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艺术班语文上学期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学案(小编推荐)
“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学案 何为时评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
“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报道,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也可以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意见,就是“时评”。几种形式
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本身进行直接的评论。一般有三种类别,一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基本特征
1、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
2、在写法上,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事论理,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
3、在命题上,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写作要求
1.选取恰当的当下新闻(话题鲜)
2.确定鲜明独到的观点(观点辣)3.搜集典型有力的论据(论据杂)
4.运用严密有趣的语言(语言趣)基本思路
请就下面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老师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参加劳动,看到脚手架上悬挂着一副标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老师问学生:“这八个字有什么含义?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范文示例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建筑工地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么一则令人信心百倍的宣传标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引述材料)
这的确是一句睿智的口号!(亮出观点)
毫无疑问,建筑,理所当然的是我们生存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建筑居室,也理所当然的是关系到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大硬件之一;它们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更是关乎百姓幸福生活的百年大计!因此,建筑工地上,绝不能允许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豆腐渣”工程横行!而必须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展开一:分析材料——建筑)由此,我们联想到,作为立国根本的教育事业又何尝不是应“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呢?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条标语有两层含义。其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应以“塑造人类灵魂”为己任,以“育人育本”的“思想教育”为重点,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做到“质量第一”,努力培养出“思想先进,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适合当前现代化建设需要并能与国际接轨的甘于奉献乐于助人且“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人才。而教育部门的领导者,更应首先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主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决不应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地只管分数靠前而不问素质质量如何。其二,作为学生,也应该以这条标语为座右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从而做到“质量第一”。如果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不以“育人育本”的思想质量为高,不以“育人育本”的思想质量和教学质量为重,而只求分数上去了,其他则不管!那么,纵有再多的大学生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也是枉然!这样不仅会使祖国兴旺发达的现代化建设成为泡影,而且和谐社会建设也必将成为一句空话!中国人民又将永陷贫穷落后的万丈深渊之中!赶欧超美也永远只能是“白日梦”!(展开二:由建筑联想到教育—先教师后学生)
由此我们进一步联想到,无论干什么事业都需要强调“质量第一”。今天已是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时代,是高科技迅猛发展使地球成为小村落的时代。小而言之,一个企业,只有讲究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站稳脚跟;大而言之,我国各方面的规划和建设只有奉行“质量第一”的原则,才能真正占领市场,击败称雄于全球的强烈竞争对手从而赢得真正的胜利。三鹿集团因质量疏忽而宣告破产的沉痛教训,再一次告诉我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更是国家的生命!哪个国家拥有高质量的人才,拥有高效率的管理,拥有高水平的领导,那么,哪个国家就一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展开三:事业—先企业后国家)
总之,没有“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精神,建筑队无法生存,教育无法发展,国家无法昌盛。(总结全文)学生作文结构提纲与评点:
“述”,看到建筑工地上悬挂的标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述材料),深思之余,油然而生赞叹之情。(亮观点)
“议”,这不是一句单调的口号,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有着启发人们心智的强大力量。(分析材料),它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把人们当前的工作与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挂起钩来,赋予平凡的工作以深远的意义。(稍作拓宽,为下文联系实际张本)
“联”,其实,何止建筑要质量,学校的教学,育人育本,更要讲究质量。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四化建设的未来力量。然而由于他们阅历较浅,辨别是非能力差,所以学校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不可忽视加强思想的教育,育人育本,质量第一。(联系老师、学生、学校实际来谈)„„
无数的事实证明,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注意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地推衍),一向都把抓好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第一位。
“结”,培育人才乃是国家之根本,而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的人才,更是千年大计万年大计。只有育人育本,讲求质量,社会主义大厦才能永远高高屹立。(小结全篇,干脆而不离题;照应材料,简洁而不重复)
它的基本思路是:引——点——议——联——结 根据例文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的写作模式:
1、开篇引用材料的新闻报道内容。(引)【略】
2、对报道内容进行一些解析作为过渡。(点)【略】
3、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或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议)【详】
4、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联)【详】
5、最后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个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结)
除了“联”,驳论与归谬也是时评中运用比较多的技巧。这种时评作文,往往在材料中有针锋相对的观点,这时采用的结构就稍有变化:先破后立。
所谓“先破”,即批驳对方错误码,可以驳观点、驳论扰、驳论证。尤其以驳对方论据的虚假、论证的可笑用得最多。
所谓“后立”,指批驳对方错误之后,再水到渠成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示例:
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
范文示例:
鲁迅不能远去,更不能删去
中学生随便杜撰的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害得鲁迅先生不轻。有些人就借这句话,想删去鲁迅先生的作品,减少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分量(述材料),我看是一种轻率不理智的表现。(亮观点)
大家可以推敲一下中学生的这句顺口溜,怕文言文,我们就要把文言文给删掉?怕写作文,我们就不写作文啦?显然不能。学生所怕的,反而是最有用,最应该加强的。传统国学不要啦?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难道因为学生一句不太负责任的顺口溜就轻而易举的删去?写作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难道因为学生惧怕,我们就不训练写作,就不再运用写作?就取消平日的作文训练?显然十分可笑荒唐!学生毕竟年幼无知,其意见也不定就正确,完全跟着学生感觉走,这是很明显是愚蠢不明智的。(驳对方论据与论证,推出一个荒唐的结果。从而可见,鲁迅经典是不可删的。)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文章?看看学生读的课外书籍,你就会明白个大概。学生喜欢智慧背囊式的精悍的小美文,学生喜欢有浅显道理的所谓哲理故事,学生喜欢让人心动的情感故事,喜欢《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选载的新潮时尚文章。如果你细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学生喜欢的这些快餐式的美其名曰的美文,实际价值不是很大,最多给人一时的心动,不会长久的影响你。这些文章看似美,实际经不起咀嚼,也不会被历史沉淀下来。可是,由于高考、中考大量选用这类文章作为试题,大大影响了学生,给学生严重的误导。现在的高考、中考试卷中,大多是流行的时尚美文。这些文章,阅读难度不大,语言华丽精彩,学生乐意读。所以,学生在阅读学习鲁迅先生那些有一定历史感现实感的文章时,就要费一点事,就觉得有难度。学生阅读,不想费事,不想费脑子,想的是轻松。很显然,这是有害的。快餐式文化作品,冲击了鲁迅,冲击了那些有一定难度的经典文章。(要论删鲁迅之原因,从反面找原因——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文章,这样有思维。)
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被历史证明有着很高价值的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属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也属于今天和未来,所以根本不存在过时的问题。有人说,鲁迅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可是,有谁不是时代的产物?谁能超越时代?脱离时代?
因为鲁迅关心社会,关心广大的民众,所以文章带有时代的色彩,留下了时代的烙印。鲁迅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的,揭露现实的。可是,现在的很多中学生不关心现实,不喜欢看现实主义的作品。学生所喜欢的那些新潮的美文,往往不痛不痒,无病呻吟,和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实际上,这是很危险的。
而对鲁迅作品的畏惧和后怕,完全是学生以讹传讹的误导,是对鲁迅作品的误读。这句不负责任的顺口溜,伤害了鲁迅,也坑害了广大青少年。让学生远离鲁迅,不仅是一个天大的错误,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无知。不是鲁迅作品失去了价值,失去了应有的历史地位,失去了市场,而是我们有些人的误导和错误教育,影响了鲁迅的存在。我们已经十分无知,我们不能再错。让鲁迅留下来,不容商量!
技法点击
(1)要学会就事论事。就是要求旗帜鲜明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弹或赞,实话实说
评“事”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高谈阔论。(2)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评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评得文明,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能把看法说清楚,又能将看法的依据和道理写深写透,这样的时评才是好时评。评者,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怨,可以嬉笑怒骂,甚至可以作楚狂之歌。①叙事议论不蔓不枝。举例新颖,最后一句分析回扣中心。确定一个中心句,并阐明确定中心句的依据。
②论点方面。要做到论点明确,一般有两种方式:a开门见山,开宗明义。b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只有做到论点明确,才能有的放矢。③论据方面。
不去关注身边最新的时事要闻,热点的科技动态等等,论据就不新颖,就做不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时代性(时代精神)和历史性(有新因素的历史素材)相结合,点(详写事例)和面(略写事例)相结合,叙议相结合,论据就不能为论点服务。
④论证方面,论证时必须叙议结合,即结合事例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条件分析法,意义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做到叙议结合的论证才是有力的论证。
⑤语言方面。中学生议论语言处于一种“失语”状态,没有属于自己的真的语言。真的语言,应该能让人感觉到一个“鲜活”生命体存在。作为中学生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群体,要有一种青春的气势,褒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
(三)注意拟题
提问法:把人们关心的问题提出来,为读者设置悬念。如《安排就业能不能“优先下一代”?》 数字法:用数字突显出问题的严重性或复杂性,使读者一目了然。如《二十六个百姓摊一个“仆人”》
判断法:用一个表判断的短语点明中心论点,如《恶搞是对批评的滥用》
反问法:用反诘的语气将批驳的事实或要评论的问题提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格言能 “震撼”贪官?》
引用法:直接引用要批驳的观点,并给予否定,这样态度鲜明。如《不可盲目“先就业后择业”》
范文赏析 微笑的中国
在“世界的十字路口”,古老而美丽的中国向世人走来,迈着时代的步伐,自信微笑。国家形象片中,中国在微笑;屏幕之下,华夏儿女更应让祖国微笑着走出去,敞开胸怀,让健康的中国形象走遍世界。(概述材料,提出观点)
“软实力”不知何时已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词汇,是的,在和平与发展的今天,手操导弹肩负战机的形象无疑让人生厌,而偏居一隅不问世事的态度也早已被时代淘汰。中国需要“走出去”的不仅是商品与资金,更是一个健康、微笑的国家形象。我们已受够因不了解而投来的白眼,我们需要打出响亮而有力的名片。
中国的微笑正在一天天愈加鲜明地展现给世界:世博园中志愿者们一张张友好而真诚的笑脸,是上海乃至中国的新颜。友好开放的胸怀、热忱真挚的态度、流利顺畅的语言、全面周到的服务„„这些,都是再多高楼大厦、再多高新技术无法取代的国家名片。一句句善意的问候,一张张青春的脸孔,它们在无形中塑造着一个充满活力、充满人情的文明中国、微笑中国。即使“理性”的觉醒已过去百年,人们依然会用最直接的感性认识衡量一个民族:亲切态度远胜高强工业,金戈铁马难匹文明光辉。国家形象中寄寓着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挺立着不朽不折的民族精神傲骨。中国形象走出去,便是文化走出去,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文化在世界之林中崛起,文化影响力,千金难敌。
当孔子的仁义经典化作琅琅读书声传遍世界,当京剧百转千回的唱腔飘扬到大洋彼岸,当万千华人以越来越积极地态度在全球贡献光热,我们不难相信,我们正在见证国家形象的崛起,民族文明的复兴。(评析材料,深入分析)
然而,我们又绝不仅仅是见证者,我们当做时代巨浪中的一滴水,纵然气力微薄,也要尽己所能。我们无法在时代广场的屏幕上微笑问候,却可以在生活中为中国人的形象添一分友爱;我们无法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传送经典,却可以在一点一滴中让社会文明一些。事实上,真正组成中国形象的不只是光鲜的伟人,不只是各色的文艺,而更是我们,是亿万个平凡的我们。缔造微笑中国,我们责无旁贷。(联系实际,提出倡议)
五千年风雨,五千年屹立,中国有过传说般的富饶,有过史书上的安康,有过列强瓜分的屈辱,有过抗击外敌的坚强。而如今,重新出发的中国洗去“天朝上国”的姿态,摘去“东亚病夫”的污名,以微笑、自信的形象再次走向世界。微笑的中国,需要你我的推动。愿有一日,得见中华巨龙腾而上,万里不止,中国的微笑在你我奋斗中闪耀世!(总结全文,升华主题)附:作文题目
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商业街区,这里广告林立,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2011年1月17号到2月14号期间,首部中国国家形象片在广场的大屏幕上持续滚动播放。中国各行各业的59位杰出代表,如袁隆平、杨利伟、马云、郎朗、姚明、邰丽华等人在片中展现了他们微笑、自信的形象。10月1日,时报广场户外显示屏上又出现了中国先哲孔子的形象,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
中外官员同台发言时,我总心生羞愧之感:西方的官们风趣、幽默,观点新颖、条理清楚,思维敏捷、表达优雅;而我们官们几乎都是满口的套话、空话,显得平庸无趣,江郎才尽,大失水准。口拙的背后的原因应该是:我们官们大概是不怎么读书的。
不读书的不限于官们,更可扩大到“国人”。不少人对“不读书”有着切肤之感:很多人离开学校以后就几乎与书籍绝缘了。许多家庭,高档电器一应俱全,唯独没有几本书。有资料称:以色列每年人均读书是55本,俄罗斯是50本,美国是44本,我们只有4本,而且百分之九十是教参和教科书。相比之下,还有几本真正意义的书可称得上读过?
中国人不读书当然有很多理由。政府官员无暇读书,他们忙着应酬,忙着出国考察和谈项目;商人不用读书,因为中国是“仕场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读书值几个钱?工人农民读不进书,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也低,读书对于他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师没有精力读书,中学教师工作太累,没有精力读书,大学教师在为课题交差而读书,确切地说,是翻书,是查书。真正的阅读,超越功利的心灵阅读,恐怕是很少很少的。
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国人为什么不读书?我仔细揣摩,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人贫怕了,穷惯了,挣钱的机会突然多了起来,大家忙于挣钱,心浮气躁,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读书。二是中国传统中缺乏对于纯粹精神的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可以成为“劳心者治人”的“人上人”,赤裸裸的功利取向。三是没有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智的好奇心。应试教育的泛滥使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变得十分狭小,并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功利取向。
一个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一个必定有着光明前途的民族。过去我们讲:一个人的心灵,高尚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下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不会具有智慧和力量的,也不会具有崇高。以色列是全世界人均读书量最大的国家。直到今天,以色列人口也不过六百多万,而它在全世界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国家。读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看过一幅对联:“为善最乐,读书更佳”,为善之乐在于“予”,读书之佳在于“取”。读书是一种可以忘乎所以悠然的自足,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拥有许多许多。是的,有两种东西能让人的心灵永葆青春:真爱与好书。为了让我们的内心不再脆弱,让我们的心灵拥有力量,让读书成为幸福人生的秘诀。
小悦悦走了,但愿天堂里没有冷漠
小悦悦走了,因这个社会的残忍与冷漠。小悦悦走了,还未来得及鲜花盛开,还没有阅读世间繁华,没有领略人间美好,就这样走了。
面对小悦悦的撒手人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默哀,在内心深处点一支叫做良知的蜡烛。这支蜡烛照不出小悦悦的明亮未来,却能照出我们人性的小,照出人间的苦难与挣扎,照出这个尘世的灰暗和阴冷。
小悦悦的辞世又让无数人泪流,不能自已。我想,过不了几天人们便会忘记小悦悦,忘记我们的道德苦痛。“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小悦悦身上流淌在街道上的殷红血迹,会很快被淡忘和冷漠冲洗得一干二净。
但愿我们别过早地遗忘小悦悦。遗忘是一种罪!记住小悦悦,记住18个冷漠路人,记住我们每个人身上粗劣的道德伤疤。如果我们继续麻木,继续健忘,那么,发生在小悦悦身上的悲剧,一定会在我们身上残忍重现。小悦悦的悲剧,是在以一种极端残忍、极端血腥的方式,告诉我们:道德病了,人心病了,制度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可预料的是,如果我们再不自我救赎,比小悦悦悲剧更残忍的事情还会出现。
惟一值得欣慰的是,还有拾荒阿婆陈贤妹,有了她,我们才不至于输得太惨。于是,有人感叹,一个国家的良心被一个拾荒的捡了起来!当社会良知以惊人的速度沉降,仅有一个阿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做虚无的道德鼓吹者,如果自己不洗澡,反倒要求别人讲卫生,显得多么苍白。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学者崔卫平如是说。因此,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如果我们在小悦悦受伤现场,我们是十八分之一,还是第十九人?如果我们只是感叹,只是抱怨,只是嘲笑冷漠,只是做口头道德家,我们站立的地方怎能光明?你有良知,中国便不会沉沦;你有尊严,中国便不会糟糕;你找准了正确的方向,中国便不会后退„„
针对“小悦悦事件”,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诚然,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公民,如果都能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我们的社会就还有救,我们的国家就值得信赖。
有人说,小悦悦是冷漠祭坛上的祭品,到了该拆除祭坛的时候了。记住小悦悦,记住我们的罪愆,从官到民、从民到官,从道德呼喊到制度重建、从修复制度之伤到道德行动,这或许是自我救赎的惟一方式。
《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红
一部纪录片红成这样,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总导演陈晓卿,他反复在公开或私下场合表示,《舌尖上的中国》于他而言,只是一部正常而普通的纪录片而已,他不赞成关于该片的溢美之词。这在当下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专注本职工作。依我看,这也是“舌尖”的内在风格——实在。
《舌尖上的中国》,握住了时代命门,它把几千年中国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泛泛的总结和考证。又因它选取的角度既灵且巧,态度务实低调,就在隐秘的潜意识层面合上了时代节拍,击中了每个观众。评价它的成功,不妨改孔子的“食不厌精”的一句话,叫“心不厌细”。曾经的中国人做足了“心不厌细”的功夫。看看古人的精致生活,那真可以叹为观止的。单说文房用具,笔格、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觇、水中丞、水注、糊斗、蜡斗、镇纸、压尺、裁刀„„;现代人呢?以我此刻书桌为例,电脑、圆珠笔、即时贴,没了。“舌尖”正是用其“心不厌细”的功夫,引领人在味觉上向更细处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们曾有的静心、细心、耐心。眼耳鼻舌身,色香声味触,每一项往细处探掘,都有太平洋一样广阔的境界,心不厌细,只看你能走多远。
只求温饱的吃,那叫囫囵吞咽,连咀嚼都顾不上,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只是吃的意义之一,远非全部。就如同喝茶,大茶缸牛饮仅为解渴,如果是品茶,选水选茶、凝神温杯这些都不说了,单是入口之后,舌尖、舌面、上腭、两颊„„无穷细致的美妙等你体会。在眼耳鼻舌身的层面求细固然可喜,但如果不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就是无谓之细。正如“舌尖”一片,“舌尖”只是个起点,如果只停留在舌尖,那真是连美食的门还没入。曾经听一个老茶人说苦,口腔感受到的苦不是真的苦,真苦入心。借他这话来说“舌尖”,创作者们想说的,是入心的味道。
在匆忙而浮躁的当下,“舌尖”之细致,给我们展现了别样的内心。这份“心不厌细”的精神,不唯美食如此,也不唯品茗如此,做事做人,均当如此。
第二篇: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艺术班语文上学期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第二周
第一课时(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就是一方面把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表达方法混在一起使用,如表述原因“可以说“xx的原因是是什么”也可以说“xx是什么造成的”,如果说成是“xx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就犯了句式杂糅的毛病。也有的是一句话已经说完却顺着结尾又说了一句。还有一种类型就是前半句是一个主语加状语的形式,后半句又抛开这个主语另一句子。这样一来造成前面的句子结构不完整。
1、两个句式的杂糅
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解析】主要原因是„„ 和是„„造成的两个句式杂糅,去掉其中一个即可。
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解析】“拟采用”和“以„„为准”杂糅,可改为“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的说法”或者“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2、两个句子的粘连
几天前,他刚接待过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一批省市领导来到县里,专门调研返乡农民工问题。【解析】 前半句是“他刚接待过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一批省市领导”,后半句是“一批省市领导来到县里”。再接下来是“领导来到县里调研”,三句话合成两句话。
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粘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解析】“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就已经把话说完整清晰了,后面的内容纯属顺口而出。
【解题技巧】句式杂糅往往使句子显得拖泥带水,我们可以根据前面的一个句子,把句子截断,看看是否已经表达清意思了,是否可以更简洁一些。如第二句“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我们觉得只要读到这里就很清楚了,下面再有内容就是杂糅了。此外既然有两个句式,那么句子中一定有用法重复的词语,如果找到重复的词语就可以判断他是杂糅了。如“宗旨是以„„为目的”。
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解析】先说柠檬含有xx成分,没有断开句子,就又接着说其作用。粘连很紧密。可在“柠檬中含有”后面加“的”,使第一个句子变成后一个句子的主语。
3、主动句和被动句的杂糅 老人右腿骨折,左腿却被植钢板。发生在通城中医院的这一荒唐透顶的医疗事故刚一曝光,便立即使有关主管部门引起高度重视。【解析】一方面是“使重视”,一方面是“引起重视”,被动和主动杂糅。
【解题技巧】审读病句的时候,如果出现了“被”字,就要看看有没有被动句和主动句的杂糅。
4、改换主语造成的杂糅
参加研制神州神舟七号飞船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人民的热切关注中,经过不懈努力,神舟七号飞船终于成功发射。【解析】划分句子成分就可以知道,这句话前半句的主语是科技工作者,在„„,经过„„都是状语,后半句应该是是谓语,但是后半句却又重新写了一个主语,致使前半句“夭折”而后半句无依无靠。
【解题技巧】这里病句的有个明显的特点:前面是主语加介词结构,后面是个完整的句子。如:四川人民经过自己的努力,家园已经建立起来了。修改的方法也很很简单,把介词移到主语之前就可以了。
★堂上练习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央电视台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为了扩大观众的参与面,几个农民工代表来到现场,与全国人民一起辞旧迎新。
B.有关商品房质量的投诉,这些年一直居高不下,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建设中大量采用的现场浇铸施工工艺使得施工质量难以控制。
C.不少电影剧本停留在生活表面,对题材发掘不够深,这是阻碍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走得更远、不能获得更多国际大奖的最大障碍。
D.新郑农业资源比较丰富,该市在围绕以农民增收为中心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8月4日,药家鑫的父亲药庆卫把药案受害人张妙的代理人张显告上了法庭,起诉对方在微博、博客上捏造事实,恶意诽谤自己的名誉。
B.城市发展论坛的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城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城镇化速度和趋势上,而对城镇化过程中公共政策的负面影响则明显被忽视。
C.艺术家能把自己心灵的创伤和对社会现状的痛苦感受,毫无顾忌地倾泻出来,靠的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
D.作为生物进化的直观而形象的证据,1861年在德国索伦霍芬附近的朗恩艾特罕出土了第一具始祖鸟化石成了尽人皆知的最为著名的化石。
第二课时(病句规律总结)
一、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
1.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搭配不当,“事件”不可以“批评教育”)
2.我们家乡美丽而富饶,这里土地肥沃,特别适宜种果树、棉花、甘庶,此外,还适宜栽种梨树和枣树。(分类不当,“梨树和枣树”都是“果树”)
3.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语序不当,应为“听取和讨论”,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4.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余元。(语意不明,是“经济损失和诉讼费”计“三千余元”还是单“诉讼费”“三千余元”)
二、出现了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
1.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应将“有效的”调至“方法”前)2.昨天,许多代表热情地在休息室里同他交谈。(应将“热情地”调至“同他交谈”前)3.这期培训班是全国职工教育委员会和国家经委联合于今年五月底举办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多名职工代表参加了这次培训。(“联合”应调至“举办”前,让位于时间状语)
三、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1.三个学校的学生会干部在教导处开会,研究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问题。(表意不明,是“三个学校”还是“三个学生会干部”)
2.国产轿车的价格低,适于百姓接受,像“都市贝贝”市场统一售价才6.08万元,“英格尔”是6.88万元,新款“桑塔纳”也不过十几万元左右。(重复,“十几万元”本为约数,不可以再用“左右”)
3.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端正党风、增强党的凝聚力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语序不当,“一种”应在“行之有效”之前)4.华能集团三电厂今年对锅炉设备进行了改造,吨煤发电量增加了1.5倍,煤消耗量域少了1.2倍。(用词不当,“减少”不可以用倍数)5.中国第一个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建成后,国内外同行对其先进的功能大加赞赏,先后有二万三千多人次前来参观。(用词不当,“人次”是复量词,不可以做主语)6.早晨五六点钟,通往机场的街道两旁便站满了数万名欢送人群。(用词不当,“人群”是集合名词)
四、出现了介词,可能是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客体颠倒、主语残缺
1.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搭配不当,应为“从„„中”)
2.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人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介词使用不当,应为“对”)
3.焦裕禄这个名字对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主客体颠倒,应为“对青年人来说”、“对四十岁以上的人来说”)
4.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应删去“对于”)
五、出现了关联词(连词),可能是搭配不当、残缺、语序不当
1.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问题,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必要条件,用“只有„„才”)
2.尽管你的礼品多么微薄,但在农民心上,却象千斤重的砝码。(关联词和副词搭配不当,此处应用确指的“这么”,“无论”和“不管”后应用不确指的“多么”)
3.他虽然是个农民,平常喜爱学习,识不少字,编秧歌也在行。(关联词残缺,应在“平常”前加“但是”)
4.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关联词位置不当,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在主语之前,应将“不是”调至“质量”前)5.如今“阿Q”一类的“字母词”已遍布汉字文化圈内,不但进入了教科书,而且活跃在各媒体上。(语序不当,出现了递进关系,程度重的应放在后面,应为“不但活跃在各媒体上,而且进入了教科书”)
6.用语不妥贴,造句不合文法,行文缺乏条理,拖沓冗长,就会把意思弄得含混晦涩,令人误解甚至费解。(语序不当,应为“费解甚至误解”)
六、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
1.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语意不明,“他”到底指谁,指代不明)2.老人在80岁的时候,还清楚地记得哥哥参加学生运动时对自己的评价:一个温情主义者。(语意不明,“自己”到底是指“老人”还是指“老人”的“哥哥”)
3.由于这次交通事故,淮海路宛平路地段的交通为此封闭了近三个小时。(重复,“为此”就是“由于这次交通事故”)
4.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游戏软件,否则,不出新软件,就难以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重复,“否则”即“如果不这样”的意思,与“不出新软件”重复)
七、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
1.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宾语中心语残缺,应加“的经验”)
2.认识沙尘暴、了解沙尘暴,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达到对沙尘暴进行预防,减少沙尘暴造成的损失。(“达到”的宾语中心语残缺,“损失”后加“的目的)3.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搭配不当,“看到”与“乡音”不搭配)
八、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
1.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搭配不当,“培养”与“失足青年”不搭配)2.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偷换主语,“工厂”不可以“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
3.我们也学小孩子一样,掐了一把花,直到花和叶全焉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到山涧里,随水漂走了。(偷换主语,前面主语是“我们”,后面已暗换成“花”,所以应改成“把它们丢到山涧里,随水漂走了”)
九、出现了疑问旬、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 1.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疑问句再加双重否定,变成了三重否定,不合逻辑)2.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不”相当于“每时每刻都”,此处与“忘”用,与后“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矛盾)
十、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有“为„„所”和“被„„所”的结构,没有“受„„所”的结构,要将“所”字去掉)2.到目前为止,人还不能完全控制自然灾害,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应为“由„„决定的”)
3.它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经过的写法叫倒叙。(应去掉“它是”)
十一、出现了文言词语、书面语,可能是重复
1.在交通干线上设卡收费的方案必须经地方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公诸于社会。(“诸”即“之于”,“于”与它重复)2.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绝伦,可以堪称一流,受到世界舆论的普遍赞誉。(“堪”即“可以”,“可以”与它重复)3.听了他对事实真相的陈述,我在心里由衷地感谢他。(“由衷”即有“在心里”的意思,重复)4.《语文大辞典》编委会,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在躬耕修典三个春秋的编纂过程中,着重控制了关键程序。(“躬耕修典”即“编纂”,重复)注:类似的错误用法还有“过早夭折”、“过分溺爱”、“卫冕桂冠”、“令寒舍蓬荜生辉”等。
十二、出现了“的”字的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搭配不当(偷换主语)、语序不当
1.天渐渐地黑了下来,外面又刮了风,街上的行人也渐渐稀少了,修伞的心里非常着急。(语意不明,“修伞的”可能是“修伞的顾客”也可能是“修伞的师傅”)
2.2003年8月3日晚,在北京天坛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会徽发布仪式,当晚祈年殿的灯火辉煌,更显得雄伟壮丽。(搭配不当,误用“的”字,偷换主语,造成“灯火”与“雄伟壮丽”不搭配,应删去“的”字)3.湖南省历史博物馆近日展出了数以万计的八千年前新出土的栽培稻。(语序不当,应将“祈出土的”调至“八千年前”)
十三、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
一、不合逻辑
1.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能否”是两面性的词语,与后面不一致)2.我怀着恐惧的心情,担心灾难会不会降落到姑妈头上。(“担心”“不会”,不合逻辑)
十四、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词语,可能是不合逻辑(表意相反)
1.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防止”与“不再发生”不合情理,应去掉“不”)
2.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忌”或“不可”去其一)
十五、出现了“前去”、“新生”、“保管”、“没有”、“走”、“和”等多义词或多义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
1.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目前去汇报。(是“15日之前去”还是“15日这一天去”,意思不明)2.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这所有名的老校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新生。(是“新同学”还是“新生命”,意思不明)3.此次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他们谁也没有干涉王尔德的权利。(“没有”兼有副词和动词的性质,造成语意不明)4.独联体国家的人民看不上2002届世界杯足球赛。(是“看不到”还是“瞧不起”,意思不明)5.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和”有介词和连词的性质,造成语意不明)6.教育部就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范围发出通知,指出物理学科初中教学内容部分不作要求。(是“整个初中教学内容部分”还是“其中的一部分”,含混不清)
十六、出现了使、让、令、把、被等词,可能是主语残缺、主客体颠倒、语序不当 1.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主语残缺,使动词的主语是“老主任”,应去掉“经过”,或者去掉“使”,将“才”调至“他”后)2.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主客体颠倒,“威慑”本身有“吓唬”别人的意思,再用“令”字造成了主客体颠倒,应改成“震慑”)
3.为了争取高速度,我们必须狠抓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它走在生产建设的前边,把国民经济用先进科学技术搞上去。(语序不当,应为“用科学技术”“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4.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语序不当,应将“没有”调至“把”之前)5.我们伟大的祖国再也不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任意被人蹂躏和掠夺的国家了。(语序不当,应将“任意”调至“被人”后)
第三课时(高考病句训练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越来越难以得心应手地对付这些挑战。未来美国的全球地位是否会下降,将取决于美国有效调整自己的霸权模式,适应新的世界。
B.叶正明对有些文章和书籍说叶挺在和党断了联系期间生活异常困难,靠开饭馆、摆小摊、卖油条等等维持生计的谬传比较反感,说这些都是假的。
C.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D.长久以来,以大摩和高盛为代表的一批从事证券买卖、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同时比从事储蓄和贷款业务的传统银行受到更少监管,一直是华尔街的“形象代言人”。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B.国务院办公厅最近下发通知,将在所有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施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C.今年,全国各地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安全意识和监督管理不力造成的。D.当一些西方媒体歪曲报道西藏发生的游行示威、将中国妖魔化时,澳大利亚的大多数媒体和报纸、电视台都公布了事实真相,破坏了西方媒体妄图达到它们险恶目的的图谋。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的一些医院,像当年在战场上听到冲锋号声一样,立即组成医疗队,火速奔赴灾区。
B.墨西哥一家舞厅发生了一起有多人丧命的踩踏惨案,警方称,原因是由于夜总会老板故意制造恐慌和紧急出口处受阻引起的。
C.海洋国家依赖对外贸易,国家安全范围不仅取决于主权所不及的海洋和贸易区域的秩序,还取决于本土治理。这是海洋国家把海权作为战略重点的根本原因。
D.国家重点项目——广州东二环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珠江黄埔大桥先导索成功过江,这标志着该大桥上部结构安装首战告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四川灾区人民经过几个月的重建,一座座崭新的、具有抵御8级地震能力的教学楼胜利竣工,为新学期的顺利开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B.9月23日,一些抗议者在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门外举行集会,要求联邦储备委员会在挽救金融市场的同时救助无力还贷的购房者。
C.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计划,是今年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D.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取得了骄人成绩;而在随后举行的一些体育比赛中,我国选手却频频落马,这种现状确实令人堪忧。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第十八届全国书博会在郑州举行,广东参展的出版物至少有4 500种以上,其中《王蒙自传》、《我在央视》等一批精品备受读者青睐。
B.叶永烈编著的《天文知识》,丰富而系统地介绍了浩瀚太空里星球演变、星云飘移的科学原理,为我们展现了宇宙中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C.我们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D.如今,拉萨市堆龙德庆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出产的草莓、土豆、豌豆尖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奥巴马在大选前18个月就开始接受特勤局保护,比之前任何总统候选人都早,部分原因就在于许多带有种族色彩的言论都是针对他引起的。
B.通过本届奥运会,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中国更多地了解了世界,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的运动健儿们在光彩夺目的场馆里同场竞技,用他们的精湛技艺博得了我们的赞叹。C.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D.只有坚持改善和保障民生,才能激发人民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09年,国内艺术品市场,忽然变得有些特别了,成了多事之秋,危言耸听的说法就是“冰川期”来了。
B.央行日前宣布大幅降息,让很多投资者感慨如今的理财真是愈来愈难:无论是信贷类理财产品、票据类理财产品或者债券类产品,目前都面临收益率日益减少。
C.后奥运时代的中国,是被世界关注度更高的中国。适逢世界经济的下滑,作为最有前途的新兴经济市场的中国,能否走出困境,担负起世界经济“救世主”的角色,这主要取决于中国在后奥运时代的经济走向是否正确。
D.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表面上看是品牌、产品、价格、服务的竞争,实质上却是所有企业员工的品质和心态的竞争。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网络成瘾患者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其后果可导致性格内向、自卑、与家人对抗及其他精神心理问题。
B.由于三鹿奶粉属于低端品牌,食用者大多是农村婴幼儿,因此,国务院宣布对因服用三鹿牌奶粉而患结石病的患儿实行免费治疗。C.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美国越来越难以得心应手地对付形势挑战。奥巴马上台后美国的全球地位是否会下降,将取决于美国有效调整自己的霸权模式,适应新的世界。
D.“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再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中华民族能有今天的荣耀,靠的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所取得的。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们通过网络进行搜索无可非议,关键是当网络搜索上升为“人肉搜索”时,这已经不再局限于网络行为,而是实实在在地给某些当事人带来了物质上的损失、精神上的伤害,这与传统暴力事件性质接近,也就进入了法律监管的范围。
B.《新闻周刊》第二十六期披露的招生内幕令人触目惊心,定向招生以往无序混乱的局面非但没有改观,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中介人或组织明目张胆地贩卖指标。
C.本田汽车社长福井威夫认为欧洲是汽车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对品质要求最为严格的市场,品质能否得到欧洲顾客的认可是出口事业成功的关键。
D.由于韩朝关系今年一再恶化,导致韩朝政府间对话渠道中断。六方会谈为双方代表的接触提供了契机,受到了来自各方的高度评价。10.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2008年12月1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本首相麻生太郎、韩国总统李明博正式在日本福冈签署《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
B.国家财政部科研所负责人称,明年油价在现行基础上继续下降已成定局,不过下降幅度不会太大,可能在0.5元~0.8元左右。
C.为应对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12月1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中国将开展以“增支减税”为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
D.12月9日,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中方是否会再次派出船只进入钓鱼岛时,刘建超表示,中国船只是在中方拥有主权的海域进行正常的巡航活动,至于何时再派出船只,这是中方的事情。
第四课时(晚练讲评)第五课时(作文讲评)材料: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社会蓝皮书》。调查显示,毕业一年后,约三成90后大学毕业生居住面积不足20平方米,但他们更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不愿做房奴。更看重个人价值的90后大学毕业生,可能成为“不买房一代”。
材料解读:学生就材料内容进行评价,或赞同或否定。“不做房奴”理念的背后,其实是对人生定位和成功标准的确认。是把自己局限于大城市的一套住房之下,还是走出都市,放眼全国甚至世界,让自己有更从容、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年轻人今后的前进方向。即便最终决定在大城市购房成家,只要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能够承受自己的付出与辛劳,对于他们来说,也意味着成长与成熟。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在买房问题上的消费观念日益转型,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进步。更重要的是,随着这种现代化置产理念的培育和共识的形成,对于培育一个成熟、理性的房地产市场同样具有促进作用。买不买房、何时买房、如何买房,是年轻人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更值得全社会关注。让更多人跳出“有房才有幸福”的传统思维,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既是个人选择,也是社会蓬勃进取的活力所在。
语病练习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 A前面说“是否”,后面只说一种情况,属“搭配不当”,应在“美国”后加“能否”。C第二个“人们”多余。D主语部分的中心词残缺。
2、【答案】A 【解析】B成分残缺,应为“实施„„制度”。C句式杂糅,不能用“因为„„造成的”。D病句不合逻辑。“媒体和报纸、电视台”属于大小概念并列。修改:删除“媒体和”。
3、【答案】D 【解析】A主谓不搭配,“医院奔赴灾区”不通,应把主语改为“医院的医务工作者”。B句式杂糅,“是由于”与“引起的”应该是两个句式。C语序不当。应为“国家安全范围不仅取决于本土治理,还取决于主权所不及的海洋和贸易区域的秩序”。
4、【答案】B 【解析】A中途易辙,可将“经过”移到“四川灾区人民”之前;C缺少宾语中心语,在“科研”后加“实践活动”;D“令人堪忧”重复赘余。
5、【答案】D 【解析】A不合逻辑,同时用“至少”与“以上”矛盾,应删去其中一个。B搭配不当,“丰富”不能修饰“介绍”,可改为“全面”。C成分残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缺介宾结构中的介词“以”,应在“实现”之前加“以”。
6、【答案】C【解析】A项杂糅“原因„„引起的”。B项成分残缺,去掉“通过”或“让”。D项语序当改为“保障和改善”。
7、【答案】C 【解析】 A搭配不当,“国内艺术品市场,加上‘对„„而言’,即对国内艺术品市场而言”;B成分残缺,“面临„„窘境”;D语序不当,“所有”应放在“企业”之后。
8、【答案】B 【解析】A主宾搭配不当。C前面说“是否”,后面只说一种情况,对应失当,应在“美国”后加“能否”。D句式杂糅,可以说“靠的是„„共同奋斗”,也可以说“是„„所取得的”。
9、【答案】A 【解析】B“反而更加变本加厉”重复赘余。C两面对一面。应在“成功”前加上“能否”。D“导致”前边缺主语。
10、【答案】D【解析】A语序不当,“正式”应放在“签署”之前。B成分赘余,去掉“左右”。C搭配不当,“开展以‘增支减税’为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动宾不搭配,将“开展”改为“实施”。
第三篇: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艺术班语文上学期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诗歌鉴赏答题步骤》学案
《诗歌鉴赏答题步骤》学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诗歌鉴赏的考试要求,把握几种常见的题目类型。
2、帮助学生归纳诗歌鉴赏题的基本答题步骤。
3、通过练习掌握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诗歌鉴赏题的基本答题步骤。
教学过程:
一、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提出了两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象、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二、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答题模式
(一)分析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练习: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二)分析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练习: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问: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三)分析语言特色
例题: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练习: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四)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套路:
该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例题:
• •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 〔注〕①潘大临: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练习: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尘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五)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题:
山行即事
宋·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鸥性: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狎(xiá):戏耍,玩弄。③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练习: 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湖州歌 南宋汪元亮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 •
(五)赏析形象:人物、景物、物象
• • • • • • • 例题: • • • 人物形象 :
鹧鸪天
苏轼 设问示例
1、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答题步骤
①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②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和效果。
注:本诗写于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 • •
物象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这首词为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问:下片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 •
• •
(六)观点品评
• • • • • • • • • • 注:陂,池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问:诗中的杏花是什么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提问方式: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答题步骤 :
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 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
答题范式:
(1)同意。理由是…(2)不同意。理由是…
(结合诗句、手法、主题具体分析)例题:
子夜吴歌 · 秋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问: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练习:
渡湘江(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问: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
境。”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
(七)比较鉴赏
• • • • 提问示例: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 • • • • • • 答题步骤:
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
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答题范式: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
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例题:
• •
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病牛 李纲
• •
练习: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第四篇: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艺术班语文上学期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学案
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常见语言风格术语。
2.鉴赏与评价古典诗歌的字词的艺术效果(考析诗眼或析炼字)3.识记提问方式,把握答题要点。
二、知识梳理
古代诗歌语言风格鉴赏近两年来越来越多地出现于高考。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此考点而死记一些“名词术语”,不在理解上下功夫。殊不知,理解风格,把握风格是积累的结果,是无法“速成”的,多读多思是唯一途径。下面结合高考经典试题,作具体说明。
(一)什么是语言风格?
诗歌总体语言的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
(二)、高考命题方式
这类试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和运用。命题方式通常是: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②这首诗具有臬的语言风格?③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考查内容一般是对常见的典型风格的理解。如唐诗的浑雅蕴藉,宋诗的生新瘦硬,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等等。
这类试题就题干指向的显、隐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直白式:就是直接告诉考生出题材料的风格,要求考生阐释分析。这类“风格术语”考生不太常见,故分析有难度。如2008年重庆卷12题中的第(2)题: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这里的“简要分析”主要是阐释、印证“新丽”,而“新丽”考生较生疏。
二是隐含式:先说出命题材料与某个著名诗人的风格特征相近,再要求考生指出命题材料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如2008年北京卷12题中的第(3)题: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这里“相近”是提示语,要耐心揣摩。
三是综合式:就是把风格与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如2007年浙江卷16题中的第(2)题: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这里的“特色”指的是语言风格。
就出题材料的体裁而言,可以是唐诗,也可以是其他朝代的古诗,如2008年北京卷选择的是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可以是宋词,如2008年重庆卷选择的是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可以是元散曲,如2007年浙江卷选择了一首元代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还选了一篇是金代吴激的词《人月圆》: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就材料选择的篇数而言,可骒单篇,如2008年重庆卷、北京卷,也可以是两篇或三篇的,2007年浙江卷是三篇作品风格比较鉴赏,即除了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吴激《人月圆》之外,还有一篇唐代刘禹锡的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过,高考比较鉴赏,一般都是两篇,三篇很少。
解答风格鉴赏题两步走:①结合语言特点,辨识界定风格;②结合具体诗句,阐释风格。这“两步走”也可以说是两个关键点,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题干指向,或一步,或两步,不必拘泥;在界定风格时,可以概括或变通使用平时掌握的风格“术语”。
抓住这两个关键点,以上三题的“风格”也就不难“简要分析”了:(三)、语言风格的辨识与理解
结合高中古典诗歌的中背育篇目,想一想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哪些? 清新自然 明白晓畅(简练生动)平淡质朴 华美绚丽 委婉含蓄
沉郁顿挫(深沉凝重)
雄奇豪放
婉约细腻
慷慨悲壮
多用口语
1、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清新明丽
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的诗中。如王维,孟浩然的诗就比较清新。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2、语言风格:平淡质朴
特点: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语言表现多白描、口语、大众化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语言风格:华美绚丽或瑰丽奇特。
特点: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出人意料的想象,奇特不凡的构思,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些诗歌特点共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甚至是朦胧晦涩。代表诗人李商隐和李贺 4.、语言风格:委婉含蓄含蓄蕴藉
特点:语言含义深刻,含而不露,言在此而意在彼。富有言外意、弦外音、话中话,深沉厚重。
(常用象征、双关、暗示、用典等)
如杜牧的诗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语言风格:婉约细腻
特点: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6.、语言风格:明快晓畅(简练生动)
特点: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其他如含蓄简洁也不是那一个诗人所独有的,大部分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而已。事实上,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单独析出一个特点,而往往连在一起说,比如简洁明快,清新平淡等等。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语言风格:悲壮慷慨
特点: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8.、语言风格:雄浑大气、豪迈奔放
其特点是浑厚磅礴,气度豁达。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
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9、语言风格:沉郁顿挫
特点: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表达了作者忧怀社稷、心系苍生的博大胸襟。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袁,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附录:
1、常见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爱情诗:缠绵宛转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怀古诗:幽深绵长 送别诗:意蕴深远
2、常用赏鉴性评价术语
一语传神 含蓄隽永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 语不惊人誓不休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味外之旨,景外之景,象外之象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一切景语皆情语 要善于“品风格”
如何解答品风格型试题?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具体的答题步骤如下:(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试身手: 1、2008年重庆卷12题(2)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车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2、2008年北京卷12题中的第(3)题: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2008年北京卷选择的是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3、唐代刘禹锡的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金代吴激的词《人月圆》: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元代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简要赏析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第五篇: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艺术班语文上学期高效课堂教学设计:高考语文实用类阅读之科普文章阅读
高考语文实用类阅读之科普文章阅读
一、科普文章阅读指要:
1、科普文的类别 A、科学小品
1、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学小品的形式。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的广泛性,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品的题材。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描述式
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
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
(2)自述式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
(3)故事式
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然是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3)谈话式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也容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可读性更强。
B、介绍性说明文
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体。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释、阐述的作用。
在传统高考中,纯科技类说明文,如《颅脑与肠脑》;社会科学类说明文,如《铜奔马》;自然科学类说明文,如《沙尘暴》,这些都属于介绍文。传统高考中一般把它们放在第一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侧重考查学生对概念、语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推断的形式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新高考把它放在第二卷实用阅读部分,以主观题形式呈现。
1.介绍性说明文的特点(1)知识性
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的“客观”“如实”之上。作为文章,介绍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倾向。不过,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定论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偏见。
(2)直接中介性
介绍性说明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这种中介,不是通过暗示,不是通过旁敲侧击,不是通过画龙点睛,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想让读者知道的知识展示出来。
2.介绍性说明文基本结构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总结说明对象。
3.说明顺序(1)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2)时间顺序
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3)逻辑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4.说明方法(1)下定义
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2)分类别
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3)列数字,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4)举例子
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5)作比较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
(6)作比喻
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7)设图表
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
3、科普文阅读要求 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2)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一分一总”,是按时间顺,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
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不仅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说明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作者先用“大约”、“可能”表示估计,再用“有记载的”限定范围,然后用“最”强调程度,极有分寸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思路,确定答案。
a.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捕捉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
b.准确表述灵活回答
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
c.掌握方法避免失误
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解题造成错误的方法。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
一、科普文章的含义
科普文章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类型的特征和性质。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可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合为一体,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甚至诗的清醇。
二、科普文章的特点
1、短小性。它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现实作用又可以很大。它旁征博引,尺幅千里,能及时反映科学上新的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2、知识性。它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常州给读者。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
3、文学性。它要以优美文字、形象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它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4、思想性。它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点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起启示,发人深省。阅读科普文章,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层面的目标和要求:
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层面。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人文性。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体会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要根据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三、科普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 首先把它作为科技说明文来看待:
1、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并记住说明文常使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语言标志。
2、掌握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详细解说对象(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其结构顺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横式结构,二是纵式结构,三是纵横结合式。说明文主体部分的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形式一般又有:并列式、承接式、递进式、总分式等。
3、分析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一些:
第一,定义说明与诠释说明。定义说明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诠释说明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
第二,举例说明与引用说明。举例说明是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类事物或现象的方法;而引用说明,则是引出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作为依据进行说明的方法。
第三,分类说明与图表说明。分类说明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类说明的方法;而图表说明,则是借用画图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第四,比较说明与比喻说明。比较说明是在同别的事物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而比喻说明,则是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说明方法。
第五,数字说明与描写说明。数字说明是通过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描写说明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4、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而事物的特征又有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之分:一般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标志,而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依据。要抓住说明的要点,其要点,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还要学会提取科技信息。提取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说明文,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其次,再将科普文章当作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来阅读。
由于科学小品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的笔法和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不必墨守成规地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拘束。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编织虚构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由此,阅读科普文,还要:
1、揣摩写作技巧。科普文的整体布局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2、品析文章语言。一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炼,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二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涵泳鉴赏。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
3、体会情感思想。许多科普文章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体会这些情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