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武传》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新教材新学案》(第66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生词与断句有疑惑的句子。放朗读带,学生听读,朗读过程中重点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 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幸蒙/其赏赐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自抱持/武
使(汝)/决人死生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大臣亡(wú)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四、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谁能够概括地讲述课文的故事来。
五、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同桌间讨论,概括层次意。
『板书』
↗㈠(1-2)苏武身世,出使背景
苏 ︳
1、(3-4)扣留自杀——义不受辱
武 ︳㈡ 备受艰辛
2、(5)恐吓——威武不屈 利诱——富贵不淫
传 ︳ 坚守气节
3、(6)逼迫——贫贱不移
︳
4、(7-8)劝降——私情不动 ↘㈢(9-10)匈汉和亲,苏武得返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新教材新学案》64页“自主学习篇”练习题一、二。2.反复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栘()中厩()监
数()通使相
相当()
丈人行()
厚赂()
缑()王
昆邪()()
置煴()火
天雨()雪
檠()弓弩
牧羝()
扶辇()下除
啮()雪
斧钺()
汤镬()
游弋()
廪()食
禀()报
马畜()
嗫嚅()()
劾()大不敬
置币遗()单于
2.文学常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史,它记载了从
到
之间229年 的历史。作者,时期的著名
家和
家,是
他的重要辞赋作品之一。
二、同桌二人,借助字词典、课文下注释、《新教材新学案》,解决文言字词句。两人边读边注释边翻译,互相纠正,弄不清的地方问老师。
重点提示: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3、一词多义
重点掌握:当、发、状、辞、及、所、语、因、亡、谢、除(注意总结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
4、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三、教师走近学生身边,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探究: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和利诱誓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探究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二、问题探究
1.探讨:课文是怎样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手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
【精炼提示】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2.探讨:文章记事有详有略,对卫律和李陵劝降部分详细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精炼提示】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唯有坚守信念才会宁死不屈。
3.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部分。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分析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从而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精炼提示】卫律:卖国求荣、傲慢无礼、阴险狡诈。李陵:与卫律不同,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坚定,因一己之私而背叛祖国投靠匈奴。
4.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1)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苏武: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2)卫律: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3)李陵:意志不坚,因私叛国,痛苦羞愧
苏武:忠贞不渝,心系祖国,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6.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三、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四、拓展延伸: 谈苏武的现实意义
思考讨论:有人认为苏武是忠诚的代称,有人认为他是愚忠,不值得效仿。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回答。
生活当中,我们也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高位、玩乐、浮华„„如何去面对它们,这关乎心灵的选择。就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20年身处孤独跋涉26万公里送信进山的王顺友,有身带伤痛为战友守墓30年的八旬老人欧兴田,有23年为农村群众送去11000场电影的残疾放映员马恭志,还有行走崎岖山路19年的悬崖小学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是什么让他们抛却了繁华的诱惑,而去与孤独相伴?我想,只因他们心有信念,甘于奉献,这是浮华面前心灵的选择,这是寂寞之中灵魂的坚守。
今天的我们,应当把苏武种在内心深处。皓皓明月之下,一个伟岸的形象走来,他站在民族历史的风尖浪口,他站在人格品质的高山之巅,他用他那伟大的人格,伟岸的形象,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我们今天的人,千万不要和苏武离得太远,不要仰视他,要亲近他,把他的精神注入你的血脉之中,这才是我们学习苏武这篇文章的真谛所在。
我们今天通过这篇《苏武传》,把这个伟岸的形象移植到你的心灵之中,你也会变得崇高和伟大。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六、课后作业;
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教学反思:
《苏武传》是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文章篇幅很长,文句较拗口,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最后决定以分析苏武形象为主,引导学生感受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在上课之前做了大量精心的准备工作,具体执教过程中,我花了四节课的时间,现就其成功与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学生的预习及指导恰到好处,课前我先简要介绍了“苏武牧羊”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花了一节晚提前的时间(40分钟)让学生参看课文注释及《学海导航》的翻译,初步感知及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并安排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来达到整体把握全文的作用,这样学生对这篇课文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教学时也相应轻松多了。
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课堂上我给学生播放了京剧“苏武牧羊”的片断,通过直观形象加上沧桑的听觉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不忘插入文言知识点的教学,做到了寓教于乐,让学生轻松愉快进入课本。
3、把苏武精神与孟子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巧妙挂钩,让学生由熟悉的内容进入陌生的课文,在耳熟能详的名言中深化体会苏武精神。
4、充分把握教材在德育上的教育目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文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系列的文学知识,更应适度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成才的同时,更注意人格的健全。针对本文,我便设计了一个问题:苏武在出使匈奴后的过程中,因最初的缑王谋反遭受牵连,虽有过两次自杀的举动。但在卫律劝降之后他又想方设法让自己活下来,对这一矛盾的情节该如何理解?经由学生课堂上热烈的讨论之后,让学生明白无论是求生与求死,都是苏武爱国精神的体现,都是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使然的道理,然后再结合现实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3.11”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发生后,一百多名志愿者主动请缨深入电站处理泄露一事,前几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韩国的家庭主妇们卖一样首饰以帮助国家度过危机,这样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座下一片唏嘘,更增加了他们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然后,我就学过本文之后的感想,让学生进行一次《永远的苏武》的随笔练习,课堂反响较好。
二、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基础差,学生进入状态较慢。其次,教材的编排只安排三个课时授课时间,但在操作进程中,我人为地拉长了时间,影响了课程的整体推进速度。
第二篇:《苏武传》 公开课教案
苏武传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
(一)传记写作的要点
(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
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 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 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 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板书: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A.讲解“自杀”情节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
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
(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
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哪两个词? 重负国、屈节辱命。苏武的身份是什么? 出使匈奴的汉使。
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1)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2)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苏武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严重失职。)
(3)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他自杀有为自己的成分? “节”是他自己的,“命”和“负国”都是国家的。我不愿被人审问,是个人的人格,他只讲了一点是为自己,所以,请注意,从这两话的理由里面,我们能看到苏武什么样的品格?
(对汉朝忠贞不渝,事事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品格。)国家利益至上。
正是有国家利益至上的想法,才有为国家所想的行为。所以,副手出了问题,我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应该承担这个责任。不是我干的,我们汉朝也没有这样做,我不能接受屈辱的审问,要自杀。他的这一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憾,进而感佩。所以,我们归结这样几个字,在自杀过程当中,有一惊,一哭,一壮。
他要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格魅力。这是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板书:忠贞)
既然讲到了卫律吃惊,我们自然就过渡到了卫律这个人,大家想一想,卫律为何会吃惊?要联想一下他是什么身份。
因为他自己首先是一个叛将,他认为苏武可以和自己一样选择投降,而苏武却为了保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去自杀,所以对苏武自杀十分不解。
按照卫律的逻辑应该是什么?
觉得苏武应该会投降,遇到一点变故,我赶紧举起了双手,跪下了两腿,所以,你苏武也应该这样,你怎么会想到死呢?
从这个叛徒的吃惊里面,可以看出在同一个场面上,同一个事件上,比较出人格的不同,选择之不同。因此,当卫律代表着单于这一方来劝降的时候,他的话语就有所不同了,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说的?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只读二人对话,读出劝降的语气和反驳的情态。
B.讲解“反劝降”情节
请饰演卫律的同学说说卫律是从什么角度劝降的。
对苏武进行威逼,又以利诱惑苏武,他先讲自己归降匈奴后封王受赏,得到了富贵这是威逼利诱相加。之前还有“举剑欲击之”“复举剑拟之”的举措,结果是“胜请降”“武不动”。
卫律的劝降分为三部曲:
1、恐吓: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当这个行为不奏效的时候,他就
2、威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副有罪,当相坐。苏武的回答非常地清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这是他自己的行为,和我没有关系,更和国家没有关系,他参与阴谋是他个人的问题。所以,本句中“本无谋”这三个字的言外之意一定要读出来,把汉朝的利益始终放在最高。你不要牵扯得太多,我主帅不知,也就是和我们汉朝没有任何的关联,汉朝是清白的。接下来又用了
3、利诱的伎俩,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劝降的过程当中,卫律是用了威逼利诱的方法。
卫律劝降,两人相对如短兵相接,唇枪舌剑,惊心动魄。卫律首先剑斩虞常作为威胁,并以“谋杀单于近臣”的罪名举剑欲击张胜。在这种情势下,意志软弱的张胜请降。卫律马上利用这有利局势,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这时,如果承认自己与虞常之变有牵连,就为匈奴攻击汉朝制造了口实,使匈奴在舆论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因此,苏武很沉稳地对“相坐”的罪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声明作为汉朝的正式使节,与虞常的行动没有任何牵连,再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作出要杀他的样子的情况下,苏武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改换手段采用软的一套,以自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这一大段话,苏武说得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这一段描绘苏武行动的文字极为简洁,仅有六个字,即“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
当这次劝降不成的时候,他们就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由两个字可以看出来:幽,徙。一个是幽禁,一个是流放。
孟子说过:大丈夫威武不能屈,(苏武做到了)“幽”和“徙”是从什么角度来折磨苏武啊? 威逼利诱不行,就从精神上摧挎你。把你幽闭起来,把你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就更考验一个人的精神耐力了。他受贫穷,没有吃的,他就吃毛毡,吃雪,抓老鼠充饥,吃野草。按照孟子的话说,就是“贫贱不能移”了。
思考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请学生讨论。参考:并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牢记使命。可见,他的求死求生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此处插入C、有关“北海牧羊”情节的讲解 问:最能体现他气节的一句话是什么?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体现了苏武怎样的品质? 坚忍。(板书:坚忍)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时的威逼利诱无法实现,就从精神上来摧挎,精神上能不能摧挎呢?还是没有摧挎,这时候就要换人了,换李陵了。李陵在劝降上又不一样了,齐读李陵劝降一段。
在长期的精神折磨没有得逞的情况下,派来了一个和苏武关系很好的人来劝降了,李陵又
是怎样劝降的呢?看李陵的劝降又能分成几个小层次?
三层。每一层至“信义安所见乎”,讲的是苏武在这里,他对汉朝的效忠是没有人会知道的;第二层至“何久自苦如此”,说他在汉朝的亲人或是去世,或是离散了,在汉朝已然没有牵挂了。第三层讲汉武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班固用重墨渲染的是李陵的劝降。李陵作为苏武相知甚深的同事和交情甚笃的朋友,深知以死相威胁,以富贵为诱惑,以幽禁断食来逼迫,均不能让苏武屈服。对苏武这样刚直和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念的人,只能从精神上、心理上着手。从李陵口中我们得知,苏武的哥哥苏嘉因被弹劾大不敬,伏剑自杀;弟弟苏贤,因为逐捕犯罪的宦骑不得,服毒药自杀;苏武的母亲已经逝世,妻子已经改嫁;虽有两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这一系列的变故,对苏武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那么,处在北海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只能是:“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而且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你怎样呢?这里,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的东西一一推翻。辅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李陵与苏武的关系,苏武又受到友情的逼迫。人可能过得了刀山火海,可能有刚铁般的意志,但不一定能忍受孤独寂寞,不一定能过得了感情关。你要我屈服,我就不屈服,铮铮男子汉的气度。但是人往往会倒在一种长期的孤独、寂寞,精神的百般折磨当中,这时,哪怕一丝的温情,又是多么地令人渴望啊。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全面崩溃。就在这种渴望当中,面对李陵的肺腑之言,苏武不为所动,看他是怎样反驳的:“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我愿“肝脑涂地”。即使遭受酷刑,我也心甘情愿。“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这里有没有提到个人的恩怨啊?个人的恩怨在他面前毫无办法。苏武的断然拒绝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衬出苏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板书:坚定)
我们可以看出,卫律威逼利诱、李陵感情渲染、北海苦寒孤寂,用暴力的手段,用精神孤立的方法,现在匈奴对苏武已经完完全全地做到了。当这次劝降完全失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苏武在面对劝降时突显了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才鲜明地显示出苏武持志如
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
《醉花阴•咏苏武》
子卿毅然使匈奴,大义不受辱。漫漫十九载,北海牧羊,望断归国路。威逼利诱不降胡,持节亮风骨。悠悠五千年,何谓忠臣?大汉有苏武。
(四)谈苏武的现实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生活当中,我们也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高位、玩乐、浮华„„如何去面对它
们,这关乎心灵的选择。就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20年身处孤独跋涉26万公里送信进山的王顺友,有身带伤痛为战友守墓30年的八旬老人欧兴田,有23年为农村群众送去11000场电影的残疾放映员马恭志,还有行走崎岖山路19年的悬崖小学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是什么让他们抛却了繁华的诱惑,而去与孤独相伴?我想,只因他们心有信念,甘于奉献,这是浮华面前心灵的选择,这是寂寞之中灵魂的坚守。
今天的我们,应当把苏武种在内心深处。皓皓明月之下,一个伟岸的形象走来,他站在民族历史的风尖浪口,他站在人格品质的高山之巅,他用他那伟大的人格,伟岸的形象,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我们今天的人,千万不要和苏武离得太远,不要仰视他,要亲近他,把他的精神注入你的血脉之中,这才是我们学习苏武这篇文章的真谛所在。
我们今天通过这篇《苏武传》,把这个伟岸的形象移植到你的心灵之中,你也会变得崇高和伟大。
(五)作业布置
唐代杜牧有一句诗:白发丹心尽汉臣。道尽了苏武刀剑架颈时的镇定坚毅,高官厚禄前的赤胆忠心。面对这样一个形象,你在精神上有怎样的感触呢?是否想对这位精神崇高者说点什么呢?这时,当你再一次提起苏武的时候,会有怎样的感触?
请以“苏武,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感悟,200字以内。
附学生习作一篇:
辞父母,别长安。出使匈奴气志坚。眼前长河落日,身后大漠孤烟,一去十九年。出汉塞,越重关。牧羊北海节不残。俯首玄冰三尺,举头日月高悬。大圣有遗贤。
板书设计:
苏 武 传
《汉书》
自杀 坚贞
反劝降 坚定
北海牧羊 坚忍
第三篇:《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
一、导入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在这样的选择前,无数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进这样一位故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作者作品p192
三、读
四、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同步作业)
五、全文结构(p142)
六、讲授课文
传记主人公:苏武(生平前140-前60年),80岁,写了19年,出使匈奴的19年,不是每年都写,侧重特殊变故时期(写传记并非列出人物的大事年表,写苏武作为使臣,面临特殊变故时期所表现的品质及言行举止),传记写作方法、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班固作为史学家,但在写人物上有高超的技巧,苏武80年没有写太多,身世只用一句话:苏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侧重写出使匈奴19年的艰辛历程,又抓住了19年中遇到意外之变时的品质。
(一)、学生齐读1、2段
分析苏武出使的背景、原因
(二)、苏武出使匈奴19年或者说80年最精彩的人生篇章,三件事:
自杀·反劝降·牧羊
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学生齐读3、4段)欲自杀→引佩刀自刺
自杀原因: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
品格:国家利益至上、为国捐躯(苏武身份:使臣,手下叛乱,身为代表团团长,维护国家利益,以死全节)(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自杀行为结果:(卫律)惊、(惠等哭、同伴)哭、(单于)壮(为苏武人格魅力感染)
2、分角色朗读卫律劝降部分(5段)
劝降步骤: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杀鸡儆猴、威逼)→ 利诱(品味苏武语言)(大丈夫: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牧羊);此之为大丈夫)
3、齐读7段李陵劝降部分(长期的精神折磨不成后)
李陵劝降层次:挑拨君臣关系(语言、个人、君:法令无常)、断绝亲情之念(语言)、宣扬叛徒哲学(不得归汉、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李陵与苏武关系:素厚、感情牌)同一环境的比对中,凸显人格魅力(张胜、卫律、李陵)
思考:先让李陵,再让卫律劝降?(人可过刀山火海,但经受不了孤独寂寞的折磨,更难过感情关;不屈服是铮铮男儿的气概。但人往往会倒在长期的精神折磨之中,此时给一点温情,这种安排更能凸显人物品格。苏武的语言:忠臣哲学,臣侍君如子侍父···,可看出苏武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伟岸品格)难怪单于也为苏武的崇高气节折服(壮,想方设法让苏武投降),在周围人的比对中一个伟岸的人物形象诞生了。
4、思考:卫律劝降与李陵劝降有什么不同?品味苏武的答词p194 忠贞不渝、铮铮铁骨,难怪单于费尽心机想要让苏武屈服。(壮:为苏武气节折服)
5、读第6段苏武牧羊部分
卫律威逼利诱不成→长期的精神折磨(幽禁流放,精神上摧垮苏武)(斗争方式:从求死到生存)(苏武想活下来为敌人奸计不能得逞,为维护国家尊严,活着比死更难)
茫茫北海之上是什么支撑苏武活下来?(杖汉节,卧起操持—一心向汉、满腔爱国热忱)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原为祖国捐—陈辉
如果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苏武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话,那牧羊生活就是“贫贱不能移”,孟子曰:此之为大丈夫。
宋·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苏武形象的写照。
七、历经艰辛万苦,苏武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国(学生读9、10段)
唐·杜牧: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八、拓展,面对如此形象,我们的感触。
学生谈(维护国家利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们生活中的诱惑,不要把苏武离得太远,精神种在心中。当我们面临网络的诱惑,面临享受的诱惑(名牌),精神倦怠之时,应把苏武的精神扎根在内心深处(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苏武站在民族历史的风口浪尖,站在人格品格的高山之巅,用伟大的人格震撼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19年,人生当中有多少个19年,苏武用他的精神品质感召了所有后来人。我们要把他的精神注入到血脉之中,为维护国家利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奋努力,你也会崇高和伟大。
班固和司马迁一样,在传记结尾写一段话评价苏武:孔子云:志士仁人,有杀生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人。“使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对联:牧羊北海,满腔热血,感动塞外飞雪; 赤心归汉,一身正气,凛然枯草寒冰。
板书:
张胜
↑
卫律(威逼利诱)→ 苏武←李陵(感情牌)
↓
单于
第四篇: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新教材新学案》(第66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生词与断句有疑惑的句子。放朗读带,学生听读,朗读过程中重点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 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幸蒙/其赏赐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自抱持/武
使(汝)/决人死生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大臣亡(wú)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四、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谁能够概括地讲述课文的故事来。
五、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同桌间讨论,概括层次意。
『板书』
↗㈠(1-2)苏武身世,出使背景
苏 ︳
1、(3-4)扣留自杀——义不受辱
武 ︳㈡ 备受艰辛
2、(5)恐吓——威武不屈 利诱——富贵不淫 传 ︳ 坚守气节
3、(6)逼迫——贫贱不移
︳
4、(7-8)劝降——私情不动
↘㈢(9-10)匈汉和亲,苏武得返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新教材新学案》64页“自主学习篇”练习题一、二。2.反复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栘()中厩()监
数()通使相
相当()
丈人行()
.....厚赂()
缑()王
昆邪()()
置煴()火
天雨()雪 ......檠()弓弩
牧羝()
扶辇()下除
啮()雪
斧钺().....汤镬()
游弋()
廪()食
禀()报
马畜()
.....嗫嚅()()
劾()大不敬
置币遗()单于
....2.文学常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史,它记载了从
到
之间229年 的历史。作者
,时期的著名
家和
家,是 他的重要辞赋作品之一。
二、同桌二人,借助字词典、课文下注释、《新教材新学案》,解决文言字词句。两人边读边注释边翻译,互相纠正,弄不清的地方问老师。
重点提示: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3、一词多义
重点掌握:当、发、状、辞、及、所、语、因、亡、谢、除(注意总结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
4、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三、教师走近学生身边,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探究: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和利诱誓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探究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二、问题探究
1.探讨:课文是怎样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手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
【精炼提示】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2.探讨:文章记事有详有略,对卫律和李陵劝降部分详细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精炼提示】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唯有坚守信念才会宁死不屈。
3.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部分。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分析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从而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精炼提示】卫律:卖国求荣、傲慢无礼、阴险狡诈。李陵:与卫律不同,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坚定,因一己之私而背叛祖国投靠匈奴。
4.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1)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苏武: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2)卫律: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3)李陵:意志不坚,因私叛国,痛苦羞愧
苏武:忠贞不渝,心系祖国,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6.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三、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四、拓展延伸: 谈苏武的现实意义
思考讨论:有人认为苏武是忠诚的代称,有人认为他是愚忠,不值得效仿。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回答。
生活当中,我们也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高位、玩乐、浮华„„如何去面对它们,这关乎心灵的选择。就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20年身处孤独跋涉26万公里送信进山的王顺友,有身带伤痛为战友守墓30年的八旬老人欧兴田,有23年为农村群众送去11000场电影的残疾放映员马恭志,还有行走崎岖山路19年的悬崖小学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是什么让他们抛却了繁华的诱惑,而去与孤独相伴?我想,只因他们心有信念,甘于奉献,这是浮华面前心灵的选择,这是寂寞之中灵魂的坚守。今天的我们,应当把苏武种在内心深处。皓皓明月之下,一个伟岸的形象走来,他站在民族历史的风尖浪口,他站在人格品质的高山之巅,他用他那伟大的人格,伟岸的形象,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我们今天的人,千万不要和苏武离得太远,不要仰视他,要亲近他,把他的精神注入你的血脉之中,这才是我们学习苏武这篇文章的真谛所在。
我们今天通过这篇《苏武传》,把这个伟岸的形象移植到你的心灵之中,你也会变得崇高和伟大。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六、课后作业;
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第五篇:《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
一、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二、导学案;作者简介和《汉书》简介
史书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二)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⑥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⑧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⑩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
(四)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
题目即是上一题中的倒置句、判断句和被动句。
三、整体感知
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确:
(1)传记的一般写法: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
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③最后为作者评说
【解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
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文意。
缘由:(1)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2-3)虞常谋反,牵涉苏武(4-5)卫律逼降,苏武不屈(6)苏武传遭遇流放北海,杖节牧羊(7-8)李陵劝降,完全失败 结局:(9-10)历尽磨难,终归汉朝 【参考答案】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四、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班固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问题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6.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四、课后作业;
练习三 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