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春燕 教学反思Doc1
《榕树爷爷》教学反思
庆元县实验小学 林春燕
《榕树爷爷》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课快乐的阳光中的一首学唱歌曲。歌曲抒情优美,引子部分和尾声部分是相同的,只是引子部分的主旋律在低声部,而尾声部分的主旋律再现时在高声部。歌曲低声部以衬词为主,演唱时用活泼跳跃的声音。歌曲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孩子们深情呼唤榕树爷爷、向榕树爷爷表达即将要离开榕树爷爷依依不舍的情感,二声部用模拟榕树爷爷轻柔地应答的效果。
《榕树爷爷》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初识榕树爷爷打招呼——我们和榕树爷爷聊天——小动物加入我们——和榕树爷爷告别为主线。打招呼的环节,在学习练声的同时解决引子和尾声的双声部演唱,通过观察谱子,让学生去发现引子和尾声的异同;和榕树爷爷聊天这个环节主要进行歌曲主体部分的教学,主体部分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为双声部,低声部作为加花的形式进行呈现,创设的情境是我们和榕树爷爷聊天,低声部是榕树爷爷的回应;小动物的加入部分是主体的第二乐段,我将原谱进行简化,双声部变为一个声部,降低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演唱能力),在情绪上,这个部分是歌曲高潮;和榕树爷爷告别的环节是再次巩固尾声的渐弱渐慢的效果,同时进行情感的表达,离开榕树爷爷就如同学生马上毕业,要离开母校,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
整堂课上完了,从备课到上课收获很多,也有很多的不足:
一、只为完成,精细不足。整堂课在声音上已经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双声部的演唱也很到位,但是每个环节的过渡语还是不够精细,提炼的不够精准。课件也是过于简单,没有给人深刻的印象。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榕树爷爷》这堂课上,我给学生的仅仅只是声音的参与,思考和主动行为却不多,学生只是跟着我走。我却忘了:我只是那个拿着风筝线,跟着风筝跑,却又让它不会跑偏的人。
三、轻视试教,教学环节时间上的把握不到位。我把关注点都放在了学生的声音和节奏教学上,整堂课在试教的时候都是零星拼凑,所以在正式教学的时候
发现连音线的教学时间太拖拉,导致最后一个环节基本没有时间上,这是试教不够严谨导致的结果。
四、教师对于歌曲还是不够熟悉。正式上课的时候,我几次弹错了伴奏,因为左手跟不上右手,这是最不应该的。
五、心理素质不好。频繁的出现过渡语错误、伴奏错误,这种种的错误都是因为没有过好的心理素质。
上一堂课就知道自己的不足,进步的空间还很大,因此,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重点关注自己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
一、思想上的调整,将自己放在最初的位置上。将自己的心态调整成从零开始,犹如新生儿一般,从最初的模仿开始,然后再慢慢寻找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风格。
二、练就扎实的基本功。音乐教师的弹、唱、舞、说,都是必须要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有好的表现的,接下来的时间,我将重新将自己的基本功练扎实。
三、多看、多听、多想。闭门造车是不实际的,惟有走出去,多看多听同行的课才能在其中汲取养分,并把这些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
四、多去尝试,不要害怕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每次失败之后就怨天尤人,不思考问题所在,这样只会在这个死循环里走到底,对于教学,没有任何的帮助。
五、立足文本,掌握教材。音乐课的创意也好,教学形式也罢,最终都是来自于音乐作品的本身。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情感的把握都是有资料可以寻找的,当这些都了然于心的时候,我们再来谈创意和教学形式,这样才能胸有成竹。
六、师生默契,来自于平时课堂的点滴。这堂课是合唱课,上课的班级是我六年级上学期才接手,之前的时间都在调整学生的声音状态,却忽视了作品强弱对比,情绪的处理,在课上处理主体部分的强弱时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够看懂指挥,指挥手势的表达,需要跟学生达成默契就必须在课堂上多练习。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当你的才华撑不起你的欲望时,只能低下头好好的学习。我想,要成功,除了努力,没有捷径。
第二篇:《螳螂捕蝉》教学案例.—.林燕
课堂的精彩,源自教师的评价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
洋里安仁小学林燕
结合教研活动中我上的《螳螂捕蝉》这一课的第二课时。从几个教师的评课中再加上自己与之前所上的课进行对比反思,深刻的意识到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句激励性语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片断一: 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现在先请同学们听写四组的词语。认真听,用心写,想想每组三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每个同学都听写的很认真,看过去挺紧张的样子。)
师:哇塞,我发现大家今天都非常的认真,看到同学们这么认真的份上,老师决定额外奖励给大家一组词语。(5)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
(学生都开心的笑了起来)
【评析】在这一片断的教学设计中,我借鉴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用语。当发现班上学生因为上公开课十分紧张时,适时的“奖励”他们,学生紧张的情绪马上得到了缓解,课堂气氛一扫之前的沉闷,一下子轻松起来。学生很认真很轻松地完成了词语的听写复习。
教学片断二: 创造性的复述故事
师:现在谁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学生稀稀疏疏的几个举手)
生: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棵蝉。蝉趴在高高的树枝上,悠闲自得地唱着欢快的歌曲,自由自在的贪婪地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悄悄地从它的身后逼近„„
师:(非常惊喜状)你们听出什么来了么? 生:他自己加了一些好词语。
师:对!他用上了“悠闲自得地唱着欢快的歌曲”“贪婪地吮吸”,“悄悄地”“逼近”使得这个故事更动听,更扣人心弦了。看来,你真是个有讲故事天赋的孩子,会自己创造。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都是跟他一样有天赋的,谁愿意来接着说说。(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手)
生:(先学着恐怖电影里模仿了几声“咚咚”声)蝉万万没有想到死亡之神正向它逼近。一只螳螂正拱起那彪悍的身子,举起它的“凶器”——前爪,要去捕蝉„„
故事讲完后,请生评价。
生:她讲得非常的形象,让人觉得很紧张。
师:真是太惊心动魄了。非常感谢你,让我们享受了个美妙的故事。(鼓掌)【评析】本班学生的学情是,大部分学生沉默寡言,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据说跟以前老师一回答错误就会严厉批评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开始学生没有几个举手,后来在老师激励性的表扬评价后,学生开始跃跃欲试,最后对于创造性的复述故事,学生基本上都很到位了。)
„„ 教学片断三: 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学完课文,吴王和少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二自然段加以体会。读的时候,注意读好人物的对话,可以加上适当的表情,动作。
学生练习,后派代表分角色朗读。由于时间关系,为了有时间总结全文,在读了两个组合后——
师:读得不错,有感情。大家回去好好读一读。
【评析】由于赶时间,对于学生的朗读并没有进行正确的评价,只是草草了事,“读得不错”用很抽象的语言概括,使原本学生对于这个分角色朗读兴趣高涨变成索然无味。所以导致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这一块课后检查时,发现大家跟第一次读的并没有多大区别,感情平平。)
【几点反思】 1.教师激励性评价的重要性
从走上工作岗位开始,有听过我课的老师对我的评课中总少不了“激励性评价不够”这一条。为此也相当的苦恼。激励性评价不够,导致课堂上的冷冷清清,上课老师讲得唾沫横飞而学生反应平平。所以上课的效果总不是很好。对此深刻的反思: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这个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十分注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会使他们得到自豪感。好的评价,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2.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要有真情实感。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很少去夸奖别人,更别提赞美了。始终觉得要我去说别人好话总有点别扭,似乎是一种“阿谀奉承”。自然而然这种态度带到了我的教学中。在一些老师指出这个缺点后,我就有意的去注意这一方面。有时,特意表扬了某个学生,可是结果发现他却无动于衷,原来孩子也是很敏感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觉得这样的表扬、鼓励是没有诚意的,是虚假的。所以归结得出在表扬学生时,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的虚伪与欺哄,要真心实意的去表扬学生,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
3.教师激励性评价要根据具体情境,创造性地开发运用。
在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我们往往采用“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读得真好”这样的一类的简单评价,这样的评价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语言只有这些的话就显得贫乏,久而久之,学生听了就会毫无感觉,由此失去激励的作用。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个体,不同的教学环境,激励性语言应是不同的。因而,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备好教材更要备好学生,到教学时根据情况预设与生成结合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应对。
4.教师激励性评价注意客观公正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在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既要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又要及时鲜明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而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身发展。就例如在本课的分角色朗读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当某个学生朗读完课文后,我的评价:“读得不错,很好!”那么到底好在哪儿呢?学生就不清楚了。我想如果这样评价:“读得正确、响亮又流利,很好!如果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样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使学生能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由此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样学生今后的朗读水平就会慢慢提高了。
通过将近一年的摸索教学,深刻意识到在教学中,适当激励性评价,是激起学生思维的“一剂良药”,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必将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限的精彩。或许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要善于发掘孩子的优点,那怕只有一点点,身为教师的我们千万不要吝啬,特别是不要吝啬我们的鼓励。
第三篇:燕歌行教学反思
《燕歌行》教学反思
《燕歌行》是我在本周刚刚开展了的一节校级公开课,整节课下来得到学生和老师们的一致认可,自己感觉也很舒畅。现将自己做课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自我认为本节课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处;
第一,课前给同学预留一定的时间做好预习工作,即先通过自学了解诗歌大意,我们知道,理解诗歌是基础,是鉴赏的前提。如若放在课堂上来理解则会浪费太多的时间,落实不好教学重点。因而,我就把这一任务布置在了课前,实践证明,这种先学后教的方式真的是有效的。
第二,选定教学目标,做好落实工作。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抛弃了以前那种大而空,杂而乱的目标,争取从一个小而易把握的突破口切入,寻找学生的最大提升空间。例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从《燕歌行》入手,鉴赏归纳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那么,整节课的内容与活动便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而开展的。
第三,组织多样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例如本节课中,有教师范背,有学生齐读,有自主作答,也有合作探究,有课内品读也有课外拓展,形式可谓变化多样,这样就把同学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了课上。学生自主积极活动,但又始终是跟着老师的要求在走。
此外,教师对文本的感悟与喜爱程度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作为边塞诗中的名篇,《燕歌行》一直都是我所喜爱的,无论是诗歌语言,人物形象,还是其中透露的情感都有可细细品味之处。可能正是因为有了兴趣,所以不自觉地阅读过程中就把文本记到了心里。然后课堂上原本只是想着示范朗读,帮助同学们订正读音的,没想到自己无意的范背,竟然换来学生惊异和崇拜的表情,不用说,这首诗在课下不用再像之前那样督促,同学们也都开始争先恐后地背诵。为此我再次深深地体味到“为人师表”的含义,可以说收获不小。
当然这节课也还有不足之处,比如学生较多,不能顾及每一位同学的个性思考,教师在引导方面还可再下功夫,帮助学生更好提升。总的来说,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的!
第四篇:林晓春——四年级——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乌苏市第五小学
林晓春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乘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多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课堂上,我以飞机每小时行526千米,10小时行多少千米?12小时行多少千米?引入新课。
生:526×10=5260(千米)师:那12小时行多少千米呢? 生:526×12= 从而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究,将算法的研究、算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
在探究交流过程中:
生1:526×10=5260(千米)526×2=1052(千米)5260+1052=6312(千米)生2:列竖式526 ×12 ——————
1052 ………526×2=1052 526 ………526×10=5260 ——————
6312 ………5260+1052=6312 生3:500×12=6000(千米)20×12=240(千米)6×12=72(千米)6000+240+72=6312(千米)
生4:因为526×10=5260(千米)所以5260+526+526=6312(千米)
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应用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尝试、比较、归纳、理解中发展思维能力,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而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有针对性的激励评价。通过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标,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第五篇:摆 教学设计 (晁春燕)
教材分析
《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五课,旨在通过做摆,探究摆得快慢与什么有关,带领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控制变量,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实验兴趣十足,已基本具备了观察、思考和整理数据的能力,也能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类,但探究过程中过程与方法的运用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展示摆钟,引出课题
1、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摆钟,让学生思考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2、揭示“摆”和“摆动”的定义,板书课题。
3、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摆,并引导学生思考摆是由几部分组成。
1、通过观察,结合已有的经验,学生认为摆钟是由钟面和钟摆等物件构成。
2、指认出摆的构成部件,并说出其名称。
通过生活中的事物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制作简易摆,提出问题
1、请学生用线和砝码等材料做一个简易的摆。
2、请个别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摆。
3、归纳补充注意事项,利用幻灯片展示比赛规则,通过比赛看看在相同的时间内谁的摆摆得快。
4、分析所得数据,提出问题。
1、小组合作制作摆。
2、学生谏言比赛中的注意事项:如何计数、如何规范操作等。
3、学生正确操作,准确计数。
4、学生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时间内为什么有的摆摆动的次数多,有的摆摆动的次数少?
在制作摆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的使用方法,为下面的研究作铺垫。
三、探究环节
1、猜想
1、踢球:那你猜猜为什么有的摆摆得快,有的摆摆得慢?板书。
2、利用幻灯片向学生介绍“摆角”。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根据研究问题,小组合作制定实验方案,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4、教师总结完善,幻灯片出示温馨提示。
1、大胆猜想,罗列出影响摆运动快慢的因素。
2、大胆猜想,填写观察记录表。
3、从影响摆运动快慢的因素中选择一种开展研究。
4、汇报研究方案。
5、说说在研究过程中你有什么要提示大家的么?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真正落实本册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想知道,爱提问”的学习要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分组实验,验证想法
1、给各组分发实验器材,如剪刀、尺子(测量摆线的长度)、半圆仪(测量摆角)、标有不同重量的砝码若干,让学生认一认,并说说它在本次实验中的用途。
2、告诉学生要想验证猜想就要亲自尝试,鼓励学生动手测一测,看看在其它因素不变,一种因素变化的条件下,十秒钟内两次试验摆摆动的次数是否一样。
1、将数据记录下来,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2、得出实验结论。
分组合作,降低难度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在控制变量的实验中,发现与摆得快慢有关系的因素。
3、交流、讨论
1、请小组汇报员说说各自的结论。
2、如果实验中有一些特殊的情况,那得让学生台展示一下,共同来找找出错的原因在哪儿?
3、板书。
4、总结。
1、通过实验发现:摆的快慢和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都是无关的,跟摆线的长短有关。
2、整理实验用品。经过思维加工,学生得出结论,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
四、活动延伸
1、通过介绍伽利略的机械表首次被医生用在了测量脉搏上的故事,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的收获为现实生活服务——设计一个摆的长度,使摆在10秒钟摆动的次数是5次或10次或15次。
2、活动:把小组制作的摆进行展示,并仔细观察,呈现出什么样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1、小组合作设计完成计时器。
2、互相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摆线越长,摆速越慢;摆线越短,摆速越快。
加深对“摆长影响摆得快慢”的认识。
五、拓展:生活中的摆
1、鼓励学生说说摆在生活中的应用,出示短片,展现生活中的摆。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探究中解决那些类似于摆钟走不准的现实问题,让自己越来越“摆”(厉害),激发学生下课后的探究性学习和思考。
联系实际说说摆的应用。
将收获延伸到生活中,为生活服务。
板书设计 摆
摆锤轻重
摆绳长短
摆幅大小
无关
有关
无关
材分析
本课在认识了摆的运动特点后,一单摆为话题,以单摆为话题,让学生再一次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再次使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来收集证据,验证假设。
学情分析
1、学生对实验课是比较有兴趣的。
2、个别学生对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还不够积极。
3、学生的各种科学能力还学认真培养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知道摆的快慢逾摆长有关。
2、能够和老师共同设计摆的快慢的因素并参与实验验证。思想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注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记录能力,对比分析能力以及 总结概括能力等。教学重点和难点 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各种座钟、挂钟,突出钟摆。问:1)、这是什么? 2)、什么叫摆?
2、提起一个摆(钥匙、线组成的摆)问:摆有什么和什么组成?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摆,并指出了那是摆线,那是摆锤。)
3、演示并讲述:1)、摆要摆动,提起的这个角度,叫做摆角。(并在黑板上标出了摆角)2)、摆来回往返一次算摆动一次。
4过渡:摆线可长可短,摆锤可重可轻,摆角可大可小。
想想: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二、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学生提出假设 老师板书 1)、与摆锤有关:摆锤越重,摆得越快。2)、与摆角有关:摆角越大,摆得越慢。3)、与摆线有关:摆线越长,摆得越慢。
2、实验准备 1)、学生取下自己脖子上的钥匙,老师选六位学生上台。其他学生按座位分六组,心中默数摆动次数并做好记录。2)、时间15秒,老师掐表。
3、实验一:
1)、台上的六位同学将手捏在摆线同样长的位置,提起摆锤做好准备。
2)、老师掐表,同学默数做好记录,连续三次。
3)、汇总结果:11次
4)、问:这六位同学所拿的摆,摆锤重量一样吗?这说明什么?
这六位同学刚才提起的摆角的大小一样吗?这说明什么?
5)、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与摆角的大小无关。实验二:
1)、台上的六位同学,按摆线由短到长重新站好。
2)、老师掐表,学生默数做好记录,连续三次。
3)、汇报结果:17、15、13、10、9、7。4)、问:以上结果说明了什么? 5)、小结: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得越慢;摆线越短,摆得越快。
4、总结:问:以上两个实验,你能汇总一下实验结果吗?
三、尝试应用 解决问题 问:1)、如果让你改变一个摆的摆动速度,你要改变摆的什么?
2)、那么,我现在要加快手中摆的摆动速度,该怎么办? 3)、又如:你要减慢摆现在的速度,又该怎么做呢?
4)、想想说说: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学到了什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