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2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8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8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第一篇:18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18.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沉吟、禀清、班师、谮害、惑乱、对答如流、适、数、忌、如、但、即”等词的词义。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德育目标

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相关片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文献法

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背景资料,增强对文章的感性认识。

3.竞赛式教学法

这是一种“敌”“我”双方比赛回答问题,并以此体验个人成就感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点评法

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问题。用三言两语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三国演义》光盘、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复述故事情节;开展小组竞赛,决出优胜小组;辩论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请欣赏下面这首诗,多媒体显示:

聪明杨德修,世代继簪缨。

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评价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杨修之死》。

二、资料助读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投影显示: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集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的思想。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学生圈点勾画,标出疑难问题,或请教同学,或请教老师。

3.自行复述课文,并思考杨修死因。

四、小组竞赛,激发学习热情,激活探究思维

1.教师宣布竞赛规则:全班分为两大组,男子组和女子组,每组底分100分。文言知识每小题5分;语言表达题每小题10分;复述故事,每个故事满分10分,要求内容得当,表述流畅,否则酌情扣分;辩论胜出者加50分,要求口齿清楚、思路明晰、说理充分、有据可依。

2.竞赛过程:(全部题目多媒体显示)

第一部分,必答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单数男生必答,双数女生必答)

① 适庖官进鸡汤

②数犯曹操之忌

③人皆不晓其意

④丕如其意

⑤植然其言

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男生必答)

①鸡肋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数犯曹操之忌

(3)按拼音填汉字并释义。(女生必答)

①竟取匙与众食qì()

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

③延弃弓cāo()刀

(4)翻译下列句子。(女生译单数,男生译双数)

①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第二部分,抢答题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学生抢答后教师明确:“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本文属哪种方式?

学生抢答,明确:插叙。

第三部分:复述故事

要求详细具体,要加进自己的想象,活画出曹操的心态。

女生选代表复述:鸡肋事件、阔门事件、一合酥事件。

男生选代表复述:梦中杀人事件、吴质事件、邺门事件、答教事件。

第四部分:展开辩论

男生代表、女生代表抽题、辩题;

杨修恃才放旷,终致杀身之祸。(正方)

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消除祸患。(反方)

两组各选四名成员担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

正方辩词选摘:

杨修之死,实乃杨修之过。

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纵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旱那样;却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猜忌,埋下祸根。

恃才放旷,不知检点。曹操“梦中杀人”本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

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也夸他“真知魏王肺腑”。但是他对于曹“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却一无所知。参与曹氏家族立太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他,将来曹丕也不会放过他,而他却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太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他在大事上比杨修聪明。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聪明反被聪明误,看来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但如果不能用到点子上,又不能谦虚谨慎,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反方辩词选摘:

曹操外恭内奸、嫉贤妒能妒能、心狠手辣、虚伪狡诈,这是人所共知的。杨修猜透曹操的心思。这让曹操很恼火,杀他是必然的。

另外,曹操杀杨修主要是出于身后安宁的考虑。由于袁绍与刘表在处理继承权问题上留下致命的祸患,心有余悸的曹操为避免死后发生同样的悲剧,便决定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杨修之死,正是由于他与曹植过从甚密。曹操处死杨修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

第五部分;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两组主辩作总结发言,总结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曹操:虚伪狡诈、老谋深算

教师评议,并总结: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三点:一是由于杨修能摸透曹操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故杀之以除心腹之患;二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第六部分:决出胜负方

五、赏读课文,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生总结本文写人的独特技法,明确:文中的七个事例各有完整的事件过程,具体刻画了曹操的忌才妒能、奸险阴狠,杨修的恃才放旷。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能从他做的事表现出来。通过叙事,可以反映人物鲜明的性格,不过,叙事要做到选材集中、精当,从塑造人物、突出主题出发,精选最能体现事件深刻意义、人物思想品质的材料来写。在这一方面,本文堪称典范。

六、延伸拓展,联系实际,深刻反思

教师提问: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该明白些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生1:杨修依仗自己的才能而不拘礼俗,凭自己的聪明才智,狂妄轻率,耍小聪明,无视他人存在,最终被杀,咎由自取。一个人有才,还得会用才方可施展才华,远祸避害。

生2:我由此想到了独生子女,其中不乏一些惟我独尊、自私冷漠、缺乏爱心的人。倘若个人成绩优秀,便傲视他人,轻视师长,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我认为杨修就死于这种心理疾病。

师:这种心理疾病,心理学称之为“人格障碍”,这种人缺乏调节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能力,从而表现出放荡不羁、缺乏自制力、偏执自恋的倾向。

生3: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得到启示:一个人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一颗平常心,最起码要心理健康。

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七点:(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3)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有积极向上、现实的人生目标;(5)对社会有责任心;(6)心地善良,有爱心;(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同学们,生活是七彩的,有欢乐也有悲伤,只要我们给予他人帮助”厶中装的不仅仅是一己之悲喜得失,学会与人相处,杨修的悲剧便不会重演。

七、课堂小结

《杨修之死》带给我们太多的感悟,如;选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插叙的成功运用;历史的无情、政权相争的残酷、人性的丑陋;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三国演义》如甘露琼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请大家课外选读《三国演义》。

八、布置作业

1.整理课上的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2.试以下面两件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1)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悍,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悼,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2)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提示:此题也是一道开放题,意在使学生认识曹操的复杂性格。

(1)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悼,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2)曹操追杀匈奴使,表现他复杂的性格和心态。

对于曹操的做法,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必然对他们分析曹操的性格带来多样性。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3.就曹操被魏延射落门牙一事,探究作者的思想倾向。曹操为何厚葬杨修?

教学后记:

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第二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做人要谦逊自持,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方法:设疑激趣法、引导点拨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课前预习: 1 背景介绍 2 解决字音词语 3 朗读课文 4教师准备资料 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动画版《三国演义》主题曲《梦在燃烧》。

人们常说《三国演义》看智,《水浒》看勇。三国里面有许多智者,有大家熟悉的诸葛亮,在三国里面,诸葛亮是比较幸运的一个,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够得到重用。今天我们来学习《杨修之死》,认识三国的另一个智者。

(二)整体感知:

通过文题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2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杨修触犯了曹操,结果被曹操杀死。

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以什么人干了什么事的形式进行概括)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里反应? 1.杨修私解鸡肋-----操杀修

2.杨修破译“活”字------甚忌之

3.杨修分食酥饼------心恶之

4.杨修语破曹奸-------心愈恶之

5.杨修告发曹丕-------愈恶之

6.杨修教植斩吏------操大怒

7.杨修代作答教-------操大怒

(三)合作探究 你眼中的杨修、曹操他们是怎样的人?

杨修是一个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的人

曹操是一个心胸狭窄、阴险狡诈的人

2杨修之死,有人说归之于杨修,有人说推之于曹操,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观点?

师:通过同学们的论述,我总结出杨修之死有三点:(1)杨修之死,过在自己。(2)杨修之死,罪在曹操。(3)杨修之死,缘于政治斗争。现在我用四句诗来概括杨修的死因。

板书:内因(杨修):敢与丞相比心计,尸首异地众人弃。

外因(曹操):深谋远虑建霸业,嫉贤妒能留恶名。

(四)拓展延伸

杨修之死,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各抒己见)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像杨修这样的性格其实是不健康的。我们青少年应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正常人的心理,这当然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5)对社会有责任心;(6)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六)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杨修之死》这篇课文,了解了杨修的死因,从杨修的死因中我们得到许多启发,以《从杨修之死想到的》为题,写两百字左右的文章。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内因(杨修):敢与丞相比心计,尸首异地众人弃。

外因(曹操):深谋远虑建霸业,嫉贤妒能留恶名。

第三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闫集一中

邱可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②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2、过程与方法 :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③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培养健全人格。

②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1、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2、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培养健全人格。【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在《观沧海》中,曹操是一位胸襟开阔,心怀天下的英雄形象。但是,在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曹操又是什么形象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杨修之死》认识一个与诗歌中不一样的曹操!二:展示学习目标

1、能简述故事, 梳理情节。

2、分析、概括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3、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三:文学常识 1.《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2.作者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péi)松之的注释,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历史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3.杨修

字德祖,汉太尉杨震五世孙。后为汉相曹操主簿。因才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佯惊问()曹丕()大簏()伺察 谮害()邺城()......叱退()麾军()高阜()拈弓搭箭()弃弓绰刀().....2.解释下列加点字。

植然其言()愈恶之()但操有问()叱退()....麾军()高阜()拈弓搭箭()弃弓绰刀()....

3.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五.讲授新课

(一)速读课文 自主思考

思考: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总结:①鸡肋事件 操杀修

②园门阔事件

虽称美,心甚忌之。

③一盒酥事件

虽喜笑,而心恶之。

④梦中杀人事件

闻而愈恶之。

⑤告发曹丕事件

因疑谮害曹丕,愈恶之。

⑥教植斩吏事件 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⑦代作答教事件

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二)研读课文

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要求:

1、跳读课文,抓关键词;

2、品析关键词;

3、用短语概括总结二者的形象)1.曹操:虚伪奸诈,残忍多疑 嫉贤妒能,老谋深算„„ 2.杨修:才思敏捷,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

(三)研讨探究,概括杨修的死因(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归纳:杨修之死主要有以下原因:

其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因为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其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因为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忌妒他的才能,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其三:主要缘于政治斗争。杨修已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易中天说:杨修之死是因为他太了解人,却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四)课外拓展

为曹操、杨修各进一言,辨证看待历史人物

穿越时空,如果你是曹操身边一位重臣,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什么言?(学生各抒己见)

以人为镜学做人:

做人要谦逊,不可恃才放旷,更不可狂妄自大。

一个人有才是好事,但也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竞争社会需要个性张扬,因为张扬是智慧灵动的舒张„„但又要控制好尺度,不能张扬过了头,否则张扬就变成了张狂!

六、结束语

最后,请大家欣赏毛阿敏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让咱们在悠扬的歌声中回忆那虽已逝去,但永留在我们心中的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吧。

七、作业布置:(任选其一)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第四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深入把握文章,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3.探究杨修死因,并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的人格。

4.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教学重难点:

1.深入把握文章,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2.探究杨修死因,并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同学们熟知三国中的哪些人物形象呢,请用一句话简单介绍他。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残杀的不幸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能从杨修的身上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

二、了解常识明背景

首先来了解作者罗贯中与《三国》的知识还有故事背景。出示罗贯中与《三国》知识还有故事背景

三、初读课文知情节

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来梳理一下故事情节。

1、思考:看看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只明确事件即可)

1.解门阔2.分吃酥 3.揭杀人 4.告曹丕 5.杀门吏 6.作答教 7.释鸡肋

2、请大家说说对杨修的初步印象?是个什么样的人? 恃才放旷 非常有才华的人,连曹操手下非常受信任的大将夏侯惇都佩服,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公真知魏王肺腑也!得是竖着大拇指说的吧。

曹操也算是一个任人唯贤的君主,杨修才华横溢,曹操为何舍得杀死他?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他们两人又是怎样的性格呢?请大家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因为

出示: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葛红兵(文学批评家)

三、咬文嚼字析性格

请你从文中关于杨修和曹操的言行中找出一个词或者细节品析他们的性格,以“从中,我读出了杨修(曹操)是一个的人,因为。”

1、杨修聪明过人但是有卖弄之嫌

杨修分吃曹操的“一盒酥”中一个“讫”字,说明他的性格是:恃才放旷。(倚仗着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以约束)

卖弄小聪明,不把曹操放在眼里(请小组通过读课文展示杨修得意洋洋的语气)杨修揭开谜底但目中无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皇帝都让他玩弄于鼓掌之间,杨修却不把他放眼里。

2、曹操“梦中杀人”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请小组展示杨修的动作、说话的语气)

• 曹操想杀一儆百,杨修点破这一骗局是出于正义和对死者的同情,众人皆醉他独醒。但狂妄轻率、不讲策略,不看场合。

• 杨修不但猜透曹操心思还到处嚷嚷,而且还让曹操知道了,真是过于狂妄轻率了。

杨修得知曹丕用大簏藏人入府便“径来告操”,一个“径”字,表现出杨修什么弱点?

• 在政治斗争中办事轻率,缺乏慎重,没有防人之心。结果画虎不成,反招谮害之嫌。

杨修知道曹操想立曹植为世子,想仗着自己的才学投其所好,极力为曹操成就美事,只是他缺少了圆滑,或者说他的对手更厉害,更阴险,他的书生意气害了他。

• 教曹植杀门吏出城,又被人告,为曹植作答教,竟被人偷走,这两件事与此相同。而他们的对立面另一个政治集团曹丕又是怎样做的呢? 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

哪几个词语说明曹丕处事精细,活动隐秘? 1.密请

2.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

与曹植“常邀修谈论”成鲜明对比,也与杨修“径来告操”成鲜明对比。

• 双方相争,一方精细过人,一方轻率大意,开始时输赢已成定局。

2、若没一事件,曹操是不是就不会杀杨修?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作为 依据:

齐读这句话:(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3、为什么这么说?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曹操之态

1.解门阔 逐 甚忌之 2.分吃酥 心恶之 3.揭杀人 渐 愈恶之 4.告曹丕 愈恶之 5.教曹植 加 操大怒

6.作答教 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7.释鸡肋 深 大怒,推出斩之厚葬之 最让曹操嫉恨的是哪件事情? 他给曹植做的关于军国之事的十余条答教,连曹操想问什么甚至连顺序他都知道,曹操是独裁者,大权独揽,绝对不容别人猜透自己的心思,这叫天恩难测。但是曹操在杨修面前好像没穿衣服一样,这还了得,怎能容他呢?

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一个“借”字,说明什么?

• 一个“借”字,点明“惑乱军心”只不过是曹操杀杨修的借口,表现出了曹操的阴险残忍,老奸巨猾,老谋深算。

从第12段曹操厚葬杨修,让众人看到,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表现出他的狡猾奸诈。

两人的性格特点:

杨修:恃才放旷 狂妄轻率 卖弄聪明 疏放不羁 曹操:阴险残忍 虚伪多疑狡猾奸诈 老谋深算

这两种绝然不同性格的人相遇,注定了一个悲惨的结局。如此有才华之人却被杀掉了,他被杀的罪名是什么?杨修以何罪名命赴黄泉,被押上断头台的 ?(惑乱军心)漏泄言教,交关诸侯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泄露国家机密罪、结党营私罪、妖言惑众罪。杨修被杀时年仅34岁,他也许是带着很多的疑惑仓促离开了人世,他也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会发出凄厉的呐喊:主公,为什么容不下我?我们为杨修找找答案。

四、是非曲直论死因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入把握,你认为杨修的死因是什么?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我们再来看两则材料,与杨修的死也是密不可分的。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对于杨修的死历来众说纷纭,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后果。所以,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说:杨修之死是因为他太了解人,却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五、以史为鉴学做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保护自己的才能,及让这种才能在有利的时机发挥? 请你用简短的语言表达。

我们可以选择韬光养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人生哲学,然而我们不应该鄙弃甚至打击那些才华外显、放旷直言之人,更不能放弃对丰富多彩的人生观的选择。

六、作业布置:

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中的曹操形象。

2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

第五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借助“导学案”,自读原文;依托翻译,释疑文字疑难;概括事件理解小说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

对话题目概要事件剖析死因;

对话关键揣摩人物性格及其表现手段;

对话生活看文学与历史不能混为一谈。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尾曲。

一、故事引入

汉中处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是中国西部的战略要地。南凭大巴山屏障,北据秦岭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赤壁大战后两年,吃了大亏的曹操经过休整后又恢复了元气。此时刘备占领汉中地区,令曹操寝食难安,打算发兵争夺。曹操亲自修战书一封,发往成都。看过战书,刘备甚是忧虑,诸葛亮却哈哈一笑,在战书上面题下四句诗:

黄花逐水漂,二人过木桥。好景无心爱,须防歹徒刀。

曹操看了这四句诗,不解其意,问左右谁人能解,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但有一人却在旁边冷笑,曹操便询问其意,他说:“这四句诗是一个隐语,隐有‘汝来送死’之意。”

黄花逐水漂——黄花者,女人也;女人水上漂,“汝”也。

二人过木桥——“來”。

好景无心爱——“愛”无心,“受”也。

须防歹徒刀——“歹”字一弯刀,“死”也。

此人确乎聪明,但最终却命丧小聪明,《三国演义》中有诗为证: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聪明的杨修是汉代的名门世家之子,文章写得好,语言也是语出惊人,对答速度也是在众人之上,所以他的死是曹操嫉恨杨修的才华高于自已,并不是因为他惑乱军心之罪)

这人是谁?他死于何事?他亡于何因?节选自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72回的《杨修之死》就能为我们揭开这些谜底。

交代课题:《杨修之死》

二、对话题目

1.对话策略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首先是同学们和课本的对话交流。引发深入对话的最好策略是问题。2.对话题目

提问不妨从题目开始。如17课《智取生辰纲》,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问:谁智取生辰纲?是怎样智取的?智取之前做了哪些准备?智取中有哪些作为?结果怎样?

看到《杨修之死》这样的题目,大家就要开动脑筋给自己提几个问题。

比如,杨修是谁?杨修为什么死了?是怎样死的?杨修之死的背后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

下面李老师就扮演狗仔队角色,采访同学们一个问题:

问题:杨修死于何事?(直接采访)

/ 11

情节:

——进退维谷鸡肋为令,主簿揣度不日退兵。收拾行装准备归程,魏王巡视见此大惊。招惇杨修问个究竟,造言丧命误于聪明。

标题:

——擅自揣度“鸡肋”口令造言祸乱军心。

——造言“鸡肋”乱军心。

三、深度追踪 1.问题引领

下面李老师还将以问题为方式,请同学们继续进行深度追踪。

问题:杨修死因揭秘。(小组讨论)

要求:依据课文,分析言之有据,阐释合情合理。2.死因揭秘

学生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杨修性格悲剧:恃才放旷。

杨修政治悲剧:惹祸宫争。

杨修官场悲剧:遭遇曹操。————————他死于何事?他亡于何因?

四、直击关键 1.何为关键

紧扣问题对话文本,最有效的方法是抓住课文关键。所谓关键,就像串起珍珠的那根绳,能够将课文内容写法整合成一个整体实现言文统一的核心要素,它可以是内容层面的,也可以是手法层面的。一旦抓住课文关键,理解课文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2.关键之例

内容关键例子:

《老王》关键:《老王》是一篇散文,散文以抒发情志为主。情志表达集中在散文最后: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不幸而善良。

明写:老王

不幸——单干孤寂,“瞎眼”可怜,破落户住“破屋”。

善良——送冰冰价相同个大一倍车费减半,送钱钟书看病不收钱,欣然装上半寸高的边缘。

暗写:杨绛

不幸——文革遭难;

善良——悲悯情怀。

明暗线索,不动声色的语言,看似平淡却具有无限深意的蕴藉风格。

《最后一课》:变。

手法关键例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对话;

《社戏》:诗意; 3.邂逅关键

讨论:你认为本文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

内容:恃才放旷。

手法:以事写人。

五、品读关键 1.对话人物

/ 11

问题:课文是怎样写杨修的“恃才放旷”的?

(1)恃才放旷——解析杨修“恃才放旷”的动作、语言。

恃才不遮掩——造门解“活”改窄门,与众分食“一盒酥”,临葬指叹“梦中杀人”葬指叹——日常小事。

恃才惹祸端——谮丕大簏“藏吴质”,授计斩吏“试才干”,“教作答教”下杀心——参与宫争。

(2)恃才不放旷——解析曹操“老奸巨滑,深谋远虑,不动声色”的最有味的言行心理。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闻而愈恶之。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曹操:恃才不张扬,看透也糊涂。

这篇小说,故事有味道,人物有嚼头,细细品读,你会越读越有味。2.品味“恃才放旷”或“以事写人”这一全文关键。

①“恃才放旷”凝聚人物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杨修——恃才放旷——说不得的要说,不该说的也说;

曹操——恃才韬光——不该说的不说,说不得的打死也不说。

杨修曹操都聪明,但一个放旷,一个隐忍;一个耍小聪明为所欲为,一个有大智慧一剑封喉。

②聚焦“恃才放旷”凝聚反复事件——“三式”记人。

恃才不遮掩——造门解“活”改窄门,与众分食“一盒酥”,“梦中杀人”葬指叹。

恃才惹祸端——谮丕大簏“藏吴质”,授计斩吏 “试才干”,“教作答教”下杀心。

高潮:造言“鸡肋”乱军心。

面带微笑心嘹亮——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

厌恶升级起杀心——疑害愈恶之,大怒不喜植,已有杀修心。

高潮:借惑乱军心杀之;收尸厚葬令班师。

不幸——单干孤寂,“瞎眼”可怜,破落户住“破屋”。

善良——送冰冰价相同个大一倍车费减半,送钱钟书看病不收钱,欣然装上半寸高的边缘。

高潮:未懂送鸡蛋送香油的愧怍。

六、玩味名著 1.学习小结

对话题目——解读关键——言文统一。2.文学≠历史

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历史上的杨修并未死于“鸡肋”,也不是死于曹操的妒贤嫉能。

罗贯中才华出众,却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

/ 11

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3.课外写作

用“三式”叙事方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

一、故事引入

师:先请大家看屏幕。这是一幅三国时期的地图,(手指地图)这里,是汉中,同学们知道汉中吗?

生:不知道。

师:汉中处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是中国西部的战略要地。南凭大巴山屏障,北据秦岭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赤壁大战后两年,吃了大亏的曹操经过休整后又恢复了元气。此时刘备占领汉中地区,令曹操寝食难安,打算发兵争夺。曹操亲自修战书一封,发往成都。看过战书,刘备甚是忧虑,诸葛亮却哈哈一笑,在战书上面题下四句诗:黄花逐水漂,二人过木桥。好景无心爱,须防歹徒刀。

曹操看了这四句诗,不解其意,问左右谁人能解,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但有一人却在旁边冷笑,曹操便询问其意,他说:“这四句诗是一个隐语。”

这四句诗隐藏着什么意思?同学们知道吗?

生:(众摇头)不知道!

师:(点击电子屏幕呈现四字“汝来受死”)这四句诗隐有‘汝来受死’之意。

师:(手中电子笔指点四句诗解说)黄花者,女人也;女人水上漂,“汝”也。这是一个“木”字,桥下两人走过,繁体字““來””也。这是繁体的“愛”字,“愛”去掉中间的“心”字,为“受”也。“歹”字再加一把弯刀,就是“死”字。

师:这个人聪明吧!但这个人最后也命丧聪明,《三国演义》中有诗为证。来,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首诗。

生齐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师:这个人是汉代的名门世家之子,才华出众,出口成章,文采斐然;一开口就常常语出惊人,对答速度也在众人之上。诗句最后说,他“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他是谁?

生:(齐答)杨修。

师:对!他就是杨修。杨修死于何事?缘于何因?请大家跟随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去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就学习18课《杨修之死》。

二、对话题目

师:课文怎么读,老师有两句话告诉大家。

师:《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几句话:“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抓关键词,“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一定要咀嚼语言文字。同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注意“对话”,所以大家学习课文首先要注意和课文进行对话交流。

/ 11

师:今天李老师就扮演一个狗仔队的角色,和大家来一番对话。对话我们最开始可以从对题目的提问开始,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发深入对话的最好策略是问题。大家已经学习过17课《智取生辰纲》了,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问:谁智取生辰纲?是怎样智取的?智取之前做了哪些准备?智取中有哪些聪明做法?最后结果怎样?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课文,我们很快就可以从文中获得许多信息。

师:再比如《杨修之死》,你会提哪些问题?

生1:杨修为什么死了?杨修是怎样死的?

生2:杨修之死:背后有没有深层次原因?有没有八卦新闻?

师:很好,如果阅读课文前我们能够根据题目进行一番这样的追问,我们就可以较快地和文本展开对话,把握文本内容。

师:下面老师这个狗仔就出场了,直接采访同学们一个问题,“杨修死于何事”?请同学们不翻书,我看大家去经历了“杨修之死”这一现场后,是不是有了真正的了解。

生3:他在军中假传军令,惹得曹操大怒,被曹操砍掉了。

师:慢一点,你根据你的回答提取几个关键词。

生3:假传军令,曹操大怒,被杀。

师:是“假传军令”吗?

生4:是误导军令。

生5:是自取行为。

师:对了,杨修不是假传军令,他是自作聪明,暗自揣度军令意图,收拾东西准备收兵,下属仿效,夏侯惇也这样收拾东西准备收兵了。刚才同学把基本的事实说清楚了,很好。还有同学愿意说吗?

生6:因为杨修在曹操身边太过于自负了,凭借自己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管束,惹怒曹操。曹操接他扰乱军心这有理由,将他杀掉了。

师:大家听清楚了吗?来,大家翻到课本,我们来看是怎样一件事?如果我是一个狗仔,我一定就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先,事情的起因背景是什么呢?

生7:曹操军队进不能进,退怕人耻笑。

生8:看到庖官端鸡汤进来,想到夏侯惇请教的口令,就想到了鸡肋。

师:退不能退,战不能战,由此想到鸡肋。接着呢?

生9:杨修凭着聪明,暗自揣度鸡肋之意,收拾东西准备收兵,旁人也效仿。

师:事情还有怎样的发展?

生10:夏侯惇询问并效仿。

生11:曹操绕寨私行,发现不对劲,招夏侯惇、杨修询问端倪。

师:询问端倪用得好。结局呢?

生12:曹操以扰乱军心为名,将杨修咔嚓了(生笑)。

师:看来要说清楚一件事情,还很训练语文能力的。(课件板式用工整语言概要的事件情节)大家看,用这样的方式言说,就是语文。来,大家齐读一遍。“进退维谷鸡肋为令,主簿揣度不日退兵。”起。

生(齐读):进退维谷鸡肋为令,主簿揣度不日退兵。收拾行装准备归程,魏王巡视见此大惊。招惇杨修问个究竟,造言丧命误于聪明。

师:怎么样?语文就可以这样学习。狗仔队记者就可以根据这些语句把整个“鸡肋”事件报道出来。

师:如果再拟一个标题,可以怎样拟?

生13:杨修之死。

师:聪明,你看编者都已经拟好了,大家英雄所见略同。其实,整个事件的关键词是

/ 11

“鸡肋”,你看,可以这样拟两个题目:揣度“鸡肋”口令,造言祸乱军心;造言“鸡肋”乱军心。用这样的题目,配上以上的情节,狗仔记者就可以将整个事件报道出来。你们看,李老师就通过题目提了一个问题“杨修死于何事”,让大家和课文来了一次交流。

三、深度追踪

师:李老师这个狗仔还想让大家再来一次“深度追踪”,请大家小组讨论:杨修死因揭秘。要求“依据课文,分析言之有据,阐释合情合理”。

师:杨修究竟死在哪里?原因何在?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分钟,自己在课文空白处批注一下。

师(边巡视变提示):从文章找依据归纳,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归纳。

师:下面给大家两分钟讨论时间,请小组边讨论便做好交流记录。

小组讨论两分钟后交流。

师:讨论结果出来了吗?

生14:杨修恃才放旷。

师:恃才放旷什么意思?

生14:他很自以为是。

师:恃才是么意思?恃才就是依仗自己的才能。放旷呢?不加约束,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师:除了杨修恃才放旷的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4:数犯曹操之忌。

师:能具体说说犯了曹操的哪些忌?

生14:比如说那个门里写了一个“活”字,其他都不知道意思,杨修建议修窄一点,曹操表面赞美,心甚忌之。

师:他为什么心里忌之?

生14:他嫉妒他。

师:哦,他嫉妒他,你把我看穿了,我希望不被人看穿的,你自作聪明把我看透了。

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来你们组来说说。

生15:他杨修,不应该参与政治,他帮助曹植,他不该暗中帮助曹植,让曹操对他产生了灭杀之心。

师:他不应该去参与曹植与曹丕的内部权力的争斗,所以曹操要杀他。请坐。还有吗?

生16:我认为呢,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曹操他嫉才。他对学才比他高的人,有一种嫉妒的心理,这也是他心胸狭窄,所以他导致曹操对杨修越发嫉恨。

师:你能不能从文中那段具体文字看出曹操心胸狭窄?

生16:比如说曹操在门上写一个活字那一段,曹操本来想炫示一下文采,结果被杨修识破,曹操对此很是嫉妒。再比如第四段最后写道,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师:心甚忌之就是说表面上称赞他,心里面却忌恨他,你把我看破了,所以这里看出他心胸狭窄。请坐,还有补充吗?

生17:第四至第七自然段,每一段的最后一句,都表现了曹操对杨修的看法,如“心甚忌之”。前面说他恃才放旷,古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我说他太放肆,必死无疑。

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长得太高了,我就把你哗啦哗啦吹掉了。太聪明了,刚才这个同学读得很细,他说到了一些细节,四至七段每段最后都有曹操的心理描写,请大家在书上勾画出来。第四段是“操虽称美,心甚忌之”。第五段是“操虽喜笑,而心恶之”。第六段“操闻而愈恶之”。第七段“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完了没有?“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 11

生: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师:“此时已有杀修之心”,说明曹操杀杨修是蓄谋已久,忍不可忍。为什么忍无可忍?

生: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师:同学们说犯了大忌。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请大家勾下来149页“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这句话应该是全文最关键的句子。刚才我们理解了曹操之“忌”,这里的“忌”一方面是希望别人不要把他看穿,还忌讳什么?

生18:忌讳旁人参与到他们内部的权力分配的斗争中来。

师:对!这位同学说的很好,不要参与他内部的权力斗争。曹操本来想选一个好种子,选一个未来的好接班人。结果杨修呢,他老是去插手。在宫廷争斗中,肆意去参与这种权力斗争的,经常会死于非命。中国有句古话,叫“伴君如伴虎”,特别是这种争斗触及核心利益,你就很容易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读,深度追踪杨修死因的话,简不简单?不简单。杨修之死有几个原因呢?我们总结一下。第一个原因,“性格决定命运”,他老先生太恃才放旷了。爱耍小聪明。中国有句话,“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在华师培训时,刘良华教授还说,一个人太聪明了,别人就不和你玩了,你就很痛苦。第二,他是政治牺牲品,惹祸宫争。参与宫争,这是统治者最难容忍的。第三,他还不懂官场哲学,他是个官场苦命人,遭遇了曹操。

师:刚才你=李老师教了大家一中读书方法,就是大家要以交流的心态,去和文章对话。对话的时候最好能借助问题。你们看,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杨修死于何事?第二,杨修死于何因?借助这两个问题,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渐次深入的理解。

四、直击关键

师:我觉得对话更重要的,更有效的手段,是直击关键。我们如果能够把课文中关键之处抓住,就像拎起串起珍珠的那根绳,很容易就能够将课文内容写法整合成一个整体,实现言文统一。课文关键它可以是内容层面的,也可以是手法层面的。一旦抓住课文关键,理解课文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师:我们举一个“关键”的事例。大家还记得《老王》吗?谁写的?杨绛,钱钟书夫人。这是一篇散文。我们知道,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主观情志的一种文章,散文的本质是情感。李老师反复读《老王》,就觉得“不幸而善良”就是这篇散文的关键。这篇文章最后有一句话,“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谁不幸?谁幸运?我们来看,散文明写老王,用三件事写老王的不幸,单干孤寂,“瞎眼”可怜,破落户住“破屋”。在用三件事写老王的善良,送冰冰价相同个大一倍车费减半,送钱钟书看病不收钱,欣然装上半寸高的边缘。

师:我们再看暗写杨绛。杨绛也是不幸的,文革遭难,这是暗含在文字之外的生活事实,大家看不到。杨绛的善良体现在她的悲悯情怀。所以,抓住“不幸而善良”,散文的内容和写法都搞定了,人物理解了,明暗交织的线索也明了了。你看那篇散文不动声色的语言,明写老王,其实在写自己内心的一些情绪情感。还有看似平淡却具有无限深意的蕴藉风格,这大家不好理解,不管它算了。

师:抓关键,比如《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我下面举二篇小说。《最后一课》的关键就是一个“变”。小弗朗士变没有?韩麦尔先生变没有?环境变没有?全变了。《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文章最关键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对话”,陈元方和友人的对话,“与人期行,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作者的写作意图“讲诚信讲礼节”都包含在对话中了,人物想想也通过对话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师: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关键是什么?可以从内容,可以从写法考虑。讨论30秒钟,找

/ 11

出课文的关键。

生19:恃才放旷。

师:这是从内容上来说的,说的是杨修的性格。从写法上来说呢?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原来学过的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是怎样写事的?他们都是围绕一件事展开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杨修之死》这篇小说写了几件事?

生:六件。七件。

师:来,我们回忆一下写了哪七件事?

生:鸡肋祸乱军心,改造阔门,分食一盒酥,梦中杀人,藏吴质,试才干,教作答教。

师:在叙事写人上这篇小说和其他有什么不同?

生20:用了插叙。

生21:用了典型事例刻画人物。

生2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师:所以从写法角度看 本文的关键就是“以事写人”。

五、品读关键

师:下面我们聚焦“恃才放旷”这个关键,看课文是怎样写杨修的“恃才放旷”的?分析一个事例,看作者是怎样写“恃才放旷”的?来,你来说,他怎样写杨修的“恃才放旷”?

生23:第五段,写他分食一盒酥,他拿起就开始吃起来。

师:这是写他的行为。第五段写了他的行为,还写了他的语言。请大家齐读语言部分。生齐读: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师:大家仔细揣摩,写行为时紧扣“放旷”,无拘无束,肆无忌惮;写语言紧扣“恃才”,耍小聪明。一样的,写“改造阔门”,也写他的恃才语言“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师:再看“梦中杀人”,那更是不知天高地厚: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大家比划一下“指而叹曰”这一动作。用重庆话来说,就是这样:“你娃啊,傻戳戳的,硬是懂不起哦。”自作聪明地“指”和“叹”,并戳穿谜底:“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样的谜底可以随随便便戳穿吗?那不是自寻死路吗?大家看,就应该这样写人,紧扣人物特点,写他的恃才语言,放旷行为。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归纳。作者从两个大的方面通过七件小事写杨修的“恃才放旷”。一是日常小事,恃才不遮掩,二是参与宫争,恃才惹祸端。请同学们齐读一遍下面内容。

生齐读:日常小事,恃才不遮掩:造门解“活”改窄门,与众分食“一盒酥”,临葬指叹“梦中杀人”葬指叹。

师:杨修招来杀身之祸的不是这些小事,而是他参与宫斗。

生齐读:参与宫争恃才惹祸端:谮丕大簏“藏吴质”,授计斩吏“试才干”,“教作答教”下杀心。

师:“谮丕大簏”注意是“谮(zèn)”“丕(pī)”大“簏(lù)”,授计斩吏(lì),大家再齐读一遍前两句。

生齐读:谮丕大簏“藏吴质”,授计斩吏“试才干”。

师:杨修是“恃才放旷”,那曹操呢?

生:心胸狭窄,嫉贤妒能。

师:前面的三件小事也许有“嫉贤妒能”的成分,但是,在宫争的几件事情上,曹操还是“嫉贤妒能”吗?大家讨论一下。有同学发表意见吗?来,你说。

生24:我可以看出曹操的凶残狡诈。当杨修掺和到宫廷内斗中来之后,曹操已经将杨修当成一个政治上的对手。从文学作品和历史中知道曹操的为人,对待他的对手,他从来是

/ 11

毫不留情的,很凶残。

师:曹操凶残狡诈。当有人触及核心利益时,绝不手软,小事上耍点小聪明还可以容忍,但大是大非上曹操绝对不允许你杨修乱来。所以有人解读《三国演义》是官场政治学。所以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说法,三国谋策太甚。

师: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奸诈。特别文章最后部分,很有味道。诚如杨修预测,曹操不撤兵打了一仗,最后是落荒而逃,损失惨重。他最后厚葬杨修,表面上在暗示自己杀错了,其实谁也揣度不透他杀杨修的真实原因,这才是曹操的奸诈,也可以说是老谋深算,甚至是深谋远虑。因为他知道,杨修这人不除,今后迟早会成为曹丕后患。

师:所以,曹操是“恃才不放旷”。大家看,我们抓住“恃才放旷”不仅搞定了杨修,也搞定曹操。作者抓住他的言行特别是心理描写,写出了他的老奸巨滑,凶残狡诈,老谋深算,深谋远虑。用一句话走总结,曹操是“恃才不张扬,看透也糊涂”。装糊涂,他心里明亮得很呢!用重庆话来说,曹操就是“看起像猪像,心中特嘹亮”。

生:(齐笑)哈哈。

师:下面我们总结一下。你看,抓住文章的关键,就可以将文章的写法也聚焦起来。你看,“恃才放旷”凝聚人物性格,形成鲜明对比。杨修恃才放旷,说不得的要说,不该说的也说;曹操却是恃才韬光,不该说的不说,说不得的打死也不说。杨修曹操都聪明,但一个放旷,一个隐忍;一个耍小聪明为所欲为,一个有大智慧一剑封喉。

师:其实,老师读这篇文章最大的发现是“恃才放旷”还凝聚了反复事件描叙,即“三式”记人。写杨修“恃才放旷”日常小事三件,造门解“活”改窄门,与众分食“一盒酥”,“梦中杀人”葬指叹。写杨修参与宫斗三件事,谮丕大簏“藏吴质”,授计斩吏“试才干”,“教作答教”下杀心。最后是高潮造言“鸡肋”乱军心,一下就将杨修咔嚓掉了。语文,有时就像数学和物理那样充满规则的美感。

师:那看写曹操还是三啊。写他面带微笑心嘹亮也是三件小事: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写他厌恶升级起杀心还是三件事:疑害愈恶之,大怒不喜植,已有杀修心。最后高潮“借惑乱军心杀之;收尸厚葬令班师”聚焦绾结事件。

师:回过头来看《老王》,也是“三式”结构。很美:不幸三件事:单干孤寂,“瞎眼”可怜,破落户住“破屋”。善良三件事:送冰冰价相同个大一倍车费减半,送钱钟书看病不收钱,欣然装上半寸高的边缘。最后高潮“未懂送鸡蛋送香油的愧怍”。

师:最后简单总结一下今天所学。李老师教给大家的学习课文的方法就是,“对话”(板书),对话的方式是“问题”,对话一是对话题目,二是对话关键。关键可以从内容上抓“恃才放旷”,也可以从手法上抓“以事写人”,最后达到“言文统一”。

六、玩味名著

师:本文是一篇小说节选,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文学≠历史。《三国演义》的曹操被塑造成为了奸雄,历史上的曹操确是一个英雄。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还有,此杨修之死≠彼杨修之死。历史上的杨修并未死于“鸡肋”,也不是死于曹操的妒贤嫉能。他是在曹丕即位两年后被曹操杀的,之后九月,曹操也挂了。

师: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罗贯中才华出众,却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 11

师:如果大家有兴趣,下去还可以做这样一个拓展训练:用“三式”叙事方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师:好,老师解天就和大家交流这些。谢谢大家!下课。

细掘文本特质,对话品读关键 ——《杨修之死》示范课点评

点评嘉宾:

刘桂玲:广州市天秀中学教导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初中语文骨干教师,香港中学语文教学顾问,内地赴港中学语文交流团队组长。

嘉宾点评:

我想用五句话概括听李老师课后的感受。

第一句话,文史融合厚实基础。文史的融合体现在一开始的导入,我觉得这种导入是非常高智慧和有水平的。用有点猜谜的方式,用齐声朗读的方式对杨修这一人物有个整体印象。包括最后我们怎样对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具体来说,就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比较来读,李老师很有智慧,看似轻描淡写却又力拔千斤,他把这一点就带过去了,但是学生有体会到了。我感觉这用时最少,但力度又很深厚的。这一方面展示了李老师的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用李老师的风采影响学生,所以刚才向老师提到学生真诚对他说的一句话,“老师,您也应该向李老师这样上语文课”,实际上学生有时也需要老师这样进行强势指导的。

第二句话:聚焦关键突出重点。很多年前我们的中国课改就提出“一课一得”,我自己也学习了很多专家他们的教法,我大概每一节课上课以前我什么都不干,就是看课文,然后我就问自己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到底有什么最突出的东西,是一定要让学生学的,可以是内容,也可以是表达,也就是我们具体一般来讲的文字的两方面的东西,即内容和形式,也是当前课堂亟需解决的问题和追求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聚焦关键突出重点,今天既抓住了内容,又抓住了写法。本文的写法主要是横式,但又不完全是横式,为什么这样说呢?它用了插叙的方式把回忆的东西又和它原来的顺叙很巧妙的结合,我感觉这篇课文从写作方面确实值得学生去学习。那我觉得李老师在这一块确实是抓到了关键。我真的很佩服李老师的功力啊。

第三句话:学法指导重视对话。文本的对话,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还有和教材编写者意图的对话。但是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老师应该把自己放在怎样的位置,才让对话更加的顺畅,真的这一点也特别重要。今天李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他有时是冲在前,去拉学生一把;有时在旁边推一推学生,有时候呢,他又躲在背后,最重要的是他躲在背后是时用他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引导。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实际上你能设那么三两个问题,就可以吧一节课最核心的东西,让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串起来。所以我觉得这种用问题组织对话的教学方式很有效,我将把这种教学方法带回47中传达给老师们。

/ 11

第四句话:深度追踪训练思维。今天李老师的课虽然没有明说思维,但我处处感觉到他的课堂都在进行思维训练。因为李老师是一个研究型语文教师,自己又喜欢写作,他把自己对写作感悟到的东西变成一种外化的思维形式,即语言形式的一些东西,来透过这些储备,透过这些语言来引导这些学生。所以学生是忍不住被他吸引过去了,他像一块磁铁一样把学生吸过来。其实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我们语文跟理科最大的差异,似乎文学的东西通常打着一个旗号,主观的东西多,忽视了对思维的训练。恰恰在这一节课,李老师的思维训练是非常非常到位的。大家下去好好品味一下他的课堂环节的设计就可以知道了。

第五句话:示范概述美学语文。学生尤其是男生,我不知道重庆怎么样,香港和广东男生都是语文学习的重灾区。所以成都有一个数学老师发出了一个呼号——拯救男生!但今天的课堂,却吸引男生,两节课都让男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这一点,跟这篇文章有关,带有历史知识,展示的又是两个不同风格的人物,也是男性,所以男生可能感兴趣。我特别喜欢课堂上李老师的示范概述。因为是借班上课,对这个班级学生上课不了解,对学生没底。如果是他自己的学生,他一定会让学生自己去概述了,所以他采用示范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学习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概括。我这些年研究香港初中高中试卷,他们把概述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命题角度,某一年高二考试,一篇文章五六个题目,都与概述有关。所以李老师他站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学会概括,生活节奏快,没有人愿意给你太多的时间絮絮叨叨。

总之,李老师的课很享受,很厚实深广,很有美意。

/ 11

下载18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18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课题:杨修之死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见目标1、2、3 教学难点:见目标2 教......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曹......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doc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但课文曹操杀杨修之情节纯属虚构,只是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揭示曹操阴险奸诈、多疑,杨修恃才放旷。本......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讨杨修被杀的原因。 2、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教学重点 1、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2、分析杨......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2、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杨修之死》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学段:初中九年级上册 版本:人教版 课题:《杨修之死》 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的语文课堂,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并进行简单拓展已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愚公乡第一中学侯礼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地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研读课文,通过辩论,培养学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