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常州市翠竹中学 薛韬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钢笔工整书写)。
3、能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回忆过去的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5、能与人主动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往事依依》 2课时 《幼时记趣》 2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 1课时 《伟人细胞》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总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伟人细胞》记叙了初一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过程,向学生阐明了从小事做起的必要性,对于学生很有意义。这一单元的教学,语言有的生动活泼,有的蓄满神情,有的趣味盎然,有的蕴涵哲理,因此,学习本单元需要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每篇文章的语言。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浏览本单元内容,制定单元学习的目标,商讨探究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教师大致介绍本单元每篇文章的内容。在教师介绍的基础上,迅速浏览本单元四篇文章的内容。
2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在浏览本单元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提示讨论自己对“金色年华”的理解
第二块:制定单元学习的目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再次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内容(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
思考:本单元你想学写什么?打算怎样来学?(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任务布置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提示:可以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这几个方面来确立自己的目标。
要求:目标要明确可行。组织学习小组,讨论自己的目标。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讨论、交流
2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
第2课时《往事依依》
(一)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2、精读全文,模拟采访,进行质疑
课前学习:学生熟读课文;搜集有关于漪老师的资料 课堂学习:
第一块: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知人论世: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于漪老师的资料,探究其获得如此成绩的原因。学生交流 2在这样一位伟大的老师脑海中,有几件事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是哪些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通读全文并做好圈点勾画。3教师指导、明确学生思考并回答
第二块:精读全文,模拟采访,进行质疑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想必对于漪老师儿时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如果于漪老师来到了我们班里,你有哪些问题想问她?(请同学们精读课文,以课文为主要依据提问)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 学生精读后小组交流
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
2组织学生大组交流、评价
可选一名语言基础比较好,反应灵活的学生代表于漪老师回答学生们的问题学生模拟采访 课后学习:
1、将文中诗句补充完整,整理到读书笔记上。
第3课时 《往事依依》
(二)学习目标:1品读文章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评价。
2探讨“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使学生愿意自觉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课前学习: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课堂学习:
第一块:品读文章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一篇好的文章总有一些语言值得我们品位,或者一个恰倒好处的词语,或者一处生动的描写,有的语言会引起你的联想,有的会引起你对人生的思索。找出你认为比较精彩的词句,加以点评。学生默读课文,品位文章的语言,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语言写上批注。2教师组织点评学生交流
3再次品读你认为比较精彩的句子学生放生朗读
第二块:探讨“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使学生愿意自觉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于漪的老师说,要求我们多读书,读好书,你认为哪些书是好书?你能否向大家推荐几本好书? 学生推荐 要求:讲明推荐理由 课后学习:制作一张“学期读书计划表”。第4课时 《幼时记趣》
(一)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这篇文章。
2疏通文句,口头翻译课文,复述课文内容。课前学习:准备好《常用古汉语字典》。对照页下注读文章。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扫除文字障碍。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导入:
2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大家再把文章读一遍,找出你不懂的词句。学生阅读,做好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3将全班分为两组,相互质疑
教师组织质疑,并解答学生解答不准确之处。学生相互质疑
第二块 诵读比赛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布置任务: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通过以上的准备,我们来进行一次朗读比赛,看看谁是班级中读书读得最好的五位同学。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3教师进行激励性评价部分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读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以第三人称复述文章的内容。列好复述的提纲
2组织学生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先小组复述,选派代表,然后大组交流 课后学习:
1、完成“探究练习”第2题,并针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情况抄写一些字词句的解释。
第5课时《幼时记趣》
(二)课前学习:熟练复述文章内容。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第二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201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5、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写人的手法。2.领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3.揣摩质朴、真挚的语言特点。
4.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教学难点】
a、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b、领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c、学习母亲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领会文章质朴而又富有深情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引导法、问答法、教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遇见许许多多值得亲近的人,这些人有的是同甘共苦的朋友,有的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有的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当然,在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莫过于家人,父母的爱是最温暖的、最无私的。尤其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的哺育子女、培养子女。每一瞬间的关注都是一份浓浓的爱意,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和母亲的故事。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也是有关于母亲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德和他母亲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活动。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逝世。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一起走进朱德的内心世界,回忆母亲的一生。
三、指导预习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201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副板书:生字词。】
(1)佃农(diàn)(2)祖籍(jí)(3)妯娌(zhóulǐ)(4)勉强(qiǎng)(5)迁徙(xǐ)(6)慰勉(wèimiǎn)(7)溺死(nì)(8)衙门(yá)(9)私塾(sīshú)
(10)调料(tiáo)(11)血溅(jiàn)(12)瞒着(mánzhe)(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③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⑤节衣缩食: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⑥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
三,阅读课文,掌握文本结构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文本机构讲述。
3、读通读懂课文
四、作业布臵
抄写生字,阅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研习课文
2.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7自然段)。
A、全班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自然段总共两句话。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201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板书:(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B、研习课文2~7自然段。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每个段落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①、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
②、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③、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④、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C、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例子: 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2—7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三、布臵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熟读课文的第8—17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课文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
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
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201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熟话说:“百善孝为先”。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例如说,穷人家的孩子,在经过奋斗打拼而有所作为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家中的父母亲过上富足、舒服的好日子。
其实,这也是千千万万子女的共同心愿,本文的作者朱德也不例外。同学们看看第11自然段,“在民国八年的时候,我做了一件什么事?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恩,我把父母亲接出来。但是,父母亲和我从此就生活在一起了吗?没有。为什么呢?这里再一次强调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
那么,这样一位热爱劳动,离不开土地的农村妇女,她的思想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传统落后的?还是现代先进的?她是否会支持儿子参加革命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12自然段,用笔画出,我参加革命时,母亲的态度和行为。(请同学回答)
可以说,母亲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在这两段里,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只是用平淡、朴实的话语,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凸显了母亲的美好品质,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其实,这种质朴而又富有深情的语言,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和借鉴。
好。我们说,母亲一生有许许多多的特点。那么,其中最大的特点又是什么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啊?好。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齐朗读一下第13自然段,并思考一下,这一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同学们,这篇文章反复提到母亲热爱劳动。例如,第4、5、7自然段,等等。在这里,作者又再一次强调了母亲热爱劳动,会不会让人感到重复累赘啊?如果不会,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一段话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这样写的作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既照应了前文,使得文章前后呼应,起到了总结的作用。
板书(第8—13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的精神。总结: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3.学生个别朗读第14、15段。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
201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14、15段):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习课文的第16、17自然段。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 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
(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板书(第16、17段):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
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五、布臵作业。
201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1.背诵最后两段。
2.以“我眼中的母亲”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小短文。
201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6小巷深处 林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了解写人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写,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文章选取生活琐事和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和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母爱,赞美母爱,从而体会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琐事上,认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难点:学习本文选取生活琐事和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
2、稍加点拨法
3、朗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吟诵交流写母爱的警句歌词和诗文等,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检查预习情况:给加点字注音,并解词。瘦瘪炫耀执著揶揄哽咽蹒跚憧憬
2、快速默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词语的语境义。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句式“这是一个……的故事”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爱的故事。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201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三)整体感知,讨论交流
1、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是盲母对女儿的爱的表现?
(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的收入收养了“我”。(2)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3)为了“我”,她改变了泼辣的性格。(4)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
(5)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
(6)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的很平静。
(7)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营养品和生活费,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的回家。
2、齐读文中具体描写盲母爱养女的生活片断的文字。想一想:这些事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章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母亲这一形象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1)时间顺序。
(2)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3)这些句子表现了母亲为了养育“我”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从而可知养母是一个善良宽容、坚韧执着、默默无私奉献的辛勤母亲。
3、对一个这样疼“我”爱“我”的母亲,“我”是不是一直也如此的爱她呢?“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是。对母亲的感情变化可分四个阶段:(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
(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3)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4)悔悟,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
满足——厌恶——淡忘——悔悟(情感变化是贯穿本文的线索)原因:很虚荣的在乎外人的看法。小结:我最后悔悟了,是母爱的无私伟大感动了我,使我这个虚荣无知的孩子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
(四)课堂小结
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里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五)布臵作业
201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1、把文中四个字的词和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2、朗读全文,体会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请一个学生复述课文的内容。
(二)诵读品味,领悟真情
1、教师朗读第25、26自然段。
2、学生伴随着音乐饱含深情地朗读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厚感情。并探究:文中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到什么作用?该怎样理解“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句话?
明确:(1)这几段文字,蕴含了母亲对“我”深切的爱,憧憬女儿早日成才,等候与女儿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深切地表现了“我”被养母的爱所感动,为自己的无知而悔恨之情。
(2)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3)我回到了小巷深处,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可以就文本中任何方面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2、小组讨论:根据本文内容,你觉得“我”是个坏女孩吗?(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1)对“我”的行为应持批评态度,因为她忘恩负义,没有尽到做女儿的责任,对不起自己的养母;(2)认为“我”的做法值得同情,可以理解。因为她是一个被捡来的孩子,有自卑的一面。同时她还是一个孩子,是老师、家长没有教育好她。而且她知错能改的做法也是值得表扬的。(该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运用“本文妙在……,它表现了(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的句式,从任一角度说说你对课文的理解。参考:(1)妙在“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它描写了母亲的外貌,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2)妙在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3)妙在用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作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4)妙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
201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亲的坚强。
(5)妙在用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表达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四)感情拓展
其实母爱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平常的日子里,不一定非得都是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母爱才感人。细细回想起来,也许只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声儿女远行时的叮咛,一道过早爬上眼角的皱纹……做儿女的,要善于从这些琐事中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
1、引导学生回忆与母爱相处中最让自己的感动的瞬间,重温感动,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
2、让学生畅谈:该如何对待母爱?如何做一个孝顺母亲的孩子?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你细心感受、观察你身边发生的一些生活琐事,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
(六)布臵作业:
1、用一小段文字描绘母亲的外貌和神态,要求能突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回家后主动与母亲交流,多和母亲相处,主动邀请母亲参加学校活动,用实际行动来珍惜伟大的母爱。
201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7、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在文学中寻找证据,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4、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5.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教学难点】
深人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的色彩斑斓,花儿的婀娜多姿,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便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共同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时刻。让我们共同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教师介绍海伦•凯勒及其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平事迹。
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
海伦•凯勒(Helen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得了病,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沙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沙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成
201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沙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并且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圈点字音。
搓捻(cuo1nian3)繁衍(yan3)迁徙(xi3)觅食(mi)惭愧(kui4)譬如(pi4)栖息(qi1)小憩(qi4)遨游(ao2)花团锦簇(cu4)冥思遐想(xia2)
2、注意生词。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3、同学们,本篇文章的题目是<<重塑生命>>,让我们一起来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___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组把我抱在怀中的图片)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叫我识字的图片)
④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背景幻灯片展示海伦和莎莉文小姐在树上的图片)
⑤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______(爱,课文第39自然段)(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紧紧搂住海伦的图片)
三、问题研究
1、谈谈对“重塑生命”的理解
问题
1、同学们,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
201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明确: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问题
2、同学们,“重塑生命”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说。(引导学生分析海伦学习“怀”和“水”的区别段落,讨论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挫折:将“杯”和“水”混为一谈(不能分清“杯”和“水”)总结:海伦最终最胜了挫折,创造了奇迹,完成了生命的重塑历程,同学们,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觉得一个人要重塑生命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
明确:毅力:小海伦没有对认识文字放弃 灵感:小海伦通过水受到了启发
求和欲:小海伦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
好的老师:莎莉文小姐富有爱心且教学技巧高超 ……(根据学生回答补充)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主线十分清晰。下面同学们阅读课文,试着给每个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认识文字”“拥抱大自然”“理解爱”
四、小结:回顾生命再塑的历程,想像海伦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我们不难发现: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个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美让海伦变得坚强。莎莉文小姐不仅教给海伦爱的真谛,她自己也正是用爱改变了海伦的人生。
五、结束学习,布臵作业。
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写看你心中的爱是怎样的呢?
201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8“两弹”元勋邓稼先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1个多音字“弹”。
2.能按要求从“鼓励、必须、奔走相告、欢呼雀跃”4个词语中选择2个造句。
3.了解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了解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他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他的伟大功绩,体会他而爱祖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对两弹元勋邓稼先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第二部分。通过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体会他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课时计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1个多音字“弹”。能按要求从“鼓励、必须、奔走相告、欢呼雀跃”4个词语中选择2个造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解放前,由于我国科技落后,一直保守帝国主义的欺凌,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的有学之士怀着一颗报国心,在各行各业为祖国早日富强而努力奋斗,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为我国的国防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二)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两弹元勋邓稼先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归纳学生发言: 1.两弹指什么?
2.什么叫元勋?
3.邓稼先是谁?他有什么事迹?为什么称他为两弹元勋? 师:有了问题谁来解决?怎样解决?
引导学生感到:可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解决。
(三)自学课文: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提出要求:
1.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01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2.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含义。
3.三读: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一想这课介绍了邓稼先的什么?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励、踏、须、炮、投、况、(弹)、缺、爆、炸、捆、替、呼 2.启发问题:
1)谁能把这几个生字的字音读准?结合课文组成词语并理解词义? 鼓励——激发、勉励。(造句)聪颖——聪明。
辗转——经过许多地方。
赤子——对故土有感情的人。原子弹——核武器的一种。氢弹——核武器的一种,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为原料,用特制的原子弹作为引起爆炸的装臵。当原子弹爆炸时,所产生的高温使氘和氚产生聚合反应,形成氦核子,产生巨大的能量并引起爆炸。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也叫热核武器。
奔走相告:急走,跑着互相转告。(造句)
欢呼雀跃:欢乐地呼喊,高兴的像雀儿一样跳跃。(造句)默默无闻:不出名,不为人知道。
与世长辞:人去世。
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造句)
2)这几个字和我们学过的哪几个字的音、形相近?(找形近字、同音字)形近字:
爆()炮()炸()衬()瀑()跑()作()村()同音字:
踏()须()厉()塌()需()励()3)着样子写词语:
天壤之别——别有用心——心安理得——得寸进尺 代替——替身——身体——体育 爆炸——炸弹——弹弓——弓箭
不眠之夜——夜以继日——日理万机——机不可失 欢呼雀跃——跃跃欲试——拭目以待——待机而动 3.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事? 4.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教师范读课文
201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六)学生仿读课文
作业:
1.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3.查找时代背景资料、邓稼先生平事迹等。
第二课时
(一)从课题入手导入:
同学们,这篇课文题目是《两弹元勋邓稼先》,从课题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是怎样介绍邓稼先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读课文:
指名读,边读边体会,看有什么新的理解与问题。2)填空:(目的:检查同学自己读懂课文的能力)①默读课文 ②填空
A这篇课文的两弹在文章中指()和()
B逐段阅读后,你认为这篇文章在介绍邓稼先时,作者分几个阶段进行介绍?你能用最概括的语言写下来吗?
C你认为这篇课文是按照()顺序记叙的。③小组讨论阅读课文后,你认为邓稼先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三)深入学文
1对学生填空,用学生的概括板书
求学受命研制患病去世 2集体汇报
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给你的印象最深)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学生先回答哪部分就先学哪部分。引导学生体会: 1)求学部分:(1——2)(热爱祖国、勤奋刻苦)抓住课文中的语句分析。
201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小结:爸爸的影响与教育,奠定了邓稼先热爱祖国的基础。他自己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使他更坚定了要报效祖国的决心,这成为他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学业有成后毅然回国的强大动力。
朗读课文
2)受命研制部分:(3——9)
(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默读课文,在书上批批画画。思考在研制原子弹时,邓稼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抓住课文中的语句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在研制原子弹时,邓稼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学生有一点说一点。理解后读书
1)虽然他研究过核物理,但原理与原子弹之相差太远。2)答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的苏联迟迟不交货,撕毁了合同,撤走了专家。
3)必要的资料缺乏,甚至不知上哪去找。4)当时中国完全不具备实验条件,然而许多必须了解的东西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弄明白。
5)他们要计算旁人难以想象的庞大的数字,当时只有手摇计算机。
6)制造原子弹的工作异常危险,尤其是插雷管,万一发生问题就会化为灰烬。
朗读3——9自然段。小结:这一切困难都说明,任务光荣而艰巨,责任重大,邓稼先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研制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
3)患病去世部分:
重点体会他所说的话。从中看出他对祖国的热爱。朗读。
(四)总结 朗读全文。回顾全文总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邓稼先胸怀报效祖国之志,忘我的工作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使我国国防自卫武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学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练习册
201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的:
扩展: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
2.了解本文的主人公——邓稼先的事迹。3.完成课后作业。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汇报。
(二)新课: 1朗读全文 2扩展:
1)请同学介绍时代背景 2)请同学讲邓稼先的故事
3)把收集来的原子弹、氢弹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同学之间交流。3完成练习册的作业。七板书设计:
8.两弹元勋邓稼先
求学胸怀报国志刻苦学习
受命研制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热爱祖国患病去世实践誓言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梁月英
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金色童年”。是第一单元教学层次的延伸与提高,第二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素材来源于丰富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是七年级学生还深留在脑海中的“宝贝”。作为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相似的年龄,类似的经历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能使学生理解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促使学生健康愉快的成长。
《往事依依》作者回忆与文学的情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并告诫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名师的成长历程告诉学生:多与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友,将受益一生。应自觉主动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幼时记趣》 作者追忆了儿时观察动物,产生联想,展现了童年生活的天真快乐,充满了童趣。作者童年有着对自然的好奇之心,对弱小者的同情之心,成长的道路有着乐趣与真情。[本文由www.xiexiebang.com免费提供] 《十三岁的际遇》 作者深情地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表达了对北大的热爱及渴望创造,渴望自由飞翔的精神,充满了理想与希望。不同常人的成长历程会带给今天的学生怎样的感受呢?
《伟人细胞》
记叙了初一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过程,向学生阐明了从小事做起的必要性,对于学生很有教育意义。
二、单元学习目标:
1.继续加强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2.能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珍惜金色年华的点点滴滴。
3.能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回忆过去的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5.能与人主动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三、单元课时安排:(12课时)
《往事依依》
2课时 《幼时记趣》
2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
2课时 《伟人细胞》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六、往事依依
学习目标:
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前学习: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
2.尝试给自己喜欢的语句批注。3.有感情地朗读《致文学》部分。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介绍自己查资料了解的作者,老师小结:“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再次印证了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写:“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
二、查一查:
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
涟漪()
徜徉()水浒()水泊()停泊()浩淼()歌咏()
重读()
阴晴雨晦()镌刻()谆谆教导()绚丽()
三、读一读:
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 犹新。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
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四、想一想: 探寻写作思路: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个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五、动一动:
CCTV-3有一个系列访谈节目“艺术人生”,今天就请各个协作组根据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本期节目。请各组先推选代表充当于漪、朱军,其他同学帮助代表们准备好发言提纲,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
请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访谈节目
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声音响亮,符合人物各自身份,以求在短时间内给人以丰富的内容,内容一定要归结到作者少年时代所读的文学作品对她后来人生的深远影响,即作者所说“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最后请同学加以认真点评。
六、练一练:
1.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欣赏语言,品味描写;情感熏陶
一、品一品:新课 标 第一 网
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自然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自然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五自然段)等等都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例如: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 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请你也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1)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2)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
二、悟一悟:
写人通常要注重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请大家认真品读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找出它们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明确:
相同: 本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的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闻学的激情。
不同:
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 “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作用: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说一说:
通过刚才的品味、思考,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举一例来谈一谈文学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的联系?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提示:可以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句话、一本书、一部电影。)
总结:书有不同的档次,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我们要尽可能选择一些高雅的作品欣赏。阅读面不能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美术、摄影等,把感受写下来,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
引导学生反复读第六语段中“老师”的教导。
四、练一练:
结合朱光潜《谈读书》,拟订初中三年的读书计划。
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附
板书: 往事依依 于漪
引出回忆
看
读
品
听
登
选材精当
↓
山
水
千
国
北
语言优美 回忆往事
===> 水
浒
家
文
固
======> 前后照应
↓
画
传
诗 课
楼
蕴含哲理 篇末点题
七、幼时记趣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重点难点:
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课前准备:
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朗读课文,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3、概括并口述文中三件趣事。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于漪老师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及对她的深刻影响;而沈复则以纯真的童心告诉我们他难忘童年的“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就能过这篇小品文的学习,来感受他的这份“物外之趣”。(板书课题)
我知道,这是同学位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首先要学会怎样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文意,但我想,你们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商量着把文章改写成每个人不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读懂的文章,通过注释和工具书都不能理解的字词你们可以问老师。
二、读一读
①读准下列加点字。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凹凸(āo tū)沟壑(hâ)
庞然大物(páng)怡然称快(yí)土砾(lì)项为之强(jiāng)癞蛤蟆(lài)②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③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④教师范读、领读课文;
三、译一译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试着先独立翻译课文,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四、记一记 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虚词积累: 之:
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昂首观之:代词,代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
代词,自己的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
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神:
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以:
徐喷以烟(经常)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察:
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时:
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为:
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
之: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通假字: 项为之强
“强”通“僵” 省略字: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五、说一说
1.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2.请用自己的话将三件事向大家复述一遍,同学认真听好,并作适当点评。
六、练一练: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
2.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清代沈复的《幼时记趣》。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的一段美好的记忆,在我们的记忆里它是一支清亮的歌;是一首纯真的诗;是一只放飞憧憬的小鸟;也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上节课,我们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扫除了文字障碍,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更加具体地感受一下沈复幼时的童真童趣。
二、想一想
1.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明确:本文中心的词语是“物外之趣”。通常的判断方法有:找标志词——“故”、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来判断——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总分结构等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讨论回答)
明确:①、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明确:从生活的态度上看对生活的热爱、平日细心的观察、想象的奇特、纯真的童心是产生 “物外之趣”的因素。
热爱生活
明察秋毫
想象奇特
物外之趣
纯真童心
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的真的童心、童趣。
4、思考“探究•练习”第一题。明确:
一、有好的眼力:“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二、有爱好观察的习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三、想像的合理性:“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这样,癞蛤蟆当然就成了“庞然大物”、扑向小虫的动作当然就是“拔山倒树而来”了。
三、学一学
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
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再举几例:
“香烟”——“梨子”
“火车”——“金矿” “书籍”——“电脑”
“游戏”——“学习” 举例说明什么是想像。
人们从已知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标志性修辞是比喻。比如《繁星》第三段和《冰心诗三首》。
四、写一写
请以“白云”为内容写一段想像的文字(可作为课外作业,100字左右)。
五、谈一谈
好了,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六、练一练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附
板书
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
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群鹤舞空
鹤唳云端
观察仔细 神游山林
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纯真童心八、十三岁的际遇
学习目标:
1.能概括说出北大与作者间的几次际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从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3.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并积累文中精词妙句。4.能从作者身上汲取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4.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5.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课前准备: 预习本课字词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导入: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同学们了解北大吗?(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同学交流:我眼中的北大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
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二、良好习惯
从今做起 检查课前学习:
怎样理解课题《十三岁的际遇》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字词认读:
白驹过隙()
蓦然()
积攒()絮语()
安恬()
樯橹()
惆怅()
徜徉()
骤然()摒弃()迸溅()
穹隆()
弹指()撷取()呜咽()犀利()
三、初读文本 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按
时间的顺序,以“我与北大的故事”为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的故事。
明确:四个阶段(七岁、十岁、十三岁、即将十六岁)向往北大
进入北大
回报北大
四、再读文本
局部探究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2.找出作者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感情变化。
3.指出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1、第一部分:写“我”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
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10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
13岁:到北大读书。
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
每一阶段的生活片断都紧紧扣住“我”与“北大”的“尘缘”,引出对13岁际遇的叙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就是为了引出下文对13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
4.作者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 刚进入北大:“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入校两年后的秋天:“心情不胜凉意”,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5.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二、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几层。2.“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一句话怎么理解呢?
3.作者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试把这些精彩的语句和语段找出来。明确:1.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的学习生活。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6-9):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影响。第二层(10-11):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第三层(12):总结来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难以用“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2.两句相辅相成。上句是作者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下句则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的业绩的雄心壮志。
参观北大图书馆时,这句誓言“骤然显得苍白无力”,作者“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 —没有自信,觉得渺小
两年学习后,作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并在第三部分中重提誓言。——自信
北大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3.北大的书 最初的感觉 后来的感情 对学校评价 个人成长
个人誓言 “苍白无力”,心中感到
“近乎绝望” 开始“进行 探寻”,逐渐 变得“沉静、愉悦、安详” “真理之光” 为学生打开 神奇之窗,展示新世界 四个“开始”,三个“渴望” 北大的人 学生 师长 对学校评价 个人成长
肖像 “专注而入迷”
“高声争论” “绅士风度” “谈笑风生” “一条生命饱 满的河流„„ 向那充满希望 的未来流淌。” “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 欢笑而格外 充实”
品质 “敏感” “纯洁” “犀利” “机智”
“生机勃勃” “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严谨治学” “诚恳做人”
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和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 1.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北大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2.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到犀利与机智,„„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三、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作者说“我是不系之舟”,这个“不系之舟”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
明确:1.抒发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因为北大不仅仅是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2.不系之舟,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3.“十三岁的际遇”使作者有缘“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她始终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向往着大海的波涛,寻求新的开拓和发展,与入学初“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誓言相呼应。
五、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文采斐然,请你仿照示例,也对你认为美的语言进行赏析点评。示例: 原文:“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一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上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
赏析:这段文字将两年前的天真活泼、好奇,两年后的沉静、敏感、多情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特别是将清脆笑声比作雪团四处迸溅,通感的妙用,将“我”的天真活泼描写得十分传神。另外,作者写心情也独具一格,她写秋风起,树叶黄、落叶遍地,无一不流露出她的沉静、敏感、多情,字里行间有诗画般的情意流淌。
同学在个性品评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练习拓展: 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 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我”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文章开头段,写作者在七岁时看到那张“湖光塔影”的照片,心中就悄悄升起一种莫名的惊奇、喜悦和感动之情,这种感情贯穿于文章的始终。其中有才进校门,参观北大图书馆引起的惊奇、感动之情;有走进图书馆时的激动不安和惊喜之情;有对北大的同学、北大的气氛和北大的老师的喜爱、赞赏与感激之情;有在即将离开母校时的无限眷恋、惆怅之情;也有驶向知识海洋深处,为北大增光添彩,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壮志豪情;还有梦幻中暮年归来,再次轻依在“湖光塔影”的胸前的眷眷深情„„正是这条感情线索穿起了“我”从七岁到十六岁这段生活的回忆。
六、合作探究
深度开掘
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2.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3.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4.怎样理解文中表现“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明确:1.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2.第一人称的写法便于直抒胸臆,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亲切而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称(如第四段),现在的“我”与“她”——两年前的“我”,此时的景与两年前的景交替出现,类似电影画面上的意识流,使文章显得变化多姿。文章还用了第二人称(如第五段),连用了三个“你”,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3.“形”:“我”围绕北大的见闻感受。“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进取、创造、永不满足等)
4.当年以神童著称的田晓菲,凭十三岁的年龄走进北大,可谓踌躇满志。面对北大浩瀚的书海,眼前如同展现出蔚蓝无际的天空。成就感鼓舞作者奋发努力,搏击长空;身处北大,“北大精神”即科学、民主、进取、创新的精神又以无穷的魅力感召作者,所以产生了“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七、深度启发
激励向上
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你渴望什么呢?
课堂小结: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八、课后学习: 1.积累词语。
2.作者回忆了自己13岁时的际遇,读北大书,做北大人,在北大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同学们现在大约12岁,你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梦想,你能自己写出来吗?像作者一样,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丰富多彩的文字。
九、伟人细胞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能概括贾里想成为伟人的几件事,并说出人物的特点。
2.细读课文,能说出贾里能成为伟人的具体条件,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3.能品味文中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重点难点:
1.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
2.品味本文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
3.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4.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课前学习:
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了解作者,有条件的可阅读长篇小说《男生贾里》。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认识贾里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推出贾里
每个人在小时候对自己的未来总有各种美丽的梦想。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梦想。(同学交流梦想)进入新课:可以这样说,“寒窗苦读十年载,一朝成名天下知”,这样的想法在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曾有过。有一个叫贾里的初一男生甚至把当伟人作为自己的明确目标。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贾里究竟有没有实现他的“伟人梦”呢?
二、日记品读
走近贾里
①从日记里看出,贾里是个怎样的人?(很自信,很痛苦)②从哪些句子看出?该怎样读?(我敢说自己很有伟人素质„„;痛苦的是„„)③评价贾里(自评;他评,同学评)
三、感知情节
认识贾里
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情节。①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贾里)②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大概内容。(课文记叙了初中一年级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曲折过程,阐明了从小事做起方能干成大事的道理。)
题目中的“细胞”是何意?(素质)在贾里看来,贾里认为一个伟人应该具有哪些细胞?请找出相关句子或词语。(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豁达洒脱、旗帜鲜明、有爱有恨、轰轰烈烈。)贾里为追求伟人细胞做了哪些事情?(用四字短语概括)
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小组讨论后明确:a.化敌为友 b.矮个风度 c.打工** d.意外成功
四、细捋情节
剖析贾里(1)贾里为了证明自己的伟人细胞,做了一系列的事情。可他的前三次伟人计划为什么都失败了?三次失败的事理你还能不能看到一些成功的成分。请分别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次的计划是想做一个敢爱敢恨的伟人,可由于共同的遭遇和行动,仇人却变成了朋友,成功之处:用“大师风度”律己,运动会上反对播放软绵绵的流行音乐,有正义感。以军乐号压倒了流行音乐,振奋了运动员的竞技精神,化敌为友,被说成是初一的“两条好汉”之一。
第二次的计划是想通过改变体型变成拿破仑、马拉多那那样的引人注目的伟人,这本身就很荒谬可笑、不切实际;成功之处:胳膊硬了,腿也结实了。
第三次计划是想通过到大工厂打工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其动机不当,又缺乏一定的经验,失败是必然的。其伟人计划未能成功的根源是他动机不当,不切实际,充满个人主义色彩;加上年龄小,缺乏人生阅历;成功之处:主动推荐自己,勇于实践。)
(3)你觉得贾里想当伟人的想法本身有错吗?他身上有“伟人细胞”吗?
(没错。贾里身上的“伟人细胞”体现在 “鲁智胜提议拿小刀划邱士力的车胎,这虽然解气,但缺乏大师风度,贾里懒得去做”,还体现在他自愿领取破书,有不怕吃亏的品质等方面。)(4)在最后一个故事中,贾里说:“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贾里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
(对于一心想做伟人的贾里来说,在自我评价方面又滑到了另一个极端,且仍把做小事与做伟人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但他能摆脱不切实际的追求,意识到做小事的重要,这应该是巨大进步。)(5)你喜欢贾里吗?你认为贾里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请用“从文中_________,我看出贾里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说话。(贾里的优点:天真幼稚,自信心强,有远大的理想,乐于牺牲个人利益,本性善良„„ 贾里的缺点:喜欢炫耀,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对伟人的认识简单化„„)
(6)经过三次痛苦的失败,又取得了一次意外的成功,此时贾里心里充满了酸甜酸苦辣。如果你是贾里的好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请从自己收集的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中挑一句送给他,好吗?(也可加入自己的话)请用这样的语气:贾里,__________________!参考:贾里,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还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吧,你总有一天能成为真正的伟人!如果你是贾里的朋友,当得知贾里意外成功时,你会对他怎样说呢?请把你的同桌当做贾里,对他说一番话;贾里啊,伟人必须从小事做起,努力吧;贾里呀贾里,想做伟人和造房子一样,要打好地基,你还是先打基础吧;贾里,不做小事,将来怎么能做大事;贾里,不要灰心,这一次没有成功不要紧,下一次继续努力,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探究主旨;质疑问难;品味语言。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
课文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贾里弄不懂,“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泣的行为不被人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不起的大事。”为了做伟人,贾里做了哪几件“可歌可泣”的事?“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指的又是哪一件事?„„ “可歌可泣”的行为: “化敌为友”,“矮个风度”,“打工失败”
“不值得一提的小事”:
主动要破书。
贾里弄不懂,我们可要弄懂。
二、探究主旨:
1.贾里想当伟人,遗憾的是三次“轰轰烈烈”的伟人计划都失败了,而他认为“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让他成了学校的“今日明星”。所以他最后说:“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贾里要实现伟人梦,还应该添加哪些伟人细胞?(小组讨论交流,组长做好记录。):
明确:贾里想当伟人,这个目标本身并不错。但是贾里之所以想当伟人,是想“一鸣惊人”,炫耀自己,这种动机就不纯正。(动机不纯)况且,他错误处理了同学关系,错误认为伟人应该与身材有关,以赶时髦、追潮流为伟人成才之路。那么,他的“伟人计划”的失败就是必然的。(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处理同学矛盾,怎样看待身材与伟人的关系)。他之所以成为“今日明星”,正是他肯牺牲个人利益,脚踏实地做好了小事。正如贾里爸爸所说:“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小说通过贾里和他爸爸告诉大家——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举例:雷锋、徐虎„„)应该添加的细胞:
实现伟人之梦的历程虽然充满艰辛和坎坷,但是我相信,“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等优秀的伟人细胞一定会帮助贾里走上成功之路!
2.不做小事能成为伟人吗?做了小事将来就一定能成为伟人吗?可结合自己搜集的名人伟人事迹,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明确:不做小事一定不会成为伟人,贾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今天能做好“鸡毛蒜皮的小事”,发展下去也可能做好惊天动地的大事,成就一番伟人的事业。当然也可能依然是普通人。实际上 有很多小事本身就包含着伟大的一面,像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水电工人徐虎,他们也只是一名普通工人,普通服务员而已,但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在平凡的岗位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样的人,既是平凡的人,也是伟大的人。“伟大孕育于平凡之中”!
3.贾里有一个伟人梦,作为他的同龄人,你也能有伟人梦。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伟人细胞能够移植,你想移植哪个伟人的细胞,为什么?(或:
三、田贾PK 清醒定位
田晓菲从小立志进北大,13岁时这个理想就实现了,可贾里做伟人的理想却屡屡受挫,现实生活使他认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那么,你怎样看待这两位同龄人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呢?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说,读书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现在请大家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有矛盾的地方或者含义深刻的句子,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 看情况抛出:
(1)小说最后有一句话,“爸爸又说贾里长大了”。你是怎样理解的?
(2)课文开始的一段摘自贾里日记的话能不能删去?
(3)大家都比较喜欢贾里这个人物,三次失败的打击对贾里来说似乎太残酷了,你看能不能少写一两次失败? 共同明确:
(1)从小说中看到,从开始到最后,贾里的变化很大。
从思想上看,他不再空想,终于认识到自己不是伟人,只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做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从行动上看,他不再着眼于“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开始做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比如主动要破书。
这说明,贾里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进步了,开始成熟了。所以 “爸爸又说贾里长大了”。(2)日记反映了贾里关于自我“伟人素质”的评价和他人评价的矛盾。如果说故事是他的行为,那么日记反映了他的思想。正因为有这种思想才有下面的行为,行为也反映了他的思想。(3)不能。第一次失败:贾里认为伟人就应该“旗帜鲜明,有恨有爱,轰轰烈烈”,于是错误地把与邱士力之间的同学矛盾上升到敌我矛盾。第二次失败:贾里想学习拿破仑、马拉多纳,认为伟人应该“肩膀又宽又平,体现出矮个的风度”,于是决定报名参加健美班。第三次失败:贾里从介绍伟人少年时的一本书中得知,“伟人从小就出手不凡,走在潮流前头”,而现在的潮流就是“勤工俭学”,于是决定“去大工厂打工”。三次失败,角度各不相同。
五、品味语言:
仔细读文章,课文中有哪些地方让你忍俊不禁?把这样的句子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认为幽默的理由。(学生圈点勾画,写好批注。)
讨论后归纳:本文语言具有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特点。(如:鲁智胜提议拿小刀划邱力士的车胎,贾里却觉得缺乏大师风度,懒得去做。在贾里的心中,似乎自己已是大师,懒得去做孩子才做的事,其实他自己还充满了孩子气,让人感觉很幽默,可谓妙趣横生。)附板书设计 :
九、伟人细胞
贾里 庸人
普通人
伟人
理想远大 ╋ 脚踏实地
= 成功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课前学习:
收集诗歌及作者朱湘和何其芳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学习步骤: 一读——读准
1.同学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2.学生交流,讨论。字音:
泾(jīnɡ)溷(hùn)阕(quâ)宝藏(zànɡ)颠簸(diānbǒ)3.老师范读,学生单独读。同学,老师加以点评。二读——读懂
结合页下注及作者、相关时代背景,初步理解课文,对有疑难的词句或者小组讨论,或者全班交流,或者询问教师。
朱湘简介:1904年生于湖南省沅陵县,原籍安徽。1919年秋,考上清华学校。1922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废园》等五首新诗。他的第一本诗集《夏天》,收诗26首。1924年下半年,第二本诗集《草莽》,《草莽》最有特色的作品,是《采莲曲》、《催妆曲》、《晓朝曲》、《摇蓝歌》、《昭君出塞》、《婚歌》等,都写得美丽轻盈。《草莽》里那些言志抒怀的作品,被认为是“艺术上最高的作品”。朱湘于1927年9月8日抵达美国,到1929年9月11日从美国乘船回国,只留学美国两年。他先后就读于罗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和俄亥阿大学。朱湘的眼光是很高的,很有些狂气,但又狂妄得严肃。朱湘的文学批评,一般都写得有才气,有独到见解,朱湘的散文《北海纪游》、《咬菜根》,文学性杂文《徒步旅行者》、《画虎》和杂感文《说说话》,以及自传体散文《我的童年》、《投考》等等,都可以称为佳作。此外还有大量的译诗和翻译小说。1933年12月4日,朱湘由上海乘吉和轮赴南京。次日清晨,船过采石矶时,他从随身携带的小皮箱里取出酒来喝,倚着船舷,读海涅的诗,然后纵身跳入长江。
何其芳简介:(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诗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这两首诗作者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读——赏读
就诗歌的意境、抒情、语言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交流、点评。四读——吟诵
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写
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继续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表达,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过写作与他人交流。为了让学生能用词达意,必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注重积累,准确用词。自我修改作文是较好的方法。学习目标:
能认识到好文章必须具有真情实感,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并在作文实践中仔细体会。课堂学习:
一、读短文
明要求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这是作文的大忌。各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中,直接写明要求有真情实感的就有很多,有的虽然在提示中没有写明,但在评分标准中非常强调。从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看,对作文的真情实感的要求必定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记叙性作文。怎样在作文中如何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呢?先请同学阅读课本知识,归纳出要点。明确: 第一:“只要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写出来的文章就可达到说真话、抒真情的要求。”这是要求。
第二,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读得多,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可以有助于自己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这是途径。
二、举实例
悟技巧
这里以几篇优秀作文为例来具体谈谈说真话、抒真情的一些技巧。述亲身经历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我发现爸爸老了》是南通市的一篇优秀中考作文,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小时候,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家里,父亲将两条毛巾平铺在装满秧苗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担挑着我,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当时的父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壮汉子;如今,父亲原先那嘹亮清脆的号子声已失去昔日的雄壮,隐约间还夹杂着几丝沙哑,原先油亮的黑发现在已染上了霜色,原先红润的面庞在已渐渐变得土黄,原先笔直的腰杆也略显弯曲„„由于都是亲眼所见,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多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细节不细,这个“不细”,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我喜欢童年的竹林》是荆州市的优秀中考作文,之所以说它有真情实感,就是因为它有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如:伸出手,扶住竹竿使劲一摇,“哗啦”一声,雪花“簌簌”地如天女散花般地飘落下来,洒到我的脖子里,凉丝丝的,滋润我“咯咯”的笑声。又如:有时,我们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摇啊,荡啊,从秋千底下,摇出我心中的歌。这些细节,不但真实,而且写得也富有诗意。明人事要素
具体和真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虽不能说凡具体就一定真实,但一般而言,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信以为真。你简单地说某地发生一件抢劫案,听者不一定会信,假如你有鼻子有眼睛地说,把抢劫的时间、地点、受害人的单位或姓名及被抢劫的数量都说出来了,那别人就会相信。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人,主要是单位、姓名、年龄、相貌、性格等;事,主要是起因、经过、结果等。《为自己喝彩》是泉州市的中考优秀作文,第一段是这样的:我坐在座位上,手捧着《简?爱》,心无旁骛。忽然不知谁传来消息:“明天要体检了!”体检?我一愣,小心翼翼地探听:“测些什么?”同桌不以为然地说:“身高、体重,这些都免不了呗。”啊,我心里发虚,低头看看自己的“虎背熊腰”,想想矮矮的个儿,听着后排那两个瘦如麻杆、身材苗条的女生半真半假对自己的身段作着自我批评,真是欲哭无泪。这个开头,把什么人、正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问些什么、想些什么等,都通过对话介绍出来了。因而,给人真实的感觉。用生活语言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我喜欢童年的竹林》一文中用了不少拟声词,仔细体味,你就会发现用得非常准确,如“哗哗”形容摇竹的声音;用“簌簌”形容雪花飘落的声音;用“咯咯”表示我们童年快乐时的笑声;用“沙沙沙”表示风吹竹林时的响声„„作者把生活中确实如此的声音准确地搬进了文章之中,让人读后自然就觉得亲切感人。用生活语言,还要特别注意人物语言,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语言结构和常用词汇,而老年人口中一般就不会有这样的词。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等来写,尽量写出个性。露潜在意识
潜在意识,也叫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它与浅意识和表层意识相对,它是人最质朴、最本质的心理活动。之所以称“潜”,是因为它隐藏于思维的底层,不经意袒露出来。人类生活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有时是为了礼貌,有时是为了工作需要,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想到的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潜意识。每一个人都有潜在意识,而且要比浅意识活跃和丰富,但在作文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替代潜意识的往往是那些与心相违的浅意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因此,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为自己喝彩》的后半部分有这样几句:晚上,我站在穿衣镜前细细地端详自己。不!我不要这张苦大仇深的脸,我拥有别人没有的优点,我上进、奋发、勇敢,知识填高了我,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呢?这几句话,一般人是不会公开对人说的,但作者把它写了出来。心里想的就是这样,写出来当然就有了真情实感。拟相应情景
作文要尽量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但有时,从自己的经历中找不到恰当的材料,有时,必须对自己 经历过的事作一定的加工和改造。换句话说,作文中的事并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经历过的。这能不能给人真情实感呢?应该说,虚构也能做到有真情实感,关键是要注意这两点:一是这种事,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现实生活中必定会有,别人肯定经历过;二是要模拟相应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仔细地想一想:假如我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所,遇到那样的事会怎么样呢?如果写的是一位老年男子,那么,就不妨借助自己的外公或爷爷,从他们平时的表现中想一想:假如爷爷在遇到这种事时会怎么对待?如果所写的是中年妇女,那不妨借助自己的母亲或邻居的大婶,根据母亲等平时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想一想:她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模拟生活情景,转换人物角色,能使虚构的文章多一点真情实感。
三、评例文
明真谛
点评下面一篇学生作文,说出自己的感受。一件难忘的错事
在我六年的学校生活中,经历过很多的事情,但有一件事至今令我难以忘怀,每当看到老师那信任的目光时,我总想起那件事情。那时小学五年级时的一堂语文课,老师在讲评我们的作文。“这次作文,邓玉红同学写得非常出色。下面我给同学们念一下,同学们要注意听,多学习学习。”老师刚念完一小段,教室里便叽叽嚓嚓议论开了。“抄的,抄的!”“我早就看到过!”“好像在某作文选中。”同学们的目光都转向了我。听到这些话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脸上更是火辣辣的烧成一片。我不敢抬头,我想,这下可完了,这篇作文的确不是我写的,是我的虚荣心害了我。
前几次的作文我写得都不错,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可这次作文任凭我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半个字,所以干脆抄了一篇了事,谁想会这样?但老师并没有停下来,仍然声情并茂的读着。我知道老师十分信任我,她相信我能写出这样的好作文。更相信她的得意学生不会抄袭别人的作文。而我却辜负了老师的期望。
“去跟老师说吧!改正错误还是好学生。应该做个诚实的好学生。”我心中不断的想,“可如果承认,老师会怎么看我?同学们会怎么看我?还有人相信我吗?以前写的好作文也会被别人怀疑吗?哎!还是不说吧,反正老师也相信我了,这件事情很快就过去了。”
我故作镇定地抬起头,正好看到老师那充满信任的目光,教室中一片寂静,同学们都看着我。我看看老师那充满期待的目光,我动摇了。还是承认吧,诚实才是最重要的。我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站了起来大声的说:“这篇作文是我抄的,我犯了一个大错误,请老师和同学们原谅我,我一定改正错误的,请大家相信我!”在我朦胧的泪光中,看到老师带头鼓起了掌,接着耳畔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这件事情使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一个人的虚荣心是不可有的,只有真诚的心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学生在自己点评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教师点评:小作者记录了自己一次犯错误的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的很清楚。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方法,引人入胜,前后衔接自然。更可贵的是作者的心理描写相当细致,我思想上激烈的斗争写得十分精彩。
四、亲实践
炼真金 文题:
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会有很多令你难忘的“那一次”:那一次,你笑了;那一次,你哭了;那一次,你真遗憾;那一次,你真尴尬„„正是经历了这无数的“那一次”,你才懂得了生活的幸福,友情的珍贵,奋进的艰辛及你肩负的责任„„真正领悟到了生活的内涵,长大了,成熟了。请你从自己生活中选择一件事,以“那一次,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并写出你的真 情实感。
要求:①在文题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题完整。②记事要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详略得当;语言要简明、连贯、通顺。③要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④字数450以上。⑤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
五、细斟酌
达目标 修改文章。
1.先学会一些常用的修改符号,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反复修改。2.小组互评。出示评改标准,选择小组两篇文章,小组进行点评。3.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4.班级交流优秀作文。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能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选择合适的话语。
2.说话能文明得体,称呼得当,口气平和,态度诚恳,内容健康,用词不粗俗。课前准备:
搜集生活或影视作品中说话不得体的现象。课堂学习:
一、情景再现
导入话题 请两位同学表演:《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走了》 某人请客,见有些人没来,就说:“该来的没来。”已经来了的一些人自感不受欢迎,拂袖而去。请客者又说:“不该走的走了。”于是,其他的人也都走了。
探讨:主人如何说才不得罪人,才得体呢? 导入:说话得体,是文明的表现,是素养的体现。说得体话,做文明人,是时代的需要,是交际的需要。
二、情景对话,研究话题
一、对象得体——说话时既要注意说话者(主体)的身份,又要看听话者(客体)的身份。不可颠倒双方的关系。情景1:
小丽请奶奶吃药——小丽的奶奶患了高血压,心理十分紧张。医生给她配了一瓶降高血压的药,标签上注着:5mg100片。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 mg,一日三次,待血压降下后改为一日一次。小丽如何向奶奶说明吃药的量和时间,又如何消除奶奶紧张的心理呢?
分析:说话要看对象,小丽说话的对象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同时奶奶又很紧张。所以小丽说话时要通俗易懂,不能用标签上的术语说明,还要把病说得轻些,把吃药说得重要些,这样来消除奶奶的紧张心理,树立康复的信心。小丽可以这样说:“奶奶,您不要多想,医生说只要您按时吃药,一天三次,一次一片,吃一段时间血压自然会降下来,到那时一天只吃一片。我相信您一定会健康长寿的。
小测试:如果你是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向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问岁数,该怎样问? 1.问小孩:“ ________?”
(你几岁了)2.问同年龄人和中青年人:“_____?”
(你多大年纪)3.问七八十岁的老人:“_______?”
(您高寿)
二、身份得体——要依据说话人的身份、年龄、职业、习惯、修养和性格特点来表述人物的语言。情景2:
四大能人碰头——从前有个村子里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一个是车把式,还有一个是船夫。谁家有什麽事都请他们去帮忙。有一次,本村一户哥俩分家,请这四人去“说和”。这四人先在厨师家碰头。厨师说:“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啦碗啦分不清。”赶车的接过话茬:“咱们也不是没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太出格就行。”裁缝说:“我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得去,线过得去才行”,船夫最后说:“咱们到那儿要看风使舵,实在不行就来个顺水推舟”
分析:这段话里人物的职业特点不同,说话也不同。厨师使用的是“刀”“碗”“锅”,他的话里就带有“刀”“碗”“锅”这些词语,赶车人离不开“车”“辙”,说话时自然也离不开“车”“辙”,同样的,裁缝离不开“针”“线”,船夫离不开“船”,他们说话自然与自己的职业有关,这样才能做到说话得体。
小测试:某中学文学社发出一封信,邀请一位作家担任顾问,用语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A A.我们敬请您担任我社顾问,如能得到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B.您荣幸地被邀请为我社顾问,我们感到无比高兴。C.我们荣幸地聘请您为我社顾问,敬请务必应允。
D.聘请您为我社顾问,将是我们一大荣幸,特呈请柬,敬请欣然赏光。
三、语体得体——说话要注意语体特点,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书面语体包含许多变体,如公文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广告语体、政论语体等。我们说话时要注意这些特点。情景3:
电影《林则徐》中写林则徐召见外商,申明中国政府关于严禁贩卖鸦片的命令,其中说到如有违令者,“船货交公,人即正法”。有外商问:“什么叫‘正法’?”中国官员答:“正法就是杀头。”(分析:在这段话中,“正法“用在中国政府的命令中,自然是书面语,而中国官员与外商是在观看电影,属于公共场合,应该用口头语,自然应该用“杀头”一词。)
四、目的得体——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根据目的来调整自己说话的方式和口吻,并最优化地选取最重要的信息来表达。情景4:
某电视台招聘业余记者、业余播音员各一名,应聘者很多,竞争激烈。假定你打算应聘,请你按照不同的目的各写一句,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自己的优势,力争受聘。每句不超过20个字。目的一:应聘记者:
目的二:应聘播音员:
分析:记者与播音员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记者主要以文字(文章)与读者见面,而且文字又是记者对社会生活的及时反映和正确的见解。因而想应聘记者,须突出自己具备:一是书面表达能力;二是口头表达能力(采访);三是观察、分析、应变等能力。播音员要以口语响听众传播信息,并且要在屏幕上与观众见面,因而欲应聘播音员,须突出自己具备:一是口齿清楚,语音响亮、标准;二是朗诵水平高;三是相貌端庄。)
五、称呼得体——对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称呼,称呼对方要注意长幼尊卑。还要注意尊称、谦称和习惯用语。活动:知识抢答: 1“令”字号——尊称 ① 对方的父亲称“
”(令尊)② 对方的母亲称“
”(令堂)③ 对方的兄弟称“
”、“
”(令兄、令弟)④ 对方的儿女称“
”、“
”(令郎、令爱)2 “家”字辈——谦称 ① 称自己的父亲为“¬
”(家严、家尊、家君)② 称自己的母亲为“
”(家慈)③ 称自己的弟妹为“
”、“
”(舍弟、舍妹)④ 称自己的侄儿为“
”(舍侄)3:文明习惯语
① 初次见面说
(久仰)② 好久不见说
(久违)③ 请人批评说
(指教)④求人原谅
(请包涵)⑤请人帮忙说
(劳驾)⑥请人给方便说
(借光)⑦麻烦别人说
(打扰)⑧向人祝贺说
(恭喜)⑨求人解答说
(请问)⑩请人指点用
(赐教)⑾陪伴朋友用
(奉陪)⑿中途先走说
(失陪)⒀托人办事用
(拜托)⒁赞人见解说
(高见)⒂看望别人用
(拜访)⒃宾客来到用
(光临)⒄请人勿送说
(留步)⒅欢迎购买唤
(光顾)⒆归还原物说
(奉还)⒇对方来信叫
(惠书)(21)老人年龄称
(高寿)(22)问人姓名说
(贵姓)(23)答说己姓先说
(免贵)
(24)称人住处叫
(府上)、(贵府)
(25)称自己住处为
(敝处)、(寒舍)
六、场合得体——不同的场合决定着不同的用语,在娱乐场所语言就生动幽默;在工作场所语言就准确简明;在生活场所就亲切自然,多用口语;在开会谈判等庄重场合用语就要规范、严肃、准确。问题1:“梦想在心中,创造在手中。”这是某中学校园里的一幅标语,它用得得体吗?
分析:这标语用在校园里十分的得体。既响亮又简洁,明确告诉同学们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又要有具体的实际行动,去创造你的梦想。问题2:这个标语合适吗?(图片)
下列标语呢?
山东省济宁市至汶上县公路旁某乡镇巨型横幅:“集体上访违法、越级上访可耻!” 普及义务教育:“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养儿不读书,就象养头驴!” 湖北某火葬场门口:“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 北京某远郊区:“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孩子多养猪!” 幼儿园:“生活向低标准同志看齐,工作向高标准来要求。
7时间得体——在语言转述时还要注意特定时间的变化。
问题:把下面的句子的内容放在不同两种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要求:不变更原意,人物、人称表达准确,时间地点交代清楚。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晚上不去曹老师家补课了,请你告诉老师一声。再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他家补课行不行。”
(1)当天下午,小王在学校门口见到曹老师的女儿小雨说到这件事。小王说:-
(2)第二天一早,小王到办公室把这件事告诉曹老师本人。小王说:
分析;因有“当天”和“第二天”的区分,转述时必须扣住“时间”这一要点。时间表达要得体。答案:(1)小雨,小李明天晚上不到你家补课了,请你转告一声;他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补课,看曹老师有没有时间?(2)曹老师,小李说他今天晚上不去您家补课了,他还让我问您明天晚上有没有时间帮他补课?8感情得体——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还要注意分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问题 :下列各句表达不得体的项是()
A老队长为人忠厚,不幸在一次施工事故中一命呜呼。B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C“比去年都不如,只有五块钱。”旧毡帽们伴着一副无可奈何的嘴脸。D李教授德高望重,道貌岸然,在学术界很受人尊敬。
分析:A题中的“一命呜呼” 是贬义词。C题中“嘴脸”是贬义,不应该用在农民的身上,可改为“神色”。D题的“道貌岸然”现多讽刺假装正经、表里不一,也不能当褒义用。
三、结束语
愿大家都能掌握得体要点,说得体话,真正能说话,会说话,做一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要点分析]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从热爱祖国语言方面来反映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黄河颂”,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散文,它以倾诉的形式抒发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在第二单元的教学全过程中,师生都要共同关注“黄河文化大巡视”的研究性和拓展性活动。前面五课的学习,应为本项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单元教学目标]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加强语感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诵读,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培养语感,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一步把握课文思想内容。[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操。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
4.组织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搜集好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课时安排](总共十三课时)1.单元总览(一课时)2.《黄河颂》(一课时)3.《最后一课》(二课时)
4.《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课时)5.《土地的誓言》(一课时)6.《木兰诗》(二课时)
7.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三课时)8.单元小结和测试(二课时)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教学目标:
1、了解“朋友”的内涵,学会与别人交朋友。
2、认清自我,让别人愿意与自己交朋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2.课前每位学生各剪三颗红五角星,以便上课时做游戏用。
3.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收获,解读“朋友”
导语设计 :世界华人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先生说:“要成功就要和成功者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和成功者交朋友。可见,我们要成功,交朋友很重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更重要。为了同学们现在和将来的成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叩响友谊的大门,努力寻找一把打开友谊之门的钥匙。
1.交流收获。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交友的格言、故事等,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
明确:(1)交友名句:①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②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③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2)交友故事:①管宁割席,道不同不以为友;②蔺相如和廉颇刎颈之交;③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解读“朋友”内涵。
(1)教师出示“友”字的小篆写法,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个什么字,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这是 “友”字的小篆写法,它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见,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情。所以“友”字本义是友好之意。
(2)教师出示甲骨文的“朋”字,让学生讨论它看起来像什么,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朋”字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平等的内涵。
小结:通过对“朋友”两字的解读,我们可以将“朋友”的内涵理解为平等而友好的人际关系。平等意味着重视而非歧视对方;友好则意味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带来痛苦,而且会给他人带来快乐和益处。活动二:聆听故事,辨别朋友
1、请班同学以下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在我______的时候(横线上可填:考试、痛苦、生病、开心、获奖、生日„„),朋友———————(横线上填写朋友的表现。)
2、同学们听完故事后,一起来思考:故事中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为什么?
3、教师个别提问,引导学生掌握辨别真假朋友的标准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体验交友经历,并从一定的情境中学会辨别真假朋友,掌握甄别真假朋友的标准。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活动
三、我评我选,体验互动
1.教师教师活动规则:每位同学拿出三颗红五星,在红五星上写上班中最喜欢的同学姓名及喜欢的理由。全班四组同学依次开展送星活动,每位同学要将手中的红五星送给班里最要好同学。活动过程中同时播放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有一个朋友是你》
2.比一比:班里哪位男、女同学得到的红五星最多(即:最具有人气),并请上讲台,在学生的掌声中给予颁奖,最后对同学们在红五星上写出的理由进行归纳。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最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不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品质?如何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
4.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和发言内容,进行小结,归纳以下结论: 友谊技巧:
(1)平等互惠,学会体谅朋友的难处,相互给予与分担。(2)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
(3)坦诚相待,坚持原则,绝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情。
[教学提示]
通过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力、锤炼语言的能力,可以检验学生对“朋友”一词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朋友”这一。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体验受人欢迎的快乐,从活动中归纳总结出受人欢迎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避免了“满堂灌”式的教学。活动四:活学活用,自我反思
请你结合自身情况,思考一下,如何交到更多的好朋友,需要做哪些具体的改变?把这些具体的行为改变写在纸上,比如:“言行上应该变得更有礼貌”,并与大家分享。
总结:交友看起来很难,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朋友”的真谛,并积极得在生活中去实践它,平等而友好的对待身边的同学,想必会有很多同学愿意与你为友!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人恒敬之。交友之道也就在于此,后祝大家尽快交到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掌握交友的关键点,给涉世未深的学生提些改变一生的交友忠告。
活动
五、自我认识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了解了你,你对自己和同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将活动中的自我介绍写成一篇文章,或为你的朋友写一段介绍文字。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