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歙县中学凌罡《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

时间:2019-05-12 20:36: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山歙县中学凌罡《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山歙县中学凌罡《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

第一篇:黄山歙县中学凌罡《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说课稿

黄山市歙县中学 凌罡

【教材分析】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文是“《荀子》选读”单元唯一的一节,同时又是“《荀子·天论》的部分内容”,主要是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文章反复论证了人一味地迷信上天、屈从于命运,不如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顺应它并利用它。荀子认为,放弃了人的努力而去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因此,我把教材内容处理为“知天”和“制天”(或“用天”)两个层面。“知天”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天人之分”,“制天”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制天命而用之。同时,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了排比,节奏鲜明,气势磅礴,说理缜密,富有感染力。

因此,我把本课的三维目标设定为:

一、知识目标

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等手段翻译文本,通解大意;重点讲授选文第1、4、5、8段,引导学生把握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二、能力目标(教学重点)

重视预习指导,培养自主阅读文本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荀子“天人之分”思想对当代的启示,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立身处世的借鉴。【教法学法】

我们既要关注先秦文化经典的语言,又要关注文言文所承载内容的文化特性。因此,通过走进文本,在研读与探究中,去感受先贤的思想内涵,并从对现实的观照中获得有意义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启示。学生处于高二学段,古文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学习方法,而本课安排一课时讲授。有鉴于此,在教法和学法上,我将作以下具体安排: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依靠“课前预习自主检测”,通过借助注释、工具书、网络等手段通解大意,进行自主学习。

2.教师理清思路,找准切入口,设置问题注意层级,循序渐进;

3.注重引导学生诵读和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立足现实,注重发掘文化经典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出示《诗经·七月》节选部分,引导学生思考:选段表现的场景(农事生产),如何安 排农事生产(依照时序、时令),从而得出人从事农业生产必须遵循并把握自然规律的结论。

那么,人为什么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来把握荀子的对于天人关系的思考。

二、文本分析

步骤一:整体感知

本文选自《荀子·天论》,“天论”的“论”交代了文体的特点是议论。那么,作为一篇议论文,我们如何快速的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论点呢?(中心段落、主旨句)

文章的标题为编者所加,它和中心段落一定有着紧密的联系。请学生朗读标题所在段落第8段,寻找主旨句(提示关键字“故”)。

明确主旨句“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要求学生翻译此句。步骤二:探究“知天”

设问:荀子为什么反对思慕天呢?

要求学生朗读第1段,通过讨论,指导学生抓住“天邪”、“时邪”、“地邪”三个关键词和“治乱非天也”、“治乱非时也”、“治乱非地也”三句话来把握本段文脉,明确观点“治乱非天(板书)”,天地四时对社会的治乱没有决定作用。

既然“治乱非天”,人还需不需要对“星队”“木鸣”之类的反常现象惊恐呢?顺势要求学生朗读第4段抓主旨句。明确“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在天不在人,所以,“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由此,得出“天不可畏(板书)”的观点。

天不可畏,“可畏”的是什么呢?“人祆”。要求学生朗读第5段,依次设置问题:本段中提到的“人祆”是什么意思?(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作者列举了哪几个方面的反常现象来阐述“人祆”的特点?“人祆”会导致什么后果?我们应当怎样对待?

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圈点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人祆”会导致的后果是“三者错,无安国”,荀子要求我们对待“人祆”的态度是“可畏也,而不可怪也”,进而引导我们对“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日切磋而不舍”。(板书“人祆可畏”)

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荀子·天论》所说之天是自然之天,是自然之运行。荀子以上的论述旨在引导们清醒地认识“自然之天”,可谓“知天”(板书)。

步骤三:探究“制天”

既然社会的治乱不是由天决定的,“错天而思人”又“失万物之情”,那么,人应该怎样对待天呢?

要求学生朗读第8段,抓关键字句。学生比较容易受文章标题影响,找到“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那么,我将指导学生抓住六个“孰与”来把握文脉和感情,引导学生抓关键字“应时”、“骋能”、“理物”、“有物”来归纳荀子“制天”(或“用天”)(板书)的具体行为。

三、合作探究

[问题讨论]在我国“大跃进”时期,报纸曾经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作通栏标题,请用荀子的观点来评析这种思想倾向。(提示:重点阅读第8段)1.学生分组讨论并呈现 2.教师归纳并总结

四、课堂总结

请学生高声齐诵美国神学家尼布尔的祷告文(节选):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荀子认为,“制天命而用之。”也就是说,人应该清醒地认识“自然之天”,并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来体现人的力量,这和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五、作业设计

1.回顾课文,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并谈谈本文运用排比手段的好处。

2.如果可以,请尝试按照你的理解,对文中的排比进行分类,并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设计】

《狱中杂记》教学设计

安徽省歙县中学 凌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本文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引导学生领会“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以“自主学习预习检测”讲义为抓手,自主学习并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反复朗读,因声求气,并借助“提要钩玄”的方法梳理文章意脉,理解作者的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代知识分子敢于揭露社会黑暗、倡导正义光明的责任和勇气(教学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旧社会有一句俗语,“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在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有没有官府枉法、官员贪墨的内容?桃杌太守出场诗:“我做官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同样反映官吏枉法、司法腐败的文章《狱中杂记》。

二、文本分析

1.检测预习情况:

《狱中杂记》的“狱”是什么意思?狱在文中做名词,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也就是说本文所记叙的内容都在发生在监狱中(板书:一座监狱),哪里的监狱?(板书:刑部狱)在哪一段中写到了?(第1段)

2.《狱中杂记》的“杂”交代了本文记叙的都是杂人杂事。本单元的“赏析指导”中教给我们两种阅读古代散文的方法:提要钩玄、因声求气。提要钩玄,就是通过标识关键词句,梳理归纳,把握文本的意脉;因声求气,就是通过快读、缓读等不同方式的反复诵读来体会文本的情思。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1段,并使用“提要钩玄”方法,标识关键词句,看看这座刑部狱中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情?(众多犯人死于瘟疫)瘟疫的盛行与什么有关?除了环境的恶劣还有其他原因吗?病死的犯人大多住在哪里?除了老监,狱中还有没其他的牢房?(监外板屋)(板书:二类牢房——老监、板屋)3.这二类牢房的犯人是因罪行的轻重来安置的吗?那是因为什么?

狱官、禁卒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迫使犯人“取保”而获金的呢?(“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导”是什么意思?(诱导、诱骗)也就是说,狱吏是通过诱骗的手段来枉法敛财的。(板书:导)

4.狱吏们除了用“导”这种手段,其他段落还有没有说到其他的手段呢?请同学们快读第2段,找到写出他们敛财的手段的句子。(“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很好,那么,表现手段的动词是哪一个?(板书“索”)“索”是什么意思?(索要,也就是勒索的手段)

5.还有其他手段吗?第三段有没有?请标识出关键句子(“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表现手段的关键动词在“易”字,“潜易之”什么意思?偷偷地改文书。(板书“易”)(板书:三种手段)一个小小的胥吏居然可以用金钱交易手段肆意残害一条无辜 的生命,真可谓胆大包天、咄咄怪事。

6.说到怪,这监狱里怪象又何其多呢,除了“部中老胥”的“枉法欺上”、草菅人命,监狱里有哪些怪象?请同学们快读文本,合作讨论,同学们一个一个来说。(板书:瘟疫横行、敲诈勒索、枉法欺上、奸民羡死)(板书:四种怪象)

7.后两段中的郭四“四杀人”却未被处以死刑,居然在狱中“置酒酣歌达曙”,如此快意,还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李姓”奸民居然为了金钱替人坐牢,甘于当死囚,遇赦发遣,在请求留在刑部狱不被准许后居然“怅然而出”。是什么导致了怪象的发生?人性竟扭曲到这样的地步,都是为了什么?金钱(板书:利)

8.我们拎出这个“利”字其实贯穿于全文。本文所叙之杂人杂事、种种怪象,都源自这个“利”字。抓住这个“利”字,我们也就可以感受到本文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9.狱中如此混乱昏暗,狱中官吏如此肆无忌惮,作者方苞对此是什么态度呢?请快速圈画文中表达作者情感和表达议论的词句。这些词句,共同表达了作者对刑狱黑暗腐败的什么态度?(板书:痛心)

三、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是方苞因受戴名世的牵连(“《南山集》案”)而被捕入狱后,耳闻目睹并多方求证后所记述的。作者身陷牢狱,仍然以严肃、质朴的文笔揭露狱吏的贪赃枉法和刑狱的黑暗腐败。这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什么样的情怀?

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我将请两位同学来说说你的启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联语)

读书人要有敢于揭露社会黑暗、倡导正义光明的责任和勇气。

四、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记叙狱中繁富的见闻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慨和批判,这是“言之有物”,也就是“义”;记叙语言看似散漫,其实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这是“言之有序”,也就是“法。” 我们借助《狱中杂记》一文可以清晰地感知“桐城派”古文创始人方苞为文的主张:“义法”。(板书:“义法”)【作业设计】

方苞为文,讲求词语的“雅洁”,请试举两例分析。【板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黄山市歙县中学 凌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学习“因声求气”的古代散文阅读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形式地反复诵读、合作讨论,把握文章的神韵气脉(“神气”)。(教学重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警示学生“防微杜渐”,立身处世多自省。(教学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是哪一篇?(板书:《伶官传序》)昨天同学们告诉我学过这篇文章,主要用了“提要钩玄”的方法来阅读学习的。圣人说,温故而知新。那么,今天我们重读经典,老师希望用另一种方法来学习,看看同学们能否发现新的风景。

二、方法指导

刘大櫆《论文偶记》:“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音节和字句,哪个能快速地把握作品的神韵和气势呢?)“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因声求气”。也就是不同方式的反复朗读。

三、因声求气

(一)一读——叹人事

1.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朗读文章的第1段。

2.去掉三个词“呜呼”“哉”“矣”后,请大家分别朗读。请一生分别朗读示范,比较二者,体会差异。我们去掉的三个词,都是什么词?(虚词:叹词、语气词)

3.多了一层感叹,感叹什么?(“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板书:叹人事)

4.本文一叹再叹,文中对人事的感叹,不只在第一段,我们到第三段中再找两处语气词来体会一下。(“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分别朗读,体会差异。请一生展示比较朗读,体会差异。教师展示比较朗读(提示:情感饱满)。

(二)二读——问得失

1.本文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快速的找到两个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它们是反问句还是疑问句呢?我们把它们的疑问词去掉,改成陈述句。(“得之难而失之易,或者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3.比较朗读,体会差异。从表达的语气上看,孰强孰弱?反问句更具有强调的意味,加重了语气。4.这两个问句问的是什么?成败得失由人决定。(板书:问得失)

(三)三读——明主旨

1.刚才咱们读的第三段很有味道,咱们只读两个问句,太可惜了。我们还可以读哪些句子?之前,咱们讲“因声求气”这一方法的时候,提到“音节”的内涵。(再次出示,明确)

2.也就是两个问句之前的部分,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骈散结合。(骈散结合的句子读起来抑扬顿挫,气势旺盛)骈句多还是散句多?多用骈句有什么好处呢?(解释“骈”,提示“可谓壮哉”“何其衰也”)这组骈句,形式上构成整齐的美感,那么内容上有什么效果呢?明确:抑扬、起落的鲜明对比。对比的效果是为了突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请不同的同学回答。(“盛衰之理„„”“忧劳可以„„”“夫祸患„„”)是其一,还是三者都是?理清三句内在关联。

比如,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没有内在的关系?(“人事”有两面,可成事,可败事。“忧劳”句就是对“人事”句进一步的阐释。)其实,文章到第四段已经把它的中心论点论述清楚了:盛衰是由人事决定的。(板书:明主旨)

(四)四读——申教训

1.那么,第三个句子跟前两个句子有没有内在关联呢?最后一段是否多余呢?

指导:大家把第二个句子和第三个句子反复读几遍,想想二者之间有无内在关联?第二个句子是骈句,也形成了正反对比;第三个句子呢?同样是骈句,可是它只说了哪一面?岂独伶人也哉?(反问)(正面为经验,反面为教训。)我们把这个写教训的句子读一遍。再读两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欧阳修前面谈到了,最后又单独强调。再三申明什么?教训。(板书:申教训)2.为什么欧阳修要“申教训”,强调教训呢?

庄宗打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失天下才几年光景?(出示成语“否极泰来”,分析成语出处)因此,“岂独伶人也哉?”教训对于我们每一个普罗大众而言,更具有普遍意义。(预设具体启发:防微杜渐)

四、课后迁移

出示材料:“留馆后,本要用功,而日日玩耍不觉过了四十余天。兹拟自今以后,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晨后温经书有所知则载“茶余偶谈”;日中读史亦载“茶余偶谈”;西刻至亥刻读集,亦载“茶余偶谈”;或有所作诗文,则灯后不读书,但作文可耳。——摘自《曾国藩日记》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读书人要学会自省。请大家学学曾国藩,从本文的教训出发,反省自己,在日记中体现。【板书设计】

下载黄山歙县中学凌罡《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山歙县中学凌罡《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