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7、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教学重点: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教学难点:
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
请同学们背诵一下自己最喜爱的古诗。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记得,我们学过一首陆游的诗,《示儿》,谁来背一下,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指名说一下,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陆游写给儿子的诗:揭示课题:《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课题)
2、简介陆游。
3、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这里要引导学生根据“示”组词)譬如:指示、训示、表示、显示、示众等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说“示”的意思,进而说说诗题的意思)这里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体会。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三、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再次范读,学生跟着读
2、布置自读要求:(指名读一下)
要求:(1)学生自己读这首古诗几遍,要求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学生明确要求后自己认真的练习朗读。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要求富有感情的朗读,检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等等。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作及时的评价指导。
四、学习理解
我们读好了这首诗,是否还想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呢?
1、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第一行,说说关键词并理解一下:如: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留多余的力。换句话说就是“用尽全部的力气”。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读书学习)是不遗留多余的力气的。或者古人学习总是竭尽全力的。十分的努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指名读第二行诗,说说关键词:少壮:年轻的时候;工夫:花了工夫;始:才。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做到及时复习巩固。
2、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1)读第三行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终:终究、到底、毕竟。(可以通过组词理解如;终于、终究等等,通过比较说出终究比较合适)
浅:肤浅、浅显。同样可以通过组词找出合适的答案。
指名读读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很肤浅的。(2)理解第四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绝:表示程度深,知:知道了解(两者和起来就是“绝知”:理解得透彻、深入地理解)
此事: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
躬行:亲身去实践(“躬”也可以通过组词解决如:从“躬”字字型去理解,再通过查字典解决)
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理解三、四行诗句。指名读读说说意思。(4)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思考:
三、四行有什么关系?指名说说
师总结: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五、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读深入体会一下
2、读了这么几遍,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从中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写下下来。学生自己写几句话,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这首诗告诉我们:(1)读书学习必须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2)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学问的人。
六、指导背诵,补充其余七首古诗。
七、作业
1、完成补充教材上的练习。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板书:
书本知识
冬夜读书示子聿 真正的学者
实践经验
第二篇: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材简介]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通过注解,大体领悟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
4、通过多首陆游教子诗的教学,感受到陆游身为人父的爱子之心。
[重点、难点] 能联系实际,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感受到陆游身为人父的爱子之心。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蕴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理,读中悟情。
2、“诗可以一组组地教”,通组诗的教学,更真切地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更能读懂陆游拳拳育子之心。
[设计思路]本诗的教学有二大版块组成:一是学习印象中的陆游。;二是感受拳拳育子心的陆游。第二部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感受诗情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陆游的拳拳育子之心。[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入,认识一位爱国的陆游。
1、陆游,你认识他吗?能简单介绍一下,学生交流,补充读好《示儿》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认识到他是一位爱国的诗人。
2、.谈话导入,补充《陆游教子》的材料,揭示诗题。
由六上教材的古诗编排特点引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课件映示《陆游教子》的材料:陆游教子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年隐居家乡。他有六子一女。陆游一生是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度过的。面对金兵的南下,宋朝的山河为金人所占有,他心急如焚。他对朝中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恨之入骨。为此,他对子女十分重视做人的教育。他告诫儿子们说:但愿你们长大成人之后,乡亲们称赞你们是有道德的人。即使做一个老百姓,与那些高官显爵相比,也是无愧的。他要求儿子们时常检查自己,有错必改;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要主动自觉地学习。
知书达理是陆游在子女教育上十分注意的一点。他说:古人做学问是很努力的,往往是年轻时候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他对儿子说:“现在我已老了,可你们正是读书的好时机,要刻苦攻读,莫失良机,希望你们一定牢记我的劝告。”他还说,读书做学问,最要紧的是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他不仅要求自己“善言座铭要躬行”,更告诫子孙“学贵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这里所说的力行,就是要学习古人的高风亮节,不媚权贵,不干利禄,不污大节,廉洁自守,处处谨慎,时刻想着报效祖国。
陆游85岁那年冬天,病到在床上。他预感到留在世上的时间不会很长了。然而,使他引以为憾的是,为他一生所向往的中原收复、国家的统一还未能实现。十二月二十九日,他把几个儿子都叫到自己床前,捧过纸笔,写下了最后的遗言:“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遂即合上了眼睛。
学生自读资料后,教师揭示两首教子诗——《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3.依次板书“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引导学生对比两个诗题,进而十分自然地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意思。
4、过渡:
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那么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二、学习新诗,感受一位拳拳育子的陆游。
1、看图引入,理解诗题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一幅图(出示图片)。图上的老者就是陆游,旁边的小孩子就是陆游的小儿子,叫——子聿。一起称呼一下。这个“聿”字,你怎么记住他呢?
(2)、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图,想想陆游和子聿在干什么呢?(教,也可以说是教育;你是这样想的,还可以说陆游在干什么?陆游教儿子怎样读书,教读书的道理)
2、诵读,读通古诗
(1)过渡:那么,陆游他是用哪些读书感想来教育子聿的呢?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读诗,注意做到正确、流利、字正腔圆。(2)、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
(3)、把诗读正确了,还要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范读——女生读——男生读——全班读。
3、自读,读懂诗意(1)出示提示:
◆学问:指读书学习,即做学问。
◆无遗力 :遗,保留,无遗力就是精力毫无保留,即竭尽全力。
◆始 :才能。
◆纸上:指书本上。
◆终:毕竟;终究。
◆觉浅:感到肤浅,不够完善。◆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 :亲身实践。
(2)学法指导:要想理解全诗的意思,关键在于理解诗句中重点词或难以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这些字词理解了,再加以适当的补充和调整,诗句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3)让学生自说,同座位互相说说全诗大意。
4、悟读
读明诗理
(1)、学习第一二句。
导: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有一些字词值得我们去注意。先看第一二句 ①指名学生交流诗意。
②你是怎么读懂的啊?
(引导抓住“无遗力”来理解)
(2)由“无遗力”,你直接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3)请你举例说说古人是追求学问是如何不遗余力的? 出示:闻鸡起舞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凿壁借光 十载寒窗 通宵达旦 夜以继日 滴水穿石
每一个成语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陆游指导儿子做学问要怎样呢?(孜孜不倦)板书:做学问:孜孜不倦。读好该句。
④接着我们来看一组词:屏幕出示 :工夫 功夫
读一读,比一比,这两个词有什么异同?
你会区分它们吗?让我们来做一做选词填空: a.他三天()就学会游泳。b.这个杂技演员真有()。c.明天有()再来玩吧!d.中国(),名扬海外。
通过选择比较,学生领会到:“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古诗中用的是哪一个?那它在这儿是什么意思?从“少”到“老”,做学问要化怎样的“工夫”?读好该句。
⑤再看“少壮”这个词,读着这个词语,让你想起了什么诗句呢?在两句诗中包含着许多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每一句名言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指导儿子做学问还要怎样呢?(持之以恒)板书:持之以恒
读好该句。
(2)学习第三四句。
过渡:那么,后两句诗呢?他又说了怎样的读书感想呢?齐读。①指名学生交流诗意。
②读了这两句诗,由此你的脑海里浮现出哪些人物或者名言呢? A、赵括
a我想,你一定听说过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纸上谈兵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议论军事,头头是道,滔滔不绝,连他的父亲也难不住他。当时不少人都夸奖他,可是赵奢却不以为然。他告诫儿子要多务实际,可是赵括并没放在心上。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老将廉颇去长平抵挡。廉颇采取修筑工事坚持防守的方法,使秦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
这时秦国使用了反奸计,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挑拨赵王与廉颇的关系。赵王中计,召回了廉颇,派赵括去代替他的职务。
赵括一上任就轻率地改变了战术,在秦军的引诱下,出兵迎战,结果几十万大军被秦军团团围住。平日熟读兵法的赵括这时毫无办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只好带着军队拼死突围。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国四十万人全军覆没。
b为什么赵括会兵败呢?生说。
所以说,赵括纸上谈兵它从反面告诉我们,读——
c看来,光有书本知识行吗?(不行)还要怎么样?(亲自去实践)板书:亲自实践
学生举例相机说明读好诗句。
B、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 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劝学诗》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读好,并不忘明理诵读诗。
小结:是的,只有做到了知和行的统一,那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整首诗,陆游对儿子的期望是:(指板书)做学问: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亲自实践
5、诵读,读出诗情。
1、同学们,一首简短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仅仅用了28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深刻的读书道理。像这样说明一个道理的诗,它和我们通常学得写景抒情诗是不同的,我们称它为说理诗。就在这简单的28个字里,囊括着许多生动的故事,许多家喻户晓的名言,真可谓是千言万语汇成4句话呀。看来,为了儿子子聿,大诗人陆游可真是用心良苦啊!想想看,陆游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儿子子聿说呢?(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女生读、男生读。
2、古诗涵咏。
a、聿儿是陆游最小,也是最疼爱的孩子。也许他很贪玩,不好好念书,于是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b·也午聿儿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可是他很容易骄傲自满。于是做父亲的不无怜爱地提醒他:“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c·一个寒冷的冬夜,在一间矮小的茅草屋内,就着温暖的灯光,一位慈祥的父亲在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读书写字,他在用自己一生的体验教导自己的孩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d·窗外是凄风苦雨,北风吹来的地方,是胡人铁蹄下的中原遗民。一位征战了一生,但却壮志不酬的老将军,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未了的心愿就该靠他来完成啊!他俯下身来,一字一句地教导着他的聿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课外拓展,感受一位可亲可敬的陆游
1、导:陆游育子诗仅仅是这一首吗?仅仅是教育孩子读书吗?我们来再看一首。
2、出示:诗和注解
①《五更读书示子》 [南宋]陆游 吾儿虽憨素业存,颇能伴翁饱菜根。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
陆游的言传身教,对于儿辈的成长,无疑有着良好的影响。我们虽不知其儿子们的文功武为的事迹,至少应是正直的人,有用于当时的人,只是不如其老子的名气大而已。但陆游本人都对儿子的行为表出了满意。儿子们虽然愚笨,但清正业绩尚存,很象我这么吃苦耐挫折。万钟一品,就是当时的高官厚禄,陆游父子不屑一谈。他们渴望的是有朝一日能够有用武之地,成为“苏元元”。苏元元,是当时一个很正气的为百姓谋福的名人名字。
3、自读品悟,陆游教孩子什么?交流并板书(做 人:正直朴素 耐受挫折)
4、小结:陆游教育孩子做人要正直朴素,耐受挫折。
(三)做 事:为国效力 无私清廉
1、导:我们继续。
2、出示:诗和注解。
①《送子龙赴吉州掾吏*节录》1 [南宋]陆游
我食可自营,勿用念甘旨。
我穿听露肘,履破从见指。
出门虽被嘲,归舍却睡美。
老年时的陆游生活很清贫,却鼓励又一个儿子(子龙)远离自己为国效力。甘旨,甘美的食物,特指子女奉献给老人的食品,我们不难理解这首诗:我可以自谋生活,你在千里之外的任上不必牵挂我。我衣服听任其露胳膊肘,鞋子虽其露出脚趾头。虽说出门惹人嘲笑,可我回到家中却问心无愧的安睡。这些叮咛慰勉话语,文辞朴实平淡,所烘托的感情却是何等的强烈深沉,一字一句都跳动着一位慈祥、正直的父亲的脉搏,展示了一个父亲要儿子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深挚的期望。是诗人“国重家轻、忠孝不能两全”赤心报国思想的真实写照。
②《送子龙赴吉州掾吏*节录》2 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 一钱亦分明,认能肆馋毁!同上。
小结:陆游教育孩子做事要为国效力,无私清廉。
(四)回顾总结,展现爱子之心。
1、同学们,学了这些诗,只是陆游所有育子诗里的沧海一粟,还有更多为人父对儿子的更多教育。(板书„„)此刻,你对陆游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交流并板书:爱子之心。
2、让我们把这拳拳育子的爱心融入到《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一起读吧。
3、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所有诗篇。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书本知识 ﹢ 实践经验
第三篇:冬夜读书示子聿(范文模版)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河北学校 史雨平
【教材简析】:《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有感情地读通读懂古诗,感受语言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设计理念】:这是首哲理诗。根据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教这首诗我准备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
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
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诗做好一切准备。【设计思路】:本课的教学,先从赛背古诗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引出本诗的教学。在学习本诗的时候,先了解诗作者陆游的其人其事,然后采用三读的方法,一诵读:读通古诗 二研读:读懂诗意 三悟读:读诗明理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读通古诗,到读懂诗意,最后读诗明理,学以致用。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拓展古诗,搜集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用以勉励自己。
【教学过程】:
一、赛背古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学习了不少古诗吧!那么,现在就请你们把自己喜欢的古诗来背诵给其他同学听听,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回味一下我国的一些朗朗上口、意境优美、千古流传的经典古诗。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迸发出学生无限的热情。因为小学生的内心向来就对新生事物充满着好奇,对求知充满着冲动。
2、由学生背诵《示儿》导入。
这首古诗是谁写的?板书:(宋代)陆游 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位诗人呢?
(出示陆游简介)是的,陆游具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诗文)
二、自学古诗
1.大家可以采用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一诵读 读通古诗 二研读 读懂诗意 三悟读 读诗明理
设计意图:“三读”的方法,由自由到统一,再到自由,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种学习方式,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
课件出示古诗:多读几遍,看看自己了解了诗中的哪些字、词、句,整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把自己知道的写在书中,老师等待与大家一起智慧共享。
(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2.小组讨论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试图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互动,形成师师、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使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真正实现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目标。
三、导学古诗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1.检查”读通古诗” 2.指导学习古诗(1)冬夜读书示子聿
“示”什么意思?(结合看图、组词来理解)(出示:示:指示、训示)
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教育他。
那他教育儿子什么些什么?
(2)(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3)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指名读前两句,齐读。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
(4)(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5)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板书)
指名读后两句,齐读。
(6)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7)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循循善诱 语重心长 意味深长 „„)
设计意图:这里要求学生用成语来描述陆游教育儿子时的态度,一来深入了解此时陆游的用意,二来有助于学生成语的积累。
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8)评读。
四、巩固古诗
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出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的精神;(2)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这句诗。
设计意图:学完古诗,用填空的形式适时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以便教师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展。
五、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1、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2、赠送古人的读书诗来劝勉学生热爱读书。陶渊明“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发愤读书,都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好少年!(设计意图:学完了本首古诗,再补充古人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以达到深化、积累的效果。)
七、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学问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第四篇: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设计者:彭柱仙
一、看图引入,理解诗题
1、出示图片,看图说话。
2、理解课题。
二、读通古诗
陆游他是用哪些读书感想来教育子聿的呢?自由地读读诗,注意做到正确、流利、字正腔圆。
三、研读,读懂诗意
1、学习第一二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遗:留。无遗力:不留一点力气。始:毕竟。少壮:青少年。
诗意:古人读书,做学问是要不遗余力的。要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努力,这样到老了才有所成
2、读一读,比一比,这两个词有什么异同?
a.他三天()就学会游泳。b.这个杂技演员真有()。c.明天有()再来玩吧!d.中国(),名扬海外。
通过选择比较,学生领会到:“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古诗中用的是哪一个?那它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3、学习后两句: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绝知:深入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诗意: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深入地了解,就必须的亲自实践。
4、在这首诗里,大诗人陆游告诉儿子子聿哪些读书感想了呢?再次自由地读读古诗,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陆游的读书感想。也就是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四、悟读 读明诗理
1、齐读前两句。
1)做什么事不遗余力、竭尽全力呢?(做学问)
2)青少年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地去学习呢?(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3)你想到了那些成语成语:孜孜不倦 不遗余力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每一个成语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4)在两句诗中包含着许多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每一句名言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5)在这14个字里,也包含着许多的故事:
闻鸡起舞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凿壁借光
每一个故事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小结:诗人陆游就是用前两句诗告诉儿子子聿,读书,学习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2、齐读后两句诗,他又说了怎样的读书感想呢?。
1)读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纸上谈兵它从反面告诉我们。
2)看来,光有书本知识行吗?(不行)还要怎么样?(亲自去实践)板书:亲自实践
3、联想生活中一些从实践中获得知识的相关事例。
小结:亲身实践多重要啊,所以说: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五、诵读 读出诗情
1、是的,只有做到了知和行的统一,那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板书:真正的学者)
2、同学们,一首简短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向我们讲述了深刻的读书道理。那就是——(生答)。
3、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向我们讲述了亘古不变的读书哲理,让我们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间。全班齐诵。
4、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呢?可能是因为什么呢?导读
1)一个寒冷的冬夜,在一间矮小的茅草屋内,就着温暖的灯光,一位慈祥的父亲在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读书写字,他在用自己一生的体验教导自己的孩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作老始成„„”
2)聿儿是陆游最小,也是最疼爱的孩子。也许他很贪玩,不好好念书,于是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作老始成„„”
3)也许聿儿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可是他很容易骄傲自满。于是做父亲的不无怜爱地提醒他(第三组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作老始成„„”
4)一位征战了一生,但却壮志不酬的老将军,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未了的心愿就该靠他来完成啊!他俯下身来,一字一句地教导着他的聿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作老始成„„”
师:儿子子聿听完这番意味深长的话,明白了。
六、巩固古诗
填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的精神;(2)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七、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孜孜不倦)
少壮工夫老始成。(持之以恒)
真正的学者 纸上得来终觉浅,(书本知识)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身实践)
第五篇: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四、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冬夜读书示子聿》书法作品、投影仪、《悬梁刺股》Flash
六、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巧妙揭题。
1.出示“范字”,再次朗读(指名读,齐读)
⑴简介作者陆游
①本学期你曾学过陆游的什么诗,你对陆游有哪些了解?
②老师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千多首,荣登中国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
2.解题
①师生一起读题目
②讨论:题中中心词是什么?“冬夜”点明了什么?“读书”则交代了当时的环境。“示”可作什么理解?他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教育儿子呢?下面看诗的内容反复诵读,力争会背。
①自由读背
②领读、齐读。
③分组读(会背的则背)
④学生闭目轻诵
⑤指名背、齐背
⑥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始”,才;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⑦略谈感悟:从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入相应的诗句)
4.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1.指名学生背出第一句,由“无遗力”引出成语“不遗余力”,引出古人学习十分刻苦。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播放《悬梁刺股》Flash ,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孜孜不倦。
2.指名学生背出第二句,由“少壮”到“老”引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板书:有所成就)
3.指名背出第三句,理解“纸上”、“浅”,由“纸上”联系“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再说出这句诗的大意。
4.指名背出第四句,理解“绝”“躬”再说出句意。
综合3﹑4两句得出“实践出真知”。
5.看图:找两个学生分角色扮演。
①表演要领点拨: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子聿听完后会说些什么?
预设:
A:陆游觉得子聿书本知识研究小有成绩,但是已经滋生了骄傲的情绪,陆游怕儿子半途而废,所以,提醒他的儿子,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还要把透彻地了解书本知识和亲自实践结合起来。
B:陆游想到自己能成为一个诗人、有学问的人,就是因为从小这样饱读诗书,所以,他想把他的经验告诉儿子,让他也成为有用的栋梁之才。
C:陆游是戎马一生的大将军,看到自己年事已高,国家的安全,民族的振兴,都靠子聿这么大的孩子将来得以保证。因此,他激励儿子好好读书,掌握真才实学,长大报效祖国。
D:也许陆游小时侯有些贪玩,现在虽然别人都认为他已经是饱学之士,可他总觉得自己还非常浅薄。所以,他想提醒和自己小时侯同样贪玩的儿子从小就要认真读书,长大超越父亲。
过渡语: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使诗歌更加丰满起来,我们就好象看见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他立即叫来自己的儿子,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就更好了。
②投影片出示口头填空题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③学生自由组合,创意地演练。
④推选同学登台表演。
(三).拓展延伸:看板书,明道理。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哪些道理?(从医生、驾驶员、厨师„„等人身上总结: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四).背默古诗
①指名背诵。
②仔细观察,注意难写的字。
③友情提醒:这些字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工夫的“工”。
投影显示:
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功夫
1.他三天()就学会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3.明天有()再来玩吧!
4.中国(),名扬海外。
通过选择比较,学生领会到:“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④学生在作业纸上默写古诗并自查(温馨提醒:一定要注意写字姿势,保护好视力。播放)
⑤反馈学生背默情况。
观书有感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
(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
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反复诵读,完满
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
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板书: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鉴
方塘清←源头活水
心智明←读书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