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案例反思范文

时间:2019-05-12 20:1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案例反思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案例反思范文》。

第一篇: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案例反思范文

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案例及反思

新生街幼儿园

背景: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只有有序的系统的知识对孩子来说是有价值的,因此我们一直重视这类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对那些默会性知识的教学,如经常被我们看轻的生活课程。通过对新《纲要》精神的不断学习,大家深深地领会到从个体发展及对社会贡献的角度看,习得默会性的知识比获得系统性知识更有意义。那么,怎样开展生活活动对孩子来说更有价值,如何开展生活活动孩子才会学的更自主,我们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学折衣服》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案例描述及分析:

那天下午,我到各班去转转。刚走到二楼,就听到小

(三)班教室里特别的闹,进去一看,原来袁老师正在组织活动:学折衣服。我知道最近她们班在开展“我的小手真能干”的主题,想来这是根据主题目标而设置的一个活动。这时,只见袁老师手捧一大堆衣服,一件一件地把它们分给每个孩子。而吵闹声也由此而生,一个孩子大声地叫了起来:“老师,那是我的衣服,还给我!”另外几个孩子也大声嚷嚷:“老师,王世宇的一件是我的,不是他的”“老师,我的衣服上有米老鼠的呀,我要米老鼠衣服”“我不要这件!我要我自己的衣服”,有几个孩子则一声不响地离开位置到别人手中去抢自己的衣服,于是“抢夺衣服”大战开始上演。呵,原来这些衣服是孩子们脱下的外衣,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班孩子来说,根本不能容忍老师擅自把它们分发给其他小朋友。对此,袁老师先是好言劝说,再是表扬激励,可还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没办法,只得“知错就改”,把一件件衣服物归原主。我一看手表,就分发衣服差不多用了整整一刻钟。

活动开始了,袁老师抱出一个布娃娃,用着急的口吻说:谁来帮我折衣服呀?只见大多小朋友跃跃欲试想过来帮忙,却被老师一一挡了回去。等小朋友安静一些,袁老师就边念儿歌边进行示范:这只袖子盖上来,那只袖子盖上来,中间折一折,这样折你们会了吗?可没料这时孩子们就是不肯好好配合老师,回音者寥寥无几,他们拿着自己的衣服,有的摸摸衣服上的小动物,有的则把衣服团成一团,垫在自己的屁股底下,似乎对失而复得的衣服更加的珍惜,很少有孩子在关注老师的示范。袁老师于是推推自己的眼镜,一边走到那些游离在外的孩子身边摸摸头以暗示,一边再次进行示范:把衣服放平,一只袖子……,而此刻的孩子显得不耐烦了,有走动的,有讲话的,在一个孩子向老师提出上厕所请求后,大部分孩子一哄而上,都捧着自己的衣服离开了自己的座位,留下口瞪目呆的袁老师。

放学后,我俩坐了下来,一起反思这个活动。面对袁老师沮丧的脸,当时我向她提了两个问题:

一、你觉得这类活动放在什么时候开展比较合适?以何种形式开展比较妥当?

二、如果用儿歌来帮助孩子了解折叠衣服方法,怎样的儿歌才能吸引小班孩子?袁老师想了想,不好意思的说:“是呀,这次活动我是按照教材上提供的活动设计开展的,没有好好的经过自己大脑处理。如果我把这个活动放在幼儿午睡前不是更好么,这样根本无需再分发衣服,无需牵强地抱出娃娃创设毫无价值的教育情景,更无需如此一个个排排坐地组织上课了”。我点点头肯定了她,并鼓励她继续往下说:“这本来就是一个生活活动,完全可结合孩子生活,在相应的环节中开展,午睡前的场景不就是孩子学折衣服的最佳教育情景么,而且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更自然一些更随意一些。对于小班孩子,儿歌要生动形象有趣,这样才会被吸引,可怎么改呢?”于是我把我已酝酿好的儿歌告诉了她:左边抱一抱,右边抱一抱,再来弯弯腰。袁老师马上高兴地说:明天我再去试试。

第二天,我特意又去小

(三)班看袁老师组织这个活动,正如我所料,由于抓住了合适的教育时机,活动显得自然流畅,更没有时间上的浪费,而那首儿歌孩子也很喜欢,他们一边念着儿歌一边折着衣服,兴致很高。然后我还来不及得意,却发现好多孩子都不能折成功而且也无意想成功,儿歌结束,他们随手一扔衣服就钻进被窝睡了。

看到这儿,我恍然大悟,其实昨天我也仅仅关注了形式上的东西,只是对表面的内容进行了“对症下药”,如用生动形象的儿歌来激发孩子外在的兴趣,而没有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更没有了解孩子是怎么学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不同方式及不同水平,也就是仅仅关注了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孩子的学,因此导致今日活动本质上的“有教无学”。虽这只是一个生活活动,可孩子怎样的学折衣服才更有价值?孩子怎样学才能的更主动?教师需要提供怎样的支架才能促使孩子生活能力发展?为引发更多的老师思索,我把这个案例及这些问题带到我园《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课题组,引导大家一起探讨。大家在激烈的脑力激荡后,整理出了新的活动方案:(当然这个方案还是在孩子午睡前、在孩子外出散步或户外活动后开展,而且得持续一段时间)

第一步:让孩子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折毛线套衫。目的是让老师清楚的知道教学以哪儿为起点,即通过观察每个孩子折衣的不同表现,了解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及需要的何种不同帮助。用毛衣折,是想采用小步递进的方法,减缓幼儿探索坡度,因为从上次活动中发现毛衣套衫孩子最容易折叠,这样可使孩子不至于因难度大而失去探索的积极性,这也是教师用适宜材料给孩子提供主动探索的有效支架。

第二步:演示观察,交流讨论。也就是在孩子几天的充分探索后,老师通过观察孩子折衣细节,让不同折衣方法的几名孩子来演示,大家观察讨论哪种折法最平整最不会松开,哪种最不费力?这是让孩子在与材料及同伴的相互作用中,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或接纳外界信息的过程。同时这里也采用的自然后果法(用团或卷的方法折衣服马上就会散开),这样不仅能让孩子知道哪种折法好,而且也体验为什么这种折法好。因为新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并不满足于“知其然”,其能动性主要体现在追究“其所以然”。而且这一过程中也是孩子以个人体验的形式学习初步的比较事物的方法,这也是默会性知识形成发展的重要经历。

第三步:梳理总结,图文展示。这是帮助孩子整理及提升经验的过程,也是促使孩子的无意行为转为有意行为的过程。然后用图文的形式把折法步骤展示在墙上,是想发挥环境的提示和暗示作用,这样做不仅解放老师,同时也诱发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因为折叠衣服对孩子来说是天天重复的劳动,养成习惯需要孩子的一贯坚持。当然图画上可配上有趣的儿歌。

第四步:再次探索。在积累折叠毛衣的经验基础上,给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以新的探索需求刺激,如让孩子探索折开衫、折带有帽兜的衣服、折厚外衣、折背带裤方法等。学折毛衣不是活动的结束,更不是目的所在,通过随后的探索,提供给孩子积累大量生活经验的机会,同时让孩子在积极探索过程中,能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认识。自信才能摆脱依赖,自信才能让孩子走向独立,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实现“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后来,这个方案在另外几个小班开展,效果非常不错。开展活动的老师都说,这个方案至少有三方面的优点,其一:挖掘了生活活动的多种价值。其二:尊重了幼儿学习过程,发挥了孩子的自主性,提高了孩子自我学习的能力。其三:把孩子发展作为一个过程,一个小步递进的过程来提高,遵循了孩子发展规律。

反思:

通过这个案例,我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要正确看待生活课程。生活课程,其实是生活与教育的有机整合。因此,一方面要求我们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渗透教育的因素,从而使教育对生活进行改造,如本案例中通过提供各类支架促使孩子生活中整理能力的发展;从另一方面,也要求这类教育体现生活的特点,如随机地自然地在相应的生活环节中开展。

二.生活活动也可以用探究的方式开展。历来,生活教育往往以传递的方式进行,大的传小的,经验丰富的传经验浅薄的。为引发孩子主动学习,让孩子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生活活动也需要同时也可以用探究的方式开展。在本案例中,教师事先并未要求孩子运用何种方法折叠衣服,只是为孩子提供一些探索的条件如时间如材料,鼓励支持幼儿尝试操作。演示讨论也是在孩子对各种方法已有一定经验基础上组织的,究竟什么方法好,什么方法不好,同样也未有一种预期的结论,而是让孩子自己观察自己体会,自由表达对各种方法的感受和认识,这种学习就是一种自我探究的过程,自然有益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三.要充分挖掘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除自我学习能力外,在生活活动中还有挖掘更多的教育价值。如因为生活活动是一种日复一日的重复活动,因此可以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自己解决生活问题能力、促进幼儿动作技能发展、特别是手的精细动作发展、感受劳动的快乐等等。

第二篇:科学领域活动案例及说课反思

实际教学案例分享:

大班幼儿科学教案:奇妙的盐水

活动目标:

1、能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解在水里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活动准备:

杯子、葡萄、盐、记录纸、视频“死海”的有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还记得怎样让鸡蛋浮起来的吗?”(幼儿回忆经验)

2、教师质疑小结:为什么在水里加了盐,鸡蛋就能浮起来的呢?原来盐溶解在水里,增加水的浮力,鸡蛋就浮起来。(幼儿一一说说:浮力)

二、幼儿操作活动

过渡:那是不是加了盐,物体就能浮起来呢?(幼儿猜测)

1、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呆会自己去试一试。在桌子上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杯水,要求每次加入1包盐,用筷子充分搅拌,放入葡萄,看看结果怎样?并把它记录在纸上。记住:试一次记一次。

2、幼儿操作

3、交流:我发现一号桌的小朋友动作很快,由请他们来说说他们的发现?(1号组:我加了1、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4、为什么加了1包、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葡萄能浮起来呢?(盐变多)

5、教师小结:是呀,当水喝1包盐,浮力很小,没有力量托起葡萄,加入2包盐,还是浮力太小,只有当水喝足了盐,才有一定的力量托起葡萄,让葡萄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浮力越大。

6、还有哪一组的愿意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发现?(2号组:我加了1、2、3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4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7、教师质疑:刚才你们介绍了你们的发现,老师有了一个疑惑:为什么一号桌只要加3包盐,葡萄就能浮起来,而2号桌要加4包盐,3号桌要加5包盐呢?(观察3桌杯子里的水,)水的多少

8、你们都发现了呀,(出示标记)1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少,2号桌杯子里的水多一些,3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多)噢?水的多少和加的盐也有关系吗?到底是什么关系?(幼儿讨论)

9、小结:原来水越多,需要喝的盐也就越多。只有让水喝足了盐才有力量托起葡萄,让它浮起来。

三、观看录象

1、除了鸡蛋、葡萄能浮起来,我们的人能不能浮起来?(幼儿猜测)告诉你们,其实我们的人也可以浮起来,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象。

2、幼儿观看录象

3、真是神奇呀!谁来说说看:为什么人也能浮起来?原来这不是普通的大海,而是死海,它的含盐量比我们普通的海水要高6、7倍,浮力很大,难怪我们人都可以躺在上面了。

五、延伸活动

刚才我们有的小朋友把葡萄都浮起来,那能不能再让它沉起来呢?你们可以自己去试一试。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盐水》说课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盐水》我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常见、熟悉的现象沉浮入手,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每一个幼儿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一、活动目标设计科学全面。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为:

1、能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解在水里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以上目标体现了科学情感和态度、科学方法和策略、科学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符合《纲要》的总目标要求。

二、活动的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实验中发现盐溶解在水里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按要求进行记录。

三、说活动过程:

活动的总体思路较清晰,过程流畅,幼儿的参与度较高。

1、材料选择合理有效

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兴趣有着相互的密切作用。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满足幼儿兴趣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思考。本次活动我通过比较与实验后,最后选择了鸡蛋,鸡蛋的大小、形状比较适合做实验,更重要的是实验操作结果明显。能帮助幼儿发现实验现象,了解科学知识。其次提供水的多少、杯子里的盐的多少都不能随意,这样才能体现科学活动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因此材料的准备不容忽视,幼儿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

2、活动过程自主开放

在活动过程中,我努力创设宽松的环境氛围。在导入时,我用一沉一浮的鸡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让幼儿猜测为什么一个杯子里的鸡蛋会浮起来,让幼儿大胆想象之后,我又故弄玄虚的施以魔法让沉下去的鸡蛋浮起来,将幼儿的注意力拉到往杯子里加盐从而增加水的浮力上来,这不仅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而且大大激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接着交代实验要求,鼓励幼儿大胆操作,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尝试中发现现象,然后再揭示其隐含的科学知识。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对于重点和难点的把握,我运用了一些启发性、开放式和递进式的提问。所有的实验结果及其隐含的科学知识和幼儿一起归纳得出。在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

3、活动延伸经验迁移激发兴趣

幼儿主动探索获取相应的科学经验后,将话题延伸到自然界的现象中(死海之谜),让幼儿了解更多与此活动相关的科学知识,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满足幼儿对知识的渴求。活动结束时,我又将幼儿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怎样使浮起来的鸡蛋再次沉下去呢?”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使活动终而不止。

整个活动让幼儿亲历探究过程,培养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的爱好、情感和态度,重在激发幼儿的发现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需改进的地方:

1、材料的准备可更加科学性与严谨性。比如每个杯子里的盐的量,存在一定的差误;再是提供给孩子们操作的水杯,可贴上标记,这样孩子们更加容易发现水的多少与加入盐的多少的关系。

2、在交流与讨论环节可更加深入,以便让孩子们更加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最后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第三篇:社会领域教学心得体会

社会领域教学心得体会

社会领域教学心得体会1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每个都很有个性,要么任性、要么野蛮、要么以自我为中心。或出现孤僻,难以合群,或出现个性太强,听不进不同意见,不会尊重他人,难以与人合作完成任务。那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去培养孩子的人际交能力呢?通过学习《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社会领域,谈谈自己的体会。

《指南》中指出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

首先我们应该教孩子学会分享。在我们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中,最受欢迎的孩子往往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能说会讲的,而是有好东西能够想到朋友,和朋友分享的孩子,也就是表现比较“大方”的孩子。有的时候我们与孩子聊天的时候孩子们常常说说自己喜欢谁谁谁,问其原因的时候可能是那个小朋友和她一起玩的积木或是一起玩了橡皮泥,或是那个小朋友给了她一张小卡片,可见,孩子们对分享很在意,如果有人对她们以分享的方式示好,那个人将会受到欢迎,反之亦然。如果孩子们从小能够学会分享,这将是他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其次我们应该让孩子充满自信。自信有时候来自孩子的天性,但往往在后天生活中,有些孩子的自信由于种种原因被削弱。在人际交往中,自信非常重要。自信从哪里来,其实自信从实践中来。教师应多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让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不断的积累知识,不断的实践和锻炼,孩子才会更加自信而充满智慧。

最后我们还应让孩子学会欣赏别人。每个人在交往中都希望得到对方的支持和认同,孩子们也一样。在交往中,孩子们总会对向自己示好的一方抱有好感。我们要告诉孩子,既然我们在内心对交往的朋友有这样的要求,对方必然也会对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期望得到更多的赞美的同时能够去赞美别人,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别人。这一点对很多孩子非常重要,只因,我们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孩子们往往在娇生惯养的家庭环境中,享受着赞美,却忽略了如何去欣赏别人。

总之,我们对于孩子的人际交往应当非常重视,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应当给孩子们最正确的引导和关注,我们应当对孩子们进行引导,让他们在实践中充分运用我们对他们的赋予,而最终变成为他自己的交际技巧。

社会领域教学心得体会2

大家好!首先感谢领导给我这个机会,和老师们一块学习交流幼儿园社会领域方面的内容。通过两天的培训,我学到了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以及他们对各个领域透彻了解的深切体会。对我自己得到了提高。培训结束后,我又把王玲老师的课仔细回味了好几遍,研究了好几天。对培训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借今天这个机会和各位老师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大家一起对社会教育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如果我有讲的不对或不恰当的地方,请老师们批评指正。下面我们开始吧!

一、什么是社会教育?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概念。

(社会教育的概念)一句话幼儿园社会教育,就是教幼儿做人的教育。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又包括三个方面: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下面我们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1、社会认知(读概念)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自我意识,即对自我特征以及与他人及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举例:小班孩子男女性别。大班。

(2)对他人认知,即对同伴以及周围环境中的人的认知。

(3)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即对家庭、幼儿园、社区设施、交通设施、重大节日及重大事件等方面的认知。家中有几口、幼儿园的名字、社区标志、交通信号灯、教师节、国庆节、地震等方面的认知。

(4)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包括对文明礼貌的知识及习惯、对社会公共规则、集体规则、基本道德准则等方面的认知。即社会公德的认知。

3、举例:区域活动:在玩区域活动时,他要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东西,以及和好朋友分享好的成果。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二、社会教育的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社会的总目标是这样的。分类目标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是不需要老师设立的,教育活动目标是需要老师亲自设计的。下面我们对这四个层次的目标进行一一剖析。教育活动目标是最具体的,也是我们老师自己设立的,但是它必须以前三个目标为依据,不要脱离开。我是这样理解的,你们呢?三、社会教育内容:刚才我们说分类目标时是根据他的类别不同来确立四个内容的目标,也就是社会教育内容。下面我们一块学习社会教育内容的四个方面。

四、社会教育方法:有一般和特殊两种。一般有五种,特殊有三种,下面我们对这八种方法来学习交流一下:这也是我们的重点哦! 1、讲解法: 2、谈话法:举例:大班上学期主题什么联络你我他《我的电话薄》中刚开始时和孩子谈话。中班主题《健康宝宝》中《独自在家的时候》 3、讨论法: 4、演示法:有趣的京剧脸谱。

5、参观法:大班主题《什么联络你我他》中《参观邮局》。王老师讲了一个去弥河参观的事例,没打招呼和人家的工作冲突了。

6、行为练习法:小班主题《让爱住我家》中《今天我是小主人》就是通过教师集中情景表演来培养幼儿做客和以礼待人的习惯。

移情训练法---他为什么会哭?你什么时候哭?你哭时会怎样?角色扮演法----我是小记者---文明礼貌观察学习法---看到别人奖励,他会观察学习。

五、教育原则:念念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六、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途径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七、接下来我们要学习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活动设计:八、组织形式:一、以实践活动开始的教育活动的`组织:二、以情景表演开始的教育活动的组织:大班社会活动遇到险情怎么办

活动目标:1、学习在火灾、地震、打雷等危险情况下的自救常识,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

2能沉着、冷静的面对危险情境,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消防车叫声和打雷的录音带、录音机、手帕、用椅子搭成的家。

活动过程:一、教师创设情景“危险的旅行”,引导幼儿了解着火时自救的简单方法。

(1)教师和幼儿一起坐上火车去旅行,晚上住进了宾馆,突然发生了火灾。 (2)引发幼儿积极想出合理自救的办法。

(3)教师引导幼儿对答案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在消防车的声音背景下,师生共同表演自救过程。

二、教师创设正在睡觉时发生地震的情景,引导幼儿感知地震的自救方法。

三、教师为幼儿播放“打雷”的录音,引导幼儿想出避免雷击的办法。

四、教师教育幼儿不论遇到什么危险都不要害怕,要镇静,积极动脑筋寻求救助。

社会领域教学心得体会3

通过对《指南》社会领域的学习,让我更深一步地了解与认识了社会领域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绝不容轻视它的作用。

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通过与人际交往这块内容的学习,让我再一次明确了要想让幼儿愿意与人交往,作为老师一定得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当然,我们还得有心地给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中的乐趣。除了教师,还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在家或带幼儿外出时多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和交谈。

在与同伴的相处中要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如:主动地加入同伴的游戏;学会分享物品,当然老师也必须给予一定的肯定与鼓励,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指导幼儿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还可利用相关的图书、故事,结合幼儿的交往经验,和幼儿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纳应该怎样做;要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习分工合作。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多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对自己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和自豪。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比较。要多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多征求幼儿的意见,多认真倾听幼儿,要接受幼儿的合理要求。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对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让他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多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要让幼儿学会关心尊重他人。我们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人。我们可以借助故事、图书等给幼儿讲讲父母抚育孩子成长的经历,让幼儿理解和体会父爱与母爱。利用生活机会和角色游戏,如区域游戏活动中,让幼儿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还能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理解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

对本次的学习,让自己更明确作为教师要注重言行的榜样作用,而不是简单生硬的说教;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不是单纯地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做一位真正关注幼儿社会发展的老师。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将社会性发展起来的。

社会领域教学心得体会4

在本次社会领域教育教学培训中,真的是受益匪浅,社会领域教育教学心得。有时在和宝贝们上社会活动中,一不小心就会走到语言活动中去,活动结束后自己才知道反思,怎么会这样引导孩子呢?通过这次周老师的培训让我领悟到很多。谢谢!

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我希望幼儿用某种方式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就直接告诉幼儿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如何做和做什么。其次是积极的环境。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的环境。

(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

(3)在制度上是明确和必要的。

(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和暗示性的。再次是纵向比较而不是横向比较。当周老师在说到这一点时,我都在想自己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教育方式,一一对应着。最后行动和言语相互强化。当我们在告诉孩子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做个诚信的人时,首先我们也应该是这样做的。答应孩子的事情不能忘,自己首先就要做一个好的榜样,这样孩子也会跟我守诚信。

二、生活教育

社会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从宝贝们入园开始,社会领域的教育就一直存在着,并不是只在课程中存在的,以及各个节日时时刻刻都涉及到了社会领域的教育。在活动中,幼儿学会与人交往,同伴之间要学互助、合作和分享,要有同情心,培养幼儿爱父母、爱长辈、爱老师、爱动物、爱生活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恰当的评价,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和初步的价值观,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指幼儿在身体、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因此,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教育必然地成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篇:教学案例及活动反思

中班教学案例:我和板凳做游戏(体育)

设计意图:

随着现代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时尚玩具(价格高、科技含量高、对幼儿教育意义与发展功能不高)占据了幼儿有限的游戏空间。其实,生活中的许多普通用具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富有潜在的教育功能。小板凳就是我们平时很常见的一种家庭用具。板凳游戏可以锻炼幼儿勇敢的品质、培养善于与人合作、交往的习惯,启迪幼儿利用生活用具自创游戏的创新思维。

活动目标:

1、通过板凳游戏进一步培养幼儿活泼开朗、自信大方的个性。

2、进一步锻炼、发展幼儿的动协调能力。

3、发展幼儿的创造性、锻炼幼儿大胆勇敢的品质。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把塑料椅凳(四条腿,无靠背)

2、长2米,宽1、5米的较厚体育运动软垫2个。

3、进行曲音乐、动物模仿操音乐。

4、活动得到本班其他配班老师的支持。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幼儿右手抱椅凳听《进行曲》的音乐入室。行进中自然成体操队形。

2、组织幼儿复习小动物模仿操。

师:小动物模仿操小朋友还记得吗? 幼:记得。

幼:老师,我想站在小板凳上做动物模仿操!幼:噢,我也想。

师:大家觉得他的主意怎么样?

幼:噢,可以站在凳子上了,太好了„„

师:好,我们轻轻站上来,大家可要注意掌握好平衡。要是掉下来了怎么办呢?

幼:可以再站上来。

幼:不能太紧张要不也会掉下来的„„

幼:一只脚站的时候很容易摔倒的,最好两只脚都站在凳子上。(教师倾听、微笑、默许„„)

师:我们一起听着音乐来做操吧,动作可以稍轻一点。(幼儿听音乐做模仿操一遍)

师:刚才我们在凳子上做操了,小朋友心里有什么感觉? 幼:我很高兴的!

幼:我觉得自己又长大了。幼:感觉腿有点酸酸的。

幼:开始有一点点的害怕,后来不害怕了。幼:我觉得自己比以前高了„„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利用板凳创造性的游戏。师:刚才小朋友在板凳上做操了。其实还有许多可以和板凳一起做的游戏呢,我们一起来玩。有新的玩法要记得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幼:我趴在凳子上伸开胳膊我就是大老鹰了。幼:我让小凳子当我的小舞台。幼:我绕着小凳子转圈玩。

幼:我可以从小凳子的这边跳到那边去。

幼:我的手从小凳子的下边慢慢过就像火车钻山洞。幼:我把小椅凳放到头上练习近平衡。

幼:我拉着小椅凳在地上走,象开车一样„„

师:小朋友们玩的太好了,以后发现还有别的新玩法也要记得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分享。

2、组织幼儿玩集体的板凳游戏。(1游戏:穿过森林。

幼儿排一队在间隔1米的树林(椅凳做树)里沿“S”形路线穿梭。(2)游戏:过段桥。

幼儿排一队一个跟一个在间隔20公分的断桥(小椅凳做桥面)上走过。幼:老师我不敢走。

师:没关系,勇敢一点,看看别人是怎样走的。来,我们一起走过去。(3)乌龟爬。

幼儿在连接起来的凳面上爬过。

师:爬的时候感觉一下,怎样才能爬的又快又稳。幼:身体要收拢,要不就会掉下来。幼:动作要轻,要不小凳子会翻过来的。幼:眼睛要看着前面,往前爬才能走的快„„

(4)游戏:小伞兵。(幼儿练习从50——100公分的高度往下跳。)师:我们怎样让我们的小凳子变的高一点呢? 幼:可以把凳子插起来,就慢慢变高了。幼:我们来试一试。

幼:好。大家快搬椅子过来。

师:呀,这么高了,我们来做小伞兵好吗?

幼:好的。(教师帮助幼儿从50公分的高度跳到体育垫上)师:我们的小伞兵还可以从更高的地方往下跳吗? 幼:好。

幼:老师我们想试一试。

师:那我们动手把跳伞台加高吧。(幼儿从80公分高度和100公分高度跳下)

幼:好高呀。

幼:感觉今天我也很勇敢的

幼:呜(哭声)„„老师我害怕了。

师:快过来在这边休息,让其他小朋友跳。

三、结束部分:

师:今天我们和小板凳一起玩游戏,大家都累了,我们一起把小板凳送回家,然后去洗手、喝水,然后休息一下。

活动分析与反思:

从幼儿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大部分幼儿对游戏活动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自然轻松。孩子们很喜欢教师在引导语言中用“玩”这个字眼,听到老师说要让大家一起来“玩”,孩子们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和创意,语言表达的积极性也比往常高了许多,这时,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频率也大幅度的提高了。

在幼儿提出想站上凳面做操时,教师及时的给予了支持和满足,能较好的体现新课程中教师是幼儿探索道路上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和游戏的伙伴的观念。基本部分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和板凳一起游戏,孩子们表现出了较高的创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

在活动目标达成方面:幼儿通过创造性的游戏以及集体的板凳游戏,较好的锻炼了协调、平衡、跳跃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合作、适度等待、坚强勇敢等品质。同时,站在板凳上做操和从高处往下跳游戏情境也给幼儿创造了体验“刺激”、挑战自我的好机会。

活动中不足之处:

1、集体游戏“穿过森林”“过断桥”以及“乌龟爬”时幼儿均应分成两队或三队。原活动设计中安排幼儿站一队,是有意识的想锻炼幼儿的等待与合作能力,但实践过程中发现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孩子充分的探索和体验。

2、教师观察、分析、特别是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应该加强。如:发现游戏中幼儿消极等待时间有些多,后面的游戏就应该及时的调整和避免。

3、注意处理好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整体性、融合性和平衡性。使游戏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相互联系,自然的融为一体。如:游戏“小伞兵”中,教师在注重跳跃技能与勇敢品质的锻炼时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情绪、情感与心理体验,导致个别孩子因惧怕哭泣。以后再遇到有难度的活动时,可以引导和允许幼儿自主选择是否尝试,而教师也应该积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在鼓励幼儿尝试、体验的同时还应努力考虑和尊重每一位幼儿在能力与心理机制等方面的差异。

4、活动场地的选择方面还欠妥当。木地板的硬度给幼儿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威胁如:玩板凳上游戏时,幼儿会担心从板凳上掉下来摔痛身体;扮演“小伞兵”从高处跳下时虽有保护垫,但周围的硬地板也会让孩子产生心理恐惧。本次活动若在幼儿园操场的塑胶垫上进行,则更利于营造幼儿安全的活动心理环境,促进幼儿更为投入的活动,更为充分的体验、尝试和探索。

第五篇: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及反思

《父母的疼爱》案例分析 教材解读:

本课呈现的是听《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然后讲发生在家里的真实故事,最后进行家庭故事的表演。这样循序渐进的安排是一条很好的思路。就教材话题的本身来说应该不算陌生,但也不可否认,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让这些“宝贝”们对父母的疼爱的感受能力大打折扣。有的学生习惯了父母的疼爱,不知道珍惜和感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感激父母。教学设计意图: 这是一堂情感课。按照教材所呈现的思路先说后演这也是符合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的,我就按先回忆后体验分为三个版块:亲情故事会——亲情表演会——亲情绽放。力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丰富教材,也想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唤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使之成为一堂激情涌动的课。教学目标:

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感谢父母,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活动准备: 1.课件。(亲子图片、音乐)

2.让学生回忆或向家长了解从小到大父母关怀自己的事例。3.信纸。活动过程:

一、亲情故事会

1、曾经有一个家庭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深情地唱了一首歌,让许许多多的人为之感动,大家想和老师一起来静静地聆听这首歌吗?课件播放《我爱我的家》并滚动出现家庭亲情的照片。

2、听着这熟悉而又深情的歌,看着这亲切而又动人的画面你想到了谁,想到了什么事?学生个别发言

3.教师小结:是呀,熟悉的歌声勾起了我们美好的回忆。使我们想到了自己温暖的家,想到了无限关爱我们的父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揭题:父母的疼爱

4.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讲讲你父母疼爱自己的感人故事,挑选其中最感人的一个讲给大家听。比如(出示提示语): 有一次我回家晚了„„

有一次天气突然转冷,而我穿得又少„„ 有一次停电我热得难受„„ 5.大家可以自己先准备一下然后,可以是口述的,如果带着照片或物品可以边展示边介绍。先分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推选出最感人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要求每人都要讲,别人讲时仔细倾听。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讲述。

6.机动:如果学生只讲到生活中父母照顾自己之类的事例,那么,老师引导学生认识,严格的要求也是一种爱。在你因挨打挨骂而伤心难过的时候,你是否仔细思索过此时此刻父母的心里又是如何的呢?播放父母的录音。7.小结:集体朗诵诗《母爱》 二.亲情表演会

1.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当一回小导演、小演员,把这动人的故事演一演。

2.根据刚才听的故事,小组先商量确定演哪个故事,分析一下剧情,然后小组人员分好角色进行表演。

3.小组表演。教师观察指导。4.集体交流。教师随机采访。三.亲情绽放

1.一个个普通的家庭故事,却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我们的心,这么多年来,父母为我们倾注了多少心血,他们对我们的恩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听了今天的亲情故事会,演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此时此刻大家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什么?

2.请用你最真的情谊写下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播放《烛光里的妈妈》歌曲学生把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信纸上。

3.这页沉甸甸的信纸你准备怎么办?(悄悄放在父母的床头枕边„„)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家的感人故事,下面我们请每个小组里讲得最感人的同学来讲给大家听听。

生1:有一次我们到公园去玩,我不小心掉进了小河里,爸爸赶紧跳下来救我„„ 师:还记得当时爸爸的表情吗?他说了些什么? 生„„

师:大家觉得她的故事感人吗?(感人)那我们送她一颗亲情果吧。

生2:有一次我病了发高烧,妈妈知道了很着急,马上送我到医院,陪我挂盐水。生3:有一次,我不小心摔了一跤,骨头摔断了,疼得要命,(有点哽咽)爸爸知道了送我到市里的医院,路上,他开得很快„„(眼泪不断地流下来)下面听的同学有几人在偷偷地笑。师:下面听的同学要认真地用心去听。

师:下面请同学上来把他们认为最感人的故事表演给大家看。第一组同学:表演掉进河里去救人的事。边表演边笑。

师:希望大家用真情来演,把这件事最感人的地方表演出来。

第二组同学:演生病了,家长带他去医院看病,挂盐水的事。依然是边演边笑。惹得看的同学也在下面笑个不停。教学反思

下课的铃声已响过,看得出学生的心思已经和外面的喧哗声开始融合了,我也该休息一下,轻松一下了。可我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因为刚才课堂上的一幕幕情景实在让我不安,这究竟是怎么啦?这本该是一堂激情四溢的情感课,课前我化了那么多心血精心制作的课件,斟酌再三的导语,过渡语,在学生面前一切都变得那么苍白。就连同学的眼泪都唤不起他们一点点的共鸣,是学生太世故了?是世态炎凉到了这般地步?一个个的问号把我的心压得沉沉的。

在这堂课上,老师与同学没有共鸣,同学与同学也没有共鸣。是现在的孩子不会共鸣?不是的,在谈起波比娃娃时,他们个个眼睛发光,滔滔不绝地,那共鸣不要太强烈噢。那是父母不够疼爱他们?显然更不是,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在父母百般呵护中长大的。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设计,课堂语言的表述。忽然我的眼睛一亮,对,就是它——“最”,我不是让他们把记忆中印象最深,最感人的,讲一讲;听的过程中,最感人的演一演吗。就是这个“最”,是它害得孩子们找不到共鸣,害得我这堂课没有一点生命力。

本来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体现在每天每时每刻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比如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件暖暖的毛衣,一块干净的毛巾,一杯清凉的饮料„„这些是多么平淡的小事,但正是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交织成了一张张细密的亲情网。而我非要他们找“印象最深”、“最感人”的事,最感人那一定是大事,比如掉河里了,爸爸来救我。比如生重病了,妈妈日夜守着我。天呐,我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从广阔的田野带到了狭小的马蹄坑。再想想像这样的大事,他们的生活中常会发生吗?学生熟悉吗?常常说教育要回归生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这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吗?我不禁质问自己。既然学生说的是那些偶然发生在他个人身上的大事,对他来说印象绝对深刻,可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些简直就像天方夜谭。难怪他们要笑,因为他们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你让他们哪里来的共鸣呢?而让他们演的又是“最让你感动的”大多数可能根本就没经历过,于是他们便想当然地编导一番,体验又从何谈起呢?

想到这儿,我开始有点明朗了。常说要贯彻好新课程的理念,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从没意识到原来理念就体现在课堂提问的语言中,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最”字。如果再让我上这堂课,我想把“亲情故事会”改成“亲情大搜索”不让学生讲“印象最深”的,而应该让学生仔细回忆,搜索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从这些小事中寻找父母的疼爱,看谁的眼睛亮,谁的心细。或许那才是一篇真正感人的乐章。《秋天到了》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秋天到了》是通过观察秋天的天气、动植物的变化、感受秋天的特征、体会秋天如诗如画的美,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目标:

1、感受秋天的美丽,体验天气、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2、学习观察秋天的特点,了解秋天的各种果实。

3、了解收获的来之不易。设计思路:

为了让学生亲近秋天,寻访秋天的足迹,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了解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使学生产生亲近大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美,用心灵感受美,用双手去创造美。

教学重点:

了解秋天的气候、农作物、花草树木、小动物的变化。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秋天果实头饰若干。学生准备:

留住秋天景色美工活动的一些材料,如:树叶、野花、彩笔„„ 片断:

1、找秋天

师:我们这里是个四季分明的地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你们知道现在是哪个季节吗?

生:秋天。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生交流)

生:天气凉了,身上的衣服变了,白天变短了一点;夏天看到的知了,青蛙不见了,地上有很多落叶,庄稼地里农民伯伯丰收了,果实熟了,桂花开了„„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从“听、看、闻”知道秋天来了。

2、欣赏秋天的美

(播放课件)同学们说的让老师想起一篇课文。《秋天来了》蓝天下累累的果实;农田里白白的棉花、金黄的稻子,野菊花开满了山头、红红的枫叶,大雁往南飞。(背景衬托秋天的景色,生朗读《秋天来了》。)师:你们喜欢秋天吗? 生:喜欢„„

小结:我最喜欢果实累累的秋天了。秋天是成熟的,秋风吹来,吹黄了稻谷、吹红了果实、吹落的树叶翩翩起舞,可美了!

3、秋天的气温

师:虽然秋天很美丽,同学们可一定要注意喔!(播放课件)

早晚的温差、衣着变化、人们的神情、医院里打针的小朋友特别多的情景。师:为什么这么多小朋友会生病呢?

生:有的同学没有按天气变化合理穿衣服,有的同学上完体育课,马上就把衣服脱了„„ 师:所谓“中午开空调,晚上盖被絮”、“一场秋雨一场寒”,因此同学们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气温的变化,合理的穿衣,不让自己着凉,这样才不影响生活和学习。

……

片断:

1、猜谜语

师:同学们想和老师一起去收获秋天吗? 生:想。

师:那先和老师玩猜一猜的游戏,猜重有奖品。播放课件

①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

②紫红藤,地上爬,藤上长绿叶,地上结红瓜。

③风里生,水里长,小时绿,老来黄,去掉金黄甲,煮成白饭喷喷香。(猜对的同学奖果实的头饰)

师:这就是收获的季节,累累的果实,多美啊!

2、和农民伯伯一起去收获。

师:这些累累的果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它们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结果。播放课件

(农民伯伯从播种、田间管理,直到丰收的情景)师:看了以后,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农民伯伯很辛苦,他们又很开心。

师:即使是丰收了,还要付出劳动去收获,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吧!(放课件:小学生到棉花田、稻田、菜田采摘的情景)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农村,有很多同学家里就种了果树和稻田,有谁帮助爸爸、妈妈去采摘的? 生:我帮助摘学生,摘棉花„„

师:经历了收获的全过程,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又想到了什么? 生:感受丰收的喜悦,农民伯伯的辛苦,我们要珍惜粮食„„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但老师还想让那些没有亲自体验的同学亲自去收获,下节课把收获的成果带来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以后应该怎样珍惜呢? 生:„„

师:同学们刚经历了丰收的全过程,知道了其中的辛苦与快乐,也知道了如何去珍惜劳动果实,收获可不小呢,让我们唱起来、跳起来吧(放音乐《丰收之歌》,同学们唱一唱,跳一跳)

3、留住秋天 师:同学们秋天太美了!(播放课本上的儿歌:秋姑娘,秋姑娘„„)有什么办法把这丰收的场景留下来呢? 生:照相,画画„„

师:画画是个好主意,请学生利用带来的材料进行留住秋天的美工活动。学生制作,展示作品。

师:请同学们下课后,一起把我们的作品把教案装扮的像秋天一样美丽,好吗?

教学反思

《秋天来了》这一课教学,不仅只局限在40分钟课堂上,而是把课前、课上、课后的活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前用了10多天的时间,学生们和我都在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秋天的景色变化。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对学生有一定指导的,并不是让学生盲目的观察;课后,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发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学校活动与家庭生活、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如:同学们庆丰收边唱边跳,用画画的方式留住秋天的景象,与音乐、美术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唱,课堂效果很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收获秋天这个环节,由于时间仓促,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了解收获的来之不易,引申学生要珍惜劳动成果,学生体会不够深刻,在今后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在每一次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悟出点什么值得改进学习的东西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小手拉小手》教学案例分析

一、设计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达到课程的总目标,就得摈弃传统的教学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现实生活为本在课堂中开展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提高教学实效,在活动中促进自主发展。让课堂真正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二、教材分析:

爱心的培养,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现在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只知受人关爱,不知去爱别人的现象,本单元以爱心为主题,编排了《小手拉小手》、《关心老人》等四个主题活动,从不同层面,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儿童学会爱、乐于爱。让他们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的成长。《小手拉小手》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在生活中,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遇到困难应学会求助,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在互助中学会爱,在爱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地成长,让课堂真正回归生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学会求助及互相帮助,培养儿童爱同学、爱集体的思想感情。

2、了解并学会求助他人时要用的文明用语,培养与同学团结友爱的精神,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3、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向人求助和帮助他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情境描述: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哎呀,今天老师走得太急,竟忘记带课本了,谁能借老师用一用呢?(生借给老师,师说谢谢!)

师:刚才老师碰到了困难,同学们都伸出了热情的手,来帮助我,让我感到很快乐.那么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同学是怎么帮助你的呢!(生自由发言)小结:是呀,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都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麻烦只有我们伸出友爱的双手,小手拉小手,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任何困难都会随之解决,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温暖,更加美好。(出示课题)

(课堂的导入从生活的细节入手,让学生在自然的生活中进入课堂,让课堂体现生活。)

二、活动

(一):演一演,悟道理

1、出示图片,创设情境,问题讨论

大家看,图上的盼盼遇到了什么困难?同学又是怎样帮助他的呢?(点击)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会怎么帮助他?请你们来演一演好么?(学生演小品)

讨论:刚才两组同学表演得都很好,但你觉得哪个盼盼表演的更好,为什么? 谁帮助的方法更好?为什么? 小结:是呀,看来当我们遇到困难向别人求助的的时候,还要注意求助的方法,态度要亲切,语言要有礼貌。(板书:有礼貌,亲切。)而帮助别人的时候也要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否则反而帮了倒忙。(板书:热情,讲究科学)

师: 那么当你们向别人求助的时候每次都得到了帮助吗? 明白:(1)借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2)不能乱搞人家的东西

(3)只有你帮助了别人,别人才会热情的帮助你。(生活情境的再现能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与讨论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求助的方法与帮助别人的态度,这就是生活的经验与积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活的本质。)

三、演演“爱心互助剧”

1、师:明白了这些道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爱心系列互助短剧”的演播厅。看看录象中的同学们是怎样互相帮助的。(播放录象)

2、看了这个短剧,你想说什么?

3、师:是呀,在生活中,我们看到别人有了困难,就应该主动的伸出双手去帮助他,这样互帮互助,学习生活多快乐呀!你们看,图上的这些同学都遇到了一些困难,你能带着爱心去帮助他吗?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个情景来演一演,看哪一组演得最有礼貌,最科学,最有创意!

(出示课文中的三个情景,四人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进行排练)

3、体验表演,说说你的感受,评一评表演得怎么样。(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非得给学生机会训练其道德行为不可。爱心互助短剧是来源与生活的情境再现,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帮助和给予帮助的时候很多很多。它符合道德行为必须加以训练的规律,因此足以让学生在短剧中真正感受到助人的快乐与得到帮助的温暖。体味到生活的滋味)

四、情感热线

1、师:看了刚才的表演,老师知道小朋友都已经懂得了怎样向别人求助,怎样去帮助别人?那么当你们得到别人的帮助或是帮助了别人时一定有很多想法和感受吧,你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爱爱鸽的“情感热线”吧!(点击)

2、说说真实的事例,说说内心的感受。(学生上讲台,说自己的感受)

3、看故事《小熊生病了》,听听小熊的感受。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得到别人的帮助时我们很快乐,当我们帮助了别人,同样我们也感到了快乐.这呀不禁使爱爱鸽想起了发生在森林里一件感人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课件)师:小熊生病的时候,小伙伴们都伸出了友爱的双手,带着礼物来看望它,给它带来了温暖与快乐。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有什么感受呢!(生说)让我们一起听听熊熊的感受吧!

(回忆生活的点滴,畅谈心中的感受,此时此刻,学生已经从课堂走进了生活,情感也因此得到了升华。)

五、齐唱《小手拉小手》

师:是呀,小熊说的对,只要我们互帮互助,伸出友谊的手,温暖伙伴的心!让我们共同伸出自己的手,拉在一起围成圈,来唱一首友爱的歌。出示歌曲〈小手拉小手〉

六、小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交流和学习,我们小朋友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了。老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伸出友谊的小手。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让小手拉小手,共同成长,一同进步。

2、老师这里有一棵“爱心向日葵”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帮助别人的事情添入爱心花瓣。让友谊之花在我们的教室里越开越美。(小小的一棵“爱心向日葵”,又是情感的延续,课堂的延伸,现实生活的回归。让课堂回归了生活。)

教学反思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课标的基本思想特别强调了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指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上。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课堂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现品德与生活教学的道德教育目的。

一、从生活入手实现道德教育

教材上的内容尽管都来源于生活,然而,我们的教材只呈现一个生活状态,一个范例,不是特定学生当前现实生活的写照,而我们的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活环境千姿百态又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我们教学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层面,组织活动,展开活动。

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例子,努力挣脱教材的禁锢,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内在的有机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课堂教学的素材,为孩子们打开生活的窗户,从具体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能更加容易的被孩子们所接受,也更能激发强烈的道德情感,这就为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奠定了基础。

二、让孩子在生活中丰富道德体验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生活是学生道德践行的土壤,更是他们形成良好个性品德发展的基础,让孩子回归生活,体验生活,使之成为道德的选择者、理解者、实践者,让孩子自己创造德育环境,自己去拉长德育环境的链条,成为道德的探索者、创造者,这无疑是丰富学生道德生命的有效手段。

三、让孩子在实践中为生活增添色彩

品德与生活是通过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挖掘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儿童文明健康地成长,积极向上的生活,即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而我们所倡导的融入生活的德育,更加推崇的是“学以致用”,即为学生开辟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让他们在广泛的生活世界中实践道德,提升自我,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富有德性的生活。

总之,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课堂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课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只有将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学习才有兴趣,情感才能激发,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实效。

《诚信是金》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 《诚信是金》这一课的主题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行为。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只有拥有诚实的品德才能真正做到守信。

二、学情分析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在发展,一些道德观念却发生了第三次转型。由于家庭教育的功利性,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只关注孩子学业成绩,忽视德育教育,导致学生在与老师、同学、伙伴甚至家长的交往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欺骗等不诚实行为。这些都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许多孩子对别人诚实的行为视而不见,对自己不诚实的行为习以为常。

针对这一客观现象,在上课之前,可以制作一个调查表,让学生调查同学、朋友、家人诚实的行为;可以用给老师写悄悄话的形式让学生回忆自己不诚实的经历。在教学中,通过播放故事,创造情境,请学生自由谈谈对诚实的理解;用典型的事例,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让诚实更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悟。但诚实的话题源远流长,不可能一节课就谈得完,不可能把诚实的含义挖掘透,不可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诚实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诚实的含义,知道诚实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的品德。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有关诚实的复杂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确为人诚实的重要性,体会到不诚实的后果。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为人诚实的重要性,认识到不诚实的后果。难点:能够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有关诚实的复杂性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活动——构建”教学法。

品德的形成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探究、对比的活动,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道德学习的愿望,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实现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理念。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感知诚实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环节顺应孩子们爱听故事的天性,采用故事开课,触动学生的心弦,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故事情境中感悟诚信的重要,为下一步的教学作铺垫。]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出示课件:华盛顿小时侯的故事

2.听完了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小华盛顿很诚实。

生:华盛顿没有说谎话,没有欺骗爸爸。

师:你喜欢小华盛顿吗?如果你是华盛顿,你会怎样做?(诚实,知错就改)

师:华盛顿从小诚实,长大后在担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期间,为人诚实正直,品德高尚,深受人民爱戴。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美国首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大凡这样伟大的人物都有一个诚实的童年。华盛顿一生都把诚实作为做人的原则。

3.出示课件:诚实,就是说的和做的一个样,不说谎话,不欺骗他人。活动二:寻找诚实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周围寻找案例,使课堂贴近生活,使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明白,互相信任、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样需要建立起社会的“诚信体系”。] 师:老师还听说过《诚实的晏殊》的故事,想听吗?(讲《诚实的晏殊》的故事)

师:在生活中,你们的同学、朋友、家人中也有像这样的诚实人吧?请你们来讲讲。(找多名学生讲)

师:你怎样看待这个人的?诚实的人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想法?你是怎样看待这些人的? 生:诚实能化解矛盾,赢取谅解,交到更多的朋友。(诚实拉近了心灵的距离。)(诚实使父母变得宽容。)(诚实的人,你会相信他,愿意和他交朋友。)师:这些同学的行为是诚实的行为吗?为什么?

(小组一起看教材P13中的情境图,然后组内交流,后进行全班交流。)

出示课件:诚实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德,一个人只有诚实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活动三:体验诚实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要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因此,本环节,我将文本资料和生活素材进行重组,使教育活动更具生活性和时代性。](课件出示小故事:不诚实的代价)(学生谈感受)师:你有没有过不诚实的时候啊?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现在想起这件事,你又是怎样看待自己的?

(以悄悄话的形式讲给同学或老师听)(自愿讲述家庭事情或学校事情)

师:通过刚才的谈话,你们已经认识到不诚实会使自己的内心不安,其实不诚实还会给别人造成危害,不诚实究竟有哪些后果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把结论写在白纸上。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师:你们这么一分析,看来不诚实的后果真让人难以想象。(播放《三鹿奶粉事件》相关的视频文件和图片文件)师:这一副副令人心酸的照片,它在警示着我们什么呢?

生:它在警示我们做人要讲诚实,守信用,否则不但害了别人,还害了自己,最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师:是的。同学们,这个真实的新闻事件在警示着我们每一个人:如果不诚不信,不但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更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8.出示课件:不讲诚实的人是可悲的,可怜的,可恨的,也是可怕的。我们国家的总书记胡锦涛爷爷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时提出的“八荣八耻”中就有一条: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板书)活动四:实践诚实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体验,换向思维,缓解课间疲劳情结,调动积极性。回顾学习过程,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反思,促使学生注意自我发展。] 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烦恼,不知道该不该讲诚实。(出示录象:《小玲和小刚的一次考试》)

师:看完了录象,你想对这两位同学说些什么吗?

生:小玲不弄虚作假,老老实实地对待考试,品德好,是诚实的孩子。生:小刚考试时抄袭作弊,得了“甲”,不是诚实的孩子 师:小玲和小刚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师:是啊,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出示录象《小东也有烦恼》)

师:面对这位陌生的叔叔,他该怎么办呢?(先组内交流,再分组表演)

师: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懂得了什么? 生:诚实也要讲智慧,有时候对不怀好意的陌生人不能实话实说。师:解放军战士王海涛在一次执行任务中牺牲了,他的战友为了不让他重病在床的妈妈伤心,一直以他的名义给他的妈妈写信。像这样的做法是不诚实的吗?(善意的谎言、真诚的谎言)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全班交流,互评。

生:诚实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好品质,若能正确看待一些生活中的诚实问题,你就是一个聪明善良的诚实人。最后,让诚实的美德像阳光一样洒进我们每一个人心里。

教学反思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儿童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才能领悟到诚实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诚实》一课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各种活动。活动,即以少的时间,精的内容,活的形式,形成学生主动把握,快动思维,灵动氛围的良性循环圈。以“活动”贯穿始终,在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体现了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注重活动方案的设计。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生动形象的道德教育情境是其产生情感体验的土壤。因此,我注重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来使学生“动情”。并注重通过活动发掘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确制定活动目标,营造活动氛围,鼓励全体参与活动,充分体现活动价值。

2.注重活动方法的掌握。倡导在活动中发展,但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活动过程应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我设计了表演、讨论、悄悄话、讲故事、演讲等活动形式,要求每一个学生参与,让学生的眼睛有可看的,脑袋有可想的,身体有可动的。

3.注重活动实践的能力。学生受年龄、阅历等限制,有时因为不知道该怎样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因为缺乏坚强的意志,很多美好愿望就此夭折,“听听激动,做做不动”这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认为不诚实能占点小便宜,我及时捕捉了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展开讨论“不诚实给自己,给他人带来什么”,使学生体会和认识:在社会生活中,一旦失去了诚实,不仅给当事人造成直接的伤害,而且也使整个社会失去安全感,人与人失去最起码的信任,受伤害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虽然诚实有时候吃点小亏,但是对你,对我,对大家,对社会都有好处。这就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起到了指导作用。

总之,品社课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启发学生自我评价。只有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充分感悟、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共同的家》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使他们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风俗习惯。

2、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欢乐,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设计意图:在《我们共同的家》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让学生参加“合唱《大中国》”、“收集、汇报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艺表演”、“民族知识大闯关”等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之在参与中获得愉悦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满腔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实录

实录一:创设情境,引导情感体验。播放《大中国》歌曲。

在逐渐转弱的音乐声中,师:小朋友,还记得这首歌吗? 生:记得。

师:它叫什么名字? 生:《大中国》!师:会唱吗? 生(齐说):会!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来唱一唱《大中国》,好吗?

《大中国》的歌曲再次响起,教师和学生一边看着课件上的歌词,一边载歌载舞。师(指着歌词中变成红色的“兄弟姐妹”):小朋友,这里的“兄弟姐妹”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各个民族。

生:指我们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

师:你真聪明!对,它就是指我们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好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亲相爱。教师接着介绍汉族、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分布图。

(上课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欣赏《大中国》的音乐,再激发他们一起自豪地跟随音乐唱唱跳跳,不但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中国的地大物博,而且充分放松学生的身心,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为课堂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接着,教师边用课件显示歌词中的“兄弟姐妹”,边问:“这里的‘兄弟姐妹’指的什么?”自然地过渡到我国的民族知识教学上来,从而初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实录二:设计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师:小朋友,我国不但民族多,而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饮食、歌舞等风俗习惯。上次陆老师到云南去旅游,正好赶上了傣族的泼水节,还拍了一段录像呢,想不想看? 生(齐):想!

教师一边播放泼水节的课件,一边现场解说,学生看得津津有味。

师:这就是傣族特有的泼水节。课前,陆老师已经让大家分组去收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收集到了吗

生:收集到了。

师:哪一组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组学生走上讲台,生1:我们组给大家介绍一下收集到的几个民族的文艺特色。首先,我给大家介绍傣族的象脚鼓。

生1接着把象脚鼓的图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这就是象脚鼓,因其形状似象脚而得名,它是傣族人民喜爱的打击乐器。象脚鼓是将一段完整的圆木挖空树心,用牛、羊皮蒙制而成,鼓声浑厚宏亮,能传数里之外。每逢泼水节或丰收喜庆的日子,傣族男子将象脚鼓系带挎在肩上,边敲边舞,人们随着鼓声欢乐舞蹈。师:你介绍得真清楚!

生2:苗族人民能歌善舞,每当在传统节日苗年、龙舟节时,苗族人民都喜欢跳芦笙舞,(一边把芦笙舞的图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下面,我就给大家唱一首《苗家娃娃吹芦笙》。生2边唱边跳,其他学生打拍子,气氛极其热闹。师:你唱得动听极了!

生3:我给大家表演几个舞蹈动作,你们猜猜它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生3表演了几个孔雀舞的动作后,问:你们知道我表演的是哪个族的舞蹈吗? 生:孔雀舞!

生3:祝贺你,你猜对了!

师:这只“小孔雀”的舞姿太优美了!

生4马头琴的图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大家看,这就是蒙古族的马头琴,它由于琴杆上端以雕刻的马头为装饰,才得了这样一个好听的名字。它演奏出的琴声委婉动听。另外,蒙古族能歌善舞,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有特色,下面我就给大家表演一段蒙古族的舞蹈。生4表演后,问:你们想学吗? 学生大声回答:想!

生4当小老师教同学们做了几个简单的动作,同学们都学得兴致盎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

(教师用一段生动的“泼水节录像”引路,激发学生踊跃地介绍课前收集到的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然后,学生分组拿着收集到的资料在实物投影仪上边显示边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还穿插了学生的文艺表演和老师的介绍,形式活泼多样。这一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汇演,既对教学内容作了补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学的高潮。师生在欣赏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升华。)

实录三:借助“闯关”,积淀情感体验

师:下面,老师出了一些题目要来考考大家,我一共设置了三个关口,看看你们能不能顺利闯关。课件显示:(1)第一关,请你们把各个民族相应的乐器、节日找出来。(同桌讨论)蒙古族那达慕马头琴 苗族龙舟节芦笙 傣族泼水节象脚鼓

(2)第二关,请你们猜猜看,它们分别是哪三个民族的服饰?(3)最后一关,请你们判断一下,下面播放的四段舞蹈分别是哪几个民族的?(小组讨论)(教师设置的“民族知识大闯关”,形式活泼多样,既采用了竞赛方式来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又通过教师富有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挑战,让学生在紧张而又热烈的气氛中,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学到的民族知识。)实录四:欣赏歌曲,升华情感体验

师:小朋友,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文化,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中国一样有这么多的民族和如此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怎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感到自豪呢?面对这样伟大的祖国,你们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我们中国真是地大物博,我为自己能生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而感到自豪!生:我们中国真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各族人民应该相亲相爱。

生:我真想到蒙古族去看一看那辽阔的草原,品尝一下香喷喷的“烤全羊”啊!

……

师:小朋友,我国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这么独特而有趣,长期以来,我们五十六个民族都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所以我们的祖国才变得更加繁荣、富强。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表达出对各族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赞美之情后,让大家在激昂的情绪中紧接着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在《爱我中华》豪迈深情的旋律中,学生一边欣赏着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的画面,一边随着旋律轻声哼唱,并翩翩起舞,进一步深化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反思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而且不断开发自己大脑的潜能,人人都能成功。但传统的课堂教学,许多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不敢想、不敢问、不敢做、不敢说。因此一此学生成绩低,缺乏自信,课堂学习就越来越糟。其实他们并不是什么都比不上别人,只要环境和条件允许,他们的潜能就会表现出来。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只有民主才能解决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而在这节《我们共同的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的上课气氛,让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在这节课上,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动,充分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的状态之中,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在参与中获得愉悦的体验,从而充分激发他们满腔的爱国热情。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只有洞察学生心灵,了解所需,从学生心灵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开拓思想体验教育新途径,开辟更多的体验课堂,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相互渗透,彼此联系,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生活垃圾哪里来》教学案例

一、教学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理念: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应该力求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其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其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成为其回归生活的过程。所以我在执教《生活垃圾哪里来》一课时,遵循“回归生活”这个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力图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让学生课前收集材料,课上整理反思,使学生课堂讨论源于生活;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回归生活.二、教学过程

(一)通过了解数据,体会垃圾数量之多,并导入学习。

1.猜一猜,在我们生活的这座美丽的城市上海,你知道每天会产生多少垃圾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2.到底有多少垃圾呢?有关人士对此做了相应的调查并制作了一张统计表。(出示统计表)

3.了解了这些数字后,你有什么想法?

生:这个数字很惊人。

生:那么多的垃圾肯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害。

生:每天我乘车过黄浦江,发现江水越来越脏,垃圾影响水源,危害人体的健康。

生:垃圾不断地增长,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生:我们生活中的垃圾越来越多,会污染空气给空气带来许多有害物质。

生:垃圾那么多,会使我们的环保越来越差。

4.同学们说的都很对,那么多的垃圾会影响市容、水质、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危害,那么多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呢?(揭示课题)

(三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有了“环保”的概念,但还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兴趣。因此,我从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上海一天的生活垃圾数量,使学生在感叹垃圾数量惊人的同时,也意识到减少垃圾的迫切性,从而产生探究垃圾出路的兴趣。这一环节不但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促使学生思考,便于他们在后一环节中联系自己生活的情况进行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二)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贴近生活,使学生了解垃圾的产生和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1.教师出示录像(吃的方面)请学生思考,录像中的小朋友将什么扔了,为什么扔掉?

生:牛奶过期变质了,里面含有细菌,所以要扔掉。

生:牛奶过期了,如果吃了就会肚子疼。

生:记得有一次,因为我吃了变质的蔬菜,后来拉肚子到医院去吊盐水,几天没能上学。

2.教师分别从穿、用、住这三方面出示三段录像,同时问学生:录像中的小朋友将什么扔了,为什么扔掉?

(新教材消除了原来神圣光环,呈现出开放性,活动性。在《生活垃圾哪里来》一课中出现了较多垃圾的图片意在让学生明白生活垃圾的产生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通过试教,我发现这些图片对于学生了解垃圾的来源并不十分难,却无法让学生从自身产生共鸣。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用好教材?鲁洁教授提出“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所以我根据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和学生实际,从吃、穿、住、用这四方面选择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例,请同学进行讨论。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了垃圾的来源,同时也给垃圾进行了分类。而且这些事例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会觉得它真实,因而可信;觉得它离自己很近,因而可亲。小学生主要通过某种具体情境的直接感知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境创设,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心弦。)

(三)通过小组讨论和家庭调查,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成长。

1.除了刚才录像中所提到的,在吃、穿、住、用这四个方面还存在着哪些垃圾,请小朋友选择自己的伙伴组成小组挑选其中的一方面进行讨论,并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

2.课前,老师让每个小朋友回家做了一次小小调查员,调查你们家一周会产生哪些垃圾,请小朋友来交流一下。

(教学中,我力求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首先,我设计了调查表,请学生选择自己的伙伴组成小组挑选吃、穿、住、用其中的一方面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合作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有机会听取同学的想法,丰富自己的认识。新教材赋予了我们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沟通中学”、“合作中学”、“体验中学”。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

然后,我又让学生课前在家长的陪同下开展“家庭调查”,调查每一个家庭一周所产生的垃圾。通过看一看、写一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和了解家庭生活垃圾。通过调查让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意识到垃圾的产生和增多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关心垃圾问题,都有义务来减少垃圾。)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也是如此。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老师,只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用心体验与实践,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探究中感悟,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在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拨,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才有可能更明显地得到体现。

一、内容来自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为,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所以学生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础。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可以说,《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条主线就是学生的社会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以,教师应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二、认识来源于实践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来把这一条鸿沟填满。实践证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自我实践中才能形成。可以说:《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如果没有实践为基础,品德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克服这一教学缺陷,就必须在教学中强化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感悟与创造,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表现,才能最终达成育人目标,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根据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难以在空洞说教中形成,更多的是在长时间的实践中逐步养成或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效果源自于平等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我认为,品德课上教师不应是与学生对立的道德权威者和道德完善者的形象,学生也不再是道德无知的代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多地表现为一群平等的个性在平等地探讨有关道德话题,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在具体的实践情景中相互影响,以实现师生角色的相互转化。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我之间的心灵对话、真诚沟通,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设计,都应尽可能地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生活性、实践性、活动性、平等性来构建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构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当然,品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共同融入自己的生活世界,用心去感悟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总之,我们的新课程的教学应该由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再转化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来源生活,回归生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生活也是对学生良好品德的最好检验。

下载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案例反思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案例反思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小班社会领域教案《漂亮衣服》及教学反思(最终定稿)

    小班社会领域教案《漂亮衣服》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乐意表达自己的意愿,能大胆描述自己喜欢的衣服,感受服装的美,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社会领域《漂亮衣......

    大班社会领域教案《超市购物》及教学反思(合集)

    大班社会领域教案《超市购物》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尝试交流、选择购物中懂得做出决定需要考虑诸多方面问题,并在购物过程中体验交流、选择、合作......

    中班社会领域教案《海洋公园》及教学反思(合集5篇)

    中班社会领域教案《海洋公园》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绘画海洋动物,发展创造力,分享到海洋公园游玩的经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用图画表现自己的见......

    大班社会领域教案《祖国各地特产》及教学反思(最终定稿)

    大班社会领域教案《祖国各地特产》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了解祖国各地的土特产品,知道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

    大班社会领域教案《微笑》及教学反思(五篇模版)

    大班社会领域教案《微笑》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分享微笑给朋友带来的快乐,尝试用微笑等体态语言与人交往,会用语言来描述自己愉快的交往经历,培养幼儿......

    社会领域活动方案(合集5篇)

    2001年,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中明确规定了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社会领域活动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社会领域活......

    社会领域基地活动总结

    社会领域活动在一片收获喜悦中结束了,参加活动的老师们都各有收获,看着老师们讲述着自己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和成果时我由衷为他们高兴,同时更为实验幼儿园的领导老师们为我们本......

    社会领域基地活动总结

    收获:这学期通过参加社会基地教研活动,以及对《指南》中社会领域内容的学习,我的收获非常大。教研活动中有争论,也有思考,在争论和思考中,我们学会了多角度思考、表达、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