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杨赞
1.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重点
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下面让我共同欣赏歌曲《小白杨》。
歌曲《小白杨》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今天,我们学习现代文学大家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白杨礼赞),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赞美这平凡的白杨树。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二、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年3月31比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三、初读感知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zhān)
开垦(kěn)
主宰(zǎi)
坦荡如砥(dǐ)
潜(qián)滋(zī)暗(àn)长
无边无垠(yín)诸(zhū)如
倦(juàn)怠(dài)
婆娑(suō)
恹(yān)恹(yān)欲睡
丫(yā)枝
虬(qiú)枝
参(cān)天
初融(rónɡ)
秀颀(qí)地壳(qiào)
晕(yùn)圈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8)秀颀:美而高。颀,高。
3、朗读课文,请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思考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
⑴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⑵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⑶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⑷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⑸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四、介绍写作背景:
投影: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10月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择富有象征意义的白杨树来托物抒情。明是写树,实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五、研讨课文:
1、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 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同学们,刚才我们说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下面听课文录音,思考: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赞美它的“不平凡”?
要点:①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来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课文的2、3、4三节)这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板书)。
②从白杨树的外部的形象,来赞美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课文的5、6两节)这是白杨树自身的“形美”(板书)。
③从白杨树内在的气质,来进一步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并点明赞美白杨树的原由。(课文的7、8两节)这是白杨树内在的“神美”(板书)。
2)请同学朗读课文的5、6两节,思考: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讨论发言,明确:
①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②作者抓住以上这个总特征从干、枝、叶、皮等四方面有顺序地刻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突出了白杨树正直、倔强、不屈不挠的特点。
如:干:“笔直”、“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枝:“笔直“、“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叶:“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用说倒垂”
皮:“有银色的晕圈”、“淡青色” 5、6两节从白杨树的外形,来赞美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为下文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3)请同学朗读课文的7、8两节,思考:作者这样反复赞美白杨的目的究竟何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哪些语句中?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同学们。请把文中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同学四人一组小议,展开讨论、相互质疑。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作者安排四个反问句组成排比句,内容上从树→农民→哨兵→精神和意志,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即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又在第八段用“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板书)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具体化。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借物咏人的写法就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3、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4、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六、课堂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视哨兵似 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1 2、3小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了讲析。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二、研习课文
1、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2、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3、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讨论,明确。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讨论、明确。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
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讨论,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提问: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4、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三、精读探究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 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桶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3、提问: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讨论,明确。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4、小结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四、课堂总结:
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文章以“我赞美白杨树”开头,以“赞美白杨树”结束,中间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三方面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六、课堂练习:
1、朗读课文的2、3、4三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同学讨论后明确:
⑴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⑵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你认为本课最鲜明的特色是什么?试着用你最欣赏的写法写一段文字。
第二篇:18白杨 赞 歌
白杨 赞 歌
—昌吉州一中刘白杨参选自治区“感动校园人物”事迹材料
刘白杨,男汉族,生于1963年4月,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82年7月毕业于昌吉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同年在昌吉州第一中学参加工作。刘白杨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承担初中或高中两个班的数学课教学工作,满工作量。他有13年班主任、11年年级组长、7年党支部书记和1年教研组长工作经历,现任州一中工会主席、高三两个班的数学课。他自从走上三尺讲台的那天起,就树立起“立志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远大目标,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认真而富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他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平均分在年级前列,高考成绩在全州数一数二;他所带的年级组、党支部多次被评为优秀年级组和优秀党支部;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昌吉州优秀教师、昌吉州教育工委优秀党员、全国优秀教师、自治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多次获得校级的优秀党员、优秀年级组长、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工会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一、德高为师,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
刘白杨是一个热爱学习并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人。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敏锐的政治观察力,政治立场坚定,主动维护民族团结,用心构建和谐党支部和年级组。刘老师是一名高中数学老师,平时上课要做很多题,但他还是积极认真地参加学校党委中心组政治学习,积极收看时事新闻,时时了解国家大事、国家政策,经常习惯性阅读《今日新疆》、《党建文汇》、《党员文摘》等党报党刊,每年做政治学习笔记达二万余字,写学习心得3篇。作为党支部书记和年级组长,他深知自己的言行和举动会给身边的同事和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与作用,于是他在参与或组织人员进行政治学习或业务学习时,总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有人说:“搞好自己的教学业务就行了,搞这些政治学习的形式主义是浪费时间嘛!还要批作业、找学生谈话呢!”对这个问题,刘老师有他自己的看法:“老师的工作确实是忙、琐碎,还不能及时看到成效。但正是因为我们是老师,才更不能放松政治学习,加强思想的洗涤。教学业务是根本,政治学习是方向啊!不加强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德高为范,就要通过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刘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同事们经常看到刘老师拿着业务报纸或党建杂志看、还不时记着笔记。
教育教学中,他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处处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体谅学生的疾苦,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因此,他的教学和管理始终受到学生的欢迎。师生配合默契,效果自然良好。
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他十分注重“示范”作用,衣着整洁大方,言行规范得体,对待任何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待差生,更是关爱有加。在学生心目中,他为人正直,言行一致,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敬业,严厉而又不失同情心,公平且不失灵活性。
无论开展什么工作,他总是认真投入,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每天早来晚走,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各项工作不仅顺利开展,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学高为范,注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学工作在他的心目中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光有爱心显然不够。刘老师令人尊重的,更在于他善于开拓,勇于创新。
2001年,多媒体辅助教学尚未形成气候,刘老师便开始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些年来,他注重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磨合,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基础知识的传授丝丝入扣,条分缕析;教学思维的激发娴熟精巧,恰到好处,既注重线形思维,更注重发散思维。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他的教学,变得更加立体、透明、清楚,从而把学生引一个思考创造快乐的自由天地。
从1989到现在,刘老师一直教高中数学。20年来,他连续多年担任高三的数学课,接任时这些班的数学平均分和其他班常常相差很多。刘老师针对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注意教学和高考密切结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竞赛数学的思想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学得灵活主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编题和变题,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探索实行分层教学,这种因材施教的创新教学,使这些班的高考数学不仅平均成绩名列前茅,而且高分率大大超过其他教学班。
在担任数学教研组组长期间,潜存于他思想深处的那份紧迫感、危机意识不时撞击着他的思绪,这份焦灼、不安来自于对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强烈感受,更来自于对教育教学的深刻反思。回想过去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他思考的问题越来越深。随着时间的推移,课讲得越来越多,教材也越来越熟,然而面对组里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面对学生和年轻教师的期待的目光,他却常常深感知识的日显陈旧、僵化,数学究竟该怎样教?究竟应如何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要做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这是优秀教师永葆活力的妙方。”学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阅览室各种各样的期刊,外聘教授们独具风采的授课以及自由争鸣的学术气氛,都深深地抓住了他的心。他借阅了一摞又一摞书籍,做了一本又一本读书笔记,一桌一椅、一盏小小的台灯,伴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静读的夜晚、忙碌的周末。总感到时间脚步的匆匆,惟恐时光飞逝,机会不再,总想多读快读。多年的学习生活,专业的、教育教学的甚至其他社会科学的各类知识,积聚着沉淀于心底,眼前的路越来越亮了。
研究型教师,并不是要求一线教师像教育理论工作者那样去追求理论、学术,而是要求教师拥有教学研究的态度与能力,提升教师特有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刘老师深深清楚这一点,为此他没有放弃日常教学活动,为了真正的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他充分利用昌吉师专在本市的便利条件,不辞劳苦,边教学边学习边研究。学校领导和老师都被他这种学习精神深深感动。教育理论开阔了刘老师的视野,他一边钻研理论,一边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写出了《类比推理方法浅析》、《“诱思探究”之点滴》等教学经验总结和论文,并把好的经验与同行分享。
三、严爱相济,教书育人
刘白杨老师始终明白: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只有严爱相济,才可赢得学生的信赖,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才能在教书的同时育人。作为一名年级组组长,他常常对老师们说:“只有给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才会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作为任课老师,刘老师认为“金凤凰”要爱,“丑小鸭”更要爱。他喜欢优生,但不排斥学困生,对于暂时的学困生更是倾注了满腔爱心。他深深地懂得:学困生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对他们,他总是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滴的露珠一样格外小心,做到了多谈心、多帮助、多鼓励,并努力寻找和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趁势表扬,促其发光。“上课提问多鼓励;课后辅导要耐心;犯了错误不急躁;错误严重不发火;屡次不改不灰心;问题不解决不撒手”。这是他转化学困生最深的体会。在关爱学困生的同时,他还兼顾着全体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他结合教材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了多种深度不一的教学方法,让尖子生吃饱,学困生接受得了,争取立足中等生,扶持差生,满足优生。多少个傍晚,当别人合家欢聚时,他却往返奔波在家访的路上;多少个深夜,当别人进入甜美的梦乡时,他却在灯下修改教案、批改作业;多个少寒冬的清晨,当别人还贪恋着温暖的被窝时,他却满头霜花地来到学校督察年级组工作。
早在1995年刘老师辅导的学生获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等奖获保送上大学,他本人也荣获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称号(中国数学会奥林匹克委员会),这项荣誉至今无人突破。有多名学生在他的辅导下,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新疆数学应用问题竞赛等活动中取得好的名次,他本人也多次获“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1 因师德高尚、善于钻研,成绩卓著,1997、1998年刘老师获第八、第九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优秀辅导员,1998年刘老师被聘为昌吉州教研室中学数学学科兼职教研员;2001年被聘为昌吉州一中纠风工作义务监督员。
四、追求卓越,奋力翱翔
多年的年级组长和党支部工作是刘老师养成了开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习惯,他管理的年级始终保持“严格、务实、积极、创新”的战斗作风,年级一直是一个团结一心、战斗很强的集体,他的年级组分别在1997、1999、2001、2006年被评为优秀年级组。
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在全组老师凝心聚力下,在2003、2006年两届高考中,刘老师带领的高三年级组取得了娇人的成绩,2009年我校的高考再创辉煌。而为了这一个个的“辉煌”,作为年级组长的刘白杨老师,却付出了身心焦脆的的代价。
刘白杨老师的妻子是我校的一名生物老师,2003年9月刘老师的妻子被查出患有乳腺癌,要马上做手术。那一年刘老师正在带高一,数学老师十分紧张。学校准假让他照顾病人,可刘老师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每天都是上完课才去乌市肿瘤医院照顾妻子,他那年幼的儿子和七十多岁的老母亲却还被蒙在古里。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刘老师坚强的挺了过来,学生也为刘老师坚挺的翱翔情不自禁的鼓掌感谢。
2007年3月,刘老师感觉舌头上有个硬块,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5月检查结果出来了:舌癌。正值高一年级,学生有好几门会考,手术是一定要做的,但此时他怎么能让体质虚弱的妻子为他焦虑、让老母亲为他担心、让儿子失去安全感呢?他冷静地安排好年级组的各项工作,安抚好家里的人,说学校派他出去学习,独自一人到州医院作了手术。年级组的老师轮流照顾他。病情刚有好转,他又立刻回到了讲台,回到了年级组和学生当中。后来病情复发,他用同样的方式又到乌市肿瘤医院作了第二次手术。
上帝好像是跟他开了一个黑色的玩笑,总是想用病魔压垮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可刘老师却用他的豁达、善良和爱心传递着他的精神品质。他对组里老师说:“我热爱教学,热爱学生,任何时候不能耽误学生学习。我就是死也一定要死在讲台上。”
两个做过化疗的病人经常要做就是打针吃药,增强免疫力,还要抚养孩子,赡养老人,家庭开支很大。刘老师家经济不宽裕,众所周知。然而2009年高考结束后发生的一幕却拉开了刘老师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大幕,让我们再一次见证了他的与众不同!一个叫孙子红的学生收到了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本是件很普通的事,但他却激动的泪流满面,大喊:“我考上了!我考上了!我要赶紧告诉我的老师爸爸!”原来在2008年秋季,刚上高三的孙子红,听说父亲得了重病需要花钱治疗,而家中经济十分拮据。他意识到自己极有可能辍学,为此情绪低落,一想到要离开心爱的校园,他就避开人群泣不成声。刘老师注意到了他的变化,在上完课后,和他进行了谈话,使压抑的孙子红嚎啕大哭。知道真相的刘老师拿出身上的500元钱交给孙子红,让他克服眼前困难,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看着刘老师那坦诚、慈祥的眼睛,孙子红突然发现教了他两年的刘老师一直在默默关注着自己的成长,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刘老师为他垫付资料费,甚至以自己是数学课代表而请他吃了无数次的“工作餐”。以前只以为这是老师应该做的,现在才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爸爸!您就像我爸爸!”孙子红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刘老师摸着他的头说:“以后有什么困难,不要一个人扛着,有老师呢!”就这样,在刘老师的鼓励下,孙子红更加刻苦学习,成绩不断提升。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孙子红征求刘老师的意见。根据估分情况,刘老师建议他报考华东科技大学热门专业。孙子红沉思良久,坚定地说:“我准备报考陕西师范大学,将来当一名像您一样的老师!”像孙子红这样的贫困生刘老师资助的很多,但他从来不向任何人提起。
今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90华诞之际,刘白杨荣获自治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昌吉州教育系统“十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受到隆重表彰。当记者采访刘老师获奖感受时,他感慨地说:“还是要感谢我们的党,我的单位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及家人的照顾。我只做了该做的,就得到这么多。我要在有生之年再多做工作!”
这就是刘白杨同志。他就像天山脚下一株朴实无华的白杨,坚强不屈。自从选择了教师这一平凡而伟大的职业,丰富多彩的课堂和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睛就成了他一生的迷恋和牵挂。即使残忍的病魔也夺不去他教书育人的拳拳爱心,他用朴实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闪烁着鲜活的人格魅力;他用责任和奉献在教育的田野里辛勤耕耘,熔铸出一名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
第三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一、教学目标:
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重点难点:
1、托物寓义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成为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茅盾文学奖”。
2、《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初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
2、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四、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白杨树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明确:黄土高原。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重点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复习象征手法。
2、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赞美白杨树,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2)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这树和人有什么相似点?请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回答。(4)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句启发人们的联想;第二句肯定其品质及其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至此,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清楚明确。
3、学生朗读第8、9段。思考:
(1)第八段去掉是否可行?请说明你的理由。
明确:这一节进一步深化了上文四个反问句的意思,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2)文章中的“楠木”象征什么?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目的何在? 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3)文章的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明确:突出文章主题,感情不断升华,首尾呼应。
二、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总结课文:
1、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散文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文是篇抒情散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的“神”在何处(也即通过什么来组织材料)?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启发、明确:本文有条鲜明的主线“我赞美白杨树”,在文中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可说,“不平凡”三字,既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作者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主要集中在:赞美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最后更巧借楠木作比,来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总之,本文以“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纽带,贯穿全篇,使情感聚焦、中心突出。
第四篇:白杨说课稿 白杨说课稿
白杨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4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浑黄一体、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课文重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难点是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二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三自然段到第十五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部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
来讲讲我上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新词: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朗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①白杨有什么特点?②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③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④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三)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致可以明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他们逐步释疑,深入地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提示: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然后请他们讨论爸爸的三句话说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接着,我出示两个关联词“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让学生进行造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然后,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雪搏斗的情景,触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3至15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_____,还是_____,他总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_____________。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在这里扎根。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投影展示当年边疆建设者老照片和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图片)
(3)学生领悟到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想起了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相信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去建设祖国,建设美好的边疆。
(五)、课外拓展
向学生推荐阅读艾青的诗歌《帐篷》,以及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下阅读时,能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五、说板书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板书设计如下:
借物 喻人
高大挺直 扎根边疆 3 白杨 —— 生命力强 爸爸 ——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无私奉献 小白杨 正在成长 孩子
第五篇:白杨说课稿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白杨》说课稿
课文简说: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依据课程标准,针对学生学情,《白杨》一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确定的:
1、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抚摸、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课前布置预习的时候,让学生摘抄了运用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的文章,查阅了相关文艺影视作品和图片等资料,对当时新疆建设者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进行了了解,感受建设者们开发祖国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3、分析细节,感悟特点。
4、设问过渡,体悟“爸爸”的心。
5、口语交际,总结拓展。
下面,我对教学过程中较有特点、学生喜欢学、教学效果较好的细节作一下简要介绍。(用荧光笔标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白杨》,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理解这一课,咱们先来复习几个知识点。(出示课件)
①展示朗读。
②出示4个问题,因为学生对《落花生》一课比较熟悉,所以采用抢答(用荧光笔标出)的形式进行。强调书名号的用法(用画笔添加)。
③课下大家都摘抄了运用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的文章,现在我们做一组连线题。(出示课件)请大声读一读,小心连一连。(学生领读)
④经过前面知识的复习和积累,相信大家对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出示课件)请大家尝试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
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白杨》,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用白杨来比喻以爸爸为代表的新疆建设者。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接下来,咱们先检验一下大家的课前预习情况。①出示词语,生展示读,领读。
②(使用放大镜功能)大家看新疆的疆字,谁来说说写这个字时要注意哪些细节?(生答,师相机指正)一起书空(出示课件,运用回放功能),练写。
③《白杨》讲了一个故事,谁来说说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所讲的事情。(出示课件)
④谁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生尝试,师指导:将地点、人物和事情三点串联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分析细节,感悟特点。
1、前面我们讲过,《白杨》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用白杨来比喻以爸爸为代表的边疆建设者,用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精神。那么,白杨有什么特点呢?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爸爸评价白杨树的句子。(指名,生展示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课件)父亲说了三句话,掷地有声地说出了白杨的三个特点(齐读):
①第一个特点,用一个字概括是——直,更全面一些,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概括就是——高大挺秀。(出示课件,齐读)
这里又有一组连线题,大家读一读,连一连。(出示课件,运用画笔功能)
文章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是戈壁的环境描写。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画笔)只有粗沙、砾石,茫茫一片,浑黄一体,环境极端恶劣,一点也不美。大家为什么将白杨树的秀美与这一段连在一起呢?(指名生回答,师引导生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白杨树不仅长得高大挺拔,还能在环境极端恶劣的大戈壁茁壮成长,顽强的生命力更是一种美。
②而白杨树这种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得特点(出示课件)就是,不择——环境(服从需要)。
延伸拓展。
田野需要它,它就在田野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白杨树就是这样不择环境,服从需要。
③(出示课件)即便遇到风沙、雨雪、干旱、洪水等灾害,白杨树也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白杨树的第三个特点就是不惧——灾害。
拓展延伸。(出示课件)
不管遇到()还是(),不管遇到()还是(),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④让我们带着对白杨树的崇高敬意和赞美齐读这三句话。
四、设问过渡,体悟“爸爸”的心。
1、(引读课文)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
爸爸不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意思是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作者借白杨树赞颂了以爸爸为代表的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扎根()、建设()的远大志向和()精神。
大家看这道连线题。(出示课件)体会白杨与边疆建设者的相同、相似之处。(画笔)
2、课文中还有一处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找一找。
出示“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爸爸,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的建设者;
“几棵小树”指的是我们,在爸爸的影响下,立下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志愿的我们,也就是边疆建设者的后代。
“风沙”指戈壁的恶劣环境。爸爸为什么“微笑”?
是啊!难怪人们都这样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好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啊!
3、请同学们看一看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边疆所做的贡献吧!(师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图片,师介绍)
没有机械化,一切全靠人拉犁耕,每年四月上旬到五月下旬,兵团建设者们站在天山雪水里播种,刺骨的寒冷还有因为地里碱多,腿被泡得红肿出血,疼痛难忍,稻田里都能看到战士的血水啊!
繁重的劳动,微薄的收入,常常使他们食不裹腹。修建塘巴湖水库,整整四年,他们不分冬夏、不分昼夜,几乎没有假期,靠着人拉肩挑完成了主体工程。零下三十多度的冬季,他们在冰窖一样的隧道里挖呀、凿呀,经过一天艰辛的劳动后,所能栖息的地方就是自己动手在隧道边上搭建的极为简陋的、没有任何安全可言的地窝子!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当年风沙肆虐、人烟稀少的乱石沟,如今已经成为一座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的现代化花园城市。
你想对这些边疆建设者说点什么?(出示课件)
4、现在我们知道,填空:“爸爸不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更是在表白自己一颗()的心!”
仅仅是爸爸有这样一颗心吗?爸爸只是无数边疆建设者中的一员,所有边疆建设者都有这样一颗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心,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把边疆建设得如此美好。
五、口语交际,总结拓展。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他们是谁呢?(默默无闻的护士。北京奥运会建筑的建设者。援藏的老师。国庆演练的战士们、在守卫边疆的战士。在大西北工作的铁路工作人员。)
让我们夸夸课文中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保卫者,用上
出示:“()从来就这样()。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一段话。
例:援藏的老师从来就这样吃苦耐劳,哪儿需要她,就在哪儿洒下自己辛勤的汗水。在那里,不管是遇到生活的困难,还是遇到身体的不适应,不管遇到当地老百姓的不理解,还是学生的调皮捣蛋,他们一如既往地辛苦工作。
2、拓展阅读《白杨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