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知识组织和设计

时间:2019-05-12 20:3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知识组织和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知识组织和设计》。

第一篇: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知识组织和设计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知识的组织和设计

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研中,老师部可以写教学设计,但有的老师是照着别人的模板或教参上的格式生搬硬套出来的,我本人也曾经有过这种尴尬的经历。归结原因,我们的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太薄弱。因此,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希望能够解决和我有类似经历朋友的困惑。

一、教学设计的起点分析

任何学科的教学设计必须搞清以下三个问题:“为谁设计,设计什么,如何设计”。这三个问题有行为上的逻辑关系,只有搞清教学设计的对象、目标,才能有效地设计教学。首先设计的对象是学生,对学生的分析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学生当前的状态(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生的特征分析(认知发展水平、学习风格、动机水平、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等)。其次是教学目标分析,要把它搞清楚就必须对“教材”和“课程标准”分析。要从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从学科逻辑结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来分析教学目标。最后,就是如何设计的问题,对学生和教学目标的分析之后,选择较为高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就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习者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预期变化。教学目标是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学的科学依据,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过程,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很重要。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对教学目标要科学分类

认真分析教材钻研课程标准,从而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哪些是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过程与方法的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意,并不是每节课教学设计的目标都必须列出三维目标,这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2.教学目标要有系统性

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考虑目标体系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要充分考虑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之间的培养目标、本学科教学目标、本学科的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采取有效的教学设计策略使它们整合。例如,从整个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整本教科书和单元教学要求来确定教学重点,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认识发展水平来确定教学难点。明确哪些是必须教的,那些是可教可不教的,哪些是不要教的。3.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科学

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表述教学目标呢 以研究行为目标而闻名的马杰(mager)在1962年出版了《程序目标的编写》一书,在这本经典著作中他提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行为、条件、标准。因此,我们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要从这三个基本要素出发。首先,行为的表述要说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应该获得怎样的能力,所用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例如,“说出、举例、比较”等。还要注意,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次,条件的表述要说明学生表现学习时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因素。例如,要表述一个“要求学生辨别各种鸟类”的教学目标,那么必须指明完成任务时的条件“从黑白照片,还是从彩色照片中,允许使用工具或不使用工具”。最后,标准的表述一般要从行为的速度、准确度和质量三方面来确定,同时这是教学行为完成质量可被接受的 最低程度的衡量依据。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编排是对已选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组织和编排,使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由于每个教师所处的教育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不同,所授的班级学生认知基础和水平的不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所以,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编排没有什么统一的编排顺序,教师要因地制宜地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谆。通常编排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两个原则:—个是要按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来编排,另一个就是按学生的认知基础、水平和认知效果来编排。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所采用的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如果选择和运用的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上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呢?首先,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法的使用范围,也就是说使用哪种教法效果更好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明白,多媒体只是我们实现教学目的的技术手段、物质基础,在多媒体设计上,我们要从教学的实效来确定是否使用多媒体。要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认识,片面地认为所有教学设计都必须要通过多媒体来呈现。

五、教学结构的设计

教学结构的设计是指为了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教学因素的“排列”和“组合”。教学结构的设计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结构的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整体上确定教学设计中有哪些教学环节,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知识的逻辑结构来确定各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然后再从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看,对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在各教学环节上所用的间要安排合理。最后,从教学内容的抽象程度、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确定在哪个教学环节上使用多媒体等。

六、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的评价是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只有通过对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比较全面 的、准确的评价和反馈,才能指导教师更科学地调整和修改教学设计。那么,教学设计该如何评价呢?判断一个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劣,要从其最终的目的是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通

常用“四性”来评价,即:(1)教育性:看其是否能用来向学生传递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2)科学性:看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概念。(3)艺术性:看其是否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4)经济性:看其是否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效益。

第二篇: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精选)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项主要常规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是广大一线教师需求不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依据专家的教学理论,结合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针对老师们平时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首先,我们在思想上明确什么是教学设计?

一、如何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犹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师是向导,学生是旅伴,教材是载体,教学目标就是我们要到达的驿站,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教学目标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确定的教学目标呢?

1.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

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活动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一般包括

基础性目标,即核心的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和解决的障碍性知识。比如,语文课每课的字词,要求背诵的段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核心目标,即本节课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

附属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或由本课知识所延伸出来的知识等属于附属性目标。

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全面理解课标的内涵,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确定教学目标,一是要了解课程标准各年段目标,二是明白所在单元教学目标,三是清楚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如何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既包括教师对现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师对教材的“重构”——加工、处理、改变以及增删、更换。合适的教学内容建立在良好的学科知识,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学习状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蕴含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设计一课教案,除了熟悉课标要求之外,还要围绕本课教学目标,以教材为抓手,优化教学内容,并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

(一)正确合宜的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之本。研读什么呢?研读文章主题思想,表达结构及重点字词句意思。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是教学中“教什么”的抓手,也是教师用好教材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进行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呢?

第一:恰当运用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就一课教一课,就一节教一节,往往忽视了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特点———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以“导读”的形式点明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并且在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也都有相关的阅读提示。单元导语部分既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又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单元训练重点,既便于老师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又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做到教学单篇课文与单元主题相联系,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联系,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与教师课上指导(交流展示单元主题内容)相联系。

所以,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要明确单元主题,同时要解读单元导语,明确导语的指向,需要将导语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来引读。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倡,在教学单元新课前要利用单元导语进行“单元导读”教学设计。“单元导读”设计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预习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的主题内容。第二,可以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心理,对课文先整体把握,引发阅读期待,为单课学习做准备。第三,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我们来看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四上四单元的“单元导读”教学设计:

这样的导读设计,是在明确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教材,把教材放到单元和学生认知中去研读,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背景,既体现了单元主题和单元训练重点,又降低了教学难度,体现了知识间的链接。导读课导出了单元主题和学法,指出了精读课要紧紧围绕主题,从品词析句入手,突出学法指导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而整体把握和理解全文,在语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及感染。略读课则要从同一单元的精读课文中引出课文内容,要体现出“放手”,运用在精读课中习得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这是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研读观,也体现了教材研读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恰当地运用单元主题和课前阅读提示,能够促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二:有效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

课后思考练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它直接体现了编者意图,反映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将每一道课后思考练习题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1.依托课后习题,引导自主感悟

课后练习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又给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例如,《葡萄沟》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读读想想”: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在展开阅读感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口,边默读边思考。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广泛交流和教师点拨,充分体会到葡萄沟不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葡萄和葡萄干享誉盛名,而且当地老乡热情好客。这样围绕课后问题展开教学,既能使教学主线明晰、层层深入,又能在阅读交流中提纲挈领、凸显主题,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借助课后习题,落实语言训练

许多课后习题的设计体现了文本的语言特色,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结合文本阅读进行语言训练,并细化指导,落实到位,定能深化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例如,《画家与牧童》课后的“读读写写”中有: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一_______,就_____________。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写出了戴嵩是个著名的大画家。当学生交流到“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时,趁机点拨文本中的“一„„就„„”写出了戴嵩的画很吸引人,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大画家。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模仿说句子,尝试运用文本特有的“语言点”写句子。借助课后习题,切合文本进行实时语言练习,不仅能扎实指导好习题,更能使课文的阅读感悟和语言训练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第三: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文本细读。教师直面文本,进行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首先要把教材当成一个“文质兼美”的读本,静心沉入文本,入境体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复阅读和品味中,对文本的精彩语段、重点词句甚至是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并通过深入思考,读出每个空白处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味理趣,获取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文本阅读,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在广阔的背景资料中进行深层的思考与钻研,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宽度。所以说研读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个性对话的过程。要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思考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儿童之心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编者、学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入细致的文本细读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它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情谊”的思想。对课文蕴含的道理,学生的认识可能不太一致。教学中有学生谈到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也有学生会提出要“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感受和见解,那么,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来支撑,而不是相机拓展和展示有关破坏环境的资料,给学生渗透“保护环境”这的人文精神。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就会冲淡了童话的主题——“诺言和情谊”,脱离了文本的本意,也就泛化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学也就会避重就轻,失之偏颇。

二是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语文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它是教师的教本,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教材中的文本,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文章写了什么,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受到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而一旦这些文章被选用到语文教材中,它的价值就发生了变化,除了保留原有的阅读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教学价值——文章是怎样写的。也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

比如《慈母情深》中有一段话,跟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很不相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教师在解读这段话时,就要想想,作者为什么将“我的母亲”放在句子的后面,为什么要重复写三次?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反复研读课文,你就不难发现,这种“倒装”和“反复”的写法,强调的是母亲的背、脸以及眼睛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的变化,这样的描写就像特写镜头,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突出的是母亲的动作,对母亲为全家操劳的艰辛就有了更深的体验。文中还有类似的写法,“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通过理解“立刻”的连用,加深了对慈母情深的体悟。教师只有在研读教材时发掘“倒装”和“反复”这一表达方法的教学价值,教学中学生才有可能习得这种特殊的表达方法,也才能让学生在感知文本思想美的同时,又能领悟到文本表达的形式美,进而才能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体现了由学到悟、由悟向行迁移的学习过程。

(二)使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教学目标给我们指明了要去目的地的方向,教学内容可以看作是我们要去目的地的具体路线,那么,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在这条路线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方向正确,路线清楚具体,要到达目的地,这就要涉及到我们选用哪个交通工具,也就是说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课文。我们来看三个老师处理“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救助车夫”这件事中的一句话。抓“饱经风霜”这个语言训练点进行教学,一是这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容易误解,二是这个成语能形象地反映出车夫的身份,进而帮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老百性的同情。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就不同。

评:这两个教学细节,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教学价值——“饱经风霜”这个语言训练点,既体现了文本由言到意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又体现了由意到言的融合,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饱经风霜”这个词背后我们看不到的意象。两个案例分别通过语言描述想象“饱经风霜”的画面和读写结合想象“饱经风霜”的画面,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是让学生通过品析言语表象,体悟“饱经风霜”这四个字背后的种种不能直白,但是必须去意会的东西——那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饱受煎熬的生活状况;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为谁俯首,为谁孺子牛呢?就是这些劳苦大众。鲁迅先生对处于社会最底层老百性的同情和关心,在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如细雨滋润般的熏陶和感染着学生,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也发自内心地领悟着和感动着,心灵也因为感动而变得丰盈了。这就是作者、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同生共构。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第一个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第二个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

第三个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4个环节:(1)梳理初读及整体感知情况。(2)围绕疑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3)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4)小结理解课文的情况。

第一个环节要紧扣第二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总结读书及感知课文的情况,以表扬激励为主。第二个环节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环节,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三是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四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

第三个环节,是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课文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可读全文,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可以配以音乐进行烘托渲染,朗读要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个环节:一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明确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及文章主旨;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该阶段要和第三阶段中的第(4)环节相吻合,要体现出顺接关系,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好归纳总结。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巩固梳理,迁移应用——归纳总结,拓展实践。

1、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时连接下课时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本阶段是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并形成语言积累。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价值观念。(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第一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在熟读课文,形成积累的基础上梳理学习内容,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句段,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主题思想的。第二个环节中阅读的材料可以是学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师搜集的,无论是谁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学内容有关,通过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形式,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第三个环节中的综合练习和实践活动以迁移运用为主,该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写字练习、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以及辩论、表演等活动。

3、归纳总结,拓展实践。

这是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一是就学生对正篇文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明确优点,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实践性活动,向课外延伸。

以上阐述的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一般流程。这些教学步骤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各教学步骤常依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情的差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这四个步骤不是刻板的公式或机械的流程,而只是基本的教学思路。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因文而异,量体裁衣,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最佳的流程,达到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四)板书的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人这样形容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鱼,即教给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授之以渔,即教给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悟其渔识,即能够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新的思想。因此,教学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更要悟其渔识,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

第三篇: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西社联区 王泽霞 卫明娟

昨天,我有幸聆听了运城市教育局教研室解萍老师的专题讲座《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下面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共享名师之果。

教学设计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项主要常规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成了广大一线教师,特别是师资力量和教研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一线教师迫切需求和亟待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在思想上要明确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

一、明确要去哪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 了解学生——明确起点

二、明晰如何去那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找到抓手;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铺路搭桥; 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基本保障

三、判断是否到那里。(正确评价教学效果)以课堂评价完善教学设计,判断是否达标。

一、明确要去哪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犹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师是向导,学生是旅伴,教材是载体,教学目标就是我们要到达的驿站,是我们要去的地方。用马杰的话说,“假如你对要去的目的地不清楚的话,那么你很可能会抵达另一个地点,而不知道自己走错了目的地。”因此,教学目标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确定的教学目标呢?

1.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

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活动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全面理解课标的内涵,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确定教学目标,一是要了解课程标准各年段目标,二是明白所在单元教学目标,三是清楚本节课教学目标。

例如,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口语交际的要求有以下五点: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根据课标要求,我们来判断下面两位老师执教一年级口语交际《我的画》所确定的教学目标:

第一个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

(1)把自己画中的故事生动地讲给大家听;

(2)听别人评画,能抓住要点,有不同的意见与别人商量;(3)说规范的普通话,态度大方,语言美。

评:对于入学两个月的学生来说,这个教学目标要求过高。要生动讲给大家听是课标第四学段的要求;与别人商量是中学段标准;方言区要求说普通话,一年级课标要求学说普通话,说规范的普通话要求过高;态度大方可以,语言美要求过高。

第二个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

(1)能说出自己画的内容和作画时的想法,能用简单的语言评价别人的画;

(2)有相互交流的兴趣,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培养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

评:这个教学目标的定位符合课标和一年级学生的要求,能说出就行,不要求清楚规范,有兴趣敢发言就可以。

课程目标的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所以不论是城市教师还是农村的教师,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我觉得每个人手头都应该有一份语文课程标准,随时翻看,经常学习研究。建议老师们在每个新学期开始教学前,将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工工整整地抄写在自己备课本的首页,这样,设计某一课的教学时,心中对本学科、本学段、本单元、本节课的课标要求都很清楚,教学就能做到目标明晰,方向正确。

所以,就具体的一篇课文而言,教学目标是能够,也是应该准确界定的。教师应该清晰地把握本篇课文本节课的方向与任务,明确教什么,并且要知道哪些是第一课时的目标,哪些是第二课时的目标,这些都应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笼而统之地将宽泛的教学要求,当作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些县(市、区)和学校提倡,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教学目标分细化为层次井然的三类:

A类: 基础性目标,即核心的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和解决的障碍性知识。比如,语文课每课的字词,要求背诵的段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B类: 教学核心目标,即本节课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与知识一样,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

C类: 附属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或由本课知识所延伸出来的知识等属于附属性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这一细化后的教学目标,既是为了突出B类核心教学目标,又是为了把与文本及教学过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及思想情感类的A、C目标,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出,B类教学 3

目标是课堂上要凸显的核心教学目标,是重中之重,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花大力气,用足时间,确保完成的目标。另外,这一细化后的目标,显而易见是为了匡正一些教师上课时所有的目标平均使用教学时间,导致重点没有突出,难点没有突破,或者是教学内容出了偏差的现象。

我们教师在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时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具体。目标的表述必须清楚明了,不能是含糊笼统。比如,“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这一表述就是我们所反对的。到底本文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学生要了解多少,是哪几个,在教学目标中教师必须有明确的表述,这样才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清楚地把握教学的方向与内容。

二是实际。目标的表述不能大而空,不能是写在本上自己都不看,只是应付检查的。比如,有的教师备课本上几乎每个课时目标上都写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思维”等等,乍一看这个目标还比较全面,仔细推敲后,你就会发现这样的目标实际上是又大又空。

三是准确。这点相对来说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并结合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把“教什么”先思考清楚。准确判断出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即核心教学目标是什么。如果这点做好了,教学就会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也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侧重点,需要教师对一篇课文的特点作深入的理解,对一组教材作周密的思考,就一篇课文教学而言,应清楚让学生经过怎样的学习过程,运用哪些学习方法来学习,最终弄清楚让学生理解、感悟什么(思想内容),学习领悟什么(表达方法),掌握、运用什么(学习方法、习惯)。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反复琢磨的基础上来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了解学生——明确起点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对于一个教学内容,关键要考虑学生在什么起点上学习,如何学习,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兴趣点,认识的盲点难点等在哪里,要考虑知识以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习惯等养成。

教学要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学目标之间搭梯子,不管要搭多少梯子,要搭多高,梯子的起点始终是学生的认知水平。那么,如果教师心中无学生或不了解学生,很难设计出一节好课来。

二、明晰如何去那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

(一)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找到抓手

研透教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之本。课改以来,语文教材阅读量明显增加,课时相对减少,这对语文老师把握教材和用好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是解决教学中“教什么”的抓手,也是教师用好教材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进行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呢?

1.恰当运用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

我们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材为例,一起读一读,看看能从单元导读中获取哪些信息。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妙笔生花,为它们写下了一篇篇生动的文章。本组的课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我们来认真读一读,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还可以试着比较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单元导语部分既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又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单元训练重点,既便于老师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又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做到教学单篇课文与单元主题相联系,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联系,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与教师课上指导(交流展示单元主题内容)相联系。

【教学流程】整体感知——明确目标——理清脉络——初步阅读 1.明确目标,理清脉络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然后,让学生浏览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和单元的积累运用,让学生对本单元围绕单元目标都设计了哪些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浏览课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1)读课文下面的介绍或导读,了解四篇课文的作者。(2)查字典和小组合作相结合,解决4课的生字词。

(3)思考:这一组课文写了哪一些小动物?同我们以往读到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4)说说不理解的内容,再读课文。

(5)默读自己喜欢的课文,总结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特点。(6)画出能表现动物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想象。

(7)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形象。读读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这一形象。

这样的导读设计,是在明确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教材,把教材放到单元和学生认知中去研读,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背景,既体现了单元主题和单元训练重点,又降低了教学难度,体现了知识间的链接。这是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研读观,也体现了教材研读的广度和深度。

2.有效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

课后思考练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它直接体现了编者意图,反映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将每一道课后思考练习题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3.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

首先要把教材当成一个“文质兼美”的读本,静心沉入文本,入境体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复阅读和品味中,对文本的精彩语段、重点词句甚至是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并通过深入思考,读出每个空白处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味理趣,获取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文本阅读,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在广阔的背景资料中进行深层的思考与钻研,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宽度。所以说研读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个性对话的过程。要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思考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儿童之心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编者、学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文本细读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防止两个倾向:一是误读,二是泛化。

第二,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语文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它是教师的教本,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教材中的文本,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文章写了什么,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受到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而一旦这些文章被选用到语文教材中,它的价值就发生了变化,除了保留原有的阅读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教学价值——文章是怎样写的。也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这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三,以儿童之心与学生对话,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宽度可以看出一个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道了一个故事”,既 7

没有对人文内涵的理解,也没有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教学。第二个层次是把阅读教材当成了品德教材,仅仅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这是对阅读教材使用的偏差。第三个层次是“积累语言,形成能力,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教材应有的作用。所以,当我们采用一篇教材来教学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文本对学生来说,哪些是有价值的东西?需要取舍哪些东西?这时候,就教师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再次经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过程,需要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材:就一篇课文来说,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已有的基础是什么?需要提升什么?学生发生的错误又会是什么?等等都需要全面考虑,需要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筛选出真正需要教师精心教学的重要内容,才能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阅读文本。

选择合理的教学资源,了解教学的起点 :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不讲,留到以后再讲。这样取舍的教学内容才是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才能给学生留足思维和语言发展的空间,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铺路搭桥

我们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存在的两个共性问题:第一,所教的内容与“语文”关联不大。第二,从“怎么教”入手去解决“教什么”。

我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有思想,会表达,具体来说,就是要做两件事:一是由言到意,理解文本语言所包含的思想;二是由意到言,也就是将自己的思想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围绕教学目标,我们要做的两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和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语言因素),然后采用

一定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学生行走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情,品出味,激活思,悟出效,习得法,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

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应该体现三个方面的价值: 第一,有效思维的长度。第二,情感体验的深度。第三,语言训练的效度。

(三)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基本保障

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有效实施教学的基本保障,真正做到合理地把握教材和有效地实施教学,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自省的能力,能发现自己的优点所在、问题所在,并找到突破口,一点一点地改进,针对每天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要有自省能力和有针对性的学习);要坚持读书,读初高中语文教材,读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作品等本体性知识方面的书,读教育心理学、教育理论专著等专业知识方面的书,以扎实自己的文学功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地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读本体性和专业性方面的书);要始终以一种研究和探索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把不断学习与同伴互助结合起来,并通过有效的“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校本教研,利用集体的智慧弥补专业知识上的缺陷(倾情投入和同伴互助)。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专业提升,才能真正经营好自己的教师人生。

三、判断是否到达那里(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到底怎么样呢?需要到课堂上去检验,需要用课堂评价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到达那里,首先主要从以下三点来评价一堂语文课:(评价语文课)

1.所教的内容必须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既注重知识的落实,能力的培养,又能在听说读写中发展语言和思维,习得学习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积淀文化素养,吸收人文内涵。

2.从 “教”和 “学”两个方面评价教学活动。教学既要体现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师生、生生间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等状态,最大限度地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参与权;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动脑动口,更要动手;课堂活跃不仅是表面的,更是思维的,有价值的。

3.辨证地看待一节课的“顺”与”不顺”。善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并能积极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如果一节课学生不出现一点问题,十分顺利,并不见得是一节好课。教师既要看到眼前的效果,还要考虑长远的效益,要算大帐,做大气的老师。

完善教学设计的具体做法:(1)寻找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2)做学生调研,寻找问题原因;(3)寻找重新设计的生长点;

(4)寻找新设计的可行性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融合点。有人这样形容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鱼,即教给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授之以渔,即教给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悟其渔识,即能够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新的思想。因此,教学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更要悟其渔识,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

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最后用两句话与老师们共勉,结束今天的讲座:

天在山边,走近山边,天更远;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水更深。对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永无止境,愿我们的研究和探索能耕耘好语文教学的一方茵茵绿州。

2010-07-25

第四篇: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精选)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 研中,老师部可以写教学设计,但有的老师是照着别人的模板或教参

上的格式生搬硬套出来的,我本人也曾经有过这种尴尬的经历。归结原因,我们的教学设计

理论基础太薄弱。因此,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希望能够解决和我有类似经历朋友的困惑。

一、教学设计的起点分析

任何学科的教学设计必须搞清以下三个问题:“为谁设计,设计什么,如何设计”。这三个问题有行为上的逻辑关系,只有搞清教学设计的对象、目标,才能有效地设计教学。首先设计的对象是学生,对学生的分析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学生当前的状态(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生的特征分析(认知发展水平、学习风格、动机水平、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等)。其次是教学目标分析,要把它搞清楚就必须对“教材”和“课程标准”分析。要从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从学科逻辑结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来分析教学目标。最后,就是如何设计的问题,对学生和教学目标的分析之后,选择较为高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就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习者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预期变化。教学目标是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学的科学依

据,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过程,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很重要。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对教学目标要科学分类

认真分析教材钻研课程标准,从而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哪些是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过程与方法的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意,并不是每节课教学设计的目标都必须列出三维目标,这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

2.教学目标要有系统性

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考虑目标体系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要充分考虑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之间的培养目标、本学科教学目标、本学科的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采取有效的教学设计策略使它们整合。例如,从整个小学语文

学习阶段、整本教科书和单元教学要求来确定教学重点,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认识发展

水平来确定教学难点。明确哪些是必须教的,那些是可教可不教的,哪些是不要教的。

3.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科学

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表述教学目标呢 以研究行为目标而闻名的马杰(mager)在1962年出版了《程序目标的编写》一书,在这本经典著作中他提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三

个基本要素:行为、条件、标准。因此,我们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要从这三个基本要素出发。首先,行为的表述要说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应该获得怎样的能力,所用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例如,“说出、举例、比较”等。还要注意,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次,条件的表述要说明学生表现学习时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因素。例如,要表述一个“要求学生辨别各种鸟类”的教学目标,那么必须指明完成任务时的条件“从黑白照片,还是从彩色照片中,允许使用工具或不使用工具”。最后,标准的表述一般要从行为的速度、准确度和质量三方面来确定,同时这是教学行为完成质量可被接受的 最低程度的衡量依据。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编排是对已选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组织和编排,使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由于每个教师所处的教育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不同,所授的班级学生认知基础和水平的不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所以,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编排没有

什么统一的编排顺序,教师要因地制宜地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谆。通常编排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两个原则:—个是要按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来编排,另一个就是按学生的认知基础、水平和认知效果来编排。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新增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文中语言平实、质朴、自然,富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整篇文章除了“溜”“谎花”外,没有什么生词,即使城里的孩子也能轻松地读懂、读出趣味。因此在设计时,不必要按照小节顺序逐段讲解。否则,“园子”就完全失去了自由和生机,“孩子”也没有了乐趣。根据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围绕“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文中的我在园子里生活得怎样?”这两个中心话题去读书,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所采用的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如果选择和运用的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上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呢?首先,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法的使用范围,也就是说使用哪种教法效果更好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明白,多媒体只是我们实现教学目的的技术手段、物质基础,在多媒体设计上,我们要从教学的实效来确定是否使用多媒体。要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认识,片面地认为所有教学设计都必须要通过多媒体来呈现。

五、教学结构的设计

教学结构的设计是指为了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教学因素的“排列”和“组合”。教学结构的设计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结构的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整体上确定教学设计中有哪些教学环节,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知识的逻辑结构来确定各教学环

节的先后顺序。然后再从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看,对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在各教学环节上所用的间要安排合理。最后,从教学内容的抽象程度、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确定在哪个教学环节上使用多媒体等。

六、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的评价是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只有通过对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比较全面

的、准确的评价和反馈,才能指导教师更科学地调整和修改教学设计。那么,教学设计该如何评价呢?判断一个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劣,要从其最终的目的是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通

常用“四性”来评价,即:

(1)教育性:看其是否能用来向学生传递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2)科学性:看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3)艺术性:看其是否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经济性:看其是否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效益。

七、结语

尽管上述介绍不是非常全面,但我相信,这篇文章会解释一些大家在教学设计中的困惑。学习教学设计,也是学习一种教学技能。任何一门技能,如果没有一法指导,效果是不理想的。因此,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对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很重要。

第五篇: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项主要常规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是广大一线教师需求不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依据专家的教学理论,结合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针对老师们平时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首先,我们在思想上明确什么是教学设计?

一、如何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犹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师是向导,学生是旅伴,教材是载体,教学目标就是我们要到达的驿站,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教学目标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确定的教学目标呢?

1.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

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活动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一般包括

基础性目标,即核心的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和解决的障碍性知识。比如,语文课每课的字词,要求背诵的段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核心目标,即本节课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附属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或由本课知识所延伸出来的知识等属于附属性目标。

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全面理解课标的内涵,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确定教学目标,一是要了解课程标准各年段目标,二是明白所在单元教学目标,三是清楚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如何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既包括教师对现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师对教材的“重构”——加工、处理、改变以及增删、更换。合适的教学内容建立在良好的学科知识,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学习状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蕴含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设计一课教案,除了熟悉课标要求之外,还要围绕本课教学目标,以教材为抓手,优化教学内容,并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

(一)正确合宜的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之本。研读什么呢?研读文章主题思想,表达结构及重点字词句意思。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是教学中“教什么”的抓手,也是教师用好教材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进行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呢?

第一:恰当运用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就一课教一课,就一节教一节,往往忽视了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特点———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以“导读”的形式点明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并且在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也都有相关的阅读提示。

单元导语部分既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又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单元训练重点,既便于老师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又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做到教学单篇课文与单元主题相联系,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联系,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与教师课上指导(交流展示单元主题内容)相联系。所以,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要明确单元主题,同时要解读单元导语,明确导语的指向,需要将导语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来引读。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倡,在教学单元新课前要利用单元导语进行“单元导读”教学设计。“单元导读”设计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预习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的主题内容。第二,可以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心理,对课文先整体把握,引发阅读期待,为单课学习做准备。第三,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我们来看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四上四单元的“单元导读”教学设计:

这样的导读设计,是在明确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教材,把教材放到单元和学生认知中去研读,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背景,既体现了单元主题和单元训练重点,又降低了教学难度,体现了知识间的链接。导读课导出了单元主题和学法,指出了精读课要紧紧围绕主题,从品词析句入手,突出学法指导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而整体把握和理解全文,在语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及感染。略读课则要从同一单元的精读课文中引出课文内容,要体现出“放手”,运用在精读课中习得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这是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研读观,也体现了教材研读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恰当地运用单元主题和课前阅读提示,能够促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第二:有效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

课后思考练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它直接体现了编者意图,反映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将每一道课后思考练习题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1.依托课后习题,引导自主感悟

课后练习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又给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例如,《葡萄沟》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读读想想”: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在展开阅读感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口,边默读边思考。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广泛交流和教师点拨,充分体会到葡萄沟不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葡萄和葡萄干享誉盛名,而且当地老乡热情好客。这样围绕课后问题展开教学,既能使教学主线明晰、层层深入,又能在阅读交流中提纲挈领、凸显主题,达到事半功倍之效。2.借助课后习题,落实语言训练

许多课后习题的设计体现了文本的语言特色,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结合文本阅读进行语言训练,并细化指导,落实到位,定能深化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例如,《画家与牧童》课后的“读读写写”中有: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一_______,就_____________。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写出了戴嵩是个著名的大画家。当学生交流到“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时,趁机点拨文本中的“一„„就„„”写出了戴嵩的画很吸引人,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大画家。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模仿说句子,尝试运用文本特有的“语言点”写句子。借助课后习题,切合文本进行实时语言练习,不仅能扎实指导好习题,更能使课文的阅读感悟和语言训练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第三: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文本细读。教师直面文本,进行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首先要把教材当成一个“文质兼美”的读本,静心沉入文本,入境体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复阅读和品味中,对文本的精彩语段、重点词句甚至是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并通过深入思考,读出每个空白处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味理趣,获取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文本阅读,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在广阔的背景资料中进行深层的思考与钻研,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宽度。所以说研读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个性对话的过程。要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思考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儿童之心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编者、学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入细致的文本细读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它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情谊”的思想。对课文蕴含的道理,学生的认识可能不太一致。教学中有学生谈到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也有学生会提出要“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感受和见解,那么,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来支撑,而不是相机拓展和展示有关破坏环境的资料,给学生渗透“保护环境”这的人文精神。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就会冲淡了童话的主题——“诺言和情谊”,脱离了文本的本意,也就泛化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学也就会避重就轻,失之偏颇。

二是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语文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它是教师的教本,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教材中的文本,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文章写了什么,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受到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而一旦这些文章被选用到语文教材中,它的价值就发生了变化,除了保留原有的阅读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教学价值——文章是怎样写的。也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

比如《慈母情深》中有一段话,跟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很不相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教师在解读这段话时,就要想想,作者为什么将“我的母亲”放在句子的后面,为什么要重复写三次?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反复研读课文,你就不难发现,这种“倒装”和“反复”的写法,强调的是母亲的背、脸以及眼睛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的变化,这样的描写就像特写镜头,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突出的是母亲的动作,对母亲为全家操劳的艰辛就有了更深的体验。文中还有类似的写法,“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通过理解“立刻”的连用,加深了对慈母情深的体悟。教师只有在研读教材时发掘“倒装”和“反复”这一表达方法的教学价值,教学中学生才有可能习得这种特殊的表达方法,也才能让学生在感知文本思想美的同时,又能领悟到文本表达的形式美,进而才能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体现了由学到悟、由悟向行迁移的学习过程。

(二)使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教学目标给我们指明了要去目的地的方向,教学内容可以看作是我们要去目的地的具体路线,那么,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在这条路线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方向正确,路线清楚具体,要到达目的地,这就要涉及到我们选用哪个交通工具,也就是说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课文。

我们来看三个老师处理“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救助车夫”这件事中的一句话。抓“饱经风霜”这个语言训练点进行教学,一是这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容易误解,二是这个成语能形象地反映出车夫的身份,进而帮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老百性的同情。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就不同。案例一:

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我们先理解“风霜”的意思。生:

风和霜,风霜比喻生活中的痛苦或挫折。生: “饱”的意思是充分地。

生:“饱经风霜”用来比喻长期的艰难困苦。师:这个词在文中又是什么意思?

生:说明车夫在拉车的过程中吃了很多苦头。

评:这个教学环节,老师让学生用工具书上的解释机械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过程也处理得简简单单。由言到意的词语教学看似点到了,学生可能是死记住了这个词的意思,也可能是似懂非懂地理解了。但这不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饱经风霜”的理解不出几天可能就会忘记了,教学效果不理想。我们再看另外两个老师教学“饱经风霜”一词: 案例二:(王崧舟老师执教)第一步: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初步理解了“饱经风霜”的意思,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人,如果有请举手示意。(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举手)第二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车夫的这张脸?(学生思考片刻)生:我看到的是这样的:颧骨高高地突出,眼眶深深地陷进去,满脸的皱纹。

师:没错,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生:我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张脸:他的脸红通通的,头发像一堆乱稻草,他的嘴唇上有一道一道干裂的口子。

生:他的脸色蜡黄蜡黄,身上也是皮包骨头,其实只有三十岁,但看上去好像已经有六十岁一样。师:没错,这也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第三步:

师:你们会看车夫的脸,第一只眼睛看到这张脸,第二只眼睛看到这张脸的背后,从车夫的这张饱经风霜的脸的背后,你又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出来了,我知道他的家里很穷,估计吃了上顿没下顿。生:老师我也看出了,车夫干活不要命,没白天没黑夜地拉黄包车。生:老师,我也看出来了,我看出了这车夫身体有病,是撑着拉黄包车的。

师:是的,就是这样大冷天,车夫赤着脚,在拉黄包车,现在玻璃碎片把他的脚板刺破了,他躺在地上痛苦呻吟,他想起来都起不来。假如你就在现场,你会怎样做? 生:„„

师:那让我们一起去看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这个黄包车车夫的„„ 案例三:(于永正老师执教)(视频片段)

师:我们已经把课文读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学生思考)

师:如果他才三十几岁,„„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会是什么样子?请你用一段话具体描写出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但是这段话里面不准有“饱经风霜”这个词。如果这段话写得好,就证明你们对“饱经风霜”真的懂了。生:(学生用了5分钟基本写完)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他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双脚光着,手上的皱纹很多,但是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额头上有三条抬头纹,眼角也有三条皱纹,帽沿上也有许多灰尘。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嘴唇上也有许多皱纹,耳朵冻得通红。我想,他拉车也拉不了两天了。师:好的,这就叫“饱经风霜”。

(学生写得好,读得也好,听课的老师不禁为他缓慢低沉的朗读动容。)

评:这两个教学细节,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教学价值——“饱经风霜”这个语言训练点,既体现了文本由言到意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又体现了由意到言的融合,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饱经风霜”这个词背后我们看不到的意象。两个案例分别通过语言描述想象“饱经风霜”的画面和读写结合想象“饱经风霜”的画面,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是让学生通过品析言语表象,体悟“饱经风霜”这四个字背后的种种不能直白,但是必须去意会的东西——那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饱受煎熬的生活状况;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为谁俯首,为谁孺子牛呢?就是这些劳苦大众。鲁迅先生对处于社会最底层老百性的同情和关心,在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如细雨滋润般的熏陶和感染着学生,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也发自内心地领悟着和感动着,心灵也因为感动而变得丰盈了。这就是作者、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同生共构。

三、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人这样形容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鱼,即教给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授之以渔,即教给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悟其渔识,即能够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新的思想。因此,教学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更要悟其渔识,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

下载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知识组织和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知识组织和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项主要常规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是广大一线教师需求不断研......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有效作业设计(叶)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有效作业设计 竹料三小叶云仙【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它给我们的课堂吹来了春风,课堂变了,学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们的教师茫然了,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似乎早就知道课该怎么上,可现在却不知道了。经......

    如何进行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1、分析教学对象: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他们的分析应从如下几个去考虑:(1)学生的英语知识、英语技能水平和基础。为学生......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 Page 1 of 3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 一、字母表(音序表) 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 注:其实就是英语2......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

    一、汉语拼音 1、掌握23个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 2、掌握24个韵母: 1) 单韵母:a o e i u ü 2) 复韵母8个: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3) 鼻韵......

    小学语文知识

    1、文学常识1、现代著名作家艾青原名蒋海澄,诗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黎明的通知》《艾青诗选》。 巴金 (1904— )原名李芾甘。创作了《爱情》三步曲、《激流》......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120

    句子的构成 句子是由词构成的。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怎么样是什么。例如:春天来了。我们是少先队员。这两个部分大多数句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