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我的母亲》《父母的心》教案及练习(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20:0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琴俱亡》《我的母亲》《父母的心》教案及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琴俱亡》《我的母亲》《父母的心》教案及练习》。

第一篇:《人琴俱亡》《我的母亲》《父母的心》教案及练习

《人琴俱亡》、《我的母亲》、《父母的心》 《人琴俱亡》 刘义庆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通读课文,感受到子猷、子敬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

3.注意抓住人物的片言只语或者微小举动,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堂学习】 一.导入 :

同学们,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亲情更可贵、更长久的了;也许,在我们这个生存的空间,没有比我们挚爱的亲人的离去更令人肝肠寸断。这或许是我们生命中无法承受的痛。

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品格才华最突出的是子猷与子敬兄弟二人,这俩兄弟的感情非常好,《人琴俱亡》讲的就是他们痛人心扉的故事。

二.《世说新语》及作者:

此书主要记载魏晋名士的言谈轶事。最大特点是记述人物的片言只语或者微小举动,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刘义庆撰。南宋文学家。

三.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音。你能读准下列划横线的字音吗?

病笃 语时了不悲 此以丧矣 索舆来奔丧 弦既不调 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四.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翻译文言文方法。给下面的字词注释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俱,副词,表范围,都。笃,(病)重。而,表承接,不译。2.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何以,即“以何”,为什么。3.语时了不悲。

语,动词,说话。

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索,要。奔丧,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丧事。

5.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素,向来,一向。琴,动词,弹琴。径,直往。既,已经。6.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恸,痛哭,极度悲哀。良,很。亦,副词,也。卒,死。

五.课堂交流:

1.子猷在子敬死后“月余亦卒”,他死去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一 是子猷本身当时病势严重。二 是因自己的骨肉兄弟之死而极度悲伤。

2.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 “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子猷与子敬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两人都患了重病。子猷听不到子敬的病况,心里非常难过,“了不悲” “都不哭”是强抑制住自己的悲痛的结果,而并不是不悲痛。等到人琴俱亡,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心情,悲痛之情喷薄而出,因此“恸绝良久”。所以子猷前后的表现不矛盾。3.请合上书回忆:你觉得最让你挥之不去的细节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由此归纳;全文仅84字,就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原因就是抓住了人物的只言片语或细微的举动,也就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才使得人物这样鲜活。

六.拓展:找出下列词中令你感动的地方,为什么? 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夜记梦

苏轼(悼念亡妻王弗之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苏轼、苏辙 高山流水觅知音 七.小结

《我的母亲》 邹韬奋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到真挚、深沉的母爱。

2.学会截取人物表现中的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的方法。

【课堂学习】 一.导语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让我们来欣赏作者是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二.作者简介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三.探究:

1.快速浏览全文,并给文中的四件事加上小标题。

四个片段:元宵夜的“巡阅”、涌流的泪珠、丰富的内心世界、劳碌的身影

2.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四.比较阅读

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五.探究

1.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读了课文后,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邹韬奋成长的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邹韬奋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2.创设情境:文中的父亲爱不爱孩子,为什么?他的教育方式正确吗?

六.小结

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华,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七.课外拓展:

模仿本文“四个片段”的写法,写自己的母亲。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学习目标】

1.欣赏文学作品,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能理解作品的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到蕴涵在故事中的浓浓的爱心。

【课堂交流】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说。

二.介绍作者:

日本现当代小说家。二岁时父母双亡,后抚养照顾他的祖父母和姐姐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表现在其作品中便有哀怨的,一种伤感的情绪,所以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其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

三.朗读文章,概述文章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叙述一对贫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四.朗读《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完成思考题,谈出你的感受。

五.主题交流活动(旁白配图画)

无论是送还是不送,无论是打还是不打,都渗透了浓浓的爱,都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爱也无处不在,现在请你调动记忆,抓取你同父母之间的感人事例、动人瞬间,与大家分享你身边的爱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身边的爱。(同学自由畅谈)……

六.《至爱亲情》单元结束语:

漂泊的船儿,永远的惦记是港湾;高飞的鸟儿,始终的牵挂是故林;远走他乡的游子,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遭遇坎坷,心中千丝万缕、时时惦念的,还是那温情如水的家,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那份真真切切的爱。

情是什么?爱是什么?是那融注深深父爱的《背影》;那渗透和暖春晖的《甜甜的泥土》;那痛人心扉的《人琴俱亡》……是爷爷老掉牙的故事,是奶奶永远没有结尾的唠叨,是每天清晨上学出门时妈妈的叮嘱,是每次考试考砸后爸爸的呵斥……

至爱亲情,感人至深!我们生活在亲人的环抱中,享受着爱的沐浴,那么用我们的真心去面对我们的亲人,用我们的真情去呵护我们所爱的人吧!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王子猷(yóu)病笃(dǔ)B.径(jìng)入 琴弦(xián)C.掷(chēng)地 悲恸(dòng)D.卒(zú)不调(tiáo)

二.为下列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一项 1.何以都不闻消息()

A.总是 B.竟 C.已经 2.语时了不悲()

A.结束 B.可能 C.完全 3.子敬素好琴()

A.白色 B.向来 C.本来的,原有的 4.便径入坐灵床上()

A.小路 B.径直 C.直径 5.弦既不调()

A.协调 B.调解 C.调弄 6.因恸绝良久()

A.隔断 B.绝对 C.极 7.便索舆来奔丧()

A.轿子 B.地图 C.舆论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1.在文段横线处填写原句。2.说说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语时了不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都/不闻消息 B.何以/都不/闻消息 C.何/以都/不闻消息 D.何/以都不/闻消息 4.对这一段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写王子猷、子敬兄弟二人病情都很严重,第二件事写王子猷去为子敬奔丧。

B.子猷说话时的“不悲”,奔丧时的“不哭”反映子猷为子敬的死幸灾乐祸,认为自己在子敬后死。C.这一段中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虽未直接言表,但可通过一些语句来反映了他们的兄弟情深,如“何以都不闻消息?”一句责问,“便索舆来奔丧”一句的急切之情。

四.欣赏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醉 花 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醉花阴”是_______名,李清照,号_________,________朝女词人。我们还学过她的词是《___________》。

2.对该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没有正面写离别之情和相思之苦,但是仔细寻味,每一字中都浸透了离愁与相思。B.上阕写词人——整夜未睡而愁,主要是考虑如何在清闲的重阳佳节去赏菊花。C.下阕主要突现了一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女子的形象。

D.“人比黄花瘦”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这位女子比东篱下的黄花还要瘦,主要是愁苦之情造成的。

【试题答案】 一.C 二.1.B 2.C 3.B 4.B 5.A 6.C 7.A 三.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2.(1)王子猷、子敬都病得很重

(2)说话时语气完全不悲伤

(3)取出子敬的琴弹奏,琴弦完全不协调 3.A 4.B 四.1.词牌,易安居士 宋 《如梦令》 2.B

第二篇:《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教案

教学设想:

《人琴俱亡》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文。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至爱亲情”,这其中包含了融注在《背影》中的深深的父爱,蕴含着母爱的《甜甜的泥土》,而《人琴俱亡》则用极为简洁的语言,刻画了王子猷的独特形象,表达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

《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因此通译全文时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进行自学,找出不会之处,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探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字词的基础上,要侧重于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并通过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力求准确把握、读出情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全文。2.过程和方法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如,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性格形象,感受文中深厚的兄弟之情。

二、教学重点: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了解课文大意,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性格形象、感受深厚的兄弟情谊

三、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性格形象,感受深厚的兄弟情谊。

四、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点拨,给以适时地帮助。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曹植“七步诗”导入,引出刘义庆的人琴俱亡的深厚的兄弟情。导语:“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学们听说过这首诗?对!这是曹植的七步诗,那这两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很好!兄弟相残,反目的手足之情!看来,同学们的课外阅读知识面还是蛮广的,那关于手足之情的故事同学们又知道多少,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们讲一下?

同学们讲的都很好!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说新语》中的《人琴俱亡》,看看这又是怎么的一种手足之情?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1)解释题目

提问“人琴俱亡”是何意?引起学生注意。(2)作者简介

刘义庆,彭城人,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著书有《世说新语》。

《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它的语言以精练、含蓄、隽永、传神见长。作者善于以小见大、即事见人。通过生活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最大特点是记述人物的片言只语或者微小举动,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排除字音障碍

a.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一人朗读一段),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不会读音的字词,全体师生纠正读音。

b.学生提出自己不会读的字词,并写到黑板上,师生共同解疑,教师归纳补充讲解

1.王子猷(yóu)2.子敬俱病笃(dǔ)3.此已丧(sàng)矣(yǐ)4.语时了(liǎo)不悲 5.便索舆(yú)来奔(bēn)丧(sāng)6.子敬素好(hào)琴 7.弦(xián)既不调(tiáo)8.掷(zhì)地云 9.因恸(tòng)绝良久 10.月余亦(yì)卒(zú)学生朗读以上字词,每个读两篇。

c.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小声跟读,默读,要求学生注意文章字词的读音,节奏,轻重读音等。如,1、因/恸绝良久

2、月余/亦卒

3、子敬/素好琴

4、便/径入坐灵床上

5、便/索舆来奔丧

6、此/已丧矣

7、何以/都不闻消息

8、都/不哭

d.全体学生跟着教师的提示有感情、有节奏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四)精读品味

1.字词句翻译,了解文章大意

a.字词翻译。给五分钟的时间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字词或他们不理解的字词句或对文章有疑问的地方,之后叫学生上黑板写出来,师生互动解决。教师给重点字词句归类。

词类活用

1.取子敬琴弹。琴:动词,弹琴。2.语时了不悲。语,动词,说话。宾语前置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何以,即“以何”,为什么。实词:

笃:(病)重 索:要 好:喜欢 径:直往 舆:轿子。恸:痛哭,极度悲哀 卒:死 绝:气息终止,死亡 虚实:

而:表承接,不译 都:副词,总,竟。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了”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a.让学生看注释结合工具书疏通文意。学生自主翻译,同桌翻译,小组翻译,生生互动,教师四处走动巡视解疑。

b.检查翻译情况: 一读一译(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男女朗读,指明学生翻译),全体师生共同纠正,教师指导。

3.全体学生再有感情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五)讨论交流(概括主旨)

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讨论问题,教师指导归纳总结。1.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明确:“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2.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 “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为什么子猷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

明确:不矛盾,子猷与子敬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两人都患了重病。子猷听不到子敬的病况,心里非常难过,“了不悲” “都不哭”是强抑制住自己的悲痛的结果,而并不是不悲痛。等到人琴俱亡,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心情,悲痛之情喷薄而出,因此“恸绝良久”。所以子猷前后的表现不矛盾。

(1.早知将不久人世,他日必将见面,故不悲,后因感慨琴通人性人亡琴亦亡,不禁恸绝良久。2.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

(为什么要强自抑制?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

补充: 琴不调说明了什么?——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六)总结

“兄弟情深深几许,泪眼问琴琴不语”,王子猷以独特的方式悼念自己的弟弟,那种手足之情令人感动。同样是知音,《高山流水》中伯牙以无知觉者而绝弦,如今子猷因无知音者而掷琴,人琴俱亡,人亡琴亡,不禁让我们感慨生命的短暂。

(七)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2.根据《人琴俱亡》写一篇亲情故事,更好的体味其中的情感。

(八)板书:

人琴俱亡

《世说新语》

人亡 了不悲 抑制

都不哭

手足情深

琴亡 恸绝良久 喷发

月余亦卒

第三篇: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学习基本的文言文字词

2、体会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3、朗读成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一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二、作者、作品简介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儿,世袭临川王。《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志人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三、初读(读准句读、字音)通过朗读初步检查预习

四、学习文言文字词

全班分AB两组,A组针对文章第一段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B组回答;B组针对第二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A组回答。教师补充指导。第一段 【实词】 笃:du(病)重 左右:近旁的人,近侍 / 左边和右边 索:要 舆:车轿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虚词】俱:(副词)都、全 而:承接连词 了liao:完全 都:总、竟 第二段

【实词】 素:本义是“白色的生绢”,这里是一向、向来。径:一直 卒:zu ;1死,古指大夫死亡,后通称死亡。帝王“崩”、诸侯大官“薨”。;2步兵,不费一兵一卒 ;3副词,终于,“卒用其人” cu 仓卒,急速

(因)恸绝良久: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于是,就)恸,痛哭、极度悲伤;良,很; 绝,气息中止,死亡。【虚词】 既:已经 翻译:

五、再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 ——(人亡)了不悲 都不哭(琴亡)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2`1为什么子猷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

——解1:早知将不久人世,他日必将见面,故不悲,后因感慨琴通人性人亡琴亦亡,不禁恸绝良久。

——解2: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

知人论世:(为什么要强自抑制?这须从《世说新语》说起)《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

举例: 《伤逝· 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 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那么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情感呢?——琴不调

琴不调说明了什么?——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板书: —— 抑制 ——喷发:手足情深)

审美:这种手足情深的悲绝,在作者看来是一种真挚的美好的情感,刘义庆完全是将这当作一种美好的事物记入《世说新语》中的,体现 了魏晋时代的一种审美观:(把人的种种情感当成一种美来欣赏)人 的种种喜怒哀乐的情感都是美的。

写作技巧: 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种兄弟 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对比西方文学直 接对人物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这种通过环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 更加丰富深厚。(补充)

六、诵 读(把握人物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的区分)

1、个读

2、全班读

3、教师范读

七、背诵

运用幻灯片填空式背诵

八、作业布置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故事短小、语言简洁,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同学们回去阅读《世说新语》,每个人讲一个小故事。

九、板书设计 人 琴 俱 亡 了不悲

人亡 抑制 手 都不哭 足 情

琴亡 ——恸绝良久 —— 喷发 深

课堂练习

一.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王子猷(yóu)

病笃(dǔ)B.径(jìng)入

琴弦(xián)C.掷(chēng)地 悲恸(dòng)D.卒(zú)

不调(tiáo)

二.为下列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一项 1.何以都不闻消息()

A.总是

B.竟

C.已经 2.语时了不悲()

A.结束

B.可能

C.完全 3.子敬素好琴()

A.白色

B.向来

C.本来的,原有的 4.便径入坐灵床上()

A.小路

B.径直

C.直径 5.弦既不调()

A.协调

B.调解

C.调弄 6.因恸绝良久()

A.隔断

B.绝对

C.极 7.便索舆来奔丧()

A.轿子

B.地图

C.舆论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1.在文段横线处填写原句。2.说说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语时了不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都/不闻消息

B.何以/都不/闻消息 C.何/以都/不闻消息

D.何/以都不/闻消息 4.对这一段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写王子猷、子敬兄弟二人病情都很严重,第二件事写王子猷去为子敬奔丧。

B.子猷说话时的“不悲”,奔丧时的“不哭”反映子猷为子敬的死幸灾乐祸,认为自己在子敬后死。

C.这一段中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虽未直接言表,但可通过一些语句来反映了他们的兄弟情深,如“何以都不闻消息?”一句责问,“便索舆来奔丧”一句的急切之情。

四.欣赏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醉 花 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醉花阴”是_______名,李清照,号_________,________朝女词人。我们还学过她的词是《___________》。

2.对该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没有正面写离别之情和相思之苦,但是仔细寻味,每一字中都浸透了离愁与相思。

B.上阕写词人——整夜未睡而愁,主要是考虑如何在清闲的重阳佳节去赏菊花。C.下阕主要突现了一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女子的形象。

D.“人比黄花瘦”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这位女子比东篱下的黄花还要瘦,主要是愁苦之情造成的。一.C 二.1.B

2.C

3.B

4.B

5.A

6.C

7.A 三.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1)王子猷、子敬都病得很重

(2)说话时语气完全不悲伤

(3)取出子敬的琴弹奏,琴弦完全不协调 3.A

4.B 四.1.词牌,易安居士 宋 《如梦令》

这篇文言文比较短小,也不是很难理解,只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再结合课下注释,完全可以把文章翻译出来。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子猷的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我让学生从文章最后的情节入手,先看大悲,再看前面子猷的表现,学生理解就不难了。

第四篇:人琴俱亡教案

寄居种竹

王子猷有一次到外地去,经过吴中,知道一个士大夫家有个很好的竹园。竹园主人已经知道王子猷会去,就洒扫布置一番,在正厅里坐着等他。王子猷却坐着轿子一直来到竹林里,讽诵长啸了很久,主人已经感到失望,还希望他返回时会派人来通报一下,可他竟然要一直出门去。主人特别忍受不了,就叫手下的人去关上大门,不让他出去。王子猷因此更加赏识主人,这才留步坐下,尽情欢乐了一番才走。

夜访戴逵

王徽之字子猷,弃官后住在山阴,一天夜晚下大雪,他睡觉醒来,打开房门,命仆人酌酒,四周望去,白茫茫一片。就起身徘徊,吟咏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戴逵字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就在夜晚乘小船到戴安道那里去。走了一夜才走到,到戴安道门前却不上前敲门就又返回了。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回答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现在兴尽就返回家,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 《人琴俱亡》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亲情单元,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篇分别表现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的文章了。(〈背影〉和〈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来表现手足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感受作品的真情。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因此通译全文时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进行自学,找出不会之处,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探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定下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

二、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以解释成语“情同手足”入手,导出这篇歌颂手足之情的文言文——〈人琴俱亡〉。

(二)、整体感悟课文、读: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听教师范读,边听边悟,然后有感情的朗读。、说: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字词,和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和对文章有疑问的地方。

(三)反馈交流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共抽了5个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句时都能以沉重悲痛的音调去朗读。

2、学生互动学习,小组讨论找出重点字词,经过大家的努力找出了以下重点的字词。文言实词:

笃 :(d ǔ)(病)重 绝 :气息中止

索 : 要

奔 : 从外地回来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径 :一直、直往

素 :一向、向来 恸 : 痛哭,极度悲哀

卒 :死了

文言虚词:

而 子敬先亡 不译 语时 了 不悲 完全

弦 既 不调 已经 人琴 俱 亡 都

3、通译课文

由于本课篇幅短小,意思浅显,所以学生能很快理解字句表面的意思,通译全文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如果文言文教学仅仅教会学生表面的字词句的翻译,而不深入对课文内涵的挖掘,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不合格的,没有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当疏通了文意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了研读赏析,即教学的第二个目标: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体悟手足情深。在这研读赏析中出现了本堂课的高潮,即精彩片段。

三、精彩片段

师:我们对本文的大意都基本理解了,然而我们会翻译了,是不是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了呢?同学们对本文中所描写的细节有哪些疑问呢?请提出来我们共同研讨。生1:在第一段中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 学生思考片刻,便有同学回答:

生2: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学生回答时将此字读得很重)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生3:我想子猷不闻消息,是因为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生1自己也笑了。

生4:子猷听见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讨论声。

生5:因为子猷自己也病重了,他想去见自己的兄弟最后一面,怕悲伤过度,所以他强忍悲痛。

师:也就是说他为了保存体力,是吧? 学生中有人在点头。生6:我觉得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较低层次的悲伤,子猷内心悲痛至极,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

生7(很兴奋地):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的话还未说完学生们便接了过去:“道是无情却有情。” 师:黄俊同学的回答老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精彩绝伦。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师:大家看看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 生8:弹琴,但“弦不调”。老师,为什么“弦既不调”呢? 课室里弥漫着思考的气息。

生9:因为子猷前面情郁于中,现在睹物思人,悲痛至极,所以他无法将琴弹协调。生10:古文中有一句:树犹如此,情何以堪。我想这里可以这样说:琴犹如此,人何以堪。师:这两个同学的回答都很好,都能做到活学活用,而且老师还看出了他们平时学习时是非常注意积累的。

生11:一件事物跟随主人久了,它也有灵气了,我想琴和子敬也有心灵相通的地方,除了子敬没有人能弹出协调的琴声。这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师:是啊,逝者已去,睹物思人,而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刚才同学的回答可谓是精彩纷呈。同学们还有其他疑问吗? 沉默了一会,没有发言。

师: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谁能帮我解答一下(学生兴奋地看着老师)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生4:就是啊,我就觉得子猷这人的个性太过独特了。

师:好吧,就是体现他独特的个性。哪个同学把它说得更深刻一点。

生12:老师,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看过有关子猷——王徽之的资料。有两个故事给我印象很深刻。“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也可看出王子猷本身就是一个个性独特、与众不同的人。

师:对,王子猷他是一个个性独特、行为处世都与众不同的人。杨娇同学善于查找资料这一点很好。我们要充分深刻的理解一篇文章,就是要学会查找资料,希望以后大家能多查资料。大家下课后去查查这两个故事的内容,要不请杨娇同学下课讲给你们听听。师:现在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你的合理想象,掩卷讲述子猷悼子敬的故事。

第五篇: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笃、良、舆、绝、素、调的意思,掌握文言虚词:而、既、因等的意思,课堂上能背诵课文;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说艺术特色;

2.体会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并熟悉王子猷的其他故事,初步了解王子猷所体现的魏晋人物风度。教学重点:

1. 准确把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

2.从典型细节如入手(动作、神态、语言),揣摩子猷对子敬的兄弟感情。教学难点:

1.理解人物貌似矛盾的言行;

2.理解子猷的独特悼念方式,初步理解魏晋人物风度 课前预习:

预习要求一:熟读课文,能读准字音读对句读及重音,结合注释翻译,基本疏通文意。预习要求二:能借助书籍、网络等不同途径,阅读《世说新语》其他著名小故事,拓展对子猷、子敬以及其他魏晋名士的了解,帮助理解人物独特的个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至爱亲情,血浓于水。一个背影,融注了深深的父爱;甜甜的泥土,蕴含着和暖的春晖;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人琴俱亡》,来体会一下感人肺腑,而又催人泪下的兄弟之情。

二、交流预习

1. 预习检查(热身抢答)

A.课文选自哪一本书?(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B.文中兄弟俩是谁? C.他们的父亲是谁?

2.请生给红色加点字注音(上白板书写)

俱病笃()

索舆()奔丧()

素好()琴

弦既不调()

掷地()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3.检查朗读,结合朗读正音。读后由学生评议,并在评议中进一步朗读。(主要从音量、语速、节奏、感情等方面评价。)

三、小组合作 疏通文意

1.自读全文,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自读中圈画出有疑问的词句。(3分钟)2.小组交流、释疑,不能解决由组长记录,稍后全班交流。(3分钟)3.检查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的落实情况(白板)。

师随机圈出重点词语,并引导学生对一词多义及重点词语进行前后联系理解,记忆,形成知识网络。

四、深度阅读,理解内容 1.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 ——(人亡)了不悲 都不哭(琴亡)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准确理解:

①感情深厚的兄弟一旦生死相隔,自然很伤心,所以“恸绝”。②从“俱病笃”、“何以都不闻消息?”看出,在两人病重的情况下子猷还牵挂子敬,可以表明子猷对子敬感情很深厚。③“笃”,病重;“都”,总。说明病情严重,子猷没有子敬的消息很久了,对弟弟牵挂很深。④ “了不悲”的“了”和“都不哭”的“都”。例如:加上“了”和“都”有什么好处?(了liǎo:完全。都:竟然。强调前后表现的差异之大,出人意料。)⑤子敬的“素好琴”的“素”,子猷“径入”的“径”、“掷地”的“掷”。例如:“径入”会不会不礼貌?琴不调,就“掷地”,是不是脾气太大?“掷”可不可以改成“摔”或“置”?(素:向来。径:直接。掷:扔,投。“素”强调了琴对子敬的特殊意义。“径”“掷“写出子猷的与众不同和悲痛。)③“子敬子敬”,为什么连呼?“人琴俱亡”的“俱”字一定要重读吗?为什么?(连呼写出感情的强烈。俱:都。需要重读。强调了痛失兄弟和知音的双重悲痛。)④“恸绝良久”的“恸”、“绝”、“良”。例如:“恸”在这里理解为“悲痛”还是“痛哭”更好?“良”还有哪些常用意义。(恸:“痛哭”更好。良:很。常用意有“好”,如:成绩优良;“优秀的”、“好的”,如:良莠不齐。)

2.(1)为什么子猷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

——解1:早知将不久人世,他日必将见面,故不悲,后因感慨琴通人性人亡琴亦亡,不禁恸绝良久。

——解2: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

(为什么要强自抑制?这须从《世说新语》说起)补充:《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伤逝》主要写的是丧儿子痛,对兄弟、朋友、属员之丧的悼念及做法。

王子猷是以何种方式来吊唁亡弟的呢?结合其他逸事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师引导:

(1)琴棋书画,旧时文士引为风雅之事,常寄心思于琴声。

例如:①俞伯牙鼓琴引钟子期为知音。②《关雎》中君子“琴瑟友之”,以表达对淑女的爱慕之心。③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用弹琴来自娱解忧。(2)王子猷逸事

请生交流收集到有关王子猷的逸事,师可出示一两个故事辅助理解。①寄居种竹

有一次,他偶然到别人的空宅院里暂住一段时间,人刚到宅子,便令家人种竹子。有人不解地问:“暂住,何烦耳?”——只是暂时住住。何必这么麻烦呢?王子猷打着口哨歌吟了好久,才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君子呢? ②夜访戴逵

王子猷住在山阴县。有一夜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人拿酒来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洁,于是起身徘徊,朗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家道,当时戴安道住在剡县,他立即连夜坐小船到戴家去。船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家门口,没有进去,就原路返回。别人问他什么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是趁着一时兴致去的,兴致没有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③船上听笛

王子猷坐船进京,还停泊在码头上,没有上岸。过去听说过桓子野擅长吹笛子,可是并不认识他。这时正碰上桓子野从岸上经过,王子猷在船中,听到有个认识桓子野的客人说,那是桓子野。王子猷便派人替自己传个话给桓子野,说:“听说您擅长吹笛子,试为我奏一曲。”桓子野当时已经做了大官,一向听到过王子猷的名声,立刻就掉头下车,上船坐在马扎儿上,为王子猷吹了三支曲子。吹奏完毕,就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

达成认识:王子猷是一个行止特异、超逸洒脱的魏晋名士(意思相近即可)

王子猷是依亲友的生前爱好奏一曲,像《伤逝》中有很多表现魏晋风度的人物细节,有的为冤家的死而深感痛惜,痛哭流涕,这已超出了功利的苑囿,体现了对生命的珍爱,有的是学一声驴鸣以祭奠逝者,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

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3.追问:那么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情感呢?——琴不调

4.追问:琴不调说明了什么?——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5.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篇文章虽短,但他属于笔记体小说,我们来看(根据板书列出的文章结构),这篇笔记体小说结构还是完整的。

俱病笃 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 奔丧不哭

手足情深

取琴弹 不调掷地

琴亡

恸绝久

月余亦卒

在此结构之中,小说的雏形依稀可见。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形式业已具备。叙事较为完整,情节波荡起伏,首尾呼应,实为一佳作。在整理结构的同时,让学生对照结构,试背文章。

这篇文章是通过什么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呢?(引导与《最后一课》中与刻画小弗郎士的区别)

教师引导理清线索、提升认识:

不悲、不哭(强作淡定)→弹琴、摔琴(孤独决绝)→恸绝、亦卒(痛绝追随):人琴俱亡(手足情深,堪比知音),细节典型逼真、文笔摇曳生姿。对比西方文学直接对人物进

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这种通过环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更加丰富深厚。(补充)

五、作业布置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故事短小、语言简洁,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同学们回去阅读《世说新语》,每个人在家作本上整理一个出自其中的小故事。

整理古文笔记,课后识记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六、板书设计

人亡琴亡

人琴俱亡 俱病笃 子敬先亡

问左右 奔丧不哭

取琴弹 不调掷地

恸绝久

月余亦卒

手足情深

下载《人琴俱亡》《我的母亲》《父母的心》教案及练习(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琴俱亡》《我的母亲》《父母的心》教案及练习(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教学案例 一、 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 《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亲情单元,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篇分别表现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的文章了。(〈背影......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4、品味作者......

    《人琴俱亡》教案模板[五篇]

    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一、课堂学习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

    《人琴俱亡》个人教案

    《人琴俱亡》个人教案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亲情单元,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篇分别表现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的文章了。(〈背影......

    人琴俱亡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1、体会兄弟之间的至爱亲情。2、感受作品之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3、对作品之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与把握。4、体味其简洁的语言。......

    天下父母心教案

    第四课人不能选择父母 第二框天下父母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辛劳,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能力目标:学会感恩,学会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父母的艰......

    《人琴俱亡》教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笃、索、舆、径、素、卒;虚词:而、了、既、俱等。 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学习简洁的语言。 3、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

    天下父母心教案五篇

    天下父母心 导入新课: 师: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并且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步里,都倾注着父母无私的爱。正是这份爱,使我们走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有的父母之爱惊天动地,更多的父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