的情感和情趣;由诗歌题目判断诗歌的题材,总体把握情感倾向。
②链接高考:PPT逐次显示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所选诗歌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推测诗歌大致的内容和情感。
如:【江苏卷】《春日忆李白》【福建卷】,关注“忆”,明确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关注“爱”,明确诗人对东山雪景的喜爱之情;《晚泊岳阳》【辽宁卷】关注“泊”,明确作者的思乡之情。《春日秦国怀古》【全国新课标卷】,关注“怀古”,明确怀古之情。
2、挖掘隐含信息第二步:析注释
①明确诗歌注释的作用:解释生僻词语,帮助理解语句,疏通诗意;介绍背景,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本诗的思想内容。
②链接高考:PPT显示【浙江卷】《人月圆》诗歌鉴赏题。要求学生在无注释和有注释两种情境中认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人 月 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分析:关注注释,就不难发现“被迫仕金”这一背景透露出的情感主旨,再加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这一写作缘由,诗人亡国之隐痛,天涯沦落之感,深沉的历史兴亡之叹已尽然流露。
③从对比中明确: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注释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
3、挖掘隐含信息第三步:析题干
①明确诗歌鉴赏题题干的作用:指明了答题要求和思考方向。
②链接高考:PPT显示【福建卷】《晓至湖上》和【全国卷Ⅱ】《军城早秋》的问题设置,请学生解说题干的要求和答题的方向及范围。提醒学生注意要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③作业回放,学生点评:
PPT显示上次作业《征人怨》、诗歌鉴赏题的学生答案,请学生现场给分并点评,阐述给分理由。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提问: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分析:题干中的“句句”就明确了答案的范围,需从每句入手分析出“怨情”。
明确:复习中,很多同学习题答案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盲目性或不够明确的地方,这正是因为大家忽视题干的指向性。题干不管是给出限制性条件,还是连续设问,都具有很强甚至很鲜明的指示性,其语义层次或设问先后,都明确地“规定”着组织答案的步骤和形式。学生在应考时可以利用题干的这一特点,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
三、小试身手:
1、学生完成学案上《送人归京师》、《楚江怀古》两首诗歌的两道鉴赏小题。
2、教师现场投影3份学生答案,大家共同打分点评,最后幻灯显示参考答案,指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答案,分析总结症结所在的同时也感受自己点滴的进步。
四、鉴赏小结:
如何挖掘诗歌鉴赏题的隐含信息?
1.从题目认识对象 2.从注释破解难点 3.从题干明确方向。
此外,还可从抓意象,抓关键词句,如抒情句、议论句、典故等方面即宏观又微观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同时借助参考答案不断积累鉴赏术语、规范答题模式,从而在深刻体悟诗性光辉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抓住诗歌鉴赏题的分数。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课所学修改上次学案作业;
2、完成学案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一作业。★教学反思:
由于时代距离、文化底蕴、文言功底、鉴赏方法和经验等原因,古诗鉴赏对中学生而言有着比现代文鉴赏多得多的障碍和难度,,很多考生表现出对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畏惧。其实诗歌鉴赏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能准确把握好诗歌文本中的一些隐含信息,就能完整地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就能较准确地评价作者的观点,就能轻松快速地解答诗歌试题.。
经过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有了基本了解,但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尝试在宏观把握全诗的前提下,从微观入手,挖掘标题、作者、背景、意象、诗歌本身、题干等的隐含信息,对以上内容作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归纳、综合,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尽可能做到 “瞻前顾后”,牢牢抓住命题者提供的情境与暗示;同时设计评改题,采用他评和自评的方法,把握考生容易遗漏的答题要点,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并结合学到的方法来重新审视并补救做过的作业,明确答题的思路和方 3 向,强化得分意识。
教学实践中,我欣喜地看到同学们在分析点评他人答案时的认真与积极,对比自己答案和参考答案时的急切,在看到扫描卷上不够工整的字迹时的会心的笑声。这些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更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让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不再陌生与可怕。
当然,光有好的解题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代优秀诗词的热情,而不是为了得分而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古典文化才有延续的希望。毕竟,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作者通讯地址:四川省绵阳市科学城一中联系电话:*** 4
邮箱:2086254756@qq.com
第五篇: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教案
诗歌鉴赏之意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2、使学生能区分“物象”和“意象” 教学重点:
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
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寻句抒情 激趣导入方式(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再次接受美的洗礼。
说到古诗词,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课文中的诗词,很多同学甚至还能活学活用,下面,老师给你几个词,请你用诗句来形容一下那一时刻的心情, 幻灯(考试、作业、批评、下课铃)
“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
“下课铃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
“批评 ——风刀霜剑严相逼” 激趣导入方式
(二)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布置作业:作文5篇,抄写所有古诗词10遍,试题20套,明天全部上交-----请你用一句古诗形容一下此刻的情感:
明天月考-----(诗句),考砸了我就暴风雨般的批评你------(诗句)
一会下课铃声响起-------(诗句)(师作适当提示,如:“黄老师家作业多”
恰似一江春水“哗哗”流等)
二、新课
过渡
同学们真有才,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众里学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题还在一片迷茫处”,面对考试,我们该怎么办?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诗歌意象入手,去学习一点诗歌鉴赏的方法。
---------”寻月忆诗”
1、首先让我们看看幻灯片上的图片,(圆月图片等)大家说说:你能联想到那首古诗?
《静夜思》等-----、明月曾勾起许多古代诗人的创作情思,写下许多名篇佳作,同学们还能联想到那些与月相关的诗句?男女生比赛。幻灯
--------探月究情
3、诗人借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以《静夜思》和《虞美人》为例
幻灯
两种月、两种情
月圆
(团圆
思念亲人)
月缺
(残缺
人缺 分离
凄凉 孤单寂寞)
----------依月定意
师: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借助于像月一样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诗歌中,作者用来传达自己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板书)
而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来分析把握诗歌的情感
明月在古代是一个常用的意象,其象征意义还有很多。
文艺理论家们对意象的解释是:融合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所以,意象首先要是一种物象,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事物,是有意义有形象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物象都是意象,只有融合作者主观情意的物象才是意象。也就是说,这个意象,不仅仅代表着它字面意思所指的事物,它还隐含着作者的某种情感。
例如,中秋节,假如有一个华人在美国和他的外国朋友赏月。外国朋友看着天上的月亮,赞叹了一声:“今晚的月亮真圆啊!”华人一听,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是啊,今晚的月亮真圆啊!”从字面上来看,两个人说的话意思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两个人所表达的感情一样吗?很明显是不一样的。外国朋友的话只是对月圆这一客观事实的赞叹,而华人的话却有着言外之意:月圆人不圆啊!所以,同样的月亮,在外国友人看来,只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一颗星球而已,但是在华人眼中,它还寄托着一股深深的思乡之情。所以,在外国朋友的那句话里,月亮只是一种物象,而在华人的那句话里,月亮就成了意象,因为它不但是一种事物,还融合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延伸拓展
过渡;
4、望月常用来抒思乡之情,折柳相送多为分别之时,意象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如果我们能了解常见意向的含义,这对鉴赏诗歌作品的内涵、思想感情有很大帮助,那么,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呢?请看大屏幕:(1)、常见意象 :
(学生齐读)
(2)、口
诀
: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猿猴啼凄凄,落花流水传愁绪,别时长亭柳依依,草木仍在人事移。
(3)、依据这些意象,你联想到了哪些古诗?背一背---------考题回放
过渡:古诗中的意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应牢记,从应考角度,意象也是诗歌考查的热点,老师这有几道考题,请看大屏幕;
《登飞来峰》
一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困难、挫折、障碍等)
《天净沙.秋思》 中通过——这些丰富密集的意象,渲染了-------的气氛,抒发
了诗人极其-------的情感。(萧瑟苍凉,孤寂愁苦的思乡)
----------畅所欲言
背背自己喜欢的诗,找找其中的意象,说说表达的情感。5 结束语:
时间过得真快,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啊 ”啊。今天能有幸和大家一起学习诗歌鉴赏方面的点滴知识,感到无比高兴,因时间关系,不能做更多更深入的探讨。最后要表达的,是我的三份感谢:
十分感谢同学们的配合,千分感谢同志们的忍受,万分感谢高老师的指导
板书设计:
诗歌鉴赏之意象
{ 情意 +
物象 }
=
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