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间真情 记叙要选好角度》教案
《人间真情 记叙要选好角度》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表达真情实感,体会人间真情。
2、学习和掌握记叙的表达方式,了解常见的几种记叙的角度。
3、了解几种使文章角度别致、立意深刻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记叙的表达方式,了解常见的几种记叙的角度。
【教学难点】了解几种使文章角度别致、立意深刻的思维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人存在于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自我们的生命孕育之初,真情就陪伴在我们身边。父亲的一次责怪、母亲的一声叮咛、朋友的一次搭肩、陌生人的一次帮助,生活无处不有大情感。它像春日的微风、夏日的绿荫、秋日的暖阳、冬日的炭火,总能在我们心田留下丝丝暖意,使我们看到生活的希望和美好。俗话说“黄金有价情义无价”,在你漫长的生命中,总有那么一些善意和微笑触动了你的心灵,使你难以忘怀。你想铭记那些画面吗?你想诉诸于笔端吗?只要我们心怀感激,抓住心灵的感悟,学会选取最佳的记叙角度,我们的文章就能生动感人、大放异彩。
二、过程指导
(一)明确几个概念:记叙、记叙文、记叙角度
1、问生:什么是记叙,记叙和记叙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
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
记叙文是通过对具体、真实的人、事、景、物的记叙和描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在写人记事、表达情感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问生:大家认为怎么样的记叙文才算上乘之作?
明确:一是行文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
问生:做到以上三点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最关键的是要选取合适的记叙角度。
3、问生:何谓记叙角度?
明确:角度原来是一个数学名词,表示角的大小的量,通常用度或者弧度来表示。现常引申为看事情的出发点。举例说明:在摄影艺术中,不同的取景角度,拍摄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同一个人,同一个风景,普通的角度可能拍出一张毫无特色的照片。但是选取一个独特的角度组织材料、安排场面,配置作品中景物各部分的位置和相互关系,拍出来的就可能是一幅艺术珍品。
问生:好的记叙角度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写作与摄影有异曲同工之处。同一个素材,如果记叙角度合适,文章会显得新颖别致。人间情感,类似者比比皆是,如何使你的文章鹤立鸡群,选好角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记叙文中,选取角度主要考虑两个方面,记叙的人称角度和立意角度。前者主要考虑不同人称情感表达的区别,后者要求立意角度的典型、以小见大和新颖。
(二)记叙的人称角度
1、问生:你们所接触过的人称角度有哪几种? 生答: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问生:那你们知道记叙的人称是指什么吗?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又分别是什么?
明确:记叙的人称,是指作者记叙的立足点、观察点,即作者以怎样的身份、站在什么立场来进行记叙的。
(1)第一人称的记叙
以当事人的角度进行叙述的,叫第一人称记叙。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活动,记叙的是“我”或“我们”的所闻、所见、所做、所感。(出示PPT,看例文。)《当我生病的时候》
(学生讨论例文中第一人称选择的好处,并点个别同学展示讨论成果)
师点评:文章通过写作者生病之际同学来探望自己的事例,着力描写同窗之间的友爱之情。全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写了自己的感受和所见所闻。等待的焦急之情、见面后的亲密之情,都溢于言表。第一人称的选择使人觉得真实可信,读起来亲切自然。
师生总结: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共鸣感。不足之处:受主体“我”的限制,很难多方位塑造人物和反映现实生活。
(2)第三人称的记叙
以局外人的角度进行叙述的,叫第三人称记叙。第三人称记叙的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将“他”、“她”、“它”或“他们”、“她们”、“它们”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出示PPT,看例文。)《我找回了自信》
(学生讨论例文中第三人称选择的好处,并点个别同学展示讨论成果)
师点评:文章通过“她”(我)寻找自信的过程,表达了当代中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突出了“自信”对于人生的巨大作用。第三人称的运用,是的文章有抽离感又有亲切感,虚写“她”,实写“我”,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心灵,立意深刻。
师生总结: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在叙述过程中,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比较自由、灵活,能够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不足之处是不如第一人称显得真实,且较难控制。(3)第二人称的记叙
以替代人的角度进行叙述的,叫第二人称记叙。第二人称记叙的作者站在替代人的立场,将“你”、“你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以及感情的共鸣点叙述出来。
(出示PPT,看例文。)《学步》
(学生讨论例文中第二人称选择的好处,并点个别同学展示讨论成果)
师点评: 文章通过“小儿学步”写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深切关爱之情。父母对儿子学步摔跤时的焦急,看到儿子不怕困难学会走路时的惊喜,都在交谈中流露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记叙,就好像作者面对面与孩子交谈,拳拳之心跃于字里行间。
师生总结:第二人称的长处是心灵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感情共鸣非常强烈。不足之处在于叙述的广度较窄。
2、问生:选定记叙的人称后可以随意更改吗?
明确:叙述人称角度的选择应该从材料内容、表现主题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择最有利的角度来表现中心思想。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一旦选定人称,就要尽量保持人称前后一致。否则,就会条理不清,影响文章中心或主题的表达。
(三)记叙的立意角度:典型、以小见大、新颖
1、问生:选择了记叙的人称角度就能写好一篇记叙文吗? 生答:不能。问生:为什么不能?
明确:记叙的人称是记叙的基础。但大多数学生由于生活经历有限,看待事物的眼光相对集中,写作是容易雷同。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为事物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包含多方面的矛盾,看待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材料,只要能找到合适的角度切入,照样能够常写常新。在平时作文中,选取合适的记叙角度还体现在构思立意的“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立意能够迅速接触主题和深化主题,让读者在平常中见到新意,从而产生联想和共鸣。
2、点拨:几种使记叙立意角度“与众不同”的方法。(1)、小角度,选典型。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文切忌放大空谈,而是应该从身边选材,写生活中常见的人、事、景、物,这样才能保证真情实感。值得注意的是,写平常的事物不等于就要如实描述,而是应该“化大为小”或“小题大做”,在小角度中抓住能体现中心感情的典型,在“大小”的转换中揭示生活的深刻哲理。
(出示PPT,看例文。)都德《最后一课》
师点评:反映战争与民族情感这样的大主题,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并没有描述战场的浴血厮杀,也没有直接揭露敌人的残暴行径,而是以沦陷区一所普通小学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体现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以及侧面烘托法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敌视和批判。所选角度小,事件典型,但情感渲染十分浓烈,人物形象鲜明。(2)、小细节,大情感。我们大部分人生活在柴米油盐等生活琐事中,没有那么多生死相依、轰轰烈烈的人生经历,但这并不意味着平凡人没有真实而伟大的情感。情感,体现在我们的生活细节之中。父亲的一次责怪、母亲的一声叮咛、朋友的一次搭肩、陌生人的一次帮助,生活无处不有大情感。细节描写是表现人物情感一个有效方法。
(出示PPT,看例文。)朱自清《背影》
师点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全篇并没有直接描述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意,但是读者能够从父亲帮助儿子买橘子时奋力爬月台的佝偻背影中读出情感来。文中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父亲对儿子的关心爱护之情,这些珍贵的亲情都在“背影”这一小小细节中展露无遗。
(3)、角度巧,新格调。清朝著名画家郑板桥的书斋有一题联:“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此联道出了两条艺术创作的真理,那就是“删繁就简”和“标新立异”。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求新的精神体现。作文想要吸引读者,在立意上首先应该是新颖别致的,应该是包含作者个性的。写别人想不到的,写别人相反的,写别人没有留意到的。总之,与众不同的立意容易出奇制胜。
(出示PPT,看考题。)“我所珍惜的是______”(生以此题当堂构思,师请个别同学当堂汇报成果。)师点评:大部分同学的答案不外乎家人、朋友,也有涉及时间、青春等等,这些立意比较普遍,在考场中难以获得改卷老师的青睐。文章要写出新格调新气象,如此篇“我所珍惜的是生命中那些挫折”。文章娓娓道来挫折给自己带来的成长和进步,令人激赏。文章成功的一般在立意,角度新颖必将会使你的文章锦上添花,大放异彩。
(四)例文鉴赏
(出示PPT,看例文。)《父亲是个“大忽悠”》
(学生鉴赏例文,讨论精彩之处,师点个别同学展示讨论成果)师点评:语言流畅、过度自然、内容丰富。采用第一人称角度进行叙述,文章真实而感人。作者立意思维异于常人,反面正用,通过写父亲的“忽悠”体现父亲对家庭的责任和担当。选例典型、以小见大,写出父爱的伟大。
(出示PPT,看例文。)《与你为邻》
(学生鉴赏例文,讨论精彩之处,师点个别同学展示讨论成果)师点评:语言流畅生动、内容贴近生活。作者写同窗的友爱之情,通过第二人称的使用,叙述人物形象丰满生动。选例均来自于现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感染力,真实自然,思考深入。
【反馈练习】
以“人间真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800字。要求:选好人称,用上本课任意一种立意角度。
第二篇:记叙要选好角度教案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教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就这两篇文章或其中的某一篇做个评价,比如你认为成功的地方或需要改进之处,比如这两篇习作与你以前写老师的习作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可能有如下几种答案:
①《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语言生动,富抒情性;《肥公正传》语言活泼、有幽默感。
②《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用第二人称来写,好像与老师面对面交谈,有很强的抒情效果。
③《肥公正传》写出了老师的个性,让人感觉这是个活生生的有亲切感的老师。④两篇文章都写了很多细节。等等。教师总结:
这两篇习作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其中有两点大家应该注意:一是人称的变化,这在写作学上称为“视角”,《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用第二人称,不仅便于赞颂,也更便于把众多闪光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而省去过渡的麻烦。二是切入点的选择,《肥公正传》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写活了一个个性鲜明的语文教师。
二、深入探讨 1.视角与切入点
(一)关于“视角”
①同学从书中找出教材对“视角”的解释并谈自己的理解。(教材过于简单化,此问目的是让学生对相关概念有清晰的了解)
教师补充并明确:视角一般指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②各种人称的效果分析:
如果把《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一文中的“你”都改成“他”,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a、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这篇习作中的“你”也可以换成“他”。但换后在抒情效果上可能要打些折扣。而一般意义上的第三人称的记叙。指的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即文中不出现“我”),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很多小说就采用这种视角。教材中把这种视角成为“全知视角”。采用这种视角记叙的好处什么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积累谈谈。(教材对此有明确表述)
b.写老师能否用“第一人称”?用第一人称来写可收到怎样的效果? 试写一段文字:完成课后练习题一或练习题三。
交流讨论后明确:
·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直接充分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文中的“我”有两种情况:一是作者自己,在这类习作中,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如鲁迅小说中的“我”。其实刚才的两个片段练习已经有了文学创作的意味,这需要大家合理想象,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心理才能写好,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写作也是师生沟通的一种途径。
·三种视角谈不上孰优孰劣,运用得当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即是最佳选择。
(二)关于“切入点”
教师:“切入点”即狭义的角度,教材在这点上混淆了视角与角度这两个概念。写作任何文体的文章都有个角度的选择问题。就记叙类文章而言,“切入点”即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其目的是更好的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凸显事件的启发意义。就像摄影,可正面,可侧面,可俯拍,可仰拍„„选准了恰当的角度,就能拍出最佳艺术效果的照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切入的角度得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请同学具体谈《肥公正传》在“记叙角度的选择”上值得借鉴的地方。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答案:
①选择“肥公”最与众不同的细节,突出夫子的与众不同。
②选择“肥公”作为教师最平凡最普通的一面,③避开了思维定势,没有写成“优秀教师风采录”。等等
教师总结:选择“切入点”的基本原则:新,奇,小、深。做到这几点,就能写出立意新颖深刻、个性鲜明的佳作。请同学想一想,要写出老师的个性,还有那些“角度”或“切入点”可供选择? 师生共同得出: 写老师的眼睛。写老师的手。
写老师的记心与忘心,比如“我的老师忘心大”。写老师的孩子对妈妈的看法。
写老师的衣着,老师很会打扮,很爱美,每天总让我们感受到青春活力。等等。2.例题演练:课后练习五
说明:此练习视课堂具体情况而定(如时间不允许就留作课下作业)。
三、小结
视角的选择更多的体现了写作技巧方面的要求,但绝不能忽略内容表达与情感抒发方面的制约;而切入点的确定则更多地体现了观察、思考方面的深度与敏锐度,其中也有技巧方面的影子。写文章只有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写出美文,才能出精品,★经验交流通过这次写作实践,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写作经验:
1.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写赞颂老师的文章,最主要的就是写出老师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品质,抒发对老师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做到以以情动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2.精心选择毒刑事例,做到点面结合。一般来说,大多数老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仅做好份内事们而且做好份外事,其事迹感人,因此我们必须精心选取典型事例,否则会偏离中心。如果只对老师做简单介绍,老师的形象就显得单薄。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通过“面”的介绍,可以使读者了解老师的概貌和事情的基本情况,通过“点”的具体、细致的描述可以从各个侧面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这样,可以使文章收到“窥一斑可见全豹”的效果。3.要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穿插议论、抒情。作文题目
选择老师作为记叙对象,抓住老师的某一突出的个性和精神品质,写一篇文章。★审题思路 写赞颂老师的文章,首先要确定中心,就是说这个老师是谁,他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什么。其次,要选好材料,这样,才能透过一件事或多件事看到老师的品质和特点。再次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只有选取好记叙的角度,才可以有利于感情的充分抒发。★范文评析
教我采花酿蜜的人
夏夜,月光静静地泻在校园里那棵高大的银杏树上。同学们欢聚在老师的身旁,争着给老师留下珍贵的礼物:有相片,有画册„„可我该呈上什么呢?我手捧
《采花酿蜜集》慢慢地走向季老师。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我思绪的溪水向远方淙淙流去„„
开学后第一个清凉的早晨,我正翻着油墨芳香的语文课本,门口进来一个人—年近六旬,中等个子,穿一身半新的灰色中山装。他步履稳健地走上了讲台,戴着老花镜,那眼镜似乎爬在鼻梁上显得很吃力。
第一堂语文课开始了,他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个颇大的“季”字,说:“我姓季。”接着就讲课,季老师声音洪亮,朗读富有感情,课讲得很细,讲完课就提问。他上课没半句废话,也不开玩笑,有一股“夫子”味。碰上这样的老师,我真有点怕。
倒霉的事来了。第二天,他叫我到办公室,指着我的作业薄上面的“自由体”说,“这样潦草的字,是给谁看的呀?”说完叫我重做。我边做边想:这老“夫子”真厉害。等我做完了,他说:“你的语文基础不够好,一开学就要抓紧。像蜜蜂一样辛勤地采花粉,才能酿得出甘醇的蜜来呀。有问题多来问问,啥时候都行。
一次,我从书上读到一句话,有“他们俩个”的说法。我想起电影片名《她俩和他俩》,就去问季老师,季老师正在吃午饭,见了我,已搁下碗,兴致勃勃地讲起来:“‘俩’字,就是两个,后面不用‘个’字或其他量词,所以‘他俩’是对的,‘他们俩个’是错的。还有‘仨’字,也同样。”季老师说我看书细致,善于思考,鼓励我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这些知识一点点积累起来。”我心里美滋滋的,从此对语文发生了兴趣。
在《童年趣事》的作文中,我写了孩提是要当解放军,缠着妈买军装,盯着爸做手枪,生了病都瞒着大人,怕人家说我生病不能当解放军„„季老师说为写得生动,有感情,但又说我错别字太多,要我扎扎实实打好语文基础。他又特地送我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在封面上题了“采花酿蜜集”五个大字,要我博览群书,积累生活,勤摘录,常练笔,还建议我开设“病字医院”呢!。在学习语文经验交流会上,季老师举着我的《采花酿蜜集》,对大家说:“人日积月累辛勤采撷,终于酿出了知识的琼浆。大家都应这样,争做知识的富户啊!”老师有点激动,低低地爬在鼻梁上的眼镜突然滑了下来,正好落在那集子上。大家笑了,季老师也笑了。
就这样,我的写作有了进步,好几篇作文登上了班级《学作园地》。从此,我爱上了语文,更深深地爱上了季老师。
高中升学考前那个星期天的夜晚,季老师旧病复发,累倒了。半夜,老师们把他送进了公社卫生院。第二天,同学们都悄悄去卫生院看望。我去的时候,季老师正在挂滴流。可是,下午季老师又出现在讲台上,他脸色憔悴,声音沙哑„„ 我手捧《采花酿蜜集》走近季老师,思绪的溪水从远方流了回来。“季老师”,我把本子捧给老师,深情地叫了声。季老师接过本子,仔细翻阅着,脸上露出了笑容,像是闻到了郁郁芳香的蜜汁似的。“进步不小呀!”季老师说着,又在本子扉页上题了——
飞鄙,小蜜蜂,采更多的花粉,酿更甜的蜜。
我是只遨游知识花海的小蜜蜂,季老师不正是勤勤恳恳“教我采花酿蜜的人”吗?
[点评] 本文选取了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来赞颂老师,但对老师的赞颂没有堆砌概念化的词汇,而“让事实说话”。季老师教书不苟言笑,颇有些“夫子味”;季老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积极引导;季老师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循循善诱,育人有方。这些都是通过人物的个性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我”对季老师由“怕”到“深深地爱”这一感情变化过程,写得自然、真实、可信,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第三篇: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教案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弘扬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学习和掌握记叙的表达方式。
3、了解常见的几种记叙的角度。【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几种记叙的角度。【教学难点】:学习和掌握记叙的表达方式。【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存在于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总会引起你的冲动,使你欲罢不能。生活是一个多彩的花园,每一瞬间都有可能在你的心灵上折射出新的感受、新的思考、新的领悟。当这些美妙瞬间闪烁的心灵之花触动了你沉睡的情感,使你怦然心动时,你想诉诸于笔端吗?只要我们心怀感激,抓住心灵的感悟,学会选取最佳的记叙角度,我们就一定会一鸣惊人。
二、过程指导·方法建议
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
记叙文是通过对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你认为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哪又如何做到条理清楚,人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动人呢?其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取好记叙的角度。
角度,这是借用摄影艺术的一个术语。摄影时,照相机所处的位置就叫拍摄角度。照相的时候,选择角度至关重要。同一个人,同一个风景,普通的照相师拍出来的也许是张极为普通的、丝毫没有美感的照片。而高明的摄影艺术家,由于其独特的视角,极为注意选择适当的角度来组织材料,安排场面,配置作品中景物各部分的位置和相互关系,拍出来的也许就是一幅艺术珍品。写作也像摄影一样,也是表现生活,因此,也有一个选择角度的问题。面对丰富的材料,选准了角度,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新颖别致,集中紧凑。故此,选择角度至关重要,尤其是记叙文的写作就更为重要了。
记叙的角度有三种,一是第一人称的记叙,二是第二人称的记叙,三是第三人称的记叙。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
(一)第一人称的记叙: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用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不足的:就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出“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心理、感受,不便于多方位地塑造人物形象。
(二)第三人称的记叙
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用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在叙述过程中,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比较自由、灵活,能够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不足的:就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而且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三)第二人称的记叙
有没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没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其理由是,第二个人称“你”(或“你们”)不能作记叙的立足点或观察点;另一种意见认为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其理由是,人称问题,是一个记叙“称谓”的问题,文章中用第二人称“你”(或“你们”)的称谓记叙,是一个客观存在,不能轻率地予以否定。应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作为记叙的第二人称,在写作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虽然在记叙中有时也会出现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但这只是“人称”,和“记叙人称”并不是一个概念。看一篇文章的记叙人称,主要应从作者记叙时的立足点、观察点着眼,从叙述者、读者和被叙述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不能做叙述者,也就是说,作者不能站在“你”和“你们”的立足点,来叙述“你”和“你们”的事迹,实际上文章中的“你”或“你们”,只能代表读者或被叙述的对象。有些文章,有时采用第一人称记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在行文中有时用“你”、“你们”、“朋友”等来称谓来呼唤读者,直接与读者发生感情上的交流。这里第二人称的出现,并未改变作者记叙的立足点,文章依旧属于第一人称的记叙,全篇以“我”作为记叙的立足点,为了记叙的亲切,往往用“你”或“您”来称呼被叙述对象。有时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叙述主人公的事迹,只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用“你”来叙述被叙述对象“他”,但这也并未改变叙述者局外人的立足点,也应划归第三个人称的记叙。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况。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用了两种人称来叙述。但我们在使用两种人称叙述时应注意:一是不得频繁更换;二是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随意打断叙述的线索。
总之,写作时,到底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者是用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种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有利的角度来考虑。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并且要贯穿文章始终,做到前后人称的一致。否则,叙述人称比较乱,就会条理不清,影响文章中心或主题的表达。
一般而言,选择角度要力求做到“新”和“巧”。“新”是指有自己的特点,不与别人雷同。“巧”是巧妙,要做到出人意料,但不要故弄玄虚,要符合生活的规律,要巧在情理之中。
三、记人记叙文的构思技巧:
写关于人物的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确定中心。就是说这个人是谁,他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什么。其次,要选好材料。这样,才能透过一件事或多件事看到人物的品质和特点。再次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第四是精心选择典型事例,做到点面结合。
第五是要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适当地穿插议论、抒情。
第四篇:《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教案
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 教学目标
1.了解“记叙的角度”的相关内容,如什么是“记叙的角度”,不同“角度”的表达效果与作用等等。2.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最佳的记叙角度,力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课前准备:
①学生自读教材,获得对“记叙角度”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认识。②印发例文:《花菜》《肥公正传》从较新的切入点写老师。要求学生对这两篇习作做较具体的评价。花
菜
花菜,花菜,既是花又是菜,花中菜中最可爱!
吃遍鸡鱼肉蛋,尝遍山珍海味,都不如我曾经吃过的小炒花菜。我对花菜情有独钟,源于我对刘老师的一段深情。
那是1981年的深秋,我当时在任集中学插班借读,那时候,学生吃饭是从自己家中带馍,学生各自用塑料网兜子装上馍,统一放到学校食堂的大笼里馏。由于带的馍吃完了,就向时任我的数学课的老师兼班主任刘朝堂老师请假,回家带干粮。刘老师听完我的话,向我摆两下手说:“刚好,我现在就开饭,你在我这吃吧。下午有数学测验,你回家也不一定能拿到馍,等考完数学,你再回家。”刘老师的为人我是知道的,他对学生的关怀也是出了名的,许多学生都在他家吃过饭,他还经常义务给学生剃头。我只好听从师命,在刘老师家吃饭。其实,刘老师家就刘老师自己,师母和他们的孩子都住在农村老家里。刘老师很快就端上来饭菜。当时,吃的什么馍,喝的什么汤,我已经想不起来了,但吃的菜是小炒花菜,让我刻骨铭心。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吃花菜,对我们农村家庭的孩子,别说吃到花菜,连见都没见过。就知道这菜特别的好吃,我好奇的问刘老师是什么菜?刘老师说:“是花菜,要是好吃,你全吃了吧!”刘老师一边吃饭一边说我的学习,他说:“你的语文特别好,尤其是作文写得好,侯老师(语文老师)经常夸你。你的数学也不错,只是前两次没有考一百分,其实你能考一百分的,由于做题不细心,常常在容易的地方出问题。下午细心点,应该能考个满分。”
下午考试很快就结束,试卷的确很容易,我没有多想,交卷后就很快开动“11路车”往家赶。到了家里,没等我开口说话,我母亲就说:“你来了,就不要再去了,读书的多,有用的少,你都考了三次了,不还是没考上吗?家里也没有面了,没有馍给你拿。”说完母亲就挎粪箕下湖去了。我一下子傻了眼,泪水夺眶而出。我真的到此为止了吗?此时此刻,刘老师的话又在耳边响起,“知识改变命运,命运改变人生”,“你快去快回,晚上还要上自习”„„我该怎么办?这时恰巧邻居婶婶看到了这一切,她说:“孩子,你来俺家,我帮你弄馍,咋能不上学呢。你会翻馍吗?”我被婶婶拉到她家里。婶婶很快就和好了面,很快支起了鏊子,她飞快的烙着,我飞快的翻着,我的泪水也不停地流着„„
我终于在临上课前一刻赶回了学校,远远地我就看到刘老师站在班门口,向这边望着。我知道,刘老师是在等我。到了刘老师跟前,我哽咽地说不出话:“刘老师,我„„”刘老师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说:“我知道你家里地情况,你啥都别说了。这次测验,你考了100分。我等着你,就是要告诉你,你要努力,你会有出息的。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后来,我考上大学,选择当一名人民教师,是与这次吃花菜分不开的。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虽然我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作为一名教师,也培养出多名市县高考状元,如今也是桃李满天下。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生猛海鲜、山珍海味也吃过不少,可从来就找不到那盘“花菜”的感觉。我到死都会认为,世界上最好吃的菜就是刘老师的那盘花菜!这花菜浓缩了人民教师的师魂,这师魂的核心是爱。如今这爱心正传向四面八方,传向千秋万代。花菜,花菜,既是花又是菜,花中菜中最可爱。
(作者:任瑾
《安徽教师散文百家》《淮北日报》)
肥 公 正 传
新学期伊始,消息灵通的人士透露:历史老师Mr.程,将会成为我们的新头!众人一片哗然,文质彬彬,身材肥胖的肥公——Mr.程怎能管得住我们这群野马呢?从此江湖多事了!没想到半个学期下来,肥公竟然平添了许多神通,高招不尽,众人难以招架,只得个个俯首称臣。
究竟这肥公有何能耐,居然如此“霸道”呢?只因这肥公身怀四宝。众看官别心急,请听我慢慢道来:
法宝一:请君入瓷法
走马上任后,肥公就充分发挥他的“外交手腕”和“美式公选法”,选出班上最有威信的“野马”,开了个研究会,研究如何搞好班上的纪律。于是乎,找缺点的找缺点,表决心的表决心,研究会成了检讨会、宣誓会。而后肥公就趁热打铁,任命他们为“钦差大臣”,分管班上的纪律,“野马”变了身份,肥公又迫不及待地亮出了他的另一法宝。法宝二:污点记录法
大概班主任的心理学都学得比较好的缘故吧,肥公抓住我们太爱面子的弱点,在教室后贴了一张大白纸,谁违纪就给谁记个大黑点,称之为污点。哪个能容忍自己的名字后面排上一大串黑点呢?这一法宝让平时那些胆大者都心怯三分。但毕竟是新生事物,怀疑者颇多。大白纸刚贴出,就有几个同学糊里糊涂地榜上有“点”了,大有存心和肥公对着干之势。于是肥公又出人意料地用上了他的另一法宝。法宝三:欲擒故纵法
中午,几位榜上有“点”的同学果然被叫到肥公的办公室。出来时,他们竟个个带着笑容,几时见过“特别接见”的同学能笑着走出办公室?放虎归山,必有后患。有个别同学为肥公暗暗担心。不出所料,第二天,那几个同学名字后的黑线又长了一些。不用说,自然又得去见肥公了,但这回出来时,他们面上再没有笑容了。我们想,这回肥公终于开骂戒,但一问,却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了——肥公两次接见他们都只询问了一些学习上的困难、对老师的意见之类的话。也怪,打这以后,那几个名字后的黑点再也不见长了。
法宝四:感情投入法
肥公的和蔼是折腾我们的又一原因。和他攀谈,没有紧张,没有拘谨,有的只是和朋友之间聊天一样的畅快。肥公常说:“什么都是这样,真是狗屎。”肥公的那句“狗屎”的口头禅,班上更是无人不晓。语言上拉近距离不算,肥公还善用“大音稀声”法宝。一次,面对班上的“课堂风暴”,他就以许久的沉默为对策,迫使众“野马”慑服于“非暴力不合作”的仁慈与威严之下。经过这一遭,我们从心底里敬畏起他来。
肥公的法宝不断,班上成绩明显提高。我们不由得感叹:肥公真不简单!
(作者:某学生)
“切入点”即狭义的角度,教材在这点上混淆了视角与角度这两个概念。写作任何文体的文章都有个角度的选择问题。就记叙类文章而言,“切入点”即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其目的是更好的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凸显事件的启发意义。就像摄影,可正面,可侧面,可俯拍,可仰拍„„选准了恰当的角度,就能拍出最佳艺术效果的照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切入的角度得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请同学具体谈《花菜》《肥公正传》在“记叙角度的选择”上值得借鉴的地方。
教师总结:选择“切入点”的基本原则:新,奇,小、深。做到这几点,就能写出立意新颖深刻、个性鲜明的佳作。请同学想一想,要写出老师的个性,还有那些“角度”或“切入点”可供选择? 师生共同得出:
小结
视角的选择更多的体现了写作技巧方面的要求,但绝不能忽略内容表达与情感抒发方面的制约;而切入点的确定则更多地体现了观察、思考方面的深度与敏锐度,其中也有技巧方面的影子。写文章只有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写出美文,才能出精品,作业 :
请以“老师有一颗火热的心”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标题自拟;④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第五篇:《园丁赞歌_记叙要选好角度》教案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
人存在于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总会引起你的冲动,使你欲罢不能。生活是一个多彩的花园,每一瞬间都有可能在你的心灵上折射出新的感受、新的思考、新的领悟。当这些美妙瞬间闪烁的心灵之花触动了你沉睡的情感,使你怦然心动时,你想诉诸于笔端吗?只要我们心怀感激,抓住心灵的感悟,学会选取最佳的记叙角度,我们就一定会一鸣惊人。●过程指导·方法建议
——从例文中认识记叙角度的妙处
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记叙文是通过对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你认为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那又如何做到条理清楚,人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动人呢?其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取好记叙的角度。
记叙的角度有三种:一是第一人称的记叙,二是第二人称的记叙,三是第三人称的记叙。
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
一、第一人称的记叙: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如:
我常常把童年在大自然中的陶醉,比拟成一朵长醉不醒的睡莲。细长细长的枝蔓,支撑
起我的骨架;圆圆的绿色叶子,编织成我一个个梦的摇篮。我在一条东流的春水中,起伏颤动,每一朵童腮般的粉艳的花蕾里,都藏着我幼小的精灵。我睡卧花丛,任风儿摇摆,任春水颠簸;不管它流向哪里,都流不走我的精灵,我的梦境……待睡莲的花蕾睁开睡眼,则童年的岁月,已被流水驮走,东去的春水,便再也不回头了。——丛维熙《裸雪》
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第一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
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第三人称的记叙
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如:
他的精力很充沛,态度和悦诚恳而又善于体贴,声音洪亮自然。他说话时像一个老练的演说家一样的明晰有力,而且能极自如地运用丰富的词藻。他是个第一流的牧师,能够对他所喜欢的人毫无顾忌地畅谈一切,更能够在教训别人时不至引起对方的反感,在强迫别人听从自己的意思时不使别人感到屈辱,有时甚至能够在干涉别人的私事时不显得鲁莽无礼。他的热忱和同情心的源泉,一刻也不会干枯……
——【英】萧伯纳《康蒂妲》 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第三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
第三人称的记叙述,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自由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三、第二人称的记叙
有没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没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其理由是,第二个人称“你”(或“你们”)不能作记叙的立足点或观察点;另一种意见认为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其理由是,人称问题是一个记叙“称谓”的问题,文章中用第二人称“你”(或“你们”)的称谓记叙,是一个客观存在,不能轻率地予以否定。应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作为记叙的第二人称,在写作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虽然在记叙中有时也会出现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但这只是“人称”,和“记叙人称”并不是一个概念。看一篇文章的记叙人称,主要应从作者记叙时的立足点、观察点着眼,从叙述者、读者和被叙述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不能做叙述者,也就 是说,作者不能站在“你”和“你们”的立足点,来叙述“你”和“你们”的事迹,实际上文章中的“你”或“你们”,只能代表读者或被叙述的对象。有些文章,有时采用第一人称记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在行文中有时用“你”“你们”“朋友”等来称谓来呼唤读者,直接与读者发生感情上的交流。这里第二人称的出现,并未改变作者记叙的立足点,文章依旧属于第一人称的记叙,全篇以“我”作为记叙的立足点,为了记叙的亲切,往往用“你”或“您”来称呼被叙述对象。有时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叙述主人公的事迹,只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用“你”来叙述被叙述对象“他”,但这也并未改变叙述者局外人的立足点,也应划归第三个人称的记叙。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文章中,无论是采用第一人称的记叙,还是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都要特别注意人称的统一。一般来说,一篇文章最好采用一种记叙的人称,否则会因不断变换观察点、立足点而使记叙的头绪不清,脉络混乱。当然,提倡记叙人称的统一,并不是绝对排斥同一片文章中的人称转换,有些文章,为了避免第一人称的局限,有时将记叙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起来使用。不过这种交替不能过于频繁,在人称转换处,必须交待清楚。
●素材资源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接触许许多多的老师,头脑中留下许多难忘的情景,有些老师我们至今难以忘怀。作家也一样,作家们通过记叙来赞美他们的老师的崇高品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伟大难忘的老师。
搜集一些颂赞老师的文章或片断,在作文课上交流。
1.陈老师个子很高。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他讲课时,一只手搭在课桌上,另一只手的指缝里,就夹住一颗粉笔。他的手掌片开后,奇大,白白的,筋凸出来,薄薄的像菜刀。一课结束时,他粉笔一丢,两手掌合住,相互擦一擦,沙沙的,那声音很像剃头师在刮布上刮剃刀。——李祥森《小学老师》
2.孙先生是我在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国文女教师。在我记忆的画廊里,她永远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身材修长,风姿绰约,雍容大方。有一次她穿一套垂地的天蓝西式衣衫,又罩上一件深蓝色的披肩,远远看去像外国童话里的天使。然而在现实生活里,这却成为几个淘气的同学借以嬉笑的话题。她毫不在乎,一笑置之。其实她那时才二十五六岁,没有结婚,大学毕业后就在这个中学里当教员。
——何为《老师对我说》 3.初二教我们物理的,是刚从师专毕业的一位男教师,姓何。他个儿不高,身材瘦削单薄,叫人想起郑板桥的竹子;他的头发黑而柔,呈三七分匍匐于最高海拔上,很顺服很有条理;黑发下是一帧白净清香的脸,很年轻很有书卷气;何老师没戴眼镜,一对眼珠,很黑,不动时似乎在亲切微笑,偶尔蝌蚪般地倏忽游动时,便将蕴藏的一股灵气泻了出来。——乐晓薇《红脸儿》
4.袁老师大眼睛,短头发,中等个,端庄,穿着永远得体,不戴项链,不戴戒指,黻没有让你感觉到她没有钱,而是让你感觉到她比很多戴项链戴戒指的有钱,只化淡妆,轻描淡写,恰到好处,不哇啦哇啦跟学生说话。——梅子涵《女儿的故事》
5.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画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6.这位新老师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面目的丑陋和身材的矮瘦。他的眼睛出奇地细小,里面滚转着一颗黄豆大的瞳仁,连颜色也是黄黄的。鼻子显得分外尖削,嘴角边还生有一撮稀疏的黄须。因为年纪大了,腰背也就十分伛偻,仿佛永远俯屈着身子。看到他,很容易使你联想到一只胆小的鼬鼠。不过,外表虽然引不起人家的尊敬,据说他的文理倒是很亨通的…… ——王西彦《私塾师》 ●表达实践·写作指导 题目设计和思维分析 ——我的老师
请以“我的老师”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标题自拟;④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老师”是这个文题要写的中心人物。“我”限定作者与老师的关系,因此写作本文,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也可选取第三人称的记叙角度。
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是所有民族传统、道德的规范,如果都按这一共性来写老师,恐怕天下的老师都是一个样子了。要写好这一题目,必须重点写出老师的个性。“个性”是独有的,是其他人不具备的东西。你的老师的个性,在外人看来可能“很怪”,但你却能透过外在表层,发现其中美好的东西。你只有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充分地挖掘出来,才能给读者树立一个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的形象,而且只有这样的形象才是完整、真实、感人的形象。在语言表达上,用亲切、幽默、直率的语言会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佳作展台】
田老师琐事
田老师是我们初二时的生物老师。她50多岁,头发已经花白了,厚厚的眼镜片下,总是闪烁着敏锐而又慈爱的目光。虽然她只教了我们短短的一年,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记得有一次上要解剖蟾蜍。大家走进解剖室,只见一尘不染的解剖台上摆放着一只只已被破坏了神经系统的蟾蜍。同学们顿时兴奋起来,胆大的抓起来就玩,胆小的也小心翼翼地碰了碰,我也好奇地摸了几下。上课铃响了,田老师走了进来,看了看解剖台上一只只蹬脚咧嘴的蟾蜍,皱了皱眉。她严厉地问:“谁动过蟾蜍?”闹哄哄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接着是一阵沉默。田老师的脸色缓和下来,说:“没有动过就好。这些蟾蜍还没有消毒,如果与人的皮肤接触了,对皮肤有很大损伤。”教室里寂静得能听见呼吸声,有几个女生脸上充满了惊慌,打量着周围的同学。我的心嘭嘭地跳着,两只眼睛紧紧盯着自己的手。这些都逃不过田老师那锐利的目光,她故意停顿一下,突然大声说:“快去洗手!”又是一阵沉默。随着一个女生惊慌失措地奔向水池,整个班就像炸开了锅,大家纷纷跑到水池边,忙不迭地打肥皂、洗手,有的还洗了好几遍,我也如梦方醒,跑去洗手。几分钟过去了,**渐渐平息,大家都回到了座位上。田老师却笑了:“一共32人,就有32个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同学们刹那间全明白了,哄堂大笑起来。在大家的笑声中,田老师说:“遵守纪律看来是小事,但假如我说的是真的,你们中的32人将要为不遵守纪律付出沉重的代价。你们以后都要走上工作岗位,严格的纪律要陪伴你们一生,一个不遵守纪律的人,是不会受人尊敬的。”几句平常的话,猛烈敲击着我的心,我笑不出来,我望着田老师~种崇敬的感情油然而生,她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解剖课后,我因为成绩不错,被选入参加区里比赛的参赛队,每天下午两节课都要去活动。田老师每次都早早地帮我们把用具摆好。活动后,又执意让我们先走,自己一个人留下来收拾东西。有一次,实验用的鲫鱼没有了,她顶着四五级的大风,亲自骑车去农贸市场购买。回来后不顾我们的劝阻,连口气也不歇,就帮我们洗鱼,准备解剖用具。看着她那忙得团团转的身影,我们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发誓一定要取得好成绩,不辜负老师的期望。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第二名,看着田老师开心的微笑,我们几个星期来的疲劳都无影无踪了。
进入初二下半学期,我们增添了一门新的课程——三防(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仍由田老师执教。盼着、盼着,一节室外演习课终于到来了。那天田老师穿了一身蓝白相间的运动服,显得格外精神。我们来到操场(模拟战场),开始了第一项——防御核武器演习。田老师大声说:“西方发现闪光!”按照规定,应当立即背向西方趴下,用胳搏护住头部。我们却有人嘻嘻哈哈;有人面面相觑,不知那边是西;也有人迟疑地站着不动,怕弄脏了衣服。正在这时,只听“嗵”的一声,只见田老师已趴在了地上,头紧紧埋在两臂之上,身体周围尘土飞扬。看到这种情景,大家似乎都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力量的驱使,没有命令,大家却几乎同时趴在了地上。许久,随着田老师“起立”的口令,大家才起来,老师望着我们,我们望着老师,摸着自己的黑脸,一起笑了。
一晃两年过去了,我已上了高一,田老师早已不教我们了,但每当想起她这些琐事,我总是不由得发出会心的微笑。我庆幸,我遇到了这样一位好老师。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她是否陪伴在我身旁,我都会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在生活的海洋中,鼓足勇气,扬帆前进。【点评】 这是一篇学生习作,小作者选取了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写了田老师的三件事:在解剖蟾蜍的课堂上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不辞辛苦的组织、指导学生参加解剖竞赛;“三防”演习身先士卒,做学生的表率。这三件事都有典型性。老师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几乎是天天都要进行的,而田老师却不一味地说教,她先查有谁动过蟾蜍(没人承认),再说蟾蜍对人皮肤有损伤(动过的人开始惊慌),然后催促动过的人去洗手(不查自明)这时田老师“却笑了”,大家也“哄堂大笑”,明白了老师的用心,师生相通了。田老师所说的应该遵守纪律的话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田老师的教育收到了最佳效果。
文章写三件事,中心是一个——田老师忠于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热爱学生,循循善诱。她无愧是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值得肯定的是,习作者在剪裁上的巧妙,三件事并没有平分笔墨,而是详写第一件事,重点突出田老师的循循善诱,教育有方;略写后两件事,重点突出其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对本职工作的兢兢业业。这样,就使文章层次清楚,重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