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和平街小学 周露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苏轼36岁,担任杭州通判。一天他 和朋友们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苏轼为西湖所陶醉,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又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此诗是他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之一。学习这首诗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入手,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这样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着强烈的表现欲都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这对于感悟诗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进行课外的拓展有很大的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背诵。③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方面:
①通过对古诗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对古诗学习方法的引导与掌握,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②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入诗中的意境,感悟诗情,读出诗的韵味,进行诗意的理解与体会,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③把描写西湖的相关古诗整合起来,通过相同信息的互补,加强学生对事情的感悟,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诗句情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②通过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西湖之美,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诗句。
难点:体会诗句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苏轼、杭州西湖的资料,教师制作西湖风光图片、诗句意境图等多媒体课件、音乐。【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点】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
2.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在此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出诗的韵律,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学法,学会学习。
3.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濛”这个词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随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个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教学中善于运用评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高涨,在感受美育的同时,自信心和表现欲均得到很好的提高!【教学策略】
1.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
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古诗文教学的精髓在于诵读,把握这一点,也就意味着掌握了孩子们引入诗景的金钥匙。”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我在引导学生多读原文解决疑难问题时,采用多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读,自由读、齐读、默读、小组分解色读、找伙件读、表演读等有目的进行,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一节课书声朗朗。但读的训练不要在一个平面上,做到每读必有要求,每读必有收获,让学生在充裕的时间里进行自主探索,把读与语言感知、情感感悟、积累语言有机结合一起。把学生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得到展现,充分落实了主体地位。2.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通风姿。本诗的难点应该是重点词的理解及对诗描绘的意境的把握上。因此,课堂上,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首先,上课一开始,我先与学生一起回忆了上节课学过的《望天门山》,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营造上古诗课堂的初步氛围。接着我激情导入新课:“同学们,滚滚的长江水已经渐渐地离我们远去,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是一泓含情的西湖水。”教师即时呈现出一张西湖的配乐图片,并给予较长时间的欣赏,再进行下面环节的教学。
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你们一定会背不少古诗吧,你愿意背诗给大家听吗?从古到今令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动情,把祖国壮丽秀美山河描摩于笔端。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所学的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吗?出示图:天门山的诗配乐画面
1、浩瀚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诗人李白写下豪情万丈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这首诗中的山美在何处?(有气势的高山)这首诗中的水美在何处?(奔流不息的水)
小结: 祖国的这一处山水是雄伟壮阔的,多么啊!今天,我们将会去领略祖国另一番山山水水!
(设计意图:展示课内积累,又已知的知识导入新课,一则在检测学生背诗情况,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一则想让孩子们温故而知新。借助赞美天门山的雄伟,引出西湖的另一番景象,为突显西湖的柔美做铺垫,这一刚一有柔的组合,更好的体现祖国山河多姿的迷人风采。)
二、揭示题目,介绍作者及写诗背景
1、介绍西湖及诗人的写作背景。(播放西湖的风光图片并作介绍。)
西湖位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的杭州市内,闻名中外!那美丽的湖光山色,秀丽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文人默客!相传,在距今900多年前,北宋大诗人苏轼游历到此,顿时被西湖的迷人风光吸引住了,于是他便约了几位好友到西湖边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丽风光,写下了这样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篇,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那就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把这首诗的题目写一写吧!(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看看这诗的名字,真让人舒服。就好像我们感受这音乐一样,来让我们把这样的感受送到诗中来。
读出了音乐的委婉,指3名同学读。(音乐朗读)
2、释题:再读读题目,你从题目中知道什么?(请生自由说)
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媚,(师板书:晴)后来却下起雨(诗板书:雨)。诗人在湖边一边饮酒,一边观赏西湖的湖光山色,多么令人陶醉啊!让我们一起来陶醉地再读读课题!(齐读)(老师范读整体感悟)
(设计意图:讲读诗句之前让学生对西湖的景色及诗人的写作背景有个初步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品读诗句时展开想象。)
三、读出韵律,熟读诗句
现在让我们一起畅游西湖,请同学们自己练读这首诗,看谁能把这首诗读的既准确又流畅。
1、汇报检测生僻难读的字:
这首诗中有几个较为难读的字,同学们都读准了吗?谁来试试读一读。图片出示:潋滟 浓妆 艳抹(指名读 齐读)
2、汇报读并评价
相信你们把这些词放到诗句中,会读得更好!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A生读。评价:你读得真准。
B生读。评价:你读的真流畅,还有点诗人的气质呢?
C生读。评价:越读越响,越读越棒,!
D齐读:现在,让我们发挥集体力量,一起读这首诗!(生齐读诗)(2)读出节奏,熟读成诵
古人读诗,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可有趣了!出示节奏1: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出示节奏2: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出示节奏3: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
A.分别出示三种节奏:由教师领着学生读
B.一起出示三种节奏:由学生挑自己喜欢的一节汇报读(2名)。
怎么样?有趣吧!古人学习古诗的时候,就是这样一遍一遍的吟诵,最后不知不觉就把诗给背下来了。
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读,你也能把诗背一下吗?自己在座位上试试看。(指2名背)大家瞧瞧,真能背了,给他最热列的掌声吧!(全班齐背)评价:咱们的同学中真是藏龙卧虎啊!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先把书背下来,再想其意义,这是一种很好的诵读古文的方法。用各种形式的读,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趣味的朗读中,先把诗背下来,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诗意的理解与体会。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四、引导展开想象 学生自我构建 体会诗的意境美
古人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信你看看,读着读着,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的画面。
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请用你最美的语言把你的所想的表达出来。咱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汇报:从“水光潋滟晴方好” 我看到了西湖晴天的画面。
(1)从诗中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这是晴天的西湖呢?(从“晴”字中看到的。)板书:晴
指导朗读:你的眼睛真厉害,一眼就看出来。那你认为这一句该怎样读呢?(生:读出晴天的感觉)请你读一读。(2名学生)评价:老师感受到你们把“晴”字突显出来了,这可是一个朗读技巧哦。(全班齐读)
(2)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这是晴天呢?(水光潋滟)理解“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波光闪动的样子)
小结:能结合注释学习古诗,这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你真是个细心又会学习的孩子!
指导朗读:是啊,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波光鳞鳞,波光艳丽。把你的这份感受放进文字里,读读吧!(读2遍)
评价:你把这“水光潋滟”读的多美啊!这些同学能根据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进行朗读,就能读出诗的意境来,多好啊!愿意读的站起来读吧!(生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实践,总结出朗读的技巧,读出诗的意境来!)(3)过渡:同学们,晴天时诗人只写了西湖的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学生各抒己见)(4)播放西湖明媚图片和潺潺流水的音乐。
让我们欣赏一下阳光明媚中的西湖是不是有你想象中如此美丽。
解说:西湖的晴天景色宜人,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看到这么美丽的西湖,你难道不想用一句话夸赞夸赞西湖吗?
(A生:西湖真美啊!B生:西湖真迷人啊!C生:西湖真漂亮啊!)小结:然而诗人却只用了一个字来赞美它。那就是(好)(教师板书:好)不仅是“好”,而且是“方好”。你知道这方好是好的怎么样呢?(正好)小结:这个字在文中没有注释,你却能够联系语境进行理解,真不错。(5)引导想象,指导朗读:
①假如你就是西湖水中的那一条小鱼,看到那水光闪动,波光粼粼的西湖,你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着——
②假如你就是那湖岸上那随风摆动的柳条,看到那翠绿的山峰,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着—— ③假如你就是那湖岸上的一朵盛开的鲜花,沐浴着明媚的阳光,看到那水波荡漾,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着——
④假如你就是那游船上观赏西湖风光的游人,看到那碧山绿水,画一般的景象,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着——
⑤西湖的晴天真美啊!让我们一起读读吧!(齐读)
小结:苏轼的这个“好”字展现了西湖晴天的水光山色、青山绿水、柳绿花红、道出了西湖无限风光的赞美。看着看着,我们陶醉了,诗人也陶醉了。板书“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入诗中的意境,感悟诗情,读出诗的韵味。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2、品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不知道什么时候,天突然下起了朦朦细雨,西湖那明媚的风光消失了!课文那一句,描写了西湖雨天的景色呢?(山色空蒙雨亦奇。)
(1)从诗中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这是雨天的西湖呢?(从“雨”字中看到的。)(2)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这是晴天呢?(山色空蒙)理解“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雨雾迷茫的样子)小结:你也能结合注释理解,真好!
(3)展开想象一阵雨撒落到人间。这细细的雨滴洒在湖面上,滴落在青山之中,这时的山,这时的水,这时的一切,想……(学生各抒己见)(生:西湖的山在雨中朦朦胧胧的,看不清了)
指导朗读:说得真好。你能把这种朦胧的感觉读一读吗?(生读)够朦胧了吗?谁还能读得更朦胧一些?(生读)
(4)播放西湖雨天优美的图片和细小的雨声。解说:听听,西湖下起雨来了,那雨细细的,像烟雾一样,朦朦胧胧。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想说什么呢?(西湖的雨天真美啊!)
(5)用诗中的一个词,那就是:奇。板书:奇 理解:这里的奇指什么意思?(奇妙、神奇、奇特)
小结:西湖的雨天山色朦胧,雨中的景致也很特别。这里的“亦”指“也”。你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西湖雨天的美,夸夸西湖雨天的奇吗?(指名读)(6)引读:
因为有了雨,让西湖的柳树更加柔美,她在细雨中跳着优美的舞—— 因为有了雨,让西湖好像被一层面纱遮住了她那害羞的脸—— 因为有了雨,让西湖的小桥更加秀美——
因为有了雨,让西湖肥沃的土地上,扬起一片泥土的芳香——
因为有了雨,让西湖的船更加神秘,雨给她戴上了一层飘扬的头罩——
看着看着,我们陶醉了,诗人也陶醉了!(齐读)多美啊!小结过渡:你还从哪些诗句看出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呢?
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因为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
西施:大家指导是谁吗?(学生按注释回答)(出示西施图)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施呢?(因为他们都很美)小结:一语道破天机,因为他们都很美。那到底: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淡妆浓抹总相宜)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西施一样非常漂亮。西湖之美美在何处?(晴天雨天都很美)
(2)引导想象:西湖的美仅仅只美在晴天或者雨天吗?她还会美在什么时候那? 汇报:西湖的美还会美在早上:在那黎明的曙光照射下,西湖像睡美人。西湖的美还会美在中午:烈日当空,那些景物反射出光芒。……
(设计意图:诗的意境给学生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就会让学生浮想联翩,就会在感情朗读中感动不已,就会酒不醉人,人自醉。)(3)图片展示:西湖四季及早晨、夜晚图
西湖的美,美在晴天,那水光潋滟,山清水秀,令人心旷神怡。西湖的美,美在雨天,那朦胧的山色,若有若无,令人陶醉。西湖的美,美在春天:柳枝吹动,碧浪翻飞,鸟语花香,意境动人。
西湖的美,美在夏天:初夏荷花盛开,香风四起,水静风来,犹如进入清凉世界。小结:(边出示图,边叙述)西湖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早晨、夜晚,雨天、晴天都那样的美。指导朗读:
此时,苏轼站在西湖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他醉了—— 此时,我站在西湖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我醉了—— 此时,你站在西湖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你也醉了—— 此时,我们站在西湖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我们都醉了——
因为苏轼的这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使西湖享有西子湖的美喻,也正是这一个美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西湖的神韵,就让我们一起把这美丽的神韵读出来吧!能背诵的可不看投影(全体齐声配乐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扩展延伸
(1)读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让你感受到西湖之美美在何处?(柔美)(2)《饮湖上初晴后雨》堪称为“西湖”之绝唱,但它仅仅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一
粒很小很小的沙,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还有许许多多写景的古诗。请看:(大屏幕出示;播放音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水如蓝。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在这典雅而精美,深邃而隽永,浩瀚而辽阔经典诗文大世界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吧!
(设计意图:把描写西湖的相关古诗整合起来,通过相同信息的互补,加强学生对事情的感悟,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通过背诵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 晴 好 醉 美 水 雨 奇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着意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美”雨“醉”更能挖掘文章中的主题思想,让学生对文章把握的更清晰,对主体思想理解得更透彻。)【教后反思】
古诗教学很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因为内容的简短,被误以为简单而不能深入;二是因为意思的晦涩,讲解的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针对这两个问题,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课外,我安排了练笔,让学生改写古诗,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创新写作的能力。我觉得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于简单中尝试成功,是在初读的环节中,提出学生容易达到的要求“不读错字,不字掉,不添字”以期打开读的面,实现初读对内容的感知,同时,也因为大多数学生达到了要求,使他们开课就有了跃跃欲试的勇气和信心。
2、于比较中提升欲望,是通过老师的范读与学生的初读形成反差,促使他们比较,并在跃跃欲试激情中强化学习的兴趣。
3、于情趣中渗透方法,是指理解古诗的方法,比如,关注注释、调动积累、联系情境、大胆想象等,还有古诗的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不是通过枯燥的讲解,灌输的学生的,而是在充满了情趣和启发的诵读中完成的。
4、于反复中突出引领,是针对诗意的理解设计的一个说话练习,同样是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要求却分了三个层次:说清楚、说具体、说生动,教师的引领,在关键之处绽放出美丽的火花。通过这样一唱三叹的反复,是为了清晰地展开语文课堂的活动,落实语文表达的训练,又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意。
5、于变化中优化结构,是指作者的介绍放在了课堂的尾声,目的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是为最后的拓展巧设铺垫。另外,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是我自己制作的几张投影片,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指导背诵时应充分结合板书,进行指导。
第二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合集五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1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汇编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2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2、师小结.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谳诗句,悟诗意。
2、分级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材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以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练习题
1、你还知道那些关于西湖的诗篇?
引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填写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
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较更好。
由于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中始终所表达的意境。
2. 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 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明确: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使他们能在头脑中出现直观的印象,同时锻炼他们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口头表达能力)
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苏轼)
1.让学生先齐读一遍,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读懂诗意。给出五分钟,请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准确解释出全诗的意思。
3.找四位同学解释全诗,教师在旁作指导,纠正解释的不恰当之处。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在哪些天气状态下的景象?(明确: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的景色。)请说出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在描写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中的景色之后,西湖的美景又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明确: 美女西施)在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全文读完,询问学生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通判,游览了杭州的著名景观西湖。诗人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于是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状态下的婀娜多姿。)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著名诗篇。询问学生对作者苏轼的了解,包括“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指什么
(明确: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是: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韩愈,柳宗元)
全诗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第一、二句是诗人的实写,从初晴,雨后两个角度描写了西湖美好的景色。第三、四句是诗人的联想,他把西湖比作春秋美女西施,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之态,刻画出了西湖的风采神韵。因此这首诗里来被认为是吟咏西湖最出色的诗篇。也正因为本诗的出名,西湖也得了“西子湖”的美誉。
1.找出本诗中的名句,反复诵读,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课外再去找找苏轼的其他名诗,背诵,增加积累。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4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是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教棍儿、音乐播放器:《春江花月夜》(可惜没有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杭州的西湖吗?
说说你眼中的西湖。自古以来,西湖以它秀丽的景色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西湖有十大胜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白蛇和许仙的神话故事就与断桥有关)等。西湖优美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游人观光游览,很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来赞美西湖这一人间仙境。比如,北宋文学家苏轼就为世人留下了两首千古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二首。
二、理解诗的题目
生读题目,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从这个课题中,你能读懂点什么吗?
生:先是晴天然后下起了雨。
生:这是苏轼赏风景时写的。
生:苏轼和朋友在饮酒。
师:连起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三、走近作者
同学们,你搜集了那些有关苏轼的材料,请展示一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闻名于世,世称“三苏”。)
当时,苏轼在杭州任通判,呆了三年多,他为西湖疏通河流,还造了苏堤。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苏轼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当初苏轼被贬,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后来,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为“东坡肉”。将来大家有机会去杭州旅游时,可以亲自品尝一下东坡肉这道美味。
四、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你通过朗读这首诗,认为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
当苏轼和朋友正在饮酒时,到底是怎么样的美景吸引了苏轼呢?自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
1、重点指导难读字。
潋滟、蒙(多音字,本课读二声)亦(人云亦云、不亦乐乎)、欲、妆
自由试读,指名读,组词。
2、七言诗如何加停顿?试着加上,读一读。
指名试,生齐读。
3、大家会正确读诗了,想不想知道这首诗写的是意思?
怎样理解诗意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看下面的注释;问老师;查资料;多读几遍,其义自见。)
师:其实呀,还可以联系课文中的插图,反复诵读来理解,好,同学们,就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反复读读,来理解诗的意思吧。
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苏轼饮酒的画面;太阳高照,波光粼粼;有山有水;西湖;雨;雾气升腾;)
你从哪句诗里读出来的?
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太阳照在水面上,水面像金子般闪动。)想象湖水很美的画面。
为什么会这么美啊?
(因为是晴天。湖面好像是一块翡翠,像金子般耀眼。)师板书:晴方好。
师:穿越水面,你还看到什么?
生:小鱼在晒太阳。
生:青蛙在唱歌。
师:这么美的景色都融在诗的第一句中,女同学来试试。/男同学也来试。
师:晴天的西湖这么美,苏轼跟朋友们一起饮酒作诗,多么开心!可是,忽然之间,变天了!
师范读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你也来试着读一读这一句。
师:雨天的西湖的景色有何特点?
(想象画面:雨下到西湖里,像珍珠一样。)
师:怪不得,我们的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二句。板书:雨亦奇
读了这句诗,你认为作者的心情有没有受到下雨的影响?(还是很开心)
出示挂图,欣赏雨中的西湖美景。
晴天的西湖很美,雨天的.西湖也很美。再读诗歌前两句。(前两句是写景)
诗人泛舟西湖,一天之中饱览了西湖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心情无比激动,写下了这千古绝句。
再读读后两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诗人把西湖和西施相比。
你了解西施吗?(她是越国的大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传说她有沉鱼之美)
此时此刻,你站在西湖上,你想把西湖比作什么呢?
(比作明亮的镜子;比作一块翡翠)。
师:那为什么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因为西湖无论晴天或雨天都很美,跟西施一样都是天生丽质,所以西湖也被叫作西子湖。把西湖比作西施,给西湖增加了动感和活力。板书:总相宜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尽显风姿,在诗人心中流下了永恒的画卷。自古以来,苏轼的这首诗成为人们赞美西湖美景的典范之作,是对西湖美景的最全面的评价。咱们一起来试着背诵吧!
个人背,齐背。
五、加深理解,拓展
1、师:此时此刻,加入咱们正乘坐画舫在西湖上游览,你最想说什么?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丽的画面)
晴天的西湖,太阳高照,水面波光粼粼,正好展示着西湖的美丽;下雨了,山中云雾迷蒙,景致也很奇妙。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2、其实,还有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出示小黑板)大家来试读一下:(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伴奏)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一)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总共5首,其一咱们背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师:你还能引用哪首诗来抒发自己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
咱们曾经背过的一首古诗就是写西湖荷花的,还记得吗?
指名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景的赞美之情。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六:布置作业
自己积累背诵两首赞美祖国风光的诗,准备参加古诗背诵比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5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领导入1、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2、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苏轼)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出节奏。)
2、读懂诗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诗人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 1、配乐朗诵,学生听后讨论。
2、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带着你的想象再一次朗诵这首诗。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1、做一张苏轼的诗词手抄报。或有关西湖的诗词手抄报。
2、写一篇学习本课的感想。
第三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1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几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乡村的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习诗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开火车读。
3.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决重点。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在读背中,积累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自学。教师示范引领、指导朗读。
学生:自读自悟、反复读,读反复,背诵积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难。
六、教学准备
西湖风景图、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古诗内容和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七、课时安排
我用一课时完成。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赠刘景文》吗?谁能站起来大声地背一遍呢?
(学生背诵交流,教师评定。)
2.谁还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学生回答:苏轼。教师给与肯定、鼓励。)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板书课题。
引领学生读题,解疑、点拨。
4.师简介作者:苏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下面就请同学们去读读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体会作者的情怀,感受一下我国传统文化古诗的魅力,感受古诗语言的精妙、简约之美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找到新知和旧知的支点,达到学习的迁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古诗
1.要求学生自读古诗,并随文识字,解决字词难题,读通读顺。
(学生读书,教师走进学生相机指导。)
2.出示课件:古诗文
(1)指名朗读古诗,训练学生朗读,顺便解决字词难题。
(2).男女生开火车读,小组开火车读,训练朗读,指导朗读。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4).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这样的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不同层次的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朗读,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精读古诗,品读意境美,赏析佳句。
1.指名学生读古诗文,其他同学思考:听懂了什么呢?这句话写了什么意思呢?
(学生交流,教师评点。)
2.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注释,自行解决诗文大意,先自己说,后和同桌交流,解决疑难。(培养合作精神)
3.交流理解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4.训练学生熟读成诵(给足2分钟时间),交流背诵训练(达到当堂训练、集体训练)
这样的环节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语言概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交际能力和训练记忆力,又达到集体训练和当堂训练的目的。)
(四)、美读古诗,体会意境美、语言美、景美情更美。
(1)、教师再度示范读,以有效指导朗读。
(2)、学生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增强读的效果和能力。)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大文豪、书画家、诗人苏轼,仅仅用了28个汉字,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这正体现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的魅力——简约精妙,同时字里行间里也流露出作者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也可见他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都是很强的。我们学习语言就是要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课堂总结是想让学生更加明白一节课学习的重难点,明确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给学生内心的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六)、拓展升华,学以致用。
同学们,请你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运用你们学过的语言,恰当地用上一些美词美句,来描写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的美丽景象吧!要让读者一看、听者一听就能明白你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1.学生习作练笔。
2、交流习作,师生评定。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对比写,让学生明白对于同一种景物的描述,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写法及表达方式,达到同构异想,找到知识的原点和支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写作方法,积累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运用表达和实践能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2【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小练笔《假如我能去西湖》,唤起学生的认知,提高语文素养。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3刘老师的课灵动,生动,突出的优点有以下表现: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
小组汇报,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三、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四、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加深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4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这堂课钱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第二首诗,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了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被选入课本,编者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深切感受祖国的山河美,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首诗有着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历来为大家所传诵。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加上不久前刚学过两首古诗,这对本课的理解、感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定为:
1、诵读诗句,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美景,走进诗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拓展学习,推荐阅读,加强积累
我们把目标1定为教学重点,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中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理解词义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且在这基础上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说教学理念
对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希望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读为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四、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大板块。
第一版块:揭题,解题
在开课伊始,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由江南的风景如画引到杭州西湖的美丽动人。意在辅垫情感,营造阅读期待。然后出示题目,说说读了题目知道了什么,接着介绍诗人苏轼。最后让学生看西湖美景的图片,并说说看完后的感受。我们这边的学生很少有到过西湖的,为了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我们下载了一些图片,使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交融。它弥补了单一课本教学的不足,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打下基础。
第二版块:初读诗歌
这一步,我准备分三步走。
1、根据提示自学古诗,并想想哪句写的是晴天的西湖,哪句写的是雨天的西湖。
以此来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大致内容。
2、把诗读正确。这步主要纠正一些难读的字音。
3、读出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安排我们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在初读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版块:理解诗意,走进诗境。
这样子,这堂课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环节。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这一版块我们主要采用逐句教学,整体融合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读诗句,依据注释、采用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最后背诵。品读过程中我就不一一讲述,我将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当然“晴”和“雨”还只是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好”和“奇”才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这两个字值得推敲,在教学时,老师追问:好在哪里,奇在何处,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真正理解古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创造了美。
2、由欣赏景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 “西湖”的共同点,近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感受诗人把西湖比成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说明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而学生此时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这句话我们抓住“总相宜”这个词,让学生感受西湖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风姿绰约。
此时,在此情此境中背诗,可谓“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从文字到画面,无处不在的对比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诗的魅力。这样的积累,既是显性的语言文字积累,又是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沉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边想象边读,从景中悟情。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就能把学生带进诗中描绘的意境之中。
第四版块 :拓展阅读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应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们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课上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的美。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说这课的板书,板书是这样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 西子
晴(好)淡妆
总相宜
雨(奇)浓抹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是文章教学重难点的缩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简洁的板书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最后,我想说,诗歌教学应该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之旅。我们喜欢“洗开春色无多润,染尽花光不见痕”的唯美意境。希望这节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古诗的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使它成为“一枝红杏”,学生从它身上能够更深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借助它欣赏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满园春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5大家好,我是唐山市迁西县第四小学的李心语老师。
同学们,欢迎走进古诗词微课堂。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就是西湖了,这就是久负盛名的杭州西湖,湖边耸立着望湖楼,沿着西湖漫步,走到西湖的十景之因去一阅风荷。荷花美丽迷人,这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知何时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雨中的西湖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拂堤吹晓更是生机盎然。望着苏堤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苏轼。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为缅怀苏轼,称长堤为苏堤。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首千古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题目就像诗的眼睛,理解了题目就打开了诗歌的大门。我们看看题目的意思,《饮湖上初晴后雨》饮的意思就是饮酒,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美景。起初阳光明媚,后来就下起了雨。那么初晴后雨的西湖有着怎样的奇妙景色呢,让我们来一读为快吧!
自读。读古诗要把握诗的节奏才能体会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下面我们就按照画好的节奏一起来读一读吧!再读。
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诗的内涵也很美。下面就让我们细细品味诗的内涵。我们先来看诗的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字点名了天气,和题目中的初晴相照应,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潋滟是什么样子的呢?看,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水光潋滟的西湖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的样子,潋滟的意思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好,恰到好处。晴天的西湖,水面上波光粼粼,美丽极了!晴日里的西湖是这样的阳光明媚,就是这样的西湖让苏轼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这样美,那雨后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山色空蒙雨亦奇”。空蒙,迷茫飘渺的样子。雨天的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也十分奇妙。是啊,雨中的西湖云雾缭绕,是多么神奇美妙啊!所以诗人不禁吟诵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把西湖在两种天气下的风姿展现了出来。“晴方好”“雨亦奇”写出了对不同美景的赞叹!一天之中,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了西湖淡妆的奇妙,诗人不禁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你了解西子吗?西子就是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传说西施在河边浣纱。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这里作者是在借西施赞美西湖天下第一、美丽无比。如果把西湖比作西子,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一个总字写出了西湖不仅仅是晴天、雨天,一年四季总是那么美。诗人用绝色的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以生命,而且心情别致,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正是因为这个巧妙的比喻,西湖从此有了西子湖的美称。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晴天、雨天不同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就让我们带着这份赞美和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再读
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丽啊不只是苏轼,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还有许多文人墨客为它写下了美妙的诗篇,同学们课下可以去搜集相关的诗篇,读一读背一背吧!这节课的学习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6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品读古诗词就像品茶的清香,酒的醇厚,让人陶醉其中。《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首诗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姿和雨姿的美好奇妙,“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训练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三大版块:
第一版块: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在开课伊始,我通过描写西湖的诗句让学生来感受美丽的西湖风景,意在拉近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通过对让学生来介绍苏轼,营造阅读期待。从而引出课题,分析初晴与后雨的天气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诗句,品味诗意
首先要求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接着让学生划分节奏,读出节奏,并让学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兴趣。
第三版块:精读诗句,培养情感
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课件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天和雨中的西湖美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所以在课堂的最后我拓展了其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西湖不同的美。
领略不同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感官,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朗读、想象、表达,从而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和胸怀,欣赏诗句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古诗的光彩在学生诵读、感悟、理解、想象中激发出美丽的火花,让学生爱上古典诗词并沉醉其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7内容与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中的两首——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潋滟晴方好,毕竟西湖六月中,山色空蒙雨亦奇。风光不与四时同。
欲把西湖比西子,接天莲叶无穷碧,淡妆浓抹总相宜。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一首由景入手,然后抒发感受,第二首则相反,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然后写景。两首诗都是描写西湖夏季的景色,均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因此,定课题为《西湖组诗》。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诵读为基本方法,做到以读带情,以读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共六部分
一、导入新课。由学生背诵《忆江南》《望天门山》等写景的诗词导入新课,自然引也对西湖组诗的学习。由旧知过渡到新知,温故知新,亲切自然。
学生自读——读通诗句——根据注释自学、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在品读过程中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抓住“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出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犹如一块巨大的宝石,熠熠生辉。以及雨中西湖的朦胧、神秘。让学生边想象边诵读,从景中悟情。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把学生带进诗中描绘的意境之中。
2、由欣赏景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西湖”的共同点:一是都在杭州;二是名字均以“西”字打头;三是两者都娥娜多姿、温柔娇美、天生丽质。近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感受诗人把西湖比成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淡妆浓抹)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成了赞美西湖的巅峰之作。而学生此时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随着学生对西湖组诗的学习,逐步加深理解,感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
三、学习第二首。(出示诗)
西湖自古美名传,无数文人都赞美过它,由此转入对杨万里的《晓出净慈诗送林子方》的学习。
1、学生读通诗句。
2、然后说说如果根据诗意画一幅画,你会用怎样的色彩,画成什么样。引导学生抓住“接天、无穷碧”想象荷叶之广袤,视野之宽阔;抓住“映日、别样红”感受花之鲜艳,这是对学生进行说和想象的训练点。比如:荷叶的描写,由一片绿叶到一湖绿叶,直到水天相接处,蓝天、碧叶、红花相映成画。让学生在丰富想象中感受美,并用读表现出来。六月西湖,碧叶红花妆扮,浓妆艳抹,品湖之浓艳,这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学习第二首,既是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加深理解,又以此句抒情。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应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我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钱塘湖春行》。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及春天西湖的美,再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加深理解。
2、为全面感受西湖美,体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妙,再欣赏雪中西湖、秋之湖、月下西湖的美景。(板书:秋、雪、冬)此时,学生完全感受到西湖“晴阴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画屏。(板书:皆成景、入画屏)
举行跨时空的赛诗会,教师语言铺设情境,学生以不同诗人身份吟诵四首古诗,既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深化对诗的感悟,又把同一题材的诗串在一起,便于记忆。
六、最后,以超市的形式出示作业,给学生选择余地,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下。
第四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实录汇总
一、轻松谈话激兴趣
师:同学们,见到你们我真高兴!你们高兴吗?
生:(大声地)高兴。
师:灿烂的笑脸和响亮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的热情。认识我吗?
生:(摇头)不认识。
师:我来说,你来猜,好吗?
生:好。
师:我可是沾了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光,我和王昭君同姓,我姓什么呀?
生:王。
师:你好!
生:王老师好!
师:真有礼貌。我和美女杨玉环同名,你知道我的名儿吗?
生:(大声地)王玉环。
师:哎,就是我。很高兴认识你!
师:知道我来自哪里吗?
生:(摇头)
师:我相信唱两句你就知道了。借你们的小手用用,帮我打打拍子,好么?(师唱:清江画廊的土家妹,水一样的清纯水一样的美。)知道我来自哪儿了吗?
(播放清江画廊的风景视频)感觉怎样?
生:很美。
生:真是太美了。
师:我喜欢你们这样夸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可谓是美名远扬,今天我有一个不情之请,想请你们帮个忙,好吗?
生:好。
师: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的客人,我想请你们帮我的家乡做做宣传,让会场的老师都到我的家乡去旅游。(课件出示: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请生读)
师:谢谢你们,有了你们的宣传,我相信我的家乡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上课铃声响)
二、移情导入揭诗题
师:刚才大家欣赏了我家乡的美景,现在,我们就跟随宋代诗人苏轼一起去前往美丽的杭州西湖,学习他写下的一首诗。
(指名读课题,师强调“饮”的读音)
师: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生:刚开始的时候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师:哦,天气变了。
生:他们在西湖上。
师:给“饮”组个词。
生:饮用、饮料、饮酒……
师:对,“饮”在这里是喝酒。题目意思就是——
生: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喝酒聊天,开始的时候是晴天,后来又下起了雨。
师:弄懂了题意再来读课题,相信一定能读得更好。
(生齐读)
三、初读感知明大意
师:诗人眼中的西湖到底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赶快拿起桌上的课本,借助文中的拼音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
生自由读诗
师:朗朗的书声在我听来真是一种享受。谁愿意第一个来展示一下?
指名读。
师:诗中几个带拼音的字词读得可真准!(强调“潋滟”,放回诗句中再读。强调“‘亦”字,与学过的“迹”比较读,再放回诗句中读。)
师:“妆”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呢?
生:它和“壮”的右半部分不相同。
生:你看它右半部分是个女字,一般在家妈妈最喜欢化妆。
师:联系生活实际识记生字真是好办法。
师:有了大家的帮助和提醒,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准确,更顺畅。
生齐读全诗。
师:其实,古诗像歌曲一样也有自己的节奏,古人读诗也讲究停顿,这首诗怎么读会更有味道呢?自己试着读一读,读给同桌听。
生和同桌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我听他读的时候感觉就像吃藕片时候藕断丝连的感觉。(师指导生读好第一句。然后范读全诗,再合作读)
师:水光潋滟——
生:晴方好。
师:山色空蒙——
生:雨亦奇。
师:欲把西湖比西子。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结尾三个字如果停顿的时间稍长一点,给人余音绕梁的感觉,就像(师范读“总相宜”。)是不是更好?
(生一起读最后一行,再两名学生个别读,最后齐读)
四、吟诵想象入诗境
师:大家读得有滋有味,在这一遍遍的读中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漂亮。
生:美丽。
生:美。
师板书“美”。
师:诗中有这个“美”字吗?
生寻找,摇头。
师:但为什么又让你感受到了美呢?请大家借助文中的插图和注释默读古诗,看看你从诗句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西湖的美?
生默读思考。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从诗句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西湖很美?
生:我从“欲把西湖比西子”中感受到了西湖的美。因为西子是春秋时期越过有名的美女,诗人把西湖比做了美女西子。
师:诗人到底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呢?
(课件出示前面句,指名读,齐读)
师:短短两句诗,一幅神奇的画卷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什么样的水?
生:潋滟。
师:也就是——
生: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能换个词吗?
生:波光粼粼。、生:金光闪闪。
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课件出示波光粼粼的水面)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样的画面吗?
生:阳光照在西湖的水面上,湖面像洒满了许多的金子。
师:像金子,多么奇妙的想象啊!
生:阳光照在湖面上,像许多星星在眨着眼睛。
师:想象真丰富。像金子,像星星,多美的西湖啊!
(生读第一句)
师:天气真好,阳光明媚,此时如果你在西湖上坐船游览,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闭眼随音乐想象)
师:睁开你们的眼睛,谁能把你看到的美美地说出来呢?
生: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着,有时还调皮地吐出一串泡泡。
师:多可爱的小鱼啊!
生:一棵棵垂柳静静地站在西湖边,长长的柳枝绿绿的,好像小姑娘的辫子。
师:这真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啊!
生:碧绿的荷叶圆圆的,早晨的露珠在上面滚动着,西湖里开满了鲜艳的荷花。
师:哇,这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可爱的鱼儿,嫩绿的荷叶,娇艳的荷花,依依的垂柳,这些美景都会在水中留下自己美丽的影子。你能把这种美丽读出来吗?
指多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我的眼前阳光灿烂。正当诗人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之中时,天空忽然下起了雨,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一幅另外的景象。
(课件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指名读)
师:你在生活中见过山色空蒙的景象吗?
生:早晨上学时,大街上有雾,近处的房子和远处的山都看不清了,好像披上了一层薄纱。
生:下雨的时候,天空中漂浮着一层薄薄的雾,就像童话中的仙境一样。
师:真是一片朦胧啊!雨中的西湖更是如此,蒙蒙细雨中,古塔小桥若隐若现——
生1: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斜风细雨中,花树烟柳翩翩起舞——
生2: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哟,雨下大了,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了——
生齐: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好一派烟雨缭绕,云雾空蒙的风光啊!刚才还是水光潋滟,现在却是——
生:山色空蒙。
师:晴天的西湖是这样美好——
男生齐: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雨天的西湖又是这样奇妙——
女生齐: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想不想看看这美丽的画卷?
(课件播放西湖美景,学生不断地发出“哇”的惊叹声。)
师:我听到大家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你想说什么呀?
生1:西湖真是太美了。
生2:西湖真美!
师:难怪诗人也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
(课件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生齐读。)
师:我们已经知道西子是春秋时期越国有名的美女。(课件出示)她可是国色天香。到底有多美呢?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想听吗?
生(兴奋地)想。
师: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服时,水中的鱼儿看到了她美丽的容貌,都不好意思浮到水面上,纷纷沉到水底下去了。西施美吗?
生:美。
师:在诗人眼中,西湖就像西子一样美!就像我们刚刚从图画中看到的那样,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无论是春天还是冬天——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无论是早晨还是傍晚——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看来,西湖不管什么时候都是这样美!难怪诗人吟道:
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好一个淡妆浓抹总相宜啊!(板书“总相宜”)
师:西湖如西子,美景如美人。一天之中,西湖的美景变化多姿,让我们好好地回味回味吧!丽日当空,千株垂柳无限风情,万顷碧波流光溢彩;细雨空降,淡雾朦胧柔情似水。诗人饮着美酒,赏着美景,他陶醉了,不禁挥毫泼墨,写下了这篇千古佳作。谁来读?
生1读。
生2读。
师:让我们一齐来吟诵这首诗吧。
生齐读。
五、积累内化悟诗情
师:看得出,今天的西湖之旅大家似乎意犹未尽,其实,诗人苏轼的一生对西湖可谓是情有独钟,他曾经两次在杭州做官,修建了著名的三潭映月和苏堤两道著名的景观,他曾经把自己办公的地方称为雨奇堂就是由此诗而来。像这样的好诗值得我们永久珍藏,请你赶快和同桌比赛背一背吧。
生同桌互背。
生个别背诵,生合作背诵。
师:其实像这样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在我国文学的宝库中还有很多,课后大家可以去收集,让我们多多读诗,多多背诗,让们的生活始终充满诗意的芬芳。
第五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中始终所表达的意境。2.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明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使他们能在头脑中出现直观的印象,同时锻炼他们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口头表达能力)
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苏轼)
二、理解诗句意思
1.让学生先齐读一遍,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2.读懂诗意。给出五分钟,请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准确解释出全诗的意思。3.找四位同学解释全诗,教师在旁作指导,纠正解释的不恰当之处。
三、体会诗歌意境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在哪些天气状态下的景象?(明确: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的景色。)请说出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在描写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中的景色之后,西湖的美景又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明确:美女西施)在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全文读完,询问学生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通判,游览了杭州的著名景观西湖。诗人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于是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状态下的婀娜多姿。)
四、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著名诗篇。询问学生对作者苏轼的了解,包括“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指什么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是: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韩愈,柳宗元)
五、教师总结全诗
全诗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第一、二句是诗人的实写,从初晴,雨后两个角度描写了西湖美好的景色。第三、四句是诗人的联想,他把西湖比作春秋美女西施,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之态,刻画出了西湖的风采神韵。因此这首诗里来被认为是吟咏西湖最出色的诗篇。也正因为本诗的出名,西湖也得了“西子湖”的美誉。
六、作业布置
1.找出本诗中的名句,反复诵读,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2.课外再去找找苏轼的其他名诗,背诵,增加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