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比例解决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复习
二、教学目标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2.熟练掌握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比例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
学会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解题步骤解题。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何种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五、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联的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二)复习数量关系
1、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一本书,已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5)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6)圆周率一定,圆的周长和直径。
(7)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8)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与所需块数。
2、选一选
(1).当()时,x 和 y 成正比例。
① x.y = k(一定)② = k(一定)
③ x + y = k(一定)④ x-y = k(一定)(2).如果a =b.c,那么当 c 一定时,a和b 两种量()。
① 成正比例 ② 成反比例 ③ 不成比例(3).C= πd 中,如果c一定,π和 d()。
① 成反比例 ②不成比例 ③成正比例
(4).一根铁丝剪成的同样长的段数与每段的长度。()。
① 成正比例 ② 成反比例 ③ 不成比例
(三)复习用比例解应用题
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1)、先用算术方法解答。(2)、分析题中的数学关系: 想:①题中有哪三种量?
②哪种量是一定的? ③谁和谁成什么比例?
(3)、用比例知识解答,指名板演。(4)、用什么方法验算。
yx 2
(四)小结:解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3、列出比例式,并解比例式;
4、检查后写出答案;
5、特别注意所得答案是否符合实际。巩固练习
一、比较练习
1、一批树苗,如果40人栽,每人要栽10棵。
①如果50人去栽,每人要栽多少棵?
②如果每人栽16棵,需要多少人?
分析:题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 和__________,它们的______________是一定的,它们成_______ 比例。即:每人栽的棵数 ×人数 = 一批树苗总数(一定)
2、(1)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前2小时行了100Km。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要用3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远?
分析:题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它们的________
是一定的,它们成_______比例。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3小时,每小时行50 Km,返回时,每小时行60 Km,返回时用了多长时间?
分析:题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它们的___________是一定的。它们成_______比例。即: 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3、引导学生概括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二、训练提高(用比例解决问题)
1、修路队抢修一段公路,如果每天修120米,8天修完。如果每天修了150米,多少天可以修完?
2、小明读一本书,每天读10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5页,多少天可以读完?
3、北京到济南高速公路距离大约为430千米,北京到天津大约为120千米,一辆汽车从北京出发开往济南,当行驶到天津时用了1.5小时,按这个速度,北京到济南全程需多少小时?
三、课堂作业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打字速度一定,打字的总数量和时间;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3)、x=3y,x和y 4)、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 5)、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用比例解决问题
1、同学们做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一个晒盐场用500千克海水可以晒15千克盐;照这样的计算,用100吨海水可以晒多少吨盐?
3、一个车间装配一批电视机,如果每天装50台,60天完成任务,如果要用40天完成任务,每天应装多少台?
4、某农场要收割小麦140公顷,前3天收割了84公顷,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几天才能收割完?
5、王师傅要生产360个零件,2小时已经生产了120个,照这样的计算,剩下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分析、思考方法。拿到应用题不要急于先做,要先读题,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教学反思: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是有其独特的思考方法的,所以在教学的设计上重点放在指导、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上。第一层次,先做判断练习,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因为这是正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第二层次,进行最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着重训练学生怎样找对应关系,如何正确判断,然后再动笔做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第三层次,进行间接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目的是在原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更高一步。
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增长才干,提高
素质,使知识的学习成为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载体。
教学中强化了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尽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于生活同在,这节课通过七道练习题去引导和启发学生,最终学生真正掌握了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第二篇:用比例解决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金石小学:唐呈
一、教学内容: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复习
二、教学目标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2.熟练掌握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比例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
学会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解题步骤解题。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何种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五、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联的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对比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反比例是变化
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yk(一定)x关系式:
xyk(一定)
(三)复习数量关系
1、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6)一本书,已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7)圆周率一定,圆的周长和直径。(8)圆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直径。(9)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与所需块数。(10)x=3y,x和y
二、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例
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分析题中的数学关系:
(1)分析:题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 _____,它们成_______比例。它们的________是一定的。即等量关系式:。(2)用比例知识解答,教师板书。
例
2、小明读一本书,每天读10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5页,多少天可以读完?
等量关系式:每天看的页数×天数=总页数(一定)
解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生总结)
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反比例;
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3、列出比例式,并解比例式;
4、检验并作答;
三、比较练习
1、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前2小时行了100Km。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要用3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远?
分析:题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它们的________ 是一定的,它们成_______比例。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3小时,每小时行50 Km,返回时,每小时行60 Km,返回时用了多长时间?
分析:题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它们的________是一定的。它们成_______比例。即: 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分析、思考方法。拿到应用题不要急于先做,要先读题,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五、作业
用比例解决问题
(1)同学们做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一个晒盐场用500千克海水可以晒15千克盐;照这样的计算,用100吨海水可以晒多少吨盐?
(3)某农场要收割小麦140公顷,前3天收割了84公顷,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几天才能收割完?
(4)爸爸打算给亮亮的小书房铺上方砖,用边长3米的方砖需要48如果改用边长4分米,需要方砖多少块?
第三篇:用比例解决问题复习课 教案
《用比例解决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两河完小 张素会 教学内容: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复习教学目标: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2.复习用比例解决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重点和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用比例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量关系
1、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一本书,已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2、选一选
(1).当()时,x 和 y 成正比例。
① x y = k(一定)② = k(一定)
③ x + y = k(一定)④ x-y = k(一定)(2).如果a = bc,那么当 c 一定时,a和b 两种量()。
① 成正比例 ② 成反比例 ③ 不成比例
yx
(3).C= πd 中,如果C一定,π和 d()。
① 成反比例 ②不成比例 ③成正比例
(二)复习用比例解应用题
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1)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①题中有哪三种量? ②哪种量是一定的?
③另外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2)用比例知识解答,指名板演。(3)检验,作答。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1)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分析:这道题的路程是一定的,()和()成()比例.所以两次行驶的()和()的()是相等的.(2)列比例式解答。
(3)引导学生概括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用比例解答下面各题:
(1)华南服装厂3天加工西装180套,照这样计算,要生产540套
西装,需要多少天?
(2)一条水渠,每天修25米,12天可以修完。如果每天修30米,多少天可以修完?
2、挑战自我:用比例解答,只列式,不计算
(1)修一条长6400米的公路,20天修了160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还要修多少天?
(2)工人装一批电杆,每天装12根,3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装6根,几天能够完成?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指导,小组展示成果。
3、我能行:用正反两种比例解答。
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4.5小时。实际0.4小时行驶了3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实际需要几小时?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分析、思考方法。拿到应用题不要急于先做,要先读题,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五)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37页—38页。
教学反思: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是有其独特的思考方法的,所以在教学的设计上重点放在指导、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上。第一层次,先做判断练习,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因为这是正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第二层次,进行最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着重训练学生怎样找对应关系,如何正确判断,然后再动笔做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第三层次,进行间接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目的是在原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更高一步。
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使知识的学习成为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载体。
教学中强化了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尽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于生活同在,这节课通过七道练习题去引导和启发学生,最终学生真正掌握了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第四篇: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
今春,我校开展了“三生”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和六一班的吕梅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执教了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用正比例解决问题》一课。本节课主要是教学利用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等基本知识来解决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依据“三生”课堂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我制订学习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练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学习重难点是利用正比例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本节课的精彩,我认为就源于生成。
一、教材的整合奠定生成
在课本中比例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按照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用比例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的。但是根据我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我选择了把用比例解决问题放在比例的应用最前面学习。事实证明,教材的整合是正确的,它奠定了本节课生成的精彩。
当我用课件出示例5后,学生一下子就议论开了:8吨水是数量,水费12.8元是总价,单价一定,水费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水费和数量成正比例。这和我当初的预设是不一样的,我的预设是学生会说出用算术方法解决。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用比例知识可以解决,我想就是源于刚学习过正反比例的意义。此时,我很庆幸对教材进行了整合,这样的生成是有益的。
二、知识的迁移塑造生成
知识的迁移就是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是因为这种影响就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塑造出多种生成。
当我让学生汇报例5的解法时,肖俊飞同学的回答是X :8 = 19.2 : 12.8 。我立即惊讶于学生的聪明,这是根据前几节课学习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模仿着列的,这个比例也是对的,虽然没有按照这节课的正比例关系式来列,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来进行,但是我很高兴有了这样的生成,那么围绕这个生成,后面的学习就轻松多了。
教学完本节课后,我认为教学中也有不足:
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这个比值相等应该是学生最应该详谈的地方,我认为在课堂上体现不很明显。
其次,最后的巩固练习,有点过于简单,层次不清楚,形式单一。
就我个人的备课情况来说,过多的考虑了教师如何教,较少的分析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预设简单,有种想牵着学生走的思想,课堂教学不够开放。
假如让我重教这节课,我打算这样改进:
首先复习铺垫的时候增添一些求每份是多少的和求几份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题目,这样做后,我相信当我问学生:怎样求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学生会很轻松的用算术方法解决。
再者,再次教学时,我会放手更多一些,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分散到这些问题中,学生在讨论汇报中学习新知。
最后的练习,我也想增加一道题目中数据单位不同的用比例解决的问题。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还想增加一道“比例连连看”的游戏题,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不管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各种动态变化,即生成,所以,作为教师只有积极创造一种宽容氛围,用心呵护生成,才能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变得精彩。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最后一部分知识是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后的实践应用。本节课,在教学中教师力求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借助函数关系间变量的对应规律,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它们的正、反比例关系,列出相应的比例式,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的主动权放手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独立尝试、同桌交流、质疑辨析、对比归纳、概括小结、拓展延伸中轻松,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我有以下三点感悟:
一、课堂永远是无法完全预设的
本节课,课前的复习按照预期的设计顺利完成。当我出示例5后,学生默读题目,独立分析后,我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不到1分钟,同学们的小手就此起彼伏地浮现在桌面上,个个跃跃欲试,当2名学生将自己的思索展现在黑板上时,我不禁一惊,这两位学生竟然用了不同的解题方法,除了以前学过的归一、归总法,又出现了今天的新课方法,按我预先设计的方案,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决后,我将会出示一个自学提示,引导学生按步骤,按思路来用比例解决,学生会顺理成章地理解题意,学会用比例解决。没想到学生自己就能列出正确的比例,我顺势请板演的同学到黑板前讲一讲自己的`思考,真没想到,这个孩子讲得头头是道,把我的“活”儿抢了。同学们听了她的讲解,顿时茅塞大开,把我连续出示的两个基本练习做得漂漂亮亮。
课后我反思这个环节,异常感慨,本来以为丝丝相扣的自学提示,会让学生在老师无形的指挥下,理解正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没想到一个不到1分钟的独立尝试,就让学生破解了我的预设,而后我的顺势相邀——请学生讲解,却让课程呈现了更为灿烂的一幕。课堂永远是无法预设的,当出现与预设不相符的状况时,教师一定要会调控,得当的调节能让课堂更加精彩。
二、错误点就是生成点
在进行变式练习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讲台展示,马彪同学出现的错误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成,我们习惯应用“总价÷数量=单价”,当单价一定时,可以列成正比例式,而马彪同学却将等式的左边写成“数量÷总价”,班内同学议论纷纷,我借势引导学生,抓住正比例关系的对应量对等的要点,使一个比例式拓展成了两个,让学生明白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规律和依存关系。课堂中无意的错误点,生成了新的知识点,让学广开世面,更深层次地理解最简单的函数知识。
三、真实的课堂,回生阻道
我喜欢真实的课堂,这节公开课,课前我一点儿都没有提示前面的知识。课堂上,当提问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时,很多学生都有些生疏,对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有些陌生,经过老师提示后,学生们才回想起前面的概念,这部分所用的时间比预先多用了1分钟左右,虽然是大约1分钟的时间,却给我敲响了警钟,知识一定要常温常故,尽量避免学生的回生,更要防止知识的断层。
反思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一位好的数学老师必须具备全面、科学调控课堂的能力,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点,适时点拨,拓展延伸。与此同时,教师还不能忽视知识的前后联系,不能让知识搁浅,做好做实日常工作,让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扎根学生心中。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4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总价和数量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课堂小结起着整理归纳、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恰当的课堂小结也许适得其反。我带领学生把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整理、归纳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小结对学生的当前解题确有帮助,或许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出错的。但新课程强调的是面向学生的未来,试想想,这样的小结会给学生的将来带来什么?
由于把用比例解应用题归结为这样的`四步,学生在解题时按照这样的四步也许是不会错的,但实际上用比例解应用题时,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这样的四步,尽可能简单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题就出不来好效果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做不到灵活开放了。更不用说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品质了。
通过对这节课的总结,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
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同学很容易混杂
第一个容易混杂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同学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同学懂得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同学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观,很多同学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懂得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同学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照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同学没有真正的懂得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入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干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和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懂得,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懂得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同学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同学的情况,和时地给同学适当的入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同学的懂得,协助同学更好的掌握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反比例之后的一个内容,这个内容的特点主要是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复习导入,一是找出哪一个量一定,二是如何判断另外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的知识特征提问: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使学生清楚这两种变量的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写出等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从学生回答问题看,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哪个量一定,需要学生自已从已知的'两个量中发现定量,因此学生有时找不准什么量一定,这样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出现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在教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还是自已包办代替讲了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那些会做的学生也觉得太哆嗦。
(3)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如果难度稍有提高,正确率就难说了。学生一般都不喜欢用比例方法,而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7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以后的理科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活动。在探究用正、反比例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出示了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采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索发现,总结出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交流活动与探究活动始终在进行着,使数学活动更具有实效性,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1、学生的探究活动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也有个别学生参与的不好,缺少组织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课堂内容安排过多。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了两道例题,在学生探究时才发现学生对用比例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困难,最后导致了学生的练习时间没有了。课堂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
3、学生习惯于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习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习惯。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8
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和反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包装书本的情景后,直接提出要求:列方程解决问题,以避免发散思维造成时间分散,使得教学重点部分留给学生的数学活动时间不足。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3个小问题:情境中有哪三个量?哪个量不变?包数和每包本数成什么比例?找出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是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反比例意义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间的联系,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回顾本次教学,还有几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正确想法要及时肯定,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增加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比,加深理解。
对这节课整体感觉还不错,但仍有少数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学生不习惯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有混淆正、反比例的现象,说明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的不透彻,数量关系不会表达,需进一步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9
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教材包括正、反比例两个例题,它的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某个量不变的情况下,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与这个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不变量、变量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是在学生学完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以前所熟悉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首先,我复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接着,我把书中的例题改成了学生熟悉的速度,时间,路程的例题,然后根据例题提出问题,设问: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什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反比例相对应两个数的什么一定(商、积一定)等,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把学生放在了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 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是我给了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回顾本次教学,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一、由于教学两道例题,练习的时间较仓促,要尽量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
二、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表达的能力。
三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做到复习旧知与巩固新知两不误。同时对于学生的想法要及时肯定,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一节课下来,感觉是不错的,但作业的效果却不是很好。很多学生对用比例来解决问题还是不习惯,有正、反比例互相混淆的现象,说明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的还不是很透彻,特别是当题中的条件有所变化时,学生理解起来更困难。而且大部分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应引起我们进一步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0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关系的基础上来解决归一、归总应用题。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成功之处:
1、抓住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体会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在教学中着重让学生找出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在例5中根据8吨水的水费是12、8元,可以得出每吨水的单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这两种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因此可以写成y/x=y/x的形式。而在例6中根据每包20本和18包,可以得出总本数一定,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因此可以写成xy=xy的形式。
2、理清思路,归纳概括解题步骤。在教学完两个例题之后,让学生思考怎样用比例来解决问题,步骤是怎样的。通过学生的归纳总结得出:一是解设未知数x。二是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三是列出比例式子形如:y/x=y/x(成正比例)xy=xy(成反比例)。四是解比例检验。
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算术法掌握的较牢,有的学生不愿意接受用比例来解决问题,没有体会到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主要受定势思维的影响。
2、个别学生没有掌握住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用y/x=y/x的形式,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用xy=xy的形式,导致不会列式子。
再教设计:
从学生出现的问题出发,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从根本上去解决学生的易错易混淆的问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1
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杂
第一个容易混杂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懂得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观,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懂得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照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懂得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入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懂得,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懂得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入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生的懂得,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础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断定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总价和数量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学生学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熟悉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入一步熟练地断定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懂得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熟悉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入行断定,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课堂小结起着整理回纳、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恰当的课堂小结也许适得其反我带领学生把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整理、归纳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小结对学生的当前解题确有帮助,或许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出错的但新课程强调的是面向学生的未来,试想想,这样的小结会给学生的将来带来什么?
由于把用比例解应用题回结为这样的四步,学生在解题时按照这样的四步也许是不会错的,但实际上用比例解应用题时,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这样的四步,尽可能简单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题就出不来好效果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做不到机动开放了更不用说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机动性品质了
通过对这节课的总结,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2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学习用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用比例知识解答正、反比例的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然后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因此,教学之前先复习:(1)找出哪一个量是一定的,(2)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我在教学前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判断成什么比例,是依据什么判断的。
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的知识提问: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哪种量是不变的?使学生弄清这两种变量的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写出等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进行练习,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例6,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课本编排思路与例5相似,我就参照例5的教学进行。我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关系的'问题的方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结 合“做一做”,可以总结出应用比例解答问题的步骤: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哪个量是一定的,需要学生从已知的两个量中发现定量,因此学生有时找不准什么量一定,这样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就会出现问题,该列正比例的列成反比例,该列反比例的又列成了正比例。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比如:在教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又担心学生不会做,最后还是教师包办代替讲了,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那些会做的学生也觉得太哆嗦。
(3)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学生一般都喜欢用。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3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关系的基础上来解决归一、归总应用题。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成功之处:
1。抓住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体会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在教学中着重让学生找出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在例5中根据8吨水的水费是12。8元,可以得出每吨水的单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这两种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因此可以写成y/x=y/x的形式。而在例6中根据每包20本和18包,可以得出总本数一定,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因此可以写成xy=xy的形式。
2。理清思路,归纳概括解题步骤。在教学完两个例题之后,让学生思考怎样用比例来解决问题,步骤是怎样的。通过学生的归纳总结得出:一是解设未知数x。二是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三是列出比例式子形如:y/x=y/x(成正比例)xy=xy(成反比例)。四是解比例检验。
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算术法掌握的较牢,有的学生不愿意接受用比例来解决问题,没有体会到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主要受定势思维的影响。
2。个别学生没有掌握住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用y/x=y/x的形式,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用xy=xy的形式,导致不会列式子。
再教设计:
从学生出现的问题出发,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从根本上去解决学生的易错易混淆的问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4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最后一部分知识,也是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后的实践应用。本节课中我力求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的主动权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独立尝试、同桌交流、质疑辨析、对比归纳、概括小结、拓展延伸中轻松、高效地掌握本课知识。引导学生按步骤、按思路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在进行变式练习时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了题意,学会了用比例解决问题。
但是,学生一般都不喜欢用比例方法解答,而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我想这与我没有很好地想办法让学生体会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有关吧,下一阶段必须要注意这一问题的学习了。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5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本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1、信息窗4是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决基本的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我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算术法和用方程解)解答,然后过渡到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教学。通过问答式帮助学生梳理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2、通过进行比较,加深方程和比例概念的理解和正确使用。
3、通过对比分析用方程解和用比例解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概括出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也培养了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建构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元认知,过高预测学生的预习能力,造成课堂的懈怠。
5、时间分配把握不准,复习阶段占用时间过多,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
6、由于过度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对知识结构的重视,忽略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造成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没有时间进行即时练习对新知识的巩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五篇:《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余平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以后的理科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活动。在探究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出示了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采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索发现,总结出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交流活动与探究活动始终在进行着,使数学活动更具有实效性,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1、学生的探究活动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也有个别学生参与的不好,缺少组织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课堂内容安排过多。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了两道例题,在学生探究时才发现学生对用比例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困难,最后导致了学生的练习时间没有了。课堂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
3、学生习惯于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习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