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端午日》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新)大全

时间:2019-05-12 21:0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端午日》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新)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端午日》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新)大全》。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端午日》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新)大全

《端午日》

一.(3分钟)导入

1.学生给出传统节日的古诗歌请其他学生猜一猜,老师给出苏轼的《六幺令》或者是儿歌:(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吟诵)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还没背完,众生纷纷举手)

2.说说端午节的由来,以及月城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随着沈从文先生出门游一游湘西,看一看别样的端午节

二.(10分钟)读一读——整体感知文章详略

1.学生跟读(5分钟),找一找湘西的端午有哪些民俗活动?(请学生概括)明:正字音(擂léi鼓)穿新衣、画王字、有鱼有肉、赛龙舟、赶鸭子

2.围绕“端午日”我们的沈导游主要带我们看了哪些活动?为什么要重点看这两项节目呢?这两项节目之间有没有主次之分呢?

明:赛龙舟、赶鸭子,最能体现独特性,赛详细鸭子简略。节日气氛 小结点拨:作文要详略有度(板书)过渡语:

三.(重点、难点20分钟)品一品——如何写好一个场景?(主问题)1.学生自读第1段(3分钟),找一找这一段写了哪些关于赛龙舟的细节? 明:观众竞看、赛前准备、龙舟争霸、赛后领奖、军人放鞭炮 2.分两组讨论,话题一:不写观众行吗?不写三个“莫不”行吗?

明:写观众是侧面表现龙舟赛的热闹,引得大家都去观看(侧面描写)。写观众的呐喊是为了营造比赛现场激烈热闹的气氛。

第一个“莫不”,写出湘西这一带传统习俗浓郁,有着浓厚的过节气氛。(板书:习俗浓)第二、三个“莫不”,写出“万人空巷”的场面,形象地表现了人们争相看龙舟的急切心情,让读者对下文的龙舟赛事充满好奇心。穿插介绍:吊脚楼。

讨论话题二:不写赛前准备行吗?

明:不行。尽管插入记叙赛前准备带断了文章原本的行文思路,可是赛前准备写出了选手们的精心准备,对这次赛事的高度重视。虽是横插一脚,但也让我们对正式比赛更加充满期待。从记叙顺序上讲是“插叙”。

点拨:文似看山不喜平。沈大师没有直接带我们看龙舟赛,而是先写茶峒的人都赶往河边了,选手们也精心准备着,这样一层一层吊足我们胃口。这种写法叫“蓄势”。

穿插知识:“蓄势”一词,从字面意思来看,含有“积蓄力量”或者“积蓄了充分的能量”的意思。文学作品中“蓄势”,指的是运用一定的手法,一步一步地描绘记叙事物、事情,形成氛围,已达到对散文的意旨进行开掘或者为小说高潮的到来进行充分足够铺垫的目的。

3.学生齐读“龙舟赛”正面描写的细节。话题三:写成“参赛选手们划呀划,划呀划,拼命地划,死命地划,一个劲地划,终于获得了胜利。”这样行吗?(参照图片和文本,抓住准确而生动的词语进行比较赏析。)

明:不行。从从描写的感官角度看,有视觉描写、听觉描写。(1)视觉描写,抓住选手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写出了团队齐心协力的一面。(2)听觉描写,嘭嘭铛铛、鼓声如雷、呐喊助威,写出了选手们奋发向上,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表现了激烈、欢腾的比赛场面。(板书:民性刚)

4.学生一人读。话题四:不写由龙舟赛的场面想到梁红玉老灌河水战的擂鼓的种种情形可以吗? 明:联想虚写。虽然“种种情形”一词带过戛然而止,但是可以引发我们无穷的想象,这是“以白计黑”的“留白”。有心的同学在下文中依然能够找到。5.话题五:不写赛后的领奖和放鞭炮行吗?

明:记叙要善始善终。“不拘”表现了队友们的和睦、融洽,不计较个人得失。连习惯了打仗的军人也来放鞭炮,感受其中一份快乐,写出了赛事的热烈气氛,更写出了这里淳朴的民风。(板书:民风淳)

穿插:作者介绍沈从文,小学生,大教授,凭借自学,成名成家,代表小说看注释①,后来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以及龙凤图腾文化。国学大师季羡林将他与鲁迅相提并论。他这样评价道:“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的土地,其怪异的风土人情,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于天下。湘西如果没有像沈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和像黄永玉先生这样的大画家,恐怕一直到今天还是一片充满了神秘的没有人了解的土地。”

点拨:那么,这位小学生是如何把“龙舟赛”这个场景写的令人拍案叫绝的呢?第一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二虚实相生,第三层层铺垫,蓄势这也是在提醒我们作文时要多角度、多层次,讲究作文的章法技巧写好一个场景。(板书:正侧面描写、虚实相生、铺垫蓄势、以白计黑、章法巧)过渡语:

四.(8分钟)议一议——捉鸭子

1.齐读第2段,老师的感悟是,此段虽然略写,但是“简约而不简单,简约而有留白,简约而有韵味”。(幻灯片)小组讨论:依据第1段所学的写作技巧,分析此段写作的精彩之处。明:(1)简略处用“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概括此事。(2)以白计黑,用两个“各处”表现军民同乐热闹欢腾场景,表现这一份人情美。(3)抓住色彩描写,红的绿的色彩明快鲜艳,渲染热闹的氛围。

(4)注重淳朴、平等、和谐的民风民俗的表现,重视言外之意的挖掘,增加文章主题的深度。(板书:人情美)

总结(2分钟):回看这篇文章,回看那片天,那些人,那个节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远离1934年频仍战火的宁静、和谐、纯净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民性刚、人情美、习俗浓,充满了人文味(板书:人文味),我们看到的是远离虚伪、冷漠、丑陋人性的纯美“精神家园”。这是走出僻远湘西凤凰城来到繁华上海大都市的沈从文先生的“田园牧歌”。身处大都会,怀揣乡土情,然而城市文明对乡土文化的侵蚀煎熬着他的心。这份美丽的爱与哀愁弥散在《边城》这篇中篇小说之中。推荐大家课余时间静静地读一读《边城》。

五.拓展(10分钟)改一改——《班级流行 》(分组进行)出示:学生作文《班级流行拍蚊子》:

这天下课,我们全班同学在自己位置周围“啪啪”地拍起了蚊子。我发现我们班的人都是拍蚊子的高手,一拍一个准。可我呢,拍了半天也没拍到一个。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我若捕捉住它“非君子”。于是我手抄书本,脚踩椅子,找准目标,如闪电般迅速,石头般稳重。把蚊子打了个六脚朝天、肝胆俱裂、粉身碎骨。

雷理哲是我们班公认的拍蚊子高手,人送外号“神拍手”,他可以徒手捏死两只蚊子,看得我目瞪口呆。算了,看了我也学不会,还是去拍蚊子吧。

经过几分钟的血战,我累计从椅子上摔下来两次,书背全是蚊子血,好在我包了书皮,可我前面的同学吴彬,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那里蚊子又多,还没有人帮他,拍得手都红了,在那里哇哇大叫。经过几次失败的尝试,最后一个方法最成功了。要求:

(1)给它加一个场面描写(2)给它扩充一个正面描写(3)给它加一个联想虚写(4)给它加一个侧面描写(5)给它加一个深度

六.家庭作业:按照以上五个“给它”修改《班级流行 》。板书: 端午日(沈从文)民风淳 正侧面结合 人习俗浓 铺垫蓄势 章 文 味 民性刚 虚实相生 法 巧 人情美 详略有度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端午日》教案新人教版

江苏省省锡中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端午日》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学习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用词的精妙,语言的简明,详略的安排,为想象而留下的空白,材料的排序等。

2、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获得对端午民俗的真切感受,让文化内涵从语言中品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中秋节,很快又将迎来春节,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谈到端午节我们就不能不想到一位伟大的诗人,谁呀?(生:屈原)民间传说——端午节源自屈原投江的传说,人们用端午节来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敬重和怀念。

学生介绍作者沈从文,老师补充: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具体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纯朴民俗。

二、整体感知

1、跟着范读,自由阅读本文,并思考:作者介绍了湘西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 明确: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

三、赏析课文 序幕:

1、为了表现比赛的热闹气氛,作者进行了哪些铺垫呢? 明确:3个“莫不”、“任何”、2个“全”

2、为了表现端午节热闹的过节氛围,作者精心截取了哪几幅画面? 明确:龙舟竞渡、追赶鸭子 画面一:“龙舟竞渡”

1、对于赛龙舟的场面,古人就有许多优美的诗句来描绘,“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这两句诗从哪两个角度写出了赛龙舟场面的激烈? 明确:龙舟的迅疾;观众的喝彩

2、观看视频,结合课文谈谈:从影片中大家能够看出一条龙船上有很多人,同学们知道他们各有什么样的分工吗?

明确:①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②每只船可坐12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③浆手每人持一只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④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1)我们来欣赏一下几幅桨手的图片,文中是怎样描绘桨手的……(齐读)我要请同学相互讨论一下来,可用词语来描绘他们的风采。要从多角度: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精神 1 状态……(生:奋勇争先、团结协作、勇往直前、奋力拼搏、拼搏争先、乘风破浪、咬着牙、有力的臂膀、专注的神情、目视前方、……)你对文中描写 桨手的句子,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词?(持、划这对桨手的动作的描写)再请哪位同学读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2)展示带头人的图片,他在船中的作用是什么?(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合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哪些词能够体现这 一点?(手上合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文中还有对他的外貌描写,请哪位同学找出来(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齐读)(3)展示锣鼓手的图片:文中对锣鼓手的作用是怎样介绍的,……(齐读)你认为除了调整节拍以外,锣鼓手们还有哪些作用。(鼓点除了能够使桨手们合拍以外,还能够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

(4)总结:小而言之一个班级一个家庭;大而言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取得成绩、团结是必不可少的。

3、在喧闹的锣鼓声、嘹亮而粗犷的号子声中作者想到了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确:梁红玉击鼓。

战场、打雷、赛场……

4、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写出龙舟争渡时的那种热闹、欢腾的场面的?

明确:如雷鸣的鼓声,岸上人的呐喊——侧面烘托,水战擂鼓的情形——联想,都是从听觉的角度入手,来写竞渡激烈而热闹非凡的场面。

5、写优胜者领赏的文字中,作者连续使用了六个“一”字,从全文看,“一”字就更多了,有十多处。如此热闹、喧腾、万人空巷的场面,“一”字究竟有什么表达作用?我们一起来品味其中的两个。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句中的“一点”有何意味?还有“某一个人的头上”“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中“一人”和“一船”又有何表现效果? 明确:“一点”表明竞争激烈,与上文准备工作及船只介绍遥相照应,互为因果;“一船”即整船,一人的光荣即是整船的光荣。两个“一”及其奖品“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中的“一”字,很好的表现了湘西人“争先不争功、争胜不争物”的淳朴民风及“合作努力”的精神风貌。画面二:“追赶鸭子”

尾声

1、当天的活动到什么时候结束的?表明了什么? 明确:“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说明整个当地端午日活动不但热闹、愉悦,而且持续时间还相当的长,群众真正参与,不是形式上的那种,而且挥洒真汗水、吐露真性情、得到真高兴。这才像个节日,这恐怕就是当地端午日不同于别处的表现了。

四、总结: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五、课外拓展:阅读《边城》

第三篇:新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习题练习

七年级诗词大赛初赛

一、直接默写;

1.心中的风雨来了,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5.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_________。

6.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7._________________,雉从梁上飞。8.中庭生旅谷,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_,吹面不寒杨柳风。10.水晶帘动微风起,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性默写。

1.《次北固山下》中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一诗中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以奇特想象书写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十五夜望月》中写景的诗句是:用一种委婉的语气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达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性默写。

1.我国古代关于清明节、七夕节、重阳节等的诗词很多,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节日,写出相关诗词。(至少两句)

2.历代文人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悠悠流水,拨动了几多情思。请运用你的文学积累,写出两句与水有关的古诗词。

3.“柳”婀娜妩媚,摇曳多姿,常常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请写出两句含“柳”字的诗词。

4.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请写出至少两句体现游子怀念故土、思念家乡的古诗文名句。

三、1.示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示例: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七夕节——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3.示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4.示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5.示例: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6.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散步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品味浓浓亲情; 2.训练学生理解能力,借鉴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美点寻踪。

教学难点: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散文优美语言。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词导入,激发亲情

出示歌词,引入课题。从这些歌词中,你听出了什么情感?

二、整体感知,理解课文

(3)记叙顺序。散步情节:出现分歧

3.二读课文,试换标题。题目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理由。

4.三读课文,把握主旨。5.写法探妙,学习借鉴。6.小结

三、研读课文,美点寻踪 1.找出写景美句,指导朗读。

A:第四自然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B:第七自然段“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

0 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2.找出传情美句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B:“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找出对称句式: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5.小结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这篇短文也是讲三代人的故事。与原文比较一下,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三 代

林文煌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本来我是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珊的年老中风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岂料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

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也许是我太多虑了,我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 上前阻挡。”

《论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弟子规》: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六、学习质疑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不懂问题,也可提新问题。

七、作业 附板书:

散 步 莫怀戚

母亲 衰老的生命 写作借鉴

1.以小见大

我、妻子 成熟的生命 孝 责任 2.以分歧生波澜

3.精美语言 儿子 幼小的生命

教学反思:

本课是对浅文深教的尝试,是对少用或不用课件的尝试,是对真实课堂的尝试。课文有580多字,主要从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我近两年一直践行特级教师王君老师的“敢于死在公开课上”,本次上课我就按平时上课节奏与方法同学生一起学习。不足之处是课件准备不充分,因生病头晕上得有点乱了,至于准备的比较阅读是预备的,可上可不上的,还有就是阅读指导还不够细。最大的未估计是学生课前交流会居然说了5分钟多,平时最多2分钟的。最大的收获是我敢于放开追求完美的束缚,追求课堂的真实。最大的遗憾是我明知快下课了也没小结全文,致使教学不完美。

第五篇:江苏省无锡市滨湖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端午日》教案 新人教版

端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民俗风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分析龙舟竞渡的精彩场面描写。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教法学法:讲授法、情境法、讨论法 教具运用:黑板、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吗?(春节、端午、中秋)请同学们来看一下,这首诗是哪个传统节日的?(多媒体展示: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引入课题,板书:端午日)(学生简介端午日的来历和相关习俗)

是不是所有地方的端午日习俗都一样呢?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人民是怎样过端午日的?

2、作者介绍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并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完成练习:(出示投影)

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

蘸(zhàn)酒 峒(dòng)shù(戍)军 泅(qiú)水

擂(léi)鼓 jiǎng(桨)手 鹳(guàn)呐(nà)喊

3、请学生思考文中写了湘西端午日的哪些民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

三、研读课文

1、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节。出示思考题,学生讨论并交流。(1)齐读第一节,思考问题:

A这一节主要写了几个场面?(分出层次)

讨论明确:(板书)

三个场面 第一:河边看划船 第二:河上赛龙船 第三:胜利者领赏 B哪个场面最吸引你?为什么? 谈感受最深的场面

人山人海的场地写得好。

▲ 三个“莫不”的句子

莫不,即没有一个不的意思,是双重否定。强调端午日人人参与,无一缺漏,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为下文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设置悬念。▲从文中找其它写人多的句子。

(2)侧重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场面。

先请学生描述“赛龙船”场面,后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投影出示)A这一层按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明确:逻辑中的总分。

B找出赛龙船时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的外貌和动作,体会这些词语对表现赛龙船的场面有何作用?(结合探究·练习二)

讨论明确:写外貌的: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写动作的:持、划;拿、挥动、指挥;敲打、调理。这些词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的特征和赛船时的热烈气氛。

C文中写“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联想,有何作用?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们赛龙船,或者你就是龙船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什么感受?(结合探究·练习一)

讨论明确:使人遐想鼓声冲天、士气高昂的种种景象,进一步渲染了龙船竞赛的激烈程度。D文章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赛龙舟的盛况?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动作描写——“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虚实结合:实写鼓手船手的协作,虚写即采用联想想象(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E从赛龙船这一事例中,你有何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如:团结就是力量;要发扬合作争先的精神等。(3)朗读这一层,并当堂熟读成诵。

2、略读第二节。

(1)追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2)参与追鸭的人员有哪些?

军民。

(3)追鸭的场面及人们的心情如何?

喜庆气氛,热烈、欢腾。

(4)充分发挥想象,描绘追鸭的场面。(5)体会第三部分的作用。

结构作用:总提两个竞赛,使文章很完整。内容作用:表明端午日全民同乐的时间之久。

3、文章详略的安排

穿新衣

画王字

吃鱼肉(交代)

桨手

赛龙舟

(详写)

带头的 拿

挥动

指挥(奋力争先 同心协力)

鼓手、锣手 敲打 调理 追鸭子

(略写)

4、结合上文两个场面的学习,请学生谈谈如何进行场面描写。

文章是如何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的?

写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三个“莫不”,侧面烘托出当时热闹的气氛。

讨论明确:条理要清楚;详略要得当;注意渲染气氛,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四、总路全文

1、主题思想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描写赛龙舟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俗。

2、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

课文关于端午日民俗写的很多,如吃粽子等就没有提及。

两项竞赛作者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竞赛。

(2)材料安排条理清晰。全体总体上按时间顺序。

先写上午11点钟左右吃过午饭出城,再写赛船过后看追赶鸭子,最后交代这两种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3)注重渲染气氛,突出民乐。

五、布置作业

根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自己选定一个角色(带头的、锣手、鼓手、桨手、群众„„),用一段连贯的话有针对性地向大家介绍你在活动中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及所起的作用。

示例:我是我们这一队的带头的,就坐在船头上。你们看,我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只小令旗。比赛开始后,我就左右挥动小令旗,指挥船只的进退。在我的指挥下,桨手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龙船好似长龙出没于波光烟雨之中,直冲终点线。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端午日》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新)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端午日》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新)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培计划初稿《端午日》教学设计(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端午日》教学设计(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欣赏品味精彩的场面......

    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端午日 教案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端午日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补充细节,体会湘西人民过端午的快乐心情。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感悟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自然产生热爱祖国文化遗......

    七年级语文上册 11《端午日》教案 苏教版

    11、教学目的: 1.了解端午的习俗;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争先、合作、奋发向上和爱国、爱民、爱生活......

    国培计划终稿《端午日》教学设计(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定稿)

    《端午日》教学设计(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学习......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精选合集)

    【导语】新学期要有新计划,下面是小编为老师准备的《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老师们看完记得关注我们!一、指导思想。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

    《端午日》教学设计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 竞赛场面的同学请举手,包括在现场看过的,也包括在电视电影里看过的。 6、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概括一下你看时或看后的感受。 (热烈、紧张、刺激,人山人海,......

    《端午日》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主要功能是为刚踏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打开一个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第三单元向学生展示的是祖国各地的“民俗风情”画。在继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后......

    端午日教学设计

    《端午日》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主要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端午日》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它介绍的是湘西人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