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
课题:
一、地球的外衣—大气
备课人:胡小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三、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四、教学过程
(一)大气的重要性
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大气作用:
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的温度
[读图]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
特点:
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三)大气的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17千米)
平流层(17-50千米)中间层(50-80千米)暖层(80-500千米)
外层(500千米以上)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
(四)对流层的特点
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五、课后反思
通过讲解学生理解很困难,通过实验来了解对流层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补充大气的作用,使学生对大气与生活的关系更了解。能使学生提高保护大气的意识。
课题:
二、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
教学目标:
1. 了解臭氧层的作用 2. 了解臭氧空洞的形成及危害 3. 了解如何保护臭氧层 教学重点
臭氧层的保护措施。教学过程 入境生趣
你知道在海伦娜岬角,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瞎子。自学质疑:1、臭氧层的作用
2. 氧空洞的形成及危害
3. 如何保护臭氧层 学习释疑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充分运用查找的资料 全班交流 各组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
(1)保护作用 2)加热作用(3)温室气体作用
(一)对人类健康影响
1.增加皮肤癌:臭氧减少1%,皮肤癌患者增加4%-6%,主要是黑色素癌。2.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3.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
(二)对生态影响
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3.破坏森林。
据研究,臭氧减少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的主要机制是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破坏核糖核酸(DNA),以改变遗传信息及破坏蛋白质。除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外,因臭氧减少而造成的紫外辐射增多还会造成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如使塑料及其他高分子聚合物加速老化。
作业 以“地球的保护伞―――臭氧”为题制作一张手抄报
教学后记:
课题三: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定义: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二、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 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对红外线进行反射,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三、温室效应的特点
温室有两个特点:1.温度室内高,2.不散热。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 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 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之所以称这一效应为温室效应,亦与此原理有关。
四、温室效应产生的影响
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大气辐射向所有方向发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表面 的放射。温室气体则将热量捕获于地面--对流层系统之内。这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大气辐射与其气体排放的温度水平强烈耦合。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 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在-19℃的高度,并通过太阳辐射的收入来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能保持在平均1 4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对红外辐射不透明性能力的增强,从而引起由温度较低、高度较高处向空间发射有效辐射。这就造成了一种辐射强迫,这种不平衡 只能通过地面 对流层系统温度的升高来补偿。这就是“增强的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度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1)气候转变:“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减少红外线辐射放射 到太空外,地球的气候因此需要转变来使吸取和释放辐射的份量达至新的平衡。这转变可包括‘全球性’的地球表面及大气低层变暖,因为这样可以将过剩的辐射排放出外。虽然如此,地球表面温度的少许 上升可能会引发其他的变动,例如:大气层云量及环 流的转变。当中某些转变可使地面变暖加剧(正反馈),某些则可令变暖过程减慢(负反馈)。
2)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 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 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 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 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3)海平面上升
假若“全球变暖”正在发生,有两种过程会导致海平面升高。第一种是海水受热膨胀令水平面上升。第二种是冰川和格陵兰及南 极洲上的冰块溶解使海洋水份增加。预期由1900年至2100年地球的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介乎0.09米至0.88米之间。
全球暖化南太小岛即将没顶:全球暖化使南北极的冰层迅速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即使海平面只小幅 上升1米,也足以导致5600万发展中国家人民沦为难民。而全球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有人居住岛屿即将产生——位于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岛屿卡特瑞岛,目 下岛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农地也全变成烂泥巴地。
4)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5)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五、对人类生活的潜在影响
1)、经济的影响
美丽的马尔代夫可能将永远消失:全球有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沿海100公里的范围以内,其中大部分住在海港 附近的城市区域。所以,海平面的显著上升对沿岸低洼 地区及海岛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害,例如:加速沿岸沙滩被海水的冲蚀、地下淡水被上升的海水推向更远的内陆地方。
2)、农业的影响
实验证明在CO2高浓度的环境下,植物会生长得更快 速和高大。但是,‘全球变暖’的结果可会影响大气环流,继 而改变全球的雨量分布与及各大洲表面土壤的含水量。由于未能清楚了解‘全球变暖’对各地区性气候的影响,以致对植物生态所 产生的转变亦未能确定。
3)、海洋生态的影响
沿岸沼泽地区消失肯定会令鱼类,尤其是贝壳类 的数量减少。河 口水质变咸可会减少淡水鱼的品种数目,相反该地区海洋鱼类的 品种也可能相对增多。至于整体海洋生态所受的影响仍未能清楚知道。
4)、水循环的影响
全球降雨量可能会增加。但是,地区性降雨量的改变 则仍未知道。某些地区可有更多雨量,但有些地区的雨量可能会减少。此外,温度的提高会增加水份的蒸发,这对地面上水源的运用带来压力。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 2-4℃,南北极 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 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六、温室效应的对策
迄今为止,我们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但是退而求其次,至少应该想尽办法努力抑制排放量的增长,不可听天由命任凭发展。《京都议定书》是人类应对温室效应的尝试
首先,暂订2050年作为目标。如果按照目前这种情势发展下去,综合各种温室效应气体的影响,预计地球的平均气温届时将要提升两度以上。一旦气温发生如此大幅提升,地球的气候将会引起重大变化。
因此为今之计,莫过于竭尽所能采取对策,尽量抑制上升的趋势。目前国际舆论也在朝此方向不断进 行呼吁,而各国的研究机构亦已提出各种具体的对策方案。
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够实现,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根据估计可以发挥3%左右的抑制效果。
2、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 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 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于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 2050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于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温室效应。
3、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 油状况。但在美国等 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 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估计到了2050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5%左右。
4、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 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8%左右的抑制效果。
5、对化石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 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 教学后记:
课题:
五、酸雨
一、教学目标:
酸雨是指降水中含有一定数量酸性物质的自由降水现象,是目前人类遇到的全球性区域灾难之一。本课通过对酸雨的成因、危害等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预防酸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2篇报道。小结:黑雨就是强酸性雨;也可以说是酸雨发展到某种极端情况。
(二)、什么是酸雨:PH值小于5.6的雨水叫酸雨。
(三)、酸雨的形成:酸雨成分以硫酸和硝酸为主,这些硫酸和硝酸主要是由石油和煤炭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四)、酸雨对环境的影响 湖泊酸化
土壤酸化 森林衰退 建筑物受腐蚀 危害人类健康等
(五)、酸雨的防治
酸雨控制的根本途径是减少酸性物质向大气的排放,目前的有效手段是使用干净能源,发展水力发电和核电站,使用固硫型的煤,使用锅炉固硫、脱硫、除尘新技术,发展内燃机代用燃料,安装机动车尾气催化净化器。《酸雨》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课前社会实践:关于重庆市区酸雨情况的调查。通过这个社会实践,我们的学生充分体验了探究过程中的艰辛和喜悦,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多的接触生活和社会,从而领悟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我觉得让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科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后记:
课题:
七、汽车尾气与空气污染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性与防护措施。
2、了解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了解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了解酸雨及其危害。
3、看懂各种媒体公布的空气质量报告。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污染与保护 难点:酸雨;空气质量报告
二、教学过程:
一、空气污染:
1、什么是空气污染?
空气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能保持清洁新鲜的状态。
当空气中某些组分的含量超过了正常含量,或者空气中进入了正常情况下不存在的成分或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影响人的健康和生物的生长发育,或对各种物质以及对天气和气候产生不良影响时,这样的空气状态称为空气污染。
2、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人类无节制地向空气中排放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所以空气污染,一般是指人为原因所引起的空气污染。
3、空气中的污染物的来源: 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和烟尘、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生活中燃烧香烟、建筑装饰材料等也会释放一些有毒气体。
4、主要的污染物: 烟尘、二氧化硫、碳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碳氢化合物等。
5、介绍: ⑴汽车尾气:汽车排放的气体,叫汽车尾气。主要的有害成分: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烟、二氧化硫等。为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⑵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在0.1-100微米,不易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能在空气中长期飘浮的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影响生活和生产。
来源:工厂烟囱排出的烟尘,土地、房顶、马路或建筑工地上卷起的尘土,蝴蝶抖落的翅上的鳞片,植物的花粉和细菌等。【实验】观察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实验现象:不干胶带上有:小颗粒;它们是空气中悬浮的小颗粒沉降在胶带上形成的;不同环境中所粘的颗粒物是不同的。
二、酸雨
1、什么叫酸雨? 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说明:天然降水成弱酸性。因为空气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呈弱酸性)
2、酸雨形成的原因: 降水中溶有空气中存在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是硫酸、硝酸,pH越小,酸性越强。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所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较大,经检测,酸雨约占降水量的44.5%。
3、酸雨的危害:
危害健康,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腐蚀建筑物、工业设备和文化古迹。
三、保护空气
1、洁净的空气对生命非常重要。被污染的空气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破坏生态平衡;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可吸入颗粒物过多和酸雨等都有空气污染有关。
2、保护空气要控制污染源,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发展“绿色工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讨论】校园周围空气状况?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周围的空气更洁净? 【阅读】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
3、空气污染指数: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数值形式,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
面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具体见表。
四、地球之肺--森林
作用:
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净化大气 教学后记:
课题:
九、吸烟与环境影响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知道香烟的成分和危害。
2、培养学生自小养成远离香烟的习惯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交际的能力。
二、重难点:
重点:吸烟危害健康;难点:吸烟也影响环境。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发现问题
师: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幅漫画,从这幅画上,你看到了什么?又联想到了什么? 生答:魔鬼
师:是啊,真是太可怕了!
师:你来说说你家里谁吸烟?(爸爸)
爸爸吸烟的真不少,我爸爸也吸烟。
下面我们再看看调查3:你见过室内公共场所有人吸烟吗?
看来吸烟的人真不少,大家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吸烟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据世界卫生组织、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协会共同完成的一份关于吸烟的调查报告说,目前全世界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吸烟所引起的疾病,每年全世界至少有315万人因吸烟而丧生,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而中国吸烟人数已高达3.5亿,每年消耗香烟1万5干多亿支,占全世界消耗总量的30%以上,每分钟就有1人死于吸烟。
吸烟的多,因为吸烟死亡的也多,好可怕!
(二)、吸烟的危害
师:大家都知道吸烟不好,但你知道吸烟有哪些危害吗?
我们请同学们把你知道的谈一谈好吗?(4-5个学生答)
大家知道得不少,但不全面不准确。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希望我们学了以后给家人和周围吸烟的人进行宣传,大家说好吗?
大家自我阅读,每张幻灯片1分钟时间,然后我们比一比,看谁记得多、记得准,好吗?
(展示问题,抽学生回答,10人)表扬;(逐一展示答案)
香烟的危害确实很大,它会对我们身体产生哪些危害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展示ppt)逐一简单解释:(见ppt)大脑 心血管 食道 肺部及气管 生殖系统 牙齿
师:看来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太大了,除了对身体有危害以外,大家还知道吸烟的哪些危害呢?
生答、表扬
(三)、吸烟也影响环境
吸烟会增加环境固体污染; 吸烟会增加环境气体污染; 吸烟会引发火灾等等。
四、总结
最后,老师总结这样几句话 不会抽烟的千万别学会抽烟 现在会抽烟的坚决马上戒烟 劝抽烟的家人和朋友尽早戒烟 我们的口号是:(升调,引导学生齐答)谢谢大家!下课,同学们再见!(放音乐)教学后记:
课题:
十、看不见的污染——电磁辐射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电磁辐射正随着家用电器的增多而成为一个面对的问题。
2.使学生初步了解电磁辐射对人的危害。3.使学生知道如何对待电磁辐射。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电磁辐射对人的危害,知道如何对待电磁辐射。教学准备:
有关电磁污染的相关资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和哪些电器打交道? 生:(讨论,列举,交流)师:离开这些电器行吗?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发现没有这些电器已经不行了,离开这些电器整个时代就会倒退。电器的出现和使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将来还会出现更多更好的电器。
二、学习新课
师:电器的大量使用同时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的问题? 生:(讨论,交流)
师:课文首先给我们列举了一个什么例子来说明电磁污染的? 生:(讨论,交流)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国内外有关电磁污染造成对人体危害的报道? 生:(讨论,交流)
师:电磁污染造成对人体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关专家对这些做了哪些评述?
生:(阅读,讨论,交流)
师:电磁污染和其他的细菌病毒污染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交流)
师:对,电磁污染有它的特殊性,它可能在不知不觉当中直接伤害人体的各个系统,也不是吃药打针就能解决问题的。为了避免电磁辐射的危害,专家要求我们注意什么?
生:(讨论,交流)
师:手机是近几年出现的普及十分迅速的一种电器。你使用过吗? 生:(交流)
师:我们再来统计一下,我们全班同学家共有多少部手机?(师生统计)手机很小也会产生辐射吗?专家是怎么讲的? 生:(讨论,交流)
师:看来手机虽小,但负作用也不可小看,尤其它对青少年的危害可能更大,所以不主张青少年多用手机。
电磁辐射的危害虽然存在,但专家要求我们怎样对待? 生:(讨论,交流)
师:对,因为害怕电磁辐射就不用电器显然是不对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使用。
在这方面各个国家都在重视,我们国家也在采取相应措施,来保障人们的安全,如电器的许多生产数据必须控制在强制的范围以内,超标的不合格产品一律不准生产和出售等。
三、小结:
今后家里购买电器,必须先检查了解商品的有关说明,看是否合规定,不达标的产品坚决不买。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
教学后记:
课题:
十一、让我们呼吸清洁的空气
教学目的:
1、能够运用对空气的已有了解,通过观察、实验,对空气的污染、危害作出合理的判断。知识与技能:
2、知道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性。
4、关心人类生存的生活环境,能为保护空气积极行动。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性;关心人类生存的生活环境,能为保护空气积极行动。
教学准备:有关科学素材、记录表。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让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深吸一口气,进入实验室后再吸一口气,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探究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各种性质,那么空气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说。
2、有什么办法能够证明我们离不开空气呢?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选择一种容易操作的方法进行实验。
3、师:刚才的实验,说明我们人类离不开空气。除了人类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生命离不开空气? 小组讨论,并记录。小组汇报。师板书。
4、师演示”动物离不开空气”的实验。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前后,动物的反应。
5、师:通过这些实验和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空气。因此,我们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板书)
三、寻找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师:空气是那么的重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师:上课之前,我们每一个小组的同学收集了两袋空气,现在互相交换呼吸一下,然后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各组学生交换袋子,呼吸。
3、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周围的空气会洁净吗?为什么?学生思考、汇报。教师贴出图片。
四、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1、师:我们。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对空气造成了污染,空气被污染后会对生命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2、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影响是从哪儿知道的?学生说一说。
3、看科学报导:空气被长期污染后造成的危害。
五、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
1、师: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空气污染会造成这么大的危害。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想法?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把一切会污染空气的活动都停止呢?
2、师: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小组讨论,并记录。
六、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提的建议非常好,老师提议把这些建议写成一封信寄给有关部门,希望空气污染问题早日得到解决,我们能够从新呼吸到新鲜、清新的空气。
教学后记:
课题:
十二、阅读:让重庆的天更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家园美,初步了解家乡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2.学生初步了解自己居住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并为改善家乡的环境污染展开奇思妙想。
3.了解家乡环境治理六大工程:清新工程、能力工程、碧水工程、生态工程、固废工程、装备工程。
4.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已见,畅谈怎样用实际行动爱护环境,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家乡环境污染的情况,清楚明白地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针对其污染展开奇思妙想。
2.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用实际行动爱护环境,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2.学生:(1)调查、了解自己周围环境污染的现状。(2)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环保相关知识。
一、课前谈话(有关环保的知识抢答)
二、创设情境,感受环境污染的危害
今天,老师将同你们一起学习《让重庆的天更蓝》这篇课文。生齐读课题。
聪明的你们,读了课题,你们的小脑瓜里会产生哪些问题呢? 教师点拨:天蓝—不蓝—蓝—更蓝;水清—不清—清—更清。天为什么由蓝变成不蓝了呢,水为什么由清变成不清了呢?带着这些问题请看下面短片。(播放课件)
(空灵舒缓)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蓝色的星球,它是人类迄今发现的唯一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地球。这里有我们可爱的家园,夕阳西下,小鹤一家在湖边悠闲地散步;绿色的叶儿上水珠点点,如颗颗珍珠闪闪发光;鲜艳的花儿绽放了美丽的笑脸。美丽的天鹅在清清的湖面上翩翩起舞,洁白的鸽子在蓝天上自由的飞翔。
(低沉悲伤)曾几何时,湖边再也见不到小鹤一家人的身影,鸽子再也无法呼吸清新的空气了,绿叶伤心了,花儿落泪了。
孩子们,在你们脸上我看到了惊讶的表情,你们惊讶什么?想说点什么吗?(生说感受)
三、感知家乡的环境污染现状
师: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的家乡重庆也面临着许多环境污染问题。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是哪些呢?请打开书静静地读吧。
1.学生静心读文,教师巡视点拨。2.师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 3.话说身边的环境污染。
师:你们是善于发现的孩子,你还发现了我们身边的哪些环境污染,正在破坏着我们美丽的家园呢?(全班交流课前学生调查了解到的环境污染)
4.这些环境污染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师生交流)
师小结:废气、污水、垃圾„这些时时刻刻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浸蚀着我们美丽而可爱的家园,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废气、污水、垃圾、噪音的是谁?是我们人类自己!当我们跨越地球的表面,在我们足迹所及之处留下的是一片荒漠,我们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在盘剥自然并最终自食其果。同学们,拯救地球刻不容缓,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共建家园任重道远。同学们,行动起来吧!
5.对家乡的环境污染提出治理的奇思妙想。
聪明的你,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和周围的小伙伴一同进入奇思妙想的小天地吧!对家乡的环境污染提出治理的奇思妙想吧。
学生讨论,教师深入讨论小组点拨。
师:同学们,我迫不及待地想分享你们的奇思妙想,谁愿第一个告诉我?师生交流。
四、环境保护,我们在行动。1.了解重庆市政府的环保行动。(播放环保六大工程课件)
清新工程、碧水工程、固废工程、生态工程、能力工程、装备工程。2.环境保护,我们该怎么做?(写建议书、倡议书、环保标语、自己的环保行动。
3.全班交流。4.环保签名活动
(结束语)有你,有我伸出双手去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妈妈一定会健康起来,家乡的天一定会更蓝、水一定会更清!
教学后记:
第二篇:五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定稿]
五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重庆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环境教育》五年级上册教案
一、地球的外衣—大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三、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四、教学过程
(一)大气的重要性
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大气作用:
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的温度
[读图]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
特点:
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三)大气的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17千米)
平流层(17-50千米)中间层(50-80千米)重庆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环境教育》五年级上册教案
暖层(80-500千米)
外层(500千米以上)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
(四)对流层的特点
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五、课后反思
通过讲解学生理解很困难,通过实验来了解对流层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补充大气的作用,使学生对大气与生活的关系更了解。能使学生提高保护大气的意识。
二、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 教学目标:
1. 了解臭氧层的作用
2. 了解臭氧空洞的形成及危害 3. 了解如何保护臭氧层 教学重点
臭氧层的保护措施。教学过程 入境生趣
你知道在海伦娜岬角,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瞎子。自学质疑:1、臭氧层的作用
2. 氧空洞的形成及危害
3. 如何保护臭氧层 学习释疑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重庆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环境教育》五年级上册教案
充分运用查找的资料 全班交流 各组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
(1)保护作用 2)加热作用(3)温室气体作用
(一)对人类健康影响
1.增加皮肤癌:臭氧减少1%,皮肤癌患者增加4%-6%,主要是黑色素癌。2.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3.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
(二)对生态影响
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3.破坏森林。
据研究,臭氧减少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的主要机制是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破坏核糖核酸(DNA),以改变遗传信息及破坏蛋白质。除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外,因臭氧减少而造成的紫外辐射增多还会造成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如使塑料及其他高分子聚合物加速老化。
作业 以“地球的保护伞―――臭氧”为题制作一张手抄报
三、酸雨
一、教学目标:
酸雨是指降水中含有一定数量酸性物质的自由降水现象,是目前人类遇到的全球性区域灾难之一。本课通过对酸雨的成因、危害等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预防酸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2篇报道。小结:黑雨就是强酸性雨;也可以说是酸雨发展到某种极端情况。
(二)、什么是酸雨:PH值小于5.6的雨水叫酸雨。
重庆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环境教育》五年级上册教案
(三)、酸雨的形成:酸雨成分以硫酸和硝酸为主,这些硫酸和硝酸主要是由石油和煤炭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四)、酸雨对环境的影响 湖泊酸化 土壤酸化 森林衰退 建筑物受腐蚀 危害人类健康等
(五)、酸雨的防治
酸雨控制的根本途径是减少酸性物质向大气的排放,目前的有效手段是使用干净能源,发展水力发电和核电站,使用固硫型的煤,使用锅炉固硫、脱硫、除尘新技术,发展内燃机代用燃料,安装机动车尾气催化净化器。《酸雨》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课前社会实践:关于重庆市区酸雨情况的调查。通过这个社会实践,我们的学生充分体验了探究过程中的艰辛和喜悦,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多的接触生活和社会,从而领悟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我觉得让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科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汽车尾气与空气污染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性与防护措施。
2、了解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了解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了解酸雨及其危害。
3、看懂各种媒体公布的空气质量报告。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污染与保护 难点:酸雨;空气质量报告
二、教学过程:
一、空气污染:
1、什么是空气污染? 重庆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环境教育》五年级上册教案
空气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能保持清洁新鲜的状态。
当空气中某些组分的含量超过了正常含量,或者空气中进入了正常情况下不存在的成分或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影响人的健康和生物的生长发育,或对各种物质以及对天气和气候产生不良影响时,这样的空气状态称为空气污染。
2、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人类无节制地向空气中排放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所以空气污染,一般是指人为原因所引起的空气污染。
3、空气中的污染物的来源: 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和烟尘、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生活中燃烧香烟、建筑装饰材料等也会释放一些有毒气体。
4、主要的污染物: 烟尘、二氧化硫、碳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碳氢化合物等。
5、介绍: ⑴汽车尾气:汽车排放的气体,叫汽车尾气。主要的有害成分: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烟、二氧化硫等。为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⑵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在0.1-100微米,不易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能在空气中长期飘浮的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影响生活和生产。
来源:工厂烟囱排出的烟尘,土地、房顶、马路或建筑工地上卷起的尘土,蝴蝶抖落的翅上的鳞片,植物的花粉和细菌等。【实验】观察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实验现象:不干胶带上有:小颗粒;它们是空气中悬浮的小颗粒沉降在胶带上形成的;不同环境中所粘的颗粒物是不同的。
二、酸雨
1、什么叫酸雨? 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说明:天然降水成弱酸性。因为空气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呈弱酸性)
2、酸雨形成的原因: 降水中溶有空气中存在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是硫酸、硝酸,pH越小,酸性越强。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所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较大,经检测,酸雨约占降水量的44.5%。
3、酸雨的危害:
危害健康,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腐蚀建筑物、工业设备和文化古迹。
三、保护空气
重庆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环境教育》五年级上册教案
1、洁净的空气对生命非常重要。被污染的空气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破坏生态平衡;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可吸入颗粒物过多和酸雨等都有空气污染有关。
2、保护空气要控制污染源,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发展“绿色工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讨论】校园周围空气状况?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周围的空气更洁净? 【阅读】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
3、空气污染指数: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数值形式,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
面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具体见表。
四、地球之肺--森林
作用:
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净化大气
五、吸烟与环境影响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知道香烟的成分和危害。
2、培养学生自小养成远离香烟的习惯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交际的能力。
二、重难点:
重点:吸烟危害健康;难点:吸烟也影响环境。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发现问题
师: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幅漫画,从这幅画上,你看到了什么?又联想到了什么? 生答:魔鬼
师:是啊,真是太可怕了!重庆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环境教育》五年级上册教案
师:你来说说你家里谁吸烟?(爸爸)
爸爸吸烟的真不少,我爸爸也吸烟。
下面我们再看看调查3:你见过室内公共场所有人吸烟吗?
看来吸烟的人真不少,大家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吸烟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据世界卫生组织、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协会共同完成的一份关于吸烟的调查报告说,目前全世界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吸烟所引起的疾病,每年全世界至少有315万人因吸烟而丧生,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而中国吸烟人数已高达3.5亿,每年消耗香烟1万5干多亿支,占全世界消耗总量的30%以上,每分钟就有1人死于吸烟。
吸烟的多,因为吸烟死亡的也多,好可怕!
(二)、吸烟的危害
师:大家都知道吸烟不好,但你知道吸烟有哪些危害吗?
我们请同学们把你知道的谈一谈好吗?(4-5个学生答)
大家知道得不少,但不全面不准确。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希望我们学了以后给家人和周围吸烟的人进行宣传,大家说好吗?
大家自我阅读,每张幻灯片1分钟时间,然后我们比一比,看谁记得多、记得准,好吗?
(展示问题,抽学生回答,10人)表扬;(逐一展示答案)
香烟的危害确实很大,它会对我们身体产生哪些危害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展示ppt)逐一简单解释:(见ppt)大脑 心血管 食道 肺部及气管 生殖系统 牙齿
师:看来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太大了,除了对身体有危害以外,大家还知道吸烟的哪些危害呢?
生答、表扬 重庆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环境教育》五年级上册教案
(三)、吸烟也影响环境
吸烟会增加环境固体污染; 吸烟会增加环境气体污染; 吸烟会引发火灾等等。
四、总结
最后,老师总结这样几句话 不会抽烟的千万别学会抽烟 现在会抽烟的坚决马上戒烟 劝抽烟的家人和朋友尽早戒烟 我们的口号是:(升调,引导学生齐答)谢谢大家!下课,同学们再见!(放音乐)
六、让重庆的天更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家园美,初步了解家乡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
2.学生初步了解自己居住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并为改善家乡的环境污染展开奇思妙想。
3.了解家乡环境治理六大工程:清新工程、能力工程、碧水工程、生态工程、固废工程、装备工程。
4.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已见,畅谈怎样用实际行动爱护环境,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家乡环境污染的情况,清楚明白地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针对其污染展开奇思妙想。
2.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用实际行动爱护环境,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2.学生:(1)调查、了解自己周围环境污染的现状。(2)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环保相关知识。
一、课前谈话(有关环保的知识抢答)重庆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环境教育》五年级上册教案
二、创设情境,感受环境污染的危害
今天,老师将同你们一起学习《让重庆的天更蓝》这篇课文。生齐读课题。
聪明的你们,读了课题,你们的小脑瓜里会产生哪些问题呢? 教师点拨:天蓝—不蓝—蓝—更蓝;水清—不清—清—更清。
天为什么由蓝变成不蓝了呢,水为什么由清变成不清了呢?带着这些问题请看下面短片。(播放课件)
(空灵舒缓)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蓝色的星球,它是人类迄今发现的唯一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地球。这里有我们可爱的家园,夕阳西下,小鹤一家在湖边悠闲地散步;绿色的叶儿上水珠点点,如颗颗珍珠闪闪发光;鲜艳的花儿绽放了美丽的笑脸。美丽的天鹅在清清的湖面上翩翩起舞,洁白的鸽子在蓝天上自由的飞翔。
(低沉悲伤)曾几何时,湖边再也见不到小鹤一家人的身影,鸽子再也无法呼吸清新的空气了,绿叶伤心了,花儿落泪了。
孩子们,在你们脸上我看到了惊讶的表情,你们惊讶什么?想说点什么吗?(生说感受)
三、感知家乡的环境污染现状
师: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的家乡重庆也面临着许多环境污染问题。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是哪些呢?请打开书静静地读吧。
1.学生静心读文,教师巡视点拨。2.师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 3.话说身边的环境污染。
师:你们是善于发现的孩子,你还发现了我们身边的哪些环境污染,正在破坏着我们美丽的家园呢?(全班交流课前学生调查了解到的环境污染)
4.这些环境污染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师生交流)
师小结:废气、污水、垃圾„这些时时刻刻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浸蚀着我们美丽而可爱的家园,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废气、污水、垃圾、噪音的是谁?是我们人类自己!当我们跨越地球的表面,在我们足迹所及之处留下的是一片荒漠,我们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在盘剥自然并最终自食其果。同学们,拯救地球刻不容缓,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共建家园任重道远。同学们,行动起来吧!重庆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环境教育》五年级上册教案
5.对家乡的环境污染提出治理的奇思妙想。
聪明的你,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和周围的小伙伴一同进入奇思妙想的小天地吧!对家乡的环境污染提出治理的奇思妙想吧。
学生讨论,教师深入讨论小组点拨。
师:同学们,我迫不及待地想分享你们的奇思妙想,谁愿第一个告诉我?师生交流。
四、环境保护,我们在行动。1.了解重庆市政府的环保行动。(播放环保六大工程课件)
清新工程、碧水工程、固废工程、生态工程、能力工程、装备工程。
2.环境保护,我们该怎么做?(写建议书、倡议书、环保标语、自己的环保行动。3.全班交流。4.环保签名活动
(结束语)有你,有我伸出双手去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妈妈一定会健康起来,家乡的天一定会更蓝、水一定会更清!
教学后记: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精选)
环境教育
五年级上册
第1课 山东矿藏知多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山东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2.使学生熟悉山东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地。教学重难点:
了解山东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教学过程:
一、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山东的矿产资源。
[活动]读教材中四幅山东矿产资源分布图,说说你的家乡还有哪些矿藏?
[学生讨论、回答]对不同矿产资源分别回答。
[教师小结]山东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
二、与生活的关系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已深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煤、石油、铁矿石的只要用途是什么?
哪些日常活动或用品会用到这些矿产资源? 学生讨论交流
三、如何利用 [讲解]山东矿产资源分布广泛,有些很丰富,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它们呢?请大家讨论。
[小结]要合理开发、利用,还要研究、利用新材料,代替非可再生的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
[过渡]目前,山东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演示]四个例子,学生讨论山东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小结]问题是:乱采滥挖;破坏环境;严重浪费
[提问]我们如何解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讨论)
[演示]小结:提高公民素养、增强法制意识;保护、节约、合理使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寻求替代品。
[总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记住主要大型煤矿、主要油田、主要铁矿和主要有色金属矿。同学们要增强法制意识、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充分认识合理开发、节约、综合有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和责任感。
第2课 广袤大地物产丰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知道家乡有哪些物产,了解家乡的经济特征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教学重难点:
了解家乡的经济特征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中国物产地图(各省级行政区内标明各种物产的形象图标)。
教师:看看这张地图与前面我们认识的地图有什么不同,你从地图中可以看到些什么?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小结:从地图中可以看出祖国物产真丰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物产。
(二)了解家乡的物产
1.学生列出家乡物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列举家乡的物产。
2.编儿歌:学生依照教科书中的活动示例,将列举的物产编成儿歌。
3.将编成的儿歌配上击掌的节奏玩一玩拍手游戏。教师可先示范书上的儿歌,然后学生自由分组练习自编的儿歌,还可以玩一玩“拍手接龙”游戏。
(三)家乡物产博览会
1.教师:刚才同学们列举了很多家乡的物产,下面我们来开个家乡物产博览会,把你们带来的家乡物产展示出来,介绍给大家。
2.学生自由分组,布置展台。每小组6~10人,摆放好自带的家乡物产,尽量把展台布置得漂亮、有特色一些。
3.小组准备解说词,推荐解说员。介绍物产的特点,给家乡带来的好处,推荐1.~2.名解说员。4.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各小组的展台,听解说员的讲解(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先参观自己所在组的展台,由教师作示范讲解)。
5.教师评价:参观了家乡物产博览会,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展台布置得好?哪位解说员解说得好?
(四)推销家乡的物产
1.学生设计广告推销家乡的物产。(1)设计包装。(2)设计广告语。
2.教师分发学生设计广告所需要的卡片或纸片。
3.学生上台展示。将设计的广告卡片贴在黑板上,设计的包装摆放在讲台上,并作现场演示。
4.评选最佳广告语、最佳包装设计。
(五)教师总结
第3课
听爷爷讲家乡的变化
教学目标:
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的今昔变化。教学重难点:
通过调查、访问、对比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 教学过程:
活动一:感受家乡的变化。
1、歌曲导入。
课件出示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2、说一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指名几名学生说)
3、歌声唱出家乡的美丽。你们想知道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吗?
4、采用小组自由汇报的形式,向全班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调查情况。
(1)你们采用什么方法了解家乡的?(小组汇报、组长汇报、写成文章汇报„„)
(2)自由选择自己了解家乡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进行小组交流。(房屋、道路、小桥、家庭„„)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口头、照片、录象、图片„„)
活动二:夸一夸家乡的变化。
1、人人都夸我们家乡美,我们为之而感到骄傲、自豪,让我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说一说对家乡变化的美好感受吧。
(1)可以对家乡变化的美好感受唱一首歌;(2)可以写一首诗;(3)可以画认为最美的一角;(4)可以说一说。
2、小组交流、汇报。
活动三:辩论家乡的变化是不是也给我们带来烦恼?
1、的确,我们的家乡变化得如此美丽、富饶。但是,有人说:“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烦恼。汽车多了,空气差了;楼房多了,绿地少了„„”(课件出示)
2、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我们来辩论一下: 家乡的变化是不是也给我们带来了烦恼?(课件出示)正方:家乡的变化是给我们带来了烦恼。反方:家乡的变化不是给我们带来烦恼。
3、学生辩论。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为未来家乡的建设者,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第4课
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教学目标:
1.了解垃圾处理常用的方法; 2.了解垃圾资源化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了解垃圾处理常用的方法和垃圾资源化的重要意义,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以及废弃塑料回收和再利用的途径。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那我们该如何的放置资源,变废为宝呢?
显然我们要搞清以下两者间的关系: 1.城市垃圾有哪些? 2.垃圾处理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讨论总结:(可展示图片加以引导)
二、垃圾的种类(1)食品垃圾:指人们在买卖、储藏、加工、食用各种食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这类垃圾腐蚀性强、分解速度快,并会散发恶臭。
(2)普通垃圾:包括废弃纸制品、废塑料、破布及各种纺织品、废橡胶、破皮革制品、废木材及木制品、碎玻璃、废金属制品和尘土等。
(3)建筑垃圾:包括泥土、石块、混凝土块、碎砖、废木材、废管道及电器废料等。
(4)清扫垃圾:包括公共垃圾箱中的废弃物、公共场所的清扫物、路面损坏后的废物等。
(5)危险垃圾:包括干电池、日光灯管、温度计等各种化学和生物危险品,易燃易爆物品以及含放射性物的废物。
三、垃圾处理
基本原则: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主要方法:(1)露天堆放:(2)卫生填埋法:(3)堆肥法:(4)焚烧法
四、垃圾的分类与回收
垃圾分类的方法及其类型(六个粗分的一级类别,八个细分的二级类别):
五、个别垃圾个别处理
1.白色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1)涵义:废塑料制品造成的环境污染(2)危害: A、大部分塑料在自然环境中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埋在土里经久不烂,长此下去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效,污染地下水;
B、焚烧废气塑料会产生有毒气体,对大气造成污染。例如:焚烧废气的聚氯乙烯塑料会产生HCL等;
C、制备发泡塑料时,常常加入氟氯代烷作为发泡剂。当发泡塑料被扔掉后,释放出的氟氯代烷会破坏臭氧层和加剧温室效应;
(3)处理 A、治理的基本思路
a、改进塑料的配方和生产工艺,研制一些易分解的新型塑料,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会降解为简单物质或被生物分解;
b、3R运动: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B、白色污染物的回收利用
a、废热固性塑料的利用:对废热固性塑料再利用的途径主要是它粉碎后加入黏合剂作为加热成型产品的填料。
b、废热塑性塑料的利用
(a)再加热熔融,使其重新成为制品;
(b)在无氧条件下,高温裂制成燃料油或重新制造塑料的原料;(c)和其他垃圾一起焚烧生产热能; 2.电池垃圾的危害与治理 3.医疗垃圾的危害与治理
第5课
美化我们的家
教学目标:
了解家庭由哪几部分组成,你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况,家庭经济收入.教学重难点:
1、了解家庭
2、学生与家庭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你在什么地方?你家里有哪些人?你与他们是什么关系?你们家靠什么经济来源生活?
二、学习课文 根据马杰与王苹填写的调查表,你了解了一些什么? 2 按照王苹、马杰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填写第三世界国家页做一做.3 说一说
马杰的家庭收入来源靠什么? 王苹的农业用地庭收入靠什么? 三 练习根据调查表的内容,两人一组说一说.2 指导填写表格.四、总结.家庭由什么构成?你和家人的关系.第6课
噪声与健康
教学目标:
1、知道噪声产生的原因和途径
2、知道噪声对人类有哪些危害。教学重难点:
噪声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世界充满生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美妙的乐声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和享受。但是,刺耳的噪声却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揭题——噪声与人类健康。
二、新授
(1)噪声引起的危害有哪些?
它引起头痛、心慌、全身乏力、听力受损,还有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甚至导致胎儿畸形。噪声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公害,被称为“无形杀手”。
(2)噪声是怎样产生的呢?
噪声的产生主要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噪声和生活噪声。机动车辆、飞机、火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在运行时发出的声音,称为交通噪声。其中飞机的噪声最大。
(3)工业噪声是指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因机械振动、摩擦、撞击以及气流振动而产生的嘈杂声音。工业噪声主要来自机器和高速设备。(4)建筑工地上要使用各种动力机械,要进行挖掘、打夯、搅拌和运输材料设备,也会产生大量噪声,称为建筑噪声。
(5)生活噪声是街道、商场、文化娱乐场所(如电影院、剧院、体育场)以及建筑物内各种人群活动及生活设施所产生的声音。
(6)噪声的强弱大小是用“分贝”来表示的。分贝数越小表示环境越安静。我们通常谈话的声音是30—40分贝。
当噪声超过85分贝,长期可使听力受损,超过120分贝,听力较快受损,甚至耳聋。
三、小结。
为了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我们必须设法制服噪声这个“都市罪犯”。我国已经颁布事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止法》,加强了噪声的管理和防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制服噪声这个“恶魔”,使我们的家园更安宁!
第7课
天鹅来过冬
教学目标:
了解一些动物过冬的情况,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了解一些动物过冬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谁知道“过冬”是什么意思? 2.出示图片或幻灯片、标本。问: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谁能说说它们的名称?
3.教师讲述:今天学习的课文,为我们介绍了燕子、杜鹃、黄鹂、喜鹊、青蛙、蚂蚁过冬的一些知识。它们到底是怎样过冬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请大家翻开课文。
二、利用拼音和字典,初读感知,自学课文
三、分段读、想、批划,再自学
1.自由轻声分段读课文,边读边批 2.学习第二段。①指名朗读本段。
②理解:这一段告诉了我们哪些动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哪里知道的?(燕子、杜鹃、黄鹂、喜鹊准备过冬的情景,从蚂蚁和喜鹊的对话中知道的。)
③读议小蚂蚁和喜鹊的对话。(从它 3.学生自学第三段,教师引导归纳整理。4.自读第四段,看小蚂蚁怎样准备过冬。
第8课
冬天怎么不冷了
教学目标:
了解冬天冒着寒冷坚持工作的人,表达对他们的尊敬 教学重难点:
鼓励学生早上起得早,做个勇敢的孩子。教学过程:
一、体验交流
1、在室外有什么感觉?
2、有没有不怕冷的人?
二、观看录象
1、我找到的不怕冷的人是谁?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不怕冷?
2、他们真的不怕冷吗?
3、请出主人公,学生自主提问。
4、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话?
5、师生共同小结。
三、倾听录音
1、你们听到了什么?在你们身上有没有这种事发生?
2、你想做个不怕冷的人吗?怎样做个不怕冷的人?你有什么好办法使自己暖和起来?
四、讨论交流
还有哪些人在不怕冷的环境中也在坚持工作?
第9课 不让趵突泉复涌再成新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趵突泉喷出地面的原因,以及这种动力是怎么形成的。
2.让学生认识到趵突泉停喷的原因是地下水过度的开采,并思考过度开采地下水还会带来的问题。3.让学生思考趵突泉等泉水停喷带来的危害,济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通过思考激发学生节水保泉的责任感。
4.让学生知道水源是泉水常年喷涌不息的保障,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并通过活动宣传“节水保泉”的理念,提高他们对济南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趵突泉停喷的原因,培养学生节水保泉的责任意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趵突泉有关的相关资料、图片和短片,以及鲁中地区的地形图、地质构造图等。
学生准备:上网或查阅书籍、报刊,搜集有关趵突泉和“节水保泉”的相关资料、图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山东省的省会是哪里?济南被誉为什么?(引导学生答出“泉城”)为什么叫泉城?大家知道最有名的是什么泉吗?
课件展示与趵突泉有关的相关资料、图片和短片,引入本课主题。板书课题:不让趵突泉复涌再成新闻
二、探求新知
(一)开动脑筋
1.大家想一想:泉水为什么能喷出地面,是靠什么力量喷出地表的?让学生自由阅读“小资料”后,再指名说。
2.出示鲁中地区的地形图、地质构造图,教师边指图边讲解:趵突泉的形成是多种地理要素相互组合的结果,主要是南部石灰岩地区是水源地,地下水向北流动过程中遇到北部坚硬的岩石很难进入,于是在市区附近形成了相对较大的地下水压力区,在地表比较薄弱的地方喷出,就形成了涌泉。
(二)实践天地
1.师:“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曾是济南最生动的写照。然而,趵突泉也曾多次停止了喷涌,最长的一次是在1999年3月至2001年9月,创下了停喷926天的纪录。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2.引导学生总结地下水超量开采对趵突泉造成的影响,并让他们在小组内积极发言交流。
3.全班交流。强调并板书:地下水过度开采
4.提问:趵突泉停喷给了我们什么警示?地下水过度开采还会带来哪些危害?(如: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后,再指名回答。5.教师小结:
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还可能使地表植被类型改变、地表塌陷,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三)沉思默想
1.师:趵突泉停喷不仅会使济南失去全程的特色,还会导致大明湖的水质变差,泉城的绮丽风光将一去不返。
2.提问:如果趵突泉不再喷涌,那么济南城将变成什么样子?引导学生踊跃发言。
3.这些景象都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四)齐心协力
1.为了保障泉水不断喷涌,让“趵突泉复涌”不再成为新闻,济南市都采取了哪些节水保泉的措施?让学生阅读文中一段话后回答。板书:节水保泉
2.作为学生也要积极参与“节水保泉”宣传活动,请你先为这个活动设计几条标语吧!让学生先写在本子,再指名朗读。3.在全班开展“节水,我有妙招”活动,把你在生活中探索出的好的节水方法介绍给大家。让学生先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4.建议全班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及时推广好的节水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趵突泉停喷的原因是地下水过度的开采。为了不让趵突泉复涌再成新闻,我们都要为“节水保泉”尽一份力,从现在起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不让趵突泉复涌再成新闻 地下水过度开采――→节水保泉
附:有关趵突泉的资料 名胜简介
趵突泉 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位于济南趵突泉公园泺源堂之前,趵突泉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2002年,有专家根据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考证,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长达3543年。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宋代曾巩为其定名为“趵突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金代诗人元好问描绘为“且向波间看玉塔”,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比之为“平地涌出白玉壶”,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清朝刘鹗《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则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趵突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其最大涌量达到24万立方米/日,出露标高可达26.49米。水清澈见底,水质清醇甘洌,含菌量极低,经化验,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是理想的天然饮用水,可以直接饮用。“趵突腾空”为明清时济南八景之首。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当地人称之为“云蒸雾润”。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饮用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景致极佳。泉池中放养金鱼,大者长逾三尺。泉东侧隔来鹤桥有望鹤亭茶社,专为游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地理位置
趵突泉发源于济水的源头王屋山太乙池,至今不竭。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趵突泉赋》中一开头就说:“泺水之源,发自王屋;为济为荥,时见时伏;下至稷门,汇为巨渎;穿城绕郭,汹汹相续。”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对济水地形及流向作了翔实的描述,特别是对济水之南的趵突泉、大明湖等济水形成的泉湖风貌作了生动的描述。
趵突泉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有“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之盛誉。趵突泉曾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园林、“十佳”公园和国家4A级景区,是首批国家重点公园。名称来历
2002年,有专家根据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考证,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长达3543年。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早在2600年前的编年史《春秋》上就有“鲁桓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宋代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在泉边建“泺源堂”,并写了一篇《齐州二堂记》,正式赋予泺水以“趵突泉”的名称。该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趵突泉水分三股,昼夜喷涌,水盛时高达数尺。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趵突”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不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跃”之状、喷腾不息之势;同时又以“趵突”摹拟泉水喷涌时“卜嘟”、“卜嘟”之声,可谓绝妙绝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金代诗人元好问描绘为“且向波间看玉塔”,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在《趵突泉》诗中赞道:“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清朝刘鹗《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则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清代康熙皇帝南游时,曾观赏了趵突泉,兴奋之余题了“激湍”两个大字,并封为“天下第一泉”。泉的形成
济南以“泉城”而闻名,泉水之多可算是全国之最了。平均每秒就有4立方米的泉水涌出来。比较著名的泉就有四个:珍珠泉、黑虎泉、金线泉、趵突泉等,仅趵突泉每天就涌出7万立方米的泉水。为什么济南的泉水这么多呢?这主要与济南的地形结构有关系。它的南面是一片山区,是山东有名的千佛山;北面是平原,济南位于山区和平原的交界线上。
这里的山区是由石灰岩组成的,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隐藏着岩浆岩。山区的石灰岩大约是在4亿年前形成的,其质地比较纯,它以大约30 °的斜度由南向北倾斜。石灰岩本身不很紧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储存和输送地下水。地下水顺着石灰岩层的倾斜,大量地流向济南。成了济南泉水的水源。在平原下的岩浆岩,它的组织很紧密。所以地下水流到这里后碰到岩浆岩的阻挡就流不过去了。岩浆岩上又覆盖着一层不透水的粘土层,地下水就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这些被拦阻的大量地下水凭着强大的压力,从地下的裂隙中涌上地面,就形成了这些著名的泉水,趵突泉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趵突泉的近况
近年来由于济南市的水文情况,最近十年来趵突泉经常陷入季节性停喷的窘境,2001年时更是创下了停喷890天的历史纪录。泉水停喷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采取加大地下水的保护和放水保泉等措施后,自2003年9月以来,趵突泉已经基本上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景象。后来,在2007年5至6月有一次断涌,不过,在济南7•18暴雨事件后,趵突泉再次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景象。
2010年9月23日,趵突泉泉水欢涌。当日,趵突泉地下水位升至30.01米,创1966年以来最高水位记录,三窟迸发的景象令中秋节假日来此赏泉的游客大呼“过瘾”。
第四篇:五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
1、《枫叶红了》
教学目的:
1、通过认识植物的变化,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爱环境的情感,理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深刻内涵。能分辨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环境,什么样的行为是破坏环境;
3、让学生从自我做起,爱护环境,在生活中能养成环保的习惯,具备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离不开矿藏。离不开海洋,离不开江河。离不开山岗,离不开森林。离不开草原,离不开土地。环境是一切自然资源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活在线》
学生自学课文
讨论:你获得什么知识?
小结
2、学习《追根求源》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小组讨论:枫叶为什么红了?
小结。
3、自学《二十四节气》
三、环保在行动
1、调查小麦、美化、玉米、大豆、白菜播种后时间、和收获时间。
2、调查借助自然气候应当干旱、霜冻等恶劣天气的措施
3、考察一种作物的耕作时令并亲自种植。
四、总结 教学反思:激发学生爱环境的情感,环境是一切自然资源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大雁南飞》
教学目的:
1、通过认识动物的变化,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爱环境的情感,理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深刻内涵。能分辨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环境,什么样的行为是破坏环境;
3、让学生从自我做起,爱护环境,在生活中能养成环保的习惯,具备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了。这是你发现动物有什么变化?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活在线》
学生自学课文
讨论:你获得什么知识?
小结:大雁南飞,队伍成一字形,飞行68―90千米。
2、学习《追根求源》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小组讨论:动物为什么离开自己的家园?
小结:
(1)雁南飞
(2)逆流而上的鲑鱼
(3)白鹭南飞
三、环保在行动
为动物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四、总结
教学反思: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3、《疯长的水葫芦》
教学目的:
1、意识到生物入侵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作用,能为防止生物入侵贡献自己的力量。
2、知道生物入侵的危害和治理生物入侵地方法。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生物入侵的信息,并能分析当地生物入侵的情况。
教学重难点
1、意识到生物入侵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作用,能为防止生物入侵贡献自己的力量。
2、知道生物入侵的危害和治理生物入侵地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了。这是你发现动物有什么变化?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活在线》
学生自学课文
讨论:你获得什么知识?
小结:生物入侵危害大。
2、学习《追根求源》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小组讨论:什么是生物入侵?
小结: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3、绿色冲浪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小组讨论:生物入侵有什么危害?
小结: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具体而言,其导致的恶果主要有以下几项:第一,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第二,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第三,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第四,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环保在行动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小组讨论:如何清除这些不速之客?
小结:
四、总结
教学反思:学生意识到生物入侵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作用,能为防止生物入侵贡献自己的力量。
4、《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
教学目的:
1、意识到人类生产队环境有一定的依赖,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
2、知道人们为适应环境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
3、搜集不同地区的信息,了解人们的衣食住行因区域、文化不同而存在的差异。
教学重难点
1、意识到人类生产队环境有一定的依赖,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
2、知道人们为适应环境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动植物对环境有特殊的要求,为了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活在线》
学生自学课文
讨论:你获得什么知识?
小结:人用自己的智慧认识、适应自然。
2、学习《追根求源》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小组讨论:不同地区环境的差异
小结:
我国领土辽阔。地理位置差异大,温度、气候、物产、生存条件差异很大。
3、聚焦衣食住行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小组讨论:各地衣食住行的差异?
小结:
三、家乡资源大搜索
1、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小组讨论
2、小结:
四、绿色冲浪
指导学生自学
五、总结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人用自己的智慧认识、适应自然。
5.消失的耕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的分布情况。
2.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通过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教学建议
重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过程:
[导入]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说明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说明土地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
[板书] 消失的耕地
[解释]土地资源指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它是人类最宝贵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引导读图]结合“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耕地减少,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土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非农业用地及未利用的土地等等),教师可进一步指出林地与森林、草地与草场、草原的区别。
2.我国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耕地和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几分之几?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占了多少?这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
[学生讨论]略
[转折]土地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活动]读书上所给的资料,请你来概括一下,我国的土地资源都面临着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读资料,讨论]略
[教师小结]
1.当前土地利用中的问题
(1)土地资源相对减少
原因:人口的增长使人均占有量减少
工矿、交通、城市的发展使土地资源总量减少
(2)土地资源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问题、草场超载等)
2.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采取的措施
(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2)开源节流(合理规划各项用地,因地制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3)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和保护
小结: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资源超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土地对我们这个人口将近13亿的国家来说,尤其显得重要。每年6月25日,是中国的土地日。大家都要爱护我们的土地。教学反思:通过学习,知道我国耕地、的分布情况。
6.《 湖泊变小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归纳变化的原因。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
二、教学难点
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三、教学方法
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的资料,上课初始全班交流,图示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或朗读或投影,增强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同学们,见过湖吗?知道我们山东有哪些著名的湖吗?(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出示大明湖和微山湖图片)
(这是我们山东济南的大明湖。微山湖在我们山东的西南部,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
师:这些风景秀丽的湖泊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二、新课 活动一
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也有一个湖,它曾经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我们一起来看它过去的美丽景色。(风景图片)
师:用什么词形容罗布泊昔日的风景呢?
师小结:昔日的罗布泊可以说是牛马成群、树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想知道吗? 活动二
(现在沙漠图片)
师: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了?它是怎么消失的呢?(学生交流)(罗布泊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三、湖泊遭到破坏的症状及原因
师:不但罗布泊变成了沙漠,还有许多湖泊也不像原来那样风景优美了。(请看:下面的图片。)
师:这些原本清澈透底的生命绿洲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学生讨论还有哪些原因污染我们的湖泊。)
四、我们怎样治理呢?
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想法?现在我们国家也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整治。教学反思: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是生生所系。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地期盼,还是无助和茫然?让理性回归吧,让智慧插上理性的双翅,让睿智赶走狂热,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罗布泊的悲剧将不会再重演。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做一个环保小卫士,铁肩担道义,妙手绘蓝图。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7.《动物哪里去了》
一、教学内容:“环境教育”第18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类的朋友——可爱的动物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爱心,使学生认识到动物与人类是平等的,大家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2.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和动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待动物所应持有的态度。培养学生从全局看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和人类和动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待动物所应持有的态度。
四、教学准备:
收集动物消失的文字资料和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人类和许多动物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这些动物种类繁多,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生存的家园才会这么生机勃勃。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身边的朋友。
(二)、介绍我们可爱的朋友繁衍过程 同学们介绍自己准备好的动物的资料。
师小结:有人认为保护动物只是因为他们对人类有用,那些看起来没有什么用的动物就不用保护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观看我们的朋友在减少
1、展示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动物简介。这些动物的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假设自己是这些动物种的一种,请以它的口吻说一句“遗言”,或发出一句呼吁。
3、站在动物的角度上,发表自己对生存处境的看法。
4、分成三组,扮演书上提到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物。
5、以小组为单位,自己仿照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关系,写出一组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的动物,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6、有感情地朗读“世界灭绝动物墓地”上的墓志铭。讨论:没有了动物,人类将何去何从?
四、作业
写一封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教学反思:我们人类和许多动物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这些动物种类繁多,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生存的家园才会这么生机勃勃
第8课
星星不见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光污染,光污染的种类以及危害。
2、明白如何有效地防治光污染,课下调查避免光污染的措施。教学重点:
光污染的种类、危害以及防治措施。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夜晚,城市与乡村的星空有什么不同?
二、明确光污染的类型。(一)光污染的种类
1、白亮污染
2、人工白昼污染
3、彩光污染
列举相关例子,让学生弄清分别是哪种污染。
三、明确光污染的危害
1、导致能源浪费
2、对人的心理产生破坏。
3、对人的生理产生破坏。
4、引发交通安全问题。
四、避免光污染的措施。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知道了怎样有效防治光污染。
9.难以去除的“口香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口香糖残渣对环境的污染,了解口香糖的成分和性质,增长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和课堂的讨论,为处理口香糖污染出谋划策。
情感目标:经过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劳动,爱护环境卫生,提高公共道德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口香糖的危害,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为环保做好事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
认识口香糖的成分和性质,研究消除口香糖残渣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
课前学生组成小组,自行查阅有关资料。
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细致地去想想,在生活中是否存在着这样的镜头。镜头一 “悄悄”将口香糖吐在公交车上
镜头二 广场的口香糖随处可见,“城市黑斑”不少
镜头三 清理人员用手要一点点抠着人们随地吐出的口香糖
镜头四 校园中多少教员反复重申请不要随意吐、抹
镜头五 青少年、儿童,用手和口交替玩弄口香糖
在这一幕幕下,我们又该去说些什么呢?
2、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这些“黑色数字”吧!
2004年国庆节后,据有关部门统计,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就发现60万块口香糖残渣,经实地测算,刨去纪念碑、纪念堂的面积,平均每平方米有5块口香糖残渣。而要彻底清理这些残渣必须使用特制的清洗液和铁铲、铁刷两样工具,清洁工要先戴上白手套,将特制清洗液倒在黑残渣上,当残渣软化后,用铁铲砸二三十下使残渣表面断裂,然后用钢丝铁刷横刷纵刷80到100下,直到黑色痕迹消失。据计算,清理一块口香糖残渣需要36秒到1分半钟,清除一块口香糖残渣至少需要花费1.1元。
看到如此种种,我们不该去一起关注口香糖的问题吗?不该一起去呼吁些什么吗?不该从自身中去做些什么吗?
(一)交流讨论,引发思考。
1、交流查阅的资料,了解口香糖的成分和性质。
从资料中了解到,口香糖的主要成分是糖粉、糖浆以及胶基,糖粉和糖浆都是溶于水的,在口腔中咀嚼时会随着唾液慢慢溶化掉,经过人们咀嚼后吐出的主要是胶基。胶基具有很强的黏合性,这就是为什么地上的口香糖痕迹不容易清洗的原因。胶基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是橡胶和碳酸钙。一般口香糖弄到了衣服上,头发上黏糊糊的,越清洗越费劲,它的残渣也不易分解,将它埋在地里对土壤也有很大污染。
2、给口香糖算笔道德帐
2002年10月,从北京天安门广场清理口香糖残渣工作中了解到,卖一块口香糖0.2元,清理一块口香糖残渣要花费1.10元。拒市场销售额计算,北京一年消耗8700万块口香糖,都吐在地上,要污染1.74万平方米的地面。
3、展示摄录的口香糖残渣污染的地面。(有学校的操场、有小区的公园地面、有街道的路面„„)与美丽的建筑形成对比。
4、讨论组小结:
(1)口香糖具有很强的黏合性,如果粘在地上便很难清洗,进而对环境造成损害。乱吐口香糖也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当看到环卫工人在一点一点地清理地上的口香糖残渣时,你会怎么想呢?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请不要乱吐口香糖。
(2)和乱扔废纸、瓜果皮等物相比,随地乱吐口香糖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还容易传染疾病,其严重程度并不亚于“随地吐痰”。试想,一块口香糖在你的口中停留很长时间后,虽然让口腔清新了,但也带上不少细菌,如果你随口吐出,一定会给别人带来新的“污染源”,所以为了大家的健康,请不要随口乱吐口香糖。
(3)乱吐口香糖者,影响的不仅仅是你的个人形象,还会影响他人的心情。试想,如果你踩到了他人随地吐的口香糖,那双崭新的皮鞋被这倔强的黏稠物缠住不放,或者粘到鞋底,再次迈时一步一粘,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所以为了你自己不被口香糖缠上,请不要随地乱吐口香糖。
既然口香糖对环境有如此严重的危害,那么如何才能减少口香糖对环境的污染呢
(二)交流设想,制定方案。
1、多多进行宣传教育。
2、厂家最好开发环保型口香糖。
3、发现乱吐口香糖的人就罚铲一小时口香糖,惩罚的人体会到清除口香糖的困难后就不会再乱吐口香糖了。
4、登记乱吐口香糖的人的大名,并把每天吐口香糖的人名登在报纸上,这样,他们就会感到很没面子,也就不敢乱吐口香糖了。
(四)行动起来,消除口香糖污迹。
1、怎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呢?
不吃口香糖,在社会上不随地乱丢口香糖残渣;每当吃口香糖时,要把口香糖残渣用纸包好,再投放到垃圾筒里。
2、用心体验。
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小区清除口香糖污迹。从活动中体会消除口香糖残渣的艰难,并把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
3、学生写建议,宣读倡议书,发保护环境、清除口香糖污迹的宣传单。
(五)课外延伸。
1、口香糖只是环保的一个小小的部分,环保就在我们身边,你们发现我们身边有哪些对环境有害的行为吗?
(一次性的饭盒,白色污染,难以处理;一次性筷子,浪费树木,助长了乱砍乱伐,等等。)
2、我们只有一个家,一个地球,为了我们自己的明天,我们应该怎么样让他永远美丽呢?
(达成共识————互相监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家上台签名,表示环保的决心。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到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
第10课
白色污染
教学目标:
1、明确什么是白色污染。
2、知道一些防治白色污染的措施。
3、开展拒绝白色污染的垃圾清除活动。教学重点:
明确什么是白色污染,防治的措施,能自觉去清除白色污染。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塑料袋是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谁来说说原因?
二、白色污染带来的危害:
1、影响市容和景观,做成视觉污染。
2、很难分解,给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三、防治白色污染的措施。
1、减少使用方面
2、再循环利用方面
3、新技术应用方面
4、其他方面 阅读小资料:限塑令
四、走出校园
1、组织一次“保护家园、拒绝白色污染”为主题的垃圾清除活动。
2、对塑料袋的使用情况和公众对白色污染的认识开展调查,自己设计调查问卷,与同学交流调查结果。
教学反思:塑料袋是有毒的,而且在十几年内是不会被分解吸收的,把这些塑料袋扔在地上,会污染大片大片的土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有人称我国的城市是被垃圾所包围的城市。虽然,我们每人每天扔1 个塑料袋好像不多,但如果全校、全城、甚至全国算起来的话,对环境的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因此,保护环境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11.遗弃的电池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体验合理地进行推断和预测,获得“发现──探索──分析──评判”的研究方法。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精神,更好地形成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 怎样落实在行动上。对数据的合理分析。(三)教学过程:(1)查一查:学生通过课前在图书馆或网上查阅废电池处理的资料,了解情况。
(2)看一看:教师利用电脑图片,展示废电池的危害性及日常生活中的处理情况。
(3)想一想:为了美好的生活和人类的健康,我们能做点什么呢?(引出课题)
(4)组建:动手组建“热点调查”节目,成立“小记者”站。
(二)分组活动(实情调查 亲自体验)1.活动一 “小记者”培训:
(1)此次调查的目的、问题、对象是什么?
(2)你选择哪种调查方式?样本如何选取?在调查时应注意什么?(3)请你参照课本附录(1)自主设计调查问卷。
(4)组内交流调查问卷,取长补短,及时改进,小组统一
2.活动二 “小记者”出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进行抽样调查。让学生回归社会,获得第一手材料,体验“社会人”的辛酸,从而锻炼意志品质。
3.活动三 “小记者”回站:分小组交流调查中的感受、体验,准备下阶段工作。
交流有助于学生内心世界的表露,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科学探究(整理描述 严谨思维)
学生从调查问卷上只能粗略地认识问题,为了引导学生精确、理性地认识问题,必须对数据进行整理描述。1.思考
我们如何用所学知识,将数据整理描述出来呢?(学生讨论,达成共识)2.操作
先制作调查统计表,整理数据,填人表格,然后针对整理结果,绘制统计图形。
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及算法化,框图化,程序化的思维方式。
(四)合作交流(分析数据 发展思维)1.思考
针对调查结果,你对废电池的处理有哪些发现和建议? 2.交流
召开信息研讨会,分组交流,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小组长进行汇总。只要学生想说、敢说,能表明自己的观点,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3.预测
学生往往会出现对问题把握不准确,建议容易忽略缺乏实用性、创造性的情况。4.措施
各组选派“热点调查”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
用榜样激励的方式可让学生改进学习,同时由学生主持节目,还可增强学生“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才能。5.点评
教师点评,并作出总结性评价,活动结束。
(五)自我反思(小结评价 优化思维)
(1)写一篇简单的调查报告((2)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满意的调查报告在网上发布,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社会评价)
教学反思:一方面可多元化地评价学生,激励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另一方面将研究成果向社会发布,从而使本节学习更具开放性。
12.电子垃圾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写垃圾处理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说说环境的变化,并了解当今社会人们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2、教师收集有关的图片、数据、文字资料和录象带。
活动过程:
一、计算导入:(算一算)
二、观看录象 :(看一看)
1、学生观看录象。
2、“看了刚才的录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三、研究方案:(写一写)
1、学生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2、全班交流,教师提要求。
交流建议:
(1)、其他小组在汇报方案时,所有的同学都要做个文明的小听众。如果你有不同意见或同一小组的成员要补充的话,请等这位同学汇报完再发言。
(2)、如果你们组的方案和前面小组的方案相同或类似,那么你就不必在重复。
3、随机补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垃圾分成三类:
一、有机垃圾:又称湿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或餐余废弃物。包括:瓜果皮、蔬菜皮、变质食品、剩饭菜等。
二、无机垃圾:又称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或可再生废弃物。包括:废纸、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织物(布料)等。
三、有害垃圾:又称危险废弃物。包括:废电池、过期药品、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等。
四、联系实际:(说一说)
“让我们为同学们这些创意的方案鼓掌。如果国际上还没有采用的话,你还可以申请专利!除了为环保局的叔叔阿姨想出这些处理垃圾的办法外,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该注意些什么呢?”
1、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评价。
五、活动延伸:(试一试)[机 动]
“刚才我们的同学都表明了自己的决心。但是光靠我们班的同学,毕竟力量有限。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想想,用什么办法能使全校的同学,全社会的公民都参与到保护环境、减少垃圾的行动中去?(宣传)你们想怎么宣传?(指名说)接下来,老师请大家发挥集体的智慧,把想宣传的内容写下来,好吗?”
六、活动小结
教后记: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进行抽样调查。
让学生回归社会,获得第一手材料,体验“社会人”的辛酸,从而锻炼意志品质。
15.耕海牧渔
活动目标:
1.认识到“耕海牧渔”的意义和现状及对环境的影响。
2.能够自觉开展“保护海洋”的环保宣传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3.能运用多种方式了解“耕海牧渔”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及带来的好处和问题,学会如何保护海洋环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理解课题
1、导课:播放《耕海牧渔歌》MTV,带学生进入情境。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欣赏完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听到的和看到的。
2、揭题:你从歌里都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曾成奎简介:
二、家乡耕海牧渔的现状 1.海水养殖自身带来污染
2.海产养殖所用的化学药物对海洋生物和人体都有害
3.抗生素和化学药品的大量使用还造成了病 原微生物耐药性的增强及养殖环境的恶化
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同学们,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有效的措施,那作为少先队员我们到底能做点什么呢?
六、环保在行动:描绘蓝图、保护家园
我们学校之前搞过许多少先队的公益性活动,你们看,有的是通过动手进行展示、有的是通过办手抄报进行宣传、有的组成了雏鹰小队、有的来到了社区,那么针对耕海牧渔给我们带的问题我们到底能做点什么呢,可以给你点提示吧?小组先讨论一下。(出示:描绘蓝图
保护家园,放背景音乐)
好的,各组交流一下。
四个小组分别交流他们讨论出的好方法,老师进行及时的建议和补充。
同学们,你们太聪明了,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么多。你们在准备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做什么你们尽管说,希望你们的计划能尽快完成。
七、蓝色延长线
出示青岛画面,播放《青岛,青岛》,在背景图片和音乐渲染下进入尾声:我们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在海产品丰富的青岛当然也少不了耕海牧渔,它给我们的家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教学反思:我们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在海产品丰富的青岛当然也少不了耕海牧渔,它给我们的家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学们,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实现你们所描绘的蓝图,让耕海牧渔更好的为我们造福,来建造出更加美好的家园!
第五篇:重庆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
课题:
一、地球的外衣—大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三、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四、教学过程
(一)大气的重要性
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大气作用:
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的温度
[读图]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
特点:
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三)大气的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17千米)
平流层(17-50千米)中间层(50-80千米)重庆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环境教育》五年级上册教案
暖层(80-500千米)
外层(500千米以上)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
(四)对流层的特点
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五、课后反思
通过讲解学生理解很困难,通过实验来了解对流层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补充大气的作用,使学生对大气与生活的关系更了解。能使学生提高保护大气的意识。
课题:
二、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 教学目标:
1. 了解臭氧层的作用
2. 了解臭氧空洞的形成及危害 3. 了解如何保护臭氧层 教学重点
臭氧层的保护措施。教学过程 入境生趣
你知道在海伦娜岬角,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瞎子。自学质疑:1、臭氧层的作用
2. 氧空洞的形成及危害
3. 如何保护臭氧层 学习释疑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重庆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环境教育》五年级上册教案
充分运用查找的资料 全班交流 各组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
(1)保护作用 2)加热作用(3)温室气体作用
(一)对人类健康影响
1.增加皮肤癌:臭氧减少1%,皮肤癌患者增加4%-6%,主要是黑色素癌。
2.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
瑙
3.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
(二)对生态影响
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3.破坏森林。
据研究,臭氧减少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的主要机制是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破坏核糖核酸(DNA),以改变遗传信息及破坏蛋白质。除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外,因臭氧减少而造成的紫外辐射增多还会造成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如使塑料及其他高分子聚合物加速老化。
作业 以“地球的保护伞―――臭氧”为题制作一张手抄报
课题:
三、酸雨
一、教学目标:
酸雨是指降水中含有一定数量酸性物质的自由降水现象,是目前人类遇到的全球性区域灾难之一。本课通过对酸雨的成因、危害等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预防酸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2篇报道。
小结:黑雨就是强酸性雨;也可以说是酸雨发展到某种极端情况。重庆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环境教育》五年级上册教案
(二)、什么是酸雨:PH值小于5.6的雨水叫酸雨。
(三)、酸雨的形成:酸雨成分以硫酸和硝酸为主,这些硫酸和硝酸主要是由石油和煤炭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四)、酸雨对环境的影响 湖泊酸化 土壤酸化 森林衰退 建筑物受腐蚀 危害人类健康等
(五)、酸雨的防治
酸雨控制的根本途径是减少酸性物质向大气的排放,目前的有效手段是使用干净能源,发展水力发电和核电站,使用固硫型的煤,使用锅炉固硫、脱硫、除尘新技术,发展内燃机代用燃料,安装机动车尾气催化净化器。《酸雨》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课前社会实践:关于重庆市区酸雨情况的调查。通过这个社会实践,我们的学生充分体验了探究过程中的艰辛和喜悦,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多的接触生活和社会,从而领悟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我觉得让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科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题:
四、汽车尾气与空气污染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性与防护措施。
2、了解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了解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了解酸雨及其危害。
3、看懂各种媒体公布的空气质量报告。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污染与保护 难点:酸雨;空气质量报告
二、教学过程: 重庆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环境教育》五年级上册教案
一、空气污染:
1、什么是空气污染?
空气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能保持清洁新鲜的状态。
当空气中某些组分的含量超过了正常含量,或者空气中进入了正常情况下不存在的成分或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影响人的健康和生物的生长发育,或对各种物质以及对天气和气候产生不良影响时,这样的空气状态称为空气污染。
2、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人类无节制地向空气中排放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所以空气污染,一般是指人为原因所引起的空气污染。
3、空气中的污染物的来源: 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和烟尘、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生活中燃烧香烟、建筑装饰材料等也会释放一些有毒气体。
4、主要的污染物: 烟尘、二氧化硫、碳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碳氢化合物等。
5、介绍: ⑴汽车尾气:汽车排放的气体,叫汽车尾气。主要的有害成分: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烟、二氧化硫等。为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⑵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在0.1-100微米,不易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能在空气中长期飘浮的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影响生活和生产。
来源:工厂烟囱排出的烟尘,土地、房顶、马路或建筑工地上卷起的尘土,蝴蝶抖落的翅上的鳞片,植物的花粉和细菌等。【实验】观察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实验现象:不干胶带上有:小颗粒;它们是空气中悬浮的小颗粒沉降在胶带上形成的;不同环境中所粘的颗粒物是不同的。
二、酸雨
1、什么叫酸雨? 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说明:天然降水成弱酸性。因为空气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呈弱酸性)
2、酸雨形成的原因: 降水中溶有空气中存在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是硫酸、硝酸,pH越小,酸性越强。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所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较大,经检测,酸雨约占降水量的44.5%。
3、酸雨的危害:
危害健康,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腐蚀建筑物、工业设备和文化古迹。
三、保护空气
重庆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环境教育》五年级上册教案
1、洁净的空气对生命非常重要。被污染的空气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破坏生态平衡;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可吸入颗粒物过多和酸雨等都有空气污染有关。
2、保护空气要控制污染源,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发展“绿色工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讨论】校园周围空气状况?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周围的空气更洁净? 【阅读】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
3、空气污染指数: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数值形式,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
面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具体见表。
四、地球之肺--森林
作用:
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净化大气
课题:
五、吸烟与环境影响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知道香烟的成分和危害。
2、培养学生自小养成远离香烟的习惯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交际的能力。
二、重难点:
重点:吸烟危害健康;难点:吸烟也影响环境。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发现问题
师: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幅漫画,从这幅画上,你看到了什么?又联想到了什么? 生答:魔鬼
师:是啊,真是太可怕了!重庆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环境教育》五年级上册教案
师:你来说说你家里谁吸烟?(爸爸)
爸爸吸烟的真不少,我爸爸也吸烟。
下面我们再看看调查3:你见过室内公共场所有人吸烟吗?
看来吸烟的人真不少,大家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吸烟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据世界卫生组织、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协会共同完成的一份关于吸烟的调查报告说,目前全世界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吸烟所引起的疾病,每年全世界至少有315万人因吸烟而丧生,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而中国吸烟人数已高达3.5亿,每年消耗香烟1万5干多亿支,占全世界消耗总量的30%以上,每分钟就有1人死于吸烟。
吸烟的多,因为吸烟死亡的也多,好可怕!
(二)、吸烟的危害
师:大家都知道吸烟不好,但你知道吸烟有哪些危害吗?
我们请同学们把你知道的谈一谈好吗?(4-5个学生答)
大家知道得不少,但不全面不准确。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希望我们学了以后给家人和周围吸烟的人进行宣传,大家说好吗?
大家自我阅读,每张幻灯片1分钟时间,然后我们比一比,看谁记得多、记得准,好吗?
(展示问题,抽学生回答,10人)表扬;(逐一展示答案)
香烟的危害确实很大,它会对我们身体产生哪些危害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展示ppt)逐一简单解释:(见ppt)大脑 心血管 食道 肺部及气管 生殖系统 牙齿
师:看来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太大了,除了对身体有危害以外,大家还知道吸烟的哪些危害呢?
生答、表扬 重庆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环境教育》五年级上册教案
(三)、吸烟也影响环境
吸烟会增加环境固体污染; 吸烟会增加环境气体污染; 吸烟会引发火灾等等。
四、总结
最后,老师总结这样几句话 不会抽烟的千万别学会抽烟 现在会抽烟的坚决马上戒烟 劝抽烟的家人和朋友尽早戒烟 我们的口号是:(升调,引导学生齐答)谢谢大家!下课,同学们再见!(放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