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第1课时)
前门小学
谢红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主要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喜爱音乐的情趣。教学重点:
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好听的古典音乐,大家想不想一听为快?(播放《蓝色多瑙河》)
介绍音乐:这首音乐叫《蓝色多瑙河》,是由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所创作的一首华尔兹圆舞曲,旋律优美动听。波光粼粼的多瑙河就流淌在奥地利首都,被称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板书:音乐之都维也纳)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走进维也纳,通过文字来感受这音乐之都的魅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课件出示生词
欧洲
生涯
装饰
金碧辉煌 草坪
优雅
博物馆
街头巷尾 掺和
镂花梁柱
阿尔卑斯山北麓
华尔兹圆舞曲(指名读,齐读。)
2、思考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在文中找出几句重点语句来进行简单地概括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音乐摇篮 音乐装饰 音乐生活 音乐圣殿)
过渡:你们真是学习的有心人,从课本上获取这么多资料。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吧!
三、拓展交流,感受魅力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并要求找出这段的中心句(1)中心句:“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摇篮”本来指什么?文中的音乐的摇篮指的是什么呢?(发源地)你从“摇篮”这个词语,看出维也纳和欧洲古典音乐有什么样的关系?(欧洲古典音乐诞生在维也纳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得到了发展、进步。)
小结:许多音乐家在维也纳生活,在维也纳创作出了许多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是维也纳这座美丽的城市孕育了他们的音乐生涯,造就了欧洲的古典音乐。过渡:维也纳给了那些音乐家以丰富的灵感,让他们创作出无数流芳百世的作品。同时,维也纳又以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为自己的骄傲。(2)看,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资料呢!
出示“贝多芬、海顿、莫扎特、施特劳斯、舒伯特”相关资料。学生观看并作简单介绍。看完后,有什么想说的呢?(维也纳真不愧是音乐的摇篮,真不愧是音乐之都啊!)(3)在音乐中齐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有疑问吗?是呀,装饰一般用物质材料,可是维也纳这座城市的装饰材料却是音乐。音乐果真可以用来装饰城市吗?还是这里的“音乐”有所特指?(学生从文中找出答案)
(2)、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欣赏到了维也纳这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独特风光。
(3)、生齐读第三小节
3、学习第四自然段(1)师范读。
(2)学生齐读中心句(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师:从“离不开”这三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维也纳人热爱音乐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板书:如痴如醉)
(3)小结:音乐已离不开维也纳,维也纳人更是一天也离不开音乐。音乐回荡在维也纳每一个角落,音乐回荡在维也纳人的心中。生齐读第四自然段。要求在不同的场景中读出不同的感受。
过渡:维也纳到处回荡着优美的旋律。在大街上、在家里,我们都能欣赏音乐,但是最适合欣赏的地方则是歌剧院和音乐厅了。
4、学生自学5、6、7段,然后交流学习收获(1)国家歌剧院
世界歌剧中心、美观大方、规模宏大、色彩和谐、艺术品(2)金色大厅
流光溢彩、金碧辉煌
(3)播放课件,欣赏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
小结:维也纳是一个音乐圣地,每一位音乐家都向往那里,每一位音乐家都以在那里举办音乐会为自己的最高目标;每一位爱好音乐的人都以到那里欣赏而感到自豪。让我们带着荣幸,带着向往之情齐读这一段。(学生齐读最后一段)(4)听赏歌曲《好日子》。
四、回归整体,反馈成果。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音乐的文化之旅,从四个方面感受到了维也纳这音乐之都所展现出的无穷魅力。同学们能把你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吗?(动手操作,发表学习感受。)
小结:同学们,你们发表的是学习的感受,也是美好的愿望。这节课大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最后让我们在莫扎特的《小步舞曲》的优美旋律中结束这堂课。下课。
第二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的意思。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深厚的音乐氛围,培育同学宠爱音乐的情趣。
课前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爱好
1、观赏蓝色多瑙河乐曲。
2、在多瑙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
同学沟通,老师板书:音乐之都我们把课题读一读。
3、解题:都:什么意思?(大城市)音乐之都什么意思?(有音乐特色的城市)
4、为什么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而且是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老师在课题旁板书:?今日张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到维也纳去走走看看,感受维也纳这座城市的奇妙与奇妙。
(二)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请大家把课本打开,自己快速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详细体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把主要语句划下来。
2、同学沟通,电脑出示阅读提纲。
3、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发觉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每一个分层次又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电脑出示总分关系图。
4、这篇课文的层次特别清晰,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来学习课文,请你选择你感爱好的一个方面,认真地读读跟这一方面有关的内容,然后在小组中谈谈你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三)、自主感悟,争论沟通
a、同学自学,放舒缓的轻音乐
b、小组沟通
c、集体沟通
1、沟通其次自然段
(1)出示其次自然段。
(2)请对这一段感爱好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
(3)“摇篮”是什么意思?(最初成长的地方)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谁来谈谈你的理解。
(18世纪以来——乐谱和手迹)
(师:出示音乐家图像,总结:是的,维也纳曾是那些闻名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对他们一生的成就产生极大的影响,造就了欧洲的古典音乐。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维也纳的音乐底蕴是多么深厚啊!)
你能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2、沟通第三自然段
(1)出示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生回答后出示课件,看有关图片。
(2)你是怎样理解用“音乐装饰”这个词的?全部这一切,说明白什么?(音乐的氛围很浓)
(3)师:边点击,边解说:我们一起来观赏几张图片,感受这浓浓的音乐氛围。
(4)指导朗读:谁来把这段话读好?再读读,争取背出来。
3、沟通第四自然段
(1)出示第四自然段
(2)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最重要?
(3)为什么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
(4)“掺和”什么意思?混和、混杂,音乐与花香混合在一起,既给人以听觉又给人以嗅觉的美妙享受。
(5)当你闲逛街头,听,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响起来了,闻一闻,晚风中漂浮着花草的芳香,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带着轻松、舒服的心情来读好这段话。
(6)看聚会时演奏的音乐图片。
(7)为什么说“更好玩的是”?
这更说明白维也纳人对音乐的宠爱,他们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8)自己再读读,把这一节背出来。
4、沟通第五、六自然段
(1)、出示第五自然段。
(2)、中心:什么意思?在某一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区。为什么维也纳歌剧院成为世界歌剧中心?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先来读读,我给你配乐,其余同学仔细听,边听边通过图片观赏这座闻名的歌剧院。
(3)、能谈谈你们读后、看后的感受吗?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造型美观:点击图片艺术品什么意思?
大:观众席1642个座位、567个站位,乐池可以容纳一个110人的乐队,舞台总面积1500平方米,配有现代化的照明设备。
金碧辉煌:金色墙壁、金色大门、金色胸像、金色镂花梁柱、处处金完闪闪。
影响深远:每年除夕都要进行世界一流的盛大音乐会,总统和世界名流出席。
(5)师总结:国家歌剧院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给维也纳戴上了灿烂的完环,让音乐之都名声远扬,她无愧为“世界歌剧中心”。
(四)综合实践:
1、师总结: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课文,正是由于以上这四点缘由,所以,维也纳成了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
2、下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读读,待会儿请你以小导游的身份把你喜爱的有关维也纳的学问介绍给同学和听课的老师听。
3、同学当小导游解说。
4、作业:今日这节课,张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课文、听听音乐、看看图片,一起感受了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气与奇妙。课后,请大家完成一个作业:开展维也纳——音乐之都专题讨论,可以组成讨论小组,自行选题。选题内容如:在维也纳生活过的音乐家调查;诞生在维也纳的闻名音乐作品调查;在维也纳用了哪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开展相关的课外阅读,撰写讨论报告,在汇报会上沟通。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科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先总后分的方法)。
4、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深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都。
教学预备录音机、磁带。
一、创设氛围,复习导入
播放《蓝色多瑙河》乐曲
在多瑙河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同学沟通)
在开头学习这篇课文时,很多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维也纳叫做音乐之都?而且是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
二、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请大家自己快速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详细体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把主要的句子划下来。
2、同学沟通,老师板书提纲(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3、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发觉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全文按先总再分的写法来写的,每一个分层次又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4、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课文,请你选择你感爱好的一个方面来读,然后再谈谈你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三、集体沟通,品读课文
1、沟通其次自然段
(1)请男同学站起来读其次自然段。
(2)摇篮是什么意思?(最初成长的地方)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谈谈你的理解
(3)你能通过读把感受读出来吗
(4)谁能比他读得好?(指名读)。
(5)齐读其次自然段
2、沟通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对于“用音乐装饰”这个词你怎么理解的?
(2)我们一起来观赏几幅图片,感受这浓浓的音乐氛围。
(3)指导朗读。谁能把这段话读好?(指名读)
四、沟通第四小节
(1)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最重要?
(2)为什么说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同学沟通)
(3)“掺和”什么意思?(混合,混杂)音乐和花香混合在一起,既给人以听觉又给人以嗅觉的美妙享受。
(4)为什么说“更好玩的是”这说明白什么?(维也纳人对音乐的宠爱,他们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5)当你闲逛街头,听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响起来了,闻一闻,晚风中漂浮着花草的芳香,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指明读这一段话)
五、沟通第五、六自然段
(1)为什么维也纳歌剧院成为世界歌剧中心?能谈谈你们读后,看后的感受吗?
(2)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先来读一读,我给你配乐。其余同学仔细听,边听边通过图片观赏这座闻名的歌剧院。
总结:国家歌剧院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维也纳戴上了灿烂的完环,让音乐之都名声远扬,她无愧为“音乐之都”
六、板书设计:
15、音乐之都维也纳
古典音乐的摇篮
世界闻名
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音乐之都
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世界歌剧中心”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找出表达课文及段落中心的句子,弄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3.凭借详细的语言材料与视频资料,陶冶同学的情操,培育宠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让同学弄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让同学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培育同学的音乐情趣。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聊聊音乐,走近维也纳
同学们,你们宠爱音乐吗?能说出缘由吗?(①让人产生一种美的享受——忘却怨恨,转移苦痛,使人心情开心,所以能削减慢性疾病,保持身体健康;②常听音乐,特殊是古典音乐,使人思路更为清楚,精力更易集中,从而增加记忆力与留意力,提高智商)
过渡:今日我们将一起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充分感受音乐给大家带来的轻松与开心。请看大屏幕———
二、倾听音乐,感知维也纳
1.大屏幕展现维也纳的相关资料与图片,播放背景音乐《蓝色多瑙河》。
2.请同学谈谈对刚才所看所听之后的感受。
三、走进文本,融入维也纳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状况,让同学说出课文的分段状况,把握重点,理清脉络。
第一段(1)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位置及漂亮景色。
其次段(2~4)详细介绍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缘由。
第三段(5~7)介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与“金色大厅”的雄伟壮丽与金碧辉煌。
2.学习第一部分
(1)让同学默读课文,体会内涵。
(2)鼓舞同学谈读后感受。你读到了什么?读后你的心情怎样?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学习其次部分
(1)让同学自由读课文,画出三个中心句。
(2)谈谈这三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总分)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突出了写作的主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品词析句
出示大屏幕:
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主要缘由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离不开音乐
体会:
“摇篮”(本义是指婴儿睡觉的地主。这里指维也纳是孕育音乐家及古典世界名曲的地方),本自然段回顾了维也纳悠长的音乐史。
“装饰”(本义是指用各种材料使某样东西变得更美丽,更有特色,这里突出了维也纳这座城市与音乐有着很深的渊源)。本自然段呈现了城市的外在形象。
“几乎一天”是指“差不多每天”的意思,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维也纳市民对音乐的酷爱,正是由于这种缘由才使得这儿成了音乐家的“摇篮”,诞生了很多首世界名曲,正是他们用自己的手,自己的心去感受音乐、制造音乐,才使得维也纳成为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自然段着重展现出有着丰富情感的当代维也纳人民的生活习惯。
4.学习第四部分
(1)同学轻声读文,各用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出维也纳国家大剧院与“金色大厅”的建筑特点。(历史悠长雄伟壮丽/装饰精致金碧辉煌)
(2)填空
出示大屏幕:
在维也纳众多的建筑中,从中选择了——和——来介绍。国家歌剧院创建于——年,被称为“————”,它给我们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金色大厅”的特点是——、——。同时它也是维也纳这座音乐之都的象征,由于每到新年,在这里都要进行——的新年音乐会。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
3、能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深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教学重点】
是从哪几方面详细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学问难点: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缘由。
力量难点: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来了解维也纳的有关资料,网络猎取学问的力量和自主学习的力量。
【教案设计及分析】
一、谈话导入,领会音乐之都的风情。
同学们回家已经预习了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维也纳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吗?(课文第一段)这是书上说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还是去亲眼看一看,观赏维也纳风完。欣赏了维也纳风完,你能用第一段中的两个成语概括维也纳的漂亮吗?(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去细细巡游(板书:音乐之都维也纳)
(课件出示维也纳风完图片,播放《蓝色多瑙河》音乐)
【设计意图:在教学前,呈现一幅幅漂亮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吸引同学的留意力,使他们快速投入与课文内容相像的情境,有目的地使同学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二、初读感知,提出问题
1、检查课文预习状况。开火车读,从其次段读。
2、了解课文内容同学沟通:
维也纳美吗?这座漂亮的城市为什么又称它为“音乐之都”呢?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详细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呢?用笔画出。
(课件出示四个中心句,齐读)
(1)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3)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闻名,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3、课文从这四个方面详细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看了这四个方面,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大致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国家歌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设计意图:检查了解同学对本课字音、字形的把握状况,读通课文,夯实基础,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为接下来的精读扫清障碍。】
三、通过网站,合作解决问题,抓住重点体会
1、依据上面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想解决哪个问题材就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再读课本,要求从书上找到答案。
2、分小组沟通回答。
3、指导体会重点,实施语文训练:
a——①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古典音乐的摇篮
有关这部分内容你们小组找到了哪些资料?
②同学们发觉第一句话与后面几个句子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放在自然段开头,突出要写的主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哪几个自然段也是这样写的?
④你能谈谈你所理解的“摇篮”吗?
⑤媒体出示:照样子,写句子: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的摇篮。()是()的摇篮。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古典音乐的摇篮?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11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联系上下文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的一、二小节。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去过那些名胜古迹?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加以形容吗?)今日朱老师也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看一看,看看那儿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同学观赏图片后自由表达。
你知道这是哪儿吗?对,这就是闻名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它是奥地利的首都,坐落在阿尔卑斯山的北麓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波完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单*这几幅图片,我们还不能更深化地了解维也纳,今日就让我们插上音乐的翅膀,飞向音乐之都维也纳。
出示课题
音乐之都维也纳
二、释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心中会有什么样的疑问?这也是老师心中的怀疑,就让我们一起从文中去查找答案吧。
三、初读指导。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2、检查自学效果。
(1)这些词语你熟悉吗?这些词语中有没有需要友提示大家留意的字?(准时描红)理解吗?
坐落
装饰
坐落
生涯
掺和
草坪
优雅轻快
金碧辉煌
街头巷尾
(2)会认了,会读了,理解了。会写吗?(课后生字表描红)
(3)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你会读吗?。(出示)
四、开火车读课文,思索: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请仔细听,看看有没有读正确,读流利,有错误要准时提出,没有问题我们的小火车就不要停止。
再次读了课文,你对刚才提出的问题是否找到了答案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同学边说边板书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缘由吗?
用上“由于—所以”再说一说。
五、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美美的读一读,结合板书,从这4句话中,你又想多了解些什么呢?
(为什么称摇篮?怎么装饰的?影响怎样大?为什么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我们就先来读其次小节,看看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六、学习其次小节。
读其次小节(课件)
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先总后分)
理解“摇篮”一词。(本意是婴儿的睡具)母亲摇摆着摇篮,我们慢慢长大,那维也纳这个摇篮摇出了什么呢?(很多大音乐家、很多美丽的音乐)
练习:句式仿写
例: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的摇篮。
()是()的摇篮。
让我们在奇妙的音乐中,美美地读一读。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理解将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的缘由。重在语言的积累和朗读。
2、联系课文内容,感受维也纳深厚的音乐气氛,培育同学宠爱音乐的情趣。
重难点:
理解将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的缘由。
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老师谈话:今日我们连续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
通过昨天的学习维也纳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维也纳是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漂亮的城市。
生:维也纳是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
二、精读训练
(一)学习其次段。
1、过渡:那么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呢?请同学们快速扫瞄课文的2——4自然段,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沟通(板书):
(1)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3)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2、看了这三个方面,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依据同学的提问将问题归纳以下:(课件)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3、你想知道答案吗?请赶快选择你最感爱好,最想讨论的一个问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4、同学自由选择朗读。
5、全班沟通。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谁先来和大家沟通自己的学习成果。
一)第一问。
(1)指名说说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生汇报,相机出示课件: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a、这是一句比方句,把谁比作摇篮?
b、为什么把维也纳比作摇篮?摇篮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上很多闻名的音乐家,都在这里度过大部分的音乐生涯,谱写了很多美丽的乐章。
老师总结:维也纳曾是那些闻名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对他们一生的成就产生极大的影响,造就了欧洲的古典音乐。所以被比作“摇篮”。这里的摇篮指的是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
来看这个资料,出示(课件)
(3)师:一座城市,有这么悠久辉煌的音乐史,有这么多世界闻名的音乐大师,有这么多闻名遐迩的美丽乐章,当然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让我们怀着赞美之情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其次问。课堂精彩连续呈现
(1)指名沟通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2)沟通“处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图片,出示(课件)
师:这就是维也纳,漂亮而富有浪漫气息的维也纳。
(3)出示课件: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很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
a、师:请同学们默读屏幕上的这句话,想一想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生:加上加点的词语,可以说明维也纳的建筑许多是以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并不是全部的都是。
生:去掉这些词语,句子的意思就变了。维也纳的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都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有点不真实。
师:不真实。比如……(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
那你能抓住重点词读好这句话吗?指导朗读
b、师: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词语吗?
同学扫瞄课文找词语,汇报。
(4)“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中的“装饰”与“也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中的“装饰”有什么不同?
师:在维也纳人们以音乐为美,以音乐为荣,以音乐为贵。维也纳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布满了浓浓的音乐气息,不愧是“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
三)第三问。连续!
(1)指名沟通为什么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2)沟通:“随时可以听到”、“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在晚风中飘溢、回荡”、“室内演奏”、“最好玩的是”。(边出示课件边介绍)
(3)师:是啊!维也纳的人们太爱音乐了。(出示课件)师读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芳香,在晚风中飘溢、回荡。
这句中的“掺和”是什么意思?
生:掺和:指搀杂混合在一起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通过查字典。
师: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在文中是什么和什么搀杂混合在一起了?
生:悠扬的乐声和花草的芳香。
师: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处处乐音悠扬;维也纳又是鲜花装饰的城市,处处都有花草的芳香。因此,音乐之声伴着花草之香飘溢、回荡,给人以听觉和嗅觉的美感。
(4)你能把人们对音乐的酷爱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二)自读第三段。
过渡:维也纳之所以被誉为“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除了以上三个自然段分别说明的三个缘由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缘由,那就是——“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闻名,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1、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自读5——7自然段,可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段落、句子;可以和自己的伙伴沟通读书的感受;可以摘抄美丽的词语、句子等方法来学习。
2、同学沟通
3、汇报
4、师小结:音乐之都维也纳令人心驰神往,音乐奇妙的'旋律让人如痴如醉。
三、总结朗读课文,赞一赞音乐之都维也纳。
1、学完了课文,你肯定对漂亮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由衷地赞美吧!请你回忆课文内容,用一、两句话赞一赞音乐之都维也纳。
2、写作方法: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你发觉了吗?(总分的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课件)1、课堂小练笔:
请同学们以“春天校内是漂亮的”为中心句,写一段话。
2、课外作业
课外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沟通。
板书设计:
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15音乐之都维也纳
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国家歌剧院——世界歌剧中心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7
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美丽的散文,用美丽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解并描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憧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
4、能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深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
教学重点:
是从那几方面详细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学问难点: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缘由。
力量难点: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来了解维也纳的有关资料,网络猎取学问的力量和自主学习的力量。
技术难点: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体系的形成。
教学思路:
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在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中,同学围绕学科性问题,提出疑问;
(2)收集、处理、整理信息;
(3)小组沟通;
(4)
反思、总结、评价学习结果和过程。
学情分析:
同学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只要一看课题,就很简单的会产生出许多问题,问许多为什么。同学的奇怪心、求知欲得到激发,同学上网去查找答案去自主探究的热忱会高涨,这样,同学一方面在搜寻中可增长学问,另一方面也简单产生成就感,同学自主探究的力量会逐步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音乐之都”就座落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在开头学习本文之初,我们有不少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维也纳叫作音乐之都?这一堂课,我们一起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二、自学
1、自学要求:用你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
2、同学自学,老师巡察。
3、请同学当老师,向大家提问题,老师板书:
媒体出示: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三、通过网站,独立解决问题,抓住重点体会
1、依据上面问题再读课本,要求从书上找到答案。
2、谁提的问题谁找人回答。
3、指导体会重点,实施语文训练:
a——①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古典音乐的摇篮
②同学们发觉第一句话与后面几个句子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放在自然段开头,突出要写的主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哪几个自然段也是这样写的?
④你能谈谈你所理解的“摇篮”吗?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古典音乐的摇篮?
⑤媒体出示:照样子,写句子: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的摇篮。是的摇篮。是。
⑥齐读。
小结:这一节写了音乐大师在维也纳的创作生涯来体现了维也纳的确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①回答其次个问题:板书: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②网站出示:观赏维也纳风完。
③抓住“处处、就连……也”等引读课文。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观赏到了维也纳这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独特风完。
c——①回答第三个问题板书:离不开音乐
②齐读课文。
小结:维也纳人真的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③你喜爱刚才我们学习的哪一节就读。
总结:这里从三个方面来写了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仅仅如此吗?
不!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创建于1869年的国家歌剧院最为闻名。
四、学习五、六自然段
学习第五节
1、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简洁的词语登记自己读某句或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2、沟通、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
歌剧院大(追问:哪些词句体现)——抓住数字读好相关的几句话。
歌剧院金碧辉煌(追问二)连用四个“金色”体现金碧辉煌——练读
历史悠久——1869年板书:世界闻名的歌剧中心
3、出示网站上的歌剧院,观赏
小结:国家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灿烂的明珠,其本身就是一件完善的艺术品。它让音乐之都更美。
4、齐读本小节,通过朗读体现出这座音乐之城的宏大与奇异。
学习第六节
1、引读第6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2、沟通汇报:音乐会规模大、规格高、演出水平高等。
小结:我们知道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全世界的影响。国家歌剧院给“音乐之都”维也纳戴上了灿烂的完环,让音乐之都名声远扬。
五、回来整体
1、齐读全文,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2、总结:这篇课文怀着赞美的心情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宏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完彩夺目,令我们无限憧憬。
六、课文延长
1、课外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沟通。
2、请每个同学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绽开叙述。
板书设计:
古典音乐的摇篮
音乐之都维也纳
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世界闻名的歌剧中心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8
一、创设氛围,复习导入
播放《蓝色多瑙河》乐曲
在多瑙河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同学沟通)
在开头学习这篇课文时,很多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维也纳叫做音乐之都?而且是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老师板书?)
二、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请大家自己快速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详细体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把主要的句子划下来。
2、同学沟通,老师板书提纲
3、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发觉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全文按先总再分的写法来写的,每一个分层次又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4、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学习课文,请你选择你感爱好的一个方面来读,然后再谈谈你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三、集体沟通,品读课文
1、沟通其次自然段
(1)请对这一段感爱好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
(2)摇篮是什么意思?(最初成长的地方)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谈谈你的理解》
(3)你能通过你的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2、沟通其次自然段
(1)为什么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对于“用音乐装饰”这个词你怎么理解的?
(2)我们一起来观赏几幅图片,感受这浓浓的音乐氛围。
(3)指导朗读。谁能把这段话读好?(指名读)
四、沟通第四小节
(1)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最重要?
(2)为什么说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同学沟通)
(3)“掺和”什么意思?(混合,混杂)音乐和花香混合在一起,既给人以听觉又给人以嗅觉的美妙享受。
(4)为什么说“更好玩的是”这说明白什么?(维也纳人对音乐的宠爱,他们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5)当你闲逛街头,听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响起来了,闻一闻,晚风中漂浮着花草的芳香,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指明读这一段话)
五、沟通第五、六自然段
(1)为什么维也纳歌剧院成为世界歌剧中心?能谈谈你们读后,看后的感受吗?
(2)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先来读一读,我给你配乐。其余同学仔细听,边听边通过图片观赏这座闻名的歌剧院。
总结:国家歌剧院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维也纳戴上了灿烂的完环,让音乐之都名声原扬,她无愧为“音乐之都”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八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词句,感受维也纳深厚的音乐深厚的音乐氛围,初步培育同学喜爱古典音乐的情怀。
4、连续学习总分结构段的作用,能够学习处所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2、了解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缘由。
3、学习生字。
一、导入:
在我们家乡,你觉得什么东西能够成为我们城市的标记?
在欧洲的奥地利,它首都维也纳的标记就是音乐,古典音乐就是她的城市名片。(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海中肯定会有几个问题?(维也纳在哪里?为什么说她是音乐之都?……)
二、初步朗读课文:
1、下面我们就通过朗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吧。在朗读的时候留意本课的生字。
2、我们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把读得不够精准的地方用铅笔轻轻地划下来。
3、我们首先回答大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维也纳在哪里?谁来告知大家?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从这短短的两句话中,你了解了什么?
2、提到阿尔卑斯,我想大家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画面就是奶糖,而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重要的一条山脉。
3、你觉得维也纳所处的环境怎么样?由于当你到那里的时候,你肯定会觉得用再美的词来形容都不为过的。
4、俗话说:“一方水土哺育一方人。”出名山作为依靠,出名河穿城而过,这里肯定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5、齐读。
四、初步学习课文:
1、下面来解决其次个问题: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理由,用笔划出来。我们看看谁的速度快,谁找得准。
2、反馈: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3、你们是怎样快速地找到答案的?
4、的确,二、三、四自然段是通过先概括后详细的方式进行描写的,这样的写法条理清晰,事实明白。
5、在这三个特征中你最喜爱哪个?读一读。
6、想一想为什么通过这三个方面的介绍就能够让人们信服呢?(可以通过读课文尝试着回答,不要求答案的精准性,主要是抒发自己的情感。)
五、学习生字。
1、指导书写“卑”字。
2、描红。
其次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二至四自然段。
一、导入:
有人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那么我们今日就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来感受这音乐之都的魅力。
二、学习其次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董嘉诚(我们班学钢琴的同学),你熟悉这些大师吗?你能告知大家他们在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吗?
3、海顿的《皇帝四重奏》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完奏鸣曲》、《英雄交响曲》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是在维也纳完成的,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更是在维也纳完成的。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了吧!(维也纳曾经是那些闻名音乐家青年时代生活、学习的地方。)
4、什么是摇篮?摇篮是婴儿舒适的港湾,是甜美的家园。最初的好梦是从这里开头的,最初的舒适也是从这里开头的。我们无法知道那些大作曲家是如何在那里创作的,但是从他们丰富的创作,震撼人心的作品,我们可以设想他们的心情。(指名说)
5、我们听着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维也纳给那些作曲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可是维也纳也以他们为傲慢。
2、指名读。
3、城市的雕塑、街道名称都是城市的标记。我们很多城市都有中山路,这就是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深圳的开拓牛,就象征了深圳人开拓进取的精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示意同学说)
4、而我们在维也纳,处处——(引读课文)
5、我们的故宫看得最多的是龙,这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而在维也纳的王宫花园——(引读课文)。
6、我们在贝多芬的《月完奏鸣曲》中读读这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被誉于奥地利的其次国歌。我想伴着这样的音乐来学习第四自然段我们肯定会别有一番味道。
2、指名读。
3、我们今日只是观赏了三首乐曲,你的感受怎样?那维也纳人呢?
4、在一个随时都能听到音乐的城市中,置身于音乐般的空气中,乐声和花草的芳香,怎能不让我们沉醉。乐曲的演奏成了维也纳市民不行缺少的一项活动,就像空气、水是人的必需品一样。分组朗读。
5、哪个场景最吸引你?指名读。说明理由。
6、齐读。
五、总结。
1、我们今日这节课有些特殊,耳朵享受着悦耳的音乐,口中享受着漂亮的文字,脑海中享受着维也纳的美景。
2、再来享受一次,合着音乐在来读一读。
六、作业:
背诵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五、六自然段。
一、导入
奥地利号称“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则是“心脏的心脏”,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大家的心目中可能就是心脏的中心吧。到维也纳旅游的中国人,都不会错过这个地方的。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听了的介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歌剧院。
2、她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全部的乐团、知名的唱歌家都以在此演出为荣。下面就观赏一段中国闻名唱歌家宋祖英在那里的演出。
3、看了录象,你觉得那儿怎么样?
4、对,那儿也被誉为“金色大厅”。读一读,课文中哪些地方把“金色大厅”的特点描写出来了。
5、我想学了这篇课文肯定会有人询问你“金色大厅”的状况。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呢?默读课文,画出的观看路途。
6、为什么的介绍能够让我们感到清楚明白,就是在与他是——(引导同学说)根据从外到内,即从造型到结构设施的挨次来描述。
7、指名说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
2、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欢乐吧。观赏演出盛况。
四、总结
我们今日做了一次音乐的文化之旅,我想给大家带来的是美的享受。每座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维也纳以音乐著名,我们的家乡以悠久的吴文化让大家所熟知。凡是有自己文化传统的城市都是有魅力的城市。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10
其次课时教学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2、体会维也纳的特点,理解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3、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学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音乐之都”就座落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在开头学习本文之初,我们有不少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维也纳叫作音乐之都?(板书:?)这一堂课,我们一起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二、自学
1、自学要求:用你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
2、同学自学,老师巡察。
3、请同学当老师,向大家提问题,老师板书:
CAI出示: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三、独立解决问题,抓住重点体会
1、依据上面问题再读课本,要求从书上找到答案。
2、谁提的问题谁找人回答。
3、指导体会重点,实施语文训练:
A①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古典音乐的摇篮
②同学们发觉第一句话与后面几个句子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放在自然段开头,突出要写的主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哪几个自然段也是这样写的?
④你能谈谈你所理解的“摇篮”吗?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古典音乐的摇篮?
⑤CAI出示:照样子,写句子: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的摇篮。是的摇篮。是。
⑥齐读。
小结:这一节写了音乐大师在维也纳的创作生涯来体现了维也纳的确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①回答其次个问题:板书: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②CAI出示:观赏维也纳风完。
③抓住“处处、就连……也”等引读课文。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观赏到了维也纳这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独特风完。
C①回答第三个问题板书:离不开音乐
②齐读课文。
小结:维也纳人真的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③你喜爱刚才我们学习的哪一节就读。
总结:这里从三个方面来写了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仅仅如此吗?
不!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创建于1869年的国家歌剧院最为闻名。
四、学习五、六自然段
(一)学习第五节
1、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简洁的词语登记自己读某句或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2、沟通、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
歌剧院大(追问:哪些词句体现)——抓住数字读好相关的几句话。
歌剧院金碧辉煌(追问二)连用四个“金色”体现金碧辉煌——练读
历史悠久——1869年板书:世界闻名的歌剧中心
3、CAI出示歌剧院,观赏
小结:国家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灿烂的明珠,其本身就是一件完善的艺术品。它让音乐之都更美。
4、齐读本小节,通过朗读体现出这座音乐之城的宏大与奇异。
(二)学习第六节
1、引读第6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2、沟通汇报:音乐会规模大、规格高、演出水平高等。
小结:我们知道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全世界的影响。国家歌剧院给“音乐之都”维也纳戴上了灿烂的完环,让音乐之都名声远扬。
五、回来整体
1、齐读全文,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总结:这篇课文怀着赞美的心情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宏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完彩夺目,令我们无限憧憬。
六、课文延长
1、课外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沟通。
2、请每个同学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绽开叙述。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11
一、导入
1、图片、背景,入题
2、读读这些外国人名、地名,介绍你的熟悉
奥地利
维也纳
阿尔卑斯山
多瑙河
海顿
莫扎特
贝多芬
舒伯特
施特劳斯
华尔兹
3、直观感受维也纳:视频
http://.56.com/p67/v_mtq1mzkynda.html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思索:怎样给每个自然段设计一个问题?
2、检查朗读
3、生字、词语
4、设计问题,同桌沟通
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
维也纳的地理位置是哪里?
①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②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③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④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是什么样的?
你设计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这样设计?
观看这些问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依据文段里的哪句话来提问的?整个自然段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中心句。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有整个自然段的内容。
5、给课文分段
一(1)
二(2——4)
三(5——7)
9、齐读四个问题。小组沟通,尝试回答这几个问题,小组成员轮番发言,听听组员的回答合不合适、你满不满足。
三、分析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
维也纳的地理位置是哪里?
1、第一个问题简单回答吗?要看全文。这个问题问得很水平,挺直点出了课文的重点。它是全文的——中心句,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那么这篇课文的结构是——总分结构。
2、其次个问题。(个人答)维也纳怎么样?(很美)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完粼粼)(齐读)正是这么美丽的环境才孕育出这个城市的音乐文化。
(二)其次自然段
1、读题:①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留意到“摇篮”了吗?怎么理解?是的,在这里“摇篮”指发源地、诞生地。欧洲古典音乐是全世界的珍宝,它最初就是发源于——维也纳。
2、谁来回答问题①?(个人答,再齐读该段)
3、(图片:音乐家、乐谱、手迹)在这里,不但诞生了闻名的——音乐家,还诞生了精彩的——音乐作品。所以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三)第三自然段
1、读题:②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谁能回答?(个人答)
2、这里写了哪几种装饰?(图片:音乐家塑像、音乐家命名的地方、音乐符号)所以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四)第四自然段
1、读题:③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这里说“一天”,在看课文之前你能不能先想象一下维也纳人一天是怎样在音乐中度过的?(生答)好,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齐读课文)
2、维也纳人一天是怎样在音乐中度过的?(闲逛时、露天音乐演奏会、室内演奏、集会时)
3、夏天的夜晚——花草茂密,芳香四溢,露天音乐会——无遮无挡,乐声飞扬,而且还在“夜晚”,人们没有视觉的干扰,专心去感受这“声”与“味”,这种感觉美吗?在这里,用了一个什么词?你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乐声与花香混合在一起,融入夏夜的风中,使音乐更令人心动神迷。)
“和”的几种读音。
4、小组读。
5、回顾这三个自然段,小结。从()这三方面入手,说明维也纳的确是——音乐之都。
(五)第五自然段
1、这座音乐之都常常进行音乐活动,要进行音乐活动就必定要有——音乐场所。那么维也纳有哪些音乐场所?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星罗棋布)谁来说“星罗棋布”什么意思?
2、其中最闻名的歌剧院是?音乐厅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
3、可以回答④?先说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什么样的?
4、这里采纳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把数字读出来。
5、(图片)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齐读)
(六)第六自然段
1、金色大厅是什么样的?一起说。(齐读第六自然段)
2、留意到划横线的词语了吗?“金碧辉煌”,什么意思?(个人答,出示图片)文段里有几个“金”的词语?找出来。金色大厅的确是——金碧辉煌。(齐读)
(七)第七自然段
金色大厅之所以世界著名,单单由于它本身装饰精致、金碧辉煌吗?还有什么缘由?读第七自然段。
世界一流的新年音乐会
一年一度的文化节
各界名流、世界各地闻名的音乐家
(八)小结
1、你看,有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这样的音乐圣殿,又有新年音乐会、文化节这样的音乐盛会,你说维也纳称不称得上音乐之都?再联系我们之前所说的三个方面——(回顾),维也纳的确是——音乐之都。
2、课文的总分结构。
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音乐之都维也纳
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星罗棋布的歌剧院、音乐厅
3、作业:以总分结构围绕“我爱音乐之都维也纳”写一段话。
第三篇:音乐之都维也纳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这样一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找出表达课文及段落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与视频资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喜爱音乐的情趣。【教学重点】
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聊聊音乐,走近维也纳
同学们,你们喜爱音乐吗?能说出原因吗?(①让人产生一种美的享受——淡忘怨恨,转移痛苦,使人心情愉快,所以能减少慢性疾病,保持身体健康;②常听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使人思路更为清晰,精力更易集中,从而增强记忆力与注意力,提高智商)
过渡: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充分感受音乐给大家带来的轻松与愉快。请看大屏幕———
二、聆听音乐,感知维也纳
1.大屏幕展示维也纳的相关资料与图片,播放背景音乐《蓝色多瑙河》。2.请学生谈谈对刚才所看所听之后的感受。
三、走进文本,融入维也纳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说出课文的分段情况,把握重点,理清脉络。第一段(1)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位置及美丽景色。第二段(2~4)具体介绍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第三段(5~7)介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与“金色大厅”的宏伟壮观与金碧辉煌。2.学习第一部分
(1)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内涵。
(2)鼓励学生谈读后感受。•你读到了什么?‚读后你的心情怎样?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3.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三个中心句。(2)谈谈这三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总分)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突出了写作的主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品词析句 出示大屏幕:
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主要原因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离不开音乐
体会:
“摇篮”(本义是指婴儿睡觉的地主。这里指维也纳是孕育音乐家及古典世界名曲的地方),本自然段回顾了维也纳悠长的音乐史。
“装饰”(本义是指用各种材料使某样东西变得更漂亮,更有特色,这里突出了维也纳这座城市与音乐有着很深的渊源)。本自然段展现了城市的外在形象。
“几乎一天”是指“差不多每天”的意思,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维也纳市民对音乐的酷爱,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才使得这儿成了音乐家的“摇篮”,诞生了无数首世界名曲,正是他们用自己的手,自己的心去感受音乐、创造音乐,才使得维也纳成为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自然段着重展示出有着丰富情感的当代维也纳人民的生活习惯。4.学习第四部分
(1)学生轻声读文,各用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出维也纳国家大剧院与“金色大厅”的建筑特点。(历史悠长 宏伟壮观 / 装饰精美 金碧辉煌)
(2)填空
出示大屏幕:
在维也纳众多的建筑中,作者从中选择了——和——来介绍。国家歌剧院创建于——年,被称为“————”,它给我们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金色大厅”的特点是——、——。同时它也是维也纳这座音乐之都的象征,因为每到新年,在这里都要举行——的新年音乐会。
四、感悟音乐,惜别维也纳
1.通过学习课文,你对维也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点拨补充,最后出示板书。)
2.播放视频,再次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美。(网址:56.com/音乐之都维也纳视频)
五、提升情趣,留驻维也纳
出示大屏幕:
作业:
1.摘抄文中一些优美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上网搜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及施特劳斯等音乐家的作品,用心欣赏。【板书设计】
音乐之都维也纳
山清水秀、风景如画
自然美
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音乐美
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国家歌剧院
“金色大厅”
建筑美
第四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
4月3日,我在本校的公开课上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是一篇散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教学中,我本着上“素课”、“真课”的思想,以“课标”为抓手,围绕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拓展写话、说话训练,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紧扣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以“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作音乐之都”这一中心问题为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设疑、解疑,充分与文本对话,从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理想的课堂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节课上下来,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
1、课堂上注重了10分钟写的训练,说的训练,读相对来说就显得不够丰满。
2、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还需要进一步推敲,要关注细节。
3、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如随时记笔记的习惯,批注批重点词等。
4、教师自身的素养还有待于提高,如课堂评价语言贫乏,课堂指令不够具体、明白等。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2
这节《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主要有三个板块:一、导读第2自然段,学习“总-分”写法;二、依托课文第3、4自然段,在框架图的帮助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其中穿插词语用意的指导;三、依托课文第5、6、7自然段,尝试独立阅读。其中穿插说明方法的指导。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从学生本位出发,由扶到放,逐层递进,最终向着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语文的方向走去。语言点的训练和说明方法的指导旨在强调语言有时需要细细地嚼,目的不仅是为了品味,也是为了表达。课后对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思考,领悟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仍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
一、细节处理仍可提升。
新课程标准指出五年级学生学习词语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课后练习题的引导下,这节课主要抓了“摇篮”和“掺和”两个词语来品读。就“掺和”这个词语,这堂课上的教学是这样的:
【教师问:这里的“掺和”是什么意思?乐声是听到的,花草的芬芳是闻到的,它们似乎是不搭界的两件事物,怎么能混合在一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互相补充。教师再点拨:“有这么多相通的地方,当然可以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词语用得妙,让人仿佛和维也纳一起沉浸在音乐声中,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欢乐。”】学生在提示下找到了音乐与花香可以融合的几处,比如它们都在空气中飘荡,都让人觉得非常快乐等,理解了“掺和”在文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维也纳音乐带给人们带来快乐。但是,要么不教,要教就要教透,“掺和”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个词语的体会可以再深入。
勾连课题“音乐之都维也纳”,维也纳的魅力在于音乐,题眼“音乐”可以在这里发挥效果。如果在学生推想出意思后,打开维也纳露天音乐会的画面,再播放一段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启发学生在音乐声中想象花香飘来,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或许能将学生带到维也纳的音乐会上。那么,花香融于音乐、音乐融于生活的感受会更真切,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的主题是不是也更清晰可表了。
参透编排的用意,这是教好这篇课文中的两个词语的前提,研读新课程标准则可以指导我的教学更加深入有效。今后,要更好地利用好这把衡量我的教学的尺子。
二、小组合作仍需加强。
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锻炼的,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更多尝试。这节课上放手由小组合作学习的时空较大,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也比较有效。在教学准备时,我预设了这班学生的合作能力,设计了清晰的步骤(包括小组汇报的步骤),并预设了学生可能谈及的感受。
实际课堂呈示的也确实是过程的条理性,尽管学生在这种方式的学习中有自己的实践尝试,学习反馈的质量也还可以,但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来说还是要着力加强的。尤其是学生的表达方面,要通过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相互的沟通,激发有质量的交流与表达。
1.说框架图的学生表述要更清楚、准确。比如:这段话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分别举了哪几个例子。学生表述的语言要求规范,说得明白,其他同学才能听清楚,方便交流。
2.说自己感受的学生要引导其它同学一起关注自己的阅读点。比如:请同学们关注第几自然段的某某词,它的意思是什么,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别的同学就可以很快找到要交流的内容
3.请其它组互动的同学有导向性。比如:请某某同学也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或者请第几组来说一说你们的理解。一方面要指明发言人,另一方面要指明谈话的内容。
另外,组与组互动的形式也可以更丰富,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体验,激发更多的学习灵感。
三、框架图还可做文章。
备课的'初稿不是用的框架,用的是课上常用的表格,主要服务于对课文的梳理。定稿改用了框架图,不仅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理清了教与学的思路,还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学会“举例子”这个说明方法,可谓是这节课的功臣。课前,我以导读的第二自然段为例,打好了框架图,填好了内容给了一个学生可参照的范本。再按其它课文内容制定了三个空白的框架图,分别是第3自然、第4自然段、第5、6、7自然段的框架图。课上,学生便按框架图合作学习。
现在想来,既然是放手了,何不放得更畅,既然有了可循的方法,由着学生去读去画好了。尽管课前无法预知学生会画出什么框架来,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只要学生弄明白了所学内容哪句是总,哪句是分,再画几个圈来做框架应该不难的。再说,抓住了“总-分”这个要点,即使学生不是画圈,却画了方框,也是一样可以表达的。
学生什么地方需要帮助,什么地方不需要帮助,我应该想得更明白。我想,如果给一点距离,学生就有跳一跳的机会。大胆地信任学生,该放就放,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会更大,创造性会更强。
另外,最后指导学生自学一块,如何启发学生发现文字的规律,简单明了地用概括的语言说出来,我没能想透彻。相信方法得益于多思勤学,勉励自己要不断改进,为学生发展再多一些耕耘。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3
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时,以此为主线,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具有独立性、个体性。阅读教学要关怀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而对于同一语言材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课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
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要拓宽语文教育。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主要在语文课上。因此,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的。
(2)
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材料如何呈现,是教师直接提供,还是让学生自我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时反映出不同的教学观念。
因此在学习资源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到课堂学习的需要,《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资源分为两个部分——创设情景的多媒体课件和以《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主题的页。
1、多媒体课件演示:提供大量图片和音乐,拉近学生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
2、《音乐之都维也纳》主题页。分为五个部分。
(1)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个别词语及维也纳的地理位置。
(2)音乐家的摇篮:提供世界著名音乐家在维也纳成名的足迹。
(3)音乐的城市:提供大量的音乐雕塑图片及文字资料。
(4)音乐的传统:提供维也纳悠久的音乐历史及演出资料。
(5)音乐的殿堂:详尽介绍“金色大厅”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种媒体课件资源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境,为个性化的朗读作保障。
在教学中,一幅幅展现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2、提供背景材料,解决教学难点
用网络信息技术超链接的呈现方式简洁而鲜明地将有关“音乐之都维也纳”呈现给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点击阅读,然
后通过讨论,帮助理解“音乐之都”这美称的含义,这样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以学生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
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为学科教学目标服务。
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多年,人们一直关注的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学科教学目标为先”观念也逐渐为开展实践的教师认可,但是信息技术支持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适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明晰的。如我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就运用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结合,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分五方面展示出来,“美”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体会,整堂课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一目了然,利用较少的时间,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也为激起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供了基石。
2、组织的信息资源,必须与教学内容融合,考虑到学生认知、情感基础。
网络资源多元的,有时甚至是冗杂的。这些资源的选择和组织,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融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组织信息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基础,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只有如此,资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我制作了专题站,让学生根据课文教学要求主动在网上查询有关维也纳的资料。他们有的查看介绍维也纳的图片,有的查看介绍维也纳的文本,有的同学则欣赏维也纳的音乐。通过网络学生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构建,并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达到有目的的构建知识。
3、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与素质教育要求结合起来,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网络信息技术介入后,形成的新型学习环境使教师不得不释放教学民主,还学生以学习主体,教师必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改变教学方式,将探索性学习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倡导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网络为学生提供有关维也纳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感性资料,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学生想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激烈的讨论、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处于极其兴奋状态。课后学生们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了,有上网、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经常鼓励我们,比以前和蔼可亲了。可见用新方法教学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完全改变了以往分析课文的固定程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
(3)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小节,列举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五人,他们代表着世界古典音乐史的最高峰,他们在维也纳生活、谱曲、演奏,使得古典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他们手中日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维也纳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古典音乐的发源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小节,更可以让人们对“音乐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乐装饰着。尤其是“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一小节,既是赏读训练的好材料,又是写作训练的好范例。它的段落结构与前一小节相仿,但比之又更富有诗意。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欢乐还是庄严,古典音乐从时间、空间、场合上多维地渗透进维也纳人们的生活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更有趣的是”与上节“就连……也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深一层地突出了维也纳音乐的无所不在。
在教学中,一幅幅展现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4
《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从四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秀丽风光与独特的音乐文化,让我们领略了维也纳的高贵与优雅。由于本人对于音乐之都,实在是太陌生了,加上文中涉及到的许多音乐方面的知识,(如欧洲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国家歌剧院和音乐之友协会大厦等建筑以及维也纳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
这些知识对我来讲也是一知半解,于是,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查阅相关的资料上。教学时,我又主要抓住“摇篮”的特点展开教学,让学生从自己的`感悟出发,从而感受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在摇篮的畅想中,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文本自然融合。在摇篮的畅想中,学生灵动的思维得到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在朗读中品味乐趣,在朗读中感受到了维也纳音乐的魅力。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5
现代教育需要培养人具有世界的眼光。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就是具有这种价值取向的好教材。
世界文明是多极化的,不能只看见华夏文明的灿烂而无视其他国度的文明。
作为世界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凝聚着欧洲古典音乐的精华,历来受人景仰。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的素养,感受音乐的高雅,同样是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达到理想效果的。
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这样的音乐大师曾经在维也纳度过了大部分的音乐生涯,他们的许多代表作都是在维也纳这座美丽的城市里谱写完成的。
课文写的内容还涉及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风土人情,是一篇介绍旅游资源的绝好的解说词。
通过课文的学习,可以掌握分节描写、突出重点的写法。每一节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一节的重点。每一节后面的语句都是写具体的内容。
文章文字很美,通过品读也能让人体会到音乐的迷人和高雅。它在文法、结构和陶冶情操上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的确是篇好文章。教学中 ,先指导学生从全文通读,围绕一个中心“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作者从她的地理位置写起。接着,文章就从维也纳特有的人文景观,如城市的历史、城市的装饰、市民的习惯以及歌剧院具体描述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层次之清晰,角度之全面,让人不得不概叹她为音乐之都。
其次指导学生从段落细读,这种感觉更为强烈。“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小节,列举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五人,他们代表着世界古典音乐史的`最高峰,他们在维也纳生活、谱曲、演奏,使得古典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他们手中日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维也纳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古典音乐的发源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小节,更可以让人们对“音乐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乐装饰着。尤其是“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一小节,既是赏读训练的好材料,又是写作训练的好范例。它的段落结构与前一小节相仿,但比之又更富有诗意。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欢乐还是庄严,古典音乐从时间、空间、场合上多维地渗透进维也纳人们的生活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更有趣的是”与上节“就连……也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深一层地突出了维也纳音乐的无所不在。
课文举了“国家歌剧院”来说明歌剧院、音乐厅的星罗棋布,极富典型性。两种建筑物的描写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都十分有序。“国家歌剧院”按由外及内的顺序描写,而“音乐之友协会大厦”按由下至上,由两边到中间的顺序来进行描写。这对学生把握状建筑之物的作文来说,有着指导意义。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6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全文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课文第二、三部分是重点,它们充分说明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及其在世界乐坛上的影响。
课文通俗易懂,理解上应该不存在较大的困难。《教学参考用书》上说这是一篇散文,可是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有说明文性质的文章。在对维也纳音乐之都这个性质了解的基础上,从语文特性上来说,让学生继续熟悉总分结构段,领悟其优势的同时,尝试着从处所写作手法入手,对学生进行练习训练;从文化层面上来说,让学生走进古典音乐的世界,让学生明白除了周杰伦,世界上还有那么好听的音乐,能够打动人心的音乐,感受到古典音乐的魅力。读读课文,觉得文字在通俗易懂的同时,显得过于苍白。如果这是从课文出发,学生也许能明白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但对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却一无所知。所以我觉得教师和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充实课文是必不可少的,文字的、图片的、影象的`,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文字背后的内涵张显出来。比如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斯特劳斯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作用,比如金色大厅每年一次的新年音乐会等。展示资料的时间不要拘泥于课堂,完全可以分流,对于大家看得明白的文字说明,可以放在课余时间,作为学习前的铺垫。课堂上我们不必花大段的时间去交流资料,图片可以边读边欣赏,(尤其是插图),一些资料可以通过我们的语言设计,用导读的方式自然的容入到朗读中,作为一种旁白,成为课文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更是感情的累积。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7
《音乐之都维也纳》用优美的笔触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生动地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全文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有详有略。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为此,我建构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专题学习网站,用生动的文字(维也纳特色介绍、音乐家简介等)、丰富的图片资料(内容涉及维也纳城市风景、音乐家像、演奏场景、歌剧院、“金色大厅”内景等)、精彩的视频播放(新年音乐会等),配合名曲欣赏(《蓝色的多瑙河》等)补充更多关于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信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采用活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认识维也纳,全方位地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
一、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关于维也纳的网络资源数不胜数,这些资源的选择和组织,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融合起来,才能真正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在组织信息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基础,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我本着“学科教学目标为先”观念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通过专题网站展示出来,使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和体会,整堂课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利用较少的时间,突破了教学难点,激起了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起始,我利用维也纳风光动画,使学生整体感知维也纳“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特点,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维也纳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课文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在学习“音乐城市”这一部分时,学生借助专题网站“漫步维也纳”,从众多的音乐家塑像、许多用音乐家名字命名的城市建筑和巨大的音乐符号中感受到维也纳浓郁的音乐氛围,带着深入的感受通过朗读真正表现出“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在教学中,一幅幅维也纳的迷人图片,一段段优美的音乐,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阅读课文自然有了更深刻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内涵。
二、抓住感情朗读和丰富想象扎实训练
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能“读得进”、“用得出”,要训练得扎实、到位,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在充分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朗读和想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音乐摇篮”这一部分时,我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网站的补充资料了解音乐家的伟大成就,欣赏具有特色的“优美的乐章”,想象“从两段名曲中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在学习《二泉映月》的基础上,感受到了乐曲表达的情感,体会到了音乐家的鲜明个性和乐曲的“优美、不朽”。从而进一步理解“摇篮”的意思,深入感受“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
在教学“音乐城市”这部分时,我设计了这两个环节:(1)看音乐家的塑像展开想象“你看,这是贝多芬石像,他静坐沉思,仿佛在思考什么?这是施特劳斯铜像,他手拉提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想象回答:“贝多芬静坐沉思,仿佛在思考着新乐曲的创作。”“施特劳斯手中的提琴,传出了悠扬的《蓝色的多瑙河》乐曲。”……(2)创设情境,采访游客“这位游客,你看到这么鲜红而又巨大的高音谱号,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我感受到了浓郁的音乐氛围!”“我觉得维也纳人民特别爱音乐,就连草坪也要用音乐来装饰,其它的就更不用说了。”……从学生的想象中不难看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是深层次的。由“音乐塑像”“音乐符号”展开想象,能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出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魅力。
三、借助网络平台拓展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课堂教学是有限的,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拓展学习空间。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利用网络向学生展现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盛况。学生欣赏着这欢乐的乐章,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录像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深入地体会到了“金碧辉煌的金色大厅,给维也纳戴上了璀璨的光环,让音乐之都维也纳声名远扬。”
在教过《音乐之都维也纳》之后,及时组织相应的语文课外活动“我们的维也纳之旅还没有结束。课后,你可以再找找关于维也纳的其它资料,进一步了解这座文化古都,在博客上交流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搜集有特色的世界名城资料,与同学共享。”让学生借助博客进行后续专题学习,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锻炼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真正实现大语文教学观。
但是,网络探究学习是一种高级智慧型学习,不仅受学生思维、想象等学习习惯的影响,而且受到网络操作技能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在线留言”,迫于时间限制,学生交流得还不够充分。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8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中,抓住“摇篮”的特点展开教学,学生从自己的感悟出发,从而感受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在摇篮的畅想中,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文本自然融合。在摇篮的畅想中,学生灵动的思维得到激发。让学生通过朗读将自己的.向往表达,使学生的梦想也从摇篮里出发,这种体验很好地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为学生埋下了音乐的种子,学生兴趣盎然,在朗读中品味乐趣,在朗读中感受到了维也纳音乐的魅力。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9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
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首先可以利用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心句;其次,一定要在学习课文前我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如果没有补充一定的背景材料,就难以解决这一问题。经过预习,课上就产生了一个小小的亮点。我问学生:“维出纳是大音乐家的摇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些街道、公园。都会命什么名呢?”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兴趣被调动起来:“贝多芬公园、海顿礼堂、莫扎特剧院、莫扎特街道、施特劳斯会议大厅、舒伯特公园、海顿公园……但反思整节课,我觉得个性化朗读还是做得不够好。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如果能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展示,使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和体会,这节课也许就会更加激发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效果也会更好些。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0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本课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具有独立性、个体性。阅读教学要关怀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在教学中,我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拓宽了语文教育。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主要在语文课上。因此,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的。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学习课文前搜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一幅幅展现维也纳美丽、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给了学生一个很直观的印象,他们能真切地感悟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金色大厅”里举行新春音乐会的视频,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这些感性的东西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效果不错。
3、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感悟体验。
教师在课中加强朗读训练,抓住关键的语言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感悟体验。如,我指导学生抓住“到处”、“许多”、“就连……也……”来体会维也纳这座城市到处都是音乐。再提出:“假如我们漫步在维也纳,我们会看到什么?除了课文描写的,你还看到些什么?”等。我们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有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思想的余地,使学生将已经内化的语言再外化,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4、多媒体的使用,为学生创设信息平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这项现代教育技术,是时代所趋,形势所迫。多媒体教学示了它独有的优越性:它给孩子创设了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这样,他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入情景,学习课文。这样,学生在问题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摄取各类信息。同时也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方法,从而构建文本意义。这些都是常规的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的教学中,播放优美的古典音乐,观看精美的维也纳风光图片,好看的表演,维也纳城市的影像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这座城市之中,学生们在其间快乐地畅游,接受着高雅艺术的熏陶,使他们身临其境,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上课,我感受到了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使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学生们在这节课上通过浏览、查阅,确实学到了很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或是其他很多知识,可是语文课上应该听到的读书声却少了,说话的练习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自由浏览和个别学生发言。如一节课上学生看看、讲讲,再看看、讲讲就结束了,最基本的语文课应该进行的朗读练习却被忽视了,仔细想想上的似乎不是语文课,而似乎有点像社会课,感觉不伦不类。在这一点上,一开始我定位得也不够准确,在教研组探讨以后,我的心里有了清晰的认识——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管用什么方式来上,都应该还语文课本来的面目。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思考的结束,在这次上课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如下认识:成也多媒体,败也多媒体,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好这新式武器,是我们该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它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而那种无视教育本质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要求,大张旗鼓地盲目开发,无限制地扩大课堂容量,其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要知道东西再好,吃多了也会不舒服,语文课堂的教学也应注意营养的搭配,语文应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而不仅是容量。其次,多媒体教学中有着精彩的画面,但课堂中更应有教者精彩的语言。教者犹如解说员,自身语言的感染力是不可忽视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教者语言的优美,才能熏陶出学生优美的语言,我们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取知识的甘泉,我们应能让学生如坐春风,而不是如坐针毡。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1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这样一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朗读感悟,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无法充分实现,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引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这课文的教学目标:1、自学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2、继续学习积累与表达,在阅读中读懂文章结构,学习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3、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针对这三个目标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接着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提问,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由于课文描写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较难理解,因此,我制作了许多图片,帮助学生通过比较直观的画面的欣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学习第一节时,老师让学生看图片,欣赏维也纳的风光,知道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为了说明音乐在当地的普及,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贝多芬广场、海顿街……等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效果不错。
最终我将目标落实在朗读上,只有让学生读出、悟到,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我在教学中尽量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虽然给学生创设了音乐的情境,让学生去感受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但是学生的情绪还是跟着老师一起走,没有很好的发散出去。原因在于教师不能脱离教案,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如: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一个问题,认真仔细地读课文,将自己读后的感受在小组中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确实考虑到了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但在交流过程中,老师还是针对着一个一个问题而来,看似教学过程很流畅,但学生的思维被老师控制了,因此真正的感悟没有到位。从而我也感受到了,我所制作的课件不应该为教案服务,而是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做铺垫。那么,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才会得到真实的感悟,真正的感悟。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2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在“世界各地”这一主题单元中,由于我已经带领学生从中国西安的秦兵马俑走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再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在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基础上,我打算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初读,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当我问:“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懂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给你自己选择,你最想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教室里一下热闹了起来,大家热情高涨,兴趣盎然,有的说想小组赛读,有的说想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有的说想打擂台赛,最后大家统一意见:采用小组比赛和个人擂台赛这两种方式进行。结果学生学得认真,效果比平时教师引导学的好得多。
第二课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学生更有一种主人翁之感,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去,就连平时很少发言的一位学生读了第三自然段后也发出这样的`慨叹:“太有意思啦!可惜我没能在这座城市生活。”这两节课,我和学生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度过,正是因为我在课堂上实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选择学习内容,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让个性化之花盛开在阅读教学中。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3
4月22日,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16课《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由于教学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所以只能把重点放在生字词的教学上,对课文内容只能整体感知一下。
教学中,我以音乐《蓝色多瑙河》导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去质疑,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生字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去画出生字和词语,通过指名读、领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读书形式去掌握字音字形。在词语理解方面,通过学生互相帮忙解决的。整个过程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在生字书写时,先让学生说说哪些字难写,再请学生上黑板书写,其他学生在随堂本上完成,对写字的评价还是放手给学生,学生讲的不全面时,我再进行补充,随后请那几个学生再次书写,最后我对学生书写仍存在难度的字进行范写。
但一节课上下来,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
1、课堂上注重了写的指导,写的`训练,但时间稍短。
2、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还需要进一步推敲,要关注细节。比如设置阅读要求不够明朗,板书不够美观等。
3、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如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随时记笔记的习惯,批注批重点词等。
4、教师自身的素养还有待于提高,如课堂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重复学生语言的现象比较严重。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4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
《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篇课文给学生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课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
语文课堂不仅要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要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因此,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学习课文前搜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
3、本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对学生进行分段训练、句式练习的好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两个问题: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和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音乐之都”的,让学生明白这是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从阅读的角度提出问题,后者是从表达的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的2、3、4等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这一小节的总起句,可以用来直接概括节意,同时也归纳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全文围绕总起句介绍内容,这样的结构清晰,体现了重点。形式和内容都能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因此我让学生截取生活中的印象,用文中的句式介绍熟悉的一处景,将学得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再一次在实践中运用。
第五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这样一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朗读背诵,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无法充分实现,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引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以此为主线,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具有独立性、个体性。阅读教学要关怀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而对于同一语言材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课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
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拓宽了语文教育。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主要在语文课上。因此,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的。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2
现代教育需要培养人具有世界的眼光。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就是具有这种价值取向的好教材。
世界文明是多极化的,不能只看见华夏文明的灿烂而无视其他国度的文明。
作为世界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凝聚着欧洲古典音乐的精华,历来受人景仰。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的素养,感受音乐的高雅,同样是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达到理想效果的。
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这样的音乐大师曾经在维也纳度过了大部分的音乐生涯,他们的许多代表作都是在维也纳这座美丽的城市里谱写完成的。
课文写的内容还涉及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风土人情,是一篇介绍旅游资源的绝好的解说词。
通过课文的学习,可以掌握分节描写、突出重点的写法。每一节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一节的重点。每一节后面的语句都是写具体的内容。
文章文字很美,通过品读也能让人体会到音乐的迷人和高雅。它在文法、结构和陶冶情操上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的确是篇好文章。教学中 ,先指导学生从全文通读,围绕一个中心“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作者从她的地理位置写起。接着,文章就从维也纳特有的人文景观,如城市的历史、城市的装饰、市民的习惯以及歌剧院具体描述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层次之清晰,角度之全面,让人不得不概叹她为音乐之都。
其次指导学生从段落细读,这种感觉更为强烈。“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小节,列举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五人,他们代表着世界古典音乐史的最高峰,他们在维也纳生活、谱曲、演奏,使得古典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他们手中日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维也纳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古典音乐的发源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小节,更可以让人们对“音乐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乐装饰着。尤其是“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一小节,既是赏读训练的好材料,又是写作训练的好范例。它的段落结构与前一小节相仿,但比之又更富有诗意。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欢乐还是庄严,古典音乐从时间、空间、场合上多维地渗透进维也纳人们的生活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更有趣的是”与上节“就连……也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深一层地突出了维也纳音乐的无所不在。
课文举了“国家歌剧院”来说明歌剧院、音乐厅的星罗棋布,极富典型性。两种建筑物的描写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都十分有序。“国家歌剧院”按由外及内的顺序描写,而“音乐之友协会大厦”按由下至上,由两边到中间的顺序来进行描写。这对学生把握状建筑之物的作文来说,有着指导意义。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3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全文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课文第二、三部分是重点,它们充分说明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及其在世界乐坛上的影响。
课文通俗易懂,理解上应该不存在较大的困难。《教学参考用书》上说这是一篇散文,可是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有说明文性质的文章。在对维也纳音乐之都这个性质了解的基础上,从语文特性上来说,让学生继续熟悉总分结构段,领悟其优势的同时,尝试着从处所写作手法入手,对学生进行练习训练;从文化层面上来说,让学生走进古典音乐的世界,让学生明白除了周杰伦,世界上还有那么好听的音乐,能够打动人心的音乐,感受到古典音乐的魅力。读读课文,觉得文字在通俗易懂的同时,显得过于苍白。如果这是从课文出发,学生也许能明白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但对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却一无所知。所以我觉得教师和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充实课文是必不可少的`,文字的、图片的、影象的,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文字背后的内涵张显出来。比如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斯特劳斯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作用,比如金色大厅每年一次的新年音乐会等。展示资料的时间不要拘泥于课堂,完全可以分流,对于大家看得明白的文字说明,可以放在课余时间,作为学习前的铺垫。课堂上我们不必花大段的时间去交流资料,图片可以边读边欣赏,(尤其是插图),一些资料可以通过我们的语言设计,用导读的方式自然的容入到朗读中,作为一种旁白,成为课文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更是感情的累积。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4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中,抓住“摇篮”的特点展开教学,学生从自己的感悟出发,从而感受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在摇篮的畅想中,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文本自然融合。在摇篮的畅想中,学生灵动的思维得到激发。让学生通过朗读将自己的向往表达,使学生的梦想也从摇篮里出发,这种体验很好地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为学生埋下了音乐的种子,学生兴趣盎然,在朗读中品味乐趣,在朗读中感受到了维也纳音乐的魅力。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5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这样一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朗读感悟,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无法充分实现,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引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这课文的教学目标:1、自学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2、继续学习积累与表达,在阅读中读懂文章结构,学习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3、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针对这三个目标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接着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提问,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由于课文描写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较难理解,因此,我制作了许多图片,帮助学生通过比较直观的画面的欣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学习第一节时,老师让学生看图片,欣赏维也纳的风光,知道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为了说明音乐在当地的普及,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贝多芬广场、海顿街……等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效果不错。
最终我将目标落实在朗读上,只有让学生读出、悟到,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我在教学中尽量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虽然给学生创设了音乐的情境,让学生去感受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但是学生的情绪还是跟着老师一起走,没有很好的发散出去。原因在于教师不能脱离教案,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如: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一个问题,认真仔细地读课文,将自己读后的感受在小组中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确实考虑到了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但在交流过程中,老师还是针对着一个一个问题而来,看似教学过程很流畅,但学生的思维被老师控制了,因此真正的感悟没有到位。从而我也感受到了,我所制作的课件不应该为教案服务,而是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做铺垫。那么,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才会得到真实的感悟,真正的感悟。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6
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时,以此为主线,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具有独立性、个体性。阅读教学要关怀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而对于同一语言材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课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
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要拓宽语文教育。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主要在语文课上。因此,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的。
(2)
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材料如何呈现,是教师直接提供,还是让学生自我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时反映出不同的教学观念。
因此在学习资源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到课堂学习的需要,《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资源分为两个部分——创设情景的多媒体课件和以《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主题的页。
1、多媒体课件演示:提供大量图片和音乐,拉近学生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
2、《音乐之都维也纳》主题页。分为五个部分。
(1)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个别词语及维也纳的地理位置。
(2)音乐家的摇篮:提供世界著名音乐家在维也纳成名的足迹。
(3)音乐的城市:提供大量的音乐雕塑图片及文字资料。
(4)音乐的传统:提供维也纳悠久的音乐历史及演出资料。
(5)音乐的殿堂:详尽介绍“金色大厅”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种媒体课件资源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境,为个性化的朗读作保障。
在教学中,一幅幅展现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2、提供背景材料,解决教学难点
用网络信息技术超链接的呈现方式简洁而鲜明地将有关“音乐之都维也纳”呈现给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点击阅读,然
后通过讨论,帮助理解“音乐之都”这美称的含义,这样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以学生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
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为学科教学目标服务。
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多年,人们一直关注的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学科教学目标为先”观念也逐渐为开展实践的教师认可,但是信息技术支持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适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明晰的。如我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就运用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结合,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分五方面展示出来,“美”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体会,整堂课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一目了然,利用较少的时间,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也为激起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供了基石。
2、组织的信息资源,必须与教学内容融合,考虑到学生认知、情感基础。
网络资源多元的,有时甚至是冗杂的。这些资源的选择和组织,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融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组织信息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基础,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只有如此,资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我制作了专题站,让学生根据课文教学要求主动在网上查询有关维也纳的资料。他们有的查看介绍维也纳的图片,有的查看介绍维也纳的文本,有的同学则欣赏维也纳的音乐。通过网络学生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构建,并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达到有目的的构建知识。
3、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与素质教育要求结合起来,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网络信息技术介入后,形成的新型学习环境使教师不得不释放教学民主,还学生以学习主体,教师必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改变教学方式,将探索性学习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倡导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网络为学生提供有关维也纳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感性资料,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学生想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激烈的讨论、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处于极其兴奋状态。课后学生们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了,有上网、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经常鼓励我们,比以前和蔼可亲了。可见用新方法教学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完全改变了以往分析课文的固定程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
(3)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小节,列举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五人,他们代表着世界古典音乐史的最高峰,他们在维也纳生活、谱曲、演奏,使得古典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他们手中日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维也纳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古典音乐的发源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小节,更可以让人们对“音乐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乐装饰着。尤其是“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一小节,既是赏读训练的好材料,又是写作训练的好范例。它的段落结构与前一小节相仿,但比之又更富有诗意。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欢乐还是庄严,古典音乐从时间、空间、场合上多维地渗透进维也纳人们的生活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更有趣的是”与上节“就连……也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深一层地突出了维也纳音乐的无所不在。
在教学中,一幅幅展现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7
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学习课文前布置学生搜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老师在课前也搜集到了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提供大量图片和音乐,拉近学生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
在教学中,一幅幅展现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课文的学习中,用摇篮说句话时学生的思维有些窄,说不出来,想想也确实不好说,即使出示了填空“学校是的摇篮。少年宫是()的摇篮。”仍然开拓不了学生的思维。急!另外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环境的变化,使得一小部分的学生注意力有了些许的分散,游离于课堂外了,觉得遗憾。
《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教学思考:
在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这课时,我个人觉得比较注重营造音乐之都的氛围,通过图片的展示、作曲家的介绍、金色大厅的渲染让学生走进音乐的圣殿。同时,同时还设计了一些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对书中的语言进行提炼和运用。可上好后感觉节奏较快,很多该深入领悟的地方还不够扎实。就拿第一节的教学来讲。我重点讲解了“首都”和“音乐之都”中“都”的意思。但对于“阿尔卑斯山”“盆地”“多瑙河”等地名却未做介绍。讲解了“麓”是山脚的意思,但未放在“北麓”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中让学生来理解。后来想想,一张地图就可以解决以上所有问题。其实整个小节可以穿起来讲解,一气呵成。既让学生对国家、城市、山脉、河流的方位有所了解,又能烘托气氛,把学生带进音乐之都的场景。
《音乐之都维也纳》反思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维也纳,了解维也纳,课堂上我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欣赏精美的图片,可以省略许多语言的渲染。比如:王宫花园草坪上的那个用玫瑰花组成的“高音谱号”、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金色大厅的“金碧辉煌”等,学生一看图片就明白了;另外,文中出现了一些大音乐家,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我就适时地配上他们的经典作品,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舒伯特的《小夜曲》等,学生还进行了一次音乐之旅。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8
这节《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主要有三个板块:一、导读第2自然段,学习“总-分”写法;二、依托课文第3、4自然段,在框架图的帮助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其中穿插词语用意的指导;三、依托课文第5、6、7自然段,尝试独立阅读。其中穿插说明方法的指导。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从学生本位出发,由扶到放,逐层递进,最终向着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语文的方向走去。语言点的训练和说明方法的指导旨在强调语言有时需要细细地嚼,目的不仅是为了品味,也是为了表达。课后对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思考,领悟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仍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
一、细节处理仍可提升。
新课程标准指出五年级学生学习词语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课后练习题的引导下,这节课主要抓了“摇篮”和“掺和”两个词语来品读。就“掺和”这个词语,这堂课上的教学是这样的:
【教师问:这里的“掺和”是什么意思?乐声是听到的,花草的芬芳是闻到的,它们似乎是不搭界的两件事物,怎么能混合在一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互相补充。教师再点拨:“有这么多相通的地方,当然可以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词语用得妙,让人仿佛和维也纳一起沉浸在音乐声中,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欢乐。”】学生在提示下找到了音乐与花香可以融合的几处,比如它们都在空气中飘荡,都让人觉得非常快乐等,理解了“掺和”在文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维也纳音乐带给人们带来快乐。但是,要么不教,要教就要教透,“掺和”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个词语的体会可以再深入。
勾连课题“音乐之都维也纳”,维也纳的魅力在于音乐,题眼“音乐”可以在这里发挥效果。如果在学生推想出意思后,打开维也纳露天音乐会的画面,再播放一段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启发学生在音乐声中想象花香飘来,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或许能将学生带到维也纳的音乐会上。那么,花香融于音乐、音乐融于生活的感受会更真切,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的主题是不是也更清晰可表了。
参透编排的用意,这是教好这篇课文中的.两个词语的前提,研读新课程标准则可以指导我的教学更加深入有效。今后,要更好地利用好这把衡量我的教学的尺子。
二、小组合作仍需加强。
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锻炼的,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更多尝试。这节课上放手由小组合作学习的时空较大,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也比较有效。在教学准备时,我预设了这班学生的合作能力,设计了清晰的步骤(包括小组汇报的步骤),并预设了学生可能谈及的感受。
实际课堂呈示的也确实是过程的条理性,尽管学生在这种方式的学习中有自己的实践尝试,学习反馈的质量也还可以,但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来说还是要着力加强的。尤其是学生的表达方面,要通过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相互的沟通,激发有质量的交流与表达。
1.说框架图的学生表述要更清楚、准确。比如:这段话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分别举了哪几个例子。学生表述的语言要求规范,说得明白,其他同学才能听清楚,方便交流。
2.说自己感受的学生要引导其它同学一起关注自己的阅读点。比如:请同学们关注第几自然段的某某词,它的意思是什么,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别的同学就可以很快找到要交流的内容
3.请其它组互动的同学有导向性。比如:请某某同学也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或者请第几组来说一说你们的理解。一方面要指明发言人,另一方面要指明谈话的内容。
另外,组与组互动的形式也可以更丰富,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体验,激发更多的学习灵感。
三、框架图还可做文章。
备课的初稿不是用的框架,用的是课上常用的表格,主要服务于对课文的梳理。定稿改用了框架图,不仅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理清了教与学的思路,还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学会“举例子”这个说明方法,可谓是这节课的功臣。课前,我以导读的第二自然段为例,打好了框架图,填好了内容给了一个学生可参照的范本。再按其它课文内容制定了三个空白的框架图,分别是第3自然、第4自然段、第5、6、7自然段的框架图。课上,学生便按框架图合作学习。
现在想来,既然是放手了,何不放得更畅,既然有了可循的方法,由着学生去读去画好了。尽管课前无法预知学生会画出什么框架来,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只要学生弄明白了所学内容哪句是总,哪句是分,再画几个圈来做框架应该不难的。再说,抓住了“总-分”这个要点,即使学生不是画圈,却画了方框,也是一样可以表达的。
学生什么地方需要帮助,什么地方不需要帮助,我应该想得更明白。我想,如果给一点距离,学生就有跳一跳的机会。大胆地信任学生,该放就放,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会更大,创造性会更强。
另外,最后指导学生自学一块,如何启发学生发现文字的规律,简单明了地用概括的语言说出来,我没能想透彻。相信方法得益于多思勤学,勉励自己要不断改进,为学生发展再多一些耕耘。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9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在“世界各地”这一主题单元中,由于我已经带领学生从中国西安的秦兵马俑走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再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在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基础上,我打算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初读,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当我问:“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懂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给你自己选择,你最想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教室里一下热闹了起来,大家热情高涨,兴趣盎然,有的说想小组赛读,有的说想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有的说想打擂台赛,最后大家统一意见:采用小组比赛和个人擂台赛这两种方式进行。结果学生学得认真,效果比平时教师引导学的好得多。
第二课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学生更有一种主人翁之感,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去,就连平时很少发言的一位学生读了第三自然段后也发出这样的慨叹:“太有意思啦!可惜我没能在这座城市生活。”这两节课,我和学生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度过,正是因为我在课堂上实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选择学习内容,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让个性化之花盛开在阅读教学中。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0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
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首先可以利用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心句;其次,一定要在学习课文前我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如果没有补充一定的背景材料,就难以解决这一问题。经过预习,课上就产生了一个小小的亮点。我问学生:“维出纳是大音乐家的摇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些街道、公园。都会命什么名呢?”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兴趣被调动起来:“贝多芬公园、海顿礼堂、莫扎特剧院、莫扎特街道、施特劳斯会议大厅、舒伯特公园、海顿公园……但反思整节课,我觉得个性化朗读还是做得不够好。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如果能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展示,使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和体会,这节课也许就会更加激发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效果也会更好些。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1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
《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篇课文给学生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课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
语文课堂不仅要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要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因此,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学习课文前搜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
3、本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对学生进行分段训练、句式练习的好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两个问题: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和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音乐之都”的,让学生明白这是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从阅读的角度提出问题,后者是从表达的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的2、3、4等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这一小节的总起句,可以用来直接概括节意,同时也归纳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全文围绕总起句介绍内容,这样的结构清晰,体现了重点。形式和内容都能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因此我让学生截取生活中的印象,用文中的句式介绍熟悉的一处景,将学得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再一次在实践中运用。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2
4月3日,我在本校的公开课上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是一篇散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教学中,我本着上“素课”、“真课”的思想,以“课标”为抓手,围绕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拓展写话、说话训练,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紧扣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以“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作音乐之都”这一中心问题为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设疑、解疑,充分与文本对话,从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理想的课堂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节课上下来,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
1、课堂上注重了10分钟写的.训练,说的训练,读相对来说就显得不够丰满。
2、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还需要进一步推敲,要关注细节。
3、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如随时记笔记的习惯,批注批重点词等。
4、教师自身的素养还有待于提高,如课堂评价语言贫乏,课堂指令不够具体、明白等。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3
《音乐之都维也纳》用优美的笔触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生动地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全文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有详有略。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为此,我建构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专题学习网站,用生动的文字(维也纳特色介绍、音乐家简介等)、丰富的图片资料(内容涉及维也纳城市风景、音乐家像、演奏场景、歌剧院、“金色大厅”内景等)、精彩的视频播放(新年音乐会等),配合名曲欣赏(《蓝色的多瑙河》等)补充更多关于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信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采用活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认识维也纳,全方位地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
一、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关于维也纳的网络资源数不胜数,这些资源的选择和组织,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融合起来,才能真正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在组织信息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基础,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我本着“学科教学目标为先”观念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通过专题网站展示出来,使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和体会,整堂课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利用较少的时间,突破了教学难点,激起了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起始,我利用维也纳风光动画,使学生整体感知维也纳“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特点,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维也纳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课文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在学习“音乐城市”这一部分时,学生借助专题网站“漫步维也纳”,从众多的音乐家塑像、许多用音乐家名字命名的城市建筑和巨大的音乐符号中感受到维也纳浓郁的音乐氛围,带着深入的感受通过朗读真正表现出“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在教学中,一幅幅维也纳的迷人图片,一段段优美的音乐,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阅读课文自然有了更深刻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内涵。
二、抓住感情朗读和丰富想象扎实训练
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能“读得进”、“用得出”,要训练得扎实、到位,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在充分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朗读和想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音乐摇篮”这一部分时,我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网站的补充资料了解音乐家的伟大成就,欣赏具有特色的“优美的乐章”,想象“从两段名曲中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在学习《二泉映月》的基础上,感受到了乐曲表达的情感,体会到了音乐家的鲜明个性和乐曲的“优美、不朽”。从而进一步理解“摇篮”的意思,深入感受“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
在教学“音乐城市”这部分时,我设计了这两个环节:(1)看音乐家的塑像展开想象“你看,这是贝多芬石像,他静坐沉思,仿佛在思考什么?这是施特劳斯铜像,他手拉提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想象回答:“贝多芬静坐沉思,仿佛在思考着新乐曲的创作。”“施特劳斯手中的提琴,传出了悠扬的《蓝色的多瑙河》乐曲。”……(2)创设情境,采访游客“这位游客,你看到这么鲜红而又巨大的高音谱号,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我感受到了浓郁的`音乐氛围!”“我觉得维也纳人民特别爱音乐,就连草坪也要用音乐来装饰,其它的就更不用说了。”……从学生的想象中不难看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是深层次的。由“音乐塑像”“音乐符号”展开想象,能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出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魅力。
三、借助网络平台拓展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课堂教学是有限的,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拓展学习空间。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利用网络向学生展现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盛况。学生欣赏着这欢乐的乐章,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录像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深入地体会到了“金碧辉煌的金色大厅,给维也纳戴上了璀璨的光环,让音乐之都维也纳声名远扬。”
在教过《音乐之都维也纳》之后,及时组织相应的语文课外活动“我们的维也纳之旅还没有结束。课后,你可以再找找关于维也纳的其它资料,进一步了解这座文化古都,在博客上交流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搜集有特色的世界名城资料,与同学共享。”让学生借助博客进行后续专题学习,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锻炼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真正实现大语文教学观。
但是,网络探究学习是一种高级智慧型学习,不仅受学生思维、想象等学习习惯的影响,而且受到网络操作技能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在线留言”,迫于时间限制,学生交流得还不够充分。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4
本次口语交际,我结合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指导学生围绕城市的特点,对自己所选择的城市作具体介绍。本次口语交际是建立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的,因为这些城市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通过回去搜集资料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这一次的口语交际活动中,事先我告诉他们将举行一次比赛,每个同学都得认真准备。学生们开始第一步的工作——找资料,有的是电脑上查找的,打印了好几张纸——不仅是一所名城。还有的是参考《课课通》的,他们还在书上进行了一些修改。资料的收集为进行交际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孩子们的资料可以说是多而杂,因此课堂上我先让他们回忆《音乐之都维也纳》介绍的重点是什么,又是怎么介绍清楚的。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最主要是把城市及美称之间的关系说清楚,接着他们开始整理自己的.资料,并在小组内进行初次介绍。后来每组推荐两位代表到班级内进行介绍,全班同学当评委,分别从介绍内容和交际态度两方面进行评定。通过这样找、说、评的过程,学生不仅积累了课外的知识,而且经历了整理资料、大胆说话的过程,我想收获还是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