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节选)》教案设计1-教学教案

时间:2019-05-12 20:5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贝多芬传(节选)》教案设计1-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贝多芬传(节选)》教案设计1-教学教案》。

第一篇:《贝多芬传(节选)》教案设计1-教学教案

《贝多芬传(节选)》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通读课文,了解贝多芬的生活历程,感知贝多芬为歌颂欢乐、追求博爱而毕生不懈的执着追求的伟大情怀、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和音乐创作方面非凡的才华,逐步走近大师的内心世界。

课前学习

阅读《贝多芬传》,了解贝多芬的生平,欣赏其主要作品。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阅读课文,根据内容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阅读思考。2.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3.布置任务:结合课文说一说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的历程。学习小组交流讨论。4.组织交流评价。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二、精读课文内容

1.导入:组织学习阅读课文,划出表现贝多芬对欢乐的讴歌、展现贝多芬非凡的毅力和超人的才华、歌颂贝多芬高尚的道德的精彩语句。阅读勾画。2.组织交流评价。3.布置任务,通过精彩语句说说表达了作者对贝多芬怎样的一种情感?学习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师生交流评价。4.学习评价:请用一句评价性的语言概括贝多芬的创作过程和生活经历。思考,畅所欲言。

三、语文活动:欣赏贝多芬的作品

欣赏贝多芬的《英雄》、《命运》。

课后学习

搜寻贝多芬的有关资料,加深对贝多芬的了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知细腻传神的音乐表现力,学习本文极富抒情色彩的描写方法。

2.品味本文叙事、描写与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方式。

3.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课前学习 阅读月光曲传说,感悟贝多芬的人格风采。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的体会。畅所欲言。

2.创设问题情境:贝多芬的生活历程用文中的词语可概括为“苦难”,然而他是怎样面对的,对你有何启示?阅读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师生共评。

二、精读课文内容

1.欣赏《第九交响曲》。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五段,思考:在《第九交响曲》中作者对欢乐的追求是如何通过音乐表达出来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3.布置任务:快速阅读第七段,找出所用的表达方式。阅读思考,发表见解。4.学习评价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情感体验,从贝多芬身上你学到了哪些做人的启示?思考自由发言。

三、语文活动 再次欣赏《第九交响曲》。学生默读课文,细细体会交响曲中所蕴含着的作者追求欢乐的情感。课后学习

以“走近贝多芬”为专题,学习小组合办一期手抄报,在班级内展览、交流。

第二篇:《贝多芬传》(教学设计)(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及其成就,学习其不懈追求的精神和谦 逊的品格。

2、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学习重点:目标2 教学方法:研读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贝多芬是众多音乐名人中的巨匠、泰斗。它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需我们仰视的音乐巨著——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让我们虔诚的进入贝多芬的世界,去了解贝多芬的悲苦,去学习贝多芬的精神、品格,去感受贝多芬交响曲的震撼,去一睹贝多芬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阅读主场

贝多芬其人的风采:

对欢乐的讴歌——⑴想讴歌欢乐 ⑵为讴歌欢乐而力 ⑶实现对欢乐的讴歌

非凡的毅力——⑴对人生的追求(一声悲苦,而从不放弃对 欢乐的讴歌)

⑵对艺术的追求(明知在交响乐中引入合唱

难度大,却坚持不懈地努力)

超人的才华——⑴《第九交响曲》的写作 ⑵他人对《第九交响曲》的议论、评价、掌 声

高尚的道德——为民族、为我们、为人类而创作,获得巨大成功,却“沉默”、“竟默无一言”(难得的谦逊)

(二)小组研究讨论组员各自的确认,形成关于贝多芬风采

(一)的共识,并推举一个同学做小组发言。

(三)学生讲述贝多芬的故事,突出课文中“在悲苦的深渊里”、“不幸的人”、“永远受着忧患折磨”、“老是卷在热情和哀伤的旋涡内”等词语显示的贝多芬人生经历的信息。

第三篇:贝多芬传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扼住命运的咽喉》

一、教学目标:

1、能把握传记的基本事实,了解贝多芬的人生轨迹;

2、能感受该评传饱含情感的特点,并从把握精神、选择材料的角度体会评传的写法;

3、感受贝多芬的精神魅力,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4、尝试写作名人评传。

二、教学重点:能自我总结出如何写好一篇评传。

三、教学难点:体会罗曼·罗兰融入评传中的浓郁的情感。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学生课前准备:

1、自读全文,思考:文章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2、再读全文,围绕“文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些一段,为什么”写读书笔记。

3、分四个小组,分别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班内交流。第一组:查贝多芬1770——1802年间的生平经历,奇闻轶事。第二组:查“贝多芬与罗曼·罗兰”的相关资料。第三组:查“贝多芬与大自然” 的相关资料。第四组:查“贝多芬与法国大革命” 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3分钟)

上课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播放《命运交响曲》。听完后,问: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曲子,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大家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吗?学生:《命运交响曲》。对,这就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它作于1804-1808年,表现了贝多芬与不幸的命运顽强搏斗的精神,面对非同寻常的噩运,贝多芬发出了不屈的呼喊——这就是——(打出课题)“扼住命运的咽喉”。

(二)整体感知(5分钟)

今天这节课我们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所写的传记《贝多芬传》的节选部分。请大家翻开课本77页。学习传记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能把握传记中的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全文的主要内容。

1、问:节选文章写的是贝多芬哪个人生阶段的经历? 学生:出生——30岁。

2、问:具体写了贝多芬哪些重要的人生经历?

(提示:以“他经历了„„”来回答。这个经历是一个阶段而不是某个细小的事件)板书:童年——法国大革命——耳聋——失恋。2-4 5-7 8-11 12-15

(三)交流自读感悟(12分钟)

师:课前要求大家自读课文写一个读书笔记。所以通过这个笔记我了解了大家对这篇传记的基本理解。同学们写的虽是点滴感悟,却很精彩。现在我们就来作一个课堂交流,看看这篇传记魅力何在,为什么会打动大家?

1、赏析题目。问:“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是怎样的动作呢?与“决不向命运低头”相比,它有更强的攻击性与致命性,从中也可以看出贝多芬一生的苦难与奋斗。命运不过是消极者拿来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的借口而已,一个坚强的人是不会接受命运的安排的。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贝多芬一生忍受了如此多的痛苦,他顽强地生活着,创造了一曲又一曲享誉世界的乐曲。这些乐曲或雄壮或欢快或静逸或优美,这就是他对命运最有力的攻击。

2、赏析第1段。

生: 描绘的是一头野兽的形象,有雄师的犷野、愤怒、威武和野心,又有狮子不具有的忧郁、悲壮、坚韧和智慧。贝多芬一生与命运的搏斗在短短几百字的精妙独特的相貌描写中体现出来了。

生:我们能从贝多芬宽广而有棱角的额头感受到坚持、刚毅的性格特征„„作者用了不少篇幅描绘了贝多芬那双特别而深邃的眼睛,展现出贝多芬这个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性格中坚毅、深邃而又隐蔽的一面;眼下那奇特的鼻子与被作者喻为狮子的相貌,也暗示着贝多芬自身散发出的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敢的王者风范„„作者抓住了贝多芬与众不同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刻画,使贝多芬的形象有棱有角,鲜明可感;同时作者采用了自上而下的顺序,使得条理十分清晰明了。

生:作者通过仔细的描述、生动的比喻,使贝多芬的形象跃然纸上。逆立的头发、射光的眼睛、短宽的鼻子、结实的牙床,这一切都透露出贝多芬那叛逆的艺术家气质及坚强的性格。这段外貌描写在文章中犹为重要,既使读者形成对贝多芬印象的初步认识,有为下文作铺垫。

生:作者要对贝多芬有多深的了解,才能对他的外貌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从作者细致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多芬是犷野的、坚毅的、深邃的、不快乐的。作者的描写细致而扣人心弦。形容有点滑稽却又带无比的崇敬之情,在轻快中又令人读之为贝多芬的经历感到不自觉的揪心。

3、肖像描写的方法:

(1)细致观察,抓住人物突出的特点,反映人物的生活境况和精神世界。(2)用词准确、传神;恰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3)描写中插入适当的议论、抒情,以形传神。

(4)采用合理顺序,如: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等。

4、赏析8、9、10段。

生:读到时心突然有一种被撞击到的感觉。

生:读时我的心想被无形的手兀地揪住了一般,狠狠地痛了一下。他像一只受了伤的狮子,躲在黑暗的洞穴中,孤单地舔着伤口。

生:了解了那几乎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痛,感受了那种无法割舍心爱的音乐却又不得不远离的锥心之痛,从中我看到一个真实的贝多芬,一字一句述说着他的悲惨与绝望。

生:来自本人的内心独白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语,但发自于心就足以流出真情实感。从中我们看到他软弱无奈的一面,但他最终坚强。

5、赏析13、14段(15人)。

生:读时犹如所有的不幸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心里的痛如遭针刺,酸酸楚楚的,替他难受、痛苦、不忍。贝多芬的呻吟与呼喊似乎就在耳边回响。

生:这里反映了贝多芬对生命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尽管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中,贝多芬不止一次地摔倒在肮脏泥泞的地上,但他却不断与自己苦难的命运作斗争。

生:艺术家的灵魂高尚,心灵极脆弱,他们的感情丰富得细腻,细腻得唯美,唯美得不堪一击。这两段是贝多芬最真实的生命感言。

6、看来大部分同学把握了传记中最震撼人心的段落。以上这些段落一个共同的特点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是什么?

生:都是贝多芬的自白。

7、独白在传记中的作用:

明确:一则富有真实感受,二则可以细腻地展现人物内心的痛苦,彷徨和挣扎,从人物内心里流出的真情实感更能打动人。三则直接体现了贝多芬的精神。

耳聋后的贝多芬的内心独白为什么感人,为什么在这种情形下贝多芬说出扼住命运的咽喉让我们震撼?

(四)教师进一步点拨,学生归纳:怎样写好评传(18分钟)

1、讨论如何选材

师:同学们要注意到这些自白不是随意引用的,他是出现在人物经历的事件当中,是人物对自身的遭遇作出的反应,如9、10的独白出现在耳聋之后。

13、14段的自白出现在疾病加失恋之后。

现在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选择了一些什么材料写入传记,选材的依据是什么?在贝多芬30年的人生中,还有许多重要事件没有在传记中提及,如访问莫扎特,师从海顿等,也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故事没写,如为一个盲姑娘写《月光曲》。明确:选材首先要真实;

然后作者是围绕贝多芬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来选材的: 先看贝多芬的童年生活。问:贝多芬的童年生活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注意“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创痕”)

再看第4段,作者对贝多芬的童年作出点评:童年不仅给贝多芬带来了凄凉惨淡的记忆,也给他带来温柔美丽的梦境。在这里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大篇幅写贝多芬的故乡的美丽呢?老师朗读(2分半钟)(提示在11段中找依据)生:莱茵河环绕着细腻的波恩,成为了他人生的坐标原点。也许是因为有了这份掩埋在冷漠下的深情,才推动贝多芬那些赋有激情的作品走得更远。

生:莱茵的歌谣便是他苦难的心灵的药。他遭受的痛苦使他成为心灵上真正的流放者。他在疏离于现实的同时却益发无比忠贞于自己最深处的灵魂。

明确:大自然滋养了贝多芬细腻温柔的情感,在不幸的生活中,他从自然的美丽中得到了安慰,他终生对大自然充满挚爱的情感,尤其他美丽的故乡,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都来源于大自然的灵感。所以说童年生活对他的性格形成与创作风格有重要影响;同样的,法国大革命的自由精神,对他的精神面貌和作曲风格有重要影响;耳聋、失恋等挫折对他的情感变化与音乐创作有重要影响。总之选取的是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精神面貌有重要影响的材料。所以有评论者认为,传记特点一:这是一部“思想的传记”,作者目标不是细致地记录传主的人生履历,而是描绘他的灵魂成长轨迹。因此本文选取的都是侧重于表现传主思想感情发展变化方面的材料。

板书:叙:精选材料,表现传主感情的发展变化

2、体会作者融在评说中的浓情

作为一篇优秀的评传,除了在把握人物的精神的基础上,恰当选材加以叙述之外,作者对人物的评议也很重要。刚才大家提到第11段。这是作者对贝多芬在耳聋的愁苦下所作作品的评议。作者重点指出“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忧郁情绪”之后,打动大家的那段话是罗曼对贝多芬深刻的理解、深沉的思考和独到的诠释,饱含着他对贝多芬的深沉的感情。大家一起读一下。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同样的第12段,也是一个评议的段落,作者对贝多芬的爱情观表明了他的褒贬立场,蕴涵了他的浓郁情感。大家读,然后请同学从这个角度分析一下。传记的这个特点我们有同学能体会:

生: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一般传记的俗套和冷漠,而是在传中注入了浓厚的主观色彩,字句间充满了自己对贝多芬的强烈感情。他以贝多芬的好朋友、知音、当事者的身份来叙述。

传记特点二:作者对传主的评说议论与抒情紧密结合。全文笼罩着浓郁的情感和深沉的哲思。

从贝多芬对罗曼的影响来时体会罗曼的感情。“曾经在人生的战场上屡次撑持我的贝多芬”“我跪着,由他强有力的手搀扶起来” 所以作者评议是饱含情感的。板书:评:饱含感情,展现传主的精神风貌。

作者这种饱含情感的评议有时会夹在叙述当中,与贝多芬的独白相配合,产生巨大的震撼力,这就是大家自读时感受到的第13、14段。师读开头叙述,众读评议,读独白。

3、自我总结怎样写好人物评传

这篇评传是非常成功的。现在如果让你写一篇人物评传,你能总结出写好评传的几个要点吗?

怎样写好人物评传:

(1)选择真实的材料,抓住传主的特点,通过叙述、描写、评议揭示其特有的精神面貌。

(2)恰当引用人物自白,真实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

(3)在评价客观公正的前提下,融入作者自身浓郁的情感,使传主的精神更好的感染读者。

(五)结束语

感激伟大的传记作家罗曼·罗兰通过这篇优秀的评传,把一个伟大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相信通过学习我们对贝多芬已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贝多芬的心里,音乐艺术就是他的全部,在他的遗嘱中,他说:“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他又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法振拔的苦难。”下面我们再次听着《命运》这首曲子来结束今天的学习。

(六)布置课外作业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成就突出的音乐人,用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以自己的视角为他写一篇评传文章,1500字左右。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四篇:《贝多芬传》教学设计

《贝多芬传》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二、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进一步理解贝多芬为歌颂欢乐而毕生不懈执着追求的崇高品质,逐步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期间生活历程的学习,进一步理解贝多芬为歌颂欢乐而毕生不懈执着追求的崇高品质,逐步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贝多芬为追求崇高的理想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讴歌欢乐追求博爱的伟大情怀。

2.通过苦难和斗争达到欢乐的发展过程的描写,表现贝多芬非凡的才华和崇高的品德。

3.《第九交响曲》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的理解。

教学设想:

(1)课前预习:

1.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和他的作品;或者教师提供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后学生整理资料,讲述以下内容:(学生可以互为补充)

(1)、贝多芬的家庭条件

(2)贝多芬的教育情况

(3)贝多芬的学音乐经历

(4)贝多芬的创作了哪些作品

(5)贝多芬的身体情况

(6)《第九交响曲》的创造过程

(7)找出贝多芬为歌颂欢乐而毕生不懈执着追求的句子

目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提炼信息能力、表达能力。

2.朗读课文,应用工具书正音正字释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课堂学习:

以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尊重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体现主体性的教学原则。

作业布置:

采用分层布置法,给学生布置易、中、难三项作业,做自己喜欢做的那一项,体现民主性。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自制卡片数份。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罗曼·罗兰)1.播放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发贝多芬与《第九交响曲》的相关资料。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看资料,(5分钟)或者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含义。

讲述贝多芬的以下内容:(学生可以互为补充)

(1)、贝多芬的家庭条件

(2)贝多芬的教育情况

(3)贝多芬的学音乐经历

(4)贝多芬的创作了哪些作品

(5)贝多芬的身体情况

(6)《第九交响曲》的创造过程

(7)找出贝多芬为歌颂欢乐而毕生不懈执着追求的句子

2.简介作者罗曼·罗兰和翻译家傅雷先生

(二)、音、形、义检查,采用资料助读法:(课件展示出来)

第一张卡片:呕(ǒu)歌:歌颂。呕:歌唱。踌躇(chóu chú):犹豫

第二张卡片:阕(què):量词。乐曲一首为一阕。深邃(suì)深沉。

第三张卡片:摩:按摩、观摩、摩擦、揣摩 摹:描摹、临摹、摹本

第四张卡片:

hé平和、温和、讲和、和风

hè一唱百和、和诗一首

.和 hú这一牌我和了

huó和泥、和面

huò和稀泥

第五张卡片:颓丧:情绪低落,精神委靡。凄然:形容悲伤。

目的:如果将每课的字词都整理在卡片上,在卡片的背面写上答案,那么学生就可以随时用来自己测试。

(三)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学生用五分钟时间大声朗读课文。学生交流后的点滴感受。

师生质疑,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1)《第九交响曲》人们习惯性地称它什么?它的原题又是什么?

(2)如何理解“在一阙交响曲内引进合唱,在技术上有极大的困难”?

(3)作者为何要描写贝多芬在演出《第九交响曲》出场时受到群众五次鼓掌欢迎这一细节?

(4)《第九交响曲》是如何表现欢乐这一主题的?

(四)课后练习:

讨论:贝多芬是天才,那么这位天才是天生的吗?为什么?(要求用事实说明)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贝多芬为追求崇高理想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讴歌欢乐、追求博爱的伟大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通过苦难和斗争达到欢乐的发展过程描写的学习,理解《第九交响曲》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

3.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师生讨论,解疑

(二)局部研读,加深理解

1.加速浏览课文第二、第三段,思考:

(1)贝多芬毕生的计划是什么?

(2)这样理解“他踌躇了一生”?

(3)《第九交响曲》在艺术上是如何创新的?

分组讨论后明确:

①贝多芬毕生的计划是讴歌欢乐。

②歌颂欢乐是贝多芬毕生的追求,贝多芬想把这个主题放在某一大作品的结局,一直至创作《第九交响曲》时,也还没拿定主意是否放在《第九交响曲》上。

③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曲》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乐器演奏的基础首次引进合唱,用歌颂欢乐的合唱掀起高潮,人们和乐队的巧妙结合,使《第九交响曲》获得了辉煌的效果。引进合唱,开交响曲创作之先河,这是贝多芬对交响曲极大的贡献。

2.熟读课文第五段,思考:

(1)在《第九交响曲》中,作者对欢乐的追求是如何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的?讨论后明确:作者对欢乐的追求这一情感是通过音乐的节奏和形式的变化体现的。《第九交响曲》经历了和平柔美—坚强刚毅—激情澎湃的感情变化过程,具体来说经历了①当欢乐的主题初次出现时,忽然一片静默;②接着“欢乐”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现实的宁静中间;③主题带着一种严肃而受压迫的情调;④“欢乐”抓住了生命,征服了痛苦;⑤沸腾的乐章回溯贝多芬一生的经历;⑥整个人类拥抱着欢乐,音乐激情到达高潮,感情到达高潮,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2)如何理解“‘欢乐’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现实的宁静中间:它用柔和的气息抚慰着痛苦;而他溜滑到大病初愈的人的心坎中时,第一下的抚摩又是那么温柔,令人如贝多芬的那个朋友一样,禁不住因‘看到他柔和的眼睛而为之泪下’”?

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描写中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音乐给人的质感和巨大的精神作用。

(三)感悟理解,赏析交流

在理解的基础上,师生共同交流学习心得,可以从以下方面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进行赏析交流:

(1)你最喜欢的段落;

(2)你最喜欢的句子;

(3)你受到的教益、启示;

(4)其他方面。

(四)拓展延伸

1.再次播放《第九交响曲》,学生默读课文,细细体会交响曲中所蕴含着的作者追求欢乐的情感。

2.班级辩论赛:天才=勤奋+兴趣(分正、反双方)

3.课外阅读傅雷翻译的《名人传》。

4.以贝多芬为主题,编辑一份手抄报,班级内展览、交流。

附资料:

贝多芬的生平

1770年12月17日,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在德国波恩的教堂受洗礼。至于他的生日,至今尚无准确的旁证材料来加以确定;一般认为是在受洗礼的前一天——12月16日。

在贝多芬诞生的时候,波恩是人口不满三万的小城。城东靠莱茵河,城北群山连绵绿葱葱。《梦幻曲》的作者舒曼曾写道:“„„当莱茵河上的船路过此地,外国人问巨人的名字时,每个孩童都能回答——那是贝多芬。船上的外国人还以为这是一个德国皇帝的名字”。舒曼的最后一句话对于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来说,已是事过境迁。因为,现在贝多芬是属于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他的《命运》,知道他的《英雄》,知道他的《热情》、《悲怆》,知道创造者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贝多芬的时代,波恩是科隆选候的宫廷所在地。贝多芬的祖父路德维希(1712—1773)曾任宫廷乐长。贝多芬的父亲约翰(约1740—1792)也在宫廷乐团唱歌、拉小提琴,1756年成为宫廷乐师。由于收入微薄,他还教私人学生和演奏钢琴以维持生计。贝多芬的母亲玛丽亚·玛格达勒挪(1746—1787)是宫廷厨师长的女儿。他们生了五个男孩、两个女孩,但是长大成人的唯有贝多芬和他的两个弟弟。

贝多芬自幼从父学钢琴,很早就显示了他的音乐才能。1778年3月26日,七岁的贝多芬第一次在演奏会上表演。当时他弹了一首钢琴协奏曲。还参加三重奏曲的演出。少年时期对贝多芬影响最大的教师是德国作曲家、波恩的宫廷管风琴乐师聂费(1748—1798)。从1781年开始,聂费教贝多芬钢琴、管风琴、作曲,给贝多芬讲解巴赫的作品风格。聂费写过一篇介绍贝多芬的报道,发表在1783年3月的《音乐杂志》。文中写道:“他是十一岁的少年,才能卓越,前途远大。他的钢琴演奏极其灵巧有力,视奏能力出类拔萃。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他几乎全部都能得心应手地弹下来„„现在,聂费氏使贝多芬受到作曲训练。为了鼓励他作曲,在曼海姆出版了由他谱写的有进行曲主题九个变奏的钢琴曲。这位年轻的天才有资格接受提供给他去旅行的资助。倘若今后他仍然象现在那样不断取得进步,他必然会成为第二个莫扎特。”这个报道证明聂费很有眼力,也说明贝多芬在当时已显示出不同凡响的音乐才能。报道中提到的岁数比贝多芬的实际岁数小,这是因为贝多芬的父亲在贝多芬第一次演出时,说他是只有“六岁”(实际上是七岁零三个月)的音乐神童。为此,连贝多芬自己也一直把自己的岁数少算了两岁。在这一年,贝多芬作于1782—1783年的三首钢琴曲《选候奏鸣曲》在施派尔的博斯勒社出版。同年出版的作品还有回旋曲和歌曲各一首。

1784年2月,贝多芬开始担任宫廷乐师。

1787年4月上旬,他第一次来到维也纳,听到了莫扎特的演奏。但是不到半个月,母亲病危的消息使贝多芬不得不急忙赶回波恩。不久母亲病逝。贝多芬充满感情地在一封信中写道:“对我来讲,她是非常好的母亲,我热爱母亲,她是我最好的朋友。”由于父亲酗酒的恶习在母亲去世后变本加厉,他不再照管家族。沉重的生活担子落到了不满十七岁的贝多芬肩上。他必须战胜贫困,代替父亲养活两个弟弟。1788年贝多芬到宫廷剧场任中提琴乐师,翌年从宫廷领取父亲的一半薪金和原来支付给父亲的小麦。贝多芬就用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了这个家庭。生活是一场没有侥倖的战斗。贝多芬受到现实生活的猛烈冲击,但是青年贝多芬毅然挑起重担,迎着风浪,迈开大步向前走去。

1789年5月,贝多芬与任宫廷乐师的知友赖歇尔一起进入波恩大学。贝多芬象海绵那样从莱辛、歌德、席勒的著作里吸取养料。贝多芬与波恩的名门布罗伊宁一家有亲密往来。从聚集在布罗伊宁家的年轻艺术家那里贝多芬获得了有关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丰富知识,他还结识了一位名叫瓦尔德施泰因(1762─1823)的朋友。

1792年7月,奥地利大作曲家海顿从伦敦归国途中来到波恩。宫廷乐师们邀请他参加在郊外戈德斯贝格举行的朝餐会。这时,贝多芬把自己作曲的康塔塔拿出来请海顿教正。海顿看后,答应在维也纳教他作曲。在瓦尔德施泰因的热心帮助下,科隆选侯同意给贝多芬一年假期,让他到维也纳深造。临别前瓦尔德施泰因在贝多芬的纪念册上写道:“愿你以孜孜不倦的努力,从海顿手中接受莫扎特的精神。”

1792年11月10日左右,贝多芬到达维也纳,师从海顿学对位法。现在还保存着的贝多芬当年所做的习题有二百四十五曲,其中经过海顿改正的有四十二曲。1794年1月海顿离开维也纳后,贝多芬爱学于圣施蒂芬大教堂乐长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尔。这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用自己编著的《作曲法基本教程》给贝多芬当教材。在这位严师指导下贝多芬在十四个月中写出的习作有《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曲》,以及未完成的《C大调第一交响曲》初稿。除这两位老师之外,在1793年8月至1794年5月底,贝多芬还师从约翰·申克学作曲。

1794年3月,波恩宫廷不再给贝多芬寄去本来就不够开支的生活费用。贝多芬只得通过演出、教私人学生、出版作品以维持生计。1795年他在名钢琴家云集的维也纳首次登台演奏并以最出色的钢琴家活跃在乐坛上。同年贝多芬自费出版了《钢琴三重奏曲三部》。这时他的两个弟弟先后来到维也纳,为了他们,贝多芬不能不考虑经济收入问题。贝多芬的某些管弦乐舞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例如《小步舞曲十二首》和《德意志舞曲十二首》是为1795年11月22日美术家年金协会主办的假面舞会而作,他用此收入来维持三兄弟的生活。

1800年4月2日,贝多芬第一次举行个人音乐会。曲目除莫扎特的交响曲、海顿清唱剧中的咏叹调外,还演出了经过修订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同年完成的《第一交响曲》、《降E大调七重奏曲》,以及贝多芬本人的钢琴即兴演奏。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地位,从这时开始巩固下来。翌年他创作了《月光奏鸣曲》、《田园奏鸣曲》以及《小提琴奏鸣曲“春”》等名作。

1802年10月6日和10月10日,贝多芬在维也纳近郊的小镇海利根施塔特写了两封遗嘱给他的两个弟弟,要求他们在他死后开拆。对于音乐家来说比脉博的跳动更重要的听觉显著恶化,给贝多芬以致命性的打击,使他感到绝望,感到极端孤独,甚至想到自杀而写下遗嘱。然而,即使身处逆境,贝多芬仍然在祝愿人们的幸福。10月6日的遗嘱的结束语写道:“我是值得你们思念的,因为我在世时常思念你们,想使你们幸福。但愿你们幸福!”正如有的评论家指出:与其说海利根施塔特遗书是贝多芬遇到危机的产物,不如说遗书是贝多芬克服危机的证词。他曾被致命性的听觉毛病折磨得痛苦不堪,一时甚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作为作曲家的责任感使他醒悟,毅然决然要为与命运搏斗而复活——这种情节过程正是“《英雄交响曲》的文学性的原型”,是贝多芬戏剧性创作风格的基本原理。

1802年写遗嘱的时期,贝多芬完成了《小提琴鸣奏曲三首》和《钢琴奏鸣曲三首》,后者包括《暴风雨奏鸣曲》。翌年夏季他埋头创作《英雄交响曲》,完成《第三钢琴协奏曲》。1804年谱写《瓦尔德施泰因奏鸣曲》。1805年完成《热情奏鸣曲》、和歌剧《列奥诺拉》。第二年是《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和《第四交响曲》。1807—1808年是《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柯里奥兰序曲》、《列奥诺勒拉序曲第一首》。1809年创作《第五“皇帝”协奏曲》。翌年为歌德的悲剧《哀格蒙特》写下同名序曲及其他配乐九曲,完成《告别奏鸣曲》。从以上罗列的部分曲目即可以看出,写下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之后的几年里,贝多芬如同砸断铁锁链的普罗米修斯,他的创造力爆发出生命的火花,写下一部部名作。而这些作品,都充满着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信念。

贝多芬的晚年悲惨凄凉。为了争取做侄儿卡尔的监护人,他跟弟媳打了四年半官司。而后,卡尔却不断给贝多芬增添痛苦。1820年后,贝多芬双耳完全失聪,但他依然讴歌欢乐。

1824年2月,贝多芬完成以席勒的诗句谱曲的《欢乐颂》结束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同年还完成巨著《庄严弥撒曲》。晚年完成的代表作尚有最后的五部钢琴奏鸣曲与六部弦乐四重奏曲等。

1827年2月27日,因肝硬化症而卧床三个月的贝多芬,接受了第四次取腹水的手术。他知道死神已经逼近。3月23日,他对在身边的友人布罗伊宁和私人秘书兴德勒用拉丁语说:“啊!朋友,喝采吧,喜剧已经结束。”3月24日,医生告诉贝多芬最后的时刻即将到来。从这一天夜晚起,贝多芬陷入昏迷状态。1827年3月26日下午五时左右大雨夹杂雪花猛落。五时四十五分一阵春雷轰响,闪电照亮了灰暗的房间。贝多芬突然睁开眼睛,举起紧握拳头的右手。几秒钟之后他放下右手,这时贝多芬已经离开了人间。

贝多芬的葬礼在1827年3月29日下午三时举行,灵柩由歌唱家们抬起,八位乐长拿住覆盖灵柩的布端。舒柏特、采尔尼等人在灵柩两侧手握松明树枝的火把护送。约两万名维也纳市民先到贝多芬在维也纳的最早居住处,阿尔查大街的教堂举行安魂仪式。这时演唱了蔡弗里德所作的十六声部无伴奏合唱曲《主啊,解放我们》。接着用四匹马拖的马车把灵柩运到韦林格墓地。在墓地进口处,演员安舒茨宣读了贝多芬生前好友、奥地利著名戏剧家格里尔帕策写的悼词。然后灵柩被搬到坟地,与预先准备的三只月桂冠一起埋葬。1888年,贝多芬的遗骨与舒柏特的遗体一起移到维也纳中央公墓,跟其他音乐家安息在一块儿。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斯妄真理。”贝多芬的一生证明了他二十二岁时记下的这句名言。贝多芬是一切热爱生活、热爱光明、热爱和平、热爱真理的人的知心朋友。贝多芬的音乐不断地给人们增添生活的勇气和力量。贝多芬的音乐,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最珍贵的精神食粮。

(选自罗传开等:《欧洲古典名曲欣赏》,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6年版。)

不服命运安排的贝多芬

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音乐家,最著名的是贝多芬。因为他是世界公认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因为他是人类同厄运进行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典范。

命运有时是很会捉弄人的,它让人不寒而栗,它无常,它冷酷,它神出鬼没,它没有任何的同情心,它蛮不讲理。

正当贝多芬带着维也纳天才音乐家莫扎特的赞扬“不久将扬名世界”,踌躇满志地想去掀开音乐史上新的一页的时候,命运之神,开始同这位风华正茂的年轻音乐家开起了玩笑。命运之神,当然知道贝多芬是和最美妙的声音分不开的,但它偏偏要他和任何声音都拉开距离。

命运之神,开始用无休无止的“嗡嗡”声来彻底搅乱贝多芬的听觉神经。敏感的贝多芬已预感到了一个寂静的世界即将来到自己的身边。他整个年轻的心灵中被恐惧、痛苦、忧伤和愤怒所充满。他来到无人的旷野中,对着上苍,对着万古不语的茫茫星空,撕扯着自己的头发,悲愤地呐喊,请求上帝垂怜于自己,愤怒地诅咒,诅咒命运之神的不公。他没有勇气在人们面前承认自己将是聋子,没有勇气接受朋友们的安慰与同情,更没有勇气面对仇敌们的讥讽与嘲弄。他离开了城市,离开了人群,离开了各种各样的聚会,也离开了本已和自己结下不解之缘的音乐,一个人忍受着内心的巨大痛苦,来到了维也纳郊外的一个小村庄。在这里,他变得越来越软弱,越来越无奈,越来越悲观厌世。最后贝多芬想到了死。

这是1802年10月的一天,秋风萧瑟,草木凋零。贝多芬来到这个叫海利根的小村庄已经足有半年了。半年时间里,为音乐而生的贝多芬竟然没有和音乐发生过任何关系,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他拿起笔,想留下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的文字。在死之前,他要把自己所经历的精神上的痛苦,自己在生与死之间进行的苦苦挣扎告诉世人。

“哦,你们把我当作或把我说成是心怀怨恨、疯狂或愤世嫉俗的人,你们真是误解我了!你们怎能知道在那些现象之下的隐秘原因。从孩提时,我的心和我的精神就对善良的意愿怀有一种多情和善感。我总是准备去完成一番伟大的壮举。但是现在我已陷入绝望的境况中,那是由于无知的医生使我病情加剧,年复一年,他们骗我空存好转的希望,最后让我面对着的是一种不可医治的绝症。我生就一种火一般热情的气质,甚至热衷于社交活动,可我却过早地被迫同人隔绝,过着孑然一身,孤孤单单的日子。有时候,我也萌发过战胜这一切的念头,但是,它总是被令我感到双重悲惨的残废的听觉顶了回来。我可不能对人家说:‘你们大声讲吧,放开嗓子叫吧,因为我是聋子!’啊,我怎能让人知道我的听觉出了毛病呢?听觉于我本应比别人更为完善的,先前我的听觉在音乐界也的确是个佼佼者啊。我可不能这样对人家说哟。我不幸的遭遇最使我感到加倍痛苦的,这是它引导我走向孤独,不可能有朋友跟我重修旧好,没有相互倾吐衷肠的长谈,没有思想上的交流,社会不再需要我了。我真像一个亡命者在这里苦熬着岁月。当我走近一群人,一阵战栗便布满了我全身,因为我唯恐别人发觉我是个聋子。”

“因此我最近在乡下住了半年。我的高明医生劝我尽量保护我的听觉,这正合我现在的心意。不过有时候当我怀着一种要求社交的冲动,我就无法克制自己了。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远处阵阵笛声而我一无所闻,或者,当他听见牧童在歌唱我却听不见时,这是一种何等忍气吞声的事啊。这样一类经历几乎使我陷入了绝望的境地:无需再犹豫了,我已经到了结束我的生命的边缘。”

然而,贝多芬毕竟是贝多芬。他有博大的胸怀,他有深邃的思想,他有倔强的性格,他有蔑视一切的勇气,他有他的伟大的使命。多少次痛苦的思索后,他终于醒悟:“假如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我不能再忍受了,我要同命运搏斗,它不会征服我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决定向命运挑战。他受伤的心灵在慢慢痊愈,外来的灾难开始转变成贝多芬内在的一种力量。耳朵聋了,但贝多芬用心抓住了人类精神上最崇高的声音。听不到声音了,但贝多芬的音乐思想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丰富深刻。在贝多芬以后的音乐创作中,我们所看到所听到的,是一种崭新而坚定的手法,深切而纯洁的景象。

1803年,贝多芬继他的《英雄变奏曲》之后,完成了著名的《英雄交响曲》。这部作品无异于贝多芬的一部自传,它向世人宣告:不服从命运安排的英雄,在同命运的抗争中,战胜了命运。

1807年,贝多芬创作完成《命运交响曲》。这部又叫《胜利交响曲》的作品,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同厄运进行顽强搏斗,终于获得胜利的历程。凶恶的命运之神在敲门,但不要害怕,更不要屈服,昂起头,挺起胸,握紧拳头,搏击,搏击,再搏击,胜利属于坚强不屈的人们。听啊,听那胜利的欢呼之声!终生都在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贝多芬用他的作品这样告诫我们。

1824年5月7日,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这是一部同《命运交响曲》一样对后世产生至深至远影响的作品。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观众报以暴风雨般的掌声。两耳早已全聋的贝多芬当然不可能听到这掌声,好心的独唱演员们提醒他看到了这激动人心的热烈场面。

其实,贝多芬是不用提醒的。因为贝多芬虽然失去了双耳的听觉,但却获得了一副更为敏感而坚强的“心耳”,就是用这“心耳”,贝多芬去倾听世界的声音,去同人类进行挚诚而美好的交流。

贝多芬的听力虽然过早地衰竭,最后归于虚无,但他创作的脍炙人口的大量音乐作品以及他一生所表现出来的同命运做斗争的勇气、意志和力量,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衰竭,它们是不朽的。

我总是尽量不去想自己的残疾。

清贫如洗的贝多芬

1824年5月7日,维也纳歌剧院里掌声如雷,一片沸腾,这里正在首次公演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当人声合唱的《欢乐颂》把音乐引入最后的高潮时,许多听众激动地流下了热泪。“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辉照大地,我们怀着火样的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这些优美的词句久久回荡在音乐厅里。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当贝多芬在女高音歌手搀扶下出场致谢时,全场沸腾,有的人向他扔帽子,有的人兴奋地跺着地板,更多的人因激动过度而泪流满面。欢呼声、鼓掌声刚落又起,一连五次都不停息。这一沸腾的场面,最后不得不由警察出面进行干涉,因为按照维也纳的习惯,即使皇帝出场也只是三次鼓掌而已。

但是,谁能想到,这位被誉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的作曲家一生的波折,比他的老师莫扎特还要多。

1770年12月,贝多芬出生在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个不高明的宫廷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女厨。贝多芬的童年极其艰苦。他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从4岁起就在父亲严厉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古钢琴等各种乐器。很多客人常常看到年幼的贝多芬一面流着泪,一面练琴。13岁时,他已是宫廷剧场里的首席小提琴手和助理管风琴师。

17岁时,贝多芬在求知欲望的催促下,只身前往维也纳,再次求教于著名的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才华,引起了莫扎特的重视,他在听了贝多芬的即兴演奏后,激动地对身边的人说:“要注意这个少年,他将使世界震惊。”

贝多芬没有辜负莫扎特的期望,他把自己关进旅馆,不出门,不会客,拼命练习钢琴。一天,住在楼下的一个妇女突然高叫起来:“楼板滴水了,请楼上的人注意一点!”可是,水珠仍不停地往下掉。这位妇女气势汹汹地去找店老板告状。当他们走进贝多芬的房间时,不觉大吃一惊。只见贝多芬在钢琴旁放了一盆冷水,每当他弹琴弹得手指发热时,就放在冷水里浸泡一会,甩去水珠再继续练。水盆里的水这时几乎用完了,楼板上却是一片水汪汪。几个月后,贝多芬突然接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只得赶回了波恩。

在母亲去世后,父亲更加酗酒无度,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弟弟无人照料,贝多芬不得不过早地担负起养家的重任。紧张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务,使贝多芬几次身患重病,并染上天花。这不但损害了他的健康,还破坏了他的面容。

少年时代的坎坷生活,并没有妨碍贝多芬音乐才能的发展。从1782年起,他开始了作曲。《葬礼大合唱》和《加冕礼大合唱》成为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1792年10月,贝多芬决定离开波恩,到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维也纳进行深造和创作,从而进入了他音乐创作的全盛时期,很快成为维也纳音乐界的一颗巨星。

贝多芬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历史上空前动荡的时期。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给贝多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对共和制,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信仰。早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时,贝多芬就曾激动地在日记中写道:“要热爱自由胜过爱其他的一切——即使在君主面前也个背弃真理!”为此,他志立要写出一部歌颂法国大革命的交响乐来。

1804年,第三交响乐(《英雄交响乐》)正式完成,首次公演即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贝多芬在创作这部音乐史诗之初,非常崇拜法国革命的统帅拿破仑,所以曾在这部交响乐的扉页上写下了“献给拿破仑·波拿巴”。但是当这部作品完成时,拿破仑已抛弃共和,做了皇帝,贝多芬痛苦地把这一行字划掉,改为“英雄交响乐——纪念一位伟人。”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艺术创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在这个封建顽固势力统治下的国家里,出身贫贱的贝多芬,常常受到贵族豪门的冷眼和歧视。性格倔强的贝多芬从不向达官贵人们低头。

正当贝多芬精力充沛,热情饱满地献身于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患有耳疾,贝多芬的听力逐渐衰退,50岁时成了聋子。这对一个音乐家,简直比被判死刑还要痛苦!贝多芬在绝望之中想到过自杀,并写好了遗嘱,但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是艺术,只有艺术挽留住了我。在我尚未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不能离开这个世界!”

贝多芬开始勇敢地向命运展开了挑战:“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这句话成为贝多芬的座右铭。他比从前更加发奋和努力。“一切休息都没有!——除了睡眠以外,我不知还有什么休息。„„”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特别是1824年完成的第九交响乐,成为他全部作品之冠。在这部不朽的作品中,贝多芬打破了管弦乐的陈规旧套,把人声合唱引入交响乐,扩大了交响乐的新视野。他把音乐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把乐曲完全变成了表现心情的手段,体现了人们反对封建专制,争取美好未来的坚强意志和取得胜利后的喜悦和狂欢。

但是在旧贵族统治下的奥地利,贝多芬伟大的艺术创作,却没有给他带来应有的承认。“神圣同盟”建立后,贝多芬被维也纳警察局认为是一个危险的共和主义者,因此而遭到排斥,再次陷入贫困的悲惨境地。有一段时间,他竟连买一双皮鞋的钱都没有。

贝多芬把一生献给了音乐事业,先后创作了九部交响乐,32首钢琴奏鸣曲,近200部钢琴、小提琴协奏曲。但他始终没有结婚,没有家室。亲友去世了,朋友离开了,他的晚年孑然一身,异常孤寂。

1827年3月26日,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音乐巨人贝多芬孤独地离开了人世,终年57岁。

贝多芬去世的消息,使维也纳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两万多人参加了他的葬礼。在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中,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舒伯特手持火炬,泪流满面地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恩格斯在谈到贝多芬的交响乐时,这样写道:“假如你没有听过这样壮丽的作品,那你可以说等于一生没有听过什么好的音乐。”

一、创造艺术美的大师

绝不向命运低头的贝多芬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时候,曾多次受到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关照。有一次,在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这些客人不是别人,正是侵占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当军官们得知大名鼎鼎的贝多芬在庄园时,便纷纷表示敬仰之意。公爵为了取悦这几位来宾,便客气地请求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一曲,但贝多芬基于一个平民音乐家的爱国热情,不愿为侵略者演奏一个音符。当公爵强迫他这样做时,愤怒的贝多芬不顾外面的倾盆大雨,猛地推开客厅的门愤然离去。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公爵送给他的胸像摔得粉碎,并写了一封措词激烈的信。他在信中写道:“公爵,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另一个故事同样可以说明贝多芬的倔强性格。在贝多芬26岁时,他就开始发现自己的听力渐渐衰退,到了45岁时,他的耳朵完全失聪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是,倔强的贝多芬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用一根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内,另一端用牙咬住,用以在作曲时“听音”。可以想象,这一切需要付出多么大的毅力啊!1824年5月7日,贝多芬成功地指挥他在双耳失聪后创作的不朽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当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时,作曲家却全然不知,直到一位女歌唱家牵着他的手,使他面对观众时,他才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他终于以顽强的意志和信心战胜了命运,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贝多芬出生于1770年,是德国18世纪的作曲家,被公认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作品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并首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在他的音乐历程中,他受海顿、莫扎特、歌德、席勒的影响颇深,崇尚法国大革命的理想,向往“平等、自由、博爱”,憎恨封建压迫,热情关注个人的自由和尊严。他认为,音乐可以不借助语言文字传达一种人生哲学。在音乐形式方面,他扩大了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四重奏的范围,特别在《第九交响曲》中,他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形式,将声乐和器乐结合起来,扩大了交响乐的表现范围。贝多芬最伟大的成就还在于提高了器乐曲的地位。音乐在18世纪以前一直被认为是低于文学和绘画的艺术,在他以后,再不能说音乐只是“悦耳的艺术”了。贝多芬以他那杰出的艺术才能使他的音乐作品成为强烈的思想感情与尽善尽美的音乐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这些作品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辉。他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作品受海顿、莫扎特影响,风格较为轻松流畅。中期作品则体现了他自己所特有的音乐风格,热情激昂,振奋人心。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晚期作品技巧成熟,思想深刻复杂,同时,其内容出现了浪漫主义因素。

贝多芬一生的主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5部钢琴协奏曲、1部小提琴协奏曲、32首钢琴奏鸣曲、10首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以及大量声乐器乐曲。其中的《月光奏鸣曲》、《第三(英雄)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但以《第五(命运)交响曲》和《第九(合唱)交响曲》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1827年3月26日,这位伟大的、不屈不挠的音乐巨人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了,但他的音乐作品却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丰厚的宝藏留在人间,贝多芬——这一不朽的名字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音乐家贝多芬

(1770~1827)德国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维也纳。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从小就不得不挣钱养家。4岁起从父亲学音乐,父亲曾梦想把他培养成W.A.莫扎特式的神童,但未能实现。14岁以前受普通学校教育,19岁进波恩大学旁听,接触到启蒙思想,对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产生很大影响。1783年担任歌剧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1792年担任宫廷副管风琴师,1788年起又兼任第二中提琴手。1787年曾赴维也纳,拜见了莫扎特,他的即兴演奏得到莫扎特的赞赏。同年冬进入波恩有名望的F.von布罗伊宁夫人家任音乐教师,接触到许多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艺术家、教授和政府人士。1792年J.海顿路过波恩,看了他的作品,建议他去维也纳深造,并表示愿意收他为学生。很欣赏贝多芬才华的瓦尔德施泰国伯爵说服了选侯,让贝多芬带薪去维也纳,跟海顿学作曲。1793年冬海顿赴英,贝多芬转向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尔学对位法,向萨列里学歌曲写作。他凭着出色的才华和波恩方面的举荐,很快进入维也纳上流社会,受到一些亲王和大公的支持和保护,也结交了不少音乐家。28岁时,贝多芬发现自己的听觉有了故障,且日益严重。这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加上恋爱上的挫折,使他的消极情绪在1802年达到顶点,曾打算自杀,写下了遗嘱。然而他心中的音乐烈火终于烧掉了这次精神危机。大约从1815年起,贝多芬已无法与人对话,而让对方写在纸上给他看。在他死后,人们发现这种“对话册”400余本。贝多芬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写于全聋时期,他自己无法验证其音响效果,所以在某些乐队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着某些不完善处。尽管这样,他仍以惊人意志和毅力坚持创作,有时他坚持指挥自己的作品,难免出乱子,甚至使演出中断。1814年维也纳国际会议后,贝多芬的经济和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致使他的创作停顿了几年,1817年后才重新拿起笔来完成最后几部作品。1826年12月他从外地回维也纳,路上受了风寒,从此一病不起,次年就与世长辞了。贝多芬的死讯震动了维也纳,出殡时有两万人为他送葬,F.舒伯特也在其中。遗体葬于维也纳市内的韦灵公墓。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

(8)关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

这是一首带合唱的、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欢乐颂》作为歌词的交响曲。贝多芬早在1793年只有二十三岁时,就想为自己喜爱的席勒的诗《欢乐颂》谱写音乐了。因为这首诗所歌颂的,正是贝多芬的理想。1815年,他在笔记本里写下了《第九交响曲》的个别主题的轮廓。1817年,他正式着手写作《第九交响曲》,并将《欢乐颂》写进了这部作品。直到1823年,这部作品才最后完成。他是用了很大的心血,花了很长时间从事它的写作的。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在维也纳会议结束后,欧洲封建主义全面复辟的时期诞生的。此时,贝多芬在思想上万分压抑痛苦,生活上日益贫困,创作上沉默了好几年。这期间,他在苦闷中思索着。他对封建制度和丑恶的社会现实已经深恶痛绝,忍无可忍。最后,他不顾当时黑暗的封建势力的压迫,毅然写出了这部歌颂资产阶级政治理想,高举“自由、平等、博爱”旗帜的作品,大胆地表现了他对封建制度的否定和批判。《第九交响曲》是一部宏伟的巨作。它思想深邃,富有哲理性。第一乐章开始,经过十六小节可怕和神秘的序奏以后,出现了主部主题:

1=F 2/4

它用大幅度的下行的音型,形成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表现了在强大的黑暗势力压迫下的紧张的社会气氛。副部主题果断有力,带有不满、愤慨的情绪:

1=bB 2/4

以后它还被另一个英勇搏斗的形象所补充:

这个乐意刻画了人民不断地在黑暗和苦难中进行挣扎和搏斗,表现了他们为争取自由权利而进行顽强斗争。第二乐章是一首十分活跃的快板乐曲。它的主要部分是一个快速的、粗犷的主题:

1=F 3/4

它虽然带有些惊慌不安,但却是积极和有进取心的。在它之后,则有力地奏出了一个更为英勇果敢的主题:

1=C 3/4

这两个互为补充的音乐主题,在整个乐曲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不断地聚集自己的力量,准备作持久的斗争。

在乐章中间,有一段乡间舞蹈性的音乐。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继续表现人民,歌颂人民的乐观主义的精神面貌,刻画在人民中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第三乐章是歌唱性的慢板。这个乐章以两个主题为基础展开变奏。第一个主题柔和、沉静,象是在倾吐和诉说内心的忧郁:

1=bB 3/4

第二个主题的感情显得激动不安,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1=D 3/4

这个乐章用变奏的方式,使两个动听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以深沉的感情,表达了作曲家对人民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第四乐章是急板,它表现了贝多芬对生活所得出的结论。贝多芬在这里写出了他寻找结论的整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乐章开始,管乐奏出了几小节震耳欲聋的可怕的引子。然后,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了一句有力的如同朗诵一般的旋律(即“宣叙调”)。在总谱手稿上,这句宣叙调的下面写着这样的文字:“不,这将使我们想起绝望的时候。”1这段音乐,实际上是对可怕的、绝望的生活的否定。以后,贝多芬将这部交响曲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依次重复出现,并且逐个地加以否定。在第一乐章的主题出现之后,总谱上写着:“啊,不,不要这个,要别的更愉快的。”在第二乐章活跃的主题之后,总谱上写着:“这不过是说说笑话罢了——要的是好一点、美一点的东西。”在第三乐章的主题后面,总谱上又写着:“这太„„太温和了,应当找到更热烈的东西。”对前三个乐章主题的否定,仿佛表明贝多芬认识到:不能总是在“命运”的压迫下被动地挣扎;没有通过奋斗得到的快乐还不是真正的快乐;怜悯和同情也都无济于事。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他理想的目标呢?这时,木管柔和地奏出一个优美的主题片段:

1=D 4/4

在这里,贝多芬写上:“啊!就是这个。终于找到了——‘欢乐’!”这个主题,就是贝多芬为席勒的《欢乐颂》谱写的主题的片段。在木管演奏后,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音量逐步扩大,情绪渐渐推向高潮。最后,出现了独唱和各种形式的合唱和重唱: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宫殿里。

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柔的翅膀之下

一切人类成兄弟。”

在这里,贝多芬选取了席勒长诗中的核心部分,将“欢乐女神”当作“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象征,把占据了他整个心灵的资产阶级共和理想比喻为欢乐女神的宫殿。他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手段歌颂了他的这一理想,并投入了全部热情谱写这段音乐,试图通过这种艺术的方式,感染人们,号召人们鄙视丑恶的封建专制制度,为实现资产阶级的最高理想而斗争。

这部贝多芬用了几乎十年时间和心血谱写的交响曲,体现了他对人类的命运,对社会的未来的深切关注和思考,凝聚了这位大师一生创作的全部经验。在交响曲里加进入声的作法,也是贝多芬的一个大胆的创举。这说明,即使到了晚年,他也没有停止在艺术上进行大胆的创新。《第九交响曲》的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贝多芬当时的耳朵已经完全聋了,但他坚持由自已指挥演出。乐队队员们望着他,实际上是跟着他的助手的指挥动作演奏。由于贝多芬在末乐章指挥的速度比乐队的实际速度慢了几拍,所以当乐队结束时,他还在打着最后的几拍,剧场里爆发了热烈的掌声,他全然听不见。还是一位女低音歌手含着热泪,拉着他的手,小心地扶他转向观众,他才发觉全体观众已经起立,向他鼓掌欢呼。观众为他鼓掌达五次之多,超过了当时欢迎皇族出场鼓掌三次的记录,以致引起了警察的干涉。这部伟大的作品,以它热切追求社会进步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成就,一直来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不可多得的瑰宝。

(选自蔡良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介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音乐家小传

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是近代西洋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教会合唱团的歌手。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贝多芬从小热爱音乐,8岁时就开始登台演出了。后来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此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影响着整个欧洲,贝多芬也受其影响。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作有大量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命运》《英雄》;序曲《爱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月光》《悲怆》《暴风雨》《热情》等等。他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26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他仍坚持创作,在创作手法上进行了革新。他的创作成就对近代西洋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说,他集中了古典音乐的精华,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九部交响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十六首弦乐四重奏以及歌剧《菲岱里奥》、芭蕾音乐《普罗米修斯》等等。这部芭蕾音乐的创作情况是这样的:1800年著名芭蕾舞演员怀加诺夫妇到维也纳演出,贝多芬对这两位舞蹈家出色的演技非常欣赏。怀加诺夫妇也久闻贝多芬大名,十分敬仰。他们拜访了贝多芬,并请求他用希腊神话里巨人普罗米修斯盗火种给人间的故事,写一部芭蕾音乐,以便他们编舞演出。贝多芬欣然应允。不久,贝多芬就写完了包括十六段选曲的舞剧音乐,并起名为《普罗米修斯》,在维也纳首演,得到很大的成功。《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剧情是:从前,人世间十分凄苦、寒冷。一到晚上,因为没有火,更是漆黑一片,天国巨人普罗米修斯看到这一切,十分同情人类的命运,他已经为人类做了许多好事。这一次,他又不顾天神宙斯的禁令,偷偷地从天国盗得火种,藏在一根芦管里,带给了人类。这件事触怒了宙斯。他命令火神和两名天兵,把普罗米修斯抓起来,锁在高加索山上,让兀鹫啄食其肝脏。后来,普罗米修斯被大力士海格里斯救出,经过一番周折,最后说服宙斯赦免了普罗米修斯,让他又返回到天国为神。尽管贝多芬为这出戏写了十六段音乐,但只有序曲流传最广,而且在音乐会上经常演出。贝多芬的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贝多芬之所以写它,是因为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因此,这类事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传。在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40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巴加泰勒”意思是小玩意儿。贝多芬还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泽”这样几个字。以后,这份乐谱一直留在特蕾泽那里。贝多芬逝世以后,在他的作品目录里并没有这支曲子。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传记,在特蕾泽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后来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诺尔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献给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献给爱丽丝》了。《献给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

《第八钢琴奏鸣曲》即《悲怆》。这支曲子作于1799年,题为献给李希诺夫斯基伯爵。通过“悲怆”这个题目,我们可领悟到这部作品是一部悲壮激昂、热情洋溢的奏鸣曲。构思雄伟、手法简练的作品以其戏剧性的力量激动人心。第一乐章先是庄严的慢板,然后是活跃的快板。引子好像是沉重的压力伴随着痛苦的叹息,这是乐曲内容的重心。在快板的一段音乐中,表现了汹涌起伏、不可遏止的热情。第二乐章,如歌的慢板,抒发了宁静诚挚的感情,由回旋曲式组成淳朴、优美的抒情旋律。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充满田园风味,富于幻想性格。第一主题优雅而朴实。这个旋律和德国民歌的音调有密切的联系,使我们联想起清澈的牧笛声和淙淙的流水声。它还蕴藏着一种柔肠寸断的悲伤情绪;最后,在尾声中又提出了严肃的问题,并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表现出坚强不屈、斩钉截铁一般的意志和力量。

贝多芬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是题为献给作者第一个恋爱对象——朱丽叶·琪察尔迪的。当他遭到恋爱失败并患了耳疾后,在他的作品里反映了痛苦失望的心情。该曲也正是作者“幻想维持得不久,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心境的反映”。他把这部作品标为“幻想曲式的奏鸣曲”。全曲共包括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三部曲式,表现的情感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克制着的冲动和阴暗的预感。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第二乐章是小快板(复三部曲式),采用小步舞曲的体裁、优雅轻盈的音调,与第一乐章的情感形成对照,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第三乐章是激动的快板,在表达感情上与第一乐章迥然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爆发,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跺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结束部连续八分音符,表现了热情的冲动和坚强的意志。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潮并没有就此平静,而是在作最后的冲击。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他用了6年时间写下的一部世界闻名的作品。这是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欧洲进入封建王朝复辟的黑暗统治时期,一向具有反抗精神的贝多芬,不仅敢于公开谈论时局,而且敢于直接抨击皇帝:“像这个家伙,应该首先吊死在第一棵最好的树上”。在维也纳首次演出时,听众爆发出极为热烈的喝采声。演出后,鼓掌竟达五次之多,而皇族成员出场也只不过鼓掌三次。乐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第二主题用悲叹的音调表现了苦难、悲哀、同情的形象。经过展开部和再现部暴风雨般的激战之后,在悲壮的气氛中结束。第二乐章是谐谑曲。为了更好地体现英雄主义的创作思想,作者大胆地打破了第二乐章慢板的程式,而改为急速的快乐章,效果良好。第三乐章作者正在进一步探索人生的道路,用变奏曲形式写成。第四乐章不仅是整个交响曲的总结,也是作者一生的总结,用变奏曲形式写成。第一部分开始时,管乐器吹出惊心动魄的乐句,低音弦乐器用宣叙调回答道:“不,这将使我们想起绝望的时候,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曲和舞蹈来庆祝”。直到木管乐器隐约闪现出“欢乐颂”主题的片断,立即受到宣叙调的欢迎,于是,“欢乐颂”正式开始了。第二部分是“欢乐颂”大合唱。在惊心动魄的管乐器吹奏后,男中音领唱出“欢乐,美丽的神圣的光芒,天国中的仙女,上帝,我们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地„„在你仁慈的翼下四海之内都成兄弟”。“欢乐颂”主题的第七变奏是纯器乐的军队进行曲,第九变奏是乐队赋格曲。接着,合唱队以辉煌的音响重复了大合唱后,音乐转入庄严的行板,出现了宣叙调式的赞美诗:“拥抱起来,亿万人民!”然后是“欢乐颂”主题的第十一变奏,用双主题赋格段写成,上方声部唱“欢乐颂”,下方声部唱“拥抱起来,亿万人民”,两种主题交织并列展开。最后,音乐由快板转为急板,在团结胜利的凯歌声中结束。

除此外,还有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能把生命活上几千次该有多美啊!”可以说该曲就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该曲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全曲共分四个乐章„„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贝多芬的《莱奥诺拉序曲》是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内容是这样的:18世纪时,西班牙首都塞维利亚有个名叫弗洛雷斯坦的贵族青年,因为和监狱长皮查罗结下了仇,被皮查罗秘密地关进了城堡监狱。弗洛雷斯坦的妻子莱奥诺拉打听到关押丈夫的地点,决心营救亲人。她女扮男装,化名菲岱里奥,给监狱看守罗柯当助手,并取得了他的信任。罗柯的女儿玛切丽娜不知道菲岱里奥是女扮男装,并爱上了这英俊美貌的青年而闹出一些笑话。不久,唐·费南多首相要到监狱视察,皮查罗怕阴谋暴露,命令罗柯在院子里挖一个坑,准备把弗洛雷斯坦活埋以杀人灭迹。罗柯不从,皮查罗就亲自动手。他还让一名号手在城堡上观察,如果首相到来,就发出信号。正当皮查罗要下毒手时,莱奥诺拉用手枪对准了皮查罗,与此同时,传来号声,首相来到了监狱,莱奥诺拉向首相诉说冤情,首相这才发现他的朋友弗洛雷斯坦,并不是像皮查罗所说的早已经死了。坏人得到了严惩,全剧以《有这样好妻子的人》大合唱结束。所以,有人还以剧情为它另起剧名,叫做《恩爱夫妻》。贝多芬对这个剧本很有兴趣,决心写好这个歌剧。果然于1805年完成了,并在同年11月首演,由于多种原因,演出没取得成功,这部歌剧的序曲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开始引子慢板,描写监狱的阴森,预示剧中的主人公所遭到的不幸。接着单簧管、大管演奏忧伤的曲调,这是莱奥诺拉为丈夫的不幸而担忧。引子之后,由大提琴、小提琴、木管乐器演奏,表达了莱奥诺拉营救亲人的决心。在展开部里对剧中男女主人公真挚的爱情作了描绘。号声,说明首相来到监狱视察。最后,乐队全奏,歌颂剧中男女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以及他们在斗争中所赢得的胜利。

《柯里奥兰序曲》是贝多芬为英国作家柯林斯的同名戏剧作的配乐中的一段,这出戏的内容是描写公元前5世纪古罗马一个名叫克亚斯·马夏斯的将军的悲剧故事。柯里奥兰是当时伏尔西亚人居住的城市的名字,克亚斯·马夏斯曾率领罗马军队攻占过这座城市,因此,罗马人给克亚斯·马夏斯起了个绰号,叫柯里奥兰。不久,古罗马帝国崩溃,柯里奥兰因积极维护贵族的利益,反对共和政权,被驱逐出罗马。他愤然投奔了敌人,由于他武艺高强,两年以后,当上了伏尔西亚人的首领,并率军进攻罗马,图报放逐之仇。柯里奥兰的母亲和妻子怕他遭到不幸,极力劝阻,他只好答应下来。后来,柯式写成。开始是引子,第一主题由弦乐演奏,描绘了柯里奥兰坚毅的性格。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和单簧管演奏,大提琴伴奏,好似柯里奥兰的母亲和妻子在劝说,他只好答应不打罗马了。尾声是柯里奥兰遭到不幸,序曲在悲剧中结束。

贝多芬的一生向往着“自由、平等、博爱”。他曾说:“我热爱自由,超过爱其他一切”。所以,他真心地拥护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并于1802年开始创作《第三交响曲(英雄)》,准备奉献给他所崇拜的拿破仑。没想到总谱刚写完,就传来了拿破仑称帝的消息,贝多芬很气愤,把凡有拿破仑名字的扉页都撕得粉碎,扔到地上,喊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罢了,现在他就要践踏一切人的权利,只顾自己的野心了,他就要高踞所有人之上而变成暴君了!”后来再出版的总谱,题目已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这是贝多芬第一次展现了英雄主义创作思想。作品的篇幅庞大,情绪激愤,对这一划时代的巨作,封建贵族极其反感。如第一次演出时,楼座上喊:“只要停下来不演奏,我可再给一个铜板!”尽管这样,也无损于这部作品的光辉形象。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揭示了英雄性格的各个侧面以及战斗的业绩。展开部:尤其在末尾的高潮处,音乐突然轻了下去,好像是描写英雄经过浴血奋战,不幸身负重伤跌倒在地。远处又响起了圆号的主题片断,象征英雄正从地上爬起,重新投入战斗。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当主题在尾声最后出现时,音调时断时续,送葬的人们已悲痛得泣不成声了。第三乐章,音乐充满活力和乐观情绪,意味着一个英雄倒下去,千百万人民站起来。第四乐章,用主题变奏曲写成,表现人民群众庆祝胜利的狂欢场面。

贝多芬一直非常热爱大自然,经常到维也纳近郊的森林里、草地上或河边榆树下,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内在奥秘,他说:“没有人会比我更热爱田野了”。他还常与一个由七位农民组成的乡村小乐队聚会,为他们谱曲。因而使他很顺利地创作了《第六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聚会”交响曲,并亲自在节目单上写明:“感情的表现多于‘音画’”。全曲共分五个乐章:第一乐章“到达乡村时快乐的感受”,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在溪边”,奏鸣曲式。弦乐好象潺潺溪水声,小提琴拉出断续的曲调,好象作者正在溪边坐着凝神静思。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集会”。第四乐章“暴风雨”,用不同和弦、半音进行和猛烈的音响来描写暴风雨,然后逐渐平息下来。第五乐章“暴风雨以后愉快和兴奋的情绪”,尾声中出现了赞美歌,是乡民们在为幸福的未来祝福和祈祷。

传记文学

罗曼·罗兰很早就倾心于英雄传记的写作,二十世纪初期开始写作英雄传记,他预计写几十种,有的未完成,已经发表的有十多种,如《米勒传》(1902)、《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亨德尔传》(1910)、《托尔斯泰传》(1911)、《昂贝道格传》(1915)、《甘地传》(1924)、《贝济传》(1944)等。罗兰计划在每一本伟人传记中写出每个英雄人物的特殊品质和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原因。罗曼·罗兰写作英雄传记的目的很明确。他说:“周围的空气是沉闷的。老旧的欧洲麻木在沉重污浊的气氛中。一种物质主义压抑在人们的思想上,它阻碍了各国政府和一般人们的行动。世界在它的谨慎、卑鄙和利己主义中窒息而死。世界喘不过气来了。打开窗子吧!让自由流通的空气吹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吧!”罗曼·罗兰所写的英雄传记中,以《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最具有代表性,通称“伟人三传”。

《贝多芬传》,作家运用了丰富而翔实的史料、故事,以明丽而流畅的笔触,描写了贝多芬这位出生在德国篷恩小公国的伟大而杰出的作曲家的苦难童年,抒写了他一生的不幸和痛苦的遭遇,他对人生、社会的强烈不满,以及他那“雄狮”般的反抗性格,突出了他那才华横溢的绝世的音乐天才和坚忍不拔不向黑暗社会低头的钢铁意志。作家饱蘸辛酸、同情、愤恨与不平之墨,以其特有的富于感情色彩的笔致,时而如洪峰来临,山呼海啸,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动听。

《贝多芬传》洋溢着反抗的激情和作家对于西方拜物主义的轻蔑。这部作品以它委婉的抒情笔调,刚健的清新的风格和英雄主义气概在西方知识界赢得了热烈的赞赏。《贝多芬传》可说是罗曼·罗兰写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的副产品。他是为了写克利斯朵夫的童年来到贝多芬的故乡“绿色的莱茵”,获得了许多关于贝多芬的珍贵资料,于是贝多芬的一切如雨后溪水,在作家笔尖下自然流泻。《贝多芬传》的抒情节奏使罗兰自己陶醉,也使读者耳目一新。《贝多芬传》于一九○三年发表之后,罗曼·罗兰一跃而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作家。

《贝多芬传》发表三年之后,罗曼·罗兰又发表了《米开朗基罗传》。

《米开朗基罗传》描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三杰”①之一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家米开的基罗一生辛勤而悲惨的艺术生涯。作家以抒情、委婉的笔法写出了艺术家的惊人才华,同时又拉开了艺术家悲郁苦闷的思想帷幕。米开朗基罗生活在意大利政治混乱,经济衰退时期,他被几代教皇统治者役使,无休止地工作,他把一生全献给了艺术,然而他心绪忧郁,怏怏不乐,甚至想以死亡来解脱痛苦。这是个人天才与时代悲剧的矛盾。

《米开朗基罗传》发表五年之后,罗曼·罗兰发表了以文笔优美,细腻而真实著称于世的《托尔斯泰传》。

罗曼·罗兰以翔实的资料,崇敬的心情描述了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生活、思想和文学创作活动,作家在对托尔斯泰的评论中有着十分精辟而独具特色的见解,从中能够窥见到罗曼·罗兰的思想和精神面貌。

第五篇:《梵高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梵高是如何创作《吃土豆的人》的?

2、了解梵高的人格品质与成功的关系

3、从名人的成功得到的启发

教学难点:名人的人格品质与成功的关系导入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教时

1、出示梵高的<<向日葵&&。这幅画的名称和画者知道吗?这幅画给你最初的或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因势利导。

明确:法国普罗旺斯的太阳又大又圆,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见不到这样的太阳。它距离大地很近,而且直射,不但照亮也照透了世上的一切,也使梵高一下子看到了万物的本质——灿烂的、蓬勃的生命本质。他不曾感受到生命如此的热烈与有力!在那里,他找到了一种既属于阳光也属于他自己的颜色——夺目的黄色。向日葵是一种吸满阳光而茁壮开放的粗大花朵,是“大地的太阳”,而梵高把它作为自己的象征。

2、简介梵高。(画面)

这样一个对生活洋溢着激情的艺术家,究竟是怎样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梵高传〉,虽然是传记文学〈梵高传〉的节选,但我们依然可以管中窥豹。

一、速读全文,尝试概述文章。(300字左右)

二、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梵高创作《吃土豆的人》的过程)

三、画面《吃土豆的人》。《吃土豆的人》被称为如米勒的《晚钟》一样的经典名作,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证明这幅画的价值。

四、这幅画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梵高是怎样面对这样的处境的?

六、从本文对梵高创作的描述,你能捕捉到梵高的哪些信息?

七、梵高后来到法国,并在阿尔和奥维尔发病,最后病痛难忍而自杀。去世前一年多,他的病时好时坏,他只有抓住每一次发病前的“平静期”来作画。一年多他画了二百多幅作品。我们来看有关资料

1、住房:七平方米,这个房子只有半张报纸大小的天窗。而他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即使把我放在火柴盒里,我也是无限空间的主宰者。

2、当他被贫困逼到绝境的时候,他说:“眼下我的画还毫不值钱,但将来一定有一天,我的画可以卖到200法郎一幅。那时我就不会对吃喝感到过分的耻辱,好象有吃喝的权利了。”他用一杯又一杯的咖啡灌满一连空了好几天的肚子。

3、自我怀疑是一切还没有成功的艺术家的最深刻的痛苦。他一直承受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的摧残。

4、他写信给弟弟说: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

5、他相信福楼拜所说:天才就是长期的忍耐(梵高去世四十年后他的作品才被世人接受,他在世时仅卖出一幅画,而1990年,他的《加歇医生》以8250万美圆的中标价创下有史以来绘画拍卖最高纪录。

他的价值,不仅是他无与伦比的艺术,也是为艺术而殉道的伟大的一生。八、一部传记就是一个冒险故事。世界上许多精力充沛的人在生活中展示了令人惊心动魄的奇特际遇。而人的壮举,我想应该是和人的精神世界一样激动人心。

下面是一些关于名人的语句,我们从梵高看出去,看看,那些名人之所以为名人,都有哪些奇异的地方。

1、贝多芬:几个苍蝇咬几口,决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自由与进步是艺术的目标,如在整个人生中一样。

2、贝多芬的音乐是用痛苦换来的音乐。

3、米开朗基罗:不朽的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

4、托尔斯泰的信仰: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存在——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能倾心为公众服务。

5、美国亨利·托马斯《大哲学家传》:哲学家们尽管在表面上意见分歧争论不休,但他们同先知一样有着共同的基本生活目的——通过人类的合作为大家的幸福提供保证。

6、杨绛:艺术家之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

九、请同学补充你所知道的名人故事。(50字内概括)

总结:我觉得,从骨子里说,所有的“家”们都是理想主义者,或者说,理想才是成功的本质。他们能够不畏惧任何外在、内在的困难,能够在痛苦的黑暗中依旧执著,是因为他们始终对未来怀有信念。理想如灯,引领他们走过成功前最黑暗的道路,温暖他们被凄风冷雨侵袭的心灵。我还认为,即使一个平凡者,他们能否获得有意义的人生,也还是在于他是否能从容迎接明天。

十、毛泽东曾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本单元我们学了传记文学,并简单介绍了传记的写法。昨天曾请同学选择自己或本班同学写一篇《××小传》,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看是不是写得到位。

十一、总结(引导学生立足现实,用自己的言行书写自己的历史)

下载《贝多芬传(节选)》教案设计1-教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贝多芬传(节选)》教案设计1-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贝多芬传读后感(精选合集)

    《贝多芬传》读后感 贝多芬,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所创作的《第九交响曲》,是乐坛的巅峰之作,使人们听了之后,无不赞叹的歌曲。但是,自从我读了《......

    贝多芬传心得

    《贝多芬传》读后感 11智能电子胡春艳 看完《贝多芬传》后,心中的感触是极为深刻而沉重的。不朽的艺术需要心的煎熬,毅力的磨练,需要永不停息、永不知足的创新,伟大的民族同样也......

    贝多芬传读后感

    贝多芬传读后感 贝多芬,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所创作的《第九交响曲》,是乐坛的巅峰之作,使人们听了之后,无不赞叹的歌曲。但是,自从我读了《贝多......

    读《贝多芬传》

    读《贝多芬传》贝多芬的遭遇可用苦难二字来概括,艰难的童年、受耳聋酷刑的青壮年,以及“几乎毁灭生命的爱情”等等,都让多愁善感的他濒临狂乱甚至毁灭的危险。贝多芬从心底呼喊......

    贝多芬传读后感

    用痛苦换来快乐 ——读《贝多芬传》有感 《名人传》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共分三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列夫托尔斯泰传”。其中,《贝多芬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

    贝多芬传读后感(汇编)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更是一位英雄!《贝多芬传》记述了贝多芬的一生,本书是"中小学生必读丛书"之一。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贝多芬传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贝多芬......

    《贝多芬传》读后感(最终定稿)

    《贝多芬传》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

    《贝多芬传》读后感

    《贝多芬传》读后感 在《贝多芬百年祭》里,萧伯纳着重提到了这位音乐家“激动人的品质”。他把贝多芬和莫扎特作了对比:一个是穿散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有像一架不听话的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