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货币的神密面纱》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21:0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揭开货币的神密面纱》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揭开货币的神密面纱》教学反思》。

第一篇:《揭开货币的神密面纱》教学反思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及反

第一部分设计思路

现实生活中,商品、货币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刚刚踏入高中生活的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对商品、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形成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但是怎样才能使这种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呢?结合高一学生特点(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具备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本框题的特点(知识含量大,知识跨度大,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知识),在设计教案时,我着重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体验、师生的对话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老师的洋洋洒洒、宏论滔滔,侧重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似的课堂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自我思考中形成对商品、货币等经济现象的理性认识。

第二部分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2、流通手段职能(板书)

材料:河南省中牟县是我国大蒜的一个重要生产区,这里的大蒜产量高、质量好,多年来名扬海内外。2007年中牟25万亩大蒜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1000公斤,然而,短暂的喜悦过后,当地蒜农却陷入了丰收的苦恼中,今年的大蒜销售形势恶劣,市场上每斤大蒜报价4000元每吨,实际销售中,大蒜通常才卖到不足1元每斤,而且,伴随着新蒜的上市,大蒜的价格还在下跌,2008年春天,郑州市场的大蒜更是便宜到0、4元甚至0、3元,蒜农愁苦不堪。

阅读材料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1)蒜农用大蒜换取货币,是最终目的还是一种手段?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的出现对商品交换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3)2007到2008年上半年,蒜农卖不掉大蒜,对他会有什么影响?他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渐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蒜农用大蒜换取货币,并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再换取自己生活必须品的一种手段,可见,货币在这里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我们把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结论2:与物物交换(商品——商品)相比较,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克服了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使商品交换更加便利、通畅,对于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货币──商品。

学生质疑与教师答疑 学生质疑:货币能充当价值尺度,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纸币是否也可以充当价值尺度呢?

教师答疑: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因而就可以以自己的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这就正如尺子能够衡量物品的长短,是因为尺子本身有长度一样。而纸币只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它本身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就不能充当价值尺度。我们一定要了解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第四部分课后跟踪 走进生活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向银行工作人员或者财务会计人员了解如何鉴别假币,调查我国在反假货币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自我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白居易的名诗《卖炭翁》导入,分析商品的含义以及基本属性,然后在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等的教学中,继续用《卖炭翁》来为同学们创设学习情景,使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学生。

第二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依据课标要求,知识跨度,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减去了商品概念,增加了对价值和等价物内容的处理,但是并不把它作为知识要求,只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货币本质时减少难度.新课程要更注重教学策略的应用,由于采取情境教学法,学生探究法,课堂中的认识来自于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自主感悟,因此学生不仅“懂”,而且“信”,从内心认同,接受这些观点和理论,进而能够主动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之中,有助于实现知,信,行的统一.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或者是有些学生并没有体验——比如确定交换比例,但是它能够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实现很好的结合,是可以体验的.),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工具,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知识与生活的交融.注重设置问题情景,激发求知和探究欲.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模拟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由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力求实现认知过程与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方法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自主感悟,因此学生不仅“懂”,而且“信”,从内心认同,接受这些观点和理论,进而能够主动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之中,有助于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第三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反思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节课从学生日常生活常用的“钱”入手,通过老师利用信息技术对教材的精心构思,巧妙设计,精巧授课,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商品和货币与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使学生掌握了商品及其基本属性;货币本质及其职能纸币和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公式等。使学生初步确立正确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本节课的优点有:

使用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深度融合,共使用了43张幻灯片,容量大。内容丰富。教师利用多媒体使用案例分析法,通俗易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利用幻灯片进行讨论教学,组织学生对有争议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促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习。通过图文并茂设置问题探究,创设情景,设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容量大、声情并茂、眼观、耳听、口动、参与性好的优点,帮助老师对教学重、难点的讲解透彻与分析周全,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本课知识。

体现了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老师与学生的合作,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共同进步的效果。

不足在于:容量有点大,安排内容有点多,作为高中生第一节高中政治课,安排太多,知识消化吸收不透彻,会使学生产生畏学情绪体验,对以后学习不利;多媒体画面有些还有待于优化;对于有些知识的设计有些不是那么典型,信息技术还可以进一步深入融合于课堂教学;课件精美度不够。

第四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翔宇教育集团监利县监利中学

张道海

第一部分 设计思路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依然是社会财富的代表,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关于货币的一些的误解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视听,货币的产生、本质及其作用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针对学生和新课标要求,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从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明星推动慈善事业和贪污腐败的事情入手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探求兴趣。以货币为核心展开教学,打破教材的叙述顺序,结合时政材料开展探究性,在落实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时政教育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的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思考和创造性思维,使学习成为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部分 教学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基本职能、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的产生、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情景体验中思考归纳生成知识,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纸币

★教学理念:教师设置教学情景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让课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内心的心理需求并落实在实践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向学生展示2009年慈善明星颁奖晚会的视频片段和重庆市原司法局因职务犯罪

被逮捕的事例引入新并提出问题:金钱是“天使”还是“魔鬼”,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新课内容

教师:首先让我们来揭开货币的第一个面纱。面纱一:货币从哪里来?

回溯历史,我们知道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

问全体:最初的商品交换是在什么时期?

原始社会末期,当时人们只是用偶有剩余的产品来交换。(那剩余的产品是不是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商品)商品的含义 一样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第二,必须是用来交换的那部分劳动产品。商品交换完成以后,它便不再是商品。

教师:人们为什么需要来交换商品?不同的商品之所能够交换的原因又是什么? 因为不同的商品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这是商品和其他非商品的东西的共性是与生俱来的属性。

不同的商品之所能够交换的原因是:不同商品的生产,具体的劳动形式不同,劳动时间长短不同,但就人类劳动来说,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没有区别的,即“无差别”。这种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为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公式:商品——商品(例子:一把斧子=2只羊,商品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一般而言,要求交换双方商品价值大小相等才能顺利交换。这时候一把斧子和2只羊 的价值相等,所以能够交换。在这里,一把斧子的价值通过2只羊表现出来,我们说2只羊是一把斧子的等价物)

第二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

公式:商品——商品

教师: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的范围越来越广,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寻找,或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实现,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提问:怎样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

学生:阅读课本找寻答案(教师顺势引入下一内容)第三阶段: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人们就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当这种做法成为交换者的普遍行为时,商品世界中便分离出一种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含义)。公式: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

第四阶段: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教师:我们知道,不同区域的一般等价物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不同区域的一般等价物在各自区域内有效,一量跨越区域,它就无效了,即不能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进行交换。可见,一般等价物往往只能简化本区域内的商品交换,至于区域间的商品交换仍有许多不便之处。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人类在商品交换的实践中继续摸索,力图使一般等价物简单化(便于保存和携带),扩大化(不受区域限制)。

贵金属金银与其他商品相比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于是,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身上,货币便产生了。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货币产生以后,也并不是所有的金银都是货币,只有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银才是货币。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总结:从上述货币产生过程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交换的不便,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经济因货币的出现大大进步了。面纱二:货币是什么?

教师:从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来看,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与其他商品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请大家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探讨一下货币的本质所在。面纱三:货币的本质

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分析思路:

第一,从货币的定义上看,货币是一种商品,但又与其他商品不同,它是一般等价物,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第二,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不同,只有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

第三,从货币的作用上看,它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并且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所以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过渡:货币产生以后,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交换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货币的职能。面纱四:货币有什么作用?

货币一产生,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交换中就具有哪些职能呢?

时政材料:小伟是四川某大学的学生,2008年9月买彩票命中500万元巨奖,小伟在领完奖之后请同学在高档酒店庆祝,喝了不少酒。小伟曾经在家里开拖拉机帮父亲收废品,在同学的怂恿下,第二天,小伟购得一辆价值5万的别克轿车回乡报喜。在回家途中与一辆迎面行驶的无牌小货车相撞,别克轿车严重毁损,小货车司机重伤。这里的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体现了货币的哪些职能?

学生分组讨论并归纳出课本相关知识要点,同时可以落实时政教育的目标。

1、货币职能的含义

2、货币的职能是其本质的体现

3、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与生俱来的)

第一,价值尺度

含义;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方式;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第二,流通手段

含义;执行方式;商品流通 如何理解课本上第6页上那段话?

货币的其他职能

过渡: 随着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货币也在不断演变发展,今天市场上交换商品,通常都使用纸币,那纸币是怎样产生的,它和货币是什么关系?请看这段材料。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纸币是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因其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够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并在今天不断扩展,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面纱五:货币是怎么发展的?

教师展示图片资料让学生体会并思考货币的发展演变的历程。教师点明归纳课本知识要点:

1、纸币出现的必然性及含义

纸币的第一,纸币必须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第二,纸币必须是国家(或某些地区)正在强制使用的。第三,纸币是价值符号,不等同于货币。

2、纸币的优点

纸币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使商品交换更加便捷,也有效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教师:正是纸币相对金属倾货币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使纸币能够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并在现实条件下不断扩展,被世界各国所普遍使用。

教师:(介绍人民币的有关知识)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发行了五套人民币,人民币的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赖以维持和发展的血脉。爱护人民币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一些不法之徒妄图通过制造假币,牟取不义之财,这是严重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必须依法予严惩。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置探究情景 辨一辨

甲同学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人民币越多越好。乙同学认为,人民币多了会引起通货膨胀,所以人民币越少越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落实知识目标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的价值观的目标。

3、纸币发行规律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电子货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出现了“电子货币”,这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走进生活 践行体验

古往今来,多少人墨客留下关于金钱的经典名言流传至今,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揭开了掩盖在货币上面的层层面纱,我们应该已经明白,其实它并不神秘。生活在伟大的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的金钱观,请根据今天你的理解写下自己的认识态度。课外拓展性作业:

1、将自己的金钱观以名言的形式展现出来。

2、小论文:你准备如何获得金钱并运用于有意义的事情。

(四)本课知识小结

第五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加强“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重在启发学生,贵在学生主动参与,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课从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消费现象出发,引领学生走入经济生活,通过学生购买最需要的物品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货币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进而去发现货币的本质,认识货币的基本职能。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淡化学科体系,减少对概念的背诵记忆,所以,本课力求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体悟出基本知识。二.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是: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基本职能。本课从学生生活体验中最常见的“钱”入手,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其次,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然后依次分析生产、分配。用一句话概括:在一个面对全体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从事“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活动,消费者是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最主要的身份,从消费切入充分体现了教材落实“三贴近”原则。掌握本课基本理论是学习其他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可以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正确认识经济现象提供有效的理论武器。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商品、买卖交易、纸币的发展等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没有深层次分析为什么?更没有做科学的理论阐述。加上学生一年多把精力全都应付中考,对已有的知识也记忆模糊了。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社会交往更加频繁,思想意识日趋活跃。他们对金钱的理解有自己的见解,使用过程中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不乐意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既定的观点;又对高一新课程内容目不暇接,难以完全独立地通过看书阅读掌握知识,而且不能灵活运用知识,但是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从学习能力看,通过活动更能形象地感悟货币形成的过程,但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体验物物交换,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知道商品的含义。

(2)感受利用货币交换场景,理解货币的本质,理解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3)通过计算,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2.过程与能力目标

(1)通过“商团购物”的模拟形式让学生自主讨论、合作交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

(2)通过活动,提高认识商品——货币——货币职能的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2)让学生体验购物的快乐与艰辛,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

(3)感受生活现象,为树立科学的金钱观打下基础。五.重点、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纸币国家发行并强制实行的价值符号。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采用情景引导法,设置物物交换的情景,让学生参与交易,感悟其中困难,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通过模拟超市购物过程逐步剖析货币的基本职能;利用探究活动,围绕纸币的优点、发行量进行分析。这就要保证充分的教学时间。把有些知识(价格含义、电子货币)安排到下节课,对有些知识前后做了调整。七.课前准备

全班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别代表全国东南西北各地组成商团。事先准备至少四种当地生产最多、最有特色的物品的模型或食物或图片。八.教学过程

导入:进入高一,很多同学因为家校间路途遥远而住校了。请问:这时候,你们最需要的是什么?“钱”大多数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情景之一:

师:钱在经济学上称为货币。有钱能买学习上、生活上的必需物品。不过,我们今天要进入历史的隧道,飞回没有“钱”的年代,那时你的必需物品是如何获得呢?请各个商团把准备好的产品拿出来,由一位代表介绍产品的性能、使用过程中的优点。再讨论:你们这个团队想用这些多余的东西去换什么(最需要的)、怎么换?

生:在介绍产品的特点时,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例一:我们杭州的丝绸是驰名中外的,据说古罗马帝国凯撒大帝都对我们的产品情有独钟,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古罗马的贵族与元老们都以穿我们的丝绸为荣,怎么样?你们也试试?

例二:你们知道乾隆皇帝为什么这么长寿吗?据资料记载他每日要吃约5克多我们这种长白山人参,他还把人参封为“仙丹”呢,这可是你们强身健体的好东西哦!

课堂上,来自东南西北的特长都摆上了桌面,有代表团队外出洽谈,有相邻商团互相协商交换,甚至有两人抬着他们的物品各处活动推销,也有些静观其变。一时间叫唤声、讨论声混杂一起,气氛显得有些热闹了。5分钟后,大多数商团都有了自己的收获。

分享收获:

一棵东北的千年人参换回了海南的3颗珍珠 一只云南的野猪换回来温州的目鱼干30斤 一箱山东的苹果换回了一顶江苏的帐篷„„ 谈谈感受:

生1:很麻烦,我找了很多地方,如果是真的,那我要翻过很多山,趟过很多河

生2:我怕我换回的人参到家后会发霉变质 生3:我们的苹果很难卖出去„„ 引导: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发展下去。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要使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点评: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关注师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面对学生手中的多余物品以及换回的物品,引导他们辨别哪种是商品、哪种不是商品?并归纳出“商品”的含义,从整个交易过程中,他们明白对自己有用的我才会去换,从而很好地解释了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金点子:

师:刚才同学们在交换过程中发现了困难,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解决这些困难呢?

生4:找个固定的地方,让大家都去那里换东西。

——借机点拨“集市”的形成

生5:找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物品当中间媒介,只要带着它就可以换回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

——解释货币的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6:制造一些钱就解决了嘛。

——介绍纸币的产生:纸币的出现和使用是在社会经济交往过程中自发产生,是对货币发展的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明朝中叶,曾来我国进行旅行的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无法理解贱价的纸张竟能同昂贵的丝绸同价交换。

引导:第一,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即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价值。这是纸币与金属货币的最大区别。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而纸币本身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纸币的面额只是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价值,因而称为价值符号。第二,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它的流通必须以发行者强大的信誉或强制为基础,否则就无人使用。因此,后来纸币都由国家垄断发行权,因为国家信誉高,具有强制力。

点评: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不是简单地以活动的频繁为标志,也不是简单地以课堂气氛活跃为尺度,而是将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核心参数。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互为主体;我以为课堂的最高境界是师生在互动中、生生在互动中都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其实,不用教师多做解释,学生很快就明白以前的物物交换有许多不足之处,货币的产生势在必行,归纳他们的金点子,便能很好地理解“货币”、“纸币”的含义。情景之二:

师:经过各商团一番讨论、比较,发现用金属充当货币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随着纸币的产生,看看我国需要发行多少纸币。

给学生演示一个计算题:某国待售商品1000亿件,平均每件商品价格10元,据测定该年每1元平均流通5次,当年该国流通中需要货币量是_2000_亿元,若当年该国政府实际发行了4000亿元纸币,这时的1元钱相当__0.5__元纸币,这会引发_通货膨胀___。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数量ⅹ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1.假设某年全国只有我们班商团手中的商品,当年1元平均流通1次,那需要发行多少人民币才能让他们顺利地完成交换?

2.请各商团在最短时间内告诉大家手中的商品值多少钱? 100万 200万 1亿 500万 2800万 1.5亿 400万 2亿 3.从发行1亿、2亿、3亿、4亿、5亿、8亿元人民币等不同,比较各自的差异。

点评: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思考问题系统深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之中主动参与,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讨论,不知不觉中萌发了参与意识,培养了参与精神,形成了参与能力,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着积极的效应。高质量的问题设置要求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我就围绕商团购物这一事件营造问题情境,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从而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整个过程变得十分生动、活泼,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学生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点,更多的还是书本以外的东西。课堂上,马上有同学拿出计算器,估算着要发行多少人民币,不停地报出相应数值(我选出典型的一组,如上)。共同归纳出一个较接近货币流通量的数4亿。(这时候那千年人参的价格是500元每克)。让学生比较当国家发行8亿人民币时,这千年人参的价格大概是多少?当国家发行2亿人民币时,这千年人参的价格大概又是多少?应该说,如果学生有预习的话,理解起来还不是问题,关键看老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体会纸币发行多少与社会经济的关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关系。通过具体数据模拟,学生懂得了纸币是不可以任意发行的。情景之三:

师:有了纸币,我们购物方便了很多。现在请各商团拿出你们卖出物品的一部分人民币(200元),到附近“东一多多”超市购买你团现在最需要的商品。

生:马上讨论、比较目前最需要的物品,进入超市又在多种商品面前比较价格,一番争执后,选中了其中几种商品,结算后还对多余的钱乐滋滋地计划再购物。

有的团队说:这个超市买不到想要的东西,能不能到其他的商店购物?得到允许后(临时课堂又开设了其他商店),大街上的商店中,他们讨价还价,最后成交。

点评:这时的教师仅仅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在整个情景探究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体位置。从购物中,学生对某些商品的价格早已熟悉,“对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有了很好的理解。通过阅读教材,明白:商店对物品的标价就是货币职能之一:价值尺度。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货币。而各个商团用自己的物品卖出所得的部分人民币,又买到了自己所需的物品。这一过程就是流通手段,需要用实在的货币进行交易的。

有个班级的一个商团说:老师,我的货物卖不出去,我们哪来的200元钱买东西?这虽然是一个意外的话题,但我没有马上回答他们。转而问其他同学:谁能替他们想办法?

生:“降价处理嘛”“质量要好一点呀”“到有人需要的地方去推销吧” „„ 点评: 知识不是老师传授的,它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得来的。同化:就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信息(学习的新内容)的接纳与吸收,它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顺应:指外界信息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与改组,使之朝着更完善的方向变化,它是一个质变的过程。能力也不是老师教的,它是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学习的主体,是问题解决的“第一责任人”。

学生不按照自己设计问题回答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正常现象,是对教学效果的客观反映。在教学实践中,引起学生别样回答的原因有多种,如理解问题错误或过于肤浅,也可能是想在同学们面前标新立异,还有思想开小差的可能。对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不应简单地、轻率地加以否定,更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本人冷嘲热讽,批评打击。教师的明智之举有很多,因势利导,和学生共同探讨,转个弯,换个角度,也能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效果。根据经济学原理“获利”是商品生产者的直接目的,但商品生产者只有把手中的劳动产品卖出去才能获利。这就必需考虑购买者的需求。这一小插曲,提升了各商团的生产道德意识,使他们明白:如果生产出产品不为他人着想,产品就会卖不出去,最终会被市场淘汰。九.知识结构:

物品 基本职能

↓ ↑

劳动产品、交换 → 物物交换 → 货币 → 纸币

↓ ↓本质

商品 ← 一般等价物 十.作业设计:

一个以质取胜的问题肯定是不囿于教科书。一个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倘若不加修饰,完全依赖教科书,直来直去,问题就显狭隘、淡而无味,一旦给问题“头上戴顶帽子,脚上装双鞋子”,这问题就比较丰富,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我在这节课的问题设置如下:

教师节到了,高一(4)班班委讨论决定,用3天收集的空饮料瓶,拿到废品收购站卖了50元钱,然后用这笔钱买了一束鲜花,再分开送给课任老师作为节日礼物。

思考:

(1)这个过程中50元钱(货币)起了什么作用?

(2)鲜花在谁手中成了商品?在谁的手中不是商品?为什么?(3)如果高一(4)班班委直接拿空饮料瓶去花店换鲜花,可能吗?如果他们换到了鲜花,这种交易是商品的流通手段吗?为什么? 【问题研讨】

1.教参P26页,有这样的描述“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获利”,而教材中解释商品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黑体字的“商品”应该用商品还是用“产品”,哪个更合适?

2.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不做解释,这很容易让学生误解为:纸币量等同于货币量。而实际上,发行的纸币量要大大小于流通中的货币量。对这一问题很难说明清楚,不知道,上面案例中所用的情景设置是否有道理,值得与大家探讨。【教后反思】

通过模拟购物强化生活体验,能够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实现很好的结合。虽然学生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可以通过合作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工具,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知识与生活的交融。

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模拟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组织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谢梨民教授曾这样描述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生动的生活过程,找到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是教师职责”,如何找到这个关联?我认为必须对教材重新开发,把教材知识内化为教师知识,教师的知识通过体验、兴趣、讨论等措施外化为学生的知识。新基础教学倡导的现代教学活动观,十分关注学生生命的主动发展,反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预计计划、方案的简单体现,反对用死教案来控制、支配活生生的教师和学生,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中冒出的新的东西,生成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本课尝试着运用新的教学观,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不仅“懂”,而且“信”,从内心认同、接受这些观点和理论,虽然对某些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但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参考资料】

1.陈友芳、张毅、陈贻宇主编 《经济生活 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第23页

2.网络文章 黄兰珍 《我的教育历程》

http://

下载《揭开货币的神密面纱》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揭开货币的神密面纱》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那曲地区高级中学政治学科组巨海波 一、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武汉三中冉卫华(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大家最近一次购物是什么时候?你都买了些什么?拿什么买的?(学生会列举各种生活必需品→用钱买来的) 钱......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框是经济生活的起始课,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而初进高中的学生思维相对具体,据此,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提供案例......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第一课时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商品的含义。 (2)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3)理解货币的本质。 (4)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 (5)理解纸币的含义及......

    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原创教案

    1.1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 (一)商品 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 使用价值 和 价值 的统一。 质量或性能 成本或价格 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案

    第一章 神奇的货币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