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三课时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人物形象特点。
2、加深理解赋、比、兴在抒情上的效果。
3、讲解课文第三部分。
教学重点:掌握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加深理解赋、比、兴在抒情上的效果。教学方法:自读鉴赏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梳理人物形象特点。
1、上节课我们讲解了课文的第一、第二部分,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两部分出场的人物都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刘兰芝:多才多艺、非常勤劳、从容镇定、不卑不亢。焦仲卿:懦弱。
焦仲卿母: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
2、我们是如何得出这些结论的呢?
读课文,进一步讲解重点字、词、句,以及写作特点。
3、进一步讲解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手法上的分类。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方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讲解课文第三部分
1、兰芝回娘家后的生活将会是怎样?
被兄长逼迫嫁给太守。
2、她的兄长为什么能够逼迫她改嫁呢?诵读描写兰芝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作事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
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3、写太守家为婚事的铺排。作者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
三、课后思考
此时焦仲卿、刘兰芝想破镜重圆也不可能了,刘兰芝即将改嫁,焦仲卿就坐等她改嫁吗?他做了什么?结果又如何?
第二篇: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四课时
《孔雀东南飞》第四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讲解重点字词,掌握文中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特点。教学难点:掌握文中特殊句式。
教学方法:自读鉴赏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梳理人物形象特点。
1、兰芝回娘家后的生活将会是怎样?
被兄长逼迫嫁给太守。
2、她的兄长为什么能够逼迫她改嫁呢?诵读描写兰芝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作事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
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3、写太守家为婚事的铺排。作者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
诗人极力写迎亲场面的喜庆气氛,为了烘托兰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可贵品德和爱情,也为她“举身赴清池”埋下伏笔。同时,极大地表现兰芝的身价之高,反衬了她的悲惨命运,强化了悲剧气氛。
4、互文
互文是指诗歌中上下句文义互相呼应,彼此映衬的一种技巧。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二、讲解课文第四、第五部分
1、二人相见之后都说了什么呢?做了怎样的决定?
两人决定双双殉情。
2、同为殉情,兰芝和仲卿两人的动作心理有何区别?
兰芝是“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这副傲骨,这份坚贞,无一声哀叹,无一滴眼泪,无一徘徊,完成了兰芝光辉形象的最后一笔。仲卿是“长叹空房中”、“徘徊庭树下”,顾恋老母,徘徊再三,反抗的性格中多了一份软弱,但也愈见他的诚正和善良。同为叛逆,程度不同,但都切合各自的性格和处境。
3、最后一段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和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夫妇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了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有了质的飞跃。
三、总括全文
1、全文的叙事线索:兰芝请遣——夫妻誓别——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告诫后人。
2、人物形象:
刘兰芝:多才多艺、勤劳、从容镇定、不卑不亢,刚强。(2、3、9、10、13、21、27、31)
焦仲卿:懦弱。(7、16、26)
焦仲卿母: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4、6、29)刘兰芝兄:自私横暴,趋炎附势。(12、20)
3、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2、9、13、22段。比:1、12、26段。
兴:
1、33段。开头孔雀失偶与结尾鸳鸯双飞相呼应。
四、作业
课时知能训练(十六)
一、二题,找出课文中“自”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翻译该句。
第三篇:教学设计: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
1、什么是序言?
序言是介绍或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一般写在正文的前面。
2、这段序言只有53个字,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代了故事的要素——时间(汉末建安中),地点(庐江府),人物(焦仲卿、焦仲卿妻、焦仲卿母),事情的起因(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经过(自誓不嫁,其家逼之)、结果(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全诗故事的梗概,奠定了故事的感情基调。
3、“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它为什么徘徊呢?因为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伴侣。
借鸟起兴,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文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
4、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用了什么手法?其意何在?
此处连用四个排比句,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意在表明:一方面显示兰芝从小聪慧能干、才艺俱佳、很有教养。另一方面显示兰芝非常勤劳,婆婆对她的责难是故意为之。
5、兰芝自请遣归她的丈夫就无动于衷吗?她是留下还是被遣?她又有怎样的表现呢?我们看课文的第二部分。
6、兰芝被遣归前,仲卿是如何替她求情的?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有三:
其一,通过他之口,表现了兰卿二人的深厚感情,并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
其二,展示了他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只好将兰芝暂时休弃,并幻想未来还能将兰芝接回;
其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
7、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小姑告别,有什么作用?
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用自己的美,向丈夫表达自己的爱,向婆婆表示她的无辜和坚强,同时为下文县令和太守的两度求婚埋下了伏笔。
和婆婆告别:表现她的从容镇定、不卑不亢,与婆婆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既有与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
第四篇:孔雀东南飞 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
平山实验中学 [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⒈通过网络教室的开放性让学生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 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⒉利用百度到的相关声像资料播放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语境欣赏和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 性格的能力。⒊通过让学生搜索相关视频影像及文字资料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 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⒈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⒉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⒊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语法。[教学难点 :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⒈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⒉如何理解结尾的“化鸟”这样的情节安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通过对《孔雀东南飞》艺术技巧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喜爱,对其价值与文 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⒉使学生能对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婚姻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先播放一首经典歌曲《梁祝》,让学生沉浸在审美体验中。教师: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根据我国哪个民间传说创作的?(相信学生肯定能回答出来)对,是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 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的民间传说创作出来的。其中,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 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 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说到爱情,总是那么让人心动,有着让人冲动的美好向往。然而,我们所知道的这些故 事里,本来可以美好的爱情却总是遭遇挫折,让人心碎。但是,爱情的主人公都毫无例外地 为追求美好的爱情而奋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可见,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美好爱情 刘红丽
的民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记录中国古代让人心碎的爱情故事的古诗——《孔雀东南 飞》。这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毫不比“梁祝传说”逊色。我们再听屠洪纲演唱的《孔雀东南 飞》询问有没有同学会唱首歌呢?如果有,请同学演唱。《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
歌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 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让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孔雀东南飞》为我们描述的凄婉的爱情世界里吧。
二、朗读课文,总体把握,熟悉故事梗概: 1.听录音朗诵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孔雀东南飞》并完成以下任务:
1、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2、课外尝试: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古代妇女应遵守“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 从子。为什么刘母遵从而焦母却没有呢?焦兰二人为什么只想到“死”而没有其余两全其美的 方法(如私奔)呢?兰芝是被休之妇,为何仍有那么多的俊男求婚?
第五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充分理解诗中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两大艺术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注意把握本诗以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3、学习体会本诗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4、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两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多收入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中,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风格质朴刚健。
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二、探海导航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民歌的行文一般比较通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很难。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上,以培养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这首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刘兰芝,她的身上集中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不幸命运,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很具有典型性。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哪些主要言行表现出来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三、思路结构
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全诗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层展开叙事,以大量生动具体的对话和行动及一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将情节推向高潮。全诗共33节可分为六大部分,结构如图:
一.①托物起兴,以物喻人;
二.②兰芝自诉,妻贤母恶;
③—⑥仲卿求情,贤夫孝子;
三.⑦—⑧决心自遣,自珍自爱;
⑨—⑩拜别阿母,有理识礼;
11—12夫妇明誓,情深意重;
13、兰芝见母,得母同情;
四.14—19兰芝拒婚,忠于爱情;
20—24、阿兄逼嫁,见利忘义;
25—27、生人死别,两情不渝;
五.28—30、仲卿别母,忠孝难全;
31—32、两人殉情,生死相约;
六.33、化鸟双飞,美好向往。
四、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刘、焦之死?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
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
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实现和完成的?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
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动刻划,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语言揣摩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评析:这一句兼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运用:这种比兴手法在现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开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评析: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对人物行动表情作了简单的刻划并穿插了精炼的抒情性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
运用:配画示意。
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评析:最后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运用: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选自白居易《长恨歌》)
六、名题讲析
1、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装束和仪容,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一处是在刘兄逼婚后,着力写迎娶的排场,这是为了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讲析:本题选自原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所谓夸张和渲染手法实际上也就是赋的手法,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用排比、铺陈手法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描写,又可用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一般可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属赋人物形象,要能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