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教学重难点把握
音乐教学重难点把握
歌曲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如何歌曲教学的重点,突破歌曲教学的难点,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歌曲教学中的重点,一般是指未完成教学目标,在歌曲教学中着重体现的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歌词的意义,感受歌曲的形象,有感情的表达等),而歌曲教学中的难点,一般是指在歌曲教学中,学生较难掌握、表达的某些乐句,甚至是一些节奏、音准,咬字吐字,它一般只是歌曲中的某一片段。对于歌曲中的重难点,我们可以从旋律、节奏、歌词、呼吸等方面去解析它:
一、从旋律上看:变化音、大跳音程、过高或过低的音、装饰音可能是难点。
二、从节奏上看:前
十六、后十六节奏容易混淆、切分节奏、附点节奏、弱起节奏、变化较频繁的节奏组合。
三、从呼吸上看:
1、速度较慢的乐句,不利于气息控制。
2、快速的换句,需要急气息。
四、从歌词上看又有:
1、旋律或节奏不变但歌词字数改变。
2、较密集的歌词中清晰的吐字是难点。
3、衬词中的“啦”句。
4、一字多音。
五、其他重难点:
1、多声部歌曲的轮唱、合唱部分是难点、重点。
2、篇幅较长的歌曲,在旋律、歌词记忆上是难点。
3、有较多力度、速度变化的歌曲等。
在实际教学中,重难点的出现有时是单个出现,有时是组合出现。具体教学中,也可能会有新的问题出现,需要教师机动灵活,及时调整。
对歌曲的难点处理,备课时要有预设,在备课中发现学习时可能出现的难点并进行必要的准备,我们要在课堂教学动态生成中随时发现问题进行解决,而解决难点也要采取“化解和渗透”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从合适的角度切入,采用模仿、比喻、对比、迁移等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重点和难点的分析和处理,是我们上课和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愿我们准确科学判断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困难,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活动更加顺利的开展。
第二篇: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
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实际教学目标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些教师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该重点强调与突破难点的地方却一带而过,如Let’s learn部分。教材该被淡化处理的地方却又浓墨重彩。例如Let’s do部分,教师不仅要学生学会按光碟做动作,而且要学会说这些指令,花费了比学习Let’s learn部分还要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导致重难点不突出,课堂容量超出应授内容,实际教学目标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
仔细研究教材,不难发现,Let’s learn所授的新词、新句型属于重点讲授与操练的内容,其中有些难发音、难读的单词、句型是要重点突破的,在时间分配上,这些重难点无疑是要花费该节课的一大部分时间的,而Let’s do部分一般是编排在授新知后,旨在巩固新知和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具体语境中能否听懂及熟练程度,同时也是结合学生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心理特点,通过有节奏的音乐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该部分对这些指令“说”的能力并未作要求,所以在本部分教师不能把标高定得太高而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教材体系和结构,吃透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合理分配时间,采取有效教学方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从而保障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第三篇:小学音乐教学重难点策略
小学音乐学科重难点教学策略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一、依据原则
小学生感知事物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这个时期,无意注意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1、兴趣性原则
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设计要注意儿童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向学生展露新奇、有趣的音乐、律动,能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积极了解音乐和感受音乐的需要与动力。
2、需要性原则
三~五年级学生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他们认知能力,感知、理解、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不满足于唱游教学浅显的表现方式,因此,中、高年级的音乐教学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着重从听觉入手,融知识技能与音乐形象于一体,强调感性知识和技能技巧运用,以满足学生高层次的需求。
3、实践性原则
音乐教学的原则是要一切学生必须通过自己实际唱奏甚至作曲来体验音乐,培养学生自身的乐感,以此提高其音乐素养。
4、创造性原则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创造性人格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由主要教育因素组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步骤、环节与流程。它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与桥梁。不同的教学实践、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学科所构建的教学模式也不同。笔者在探索与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适于小学三―五年级学生的音乐课教学模式。其宗旨在于使孩子们对音乐发生兴趣,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并在大面积全过程的参与活动中发展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音乐新教材的课程标准在具体实施中把小学音乐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一、二年级为唱游课,三、四、五年级为音乐课,分别编成两套教材。对于唱游教学模式基本定格为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这里要建立的是三、四、五年级音乐课的模式。其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分为热身、主题及结束活动三段,其中主题活动又包括“唱、想、做、评”四个步骤。
1、热身活动
目的是引起学习动机的准备活动。比如一个小小的游戏、猜谜或是师生问好歌等等这样的方式可以创设一种音乐氛围,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使教学气氛更加活泼生动,从而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2、主题活动
这是教学的主要活动,包括“唱、想、做、评”四个主要步骤。
(1)唱。
唱就是演唱歌曲或音乐,通过学生、老师的演唱,构建师生互动的情境和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通过多种表现形式的演唱,感受歌曲、理解歌曲、表现歌曲,为歌曲创作做了较好的铺垫。
(2)想。
“想”就是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鼓励学生思维的联想与发散、引导自由想象,以寻求创意。
(3)做。
“做”就是引导学生实践与创作,利用各种活动方式,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想、做中创,通过唱、想的体验,把亲身感受表达创作出来,成为个性化的作品,同时把自己的作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在这一阶段中,不同的活动方式,是指写、说、演、唱等实际操作活动。
(4)评。
“评”主要是师生共同评估儿童作品,共同评鉴,相互欣赏,充分开发学生资源,促使创造性思维由个体萌芽而进入整体发展的阶段。在此阶段,强调的是师生相互的尊重与反馈,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延缓判断”原则的具体表现。
3、结束活动
结束活动主要就是对本课的一个总结。
例如教学案例《我的梦》中,通过唱、想、做、评,每个学生把对《愉快的梦》的理解变成《我的梦》,有的学生创作《我的足球梦》,他们唱道:“冲啊冲啊冲啊,我的中国队,在绿色的球场上努力射门,喂咿快来看,那就是胜利的曙光,为了大力神杯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有的学生创作《我的空中花园》,他们表演:“飘啊飘啊飘啊,我的梦之船,在蔚蓝的天空轻轻飘荡,喂咿快来看,那就是空中花园,可爱的花儿青青的小草正在轻轻歌唱。”还有的学生创作了《我的秋千梦》,他们写道:“荡啊荡啊荡啊,我的秋千,在美丽的云里轻轻荡漾,喂咿快来看,那就是海上天宫,可爱的小鱼儿正在那里玩耍嬉戏。”多么美的音乐啊!这就是学生的音乐作品,这就是他们的创造力。
第四篇:体育课重难点的把握
体育课重难点的把握
一、如何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是学习后继内容的基础,具有常用性和应用性。在体育教学中是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即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分。教材的重点是客观的,它不以学习对象的不同而改变。例如:跳远教材的重点就是助跑与起跳的结合。
“难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二是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教材的难点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有关,更与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有关。例如,跳远教材从难点的角度出发,有些人可能是起跳与助跑的结合(从这一点上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掌握不好,会影响整体技术的提高.也有些人可能是助跑步点不准确,腾空时不平衡甚至前倾,落地时小腿不能前伸等等。
“关键”是指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掌握了它,如同掌握了一把钥匙,其余内容便会迎刃而解。
应当认识到,上述三者虽有区别,但又是互相联系的。应采用的教学策略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重点要突出就意味着要在教材重要的部分舍得花时间、下力气,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它,但突出重点不是丢弃次要内容,相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以偏托正”的方式,将次要内容围绕重点内容来进行。突破难点常用的办法有(a)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如将难点技术分解成多个小步子,或多种辅助练习,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或以旧带新,帮助他们由已知过渡到未知,这样可望化难为易;(b)创设情景,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c)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区分各自的特点;(d)多运用直观的方法以加强学生的感知。但是,抓住关键,往往是解决难点的突破口.可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二、教材重点难点
1.跨越式跳高:重点是起跳,难点是助跑与起跳相结合
2.蹲踞式跳远:重点是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难点是助跑快而步点准确、板前不减速地起跳和腾空后的蹲踞动作。
3.立定跳远:重点是 摆臂与蹬地的配合,双脚起跳双脚同时落地,难点是动作配合协调。
4.跑步、齐步互换:动令在右脚,听到齐步的口令后继续向前走2步,然后齐步走。(不进行重难点分析)
5.掷垒球:重点是背后过肩、肩上屈肘、快速挥臂,难点是蹬地转体,协调用力
6.前滚翻:重点是两腿迅速蹬直,难点是团身。
肩肘倒立:重点是翻臀、举腿升髋压垫,难点是展髋夹肘。7.山羊分腿腾跃:重点是提臀分腿顶肩,难点是抬上体。8.篮球:原地运球 重点是拍球的部位,难点是手对球的控制能力 双手胸前传接球:重点、难点是传接球的手法和手脚动作的配合。9.足球:颠球:重点是脚踢球的部位,难点是两脚的协调配合。
10.快速跑:快速跑的特点是强度大,时间短,以最快速度跑完较短距离的全程。重点是途中跑;难点是有力的后蹬和蹬摆的协调配合。
11.耐久跑: 耐久跑对改变人体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最有效,是培养参与者坚毅、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和战胜困难的精神的有效运动项目。重点是途中跑;难点是合理分配体力和培养意志品质。另外,跑进中蹬摆协调配合也是比较难于解决的问题。
12.接力跑:重点是在高速奔跑中顺利地完成传接棒;难点是接棒人的起动时机和传接棒时机的确定。
13.跨栏跑:重点是跨栏步和跑跨结合技术。难点是跨栏步的起跨技术、保持身体平衡、节奏感。
14.跳高:跳高对增强下肢力量,发展弹跳力,提高人体的灵巧性和协调性都有显著效果。重点是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难点是过竿技术。
15.跳远:重点是助跑与起跳技术的结合。难点是助跑快、踏跳准、板前不减速。16.三级跳远:重点是三次跳跃的协调配合和维持身体平衡;难点是合理的三跳节奏并保持三跳的水平速度。
17:推铅球:推铅球对发展腿部、腰腹和上肢爆发力及身体的协调性,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重点是最后用力。难点是滑步与最后用力的结合。
18: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重点是前掷时的用力顺序,难点是出手角度和出手速度。19.篮球
(1)移动: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重心、蹬地;难点:蹬伸与腰、髋协调。(2)传、接球:教学重点和难点:传球技术,重点是用力方法和位置;难点是协调配合。接球技术,重点是迎、引、持球;难点是手脚配合。(3)运球:教学重点和难点:控制球,脚步熟练,手脚配合。
(4)抢、打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判断球、洞察对方意图、用合理动作抢断;难点是时机、控制身体平衡。
(5)抢篮板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进攻“冲”,防守“挡”;难点是抢位、起跳、抓球。
(6)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路线和技术;难点是时机和位置。
(7)防守战术基础配合: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位置、路线、技术;难点是时机和意识。20.足球运动
(1)颠球:教学重点和难点:颠球用力方法和触球部位。
(2)踢球: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支撑脚的位置、踢球腿的摆动和脚触球的部位;难点是脚触球的部位正确。
(3)停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地滚球:部位、缓冲;反弹球:位置、部位、压球方法;空中球:部位、缓冲。难点——选择部位和方法。
(4)头顶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部位、用力方法、时机;难点是判断,空间位置。
(5)运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姿势、部位、方法;难点是动作衔接、重心控制
(6)抢截球:教学重点和难点:判断、掌握抢截球的时机和抢截球后自己身体重心的调整。
(7)掷界外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用力顺序;难点配合、重心控制。(8)守门员技术: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手型和身体姿势;难点是判断、选位、堵截和接球。
(9)“二过一”配合:教学重点和难点:时机、方向、力量、切(插)。(10)选位与盯人:教学重点和难点:准确判断、随机应变。21.排球运动(1)准备姿势和移动: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重心的控制;难点是准确移动。(2)发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抛球和作用力;难点是准确性与攻击性的结合。
(3)双手上手传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击球点、手型、协调用力;难点是球稳、落点准。
(4)双手下手垫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控制球;难点是选击球点。(5)扣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手法;难点是起跳时间、起跳点。(6)拦网: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拦击技术;难点是判断路线、选择点。(7)接发球站位: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站位和判断;难点是一传到位。(8)进攻战术: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配合;难点到位。
12、体操运动
(1)前滚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团身要紧;难点是蹬地推手同时用力,滚动成直线。
(2)远撑前滚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撑地远、蹬地有力、团身紧;难点是动作连贯、协调。
(3)鱼跃前滚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快速蹬地摆臂(推手的时机和推手力度);难点是掌握屈臂缓冲和低头团身的时机。
(4)后滚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翻臀;难点是推手。
(5)直腿后滚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举腿翻臀;难点是推手。(6)肩肘倒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举腿手臂压垫;难点是展髋夹肘。(7)头手倒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两手与前额撑垫成等边三角形,紧腰提臀;难点是举腿、展髋、臀部回压的配合。
(8)斜向助跑直角腾越:教学重点:单足踏跳,两手依次后撑教学难点:推手,移重心
(9)山羊分腿腾越:教学重点:正确的踏跳。教学难点:起跳后撑器械
第五篇:把握重难点,提高集体教学的有效性
把握重难点,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活动的主线,也是一个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是对幼儿教育价值最大,同时也是难度最大、最有挑战性的环节。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确定和如何突破的具体构想,是我们备课的细节之处,着力之处。正确把握住活动重难点就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使得集体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促进幼儿的发展。
那么如何把握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以突破呢?通过教研组的实践研究,我们获得了以下认识。
一、找准方向,把握价值,确定重难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一)分析教材:教材是教师的执教之本,教师把握教材,是合理设计活动过程、科学选择策略的第一前提。任何一个学习活动,老师事先都要选择教材、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有一个综合的认识以便准确的定位目标,排解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好的把握主体价值,把握关键经验。为了便于幼儿有效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突出其核心知识,经过裁剪取舍,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教学活动,使之成为适合幼儿的好教材,从而达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如,《猴子学样》的活动来源于教材“在动物园里”的一个点。这个故事情节有趣,形象鲜明,非常适合开展阅读活动。但是教材上的故事比较长,不利于幼儿听记、复述。因此,我们进行了一定的修改,突出故事的主要情节,使得这个故事变得更简短幽默。并且由原来教材上的四幅图片变成了五幅图,使得猴子学样的图片由原来的一副变成了两幅,便于幼儿发现图片中的联系,由此推理出猴子爱学样的特点。理解语言教材需要教师紧紧抓住教材的特点和幼儿的需要来确定目标和重难点。幼儿园语言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又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文体特点,教学的重点也不同。而我们把“猴子学样”定位于阅读活动——重点是以图引领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图片,从图片提供的线索进行描述,展开适当的创造性讲述。最后由每张图的内容讲述组成一个故事。而通过观察图片上猴子和老爷爷动作的相同点推测出猴子爱学样的特点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由此,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也就得以凸显。
(二)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经验
教育是以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教育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有着各自相对固定的标准。经验则是活动确定目标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我们应全面了解、正确分析幼儿的现有经验,明确幼儿有什么、要什么、能什么。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正确地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把握活动的重难点。如中班的孩子已经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技能,怎样更好地发展幼儿的跳跃能力呢?为此,我们通过设 计“小马运粮”的活动引导幼儿学习助跑跨跳的技能。把
(三)明确目标:目标把握的过程就是教师价值判断的过程。目标把握正确了,教材的重点就凸显了,核心内容就捕捉到了,教师的关键提问就容易把握了,活动的价值取向就正确了。集体教育活动过程中目标设计既是基础,又是核心,还是方向。明确目标的过程其实也是个分析重难点的过程。分析明确活动中所包含哪些内容,过程中哪些环节为关键点应重点进行,哪些问题及方法是幼儿难以掌握的难点等。我们要对主要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对几条目标要有侧重点。
如根据中班幼儿阅读讲述活动目标和要求,以及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故事本身所传达的主要信息和主题大目标“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我们把活动“猴子学样”的目标定为:
1、能有序翻阅图书、观察画面,尝试着讲出故事大意,了解猴子爱学样的特点。
2、感受看图书的快乐,喜欢看图书。
重点:掌握看图书的方法,能仔细观察画面,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故事大意。
难点:通过对前后画面的观察、联系,理解老公公是利用了猴子爱学样的特点取回了帽子。
围绕目标以及重难点我们环节的设计上分层递进,有所侧重。在第一个环节,采用了直奔主题的方式展开,直接出示大图书,同时,把难点前置:“老公公和小猴子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引导幼儿观察封面上的内容,通过看看、猜猜,激发幼儿对了解图书内容的愿望和兴趣以及思考。
第二个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部分,放的时间相对较长:首先,让幼儿自己阅读图书,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幼儿看书的习惯,其实也使幼儿感受到通过看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因此没有第一遍阅读的时候尽量不去打扰幼儿连贯地看书,给他们自己的空间,不去干扰他们的想法,让他有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大胆讲述故事内容,通过同伴的评价,帮助幼儿了解更好的讲述方法,培养幼儿倾听的能力和良好习惯。由于幼儿观察能力的差异,对图书的理解不同,因此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故事内容,但是这都不是教师能预设的,因此在这一环节设计了一个“难点梳理”的环节,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进行总结、提升。最后通过教师的讲述加以验证。既有幼儿个别的阅读,又有集体的交流。
第三个环节: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通过角色扮演,使幼儿进一步感受猴子爱学样的特点(即活动的难点)和故事的趣味性,同时也能激发幼儿进行故事表演的兴趣。
当然,一个活动中包含着许多价值点,除了显性目标和即时目标外,我们心中还应该有隐形目标和幼儿发展的长远目标。因此在活动中我们也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如倾听的习惯、分发图书的常规培养、情感的教育“碰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等,使得一个活动能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尽可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搭建支架,活用策略,突破重难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注重体验
情境教学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孩子创造一个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并通过合适的方式让孩子完全融人这个情境之中,让孩子在具体情境的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一个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孩子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中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与思维的前提,其后教师便利用孩子感受后的兴奋状态,围绕重点、难点引导孩子对问题做层层深入的思考,使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本领。
如在《家用电器》活动的重点是根据各种家电器的特征进行分类,难点则是根据家用电器的不同用途功能进行分类。在活动中创设了动物园开电器商店的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帮助小动物对家电进行分类的兴趣,明确探索要求,让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有趣。在帮助小熊整理货柜,进行分类的情境中达成活动的重点,解决活动的难点。
在活动“青蛙大合唱”是借助绘本《悠扬的歌声》,将故事优美的意境与歌曲自然融合,让幼儿在学唱的同时尝试创编节奏,学唱和创编节奏的要求及评价都在故事和游戏情景中展开。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老师唱一句,幼儿学一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大大的激发和调动。活动的整个过程在情景中有序进行,包括重点难点的解决也都是如此。如教师用春姑娘的口吻说“我真喜欢这几只青蛙,他们的嘴巴长大大大的,声音也很好听”。让幼儿在情境中轻松自然地学会唱歌,解决了重点问题。在创编节奏的环节——活动的难点部分时,教师带幼儿玩“青蛙跳荷叶”的游戏,幼儿听歌曲做各种青蛙的动作,在音乐信号的提示下跳上荷叶,通过给小青蛙拍照的情景,引导幼儿再把荷叶上的上的“青蛙”“翻译”成图谱,然后唱出来,实现了由具体事物向抽象的节奏的过渡,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又如在“小马运粮”的活动中,教师是妈妈,孩子是小马,小马跟着妈妈学本领,跨越条条小河、座座山坡、道道围墙,在逼真的情境中,幼儿积极投入活动,在交流讨论、探索练习中掌握了助跑跨跳的技能,并不断挑战自我,跨过更宽、更高的障碍,巩固了技能,同时也变得更勇敢、自信。
(二)有效提问、梳理提升
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可以检查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提问,可以引导幼儿围绕学习目标而进行有目的的思维,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就必须考虑到问题的有效性,即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
1、抓住关键,问题设计要有选择性
一个集体活动,能发问的地方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教师要对问题进行精心选择,要抓住最关键的知识点设计问题,以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重难点,为幼儿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如活动“纸娃娃的旅行”中,提问:“纸娃娃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去探索不同纸娃娃的特性,为后面的环节做好铺垫。第二环节中提问:“纸娃娃掉进水里会怎样?”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试验观察和记录。以每个环节关键性的问题来呈现过程。这些问题的提出也正是孩子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所在,把握了这些问题,活动目标指向更明确,实施也更有效。
2、循序渐进,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提问要由浅入深,注意层次性。提问者在内容的难度上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架”,帮助幼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建构认知结构。
如在活动“猴子学样”中的提问: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图书,看看封面上有谁?
2、猜猜这本书里小猴子和老公公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3、看看小猴子和老公公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会说些什么话?(提示:仔细看每一页,每幅图,这样才能看明白这个故事。)
4、老公公想了个什么办法拿回了自己的帽子?老爷爷利用了小猴子的什么?
5、你觉得故事中谁更聪明?为什么?
6、你觉得故事可以取一个什么名字?(介绍封面上的文字)
在这些层层递进,互为铺垫的问题下,幼儿关注积极思考、猜测图书内容;在第三个问题的明确指引下幼儿有目的地阅读图书,获取需要的信息,验证自己的猜测,理解故事内容,提供讲述能力。第四个问题则是针对活动的难点提出的,在幼儿熟悉画面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前后画面的联系、比较得出猴子爱学样的结论。第5个问题则是对幼儿经验的提升,使得教育最后回归到幼儿的生活:“碰到问题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最后一个问题,给图书起名字,可以说是最难的,要考研的是幼儿的概括总结能力,也是建立在前面所有问题的解决以及幼儿理解的基础上的。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幼儿掌握了看图书的方法、理解了故事的内容,重难点得以解决,目标也得到很好的实现。
与此同时,教师的提问应当面向全体幼儿,应尊重幼儿的差异,对不同的幼儿,教师要考虑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或不同层次的问题。
3、明确意图,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
提问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教师希望通过提问,让幼儿在思考中有所得。在设计问题之前,不仅要考虑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还有考虑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使每个问题都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如在“小马运粮”的活动中的第二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重点环节,目的主要是通过材料难度的循序渐进,使幼儿由立定跳远自然过渡到助跑跨跳的动作练习。学习助跑跨跳的动作方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谁有什么办法能跳过这条小河?”目的是引发幼儿探索跳过小河的方法。当难度达到大部分幼儿无法进行继续立定跳时,鼓励幼儿大胆实践新的跳跃方法,在交流环节教师请能用助跑跨跳通过的幼儿进行示范,并通提出第二个关键问题:“他为什么能跳过去?他用的方法和我们以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目的是引导幼儿发现用助跑跨跳可以跳得更远,并在观察、思考中学习助跑跨跳的方法和动作要领。当幼儿掌握助跑跨跳的方法后并能跳过一定宽度后,教师又提问:“谁能用助跑跨跳的方法跳过高高的围墙?”这个问题避免了不必要的练习,直指活动难点:跳过一定的高度。鼓励幼儿直接用新的技能尝试新的挑战,巩固已有技能。跳过既有高度又有宽度的山坡(轮胎)时,教师提问:“山坡又高又宽,怎样才能安全又顺利地跳过呢?”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幼儿得到了要注意自我保护的提示,同时调整了自己的动作:一只脚要用力蹬地,跨的脚要努力太高,身体要往前。
4、活跃思维,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
如在“会变的西瓜皮”的活动中,教师提问:“西瓜皮很能变什么?小动物用它来做什么?”,这个问题是很开放的,激发孩子对不同形状西瓜皮的想象,并可以通过对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西瓜皮和小动物进行合理联想,培养幼儿创造性讲述能力,尝试创编儿歌。
5、提问要灵活多变,注意多样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提问也是如此。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类型、数量、思维水平等应注意灵活多变、丰富多样。教师可以采取直问、反问、追问、评论、强化、延伸和扩展等教学手段,使提问不呆板,从而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更好地解决活动重难点。
(三)有序递进、挑战有度
“递进”指阶段目标的循序达成,即根据自己的起步点出发努力实现目标,并不断提升发展目标。“小步子“是心理学提出的办法,就是说把大目标分解为阶段性小目标,使个体很快地从目标导向行为转入目标行为,尽快实现目标,满足需要,同时在目标导向过程中当目标能力增加时教师及时提供一个可使儿童实现高目标的条件,引导他们走向实现更高的目标。因此,教学必须从儿童现有水平出发,逐渐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为儿童搭建支架,引导儿童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发展。通过有序递进、适度的挑战,分解难点、化难为易。
如在体育活动“小马运粮”时,活动重点是让幼儿掌握助跑跨跳的。教师在材料的投放数量及运用上体现了“小步子递进”。教师有目的的将活动分成三个层次进行:小河为人人都可以完成的动作目标,既用助跑跨跳的方法跨过一定宽度的小河,每个孩子都能够达到的活动难度。矮墙为挑战目标,既保证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够有所提高而达到的活动目标。山坡为极限目标。幼儿根据自己的活动能力和挑战目标选择不同的难度场地进行尝试练习。使幼儿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体验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快乐,避免因反复练习而感到枯燥乏味。既考虑到了个体差异也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良好互动,灵活回应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个智慧的课程实施者,是在关注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精心预设之后的现场实践。因此更突出教师在活动中与幼儿之间有效的集体对话,积极的师幼互动,正确的提升引领。
“小马运粮”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积极和材料互动,让幼儿自己挑战材料,逐步提高难度,挑战自我。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动,同伴示范、交流、评价让幼儿掌握正确的助跑跨跳的动作要领,将个人经验变为集体经验。通过师生互动,创设融洽的关系和氛围,在认真观察幼儿探索环境材料的动作经验基础上,准确把握现场状况,通过交流分享帮助幼儿整理、归纳在活动中获得的感性动作经验,将实践体验及时进行提炼、升华。
互动的过程就像抛接球的过程,教师在仔细观察的情况下,迅速了解幼儿在某些方面的发展状态后,接住幼儿的不同反应和回答这个球,进行有针对性的应答,起到引导、激发的作用,然后把球再抛给幼儿,最后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只有认真研究、分析教材,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经验,制定有针对性的目标,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灵活运用各种指导策略,才能正确地把握活动重难点,并加以突破,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质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幼儿更好、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