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黎的桥-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二、学习本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的写法。教学重点:
由描述巴黎的桥进而引申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教学难点:
熔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于一炉。教学关键:同难点。
教学方法:设计“自读思考和练习”,指导自读、组织讨论。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指导学生学习“自读提示”导入新课文的学习。
二、范读课文。
三、出示自读思考题,指导自读。
(一)基础知识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闲暇 愫 奂 墩 潺 胯 沟壑 竣 2.解释词语:
①美轮美奂 ②全中情 ③栩栩如生 ④潺潺 ⑤藐视 ⑥情愫 3.造句。
①感慨 ②淡妆素裹 ③神韵 ④遗留
(二)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四)划出文中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的部分,试各举一例,说说它们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检查“基础知识”的完成情况。
五、组织学生就
(二)~
(五)开展讨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部分(1—2)回忆巴黎的游踪,赞美名胜古迹。二部分(3—4)赞美巴黎有形的桥。三部分(5)赞美巴黎无形的桥。单元小结: 指导学习《巴》“自读提示”,任意比较两篇文章异同。
第二篇:巴黎的桥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写桥的深刻含义
2.理解写作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作比较,巩固对散文这一文体的理解,启发学生自己阅读,锻炼能力。
教学要点:
1.本文的层次,写桥的含义,运用的语言
2.文中的说明、记叙、抒情、议论成分
3.文体的比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决字词
闲暇(xiá)情愫(sú)美轮美奂(huàn)谚语(yàn)
啧啧称赞(zé)潺潺(chán)胯下(kuà)河畔(pàn)
沟壑(hè)天堑(qiàn)匍匐(pú)(fú)藐视(miǎo)
(二)让学生朗读自读提示,从中了解本文的内容与中心,明确本文的表达方法。
本文描述巴黎的桥多桥美,由此引申,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三)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前两节的作用是什么?
①节、引子、点明题意,在回忆。
②节、承接上文,由回忆巴黎的名胜,引出巴黎的桥
2.“造型”和“风格”是介绍巴黎桥的重点,作者选了几座桥为代表?用什么方法写了桥哪的方面?
(七座桥
亚历山大三世桥和连接城岛,左岸拉丁区的小桥作比一个似“盛妆皇后”,一个以“农家少女”,对比鲜明;新桥有悠久的历史,风格“古朴”;
“淡妆素裹”的耶拿桥和“盛妆皇后”“农家少女”相比,似乎应不引人注意,但偏偏“游人如织,充满生气”,这使它在众多桥中独树一帜;
写这四座桥外型特点,重在艺术性,体现了“异”,对协和桥,阴葛尔桥,普安杜茹尔桥的介绍,重点放在有政治意义的故事上)
3.第四节写了什么内容?
(引用谚语,引出巴黎由小城镇到今日巴黎的发展史,说明发展的关键是巴黎的桥)
第4节中作者是怎样从赞美桥转入到赞美人的?
(作者把巴黎的桥比作“傲然藐视胯下喧闹奔腾的河水”,用自己的“臂肩”联系两岸人民的“勇士”,使无生命的桥成为有生命的人,桥成了建桥人的象征,由赞美桥的作用转入赞美人的贡献)
第三篇:《留学巴黎》教案
《留学巴黎》教案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这位音乐大师求学的艰苦历程。
2、学习作者不惧困难、坚毅拼搏的精神和爱国情操。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教学形式:“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作品,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提问:这首《保卫黄河》创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曾激励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战到底,大家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小结:“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是一首爱国作品,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是谁创作的吗? 小结:对,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冼星海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激动人心的作品?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音乐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一段真实经历,学习他为艺术追求而留学巴黎的励志精神。(出示课题及作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音乐大师的生平及作品。
2、走近作者:冼星海(1905年--1945年)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原籍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等作品。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真实反映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创作有《游击军》、《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
师: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爱国的主旋律。
3、巩固积累 下面检查同学们的自主预习情况(1)、多音字(2)、形近字(3)、成语积累
点名学生上台展示,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4、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下面让我们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我们学习记叙文的第一个知识点。学生回答
师小结:冼星海为艺术追求而留学巴黎,最终学成归国的故事。师问: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几点? 学生回答
师:学习记叙文,就要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词语运用等方面的知识点,下面结合体裁特点、目标要求,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在文中疑难和困惑处做上标记,先自主探究问题,先思考,再前后桌交流两分钟。
5、自探提示
1、作者为什么要去巴黎留学?
2、.请用四字词语概括作者在巴黎留学的经历。
3、冼星海只身到法国留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他是怎样克服的?
4、.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说说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6、留学巴黎是以什么为顺序来写的?
二、解疑合探 师:把同学们的问题归纳整理成四个问题,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选代表展示,要求:
1、请将你的自探效果放在小组交流一下。
2、在自学过程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
3、组长做好分工、记录。4、5分钟后教师做好分工。
题号
展示分工
展示方法
评价分工
评价形式 1 1
板书
口头 2 2
板书
口头 3 3
口头
口头 4 4
板书
口头
5、小组选代表上台展示,其它小组组员上台评价,教师及时归纳和补充,师生合作完成解疑合探的问题。
6、找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朗读有关语句,提示:我失业过十几次,饿饭,找不到住处,一切的麻烦都来了。有几次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在街上就瘫软下来。那里我想大概要饿死了,幸而总侥幸碰到救助我的人。有过好几天,饿得快死。实在没法,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忍着羞辱拉一整天也得不到多少钱,回到寓所不觉痛苦起来,把钱扔到地下,但又不得不拾起。门外房东在敲门要房租,不付钱给他,就有坐牢的危险(如果不是为了学习,倒是个活路)。
这样的叙述之所以比较动人,就是因为写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一是在自尊和生存的压力之间,二是在压力和音乐的追求之间。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只能委屈自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仅仅是描写,而且是叙述,也可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具体类叙述如:
有一次,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把我讨钱的碟子摔碎,打我耳光,说我丢了中国人的丑!我当时不能反抗,含着泪,悲愤得说不出话来。
虽然没有直接写被打了耳光时的具体感受,没有形容和感叹,但是仍然令人震撼。叙述是单纯的,但叙述所表现的情感却是丰富、复杂的,受到无理的责难,人格受了侮辱,充满了痛苦,却又不能表达。不是不想反抗,而是现实的社会地位,迫使他不能反抗,否则不但影响到生存,而且影响到学业。委屈中有理性,忍受中有大志。
随着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大家还有哪些疑惑,请提出来师生一起解决
三、质疑再探 1.冼星海的爱国激情表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从冼星海的留学经历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师生合作。
1、执著追求去留学,回国后创作很多作品,激励民众参加抗战救亡运动。
2、在法国,民众爱国游行感染。
3、看新闻纪录片,对多灾多难的中国给予了热切关注和忧虑。
4、学成后放弃国外的安逸生活,回国报效祖国。教师出示名言和寄语:
1、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4、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5、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6、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四、拓展练习
1、积累刻苦求学的成语。
2、请写爱国的名言、诗句。
教师提示: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五、教师寄语:在优美的配乐中,送给学生一段话,希望师生共勉。
胜利是我们的果实,困难是我们的对手,失败则是我们的引导者。我们要随时随地的锻炼自己的意志。不要被它吓倒。要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困难无处不在,我们要有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高尚品格。相信自己,相信成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三、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1、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精读课文,研讨探究:
研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诗中描绘了哪些美丽壮观的景象?请一一列出并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人的经历来谈。——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为什么?
——除本文之外,还有哪些表现作者志向抱负的名作名句,全班合作做一个积累,越多越好,积累要完整,包括名句、作者、出处、朝代等。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四篇:留学巴黎教案(模版)
3、《留学巴黎》教案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这位音乐大师求学的艰苦历程。(2)学习作者坚毅的精神。(3)理解作者爱国的情操。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学习难点:了解艺术创作与人生苦难、社会苦难之间的关系 学习方法:边读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理解文章主题,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流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 小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今天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仍然感到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当初,就是这首《黄河大合唱》,不只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和日本鬼子做殊死的斗争。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是谁创作的吗?
小结:对,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冼星海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激动人心的作品?这与他在巴黎求学的一段经历是分不开的。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留学巴黎》
二、(介绍作者,出示课题)
1、作者介绍:冼星海(1905年--1945年)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原籍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等作品。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真实反映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创作有《游击军》、《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作品。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方法指导:长文读短,短文读点,点文读散)
1、速读要求:口不动、手不指、目光速移浏览课文
2、读了作者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给你感受比较深的有哪些事?
(设计此环节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锻炼学生概括和提炼信息的能力)交流总结:(1)、做各种下役,抽出极少的时间学习(2)、同事找茬拖延我(3)拉奏小提琴讨钱
(4)在艰苦的条件下创作《风》(5)受到了很多外国好心人的帮助
„„
三、研读,讨论:
1、冼星海只身到法国留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冼星海留学巴黎时,学习生活上
(困难),从文中的(句子、段落),我读出一个
(精神)的冼星海(1)、有过好几天,饿得快死。实在没法,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忍着羞辱拉一整天也得不到多少钱,回到寓所不觉痛苦起来,把钱扔到地下,但又不得不拾起。
有一次,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把我讨钱的碟子摔碎,打我耳光,说我丢了中国人的丑!我当时不能反抗,含着泪,悲愤得说不出话来。(2)、我常处在失业与饥饿中,而且求救无门。在找到了职业时,学习的时候却又太少。在此时期我曾经做过各种各样的下役,像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做过西崽,做过看守电话的佣人和其他各种被人看做下*的跑腿。在繁重琐屑的工作里,只能在忙里抽也一点时间来学习提琴,看看谱,练习写曲。(3)、对祖国的怀念也催迫着我努力。
哪知风猛烈的吹来,煤油灯灭了又灭。„„于是借风抒怀,写了这个作品。交流总结:
不畏艰苦,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热爱祖国,„„
2、谈谈从冼星海的留学经历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方式:假如你是冼星海,面对摄像机给全国的中学生说几鼓励的话。
四、语言特点和叙述方式赏析
全文几乎都是直白的叙述,没有什么明显的技巧修饰,是否也能吸引你呢?为什么?(答题注意点:学生已经被作者的生活经历所打动,但是由于过去较少接触过这类平铺直叙的文章,所以在表达方面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
明确:首先,本文吸引人、打动人的主要原因在于“动人的力量来自生活本身”。其一,大音乐家曾如此穷困、饥饿、劳累,受尽屈辱,着实震撼读者。在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之前,主人公时时处于失业、挨饿、居无定所、缺衣少穿的极其贫困的境地,奔忙劳碌于各种各样的下贱杂役之间,几次饿到当街瘫倒或者累到当场晕倒。所以当音乐学院问他要什么奖品时,他脱口而出“要饭票”!进入音乐学院后,仍然比别人穷得多,以致因其一副寒酸相而被英国拒绝其入境。最不堪忍受的是受尽屈辱,乃至把讨来的钱扔掉又不得不拣回来,当众被打耳光而不能反抗。文中至少六处提到遭人羞辱之事。因为前面几处多是概述,实际的次数远不止这些。我们未来的大音乐家竟然是在如此艰难困苦里走过来的,事情的本身就相当动人。其二,身陷贫贱,不失大志;忍辱负重,执著追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作者委屈中有理性,忍受中有大志,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对学艺的执著追求和勤奋学习。文中提到的累到晕倒,就是因为白天上课、晚上打工糊口的极其艰苦的工读生生活导致的。更为动人的是,主人公把在国外遭受的种种辛酸、无助、孤单、悲痛、哀愁、抑郁之情与对多难祖国的眷念、隐忧、焦虑之情融合起来,化为催迫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终于在艺术之都的巴黎崭露头角。其三,作者巴黎经历的动人之处还在于遇上了一批好人,包括艺术家、同情者、流浪者等等雪中送炭的周济、帮助,这也成为激励作者不懈努力的力量源泉,也是生活本身的动人所在。总之,正因为事件本身动人,不仅直白的叙述照样具有震撼人的效果,反而更能表现作者对此的自信以及突出内容本身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课下讨论“愤怒出诗人”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很早就有“愤怒出诗人”这样的说法。讲的是诗人在一帆风顺的生活中,创作出来的诗歌往往较平淡,因为过于平淡无奇缺乏波澜起伏。相反,在遭遇颠沛流离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后,情感跌宕起伏,创作的诗歌也就特别能打动人。
非但是诗,其他的艺术形式也是一样。大家结合冼星海创作《风》的经历,思考他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杰出的作品,与他当时身处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吗?(讨论“愤怒出诗人”,其实是引导学生将课文前面对冼星海艰苦生活的叙述与现在的音乐创作联系起来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
第五篇:《巴黎圣母院》导读教案
名著《巴黎圣母院》导读教案 1.导入:
19世纪,法国有一位拥有60年文学生涯,其作品反映了19世纪法国的重大历史进程和文学进程,深受法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小家的作家,他就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维克多·雨果(板书)。1885年6月1日,当这位文坛巨星逝世时,巴黎公社的参加者在报纸上发表宣言,号召公社社员参加葬礼,送葬者达二百万之众,法国人民为自己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举行了国葬,并把他的遗体送到了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他有一部小说被誉为“天衣无缝、美仑美奂”的“长篇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巨人般的作品”,这部作品是------《巴黎圣母院》(板书课题)。2.导读:
以下导读内容为课前要求学生重点查找的内容,课上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来进行。每项提请一至两位学生到讲台来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补充,这个过程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要求学生解决问题,还要求他们讲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及引用资料的出处,教育学生研究课题的方法,教师及时肯定与补充(多媒体课件辅助)。
交流问题一:作者及其生活背景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出生于靠近瑞士的贝藏松城。祖父是木匠,从过军。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后被派往西班牙任职。雨果的母亲在政治了是波旁王室的拥护者,顽固地反对拿破仑。由于母亲的影响较大,雨果少年时期的政治观点是保皇主义的。
雨果天资颖慧,未成年时就开始写诗。15岁时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褒奖;20岁发表第一个诗集《颂歌和杂诗》,20年代前期,雨果在写诗的同时,还开始了小说的创作。他这个时期写的中篇小说有《冰岛魔王》和《布格—雅尔噶勒》等。同时,他还进行了戏剧的创作,1827年写在剧本《克伦威尔》的序言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1831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1841年他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被封为法兰西贵族世卿,与七月王朝妥协。1851年,拿破仑发动政变,雨果受到迫害,流亡国外,19年后才回到祖国。在流亡期间,他写了《小拿破仑》和诗集《惩罚集》。与窃国者拿破仑三世展开斗争。1861年—1869年完成了他的又一篇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小说反映了整个19世纪前半期的法国社会政治生活。1870年,雨果回到祖国,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1885年去逝,引起全国各界人民的哀痛。
雨果是法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他的诗不但数量丰富,而且主题多样,形式完美,表现手法细致多彩。他的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以五光十色、气势雄伟的画面见长,为浪漫主义小说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雨果的创作对后来作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放映幻灯片,供学生参考)交流问题二:故事情节(学生复述)
事件发生在15世纪的巴黎,巴黎圣母大堂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作为一个祭司,认为情欲是罪恶,会毁灭人的灵魂。但是当他看到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尔之后,他的被禁欲主义所压抑的情感蠢动起来,他的追逐变成了迫害。巴黎圣母大堂的敲钟人喀西莫多也爱慕爱斯美拉尔。喀西莫多相貌奇丑,但他的爱却是高尚的,具有人道和自我牺牲的特点,和弗罗洛的罪恶情欲完全不同。道貌岸然的弗罗洛,在他的罪恶企图不能达到时,便卑鄙地采用嫁祸于人的办法,把爱斯美拉尔送上绞架。与此同时,对弗罗洛十分忠实的喀西莫多,却被他主人的残暴和无耻所激怒,把弗洛从教堂的高塔上推了下来。交流问题四:小说的思想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互为补充,之后教师放映幻灯片作参考。
①揭露宗教的腐败、黑暗。人道主义作家雨果首先将笔锋刺向了封建专制王朝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克洛德形象集中体现了教会的残忍与罪恶。他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邪恶淫欲。正是他一手制造了将爱斯美拉尔送上绞架的罪恶,这真实地描绘了教会与王权勾结残害人民的真实画面。
②批判王权的专制反动。国王易十一是封建王权的集中体现者。他专横残暴,“把平民杀尽,把女巫绞死”的诏令一下,圣母院门前便血流成河;法庭上聋子审问聋子,暴露了国家机器的昏庸腐败;尤其是审讯爱斯美拉尔,让她穿上烧红的铁靴,施行非人折磨,终使无辜少女屈打成招,让人不寒而栗。
③颂扬下层劳动人民的美德与抗争精神。爱斯美拉尔和卡西莫多是下层人民优秀代表,他们心灵纯洁,勇敢坚贞;巴黎流浪汉注重阶级友情,视死如归。“如果你们的教堂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们的姐妹也是,如果我们的姐妹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你们的教堂也不是。”这不仅是流浪汉的宣言,而且也是雨果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的精神体现。交流问题五:人物形象
课前要求学生找出小说主要的人物,并体会人物形象的特征,用最简洁的词语对人物形象进行适当地评价。课堂上请几位同学上台讨论人物形象,教师归纳,总结。
卡西莫多:流浪的吉卜赛人的弃儿,被副主教弗罗洛收养,他身体畸形,外表极其丑陋,独眼、驼背、跛足、耳聋,但正是这样一个外形丑陋的敲钟人,却 一颗无比善良的内心,他有爱心,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维护正义,与邪恶展开斗争,丑陋的外表与其善良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爱斯梅拉达:流浪人,善与美的化身,年轻、美丽,纯洁善良,能歌善舞,在小说中是一个被损害者的开象。
副主教弗罗洛:宗教恶势力的代表,道貌岸然,阴险毒辣,其教主的身份和外表和善、满口仁义道德的伪装下是一颗极其卑鄙的内心。弗比斯:忘恩负义、轻薄。甘果瓦:怯懦、苟且偷生。3.评读:
①讨论前的指导点拨:
体会小说的美丑对照原则主要应结合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看看他们身了存在哪些个性差异;二是领会对照手法的特性以及体现了小说的什么风格特色。②学生集体讨论,教师来回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多找对照点。③讨论结果展示:(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的美学对照原则塑造异乎寻常的人物形象,给人们展现出一幅光明与黑暗殊死抗争的画面。在人物的对照方面:
一是同一人物的外形和内心进行对照。卡西莫多,外形奇丑,而内心十分美好、善良。弗比斯,外表堂堂,内心却极为肮脏、丑恶。
二是人物与人物之间对照。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的纯洁善良,同弗罗洛、弗比斯的自私、残忍、卑鄙;埃斯美拉达对爱情的坚贞,同弗比斯的轻薄、无情等。通过这些鲜明的对照手法,更加突出表现出作品的人物性格、主题,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其他方面的对照:
保护弱小者的美和善代表的奇迹王朝与残酷践踏人民的丑和恶化身的封建王朝对照;主持公 道,一视同仁,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法庭与不顾事实,无辜的人坐在被告席上,而罪犯却坐在法官席上,并且用酷刑造成了千古冤案的封建王朝法庭的对照。三是情节上的美丑对照
法国法庭的审判:表面公正庄严实则荒唐残忍
奇迹王朝的审判:似有悖常理却隐含着真正意义上的公正。
2、在故事的情节安排上追求离奇,出人意料,生动曲折。
3、大胆的夸张,绮丽的幻想。
4、小说语言带有诗韵味。
(四)电影片段与文本的比较,以此感受小说语言的魅力。(1)爱斯梅拉达救助受刑法的卡其莫多(眼睛的描绘)(第六卷 四 一滴水 一滴泪)
(2)拯救爱斯梅拉达于绞刑架下(动作 心理)(第八卷 六 三人心不同)这种对照的原则体现了雨果小说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4.品读:
阅读了这篇小说,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创造性地阅读。5.小结:
正如编者所说,一部书代代相传,任何一个国家都翻译出版,都受到欢迎赞美,都被人们当作心爱的东西传阅收藏,那就是真正的永久不衰的艺术珍品,指的就是如《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名著。6.延伸:
①比较中外小说写法上的不同特点:
中国小说重情节,重视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如《水浒传》);外国小说重视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描写。
②观看了《巴黎圣母院》的电影,对比一下电影改编与小说之间的不同,思考一下电影改编的优缺点,课外写一篇影评,进行影评写作的指导。
六、教学反思
种种原因使得教学中名著的 “导读”名存实亡,新课程的要求只能是不了了之。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出路应该一个字“变”,就是“敢于创新”,老师的“变”至关重要,“变”的核心就是变“导”为“教”。怎么“变”可以注意几点。首先要老师从理念上更新。一个老师没有新观念是不会有勇气的,老师要有 “名著意识”,不能老是一心只看着文本的“阅读和教学”,认为上完了几篇文章就一了百了,要培养学生的“名著意识”。奥地利的茨威格就说过,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向善的力量。其实我们读巴金的《家》不也是同样让我们的学生产生一种对恶的痛恨吗?脑海中有了“名著意识”才能产生“名著愿望”,也就会变成一种的自觉的需求,因而老师的观念是“变”的前提。
其次是老师要大胆引领,要敢于在课堂上让名著有位置,让名著走进课堂。再次是老师要敢于在时间上投入到名著上。名著含义很深,涵盖时空之广并非一蹴而就的,因而时间是让学生真正走进名著的有效的手段。没有足够的时间是没有效率的,学生的理解是肤浅的,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故事的浓缩版”。当然时间的保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讲的时间是与效率分不开的,并不是时间的无限制放大;如果那样的话就会冲淡文本的解读,就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因而老师要有计划、有章法、有重点地去教导,可以是“精读和泛读相结合” “点与面相结合” “重点篇章和章节介绍相结合”,这样才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