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庄:论宰相词人晏殊(一)

时间:2019-05-12 20:4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沈家庄:论宰相词人晏殊(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沈家庄:论宰相词人晏殊(一)》。

第一篇:沈家庄:论宰相词人晏殊(一)

沈家庄:论宰相词人晏殊

(一)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论宰相词人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封临淄公,谥元献,抚州临川(江西临川)人。是宋代词坛惟一堪称词人的宰相,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神童作家。据欧阳修《晏公神道碑铭》:“公生七岁,知学问,为文章,乡里号为神童。”(“欧阳修:《六一居士集》卷二十二,《晏公神道碑铭》,《欧阳修全集》,160页,北京,中国书店)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殊于朝廷,时年十四岁,“真宗召见,既赐出身,后二日,又召试诗赋论。公徐启曰:‘臣尝私习此赋,不敢隐。’真宗益嗟异之,因试以他题。以为秘书省正字,置之秘阁,使得悉读秘书。命故仆射陈文僖公视其学”。晏殊自十四岁进宫,至五十四岁罢相的三十年间,两次外任不过七年,在朝廷任职二十三年,从秘书省正字、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到参知政事再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其中一次以刑部侍郎知宋州,改应天府;一次以礼部尚书知亳州,徙陈州,在他仕途算是两次小挫折。五十四岁罢相后以工部尚书知颍州,改刑部尚书移陈州,徙许州,迁户部尚书,六十岁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又徙知河南,兼西京留守,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到六十四岁以疾归京师,直至六十五岁去世。他的生活优游闲适,社会地位显赫,加上他早年与风靡天下半世纪的西昆派巨子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同时在朝,又生性“喜推引士类,前世诸公为第一”(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13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像范仲淹、欧阳修、张先、宋庠、宋祁、王安石等或出其门下,或由他奖掖延用,故在真宗至仁宗朝,晏殊实际具有文坛领袖的地位。通过对晏殊《珠玉词》的解读,人们不仅能对这位太平宰相的生活情状及人格心态得到形象化的了解,而且能够对当时文坛面貌、文士习尚及宋词文学功能的初步形成并以婉约为正宗定格为一种价值取向,进行较为贴近当时时代的透视观照。

晏殊《珠玉词》,唐圭璋《全宋词》辑得一百三十六首,孔凡礼《全宋词补辑》从《诗渊》辑得三首,共一百三十九首。其中大部分属艳词和寿词,部分叹世及忧念人生之什,往往也与相思离别有关,属传统所谓艳词范围。从题材言,晏词委实比较褊狭和单调,这原因一方面由其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宫廷所致;另一方面与词人受当时西昆派流风浸染有关。作为一朝宰相,如此无顾忌地大量写作艳词,在当时就引起过非议。魏泰《东轩笔录》五载:“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间日因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王安国)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这段对话,机锋在于王安国对其兄安石亲信吕惠卿这位“佞人”表示暗刺婉讽,但也能窥视当时一般士大夫对晏殊好作艳词[HJ]的社会评价。王安石以商讨的语气提出看法,吕惠卿则认为艳词即“郑声”,宰相大不该为。安国替晏殊回护的理由也十分有趣,他不加褒贬,只谓晏殊“偶然自喜而为”。这“自喜而为”倒真道出了晏殊好作艳词的客观事实和主观原因。

考《珠玉词》,属艳词的作品大致可分为赠内、伤别、赠歌妓及其他四种类型,多数属前者。晏殊性格属人生成长中知识早熟型,他七岁以神童闻名乡里,十三岁受知于知府李虚己,李即许妻以女。早慧的词人,又过早地进入两性生活,即少年便在温柔的异性之乡得到体恤

抚慰,这就使异性之爱过早地由母爱迁移到夫妻之爱。从生理发育心理而言,十三岁,对于

男童来说是还需要母爱的年岁,然而他失去了。在内心深处,种下了过早失去母爱的人生遗

憾。在潜意识中,在他后来与女性的接触中,就有一种欲找回母爱的内心饥渴。这种失去母

爱的情结,表现出他自始至终对女性(母性)的关注和执著。在词作中,遂大量地通过语言形 式将内心积郁外化,以实现心理的平衡和精神的舒畅。故尔晏殊艳词,首先表现出对其妻的 钟情与深情。如《迎春乐》:

海棠珠缀一重重,清晓近帘栊。胭脂谁与匀淡,偏向脸边浓。〓〓看叶嫩,惜花红,意无穷。如花似叶,岁岁年年,共占春风。

词中既赞扬了妻子的美貌与青春活力,又表现出“看叶”“惜花”的无穷爱慕之意,并倾吐

出岁岁年年永相厮守、“共占春风”的良好心愿。在给妻子的祝寿词中,表现出同样心情:

紫薇朱槿繁开后,枕簟微凉生玉漏。玳筵初启日穿帘,檀板欲开香满袖。

〓〓红衫侍女频倾酒,龟鹤仙人来献寿。欢声喜气逐时新,青鬓玉颜长似旧。——《木兰花》

像此类赠内艳词,不可谓毫无作者性灵,就创作主体而言,也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在晏殊

外任,为思念亲人而作的别情词中,此类情绪表现得更其深切真挚。如《木兰花》:

玉楼金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此处写别愁,不像一般词人以倾吐一己之思渴为主,作者在词中尽量设想“闺中”伊人的愁

态。见到“窗间斜月”,似见到伊人含愁带恨的两眉;凝眸“帘外落花”,恰如见到伊人双

泪纵横。接下从人生鲜有百年的思路,吐出别后即使不敢情牵,可思念却“万转千回”的事

实,诚而婉,挚而深,很见性灵。可能由于晏殊太早离开父母双亲,又过惯了京都闲适生活,因此对离别总是十分敏感,他这类述别情的艳词也写得最为动人。如: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院深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带缓罗衣,香残蕙柱。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踏莎行》

露莲双脸远山眉,偏与淡妆宜。小庭帘幕春晚,闲共柳丝垂。〓〓人别后,月圆时,信迟迟。心心念念,说尽无凭,只是相思。——《诉衷情》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鹊踏枝》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楼高目断,天遥云暗,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

这类别情,大率与恋情有关,体味辞意,应是赠内寄内之作。据夏承焘《二晏年谱》(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1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晏殊先后有妻三人:李氏,工部侍郎李虚己女;孟氏,屯田员外郎孟虚舟女;王氏,太师尚书令王超女。此三人皆无出身寒门者,想必亦能诗文。在与这三位女性的婚姻生活中,词人的艳词既有具体接受对象,又获得较多表现机会。这种有具体情感接受者的艳词,不同于花间词人及北宋其他词人的代言体,而多是夫子自道,往往真纯婉丽而深厚。如《破阵子》:

忆得去年今日,黄色已满东篱。曾与玉人临小槛,共折香英泛酒卮,长条插鬓垂。〓〓人貌不应牵换,珍丛又睹芳菲。重把一尊寻旧径,所惜光阴去似飞,风飘露冷时。这类词作显然对李清照有直接影响。其他诸如《浣溪沙》(玉椀冰寒滴露华),《凤衔杯》(青苹昨夜秋风起)、(留花不住怨花飞),《清平乐》(红笺小字),《采桑子》(林间摘遍双双叶)、(红英一树春来早)等都是属“说尽平生意”,“留赠意中人”的相

思恋情。具代表性者又如:记得香闺临别语,彼此有,万重心诉。淡云轻霭知多少,隔桃源无处。

〓〓梦觉相思天欲曙,依前是,银屏画烛。宵长岁暮,此时何计,托鸳鸯飞去。——《红窗听》

词人是如此割不断“香闺”情,如此放不下“鸳鸯”侣。这种对女性的一往而深的情爱,构

成晏殊人生美的基本色彩。在其他恋情与赠妓词中,同样表现出词人注重女性的审美倾向。

关于此,宋人王铚《默记·下》一则笔记可为佐证:“《达奚盈盈传》,晏元献家有之,盖

唐人所撰也……此传晏元献手书,在其甥杨文仲家。其间叙妇人姿色及情好曲折甚详,然大 意若此。”

宋代从开国初起,朝廷上下弥漫享乐之风。从宫廷到官府,征歌逐舞,浅斟低唱,以致延误公事。据《宋史·本纪》载,大中祥符二年四月,真宗不得不“诏禁中外群臣,非休暇无得群饮废职”。但宴乐之风仍兴而不衰。“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沈括:《梦溪笔谈》卷九,《新校注梦溪笔谈》,111页,香港,中华书局,1975。),然而晏殊当时却“独家居与昆弟讲习”,并因此被真宗赏识,谕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但晏殊自己却回答真宗说:“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真宗“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

晏殊所言确是实话。后来其官位渐显,不但“乐燕游”,而且“日以赋诗饮酒为乐,佳时

胜日,未尝辄废也”(叶梦得:《石林诗话》上,《历代诗话》,40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未尝一日不燕饮”,“每有嘉客必留”,“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出”(叶梦得:《避暑录话》上)。这一方面是世风使然,另方面也是晏殊性好歌乐舞蹈的缘故。酒筵歌席,歌女们一颦一笑,都能牵动词人的激情或愁情:

萧娘劝我金卮,殷勤更唱新词。暮去朝来即老,人生不饮何为? ——《清平乐》

为我转回红脸面,向谁分付紫檀心,有情须滞酒杯深。——《浣溪沙》

美酒一杯新熟,高歌数阕堪听。不向尊前同一醉,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

去休停。

——《破阵子》

饮美酒,听清歌,是人生的娱乐方式,也是人生失意的心理调节。对于人生较为“得意”的

晏殊而言,除别席离筵的哀辞苦调,大抵多属前者。但晏殊此类作品,风调又与晚唐五代花

间词人咏唱腻了的同类题材作品有异,其异在于:一是表现出对人生价值的形而上的思考;

二是表现出对音乐的特别钟爱;三是对歌妓的同情与理解,甚至在咏歌女时,寄进自己的身 世之慨。以下试言其详。

晏殊在酒前歌畔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最有代表性者,当属《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该词对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饮酒赋诗生活表示厌倦,对旧天气、旧亭台表示腻味,对时光无

价值地消耗表现出内心的惶恐。“无可奈何”的叹惜,或许有词人对这种生活抗争后的疲乏,或许是其对这种生活安之若素的自嘲。“燕归来”的欣慰,又给他新的一天燃起信心与希

冀。“小园香径独徘徊”则是“孤独者的散步”及在散步中的苦苦求索。词人在《木兰花》

(燕鸿过后莺归去)中曾经吟唱道:“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以上《浣溪沙》应该就是这位“独醒人”“烂醉”之后的思考。能有这种思考的人,与醉生梦死者不能同日而语。“烂醉”而心中“有数”,证明作为宰相的词人,在享乐中能不沉溺,而仍在思考“时不再来”,“天人之际”此类哲学命题,正是晏殊不同于寻常人的高一筹处。其他如“人情须耐久,花面长依旧。莫学蜜蜂儿,等闲悠

飞”(《菩萨蛮》),则是人生应有操守、应有所为的形象表述。“一向年光有限身”(《浣溪沙》),“何人解系天边日”(《采桑子》),“人生有限情无限”(《踏莎行》),“浮生岂得长年少”(《渔家傲》)……则既是对及时行乐原因的解释,也是对人生本质意义思考以后的莫名惆怅。在《珠玉词》中诸如此类带哲理性的思索不少,故尔晏殊的艳词,表现的并非纯沉湎于酒色的形而下的纵恣寻乐,即非吕惠卿斥责的那种“郑声”,而一般都具有较为清雅的情趣和真醇的追求以及此种追求幻解后的忧伤。

晏殊艳词,大多涉及音乐与演奏。性喜歌舞,是晏殊性格的一个方面。深于言情的诗人,大抵对音乐有特殊敏感。反之,音乐,又往往能帮助诗人进行诗材的审美艺术处理,启发诗思的联想与想象,激起创作的灵感。酒醉在花下樽前,常常是与词人在仙乐妙舞中的陶醉联系在一起。词人对歌妓的赞赏,也总是与词人对歌女们的音乐天赋及表演情感的投入程度联系在一起。如:

当头一曲情无限,入破铮琮金凤战。——《木兰花》 蕣华浓,山翠浅。一寸秋波如剪。……遏云声,回雪袖,占断晓莺春柳。——《更漏子》

词人特别欣赏乐曲中的新制:

兰堂风软,金炉香暖,新曲动帘帷。——《少年游》 有酒且醉瑶觥。更何妨、檀板新声。——《相思儿令》 脆管清弦,欲奏新翻曲,依约林间坐夕阳。——《玉堂春》

新曲调丝管,新声更豋霓裳。博山炉暖泛浓香。——《望仙门》

求新,是创造力的表现。宫中或官宦的单调生活靠诗酒相娱来调剂,而有更高的精神生活之

追求者如晏殊,不能满足于花红酒绿的享乐,便以翻新曲、创新声、填新词作为精神生活的

填充。晏殊才力过人,偏逢耽乐的时代,在歌曲唱词上创新,也是其施展才智的实践。此种

创作心态,在北宋词人的创作活动中具普遍意义。正因为此,所以北宋词能接过五代词余绪,得以将小歌词这一新型的诗歌体裁发扬光大,并成为宋代一代之文学。这又证明晏殊的艺术观,是贴近现实,贴近民众的。因而他虽身为宰相,却能写出像“燕子来时新社,梨花开后清明”如此纯天然地反映“巧笑东邻女伴”这类表现女性平民生活的、极富生活气息的《破阵子》及其他一些带民间风调的优秀词作。

对歌妓舞女的同情与理解,是晏殊艳词中又一鲜明特色。在平素哪怕是宫中行乐词中,晏殊都表现出其对歌儿舞女的尊重,对她们精湛的艺术表演由衷赞许和高度评价。这虽然是中晚唐以来文人士子文化心态的一个显著变化,也即是说,自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浔阳江头琵琶女呼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心情感后,士大夫阶层与广大下层歌儿舞女的距离拉近了,在文士的社会文化——心理层面上,平民女性成为了他们的知己和同调。这是中国封建时代女性歧视在某种意义上开始淡化的信号,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人性的普遍之价值力量已经在文人的心理发生作用的标志。但是,作为一朝宰相的晏殊,这种民胞物与,视歌儿舞女为同调知音的意识,实在是一种大胆的、可敬可佩的观念转换,表现出晏殊文化意识的开放与进步。这与他好荐举才士,喜奖掖后进,“善知人”的博大胸怀可相发

明。有一种包容大度的襟怀,有一种人格平等的人道观念,在“小歌词”中便表现出“大家

”气象——对晏殊的词作特别是赠歌者咏艺妓之艳词,可作如是观。如:

红绦约束琼肌稳。拍碎香檀催急滚。垅头呜咽水声繁,叶下间关莺语近。

〓〓美人才子传芳信。明月春风伤别恨。未知何处有知音,长为此情言不尽。——《玉楼春》

此词殆为一歌女而发,赞扬了她整齐的装束,美丽的形态,高超的技艺及动人的歌喉。接下

写表演者与欣赏者间的情感交流,突出终有一别的遗恨。歇拍两句既是写这位歌女的心事与

身世,又道出普天下歌女的共同命运:到处漂泊,到处演唱,心中在渴求知音,但“何处有

”呢?正因为没有,故只得“长为此情言不尽”了。歌女们也同样视晏殊为“知己”,喜欢唱

他作的新词。张先《碧牡丹·晏同叔出姬》就曾咏及该歌姬“缓板香檀,唱彻伊家新制”的 事实。

一般流落在街头巷陌的贫贱歌者,晏殊亦抱怜悯其不幸的善良情怀视之如友朋。如《山亭柳》:

家住西秦,赌薄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这位歌者,一定饱历人生苦难,尝尽世上辛酸,以至于唱完一曲,自己也被歌声及歌词内容打动,竟然掩巾伤心痛哭!这是十分感人的一幕悲剧。飘零的歌者,有职业责任感,有艺术天赋与艺术追求。但世人听其歌,又有几位是真正为了欣赏她的歌唱艺术呢?这正是歌者悲剧的根源——世人只是将她们当做玩物,当做饭饱酒足后消遣的对象。这其中,她们又该忍受了几多折磨和非人待遇呵!“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是歌者的心声,也是她们人格尊严及人格力量所在,是她们艺术价值所在。晏殊从这个角度写歌者,正是从人道的立场表示出对艺术的尊重,对艺术家的尊重。实质上晏殊此举,无论其主观意图如何,客观上已昭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新的艺术创新时期的到来。这新时期正是柳永所谓“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鹤冲天》)这种观念上为艺术家、文学家正名的时期,是市民文艺开始登上大雅之堂并进而繁盛的时期。而晏殊,正是以自己宰相的身份和小歌词的创作为这个时期导乎先路。《山亭柳》很可能是词人离京外任时所为,那么,这位歌者的身世中,是否隐含着晏殊自我身世之叹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这“数年来往咸京道”的字句中,就仿佛有词人的身影;这“衷肠事,托何人”的感慨之中,亦闪烁着词人的心曲。

论宰相词人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封临淄公,谥元献,抚州临川(江西临川)人。是宋代词坛惟一堪称词人的宰相,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神童作家。据欧阳修《晏公神道碑铭》:“公生七岁,知学问,为文章,乡里号为神童。”(“欧阳修:《六一居士集》卷二十二,《晏公神道碑铭》,《欧阳修全集》,160页,北京,中国书店)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殊于朝廷,时年十四岁,“真宗召见,既赐出身,后二日,又召试诗赋论。公徐启曰:‘臣尝私习此赋,不敢隐。’真宗益嗟异之,因试以他题。以为秘书省正字,置之秘阁,使得悉读秘书。命故仆射陈文僖公视其学”。晏殊自十四岁进宫,至五十四岁罢相的三十年间,两次外任不过七年,在朝廷任职二十三年,从秘书省正字、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到参知政事再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其中一次以刑部侍郎知宋州,改应天府;一次以礼部尚书知亳州,徙陈州,在他仕途算是两次小挫折。五十四岁罢相后以工部尚书知颍州,改刑部尚书移陈州,徙许州,迁户部尚书,六十岁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又徙知河南,兼西京留守,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到六十四岁以疾归京师,直至六十五岁去世。他的生活优游闲适,社会地位显赫,加上他早年与风靡天下半世纪的西昆派巨子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同时在朝,又生性“喜推引士类,前世诸公为第一”(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13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像范仲淹、欧阳修、张先、宋庠、宋祁、王安石等或出其门下,或由他奖掖延用,故在真宗至仁宗朝,晏殊实际具有文坛领袖的地位。通过对晏殊《珠玉词》的解读,人们不仅能对这位太平宰相的生活情状及人格心态得到形象化的了解,而且能够对当时文坛面貌、文士习尚及宋词文学功能的初步形成并以婉约为正宗定格为一种价值取向,进行较为贴近当时时代的透视观照。

晏殊《珠玉词》,唐圭璋《全宋词》辑得一百三十六首,孔凡礼《全宋词补辑》从《诗渊》辑得三首,共一百三十九首。其中大部分属艳词和寿词,部分叹世及忧念人生之什,往往也与相思离别有关,属传统所谓艳词范围。从题材言,晏词委实比较褊狭和单调,这原因一方面由其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宫廷所致;另一方面与词人受当时西昆派流风浸染有关。作为一朝宰相,如此无顾忌地大量写作艳词,在当时就引起过非议。魏泰《东轩笔录》五载:“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间日因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王安国)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这段对话,机锋在于王安国对其兄安石亲信吕惠卿这位“佞人”表示暗刺婉讽,但也能窥视当时一般士大夫对晏殊好作艳词[HJ]的社会评价。王安石以商讨的语气提出看法,吕惠卿则认为艳词即“郑声”,宰相大不该为。安国替晏殊回护的理由也十分有趣,他不加褒贬,只谓晏殊“偶然自喜而为”。这“自喜而为”倒真道出了晏殊好作艳词的客观事实和主观原因。

考《珠玉词》,属艳词的作品大致可分为赠内、伤别、赠歌妓及其他四种类型,多数属前者。晏殊性格属人生成长中知识早熟型,他七岁以神童闻名乡里,十三岁受知于知府李虚己,李即许妻以女。早慧的词人,又过早地进入两性生活,即少年便在温柔的异性之乡得到体恤

抚慰,这就使异性之爱过早地由母爱迁移到夫妻之爱。从生理发育心理而言,十三岁,对于

男童来说是还需要母爱的年岁,然而他失去了。在内心深处,种下了过早失去母爱的人生遗

憾。在潜意识中,在他后来与女性的接触中,就有一种欲找回母爱的内心饥渴。这种失去母

爱的情结,表现出他自始至终对女性(母性)的关注和执著。在词作中,遂大量地通过语言形

式将内心积郁外化,以实现心理的平衡和精神的舒畅。故尔晏殊艳词,首先表现出对其妻的 钟情与深情。如《迎春乐》:

海棠珠缀一重重,清晓近帘栊。胭脂谁与匀淡,偏向脸边浓。〓〓看叶嫩,惜花红,意无穷。如花似叶,岁岁年年,共占春风。词中既赞扬了妻子的美貌与青春活力,又表现出“看叶”“惜花”的无穷爱慕之意,并倾吐

出岁岁年年永相厮守、“共占春风”的良好心愿。在给妻子的祝寿词中,表现出同样心情:

紫薇朱槿繁开后,枕簟微凉生玉漏。玳筵初启日穿帘,檀板欲开香满袖。

〓〓红衫侍女频倾酒,龟鹤仙人来献寿。欢声喜气逐时新,青鬓玉颜长似旧。——《木兰花》

像此类赠内艳词,不可谓毫无作者性灵,就创作主体而言,也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在晏殊

外任,为思念亲人而作的别情词中,此类情绪表现得更其深切真挚。如《木兰花》:

玉楼金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

〓〓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此处写别愁,不像一般词人以倾吐一己之思渴为主,作者在词中尽量设想“闺中”伊人的愁

态。见到“窗间斜月”,似见到伊人含愁带恨的两眉;凝眸“帘外落花”,恰如见到伊人双 泪纵横。接下从人生鲜有百年的思路,吐出别后即使不敢情牵,可思念却“万转千回”的事

实,诚而婉,挚而深,很见性灵。可能由于晏殊太早离开父母双亲,又过惯了京都闲适生活,因此对离别总是十分敏感,他这类述别情的艳词也写得最为动人。如: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院深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带缓罗衣,香残蕙柱。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踏莎行》

露莲双脸远山眉,偏与淡妆宜。小庭帘幕春晚,闲共柳丝垂。〓〓人别后,月圆时,信迟迟。心心念念,说尽无凭,只是相思。——《诉衷情》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鹊踏枝》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楼高目断,天遥云暗,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

这类别情,大率与恋情有关,体味辞意,应是赠内寄内之作。据夏承焘《二晏年谱》(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1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晏殊先后有妻三人:李氏,工部侍郎李虚己女;孟氏,屯田员外郎孟虚舟女;王氏,太师尚书令王超女。此三人皆无出身寒门者,想必亦能诗文。在与这三位女性的婚姻生活中,词人的艳词既有具体接受对象,又获得较多表现机会。这种有具体情感接受者的艳词,不同于花间词人及北宋其他词人的代言体,而多是夫子自道,往往真纯婉丽而深厚。如《破阵子》:

忆得去年今日,黄色已满东篱。曾与玉人临小槛,共折香英泛酒卮,长条插鬓垂。〓〓人貌不应牵换,珍丛又睹芳菲。重把一尊寻旧径,所惜光阴去似飞,风飘露冷时。这类词作显然对李清照有直接影响。其他诸如《浣溪沙》(玉椀冰寒滴露华),《凤衔杯》(青苹昨夜秋风起)、(留花不住怨花飞),《清平乐》(红笺小字),《采桑子》(林间摘遍双双叶)、(红英一树春来早)等都是属“说尽平生意”,“留赠意中人”的相思恋情。具代表性者又如:

记得香闺临别语,彼此有,万重心诉。淡云轻霭知多少,隔桃源无处。

〓〓梦觉相思天欲曙,依前是,银屏画烛。宵长岁暮,此时何计,托鸳鸯飞去。——《红窗听》

词人是如此割不断“香闺”情,如此放不下“鸳鸯”侣。这种对女性的一往而深的情爱,构

成晏殊人生美的基本色彩。在其他恋情与赠妓词中,同样表现出词人注重女性的审美倾向。

关于此,宋人王铚《默记·下》一则笔记可为佐证:“《达奚盈盈传》,晏元献家有之,盖

唐人所撰也……此传晏元献手书,在其甥杨文仲家。其间叙妇人姿色及情好曲折甚详,然大 意若此。”

宋代从开国初起,朝廷上下弥漫享乐之风。从宫廷到官府,征歌逐舞,浅斟低唱,以致延误公事。据《宋史·本纪》载,大中祥符二年四月,真宗不得不“诏禁中外群臣,非休暇无得群饮废职”。但宴乐之风仍兴而不衰。“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沈括:《梦溪笔谈》卷九,《新校注梦溪笔谈》,111页,香港,中华书局,1975。),然而晏殊当时却“独家居与昆弟讲习”,并因此被真宗赏识,谕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但晏殊自己却回答真宗说:“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真宗“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晏殊所言确是实话。后来其官位渐显,不但“乐燕游”,而且“日以赋诗饮酒为乐,佳时

胜日,未尝辄废也”(叶梦得:《石林诗话》上,《历代诗话》,40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未尝一日不燕饮”,“每有嘉客必留”,“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出”(叶梦得:《避暑录话》上)。这一方面是世风使然,另方面也是晏殊性好歌乐舞蹈的缘故。酒筵歌席,歌女们一颦一笑,都能牵动词人的激情或愁情:

萧娘劝我金卮,殷勤更唱新词。暮去朝来即老,人生不饮何为? ——《清平乐》

为我转回红脸面,向谁分付紫檀心,有情须滞酒杯深。——《浣溪沙》

美酒一杯新熟,高歌数阕堪听。不向尊前同一醉,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

去休停。

——《破阵子》

饮美酒,听清歌,是人生的娱乐方式,也是人生失意的心理调节。对于人生较为“得意”的

晏殊而言,除别席离筵的哀辞苦调,大抵多属前者。但晏殊此类作品,风调又与晚唐五代花

间词人咏唱腻了的同类题材作品有异,其异在于:一是表现出对人生价值的形而上的思考;

二是表现出对音乐的特别钟爱;三是对歌妓的同情与理解,甚至在咏歌女时,寄进自己的身 世之慨。以下试言其详。

晏殊在酒前歌畔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最有代表性者,当属《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该词对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饮酒赋诗生活表示厌倦,对旧天气、旧亭台表示腻味,对时光无

价值地消耗表现出内心的惶恐。“无可奈何”的叹惜,或许有词人对这种生活抗争后的疲乏,或许是其对这种生活安之若素的自嘲。“燕归来”的欣慰,又给他新的一天燃起信心与希

冀。“小园香径独徘徊”则是“孤独者的散步”及在散步中的苦苦求索。词人在《木兰花》

(燕鸿过后莺归去)中曾经吟唱道:“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以上《浣溪沙》应该就是这位“独醒人”“烂醉”之后的思考。能有这种思考的人,与醉生梦死者不能同日而语。“烂醉”而心中“有数”,证明作为宰相的词人,在享乐中能不沉溺,而仍在思考“时不再来”,“天人之际”此类哲学命题,正是晏殊不同于寻常人的高一筹处。其他如“人情须耐久,花面长依旧。莫学蜜蜂儿,等闲悠

飞”(《菩萨蛮》),则是人生应有操守、应有所为的形象表述。“一向年光有限身”(《浣溪沙》),“何人解系天边日”(《采桑子》),“人生有限情无限”(《踏莎行》),“浮生岂得长年少”(《渔家傲》)……则既是对及时行乐原因的解释,也是对人生本质意义思考以后的莫名惆怅。在《珠玉词》中诸如此类带哲理性的思索不少,故尔晏殊的艳词,表现的并非纯沉湎于酒色的形而下的纵恣寻乐,即非吕惠卿斥责的那种“郑声”,而一般都具有较为清雅的情趣和真醇的追求以及此种追求幻解后的忧伤。

晏殊艳词,大多涉及音乐与演奏。性喜歌舞,是晏殊性格的一个方面。深于言情的诗人,大抵对音乐有特殊敏感。反之,音乐,又往往能帮助诗人进行诗材的审美艺术处理,启发诗思的联想与想象,激起创作的灵感。酒醉在花下樽前,常常是与词人在仙乐妙舞中的陶醉联系在一起。词人对歌妓的赞赏,也总是与词人对歌女们的音乐天赋及表演情感的投入程度联系在一起。如:

当头一曲情无限,入破铮琮金凤战。——《木兰花》 蕣华浓,山翠浅。一寸秋波如剪。……遏云声,回雪袖,占断晓莺春柳。——《更漏子》

词人特别欣赏乐曲中的新制:

兰堂风软,金炉香暖,新曲动帘帷。——《少年游》 有酒且醉瑶觥。更何妨、檀板新声。——《相思儿令》 脆管清弦,欲奏新翻曲,依约林间坐夕阳。——《玉堂春》

新曲调丝管,新声更豋霓裳。博山炉暖泛浓香。——《望仙门》

求新,是创造力的表现。宫中或官宦的单调生活靠诗酒相娱来调剂,而有更高的精神生活之

追求者如晏殊,不能满足于花红酒绿的享乐,便以翻新曲、创新声、填新词作为精神生活的

填充。晏殊才力过人,偏逢耽乐的时代,在歌曲唱词上创新,也是其施展才智的实践。此种

创作心态,在北宋词人的创作活动中具普遍意义。正因为此,所以北宋词能接过五代词余绪,得以将小歌词这一新型的诗歌体裁发扬光大,并成为宋代一代之文学。这又证明晏殊的艺术观,是贴近现实,贴近民众的。因而他虽身为宰相,却能写出像“燕子来时新社,梨花开后清明”如此纯天然地反映“巧笑东邻女伴”这类表现女性平民生活的、极富生活气息的《破阵子》及其他一些带民间风调的优秀词作。

对歌妓舞女的同情与理解,是晏殊艳词中又一鲜明特色。在平素哪怕是宫中行乐词中,晏殊都表现出其对歌儿舞女的尊重,对她们精湛的艺术表演由衷赞许和高度评价。这虽然是中晚唐以来文人士子文化心态的一个显著变化,也即是说,自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浔阳江头琵琶女呼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心情感后,士大夫阶层与广大下层歌儿舞女的距离拉近了,在文士的社会文化——心理层面上,平民女性成为了他们的知己和同调。这是中国封建时代女性歧视在某种意义上开始淡化的信号,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人性的普遍之价值力量已经在文人的心理发生作用的标志。但是,作为一朝宰相的晏殊,这种民胞物与,视歌儿舞女为同调知音的意识,实在是一种大胆的、可敬可佩的观念转换,表现出晏殊文化意识的开放与进步。这与他好荐举才士,喜奖掖后进,“善知人”的博大胸怀可相发

明。有一种包容大度的襟怀,有一种人格平等的人道观念,在“小歌词”中便表现出“大家

”气象——对晏殊的词作特别是赠歌者咏艺妓之艳词,可作如是观。如:

红绦约束琼肌稳。拍碎香檀催急滚。垅头呜咽水声繁,叶下间关莺语近。

〓〓美人才子传芳信。明月春风伤别恨。未知何处有知音,长为此情言不尽。——《玉楼春》

此词殆为一歌女而发,赞扬了她整齐的装束,美丽的形态,高超的技艺及动人的歌喉。接下

写表演者与欣赏者间的情感交流,突出终有一别的遗恨。歇拍两句既是写这位歌女的心事与 身世,又道出普天下歌女的共同命运:到处漂泊,到处演唱,心中在渴求知音,但“何处有

”呢?正因为没有,故只得“长为此情言不尽”了。歌女们也同样视晏殊为“知己”,喜欢唱

他作的新词。张先《碧牡丹·晏同叔出姬》就曾咏及该歌姬“缓板香檀,唱彻伊家新制”的 事实。

一般流落在街头巷陌的贫贱歌者,晏殊亦抱怜悯其不幸的善良情怀视之如友朋。如《山亭柳》:

家住西秦,赌薄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这位歌者,一定饱历人生苦难,尝尽世上辛酸,以至于唱完一曲,自己也被歌声及歌词内容打动,竟然掩巾伤心痛哭!这是十分感人的一幕悲剧。飘零的歌者,有职业责任感,有艺术天赋与艺术追求。但世人听其歌,又有几位是真正为了欣赏她的歌唱艺术呢?这正是歌者悲剧的根源——世人只是将她们当做玩物,当做饭饱酒足后消遣的对象。这其中,她们又该忍受了几多折磨和非人待遇呵!“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是歌者的心声,也是她们人格尊严及人格力量所在,是她们艺术价值所在。晏殊从这个角度写歌者,正是从人道的立场表示出对艺术的尊重,对艺术家的尊重。实质上晏殊此举,无论其主观意图如何,客观上已昭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新的艺术创新时期的到来。这新时期正是柳永所谓“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鹤冲天》)这种观念上为艺术家、文学家正名的时期,是市民文艺开始登上大雅之堂并进而繁盛的时期。而晏殊,正是以自己宰相的身份和小歌词的创作为这个时期导乎先路。《山亭柳》很可能是词人离京外任时所为,那么,这位歌者的身世中,是否隐含着晏殊自我身世之叹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这“数年来往咸京道”的字句中,就仿佛有词人的身影;这“衷肠事,托何人”的感慨之中,亦闪烁着词人的心曲。

第二篇:北宋词人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江西临川人。自幼聪明,《宋史》记载“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后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是一个公认的诚实人。他十四岁时,参加宋真宗赵恒主持的考试,“神气不慑,援笔立成”。等到复试时,晏殊发觉试题是自己温习过的,就要求另出试题。赵恒很吃惊,再出题,晏殊仍得高分。赵恒大喜,赐同进士出身,擢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没多久,赵恒又破格提升为东宫官,说:“近来群臣游玩饮宴,只有你闭门读书,如此自重严谨,正合适做太子的老师。”晏殊连忙谢恩,认真地说:“陛下,其实我也很喜欢游玩饮宴,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会去参与宴游。”赵恒大笑不已,从此对他格外信任。

晏殊身为仁宗朝的宰相,喜欢奖掖人才,范仲淹、孔道辅等都出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以致有人在晏府庭前贴上一副对联:“门前桃李重欧苏,堂上葭莩推富范”。晏殊还热心教育,“大兴学校,以教诸生”,《宋史》赞他:“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但是,晏殊在文坛上的成就远超政治,他是作为“文学家”而不是“政治家”载入史册的,“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他尤擅作词,有“导宋词之先路”、“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并被戏称为中国唯一的“词人宰相”。晏殊小令语言婉丽,音韵和谐,温润秀洁,清新含蓄,多表现诗酒生活的悠闲情致,以及在这种生活中产生的感触和闲愁。代表作是《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来得却很偶然。《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途经扬州,对江都县尉王琪在大明寺的题诗十分欣赏,特地请他吃饭。筵席后,两人在花园中闲步。时值春晚,晏殊望着夕阳下的遍地黄花,有感而发:“王兄,我作了‘无可奈何花落去’,几年来,未能对出下句!”王琪抬头,手指天空的飞燕,大声道:“何不用‘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听了,豁然开朗,拍手叫绝。

《青箱杂记》说,晏殊“风骨清羸,不喜食肉,尤嫌肥羶,每读韦应物诗,爱之曰:‘全没些脂腻气’”。晏殊既吸收《花间》温(庭筠)、韦(庄)的长处,又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追宗“西 昆体”,以情致胜,艳丽之中有沉著,不流于轻倩、浮浅, 故为当时所重,有“仁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蝶恋花》同样享誉词坛:“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之第一境界也。”

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说,“晏元献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晏殊非常喜欢突然留客,家人们十分慌张:一下来了几十个人,没有提前准备筵席,这可如何是好?晏殊踱步,微笑摆手:“不急,不急,先上酒来!”于是,宾客安然入座,一人设一空案、一酒杯,一边以歌乐相佐,一边谈笑作词;几圈过后,各色水果实蔬熟食都已经灿然上桌。晏殊等大家吃饱喝足、歌舞尽兴后,遣散歌妓,略一欠身:“诸位,你们的表演结束了,现在,也该我献上两首,以宾主同欢!”于是洋洋洒洒,挥笔一首《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好一个太平宰相、富贵闲人!

同样是宰相,晏殊和文天祥比,真真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晏殊的日子过得那个叫富贵闲适,我每读到此处,都忍不住淌几滴口水,估计连神仙都要羡慕的罢?可应了那句俗话: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但是,俗语也云:富不过三代。晏府的繁华生活,到晏殊儿子晏几道成年的时候,就已经是“过眼云烟”了。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节俭的晏殊

周苏雁

晏殊富贵,官至极品,人称“富贵宰相”。其实,做了一辈子大官的晏殊自奉清淡,极其节俭。

晏殊身体瘦削,平日饮食很少。从小到老,他都喜欢吃家乡风味的油煎麦饼,往往只要半张巴掌大的饼,再加一头葱几瓣蒜,就可饱一餐了。他最不喜欢吃肉,讨厌晕腥油腻。读到唐人韦应物的诗句时,晏殊忍不住赞叹说:“写得好哇!清新自然,超凡脱俗,一点脂粉油腻味也没有”。

晏殊虽然自己吃得不多,却十分喜欢宴请宾客,几乎每天都有人来作客。他宴请客人也不像别人那样大操大办,而是自然简约、清淡雅致。在他的客厅里,长期设有一张客人吃饭的桌子,桌子放一个空杯。客人来了,才命人斟上酒,再陆续上几个果碟、菜肴,同时听听音乐,过后再吟诗作词,相互切磋,习以为常后人称赞晏殊“前辈风流,未之有比”。

晏殊不但饮食节俭,在处理公务时也十分注意节约。他收到的书信,公文等,看完后,绝不轻易抛弃和烧毁,而是将封皮、空白无字的天头、地角、边条,都载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好。有空时,烧起一盆火,手持熨斗,将这些有了皱纹或折痕的废纸全部熨得平平整整,用来写诗、填词打草稿。甚至皇帝有事向他咨询时,他也用这些小纸条回信。他这种俭朴作风,对他的女婿富弼影响很大。富弼平生十分节约,三寸长宽的小纸条,往往要写上六、七百个绳头小楷,令人大为惊叹。

晏殊父亲晏固共生三子:晏融、晏殊和晏颖,晏殊和晏颖从小聪明透顶,被地方官员举为神童。晏颖短命,很小夭逝了。晏殊的哥哥晏融,在真宗朝为官,任过御史、赞善大夫、殿中丞等职。有一年晏殊过生日,晏融夫妇给这位丞相弟弟寄来许多礼物贺喜。晏殊看了礼单,心中很不愉快,连忙命人将礼物原封退回,并且给哥嫂写了一封情真意挚的长信。信中说:“„„我过生日,哥哥和嫂嫂寄来这么多的礼物,费了你们很多心,给你们带来很多麻烦,使弟弟心中十分不安。骨肉之间,不必如此讲客套。„„弟弟虽然当了丞相,但这是朝廷的重托,唯恐胜任不了,不管如何,我总是牢牢记住,为官不可营私,守官必须廉洁。弟自奉甚俭,饮食简约,家中两、三天才吃一次猪肉,如果买了鱼或别的什么晕腥,猪肉就不买,而且买其他肉食的钱也不准超过买猪肉的钱。„„这此话,讲来寒酸,不是兄弟至亲,弟决不会讲。„„古往今来,那些有道德修养有知识廉耻的圣贤哲人,当了官后,总是小心谨慎,多为老百姓办好事,少为自己谋私利。见识更高的人,甚至非常耕不食、非亲织不衣。„„想我们弟兄并没有为百姓建下什么大功业,没有为黎民带来什么好处,却日日坐享百姓膏血,纵使不招祸也应感到愧疚呵„„”晏融夫妇收到晏殊的信后,惭愧得无地自容,从此也节俭起来。

元丰年间,神宗命曾巩修史。当写到晏殊传时,称誉晏公“虽少富贵,奉养若寒士。”确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次,宋代词人晏殊来到维杨,住在大明寺中。他转来看去,忽然发现墙上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可惜没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进跑出,问个不停,终于打听到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于晏殊从诗句中发现王琪文学修养较高,很会写诗,所以,他立即决定要把王琪请来,一同探讨诗文。

王琪来了以后,发现晏殊善于赏诗论文,态度还很谦虚;晏殊见王琪性格开朗,言谈投机,又请王琪入席用餐。二人边吃边谈,心情特别舒畅。饭后,又一同到池边游玩。晏殊望着晚春落花,随口说道:“我想了个诗句写在墙上,已经想了一年,还是对不出来。” 那个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对句不但在词面上对得切合时宜,很有特点,而且在含义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挚友重逢,一见如故。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兴?因此,晏殊一听,急忙称好。后来,晏殊把这一对句用到《浣溪沙》词和一首七律诗中,得到了人们的好评。

第三篇:(一)宋词名篇之范仲淹,晏殊

宋词名篇

一、范仲淹

1、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二、晏殊

1、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3、清平乐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4、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5、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6、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垆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

院。

7、玉楼春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下载沈家庄:论宰相词人晏殊(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沈家庄:论宰相词人晏殊(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