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隆盛中学学案《孟子两章》
隆盛中学学案
隆盛中学学案
九 年级
科目
语文
执笔
审阅
审核
课题
18《孟子两章》一课时
课型 新课
使用者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2.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文常了解
1.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2.《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3.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 1.背诵默写名句。
1.正确认识“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意义。
隆盛中学学案
三、展示提升
四、反馈与检测
1.本文的主旨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
2.解释加线的字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委而去之:离开。池非不深: 城河。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以天下之所顺:用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三里之城:的 多助之至:到 环而攻之:代词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3.翻译句子。
(1)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采用四面保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课后反思
1.背诵默写名句。
1.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隆盛中学学案
二、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翻译课文: 1.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乱:使„„受到阻挠;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苦:形容词活作使动词,使„„痛苦; 敌:名词作形容词,敌对的; 2.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路; 举于士——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 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用; 今义:举起; 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出征; 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3.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4.翻译课文。
(二)研读课文: 1.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段(1、2)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3)正反两面论证经受艰苦磨难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第三段(4)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
明确:①共同特点:出身低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使用排比,文章富气势和说服力。
②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多方面举例,内涵丰富,说服力强。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第二篇:《孟子》两章预习学案
九年级语文预习学案
第18课
《<孟子>两章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预习学案
九年级 班 姓名: 预习目标:
1、熟读、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苦”“环”“池”“畔”等。
3、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4、通过本文的学习,懂得“人和”的重要性,既要学会团结合作,还要懂得只有经过艰苦磨练,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的道理。预习重点:目标1、2 预习任务:
一、资料积累:——了解孟子与《孟子》
1、孟子,名,字。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 家代表人物。著有 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的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二、交流展示: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米栗()封疆()亲戚()畔之夫()亲戚畔()之 寡()助 2.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完成下列任务:(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
池非不深也().亲戚畔之()(3)一词多义;
利:兵革非不坚利也()地利不如人和()..(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通译全文,标注出疑难之处
4、理清论证思路,划分层次:文章中心论点是。文章层次:
三、预习诊断: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孟子,战国时期 人,中国古代著名 家、家,战国时期 家代表人物。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环而攻之()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得道多助()以天下之所顺()()....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九年级语文预习学案
第18课
《<孟子>两章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预习学案
九年级 班 姓名: 预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预习重点:目标1、2 预习任务:
一、温故知新:
孟子与《孟子》。孟子,名,字。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 家代表人物。著有 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交流展示: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畎亩()傅说()胶鬲()孙叔敖()百里奚()曾()益 拂士()行拂乱其所为().2.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2)词类活用: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 忍()性 行拂乱()其所为 人恒过()
入则()出则()(3)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举于士()于是人也()(4)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生于忧患()而: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发:发于畎亩()
发于声()拂:行拂乱其所为()
拂士()3.文章中心论点是。文章怎样论述的?
三、预习诊断: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2、解释加点字:
发于畎亩之中()举于版筑之间()饿其体肤()空乏()行拂乱其所为()()恒过()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第三篇:《孟子两章》导学案和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一、学习过程:
(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
,思想家,教育家,是继
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并有“
”之称。
《孟子》是
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南宋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3)、解释一词多义: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固: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国: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4)、解释加点词:
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3、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4、是天时不如地也
是:()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
7、得道者多助
得道:()
8、亲戚畔之
亲戚:()
9、故()君子()有()不战
10、兵革非不坚()利()也:
11、寡助之至
至:()
12、委()而去()之
13、兵()革()非不坚利也
14、池非不深也
池:()
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5)、解释一词多义: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固: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国: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6)、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7)文本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一、基础积累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行拂乱其所为
()
()..空乏其身()
所以动以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而后喻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入则无法家拂士()()......
8、翻译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而:而后作()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文本探究
1、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 启 示:
2、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5、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7、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8、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9、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三、拓展延伸
1、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2、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4、是天时不如地也 是:这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7、得道者多助 得道:施行仁义
8、亲戚畔之 亲戚:骨肉兄弟。
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1、寡助之至 至:极点。
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
14、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1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
十、朗读节奏
1、夫/环而攻之
2、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 矣。
3、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4、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古今异义词。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5、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 :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6、特殊句式。
A、状语后置 B、被动句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b、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d、举于士(被录用)
e、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f、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二、解释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担子,责任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
行:行为
拂:违反,阻挠 空乏..其身
穷困缺乏 所以动.以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 困.
于心
忧困)
衡于虑
同“横”,阻塞,不顺畅 .而后作
作为,奋起 .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拂同“弼”辅佐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 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七、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十、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十一、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二、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 安不忘危 处安思危
十三、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十四、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十五、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十六、2008年的雪灾、“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第四篇:《孟子两章》教学案
《孟子两章》教学案
备课组:九年级语文
主备人:何建芹
第 11周 总第37—38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仁政,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3、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学习重点:在熟悉课文、疏通文意基础上,通过填空题,达到理解基本内容的目的。
学习难点:用复述主要内容的方法,强化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每日一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孟子》两章专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 .......
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_____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二、文言积累
1、通假字 亲戚畔之
2、一词多义: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固: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国: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古今异义
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 今: 池 池非不深也 古: 今: 亲戚 亲戚畔之 古: 今:
委,去
委而去之
古:,今:,三、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四、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C.文章最后三句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4、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___”。
5、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6、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7、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 ....
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___的人才观。
二、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三、文言词语积累 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2、衡于虑
3、入则无法家拂士 一词多义
1、拂: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2、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
3、士: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今异义
1、所以动心忍性:古:
今:
2、入则无法家拂士:古:
今:
...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
今: .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
2、动心忍性
3、然后知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4、人恒过然后能改 .
四、回答问题
1、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3、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5)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
5、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_________和_________。(用课文词语回答)
6、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7、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8、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9、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0、《格言联壁》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作简单说明。
11、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长人的才干。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长才干、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世界谈谈你的理解。
12、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
第五篇:孟子两章练习
《〈孟子〉两章》中考题汇编
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
(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2006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11.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9分,每小题3分)(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12分)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②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0.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3分)
21.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3分)
22.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3分)
23.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3分)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四、(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分)(1)举:(2)任 : 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2分)
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
五、(2004年贵阳实验区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8—21题。(10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8.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分)①故: ②是:
19.用现代汉语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
2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
21.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六、(2004年四川遂宁市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
1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七、(2004年山东泰安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 鄙: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译: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八、(2004年山东威海市中考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5—9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
5.给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6.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和()(4分)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一鼓作气(振作)
7.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2分)答:
8.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这一观点。(2分)
9.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2分)
答:
九、(2003年山东淄博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6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2.解释加点的字。(3分)
①衡()于虑 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 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3分)
十、(2003年湖北咸宁市中考试题)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20—24题。(15分)
天时不如地利„„故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必胜矣。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池非不深也()②委而去之()③故君子有不战()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以其道 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 比至陈 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始龀,跳往助之
2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原文句子。(2分)
2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译: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译:
2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4分)
十一、(2003年重庆中考试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而后喻
B.国恒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行为上要。(用原文回答)(2分)1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4分)
十二、(2004年天津中考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20题。(14分)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16.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17.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2分)夫 环 而 攻 之,必 有 得 天 时 者 矣 18.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4分)(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1分)
①多助之至:
②失道者寡助:
19.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十三、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孟子》是 家的经典之一。你还知道该学派的哪些经典?请再举三部:
2.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
3.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4.《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5.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十四、(2005年苏州中考模拟练习)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和()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 怀乡(《岳阳楼记》)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 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 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
爷娘)去国上使汝心余人;文中与。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公输》中考题训练
一、2008 成都市 公输
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8 题。(6分,每小题2分)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节选自《公输》)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借子杀之 愿:希望 B.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高兴
C.吾义固不杀人 固:坚决 D.然胡不已乎 已:停止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将以攻宋 B.子墨子闻之
扶苏以数谏故 辍耕之垄上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知而不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9.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胡不见我于王?(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C(固:应解释为“本来”)7.D(D项都是表转折,解释为“但”“却”;A项前句“以”解释为 “拿”“用”,后句“以”解释为“因为”;B项前句“之”解释为“这件事”,后句“之”解释为“到”、“往”;C项前句“于”解释为“在”,后句“于”解释为“对”)8.C(公输盘并没有“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9.(4分)(1)(2分)杀害(或“损失”)不足的(民众)而去争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智”的意思计1分)(2)(2分)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二、(09深圳)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节选自《墨子·公输》)1.《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2.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1)
(2)答案 ;
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忠”与“信”是老师谆谆教诲、反复传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经常对照它来做呢?
2、兼爱:即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非攻,是不发动战争。简答: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消除对立,和睦相处,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
三、(09山东枣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人教版教材课文《公输》)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①公输盘不说: ②请说之:
③知而不争: ④不可谓知类:
8.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1分)
荆 国 有 余 于 地 而 不 足 于 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9.翻译下面句子。(2分)夫子何命焉为?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参考答案
一、18.(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2)经常(1分)(共2分)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共2分)21.(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
二、8.A 9.D 10.C 11.(1)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关键词语译漏译错一处扣1分)
三、20.治理国家(1分,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2分,意思对即可)21.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3分,意思对即可)2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分)23.A D(共3分,每项1.5分)
四、10.《孟子?告子下》或《孟子》 11.(1)被选拔(2)责任,使命 12.D 13.(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意译亦可)14.(举例)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15.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
五、18.①所以 ②这种(每个1分)19.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20.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每点1分)21.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
六、11.C 12.B 13.B 14.C 15.D
七、5.①同“弼”,辅佐 ②边境 6.①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②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防患于未然 卒章显志
八、5.①zēng ②bì 6.A B 7.人恒过,然后能改。8.生于忧患 9.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九、12.①通“横”,梗塞,不顺;②明白,了解;③发扬光大。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侍卫之臣 忠志之士 开张圣听(或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十、20.①池:护城河。②委:放弃。③有:或,要么。21.B 2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3.①(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②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24.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十一、11.B(3分)12.(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2)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本题共6分,每小题3分)13.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本题2分,每空1分)14.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本题4分,超过20字扣1分)
十二、16.(2分)C 17.(2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18.(4分)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等。19.(3分)D 20.(3分)让老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每句1分)
十三、1.儒 《论语》《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增加”或“增”。3.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4.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5.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
十四、1.(1)兵器(2)限制(3)通“叛”,背叛 2.C 3.B 4.A B 5.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6.得道 天下顺之 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