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天》教学设计 沈小娟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秋天》教学设计
淮安市新区实验小学 沈小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语言生命活力,学会诗意表达。过程与方法: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
1.半江瑟瑟半江红,打一字。(秋)2.谈谈对秋的印象?
3.观看视频感受秋天。(播放秋景视频)
【设计意图】:猜谜、看视频,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正是在这样随意亲切的氛围里,学生没有畏难情绪。猜谜和看视频活动既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又为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埋下伏笔。
二、兴趣阅读
通读课文,回忆一下,全诗主要写了秋天的哪些方面呢?(板书:秋阳,秋风,秋光,秋色,秋实,秋思)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方面,读一读,想想那些文字最出彩?为什么?(自由练读)预设答案: A“秋阳”
1.秋天的太阳怎样呢?(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
2.为什么更红更娇呢?(因为秋天到来,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的高粱,这些,都让人感觉太阳很红很娇)3.说的好,你能,把这个更红更娇的太阳读出来吗? B“秋风”
1.(第二小节)你为什么喜欢秋风呢?(因为,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从哪看出他很淘气?(从她在田野里打滚,在小路上奔跑,还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把夏天的脚印轻轻脱掉,我感到他很淘气。)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拟人化的动词,把秋风写活了是不是?读出你对秋风的喜爱。
2.(第六小节前两行)秋风如同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的井井有条。从这里又看出怎样的秋风?(秋风虽然淘气,但也很勤劳。)
为什么说他勤劳?(因为它像一把柔韧的梳子,不停的梳啊梳,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
这里用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秋风比作柔韧的梳子。)读出你对她的喜爱来。(生朗读)C“秋光”(第六节后两行)
你看到了怎样的秋光?(我看到田野里庄稼成熟了,农民伯伯忙着收割,非常辛苦!)
是呀,劳动最光荣,读出你对劳动人民的赞扬!(生朗读: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闪耀。)D“秋实”
1.(第四小节)秋天都有哪些果子成熟了?(苹果,葡萄,香蕉、梨子、桔子„„)你知道,她们都是什么样子的呢?(苹果红红的,葡萄,紫红的,香蕉黄黄的„„)来读出你对她们的喜爱(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你能模仿一句吗?(梨子嚷着冷了,要穿黄衣„„)
2.(第三和第五小节)秋天里还有那些东西成熟了?(秋天里,不仅有果子,也有许多庄稼,例如稻谷,向日葵,玉米,高粱的,还有肥肥的牛儿羊儿。)好,让我们听听你对它们的喜爱(读第三和第五小节)E“秋色”
同学们,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请看(水果和庄稼图片),苹果是(红红的),玉米是(金黄的),高粱是(火红的),棉花是(雪白的)„„让我们齐读3到5小节,边读边想象着画面,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齐读3到5节)。F“秋香”
秋天里,都有哪些香味呢?(秋天里有野菊,向日葵,桂花„„)难怪诗人说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
读出你对秋香的喜爱吧!(走在秋天,秋天的空气更甜更香。)你的朗读真让人陶醉啊!请坐!G“秋思”
作者对秋天有一种怎样的思绪?(作者对秋天有一种赞美和依恋。)从哪里看出他对秋天的依恋呢?(从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可以看出来。)什么叫珍藏?(我觉得,就是将东西当宝贝一样收藏着。)来,展示你对秋思的喜爱。(读最后一节。)老师也要向你表示微笑!请坐!
【设计意图】:充分的用兴趣的自读自悟,将阅读和感受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本节课的诗歌感情基调和接下来的拓展运用打下基础。
三、练习背诵
1.秋天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再读一读,同桌练习背诵,背好举手。
(指名背诵,集体评价。)
2.同学们,秋天里更红更娇的太阳,调皮可爱的秋风,累累的果实,美好的秋光,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这美丽的画卷,全体起立!
(集体背诵全诗)背上的人请坐!【设计意图】:
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已充分调动了发自内心的情感,进一步要求背诵可谓是“水到渠来”,效果自不待言。
四、课内提升
今天的课堂作业,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一、深情颂诗,二、仿写小诗,三、彩笔绘诗。(小组活动,派代表上台。师及时巡视并给予合作指导。)预设情景:
1.深情颂诗(生诵读)师评价:你真是位小小朗诵家!
2.仿写小诗(生读自己仿写的小诗)师评价:你跟王宜振一样,都是诗人啦!3.彩笔绘师(生讲解自己的画作)师评价:你就是未来的画家呀!„„ 来,同学们,分别给这几位打个分吧,最高五颗星。(及时给予掌声鼓励。)
二、下面的同学,也给自己打个分吧(自己打分)三星的举手(举手)比较自信。四星的举手(举手)很自信。五星的举手(举手)特别自信!
请一位特别自信的五星同学来展示一下(自由展示)大家掌声鼓励!剩下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交流。
【设计意图】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之前的自读自悟已经教会学生通过感情阅读来品析事物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所以放手让学生实践创作自己对全诗的感悟。
五、课后作业
读一读王宜振的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等,感受诗歌的魅力。
【设计意图】: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诗歌,在自读自悟中欣赏了诗意的表达,在此基础上通过“诵读”“仿写”“绘画”进一步巩固加深自己对诗意表达的理解,对于学习本节课来说是巩固也是提高。而且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对创作的畏难情绪会得到有效打消。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自己的最佳方式,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
第二篇:沈铭娟——蚂蚁教案
中班美术——蚂蚁搬豆
苏州工业园区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沈铭娟
设计思路:
《新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中班的幼儿对自然非常有兴趣,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万物苏醒,蚂蚁从洞里出来找吃的东西了,小朋友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蚂蚁在搬运食物等有趣的场景,再加上西瓜子幼儿看到过,但从不知道还可以用来贴画,这都给了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活动目标
1、学习用棉签醺少量的白胶抹在纸上后再粘贴西瓜子组合拼贴出一只蚂蚁,并用水彩笔添画蚂蚁的脚和触角。
2、在观察蚂蚁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尝试变换瓜子的摆放位置,组合出不同动态的蚂蚁。
3、在合作创作中体验合作的快乐。活动准备:
1、西瓜子若干(放在分类盒子中),白胶,各种各样蚂蚁图片的PPT。
2、操作纸、黑色油性笔、教师范画一张。
3、音乐《蚂蚁搬豆》,录音机。
4、幼儿已观察过蚂蚁做出不同动态时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变化。活动过程:
一、PPT导入,了解蚂蚁的基本构造。(3分钟)
1、回忆已有经验。
▲师:——小朋友你见过蚂蚁吗?你知道蚂蚁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如回答不出,可以在下面环节观察、发现、了解)幼:——头、胸、腹
▲师:——有几只脚?长在哪里? 幼:——六只脚长在胸上
▲师:——蚂蚁还有什么?长在哪里 幼:——触角,长在头上。
2、PPT,让幼儿在欣赏各种蚂蚁图片中感知蚂蚁的美,发现蚂蚁的基本结构。▲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蚂蚁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播放PPT,引导幼儿在欣赏中感知蚂蚁的美,发现(巩固)对蚂蚁基本构造的认知。
师总结:蚂蚁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有六只脚都长在胸部位,一队触角长在头上。
二、情景设置,激发幼儿创作兴趣。(2分钟)
1、创设故事情景
▲师:出示一只蚂蚁
(瓜子贴的)在搬一粒大豆,激发幼儿帮助蚂蚁找朋友一起搬豆。——猜猜这只蚂蚁在干什么?它搬豆时身体各部位是怎样子的? 幼:——蚂蚁在搬豆。两只脚举高,四只脚站在第上,头胸腹竖着。▲师:——请小朋友学学他的形态。幼:学学它的形态。▲师:——这么大的豆搬不动怎么办?可是小蚂蚁太累了,想请我们帮助它找朋友,愿意吗?
幼:找朋友帮忙。愿意!
三、示范(3分钟)
1、师示范
▲师:——老师先来帮它找个好朋友,手拿棉签,蘸上白胶,涂在纸上,拿三粒西瓜子一个靠着一个紧紧的贴上,蚂蚁的头、胸、腹就找到了,再从胸部位添画出六只上脚,头上画上一队触角,猜猜它在干什么?这只蚂蚁身体各部位又是怎样子的?
幼:——他在调头,胸和腹横着,头往一边摆,胸和腹横着,四只脚在一面,另两只脚在另一面。
▲师:——大家一起学一学它的体态。幼:小朋友学学这只蚂蚁的体态。
2、幼儿示范
▲师:——谁也想来帮忙找蚂蚁? 幼:一幼儿示范 ▲师:——你的这只蚂蚁在干什么?你是怎么样用西瓜子摆出来的?学学它的动作。
幼:小朋友学学这只蚂蚁的体态。
三、观察、比较三只蚂蚁,发现蚂蚁的身体部位和脚变化了,形态也变化了。(2分钟)▲师:——组成三只蚂蚁身体各部位的西瓜子和添画的教脚造型一样吗?形态一样吗?
幼:——蚂蚁的身体部位和脚摆放不一样,形态也不一样。
▲师小结:西瓜子摆放身体部位和添画脚造型不一样,就会有各种不同的蚂蚁形态。
四、再次欣赏PPT,巩固对蚂蚁的身体部位和脚变化了,形态也变化了的认知。▲师:——请小朋友再次欣赏各种不同形态的蚂蚁。
师:教师巩固幼儿对蚂蚁的身体部位和脚变化了,形态也变化了的认知,五、幼儿三个一组合作操作,教师指导。(10分钟)
1、教师交代要求
▲师:——马上就要去找蚂蚁了,请小朋友记住蚂蚁的身体各部位摆放不一样,但是是紧紧靠在一起的,六只脚也是从胸出长出来的。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根据摆放瓜子和添画脚,找出不同形态的蚂蚁。
六、教师评价(3分钟)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三人一起将你们找到的蚂蚁送到前面来了,蚂蚁要整队去搬豆了。
师:——说说这只蚂蚁在干什么?这只呢? 幼:幼儿回答
七、游戏蚂蚁搬豆,结束活动(1分钟)
▲师:——蚂蚁要去搬豆了,小朋友也找两个好朋友变成蚂蚁帮忙去搬豆了,你们说豆豆现在能搬动吗?为什么? 幼:能!人多力量大!▲师:——对,人多力量大!我们在平时也是一样的,你一个人做不到的事情,可以请朋友帮忙,人多力量大哦。好现在我们一起去搬豆了。(放音乐,游戏“蚂蚁搬豆”)
八、延伸活动
在美工区帮幼儿蚂蚁作品添画背景 活动反思:
本教学内容选自于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教材,其特点是:以课程领域之间产生的有机联系及以领域(美术)为实、话题为虚为思路建构的课程。我园专家刘教授提出,把“领域主线清晰,整合手段多样”作为用好南师大教材的基点。《蚂蚁搬豆》选自中班《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下册美术领域。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够了解幼儿某个具体领域是怎样学习的、发展的,更了解不同领域知识技能是怎样得以互相迁移的,那么,我们整合的努力是完全可以降低盲目性、低效性。美术领域中班下学期的教育内容有:美术教育要求幼儿能初步学习欣赏并感受美术作品中形象的造型美的变化与统一美,初步理解形象和主题的意义,尝试用语言、动作、表情等理解、想象和情感。重点是:
1、学习用棉签醺少量的白胶抹在纸上后再粘贴西瓜子组合拼贴出一只蚂蚁,并用水彩笔添画蚂蚁的脚和触角。
2、在观察蚂蚁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尝试变换瓜子的摆放位置,组合出不同动态的蚂蚁。难点是:蚂蚁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尝试变换瓜子的摆放位置,组合出不同动态的蚂蚁。
设计这个活动是以PPT导入活动,让幼儿了解蚂蚁的基本构造,感知各种形态蚂蚁造型的美,然后创设故事情节蚂蚁搬豆激发幼儿观察、发现、创造美的兴趣,近而在示范中观察、比较、发现蚂蚁各部位和脚的变化后,身体形态就变了的认知。明白只要改变粘贴西瓜子的方向和改变添画脚的样子,就可以创作出各种形态的蚂蚁造型,再在欣赏蚂蚁造型美中巩固幼儿对蚂蚁基本造型,各部位和脚的变化后,身体形态就变了的认知,进一步在欣赏中感知、观察、发现、想象美,激发创造美,又在创造美中让幼儿体验创造出各种蚂蚁形态造型的成就感,从中享受创造带来的喜悦、快乐。
在欣赏中感知美:在活动导入部分,我先请幼儿回忆了蚂蚁的基本结构,再请幼儿欣赏了各种形态的蚂蚁图片,不仅让幼儿加深了幼儿对蚂蚁基本结构的认知,同时也在欣赏中感知了蚂蚁的各种形态美,为下面的环节观察蚂蚁的身体部位和脚变化了打下了伏笔。
在感知中观察美:在感知了美后,教师创设了一个故事情景,力求从情景中突破,也正有了此“蚂蚁搬豆”的情景,幼儿的创作兴趣激发了,并观察着搬豆的蚂蚁和老师及小朋友示范的蚂蚁的身体各部位的脚的变化的美
在观察中发现美:幼儿在仔细观察、比较搬豆的蚂蚁和老师及小朋友示范的蚂蚁时身体各部位和脚的变化后发现了身体各部位和脚的变化后,身体形态就变了。
在发现中想象美:在观察、比较、发现了3只不同形态蚂蚁的美后,教师又请幼儿欣赏了一边PPT,又一次巩固了对蚂蚁各部位和脚的变化后,身体形态就变了的认知。同时在欣赏中也想象着各种蚂蚁的各种形态的美,明白只要改变粘贴西瓜子的方向和改变添画脚的样子,就可以创作出各种形态的蚂蚁造型,想象创造各种形态瓜子贴的蚂蚁造型的美。
在想象中创造美:幼儿操作,就是将幼儿想象中的蚂蚁的各种形态用西瓜子和彩笔创作出来,因为有了前面的几个环节,幼儿创造的蚂蚁形态什么都有,如:向前爬的蚂蚁、倒立的蚂蚁、摸脸的蚂蚁等等。
在创造中享受美:在评价中幼儿享受成功的快乐,享受着小朋友的作品美。整个活动在《蚂蚁搬豆》故事情景中进行,美术造型美始终贯穿其中,采用“在欣赏中感知美,在感知美中观察美,在观察美中发现美,在发现美中想象美,在想象美中创造美,在创造美中享受美。”利用各种手段,整合着音乐、社会等领域,主线清晰。
第三篇:耿小娟植树问题.教学设计2doc
情智共生
贴近生活
富有情趣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耿小娟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国家设立的植树节是在哪一天?(3月12日)在这一天的植树活动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预设1:20棵。(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每隔5 m栽一棵,共栽100÷5=20(棵)。
预设2:我认为是21棵,因为题目中写着“两端要栽”,所以要再加1棵。
教师:你认为哪一个结果是正确的?(指名回答)
二、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检验呢?(画线段图)那我们可以在草稿本上试一试。遇到了什么困难?
预设:100 m太长了,不太好画。(追问:那我们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一试。(课件出示)
三、探索实践,建立模型
教师:先看看20 m的距离,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可以栽几棵树,在草稿本上画一画。
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
教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20÷5=4,20 m被平均分成4段,因为两端要栽,所以要栽5棵树。
教师:再画一画,25 m可以栽几棵树?(学生操作)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情智共生
贴近生活
富有情趣
预设:25÷5=5,就是把25 m平均分成了5段,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要栽6棵树。
还可以这样画:这里的蓝色线段表示什么?(间隔数)红色线段呢?(植树棵数)
教师:不画图,你能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课件上输入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棵数要比间隔数多1。(追问: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式子表示?)棵数=间隔数+1。
教师:谁能说说为什么要“+1”?(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栽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你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开头的问题吗?(指名回答,分析讲解)
教师:回顾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说说你的想法。
归纳小结:在解决较复杂或数据较大的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出发得出规律,然后将规律运用于复杂问题进行解决。
四、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还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在一条全长2 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 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教师:读完这个题目,你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预设1:单位不统一,要先进行转化再计算。
预设2:两旁。(追问:表示什么?)就是两边。你能通过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两旁”吗?在计算时该怎样体现?(先算出一边的路灯的数量,再乘以2。)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km=2000 m
(2000÷50+1)×2=82(盏)答:一共要安装82盏路灯。
情智共生
贴近生活
富有情趣
教师:2000÷50算的是什么?(间隔数)“+1”说明了什么?(两端都要安装)
2.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
教师:仔细读题,认真思考,说说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引导得出:要求一共栽多少棵银杏树,实际就是求梧桐树的间隔数。由“棵数=间隔数+1”可得“间隔数=棵数-1”。
25-1=24(棵)
答:一共要栽24棵银杏树。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和这题有关的简单的例子,我们只要张开一只手。五个手指相当于题目中的?(梧桐树)每两个手指之间栽一棵(银杏树),可以栽几棵?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
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 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教师:读题并思考,要求“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就是求什么?(路长)跟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预设:例题是知道了路长求栽树的棵数,这题是知道了栽树的棵数,求路线长度。
教师追问:该怎样解答呢?试一试,并说说你的思路。(36-1)×6=210(m)
答: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210 m。
教师:“36-1”算的是什么?(间隔数)再根据“间隔数×间隔距离=路长”计算。
六、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根据学生回答,强调:
1.解决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棵数=间隔数+1。
2.当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耿小娟2015.12.
第四篇: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苏小娟
《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平移与旋转》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充分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本节内容分2课时,这里只涉及第一课时内容。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也有很大提高,合作意识也有了明显增强,这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年级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活动,多动手,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去感知“平移和旋转”,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落到实处。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移与旋转的概念,因此教学的认知要求是初步认识。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他们的特点。
2.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出在平移和旋转的过程中需要的因素。3.通过学习,学生能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
1.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2.正确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平移和旋转过程中需要的因素。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方案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在游乐场你最喜欢玩的项目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
其实在游乐场里,不但有许多好玩的娱乐项目,他还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看一看呢?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在游乐场能够看到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播放ppt,逐一出示动图,让学生说一说分别都是什么,并伸出右手,边看图边用手比划图中的运动。(摩天轮、滑滑梯、空中缆车、旋转木马、风车、飞镖)
(伸手比划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运动是怎样运动的)2.(1)这些图片我们都很熟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六幅图,哪些图片的运动形式相同,把运动形式相同的图片找出来放在一起。
(2)仔细观察,这些运动形式相同的运动,他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3.像空中缆车、滑滑梯、飞镖这样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我们就把它叫做平移。
像摩天轮、旋转木马、风车这样绕着一个点或轴运动的现象就把它叫做旋转。
(板书标题:平移与旋转)4.齐声读一遍平移、旋转的概念。
(把概念中的重点字词用红色粉笔点出来,提醒学生要特别注意)5.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平移,什么旋转,接下来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看大家能不能又对又快的辨别出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为什么。
(判断的同时用手比划,再说一说为什么是平移或旋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6.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哪名同学愿意用一个肢体动作来表示平移或旋转呢?
(一名同学做,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猜一猜该名同学做的是哪种运动。可多请几名学生依次做动作,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7.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平移和旋转现象,同桌之间互相做一个动作,互相说一说对方做的是哪种运动,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同桌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8.出示三幅关于平移的图片,下面的现象是什么?仔细观察,他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哪些因素没有发生变化,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总结
平移:位置发生了变化
形状、大小、本身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出示四幅关于旋转的图片,下面的现象是什么?仔细观察,他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哪些因素没有发生变化,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
旋转:位置、自身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形状、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9.出示表格,总结刚才得到的结论 变化 不变平移 位置 形状、大小、自身方向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28页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3.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1)升国旗时,国旗的升降运动是()现象。(2)妈妈用拖布拖地是()现象。
(3)自行车的车轮转了一圈又一圈是()现象。(4)抽奖的转盘是()现象。
四、课堂小结
1.平移: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 旋转:绕着一个点或轴运动的现象
旋转
位置、自身方向 形状、大小 2.在平移和旋转的过程中,哪些因素发生变化,哪些因素没有发生变化。
五、你有那些收获?
六、家庭作业
1.在回家的途中或在家中寻找平移和旋转现象,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进行交流。
2.预习近平移和旋转第二课时内容。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沿直线运动的现象。旋转:绕一个点或轴运动的现象。
第五篇: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43个生字,认识6个字。
2、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识字。
教学准备:
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拼读音节,齐读课题:5 寻找秋天。今天,王老师要带领我们去寻找秋天。学习“王”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
1、快速翻开书第64页,借助拼音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抽卡片读生字,拼读生字。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用○和△在课文中标出生字和认读字,多读几遍。
(二)认读字词
寻找 王老师 秋天 小文 小力 野外 蓝色 黄色 小方 红色 颜色
(三)朗读句子
王老师带我们到野外去寻找秋天。
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
(四)再读课文
1、学生互相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
3、自己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句话。
4、认识标点符号:冒号、引号、问号,教师简单描述它们的用法。
5、指导学生标句子,小组检查。
(五)学习生字
“王”你怎样记住这个字
指导书写
组词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读了第五课《寻找秋天》,课下同学们也可以去野外寻找秋天。
教学反思: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秋天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课堂中注意学生的语言积累,积累一些有关秋天的词语,学生很感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课的生字。
二、学习新课
1、指名读第一句话
(1)说说这句话告诉你了什么?困(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野外”的意思。(远离居民点的地方)
(3)教师指导朗读第一句话,重点指导停顿。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2、指名读第二、三、四句话
(1)思考:小文、小方和小力各说秋天是什么颜色的,他们为什么这样说?
(2)想像山坡上会有什么样的野花,清清的河水里会有些什么。
(3)说说你觉得秋天还有哪些颜色,为什么?
(4)学生自由练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第二、三、四句话。
3、齐读第五句话
(1)说说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2)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互读第五句话。
(3)小组讨论: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4)小组汇报。(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
4、提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根据笔顺跟随表记忆字形。
(3)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文了解字义,组词或者说句子。
5、检查自学效果,教师重点指导。
(1)文:比较“六”和“文”。
(2)方:笔顺是
(3)力:第二笔“撇”出头。
三、巩固练习
1、抽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2、识字游戏。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范字,说说怎样写。
2、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仿写。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第五课的4个生字。
教学反思:
本课重点指导汉字的书写,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多数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初步感受到汉字的美。学生在书写时能够认真观察,个别的学生观察不认真,写字的姿势还需要纠正。
秋天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好。
4、能用“……像……”说句子。
二、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字卡、词卡、挂图、小黑板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演示课件:演示课件,出示相关内容的风光图片:看图说说这是什么季节?你看到了什么?教师板书:秋天。
(生动形象的画面,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秋天,激发学生更多了解秋天的欲望,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启发谈话。秋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象。就让我们在这迷人的景象中走进《秋天》吧!(板书课题)(导语运用得很好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进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话平台:
(一)自读
1、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句话自然段?
2、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2、小组合作读,要求读正确。
(自主读书是一种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引导有目的地读,与人合作地读,会提高读书的实效性。)
(二)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自由认读。
2、借助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读。
3、小老师领读。愿意当教师的同学到前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同学认读。
4、交流识字经验。把自己好的识字记字方法讲给同学听。
5、多方式检查读。组词、说句,进行巩固练习。
(多识字有助于学生提早阅读,但不可加重学生的负担。在识字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合作识字,激发识字的兴趣,学习好的识字方法,进而全面提高识字的能力。)
(三)朗读
1、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范读,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3、比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多种方式地朗读,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在轻松的氛围中,相互促进。)
(四)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当、塘、稻、梧、桐。学生认读。
2、观察生字特点,交流写时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同桌互相评价。
(观察与分析字形是写好字的基础,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这种能力要逐步地加以培养。在此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5、展示好字,及时表扬与鼓励写的好的同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轮读课文。
二、精读: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4、挑战读,向你认为读得好的同学挑战,看看谁读得更好。
(教师的范读为学生提供例子,不能让学生机械的模仿,应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逐步获得富有个性的朗读感悟。)
三、诵读:
1、(去)课件出示秋天的画面,启发学生谈感受。
2、师引读课文:天那么高,那么蓝。蓝天下……稻田旁边……一片一片的黄叶……有的落到……有的落到……稻田那边飞来……
3、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4、背诵展示。比一比谁背得有感情。
(背诵是学生对语言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背诵。)
四、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铺、爬、旁、蓝、望。学生认读。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3、学生练习,同桌评价。
(要加强学生之间写字互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五、创意作业: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也搞一个“颂秋天”作品展,可以像学习伙伴那样画秋天,用落叶做书签,还可以写句子、儿歌、小诗赞美秋天,等等。在班会上我们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秋天教学设计3
一、作品梗概
此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在史铁生21岁时,也就是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在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本文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表明是在秋天这样的季节怀念母亲的。在这样一个生命凋零的季节,作者怀念自己的母亲一定会有特别的意义,题目含义深沉而含蓄,耐人寻味。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一20xx),生于北京,作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瘫痪tān huàn: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暴bào怒:极端愤怒。
沉寂jì:①十分寂静;②消息全无。
侍shì弄:①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②摆弄,修理。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央求:恳求。
絮xù叨:①啰啰唆唆地说话;②形容说话啰嗦。
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淡雅yǎ: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高洁:高尚纯洁。
烂漫:①形容颜色鲜丽;②形容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翻来覆fù去:①来回翻身;②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
二、主题概述
本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歌颂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没能理解、报答母爱的愧疚。
三、作品结构
第一部分(1、2):母亲在病得非常厉害的情况下极力鼓励“我”好好面对生活。
第二部分(3):“我”因为知道母亲为“我”所做的努力终于答应她去北海看花,母亲非常高兴。
第三部分(4~6):母亲的病情恶化,临终还在牵挂“我”和妹妹。
第四部分(7):妹妹带“我”去北海看花,完成母亲的夙愿,“我”也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的含义。
四、鉴赏品读
1、如何理解“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通过“砸玻璃”和“摔东西”两个细节,具体写我双腿瘫痪之后内心的痛苦和暴怒无常,并用“我”的暴怒无常来衬托下文母亲的坚韧顽强。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这句话中的“悄悄地”“偷偷地”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
母亲“悄悄地”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内心的痛苦,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这无声地离开,体现了母亲的谨慎小心,她怕自己让儿子痛苦,她理解儿子的行为,也为儿子伤心。“偷偷地”说明了母亲不放心,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3、“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一句运用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侧面描写,喜欢花的母亲把花都养死了,对于母亲来说,最值得守望的“花”是她的孩子,从侧面说明母亲把她全部的精力都用在照顾“我”身上,体现出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4、怎样理解母亲的“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句话是理解本文的关键点,“好好儿活”是母亲鼓励儿子要珍惜、热爱生命,要勇敢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这句话发自母亲内心,深藏着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5、“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直”“都”连用,说明“我”对母亲的病情一无所知,毫无察觉。从侧面表现出母亲一心只关心“我”的病情,没有把自己的病痛当回事,更是在“我”面前表现得十分坚强,不愿意让“我”知道她的病情。看似平淡的记叙,暗含着作者深深地痛苦与愧疚。
6、“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景物描写,突出“我”内心的痛苦、无望、孤独的心情。
7、“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的“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动作?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她怕我看到秋天落叶的萧条的景象,而触动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绝望的心情,母亲希望我能够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8、课文为什么要反复写看花?
①“看花”是全文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所以文中反复写看花。
9、文章最后写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母亲活着的时候曾经多次要带“我”去看花,几乎都遭拒绝,而在母亲去世后“我”却与妹妹一同去看花,其中包含着“我”对没有体会到母亲的关爱和良苦用心的懊悔,也包含着“我”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无尽的缅怀。
10、结尾处的“好好儿活”在文中有何用意?
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好好儿活”,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内容上表现了“我”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是母爱使“我”走出封闭,是母爱让“我”重拾生活的热情,让“我”懂得了儿女是否好好生活,是母亲最惦记的。只有“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怀念。
秋天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知道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能通过品尝、触摸区分一些水果。
2、知道水果有营养,喜欢吃各种水果。
活动准备:1、幼儿每人带两种不同的水果,如:苹果、橘子、橙子、葡萄、梨、猕猴桃等等,每种水果洗净一些,切成小块插上牙签,放在盘子里。
2、准备盘子放水果,人手一个小包。
3、水果照片。
活动过程:
1、随音乐 “摘果子”律动,引出活动。
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许多水果怎么样了?(成熟、丰收了)。我们一起来摘水果,说说你在果园里摘到了哪些水果?
2、开“水果品尝会”,引导幼儿通过品尝区分水果。
教师出示切好的水果,请幼儿品尝。
教师请幼儿边吃边猜猜,自己吃的是什么水果?味道怎样?
初步知道水果的不同吃法:剥皮吃、连皮吃、切开吃等
请孩子将水果的原样放在对应的桌子上。
3、通过游戏水果店,鼓励孩子根据触摸到的水果特征来辨别一些水果。
我们摘了许多水果,那开个水果店吧,来买水果的小朋友只能摸不能看,要摸出自己需要买的水果,幼儿自选想“买”的水果,带上照片到水果店买水果。
请幼儿谈谈“买”水果的经过,你摸到想买的水果了吗?是怎么找到的? 集体交流后请幼儿将水果放在前边桌上并再次感知水果的特征,体验水果是多种多样的。
4、拓展幼儿有关水果的经验。
除了这几种水果,你还吃过哪些水果?
引导幼儿发现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看照片让幼儿了解秋天丰收的水果有多种多样。引导幼儿了解多吃水果是身体健康,有营养,解渴,还有维生素c。我们每天都要吃水果。
5、延伸:有些水果还可以制作干果,有的水果皮还可以泡水喝、制作药、酿酒,有很大用处呢!
6、结束。
秋天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②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及“我”对母亲的一片真情。
4、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烧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母亲是那么亲切的字眼儿,提起母亲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谁愿意说说你的母亲?(生各抒己见)
老师从你们的话语中,体会到了妈妈对你们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你们对妈妈的一片深情。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再次来感受博大的母爱吧!
师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
看到文章的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生可能说出的问题: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2、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3、他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二、初度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2、激发情感:
在自读的基础上,指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通过度课文你感受到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关心体贴儿子、坚强乐观,非常爱我)
三、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找一找
这篇文章老师读后深受感动,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划出来,并于小组讨论为什么受感动。
2、说一说
(1)、师:我看有些同学已经划好了,谁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生: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得地方偷偷的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他又悄悄的进来,眼圈红红得看着我。”从这些句子中我体会到母亲对我的宽容和关怀。
生:母亲默默的承受着我的粗暴无理,我体会到了深深的母爱。
生:我却一直都不知道,他的兵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他的肝病肠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得睡不了觉。
师:母亲为什么没让我知道她得病?
生:不想给儿子在增添痛苦。
师:母亲都忍受着什么痛苦?
生:母亲重病缠身,独自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面对风华正茂的瘫痪儿子。又默默地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这位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啊!
生: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的一会坐下,一会站起,还不停的絮絮叨叨地说着。
师:在我答应母亲看菊花时,母亲什么表情?
生:喜出望外,高兴的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絮絮叨叨。
师: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母亲非常高兴,因为我答应看菊花,说明我对生活还有希望,还有信心。
生:母亲知道自己病重,他想最后带儿子去北海看菊花,好让儿子树立起对生活的勇气,儿子的快乐就是最大的快乐啊!
生:他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
生:母亲临终前,仍然惦记我和妹妹,我们是他心中唯一的牵挂。
师::这些句子震得令人好感动啊!体现了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的爱,从这些句子中尼体会到什么?
生:儿子热爱母亲。
生:儿子对母亲有一种愧疚之情。
生:儿子深切地怀念母亲。
师:原来的母爱儿子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有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懂得了什么?
生: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我那未成年的女儿---”
师:母亲还想说什么?
生:你们俩在一块要好好活。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师:这篇课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母子之间的四海深情,让我们有感情地再把这篇课文读一遍好吗?
2、师:母亲带着女儿的牵挂走了,我想儿子一定有许多话要对母亲说。
清明节到了,他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
生答。
五、师:同学们说得太感人了!你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生:答。
师:你们说得真好!可后把你们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书信的形式写出来好吗?
最后,让我们大声把这首歌词读出来,献给我们的妈妈好吗?
出示歌词《烛光里的妈妈》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秋天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秋天的保健常识,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意识。
2、帮助学生按秋天保健有关要求指导自己的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学习目标:
1、了解秋天常见疾病,探究引发疾病的原因。
2、了解秋天的保健常识,学会如何保健。
准备调查:
1、了解秋天容易生什么病并探究生病的原因。
2、了解秋天保健的常识。
重点:
了解秋天的保健常识。
难点:
帮助学生按秋天保健有关要求指导自己的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由老师看病入手,让学生交流自己在秋天生过哪些疾病,并说说当时难受的感觉,引入秋天是最容易引发疾病的季节之一,那怎么样在秋天里少生病呢?导入《秋天的保健》。
2、明确目标
“保健”是什么意思?(保护健康)那么秋天怎样保护健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方面的知识。
3、效果预期
这样源于生活的课堂教学,能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较好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二、民主导学
我们也来当小医生,作为医生,要给病人看病,第一步要干什么?(对,寻找病因)
任务一:最近一段时间,你有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吗?说说看,哪里不舒服,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1、生交流。
2、刚才我们说了很多,好多同学或多或少身体都有了不舒服的感觉,究其原因,除了大家刚才说到的以外,秋天特殊的气候也是原因之一,你们发现秋天和夏天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
我们帮病人找到了病因,除了叮嘱病人按时吃药打针外,我们还能为病人做点什么?(提出建议)
任务二:请大家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小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做得对不对?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么做得?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待会儿,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发言。
1、学生根据书上图片进行交流,教师适机引导学生学会保健。
2、书上也有一段话给我们做了总结,多种方式读。
3、唱《两只老虎》,这两只小老虎非常热情,它们把小朋友们总结出来的保健常识变成了一首新的歌曲,旋律不变,歌词变了,大家还会唱吗? (生练唱)
看来我们不仅可以当小医生,也可以当歌唱家了!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结合我们今天的学习,你认为爸爸妈妈在哪方面做得更好一些,身体就更健康了呢?把你想说的话用简短的语言写在小卡片上。回去以后把它装饰漂亮,作为健康礼物送给爸爸妈妈。
2、结果反馈
3、反思总结:这节课,我们小组内一起合作,一起努力,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现在已经是冬天了,希望大家在冬天里也要学会保健,都能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身体。
秋天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围绕本组“秋天”这个专题,使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则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学情分析:
一堂好课也是建立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三年级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趋于成熟,但抽象思维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学生对秋雨、秋天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但课文艺术化,抽象化的语言也给学生带来了挑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正确认读本课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朗读技巧,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学生语感悟和审美情趣,提升鉴赏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秋天美,感受语言美,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秋天的特点及课文的描写来感受秋天,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教法学法:
1、情景教学法:
2、情感朗读法:
3、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题目
“春天的雨是牛毛,是细丝;夏天的雨是印在荷叶上的泪珠;而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的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同学们,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想看里面的美景吗/?那么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雨》吧”
【设计意图】:采用情景教学法导入课题通过画面和音乐的的渲染,学生们受到了美的熏陶,也对秋天产生了好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词的积累
出示词语:
五彩缤纷、钥匙、菠萝、柿子、衔着、趁机、喇叭、衣裳、清凉、留意、扇子、凉爽、炎热、轻轻地、香香的、甜甜的、厚厚的五彩缤纷、飘哇飘哇、扇哪扇哪、舒舒服服、油亮亮、睡大觉
抽读——加动作读——我比你猜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自学生字的能力,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课前预习、课中认读、交流,课后拓展,在运用中巩固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在读动词时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从而更好的理解词义。此环节是为了一扫学生的阅读障碍,更好的积累运用语言。
2、对句子的掌握
(1)、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组成一首小诗。
(2)、画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
(3)、朗读,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这样的过度语为了暗示学生为什么读,不仅要注意课文语言美,更要注意课文写作方法。
(三)精读课文,理解体验
基本策略:由“整体”入手到“部分”在回归“整体”。
1、默读后交流:找出每段中作者对秋雨感受的句子,抽出每段的第一句话组成小诗
【设计意图】:从整体上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秋天的美
2、“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方法:以读带说,以说带读
(1)、第一自然段与学生合作朗读,过渡到第二段。
(2)精读第二自然段,感悟“五彩缤纷”的色彩美
A、让学生充分朗读后,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这些词语都给了谁。进行合作交流。
B、朗读训练,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a、理解“五彩缤纷“。
b、欣赏佳句
1)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2)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3)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黄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自由读,找出改短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带着情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全班进行交流。说出喜欢的原因。带着感情再读,同时老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设计意图】:本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在教学中我注重动态教学的生成,珍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充分重视“读”的语文特点,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仿写:
秋天的雨把————给了————,———像——————。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想象,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理解美,感受美的基础上表达美。积累语言,内化运用语言。
3、学习三自然段。
方法:巧妙的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1)教师出示秋天的果蔬,请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闭上眼睛猜一猜都闻到了秋天的哪些气味?
(2)说中扩展
【设计意图】:游戏的设计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4、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方法:超越文本,图文结合,编儿歌
(1)、出示多媒体展示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图
同学们可以选择一种可爱的动物或植物,说一说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2)教师表演读自编小诗:
“小喜鹊小喜鹊,叫喳喳,衔来树枝盖新家。
小松鼠,跳啊跳,搬来松果当粮食。
小青蛙,呱呱呱,舒舒服服睡大觉。
小朋友,快回家穿上棉衣再玩耍”
【设计意图】:教学多样化,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情感的升华,学生在演中感悟到秋天的雨传递着冬的讯息。
5、回归整体,进行总结
齐读: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设计意图】:让学生一起感知课文的中心,同时要学会赞美
6、审视文本,放胆质疑
(1)回顾课文,自主总结:学完了这篇课文,小朋友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和谐课堂,民主评比。(出示课件)
1、课堂最后让学生说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评价老师)
2、并评一评谁是“最佳朗读者”、“最佳表现者”、“最佳倾听者”、“最佳导游”、“最佳广播员”。
教师总结: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让我们乘着欢乐,丰收的歌,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向多姿多彩的秋天。
【设计意图】实现了行为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的无痕,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是评价老师,这样一来既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又使教育的平台更趋向民主化。
(四)拓展延伸,放飞个性
1、搜集描写秋天的词句,记一记
2、选择课文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3、出去寻找秋天,把看到的秋景写一写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秋天很熟悉,但是他们不会像课文中那样观察仔细,他们有一些粗略的印象,需要通过课文的描述去回忆,并且通过课文来加深这样的印象。在读中去品味秋天的美,去体会语言的美。教学设计中的小诗首尾呼应,起到了较好的落实知识点作用。在让学生感受秋天色彩美时,大量的图片展现让学生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
秋天教学设计8
教材理解:
《秋天的雨》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主体课文。作者用散文的笔触从感觉、视觉、味觉、听觉等方面为我们描绘出了秋雨中大地的多姿与事物的变化。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内容丰富多彩,语言优美绝伦。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把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秋天之美,语言之美,丰收之乐。
课时安排:两课时。(以下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悟秋雨之美,文字之美,分享秋天带给我们的快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美,无处不在,我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教师通过正确地解读文本,创造性地运用文本,带领孩子们感受秋雨的美,秋天的美,语言的美,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创造美。
教学预设:
课前谈话:聊聊秋天,秋天哪些景物吸引了你?——是啊,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下发“秋天的礼物”。
一、谈话破题,初读课文,感受秋雨的气息。
1、(板书“雨”)雨,我们对它并不陌生,每个季节的雨都有不一样的特点,春雨绵绵,夏雨滂沱,带来暂时的凉意。冬雨深沉,令人感到寒冷。那秋天的雨又是怎么样的?秋天里有那么多景物值得我们写,作者偏偏写秋天的雨,他想告诉我们什么?他要与我们分享什么?
2、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走近课文,自由地读读课文。
出示友情提醒:1)、读通课文,做到三点: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2)、思考:哪些句子概括地写了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3、交流学习成果。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分散识字,及时纠正字音。
老师要检查了,看同学们的课文是否读通了?请几个小朋友来读,第一段谁来?(2)你真厉害,那么长的一段你都读通了。刚才有一个地方你读得特别好,请你再读读。我们要向他一样,在学习中留心观察,特别是这些多音字,要读准了。(2错)小朋友们,你们听出来了没有?他哪里有点小问题。我们要学会倾听,还要留心观察,别读错了。
2、)过渡:不仅要读通课文,还要读懂课文,知道了秋雨有什么特点?交流提示2的思考题,投影出示。
4、有些小朋友眼睛真亮,早发现了这是234段的开头句,概括地写了秋雨的特点,老师把开头和结尾,作者的感受也加上,组成了一首小诗,伴着音乐美美地读读。
二、研读课文,感受文之美、文之情。
导语:小诗真美,可是课文中的语言更美。作者陶金鸿先生就是把这首诗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发现文中之美吧!
(出示第一小节。)
1、小朋友们,大声地读读吧。边读边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等下要做到有话可说。
2、指名读。把秋天的雨当成了一把钥匙,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朋友们,你家里的钥匙干什么用的?这里的钥匙打开的是什么?开的是秋天的门,是大自然的门。这秋雨可真神奇啊。你再轻轻地读读,你想说点什么呢?
3、秋天的雨很清凉,凉凉的,感觉很舒服。——绵绵细雨,真的很舒服,你来读读。感觉到清凉了吗?还有点热,谁能再来读读。
4、你还想说点什么吗?交流对秋雨的感受。
秋天的雨很温柔,下的时候很小的,有没有被秋雨淋到过?感觉怎么样?像在抚摸你的脸一样,很温柔。你也来读读。它那么温柔地下,那下的时候一定是轻轻地,再轻你一点。要趁人没留意,别让人发现了。
5、转换角色,多元朗读,鼓励背诵。
老师也想来读读。(范读)老师的朗读给你带来了什么啊?让你感觉那么舒服,你不谢谢我的啊?不是谢谢我,是谢谢秋雨。秋雨说:不用谢,它请你也来读一读。
谢谢你,秋雨,你给老师带来了清凉,现在我觉得不热了。
谢谢你,秋雨,你给农民伯伯带来了清凉,感觉很舒服。
谢谢你,秋雨,你给建筑工人们带来了凉爽。
秋天的雨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欢迎他,一起读。
6、这么美的语言,我们怎么舍得放过?一起背背,记在心中了。
品读第二小节,感受秋天之美,语言之美。
导读:(总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美美地读,品味到了秋雨带给我们的快乐,这叫品读。(板书)一个“品”字三个口,就是要我们一遍一遍反复地读。请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二段,作者看到了很多漂亮的颜色?找找这些颜色的词,可以圈出来。
(一)、默读课文,感受色彩美。
找找表示颜色的词,理解“五彩缤纷”。
你看,这么多的颜色同时出现在一个季节,你感受到了什么?——秋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好一个五彩缤纷。还可以用上哪些词来替换五彩缤纷?
这五彩缤纷的颜色可真美啊,难怪画家们都喜欢用彩笔来表现秋天。
(二)、说话训练,感受意境美。
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的雨把那么多五彩缤纷的颜色都分别给了谁?
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银杏树——黄黄的。真好,还有吗?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枫树的叶子红红的。……
小结:这么多五颜六色的景物都在秋雨轻轻地呼唤下,聚集在了一起,多么快乐,多么美啊!
(三)、比较句子,感受语言美。
①老师也好喜欢这缤纷的秋天,也想来写一写,你们来评一评。朗读比较的句子。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银杏树变黄了,枫树变红了,田野变金黄了,果树变橙红了,菊花变成紫红,淡黄,雪白了。”
你们说谁写的好?为什么呀?我也把什么景物什么颜色都写了呀,一看就明白。为什么你不喜欢?
②你们都觉得是课文中的句子美,那课文中是怎样把这些秋天的景物写美的?请你挑选自己喜欢的一句,读读,想想。
③交流学习,初步感受写法。
说到一句,出示。你为什么喜欢?它写得很具体,是啊,小朋友们,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把他写具体,别像沈老师一样。那你再认真读读,它把这个句子写得那么具体,你读着又感受到了什么呢?它把银杏树的叶子比作小扇子,多形象啊,作者真会观察。这样的句子还有,你找到了吗?看。自己读读吧,你一定能学到不少本领。
你挤我碰:这里用上这个词,你发现了什么呀?1、说明果子实在太多了。你来读读。是啊,一个挨着一个。
还发现了什么呀?它把果子当作了有生命的小朋友来写了,写得多么生动呀。频频点头。你做做看?哦,这样。对的,那菊花怎么会点头呢?好像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在点头一样。我们在写句子的时候也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
④美读句子,品味、积累。
好了好了,沈老师算是服了你们了,的确课文写得美多了,那就让我们美美地来读读这些优美的句子吧,如果你喜欢哪个,可以尝试背一背。
(四)、迁移仿写,创造美。
1、导写:
作者一定很喜欢秋天,他通过观察,并用了那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写了秋天的雨带给景物们的快乐。其实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东西都在分享着秋雨的快乐。用我们的笔也去写写这神奇的秋雨吧!
2、出示:“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
(1)它把__________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是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拿出下发的“礼物”,你自己挑选其中一句,写一写。
4、交流、诵读自己的作品。大声地念出自己的作品。
5、你们每人的一两句连起来,就可能是一篇美妙的文章,写作就是要这样积累的。
三、小结。
小朋友们,其实秋天的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缤纷的色彩,还给我们带来了好闻的味道,好听的歌声……让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吧。
写话举例:
生1:紫红色是给喇叭花的,紫红紫红的喇叭花像一个个小喇叭,吹啊吹啊,吹来了秋天的歌声。
生2:紫色是送给葡萄的,紫色的葡萄像一颗颗珍珠,闪闪发光。
生3:你看,它把橙色给了橘子,黄黄的橘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摇啊摇啊,迎来了秋天的凉爽。
生4:它把黄色给了叶子。大树抖抖手臂,黄色的叶子就从树上落下来,落到树妈妈的脚下,准备过冬了。
生5:它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一个个灯笼,照啊照啊,照出了人们欢乐的笑脸。
生6:它把墨绿色给了松树,绿绿的松叶像一枚枚小针,缝啊缝啊,缝出了秋天美丽的衣衫。
秋天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生字,熟读生词。
2、能力目标:(1)通过各种读书方法,最终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通过反复读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和“悄悄地”等细节描写中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是怎样通过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xx年12月31日),1951年出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xx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xx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2、作品简介
《秋天的怀念》,短篇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文中描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写《秋天的怀念》时,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默读)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课件)
师小结:正如作者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上(板书:“苦”),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板书: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什么季节的故事?(板书:秋天)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爱”。
1、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2、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3、讨论对母亲的初步印象,使学生对文章有整体了解,抓住文章中心“母爱”。
三、精读课文,深层感悟母爱的伟大。
1、探讨第一个“好好儿活”的含义
师提问:“在我拒绝了母亲看花的要求,并说“我活着有什么劲?”的时候,母亲忍住的仅仅是悲伤的哭声吗?其中还包含了什么?”读读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生思考第一层含义:忍住的是儿子的自暴自弃和坏脾气。
如:(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师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此时母亲是怎么做的,通过三个“悄悄地”使母亲与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找到这三处,从这“三个悄悄的”,你能从中读懂什么?
三个悄悄
1、“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3、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生朗读并理解:三个“悄悄的”充分地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小心、耐心、细心,因此,指导学生体会“忍”字中包含了母亲无微不至的爱,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
师提问:“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
师再次追问:“母亲忍住的仅仅是悲伤的哭声吗?”
学生理解第二层含义:忍住的是自己的病痛。
让学生再读读,抓住“整宿整宿”“大口大口”两个关键词,体会母亲病情的严重;让学生谈谈自己周围有没有和母亲相同病情的人,这些病人是怎样表现的?学生可能会说他们每时每刻都有亲人的照顾,想吃什么吃什么,并且接受先进的治疗等等,与文中母亲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更加体会到母亲忍住巨大病痛照顾儿子的伟大与坚强,这样与生活结合对比,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让教材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然后让学生谈感受。接着我继续追问:“母亲忍住的仅仅是悲伤的哭声吗?”
指导学生理解第三层含义:忍住的是儿子的病情给自己带来的打击。
师问:母亲几次三番要带孩子去看花,说明她是会欣赏花、爱花的人,但他自己侍弄的花却都死了,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理解三层含义后,师作小结:母亲忍住了儿子的病情给自己带来的打击;忍住了儿子暴怒无常的坏脾气;忍住了自己的病痛,想要带儿子去看花,却遭到了拒绝,这时,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出示这句话。
学生再次朗读,在读中体会浓浓的母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最易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时。今天,让我们继续陪同作者去看菊怀人吧!(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作者史铁生的遭遇和经历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文中描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二、精读课文,继续感悟母爱的伟大。
1、探讨第二个“好好儿活”的含义
师:文中“好好儿活”在课文中出现的第二次,是文章的结尾,我和妹妹去看菊花,作者说,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这里如何理解我俩的“好好儿活”?
师引导朗读:当母亲去世后,儿子终于和女儿一起去北海看菊花,找出描写菊花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描写菊花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课件)
此处。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体会菊花的颜色及象征意义,积极交流探讨,让学生联系到人生,个性进行理解,学生理解不到的地方,师作适当的指导。
让学生了解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并没有说你就得是这样的花,母亲是让儿子自己去选择,活出自己的个性。淡雅也好,高洁也罢,热烈而深沉也行,总之,都要泼泼洒洒,开得烂漫。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带着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再读这段话。
此处,配乐渲染: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所以,33年之间,他懂得了母亲这句话的含义,就这样,他不再暴怒无常了。
(课件展示):介绍作者另一篇文章《病隙碎笔》中的文句: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通过赏析作者的作品片断,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在此借助作者的文章片断,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我俩”的好好活。
在学生理解之后,感受母爱的力量,明白作者转变原因。
师结束语:母亲去世了,作者会想起母亲生前为他做的一切,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正是母爱的力量改变了作者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位怎样用心良苦的伟大的母亲啊!让我们带着母亲的心痛,带着母亲的悲伤,带着母亲的不舍,来读读这句话。通过教师的引导,相信学生能够走近这位伟大的母亲,感受母亲的崇高母爱,将自己的感悟通过自己的读书声告诉给大家。
教师小结: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无可替代的感情,请大家永远记住一句话: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母爱!
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你去爱——母亲!
三、拓展延伸
1、作者史铁生深深地体会到母爱的可贵。因此写了这样一篇文章来怀念他的母亲。其实,我们每天也被浓浓的母爱包围着,你感受到了吗?请同学们回忆、品位,以生活中的小事为例,来谈谈妈妈对你的关怀。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布置作业:以母爱为主体,写一篇小作文。
2、拓展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秋天教学设计10
【学习要点】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课堂探讨☆
要点一: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探究活动】
理解标题“秋天的怀念”的含义
【教师释疑】
1.点明中心。2.引起读者的兴趣。3.是本文的线索。4.表明主要人物。5.点明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课堂提升】
阅读以下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九岁的病榻
苏童
①我最初的生病经验产生于一张年久失修的藤条躺椅上,那是一个九岁男孩的病榻。
②那年我九岁,不知道为什么会得那种动不动就要小便的怪病,不知道小腿上为什么会长出无数红色疹块,也不知道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后果到底有多严重。那天父亲推着自行车,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母亲在后面默默扶着我,一家三口离开医院时天色已近黄昏,我觉得父母的心情也像天色一样晦暗。我知道我生病了,我似乎有理由向父母要点什么,于是在一家行将打烊的糖果铺里,父亲为我买了一只做成蜜橘形状的软糖,橘子做得很逼真,更逼真的是嵌在上方的两片绿叶,我记得那是我生病后得到的第一件礼物。
③生病是好玩儿的,生了病可以吃到以前吃不到的食物,可以受到家人更多的关注和呵护,可以自豪地向邻居小伙伴宣布:我生病了,明天我不上学!但这只是最初的感觉,很快,生病造成的痛苦便挤走了所有稚气的幸福感觉。
④生病后端到床前的并非美食。医生对我说,你这病忌盐,不能吃盐,千万别偷吃,有人偷吃盐结果就死了,你偷不偷吃?我说我不会偷吃,不吃盐有什么了不起的,起初也确实漠视了我对盐的需要。母亲从药店买回一种似盐非盐的东西放在我的菜里,有点咸味,但咸得古怪,还有一种酱油,也是红的,但也红得古怪。开始与这些特殊的食物打交道,没几天我就对它们产生了恐惧之心,我想如果不是生了不能吃盐的病该有多好,世界上怎么会有不能沾盐的怪病?有几次我拿了根筷子在盐罐周围徘徊,最终仍然未敢越轨,因为我记得医生的警告,我只能安慰自己,不想死就别偷吃盐。
⑤生了病并非就意味着睡觉和自由。休学半年的建议是医生提出来的,我记得当时心花怒放,唯恐父母对此提出异议。我父母都是信赖中医的人,他们同意让我休学,只是希望医生用中药来治愈我的病,他们当时认为西医是压病,中医才是治病。于是后来我便有了那段大啖草药汁、炖破三只药锅的惨痛记忆。对于一个孩子的味蕾和胃口,那些草药无疑就像毒药。我捏着鼻子喝了几天,痛苦之中想出一个好办法,以上学为由逃避喝药。有一次,我在母亲倒药之前匆匆地提着书包窜到门外,我想与其喝药不如去上学,但我跑了没几步就被母亲喊住了,母亲端着药碗站在门边,她只是用一种严厉的目光望着我,我从中读到的是令人警醒的内容:你想死?你不想死就回来给我喝药。
⑥于是我又回去了。一个九岁的孩子同样恐惧死亡,现在想来,让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开始怕死,命运之神似乎有点太残酷了,这是对我的调侃还是救赎,我至今没有悟透。
⑦九岁的病榻前,时光变得异常滞重冗长,南方的梅雨滴滴答答下个不停,我的小便也像梅雨一样解个不停,我恨室外的雨,更恨自己那出了毛病的肾脏,我恨煤炉上那只飘着苦腥味的药锅,也恨身子底下咯吱咯吱乱响的藤条躺椅,生病的感觉一天坏于一天。
⑧有一天,班上的几个同学一起来我家探望,我看见他们活蹦乱跳的模样,心里竟然是一种近似嫉妒的酸楚。我把他们晾在一边,跑进内室把门反锁上,我不是想哭,而是想把自己从自卑自怜的处境中解救出来,面对他们,我突然感到无以言表的痛苦,也就是在门后偷听外面同学说话的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我是多么想念学校,我真正明白了生病是件很不好玩儿的事情。
⑨病榻上辗转数月,后来我独自在家熬药喝药,凡事严遵医嘱,邻居和亲戚们都说,这孩子乖,我父母便接着说,他已经半年没沾一粒盐了。我想他们都不明白我的想法,我的想法归纳起来其实只有两条:一是怕死,二是想返回学校和不生病的同学在一起,这是我全部的精神支柱。
⑩半年以后我病愈回到学校,我记得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在操场上跳绳,不知疲倦地跳,变换着各种花样跳,直到周围站了许多同学,我才收起绳子。我的目的已经达到,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我的病已经好了,现在我又跟你们一模一样了。
⑾我离开了九岁的病榻,从此自以为比别人更懂得健康的意义。
(选自20xx年第16期《读者》)
1.本文结构可划分为四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2分)
第一部分(1):引出下文,总写九岁的“我”因病榻上经历而有了生病的经验。
第二部分(2—3):写我刚生病时,以为生病是一种幸福。
第三部分(4-10):
第四部分(11):总结全文,写这场病给我的人生启迪。
2.通读全文,作者生病后有哪些“小幸福”?有哪些“大痛苦”?
“小幸福”:
“大痛苦”:
3.如何理解第(8)段“我把他们晾在一边”这句话中的“晾”字?(3分)
4.请谈谈对文章标题“九岁的病榻”的理解。
5.文章结尾,作者写道:“从此自以为比别人更懂得健康的意义”,你认为作者所说的“健康的意义”是什么?(3分)
【学习要点】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课堂探讨☆
要点一: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探究活动】
理解标题“秋天的怀念”的含义
【教师释疑】
1.点明中心。2.引起读者的兴趣。3.是本文的线索。4.表明主要人物。5.点明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1.作者在秋天怀念同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2.作者走过了人生的秋天。
【课堂提升】
阅读以下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九岁的病榻
苏童
①我最初的生病经验产生于一张年久失修的藤条躺椅上,那是一个九岁男孩的病榻。
②那年我九岁,不知道为什么会得那种动不动就要小便的怪病,不知道小腿上为什么会长出无数红色疹块,也不知道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后果到底有多严重。那天父亲推着自行车,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母亲在后面默默扶着我,一家三口离开医院时天色已近黄昏,我觉得父母的心情也像天色一样晦暗。我知道我生病了,我似乎有理由向父母要点什么,于是在一家行将打烊的糖果铺里,父亲为我买了一只做成蜜橘形状的软糖,橘子做得很逼真,更逼真的是嵌在上方的两片绿叶,我记得那是我生病后得到的第一件礼物。
③生病是好玩儿的,生了病可以吃到以前吃不到的食物,可以受到家人更多的关注和呵护,可以自豪地向邻居小伙伴宣布:我生病了,明天我不上学!但这只是最初的感觉,很快,生病造成的痛苦便挤走了所有稚气的幸福感觉。
④生病后端到床前的并非美食。医生对我说,你这病忌盐,不能吃盐,千万别偷吃,有人偷吃盐结果就死了,你偷不偷吃?我说我不会偷吃,不吃盐有什么了不起的,起初也确实漠视了我对盐的需要。母亲从药店买回一种似盐非盐的东西放在我的菜里,有点咸味,但咸得古怪,还有一种酱油,也是红的,但也红得古怪。开始与这些特殊的食物打交道,没几天我就对它们产生了恐惧之心,我想如果不是生了不能吃盐的病该有多好,世界上怎么会有不能沾盐的怪病?有几次我拿了根筷子在盐罐周围徘徊,最终仍然未敢越轨,因为我记得医生的警告,我只能安慰自己,不想死就别偷吃盐。
⑤生了病并非就意味着睡觉和自由。休学半年的建议是医生提出来的,我记得当时心花怒放,唯恐父母对此提出异议。我父母都是信赖中医的人,他们同意让我休学,只是希望医生用中药来治愈我的病,他们当时认为西医是压病,中医才是治病。于是后来我便有了那段大啖草药汁、炖破三只药锅的惨痛记忆。对于一个孩子的味蕾和胃口,那些草药无疑就像毒药。我捏着鼻子喝了几天,痛苦之中想出一个好办法,以上学为由逃避喝药。有一次,我在母亲倒药之前匆匆地提着书包窜到门外,我想与其喝药不如去上学,但我跑了没几步就被母亲喊住了,母亲端着药碗站在门边,她只是用一种严厉的目光望着我,我从中读到的是令人警醒的内容:你想死?你不想死就回来给我喝药。
⑥于是我又回去了。一个九岁的孩子同样恐惧死亡,现在想来,让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开始怕死,命运之神似乎有点太残酷了,这是对我的调侃还是救赎,我至今没有悟透。
⑦九岁的病榻前,时光变得异常滞重冗长,南方的梅雨滴滴答答下个不停,我的小便也像梅雨一样解个不停,我恨室外的雨,更恨自己那出了毛病的肾脏,我恨煤炉上那只飘着苦腥味的药锅,也恨身子底下咯吱咯吱乱响的藤条躺椅,生病的感觉一天坏于一天。
⑧有一天,班上的几个同学一起来我家探望,我看见他们活蹦乱跳的模样,心里竟然是一种近似嫉妒的酸楚。我把他们晾在一边,跑进内室把门反锁上,我不是想哭,而是想把自己从自卑自怜的处境中解救出来,面对他们,我突然感到无以言表的痛苦,也就是在门后偷听外面同学说话的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我是多么想念学校,我真正明白了生病是件很不好玩儿的事情。
⑨病榻上辗转数月,后来我独自在家熬药喝药,凡事严遵医嘱,邻居和亲戚们都说,这孩子乖,我父母便接着说,他已经半年没沾一粒盐了。我想他们都不明白我的想法,我的想法归纳起来其实只有两条:一是怕死,二是想返回学校和不生病的同学在一起,这是我全部的精神支柱。
⑩半年以后我病愈回到学校,我记得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在操场上跳绳,不知疲倦地跳,变换着各种花样跳,直到周围站了许多同学,我才收起绳子。我的目的已经达到,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我的病已经好了,现在我又跟你们一模一样了。
⑾我离开了九岁的病榻,从此自以为比别人更懂得健康的意义。
(选自20xx年第16期《读者》)
1.本文结构可划分为四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2分)
第一部分(1):引出下文,总写九岁的“我”因病榻上经历而有了生病的经验。
第二部分(2—3):写我刚生病时,以为生病是一种幸福。
第三部分(4-10):
第四部分(11):总结全文,写这场病给我的人生启迪。
【答案】第三部分(4-10):我体会到了生病的痛苦,想要放弃,最终用毅力战胜了病魔。(大意对即可满分。)(2分)学#科网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通读全文,作者生病后有哪些“小幸福”?有哪些“大痛苦”?
“小幸福”:
“大痛苦”:
【答案】“小幸福”:吃到以前吃不到的食物、更多的家人呵护和关爱、休学半年,“大痛苦”:不能吃盐、只能吃特殊食物、天天喝中药、不能活蹦乱跳。(各举出两例即可满分。)(3分)
【解析】试题分析:重点阅读③-⑧段,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写出作者的“小幸福”“大痛苦”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如何理解第(8)段“我把他们晾在一边”这句话中的“晾”字?(3分)
【答案】“晾”,在这句话中的意思是“放在一边不理不睬”(1.5分),这里写出了我因为嫉妒同学活蹦乱跳没有病而独自痛苦(1.5分)。(大意对即可满分。)(3分)学科%网
【解析】试题分析: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晾”的意思,并分析我这么做的原因和心理活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请谈谈对文章标题“九岁的病榻”的理解。
【答案】①“病榻”贯穿全文,在文中起线索作用。②在“九岁的病榻”上,命运之神让我残酷地领悟人生。③“九岁的病榻”是我人生中最难忘记的痛苦经历。④九岁经历了这场病痛,使我明白健康就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大意对即可,答到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满分。)(3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5.文章结尾,作者写道:“从此自以为比别人更懂得健康的意义”,你认为作者所说的“健康的意义”是什么?(3分)
【答案】作者所说的“健康的意义”是:①健康来之不易,面对疾病困扰时,要坚持不懈地与病魔斗争。②健康是人生最大的幸福。③经过顽强拼搏争取到的幸福,更让人感到珍惜。(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答对一点1.5分,大意对即可。)(3分)
【解析】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根据文章主题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秋天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自由自在地感受秋天的美,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2、能把自己看到的秋景用普通话清楚地说出来与同学交流,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
3、别人讲话要注意听,逐步培养认真听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秋景用普通话清楚地说出来与同学交流,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
教学难点
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秋景用普通话清楚地说出来与同学交流,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
教学方法
观察法、引导法、谈话法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出教室观察秋天
⒈带学生到校园里或山坡上、田野里、果园里去观察,让学生实地去观察秋天的景色,捡拾秋天的落叶,找出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好,为口语交际作好准备。
⒉观察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己推选出组长,然后由老师交代活动要求:
⑴注意安全;
⑵爱护花草树木、庄稼;
⑶边观察边交谈。
课堂上交流:秋天来了
小组内交流。组内交流的要求一定要低,即学生刚才看到什么秋景就说什么,说一句行,说几句更好,目的是鼓励学生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秋景说出来。敢说,愿意说,有兴趣说。
班上交流。要引导学生围绕秋天的情景说话,要求发言的同学用普通话说,态度自然大方。同时,注意听别人讲话,能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
⒊教师小结。
针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情况进行总结表扬。同时告诉学生一年有四享,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冬天、春天、夏天也各有各的特点,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季节的变化,探究各个季节的特点。
二、课外作业
用捡到的树叶贴一幅画,或把今天看到的秋天的特点讲给家长听。
秋天教学设计12
1秋天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可爱,通过观察、想象、体会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充分的语言环境中感受文字的优美,从而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秋天到了
导入:老师这里有几张特别美丽的图片,你们想看吗?
看过之后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一个收获的季节—秋天,板书课题:秋天到了。
(1)“秋”和“到”标拼音。(2)“了”读轻声。(3)齐读课题。活动2【讲授】秋天到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看拼音读课文,读准每一个音节。
2、看汉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两遍,把课后要求认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
3、藏在课文里的生字宝宝相信大家都认识了吧!现在它们一个个来到了屏幕上
4.生字宝宝和我们都结成了好朋友,把它们放回课文中相信你们会读得更流利。同学们看汉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之后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读的同学做到正确、流利,听的同学听他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指导朗读。
1.课文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呢?出示第一自然段。
2.出示落叶动态图。
3.落叶飘落下来时又轻又慢,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轻点,慢点。试读、指名读。
四、第二自然段。
1.出示“天空那么蓝,那么高”。指导朗读。
2.(苹果图)苹果那么,那么。
3.指导读(一会儿)儿化音,
4.看大雁南飞视频。
5.指导朗读,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6.试着背一背,填空形式背。
秋天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文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北大荒美丽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和字里行间的赞美之情,并熟读成诵。
2、学习第4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四、学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2、板书:秋天 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3、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我国东北的一个叫北大荒的地方,看看那里的秋天是怎样的?板:北大荒
4、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1、那北大荒的秋天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要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了。
2、读好后,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生字。
(2)出示词语。
4、同学们读了课文,北大荒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能用一个字表示吗?板书:美
5、北大荒的秋天美,美在哪里?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不过这次读要把你认为美的段落多读几遍。
6、同学们,把你认为写得美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好吗?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
2、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3、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一叶知秋”,就是说看见第一片树叶凋零落地,就知道秋天就要来了。
4、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
1、出示生字。
2、你觉得那个生字比较难写或容易写错?
2、师范写。
秋天。
秋高气爽,是收获的季节,小朋友可以去秋游,可以欣赏秋天的美景。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指名读。
一行一行读。
北大荒的秋天是很美的。
美。
学生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准字音。初步了解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指名读。
北大荒的秋天是从九月开始的。北大荒的树林里第一片树叶落地,就告诉人们秋天来了。
我们齐读课文第一段。
指名读。
学生交流。
学生描红。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北大荒的美丽
指导书写,练习用钢笔字书写生字。注意字的整体结构,把字写工整,美观。
作业设计:
1、写词语各两遍。
2、朗读课文五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3、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北大荒美丽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和字里行间的赞美之情,并熟读成诵。
2、学习第4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
三、总结全文
1、出示词语。
映照 顿时 脸庞 一碧如洗
燃烧 赞美 挺拔 热闹非凡
2、指名读课文。
3、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想想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2、指名回答,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
(1)北大荒的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一碧如洗”什么意思?
(2)天空的流云是什么样的?
(3)说说“五彩斑斓”是什么意思?
(4)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读句。
⑷齐读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你从哪些句子知道北大荒秋天的小河是清澈见底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读句。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一段有几句话,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一段话的意思?
2、指导理解:热闹非凡(十分热闹,超出一般。
3、哪几句话具体写“热闹非凡”?找出来读一读。
4、文中把“大豆、高粱”当作什么来写?为什么这么写?你能把你体会到的意思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5、第三句写得好不好?还在哪里?(体现出原野的热闹景象和人们兴奋的心情。)
6、小结:作者先概括写了原野热闹非凡,然后再写了大豆、高梁、榛树叶子,具体介绍原野热闹的景象,表现原野的美丽。
板书:原野
(四) 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导理解。
(1)大豆摇铃千里金:描写了北大荒丰收的景象
(2)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3)草甸子:长满野草的低湿地。
(4)沉甸甸:形容非常沉重。
2、小结:北大荒的秋天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作者也不禁发出了赞叹。
同学们,课文通过描写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荒的感情。
学生读词语。
学生个别读课文。
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复习上课内容。
学生个别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老师的提问。
学生回答问题(4句),交流读书收获。
北大荒的秋天的天空一碧如洗。一碧如洗:蓝天仿佛被冲洗过一样,非常亮丽。
北大荒的秋天的流云象五彩斑斓的锦缎……
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回答:这一自然段描绘了北大荒秋天天空的美丽。
学生轻声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北大荒秋天的小河是清澈见底的。
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这一自然段中的有关句子。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体会读句。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默读第四自然段,用横线划出中心句,并且回答。
理解掌握。
朗读第二、三句。
思考后回答,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齐读第三句后思考问题。
理解先概括后具体的构建方式。
理解,交流。
齐读第五自然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二-四自然段)时,着重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用想象、语言、形体或书面等表达出自身的体会感悟,再结合适当的引导讲解,让学生真正理解北大荒的特点。
作业设计:
1、体会文中优秀的词语,试着用自己最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2、精读课文,试着给文中感兴趣的段落配上插图。
3、课外寻找一两篇类似的文章,如《可爱的草塘》等细细品读,或到室外去亲身感受一下秋天的气息。
板书设计
5、北大荒的秋天
天空 一碧如洗
小河 清澈见底
原野 热闹非凡
物产 丰富
秋天教学设计14
一、教学准备:
老师:北大荒的相关图片、《秋日私语》配乐、多媒体。
学生:朗读课文、查字典理解难解的词语、上网和课外书上搜集北大荒的相关资料。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地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地思想感情。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尝试围绕中心句写话。
四、板书设计:
天空
景色优美 小河
北大荒的秋天 原野
物产丰富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诗人眼中,秋天是一首诗;在画家眼中,秋天更是一幅画;而在农民眼中,秋天是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它不仅有迷人的景色,更有丰收的喜悦。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我国东北的一个名叫“北大荒”地方。
2、请学生介绍北大荒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师问:北大荒过去是什么样子呢?如今又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课前搜集了很多资料,家长还帮孩子用纸打印出来,上课时因为时间关系,我没能给孩子好好呈现,我想明天的课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走上讲台,要不就会挫伤孩子搜集资料的兴趣)
3、板书:
4、北大荒。(点拨荒字的书写:看老师写荒,长满了野草,没有人耕种,所以这有个草字头,“亡”表示什么也没有,能给荒组个词吗?
(这个地方师傅交待过要板书,结果时间仓促,紧张得忘掉了,非常后悔,导致最后的第一课时,居然没有留够给孩子的写字时间,本来的范写也没及时示范)
二、初步感知。
1、师过渡:如今,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大荒的秋天吧!
生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读正确,读通顺。
思考: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大荒的秋天。
师生交流: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
(这个地方学生完成的很快,也能及时找出课文中心句)
2、扫除生字词障碍:
①锦缎 明镜()
铃—岭 荒—茫
②哗啦啦 乐呵呵 沉甸甸
③一碧如洗 清澈见底 热闹非凡 五彩斑斓
(这里课后陈特指出:我的提问指向性不明,我的提问是:“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呈现的三组字有什么特点?”孩子们站起来有的提到读音,有的提到字形,我的无效设问,导致孩子们的回答有的都达不到重点,这是我要反省的地方,他提到我可以提示孩子第一行抓住读音和字形,第二行是构词方式,第三行的让孩子说出这些是描写什么的词语,孩子们在三上是不容易答出的)
3、指导读句子: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师点拨:转是多音字
师问:句子中的银灰、橘黄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语,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秋天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感受母爱的博大、宽厚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的品质;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母爱的博大、宽厚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那时候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冲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2、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作者对于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于母亲的忏悔、懊恼、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于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3、正如作者所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板书“苦”)其实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板书:“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秋天故事。
板书“秋天的怀念”
为了更好的理解秋天的故事,下面跟着录音一起看课文。
二、整体感知:
三、概括文章内容
四、听了这饱含深情的朗读,你的内心是否也有所触动,接下来,我们带着深情自由地朗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文段展示给大家,并谈谈你的感触。
A.这时,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提示: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特别是“悄悄”和“偷偷”写出了母爱的小心翼翼,母爱是理解。
B.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
好儿活····(重点品味“扑”,“抓”,“忍”)
提示:动作、语言的描写,“扑”写出了母爱的坚定,“抓”写出了母爱的执着,“忍”写出了母爱的深沉。
C.她憔悴的脸上露出央求般的眼神
D、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D.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提示: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母爱很细心。
主题丛书《母亲桥》
7、自主练习,母爱是什么?如果有人问我母爱是什么,我会说·······
例句:
A.母爱是周五晚上妈妈在校门口寻找我的目光
B.母爱是周日的凌晨四点半妈妈为我捧出香喷喷的热汤面············
学生自主讨论
母爱是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是一幅山水画,吸取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是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提示:教会学生如何去仿写,例句是从具体事例来体现母爱,后面展示例句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出了母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