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下叙事散文阅读指导之整体感知(一)(教学设计1课时)西营中学李家森
九下复习
叙事散文阅读指导之整体感知
(一)【课标分析】
语文新课标强调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明确主旨的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因此,“整体感知”的内涵和地位,在现阶段起了实质性的变化。【教学目标:】
1.明确整体感知在现代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2.学会把握关键句,从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和技巧,领会文章主旨。
3.学会现代文阅读中有关“题目”题型的做题方法,并熟练运用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大体知道答题思路,但不够系统、全面。
2、学生还想知道的:掌握答题技巧。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加强练习。
4、学困生分析:对这类题型不知从何下手。【教学重点】
1.学会把握关键句,从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和技巧,领会文章主旨。
2.学会现代文阅读中有关“题目”题型的做题方法,并熟练运用。【教学难点】
现代文阅读中有关“题目”题型的做题方法,并熟练运用。【教学方法】 讨论 合作 探究 学生答题分析 归纳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导入
现代文阅读,是同学们失分最严重的版块,许多同学基本每道题都要扣分,大家回忆一下,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暴漏解答现代文时的弊病)
二、整体感知文章的重要性
1、什么叫整体感知。
即读完一篇文章留给读者的总体的综合印象。
2、整体感知类的题目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
(引导学生阅读2010年现代文阅读,整体感知类占15分。2008年,占20分;2009年,19分)。因此,整体感知是现代文阅读的前提与核心。正确地整体感知文章才算读懂了文章,答题才有了正确的方向
3、考纲对整体感知的要求 ①通读全文,理清思路。②理解主要内容。
③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生齐读)
4、整体感知的考试范围:“指南P63”
①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全文主旨或部分段落的内容要点。
②把握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行文的思路及文章中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内的结构层次。
③写作意图: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和作者及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感态度进行评价、赏析。即“整体感知的内容”:
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主要形象的特点:(写什么)②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明确写作顺序,分析写作手法:(怎么写)段落之间关系是怎样的,先写„„又写„„后写„„ ③理解写作意图,归纳文章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写)(目的)作者的感情、观点及阐述的道理是怎样的。(情、理)
三、学生答题分析
链接:现代文阅读练习《倔强的仙人掌》《原谅》(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应对,分析)
四、怎样整体感知
1、学法指导:
①写什么:叙事性强的文章不论所记叙的是一件事还是若干件相关事情,均可用“要素法”进行概括,多数情况下可以概括为“人+事+结果”。同时,要特别注意结合文章题目。
②怎么写:分析人物的细节描写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③为什么写:抓住人物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
2、整体感知的常见题型: 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常见题型
a、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c、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d、文章围绕中心或人物写了三件事,分别是: ②归纳文章主旨 ③理清作者思路 ④补充文章的情节。⑤分析文章的题目。
例题链接 :《母亲的菊花》“指南P71(1)” 文章以“母亲的菊花”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答: 答题指导:
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文章的主旨。②思考题目与文章的行文,主要内容,文章的主旨的关系(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还是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③以“ ”为题,语言,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重点探讨归纳:
(1)围绕文章的题目拟题的常见类型: 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②标题的作用是什么?(常见说明文)③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④为什么以此为标题? ⑤谈一谈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2)根据近三年的中考题,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①通读全文,思考题目“倔强的仙人掌”的含义。
学法指导: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②请你谈一谈对题目“原谅” 的理解。
指导: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本文获得怎样的启示。
4、具体答题的要求
(1)认真审题,看清题干提示,确定答题信息范围.(2)将原文材料与题干进行比较分析,提炼关键语句.(3)组织语言,做到准确 全面 简洁.五、作业:“轻巧夺冠”选做 【教学反思】
(主备人:西营中学 李家森)
第二篇:第3周第2课时总第12课时九上第2单元 第8课《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课时)西营李家森(范文)
第3周第2课时总第12课时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8课 课题:致女儿的信 主备人:李家森 复备人:
【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8课的自读课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和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中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知道的: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对于爱情这个既神秘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学生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的不良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
2、学生想知道的: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对爱情的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所以很想了解爱情的真谛。另外,学生对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较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书信的写法,积累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
4、学困生的分析:课后第三题,根据理解,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这里对学困生来说比较有难度,要逐层分析,化难为易。【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书信的写法,积累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过程与方法
(1)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2)复述文中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多媒体展示《泰坦尼克号》的经典画面,然后讲述:
男主人公杰克为爱罗斯而放弃求生的最后一块浮木的那种超越生死的伟大爱情,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爱情就是灾难日子里的共同承受和分担。“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但你懂得爱情的真谛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读一读他给自己14岁女儿的一封信,它会给你智慧的启迪!(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你了解苏霍姆林斯基吗?交流后多媒体展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和教师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去写作,奇迹般写出40部土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其中著名的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教师的一百条建义》等等。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建义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他的著作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三、对话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积累(多媒体辅助教学)(1)、读准字音:
繁衍 yǎn 忐忑 tǎn tè 一抔黄土 pōu 伫立 zhù 一幢 zhuàng 怒不可遏 è(2)、解释词语: 忐忑:心神不定
繁衍:逐渐增多或南增广 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 无比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抵制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激情
3、小组讨论问题后抢答(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2)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爱情的? 提示:由于女儿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少女,作者没有用那种讲道理的方法,而是采取寓言故事的形式,借生动有趣的故事启发女儿正确对待爱情。
(3)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4)故事中为何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历程中去表现?这是说明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
(6)课文最后一段,作者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忠诚” “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这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板书:爱情高于生理需要,充满人性的光辉)
四.拓展延伸
(1)某中学一女孩收到男孩的一封信,眼前立刻浮现男孩的笑容、眼神,还有男孩运动时矫健的身姿„„这一切的一切都令她陶醉,其实,就像她关注他一样,他早就开始默默地关注她了„„
请问:他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吗?为什么?学生各抒已见后,教师总结。当我们在情感的门前徘徊时,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在反思中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保护自己,那就让我们学会用平静坦然的态度对待异性朋友,因为花季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就象文中所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人的时候,让我们在青春的旅途中珍藏这份粉红色的记忆,在学业有成的明天收获一份成熟的甜美的人生之果。(2)爱情是人类文化永恒的主题,爱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爱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爱情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关于爱情的经典名歌,动人故事,诗词佳作,比比皆是,举不胜举,下面请同学搜索自己的记忆,列举出自己熟悉的内容,来一份爱情大套餐,让大家共同分享,好吗?
1)演唱描写爱情的经典情歌
2)赏析描写爱情的诗词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
在天愿作比翼鸟,入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
身无彩蝶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榛《离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两情入是久长时,又且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振,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民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晏殊《玉楼春》
五、创新支点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男女同学的交往异常频繁,你认为怎样进行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方可避免“早恋”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关心、帮助、爱慕、赞叹等不是爱情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对于“什么是爱情”这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我们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其实爱情很简单,什么是爱情?爱情就是平淡岁月中的相互扶持和依靠,爱情就是灾难日子的共同承受和分担。爱情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爱情就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不离不弃,真的爱情其实很简单,这正如一着歌里所唱的,爱一个人就应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一起来欣赏经典老歌《牵手》
七、布置作业
1.搜集还有哪些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和讲述描写爱情的经典故事
【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什么是爱情——
一 年 后: 爱情是美和力量 五十年后: 美和力量、忠诚
三 年 后: 美和力量、忠诚、心头的追忆 爱情高于生理需要
充满人性的光辉
祖母说:赋予生命、永不衰退、世代相传。父亲说:明智生活、懂爱、人性美。
【教学反思】
(主备: 西营中学 李家森)
第三篇:七下25课《夸父逐日》(教学设计1课时 西营 崔殿柱)12周3总58课时
七、下第五单元第25课短文两篇《夸父逐日》
12周3总58课时
西营中学
主备:崔殿柱
复备: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的表达效果,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3、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品味能力。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教学重、难点】
1、教材分析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它表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本篇神话弘扬了一种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诗人陶渊明曾写诗赞道:“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2、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3、教学难点: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关键的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每班班的大约10名左右学困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学习的自觉性差,在文言词汇的积累、重点句子的理解存在认知和记忆上的障碍,接受知识的速度比较慢。因此,对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发挥小组学习的帮扶作用。在课堂记诵环节,可降低目标,采用填空式背诵,加强知识的落实。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字词读音和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读译结合小组合作,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4、通过学合探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古人执着探索的精神和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和夸父的形象。【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构建动场:谈话引入
1.同学们都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和神话传说吗?你们都听过那些故事?如: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等,今天,我们要阅读一篇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夸父追日。(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预设:A夸父为什么要追日?B夸父是怎么追日的? C夸父追日结果如何?)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齐读2遍。(齐声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5、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字词读音和句子停顿。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读译结合小组合作,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3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三、交流探究。
【活动二】思维碰撞,探究问题。
1、教师投影问题。
2、自主思考后,组内交流理解。
3、选择性代表回答全班交流。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 “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4、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
4、通过学合探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古人执着探索的精神和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和夸父的形象。【活动三】拓展延伸
1、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 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
4、通过学合探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古人执着探索的精神和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和夸父的形象。
四、构建动场。课文学到这里,我们从夸父身上感受到了他执着追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希望他的这些精神能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继承并发扬下去。【板书设计】
夸父逐日
喜欢光明
目标
追赶太阳
决心
追寻光明
信念 【当堂训练】
1、背诵。
2、成语是()含义()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与日逐走()②河渭不足()③北饮大泽()④弃其杖()4.翻译下列句子。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作业设计】
A层:.把《夸父追日》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b层:课后收集、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第四篇:八下第四单元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2课时)西营中学 单秀芹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17课 《端午的鸭蛋》
(主备人:西营中学 单秀芹 复备:)
【课标与教材分析】 ①能利用工具书独立识字;
②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浏览的阅读方法。
③理清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④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文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语言平淡、质朴而有味,又略带一点幽默,他善于在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生活的美,从孩子和成人不同的视角把小小的一枚鸭蛋写的意趣盎然。《端午的鸭蛋》出于汪曾祺《故乡的食物》系列,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儿时的童趣、浓浓的乡情、对生活的热爱。希望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对细节的揣摩、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体味鸭蛋中的童心,乡情,并理解从汪曾祺的生活态度,获得生活启示。
2、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并学习作者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理解作者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美好回忆和怀念之情。
3、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作者散文“大生活,小叙事”的创作特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2.通过学习作者笔下这小小的鸭蛋,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学情分析】
初一学习过《口技》,对民间艺术的精彩纷呈有所领略;已经学习《云南的歌会》,学生已具备对文学性语言的初步鉴赏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对文章中的富有特色的语言通过朗读,品味,能正确揣摩其蕴含的意趣。
1.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读通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
2.通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进而写作、口头表达做好积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理解作者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美好回忆和怀念之情。【教学目标】
1、结合语言环境,通过查阅工具书,积累词语,掌握“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肃然起敬、囊萤映雪”的读音词义。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散文“大生活,小叙事”的语言的特点;
3、学生通过默读、浏览、感情朗读等方法,搜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小组讨论交流,品味作者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感受文中包含的作者的故乡情结。
4、通过作者笔下这小小的鸭蛋,激发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5、通过了解端午的风俗,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构建动场:
出示关于端午诗句,以及谜语,让学生欣赏。教师:同学们,端午节是农历的什么时候? 学生交流回答。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学生讨论回答之后,出示有关端午习俗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感受端午的习俗。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和工具书解决下面字词
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肃然起敬、囊萤映雪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安排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的答案: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可是为什么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2.你认为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概括出来。3.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师板书:端午风俗------家乡鸭蛋------端午鸭蛋)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1、5。通过了解端午的风俗,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交流探讨
【活动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文章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可见课文不仅仅写了端午的风俗,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文章,思考还写了什么内容?(1)端午的风俗;(2-3)家乡的鸭蛋;(4-6)端午的鸭蛋
【设计意图】由端午的习俗引出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活动三】说鸭蛋
1.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那是因为家乡的鸭蛋不一般。
资料链接:高邮鸭蛋网:《魅力农产品之江苏篇:高邮鸭蛋》
所以自古就有“不识高邮人,先识高邮蛋”的美誉,双黄鸭蛋大如鹅蛋,蛋黄如血,蛋白如雪,双黄鸭蛋蛋壳比鹅蛋质细,有的在蛋的中部还有一道凸起的圆圈,有“蛋中之王”的美称。
2.齐读2-3自然段,找找在文中作者写了高邮鸭蛋的哪些特点?并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点拨)
3.那么,在2-3两段文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赞美,自豪)【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4。让学生感悟出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赞美之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综合建模
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肃然起敬、囊萤映雪
2.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端午风俗------家乡鸭蛋------端午鸭蛋
【作业设计】
A层: ①小练笔:《端午的 》。
②完成学习检测学考体验《咸菜茨菰汤》。B层:订正课上检测错误。【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构建动场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小组合作,品味语言
1、汪曾祺的散文语言很有特色,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仔细体会语言上的特色,并谈谈你的感受;小组内交流合作;全班展示。(学生自由品味,小组交流合作,全班展示)
明确:汪曾祺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2、课件出示语言描写上有特点的句子 ①平淡有味的例子:“吱”;
②文白夹杂,语言幽默的例子: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生自读,以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③你能从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速读课文,在书上做好批注。
生自读并思考。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自己提出的句子,注意朗读的知道,读出“味”。师总结本文中体现的汪曾祺语言特色。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平淡质朴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三、交流探究 【活动二】
1.宋朝文学家苏轼有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当我们想真正了解作者的为文特色的时候,让我们再换个角度,如何?
2.刚才大家说课题“端午的鸭蛋”的中心词是鸭蛋,那么为了读者能快速了解家乡端午的鸭蛋,如果我是作者,我把课文的第一和第六自然段去掉,效果怎么样呢?
小组内讨论交流。全班交流。师根据生的讨论,小结第一和第六自然段的作用。【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四、综合建模
汪曾祺的生活滋味就是捻起凡人小事,油盐醋茶,花鸟虫鱼,瓜果食物,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写“一地鸡毛”。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凡人小事,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似乎在渐渐离我们远去。同学们,有没有曾经被你忽略而现在回想起来却别有滋味的生活小事呢?感谢汪曾祺!是他,让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去体味这“凡人小事”的闲适、真实、鲜活,获得一点清凉,一点宁静,一点“滋润”。是他叫我们: 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蟾蜍()蜈蚣()门楣()苋菜()
熏五毒()腌腊()囊萤()车胤()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藉贯_____________ 囊荧映雪_____________ 淹蛋_____________ 城皇_____________ 尤为不即_____________ 3.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车yìn____ níng____绳 xián____鸭蛋 xiàn____菜 门méi____ chán____蜍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家乡鸭蛋:名声 高邮标志 袁枚文证
特色 质细油多 蛋黄通红
【作业设计】
A层:课外阅读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B层:将课堂中所写的“ 一说起故乡,我就想到了家乡的„„ ”这一段话丰富为一篇文章。【教学反思】
第五篇:第三周第1课时总第11课时九上《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1课时)西营中学 李功亮
第三周第1课时总第11课时
九上第二单元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主备人:李功亮 复备人:李家森
【课标及教材分析】
1、《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是: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本课出自九上第二单元,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体会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
3、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演说一开始,雨果就用“巨星陨落”来评价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并高度概括了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及其世纪性的贡献。随后,演说的基调暂趋平稳,雨果开始带领人们具体地回顾历史。他从“大革命前,社会的建筑是这样的”说起,概要分析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阶级状况(三级等级制度)以及宗教的残忍、司法的不公、人民的愚昧和凄惨。【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能初步了解雨果和伏尔泰其人及其作品和贡献。
2、学生还想知道的:了解伏尔泰在思想史上的贡献,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
3、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伏尔泰的伟大贡献;理清思路,把握大意。
4、学困生分析:学生对时代和思想背景陌生,不了解时代与国情背景,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就很难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以及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也就很难激起感情共鸣。在总结伏尔泰的贡献时,这部分学生可能不太好把握,尤其是对他在思想史上的贡献不容易明了。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注意:伏尔泰与黑暗势力斗争的武器是什么?“笔”的寓意是什么?演讲开头所说的伏尔泰完成的使命是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演讲的特点,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老师的示范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营造朗读教学的气氛,抓住“赞美”这一全文的感情基调,在反复地朗读中体验演讲的风格、语言的风采和澎湃的激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文章富于人文特色,在朗读中受到“自由、平等、和谐、和平、正义”等思想的熏陶,通过对雨果对伏尔泰的崇高赞美的理解、认可,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追求真理、崇尚正义的高尚情操。【学习重点】:
1、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
2、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1、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
2、补充时代和思想背景,引导学生弄清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教学方法】
朗读、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点燃激情 1、1778年,“教导人们走向自由的”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了。一百年后,另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雨果站在纪念伏尔泰百年冥诞的讲坛上,发表了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讲。让我们一起走近伟人,去领略这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2、出示本节课目标:
(1)了解雨果和伏尔泰的有关资料。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伏尔泰的伟大贡献;(3)理清思路,把握大意。
3、关于伏尔泰
伏尔泰:法国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历经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三个封建王朝,目睹封建专制主义由盛转衰,深刻预见革命必将到来。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讽刺的笔调而闻名。他说:“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诸多作品中《哲学通信》被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标志法国启蒙运动的真正开始。他以非凡的才智、锐利的思想及对黑暗的封建专制主义所作的揭露,使他在人民中间享有崇高的声望。
4、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
5、启蒙运动
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所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弘扬理性、反对宗教、提倡人权。教导人们勇于反抗,追求正义。
二、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大屏幕展示:
陨落yǔn 诅咒zǔ zhîu 弥留mí 灵柩jiù 诉讼sîng 无聊liáo 凌驾líng 深邃suì 睿智ruì 蕴涵yùn 怜悯mǐn 恪尽职守kè 污蔑miè 鞠躬gōng
2、再读课文,准确把握感情基调。
动人的演讲离不开一个“情”字,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去,把握雨果情感的浪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确认文章的感情基调,找一个恰当的词进行概括。学生交流:
学生1:课文中用了大量的褒义词来表现伏尔泰,比如:“一颗巨星”、“伟大的人物”、“永恒 的光荣”、睿智”、“肃然起敬”等,我觉着应该读出赞美的情感。
学生2:我觉着还应该读出雨果对伏尔泰的崇敬和爱戴。
老师:这是一篇演讲词,我们想象一下雨果当时的“态势语言”可能是怎样的?
学生:应该是庄严的,老师:你觉着在把部分的演讲中会用到这种神情? 生:第一段,第十四段的前半部 指名读,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老师:这篇课文一直到底都是庄严的吗?
学生:还有“厌恶”和“愤怒” 如第六段中的“这批无恶不作的法官,他们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之上;阴险兼而有之的神职人员。” 老师:没有动作吗?这可是激情澎湃的演讲啊。
学生:第四、五段,还有第十四段里的“够了!够了!暴君们。啊!野蛮还在,好吧,让哲学抗议。”应该读得激昂、慷慨,(板书:敬仰 赞美)
3、本节课学习目标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整合预设如下:
(1)这是什么情况下的演讲?为什么纪念伏尔泰?(2)这篇演说的思路是什么?
(3)伏尔泰是一个怎样的人?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做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学生先读课文,画出关键的句子认真思考问题,不会的内容与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小组长汇总发言记录,仍然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师生共同解决。学生讨论后总结:
(1)、这是什么情况下的演讲?伏尔泰的贡献有哪些? 学生认真读书,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1878年5月30日,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时发表的激情澎湃的演说、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两部分:
一、是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用文中原话回答“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个使命”中的这个“职能”和“使命”具体指什么?),“教导人们走向自由”;
二、是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追问:有这方面的例子吗?
——第9节中举了他为西尔旺、蒙巴伊、卡拉斯和拉巴尔四个人斗争的例子。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看,这四人都是平民,在当时,平民受尽压迫和欺凌。伏尔泰为弱势群体抗争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力量令人钦佩。
他不仅用笔做武器宣扬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而且积极投身于现实的、为一个个受害者辩护的具体斗争中。正是有了以伏尔泰为领袖的启蒙思想家们的努力,思想的种子被播撒到世人心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思想将是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
(2)这篇演说的思路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总体评价卓越贡献——激情礼赞“斗士”、“智者”——回到现实激励召唤。
(3)伏尔泰是一个怎样的人?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做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学生读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伏尔泰是倔强的“斗士”;是微笑的“智者”。伏尔泰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因为从那时起,“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思想取代武力,一切都要放到“理性”法官面前受审,人们再也不会盲目的臣服于权威与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总之,“新纪元”的说法是对启蒙运动意义的高度评价。
1、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一句中的“过去”和“未来”分别指什么?为什 明确:
“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象征着正义与光明。他受到“过去的诅咒”,恰好反衬出他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所以说“是荣誉的美好形式”。
(4)、“我们应该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
微笑,是对愤怒情绪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尘嚣之后的宽容与安详;对权贵与压迫者的嘲笑、讥讽,是比对手站得更高的俯视、轻蔑;对弱者与被压迫着的微笑、安抚,是最为真挚的仁慈与博爱。他用智慧的微笑把迷信和丑恶照得透亮,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
(5、)从课文中再找出运用拟人、排比、反复、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读出来,和同桌交流阅读感受。
四、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
同桌之间互相展示自己喜欢段落的背诵情况。
五、创新支点:应用迁移 拓展探究
你最推崇的伟人是谁?试结合其思想精华、伟大的人格、对社会的贡献等某一方面简要谈谈推崇他(她)的原因。
本课知识体系:
1、雨果和伏尔泰的情况;
2、积累重点词语,3、饱含激情、富有诗意的语言。
【板书设计】:
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雨果
倔强的斗士
敬仰 赞美
微笑的智者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