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耳朵与听觉导学案范文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耳朵与听觉导学案
学习目标:1.说出耳朵的基本结构2.听觉形成的过程3.耳聋形成的原因,学习重点:1.说出耳朵的基本结构2.听觉形成的过程 温故知新:1.说出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2.阐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3.叙述近视的形成原因,说说预防近视的方法 学案导学:
一、自主学习
耳的结构和功能:(观察课本P7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图完成下列内容)
__ __、___ __ 收集、传导声波
______: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______: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三块,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 半规管: :
_______: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声音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二、合作探究
探究1 听觉的形成
外界的声波沿()传到(),鼓膜的振动通过()传到内耳,刺激了()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将声音信息通过()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即(),形成听觉。跟踪练习: 1.右图是人耳内声波传导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Ⅰ的作用是 和 声波,Ⅱ的主要作用是将 转换成,并将 传递到内耳,而内耳具有 感受器,才能将 转换成 并经过听神经传递到,最终形成听觉。2.听觉感受器位于()
A.鼓膜 B.耳蜗 C.前庭 D.半规管
3.听觉的最终形成部位是()A.耳蜗 B.位听神经 C.大脑皮层 D.鼓膜
4.中耳通过三块听小骨传导的是()A.外界声波 B.鼓膜的振动 C.神经冲动 D.听觉 5.声波形成到听觉形成需经过()
①听小骨 ②鼓膜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A.声波→①→②→③→④→⑤
B.声波→④→②→①→③→⑤
C.声波→④→①→②→③→⑤
D.声波→④→③→①→②→⑤
探究2 耳聋的原因
根据听觉形成的过程可知,耳内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结构损伤,可导致传导性耳聋,和 可导致神经性耳聋。跟踪练习:
1.请看下面耳的基本结构图回答:
(1)具有收集声波功能的是[ ] [ ].(2)有些人晕车,与耳的[ ] 有关。
(3)听觉感受器位于[ ] 中,听觉的形成在。(4)感冒以后,病菌可以沿[ ] 进入中耳,引起人的中耳炎。
(5)同学打跳请勿用手掌煽耳光,以防压缩空气冲击[ ] 导致破裂。(6)人除了能用眼感受光的刺激,用耳感受声音的刺激,还能用 感受气味的刺激,用 感受味道的刺激,用 感受冷、热、触、痛、压的刺激。
拓展学习:保护耳和听觉:除减少和消除()外,平时还应注意:1)不要用()挖耳朵,以免戳伤();2)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使()张开,或者闭嘴堵耳,以保持();3)患鼻咽炎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4)不要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课堂小结:归纳本节重点内容 【课堂检测】
1.下列各项中,不是起感受作用的器官的是()
A.眼 B.耳 C.鼻 D.感觉神经末梢 2.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将口微微张开,其目的是()A使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避免鼓膜受伤 B减缓紧张情绪
C避免呕吐 D进行深呼吸,以适应气压变化 3.有的人乘车、乘船时会晕车、晕船,你知道这与下列哪个结构有关()A鼓膜 B耳蜗 C前庭和半规管 D听小骨和鼓室
4.某人失聪后,经检查,医生认为耳的结构没有受损伤,那么可能的发病部位就是()A听神经和听觉中枢 B鼓膜 C中耳 D内耳 5.人的听觉产生于()
A听小骨 B耳蜗 C听觉中枢 D鼓膜 6.中耳炎是因为病菌从()
A.外耳道进入中耳 B.咽喉进入中耳
C.半规管进入中耳 D.耳蜗进入中耳 7.听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其目的是()
A.防止声响从口腔进入,听不清楚 B.防止鼓膜内外音响度不同,听不准确 C.防止鼓膜内外气压不平衡,损伤鼓膜 D.防止脑震荡 8.当遇到巨大声响时,为防止震破鼓膜,应该()。
①迅速张口②迅速闭嘴③张嘴,同时双手堵耳④闭嘴,同时双手堵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在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视网膜 C.视网膜、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 D.角膜、视网膜 10.视觉是在什么部位形成的()A.视网膜 B.视神经 C.脉络膜 D.视觉中枢 11.在耳内,接受振动刺激的感受器位于()A.耳蜗内 B.听觉中枢内 C.鼓膜上 D.听小骨上 12.得了咽喉炎会引发中耳炎的原因是()
A.细菌、病毒会经血液流到中耳 B.咽鼓管连通于咽和鼓室之间 C.外耳道与咽喉相通 D.人的五官是相互连通的 13.下列结构中,属于内耳的是()
A.前庭 B.听小骨 C.鼓膜 D.耳廓 14.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
A.半规管 B.耳蜗内 C.鼓膜内 D.鼓室内 15.鼓膜的作用是()
A.接受振动,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 B.接受声波刺激,产生听觉 C.将振动转换成声波向内传递 D.将声波转换成振动向内传递
16.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的结构是()。①鼓膜 ②半规管 ③前庭 ④耳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7.下图是人耳结构图,据图回答:(1)填注名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2)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经 传到 引起 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 传到,刺激 内的,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传到 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第二篇:耳和听觉学案
海旺中学七年级科学(下)第一章第1节
感觉世界(1)教学案
编写人:唐佳南
审核人:温柔
班别: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人体有哪些感官?它们分别产生什么感觉
2、人体的皮肤会产生哪些感觉?
3、嗅觉是怎样产生的?人的嗅觉有哪些特点?
温故知新
皮肤是我们人体最大的一个器官,它主要是由 组织、组织、组织 和神经组织构成,其中神经组织可以帮助我们感知世界,使皮肤有 觉、觉和 觉等感觉功能。
学习过程
一、人的感觉
1、读P2页图1-1并思考图中的两个问题
2、小结: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如温度、气味、颜色、声音等,产生不同的感觉。
(2)人体有、、、、等感觉,分别由感官、、、及 感受。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即时反馈
请把下列感觉与感觉器官用线连起来。
沁人心脾的花香
眼 凹凸不平的桌面
耳 绚丽多彩的风景
鼻 难以忍受的疼痛
舌 美妙动听的乐曲
皮肤 酸甜苦咸的滋味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1、活动:P3的活动1、2
2、小结:
(1)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 等多种感觉功能。
(2)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如触摸一般用 1
_________,因为这个部位的_______________比较集中。
3、思考
(1)要简单快速地试病人额头的温度,一般用手的哪个部位?为什么?
(2)你认为皮肤具有的痛觉对保护人体有益还是有害?为什么?
★即时反馈
1.公安部门常用警犬缉毒,这是利用了狗的()A.嗅觉和听觉 B.动作敏捷
C.发达的味觉
D.发达的嗅觉
2.在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具有最大保护意义的是()A.冷觉
B.热觉
C.触觉
D.痛觉
三、鼻和嗅觉
1、读P3页图1-3并思考:是什么让我们感觉到新鲜蛋糕的香味?我们又是如何闻到蛋糕的香味的?
2、小结: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的 进入,接受刺激,将此信息传到大脑,大脑的 分析信息后形成嗅觉。
3、读P4页图1-4,结合你自己的体会,总结嗅觉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时反馈
1、能感受空气中气体的分子或微粒的感受器是()
A.味觉感受器
B.嗅觉感受器
C.冷热觉感受器
D.痛觉感受器 2、50年前的法国有一个人的鼻子在保险公司保了100万美元,须知当时的“百万富翁”就相当于现在的“亿万富翁”。这个人可能是()A.警察
B.法官
C.医生
D.调香师
课后练习
1、下列哪项不是皮肤的功能()
A.感受冷热
B.感受粗糙
C.感受疼痛
D.感受光线
2、妈妈常用手背来感觉小孩是否发烧,说明手背皮肤中有敏感的()A.触觉感受器
B.热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冷觉感受器
3、“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A.嗅觉和听觉
B.听觉和视觉
C.听觉和味觉
D.触觉和味觉
4、盲人用触觉“阅读”盲文时,一般用的部位是_______,因为这个部位___________比较集中。医生要测试病人的额头上的温度,一般用的部位是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
学习心得
第三篇:耳朵和听觉专题练习A3学生版
耳朵和听觉专题练习
1.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
A.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听小骨→大脑 B.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 C.声波→鼓膜→听神经→大脑→耳蜗内听觉感受器
D.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小骨→听神经→大脑
2.日常生活中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或闭口堵耳,其目的是为了保护 A.耳蜗 B.鼓膜 C.听小骨 D.半规管
3.你在打哈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主要原因是打哈欠影响的是()A.鼓膜的振动 B.听小骨的振动
C.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受 D.神经冲动的传导
4.在耳的结构中,有收集声波作用的是
A.耳廓 B.鼓膜 C.耳蜗 D.听小骨
5.某人用尖锐的器具掏挖‘耳屎’,不小心戳穿某结构导致耳聋。该结构可能是 A.耳廓 B.咽鼓管 C.鼓膜 D.半规管 6.如图耳的结构中能够接受声波产生振动的是
A.④①⑦⑧ B.④①⑤③ C.⑧⑥⑤④ D.④⑤⑧⑦ 11.人体通过哪些器官器官获取信息?()①眼 ②骨骼 ③鼻 ④舌 ⑤皮肤 ⑥耳 ⑦毛发
A.①②③⑤⑦ B.①③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⑥ 12.皮肤中与排泄有密切关系的结构是
A.皮脂腺
B.汗腺
C.表皮
D.真皮 13.味觉感受器(味蕾)能辨别的四种基本的味是 A.酸、甜、苦、咸 B.酸、甜、苦、辣 C.甜、咸、苦、辣 D.麻、酸、甜、咸 14.(3分)耳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部分。
15.有3个水槽,分别记为A、B、C号水槽,然后向A号水槽加入室温(20℃)的水,B号水槽加入30℃的热水,C号水槽加入10℃的冷水,先将左手浸入B号水槽,右手浸入C号水槽,持续10秒后,将两手同时很快转入A号水槽,这时左手感觉 到,右手感觉到,这个现象说明皮肤温度感受器是感受。
16.其他感觉器官: 上端的鼻黏膜中有对气味敏感的细胞。及两侧的突起能辨别酸、甜、苦、咸。能感受外界冷、热、触、痛、压等刺激。
17.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 →外耳道→(产生振动)→听小骨(感受声音信息)→ →听觉 →大脑一定区域→形成听觉。
18.耳是重要的听觉器官,它包括、和 三部分。中耳是传导声波的通道,由、和 组成。19.请看下面耳的基本结构图回答(14分)
A.①听小骨 B.②耳蜗 C.③听神经 D.④鼓膜 7.晕车、晕船与下列哪项有关
A.鼓膜和半规管 B.听小骨和前庭 C.耳蜗和半规管 D.前庭和半规管
8.在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该迅速张开口或者用手掩耳,这样做的好处是()A.防止声音入耳
B.使鼓膜内侧气压大于鼓膜外侧气压 C.防止灰尘入耳
D.使咽鼓管张开,保持鼓膜两侧气压平衡
9.下列哪种情况会使人的听力完全丧失()
A.鼓膜破损 B.听觉中枢受损 C.听小骨受损 D.半规管
10.参照下图分析判断:“遇到巨大声响迅速张口以免被震破的、将鼓膜的振动传到内耳的、将外界声波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的”结构依次是()
(1)具有收集声波功能的是[ ] [ ]。(2)有些人晕车,与耳的[ ] 有关。
(3)听觉感受器位于[ ] 中,听觉的形成在。(4)感冒以后,病菌可以沿[ ] 进入中耳,引起人的中耳炎。
(5)同学打跳请勿用手掌煽耳光,以防压缩空气冲击[ ] 导致破裂。20.下面为耳的结构图,请回答
(1)某同学乘船到大连,可是他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 ]_______和[ ]_______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导致的。这两种结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第四篇:学与问导学案
《学与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的意思。
4、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5、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学习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学习重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学习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学习难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学习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的意思。
4、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 预习导学
一、自主学习
1、读一读。
强健 疑团 殿堂 奥 秘 相辅相成 日新月异 好奇 翱翔 探求 瞬息万变 五彩缤纷 不懈探求
2、理解词语的意思,并选择其中的一两个造句。殿堂 日新月异 瞬息万变 瞬息万变
3、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学习板块
(一)(一)读顺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课文。
2、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练习将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一说。
(二)展示交流
1、交流课文的朗读情况。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
三、学习板块
(二)(一)理解部分语句,感情朗读
1、浏览全文,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2、读一读所画句子,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经验说说对所划句子的初步体会。重点品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1)为什么说“问”是“金钥匙”、“ 铺路石”?
(2)根据自己的理解,仿照句式,写写“问”还是 ; 是 „„
◆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里的翅膀。
(1)读着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
(2)联系你身边的例子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3)有感情的读一读。
(二)展示交流
1、交流上述内容
2、朗读句子,体会勤学好问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学习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一、预习导学
1、介绍课外搜集的有关哥白尼、沈括的资料
2、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学与问在我们学习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在文中画一画。
二、学习板块
(一)(一)合作探究——品读第2——4节 学习引导:
1、仔细读课文第2——4节,思考:想想作者告诉我们该怎样问?划出有关词句,认真品读。
品读第2节:
(1)画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2)哥白尼是怎样问的,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3)回顾哥白尼所取得的成就,你又有什么发现?(4)与同桌分句朗读,比一谁读得更有感情。品读第3节:
(1)读一读,你发现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2)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能者为师”,(3)读到这里,你是否想到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关于这方面的名言: 品读第4节:(1)默读第4节,想一想,从哪你读出了沈括的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2)沈括怎么知道: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很远的?你读出了什么?(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因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后两句是
(4)从“仍然”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5)联系沈括的主要成就,你受到什么启发?
(6)画出本段中心句,本段采用 结构。
(二)展示交流
1、在刚才的学习中,你还有哪些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交流你品读的收获。
3、声情并茂地朗读第2——4自然段。
三、学习板块
(二)(一)合作探究——细读最后一节
1、自由练习读。
2、“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是指什么?
3、你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吗?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
4、有感情地读这段话。
(二)展示交流
1、交流你品读的收获。
2、有感情地读这段话。
学习拓展
1、了解结构,借鉴写法
学完了《23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2、活学活用——读故事,出点子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你该如何帮助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
课堂检测
1、搜集勤学好问的名言与同学交流。
2、学完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阅读积累
1.哥白尼:波兰天文天学家,创立“日心说”,巨著《天体运行论》 沈括:北宋科学家,创作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2.《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首七绝是一首记游诗,全诗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其中的“尽”为完,指桃花凋谢,“始”为才,刚刚。句意:农历四月,春去夏来,山下的春花都已凋谢,而山顶大林寺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常为春天的逝
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却没料到春天竟悄悄地转移到这里来。
3、勤学好问的名言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刘开《问说》节选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译: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23《学与问》 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的意思。
4、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一、自主学习
1.检查课文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分钟)
2、.展示PPT2.3.4检查字词自学情况,并进行重点词语积累听写和词语理解。交换检查当堂更正:(5分钟)
二、小组合作学习展示。
1.展示PPT5.6.7.8.9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理解议论文体的特点(5分钟)
2、结合PPT5小组合作讨论说说每自然段意思再给课文划分层次结构,说说每段的意思,再出示PPT5.6.7.8.9页小组自我校正,并读一读;(15分钟)
三、课堂检测。自主完成课堂练习册68页一至七题,并快速校对。(10分钟)
一、课堂小结和课后安排。
1.读读课文中的主要词语形成积累,并口述课文主要内容。(2分钟)2.课后安排:读课文独立完成绩优学案一至五题。(安排第二课时预习)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学习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一、复习检查:听写词语,述说课文主要内容和结构。依照PPT7、8校对巩固。(5分钟)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合作探究——品读第2——4节结合PPT10-19页 学习引导:
1、仔细读课文第2——4节,思考:想想作者告诉我们该怎样问?划出有关词句,认真品读。
品读第2节:(1)画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2)哥白尼是怎样问的,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3)回顾哥白尼所取得的成就,你又有什么发现?(4)与同桌分句朗读,比一谁读得更有感情。品读第3节:
(1)读一读,你发现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2)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能者为师”,(3)读到这里,你是否想到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关于这方面的名言: 品读第4节:(1)默读第4节,想一想,从哪你读出了沈括的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2)沈括怎么知道: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很远的?你读出了什么?(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因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后两句是(4)从“仍然”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5)联系沈括的主要成就,你受到什么启发?
(6)画出本段中心句,本段采用 结构。
(二)展示交流
1、在刚才的学习中,你还有哪些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交流你品读的收获。
3、声情并茂地朗读第2——4自然段。
三、自学感悟
(一)合作探究——细读最后一节
1、自由练习读。
2、“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是指什么?
3、你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吗?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
4、有感情地读这段话。
(二)展示交流(结合PPT20)
1、交流你品读的收获。
2、有感情地读这段话。
四、学习积累(PPT24)
1.哥白尼:波兰天文天学家,创立“日心说”,巨著《天体运行论》 沈括:北宋科学家,创作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2.《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首七绝是一首记游诗,全诗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其中的“尽”为完,指桃花凋谢,“始”为才,刚刚。句意:农历四月,春去夏来,山下的春花都已凋谢,而山顶大林寺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却没料到春天竟悄悄地转移到这里来。
3、勤学好问的名言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五、课后作业(PPT25)
六、教学反思
第五篇:浅谈导学案与教案
浅谈导学案与教案
“导”就是指导、引导,是方向和方法;“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的学为根本要求,是目的和形式;“案”是一种设计、一种方案、一种模式,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新课改要求应把传统的“教案”变为“导学案”,这既是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突破,也是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要求的。本文就导学案和教案二者之优劣做一浅析,旨在抛砖引玉,以引起人们对导学案编写的重视。
一、导学案重“学”,教案重“教”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生的学,应当由被动地学向主动地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导学案的设计则正好合乎教学的这一要求,它以学生为本,在紧紧围绕“学”这一主旨的前提下,在教学上实行“双管齐下”,分两条线。一条是引导线,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掌握的学习内容,以及如何学习等;另一条则是本节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这种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然而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案的设计则完全服务于教师,告诉教师如何展开教学,如何漂亮地完成这一课时,它注重教师的教,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学。
实践证明,教学中只有尊重学习者并在教学设计里做好“还权”和“放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让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导学案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案重在对知识的传授
编写导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问题的设置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要在学生肯学、想学、会学和学会等方面下工夫。导学案承载着教师的教学思想,保证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必须的知识,重在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强调一题多解,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合作。教案是“教”教材的产物,一本教参书可以用上一辈子,一本教案也可以重复使用多次,它强调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但对什么条件下怎样用以及知识之间如何配合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等没有足够重视。可以说,教案的编写是直接告诉学生“一加一等于二”,这个答案只要在考试时能答在试卷上就行。导学案则不然,它在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如语文导学案预习方法的编写,总体就是:1.查工具书搜集相关资料。2.速读全文,默读难理解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感人片段。可以用自己的话、积累的语言写体会或通过其他方式,如画、演、唱等方式表达。3.小组内或组与组之间合作交流。
从这份导学案中就可以看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设计导学案的重要前提。学生查工具书、阅读课文并运用各种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或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等等,这些设计都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导学案重学习的过程,教案重课堂的结果
传统教学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本身,不重视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演化成无须智慧努力,只要用听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导学案则重视学习的过程,就如上例导学案的设计中,每一条都在强调学生学的过程。如第一条查工具书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学生在运用各种工具书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实际就是体验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不但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搜集到了相关资料,掌握了相关知识,更体验到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艰辛,从而也就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第二条,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这既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为全班每一个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
四、编写难度不一
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这既是对教师专业功底的真正检验,也是对教师是否真诚付出的真正考验。导学案的编写需要有真本事,真投入,既要备教材、备课本,又要备学生、备课堂;既要做到对每个学年段、对课本、对每一课时的知识体系熟练掌握和消化透彻,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学情、对课堂活动组织做到了如指掌、胸有成竹。再者,导学案还强调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总结得失,为后续设计和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反思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然而教案的设计则按照教师个人的喜好,顺着教学流程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更不注重教学反思,显然,教案的编写比导学案的编写要简单得多。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学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全面发展负责。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