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年闰土第1、第2课时教学反思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我在教学《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时,能注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这堂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步认识闰土的环节,我让学生自读后,谈闰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学习闰土给我讲述的四件事时,我采用授之以法,然后运用方法,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用批注的方法来记录自己的思考,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我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我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当闰土在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潮汛看跳鱼、海边拾贝时,我和朋友在干什么?(2)“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又指什么?(3)“我”和那些朋友看不到什么,只能看到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我先让学生读一读
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让学生来演一演,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这堂课的收尾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给“我”所讲的新鲜事,“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我出示离别图,引导想象: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手拉着手,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呢?闰土又会对“我”说什么呢?同学们在交流后,动笔写下这难分难舍的离别场面,在创作中,全班学生都感受到了“我”和闰土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在根据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来写一写闰土与“我”分别的情景后,我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为了更好地学以致用,我布置了两项选择性的作业:(1)、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试着分析《故乡》中的另一典型人物形象“豆腐西施”杨二嫂。(2)、课外阅读鲁迅的其他小说,试着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总之,教学中,我很注意在联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使学生对闰
土的认识逐步完善、深刻、整体化。教学中,我也注意字、词、句、篇的联系,在联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很注意把理解语言文字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恰如其分地渗透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的训练;还很注意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使学生达到形象完美、情境交融、事理合情的整体认识的境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自我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少年闰土》课时教学设计1
《少年闰土》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二、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初步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
2、在朗读中理解(可以查字典或与同学讨论)词语。如“其间”(其中)、“无端”(无缘无故)、“素”(向来)、“如许”(如此)、“希奇”(稀奇)。
3、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根据所提示的问题快速思考,做到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
(1)闰土为什么要到“我”家来?闰土长得什么样?(2)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3)闰土的性格有什么特点?“我”在哪些方面不如闰土?
4、在小组里讨论。
第二课时
1、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建议学生,把“月下看瓜”(第一自然段)、“闰土外貌描写”(第三自然段)、“我”的赞叹和向往(倒数第二自然段)等段落多读几遍,读得琅琅上口。
2、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读后将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评析词句)或谈谈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场景是什么,并说出理由。如: 第一自然段,写月夜少年刺猹的场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作者首先描写出一幅优美的月夜田园景象。在这样的景色中,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文字的描写让人想象景色及闰土的形象。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对表达的作用。朗读景物描写要用舒缓的语气,体现出静谧的特点。人物描写略带兴奋的语气来读,要能把人物的机敏勇敢通过语气体现出来,用稍快的速度朗读。
第四自然段,写“我”和闰土见面的情景。“我”早就想见到闰土,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朗读时要用急切的语气来读,速度稍快。接着就是对闰土的第二次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戴小毡帽、颈套银圈、见人怕羞。这可与第一自然段的描写合起来,构成闰土的外貌特征。“紫色的圆脸”中“紫色”是闰土在田地里风吹日晒的结果。外貌描写可用平缓的语气朗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一段写“我”向往农村生活。闰土“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明闰土的知识丰富。而“我”和朋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说明“我们”只能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动,看不见更广阔更生动的外面世界,闰土知道的事,我和我的朋友都不知道。第1句要读出赞叹的语气,由衷地赞扬闰土知识的丰富,要读得舒展些;第2句,要强调“不知道”、“只看见”、“不”和“只”为重读,突出自叹不如的情感。还有“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沙地看跳鱼儿”、“依依惜别”等。
3、自由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我”和闰土的对话(从“第二日„„”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在分角色朗读中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我”的好奇、佩服、自叹不如;闰土的聪明、热情、纯朴等),并读出感情来。在小组内交替朗读、互相评议。
4、看第二幅插图,想象描
“我”和闰土是怎样话别的,再说一说。
5、摘录
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再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6、课后,可阅读鲁迅作品《故乡》。
第三篇: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这一课时的任务主要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中所讲的事情,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借图而学对比学习这一环节的课堂效果较好
文章中有一幅插图,月下刺猹。
1(出示:出示看瓜刺猹图片)观察图片谁能用一个词,说说对这个少年的印象?(勇敢、机灵、聪明……)
2用自己的话介绍这张图片
3闰土又是怎样介绍月下刺猹呢?出示第一段
4将2.3环节对比,闰土介绍的好,好在哪?(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碧绿挂捏……感受重点词语)
5配乐朗读第一自然段多么迷人的夜晚,多么勇敢的少年,听着闰土说的这些稀奇事,我已看见深蓝的天空中……
6师:我陶醉了,多想与闰土一起,望着深蓝的天空中……(生接背)
第一课结束,预设的教学目标完成,孩子们基本上会背诵第一段,教学反思《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四篇:少年闰土2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执教:
茶店小学 韦丽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回顾本课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闰土语言、动作,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农村的少年。理解“我”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2、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
2、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少年闰土》,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
3、师:大家回忆一下,闰土向“我”介绍了哪几件希奇事?(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文章哪一件事写得最详细?(看瓜刺猹)
二、重点学习“看瓜刺猹”
1、同学们自由读9——1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作者和闰土的对话。
2、“看瓜刺猹”的对话中,你觉得哪里最有意思?(师出示句子)(1)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2)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3)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了去„„
3、师:那我们就一块来体会他刚才说的那种捉迷藏的感觉。同学们,我们和闰土一块来到了西瓜地里,你们看见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第一自然段描述的画面。(出示第一自然段)
思考:看瓜刺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从第一自然段中画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如果去掉这些词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闰土正在刺猹,猹来了他怎么办?猹呢?
师:这些情节描写是多么的生动呀!同学们,从中,你看出了怎样的闰土?可见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是一个事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师出示闰土和“我”的对话。
4、师:闰土当时怎样地说?作者又是怎样地听呢?(出示两人讲故事课件)
师:同桌练练,把“看瓜刺猹的”对话练好。(指名读)
5、师: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出示第一段),多么迷人的月夜呀!多么勇敢的少年呀!虽然“我”并没有亲眼所见看瓜刺猹,但闰土勇敢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课件出示“看瓜刺猹”的画面),引导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雪地捕鸟”
1、师:请大家把闰土描述雪地捕鸟的话画下来,并读一读,读完后,用三角符号标出其中描写闰土动作的词。(扫出、支起、撒下、一拉)
2、师:同桌练读这段话,把闰土的动作做出来。
3、师:老师也想加入你们,我来读,你们来做动作好吗?
4、师:文中用了省略号。大家想想闰土还会捕到哪些鸟?
5、师:从“雪地捕鸟”你啊看出了怎样一个闰土?
四、学习8、15、16、17自然段
1、师:是呀!多么聪明能干的闰土呀!他知道的还不止这些,他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师板书)大家说说他还知道哪些希奇事?(师:这些事你们做过吗?经常听说吗?像这种没有经历过,很少听说的事就叫“希奇事”。此时,你眼中的闰土是什么样的呢?(板书:生活丰富多彩)
3、师:闰土就要和“我”分手了,“我”舍得吗?为什么?大家读一读16、17自然段。
4、师:闰土生活在大自然中,当他干着那些希奇事的时候“我”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呢?(生说)
师:是呀,面对一个勇敢、聪明、见多识广的闰土,“我”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师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的。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理解句子的意思:富家子弟们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
表达了我对闰土的羡慕、钦佩;对所处的环境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5、闰土知道得真多,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是多么快乐。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去。分别时刻“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难舍难分)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躲、哭、托、送)
6、闰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30年后“我”再次回到故乡时见到的闰土是那样的呢?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可以找找鲁迅的《故乡》看看。
五、小结写法,布置作业
闰土活泼可爱、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形象被鲁迅先生刻画得活灵活现,这是因为他抓住了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请你学学这种写法,写一写《我的同桌》
第五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是第五单元“走进鲁迅先生”的第一篇写人的文章。文中,作者抓住了闰土的语言、动作、外貌,将人物的特点塑造得十分生动形象。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第一,灵活处理教材。导入新课,我首先出示课文图画,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再现那静谧的夜晚,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激发学生对故事主人公的兴趣,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和激情。当我引导孩子们重点学习“看瓜刺猹”这一内容后,我再次引导学生对课文第一自然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试着背诵。有了我前置的铺垫,有了对闰土机智勇敢这一品质的了解,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的情感便自然流露出来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
第二,注重读写结合。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很好的结合了起来。具体做法是:初步认识闰土之后,引导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的了解,试着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自己身边熟悉的小伙伴。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第三,运用启发想象。比如:闰土“看瓜刺猹”这幅画面给作者和读者都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小组讨论:图中的闰土是怎样说的?“我”又是如何听的?很快,根据他们对课文重点部分“看瓜刺猹”的理解,他们的思路打开了,话匣子也打开了:“闰土绘声绘色地讲,我专心致志地听。”“闰土边讲边比手画脚,我听得津津有味。”“闰土声情并茂地讲,我兴味盎然地听。”还有,根据文章首页插图,进行想象品味,让学生对“我”之所以如此难忘和闰土相处的时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应的客观事物,让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从而利于学生掌握人物的特点。紧接着学生的朗读便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第四,抓住重点语句品析文章。学习到最后,学生很难理解什么是“四角的天空”,我充分运用对比,将闰土的生活和“我”的生活进行对比,并且让学生结合图片,小组讨论体会。在集体讨论后,学生很快理解课文含义。
第五,重视课后拓展。在学习完本课之后,我又带领学生阅读鲁迅先生《故
乡》中对三十年后的闰土进行了解,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判断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进一步体会长大后的“我”和闰土的心理活动,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的阅读实践中,从而达到“教师为了不教”的效果。
以上是我教学《少年闰土》的一点收获。当然,课的不足也是存在的。比如,1、我在教学中时间把握得不够好,导致在具体的教学时没有总结性的结尾。
2、对学生的放手不够,很多东西还是老师讲的多。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严谨的要求自己,争取有更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