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和本节课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20:4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和本节课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和本节课教学反思》。

第一篇: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和本节课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和本节课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课堂教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的得与失

教学案例: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音叉、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 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发声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

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本人认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案例分析案例:附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

阅读课本,完成下面的填空。

1、汽化的定义:物质从 态变为()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液化的定义:物质从 态变为()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3、蒸发的定义: 温度下都能发生在液体()的汽化现象。

二、新课引入:

同学们,给你一块玻璃片,你能看清自己的头像吗?朝镜子哈气,再看看自己的像,有什么变化?

刚才同学们哈气,像很快模糊了,但一会儿又清晰了,这个现象里面藏着什么科学道理呢?今天我们探究了《汽化和液化》后,相信都能找到答案。

三、合作探究:

将一滴酒精滴到玻璃片上,轻吹几口气,观察到什么现象?

投影: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至于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下节课我们到实验室去探究。

下面请大家一起研究蒸发发生的部位。第一组实验:蒸发的发生部位

1、将陈醋倒入玻璃杯中,请身边的同学闻闻,说出气味;

2、将麻油倒入醋上面,提示分成两层,请身边的同学闻闻,说出气味;

3、用玻璃棒搅拌液体,请身边的同学先猜想后闻一闻,说出气味;

4、上述实验说明: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

5、举例:湿衣服温度高时会干,温度低时也会干,说明了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投影:蒸发的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湿衣服有时干得快,有时干得慢,说明蒸发有快慢之分。液体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二组实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取两张纸,放入水中浸湿,并排贴在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一只盛满热水,另一只盛满冷水,看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说出蒸发快慢与什么有关;

2、取两张纸,放入酒精中浸湿,用手将拎着,一张展开,另一张折成四分之一,看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说出蒸发快慢与什么有关;

3、取两张纸,放入酒精中浸湿,并排贴在黑板上,一张用小风扇吹,另一张不用风吹,看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说出蒸发快慢与什么有关;

几位同学动作协调,配合默契。实验给大家展示了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空气流动快慢。接下来请一位同学具体总结一下:

1、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除了上述三个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吗? 第三组实验: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不同

1、三人在黑板上画三个和黑板擦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2、分别用棉花同时在长方形中涂满酒精、水、植物油,3、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不同液体蒸发快慢是不同的)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同学们都认同这种观点吗?我们来分析他们研究的方法,他们控制了同样的表面积、同样的液体量、同时涂液体,使得实验结果令人信服。这种只改变一个量,而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的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同学们在今后的物理学习中还会常用控制变量法。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也可能会影响蒸发的快慢?学生举例:湿度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

看来大家都是有心人。在蒸发过程中,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还伴随着温度的变化,大家可以利用桌面的器材完成探究。观察到什么?又说明了什么? 结论: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汽化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反过来又叫什么呢? 投影: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下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观察液化现象。第四组实验:水蒸气遇冷液化

1、端上一杯热茶,请同学喝茶

2、戴眼镜同学靠近看什么茶;

3、镜片上出现水雾,什么也看不清;

4、茶杯里冒出的“白气”是什么?

镜片上的水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空气中有水蒸气,我们看不见。高压锅出气口冲出的高温水蒸气也看不清楚(视频),但出气口上方的温度相对低一些,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了“白气”。水蒸气会不会随时都液化呢? 第五组实验:镜子加热后水蒸气难以液化

1、将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烘烤5秒钟;

2、再将镜子放在热水瓶口3秒,给同学观察,没有水雾产生,这说明了什么? 上面实验告诉我们:液化是有条件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反过来,不给降温甚至升温,就可以阻止液化。牙医在使用小镜子前会将其放置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就是阻止口腔的水蒸气液化。还有没有其它方式让气体液化呢? 第六组实验:压缩气体使其液化

1、用大拇指压住注射器口,用力压活塞

2、观察注射器内壁上的变化:小液滴出现。

这位同学操作规范,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成功完成了实验。这个例子说明了在被压缩的情况下气体也是可以液化的,因此我们可以总结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投影)。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不能解释在玻璃片哈气的现象呢?

四、效果检测:

为了检验一下研究的效果,来完成5个练习。

1、蒸发可以在 温度下发生,并且在液体的 进行。

2、从冰箱刚拿出的饮料表面为什么会出现水珠?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4、如何减慢液体的蒸发?

5、外出几天,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

五、拓展延伸:

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汽化现象,你还见过剧烈的汽化现象吗?这种汽化现象可以发生在液体的什么部位? 评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点启发学生,发扬民主,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本节课中采用的多媒体形式表达的主要是文字、画面、录像等能够交互式处理的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捷、和谐、方便、环保。课前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搜集了大量的录像资料(如:“高压锅产生蒸汽”、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实验室通风橱完成的“乙醚液化”这个实验,学生通过挤压注射器活塞使乙醚液滴出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一次次达到高潮。

当然,在教学中由于容量大,担心上不完课,有时也表现出太心急,没让学生充分思考就将问题引出。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李伟荣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三、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五、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1、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

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

声音的传播也跟温度有关。例题1.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s/t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2.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利用s=vt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3.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利用s=vt计算出。

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

(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

(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

(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

三、小结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镇远二中 兰绍猛

一、课程背景材料

2013年5月,我校理化生教研组进行物理教研活动,一节题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公开课让我印象深刻,授课班级为八(5)班,《物理》八年级《摩擦力》这一节的内容,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内容多、抽象,而且学生探究时课堂秩序不易把握,不好上。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测出摩擦力大小,然后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出摩擦力的大小,接着把棉布、毛巾等铺在长木板上(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继续同样的演示,最后将结论说给学生听,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并练习,对学生而言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就是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学生分组实验,新课程希望学生能将传统上法中老师的演示做出来,并获得结论,然而,我以前听过的以这节为内容的课却事与愿违,探究在一片嘈杂声中结束,很少学生有结论,不少学生茫茫然一节课。究其原因,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能力背景,试想,科学家在没有认识到这个结论之前,经过了多少个春秋的艰苦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要学生一节课有结论,太难;其次为了学生探究的活动的正常进行,老师应该事先设计合理有趣情境,让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与大致做法;最后是老师应该考虑安排课堂的进程,不能由学生天马行空。基于这样的想法,该老师在设计教案时,以与探究紧密联系的实验和问题引导课堂,效果很好。

二、教学片断

上课时,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演示两个实验

实验(1):将长木板一端抬高30厘米左右,形成斜面,将火柴盒及长木块同时放在其上,观察木块和火柴的运动情况(火柴和木块都不下滑)。师:木块

有?

生:受到摩擦力。

师:朝哪个方向?

生:沿斜面向上。实验(2):将长木板抬高到40厘米左右,将同样的火柴盒和长木块同时平放在斜面上,观察木块和火柴的运动情况(这时火柴盒下滑,木块不下滑)。

师:木块和火柴它们受不受摩擦力?

生:争论,多数同学说受摩擦力,少数同学说火柴盒不受摩擦力,原因是火柴盒下滑了。

师:建议学生让橡皮从他手臂上滑下,体会感觉。师:为什么火柴盒有时不下滑,有时下滑? 生:火柴盒倾斜大,压长木板轻一些。师:为什么有的下滑,有的不下滑? 生:互相讨论,有的同学说火柴盒受摩擦力小。

然后将木块侧放(面积减少),观察(还是不下滑);火柴盒侧放,观察(不下滑了)

师:木块和火柴它们受不受摩擦力?

生:受到摩擦力。师:为什么火柴盒平放下滑,侧放不下滑? 生:互相讨论。有学生提出要看一看实验器材。师:你觉得这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气氛热烈,大致的几种结果是:

①、接触面的大小;②、物体的运动速度; ③、压力大小;④、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⑤物重的大小;

接下来,老师成了旁观者和导师,学生开始为了验证自己猜想而进行实验操作,秩序井然。最终虽然由于时间紧凑,没有将在设计中的巩固练习完成,但大部分学生从自己的操作中知道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且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意犹未尽。

三、反思与评价

这一堂课的导入有两个非常巧妙的地方,第一个是巧设实验情景,冥冥之中将探究的目标,探究的操作过程告诉了学生,学生变得“心中有数”。如:让学生把橡皮从手臂上滑下——感受摩擦力,火柴盒与木块比较——压力不同,平放与侧放比较——接触面积不同,粗糙程度不同,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实验,控制变量法潜移默化掌握,成就感油然而生,第二是巧设问题情景,循循善诱,扫清学生实验探究中的困惑,老师没给结论,都是学生讨论之后得出的正确结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如:关于木块与火柴盒静止在倾斜的长木板受不受摩擦力,关于火柴盒平面与侧面的差别。

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即学习物理的概念、定律、模型、理论及实验技能等,认识物理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即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动手实验,学习科学方法,体会科学思想,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激情,感受自然的和谐与奇妙,领悟其中的意义,养成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三维目标”,在“三维目标”中必须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重视“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实现三维目标,必须首先要创设有利于课堂的情境,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从本次公开课的导入所产生的效应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创设实验情境、问题情景的重要性。

1、实验情境的创设要围绕以下两点原则:

(1)、身边的课程资源是创设实验情境的源泉

学生最熟悉的现象莫过于身边的物理,对身边的物理现象感兴趣,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接近学生的经验,这样创设出来的实验情境才有亲切感,才会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木块、长木板、火柴盒等器材容易找,将木板抬高、将火柴盒平放与侧放等容易操作。

(2)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过程

由于各个学校条件有不同,学生的起点、能力等不同,所以在选择实验器材的时候应依据教材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取舍,灵活变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巧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验,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抓住如下几个要素: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情景

由于学生的起点、能力等不同,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创设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探究活动找到一条最佳的入题“路径”。

(2)问题情境应与“焦点问题”相配合

焦点问题就是所研究的事物或对象的主要问题。确定了焦点问题就等于确定了探究活动的主攻方向,便于把注意力集中于被研究的问题上。因为问题情境是为“焦点问题”服务的,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与“焦点问题”相脱节,不能把问题作 “花”作“难”,应讲究“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在长木板抬高30厘米与抬高40厘米时,火柴盒由静止到运动,老师问:为什么火柴盒有时不下滑,有时下滑?为什么有的下滑,有的不下滑?接着将火柴盒侧放又问:为什么火柴盒平放下滑,侧放不下滑?每个问题都是探究时操作的关键。

(3)问题情境应为“焦点问题”而铺垫

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为了能让教师更好地通过引导学生围绕焦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等情况,设置一些子问题,为学生“铺垫”好合适的“台阶”,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焦点问题,最终达到解决焦点问题的目的。如:开始就问,木块和火柴受到摩擦力没有?在概念的基础上体会。

(4)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体现师生共同参与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即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同时也是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合作者。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求教师要考虑将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与学生一道共同参与问题情境的创设,这样才能引起共鸣,产生良好的“入题”效果。如:少数同学说火柴盒不受摩擦力,原因是火柴盒下滑了,老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建议学生让橡皮从他手臂上滑下,体会感觉。

(5)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让学生有成就感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激情。只有让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与价值,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迸发出激情的火花。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快乐,领悟自然的和谐与奇妙。

第四篇:高二物理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高二物理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所谓课堂教学反思,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自我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及其依据进行异位解析和修正,那么高二物理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反思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高二物理教学反思案例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高二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课堂教学反思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反省性、时效性和过程性等主要特征。教师专业发展的 “ 催化剂 ”,正所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 “ 催化剂 ”,是区分经验型教师与学者型教师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这正如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所认为的: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 经验 + 反思。他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反思,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 20 次重复。即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而顾凌沅教授的研究表明: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 行为矫正。研究表明:优秀教师成长 = 丰富的教学实践 + 及时反思 + 行为矫正 + 及时提炼。

教师成为反思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

所谓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指作为教师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是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

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丽莲 · 凯兹曾指出,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在于愿意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上。

特别地,在课程改革实施中,需要我们 站在现代教育理念的高度进行教学,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经验、个性、情感),感悟和践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点,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会与会学。

第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教学理论素养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而教师的理论修养有外显的与内隐的之分,而二者的关系是:

外显的倡导理论→教学反思→内隐的应用理论。

第三,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转变。

社会呼唤着反思型的教师。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者中的首席”(first among equals),是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的顾问。

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反思关系,一种平等交往与对话的关系。课堂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实践的内容和结果,分析其背后隐含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在实践中检验假设,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教师对教学经验和实践的反思可分为四个环节,其基本流程为:

1、确定内容,提出反思的问题。教学反思的起点是发现教学的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通过对实际教学的感受,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并产生研究这些问题的欲望。当然,有的问题来自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两难问题,而更多的问题来自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也有来自自己想改变现状的愿望。

2、观察分析。反思的问题一旦确定,就要进入观察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既是各种信息的收集者,又是冷静的批判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描述者。通过观察分析,将会为下一阶段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与新策略奠定基础。

3、重新设计。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教学活动中的所作所为,积极主动地吸取新的信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和新策略,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包括提出新的假设,制订新的实施方案),力图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实践验证。这一阶段是将新的教学方案付之于教学实践,并根据实践的结果验证上阶段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将从验证中发现的新问题作为新一轮教学反思的内容,如此反复,直至问题的解决。

由此可见,教学反思过程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提出教学问题并加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更是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必须课堂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都要进行反思。

首先是课前反思——思之不慎,行而失当。教师在课前思考如何组织教材以呈现给学生,课堂中应重视的内容,作业针对性等。

其次是课中反思——预设与生成。教师面对课堂上突发的问题,思考如何应对使得事先设计的课程能如期完成。如,新课题的生成,尴尬场面的处理,学生学习情绪的改变等等。特别地,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哪来精彩的课堂生成。

最后是 课后的思考——对弈后的复盘。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如,思考本节课原先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如何改善原先的教法,如何进行下次教学的准备等。以选修3-1《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课为例:

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其主要教学内容有两部分: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1、学生接受电动势这个概念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但是电动势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要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它是有困难的、新教材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满足后续知识的需要,简化了电动势的教学,其基本内容有下列两方面:一个是电源电动势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它表征了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另一个是电源电动势的值可用电压表测出 —— 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在闭合电路里,电源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教材提出电动势这个概念,但没有给电动势下定义,只是讲它 “ 等于 ” 什么。、路端电压 U 与外电阻 R 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演示实验由学生自己通过仿真实验记录数据并指导学生得出规律,使学生有明确的感性认识,同时这也更大程度的提高了高二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及 U 随 R 变化的规律

2、难点:

(1)、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讨论电路中的路端电压、电流强度随外电阻变化的关系

(2)、应用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知道电动势的定义、、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5、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6、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情况、(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规律 2、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能力、(三)情感目标、通过外电阻改变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树立学生普遍联系观点

2、通过分析外电压变化原因,了解内因与外因关系

3、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思想

4、知道用能量的观点说明电动势的意义

设计思路

本课一改传统由教师做演示实验,得出数据学生分析并讨论出规律的教法,而是以“课前自学——提出问题——通过仿真实验自主探究 —— 协作交流——探究本质—— 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为指导,课节内容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层次进入不同的网页进行自主探究。同时亦使老师做到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具体设计思路: 1、通过一个演示实验给学生留下一个疑问,学生自己在做仿真实验的时候,思考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2、引导学生认识电路。3、提出目的,学生自己通过仿真实验,通过改变外电阻阻值、内电阻阻值和电源电动势,记录电流等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通过对数据分析探究什么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4、学生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来解释演示实验现象。5、对知识的一种拓展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设定猜想、实验论证,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平时生活中常用的 1 号、3 号、5 号干电池、蓄电池、电源,干电池上注明 1、5V,蓄电池上标明 2、0V,电源上标明 15V,用伏特表测电池两侧可以直接测出分别为 1、5V、2、0V、15V,再出示一个普通手电筒上的小灯泡。

实物演示实验:将小灯泡与 2、0V 的蓄电池相接,请学生观察灯的亮度——正常发光,已很亮。

提问:如果将这个灯泡与标明为 15V 的电源相接,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小灯泡会怎样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会回答:小灯会被烧毁,或即使不烧毁也会比接 3V 电源时亮得多,也有可能和接 2、0V 的一样。

演示实验:将小灯接在 15V 电源上,结果是:小灯与 15V 电源相接时不但没有烧毁,亮度反而比接 2、0V 电源时暗一些。与学生猜想结果大相径庭。

要圆满解释上述现象就要用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请同学们在仿真实验中观察刚才演示实验的现象,思考:电灯亮度不同主要是因为哪个或哪些物理量不同 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二)、新课教学

1、电动势

(1)电动势 :我们发现干电池、蓄电池等两端的电压是不相同的,其实这两端电压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同种电源两极间电压相同,不同种电源两极间电压不同。我们引入电动势这个概念来表征电源的这种特性。

(2)电动势 E 的物理意义 :是描述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其值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认识电路 :引导学生观察教学网页中的实验电路,了解闭合电路和分电路;内电路和外电路。知道电源外部电流流向和电源内部电流流向。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学生在仿真实验中,可以在电阻元件上单击右键,选择“属性”改变电阻值,闭合开关,将电动势、电流和电阻关系记录在下表中,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I=

3、路端电压 U 跟负载 R 的关系

(1)、演示实验中电灯亮与暗的实质是什么

电灯作为负载(即用电器),其亮度主要看加在负载上的“有

效”电压即路端电压 U,在负载正常工作情况下,U 大,则灯的 亮度高,U 小,则亮度低。而如图所示,将电灯换成可变电阻 R,改变外电路 R,路端电压 U 跟负载 R 有什么关系呢

(2)、分析讨论 U 随 R 变化的规律

对于同一个电源,一般情况下其电动势 E 和内阻 r 是不变的,当外电阻 R 变化的时候,请同学们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I=E/(R+r),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来讨论 U 的变化规律。当 R 增大时,有 I 减小,I、R 都是变量,在没有给出 I、R 具体数据的情况下,单纯利用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 U=IR 来判断 U 的变化是很困难的。但在闭合电路中,内、外电压通过关系式 E = U + U '是联系在一起的,而 E 是常量。因为 U '= I r(r

为常量),我们发现 U '的变化是很容易判定的,完全可以先判定 U '的变化,再根据 E = U + U '进而确定 U 的变化。

仿真实验:在仿真实验下进行测试,验证上述推论的正确性。根据表格进行探究。

(3)、讨论两种特殊情况

①、短路: R = 0,I =,U '= E,U = 0

说明:短路时电流取决于 E、r,一般情况下 r 很小,故短路时电流很大,由于电流的热效应,常会烧坏电源甚至引起火灾。

仿真实验:演示短路时保险丝熔断的现象及如何排除故障,恢复电路的正常工作。②、断路: R →∞,I = 0,U '= 0,U = E

伏特表测电动势的原理,主要是伏特表内阻大,测出的数据略小于 E。

(三)探究演示实验中灯泡亮度不同的实质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源本身具有内阻,其电路中电流 I = E/(R+r), 所以,当闭合电路电源电动势大的时候,由于 r 值的不同,两个电路的 I 不一定相同,也不一定是 E 大的电流就大,所以出现灯泡亮度不同的现象。学生可以通过在实验里添加伏特表和电流表进行测量,并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以计算出这两个不同电源 6V 和 12V 的内阻 r 是多少,从而可以知道这两个电路中流过相同灯泡的电流 I 的大小。

教学反思

本课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的一面,如何指引学生一起完成这节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掌握物理思维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本课重点即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本课教学中用到较多的仿真实验,具有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了实际操作中的用电安全问题。安全的仿真实验可充分发掘学生的好动性、探知性,用学生特有探究角度去思考问题,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拓展。同时通过仿真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生活用电安全意识。、本课教学能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如为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安装保险丝;生活用电中电灯的亮度问题等。、本课教学能构建有效的 网络环境,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权。网络环境设定任务,通过人机交互,学生有选择的开展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完成教学内容。学生还可以按自己的水平层次将课堂内未完成的内容拓展到课外,作到课题学习和课外思考的互通。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八 年 级 物 理 教 学 反 思

本学期,我执教的是八年级一班和二班的物理。物理是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课程,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通过对期末考试试卷分析,发现学生对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和学习方法上似乎有些茫然不知所从。对试卷分析结果如下:

在上次期末考试试卷中,学生无谓失分类型有:第一,有些题目在考试前已经练习过了,但是仍有一些学生做错了,比如说在凸透镜成像的知识点上,选择题中对像的特点进行判断出现错误,在作图题中不能准确判断透镜的类型,在实验题中对三心在同一高度上和在同一直线上的区别不是清楚。

第二,有一些学生答题不规范,甚至出现错别字,导致扣分。比如,在填空题中,他们都清楚物体振动才发声,但是简写成振或写成震动,造成无谓的失分。

第三,也有一些学生在物理计算中,忽视对单位的重视,比如在填空题中,他们计算物体的密度数值是对的,但是将密度漏写或者是写错单位。

同时,为了更好的让我对过去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特地让两个班级学生写份对一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通过他们的材料,我将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第一,不少学生没有足够重视物理课,导致上课没有认真听讲,作业不能够独立完成。

第二,我在授课过程中激情不够,学生感觉课程形式较为单调,缺乏足够兴趣。

第三,课堂上纪律方面管理不够严,有部分学生做小动作,影响其他学生听课。

第四,课堂上较少提问,所以学生课堂压力不够,没有足够紧张感。另外,课上讲得太多,学生练习得太少,没有把握好校正时机,基础知识夯实得不牢固。

第五,缺乏足够的习题课,尤其是在最后期末复习过程中,由于课时紧张,习题课没充分展开,学生没完全的做好考试准备。

第六,部分学生在新课程结束时,没及时跟进相关练习。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中我将从以下方面来改进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继续做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积极做到分层布置作业。强化后进生辅导。

2、全面落实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认真备课,控制好讲、练时间,针对性精选习题。

3、对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4、向扎实有效课堂努力。力求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5、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6、注重实验探究教学与训练。训练贯穿教学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以提高对物理的兴趣,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下载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和本节课教学反思(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和本节课教学反思(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八 年 级 物 理 教 学 反 思 马桂香 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知识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的作......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15篇)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1 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感触颇深。新教材作为课改实验的主要载体,对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做了较为准确的解读,较好的体现......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本站推荐]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入门和启蒙,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了解并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有很大......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为了让他们更加喜欢物理,我便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带着对新学科的好奇,保持着对物理的兴趣,进行物理课的学习,由此产生了较好的......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赵新海 彬县城关中学 通过一学年的八年级物理课堂教学实践,让我感受很多,对新课程教学作阶段性反思,为进一步实施新课程教学做更好的准备。 一、认识初中物......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1 首先针对课文内容我设计了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低压供电的电源处零线是接地的,零线与地面间就没有电压了?保险丝为什么要选用“电阻......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第三节液化和汽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液体的蒸发为主题,来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的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模版)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王 春 江 从地理教学转变为物理教学已经一个月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的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学科转变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强烈的责任感也让我产生了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