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学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二、范读课文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第二篇: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3.背诵全文。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2.背诵全文。学习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知识链接
本篇选自《陶渊明集》。(1)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楚辞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
(2)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
(3)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似乎是一种召唤。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兮,语气助词。知人论世,走近作家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骞:jian,飞举的样子。翮:he,羽翼。骞翮:振翅高飞。翥(zhù助):飞翔。这两句是说有超越四海的壮志,期望展翅高飞。)
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1.预习课文
(1)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把握辞意。诵读指导: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诤谏()轻飏()熹微()眄庭柯()流憩()矫.......首()出岫()景翳翳()盘桓()窈窕()遑遑()棹.........孤舟()耘耔()东皋()壶觞()瞻衡宇().....3.理解诗前序的意思,理解重点词语。4.初步积累
1)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 .2)古今异义词
于时**未静()..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景翳翳以将入。(.悦亲戚之情话()..3)一词多义
心
①因事顺心()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夫
①问征夫以前路()②乐夫天命傻奚疑?().. 事
①将有事于西畴()②从人事().. 之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②求之靡途()③四方之事()... 奚
①奚惆怅而独悲()②乐夫天命复奚疑().. 5.具体指出全文的基本行文思路。
探究案
(一)研读第1段 思考: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1.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二)读悟第2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4、作者为何对“松菊犹存”感到欣慰?
5、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第二课时
(三)读悟第3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四)读悟第4段
1.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2.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练习案
(4)词类活用
生生所资()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傲,). 策扶老以流憩(流,)或棹孤舟(棹,).. 感吾生之行休(行,).积累提高 1.选出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惆怅(chóuchàng)壶觞(húshāng)矫(jiǎo)首 崎岖(qīqū)
B.盘桓(hãng)眄(gài)庭柯遐(xiá)观
流憩(xì)
C.涓涓(juānjuān 翳翳(yìyì)沟壑(hâ)斟酌(zhēnzhuó)
D.进谏(jiàn)瞻仰(zhānyǎng东皋(gāo)乘化(chãnghuà)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①觉今是而昨非
②三径就荒 ..③引壶觞以自酌
④策扶老以流憩 ..⑤请息交以绝遊
⑥乐琴书以消忧
..3.对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是
①舟遥遥以轻飏
②木欣欣以向荣
③乐琴书以消忧
④聊乘化以归尽
⑤请息交以绝游
⑥问征夫以前路
⑦农人告余以春及
⑧眄庭柯以怡颜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②④/③/⑤⑧/⑥⑦ 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既自以心为形役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人告余以春及
D.乐夫天命复奚疑 5.对文意概括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段交待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为下文抒写弃官归田的决心作铺垫。B.第二段描写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令诗人留连忘返、自得其乐,同时也通过对夕阳晚照、苍松兀立、引壶自酌等场景的描写,揭示出诗人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
C.第三段描写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字里行间体现出诗人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游山玩水的幽雅闲适和琴书相伴、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大自然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促使诗人欢欣鼓舞,诗性大发。D.第四段抒发了诗人委心乘化、乐天安命的情志。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朴归真,但在“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中却隐含着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并给以奖励,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
B.向秀丽这个名字对于青年人可能有些陌生,可对50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C.杨辉返校后对拯救落水儿童的事只字未提,直到一封表扬信送到校长室,这件好人好事才为大家知晓。
D.这些软件如果分开买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买只要340元,便宜了近三分之二。7.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那次火灾后,村中人听到孩子的惊叫声就杯弓蛇影,以为又是哪一家发生火灾了。
B.这家银行的资金投资于建筑上的太多,问题一发生,当然是尾大不掉,很难满足客户需求。
C.只要你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就不会对我如此求全责备了。
D.黄山风景,进退维谷,美不胜收。
8.下面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
A.遂见用于小邑。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不者,若属皆且为之虏!
D.吾属今为之虏矣!
参考答案:
1.①正确的,对的 ②接近
③举起
④拄着
⑤停止
⑥以„„为乐
2.B(用棹划船)
3.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亲属和外戚。今义是有婚姻关系的成员或有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C.(①②④为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③⑧连词,表目的关系,译为“来”;⑤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⑥⑦为介词,译为“把”、“拿”)5.A项为被动句。B、C、D三项为倒装句。
6.C(介词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
7.C(看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诗人不是欢欣鼓舞,诗性大发,而是悲愁叹老,自伤自悼,这种敏感与哀伤是诗人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的自然流露。)
8.①(我已经)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了),可恨(这)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以前路”是后置了的介宾短语作的状语。“之”实在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②园子(由于)每天涉足已经成了有趣的园子,大门虽然安设了却常常闭关。【“日”为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而”为转折关系的连词。】 ③时而沿着幽深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窈窕”“崎岖”都是形容词活用为介宾短语,“以”“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④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9.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10.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参考译文]
1、古今异义词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 古:指知心话 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指农事 今:泛指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 古: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觉今是而昨非 是 古:正确 今:判断词 非 古:过错、错误 今:不 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埋怨、遗憾 今:仇恨、怨恨
2、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 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 时:有时(2)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幼:儿童、小孩子(3)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 琴书:抚琴、读书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棹: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4)使动
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5)意动
乐琴书以消忧 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 悦:以。。。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 善:以。。。为善 羡慕
3、一词多义
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 疏导、引来 引壶觞以自酌 端起 引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 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 引兵欲攻燕 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 避开、退却
乘 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 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shâ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牛十二,乘韦先 四的代称
策 策扶老以流憩 拄着
振长策而御宇内 马鞭子,引申为暴政 夸父弃其策 拐杖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引申为驯养
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将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辈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行走
4、虚词把握
以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连词 相当于“而”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介词 把、拿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动词 用,采取 日以尽矣,荆轲岂无意哉 副词 通“已”,已经 相当于“何”的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奚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焉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 7
第三篇:《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3
一、导入新课
1、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 生:陶渊明
2、本文是循着怎样的一条情感思路来叙写的? 本文的情感思路可分为五个阶段: ①“从开头——觉今是而昨非”,写作者的思想斗争:想辞官归隐,却又似割舍不下;想积极入世,继续仕途,又与自己心性不合。最后决定归隐田园。②“舟遥遥以轻飏——载欣载奔”,写回家途中的欢快与急切心情。因为已解决了思想矛盾。
③“僮仆欢迎——抚孤松而盘桓”,写回家后幸福愉快的日常家庭生活。
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或棹孤舟”,写回家后的社会生活。
⑤“既窈窕以寻壑”——结尾,写回家后的反思与感悟。
这五个部分表现的正是作者情感发展过程,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情景描绘中,以形象托出。本文开头一句,实际是作者经历了这一番情感发展之后,喊出的一句富于内容的话。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
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四,注意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第四篇:归去来兮辞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2.课文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辞”的特点。2、朗读课文。3、学习序以及文章第一段。
一、导入新课
(1)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 生:陶渊明
(2)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那么大家能不能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有多深? 生:讨论并回答 师:(引导并总结)①渊明号“五柳先生”,他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为什么要以五柳先生为号,而不以牡丹或百合为号?(老师提示)他的《归园田居》中有没有写柳树的诗句?(让学生回顾):“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由此可见陶渊明很喜爱柳树。大家想想柳树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我们经常说“柳絮飘飘”,可见柳树是很飘逸、很洒脱的。诗人写柳树,其实是以柳树来托物言志。诗人以五柳自称,借此来说明自己追求那种自由、洒脱、飘逸的境界。在文坛中有很多文人都是这样的,例如被称为„梅妻鹤子‟的林逋,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清高峻洁。②渊明又号“靖节先生”,在古代“靖”有“显”的意思,如靖志就是显志的意思,靖节就是保守节操,显身之志的意思。他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显示出他怎样的节操?(生回答,师引导并明确)——崇尚自然。
(3)称渊明为靖节先生,难道他是浪得虚名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从文中来看看陶渊明是否为名副其实的靖节先生。
二、课文解析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篇好文章,它的题目更是值得探究。本文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并序》。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①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楚辞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
②兮是语气词。③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④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似乎是一种召唤。
三、相关知识简介: 1.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着名的《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2.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着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接着用三段文字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四、朗读
1、先请学生轮流朗读,每人朗读一个自然段。2、放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提示:①本文以四字、六字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例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六字句以一/二/三顿读,例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②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音 惆怅--chóu chàng
飏—yáng
眄—mǎin
岫—xiù
翳—yì
皋---gāo
棹—zhào ③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畴”“舟”“丘”“流” “休”。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之”“期”“耔”“诗”“疑”。3、学生集体齐读。
五、学习序
1、学生默读一遍,利用注释帮助阅读,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生生”(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2)重点虚词:“求之靡有、四方之事”中的“之”(3)古今异义
**,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幼稚,古义:小孩。今义:年纪小或缺乏经验。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4)特殊句式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状语后置 遂见用于小邑
(见,被)被动句 2、找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小结: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六、学习第一段
1、学生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2、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1)特殊句式
既自以心为形役
被动句,句中“为”表被动(2)古今异义
问征夫以前路
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3、内容分析
(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4、小结:“辞”的开端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喟叹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虽已“迷途”,但“迷途其未远”,回头还不迟。寥寥数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既是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浊的揭露,矛头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在沉痛和愤怒之余,又不乏因决意归隐而欣然自得的意味。在这种感情的抒发中,“归去来兮”的原因也就蕴涵其中了。“舟遥遥”四句,将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和归心似箭的感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5、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结合解析以及对文意的理解尝试背诵。
七、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习题一第1小题。
2、熟读文章第二——四段,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文章第二——四段。2、分析文体特点。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情况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二段。2、教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1)通假字
乃瞻衡宇
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
景,同“影”,日光。(2)古今异义
策扶老以流憩
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3)词类活用
策扶老以流憩
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园日涉以成趣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4)固定句式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载……载……,一边……一边……。3、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二段。4、内容分析:
(1)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的感叹,“松菊犹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4)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5)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也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小结:本段描写初回到家时的情景。5、学生集体齐读此段。三.学习第三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2、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三段。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2)词类活用
或棹孤舟
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3)特殊句式
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于西畴有事“)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4、内容分析:
(1)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
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叹。此番作者重回久违的田园,更坚定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2)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①、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②、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③、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
小结:此段在描写和叙述中饱含感情。虽然有低沉的感叹,也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基调仍是乐观、旷达的。此段寓情于景、于物、于事之中,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四段。2、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四段。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特殊句式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4、内容分析
(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是作者抒发感慨,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
(2)“富贵”六句写出了什么样的内容?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则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
(3)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作者以此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他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在此段得以充分的体现。
五、综合探究
1、本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充分突出了这种文体的特点,利用这种特点为内容的表达服务。如他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就极尽铺陈之能事,而这种铺陈是分清主次、有所选择的。在句式上,整饬对仗之中又包含参差错落。作者将满腔的感情都寄寓在景物的形象描写之中,词采华美、音韵和谐却又“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李格非《笺注陶渊明集》卷五),鲜明地突出了辞赋在词采和音韵上的特点,这种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感染力,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同时,本文也善于用典,如第2段中“三径”“容膝”分别用了蒋诩归隐不仕和北郭先生辞聘的典故,似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毫无用典之痕。
2、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正如前人所说:“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能。”(〔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
六、全文总结: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2、拓展练习
大家仿写句子,谈谈对陶渊明的评价。看例子: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这个“松“就是文章的例子。请大家仿写句子。
参考:你是一只前世的鸟,翱翔在异域天空。
你是一株傲霜的菊,绽放于红尘之外。
你是一只翱翔的鹰,盘旋在苍穹之中。
你是一轮明净的月,高挂在凡间之上。
你是一江清澈的水,长流于高山之巅。
总结: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你是一株隐逸的菊,开在宁静的东篱;你是一朵自由的云,飘在理想的天空;你是一只倦飞的鸟,飞回自然的山林。你是崇尚自然、追求个性的理想主义者,守护着自己心性自由的精神家园。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第五篇:归去来兮辞教案
一、导入: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两句话反应出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字面意思是:
早上你还是一个乡村野夫,(因为读书,因为机缘),到晚上就能进入朝廷入将拜相,吃皇粮了。
===昔日刘邦不过是一个乡村野夫-田舍郎,却能够楚汉之争尽收天下。岳飞出身于平民之家,却也能因为自身的努力而成为一代名将。===可以理解为:
激励人们要奋发图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改变命运,最终获得名誉。
===也可以理解为对古代社会这种现象的批判。
古代的社会现象,说明读书科举是下层社会和上层社会的唯一桥梁,只有读书能让人平步青云(出生显贵的除外),所以古训很多都把读书说的过于重要,也就产生了类似范进中举的悲剧。)
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 生:陶渊明。
师:对,陶渊明。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了,初中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两篇文章,一篇是散文《桃花源记》,一篇是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
陶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官僚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猛志逸四海”(猛志:壮志。逸:超越。四海:犹天下。)“大济于苍生”(比喻奋发图强,造福百姓。)的壮志,可是东晋末年战乱频仍,官场黑暗,他的理想被击得粉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辞官回家了。
赋《归去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陶潜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二、析题 标题五个字,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我想请同学来为大家解释一下这个题目。
生:“辞”是一种文体,“兮”是一个虚词,在“辞”这种文体中大量应用,没有实际意义,“来”是一个助词,也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归去来兮辞”五个字,就是“归去吧”的意思。
师:他说得非常好,看来是经过了充分预习的,请大家在课本上标记出来。但“归去来”这三个字,除了课文注释中的解释之外,学术界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种认为“归去来”是“归去,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还有一种认为,“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正如我向大家介绍我的弟弟时说“他是我兄弟”,实际是说“他是我弟弟”,课本的解释实际是同意第二种观点。
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又有人称“辞”为“骚体诗”,其特点是:
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
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兮”实际是楚地方言中的一个叹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如:(出示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楚辞中的经典名言,大家都很熟悉了,请大家舒缓、抒情地读一读这句话,领会课文的朗诵技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或: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可见,“辞”类文体的颂读,停顿分外重要,既要注意停顿的地方,又要注意停顿的时间,才能读出辞赋的抒情味道。
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本文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出示生字词
二、下面,我们一齐有感情地颂读课文,读出大家所说的味道。(师生齐读)
三、研读课文 1.自由诵读序文
序文叙述了作者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交代了写作的原由。思考: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小组探讨)明确: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饥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需要去奔丧。
结合全文看,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另外三点才是根本原因。2.男生读第一段
A.朗读指导:
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悟、知、远、觉”应重读。
B.思考:
第一段写弃官归田的原因和弃官归田时的欢快心情。
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小组探讨)明确:“田园将芜”“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责自悔,“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自恕自慰。总的心情是“悲——乐” 3.齐读二、三段
A.朗读指导: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
B.思考:
本部分极力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本部分的叙事线索及心情。(小组探讨)
明确:抵家——居室——涉园——出游(欣喜若狂——舒适安逸——留连忘返——重审心志)4.4.女生齐读第四段
本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当陶渊明陶醉在美丽的田园生活中时,他发出了“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感叹。什么叫“乐夫天命”? 生29:安于命运。师:安于什么样的命运?刚才我们体会过的!生30:顺应死生变化、听其自然的规律。
师:他安于什么样的命运?或者可以说“他的追求是什么”。生30:自由,过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
师:乐夫天命,你能够非常自由的“乐”一次吗?把这一句“乐”出来!首先,你面部含笑,满心快乐,然后读出这句话。
生30:(平淡的)乐夫奚疑„„乐夫天命——复奚疑?(学生紧张读错,笑声)师:我既然乐,就高兴的把这一句乐出来。谁再来?(生跃跃欲试,但无人站起)师:还是老师来吧!(笑声)
师:聊乘化——以——归尽,乐(高亢的)——夫天命——复—奚疑?可以吗? 生:(齐)可以!(掌声、笑声)
师:同学们,陶渊明曾因养家糊口为官,但他不愿“心为形役”,不为“五斗米折腰”,最终辞官归隐。在他余生的20多年内,虽然皇帝多次征召,但不管生活多么困苦,他再也没有踏入官场,始终过着恬淡无拘的田园生活。后世称他为“靖节”先生,就是赞颂他坚守高洁品性的情操!他是一个追求个性独立、精神自由的理想主义者,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保持着心性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他还说“乐夫天命复奚疑”,太有点听天由命了,可我们今天说听天由命是一个贬义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师:是啊,我们今天也反对听天由命,我们说不能向命运低头,作为一个深爱儒家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作者应该是积极入世的,么我们如何理解陶渊明的乐天安命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陶渊明应该是积极的,因为他积极,才看不惯官场的腐败,才会有他辞官归隐的惊世骇俗之举。
生:那他的辞官岂不是逃避?
生:我们不能用今天人的眼光来评价古人,在那样的情况下,凭他的个人力量,是不可能对世道有什么改变的,他对官场不满,愤然离去,正是因为他不愿同流合污,这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追求。(学生鼓掌)
师:说得非常好,儒家一直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那样一种社会环境下,陶渊明兼济天下的梦想难以实现,他只有退而求其次,选择独善其身。
《归去来兮辞》中流露出陶渊明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理想不得实现的无可奈何与听天由命。《归去来兮辞》让我们全面了解了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对陶渊明而言,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生活的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推荐大家课后品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有代表性的诗作。课后还请大家把文中凡有“以”的句子找出来,归纳虚词“以”的用法。
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遍课文,感情陶渊明的人生情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下课)
5.5.再读课文
思考:
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归隐田园的道路?(小组探讨)明确:
⑴.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⑵.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⑶.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五、小结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六、背诵提纲
归途: 舟-风-问-恨
抵家: 瞻-欣、奔-迎-候
径-松、菊-幼-酒 室中: 引-眄-倚-审 园中: 园-门-策-观
云-鸟-景-松
交游: 巾车-孤舟-寻壑-经丘
木-泉-善-感
七、作业
背诵全文
搜集陶渊明资料
第二课时
一、提问背诵 1.齐背
2.指名背诵
二、介绍作者
【作者简介】
陶潜,又名_______,字元亮,____(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_________”。又自称作“_________”。《陶渊明集》,其中包括诗、文辞、赋,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殇斛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思想来源】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辞官回家了。
分析:没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就无法做出这样的举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传,这正是人们对高尚品德和气节的追求与向往。【桃花源记】
陶渊明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陶渊明·酒·菊】
酒是陶渊明精神的寄托;内心情感的倾诉;韬晦免祸的手段。菊是陶渊明人格的化身;高尚气节的象征;理想境界的追求。陶渊明对酒的依恋,对菊的欣赏展露的是他一生的精神状态及他在文学上的信仰。
当然,酒之外,陶渊明独爱菊,当诗意的中国文人把精神人格赋予给万物之后,菊便成了隐士们的最爱,成就了他们对高洁人格的想象。
在菊与酒之间,陶渊明纵情的挥洒着他的人生,驰骋着他的才情,在滚滚红尘之外,为我们留下了一方云淡风清的天地,为世界留下了一处精神上的世外桃源。
三、重要作品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讨论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淡泊明志 闲适自在 固穷守节 厌恶官场
躬耕田园 诗酒琴书
四、介绍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①成功的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境界
②发现日常生活也是充满智慧和哲理的 ③开创了田园诗的新题材
④“不为五斗米折腰”崇高人生境界,为后代士大夫提供了精神家园
五、陶渊明代表名句
1)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
3)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5)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7)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8)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1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细流。
六、陶渊明经典材料运用
1.如何使用“经典材料”?
A、首先分析这材料的用途;
B、其次要学会变换角度进行发散思维,头脑变得圆通一点。2.运用举例
(1)2006年全国高考卷1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① 陶渊明尽管有“猛志逸四海”,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他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在那样的时代,他的才能还不足以在那条路上走通,所以就归隐田园,做他的诗,采他的菊,喝他的酒去了。陶渊明没有像这个题目中的乌鸦那样,行也要行,不行也要行——他没有因为渴望政治上的成就,就像屈原那样上路走到天黑,投汨罗江而死;也没有像杜甫那样,明明只有诗才,却偏偏自诩有能力“致君尧舜上”。这就是陶渊明明智、通达、可爱的地方。
② 陶渊明不善于写那种字句华丽的诗,与他那个时代崇尚藻饰的诗歌风格格格不入。他没有铺陈华藻的才能,但他却善于开掘题材,开创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田园诗风。他的诗风质朴醇厚,这是另一种才能。陶渊明很明智,他没有忘记自我而去盲目模仿别人,因了不求其同,反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价值。如果天空上飞翔的都是捕捉小羊的鹰群,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具有相同能力的一种生物,这个单一的世界将会非常可怕。
(2)2006辽宁高考作文题目(60分):
题目:肩膀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陶渊明与“担当”或“承担”有何关系?或许你觉得,陶渊明跑进田园,看起来是逃避。但换个角度思考,他实际上是为了获得人格的独立,不愿与当时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因而他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那些缺少道德担当的人,则可能与世浮沉。这样,陶渊明就你塑造成一个有所担当的榜样,顺理成章地写进这篇作文中了。
不过,你也可以产生另一种立意:陶渊明躲进田园,是逃避社会责任,只顾独善其身。
陶渊明归隐田园,也许他对自己算是负责了,但他的肩膀似乎有些柔弱,挑起了自己的人生,却卸下了社会的责任。一个人去喝酒,去采菊,固然可以“悠然见南山”,“而无车马喧”;然而,这种悠然和寂静中,恐怕只是自私的人生态度,给弱者以精神空间,却无法呈现出人类伟大的精神力量。杰出人物有时也难免作出世之想,孔子就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但他最终还是觉得“鸟兽不可与同群”——他有使命感、责任感,不愿做退耕的“荷蓧丈人”,不愿躲进桃花源般的乌托邦。在孔子看来,任何时候,人都必须以自己的肩膀,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孔子比陶渊明更为伟大的的原因,就在这里。(3)经典范文
2005年湖北高考作文题为:材料作文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菊花人生
2005年湖北高考满分卷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可是,他真的活得像世人所说的那样:处于桃源之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充分地理解他那决然离开人人都认为是幸福生活的官场情怀?能够体悟出他那处在世俗纷争、虚伪污浊的官场中的苦痛与无奈?他明白,凭借一个人的能力,是根本无力挽回历史潮流的。既然这样,他就没有必要留恋,就只有选择愤然出世。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悲伤,走得落寞,甚至还有几分凄凉。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他嗟叹自己的才华竟在这官场中充分地施展。他只有内在心里矛盾,在内心痛苦,从而派生出外在的“菊花”情结,“菊花”人生。
于是,陶渊明希望自己“入”则清闲、自在,忘记一切,超凡脱俗,回归自然;“出”则大济天下,兼济贫穷百姓,以文穿透社会,抒写人生情怀。或许正因为他的抑郁和极度挣脱,使得他在战胜世俗,战胜自我的拼搏中,给了世人一种惊世骇俗的超然,一种出乎寻常、回归自然的超越自我的静美。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陶渊明“出乎”的,便是外在的豁达、潇洒;“入乎”的,似乎就几近于闲情、雅致了。我们常常只看到陶渊明简单的怡然自得、情趣盎然的“出乎其外”,却不知,他的思想挣扎、心情苦闷而复杂的“入乎其内”。或许有人说他超然,或许有人说他超傻,这些,相对与他而言都并不重要。在陶渊明的眼中,重要的是菊花,是对人生,对自然的真爱,是他对超越平常人生的与众不同的全部诠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分明地看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陶渊明,端一盅菊花茶,悠然地品味着他的菊花,“出”世与“入”世的人生。
(4)材料运用练习
分析以下作文题目,看能否运用陶渊明的事例,如果可以应该怎样用? 2012年重庆:
一个人被关一个冷库里,一个门卫来解救被困人员,事后有人来问门卫,这不是你的本职工作为何你要解救他?门卫说:因为只有这个人,每天早上和我说,早上好,以及晚上对我说再见,而今天他只对我说了早上好,还没有对我说再见,所以我判断他在冷库里被困了。
2012年全国卷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2012江西高考
围绕“你不要想着你没有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拥有什么”、“你不要想着你现在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没有拥有什么”两个主题,选择展开议论
2012辽宁高考作文 《大隐隐于“乐”》
一个音乐家登台穿的非常朴素,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穿的华丽些,他说人要隐没于音乐之后。根据这个材料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