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趣味大师

时间:2019-05-12 20:2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趣味大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趣味大师》。

第一篇:作文趣味大师

作文趣味大师【修辞篇】

修辞,是一种美化文章的手段。常言道:“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写作亦是如此。借着各种的修辞,除了让平淡无奇的文章多些趣味性之外,我们更可以从美妙的文句中领略到创作者的巧思。底下,我们就从一些让人会心的笑话与小故事当中来了解修辞的奥妙吧!★修辞的重要

●一个成功的推销员接受记者访问:“您能不能告诉我们成功的原因?” 推销员说:“当然可以,我有一个秘诀,每当妇人开门时我常这样说:‘小姐,妈妈在家吗’?” ◆小小叮咛:这一则笑话,点出了推销员的成功,在于对顾客说出恭维的言语。同样的,在文章中如果只是平铺直叙、轻描淡写,也难以引起读者共鸣。因此,适度地运用修辞技巧来为文章增色,有其必要性。●女朋友的修辞

男孩一天剪了一个很酷的头型后问女朋友:“亲爱的以你的修辞功力,你一定能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词来形容我的头型的。”女孩想了好一会儿后说道:“想到了!”“什么呀?”男孩问道。“马桶刷!”◆小小叮咛:运用修辞的技巧要拿捏得恰如其分,不恰当的修辞只会使文章更糟糕。

★譬喻修辞◆小小叮咛:譬喻修辞是一种「借彼喻此」,以具体事象、物象来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的修辞技巧。

●萨孟武生性幽默,一九四四年,他在重庆的一次演讲中,曾发表其结婚妙论。他用生物学的观点奉劝年轻人不要急着结婚。他说:“一个人在未结婚之前,行动完全自由,那是『动物』;结婚之后,行动受到限制,就变成了『植物』;等到生儿育女,行动很不自由,就变成『矿物』了。”

◆小小叮咛:这一则故事运用了生动的譬喻来达到趣味。在运用譬喻法时要注意:譬喻要合理并且要贴切,目的是为了把事物形象化,使人容易理解和明白。

●酒吧里,年轻人对一位长者说,他正在物色结婚对象,长者微笑着说:“正好我有个待嫁女儿,她目如雌鹿,唇似玫瑰花蕾,耳若珊瑚,颈像天鹅,声音有如夜莺,她与你极相配。”那年轻人说:“这很难说,她似乎不太像人。”

◆小小叮咛:譬喻的使用要恰如其分,否则如文中长者的话一样,把自己的女儿形容成四不像。

●约翰的作文

约翰的文章写得不错,在课堂上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不过,他的作文有时也犯堆砌形容词的毛病。例如,老师在作文课上读了一篇描写人物肖像的作文,约翰便是这样写的:

她的棕色的头发像巧克力,桃红色的脸上嵌着一双芝麻色的眼睛,圆圆的鼻子,像个奶油小蛋糕,樱桃小口,白藕似的手臂„„ 结果,老师在看完他的作文后,批语道:“看样子您的作文应该放在吃饭之后。”

◆小小叮咛:文章里约翰用食物来比喻长相,虽使人物形象鲜明,但是只以食物来譬喻太单调了,犯了堆砌的毛病。◆学习天地:《诗经‧卫风》中形容美女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比喻,利用各种具体的物象描绘五官,强调女性形象的视觉美:“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不听话的孩子在晚餐中不断吵着:“我要吃汤里的乌龟,我要吃汤里的乌龟,我要吃汤里的乌龟......”客人们都吓了一大跳。只看到他的妈妈不慌不忙的,从汤里捞出一朵又一朵完整的小香菇。◆小小叮咛:用乌龟来比喻香菇,令人绝倒,妙哉!●神童与毕士安 北宋诗人王禹偁。自幼聪明颖悟,少时就能作诗,闻名遐迩。

有一次,他代父亲送面粉到州府去。当时济州从事毕士安正在衙前教授弟子做对,见王禹偁土头土脑的样子,很怀疑这就是那个远近闻名的神童,便有意出对试他一下,随即念出一则上联:“鹦鹉能言难似凤”

王禹偁一听,知道毕士安在讥笑他出身微贱,很是气愤。他心想:像你们这些养尊处优的老爷们,除了会吟诗作对,还有什们能耐呢?于是,便毫不客气的出了下联:“蜘蛛虽巧不如蚕”毕士安听了大惊,连忙称赞道:“真是名不虚传,将来你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小小叮咛:毕士安以鹦鹉奚落王禹偁;小神童还以颜色,以蜘蛛讽喻毕士安。比喻得当,对仗工巧。

●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喝醉之后,有时会在家中脱光衣服,高声歌唱。有人看见了,就讥笑他。刘伶淡淡地说:“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内裤,各位为什么要跑进我的内裤中来呢!” ◆小小叮咛:本故事出自《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刘伶妙用房屋、内裤为喻,讽刺那些讥笑他的人。★婉曲修辞●探病 家属一再叮咛探病者:“医生说他活不久了,所以麻烦你面对病人时,表现的乐观一点,千万别透露出来„”探病者说:“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当他走进病房后,第一句就说:“哇!你看来气色好多了,一点也不像是快要去世的人„„„” ◆小小叮咛:「婉曲修辞」是利用委婉含蓄的言词,来暗示或烘托本义的一种修辞方法。也就是说一般认为不好听的话,人们通常将它说的婉转一点,不致使人听了不舒服。因此,这一则笑话中探病者的言语,就显得不够委婉了!●儿子参加升学考试回到家里。父亲说:“考得怎么样?孩子。你如果能考上中学,我一定请你和你的老师饱餐一顿。”儿子:“爸爸,您一定会很高兴的,这笔钱我已经给您省下来了。” ◆小小叮咛:这则故事里的儿子,在回答时故意绕了一个弯,而不直接说“我肯定考不上了 ”就是故意换成另一种说法,将本事本意模糊一下,让意思表达得更委婉曲折,耐人寻味。●一位年轻的剧作家对批评他剧本的评论家不满意的说:“亲爱的专家先生,其实您根本不了解我的剧本,因为在演出的时候,您睡着了。这是我亲眼看见的。” 评论家回答他说:“亲爱的作家先生,有时候睡觉也是一种意见的表示。”

◆小小叮咛:故事中的剧评家以睡觉来表示对剧本的批评,也是一种婉曲的表现方式。●老婆:“如果我以后变丑了,你还会不会爱我?”老公:“当然会啰!我一向是最富有同情心的。”

◆小小叮咛:这一则笑话,老公一方面响应了老婆的诉求,一方面也赞美了自己的富有同情心。不过,他到底是真的爱老婆?还是因为有同情心呢? ●有一个高三学生要参加推荐考试,于是就找任课老师为他写推荐函。这位任课老师拿到单子之后,非常困扰。因为这位学生平常上课都在打瞌睡,醒过来的时间又喜欢跟同学聊天。最后他就在推荐单上写上:“此位同学性喜思考,又勇于发言。”

◆小小叮咛:看完这一则笑话,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师言词委婉的程度呀!★借代修辞●恭喜也好

北平一家大杂院里,住了张

三、李

四、关五等三户人家。非常凑巧地,张太太与李太太同时怀孕,也在同一天生产。关五先到张三家问道:“生男还是生女呢?”“生男孩。”“太好了,恭喜!恭喜!”

关五再到李四家问道:“生男还是生女呢?”“是个女孩。”“那„„也好!也好!” 李太太见关五重男轻女,内心很不是滋味。刚好院子门口敲锣打鼓,有人迎接新娘抬轿经过。关五好奇地向新娘轿张望。李太太没好气地说:“没什么好看的!那只不过是四个『恭喜』抬一个『也好』路过罢了。” ◆小小叮咛:「借代修辞」乃是讲话或行文中,放弃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语句不用,而另找其它名称或语句来代替的一种修辞方式。例如这一则故事中,李太太利用关五的话,将男生借代为「恭喜」,女生借代为「也好」。

●甲、乙两人在抬杠。甲:凡是与皇帝有关的事物,都要加一个“龙”字,例如龙袍、龙冠----乙:喔!那么皇帝的眼睛呢?甲:龙眼。

◆小小叮咛:这一则笑话指出了「龙」字用以借代与古代皇帝有关的事物。例如皇帝的健康状况不好,就可以用「龙体欠安」来表示。不过有些字词则因有另外的意涵,会造成「双关」的谐趣,笑话中的“龙眼”即是。●老师教同学写公函:“贵公司就是你的公司,贵校就是你的学校,[贵]是尊称,是你的意思。“老师跟着要同学写一封信向某公司老板约个时间面谈。有个同学写道:“素仰贵公司产品优良,本人欲与贵人约定时间面谈。”

◆小小叮咛:这一则笑话中的同学用“贵人”来借代“老板”,因而在写信时闹出了笑话。因此在运用借代修辞时应注意,不可过度使用而影响字面上的意义。●民贼

有个叫钱良臣的谏官,忌讳别人直呼他的名字。他儿子读书时,凡经诗中有“良臣”的地方,全给改作“爹爹”二字。一天,他读《孟子》,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所谓良臣,在古时就是民贼。”他的儿子就把这句话改为:“今天的所谓爹爹,在古时就是民贼。” ◆小小叮咛:这一则笑话可以提醒我们谨慎使用借代修辞的时机。★映衬修辞

●两家制鞋厂公司都派员到非洲去调查当地的市场,两人在非洲所见相同,其中一人拍回电报向公司当局报告:“毫无希望,这儿的人根本不穿鞋子。”可是另一个调查员拍回去的电报大异其趣,他说:“大有可为,这儿的人都还没穿鞋子。”(王鼎钧的《开放的人生》)◆小小叮咛:「映衬修辞」是在语文中,把两种不同,特别是相反的观念或事实,两相比较,从而使语气增强,使意义明显的修辞方法,叫做「映衬」。这一则故事是运用了「映衬」当中的「双衬」,即是对同一个人、事、物,用两种不同的观点加以形容描写。「双衬」通常能达到正反两面的效果,增加文章的信服力。◆学习天地:「映衬修辞」还有「反衬」与「对衬」两种。⊙「反衬」:对于同一种事物,用恰恰与这种事物的现象或本质相反的副词或形容词加以描写。例如:「无事忙」,或者「愈帮愈忙」,均为反衬。⊙「对衬」:对两种不同的人、事、物,用两种不同的观点加以形容描写。例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均为对衬。●甲乙两个人各猎得两只兔子,甲妻看到后,冷冷地说:“你就打两只而已。”但乙妻看到后,却说:“你打了两只,好厉害。”

◆小小叮咛:这一则短文也是运用「双衬」的手法。甲乙同样猎得两只兔子,但得到的评价却大不相同。●祝寿诗

有一回纪晓岚受某豪门乡绅之邀,参加该府庆祝老夫人七十大寿的聚会。厅堂上,热闹非凡,众人频频干杯。当酒精开始作怪的时候,大家便闹着将纪才子给架到了书案前,要他举笔赋诗,给老夫人祝寿。只见纪晓岚在众目睽睽之下,举起大笔,饱蘸浓墨一挥:「这个婆娘不是人,」喝~ 此语一出,众人吓退三步!正担心着纪才子会不会下一分钟给主人捻了出去时,纪晓岚接着写道:「九天仙女下凡来!」众人见了,转忧为喜。老夫人更是增添了几道笑纹吶!从容的纪晓岚,接着又写下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子老夫人的儿孙们全围了过来,怒气冲冲,准备第四句落笔时,一把揪住纪晓岚的衣领~~~~~~!只见纪才子不急不徐地写下结句:「偷得蟠桃奉至尊。」众人见了,只得缓颜,对着让人又爱又恨的纪才子干笑几声。

◆小小叮咛:纪晓岚妙用「映衬」的手法,令人折服。不过,给人家祝寿还是别用这种方式吧!

★排比修辞●张武雄住在基隆八斗子,捕鱼为生。他把多年来从各地捕到的几条大鱼,制成标本挂在客厅的墙壁上。同时,在每个标本的下面都挂了一个小牌子,上面分别注明:「加纳鱼,张武雄一九八五年捕于基隆外海。」「梳齿,张武雄一九九0年捕于钓鱼台海面。」「沙鱼,张武雄一九九二年捕于龟山岛海面。」„„不久,张武雄结婚了。他老婆林秀琴把他的照片放大挂在标本旁边,下面也挂了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张武雄,林秀琴一九九六年捕于宜兰头城。」

◆小小叮咛:用结构相似的句法,接二连三的表达出同一范围、同一性质的意思或现象,使所表达的意思明畅透彻,内容活泼清新,意味隽永有力,叫做「排比」修辞法。本则笑话铺陈一系列相似的句法,结尾引人一笑。●有一天,语文老师出了一道题目,要大家做一首有关于“鸟”的诗,于是苯马蒂就写了:「鸟, 鸟飞, 鸟会飞, 鸟真的会飞, 鸟实在真的很会飞。」老师给的评语是:「摸鱼,你摸鱼,你真的摸鱼,你实在真的很会摸鱼。」

◆小小叮咛:文中学生虽用排比句法,但内容重复空洞。因此使用排比修辞法须注意表现相同概念时,应让意思更为明白。★拟人修辞●会说话的狗

有一个家庭,全家人都非常的懒惰。爸爸叫妈妈做家事,妈妈不想做叫大姊做,大姊也不想做就叫妹妹做,但是妹妹也不想做就叫小狗做。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客人发现小狗在做家事,很惊讶,问小狗:“你会做家事呀?”小狗就说:“他们都不做就叫我做呀!’客人更加惊讶:“你会说话?”小狗:“嘘!小声一点!不然他们知道我会说话又叫我去接电话!” ◆小小叮咛:「拟人」为「转化」修辞的一种。所谓「转化」是描述一件事物时,转变它原来的性质,化成另一种与本质截然不同的事物,而加以形容叙述的修辞法。而「拟人法」则是拟物为人,即是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如本则笑话中的小狗会说出人话,即属此例。◆学习天地:「转化修辞」还有「拟物」与「拟虚为实」两种。

⊙「拟物」:即把人当成物来描写,如:我的快乐已变成一缕轻烟,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拟虚为实」:将事物形象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可感。如:你的叹息,应该被快乐绞杀,而对着明天歌唱。(杨唤诗集:短章);把爱剪碎了随风吹向大海。(张惠妹:剪爱)●红萝卜

某天有某只兔子跳进药房问说:“老板,你们有没有卖红萝卜?”老板笑笑回答说:“没有。”次日,兔子又跳进来问说:“老板,你们有没有卖红萝卜?”老板:“没有。”第三次兔子又跳进来问有没有卖红萝卜....老板:“我们没有卖!你再进来问我就剪掉你的耳朵!”第四次,兔子又跳进来问:“老板,你们有没有卖剪刀?”老板:“没有!”兔子:“很好,那你们有没有卖红萝卜?”。

◆小小叮咛:兔子慧黠的谈话,令人莞尔。写作中若能适当运用「拟人修辞」可使文句生动活泼。

★层递修辞●有次四只蚯蚓聚集在一起,互相吹嘘自己的本领。第一只蚯蚓说:“我可以把我自己切成两半,这样我以后出门逛街时就不怕没人陪了。”第二只蚯蚓说:“那有什么了不起,我可以切成三段,以后我随时可以打三对三斗牛赛。”第三只蚯蚓说:“唉!你们真是丢脸,我有办法把自己切成四段,这样我要打麻将时随时都可以打。”后来他们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第四只蚯蚓都不说话,大家跑去一看,原来他也把自己切成两半,只是别人都是前后切,而他是左右切半,所以他死掉了。

◆小小叮咛:凡要说的有两个以上的事物,这些事物有大小轻重等不同,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秩序,行文时依序层层递进,叫做「层递」。这一则笑话将蚯蚓之间互相的吹嘘作了递增的变化,结尾则叫人喷饭!●谁的鞋臭

小文、小明、小玉三人要比赛谁的鞋臭„.小文拿着鞋跑去教堂,结果教堂的人都昏倒了。换小明进教堂,结果教堂的蟑螂都死光了。换小玉进去,结果教堂并没什么改变,只是连耶稣都把嘴巴捂起来了。

◆小小叮咛:这一则笑话带有夸饰的成分,也是属于程度上逐次加大的层递法。●比快

有三个小孩在比谁的阿爸比较快。第一个小孩说:“我爸爸最快了,桌上的咖啡杯掉下来,他可以在杯子跌到地面之前把杯子接住。”第二个小孩说:“我爸爸才快呢,他去打猎,在 200呎外射中一头鹿,在鹿摔倒地面之前他可以冲上去把鹿扶住。”第三个小孩说:“我爸爸是公务员,每天下午五点下班,他四点半就到家了。” ◆小小叮咛:这一则笑话亦是带有夸饰的成分,属于程度上逐次加大的层递法并加上了反讽的手法。

★类迭修辞●宴客

张三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从来不得罪人。

有一天,他在家家宴客,一共邀请了六位贵宾,他在门口迎接,并一一问道: 「您是怎么来的?」

第一位说:「我是坐奔驰来的。」 「噢!威风威风。」

第二位客人说:「我是搭私人飞机来的。」 「哇!阔气阁气。」

第三位客人说:「我是骑脚踏车来的。」 「喔!朴朴素素。」

第四客人说:「我是跑步来的。」 「喔!健健康康。」

第五位客人说:「我是走路来的。」 「嗯!悠哉悠哉。」

第六位客人说:「我是连滚带爬来的。」

张三面不改色的说:「哈!难得难得。」

◆小小叮咛:所谓「类迭修辞」是指同一个字、词、语、句,或连接,或隔离,重复地使用着,以加强语气,使讲话行文具有节奏感的修辞法。故事中的张三运用类迭修辞来迎接不同的客人,可说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学习天地:「类迭修辞」包括「类字」、「类句」、「迭字」、「迭句」四种类型。⊙「类字」:同一字词隔离地使用。如:「多少西瓜,多少浑圆的希望。」(余光中〈车过枋寮〉)⊙「类句」:同一语句隔离使用。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余光中〈乡愁四韵〉)⊙「迭字」:同一字词连接地使用。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佚名〈木兰诗〉)⊙「迭句」:同一语句连接地使用。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明朝进士袁中郎,为文最忌模仿古人。有一次他到西湖去游历,写了这样的一首诗来记叙:「一日湖上行,一日湖上坐,一日湖上立,一日湖上卧」。此诗虽明白如话,却不失为佳作。◆小小叮咛:善用类迭修辞可使文章鲜明生动,如汉代乐府诗有一首:「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作者利用东南西北不同的方位,表现鱼虾嬉戏于莲田的动态美。此诗与袁宏道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偶修辞●对偶工整 古代有个人名叫李延彦,写了一首百韵诗献给他的上司,显示自己的才学,忠中有这么两句: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亡。上司读后,深表同情,对他说:「没想到你家里接连遭遇这样的不幸,令弟刚去世,令兄又亡故,真是祸不单行啊!本官谨向你及家人致哀!」 李延彦听了急忙站起来解释说:「报告长官,我家里并没有发生这样不幸的事,兄弟都健在,诗中说兄弟亡故,只是为了把诗写得对偶工整罢了!」

◆小小叮咛:语文中上下两句(或两句以上),字数相等,句法相称,有时还讲究平仄相对的,称为「对偶」。然而对偶修辞的使用也应注意内容的真实性,像故事中李延彦要内容去适应形式,为了对偶的工整,他宁可让兄弟提前死去。这就好比买的鞋子太小,硬是把脚削去一部分,实在愚不可及。这种不顾表达内容的需要,而乱用滥用词语的现象,就不能正确表达实际情况和思想内容。★夸饰修辞●吝啬鬼

从前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一次外出,碰巧下雨,溪水暴涨,它不肯花钱租渡船,就跳下溪里拼命淌水过去,谁知道到了河溪中间,被激流冲倒了,漂了半里多。他的儿子在岸上要找船救他,船主要价一个铜钱,他的儿子还价五分,讨价还价很久,都没讲定价钱,吝啬鬼已在溪中被浸得半死,听到儿子在讲价,便回头对儿子大叫:「 我儿我儿,五分便救,一分莫救。」

◆小小叮咛:这位吝啬鬼为了五分钱,宁可命都不要,确实是爱财如命。这是「夸张」的修辞,是故意要把事物的特征夸大,使它凸显强烈。但是夸张若缺乏现实的真实性,就会变成脱离实际的吹牛撒谎,如此是不可取的。

★仿拟修辞●「以减轻体重为己任,置个人修养于度外」试问:有多少人花和保持身材一样的时间、金钱、精力于充实自己的内在呢? 苦苓《地球也会倒着转‧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有恒为成功之本→懒惰为发明之本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考试怎是一个惨字了得。

●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脚步迈基层,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可以明实况,察真情;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心。兰考焦裕禄,赢得万民钦。众人云:公仆精神。(《公仆铭》)● 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巴掌声,蚊子死多少。●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安得巨鲸兮吞扶桑。(张宗昌《效坤诗钞》)◆小小叮咛:「仿拟」修辞是指对既成语言形式的仿作。上述几则运用了仿拟的修辞,制造出一些文字的趣味性。第一则苦苓的文章仿拟自蒋介石「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第二则仿拟自青年守则;第三则仿拟自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第四则仿拟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一诗;第五则仿拟自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为民初军阀张宗昌所写。

★转品修辞●上国文课时,老师见同学们昏昏欲睡,便出了道谜语引大家注意:「口吃──猜论语一句。」当大家摸不着头绪时,老师便以幽默的口吻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小小叮咛:一个词汇,改变其原来词性而在语文中出现,叫做「转品」。《论语》中的这一句前面一字作名词使用,后一字则转变为动词的用法。◆学习天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意思是说:?国君要尽到做国君的责任,臣下要尽到做臣下的本分,父亲要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儿子要尽到做儿子的本分。」

★倒反修辞●香烟公司的老板在街中大声宣传:「新牌香烟芳香可口,余味无穷,还可防蛀牙,除百病,还有„„」突然一位老头钻出人群,说道:「小偷不敢进屋,狗不会咬人,人永远年轻」。老板一听喜形于色,要求听众解释他的话。「抽烟的人整夜咳嗽,小偷敢进屋吗?抽烟的人身体虚弱,走路拄着拐杖,狗敢咬吗?抽烟的人易患癌症,能活到老吗?」 ◆小小叮咛:「倒反法」是前面所说出的意思,和内心的意思刚好相反,是因为情势所逼,才会用相反的语词来激迫别人。这一则短文中,若是我们苦口婆心讲了吸烟的种种危害,青年们总是不以为然,老人家为了使年轻人的心灵受到震动,就利用「倒反修辞」的魅力,讲一些「反语」来刺激年轻人,以震聋发瞶,从而改进他们恶习,其效果往往比正面说要好。★回文修辞●宋代的苏东坡和秦少游是好友,有一次秦少游出外,很久没有回来,苏东坡于是写信去问他的近况。秦少游回信时,只写了十四个字,并把他们排成一个圆圈,拖人带给东波。原来他写的是一首回环诗,断句后所成之诗为: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已暮时赏花归。

◆小小叮咛:所谓「回文」修辞是指上下两句,词汇大多相同,而词序恰好相反的词格。中国文人往往利用回文的特性创作回文诗,秦观的作品就是个例子。

◆学习天地:苏轼的次韵回文三首其一,写一个女子编织着准备寄给守边情人的回文织绵,不论顺读、倒读,其心中惆怅幽黯的绵绵情思始终不变,由此可见苏轼高超的写诗技巧。原诗:「春机满织回文绵,粉泪挥残露井桐。人远寄情书字小,柳丝纸日晚庭空。」尝试着将句子打散,编排出新的诗歌吧!

★双关修辞●某日侍郎、尚书、御史三个高官走在路上,看见一只狗从三人面前跑过。御史借机会问侍郎:「是狼是狗?」(侍郎是狗)侍郎脸都绿了:「是狗。」 尚书和御史都大笑:「何以知道是狗?」侍郎:「看尾毛,下垂是狼,上梳是狗(尚书是狗)。」尚书脸沉了下来。侍郎:「也可以从食性看。狼是肉食,狗是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

◆小小叮咛:所谓「双关」是指用一语词同时关顾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上面这则故事中,御史利用谐音双关的方式揶揄侍郎,而侍郎也不甘示弱,反将了尚书与御史一军。◆学习天地:双关修辞可细分为「谐音双关」、「词义双关」、「句义双关」三种。⊙谐音双关:一个字词除了本身所含的意义之外,又兼含另一个与本字词同音或音近的字词的意义,叫谐音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情双关,一方面指晴雨的晴,另一方面又说感情的情。

⊙词义双关:一个词语在句中兼含两种意思的,叫「词义双关」。如:「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 匹」双关「布匹」与「匹偶」。

⊙句义双关:一句话或是一段文字,双关到两件事物或两层意思的,叫「句义双关」。如:「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写眼前所见之景,也写心中的情怀。

●古时, 有一位书生, 连考了许多次试, 却一直不能中举;有一年, 他进京赶考, 只有他的仆人与他随行,途中一阵大风吹落了书生的帽子, 于是认真的老仆便说: 公子, 帽子又落地了!于是那书生便忿怒的说:以后不准说“落地”要说“及第”,聪明的老仆便将他的帽子重新戴上, 并且紧紧的绑住帽带说:这次保证不会再及第(地)了!书生:@#$...◆小小叮咛:这一则笑话也是运用了谐音双关。老仆的说法,令人莞尔。

●道光皇帝召集来京会试的前十名考生,到金銮殿举行殿试,钦点进士。唱官高唱考官的名字,头一个唱道:「万鸣琼」。道光一听,眉头一皱,说道:「万民穷,太不吉利,刷下去,让他回家一个人穷去吧!」

◆小小叮咛:由这一则故事可知取名字时不可不谨慎呀!

●相传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不学无术。这年他赴京赶考,卷到手,连破题也不会,更别想写出文章来。焦急中,他想,我是中堂大人的亲戚,何不把这层关系拉上,看主考官会不会录取?于是,他连忙在试卷上写了「我是当朝中堂大人的亲戚」等字样。无奈不会写那个戚字,竟写成了「我是中堂大人的亲妻」。主考官阅卷后,批道:「因为你是中堂大人的亲妻,所以我不敢娶(取)」。

◆小小叮咛:这一则笑话当中除了同音异字的误会之外,也有谐音双关的修辞在其中。●有一次,两名书生慕名拜访欧阳修,途中凑巧与欧阳修同舟而不知。他们略懂点诗,却自认是行家,突然看见一只白鹅跳进水中,忍不住诗兴大发,一位吟道:「岸上一只鹅,」另一位接道:「扑通跳下河。」两人念念有词,总凑不成一首诗,欧阳修接吟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泛清波。」他们万分惊讶,明明非常佩服,却故作姿态道:「不算好,勉强说得过去。」

不久,上了岸,两人见岸上有一堆灰,一位吟道:「远望一堆灰,」另一位接道:「近看灰一堆。」两人还是接不下去,欧阳羞吟道:「一阵狂风起,满天作雪飞。」他们仍旧故作姿态道:「不太好,只是过得去。」欧阳修见两人不学无术,正想训他们两句,又听两人吟道:「两人同一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立刻接吟道:「修也不知你,你也不知修﹝羞﹞。」 ◆小小叮咛:这一则同样运用了谐音双关。

●已婚者:其实交女朋友不一定要长的帅,要靠手腕。光棍A:(很郑重其事的将自己的手腕伸到已婚者面前)你看看我的手腕怎样? 光棍B:(对已婚者说)还好你不是说交女朋友要靠手段(断)!◆小小叮咛:这也是运用谐音双关的笑话。●母驴生牛犊

一个书生,骑驴进京赶考。路上问一个放牲口的老汉:「嗳,老头儿!离京城还有多少路?」老汉看他穿戴怪排场,就是问路不下驴,说话不礼貌,算什么书生?有心不理采他,又想教训他。答道:「京城离这有一百八十亩。」

书生感到好笑:「喂牲口的!路程都讲里,哪有论亩的?」老汉冷笑道「我们老一辈都讲里(礼),现在的后生娃没调教,不讲里(礼)!」书生脸一垮,说:「你这个老东西,为啥巧言骂人吶?」老汉说:「喂牲口的老东西,不会骂人。只是今天心里不痛快,我喂的一头母驴,牠不生驴仔,下了个牛犊。」

书生不知言轻语重:「你这人真是糊里胡涂的,生来就该喂牲口的。天下的驴子哪有下牛犊的道理?」

老汉还是耐心的指导书生说:「是啊,这牲口真不懂道理,谁晓得他为啥不肯下驴嘛。」羞的书生面红耳赤,骑驴一溜烟跑了。

◆小小叮咛:这一则故事中老汉运用了谐音双关教训了书生。

●明朝有一擅长说笑话的人,名叫陈全。有一天,他误闯宫廷禁地,被太监捉住。陈全说:「小人陈全,请公公饶命。」太监说:「我听说你很会说笑话。假如你只说一个字,就能使我笑的话,我就放你走。」陈全想了想说:「屁。」太监一头雾水说:「我没听懂。」陈全解释说:「放也由公公,不放也由公公。」这句双关语,引得太监大笑,立刻释放他。◆小小叮咛:这一则笑话运用「句义双关」,一方面说「放屁」,一方面双关「放人」,妙哉!。●老张竞选国大代表,四处奔波拉票,疲累不堪,夜来睡觉鼾声大作。第二天他妻子对他说:「老公,我想你这一次一定当选。」「你怎么知道呢?」「因为你的呼声最高。」 ◆小小叮咛:这一则属于「词义双关」。文中「呼声」一方面可指声名威望,另一方面也双关丈夫打呼的声音。

●一天,两位黑道朋友到面店去吃宵夜,由于两人长得有点儿相似,老板于是问道:「两位是『兄弟』吗?」两人紧张地说:「不...不...我们是生意人......」 ◆小小叮咛:这一则亦是运用词义上的双关。

●黄幡绰是唐玄宗的侍臣,他对唐玄宗,就像东方朔对汉武帝,完全靠机智与辩才,来博得皇帝的欢心与宠信。有一年,唐玄宗顺利地办完泰山封禅大典﹝用既豪华又隆重的排场,来表现文治武力的祭典﹞之后,龙心大悦,文武百官人人加官进爵,晋升一等或二等不等。负责封禅大典的大臣是张说。张说的女婿郑镒,在封禅前是九品官,封禅后突然升到五品。唐玄宗知道此事,就说:「郑镒升太快了吧?」郑镒涨红了脸,无词以对。黄幡绰说:「这都是『泰山』的功劳啊!」一语双关,群臣哄堂大笑。

◆小小叮咛:这一则故事同样运用了词义双关,既指山岳名称又可指岳父的关系。

第二篇:钱钟书:有趣味的大师

钱钟书:有趣味的大师

今年的12月19日,是钱钟书先生的十三周年忌辰。作为他的“铁杆粉丝”,忍不住写此小文聊表怀念。钱先生是我国现代史上大师级的学者、作家,其学问之渊博,被世人誉之为“文化昆仑”。一般人的印象中,大师、学者的为人与为学往往正襟危坐、严肃刻板,不近人间烟火。然而在钱钟书这里,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甚至是治学,我们都可以领略到一种活泼的趣味。

相传钱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有位关系很好的同学叫许振德。许振德当时爱慕班上的一位女同学,上课时经常盯着这位女同学看。钱钟书发现后,便画出一幅《许眼变化图》,详细勾画许眼的转动变化,下课后传给同学们,一时之间成为笑谈。

童年时的钱钟书也并非听话、懂事的“好孩子”,而是贪吃贪玩、晚起晚睡,即便如此,他的顽皮也总给人以妙趣横生、想象丰富的印象。他曾在租居的院子里“挖人参”,把房东家的一棵玉兰树的根刨伤,导致玉兰树半枯。他曾用鞋子装着青蛙带进教室,然后被老师罚站„„童年的钱钟书因胡说八道、毫无正经而被家人认为有“痴气”。如果说钱钟书的博学来自他的勤奋,那么他的才情与趣味则或多或少与这种“痴气”有关。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讽刺小说。一般的讽刺小说或揭露黑幕,或批判现实,难免怨气过重或愤世嫉俗,而《围城》却妙趣横生。小说里写人间万象、世俗男女,常常直抵人性深处,在矛盾中展现可笑而有趣的一面,始终令人捧腹而又若有所思。《围城》语妙天下,钱钟书的设譬常常暗藏机锋,而又让人忍俊不禁,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如此妙喻在《围城》中可谓俯拾皆是。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散文集,他的散文不着意于写景或抒情,而是别具一格的说理,由于见解独到、洞幽察微,同样也趣味非凡。例如《说笑》里:“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吃饭》里:“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此外,短篇小说集《人·兽·鬼》也颇具趣味,《纪念》匠心独运,写某著名作家实则文笔拙劣,笔下人物刻画得毫无生气,他入地狱之后,便遇见笔下人物找他索命;《猫》里写知识分子的群体像,刻薄而诙谐,依稀可见《围城》的雏形。

尽管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有很大不同,但作为学者的钱钟书在他的学术著作里依然不忘挥洒自己的才情。和今天诸多四平八稳、严肃不苟的文学论文不同,他的学术文章在谈论学术之时,也会时常流露出风趣。《宋诗选注》里说及朱淑真的诗道学气太重时,便联系到朱熹,打趣说道:“有人讲她是朱熹的侄女儿,那句查无实据的历史传说倒也不失为含有真理的文学批评。”《管锥编》里穿插引用了大量俚俗乃至难登大雅之堂的典故,幽默而生动,所以这部学贯中西的煌煌巨著读起来竟一点不沉闷。

李贽曾提出“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张潮《幽梦影》中也说:“才兼乎趣始化”。钱钟书毕生在创作与治学领域取得了很多开创性与总结性的成就,而他的“有趣”也同样值得世人关注与乐道,也值得今天的很多“大师”们学习。

《北京日报》2011年12月22日

第三篇:作文素材大师

作文素材——大师

纪年被遗忘的学人——读书——凤凰网 看大师:影响后人的文化脊梁

大师,不仅是自己专长上给世人带来深远的影响。而且,他们也是精神上的标杆。他们屹立在那里,激励后人。巴金,陈寅恪,却在自己的年岁的终点处,仍有着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大师的魅力在于不断反省:巴金——中国二十世纪的良心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巴金的痛苦就是巴金的魅力,他唤醒了因为各种缘故陷入同样感情困境的中国知识青年枯寂的心灵,遂而成为青年的偶像。

“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为了他,我准备献出我的一切。”“1927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

大师的魅力在于学无止境:钱钟书——难以望其项背的文化昆仑

他说,我一辈子干的,就是要使小说、诗歌、戏剧与哲学、历史、社会学成为一家。钱先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小说家观点解读古今中外的文史著作。他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看待中国与世界,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人格上的榜样。作为知识分子,他被迫接受思想改造,受过不少罪。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他曾说:“大名气和大影响都是90%的误会和曲解搀和成的东西。”

“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上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志。”

大师的魅力在于无媚骨: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陈寅恪为沉湖而死的王国维撰写的纪念碑文,也是自己一生为人为学的生动写照。“考自古世局之转移,往往起于前人一时学术趋向之细微。迨至后来,遂若惊雷破柱,怒涛振海之不可御遏。”“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名言,不仅是龚自珍的自白,也是陈寅恪的志趣和自道,他没有在任何场合自命为大师,更未在任何时候端过大师的架子。

寅恪先生最动人一节是一九五三年拒绝接受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的一番话。当时中共科学学院成立中古史研究所,聘寅恪先生为所长,特派先生的弟子汪钱带聘书南下广州接先生北上。

时先生双目已盲,乃 口述覆信,由汪钱笔录,他说: 「我的思想,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有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所以我说: 独立之精神、自由的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正如碑文所示: 「思想而不自由,无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岂庸鄙之敢望」„„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见解再研究所学„„因此我提出以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你要把我的意见不多也不少地带到科学院。」

进入生命的晚年,在肉体与精神陷入无限痛楚之中时,明末清初宁死不屈的一代奇女子柳如是便成为他生命中幻象和唯一的光亮。陈寅恪以惊人的毅力口述完成了洋洋80余万言的《柳如是别传》。这一“ 鸿篇巨制”的萌生问世,发轫于少年,志成于人生暮年,是陈寅恪所构建的托其心志,明其理想的又一心灵丰碑。此一巨大成就,正如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池田温所言:“若非有无比坚毅之心力,焉能完成此大业?人类文化史数千载,失明史家之能撰大著,其类殆罕;陈先生之业绩,称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这一大奇迹无不可也!”

“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规则也。”

大师的魅力在于一针见血:熊十力:“中国文化亡了!”

他常常穿着一件褪了色的友布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地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到街上去或公园里,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然而,街市熙攘,人皆自危,没有人来理会他,也没有人对他口中所念有丝毫的惊异。1946年6月7日,熊十氏致函徐复观说:“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也。举世趋此,而其族有不奴者乎?”“平等者,非谓无尊卑上下也。然则平等之义安在耶?曰:以法治言之,在法律上一切平等。国家不得以非法侵犯其人民之思想,言论等自由,而况其他乎? ”

熊十力自幼即与众不同,独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他曾口出“狂言”道:“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令其父兄诧异不已。十六七岁时,他即四处游学,当他最先读到陈白沙的“禽兽说”时,忽起神解,“顿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并从中领悟到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绝非是趋利避害、去苦就乐等外在满足,而在领悟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体识至大至刚之“真我”,以合于天地万物之理。这一觉悟基本上奠定了他 以后的治学方向。

品学术:懂书斋里的人间情怀 也许,有类人躲在书斋为人所不知;也许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皇皇巨著;我们更不清楚,他们如同西西弗斯一样在自己的思考道路上推着石头上山,而每次又从山顶滑下来。可当他们之中有人说:我对生命的看法很豁达,我不怕死,只希望再多给我些时间完成《伊里亚特》,人们又会想起什么呢?

学术生活中的良苦寄托——费孝通:学术虔诚者 93岁高龄时,他还去了甘肃定西考察。“他的脑子里其实一直没有离开学术。他又对我们说,有人建议他写自传,可是他认为,他这一生写下的文章就是‘自传’,不必再写了。他打算花时间写些总结性的、在学术上有点分量的东西。因此,他除了开会、看书,就是下去调查研究,回到家里,也是进了书房就看书,一看就是四五个钟头。他有这样一个本领,看书或写文章的时候,不管身边有什么人走动、说话甚至吵闹,他都会旁若无人,不受影响。

学术生活里的皇皇巨著,书斋里的低调人生——罗念生:为学术献身

罗念生一直与晦涩、枯燥,像甲骨文那样难懂的古希腊文学打交道,终生不倦,孜孜矻矻,即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在灾难和厄运时时临头的日子里,他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工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之后,他除了吃饭和睡眠的时间外,几乎全是在他那用床板加宽的书桌前度过的。在他的住所,人们从窗外总看到秉烛夜耕的他坐在书桌前,从黄昏到深夜,那盏黄红的灯光总是最晚熄灭。在严热的夏天,晚上乘凉的大人、小孩聚了一院子,而灯前像偶像般的他,专注地坐在那里。这种情景引起小孩们的好奇,他们多次登窗沿向内窥望、逗闹,竟都引不开老人的视线。有一次他们联合起来,向老人大声齐呼:“书呆子,书呆子„„”这次他听见了,他离开书桌走向窗口,笑着向孩子们招手„„。事后,他把这段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引以为乐。他心甘情愿,矢志不渝,不追求热门,不图名于一时,毫无保留地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和研究,成为领域里的先驱者。

罗念生不仅有着的文德,在人品上也堪称是楷模。他善良、忠厚,待人热忱,虽不善言表,但内心却是个火热奔放的世界。他不计名,不为利,对青年学者和学生,有求必应。他经常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他们查询资料,解答学术上的问题,每月都要寄出解答的复信、复函。他的老伴没有工作,又体弱多病,经济拮据。有人劝他翻译些通俗,出书量的畅销书

,他说:“这些书有的是人翻,而我所搞的,是别人做不来的。”他嘱咐儿女,生活

上过得去,有吃有穿就行了。物质上的享受都是转瞬即失的东西,只有学问和奉献才是永存的。在文汇报发表的一篇悼念文章中,曾把罗念生先生比喻为“中世纪的和尚”这恰给了他的人生哲理以形象的描述。他从不愿给别人增添麻烦,善于理解人、体谅人,就连家中的保姆他也尽力关照她们,减轻她们的劳动负担。亲朋遇到困难,他总是解囊相助,以至往往稿费尚未到手,就已经预支出去了。他的一生说是“吃的是草,而挤出的是奶。”在他重病住院期间,他以极大的毅力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尽力与医生配合。医护人员都喜欢他,夸他是最听话的病人。他向医生再给他点时间,不多,只需半年!他要完成“荷马史诗”的译著。他不求生命中的任何享受,只求完成夙愿留给后人。然而他带着遗憾走了,留给儿女的是一个仅有10元人民币存款的存折,留给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却是丰厚的、永存的纪念――他的译作和遗著。

“一个人活着若不工作,就毫无意义了。我对生命的看法很豁达,我不怕死,只希望再多给我些时间完成《伊里亚特》。”

慕人格:看大师那块硬骨头 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似乎,书生从来都只是弱弱的代表。可当我们看到有那么些人,在特别的年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不仅他们深邃的目光让人折服,而且,我们也觉得他们的骨头也似乎非常硬。有傲骨,无傲气就是说的这样的人。贾植芳:“把人字写端正”

师道的光芒,那是在长久的点滴的寻常中,而无声地流露和浸润。著书立说、传道授业,更是自己人生一世的传奇与琐碎。正如有的学生所说:“我特别喜欢植芳先生在一杯茶、一支烟中,侃侃而谈,风骨毕现,从中不仅传授了读书的心得,更是传染了一种难得的为人风格。”师者脱俗,于是教育脱俗。“我这个教授是假的,不是人人都叫我“假(贾)教授”吗?不,我教书却是真的,从来不卖假货。”他教书不拘一格,家门为学生大大敞开着,于潜移默化中“植”种桃李芬“芳”。

历经战火、牢狱和各种磨难,却不改其刚强乐观。他努力“把人字写端正”。师者风骨,是由传奇人生铺垫的。贾植芳曾这样总结自己:从一个监狱到另一个监狱。历经战火、牢狱和各种精神磨难,却不改其刚强乐观,一生坚持知识良知和社会批判精神,努力“把人字写端正”。是为贾氏“风骨”。在苦难面前,贾植芳始终心怀坦荡,不忧不惧。刚毅的精神,支撑他的艰苦岁月。

“平时我舍不得吃肉,都是买青菜,但是一批斗我,回家我就买排骨,自己安慰自己。一个人不要自我侮辱,是很重要 的。”在历经坎坷的他看来,各种经历都是人生的财富。而自己此生最大的财富,就是“没有做对不起国家、民族、朋友的事,做人还像个人,书没有白念。”„„坎坷中彼此搀扶的坚强人生,他们活出的是一番气象,活出的是一种风骨。

顾准:黑夜里的持灯人

当城头变换了五星旗开始,三十年间,中国知识界几乎只有两副大脑在掘进:张中晓和顾准。一个因思想而罹难,一个因罹难而思想;一个倾全力于批判,一个在批判中建设;一个如电光石火般来不及引燃便熄灭了,一个长期在釜底下自我煎熬。他们中谁也不认识谁,却一前一后在摸索民族的出口:一个朝东,一个朝西。方向完全不同,由于思想的深度,终至于在黑暗中汇通。

前进是那么艰难:贫困,饥饿,疾病,孤独,各种羁限,逼拶和毁损„„唯靠良知给个人以支持。对于他们,夜与昼是没有区别的;绵延中照例地吞咽书本,反刍苦难,舔滴血的伤口。他们用笔,默默记录精神潜行的历程,此即所谓道路。然而,这道路并非为世人准备的,——他们深知,他们是远离了权力,而且为权力所嫉恨的人。

顾准遭到革命的遗弃以后,在这个世界上,再也得不到人类的庇护,包括母亲。在同来的道路上,妻子早已自杀。于无助中,他只好伸手乞求儿女们的宽恕,直到死神降临;可悲的是,革命的新一代并没有最后跨出站定的门槛。他需要温情,那么渴待。可是,当转身面对众神时,竟只有剑和火焰了!顾准:“不许一个政治集团在其执政期间变成皇帝及其宫廷。”“我憎恨所有的神。”顾准重复说,恍如千年空谷的一个回声!思想者唯以孤独显示强大。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从诗到散文,顾准燃尽了自己的一生。对于他,人们到处颂扬那最后的夺目的辉光,此时,我宁愿赞美初燃的纯净的蓝焰。

总述

徐志摩曾评价罗曼罗兰、托尔斯泰时说:“单从他们面上的光彩,单从他们曾经生活过的事实里,我们应得感悟到生命最伟大,最生产--甚至最快乐--的时候是在受苦痛的时候。”也许,看着渐行渐远的学者知识者的背影,内心也正是如是之想,他们曾如此精彩地活在这世界上,不管这世界有多少苦痛。纪念他们,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他们的精神。

《我们是否需要大师》(《中华读书报》)

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文化大师同日辞世之后,人们感佩他们巨大的文化贡献,崇高的精神信念和高洁的人生风范,但更惋惜他们

的离去,感叹这个时代文化大师的稀缺,思考和忧虑他们的文化和精神的影响会否淹没于当今这个商业物欲和流行文化的浮躁、喧嚣之中„„

学者朱大可向大众和媒体准确而深刻地剖析了这种人们对大师的精神焦虑和时代心理情结:“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对季羡林的缅怀,就是对中国文化的隆重哀悼。‘大师’一旦绝迹,就会引发全社会的文化焦虑。巴金去世时,曾经有过一次恐慌性浪潮,现在好像是当年的情境再现。”

这几年来,在文化学术界,我们也见多了所谓的“伪大师”,有些人以廉价的“大师”帽子随便奉送,更有披着假“大师”炫目外衣者干下了道德低下、灵魂龌龊的事情„„“大师”的价值,逐渐处于贬值的过程中。

那么,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不需要“大师”?

英国哲学家卡莱尔曾经总结过人类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大师,比如但丁、莎士比亚、卢梭、彭斯等人,并盛赞他们是人类的领袖,是传奇式的人物,是芸芸众生踵武前贤、竭力仿效的典范和楷模,他们是有益的伙伴,是自身有生命力的光源,他们令人敬仰,挨近他们便是幸福和快乐„„这种对人类大师的论述,至少概括了大师所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对人们的生命和精神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他们具有引领人们前行的领袖和权威的力量,他们既是令人敬畏、景仰的,又是和蔼可亲的。所以,现在人们对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文化大师的敬佩、尊重,正是人们这种热爱大师、颂扬大师的心理需求的投射和反映。而对照这样的人类大师的标准,这实际上也使得当今我们这个社会里那些混迹于文化界、艺术界和学术界的假大师剥去伪装„„

我们的时代需要的是真正的文化的大师,精神的大师和思想的大师,而不是当今在文化界、学术界、娱乐圈中那些满身商业化气息、热衷炒作的、娱乐明星式的所谓“文化大师”。“大师”是像季羡林、任继愈那样以道德文章、人格特质、人生境界、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力体现的风采和风范;“大师”是一位丰富了人类精神的人,他确实增加了人类的宝藏,使人类又向前跨进了一步,他追求精神道德上的毫不含糊的真理,他那似乎无不周知、无不探究的心灵里显示了某种永恒的热情;“大师”,或像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所说,他是世界的眼睛,是世界的心脏,他要靠保存和传播道德情操、高贵的经历、优美的诗歌和历史的结论来抵制那庸俗文化的流行、繁荣„„这就是我们所认为是大师级人物的荣誉的标帜。

说我们患上了“大师饥渴症”也好,对伪大师的泛滥感到焦虑和困惑也好

,都不是实质问题,实质问题是这反映了我们的精神的渴念、心灵的皈依,灵魂的需求。总之,我们讨论需要不需要“大师”,是要激励我们的人生想象,获得文化智

慧,防止我们的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苍白,要使我们对真理的追求(或者对正义的追求,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持之以恒。

“大师”与“大猪”一字之差境界高低立判 季羡林、任继愈去世之后,伴随他们的名字铺天盖地而来的“大师”二字多到令人厌烦,凡称季羡林、任继愈,必在其名之后缀以“大师”二字,季羡林先生若天上有知,也必定烦闷不已,要知道,季羡林曾公开表示,如果包括“国学大师”在内的三顶帽子(另外两顶为“学界泰斗”和“国宝”)有朝一日能被摘掉,将会是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他不愿意戴这么沉重的桂冠在身上,他不止一次地说,“我就是个土包子”。

无独有偶,和“我就是个土包子”相映成趣的是,文化老人饶宗颐在香港接受媒体采访时,打趣地对记者说,“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必要重复一下饶宗颐这句语录的产生背景:季、任两位老人去世后一片“大师”称谓聒噪不已,有心急的媒体以“究竟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为题展开调查,饶宗颐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张其成、冯其庸、傅佩荣。

眼看着季老至死都没摘掉的三大帽子就要戴到自己头上,饶宗颐的一句“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轻轻巧巧将“三座大山”化解于无形之中。

将大师与大猪对应起来,充分体现了饶宗颐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师这个称谓在这个时代所蕴涵的危机和压力,当大师成为一件廉价的帽子,被学术混子们挣来抢去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真正的文化老人,应该对这种虚名抱有藐视的心理,他们的价值所在,在于为文化传承做了多少贡献,而不是体现在一个虚名上。

饶宗颐还有一句话说得好,他说“‘大师’是佛家说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师。”这句简单易懂的话,十分朴素地向公众解释了“大师”的来源以及不愿意当大师的缘由。

和某些文化人“坚辞”大师之后又“退让一步”默认大师不同,饶宗颐以孩童似的天真语言,将一个本来很简单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这该让那些哭着喊着有大师情结的人羞惭不已。“大师”与“大猪”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对比之下境界高低立判。饶宗颐的“大猪说”也当是对持续高烧数年的“大师热”一次含蓄幽默的批评。

针对季、任两位老人去世后引发的一片“从此无大师

”哀悼声,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文化患上了“大师饥渴症”。“大师饥渴症”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媒体的炒作有着不可推卸的作用,文化老人的去世,很大程度上也沾染上了“消费名人

”的娱乐色彩,季羡林追悼会上发生的“乌龟事件”闹剧,读来令人心生悲哀。

那么多人痛悼“大师”,那么多人操起键盘廉价地跟帖一句“大师,一路走好”,但究竟有几个人读过“大师”哪怕一本完整的著作?浮躁的“大师饥渴症”随着文化老人的去世而变得更加焦虑,愿饶宗颐的一句话能带来当头棒喝的效果,该醒醒了,那些沉迷于虚幻的大师景象中不能自拔的人,让“大师”这个词从哪里来归到哪里去吧。

第四篇:作文素材——大师

纪年被遗忘的学人——读书——凤凰网

看大师:影响后人的文化脊梁

大师,不仅是自己专长上给世人带来深远的影响。而且,他们也是精神上的标杆。他们屹立在那里,激励后人。巴金,陈寅恪,却在自己的年岁的终点处,仍有着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大师的魅力在于不断反省:巴金——中国二十世纪的良心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巴金的痛苦就是巴金的魅力,他唤醒了因为各种缘故陷入同样感情困境的中国知识青年枯寂的心灵,遂而成为青年的偶像。

“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为了他,我准备献出我的一切。”“1927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

大师的魅力在于学无止境:钱钟书——难以望其项背的文化昆仑

他说,我一辈子干的,就是要使小说、诗歌、戏剧与哲学、历史、社会学成为一家。钱先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小说家观点解读古今中外的文史著作。他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看待中国与世界,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人格上的榜样。作为知识分子,他被迫接受思想改造,受过不少罪。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他曾说:“大名气和大影响都是90%的误会和曲解搀和成的东西。”

“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上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志。”

大师的魅力在于无媚骨: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陈寅恪为沉湖而死的王国维撰写的纪念碑文,也是自己一生为人为学的生动写照。“考自古世局之转移,往往起于前人一时学术趋向之细微。迨至后来,遂若惊雷破柱,怒涛振海之不可御遏。”“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名言,不仅是龚自珍的自白,也是陈寅恪的志趣和自道,他没有在任何场合自命为大师,更未在任何时候端过大师的架子。

寅恪先生最动人一节是一九五三年拒绝接受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的一番话。当时中共科学学院成立中古史研究所,聘寅恪先生为所长,特派先生的弟子汪钱带聘书南下广州接先生北上。时先生双目已盲,乃口述覆信,由汪钱笔录,他说: 「我的思想,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有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所以我说: 独立之精神、自由的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正如碑文所示: 「思想而不自由,无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岂庸鄙之敢望」„„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见解再研究所学„„因此我提出以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你要把我的意见不多也不少地带到科学院。」

进入生命的晚年,在肉体与精神陷入无限痛楚之中时,明末清初宁死不屈的一代奇女子柳如是便成为他生命中幻象和唯一的光亮。陈寅恪以惊人的毅力口述完成了洋洋80余万言的《柳如是别传》。这一“ 鸿篇巨制”的萌生问世,发轫于少年,志成于人生暮年,是陈寅恪所构建的托其心志,明其理想的又一心灵丰碑。此一巨大成就,正如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池田温所言:“若非有无比坚毅之心力,焉能完成此大业?人类文化史数千载,失明史家之能撰大著,其类殆罕;陈先生之业绩,称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这一大奇迹无不可也!”

“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规则也。”

大师的魅力在于一针见血:熊十力:“中国文化亡了!”

他常常穿着一件褪了色的友布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地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到街上去或公园里,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然而,街市熙攘,人皆自危,没有人来理会他,也没有人对他口中所念有丝毫的惊异。

1946年6月7日,熊十氏致函徐复观说:“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也。举世趋此,而其族有不奴者乎?”“平等者,非谓无尊卑上下也。然则平等之义安在耶?曰:以法治言之,在法律上一切平等。国家不得以非法侵犯其人民之思想,言论等自由,而况其他乎? ”

熊十力自幼即与众不同,独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他曾口出“狂言”道:“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令其父兄诧异不已。十六七岁时,他即四处游学,当他最先读到陈白沙的“禽兽说”时,忽起神解,“顿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并从中领悟到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绝非是趋利避害、去苦就乐等外在满足,而在领悟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体识至大至刚之“真我”,以合于天地万物之理。这一觉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后的治学方向。品学术:懂书斋里的人间情怀

也许,有类人躲在书斋为人所不知;也许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皇皇巨著;我们更不清楚,他们如同西西弗斯一样在自己的思考道路上推着石头上山,而每次又从山顶滑下来。可当他们之中有人说:我对生命的看法很豁达,我不怕死,只希望再多给我些时间完成《伊里亚特》,人们又会想起什么呢?

学术生活中的良苦寄托——费孝通:学术虔诚者

93岁高龄时,他还去了甘肃定西考察。“他的脑子里其实一直没有离开学术。他又对我们说,有人建议他写自传,可是他认为,他这一生写下的文章就是„自传‟,不必再写了。他打算花时间写些总结性的、在学术上有点分量的东西。因此,他除了开会、看书,就是下去调查研究,回到家里,也是进了书房就看书,一看就是四五个钟头。他有这样一个本领,看

书或写文章的时候,不管身边有什么人走动、说话甚至吵闹,他都会旁若无人,不受影响。

学术生活里的皇皇巨著,书斋里的低调人生——罗念生:为学术献身

罗念生一直与晦涩、枯燥,像甲骨文那样难懂的古希腊文学打交道,终生不倦,孜孜矻矻,即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在灾难和厄运时时临头的日子里,他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工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之后,他除了吃饭和睡眠的时间外,几乎全是在他那用床板加宽的书桌前度过的。在他的住所,人们从窗外总看到秉烛夜耕的他坐在书桌前,从黄昏到深夜,那盏黄红的灯光总是最晚熄灭。在严热的夏天,晚上乘凉的大人、小孩聚了一院子,而灯前像偶像般的他,专注地坐在那里。这种情景引起小孩们的好奇,他们多次登窗沿向内窥望、逗闹,竟都引不开老人的视线。有一次他们联合起来,向老人大声齐呼:“书呆子,书呆子„„”这次他听见了,他离开书桌走向窗口,笑着向孩子们招手„„。事后,他把这段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引以为乐。他心甘情愿,矢志不渝,不追求热门,不图名于一时,毫无保留地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和研究,成为领域里的先驱者。

罗念生不仅有着的文德,在人品上也堪称是楷模。他善良、忠厚,待人热忱,虽不善言表,但内心却是个火热奔放的世界。他不计名,不为利,对青年学者和学生,有求必应。他经常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他们查询资料,解答学术上的问题,每月都要寄出解答的复信、复函。他的老伴没有工作,又体弱多病,经济拮据。有人劝他翻译些通俗,出书量的畅销书,他说:“这些书有的是人翻,而我所搞的,是别人做不来的。”他嘱咐儿女,生活上过得去,有吃有穿就行了。物质上的享受都是转瞬即失的东西,只有学问和奉献才是永存的。在文汇报发表的一篇悼念文章中,曾把罗念生先生比喻为“中世纪的和尚”这恰给了他的人生哲理以形象的描述。他从不愿给别人增添麻烦,善于理解人、体谅人,就连家中的保姆他也尽力关照她们,减轻她们的劳动负担。亲朋遇到困难,他总是解囊相助,以至往往稿费尚未到手,就已经预支出去了。他的一生说是“吃的是草,而挤出的是奶。”在他重病住院期间,他以极大的毅力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尽力与医生配合。医护人员都喜欢他,夸他是最听话的病人。他向医生再给他点时间,不多,只需半年!他要完成“荷马史诗”的译著。他不求生命中的任何享受,只求完成夙愿留给后人。然而他带着遗憾走了,留给儿女的是一个仅有10元人民币存款的存折,留给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却是丰厚的、永存的纪念――他的译作和遗著。“一个人活着若不工作,就毫无意义了。我对生命的看法很豁达,我不怕死,只希望再多给我些时间完成《伊里亚特》。”

慕人格:看大师那块硬骨头

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似乎,书生从来都只是弱弱的代表。可当我们看到有那么些人,在特别的年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不仅他们深邃的目光让人折服,而且,我们也觉得他们的骨头也似乎非常硬。有傲骨,无傲气就是说的这样的人。

贾植芳:“把人字写端正”

师道的光芒,那是在长久的点滴的寻常中,而无声地流露和浸润。著书立说、传道授业,更是自己人生一世的传奇与琐碎。正如有的学生所说:“我特别喜欢植芳先生在一杯茶、一支

烟中,侃侃而谈,风骨毕现,从中不仅传授了读书的心得,更是传染了一种难得的为人风格。”师者脱俗,于是教育脱俗。“我这个教授是假的,不是人人都叫我“假(贾)教授”吗?不,我教书却是真的,从来不卖假货。”他教书不拘一格,家门为学生大大敞开着,于潜移默化中“植”种桃李芬“芳”。

历经战火、牢狱和各种磨难,却不改其刚强乐观。他努力“把人字写端正”。师者风骨,是由传奇人生铺垫的。贾植芳曾这样总结自己:从一个监狱到另一个监狱。历经战火、牢狱和各种精神磨难,却不改其刚强乐观,一生坚持知识良知和社会批判精神,努力“把人字写端正”。是为贾氏“风骨”。在苦难面前,贾植芳始终心怀坦荡,不忧不惧。刚毅的精神,支撑他的艰苦岁月。“平时我舍不得吃肉,都是买青菜,但是一批斗我,回家我就买排骨,自己安慰自己。一个人不要自我侮辱,是很重要的。”在历经坎坷的他看来,各种经历都是人生的财富。而自己此生最大的财富,就是“没有做对不起国家、民族、朋友的事,做人还像个人,书没有白念。”„„坎坷中彼此搀扶的坚强人生,他们活出的是一番气象,活出的是一种风骨。

顾准:黑夜里的持灯人

当城头变换了五星旗开始,三十年间,中国知识界几乎只有两副大脑在掘进:张中晓和顾准。一个因思想而罹难,一个因罹难而思想;一个倾全力于批判,一个在批判中建设;一个如电光石火般来不及引燃便熄灭了,一个长期在釜底下自我煎熬。他们中谁也不认识谁,却一前一后在摸索民族的出口:一个朝东,一个朝西。方向完全不同,由于思想的深度,终至于在黑暗中汇通。

前进是那么艰难:贫困,饥饿,疾病,孤独,各种羁限,逼拶和毁损……唯靠良知给个人以支持。对于他们,夜与昼是没有区别的;绵延中照例地吞咽书本,反刍苦难,舔滴血的伤口。他们用笔,默默记录精神潜行的历程,此即所谓道路。然而,这道路并非为世人准备的,——他们深知,他们是远离了权力,而且为权力所嫉恨的人。

顾准遭到革命的遗弃以后,在这个世界上,再也得不到人类的庇护,包括母亲。在同来的道路上,妻子早已自杀。于无助中,他只好伸手乞求儿女们的宽恕,直到死神降临;可悲的是,革命的新一代并没有最后跨出站定的门槛。他需要温情,那么渴待。

可是,当转身面对众神时,竟只有剑和火焰了!顾准:“不许一个政治集团在其执政期间变成皇帝及其宫廷。”“我憎恨所有的神。”顾准重复说,恍如千年空谷的一个回声!

思想者唯以孤独显示强大。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从诗到散文,顾准燃尽了自己的一生。对于他,人们到处颂扬那最后的夺目的辉光,此时,我宁愿赞美初燃的纯净的蓝焰。

总述

徐志摩曾评价罗曼罗兰、托尔斯泰时说:“单从他们面上的光彩,单从他们曾经生活过的事实里,我们应得感悟到生命最伟大,最生产--甚至最快乐--的时候是在受苦痛的时候。”也许,看着渐行渐远的学者知识者的背影,内心也正是如是之想,他们曾如此精彩地活在这世界上,不管这世界有多少苦痛。纪念他们,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他们的精神。

《我们是否需要大师》(《中华读书报》)

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文化大师同日辞世之后,人们感佩他们巨大的文化贡献,崇高的精神信念和高洁的人生风范,但更惋惜他们的离去,感叹这个时代文化大师的稀缺,思考和忧虑他们的文化和精神的影响会否淹没于当今这个商业物欲和流行文化的浮躁、喧嚣之中„„学者朱大可向大众和媒体准确而深刻地剖析了这种人们对大师的精神焦虑和时代心理情结:“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对季羡林的缅怀,就是对中国文化的隆重哀悼。‘大师’一旦绝迹,就会引发全社会的文化焦虑。巴金去世时,曾经有过一次恐慌性浪潮,现在好像是当年的情境再现。”

这几年来,在文化学术界,我们也见多了所谓的“伪大师”,有些人以廉价的“大师”帽子随便奉送,更有披着假“大师”炫目外衣者干下了道德低下、灵魂龌龊的事情„„“大师”的价值,逐渐处于贬值的过程中。

那么,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不需要“大师”?

英国哲学家卡莱尔曾经总结过人类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大师,比如但丁、莎士比亚、卢梭、彭斯等人,并盛赞他们是人类的领袖,是传奇式的人物,是芸芸众生踵武前贤、竭力仿效的典范和楷模,他们是有益的伙伴,是自身有生命力的光源,他们令人敬仰,挨近他们便是幸福和快乐„„这种对人类大师的论述,至少概括了大师所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对人们的生命和精神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他们具有引领人们前行的领袖和权威的力量,他们既是令人敬畏、景仰的,又是和蔼可亲的。所以,现在人们对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文化大师的敬佩、尊重,正是人们这种热爱大师、颂扬大师的心理需求的投射和反映。而对照这样的人类大师的标准,这实际上也使得当今我们这个社会里那些混迹于文化界、艺术界和学术界的假大师剥去伪装„„

我们的时代需要的是真正的文化的大师,精神的大师和思想的大师,而不是当今在文化界、学术界、娱乐圈中那些满身商业化气息、热衷炒作的、娱乐明星式的所谓“文化大师”。“大师”是像季羡林、任继愈那样以道德文章、人格特质、人生境界、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力体现的风采和风范;“大师”是一位丰富了人类精神的人,他确实增加了人类的宝藏,使人类又向前跨进了一步,他追求精神道德上的毫不含糊的真理,他那似乎无不周知、无不探究的心灵里显示了某种永恒的热情;“大师”,或像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所说,他是世界的眼睛,是世界的心脏,他要靠保存和传播道德情操、高贵的经历、优美的诗歌和历史的结论来抵制那庸俗文化的流行、繁荣„„这就是我们所认为是大师级人物的荣誉的标帜。

说我们患上了“大师饥渴症”也好,对伪大师的泛滥感到焦虑和困惑也好,都不是实质问题,实质问题是这反映了我们的精神的渴念、心灵的皈依,灵魂的需求。总之,我们讨论需要不需要“大师”,是要激励我们的人生想象,获得文化智慧,防止我们的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苍白,要使我们对真理的追求(或者对正义的追求,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持之以恒。

“大师”与“大猪”一字之差境界高低立判

季羡林、任继愈去世之后,伴随他们的名字铺天盖地而来的“大师”二字多到令人厌烦,凡称季羡林、任继愈,必在其名之后缀以“大师”二字,季羡林先生若天上有知,也必定烦

闷不已,要知道,季羡林曾公开表示,如果包括“国学大师”在内的三顶帽子(另外两顶为“学界泰斗”和“国宝”)有朝一日能被摘掉,将会是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他不愿意戴这么沉重的桂冠在身上,他不止一次地说,“我就是个土包子”。

无独有偶,和“我就是个土包子”相映成趣的是,文化老人饶宗颐在香港接受媒体采访时,打趣地对记者说,“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必要重复一下饶宗颐这句语录的产生背景:季、任两位老人去世后一片“大师”称谓聒噪不已,有心急的媒体以“究竟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为题展开调查,饶宗颐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张其成、冯其庸、傅佩荣。

眼看着季老至死都没摘掉的三大帽子就要戴到自己头上,饶宗颐的一句“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轻轻巧巧将“三座大山”化解于无形之中。

将大师与大猪对应起来,充分体现了饶宗颐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师这个称谓在这个时代所蕴涵的危机和压力,当大师成为一件廉价的帽子,被学术混子们挣来抢去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真正的文化老人,应该对这种虚名抱有藐视的心理,他们的价值所在,在于为文化传承做了多少贡献,而不是体现在一个虚名上。

饶宗颐还有一句话说得好,他说“‘大师’是佛家说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师。”这句简单易懂的话,十分朴素地向公众解释了“大师”的来源以及不愿意当大师的缘由。

和某些文化人“坚辞”大师之后又“退让一步”默认大师不同,饶宗颐以孩童似的天真语言,将一个本来很简单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这该让那些哭着喊着有大师情结的人羞惭不已。“大师”与“大猪”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对比之下境界高低立判。饶宗颐的“大猪说”也当是对持续高烧数年的“大师热”一次含蓄幽默的批评。

针对季、任两位老人去世后引发的一片“从此无大师”哀悼声,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文化患上了“大师饥渴症”。“大师饥渴症”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媒体的炒作有着不可推卸的作用,文化老人的去世,很大程度上也沾染上了“消费名人”的娱乐色彩,季羡林追悼会上发生的“乌龟事件”闹剧,读来令人心生悲哀。

那么多人痛悼“大师”,那么多人操起键盘廉价地跟帖一句“大师,一路走好”,但究竟有几个人读过“大师”哪怕一本完整的著作?浮躁的“大师饥渴症”随着文化老人的去世而变得更加焦虑,愿饶宗颐的一句话能带来当头棒喝的效果,该醒醒了,那些沉迷于虚幻的大师景象中不能自拔的人,让“大师”这个词从哪里来归到哪里去吧。

第五篇:国际记忆大师刘纲:识字趣味教学

中国汉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识字教学方面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识字条件,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活学生主体,放手给学生一个自行探索、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呢?

一、引用典故、故事启发

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听故事、讲故事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有一次上课时,我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一位主管造字的老先生认为天下许多事情都坏在女人身上,所以造字时他经常把贬义的字眼跟女人联系起来。老先生认为,心胸狭窄乃女子通病也,于是造出了“嫉”字。还有许多类似的字如“奸、妖”等也是这么造出来的。后来,老先生告老还乡,一才女接任,看到“嫉、奸、妖”这些字,大为不悦,发誓要用女子旁造出最美的褒义字来,于是脱口而出:女子就是好!这就有了“好”字。女主管心潮澎湃:少女,妙也!于是又有了“妙”字。”;汉字本身有表意的作用,有的汉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例如讲“阔”时,我给他们讲了曹操修花园门的故事。他在看工匠为他修的大门时,在门上写了个“活”字,讲到这儿时,我也把“活”字写在门上,让同学们去猜。等他们想了半天,终于把寻问的目光投向我时,我才解释其意:“门”上写“活”字意为阔,曹操是嫌工匠们修的门太大了。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在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同时,牢牢地掌握住这个生字。生动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下子掌握了这些字。

二、创设识字情境,激发识字兴趣和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小学生的识字教学亦是如此,学生对学习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识字的方法,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激发出他们的热情,使他们尽快地、全身心地融入识字教学过程中。例如,在教学“拉、拍、推”这三个字时,我先让学生做动作,再让学生来说这些字。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提高,潜能也被发挥了出来:这三个字都要用手的动作,所以都有一个“提手旁”。一个小朋友说:小朋友摔倒了,我用手拉他,左边是个“提手旁”小朋友立起来了,所以右边是个“立”。又如,在学习“泼”与“波”这两个易被学生记混的字时,我为这两个字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泼”,当你洗头“发”之后,要把“水”泼掉,这就是泼水的“泼”;“波”,当一个“皮”球掉到“水”里之后,便会形成一圈圈的波纹,这就是“波”。随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把字音读准,达到使他们整体感知生字的目的。

三、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做一个有心人

语文来源与生活,同时也是为生活服务的,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天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打交道,因此,他们学习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他们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会在社会上、在家长和同学中,在各种图书、电脑网络中,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如果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加以引导,学生是会有很大收获的。例如: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名字收集到一起,互相认一认这些字;指导学生收集一些门牌、广告牌、商标、包装盒等在课上交流。对这些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其实,学习资源无所不在,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学生如果对这些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具有主动识字的意识,那么周围的环境再有利也是枉然。识字教学时,我经常有意识地正面引导,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自觉性。如出示生字“商”后,让学生自己先认一认;对于已经认识这个字的学生,就问:“你怎么认识的?”“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字?”学生说:“我在学校门口的小商店的招牌上认识的。”然后我就对学生的识字方法和识字成果加以赞赏。这样,受到表扬的学生识字的劲头会更足,其他学生也会因此受到鼓励。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去主动识字。走在街上,不少学生注意观察街道两旁的标牌、广告牌、标语,如“人寿保险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就会问家长这些字怎么读;坐在电视前,电视上的广告,如“好孩子感冒冲剂”、“飘柔洗发水”、“步步高点读机”等为孩子提供了最好的听、读、认字的教材;各种食品包装袋上也有许多字,孩子在吃食品的同时,也会留意包装袋上的品牌、商标,如“真果粒”、“伊利优酸乳”、“小当家干脆面”等。由于他们观察比较细致,因此,识字速度也快了,同时第二课堂学习资源也得到了有效开发和利用,学生们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小学生识字教学要“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识字的快乐”,这一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在识字中只是起点拨和引导作用,始终要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扎实地落实好识字的目标。

下载作文趣味大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趣味大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作文:恶搞大师(推荐)

    恶搞大师 都说其父必有其子,这是对的。可谁知道,“其父”遗传给“其子”的幽默,竟然会基因突变,成了不良习惯??恶作剧。 以前,有个亲戚来我们家玩。我经常恶整他。在刷牙时,我看见......

    作文 趣味

    2014年武汉市中考语文作文:在陈全忠的《大地上的读书人》一文里,一个贫穷的孩子为什么在山路上读者借来的书而不觉其苦?一群面带菜色的学者为什么埋首于卷册间却能自得其乐?因......

    趣味作文

    怎样把作文写得有趣的密码一、思维爆破 事件要有趣:傻事、痴事、呆事、荒唐事、乐事、怪事、恶做剧、搞怪事、非常事、异想天开的事、其思妙想的事、新奇的事、新发现的事、......

    趣味作文

    “趣味作文” ——彝族地区小学习作教学策略初探 马边彝族自治县 民族小学 郭荣强 *** 614600 摘要:当下的彝区小语习作教学,“惟考是图”, 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千......

    趣味作文

    趣味作文开头篇 • 几个开头的误区: 1.程式化开头 2.与主题无关的开头 3.主体不突出的开头 举例: 1.程式化开头: 人一生中有许多难忘的事(人),其中最使我难忘的是…… 2.与主题无......

    趣味作文

    新学期的打算 经过五年的学习与努力,我们终于一跃而成为六年级的小学生了。虽然离小学毕业考试只有一年了,但是我不但不感到紧张,反而感到十分的激动,新的学期终于到来了。开学......

    《潜意识大师》 文档

    《潜意识大师》是最新的潜意识信息与潜意识图像输入工具,使您能够: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增加自信自尊提高父母亲子技巧加强商业头脑 掌控情绪丰富您的创意健康身体旺盛精力增强......

    大师读后感

    纪录片《大师》观后感 冯树梅 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时常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安排全体老师观看纪录片《大师》。纪录片《大师》在荧屏上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马相伯、蔡元培、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