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温旧知,解诗题
师: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它会令你想起哪首诗?
生:《望天门山》。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师:这首古诗不仅要求背诵,还要求默写,下面请大家拿出笔和纸,看谁填得又快又好。[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天门中断()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日边来。]
师:这位同学填的是“楚江”“孤帆”,对吗?
生:对。
师:这位同学不仅填对了,而且字写得工整、漂亮,老师给你点个赞。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同桌写对了就给他点个赞吧!
【点评】执教老师采取复习导入法,由古诗《望天门山》引入教学,既检测了学生背诵诗歌及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又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诗。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老师发现,“饮”的前鼻音和“晴”的后鼻音你读得特别准确。题目比较长,我们要怎么停顿呢?谁来范读一遍?
生范读课题。
师:这位同学停顿准确,读得很有节奏,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读了诗题,你能知道什么?
生1:苏轼在西湖上喝酒。
生2:天气是先晴后雨。
师:题目经常会缺少一些要素,这首诗的题目缺少了人物,我们在理解题意时要学会补充人物这个要素。(补充说明:这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喝酒赏景,天气起初是晴朗的,后来下起了雨。)
【点评】诗题是一首古诗的眼睛。教学时,执教老师让学生从读诗题开始,强调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了解题目的意思,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板块的学习。
二、读准音,初感知
师:诗人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利。
师:这里有几个特别难读的字,谁来挑战?
生1读生字词“潋滟”“亦”“妆”。
师:这位同学读“妆”时,翘舌后鼻音读得很准确,谁再来读一读。
生2读生字词“潋滟”“亦”“妆”。
师:这位同学读“潋滟”时,前鼻音读得特别准确,请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吧。
师:去掉拼音后的生字,你还会读吗?
全班学生读生字词。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读得字正腔圆。
师:你读得很有节奏感!“子”“奇”“宜”都是押“i”音,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学会体会诗的韵味。
男女生比赛读,最后全班读。
【点评】朗读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初读,如自由读、个人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下,读好停顿,读出诗的韵味,达到了字字准确、句句流畅的朗读目标。
三、知诗意,想画面
师: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了解诗句的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诗句?给大家推荐一下。
生1:看注释。
生2:看插图。
生3:想象画面。
„„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一两种方法读这首诗,通过字面含义,你能够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1: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晴天时和下雨时西湖的画面:天晴时,太阳高照,西湖的水在荡漾,湖面上闪着粼粼的金光;下雨时,远处和近处的景色朦朦胧胧,别有一番奇特的美。
师:你描述了一幅西湖晴雨图。
生2: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西湖:晴天时,艳阳高照,水面波光粼粼,是橙色的;下雨时,云雾弥漫在西湖上空,像仙子一般。
师:你用比喻的方式描述了想象中的画面,真好!
【点评】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自由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感悟诗的意境。
师:你认为哪一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晴天呢?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你从哪里看出来是晴天呢?
生:水光潋滟。
师:“潋滟”是什么意思?
生: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解。
师:很好!通过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点评】现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古诗词就有了相应的注释,对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做了解释和说明。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教材,让学生掌握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反复强调,从而形成学习能力。
师:阳光洒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生1:微波荡漾的湖面上银光闪闪,像是铺满了钻石。
生2:湖面波光闪动,像可爱的小精灵在湖面上玩耍。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银光闪闪的湖面多美呀!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形容这样的景象?
生:水光潋滟。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个词,读出湖面波光闪烁的美景。
生齐读。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湖面波光闪动的画面)你们看,这就是――
生:水光潋滟。
师:这样的景象让你想起了哪些词语?
生1:波光粼粼。
生2:碧波荡漾。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波光闪烁、金光闪闪、浮光跃金„„)这些都是描写阳光下水面景象的词语,让我们记住它们吧!师:诗人一个“水光潋滟”让我们想象到了这么多的画面,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现在我们将这些词语运用到诗句当中,说一说西湖的美景。[多媒体课件出示(〒)晴方好]
生1:水光粼粼晴方好。
生2:金光闪闪晴方好。
生3:波光闪烁晴方好。
师:好一个绚丽多彩、生趣盎然的西湖晴天。晴天下的西湖湖面波光闪烁,多美的画面呀!你在哪儿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呢?
生1:太阳照在北海银滩海面上也是这样的景象。
师:当你在北海银滩看到这样的景象时,你可以说――
生1: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2:我坐在游船上也看到过这样的景象。
师:当你坐船泛舟湖上时,你可以说――
生2: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看到阳光照耀下的南湖,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站在风景秀丽的漓江边,看到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在杭州,看到晴天下波光闪烁的西湖,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方”是什么意思?
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当用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这些方法仍然无法理解诗意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方”在字典里有好几种解释,老师选出了4种,你认为选哪一种解释才对?(多媒体课件出示:①办法,技巧;②正、刚刚、恰;③地区、地域;④方形。)
生:选②正、刚刚、恰。
师:没错!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点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生诵读诗文提出了“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潋滟”一词时,执教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想象和描述中回忆有关描写水面波纹的词语,积累词语,领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与水面波纹相关的词语,并让学生运用到诗句中,创设了许多场景,让学生通过吟诵诗句来形容自己见到过的景象,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师:当诗人还陶醉在阳光明媚的画面中时,天空突然下起雨来,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谁来读一读。
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下雨了,景色朦朦胧胧的,像烟雾缭绕一般。
生2:像一幅山水画。
师: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我们可以用诗句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山色空蒙。
师:西湖阳光明媚的晴天很美,雨景也很奇妙,“亦奇”是什么意思?
生:也很奇妙。
师:“亦”用换词方法来理解就是――
生:也。
师:“亦奇”就是也奇妙的意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雨中,感受西湖雨景的奇妙吧!
生读诗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老师发现有一位同学读“山色空蒙”时声音特别轻柔,仿佛置身于这奇妙的雨中。(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和诗句,引导学生读出西湖晴雨两幅图的不同景象。)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全班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两幅不同的画面。
学生齐读第一、二句诗。
【点评】古诗语言精炼、鲜明、形象,学生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到了在不同天气下西湖的美,将西湖晴雨两幅图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学生齐读)这么美的西湖,诗人把它比喻成什么?
生:西子。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你知道西子是谁吗?
生:西施。
师:对,西子名叫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到底有多美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传说西施天生丽质,每次她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洗纱的时候,水中的鱼儿一看到她,都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入了江底,所以她还有一个美称――沉鱼。
师:在苏轼眼里,西湖就像西子一样美丽多姿,那么,在其他诗人眼中,西湖又是怎样的?(多媒体课件出示3组比喻诗句: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春题湖上》;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西湖》;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西湖》)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师:诗人把西湖分别比作什么?
生1:白居易把西湖比作图画。
生2:周起渭把西湖比作明月。
生3:艾青把西湖比作明镜。
师: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妙在哪里?西湖和西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生1:因为西湖和西子一样美。
生2:西湖和西子前面都有一个“西”字。
生3: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她们都属于同一个地方,西子是越地美女,越地是今天的江浙一带,西湖也在浙江。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对于西子而言,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刚刚合适,对于西湖来说,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也都刚刚合适。
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生:是很合适的意思。
师: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其实,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午后、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西湖,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所以,诗人不禁感叹――
生读第三、四句诗。
【点评】“欲把西湖比西子”这个比喻句,传神地写出了西湖的神韵美,那么如何把这种神韵美传递给学生呢?在教学策略方面,执教老师选择了用语言描述、故事引入、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西子的沉鱼之美,再用对比鉴赏的方法,与白居易笔下的“图画”,周起渭笔下的“明月”和艾青笔下的“明镜”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苏轼的比喻妙处所在,明白西湖的美在于神韵,在于诗人对西湖的热爱。
四、诵古诗,悟诗情
师:苏轼用了28个字为我们展现了西湖的美景,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加动作读,可以用吟唱的方式读,可以配乐读,试着读出诗中的画和诗中的情。
学生自由读诗,有的在朗读时加入肢体动作,有的用吟唱的方式读。
师:苏轼在杭州做官时,为了保护西湖,不惜多次上书朝廷,贱卖自己的字画,修筑苏堤,疏通西湖,还修建了三潭映月。刚刚完成长堤修筑,苏轼泛舟西湖,心情很好,诗情满溢的他随即吟诵了这首诗。
全班学生齐读诗歌。
师:千年后的今天,西湖依然水光潋滟,仍旧山色空蒙,但湖上已不见饮酒之人,只有西湖边上苏东坡的雕像深情矗立,他对西湖的爱已融入诗中,成为了千古绝唱。
生再次诵读古诗。
师:苏轼的诗现存约2 700余首,诗的题材广泛,豪放旷达又不失婉约,善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老师推荐大家读一读这两首诗《望湖楼醉书》《中秋月》,试着领会苏轼创作的艺术风格。
【点评】学习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执教老师在教学时采取范读、个别读、配乐吟诵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体会诗歌的含义与情感,最后通过补充苏轼的资料、推荐古诗的方式,让学生领会诗人创作的艺术风格。
【总评】
教学时注重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智慧课堂的标签。教学古诗词,教师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积累语言,提升思维和语用能力呢?执教老师对此做了有效的探索。
一、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古诗语言凝练、形象,有着鲜明的节奏,富于音乐美,朗读最能够让人感受到这种艺术魅力。教学中,执教老师设计了3个层次的读:一是读通、读顺、读准确;二是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三是读出诗的个性和韵味。每一个层次的读目的不同,形式也比较多样。第一层次的读,学生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层次的读,学生在读中要把握诗句的含义,读出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第三层次的读,学生在充分感悟诗情后,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这样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以诵读感知为主的特点。
二、懂诗意,悟诗情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古诗词除了能够理解诗意,重点在于想象画面,感悟诗情画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执教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在学生读通读顺整首诗后,没有对词句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以“读着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一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抓住“水光潋滟”一词,让学生想象阳光下湖光闪动的美丽画面“像可爱的小精灵在湖面上玩耍”“湖面像是铺满了闪闪发光的钻石”。
三、想意境,品诗情,积累运用,领略诗韵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诗的境界》一文中说过:“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见’字最要紧。”见,是一种当下的直觉的观照。见什么?见景,见意象。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能够见意象,教师的作用就是“举象”,“举”是打开,是呈现,是营造,不仅要“举象”,还要“造境”。
教学中,执教老师不但带领学生想意境,品诗情,还注意引导学生读诗“见”景,通过“举象”“造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例如,学习“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句诗时,教师抓住“水光潋滟”一词,引导学生想象“阳光下水光潋滟的画面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于是,波光粼粼、波光闪动、银光闪闪、碧波荡漾等词不断地从学生口中涌出。接下来,执教老师又设计了让学生将积累到的词语填到诗句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而深入理解“水光潋滟”一词的含义,更好地体悟诗情,接着又以“晴天下湖面波光闪烁,多美的画面呀!你还在哪儿看到过这样的情景”这一问题,让学生从西湖水光潋滟联系到北海银滩等地的景象,学生由此读出了诗情画意。再如,学习“欲把西湖比西子”这句诗,执教老师分别用了3位诗人的3首诗,通过对比、讨论、品味,让学生体会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精妙,进而积累与比喻相关的诗句,最后还补充了苏轼的资料,让学生能够继续研究诗人的创作风格。这节课很好地实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教学目标。
(注:本课例获2015年南宁市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在2016年春“名师面对面”全国名师特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作为展示课,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第二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像,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教学重点 :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搜集写西湖的诗,有条件的上网了解西湖、欣赏西湖美景
教学过程:
一、赏美景,揭诗题。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秀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出示课件,播放“西湖十景”;教师旁白简介,引导欣赏。)
2、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西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预设: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一般……)
3、过渡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景美、画美,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齐读课题;②指导停顿(板书:画上节奏),范读诗题;③指名试读;④按节奏齐读。
[ 教学意图: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优美的语言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拉近了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又营造了阅读期待。]
二、解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了解到文章的不少内容,古诗也不例外。那么,通过刚才读题,你读懂了什么呢?
(预设:生1:我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生2:我读懂了地点是在西湖的船上;
生3:我知道了诗人在饮酒;)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在“湖”“晴”“雨”三字下方打上“△”,并在“湖”的下方画箭号写上“西
湖”)
2、小结,简介诗人及背景(出示PPT简介苏轼):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也就是现在的县长,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教学意图:“题好一半文”,写作如此,教课亦如此。让学生自主解题并与知诗人、了解诗背景巧妙融合在一起,不显得生硬、突兀、枯燥。]
三、学字词,明节奏。
1、大诗人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么美呢?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把诗句放声读一读,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读正确。(生自由读)
2、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出示PPT带生字读音诗文)
①潋滟(liàn
yàn):指读、跟读→提示都是前鼻音→说说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谁把它所在的诗句读一读→指读→齐读。
②亦(yì):指读、跟读→怎么记住它→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
③淡妆(zhuāng)浓抹:指读、齐读→提醒读音→怎么记住:换偏旁;联想:女孩爱化妆→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
3、把整首诗连起来能读好吗?
①指名读;②读古诗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谁来试试;③(点击PPT划上诗文节奏)画上节奏,小老师教读;④按节奏齐读。
[教学意图: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读出诗句的节奏美、韵律美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环节。]
四、品诗句,赏诗景。
1、诗人苏轼如何用区区28个字为我们展现西湖美景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懂呢?
2、渗透读诗方法:指名说(预设:看注释、看插图、读题目、读诗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出示PPT学诗好方法)
3、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真不少,请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方法,自己读读诗句,想想:这首诗写了西湖什么样的美景?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诗人又有怎样不同的感受?然后与同桌的交流。
[教学意图:当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自身的经验方法得到认可时,对学习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里调动学生了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使学习本诗有法可循,化难为易,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4、看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一定大有收获。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句写“初晴”,哪句写“后雨”?
5、赏“西湖之晴”。
⑴齐读诗句。
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提示说的顺序
“什么时候,哪里怎么样了?
⑶你是怎么读懂的?(预设:看图,看注释……)
(板书:潋滟)“潋滟”两字我们一看部首就知道跟水有关,水怎样?(波光闪动)
⑷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波光粼粼、碧波荡漾、金光闪闪……)
⑸真美啊,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晴天里。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你会看到什么美景?(出示PPT晴天西湖)
(点击PPT出示句式)想象说话:_____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_。
⑹孩子们,在你们的描述中,这一缕缕金光使西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得恰到好处,难怪苏轼赞叹道:(点击
PPT出示诗句)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我们也不禁赞叹道: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6、赏“西湖之雨”。
⑴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谁来说说?
⑵读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⑶你是如何读懂诗句的意思?
⑷看文中插图:指导由近及远观察。近处的亭台楼阁,依依垂柳还依稀可见,而远处的呢?看上去怎样?(预设: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⑸诗中用哪个词来形容刚才的这番情象?(山色空蒙)(板书:空蒙)
⑹(出示PPT雨天西湖)这时,你在湖上又能看到什么情景呢?
(点击PPT出示句式)想象说话:______的雨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__。
⑺小结:是啊,这雨天中的西湖也真是奇妙无比,难怪诗人又一次赞叹道:
(点击出示诗句)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也情不自禁再赞叹道: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教学意图:设计两处看课件想象说话,由想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进诗句意境,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插上想象之翅,使西湖晴雨之美鲜活灵动起来]
7、个性赏读“晴雨西湖”(出示PPT晴雨诗句)
⑴
晴雨两种天,西湖两样美!孩子们,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好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⑵生自由练读
⑶反馈练读情况,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预设:生1:因为这两种景色我觉得都很美,我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生2:因为我觉得晴天雨天是两种不同的天气,西湖才有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我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生3:我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因为晴天的水光潋滟,让人觉得特别美好,雨天的山色空蒙让人觉得特别奇妙。)
⑷小结:同学们,你们的不同朗读都很美,老师都喜欢。我们用不同的解读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诗。师激情引读:
两种“景色”都很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天气”都很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感觉”都很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意图: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两句诗的朗读指导没有作统一要求,不把教师的感受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揣摩,从而盛开出他们最珍贵最独特的思维之花,理解之花。]
8、赏“西子西湖”
⑴你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了优美的湖光山色之中,这么美的西湖你要用什么来比喻呢?
(预设:美丽的西湖像一幅美丽的画;人间仙境……)
⑵诗人用什么来比喻西湖?(西子)
你从哪里知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板书:西子)
⑶(出示PPT简介西施)了解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
⑷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怎么赞美她呢?(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淡妆浓抹)
⑸联系生活实际:妈妈阿姨平时化淡妆及六一节同学上台表演化浓妆的模样,理解“淡妆浓抹”。
⑹(点击PPT出示淡妆浓抹对比图)西施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啊?(都好)
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⑺淡汝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还用来赞美西湖)
师:美丽的西湖晴天美,雨天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美丽的西子淡妆美,浓抹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总相宜)
⑻小结:所以诗人把美丽的西湖比作了西子,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人景合一、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板书:在“西湖”之中加上“子”字),同学们一起美美地喊一下她的名字。
[ 教学意图评价:“西施”是诗中意象,苏轼借西施比喻西湖。此处借课件图片,借旁白语言,借想象生活,重墨渲染西施之美,让学生感受到西施之美,感受到西湖之美,更感悟到文字之传神。]
五、诵诗句,悟诗情。
1、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雨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高兴……)
2、带上这样的好心情,我们把整首诗美美地读一读。(男苏轼、女苏轼)(3、(出示PPT配乐诗文)配上美妙的音乐,带上美好的心情我们一起读。
4、这么美的诗让我们把它背下来,把西湖美景深深印在脑海中。
(谁来试试,指名背→齐背)
[教学意图:音乐是流动的画,《出水莲》之优雅柔婉非常接近诗句意境,诗句在音乐的伴奏之下,无疑引领学生感受到带情感的画面。]
六、荐诗篇,重积累。
1、这就是美丽的西子湖,多少文人墨客为她写下美妙诗篇。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写西湖的诗,你搜集到哪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2、老师也搜集到两首写西湖的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2、(出示PPT拓展诗文)引入古诗《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生读诗
4、师简述诗景
5、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堂吧!师生齐读诗句。
[教学意图:拓展两首写西湖的诗,带领学生领略了西湖的别样美,加深理解。拓展能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借助课堂拓展延伸,大量阅读,让古诗教学洋溢鲜活魅力。]
5、作业:
①、背诵本课古诗
②、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描写西湖的诗歌读一读背诵。
第三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通用)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天之中,诗人欣赏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真是兴奋之极
啊!这时,他情不自禁地由西湖想到了——(西子),在引导学生感悟此比喻的精妙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多次朗读指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苏轼的另一首《望湖楼醉书》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小雨的轻柔,一首是描写大雨的狂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雨的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
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齐读、配乐入境读,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由于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步步推进,因此,学生生生互动时,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比较巧妙到位,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很精彩,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三、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
是另外一番景象。(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怎么来夸赞一下西湖呢?”让学生换词,用这种方式来攻破理解词语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个“奇”字中蕴含的:奇特、奇妙、奇异、神奇等其中不同的奥妙和丰富的内涵。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学生读诗的韵味不够浓,我铺垫的语言如果再丰富些,而且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感受意境之后,再让学生在想象中读,学生读诗的韵味会更浓。
二、教学设计过于面面俱到,容量过大,再加上没有掌握好时间,整堂课张弛无度,后面的点拨“打比方”这个课文很重要的表达方法以及拓展环节不得不草草收场,由于激励不到位,学生背诗的热情上不来,也没法展示师生吟诗的高潮,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有些遗憾。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2《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版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我通过一个小的写话来升华情感: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俊美,因为(),西湖的()更加()。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时,苏轼站在西湖边,看着美丽的湖光山色,苏轼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时,老师站在喜欢边,老师醉了。……此时小朋友站在喜欢边,小朋友们醉了……通过多次朗读引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苏轼的另一首《望湖楼醉书》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小雨的轻柔,一首是描写大雨的狂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雨的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头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在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没有放开学生大胆的想象,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3上周五,我上了一节微型课——《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在此谈谈教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进行拓展。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三、了解学情不够。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拓展形容湖水的词语时对学生估计过高,“水平如镜”这个词孩子们非常陌生。
四、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五、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六、教学设计过于面面俱到,容量过大,再加上没有掌握好时间,整堂课张弛无度,后面的打比方,这个课文很重要的表达方方法以及拓展环节不得不草草收场,由于激励不到位,学生背诗的热情上不来,也没法展示师生吟诗的高潮,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有些遗憾。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4本周五第一节课我讲了一节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育局的领导和校领导来听课。下面我就结合教育局腾老师的点评反思一下这堂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课前我布置了预习,所以我对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单抽出来帮助学生来理解,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还是应该放到诗中去理解更为合适。
由于有些紧张,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后,把读诗这个重要环节居然给丢了,很是不应该,其实教学设计上有的,上课前我还看教案时还记着着,可一上课就给丢了,光想着怎么用课件了,短练啊!
回忆整堂课,就像腾老师说的那样,词语的理解、诗句的理解、读、预习等方面都关注到了,就是落实的不够扎实。现在让我想怎么才能把这些环节都落实的很扎实,我也说不出来,同时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还需要我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我会的。
这堂课的备课和课件其实我也用心了,一直忙到夜里一点多,估计二点多才睡着的,可就是自己的水平太有限,课件虽然做的还算可以,就是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课件出示的时机不是恰到好处,腾老师的一句话使我茅塞顿开:画面的呈现应该起到提升的作用,而不能让学生成为画面的解说员;应该让学生在头脑形成形象以后再出示画面,使学生的感悟和体会得到提升。
通过这节课还使我深深的感受到课件的辅助作用真的很大,以前只是看其他老师上课时使用课件,自己没用过。这次如果没有课件我真不知道怎么上这节课。同时我发现有课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被调动起来,以后我要在这方面也多下些功夫。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5《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第一,孩子们的课堂常规训练不够到位。上整堂课,虽然我仔细观察了孩子们,他们没有任何出格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很多孩子是心不在焉的,是学习不够认真的。我在想,第一是我的孩子没有学会听课,其次就是因为我的课不够吸引孩子们。第三就是孩子们见不得三宝,来了几位老师听课,他们就手足无措了,发言不够踊跃,朗读不够放开。听了耿老师的课,我才知道,其实三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也是少不了的程序,特别是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更要注意组织教学,这样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了解学情不够。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三6班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不懂淡妆浓抹是什么意思,我立刻修改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本打算将那个问题抛给学生的,我换成了两幅对比图片来帮助孩子理解,应该说那两幅图解决了淡妆浓抹的问题,但是我没有将这个好的契机和总相宜结合起来。正如黄老师所说的那样,直接问孩子们,这两幅图美不美?孩子们肯定肯定回答,美,然后我直接总结,这就是总相宜,那教学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三,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第四,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6《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天之中,诗人欣赏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真是兴奋之极啊!这时,他情不自禁地由西湖想到了——(西子),在引导学生感悟此比喻的精妙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多次朗读指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一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晴雨的西湖,一首是描写荷花怒放时的西湖,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西湖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齐读、配乐入境读,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由于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步步推进,因此,学生生生互动时,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比较巧妙到位,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很精彩,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3、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怎么来夸赞一下西湖呢?”让学生换词,用这种方式来攻破理解词语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个“奇”字中蕴含的:奇特、奇妙、奇异、神奇等其中不同的奥妙和丰富的内涵。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读诗的韵味不够浓,我铺垫的语言如果再丰富些,而且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感受意境之后,再让学生在想象中读,学生读诗的韵味会更浓。
2、老师的语言不够简练,略显啰嗦。在以后诗词教学中应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更富有诗意语言才能把学生不断带入诗情画意当中,更好的感受诗人描绘的情景。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720xx年11月24—11月26日,我到深圳跟岗学习三天。期间,有机会到指导老师林主任班级上一节交流课。教学内容为三年级上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后,团队的老师们给我评课,提出了非常多宝贵的意见,具体如下:
第一,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因为经验不足,也不了解这个班的学生情况,我在备课的时候,担心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担心如果学生太活跃,我控制不了怎么办。所以,设计的教学思路,变得很保守,变得我要怎么讲完这节课,而不是怎么带着学生学完这首诗。
比如“懂诗意”这个环节,我出示了直接出示了图片,让学
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图。而且我的答案是预设好的了,那就是古诗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样一来,学生看着图来描述,没有想象空间,就是被动接受了这些知识,而不是主动发现、建构了这些知识。
课后评课中,老师们指出,备课必须“眼中有学生”。这一环节应该改成这样:让学生自己想象“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景象,说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我去巡堂指导。或者可以把这个变成口语训练的一个训练点,让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学生说话、表达。
第二,“一课一得”:指导学法,归纳方法。
评课时候,老师们指出,我没有把学习古诗的方法归纳出来,没有把方法交给学生。这里让我反思,所谓“一课一得”,在我的这节课上,我给了学生什么,学生收获了什么。
经过这次的上课和评课,我进一步理解了语文“工具性”的这一问题,学生的学习是得法于课内。那么,我的课上应该这样调整:把和本节课教学目标无关的教学活动删去,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紧接着出示和其他西湖有关的一两首古诗,让学生按照这些方法进行学习,做到举一反三。把方法交给学生、把工具交给学生,我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
第三,开阔思维,形式多样。
这一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体会。但是,从课堂效果看,都停留在比较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去理解。评课时候,曾雯主任告诉我,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多样化的表达:比如,把这首诗画出来、把这首诗表演出来、把这首诗编成故事、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等等。
以上的几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但要求让每个小组有任务、每个学生有事做。曾老师的这个想法,让我瞬间开阔了思维,我认为,这也是让学生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8这是一首千古美诗,它把西湖的美演绎得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并且富有灵气,让人留连忘返。在教学时,我屏弃了传统的串讲,把诗肢解掉,而是通过精美的课件,优美的乐曲,动情的渲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触摸西湖的美,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学生在不断的品读中充分领略了西湖的美,也渐渐明白了诗的意思,进入了诗的意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把课堂比诗园,一声一叹总关情”,一句对西湖的赞美,一声“哇”的感慨,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无不透露出学生对诗的喜爱,对学诗的投入。
但课堂上也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当学到“西子”时,学生对古代的四大美女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趁机讲了有关她们的事,并对“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进行了诠释,学生的思维开始有点散。课堂上起了一点小涟漪。还好我准备了“西湖十景”的图片,学生自然而然又回到了课文。只是时间少了点,学生的品味时间不够,也没有好好去写一写。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9《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0《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时,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我通过一个小的写话来升华情感: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俊美,因为(),西湖的()更加()。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点,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在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没有放开学生大胆的想象,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2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认识“亦、妆”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潋滟、空蒙”等词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导入《饮湖上初晴后雨》。
3、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你们了解苏轼吗?
2、介绍苏轼。苏轼多才多艺,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号东坡居士,他的诗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在艺术上别具一格。
3、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4、学生说题目意思。
三、读古诗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诗中哪些字你觉得比较难。
4、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卡片,指导学生读好“潋滟、空蒙、淡妆浓抹”,理解“亦”的意思。
5、把这些词语放进诗中,读好它,你会发现你能读出另一种味道。
6、学生自由读。
7、指名读。
8、齐读。
四、明诗意
1、学习第一句
①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②理解“潋滟”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说。
③指名读再齐读。
2、学习第二句
①、播放下雨音乐。
②、你刚才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③、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空蒙”。
④、理解诗句意思。
⑤、指导朗读。
3、学习后两句
①: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诗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读后两句。
②、了解西子。
③、诗人为什么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④、学生汇报。
五、熟诵读,厚积累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读。
3、背诵。
4、拓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小结。
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的字词不仅仅是低年级的任务,本课中,生字的教学不局限于课本要求的“亦、妆”两字,而是根据了学生的需要,对“潋滟、淡妆浓抹”等的字词也让学生反复读,这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对于整首诗的朗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诗句必须反复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流传至今而又行之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通过读,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情,每句诗连听带读至少在10遍以上,所以到后来的背诵有不少学生就能脱口而出了。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仍然是感到比较困惑的地方。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3《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在教学时,由于缺少经验和技巧,再加上本人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成功的地方少,而不足的地方是太多了,下面反思如下:
因为所教的对象是农村的孩子,见识不广,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图片,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接着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理解题意。然后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出诗的韵
律,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指导,让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濛”这个词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再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最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个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本堂课中,因为在对学生理解诗意的引导不够好,导致在我提问时积极回答问题的人太少,课堂死气沉沉,一点也不活跃,用一个词来概括——沉闷。总之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4《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通风姿。
本诗的难点应该是重点词的理解及对诗描绘的意境的把握上。因此,课堂上,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首先,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本单元需要积累的谚语入手,播放苏杭的画面。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510月,我课题组进行了初期阶段的朗读教学展示课本周五第一节课我讲了一节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我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评课。现反思如下。
1、对诗词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应该放在诗词中体会。因为是朗读教学的展示,所以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课前我布置了预习,所以我对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单抽出来帮助学生来理解,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还是应该放到诗中去理解更为合适。
2、讲“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也仿照前段时间在曙光小区听20xx年语文优质课一位人民大道老师教这一课的设计: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学生不知道,课堂很尴尬。所以我感觉农村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在理解能力上与市区学校的学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教学上,要因材施教,降低要求,慢慢引导。
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让学生知道整首诗写景是先晴天后下雨天,为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蒙”词语时,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蒙蒙细雨中西湖美景,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
2、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让学生又一次加深前两句诗句的理解和欣赏。
总之,教师在知道学生朗读时,要运用不同的方法。但是每一次让学生朗读时,都要让孩子们带着“目的”去读。这样学生朗读时才有“使命感”,才能用心用情。
第四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一直都是小心翼翼,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每次课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亦是如此。苏轼在这首诗中写出了自己对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感受是“晴方好”“雨亦奇”,而且以“水光潋滟晴方好”比喻“淡妆的西施”,描绘出了西湖别样的美。这是作者独特的体验,别具特色。
在教学中,首先,我结合本课作者的生活体验以及学生实际体验,引导学生品味诗中之景,把景物看作可以与自己相比或交流的活动。其次,结合景物的特点,对这个景物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接着,我顺藤摸瓜,加大难度,教会孩子怎样捕捉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资料、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诗的情景画面。结合学生的作业,我作了些点拨: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我们要善于捕捉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作者写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那么美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西湖深深的喜爱之情。并且在后面两句还把西湖比西施,西施是人见人爱的美女,西湖如美女一样可爱,一样美,怎能不让人喜爱呢?作者通过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将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自然美上升到艺术美,主观感情和客观现象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熔铸成一首动人的诗,咏物抒情,和谐统一。最后,我总结全课,再次和孩子们强调在读诗时,要先想想写的是什么,然后在脑海中形成诗中所展示的画面,再根据这种画面去想象作者处在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这样,才能捕捉到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上完本课,从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我想,语文还真不是为了传授学生几个生字,它是有灵魂的情感之物,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得想办法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生活,进入作者的感情空间,相互享受,相互拥有,相互取长补短。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第一,孩子们的课堂常规训练不够到位。上整堂课,虽然我仔细观察了孩子们,他们没有任何出格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很多孩子是心不在焉的,是学习不够认真的。我在想,第一是我的孩子没有学会听课,其次就是因为我的课不够吸引孩子们。第三就是孩子们见不得三宝,来了几位老师听课,他们就手足无措了,发言不够踊跃,朗读不够放开。听了耿老师的课,我才知道,其实三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也是少不了的程序,特别是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更要注意组织教学,这样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了解学情不够。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三6班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不懂淡妆浓抹是什么意思,我立刻修改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本打算将那个问题抛给学生的,我换成了两幅对比图片来帮助孩子理解,应该说那两幅图解决了淡妆浓抹的问题,但是我没有将这个好的契机和总相宜结合起来。正如黄老师所说的那样,直接问孩子们,这两幅图美不美?孩子们肯定肯定回答,美,然后我直接总结,这就是总相宜,那教学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三,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第四,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3《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版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我通过一个小的写话来升华情感: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俊美,因为(),西湖的()更加()。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时,苏轼站在西湖边,看着美丽的湖光山色,苏轼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时,老师站在喜欢边,老师醉了。……此时小朋友站在喜欢边,小朋友们醉了……通过多次朗读引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苏轼的另一首《望湖楼醉书》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小雨的轻柔,一首是描写大雨的狂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雨的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头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在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没有放开学生大胆的想象,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4《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5本学期,我上了一堂公开课——《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在此谈谈教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学生参与面广。如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边看我板书边一起书空课题中每个字的笔画,做到全员参与。主体参与的形式多。如个别读、齐读全诗;读诗句想象画面;看录象欣赏西湖风光的同时听配乐朗诵;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读一读。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如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时,学生纷纷举手,描述画面时能运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语言比较生动、形象。
二、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是我自己制作的几张投影片,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听课老师反映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6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2、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苏轼
1、说说你知道的中国古代诗人苏轼。
2、了解诗人苏轼。(知道诗人苏轼苏轼吗?请知道的小朋友介绍)(1071年至1074年,这三年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他不是很忙,除了审案,便有很多时间在西湖中游玩。)
3、课题意思理解。(那天他又一次来西湖游玩,诗人苏轼就是诗人苏轼,每次的游玩都会带给他不同的感受,这回他写下了——,板示课题,齐读课题,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想从诗中了解什么?)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提出自学要求)
2、交流诗意。(学了之后你读懂了哪个词?哪句诗?我们来交流一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方、山色空蒙、亦)
晴天时诗人苏轼只写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杭州原来是越国之地,属于江南水乡,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苏轼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与西子的相似之处)
诗之美,在于诗人苏轼独具匠心的描写,在于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有苏轼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初西湖与西子的名字的相似只是偶然巧合,但今天,西湖也叫西子湖,从这足见诗之伟大。
三、理解诗人苏轼,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苏轼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介绍诗人苏轼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拓展学习,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
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当年的苏轼哼着小曲,品着小酒,在杭州的山水间流连忘返,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7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认识“亦、妆”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潋滟、空蒙”等词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导入《饮湖上初晴后雨》。
3、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你们了解苏轼吗?
2、介绍苏轼。苏轼多才多艺,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号东坡居士,他的诗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在艺术上别具一格。
3、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4、学生说题目意思。
三、读古诗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诗中哪些字你觉得比较难。
4、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卡片,指导学生读好“潋滟、空蒙、淡妆浓抹”,理解“亦”的意思。
5、把这些词语放进诗中,读好它,你会发现你能读出另一种味道。
6、学生自由读。
7、指名读。
8、齐读。
四、明诗意
1、学习第一句
①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②理解“潋滟”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说。
③指名读再齐读。
2、学习第二句
①、播放下雨音乐。
②、你刚才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③、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空蒙”。
④、理解诗句意思。
⑤、指导朗读。
3、学习后两句
①: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诗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读后两句。
②、了解西子。
③、诗人为什么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④、学生汇报。
五、熟诵读,厚积累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读。
3、背诵。
4、拓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小结。
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的字词不仅仅是低年级的任务,本课中,生字的教学不局限于课本要求的“亦、妆”两字,而是根据了学生的需要,对“潋滟、淡妆浓抹”等的字词也让学生反复读,这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对于整首诗的朗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诗句必须反复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流传至今而又行之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通过读,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情,每句诗连听带读至少在10遍以上,所以到后来的背诵有不少学生就能脱口而出了。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仍然是感到比较困惑的地方。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8听了姜美君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节课,有一种美的享受。本节课学生借助辅导书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意在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会自主学习,培养理解,表达能力。创设情境又为学生再次感悟提供了平台,在这一层次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闪烁出思维的火花,整体体验诗的意境,并比较两首诗写法的不同,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总结这一层次中巩固了所学内容。
古诗教学使学生能够汲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粹。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数量,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对诗歌所描述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及情感都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古诗教学一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姜老师这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古诗中的运用,避免了局限性,使古诗教学真正活了起来。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巧妙运用电教媒体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将古诗中的“形象”代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美丽的西湖之畔。实践证明,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通过此环节的教学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营造出一幅幅的景象。
在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第一句时,播放两幅画面。学生看图描述画面。他们纷纷举手“诗人在客船上,满湖碧水,波光闪闪,远处满山秀色,岸边垂柳依依。”“不知不觉中,下起了蒙蒙细雨,景物朦朦胧胧,湖面水雾迷茫。”
教师又问:“为什么把西湖比成美女西施呢?”有的说:“这是对西湖美的赞颂”有的说:“因为西湖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风景都那么令人陶醉,就像一位美女,淡妆和浓妆都是好看的。”有的说:“西湖和西施都有一种天然之美。”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教学效果
总之,这节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9这是一首千古美诗,它把西湖的美演绎得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并且富有灵气,让人留连忘返。在教学时,我屏弃了传统的串讲,把诗肢解掉,而是通过精美的课件,优美的乐曲,动情的渲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触摸西湖的美,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学生在不断的品读中充分领略了西湖的美,也渐渐明白了诗的意思,进入了诗的意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把课堂比诗园,一声一叹总关情”,一句对西湖的赞美,一声“哇”的感慨,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无不透露出学生对诗的喜爱,对学诗的投入。
但课堂上也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当学到“西子”时,学生对古代的四大美女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趁机讲了有关她们的事,并对“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进行了诠释,学生的思维开始有点散。课堂上起了一点小涟漪。还好我准备了“西湖十景”的图片,学生自然而然又回到了课文。只是时间少了点,学生的品味时间不够,也没有好好去写一写。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0上周五,我上了一节微型课——《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在此谈谈教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进行拓展。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三、了解学情不够。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拓展形容湖水的词语时对学生估计过高,“水平如镜”这个词孩子们非常陌生。
四、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五、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六、教学设计过于面面俱到,容量过大,再加上没有掌握好时间,整堂课张弛无度,后面的打比方,这个课文很重要的表达方方法以及拓展环节不得不草草收场,由于激励不到位,学生背诗的热情上不来,也没法展示师生吟诗的高潮,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有些遗憾。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一、注重朗读。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没做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这也是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虽然孩子们在理解诗句时还有一定难度,但在教学时,我适当扶一扶。
三、展开想象,感悟诗意。
本课写得特别美,教学时,我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
教学时,虽然介绍了西湖的'美景,但孩子们没有去过,看过,在感受美丽景象时,还有一定难度。此文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本站仅为收集收藏,若您不愿意转载,敬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2《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湘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在学校20xx年上学期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我选择了此诗参赛。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它的最大难点是什么?难就难在怎样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教学这首诗时,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头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分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然而,这一堂课也有不少遗憾。我的情感不够投入是最突出的问题,诗歌的朗读还没有教好的凸显层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3《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天之中,诗人欣赏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真是兴奋之极啊!这时,他情不自禁地由西湖想到了——(西子),在引导学生感悟此比喻的精妙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多次朗读指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一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晴雨的西湖,一首是描写荷花怒放时的西湖,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西湖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齐读、配乐入境读,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由于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步步推进,因此,学生生生互动时,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比较巧妙到位,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很精彩,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3、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怎么来夸赞一下西湖呢?”让学生换词,用这种方式来攻破理解词语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个“奇”字中蕴含的:奇特、奇妙、奇异、神奇等其中不同的奥妙和丰富的内涵。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读诗的韵味不够浓,我铺垫的语言如果再丰富些,而且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感受意境之后,再让学生在想象中读,学生读诗的韵味会更浓。
2、老师的语言不够简练,略显啰嗦。在以后诗词教学中应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更富有诗意语言才能把学生不断带入诗情画意当中,更好的感受诗人描绘的情景。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420xx年11月24—11月26日,我到深圳跟岗学习三天。期间,有机会到指导老师林主任班级上一节交流课。教学内容为三年级上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后,团队的老师们给我评课,提出了非常多宝贵的意见,具体如下:
第一,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因为经验不足,也不了解这个班的学生情况,我在备课的时候,担心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担心如果学生太活跃,我控制不了怎么办。所以,设计的教学思路,变得很保守,变得我要怎么讲完这节课,而不是怎么带着学生学完这首诗。
比如“懂诗意”这个环节,我出示了直接出示了图片,让学
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图。而且我的答案是预设好的了,那就是古诗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样一来,学生看着图来描述,没有想象空间,就是被动接受了这些知识,而不是主动发现、建构了这些知识。
课后评课中,老师们指出,备课必须“眼中有学生”。这一环节应该改成这样:让学生自己想象“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景象,说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我去巡堂指导。或者可以把这个变成口语训练的一个训练点,让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学生说话、表达。
第二,“一课一得”:指导学法,归纳方法。
评课时候,老师们指出,我没有把学习古诗的方法归纳出来,没有把方法交给学生。这里让我反思,所谓“一课一得”,在我的这节课上,我给了学生什么,学生收获了什么。
经过这次的上课和评课,我进一步理解了语文“工具性”的这一问题,学生的学习是得法于课内。那么,我的课上应该这样调整:把和本节课教学目标无关的教学活动删去,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紧接着出示和其他西湖有关的一两首古诗,让学生按照这些方法进行学习,做到举一反三。把方法交给学生、把工具交给学生,我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
第三,开阔思维,形式多样。
这一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体会。但是,从课堂效果看,都停留在比较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去理解。评课时候,曾雯主任告诉我,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多样化的表达:比如,把这首诗画出来、把这首诗表演出来、把这首诗编成故事、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等等。
以上的几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但要求让每个小组有任务、每个学生有事做。曾老师的这个想法,让我瞬间开阔了思维,我认为,这也是让学生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5《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通风姿。
本诗的难点应该是重点词的理解及对诗描绘的意境的把握上。因此,课堂上,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首先,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本单元需要积累的谚语入手,播放苏杭的画面。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上周五,我上了一节微型课——《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在此谈谈教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进行拓展。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三、了解学情不够。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拓展形容湖水的词语时对学生估计过高,“水平如镜”这个词孩子们非常陌生。
四、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五、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六、教学设计过于面面俱到,容量过大,再加上没有掌握好时间,整堂课张弛无度,后面的打比方,这个课文很重要的表达方方法以及拓展环节不得不草草收场,由于激励不到位,学生背诗的热情上不来,也没法展示师生吟诗的高潮,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有些遗憾。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220xx年11月24—11月26日,我到深圳跟岗学习三天。期间,有机会到指导老师林主任班级上一节交流课。教学内容为三年级上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后,团队的老师们给我评课,提出了非常多宝贵的意见,具体如下:
第一,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因为经验不足,也不了解这个班的学生情况,我在备课的时候,担心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担心如果学生太活跃,我控制不了怎么办。所以,设计的教学思路,变得很保守,变得我要怎么讲完这节课,而不是怎么带着学生学完这首诗。
比如“懂诗意”这个环节,我出示了直接出示了图片,让学
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图。而且我的答案是预设好的了,那就是古诗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样一来,学生看着图来描述,没有想象空间,就是被动接受了这些知识,而不是主动发现、建构了这些知识。
课后评课中,老师们指出,备课必须“眼中有学生”。这一环节应该改成这样:让学生自己想象“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景象,说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我去巡堂指导。或者可以把这个变成口语训练的一个训练点,让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学生说话、表达。
第二,“一课一得”:指导学法,归纳方法。
评课时候,老师们指出,我没有把学习古诗的方法归纳出来,没有把方法交给学生。这里让我反思,所谓“一课一得”,在我的这节课上,我给了学生什么,学生收获了什么。
经过这次的上课和评课,我进一步理解了语文“工具性”的这一问题,学生的学习是得法于课内。那么,我的课上应该这样调整:把和本节课教学目标无关的教学活动删去,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紧接着出示和其他西湖有关的一两首古诗,让学生按照这些方法进行学习,做到举一反三。把方法交给学生、把工具交给学生,我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
第三,开阔思维,形式多样。
这一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体会。但是,从课堂效果看,都停留在比较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去理解。评课时候,曾雯主任告诉我,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多样化的表达:比如,把这首诗画出来、把这首诗表演出来、把这首诗编成故事、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等等。
以上的几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但要求让每个小组有任务、每个学生有事做。曾老师的这个想法,让我瞬间开阔了思维,我认为,这也是让学生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3《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在教学时,由于缺少经验和技巧,再加上本人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成功的地方少,而不足的地方是太多了,下面反思如下:
因为所教的对象是农村的孩子,见识不广,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图片,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接着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理解题意。然后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出诗的韵
律,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指导,让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濛”这个词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再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最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个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本堂课中,因为在对学生理解诗意的引导不够好,导致在我提问时积极回答问题的人太少,课堂死气沉沉,一点也不活跃,用一个词来概括——沉闷。总之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4《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版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我通过一个小的写话来升华情感: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俊美,因为(),西湖的()更加()。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时,苏轼站在西湖边,看着美丽的湖光山色,苏轼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时,老师站在喜欢边,老师醉了。……此时小朋友站在喜欢边,小朋友们醉了……通过多次朗读引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苏轼的另一首《望湖楼醉书》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小雨的轻柔,一首是描写大雨的狂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雨的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头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在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没有放开学生大胆的想象,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5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2、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苏轼
1、说说你知道的中国古代诗人苏轼。
2、了解诗人苏轼。(知道诗人苏轼苏轼吗?请知道的小朋友介绍)(1071年至1074年,这三年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他不是很忙,除了审案,便有很多时间在西湖中游玩。)
3、课题意思理解。(那天他又一次来西湖游玩,诗人苏轼就是诗人苏轼,每次的游玩都会带给他不同的感受,这回他写下了——,板示课题,齐读课题,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想从诗中了解什么?)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提出自学要求)
2、交流诗意。(学了之后你读懂了哪个词?哪句诗?我们来交流一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方、山色空蒙、亦)
晴天时诗人苏轼只写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杭州原来是越国之地,属于江南水乡,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苏轼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与西子的相似之处)
诗之美,在于诗人苏轼独具匠心的描写,在于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有苏轼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初西湖与西子的名字的相似只是偶然巧合,但今天,西湖也叫西子湖,从这足见诗之伟大。
三、理解诗人苏轼,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苏轼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介绍诗人苏轼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拓展学习,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
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当年的苏轼哼着小曲,品着小酒,在杭州的山水间流连忘返,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6《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时,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我通过一个小的写话来升华情感: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俊美,因为(),西湖的()更加()。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点,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在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没有放开学生大胆的想象,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7本周五第一节课我讲了一节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育局的领导和校领导来听课。下面我就结合教育局腾老师的点评反思一下这堂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课前我布置了预习,所以我对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单抽出来帮助学生来理解,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还是应该放到诗中去理解更为合适。
由于有些紧张,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后,把读诗这个重要环节居然给丢了,很是不应该,其实教学设计上有的,上课前我还看教案时还记着着,可一上课就给丢了,光想着怎么用课件了,短练啊!
回忆整堂课,就像腾老师说的那样,词语的理解、诗句的理解、读、预习等方面都关注到了,就是落实的不够扎实。现在让我想怎么才能把这些环节都落实的很扎实,我也说不出来,同时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还需要我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我会的。
这堂课的备课和课件其实我也用心了,一直忙到夜里一点多,估计二点多才睡着的,可就是自己的水平太有限,课件虽然做的还算可以,就是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课件出示的时机不是恰到好处,腾老师的一句话使我茅塞顿开:画面的呈现应该起到提升的作用,而不能让学生成为画面的解说员;应该让学生在头脑形成形象以后再出示画面,使学生的感悟和体会得到提升。
通过这节课还使我深深的感受到课件的辅助作用真的很大,以前只是看其他老师上课时使用课件,自己没用过。这次如果没有课件我真不知道怎么上这节课。同时我发现有课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被调动起来,以后我要在这方面也多下些功夫。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8听了姜美君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节课,有一种美的享受。本节课学生借助辅导书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意在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会自主学习,培养理解,表达能力。创设情境又为学生再次感悟提供了平台,在这一层次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闪烁出思维的火花,整体体验诗的意境,并比较两首诗写法的不同,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总结这一层次中巩固了所学内容。
古诗教学使学生能够汲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粹。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数量,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对诗歌所描述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及情感都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古诗教学一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姜老师这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古诗中的运用,避免了局限性,使古诗教学真正活了起来。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巧妙运用电教媒体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将古诗中的“形象”代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美丽的西湖之畔。实践证明,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通过此环节的教学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营造出一幅幅的景象。
在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第一句时,播放两幅画面。学生看图描述画面。他们纷纷举手“诗人在客船上,满湖碧水,波光闪闪,远处满山秀色,岸边垂柳依依。”“不知不觉中,下起了蒙蒙细雨,景物朦朦胧胧,湖面水雾迷茫。”
教师又问:“为什么把西湖比成美女西施呢?”有的说:“这是对西湖美的赞颂”有的说:“因为西湖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风景都那么令人陶醉,就像一位美女,淡妆和浓妆都是好看的。”有的说:“西湖和西施都有一种天然之美。”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教学效果
总之,这节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910月,我课题组进行了初期阶段的朗读教学展示课本周五第一节课我讲了一节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我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评课。现反思如下。
1、对诗词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应该放在诗词中体会。因为是朗读教学的展示,所以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课前我布置了预习,所以我对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单抽出来帮助学生来理解,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还是应该放到诗中去理解更为合适。
2、讲“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也仿照前段时间在曙光小区听20xx年语文优质课一位人民大道老师教这一课的设计: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学生不知道,课堂很尴尬。所以我感觉农村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在理解能力上与市区学校的学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教学上,要因材施教,降低要求,慢慢引导。
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让学生知道整首诗写景是先晴天后下雨天,为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蒙”词语时,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蒙蒙细雨中西湖美景,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
2、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让学生又一次加深前两句诗句的理解和欣赏。
总之,教师在知道学生朗读时,要运用不同的方法。但是每一次让学生朗读时,都要让孩子们带着“目的”去读。这样学生朗读时才有“使命感”,才能用心用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0本来诗歌教学我一向遵循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本堂课也不例外。本课结束后我通过询问学生,自我反思,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几点思考;
1、在学生谈到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时,学生无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对西施浓淡相宜的美无法领悟时,我的教学环节就显得过于守旧,不知道恰当的引导,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其实可以引导学生,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被错过了。
2、平时学生习惯了那种一本书一支笔的课堂学习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和默契显得较为生疏,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时间,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合理紧凑。
4、教学中在对诗歌整体进行感悟理解的同时,不能削弱甚至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如:生字书写,重点词语的理解。特别是在公开课上,部分老师可能出现为了展现对诗情意境的感悟,而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也许滔滔不绝的谈感悟,而在进行书面练习时,却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第一,孩子们的课堂常规训练不够到位。上整堂课,虽然我仔细观察了孩子们,他们没有任何出格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很多孩子是心不在焉的,是学习不够认真的。我在想,第一是我的孩子没有学会听课,其次就是因为我的课不够吸引孩子们。第三就是孩子们见不得三宝,来了几位老师听课,他们就手足无措了,发言不够踊跃,朗读不够放开。听了耿老师的课,我才知道,其实三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也是少不了的程序,特别是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更要注意组织教学,这样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了解学情不够。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三6班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不懂淡妆浓抹是什么意思,我立刻修改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本打算将那个问题抛给学生的,我换成了两幅对比图片来帮助孩子理解,应该说那两幅图解决了淡妆浓抹的问题,但是我没有将这个好的契机和总相宜结合起来。正如黄老师所说的那样,直接问孩子们,这两幅图美不美?孩子们肯定肯定回答,美,然后我直接总结,这就是总相宜,那教学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三,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第四,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2《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天之中,诗人欣赏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真是兴奋之极啊!这时,他情不自禁地由西湖想到了——(西子),在引导学生感悟此比喻的精妙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多次朗读指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一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晴雨的西湖,一首是描写荷花怒放时的西湖,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西湖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齐读、配乐入境读,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由于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步步推进,因此,学生生生互动时,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比较巧妙到位,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很精彩,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3、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怎么来夸赞一下西湖呢?”让学生换词,用这种方式来攻破理解词语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个“奇”字中蕴含的:奇特、奇妙、奇异、神奇等其中不同的奥妙和丰富的内涵。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读诗的韵味不够浓,我铺垫的语言如果再丰富些,而且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感受意境之后,再让学生在想象中读,学生读诗的韵味会更浓。
2、老师的语言不够简练,略显啰嗦。在以后诗词教学中应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更富有诗意语言才能把学生不断带入诗情画意当中,更好的感受诗人描绘的情景。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3《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通风姿。
本诗的难点应该是重点词的理解及对诗描绘的意境的把握上。因此,课堂上,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首先,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本单元需要积累的谚语入手,播放苏杭的画面。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4《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5本学期,我上了一堂公开课——《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在此谈谈教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学生参与面广。如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边看我板书边一起书空课题中每个字的笔画,做到全员参与。主体参与的形式多。如个别读、齐读全诗;读诗句想象画面;看录象欣赏西湖风光的同时听配乐朗诵;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读一读。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如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时,学生纷纷举手,描述画面时能运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语言比较生动、形象。
二、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是我自己制作的几张投影片,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听课老师反映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