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_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我是小小主人翁
主题一:爱护集体荣誉第一课 《感受集体的温暖》 〖教学目标〗
1.懂得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温暖的班集体。
2.养成自主管理、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
3.感受集体温暖,进一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插图和文字“真情互助”。教师提问:“张明走到台前给大家鞠躬时,可能想到了什么?”(对全班同学深深的感激,为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感到温暖。)
2.全班讨论。教师引导:“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班集体里?为了将我们的班集体建设成优秀班集体,大家应该如何去做?”请学生自由发言。
3.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班级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友好交流与合作是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如果哪个同学有困难,大家都来关心,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大家都会感到很温暖。在你生活的班集体里有没有发生过‘真情互助’的感人故事?”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给予他人帮助的快乐和得到他人帮助的喜悦上,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班集体的可爱之处。
4.阅读与讨论。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小文说的一段话。教师引导:“老师是我们班集体的一员,为了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班主任老师时刻都在关心、爱护着我们。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师,让老师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呢?教科书上的同学们做了一件事,让我们来看一看。”请学生边读教科书第3~4页的文字边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进行引导:“同学们准备搞些什么样的活动?他们是如何做的?你们对他们的活动计划有什么意见?你们对这样的活动有什么设想和建议?”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课后记:
第二课
《在集体中成长》
〖教学目标〗
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3.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引导:“作为集体的一员,同学都愿意为集体做好事,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2.阅读与讨论。教师引导:“今天,我们不仅要解决教科书中‘红领巾信箱’中提到的问题,还要打开我们班的‘心里话’信箱,并在下节课召开‘我的心里话’发布会。让我们先从教科书中乐乐所在班级同学的来信开始吧!”
教师请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5~6页上同学们的“苦恼”,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体会。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懂得在班集体中,同学间应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3.小组探究。教师拿出课前搜集到的同学中的“心里话”,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也可以让各个小组阅读事先准备好的故事,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教师在巡视学生的讨论时,应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的妥当性。
4.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发布会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心里话”发布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说“心里话”,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说解决的办法,同时引起全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3.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和总结。课后记: 第三课《展示集体的智慧》
〖教学目标〗
1.知道集体的成功与荣誉必须依靠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2.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3.初步知道设计徽章及网页标识的一些常识,通过设计班徽,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了解学生网上学习的情况,并让几名学生谈一谈他们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体会。
2.阅读与讨论。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页的文字,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制作网页标识?制作网页标识有什么要求?”
3.欣赏与探究。让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7页的文字和插图,并对书上的标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提问学生:“怎样才能制作出好的网页标识?”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达成以下共识:应该能够反映出本班的特点,代表班集体的团队精神;还应该设计得美观大方,等等。
4.讲解与练习。教师说明:“设计网页标识可以借鉴旗帜和徽章的制作过程与方法,它是依靠集体智慧完成的。一个好的图案,往往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出来的,而且大多曾经做过许多次的修改,使之不断完善。”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7页和第8页的练习,帮助学生通过了解旗帜、徽章的制作过程及涵义,进一步感悟到应该如何设计网页标识。
5.小组准备。让学生欣赏教科书第8页的网页标识。在欣赏之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协商,为班集体精心设计自己满意的网页标识。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当提出自己的建议。
6.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下次的交流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相互交流做准备。
2.全班交流。通过各小组的相互交流与评议,评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
3.教师点评和总结。课后记:
第四课 《我为集体添光彩》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乐于为集体做贡献。
2.学会观察与思考,为集体的进步出主意想办法,培养主人翁责任感。〖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展示或播放集体参加比赛活动时的照片或录像。教师引导:“集体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为集体添光彩呢?”
2.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0页乐乐和教师的对话,并讨论“班集体需要做的事情”“我能为集体做的事情”,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并尽自己的所能为集体贡献力量。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为集体服务,除擦黑板、摆桌椅、出板报、向学校广播站投稿、为同学解答学习上的问题以外,还有哪些?”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讨论教科书第10页的四个问题,并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导,特别是帮助学生分析“很少有人做的原因”,认识到关心集体需要坚持,需要付出。
4.自由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讨论班集体的优点与不足,并为争当优秀班集体提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归纳整理,要帮助学生具体而准确地思考和认识自己班级的实际状况、与优秀班集体的差距、为了争取优秀班集体应当做些什么等。5.教师总结:“建设一个好的集体,为集体添光彩,人人有责。今天,许多同学为集体提的建议都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相信在每个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集体会更加进步。” 课后记:
主题二:学做集体小主人 第一课《自主选举班委会》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民主选举。
2.了解民主选举的基本程序。
3.初步感受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形成积极的现代民主参与意识及能力。
4.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2页的课文,然后提问学生:“我们班从前的班委会是如何产生的?你们对自己选举班委会有什么看法?”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表意见。2.全班讨论。教师引导:“由同学们自主选举班委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全班同学都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并得到锻炼。但自主选举也是一件有一定难度的事情,所以今天我们就进行专门的学习,看看应当如何进行民主选举。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12~13页,看看为了把班委会选举活动搞好,教科书上的同学们都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请学生自由发言。(他们征求了老师的意见,请教了高年级同学,进行了专门的讨论,确定和公布了班干部的职务和职责,产生和通过了专门的选举程序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讨论中反映出来的学生的疑问做进一步说明,比如为什么要按照程序进行(保证选举的公平和公正)等。3.小组活动。教师布置任务:“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自主选举这种形式,我们要在下次课上模拟进行选举活动。今天小组活动的内容,就是为这次模拟活动制定一个选举程序。请同学们参照教科书第13页上的程序,每个小组也提出一个选举程序。既可以采用教科书上的程序,也可以有所改变,但每个小组必须提出自己的理由。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选举程序,提醒他们参考教科书及教师提出的要求。
4.全班活动。每个小组介绍本组提出的程序,并说明理由。教师说明:“下面,根据教科书上的程序和每个小组的程序,通过全班讨论,我们确定一个正式的选举程序,下次的选举将按照同学们自己确定的程序进行。”
5.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总结,并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1.向家长介绍今天学习的内容,并就选举程序听取家长的意见。
2.考虑自己是否准备参加班委会竞选,如果参加,准备一篇竞选演说(应当不超过3分钟)。课后记: 第二课:《每个同学的权利》
〖教学目标〗 1.体验并思考民主选举的完整过程。2.懂得成为被选举者和选举者都是自己的权利。3.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检查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
2.模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按照上次课确定的程序进行班委会选举。教师应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环节,并适时地在活动中穿插讲解和讨论,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候选人提名。可以给学生一些酝酿时间,要将所有被提名人的名字都记录下来,可以写在黑板上。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是否同意所有的同学都有资格成为候选人,提名自己对不对等。竞选演说。包括候选人向大家做介绍,以及回答大家的问题。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竞选演说应包括哪些内容(准备竞选什么职务、自己具备什么条件、如果当选准备怎样工作等),怎样才是好的竞选演说,竞选演说对大家最后投票会有什么影响等。
投票表决。可以先研究讨论教科书上投票选举的过程,选举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等,然后由教师引导进行投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填写选票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投票 每个学生将自己填写好的选票投入选票箱;计票人在黑板上按照选票格式写出班委会的各项职务,以及相应候选人的姓名。
唱票 监票人和唱票人一起唱票,计票人根据唱票人所报姓名在黑板上候选人姓名下计数,可用“正”字表示。统计 监票人和唱票人协助计票人统计每位候选人的得票数,并标出每个职务得票最多的人。
宣布结果 应说明每个人的得票情况、选举是否有效、最终的当选者是谁等。例如:“根据大家投票的结果,新的班委会产生了,他们是„„我们要向模拟活动中产生的班委会同学表示祝贺。虽然是模拟活动,但大家都很投入,也很认真。活动是模拟的,但同学们的收获却是真实而丰富的。”
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为什么要分别有监票、唱票和计票,选票为什么不记名,等等。
5.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第三课 《大家都来参与》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2.学会思考集体发展的得失。
3.增加对集体的责任感。
4.提高对于班级事务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上方的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做好班级工作,仅仅选出班委会是不够的,不能只依靠班委会的几个人,而要靠大家的参与。今天,新的班委会和所有的同学一起,来探讨如何做好我们的班级工作。”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19页的内容,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讨论。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你们认为教科书上新的班委会的计划怎么样?你们对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提出的补充和反对意见怎样看?你们对小文提出的问题怎么看?咱们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你们怎样理解老师关于权利所说的话?”
3.介绍与提问。请新当选的班委会向全班公布自己制定的计划。在介绍过程中应允许其他同学就不明确的方面提出问题。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计划,并对计划提出具体意见。学生提出的意见应当明确具体,修改和补充均可。
5.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讨论的结果,班委会成员做记录。
6.教师总结。鼓励班委会吸收学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19页“我的感想”。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内容提出要求,比如关于本课题活动本身的,或者书上原来的要求等。课后记:
第四课 《社区民主生活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知道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是农村和城市共同的发展方向。
2.了解直接选举所带来的各种积极变化。
3.进一步增进对于民主选举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教学准备〗
教师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分别了解村委会或居委会直接选举的情况。〖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前几节课,我们通过大家提名、大家投票的方式选举了班委会。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地方也通过这样的方式选举带头人?(村委会和居委会)同学们还共同讨论了班级建设的计划,这就是‘民主管理’。不过,班集体的民主管理不仅是讨论计划,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究竟应当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人们是怎样做的。”
2.讨论活动。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0~23页,然后提问:“虎子的来信与乐乐和他的同学们的调查都提到民主管理的方法,具体有哪些呢?”引导学生参照教科书里面所提到的具体事例来说明,比如,村委会的通知说明了遇到大事要大家共同讨论,不能几个人说了算;村委会的账目公开,是接受大家的监督,可以避免乱花钱;自己制定道德公约,能够促进村民自我约束,等等。
3.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村委会和居委会采用的方法,哪些是在班级里进行民主管理可以采用的;教科书上乐乐和他的同学们从居委会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怎样做等。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推举代表介绍讨论的结果,其他组员可以做补充。教师通过评价,鼓励学生 付诸实践。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预习下一个课题的内容,并与家长进行讨论。后记:
第五课
《人民的代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共和国、公民、人民代表三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3.知道人民代表是代表人民利益的。
4.初步了解人民代表的工作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3页上方的课文。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共和国”“公民”“人民代表”三个概念,请学生就自己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判断正确与否。教师应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就是要帮助他们深入认识和理解这三个概念。
2.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讨论上述三个概念。
共和国 “是一种国家性质,即国家是什么样的。除了共和国,还有其他体制的国家,如封建国家。我们国家几千年来一直是封建国家,而共和国是没有皇帝、国王的国家。封建国家是属于君主的,共和国则是属于人民的。”
公民
“在封建国家,国家的主人是皇帝、国王等君主。在共和国,国家的主人是公民。那么,什么是主人?同学们认为主人是什么样的人?”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进行思考,引导他们得出如下意见:“主人是可以做主的人,比如决定各种事情,在家庭里如要不要买房子、买什么样的房子、买什么地方的房子,要不要让孩子参加围棋班,假期是回老家走亲戚还是外出旅游,只有自己家的人才能决定(小学生也是小主人)等,外人不能替家庭的人做决定,这个家庭的人才是主人。又如,有的同学可能养过小猫、小狗等宠物,对于这些宠物,你们就是主人,你可以决定是不是带它出去、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去,决定喂它吃什么、什么时间替它洗澡等,总之替它决定许多事情,甚至决定它的命运―――是不是把它送人等。”
“作为国家的主人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要管理国家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要对国家负责。我们国家的主人是所有的公民,所有的公民都要管理国家,对国家负责。而在封建国家,只有国王或皇帝才能做决定,而且他可以决定所有人的命运。”
“公民怎样管理国家的各种事情呢?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一种,就是自己直接参加投票选举,比如自己选举居委会、村委会,直接参与决策;又如,虎子所在村的全体村民投票决定开办土豆加工厂等;再如,同学们自己也亲身经历了选举班委会的活动,自己投票选出了班旗和班徽。不过,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让每个公民去讨论、决定和投票,是不是可能?”请学生参考教科书进行发言,将他们的意见引导到选举代表的答案上来。
人民代表 “所有的公民都有权利对国家的事情提出批评和建议。但是,我国有13亿公民,不可能所有重大的事情都让大家停下自己的工作去讨论、决定,所以必须选举代表。人民代表就是由公民选举出来,代表公民参加国家或地方管理的人。”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再学习教科书第23页的课文。
3.阅读讨论。教师提问:“人民代表是怎样工作的?”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3~24页,通过提问确认学生基本清楚了学校门口设立安全标志的过程,尤其是小学生和姚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并且用左侧方框中的文字加以强调和概括。
4.小组准备。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任务:“同学们从教科书上了解了人民代表是怎样工作的,我们每个小组在下次课上要完成一个任务,通过模拟活动,表现一位人民代表代表公民对地方或者国家的事情提出建议。”教师应提醒学生参考教科书中提到的姚老师是怎样做的,人民代表工作的基本原则―――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然后让学生准备。教师巡视并为学生提供帮助。每个小组应当有一个同学模拟人民代表,其他同学模拟普通公民。要表现出通过公民向代表反映意见、提出要求、人民代表了解情况、写出提案、告诉公民自己准备怎样在代表大会上提出等完整的过程。教师应提醒学生,要设计好在自己的小组 中普通公民是什么人,应当与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和要求一致,比如,农民反映假种子问题、某地居民要求本地的企业解决排放污水问题等。
5.教师小结,对学生的活动做必要的提示,布置家庭作业。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准备活动。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各个小组为自己的模拟活动做准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检查的结果决定准备时间的长短。
2.模拟活动。学生分小组表现人民代表工作的过程。
3.评价活动。可以在每个小组活动后,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自由发表意见,进行评价,最后教师给出评价意见。教师的评价要针对重点进行。如果能够请到当地的人民代表,可以请他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并介绍自己担任人民代表的情况。第七课 《“法”在我身边》
〖教学目标〗
1.了解与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法律。
2.知道法律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与每个人相伴终身。
3.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4.知道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权利和义务。〖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三年级学习有关规则的内容时,教科书上曾经提到过法律,并有一个简单的解释,现在谁能说一说,什么是规则,什么是法律?”请几个学生回答。(规则是人们共处时共同制定和遵守的要求,法律是最大的规则。)
教师告诉学生:“你们经常从电视、报纸、广播中听到法律这一概念,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关系。首先,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法律与我们小学生的关系。”
2.全班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5页的两幅图画及相应的文字,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加以引导,以便使学生的意见具体准确。比如两幅图中成人的做法对不对,是否违法,哪部法有相关的规定等。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说明和补充。
3.伙伴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5页下方民警的话,并提问学生,是否见到过,或者自己有过民警叔叔提到的小学生违法的行为;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看法。教师给学生一些时间,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请他们发表意见。
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进行评价,解释什么是“训诫”(批评、学校处分等),并鼓励学生今后遵纪守法,做优秀小公民。
4.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法律与小学生的密切关系。布置家庭作业。
第二课时
1.导入。请学生欣赏并阅读教科书第26~27页的图画、照片和文字,并提问学生:“这些内容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应肯定学生回答中合理的方面,告诉他们,这节课要学习更多的有关法律的内容。
2.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科书第26~27页的图画和文字,就每一幅图画及文字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这个法律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内容?教师可以逐一提问学生,看他们是否真正明白了,并加以补充、解释和说明。
3.教师强调:现代社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法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律伴随着人的一生,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法律。阅读教科书第27页上方小文的话。
4.阅读与讲解。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教师板书:
教师讲解:“前面谈到了,在共和国,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的安全、利益都有充分的保证,然而如何保障呢?最根本的保障就是靠国家的宪法。”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8页教师的话,告诉学生:“人民选出的代表制定宪法,整个国家,每个机构、单位和个人都按照宪法行动,同学们经常听到的‘依法治国’就是这个意思。宪法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简单解释权利和义务:权利―――可以做什么,义务―――必须做什么)。教科书第28~29页的内容,就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部分权 利和义务。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照片和文字,提到了哪些权利和义务?”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补充,并将答案分别写在黑板上。权利包括:(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平等地劳动、生活和受教育的权利,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被救助的权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其他的义务。
“从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了解了我们国家的许多法律,它们与宪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既然宪法已经确定了公民的各种权利和义务,为什么还要有各种各样其他的法律呢?”(因为宪法是根本大法,不可能把每项权利和义务都解释得非常具体清楚,因此,要根据这些权利和义务制定更详细的法律。比如,宪法中规定公民有纳税的义务,根据这一条,就制定了所得税法;宪法中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根据这一条,就制定了各种教育法。所以说,宪法是“根本大法”。)
教师提问学生:“是不是只有共和国才有法律?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有没有法律?那时的法律与今天的法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也有法律,但那时的皇帝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是君主统治人民的工具,在内容上主要是限制人民,要人民服从。如必须做什么、不许做什么,如果触犯了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等。只有义务和被惩罚,几乎没有权利。现代的法律不同,因为公民是主人,法律是公民通过代表大会自己制定,并以此来管理国家的。它不仅规定了义务,而且规定了权利,比如受教育的权利,公民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是古代的法律所不能比拟的。
4.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1.将课上学习的内容向父母做介绍。
2.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现在我懂得了”。
第五单元
历史告诉我们
主题一:从统一到鼎盛第一课 《秦汉一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理解统一对国家发展的好处。
3.学会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4.学会计算历史年代。〖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0页的课文。教师提问:“课文里的问题和赞叹,你也曾经有过吗?你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吗?下面的图你见过吗?它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交流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知识及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导读图的理解:“这支阵容齐整、装备齐备、威风凛凛、气吞山河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似乎在向我们展示秦始皇当年无往不胜的浩荡军队,显示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盛和文明。”(板书课题)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并对每一句话的内容做简要的提问和说明,帮助学生了解秦朝和汉朝分别是我国历史上的第几个朝代。
3.理解与计算。(1)让学生查看教科书上的历史年表,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并给予说明解释。(2)请学生计算一下秦朝至汉朝共经历了多少年。(3)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明确谁是谁非,应借此介绍公元纪年的计算方法:以公元1年―――公元元年为纪年开始的标志,由元年向后推算,称为××年。由元年向前推算,称为前××年。每十年为一个年代,每百年为一个世纪。请学生想一个办法,用一个图表来表示公元纪年的方法,并想一想它与数轴有什么不同(无零);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其间共相距多少年(325年);秦朝至汉朝共经历了多少年(440年)。
4.讲解与思考。教师提问:“你能从课题中看出,秦汉440年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吗?”(统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3页上面的课文后,简单讲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然后出示战国七雄分布图,并做讲解:“秦王嬴政继位时,与秦国并立存在的还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他运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一举统一了中国。”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叫“第一个”“统一的”。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多民族”和“统一”的意义。(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秦汉时期都是统一的国家。)
5.模拟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项内容(文字、货币、度量衡、道路等)讨论统一的意义,并准备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品表演等形式把讨论的结果表现出来。并组织学生讨论:“统一有什么好处?不统一行不行?你能从教科书第32页的故事和大家的模拟表演中得到答案吗?不统一文字行不行,统一有什么好处?”(统一结束了战争的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而安定的社会才能够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
6.讲解与讨论。请学生讨论秦始皇名字的由来。教师可做如下补充:“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觉得如果再用王等称谓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认为自己统一了天下,功绩卓著,‘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就将两者合二为一,叫做‘皇帝’。他自认为是第一个皇帝,历史称他为‘始皇帝’。虽然,秦始皇自称是第一个皇帝,以后二世、三世、万世一系,子子孙孙传下去,可是,秦朝只经历了15年就灭亡了。”
7.思考与评价。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3页乐乐的话,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秦始皇。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教科书第33页教师和乐乐的话展开讨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发言,客观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的统一,使中国结束了连绵不断的战争。由于没有战争,人们的生活安定,社会财富可以积累,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秦始皇还有另外一面,即他是一个非常残暴的统治者。)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进行巡视,并用上面括号中的要点加以启发,鼓励他们在发言中加以论证。教师应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8.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汉朝是一个强盛的国家。
2.了解汉朝的多方面成就。
3.知道汉武帝和苏武等重要的历史人物。
4.从饮食传统感受古代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以及中华文明的悠久。〖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让学生背诵历史朝代顺序表,教师提问:“秦朝以后是哪个朝代?算一算从汉朝开始至今有多少年?”教师总结:“历史虽然走过了两千多年,但是,从今天的生活中还经常能够见到汉朝时期的历史对我们的影响。”
2.阅读与理解。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4页老师的话。教师谈话:“面条、饺子这可是我们今天最常见的食物了,你们喜欢吗?面条、饺子的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为什么这两样食物能延续下来,并能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很多民族的喜爱呢?长长的面条虽然‘其貌不扬’,却很快征服了美国人的胃口。在美国报纸的饮食专栏中,大标题写着‘到处都有人吃面,到处都开了面食店’。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食品,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就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美食。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其乐融融。‘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饺时,谁能不赞美我们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呢!”
3.探究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完成的家庭作业,讨论饺子的来历。教师引导:“各种传说虽然不同,但都反映出饺子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你们知道西安的饺子宴吗?虽说仍然是饺子,不过形、色、味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原材料的选用、制作工艺,到组合方式、吃的方法,都有一些新的发展,增添了不少新的情趣。传统的大众化食品,一跃而成为招待佳宾的高档宴席上的主角。”
4.讲解与思考。教师谈话:“在汉朝,不仅饺子、面条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而且由于小麦的普遍种植,还出现了以小麦为原料的食物―――饼。饼是‘并’的意思,因为以水和面,好像将两者并起来。火烧而食者,为烧饼;蒸笼而食者为蒸饼,即馒头。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中,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始于汉朝。你们知道这么多种面食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吗?农业、水利、农具、技术的发展给农作物的种植带来了变化,使得人们的生活更丰富了。”
酿酒业:汉朝的统一,使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为酿酒业的兴旺提供了物质基础。
手工业: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汉朝丝织技术和纺织机械都领先于世界。从现已出土的汉朝的丝绸看,有的像天上的云霞般灿烂,有的像地上的鲜花般绚丽多彩。据说,汉武帝一年中征集天下的丝绸500万匹,可见丝织业的产量、质量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教师可以以马踏飞燕为重点,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6页有关马踏飞燕的课文,然后向学生介绍: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朝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做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因此,大量的骏马形象出现于汉朝的雕塑和工艺作品中,其中最令人赞叹的就是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
5.教师总结:“汉朝的统一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布置家庭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汉武帝在汉朝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汉武帝时期的一些历史人物,感受汉朝的强大。
3.感受苏武、张骞为沟通民族友好、促进中外交流而忠贞不渝、坚毅顽强的开拓精神。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我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汉族使用的文字亦被称为汉字,由此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汉朝的强势鼎盛对后世影响至深。汉朝产生了许多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其中尤以汉武帝最具代表性。汉武帝凭其雄才伟略,使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诸多方面开创了新纪元。”
2.交流活动。教师引导:“同学们在课下都搜集了有关汉武帝的材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关于汉武帝时期的史实与故事,然后各小组向全班做汇报。
3.故事会。“汉武帝时期有不少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你都了解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呢?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学生介绍有关司马迁、张骞、霍去病、张衡、蔡伦等历史人物的情况。
4.阅读与讨论。在学生阅读“不辱使命的苏武”一文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苏武出使的目的是什么?他为此付出了多少年的代价?你认为他值得吗?”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你知道张骞吗?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地作补充。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完成“我眼中的汉朝”,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第二课
《唐朝盛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2.知道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是什么时候?盛世的唐朝是怎样一种状况?”教师简介:唐朝(公元618―917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
2.讨论与讲解。学习有关唐太宗的内容,全班交流:“关于唐太宗,你知道多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的补充说明:
李世民被称为中华帝国的千古一帝,为唐朝的第二位君主,他是高祖李渊的次子。唐太宗即李世民,“世民”的含义是“济世安民”。
唐太宗受到历代帝王将相和百姓的推崇与赞美。唐太宗在位共23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当时世界上领先地位。
3.探究与交流。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关于唐太宗的简单介绍,并通过以下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从这篇短文和你从其他地方了解到的,你能否说出唐太宗治理国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吗?你最欣赏他的哪些地方?为什么?你怎样理解‘皇帝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也能把船打翻’这句话?你怎样理解‘任人唯贤,取人之长’这句话?它有什么好处?”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故事。教师提问:“什么叫‘纳谏’?什么叫‘进谏’?(谏,是意见、主张,臣子对皇帝提意见叫做进谏,皇帝倾听意见叫做纳谏。)什么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你觉得魏征这句话有什么道理吗?在你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事情由于‘兼听’带来了好的结果,哪些事情由于‘偏听’而造成了不好的结果?魏征常常顶撞唐太宗,而唐太宗不但没有杀 他,反而把他比做自己的一面镜子,从中你是否体会到了唐太宗与众不同的地方?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4.教师总结:“由于唐太宗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布置家庭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长安城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唐朝的强盛。
2.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通婚的历史史实,理解民族融合的意义,进一步感受唐朝在民族友好交流中所体现出的强盛。
3.初步理解交流对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4.提高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引导:“有谁见过北京古城的照片或者图画?北京古城内的布局有何特点?北京古城是明清时期修建的,但你知道吗,它是仿照唐朝的都城长安城修建的。”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呈现的长安城结构图,并提问学生:“它与你知道的北京城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请学生阅读课文,并提问:“长安城的特点是什么?宫城和皇城各是什么地方?西市、东市各是什么地方?从中你看到长安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唐人街’,那里是海外中国人集中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由于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地位非常高,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人”,现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也说明了唐朝的对外交往是很频繁的。)
3.探究与思考。“你能通过教科书第40~41页所出示的资料,说明唐朝对外交往的情况吗?”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教科书所提供的资料,说明当时的唐朝都与哪些国家有来往;引导学生从图片和图表中寻找答案。例如,留着大胡子的阿拉伯使者、铜镜上的地中海风格的花纹、琵琶上的波斯风格图案、有胡服(少数民族服装)特点的唐装,以及“主要外国使团入唐次数一览表”等都是学生探究的资料。教师可出示世界政区图,引导学生查找与唐交往的各国的位置,并让学生在这些位置上做出标记(可用颜色鲜艳的红纸),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唐朝在当时世界中的显赫地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广泛的交往给双方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4.阅读与思考。教师可通过示意图和“不怕艰辛的文化使者”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教师提问学生:“读了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的故事,你怎样评价鉴真?”教师应注意从鉴真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传播世界上最先进的唐朝文化所做的贡献等方面加以引导。
5.自由讨论:“关于文成公主,你们又知道多少呢?文成公主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唐朝不仅对外交流频繁,而且也注重与各少数民族进行友好往来和交流,文成公主入藏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6.教师小结。通过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以及繁荣的情况,强调交流对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布置家庭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繁荣昌盛的唐朝文化。
2.感受和体会唐朝文化的发达。
3.在某个方面加深对唐朝文化成就的认识。
〖教学准备〗
1.教师就教科书出示的内容,搜集有关唐朝文化的资料。
2.了解学生此前学过的或了解的有关内容,如语文课中学过的唐诗等知识。〖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引导:“前几节课,我们分别从唐朝的政治、经济、国际交往等方面了解了唐朝的强盛,那么,唐朝的文化是怎样的呢?教科书第43~44页向我们展示了唐朝文化发展的一些情况,其中有人物、艺术、书法、诗歌等,请同学们分成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探究,也可以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进行选择,并准备在下次课上向全班做介绍。”
2.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巡视,并适当地进行启发。教师应提醒学生写出提纲。还应特别注意的是,对于需要在课后补充的内容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应鼓励小组成员全员参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选择,或者由教师指定。(1)欣赏敦煌壁画。(2)欣赏颜真卿书法。(3)探究筒车:作为一种农业灌溉器械,它是怎样发挥灌溉作用的?教师可适当地补充资料,例如,用水力来 推动,大大节省了人力与畜力,是古代少有的“自动化”机械。它能够把水提高到33米高的地面进行灌溉。如果将两部筒车相接,就可以把水提高到66米。这在古代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而且它的结构又如此简单,对许多地高水低地区的作用尤为显著。这个筒车的动力,既可以是人力或畜力,在具备较高流速与较大水量的地区也可以是水力。(4)赛诗会:学生可以做简单的道具、服饰,仿唐人吟诗。既可以小组先排演,然后向全班做表演;也可以个人参赛,比一比谁背的诗多;还可以通过配画的形式来展现。请学生自己定评比条件、评比规则。(5)阅读陆羽写的《茶经》,讨论饮茶的习惯和历史。(6)阅读“大度的娄师德”一文,并提问学生:“你欣赏娄师德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4.教师总结。对于唐朝在文化上多方面的灿烂成就做简要总结。布置家庭作业。主题二:野蛮与文明
第一课 《血与火的时代》
〖教学目标〗 1.知道在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探险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
2.学会全面地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
3.粗略了解一些著名的探险事实。〖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提问学生有关哥伦布、麦哲伦的内容,请他们就自己了解的内容进行发言。教师应肯定学生的发言,并告诉他们在今天的课上将会了解得更多。
2.探究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6页的课文。教师强调:“课文告诉我们,欧洲有大约1000年左右的时间是处于宗教统治之下的,发展非常缓慢,也相当落后,但是到了14―15世纪开始发生变化。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就是重要的标志。为什么他们的探险那么著名,一直到今天还被人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行探究。”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引导他们得出括号中的结论,鼓励他们在讨论中参考教科书。教师还可以将地球仪或自制的代用品发给学生,鼓励他们在思考和发言时利用地球仪。教师也应充分地利用地球仪启发学生。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得到了什么结果?(“发现”了美洲大陆,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发现要加上引号?(因为美洲大陆本来就存在,只不过当时的人们不知道。)教师可以参照资料库的有关内容对这两位探险家做简要介绍,并注意对学生在导入活动中的发言做补充或修正。
“海洋不再是障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过去人们对于自己居住的陆地以外的地方并不了解,不知道海洋的另一端是什么,也很难直接与居住在遥远地方的人们相互交往,但是在哥伦布和麦哲伦的伟大探险之后,人类可以在海洋中航行,往来于各个大陆之间。)
在哥伦布、麦哲伦之前,各个洲居住的人们有没有来往呢?是怎样来往的?(有来往,主要是通过陆地上的道路。)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到中国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带到了阿拉伯国家,然后又带到了欧洲,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比较一下陆地交流与海上交流有哪些不同?(利用地球仪,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首先,使得交流更加方便、直接,比如,从中国到埃及、从中国到欧洲、从欧洲到印度都是不可能直接到达的,因此往往要通过许多国家一次次交易,价格会越来越贵,而且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有战争,交流很容易中断。其次,用来交换的物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没有火车、飞机的时代,一艘木船也可以运送几千千克的物资。但如果是陆地交流,只能用马、骆驼等,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又如,速度加快。过去骑马每天最多走几百里,而且晚上必须休息,而在海上只要几个人轮流工作就可以昼夜航行等。)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像。
海上交流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参考教科书第46~47页的内容得出答案。
为什么本课题的名称是“血与火的时代”?(欧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掠夺财富、贩卖奴隶、不平等交易、侵略等,给非洲、美洲、亚洲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3.教师总结要点,布置家庭作业。第二课 《世界在发展,生活在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区别。
2.初步体验和认识工业化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3.学习运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工业化,认识中国的近代史。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简单调查学生对于本课有关内容的了解程度,特别是深度和准确度,以便把握教学的分寸。〖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谈一谈对爱迪生的认识和了解,并比较与教科书上的介绍有什么不同。
2.自由讨论。肯定学生对爱迪生这位科学家的了解,并告诉学生,爱迪生是对工业革命以及后来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8页的课文,并提问学生“什么是工业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化。
你们穿的鞋子、衣服是从哪里来的?(工厂制造出来的。)
在工厂里是怎样制造的?(工人用机器生产出来的。如果有的学生了解有关情况,请他们讲一讲生产流水线等情况。)
那么,在人类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一直是这样的吗?在古代,人们是怎样得到鞋子和衣服的?(自己制作或者由鞋匠、裁缝制作。今天虽然也有,但却很少。)
自己制作与用机器制作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利用机器制作,效率会大大提高,产量可以大幅度提高,还可以降低成本。)教师告诉学生:“鞋匠、裁缝是靠自己的技术用手工生产鞋子和衣服的,因此人们把这种生产叫做手工业。工业化,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的手工和技术进行生产,它的标志之一就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在蒸汽机之后,人类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明,而且有许多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科书上有两个年表,列举了一些发明,下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
3.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从年表中选择一或两项发明进行讨论:它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教师巡视并适当地提供帮助,提醒学生向全班汇报时要以具体的问题来说明。比如:一位鞋匠一天做一双鞋子已经是很快的了,如果采用蒸汽机带动机器,会怎么样;过去纺线用小纺车,一天纺的纱不够做一件衣服的,如果用纺织机呢;没有天花疫苗时,一旦天花流行会怎么样,等等。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进行评价,强调工业化对人类进步的意义。布置家庭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准备〗 了解学生对上次课学习的感受。〖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然后相互议论一下。教师强调:“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现代化的城市,就像课文中所说的,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就是社会发展的中心。现代化的城市给人们带来了与古代完全不同的生活。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2.头脑风暴。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9页和第51上方的几幅照片及说明,然后讨论和评价。教师通过问题进行引导:“这些变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是怎样的?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引导他们懂得,工业化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富裕和方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问题与苦恼。
3.探究与思考。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2页“在同一时期中”的内容,然后让他们以自由发言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这两组图片反映了什么?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第六单元
向人民英雄致敬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祖国近百年来蒙受了空前的耻辱、欺凌,中华民族经受了深重的灾难,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2.知道千千万万的人民英雄为了国家的独立、解放,为了民族的复兴,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斗,对他们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怀有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资料。〖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是从哪里来的,知道了我们的祖先,知道了我们祖先辉煌的过去,知道了我国是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 大精深,深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人类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民族所深深地感动,感到无比地骄傲和自豪。但是,近代以来,列强对我国的侵略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的祖国蒙受了空前的耻辱和欺凌,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我们民族中千千万万的英雄奋起抗争,经过100多年的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才换来了我们民族的复苏,换来了今天我们安定、祥和、幸福的生活。”
2.观察与讨论。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学生观察教科书第54页的导读图,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意见。
3.讲述与阅读。“在我们祖国的心脏―――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矗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每天都在默默地接受着人们的瞻仰、崇敬和纪念。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面,是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
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让学生诵读。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候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4.全班讨论。“你们明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意思吗?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座四面,镶嵌着10幅精致的汉白玉浮雕,浮雕再现了人民英雄们为了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英勇抗争的壮烈场面。”
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54页的导读图,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汉白玉浮雕所反映的意思,并结合浮雕内容讨论碑文。
5.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了解了碑文的含义。同学们已经知道了,1840年以来,由于列强对我国的侵略,给我们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的祖国蒙受了空前的耻辱和欺凌,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我们民族中千千万万的人民英雄奋起抗争,经过100多年的英勇奋斗才换来了我们民族的复兴。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为纪念从那时起为祖国的独立和自由奋斗献身的人民英雄们建造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记住他们的事迹,对他们致以永久的感激之情和崇高的敬意!”
主题一:勿忘国耻第一课 《罪恶的战争》
〖教学目标〗
1.知道西方殖民者蓄谋已久的企图,卑鄙的英国人用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知道1840年我国在那场罪恶战争中所遭受的欺凌和所蒙受的耻辱,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道列强的强盗行径,了解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振奋民族意识。
3.知道中国人民面对侵略的英勇反击。〖教学准备〗
教师必须对19世纪初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对中国阴谋策划的鸦片贸易,及嗣后发动的罪恶的鸦片战争的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生产的发展,刺激了各国贸易的发展。他们积极开展航运贸易,大力开拓殖民地,占领市场,进行掠夺。当然,他们也把触角伸向了文明富裕的中国。可是他们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没有占到大便宜,于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一个罪恶的阴谋出笼了。”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5页及第56页上部的课文。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
“祖国的屈辱、民族的灾难是怎样造成的?列强是怎样敲开中国的国门?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
教师总结:“19世纪初年,西方列强用罪恶的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是用一种名叫罂粟的植物果实中的浆液熬制出来的毒品。人们吸食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形成毒瘾,腐蚀身体和精神。西方列强把这种害人的东西走私运进我国,骗走我国大量的白银。教科书第55页的内容告诉我们,从1800―1840年的40年间,英国走私到我国的鸦片就有40多万箱,从我国掠夺了三四亿银元。大量的鸦片严重地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使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中国陷入了‘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局面,面临深重的灾难。”
3.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6页上部关于鸦片来源及危害的课文。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根据你所知道的,说说毒品对人的巨大危害。”
4.讨论。“英国商人为什么把在英国禁吸的鸦片偷运到中国,诱使中国人吸食?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英国商人深知鸦片的毒害作用,他们就是利用被诱使吸食鸦片上瘾的中国人所产生的依赖性,不断扩大对中国的鸦片走私贸易,大量地骗取中国的钱财,腐蚀中国人的身心,达到控制中国、不断掠夺中国的阴险目的。所以课文里用了‘卑鄙’二字来说明英国殖民者的阴险,实在是再准确不过了。”
5.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9世纪初期,英国殖民者精心策划的卑鄙阴谋,利用走私的手段对中国大肆开展鸦片贸易,大量地骗取中国的钱财,腐蚀中国人的身心,阴谋达到控制中国、不断掠夺中国的目的。”
《罪恶的战争》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19世纪初年,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为了达到控制中国、不断掠夺中国的目的,对中国大肆开展了卑鄙的鸦片毒品走私贸易,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衰败。面对列强精心设计的深渊,中国人怎么办呢?”
2.教师讲授:“大规模的鸦片贸易,不仅使中国的白银源源外流,而且有许多中国人大量吸食鸦片,沾染上毒瘾,身体和精神都被腐蚀,形同骷髅。这时清政府中,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大臣上书道光皇帝,主张严禁鸦片。”
3.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6页下部和第57页的课文及插图。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为什么会得到广大军民的热烈拥护?林则徐禁烟的方法为什么这么复杂,一把火烧掉不是很简单吗?”
教师总结:“广州地区是英国商人走私鸦片集中的地区,广东的军民耳闻目睹,甚至是身受鸦片的毒害,亲身感受到了英国商人的恶毒,早已是义愤填膺了。现在终于有了主持正义的官吏来解决鸦片问题,揭发英国商人的阴谋,领头反击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在爱国和民族情绪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广大军民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支持林则徐的禁烟主张。”
“鸦片这种毒品不像其他物质,它在燃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烟气会对人造成危害,燃烧以后所产生的灰烬易燃有毒,所以不能够简单地一把火烧掉。林则徐虎门销烟,将鸦片用盐水浸泡后,用生石灰煮沸的方法,造成鸦片、盐、石灰和海水混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反应,彻底地消除了鸦片的毒性,所产生的渣沫再也不能够被吸食,海水的退潮把这些废渣排入大海,整个过程不会对人造成危害,销毁得十分干净。这既是对英国商人有力的回击,又反映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4.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虎门销烟图”。
教师讲述:“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以后,立即下令收缴鸦片,驱逐外国鸦片商,缉拿烟贩,严令进口船只写出书面保证:‘永不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收缴了鸦片1188127千克。1839年6月3日开始,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上销毁鸦片。在海滩上挖出了两个很大的方形水池,池中灌满了海水,成箱的鸦片被切碎了倒进水池中,再倒进生石灰,水池中顿时沸腾起来,热气蒸腾,列强用来毒害中国人的罪恶的鸦片就这样被销毁了。虎门海滩上,人山人海的围观人群发出了雷霆般的欢呼声。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进行了23天,销毁了全部收缴的鸦片。”
5.全班讨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一壮举洗去了给中国带来的耻辱,充分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6.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及插图。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
“恼羞成怒的鸦片贩子和英国政府怎样对待林则徐发动的禁烟运动?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了的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个怎样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在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事迹中,可以向学生介绍老将关天培抗英献身的故事,介绍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事迹。
教师讲解:“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人民开展的禁烟运动,粉碎了英国等列强利用鸦片掠夺中国财富的美梦,英国依靠其坚船利炮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最终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南京条约》规定了割让香港岛。我们在上个学期学过的‘游子回家’一课中介绍的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的香港,就是那个时候被英国侵略者强占去的。《南京条约》还规定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5个通商口岸等屈辱条款,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词的含义。“殖民地是一个国家被其他国家统治。中国虽然没有完全被某个西方列强所完全统治,没有彻底沦为殖民地,但是,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与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所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是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革命果实被野心家袁世凯篡夺,此后的历届政府,也都没有真正完成反封建任务,没有真正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国社会实际上还被很严重的封建制度所统治。”
7.自由讨论。阅读教科书第58页讨论标识所引出的问题,以及下面的相关链接,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看法。
8.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面对英国卑鄙的鸦片走私贸易阴谋,林则徐发动的禁烟运动得到了广大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虎门销烟的壮举给英国人以有力的打击。恼羞成怒的鸦片贩子和英国政府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最终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布置家庭作业:就教科书第58页的讨论标识中的问题及刚才的讨论,写出自己的答案。第二课 《走访遗迹看历史》〖教学目标〗
1.知道帝国主义对中国野蛮侵略的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斗争,以及英雄人物的事迹,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教学准备〗
1.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1840年以后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电影《甲午海战》的VCD。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检查复习。“上一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请你们说一说《南京条约》的内容。”
2.导入。“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由于列强无耻而且凶残地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遭受了空前的耻辱,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的民族,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尊严,面对强权,无所畏惧,开展了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在鸦片战争中就出现了林则徐、关天培和三元里抗击英国侵略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感人事迹。在这以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
3.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9页的图片。“在当时中国的国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这座历时150多年修造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以其优美的风景、精良的建筑、丰富的收藏著称于世,被誉为‘万园之园’。但是,在140多年前的1860年,英法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后攻陷了大沽口炮台,占领了天津,直逼北京。10月18日,在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英法联军在连续两天疯狂地抢掠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之后,又焚烧了中华文明的瑰宝,毁灭了这座综合了中西建筑艺术,聚集了无数古今艺术珍品,全世界少有的壮丽宫殿,制造了一场人类文明的大劫难,犯下了万劫不复的罪行。”
4.同桌阅读。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9页小文的日记“凭吊圆明园”,然后以同桌为伴,观察该页圆明园西洋楼残景的照片,并与左下角的原景观图进行比较,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请几组同桌发表意见。
5.教师总结:“在国家强盛的时候,我们有能力创造一个建筑奇迹。当国家衰败的时候,我们连保护它的资格和能力也丧失了。国家的强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关系到祖国文化财富的命运,我们应该牢记国耻,树立振兴中华的志向!” 《走访遗迹看历史》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我们都知道,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这以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火烧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日本也不甘人后,1894年对中国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0页下方有关邓世昌和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的课文。让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他们对于这场战争以及邓世昌事迹的了解。
教师讲述:“日本一直蓄谋侵略中国,经过周密策划,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袭击了正航行在黄海大东沟的中国北洋舰队,北洋舰队被迫应战。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指挥中国将士英勇战斗,士气高昂。战斗中,丁汝昌身受重伤,却仍然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全舰将士奋勇杀敌,多次击中日本军舰。在致远舰多处受伤、已被敌舰击中起火、炮弹已经打完的情况下,邓世昌和官兵没有丝毫退缩,他对大副说:‘倭舰专恃吉野(日军主力舰),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他下达命令开足马力,对准日军主力舰冲去,准备一举撞沉吉野舰。邓世昌大声激励将士:‘我们从军就是要保卫国家,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我们就是死了,也要表现出我们海军的军威,保国的时刻到了!’看到这种情况,日军被吓坏了,边逃跑边施放鱼雷。致远舰被鱼雷击中炸裂,邓世昌和全舰250名将士同时壮烈牺牲。黄海大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中国北洋水师广大官兵英勇奋战,重创日军,使日舰向南退去。”
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电影《甲午海战》的片段。
3.讨论。“邓世昌和致远舰全体官兵在黄海大海战中壮烈牺牲是一种什么精神?”(爱国主义、民族气节、舍身卫国等精神。)
4.阅读教科书第60页上部乐乐的作文。5.教师总结:“但是黄海大海战之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奉行妥协投降政策,面对日军的侵略节节溃败,1895年4月被迫签订了屈辱卖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海战虽然失败了,但是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人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一直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而英勇斗争。”
第三课 《屈辱的条约》〖教学目标〗
1.知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2.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历史危机。
3.思考中国富强的道路和途径。〖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英法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日本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加上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没有一次战争不以中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就是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中国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
2.阅读教科书第61页和第62页上部的课文及插图,了解《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的卖国条款。
3.教师讲授:“尤其是1900年6月,英、法、俄、德、意、奥、美、日组成了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8月又攻占了北京,与清政府勾结在一起,疯狂地镇压了英勇奋战的义和团运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之后,各列强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更是把中国社会进一步推向了灾难的深渊。”
4.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2页表格第三栏中的内容,了解《辛丑条约》规定了哪些屈辱的卖国条款。同桌之间讨论:“当时,清政府一年的收入约8000万两白银,全国有4亿多人口,算 一算,要还清《辛丑条约》的赔款,每个中国人要负担多少?”5.课堂练习作业。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体会,完成教科书第62页的作业。
6.小组探究。分小组阅读教科书第63页的时局图,讨论其中的含义,思考这幅图说明了什么。教师巡视并适当帮助学生。
7.全班交流,各小组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予以补充。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言而喻――指时局图显示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瓜分中国的野心;一目了然――指时局图表明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8.教师总结:“19世纪末,列强加剧了对中国的疯狂掠夺,纷纷在中国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妄图瓜分中国,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在危机关头,中国人民逐渐觉醒,不间断地进行着顽强的探索,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主题二:觉醒的中国人民第一课 《天下为公》
〖教学目标〗1.了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英雄事迹,崇敬革命先辈,振奋民族意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2.知道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教学准备〗
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一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的疯狂侵略和一系列丧权辱国屈辱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国力越来越衰败。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许多仁人志士苦苦追寻救国之路,但大多以失败告终。但有一位革命者从来没有气馁,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最终领导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他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4页的图片和文字,向学生介绍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及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无数革命志士献出了生命,他们的事迹不仅仅是历史,而且鼓舞着无数的后人。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民主革命英烈的事迹,如陆皓东、鉴湖女侠秋瑾、林觉民等。
3.教师讲述:“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和武昌的新军在湖北武昌发动了起义,取得了胜利,清王朝土崩瓦解了。1911年是中国农历辛亥年,所以这次革命被称做‘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到南京开会,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并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教师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武昌起义图”。
4.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和图片,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讨论:孙中山先生题词的“天下为公”的含义;建立民国以后,废除了哪些封建传统,开创了哪些新的社会风气;除了教科书上呈现的内容以外,还知道哪些内容。(例如:废除磕头礼,改行鞠躬礼;废除拱手礼,改行握手礼;大力开办学堂;解放妇女,妇女可以进入学堂读书受教育,可以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废除缠足等。)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进行补充。
5.教师总结。第二课
《五四运动》〖教学目标〗
1.知道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反对封建势力出卖中国主权的革命运动。2.体验和感受革命先辈英勇顽强的斗争意志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教学准备〗
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五四爱国运动的时代背景、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国的仁人志士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寻找一条民族振兴、救国救民之路,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可是不久,孙中山先生领导取得的革命成果就被袁世凯篡夺,在帝国主义的挑唆和支持下,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潭。在中国的广阔大地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使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水火之中。”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第二段课文,教师要注意讲清以下要点:(1)第一次 世界大战是德、意、奥三国为了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发动的一场肮脏的战争。(2)当时中国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且是“战胜国”。(3)战后在法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实际上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一次分赃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却反而要把战败国德国在我国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4)当时的北洋政府中的亲日派卖国贼竟然命令中国代表在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5)消息传到了国内,举国上下群情激愤。
3.小组讨论:“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能够向中国提出如此无理的要求?”
4.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的后三段课文。教师可以把参加五四集会的群情激愤的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故事补充介绍得详细一些。
5.小组讨论:“五四运动的壮举说明了什么?”然后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交流,教师主持。讨论后,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右下方“豆博士”的话,知道我国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既是为了对1919年青年学生爱国壮举的纪念,也是要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永远铭记这次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
6.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并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五四运动图”。主题三:光辉的历程第一课 《开天辟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是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了解老一辈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
1.导入。“中国的仁人志士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寻找一条民族振兴救国救民之路,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可是不久,孙中山先生领导取得的革命成果就被袁世凯篡夺,在帝国主义的挑唆和支持下,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潭。中国的广阔大地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使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向何处去?就在这个时候,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学生可能不了解十月革命,教师可以做简单介绍:“由列宁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10月,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资料。教师讲授:“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一批具有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极大的热情开始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出现了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李大钊主办的《每周评论》、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等。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还在各地建立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何叔衡等在湖南长沙发起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会’,周恩来等人在天津组织了‘觉悟社’,这些团体的宣传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在这期间,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规模空前的五四运动。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的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各地的早期共产主义组织深入到工人群众之中,创办供工人阅读的刊物、开办工人夜校、帮助工人组织工会,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播放《国际歌》。
4.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68页的课文和图片。教师讲述,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之下,在五四运动的基础上,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当时,在中国成立共产主义政党被军阀统治者宣布是非法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一定要残酷镇压。所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秘密举行的。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他们了解答案。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2名代表是谁?(12名代表是:毛泽东、何叔衡、李汉俊、李达、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等。)
他们12个人代表着多少党员?(代表着当时全国50多名党员。)
这次大会做了什么事?(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党旗上的镰刀和锤子象征着什么?(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表示中国共产党是工农联盟。)
5.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课文“毛泽东的抱负”和乐乐的体会,讨论“毛泽东从青年时期就立下了宏伟的志向,你从伟人的胸怀中感受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然后向全班谈自己的体会。
6.教师总结:“从12名代表、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曲折和流血牺牲。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课《红旗飘飘》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创建革命武装的过程。
2.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热爱解放军的教育。
3.感受老一辈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学活动及过程〗
1.检查复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地点?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导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广泛发动了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香港海员罢工,并最终取得胜利;领导广东、湖南许多地区组织了农民协会,开展反对土豪劣绅和减租斗争,农民运动蓬勃展开,毛泽东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孙中山先生接受了共产党的帮助,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东国民政府开始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革命势力很快从广东扩展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播放并学唱北伐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打倒列强》。
4.教师讲述:“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北伐战争的巨大胜利和革命的迅速发展吓坏了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他们选择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作为代理人,在1927年4月12日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革命者,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但是,面对敌人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
5.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70页的图片和课文,教师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南昌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8月1日凌晨,共产党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国民革命军2万多人,在江西南昌发动起义,向敌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全部歼灭了南昌的守敌1万多人,使南昌城飘扬起革命的红旗。)
南昌起义胜利后又发生了什么?(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按照计划,撤出了南昌城,并向广东进发,准备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积蓄力量,再次北伐。)
八一南昌起义意味着什么?(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革命军队。)
为什么我国把八月一日定为建军节?(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武装建立的日子,把八月一日定为建军节是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
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南昌起义图”。
在南昌起义后不久,又发生了什么?(中国共产党又在湖南农村举行了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之后又发生了什么?(起义的队伍开进了江西井冈山地区。)
为什么要到井冈山?(毛泽东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去,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因此选择了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是怎么一回事?(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什么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革命的星星之火终于 发展为燎原之势。)
5.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70页的图片和课文,同桌之间通过讨论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知道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上“八一”的含义,认识我国威武之师的军旗、军徽。
6.教师总结。
第三课 《地球上的红飘带》 〖教学目标〗
1.知道党中央在“左”倾错误统治下,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被迫突围,进行长征。
2.知道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3.知道红军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检查复习。让学生说一说南昌起义的经过,以及毛泽东为什么要把秋收起义的队伍带上井冈山。
2.导入。“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革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武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又有了很大的发展,相继在全国建立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是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不断壮大、革命根据地的日益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一次又一次地派重兵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
3.讲授与讨论。“面对敌人疯狂的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怎样进行反围剿?”(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成功地进行了四次反围剿,连续四次粉碎了蒋介石的猖狂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采用“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寻找有利战机,在运动中以速战速决的行动各个歼灭敌人”这样一种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的斗争方式,总结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让学生讨论十六字方针。
4.讲授与讨论。“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但是,这时党中央在‘左’倾错误统治下,排斥了毛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正确领导,指挥红军‘全线出击’,让红军和处于优势地位的敌人硬打硬拼,红军苦战了一年,没有打退敌人的‘围剿’,自己却损失惨重,不得不被迫突围,进行长征。”
讨论:“红军成功地取得了四次反围剿胜利,为什么第五次会失败?”
5.教师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讲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江西,开始了长征。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敌人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红军浴血奋战,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但是损失很大。在渡过湘江后,红军只剩下了三万人。在这危难关头,在毛泽东的提议下,红军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占领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城。”
6.教师总结。
《地球上的红飘带》
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红军什么时候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指图说说长征初期红军的情况。
2.导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城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3.阅读与练习。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72页的课文和图片,然后同桌之间一起完成“查查看”的练习。
4.教师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讲述:“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西北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军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5.故事会。请自愿的学生结合语文课学习过的内容或搜集的其他资料,讲述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6.阅读。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73页的美文“大渡河上的史诗”。
7.教师总结:“红军历时一年,冲破了敌人重重的围追堵截,历尽了艰难险阻,经过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取得了胜利。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长征是宣传队,它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的道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播下的革命种子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长征的胜利,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朗诵毛泽东的诗词《七律?长征》。
主题四:黄河在怒吼第一课《在民族危亡的时刻》
〖教学目标〗
1.知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的历史,并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道中国共产党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
3.知道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我国的侵略,侵占了我国的东北和华北的大片土地,威胁北平、天津,振奋学生的民族意识。
4.知道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全面进入抗日战争,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5.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调查、探究活动,不断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以便在后面的学习讨论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歌曲录音《松花江上》,让学生边听边阅读教科书第74页“乐乐的日记”。
2.全班讨论。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它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是一首抗日歌曲,时代背景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被日本占领,人民饱受屈辱。)
“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当时的中国政府有什么反应?(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4页下方的文字。1931年9月18日,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当时的蒋介石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命令中国军队“绝对不抵抗”。东北三省在短短两个月内全部沦陷,日寇占领了东北全境,东北的三千万同胞、一百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丧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由此,日本法西斯开始了对我国东北地区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东北百姓饱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和蹂躏。)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做了什么?(阅读教科书第74页下方的文字。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
3.教师讲述:“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得到了广泛的拥护。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一万多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英勇的抗日救国大示威。群众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镇压,学生被打伤500多人,但是斗争并没有停止。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响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呼声。”阅读教科书第74页下方有关“一二•九”运动的图片。
“1937年,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同意抗日。自此,才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歌曲欣赏。播放歌曲《救亡进行曲》:“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脚步合着脚步,臂膀扣着臂膀,我们的队伍是广大强壮„„要收复失地,消灭日本帝国主义,把旧世界的强盗杀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唱。
5.教师总结。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第二课时
1.导入。阅读教科书第75页的课文,并问一问学生,是否认识或听说过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人。请他们自由发言。
2.小组活动。教师告诉学生:“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和曾经经历过那段时间 的老人,从他们那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那个年代的事情。让我们也像教科书上的小文和她的同学们一样,去访问和调查,去接受教育。”
3.调查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通过讨论确定一项调查内容,然后制定访问提纲。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分工、组织和辅导工作。
探究方向:访问70岁以上、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人。
按照专题查阅图书,搜集资料。
探究内容:(1)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罪行;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英勇抗日斗争;
(3)中国老百姓顽强的抗日斗争;
(4)当年中国的少年儿童是怎样进行对敌斗争的;
(5)抗日战争中重大的战役和战果。
探究成果的形式可以是文字资料、故事、图片、音像资料等。
探究记录:
4.教师总结。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 第三课时
1.导入。请学生简单介绍他们上次调查的结果。
教师引导:“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企图先占领东北,然后再逐步吞并整个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进攻中国东北时,蒋介石正在全力‘围剿’红军,使得我国东北三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沦丧在日寇的铁蹄之下。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又侵占了我国华北的大片土地,威胁北平、天津。”
2.阅读教科书第75页的课文。
3.讲授与讨论。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查找我国东北和北平西南卢沟桥的位置。教师讲述:“到了1937年,日本侵略军已经从三面包围了北平,只剩下卢沟桥成为北平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7月7日晚,日军谎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以此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卢沟桥东的宛平县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坚决拒绝。于是日军调集重兵悍然炮轰宛平城,向驻扎在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驻守卢沟桥的二十九军忍无可忍,奋起还击,经过激烈的战斗,歼灭了来犯的全部敌军。但是,此后日军向平津地区增兵十几万人,向中国驻军二十九军猖狂进攻。7月26日,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在激战中壮烈殉国。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北平和天津。”
4.阅读教科书第76页的图片。
5.教师讲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但是中国人民是压不倒、杀不绝的,面对疯狂的强敌,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全民奋起英勇抵抗。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同时,全中国的军民也全面进入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中,有一支歌激励着全中国人民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后来这首进行曲成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它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并与学生一同合唱。
6.教师总结。第二课 《不要忘记》 〖教学目标〗
1.知道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开始对中国全面入侵。
2.知道南京大屠杀,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感受到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帮助学生知道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日军侵华战争期间犯下的滔天战争罪行,是否认历史,是徒劳的。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残酷侵略,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进攻。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极其疯狂、野蛮,他们的侵略魔爪所到之处,凶残地杀害中国人民,劫掠 财物,奸淫妇女,焚烧房屋,简直是无恶不作。中华民族已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阅读与讲述。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8页的照片和文字。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对上海的大规模进攻。中国军民奋起进行了英勇的淞沪抗战,保卫大上海的战斗持续了3个月,虽然上海最终还是沦陷了,却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举世骇闻、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在40多天的时间里,在松井石根指挥下的日军使用了机枪扫射、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方法,屠杀我中国同胞。侵略者甚至进行杀人比赛,以杀中国人来取乐。当时日本的报纸上刊登出的日军两个刽子手―――野田岩和向井明进行杀人比赛的记录就是如山的铁证。
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中国军民30余万人被日寇杀戮。整个南京城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烧毁全城房屋三分之一以上。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暴行记录。”
3.发表与交流。请调查了解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的小组和个人发表调查结果。可以以南京大屠杀为重点,兼顾其他方面。如前所述,可以是十分具体的实例。
由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或者由教师讲述,其他学生提问或补充。
4.阅读与讲述。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8页“老师的话”。
“但是,就在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南京犯下这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血腥的罪行以后,却从来不承认他们制造过南京大屠杀,仿佛只要他们不认账,历史就会不存在似的。多年来,日本政府的首相都到供奉着东条英机等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朝拜;日本还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对中国的侵略,公然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张目。但是铁证如山,历史不容篡改。由日本侵华老兵东史郎撰写的《东史郎日记》一书,对这些暴行做了真实的记录。”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9页《东史郎日记》的片段。
5.讨论。“读了东史郎的日记你们是怎么想的?对今天的日本学生,你们想要说些什么?”
6.教师总结。
第三课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英勇抗战的历史,以及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2.知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3.学习革命先辈们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更加残酷地屠杀我同胞,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但是中国人民是压不倒、杀不绝的,面对疯狂的强敌,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全民奋起英勇抵抗。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始终战斗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2.阅读与讲述。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0页课文的第一段。
3.歌曲欣赏与讨论。播放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阅读教科书第80页的歌词,并提问学生:“中国人民用最简单的武器与用先进武器武装起来的日本侵略军战斗必须具有无畏的勇气,同时也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中国人民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4.发表与交流。由负责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英勇抗日斗争”“中国老百姓顽强的抗日斗争”等有关内容的小组和个人发表调查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其他学生提问和补充。可以以地雷战、地道战为重点。
阅读教科书第80页民兵埋地雷以及进行地道战的照片和虎子的话。
5.歌曲欣赏与讨论。播放抗日歌曲《游击队歌》,并提问学生:“歌曲中‘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歌词是什么意思?”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占区和敌人后方,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人民群众被充分地动员起来,村自为战,人自为战,不分男女老少,都是抗日的战士,给敌人 以沉重的打击。”
6.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1.导入。阅读教科书第81页方爷爷的话、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感想。
2.故事会。“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孩子也投身到抗日斗争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纷纷组建儿童团,负责站岗、放哨、查路条、捉汉奸、侦察敌情、送信、为部队做向导,打击侵略者,保卫解放区,立下了功劳,流传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开个故事会。”请调查有关“当年中国的少年儿童是怎样进行对敌斗争”内容的小组和个人讲故事,教师和其他学生也可以讲。教师可以准备王二小、小英雄雨来、鸡毛信等故事。
3.模拟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模拟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捉汉奸等活动,各小组可以自己设计情节。
各小组进行表演。
4.教师总结。对各小组的模拟表演给予鼓励性评价,强调抗日战争时期的儿童团为我们做出了热爱祖国、敢于斗争的光辉榜样,我们在今天应当继承他们留下的光荣传统。
第三课时
1.导入。“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我国的东北是最早遭到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地区,东北人民也最早进入了抗日斗争,在白山黑水之间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2.阅读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82页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补充有关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以及其他东北抗日英雄的事迹。教师可以重点介绍赵尚志、赵一曼等人的英雄事迹。
3.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抗日游击战争图”。
4.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第四课时
1.导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牵制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军事力量,这样,就使得他们无法在欧洲战场上充分投入。”教师提问学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分为法西斯和反法西斯战线两大阵营,是分别由谁组成的?”
2.阅读与讨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有力援助。外国人参加并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杰出代表是加拿大友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83页方爷爷的话、白求恩做手术的照片及文字,以及毛泽东撰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的片段。讨论白求恩的事迹,以及毛主席为什么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
3.介绍与讨论。“在日军飞机疯狂地对我国重庆进行大轰炸的时候,由美国退伍军人陈纳德以平民身份组建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志愿来到中国,参与中国的抗战,并且开辟了飞越我国喜马拉雅山脉的‘空中走廊’―――驼峰航线,把当时急需的抗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他们当中很多人把热血洒在中国的土地上,甚至把生命献给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由于他们战斗勇敢、战功显赫,这支航空队被中国老百姓称为‘飞虎队’。”让学生讨论他们知道的飞虎队的传说(也可以改为介绍柯棣华大夫等国际友人)。
4.教师总结。“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全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迎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曙光。”播放并合唱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第四课 《伟大的胜利》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八年顽强艰苦的抗日战争,终于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2.知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3.树立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信念。〖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经历了八年顽强艰苦的抗日战争,各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已经开始对日本侵略者开展了局部反攻,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阅读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84页上方“方爷爷的话”。
教师介绍:“1945年1月到5月上旬,各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春季攻势,向敌伪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举行了100多次大小战役,收复县城22座,解放了8万多平方千米的国土和500多万人口,迫使敌人退缩,扩大了解放区,缩小了敌占区,终于迎来了大反攻的最后时刻。”
3.教师讲授:“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强大反击下,1945年4月30日,苏联军队攻克法西斯德国的心脏柏林。5月8日,德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垮台之后,日本法西斯也已经是穷途末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开始一致对付日寇――这个野兽般的凶残敌人。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8月9日,强大的苏联武装部队从西、东、北三个方向,4000多千米长的广大战线上,对日本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进攻。仅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就击溃了近百万的日本‘关东军’,帮助中国人民解放了沦丧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长达14年之久的东北地区。美国等世界反法西斯盟国从太平洋一线给日本以毁灭性的打击。
8月10日,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立即对日军实施广泛的进攻。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力的中国军民,配合苏联的出兵,开始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停泊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军战舰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战区的受降典礼在南京陆军总司令部举行,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茨向中国人民投降。历时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至此胜利结束。”
4.阅读与讨论。欣赏并阅读教科书第84~85页的图片和课文,并讨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什么样的战果?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5.教师就本课的学习做全面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主题五: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一课 《乘胜追击》
〖教学目标〗
1.知道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
2.知道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的指挥下,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最终解放了全中国。
3.学习革命先辈们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对革命先辈怀有深深的敬意。学习革命先辈们的光辉事迹,树立奋发图强的志向。
4.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1945年8月15日,日寇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历经八年艰苦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全国人民还沉浸在胜利的欢笑与喜悦之中。但就在人民渴望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却仍然妄想把中国变成由大地主、大资本家统治的国家。在美国的支持下,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撕毁了停战协定,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进攻,发动了全面内战。”
2.阅读与讲授。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86~87页的课文、照片及文字,并与教师讲授结合起来进行讨论。
(1)教师可以利用地图提问和讲述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什么时候发生的?(1948年秋,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把和国民党反动派决战的第一战放在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东北集中了12个纵队和一个炮兵纵队,以及地方武装70多万人。1948年9月12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反动军队发起了猛烈进攻,辽沈战役打响了。)
为什么要首先攻克锦州?(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挥下,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克了锦州,关闭了东北敌人溃败后可能会南下进入山海关的大门。)结合讲述欣赏教科书第86页攻打锦州城的照片。
夺取锦州后又发生了什么?(随后,迫使长春的一部分敌人起义,其余全部投降。蒋介石又派遣廖耀湘兵团反扑,企图夺回锦州。人民解放军在黑山、大虎山地区展开阻击战,廖耀湘部被全部歼灭。11月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结束。辽沈战役把东北的敌人47万多人全部地歼灭在东北境内,东北全境得到解放。)
(2)教师可以利用地图提问和讲述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什么时候发生的?(1948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河地域集结了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地区的地方部队共计60万人,在1948年11月6日发起了淮海战役。)
歼灭黄伯韬兵团用了多少时间?(仅仅用了16天时间,就在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全歼了国民党黄伯韬兵团。紧接着,11月23日至12月15日,人民解放军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宿县的双堆集地区把赶来增援黄伯韬兵团的国民党援军黄维兵团包围并全部消灭。)
淮海战役是何时取得的最后胜利?(到了1949年1月6日至10日,人民解放军消灭了被围困在永城县青龙集和陈官庄地区的国民党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并俘虏了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共歼灭敌人55万多人,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这样,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就处于了人民解放军的直接监视之下了。)
3.教师总结。
第二课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教学目标〗1.知道一些革命烈士的姓名和事迹。
2.感受革命烈士的高尚精神和英雄气概。
3.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正当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胜利的炮声不断传来,人民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标志着共和国诞生的曙光已经出现在东方的时候,却有许多革命者勇敢无畏地用冷笑蔑视着敌人,用坚定面对着敌人的残酷。”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9页的红岩雕像、老师的话,朗诵陈然烈士的诗,并讨论:“革命烈士为什么不惧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因为革命者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革命无所畏惧。)
3.故事会。可以由学生讲述渣滓洞、白公馆中有关红岩英烈的英雄故事。教师也可以准备江竹筠等烈士的英雄故事。
4.阅读课文。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90页小萝卜头―――宋振中烈士的故事以及老师的话。
5.播放并学唱歌曲《踏着先烈留下的脚印》。
6.教师总结。第三课 《日出东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含义。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经过和伟大意义。
3.知道国旗、国徽和国歌象征的内容。
4.学习革命先辈们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对革命先辈怀有深深的敬意。学习革命先辈们热爱祖国、树立奋发图强的志向。〖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随着中国革命不断取得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一个由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了。”
2.阅读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92页的课文和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做出了哪些重要决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组成中央人民政府,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并且确立为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出示国旗和国歌的图片。
3.讲授与讨论。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93页的课文和图片。“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城楼装饰一新。高高的城楼屋檐上挂着大幅会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30万北京市民兴高采烈地聚集到广场上。中央人民政府林伯渠秘书长宣布开会。军乐队奏《义勇军进行曲》,毛主席按动电钮,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此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54个单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建立新中国的28年。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随后,在《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阅兵式开始,朱德总司令检阅了人民解放军部队。阅兵式结束后,举行了群众游行,首都人民一直狂欢到深夜。”
4.阅读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94页的图片和课文、老师的话和《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一文,并组织学生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教师适当予以修正和补充。
5.教师总结。播放并与学生一同高唱歌曲《歌唱祖国》。第六单元 向人民英雄致敬
第二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四单元 我是小小主人翁
主题一:爱护集体荣誉
感受集体的温暖
〖教学目标〗
1.懂得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温暖的班集体。
2.养成自主管理、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
3.感受集体温暖,进一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事先搜集、了解所教班级内师生间、生生间互敬、互爱、互助的事例。
2.可以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开展尊敬和感谢老师的活动。〖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插图和文字“真情互助”。教师提问:“张明走到台前给大家鞠躬时,可能想到了什么?”(对全班同学深深的感激,为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感到温暖。)
2.全班讨论。教师引导:“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班集体里?为了将我们的班集体建设成优秀班集体,大家应该如何去做?”请学生自由发言。
3.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班级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友好交流与合作是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如果哪个同学有困难,大家都来关心,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大家都会感到很温暖。在你生活的班集体里有没有发生过„真情互助‟的感人故事?”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给予他人帮助的快乐和得到他人帮助的喜悦上,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班集体的可爱之处。
4.阅读与讨论。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小文说的一段话。教师引导:“老师是我们班集体的一员,为了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班主任老师时刻都在关心、爱护着我们。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师,让老师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呢?教科书上的同学们做了一件事,让我们来看一看。”请学生边读教科书第3~4页的文字边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进行引导:“同学们准备搞些什么样的活动?他们是如何做的?你们对他们的活动计划有什么意见?你们对这样的活动有什么设想和建议?”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在集体中成长
〖教学目标〗
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3.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教学准备〗
1.了解班级同学关系的状况。
2.了解班级遵守规则的状况。
3.了解近期班级中是否产生过矛盾,后果如何。
4.根据上面了解的情况,请一些同学写下自己的“心里话”。〖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引导:“作为集体的一员,同学都愿意为集体做好事,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2.阅读与讨论。教师引导:“今天,我们不仅要解决教科书中„红领巾信箱‟中提到的问题,还要打开我们班的„心里话‟信箱,并在下节课召开„我的心里话‟发布会。让我们先从教科书中乐乐所在班级同学的来信开始吧!”
教师请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5~6页上同学们的“苦恼”,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体会。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懂得在班集体中,同学间应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3.小组探究。教师拿出课前搜集到的同学中的“心里话”,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也可以让各个小组阅读事先准备好的故事,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教师在巡视学生的讨论时,应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的妥当性。
4.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发布会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心里话”发布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说“心里话”,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说解决的办法,同时引起全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3.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和总结。
展示集体的智慧
〖教学目标〗
1.知道集体的成功与荣誉必须依靠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2.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初步知道设计徽章及网页标识的一些常识,通过设计班徽,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
学生进行设计活动需要的白纸、彩笔等用具。〖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了解学生网上学习的情况,并让几名学生谈一谈他们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体会。
2.阅读与讨论。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页的文字,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制作网页标识?制作网页标识有什么要求?”
3.欣赏与探究。让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7页的文字和插图,并对书上的标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提问学生:“怎样才能制作出好的网页标识?”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达成以下共识:应该能够反映出本班的特点,代表班集体的团队精神;还应该设计得美观大方,等等。
4.讲解与练习。教师说明:“设计网页标识可以借鉴旗帜和徽章的制作过程与方法,它是依靠集体智慧完成的。一个好的图案,往往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出来的,而且大多曾经做过许多次的修改,使之不断完善。”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7页和第8页的练习,帮助学生通过了解旗帜、徽章的制作过程及涵义,进一步感悟到应该如何设计网页标识。
5.小组准备。让学生欣赏教科书第8页的网页标识。在欣赏之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协商,为班集体精心设计自己满意的网页标识。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当提出自己的建议。
6.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下次的交流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相互交流做准备。
2.全班交流。通过各小组的相互交流与评议,评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
3.教师点评和总结。
我为集体添光彩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乐于为集体做贡献。
2.学会观察与思考,为集体的进步出主意想办法,培养主人翁责任感。〖教学准备〗
1.动员学生搜集经常为班集体服务的同学的事例。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学生在各项集体活动中的照片或影像资料。
3.与班主任老师联系,了解班集体存在的主要不足。〖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展示或播放集体参加比赛活动时的照片或录像。教师引导:“集体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为集体添光彩呢?”
2.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0页乐乐和教师的对话,并讨论“班集体需要做的事情”“我能为集体做的事情”,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并尽自己的所能为集体贡献力量。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为集体服务,除擦黑板、摆桌椅、出板报、向学校广播站投稿、为同学解答学习上的问题以外,还有哪些?”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讨论教科书第10页的四个问题,并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导,特别是帮助学生分析“很少有人做的原因”,认识到关心集体需要坚持,需要付出。
4.自由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讨论班集体的优点与不足,并为争当优秀班集体提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归纳整理,要帮助学生具体而准确地思考和认识自己班级的实际状况、与优秀班集体的差距、为了争取优秀班集体应当做些什么等。
5.教师总结:“建设一个好的集体,为集体添光彩,人人有责。今天,许多同学为集体提的建议都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相信在每个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集体会更加进步。” 主题二:学做集体小主人
自主选举班委会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民主选举。
2.了解民主选举的基本程序。
3.初步感受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形成积极的现代民主参与意识及能力。
4.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教学准备〗
1.教师就学生自己参加的选举活动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了解该班级以前班委会产生的情况,本校或其他学校是否有过先例,学生对此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映,选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等,并做好应对准备。
2.如果本校曾经有过民主选举产生班委会的先例,教师最好能够请有关的学生“现身说法”做介绍,并事先了解具体情况、效果,对介绍提出适当的要求。这种做法要比由教师介绍更为理想。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2页的课文,然后提问学生:“我们班从前的班委会是如何产生的?你们对自己选举班委会有什么看法?”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全班讨论。教师引导:“由同学们自主选举班委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全班同学都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并得到锻炼。但自主选举也是一件有一定难度的事情,所以今天我们就进行专门的学习,看看应当如何进行民主选举。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12~13页,看看为了把班委会选举活动搞好,教科书上的同学们都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请学生自由发言。(他们征求了老师的意见,请教了高年级同学,进行了专门的讨论,确定和公布了班干部的职务和职责,产生和通过了专门的选举程序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讨论中反映出来的学生的疑问做进一步说明,比如为什么要按照程序进行(保证选举的公平和公正)等。
3.小组活动。教师布置任务:“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自主选举这种形式,我们要在下次课上模拟进行选举活动。今天小组活动的内容,就是为这次模拟活动制定一个选举程序。请同学们参照教科书第13页上的程序,每个小组也提出一个选举程序。既可以采用教科书上的程序,也可以有所改变,但每个小组必须提出自己的理由。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选举程序,提醒他们参考教科书及教师提出的要求。
4.全班活动。每个小组介绍本组提出的程序,并说明理由。教师说明:“下面,根据教科书上的程序和每个小组的程序,通过全班讨论,我们确定一个正式的选举程序,下次的选举将按照同学们自己确定的程序进行。”
5.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总结,并布置家庭作业。
每个同学的权利 〖教学目标〗
1.体验并思考民主选举的完整过程。
2.懂得成为被选举者和选举者都是自己的权利。
3.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教学准备〗
1.教师根据上次课确定的选举程序做好相应的准备。
2.与学校及有关教师商量,最好将2个课时连排,以保证活动一气呵成。
3.请自愿的学生帮助制作票箱、选票。〖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检查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
2.模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按照上次课确定的程序进行班委会选举。教师应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环节,并适时地在活动中穿插讲解和讨论,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候选人提名。可以给学生一些酝酿时间,要将所有被提名人的名字都记录下来,可以写在黑板上。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是否同意所有的同学都有资格成为候选人,提名自己对不对等。竞选演说。包括候选人向大家做介绍,以及回答大家的问题。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竞选演说应包括哪些内容(准备竞选什么职务、自己具备什么条件、如果当选准备怎样工作等),怎样才是好的竞选演说,竞选演说对大家最后投票会有什么影响等。
投票表决。可以先研究讨论教科书上投票选举的过程,选举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等,然后由教师引导进行投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填写选票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投票 每个学生将自己填写好的选票投入选票箱;计票人在黑板上按照选票格式写出班委会的各项职务,以及相应候选人的姓名。
唱票 监票人和唱票人一起唱票,计票人根据唱票人所报姓名在黑板上候选人姓名下计数,可用“正”字表示。
统计 监票人和唱票人协助计票人统计每位候选人的得票数,并标出每个职务得票最多的人。
宣布结果 应说明每个人的得票情况、选举是否有效、最终的当选者是谁等。例如:“根据大家投票的结果,新的班委会产生了,他们是……我们要向模拟活动中产生的班委会同学表示祝贺。虽然是模拟活动,但大家都很投入,也很认真。活动是模拟的,但同学们的收获却是真实而丰富的。”
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为什么要分别有监票、唱票和计票,选票为什么不记名,等等。
5.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大家都来参与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2.学会思考集体发展的得失。
3.增加对集体的责任感。
4.提高对于班级事务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
1.与班主任老师联系,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以便所做的准备工作具有针对性。
2.帮助新当选的班委会(模拟的同样)准备班集体建设计划。〖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上方的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做好班级工作,仅仅选出班委会是不够的,不能只依靠班委会的几个人,而要靠大家的参与。今天,新的班委会和所有的同学一起,来探讨如何做好我们的班级工作。”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19页的内容,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讨论。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你们认为教科书上新的班委会的计划怎么样?你们对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提出的补充和反对意见怎样看?你们对小文提出的问题怎么看?咱们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你们怎样理解老师关于权利所说的话?”
3.介绍与提问。请新当选的班委会向全班公布自己制定的计划。在介绍过程中应允许其他同学就不
明确的方面提出问题。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计划,并对计划提出具体意见。学生提出的意见应当明确具体,修改和补充均可。
5.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讨论的结果,班委会成员做记录。
6.教师总结。鼓励班委会吸收学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布置家庭作业。
社区民主生活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知道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是农村和城市共同的发展方向。
2.了解直接选举所带来的各种积极变化。
3.进一步增进对于民主选举制度优越性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师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分别了解村委会或居委会直接选举的情况。〖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前几节课,我们通过大家提名、大家投票的方式选举了班委会。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地方也通过这样的方式选举带头人?(村委会和居委会)同学们还共同讨论了班级建设的计划,这就是„民主管理‟。不过,班集体的民主管理不仅是讨论计划,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究竟应当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人们是怎样做的。”
2.讨论活动。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0~23页,然后提问:“虎子的来信与乐乐和他的同学们的调查都提到民主管理的方法,具体有哪些呢?”引导学生参照教科书里面所提到的具体事例来说明,比如,村委会的通知说明了遇到大事要大家共同讨论,不能几个人说了算;村委会的账目公开,是接受大家的监督,可以避免乱花钱;自己制定道德公约,能够促进村民自我约束,等等。
3.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村委会和居委会采用的方法,哪些是在班级里进行民主管理可以采用的;教科书上乐乐和他的同学们从居委会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怎样做等。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推举代表介绍讨论的结果,其他组员可以做补充。教师通过评价,鼓励学生付诸实践。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法”在我身边
〖教学目标〗
1.了解与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法律。
2.知道法律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与每个人相伴终身。
3.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4.知道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权利和义务。〖教学准备〗
教师在课前与学校所在地区的派出所或公安局联系,争取得到支持与帮助。〖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三年级学习有关规则的内容时,教科书上曾经提到过法律,并有一个简单的解释,现在谁能说一说,什么是规则,什么是法律?”请几个学生回答。(规则是人们共处时共同制定和遵守的要求,法律是最大的规则。)
教师告诉学生:“你们经常从电视、报纸、广播中听到法律这一概念,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关系。首先,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法律与我们小学生的关系。”
2.全班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5页的两幅图画及相应的文字,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加以引导,以便使学生的意见具体准确。比如两幅图中成人的做法对不对,是否违法,哪部法有相关的规定等。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说明和补充。
3.伙伴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5页下方民警的话,并提问学生,是否见到过,或者自己有过民警叔叔提到的小学生违法的行为;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看法。教师给学生一些时间,同桌之间
相互讨论,然后请他们发表意见。
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进行评价,解释什么是“训诫”(批评、学校处分等),并鼓励学生今后遵纪守法,做优秀小公民。
4.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法律与小学生的密切关系。布置家庭作业。
第二课时
1.导入。请学生欣赏并阅读教科书第26~27页的图画、照片和文字,并提问学生:“这些内容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应肯定学生回答中合理的方面,告诉他们,这节课要学习更多的有关法律的内容。
2.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科书第26~27页的图画和文字,就每一幅图画及文字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这个法律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内容?教师可以逐一提问学生,看他们是否真正明白了,并加以补充、解释和说明。
3.教师强调:现代社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法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律伴随着人的一生,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法律。阅读教科书第27页上方小文的话。
4.阅读与讲解。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
教师讲解:“前面谈到了,在共和国,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的安全、利益都有充分的保证,然而如何保障呢?最根本的保障就是靠国家的宪法。”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8页教师的话,告诉学生:“人民选出的代表制定宪法,整个国家,每个机构、单位和个人都按照宪法行动,同学们经常听到的„依法治国‟就是这个意思。宪法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简单解释权利和义务:权利―――可以做什么,义务―――必须做什么)。教科书第28~29页的内容,就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部分权利和义务。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照片和文字,提到了哪些权利和义务?”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补充,并将答案分别写在黑板上。权利包括:(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平等地劳动、生活和受教育的权利,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被救助的权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其他的义务。
“从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了解了我们国家的许多法律,它们与宪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既然宪法已经确定了公民的各种权利和义务,为什么还要有各种各样其他的法律呢?”(因为宪法是根本大法,不可能把每项权利和义务都解释得非常具体清楚,因此,要根据这些权利和义务制定更详细的法律。比如,宪法中规定公民有纳税的义务,根据这一条,就制定了所得税法;宪法中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根据这一条,就制定了各种教育法。所以说,宪法是“根本大法”。)
教师提问学生:“是不是只有共和国才有法律?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有没有法律?那时的法律与今天的法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也有法律,但那时的皇帝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是君主统治人民的工具,在内容上主要是限制人民,要人民服从。如必须做什么、不许做什么,如果触犯了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等。只有义务和被惩罚,几乎没有权利。现代的法律不同,因为公民是主人,法律是公民通过代表大会自己制定,并以此来管理国家的。它不仅规定了义务,而且规定了权利,比如受教育的权利,公民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是古代的法律所不能比拟的。
4.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第五单元 历史告诉我们
主题一:从统一到鼎盛
秦汉一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理解统一对国家发展的好处。
3.学会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4.学会计算历史年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秦朝历史的资料,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介绍文字和照片、秦统一的措施等。也可以
鼓励学生进行搜集。
2.战国七雄分布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0页的课文。教师提问:“课文里的问题和赞叹,你也曾经有过吗?你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吗?下面的图你见过吗?它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交流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知识及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导读图的理解:“这支阵容齐整、装备齐备、威风凛凛、气吞山河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似乎在向我们展示秦始皇当年无往不胜的浩荡军队,显示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盛和文明。”(板书课题)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并对每一句话的内容做简要的提问和说明,帮助学生了解秦朝和汉朝分别是我国历史上的第几个朝代。
3.理解与计算。(1)让学生查看教科书上的历史年表,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并给予说明解释。(2)请学生计算一下秦朝至汉朝共经历了多少年。(3)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明确谁是谁非,应借此介绍公元纪年的计算方法:以公元1年―――公元元年为纪年开始的标志,由元年向后推算,称为××年。由元年向前推算,称为前××年。每十年为一个年代,每百年为一个世纪。请学生想一个办法,用一个图表来表示公元纪年的方法,并想一想它与数轴有什么不同(无零);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其间共相距多少年(325年);秦朝至汉朝共经历了多少年(440年)。
4.讲解与思考。教师提问:“你能从课题中看出,秦汉440年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吗?”(统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3页上面的课文后,简单讲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然后出示战国七雄分布图,并做讲解:“秦王嬴政继位时,与秦国并立存在的还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他运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一举统一了中国。”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叫“第一个”“统一的”。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多民族”和“统一”的意义。(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秦汉时期都是统一的国家。)
5.模拟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项内容(文字、货币、度量衡、道路等)讨论统一的意义,并准备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品表演等形式把讨论的结果表现出来。并组织学生讨论:“统一有什么好处?不统一行不行?你能从教科书第32页的故事和大家的模拟表演中得到答案吗?不统一文字行不行,统一有什么好处?”(统一结束了战争的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而安定的社会才能够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
6.讲解与讨论。请学生讨论秦始皇名字的由来。教师可做如下补充:“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觉得如果再用王等称谓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认为自己统一了天下,功绩卓著,„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就将两者合二为一,叫做„皇帝‟。他自认为是第一个皇帝,历史称他为„始皇帝‟。虽然,秦始皇自称是第一个皇帝,以后二世、三世、万世一系,子子孙孙传下去,可是,秦朝只经历了15年就灭亡了。”
7.思考与评价。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3页乐乐的话,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秦始皇。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教科书第33页教师和乐乐的话展开讨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发言,客观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的统一,使中国结束了连绵不断的战争。由于没有战争,人们的生活安定,社会财富可以积累,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秦始皇还有另外一面,即他是一个非常残暴的统治者。)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进行巡视,并用上面括号中的要点加以启发,鼓励他们在发言中加以论证。教师应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8.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汉武帝在汉朝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汉武帝时期的一些历史人物,感受汉朝的强大。
3.感受苏武、张骞为沟通民族友好、促进中外交流而忠贞不渝、坚毅顽强的开拓精神。〖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汉武帝以及汉武帝时期著名历史人物的史料。〖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我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汉族使用的文字亦被称为汉字,由此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汉朝的强势鼎盛对后世影响至深。汉朝产生了许多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其中尤以汉武帝最具代表性。汉武帝凭其雄才伟略,使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诸多方面开创了新纪元。”
2.交流活动。教师引导:“同学们在课下都搜集了有关汉武帝的材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关于汉武帝时期的史实与故事,然后各小组向全班做汇报。
3.故事会。“汉武帝时期有不少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你都了解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呢?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学生介绍有关司马迁、张骞、霍去病、张衡、蔡伦等历史人物的情况。
4.阅读与讨论。在学生阅读“不辱使命的苏武”一文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苏武出使的目的是什么?他为此付出了多少年的代价?你认为他值得吗?”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你知道张骞吗?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地作补充。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主题二:野蛮与文明
血与火的时代
〖教学目标〗
1.知道在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探险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
2.学会全面地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
3.粗略了解一些著名的探险事实。〖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提问学生有关哥伦布、麦哲伦的内容,请他们就自己了解的内容进行发言。教师应肯定学生的发言,并告诉他们在今天的课上将会了解得更多。
2.探究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6页的课文。教师强调:“课文告诉我们,欧洲有大约1000年左右的时间是处于宗教统治之下的,发展非常缓慢,也相当落后,但是到了14―15世纪开始发生变化。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就是重要的标志。为什么他们的探险那么著名,一直到今天还被人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行探究。”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引导他们得出括号中的结论,鼓励他们在讨论中参考教科书。教师还可以将地球仪或自制的代用品发给学生,鼓励他们在思考和发言时利用地球仪。教师也应充分地利用地球仪启发学生。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得到了什么结果?(“发现”了美洲大陆,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发现要加上引号?(因为美洲大陆本来就存在,只不过当时的人们不知道。)教师可以参照资料库的有关内容对这两位探险家做简要介绍,并注意对学生在导入活动中的发言做补充或修正。
“海洋不再是障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过去人们对于自己居住的陆地以外的地方并不了解,不知道海洋的另一端是什么,也很难直接与居住在遥远地方的人们相互交往,但是在哥伦布和麦哲伦的伟大探险之后,人类可以在海洋中航行,往来于各个大陆之间。)
在哥伦布、麦哲伦之前,各个洲居住的人们有没有来往呢?是怎样来往的?(有来往,主要是通过陆地上的道路。)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到中国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带到了阿拉伯国家,然后又带到了欧洲,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比较一下陆地交流与海上交流有哪些不同?(利用地球仪,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首先,使得交流更加方便、直接,比如,从中国到埃及、从中国到欧洲、从欧洲到印度都是不可能直接到达的,因此往往要通过许多国家一次次交易,价格会越来越贵,而且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有战争,交流很容易中断。其次,用来交换的物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没有火车、飞机的时代,一艘木船也可以运送几千千克的物资。但如果是陆地交流,只能用马、骆驼等,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又如,速度加快。过去骑马每天最多走几百里,而且晚上必须休息,而在海上只要几个人轮流工作就可以昼夜航行等。)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像。
海上交流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参考教科书第46~47页的内容得出答案。
为什么本课题的名称是“血与火的时代”?(欧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掠夺财富、贩卖奴隶、不平等交易、侵略等,给非洲、美洲、亚洲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3.教师总结要点,布置家庭作业。
唐朝盛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2.知道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唐太宗的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是什么时候?盛世的唐朝是怎样一种状况?”教师简介:唐朝(公元618―917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
2.讨论与讲解。学习有关唐太宗的内容,全班交流:“关于唐太宗,你知道多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的补充说明:
李世民被称为中华帝国的千古一帝,为唐朝的第二位君主,他是高祖李渊的次子。唐太宗即李世民,“世民”的含义是“济世安民”。
唐太宗受到历代帝王将相和百姓的推崇与赞美。唐太宗在位共23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当时世界上领先地位。
3.探究与交流。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关于唐太宗的简单介绍,并通过以下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从这篇短文和你从其他地方了解到的,你能否说出唐太宗治理国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吗?你最欣赏他的哪些地方?为什么?你怎样理解„皇帝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也能把船打翻‟这句话?你怎样理解„任人唯贤,取人之长‟这句话?它有什么好处?”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故事。教师提问:“什么叫„纳谏‟?什么叫„进谏‟?(谏,是意见、主张,臣子对皇帝提意见叫做进谏,皇帝倾听意见叫做纳谏。)什么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你觉得魏征这句话有什么道理吗?在你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事情由于„兼听‟带来了好的结果,哪些事情由于„偏听‟而造成了不好的结果?魏征常常顶撞唐太宗,而唐太宗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把他比做自己的一面镜子,从中你是否体会到了唐太宗与众不同的地方?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4.教师总结:“由于唐太宗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布置家庭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长安城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唐朝的强盛。
2.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通婚的历史史实,理解民族融合的意义,进一步感受唐朝在民族友好交流中所体现出的强盛。
3.初步理解交流对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4.提高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政区图。
2.教师了解学生以前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的以及通过其他渠道所了解的有关唐朝的知识,以便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利用。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引导:“有谁见过北京古城的照片或者图画?北京古城内的布局有何特点?北京古城是明清时期修建的,但你知道吗,它是仿照唐朝的都城长安城修建的。”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呈现的长安城结构图,并提问学生:“它与你知道的北京城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请学生阅读课文,并提问:“长安城的特点是什么?宫城和皇城各是什么地方?西市、东市各是什么地方?从中你看到长安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唐人街‟,那里是海
外中国人集中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由于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地位非常高,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人”,现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也说明了唐朝的对外交往是很频繁的。)
3.探究与思考。“你能通过教科书第40~41页所出示的资料,说明唐朝对外交往的情况吗?”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教科书所提供的资料,说明当时的唐朝都与哪些国家有来往;引导学生从图片和图表中寻找答案。例如,留着大胡子的阿拉伯使者、铜镜上的地中海风格的花纹、琵琶上的波斯风格图案、有胡服(少数民族服装)特点的唐装,以及“主要外国使团入唐次数一览表”等都是学生探究的资料。教师可出示世界政区图,引导学生查找与唐交往的各国的位置,并让学生在这些位置上做出标记(可用颜色鲜艳的红纸),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唐朝在当时世界中的显赫地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广泛的交往给双方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4.阅读与思考。教师可通过示意图和“不怕艰辛的文化使者”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教师提问学生:“读了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的故事,你怎样评价鉴真?”教师应注意从鉴真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传播世界上最先进的唐朝文化所做的贡献等方面加以引导。
5.自由讨论:“关于文成公主,你们又知道多少呢?文成公主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唐朝不仅对外交流频繁,而且也注重与各少数民族进行友好往来和交流,文成公主入藏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6.教师小结。通过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以及繁荣的情况,强调交流对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布置家庭作业。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繁荣昌盛的唐朝文化。
2.感受和体会唐朝文化的发达。
3.在某个方面加深对唐朝文化成就的认识。
〖教学准备〗
1.教师就教科书出示的内容,搜集有关唐朝文化的资料。
2.了解学生此前学过的或了解的有关内容,如语文课中学过的唐诗等知识。〖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引导:“前几节课,我们分别从唐朝的政治、经济、国际交往等方面了解了唐朝的强盛,那么,唐朝的文化是怎样的呢?教科书第43~44页向我们展示了唐朝文化发展的一些情况,其中有人物、艺术、书法、诗歌等,请同学们分成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探究,也可以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进行选择,并准备在下次课上向全班做介绍。”
2.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巡视,并适当地进行启发。教师应提醒学生写出提纲。还应特别注意的是,对于需要在课后补充的内容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应鼓励小组成员全员参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选择,或者由教师指定。(1)欣赏敦煌壁画。(2)欣赏颜真卿书法。(3)探究筒车:作为一种农业灌溉器械,它是怎样发挥灌溉作用的?教师可适当地补充资料,例如,用水力来推动,大大节省了人力与畜力,是古代少有的“自动化”机械。它能够把水提高到33米高的地面进行灌溉。如果将两部筒车相接,就可以把水提高到66米。这在古代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而且它的结构又如此简单,对许多地高水低地区的作用尤为显著。这个筒车的动力,既可以是人力或畜力,在具备较高流速与较大水量的地区也可以是水力。(4)赛诗会:学生可以做简单的道具、服饰,仿唐人吟诗。既可以小组先排演,然后向全班做表演;也可以个人参赛,比一比谁背的诗多;还可以通过配画的形式来展现。请学生自己定评比条件、评比规则。(5)阅读陆羽写的《茶经》,讨论饮茶的习惯和历史。(6)阅读“大度的娄师德”一文,并提问学生:“你欣赏娄师德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4.教师总结。对于唐朝在文化上多方面的灿烂成就做简要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世界在发展,生活在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区别。
2.初步体验和认识工业化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3.学习运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工业化,认识中国的近代史。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简单调查学生对于本课有关内容的了解程度,特别是深度和准确度,以便把握教学的分寸。〖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谈一谈对爱迪生的认识和了解,并比较与教科书上的介绍有什么不同。
2.自由讨论。肯定学生对爱迪生这位科学家的了解,并告诉学生,爱迪生是对工业革命以及后来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8页的课文,并提问学生“什么是工业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化。
你们穿的鞋子、衣服是从哪里来的?(工厂制造出来的。)
在工厂里是怎样制造的?(工人用机器生产出来的。如果有的学生了解有关情况,请他们讲一讲生产流水线等情况。)
那么,在人类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一直是这样的吗?在古代,人们是怎样得到鞋子和衣服的?(自己制作或者由鞋匠、裁缝制作。今天虽然也有,但却很少。)
自己制作与用机器制作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利用机器制作,效率会大大提高,产量可以大幅度提高,还可以降低成本。)教师告诉学生:“鞋匠、裁缝是靠自己的技术用手工生产鞋子和衣服的,因此人们把这种生产叫做手工业。工业化,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的手工和技术进行生产,它的标志之一就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在蒸汽机之后,人类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明,而且有许多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科书上有两个年表,列举了一些发明,下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
3.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从年表中选择一或两项发明进行讨论:它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教师巡视并适当地提供帮助,提醒学生向全班汇报时要以具体的问题来说明。比如:一位鞋匠一天做一双鞋子已经是很快的了,如果采用蒸汽机带动机器,会怎么样;过去纺线用小纺车,一天纺的纱不够做一件衣服的,如果用纺织机呢;没有天花疫苗时,一旦天花流行会怎么样,等等。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进行评价,强调工业化对人类进步的意义。布置家庭作业。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学生对上次课学习的感受。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然后相互议论一下。教师强调:“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现代化的城市,就像课文中所说的,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就是社会发展的中心。现代化的城市给人们带来了与古代完全不同的生活。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2.头脑风暴。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9页和第51上方的几幅照片及说明,然后讨论和评价。教师通过问题进行引导:“这些变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是怎样的?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引导他们懂得,工业化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富裕和方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问题与苦恼。
3.探究与思考。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2页“在同一时期中”的内容,然后让他们以自由发言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这两组图片反映了什么?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第六单元 向人民英雄致敬
〖单元概要〗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旨在通过对1840―1949年100多年间中国社会变迁历程的学习,通过感受、搜集资料、进行探究等学习方式,对我们伟大祖国近现代史有比较全面的初步了解,从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两个方面形成认识,从而由衷地产生爱国的情感,产生民族
自豪感,以及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与热爱。
本单元通过五个主题引导学生学习。首先,通过“勿忘国耻”的学习,知道1840年以后我国遭受列强的欺凌和所蒙受的耻辱、危害,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知道列强的强盗行径,了解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振奋民族意识。其次,通过“觉醒的中国人民”的主题学习,知道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豪迈气概;知道许多仁人志士苦苦追寻救国之路,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再次,通过“光辉的历程”的主题学习,知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才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帮助学生了解人民军队的建立、成长,突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了千难万险,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挽救了革命。接着,通过“黄河在怒吼”的主题学习,知道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8年顽强艰苦的抗日战争,为我国人民不屈不挠,反奴役、反压迫的民族精神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感到自豪。最后,通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主题学习,知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英勇奋战,经过艰苦卓绝、顽强奋斗的斗争历程,才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革命先辈们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对革命先辈产生深深的敬意;学习革命先辈们的光辉事迹,树立奋发图强的志向;体验和感悟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揭开了新的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树立国家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单元目标〗
态度 通过学习和探究,感悟到许多仁人志士苦苦追寻救国之路,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千千万万的人民英雄为了国家的独立、解放,为了民族的复兴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斗,对他们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怀有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学习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崇敬革命先辈,振奋民族意识,为我国人民不屈不挠、反奴役、反压迫的民族精神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能力 能够进行简单的调查、探究活动,学习搜集、处理和利用资料,提高使用地图的能力,在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知识 知道我们祖国近百年来蒙受了空前的耻辱、欺凌的重要史实,以及在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奋斗中出现的人物、事件、过程。
知道近代以来,面对清王朝的压迫剥削,面对列强的欺凌和所蒙受的耻辱,中国的仁人志士苦苦追寻救国之路,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知道中国共产党的艰苦斗争,以及对中华民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主题一:勿忘国耻
走访遗迹看历史
〖教学目标〗
1.知道帝国主义对中国野蛮侵略的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斗争,以及英雄人物的事迹,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教学准备〗
1.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1840年以后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电影《甲午海战》的VCD。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检查复习。“上一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请你们说一说《南京条约》的内容。”
2.导入。“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由于列强无耻而且凶残地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遭受了空前的耻辱,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的民族,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尊严,面对强权,无所畏惧,开展了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在鸦片战争中就出现了林则徐、关天培和三元里抗击英国侵略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
民族英雄和感人事迹。在这以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
3.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9页的图片。“在当时中国的国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这座历时150多年修造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以其优美的风景、精良的建筑、丰富的收藏著称于世,被誉为„万园之园‟。但是,在140多年前的1860年,英法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后攻陷了大沽口炮台,占领了天津,直逼北京。10月18日,在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英法联军在连续两天疯狂地抢掠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之后,又焚烧了中华文明的瑰宝,毁灭了这座综合了中西建筑艺术,聚集了无数古今艺术珍品,全世界少有的壮丽宫殿,制造了一场人类文明的大劫难,犯下了万劫不复的罪行。”
4.同桌阅读。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9页小文的日记“凭吊圆明园”,然后以同桌为伴,观察该页圆明园西洋楼残景的照片,并与左下角的原景观图进行比较,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请几组同桌发表意见。
5.教师总结:“在国家强盛的时候,我们有能力创造一个建筑奇迹。当国家衰败的时候,我们连保护它的资格和能力也丧失了。国家的强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关系到祖国文化财富的命运,我们应该牢记国耻,树立振兴中华的志向!”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我们都知道,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这以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火烧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日本也不甘人后,1894年对中国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0页下方有关邓世昌和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的课文。让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他们对于这场战争以及邓世昌事迹的了解。
教师讲述:“日本一直蓄谋侵略中国,经过周密策划,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袭击了正航行在黄海大东沟的中国北洋舰队,北洋舰队被迫应战。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指挥中国将士英勇战斗,士气高昂。战斗中,丁汝昌身受重伤,却仍然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全舰将士奋勇杀敌,多次击中日本军舰。在致远舰多处受伤、已被敌舰击中起火、炮弹已经打完的情况下,邓世昌和官兵没有丝毫退缩,他对大副说:„倭舰专恃吉野(日军主力舰),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他下达命令开足马力,对准日军主力舰冲去,准备一举撞沉吉野舰。邓世昌大声激励将士:„我们从军就是要保卫国家,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我们就是死了,也要表现出我们海军的军威,保国的时刻到了!‟看到这种情况,日军被吓坏了,边逃跑边施放鱼雷。致远舰被鱼雷击中炸裂,邓世昌和全舰250名将士同时壮烈牺牲。黄海大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中国北洋水师广大官兵英勇奋战,重创日军,使日舰向南退去。”
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电影《甲午海战》的片段。
3.讨论。“邓世昌和致远舰全体官兵在黄海大海战中壮烈牺牲是一种什么精神?”(爱国主义、民族气节、舍身卫国等精神。)
4.阅读教科书第60页上部乐乐的作文。
5.教师总结:“但是黄海大海战之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奉行妥协投降政策,面对日军的侵略节节溃败,1895年4月被迫签订了屈辱卖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海战虽然失败了,但是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人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一直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而英勇斗争。”
屈辱的条约 〖教学目标〗
1.知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2.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历史危机。
3.思考中国富强的道路和途径。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
略,英法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日本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加上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没有一次战争不以中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就是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中国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
2.阅读教科书第61页和第62页上部的课文及插图,了解《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的卖国条款。
3.教师讲授:“尤其是1900年6月,英、法、俄、德、意、奥、美、日组成了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8月又攻占了北京,与清政府勾结在一起,疯狂地镇压了英勇奋战的义和团运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之后,各列强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更是把中国社会进一步推向了灾难的深渊。”
4.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2页表格第三栏中的内容,了解《辛丑条约》规定了哪些屈辱的卖国条款。同桌之间讨论:“当时,清政府一年的收入约8000万两白银,全国有4亿多人口,算一算,要还清《辛丑条约》的赔款,每个中国人要负担多少?”5.课堂练习作业。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体会,完成教科书第62页的作业。
6.小组探究。分小组阅读教科书第63页的时局图,讨论其中的含义,思考这幅图说明了什么。教师巡视并适当帮助学生。
7.全班交流,各小组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予以补充。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言而喻――指时局图显示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瓜分中国的野心;一目了然――指时局图表明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8.教师总结:“19世纪末,列强加剧了对中国的疯狂掠夺,纷纷在中国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妄图瓜分中国,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在危机关头,中国人民逐渐觉醒,不间断地进行着顽强的探索,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主题二:觉醒的中国人民
天下为公
〖教学目标〗
1.了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英雄事迹,崇敬革命先辈,振奋民族意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2.知道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教学准备〗
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一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的疯狂侵略和一系列丧权辱国屈辱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国力越来越衰败。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许多仁人志士苦苦追寻救国之路,但大多以失败告终。但有一位革命者从来没有气馁,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最终领导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他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4页的图片和文字,向学生介绍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及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无数革命志士献出了生命,他们的事迹不仅仅是历史,而且鼓舞着无数的后人。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民主革命英烈的事迹,如陆皓东、鉴湖女侠秋瑾、林觉民等。
3.教师讲述:“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和武昌的新军在湖北武昌发动了起义,取得了胜利,清王朝土崩瓦解了。1911年是中国农历辛亥年,所以这次革命被称做„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到南京开会,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并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教师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武昌起义图”。
4.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和图片,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讨论:孙中山先生题词的“天下为公”的含义;建立民国以后,废除了哪些封建传统,开创了哪些新的社会风气;除了教科书上呈现的内容以外,还知道哪些内容。(例如:废除磕头礼,改行鞠躬礼;废除拱手礼,改行握手礼;大力开办学堂;解放妇女,妇女可以进入学堂读书受教育,可以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废除缠足等。)
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进行补充。
5.教师总结。
五四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反对封建势力出卖中国主权的革命运动。
2.体验和感受革命先辈英勇顽强的斗争意志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教学准备〗
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五四爱国运动的时代背景、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国的仁人志士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寻找一条民族振兴、救国救民之路,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可是不久,孙中山先生领导取得的革命成果就被袁世凯篡夺,在帝国主义的挑唆和支持下,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潭。在中国的广阔大地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使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水火之中。”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第二段课文,教师要注意讲清以下要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意、奥三国为了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发动的一场肮脏的战争。(2)当时中国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且是“战胜国”。(3)战后在法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实际上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一次分赃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却反而要把战败国德国在我国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4)当时的北洋政府中的亲日派卖国贼竟然命令中国代表在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5)消息传到了国内,举国上下群情激愤。
3.小组讨论:“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能够向中国提出如此无理的要求?”
4.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的后三段课文。教师可以把参加五四集会的群情激愤的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故事补充介绍得详细一些。
5.小组讨论:“五四运动的壮举说明了什么?”然后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交流,教师主持。讨论后,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右下方“豆博士”的话,知道我国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既是为了对1919年青年学生爱国壮举的纪念,也是要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永远铭记这次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
6.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并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五四运动图”。主题三:光辉的历程
红旗飘飘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创建革命武装的过程。
2.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热爱解放军的教育。
3.感受老一辈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教学准备〗
1.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蒋介石叛变革命、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歌曲录音:《打倒列强》《工农兵联合起来》。〖教学活动及过程〗
1.检查复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地点?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导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广泛发动了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香港海员罢工,并最终取得胜利;领导广东、湖南许多地区组织了农民协会,开展反对土豪劣绅和减租斗争,农民运动蓬勃展开,毛泽东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孙中山先生接受了共产党的帮助,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东国民政府开始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革命势力很快从广东扩展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播放并学唱北伐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打倒列强》。
4.教师讲述:“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北伐战争的巨大胜利和革命的迅速发展吓坏了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他们选择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作为代理人,在1927年4月12日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革命者,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但是,面对敌人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
5.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70页的图片和课文,教师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南昌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8月1日凌晨,共产党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国民革命军2万多人,在江西南昌发动起义,向敌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全部歼灭了南昌的守敌1万多人,使南昌城飘扬起革命的红旗。)
南昌起义胜利后又发生了什么?(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按照计划,撤出了南昌城,并向广东进发,准备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积蓄力量,再次北伐。)
八一南昌起义意味着什么?(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革命军队。)
为什么我国把八月一日定为建军节?(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武装建立的日子,把八月一日定为建军节是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
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南昌起义图”。
在南昌起义后不久,又发生了什么?(中国共产党又在湖南农村举行了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之后又发生了什么?(起义的队伍开进了江西井冈山地区。)
为什么要到井冈山?(毛泽东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去,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因此选择了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是怎么一回事?(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什么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革命的星星之火终于发展为燎原之势。)
5.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70页的图片和课文,同桌之间通过讨论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知道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上“八一”的含义,认识我国威武之师的军旗、军徽。
6.教师总结。
第三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一、教材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下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每个单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目标:
1、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懂得勤劳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培.人人争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懂得讲文明,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树立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信心,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4.、自尊自爱,不骄傲自满,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不为小事生气.。
5、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6、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明白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及时的发现并改正班里学生的不良思想。
难点: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额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现实生活中举一反三。
四、教学措施: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之间的多元,维式对话。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 “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五、教学进度表
第四单元
我是小小主人翁
16课时 主题一
爱护集体荣誉
6课时 主题二
学做集体小主人
10课时 第五单元
历史告诉我们
9课时 主题一
从统一到鼎盛
6课时 主题二
野蛮与文明
3课时 第六单元
向人民英雄致敬
25课时 主题一
勿忘国耻
5课时 主题二
觉醒的中国人民
2课时 主题三
光辉的历程
4课时 主题四
黄河在怒吼
9课时 主题五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5课时
第一单元
我是小小主人翁
主题一:爱护集体荣誉 第一课 感受集体的温暖
教学目标:
1.懂得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温暖的班集体。
2.养成自主管理、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
3.感受集体温暖,进一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教学准备:
1.教师事先搜集、了解所教班级内师生间、生生间互敬、互爱、互助的事例。
2.可以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开展尊敬和感谢老师的活动。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插图和文字“真情互助”。教师提问:“张明走到台前给大家鞠躬时,可能想到了什么?”(对全班同学深深的感激,为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感到温暖。)
2.全班讨论。教师引导:“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班集体里?为了将我们的班集体建设成优秀班集体,大家应该如何去做?”请学生自由发言。
3.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班级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友好交流与合作是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如果哪个同学有困难,大家都来关心,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大家都会感到很温暖。在你生活的班集体里有没有发生过‘真情互助’的感人故事?”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给予他人帮助的快乐和得到他人帮助的喜悦上,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班集体的可爱之处。
4.阅读与讨论。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小文说的一段话。教师引导:“老师是我们班集体的一员,为了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班主任老师时刻都在关心、爱护着我们。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师,让老师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呢?教科书上的同学们做了一件事,让我们来看一看。”请学生边读教科书第3~4页的文字边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进行引导:“同学们准备搞些什么样的活动?他们是如何做的?你们对他们的活动计划有什么意见?你们对这样的活动有什么设想和建议?”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第二课
在集体中成长
教学目标:
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3.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教学准备:
1.了解班级同学关系的状况。
2.了解班级遵守规则的状况。
3.了解近期班级中是否产生过矛盾,后果如何。
4.根据上面了解的情况,请一些同学写下自己的“心里话”。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引导:“作为集体的一员,同学都愿意为集体做好事,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2.阅读与讨论。教师引导:“今天,我们不仅要解决教科书中‘红领巾信箱’中提到的问题,还要打开我们班的‘心里话’信箱,并在下节课召开‘我的心里话’发布会。让我们先从教科书中乐乐所在班级同学的来信开始吧!”
教师请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5~6页上同学们的“苦恼”,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体会。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懂得在班集体中,同学间应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3.小组探究。教师拿出课前搜集到的同学中的“心里话”,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也可以让各个小组阅读事先准备好的故事,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教师在巡视学生的讨论时,应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的妥当性。
4.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发布会做好准备。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心里话”发布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说“心里话”,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说解决的办法,同时引起全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3.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和总结。
第三课 展示集体的智慧
教学目标:
1.知道集体的成功与荣誉必须依靠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2.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初步知道设计徽章及网页标识的一些常识,通过设计班徽,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学准备:
学生进行设计活动需要的白纸、彩笔等用具。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了解学生网上学习的情况,并让几名学生谈一谈他们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体会。
2.阅读与讨论。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页的文字,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制作网页标识?制作网页标识有什么要求?”
3.欣赏与探究。让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7页的文字和插图,并对书上的标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提问学生:“怎样才能制作出好的网页标识?”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达成以下共识:应该能够反映出本班的特点,代表班集体的团队精神;还应该设计得美观大方等。
4.讲解与练习。教师说明:“设计网页标识可以借鉴旗帜和徽章的制作过程与方法,它是依靠集体智慧完成的。一个好的图案,往往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出来的,而且大多曾经做过许多次的修改,使之不断完善。”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7页和第8页的练习,帮助学生通过了解旗帜、徽章的制作过程及涵义,进一步感悟到应该如何设计网页标识。
5.小组准备。让学生欣赏教科书第8页的网页标识。在欣赏之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协商,为班集体精心设计自己满意的网页标识。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当提出自己的建议。
6.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下次的交流做好准备。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相互交流做准备。
2.全班交流。通过各小组的相互交流与评议,评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
3.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四课 我为集体添光彩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乐于为集体做贡献。
2.学会观察与思考,为集体的进步出主意想办法,培养主人翁责任感。教学准备:
1.动员学生搜集经常为班集体服务的同学的事例。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学生在各项集体活动中的照片或影像资料。
3.与班主任老师联系,了解班集体存在的主要不足。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展示或播放集体参加比赛活动时的照片或录像。教师引导:“集体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为集体添光彩呢?”
2.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0页乐乐和教师的对话,并讨论“班集体需要做的事情”“我能为集体做的事情”,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并尽自己的所能为集体贡献力量。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为集体服务,除擦黑板、摆桌椅、出板报、向学校广播站投稿、为同学解答学习上的问题以外,还有哪些?”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讨论教科书第10页的四个问题,并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导,特别是帮助学生分析“很少有人做的原因”,认识到关心集体需要坚持,需要付出。
4.自由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讨论班集体的优点与不足,并为争当优秀班集体提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归纳整理,要帮助学生具体而准确地思考和认识自己班级的实际状况、与优秀班集体的差距、为了争取优秀班集体应当做些什么等。
5.教师总结:“建设一个好的集体,为集体添光彩,人人有责。今天,许多同学为集体提的建议都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相信在每个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集体会更加进步。”
主题二:学做集体小主人 第一课 自主选举班委会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民主选举。
2.了解民主选举的基本程序。
3.初步感受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形成积极的现代民主参与意识及能力。
4.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教学准备:
1.教师就学生自己参加的选举活动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了解该班级以前班委会产生的情况,本校或其他学校是否有过先例,学生对此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映,选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等,并做好应对准备。
2.如果本校曾经有过民主选举产生班委会的先例,教师最好能够请有关的学生“现身说法”做介绍,并事先了解具体情况、效果,对介绍提出适当的要求。这种做法要比由教师介绍更为理想。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2页的课文,然后提问学生:“我们班从前的班委会是如何产生的?你们对自己选举班委会有什么看法?”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全班讨论。教师引导:“由同学们自主选举班委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全班同学都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并得到锻炼。但自主选举也是一件有一定难度的事情,所以今天我们就进行专门的学习,看看应当如何进行民主选举。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12~13页,看看为了把班委会选举活动搞好,教科书上的同学们都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请学生自由发言。(他们征求了老师的意见,请教了高年级同学,进行了专门的讨论,确定和公布了班干部的职务和职责,产生和通过了专门的选举程序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讨论中反映出来的学生的疑问做进一步说明,比如为什么要按照程序进行(保证选举的公平和公正)等。
3.小组活动。教师布置任务:“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自主选举这种形式,我们要在下次课上模拟进行选举活动。今天小组活动的内容,就是为这次模拟活动制定一个选举程序。请同学们参照教科书第13页上的程序,每个小组也提出一个选举程序。既可以采用教科书上的程序,也可以有所改变,但每个小组必须提出自己的理由。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选举程序,提醒他们参考教科书及教师提出的要求。
4.全班活动。每个小组介绍本组提出的程序,并说明理由。教师说明:“下面,根据教科书上的程序和每个小组的程序,通过全班讨论,我们确定一个正式的选举程序,下次的选举将按照同学们自己确定的程序进行。”
第二课 每个同学的权利
教学目标:
1.体验并思考民主选举的完整过程。
2.懂得成为被选举者和选举者都是自己的权利。
3.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教学准备:
1.教师根据上次课确定的选举程序做好相应的准备。
2.与学校及有关教师商量,最好将2个课时连排,以保证活动一气呵成。
3.请自愿的学生帮助制作票箱、选票。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检查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
2.模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按照上次课确定的程序进行班委会选举。教师应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环节,并适时地在活动中穿插讲解和讨论,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候选人提名。可以给学生一些酝酿时间,要将所有被提名人的名字都记录下来,可以写在黑板上。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是否同意所有的同学都有资格成为候选人,提名自己对不对等。竞选演说。包括候选人向大家做介绍,以及回答大家的问题。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竞选演说应包括哪些内容(准备竞选什么职务、自己具备什么条件、如果当选准备怎样工作等),怎样才是好的竞选演说,竞选演说对大家最后投票会有什么影响等。
投票表决。可以先研究讨论教科书上投票选举的过程,选举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等,然后由教师引导进行投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填写选票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投票 每个学生将自己填写好的选票投入选票箱;计票人在黑板上按照选票格式写出班委会的各项职务,以及相应候选人的姓名。
唱票 监票人和唱票人一起唱票,计票人根据唱票人所报姓名在黑板上候选人姓名下计数,可用“正”字表示。
统计 监票人和唱票人协助计票人统计每位候选人的得票数,并标出每个职务得票最多的人。
宣布结果 应说明每个人的得票情况、选举是否有效、最终的当选者是谁等。例如:“根据大家投票的结果,新的班委会产生了,他们是„„我们要向模拟活动中产生的班委会同学表示祝贺。虽然是模拟活动,但大家都很投入,也很认真。活动是模拟的,但同学们的收获却是真实而丰富的。”
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为什么要分别有监票、唱票和计票,选票为什么不记名,等等。
5.教师小结。
第三课 大家都来参与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2.学会思考集体发展的得失。
3.增加对集体的责任感。
4.提高对于班级事务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
1.与班主任老师联系,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以便所做的准备工作具有针对性。
2.帮助新当选的班委会(模拟的同样)准备班集体建设计划。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上方的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做好班级工作,仅仅选出班委会是不够的,不能只依靠班委会的几个人,而要靠大家的参与。今天,新的班委会和所有的同学一起,来探讨如何做好我们的班级工作。”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19页的内容,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讨论。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你们认为教科书上新的班委会的计划怎么样?你们对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提出的补充和反对意见怎样看?你们对小文提出的问题怎么看?咱们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你们怎样理解老师关于权利所说的话?”
3.介绍与提问。请新当选的班委会向全班公布自己制定的计划。在介绍过程中应允许其他同学就不明确的方面提出问题。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计划,并对计划提出具体意见。学生提出的意见应 当明确具体,修改和补充均可。
5.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讨论的结果,班委会成员做记录。
6.教师总结。
第四课 社区民主生活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知道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是农村和城市共同的发展方向。
2.了解直接选举所带来的各种积极变化。
3.进一步增进对于民主选举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教学准备:
教师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分别了解村委会或居委会直接选举的情况。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前几节课,我们通过大家提名、大家投票的方式选举了班委会。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地方也通过这样的方式选举带头人?(村委会和居委会)同学们还共同讨论了班级建设的计划,这就是‘民主管理’。不过,班集体的民主管理不仅是讨论计划,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究竟应当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人们是怎样做的。”
2.讨论活动。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0~23页,然后提问:“虎子的来信与乐乐和他的同学们的调查都提到民主管理的方法,具体有哪些呢?”引导学生参照教科书里面所提到的具体事例来说明,比如,村委会的通知说明了遇到大事要大家共同讨论,不能几个人说了算;村委会的账目公开,是接受大家的监督,可以避免乱花钱;自己制定道德公约,能够促进村民自我约束,等等。
3.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村委会和居委会采用的方法,哪些是在班级里进行民主管理可以采用的;教科书上乐乐和他的同学们从居委会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怎样做等。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推举代表介绍讨论的结果,其他组员可以做补充。教师通过评价,鼓励学生付诸实践。
5.教师总结。
第五课 人民的代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共和国、公民、人民代表三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3.知道人民代表是代表人民利益的。
4.初步了解人民代表的工作方式。教学准备:
1.教师应就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专门的学习和了解。
2.教师应当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人民代表,并与其联系,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3页上方的课文。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共和国”“公民”“人民代表”三个概念,请学生就自己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判断正确与否。教师应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就是要帮助他们深入认识和理解这三个概念。
2.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讨论上述三个概念。
共和国 “是一种国家性质,即国家是什么样的。除了共和国,还有其他体制的国家,如封建国家。我们国家几千年来一直是封建国家,而共和国是没有皇帝、国王的国家。封建国家是属于君主的,共和国则是属于人民的。”
公民
“在封建国家,国家的主人是皇帝、国王等君主。在共和国,国家的主人是公民。那么,什么是主人?同学们认为主人是什么样的人?”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进行思考,引导他们得出如下意见:“主人是可以做主的人,比如决定各种事情,在家庭里如要不要买房子、买什么样的房子、买什么地方的房子,要不要让孩子参加围棋班,假期是回老家走亲戚还是外出旅游,只有自己家的人才能决定(小学生也是小主人)等,外人不能替家庭的人做决定,这个家庭的人才是主人。又如,有的同学可能养过小猫、小狗等宠物,对于这些宠物,你们就是主人,你可以决定是不是带它出去、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去,决定喂它吃什么、什么时间替它洗澡等,总之替它决定许多事情,甚至决定它的命运―――是不是把它送人等。”
“作为国家的主人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要管理国家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要对国家负责。我们国家的主人是所有的公民,所有的公民都要管理国家,对国家负责。而在封建国家,只有国王或皇帝才能做决定,而且他可以决定所有人的命运。”
“公民怎样管理国家的各种事情呢?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一种,就是自己直接参加投票选举,比如自己选举居委会、村委会,直接参与决策;又如,虎子所在村的全体村民投票决定开办土豆加工厂等;再如,同学们自己也亲身经历了选举班委会的活动,自己投票选出了班旗和班徽。不过,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让每个公民去讨论、决定和投票,是不是可能?”请学生参考教科书进行发言,将他们的意见引导到选举代表的答案上来。
人民代表 “所有的公民都有权利对国家的事情提出批评和建议。但是,我国有13亿公民,不可能所有重大的事情都让大家停下自己的工作去讨论、决定,所以必须选举代表。人民代表就是由公民选举出来,代表公民参加国家或地方管理的人。”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再学习教科书第23页的课文。
3.阅读讨论。教师提问:“人民代表是怎样工作的?”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3~24页,通过提问确认学生基本清楚了学校门口设立安全标志的过程,尤其是小学生和姚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并且用左侧方框中的文字加以强调和概括。
4.小组准备。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任务:“同学们从教科书上了解了人民代表是怎样工作的,我们每个小组在下次课上要完成一个任务,通过模拟活动,表现一位人民代表代表公民对地方或者国家的事情提出建议。”教师应提醒学生参考教科书中提到的姚老师是怎样做的,人民代表工作的基本原则―――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然后让学生准备。教师巡视并为学生提供帮助。每个小组应当有一个同学模拟人民代表,其他同学模拟普通公民。要表现出通过公民向代表反映意见、提出要求、人民代表了解情况、写出提案、告诉公民自己准备怎样在代表大会上提出等完整的过程。教师应提醒学生,要设计好在自己的小组中普通公民是什么人,应当与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和要求一致,比如,农民反映假种子问题、某地居民要求本地的企业解决排放污水问题等。
5.教师小结,对学生的活动做必要的提示。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督促、检查学生模拟活动的准备情况。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本地区的人大代表走进课堂,并就学生在本课时中的活动发表意见,进行评价。教学活动及过程:
1.准备活动。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各个小组为自己的模拟活动做准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检查的结果决定准备时间的长短。
2.模拟活动。学生分小组表现人民代表工作的过程。
3.评价活动。可以在每个小组活动后,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自由发表意见,进行评价,最后教师给出评价意见。教师的评价要针对重点进行。如果能够请到当地的人民代表,可以请他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并介绍自己担任人民代表的情况。
第七课 《“法”在我身边》
教学目标:
1.了解与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法律。
2.知道法律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与每个人相伴终身。
3.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4.知道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权利和义务。教学准备:
教师在课前与学校所在地区的派出所或公安局联系,争取得到支持与帮助。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三年级学习有关规则的内容时,教科书上曾经提到过法律,并有一个简单的解释,现在谁能说一说,什么是规则,什么是法律?”请几个学生回答。(规则是人们共处时共同制定和遵守的要求,法律是最大的规则。)
教师告诉学生:“你们经常从电视、报纸、广播中听到法律这一概念,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关系。首先,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法律与我们小学生的关系。”
2.全班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5页的两幅图画及相应的文字,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加以引导,以便使学生的意见具体准确。比如两幅图中成人的做法对不对,是否违法,哪部法有相关的规定等。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说明和补充。
3.伙伴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5页下方民警的话,并提问学生,是否见到过,或者自己有过民警叔叔提到的小学生违法的行为;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看法。教师给学生一些时间,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请他们发表意见。
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进行评价,解释什么是“训诫”(批评、学校处分等),并鼓励学生今后遵纪守法,做优秀小公民。
4.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法律与小学生的密切关系。布置家庭作业。第二课时
1.导入。请学生欣赏并阅读教科书第26~27页的图画、照片和文字,并提问学生:“这些内容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应肯定学生回答中合理的方面,告诉他们,这节课要学习更多的有关法律的内容。
2.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科书第26~27页的图画和文字,就每一幅图画及文字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这个法律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内容?教师可以逐一提问学生,看他们是否真正明白了,并加以补充、解释和说明。
3.教师强调:现代社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法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律伴随着人的一生,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法律。阅读教科书第27页上方小文的话。
4.阅读与讲解。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
5.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第五单元
历史告诉我们 主题一:从统一到鼎盛 第一课 《秦汉一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理解统一对国家发展的好处。
3.学会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4.学会计算历史年代。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秦朝历史的资料,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介绍文字和照片、秦统一的措施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搜集。
2.战国七雄分布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0页的课文。教师提问:“课文里的问题和赞叹,你 也曾经有过吗?你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吗?下面的图你见过吗?它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交流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知识及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导读图的理解:“这支阵容齐整、装备齐备、威风凛凛、气吞山河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似乎在向我们展示秦始皇当年无往不胜的浩荡军队,显示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盛和文明。”(板书课题)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并对每一句话的内容做简要的提问和说明,帮助学生了解秦朝和汉朝分别是我国历史上的第几个朝代。
3.理解与计算。(1)让学生查看教科书上的历史年表,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并给予说明解释。(2)请学生计算一下秦朝至汉朝共经历了多少年。(3)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明确谁是谁非,应借此介绍公元纪年的计算方法:以公元1年―――公元元年为纪年开始的标志,由元年向后推算,称为××年。由元年向前推算,称为前××年。每十年为一个年代,每百年为一个世纪。请学生想一个办法,用一个图表来表示公元纪年的方法,并想一想它与数轴有什么不同(无零);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其间共相距多少年(325年);秦朝至汉朝共经历了多少年(440年)。
4.讲解与思考。教师提问:“你能从课题中看出,秦汉440年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吗?”(统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3页上面的课文后,简单讲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然后出示战国七雄分布图,并做讲解:“秦王嬴政继位时,与秦国并立存在的还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他运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一举统一了中国。”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叫“第一个”“统一的”。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多民族”和“统一”的意义。(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秦汉时期都是统一的国家。)
5.模拟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项内容(文字、货币、度量衡、道路等)讨论统一的意义,并准备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品表演等形式把讨论的结果表现出来。并组织学生讨论:“统一有什么好处?不统一行不行?你能从教科书第32页的故事和大家的模拟表演中得到答案吗?不统一文字行不行,统一有什么好处?”(统一结束了战争的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而安定的社会才能够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
6.讲解与讨论。请学生讨论秦始皇名字的由来。教师可做如下补充:“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觉得如果再用王等称谓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认为自己统一了天下,功绩卓著,‘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就将两者合二为一,叫做‘皇帝’。他自认为是第一个 皇帝,历史称他为‘始皇帝’。虽然,秦始皇自称是第一个皇帝,以后二世、三世、万世一系,子子孙孙传下去,可是,秦朝只经历了15年就灭亡了。”
7.思考与评价。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3页乐乐的话,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秦始皇。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教科书第33页教师和乐乐的话展开讨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发言,客观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的统一,使中国结束了连绵不断的战争。由于没有战争,人们的生活安定,社会财富可以积累,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秦始皇还有另外一面,即他是一个非常残暴的统治者。)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进行巡视,并用上面括号中的要点加以启发,鼓励他们在发言中加以论证。教师应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8.教师总结。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汉朝是一个强盛的国家。
2.了解汉朝的多方面成就。
3.知道汉武帝和苏武等重要的历史人物。
4.从饮食传统感受古代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以及中华文明的悠久。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让学生背诵历史朝代顺序表,教师提问:“秦朝以后是哪个朝代?算一算从汉朝开始至今有多少年?”教师总结:“历史虽然走过了两千多年,但是,从今天的生活中还经常能够见到汉朝时期的历史对我们的影响。”
2.阅读与理解。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4页老师的话。教师谈话:“面条、饺子这可是我们今天最常见的食物了,你们喜欢吗?面条、饺子的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为什么这两样食物能延续下来,并能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很多民族的喜爱呢?长长的面条虽然‘其貌不扬’,却很快征服了美国人的胃口。在美国报纸的饮食专栏中,大标题写着‘到处都有人吃面,到处都开了面食店’。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食品,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就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美食。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其乐融融。‘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饺时,谁能不赞美我们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呢!”
3.探究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完成的家庭作业,讨论饺子的来历。教师引导:“各种传说虽然不同,但都反映出饺子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你们知道西安的饺子宴吗?虽说仍然 是饺子,不过形、色、味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原材料的选用、制作工艺,到组合方式、吃的方法,都有一些新的发展,增添了不少新的情趣。传统的大众化食品,一跃而成为招待佳宾的高档宴席上的主角。”
4.讲解与思考。教师谈话:“在汉朝,不仅饺子、面条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而且由于小麦的普遍种植,还出现了以小麦为原料的食物―――饼。饼是‘并’的意思,因为以水和面,好像将两者并起来。火烧而食者,为烧饼;蒸笼而食者为蒸饼,即馒头。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中,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始于汉朝。你们知道这么多种面食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吗?农业、水利、农具、技术的发展给农作物的种植带来了变化,使得人们的生活更丰富了。”
酿酒业:汉朝的统一,使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为酿酒业的兴旺提供了物质基础。
手工业: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汉朝丝织技术和纺织机械都领先于世界。从现已出土的汉朝的丝绸看,有的像天上的云霞般灿烂,有的像地上的鲜花般绚丽多彩。据说,汉武帝一年中征集天下的丝绸500万匹,可见丝织业的产量、质量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教师可以以马踏飞燕为重点,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6页有关马踏飞燕的课文,然后向学生介绍: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朝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做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因此,大量的骏马形象出现于汉朝的雕塑和工艺作品中,其中最令人赞叹的就是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
5.教师总结:“汉朝的统一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汉武帝在汉朝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汉武帝时期的一些历史人物,感受汉朝的强大。
3.感受苏武、张骞为沟通民族友好、促进中外交流而忠贞不渝、坚毅顽强的开拓精神。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汉武帝以及汉武帝时期著名历史人物的史料。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我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汉族使用的文字亦被称为汉字,由此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汉朝的强势鼎盛对后世影响至深。汉朝产生了许多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其 中尤以汉武帝最具代表性。汉武帝凭其雄才伟略,使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诸多方面开创了新纪元。”
2.交流活动。教师引导:“同学们在课下都搜集了有关汉武帝的材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关于汉武帝时期的史实与故事,然后各小组向全班做汇报。
3.故事会。“汉武帝时期有不少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你都了解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呢?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学生介绍有关司马迁、张骞、霍去病、张衡、蔡伦等历史人物的情况。
4.阅读与讨论。在学生阅读“不辱使命的苏武”一文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苏武出使的目的是什么?他为此付出了多少年的代价?你认为他值得吗?”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你知道张骞吗?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地作补充。
5.教师总结。
第二课
《唐朝盛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2.知道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唐太宗的资料。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是什么时候?盛世的唐朝是怎样一种状况?”教师简介:唐朝(公元618―917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
2.讨论与讲解。学习有关唐太宗的内容,全班交流:“关于唐太宗,你知道多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的补充说明:
李世民被称为中华帝国的千古一帝,为唐朝的第二位君主,他是高祖李渊的次子。唐太宗即李世民,“世民”的含义是“济世安民”。
唐太宗受到历代帝王将相和百姓的推崇与赞美。唐太宗在位共23年,虽然他在中国历 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当时世界上领先地位。
3.探究与交流。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关于唐太宗的简单介绍,并通过以下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从这篇短文和你从其他地方了解到的,你能否说出唐太宗治理国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吗?你最欣赏他的哪些地方?为什么?你怎样理解‘皇帝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也能把船打翻’这句话?你怎样理解‘任人唯贤,取人之长’这句话?它有什么好处?”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故事。教师提问:“什么叫‘纳谏’?什么叫‘进谏’?(谏,是意见、主张,臣子对皇帝提意见叫做进谏,皇帝倾听意见叫做纳谏。)什么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你觉得魏征这句话有什么道理吗?在你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事情由于‘兼听’带来了好的结果,哪些事情由于‘偏听’而造成了不好的结果?魏征常常顶撞唐太宗,而唐太宗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把他比做自己的一面镜子,从中你是否体会到了唐太宗与众不同的地方?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4.教师总结:“由于唐太宗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长安城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唐朝的强盛。
2.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通婚的历史史实,理解民族融合的意义,进一步感受唐朝在民族友好交流中所体现出的强盛。
3.初步理解交流对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4.提高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政区图。
2.教师了解学生以前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的以及通过其他渠道所了解的有关唐朝的知识,以便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利用。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引导:“有谁见过北京古城的照片或者图画?北京古城内的布局有何特点?北京古城是明清时期修建的,但你知道吗,它是仿照唐朝的都城长安城修建的。”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呈现的长安城结构图,并提问学生:“它与你知 道的北京城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请学生阅读课文,并提问:“长安城的特点是什么?宫城和皇城各是什么地方?西市、东市各是什么地方?从中你看到长安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唐人街’,那里是海外中国人集中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由于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地位非常高,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人”,现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也说明了唐朝的对外交往是很频繁的。)
3.探究与思考。“你能通过教科书第40~41页所出示的资料,说明唐朝对外交往的情况吗?”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教科书所提供的资料,说明当时的唐朝都与哪些国家有来往;引导学生从图片和图表中寻找答案。例如,留着大胡子的阿拉伯使者、铜镜上的地中海风格的花纹、琵琶上的波斯风格图案、有胡服(少数民族服装)特点的唐装,以及“主要外国使团入唐次数一览表”等都是学生探究的资料。教师可出示世界政区图,引导学生查找与唐交往的各国的位置,并让学生在这些位置上做出标记(可用颜色鲜艳的红纸),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唐朝在当时世界中的显赫地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广泛的交往给双方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4.阅读与思考。教师可通过示意图和“不怕艰辛的文化使者”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教师提问学生:“读了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的故事,你怎样评价鉴真?”教师应注意从鉴真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传播世界上最先进的唐朝文化所做的贡献等方面加以引导。
5.自由讨论:“关于文成公主,你们又知道多少呢?文成公主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唐朝不仅对外交流频繁,而且也注重与各少数民族进行友好往来和交流,文成公主入藏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6.教师小结。通过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以及繁荣的情况,强调交流对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繁荣昌盛的唐朝文化。
2.感受和体会唐朝文化的发达。
3.在某个方面加深对唐朝文化成就的认识。教学准备:
1.教师就教科书出示的内容,搜集有关唐朝文化的资料。
2.了解学生此前学过的或了解的有关内容,如语文课中学过的唐诗等知识。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引导:“前几节课,我们分别从唐朝的政治、经济、国际交往等方面了解了唐朝的强盛,那么,唐朝的文化是怎样的呢?教科书第43~44页向我们展示了唐朝文化发展的一些情况,其中有人物、艺术、书法、诗歌等,请同学们分成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探究,也可以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进行选择,并准备在下次课上向全班做介绍。”
2.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巡视,并适当地进行启发。教师应提醒学生写出提纲。还应特别注意的是,对于需要在课后补充的内容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应鼓励小组成员全员参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选择,或者由教师指定。(1)欣赏敦煌壁画。(2)欣赏颜真卿书法。(3)探究筒车:作为一种农业灌溉器械,它是怎样发挥灌溉作用的?教师可适当地补充资料,例如,用水力来推动,大大节省了人力与畜力,是古代少有的“自动化”机械。它能够把水提高到33米高的地面进行灌溉。如果将两部筒车相接,就可以把水提高到66米。这在古代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而且它的结构又如此简单,对许多地高水低地区的作用尤为显著。这个筒车的动力,既可以是人力或畜力,在具备较高流速与较大水量的地区也可以是水力。(4)赛诗会:学生可以做简单的道具、服饰,仿唐人吟诗。既可以小组先排演,然后向全班做表演;也可以个人参赛,比一比谁背的诗多;还可以通过配画的形式来展现。请学生自己定评比条件、评比规则。(5)阅读陆羽写的《茶经》,讨论饮茶的习惯和历史。(6)阅读“大度的娄师德”一文,并提问学生:“你欣赏娄师德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4.教师总结。对于唐朝在文化上多方面的灿烂成就做简要总结。
主题二:野蛮与文明 第一课 《血与火的时代》
教学目标:
1.知道在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探险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
2.学会全面地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
3.粗略了解一些著名的探险事实。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提问学生有关哥伦布、麦哲伦的内容,请他们就自己了解的内容进行发言。教师应肯定学生的发言,并告诉他们在今天的课上将会了解得更多。
2.探究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6页的课文。教师强调:“课文告诉我们,欧洲有大约1000年左右的时间是处于宗教统治之下的,发展非常缓慢,也相当落后,但是到了14―15世纪开始发生变化。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就是重要的标志。为什么他们的探险那么著名,一直到今天还被人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行探究。”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引导他们得出括号中的结论,鼓励他们在讨论中参考教科书。教师还可以将地球仪或自制的代用品发给学生,鼓励他们在思考和发言时利用地球仪。教师也应充分地利用地球仪启发学生。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得到了什么结果?(“发现”了美洲大陆,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发现要加上引号?(因为美洲大陆本来就存在,只不过当时的人们不知道。)教师可以参照资料库的有关内容对这两位探险家做简要介绍,并注意对学生在导入活动中的发言做补充或修正。
“海洋不再是障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过去人们对于自己居住的陆地以外的地方并不了解,不知道海洋的另一端是什么,也很难直接与居住在遥远地方的人们相互交往,但是在哥伦布和麦哲伦的伟大探险之后,人类可以在海洋中航行,往来于各个大陆之间。)
在哥伦布、麦哲伦之前,各个洲居住的人们有没有来往呢?是怎样来往的?(有来往,主要是通过陆地上的道路。)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到中国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带到了阿拉伯国家,然后又带到了欧洲,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比较一下陆地交流与海上交流有哪些不同?(利用地球仪,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首先,使得交流更加方便、直接,比如,从中国到埃及、从中国到欧洲、从欧洲到印度都是不可能直接到达的,因此往往要通过许多国家一次次交易,价格会越来越贵,而且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有战争,交流很容易中断。其次,用来交换的物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没有火车、飞机的时代,一艘木船也可以运送几千千克的物资。但如果是陆地交流,只能用马、骆驼等,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又如,速度加快。过去骑马每天最多走几百里,而且晚上必须休息,而在海上只要几个人轮流工作就可以昼夜航行等。)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像。
海上交流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参考教科书第46~47页的内容得出答案。
为什么本课题的名称是“血与火的时代”?(欧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掠夺财富、贩卖奴隶、不平等交易、侵略等,给非洲、美洲、亚洲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3.教师总结要点。
第二课 《世界在发展,生活在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区别。
2.初步体验和认识工业化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3.学习运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工业化,认识中国的近代史。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简单调查学生对于本课有关内容的了解程度,特别是深度和准确度,以便把握教学的分寸。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谈一谈对爱迪生的认识和了解,并比较与教科书上的介绍有什么不同。
2.自由讨论。肯定学生对爱迪生这位科学家的了解,并告诉学生,爱迪生是对工业革命以及后来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8页的课文,并提问学生“什么是工业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化。
你们穿的鞋子、衣服是从哪里来的?(工厂制造出来的。)
在工厂里是怎样制造的?(工人用机器生产出来的。如果有的学生了解有关情况,请他们讲一讲生产流水线等情况。)
那么,在人类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一直是这样的吗?在古代,人们是怎样得到鞋子和衣服的?(自己制作或者由鞋匠、裁缝制作。今天虽然也有,但却很少。)
自己制作与用机器制作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利用机器制作,效率会大大提高,产量可以大幅度提高,还可以降低成本。)教师告诉学生:“鞋匠、裁缝是靠自己的技术用手工生产鞋子和衣服的,因此人们把这种生产叫做手工业。工业化,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的手工和技术进行生产,它的标志之一就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在蒸汽机之后,人类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明,而且有许多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科书上有两个年表,列举了一些发明,下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
3.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从年表中选择一或两项发明进行讨论:它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教师巡视并适当地提供帮助,提醒学生向全班汇报时要以 具体的问题来说明。比如:一位鞋匠一天做一双鞋子已经是很快的了,如果采用蒸汽机带动机器,会怎么样;过去纺线用小纺车,一天纺的纱不够做一件衣服的,如果用纺织机呢;没有天花疫苗时,一旦天花流行会怎么样,等等。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进行评价,强调工业化对人类进步的意义。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学生对上次课学习的感受。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然后相互议论一下。教师强调:“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现代化的城市,就像课文中所说的,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就是社会发展的中心。现代化的城市给人们带来了与古代完全不同的生活。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2.头脑风暴。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9页和第51上方的几幅照片及说明,然后讨论和评价。教师通过问题进行引导:“这些变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是怎样的?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引导他们懂得,工业化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富裕和方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问题与苦恼。
3.探究与思考。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2页“在同一时期中”的内容,然后让他们以自由发言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这两组图片反映了什么?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
第六单元
向人民英雄致敬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祖国近百年来蒙受了空前的耻辱、欺凌,中华民族经受了深重的灾难,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2.知道千千万万的人民英雄为了国家的独立、解放,为了民族的复兴,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斗,对他们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怀有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
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资料。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是从哪里来的,知道了我们的祖先,知道了我们祖先辉煌的过去,知道了我国是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人类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民族所深深地感动,感到无比地骄傲和自豪。但是,近代以来,列强对我国的侵略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的祖国蒙受了空前的耻辱和欺凌,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我们民族中千千万万的英雄奋起抗争,经过100多年的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才换来了我们民族的复苏,换来了今天我们安定、祥和、幸福的生活。”
2.观察与讨论。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学生观察教科书第54页的导读图,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意见。
3.讲述与阅读。“在我们祖国的心脏―――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矗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每天都在默默地接受着人们的瞻仰、崇敬和纪念。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面,是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
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让学生诵读。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候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4.全班讨论。“你们明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意思吗?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座四面,镶嵌着10幅精致的汉白玉浮雕,浮雕再现了人民英雄们为了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英勇抗争的壮烈场面。”
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54页的导读图,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汉白玉浮雕所反映的意思,并结合浮雕内容讨论碑文。
5.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了解了碑文的含义。同学们已经知道了,1840年以来,由于列强对我国的侵略,给我们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的祖国蒙受了空前的耻辱和欺凌,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我们民族中千千万万的人民英雄奋起抗争,经过100多年的英勇奋斗才换来了我们民族的复兴。人民英雄纪 念碑,就是为纪念从那时起为祖国的独立和自由奋斗献身的人民英雄们建造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记住他们的事迹,对他们致以永久的感激之情和崇高的敬意!”
主题一:勿忘国耻 第一课 罪恶的战争
教学目标:
1.知道西方殖民者蓄谋已久的企图,卑鄙的英国人用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知道1840年我国在那场罪恶战争中所遭受的欺凌和所蒙受的耻辱,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道列强的强盗行径,了解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振奋民族意识。
3.知道中国人民面对侵略的英勇反击。教学准备:
教师必须对19世纪初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对中国阴谋策划的鸦片贸易,及嗣后发动的罪恶的鸦片战争的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生产的发展,刺激了各国贸易的发展。他们积极开展航运贸易,大力开拓殖民地,占领市场,进行掠夺。当然,他们也把触角伸向了文明富裕的中国。可是他们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没有占到大便宜,于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一个罪恶的阴谋出笼了。”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5页及第56页上部的课文。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
“祖国的屈辱、民族的灾难是怎样造成的?列强是怎样敲开中国的国门?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
教师总结:“19世纪初年,西方列强用罪恶的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是用一种名叫罂粟的植物果实中的浆液熬制出来的毒品。人们吸食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形成毒瘾,腐蚀身体和精神。西方列强把这种害人的东西走私运进我国,骗走我国大量的白银。教科书第55页的内容告诉我们,从1800―1840年的40年间,英国走私到我国的 鸦片就有40多万箱,从我国掠夺了三四亿银元。大量的鸦片严重地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使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中国陷入了‘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局面,面临深重的灾难。”
3.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6页上部关于鸦片来源及危害的课文。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根据你所知道的,说说毒品对人的巨大危害。”
4.讨论。“英国商人为什么把在英国禁吸的鸦片偷运到中国,诱使中国人吸食?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英国商人深知鸦片的毒害作用,他们就是利用被诱使吸食鸦片上瘾的中国人所产生的依赖性,不断扩大对中国的鸦片走私贸易,大量地骗取中国的钱财,腐蚀中国人的身心,达到控制中国、不断掠夺中国的阴险目的。所以课文里用了‘卑鄙’二字来说明英国殖民者的阴险,实在是再准确不过了。”
5.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9世纪初期,英国殖民者精心策划的卑鄙阴谋,利用走私的手段对中国大肆开展鸦片贸易,大量地骗取中国的钱财,腐蚀中国人的身心,阴谋达到控制中国、不断掠夺中国的目的。”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19世纪初年,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为了达到控制中国、不断掠夺中国的目的,对中国大肆开展了卑鄙的鸦片毒品走私贸易,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衰败。面对列强精心设计的深渊,中国人怎么办呢?”
2.教师讲授:“大规模的鸦片贸易,不仅使中国的白银源源外流,而且有许多中国人大量吸食鸦片,沾染上毒瘾,身体和精神都被腐蚀,形同骷髅。这时清政府中,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大臣上书道光皇帝,主张严禁鸦片。”
3.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6页下部和第57页的课文及插图。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为什么会得到广大军民的热烈拥护?林则徐禁烟的方法为什么这么复杂,一把火烧掉不是很简单吗?”
教师总结:“广州地区是英国商人走私鸦片集中的地区,广东的军民耳闻目睹,甚至是身受鸦片的毒害,亲身感受到了英国商人的恶毒,早已是义愤填膺了。现在终于有了主持正义的官吏来解决鸦片问题,揭发英国商人的阴谋,领头反击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在爱国和民 族情绪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广大军民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支持林则徐的禁烟主张。”
“鸦片这种毒品不像其他物质,它在燃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烟气会对人造成危害,燃烧以后所产生的灰烬易燃有毒,所以不能够简单地一把火烧掉。林则徐虎门销烟,将鸦片用盐水浸泡后,用生石灰煮沸的方法,造成鸦片、盐、石灰和海水混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反应,彻底地消除了鸦片的毒性,所产生的渣沫再也不能够被吸食,海水的退潮把这些废渣排入大海,整个过程不会对人造成危害,销毁得十分干净。这既是对英国商人有力的回击,又反映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4.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虎门销烟图”。
教师讲述:“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以后,立即下令收缴鸦片,驱逐外国鸦片商,缉拿烟贩,严令进口船只写出书面保证:‘永不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收缴了鸦片1188127千克。1839年6月3日开始,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上销毁鸦片。在海滩上挖出了两个很大的方形水池,池中灌满了海水,成箱的鸦片被切碎了倒进水池中,再倒进生石灰,水池中顿时沸腾起来,热气蒸腾,列强用来毒害中国人的罪恶的鸦片就这样被销毁了。虎门海滩上,人山人海的围观人群发出了雷霆般的欢呼声。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进行了23天,销毁了全部收缴的鸦片。”
5.全班讨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一壮举洗去了给中国带来的耻辱,充分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6.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及插图。
7.自由讨论。阅读教科书第58页讨论标识所引出的问题,以及下面的相关链接,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看法。
8.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面对英国卑鄙的鸦片走私贸易阴谋,林则徐发动的禁烟运动得到了广大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虎门销烟的壮举给英国人以有力的打击。恼羞成怒的鸦片贩子和英国政府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最终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
第二课 走访遗迹看历史
教学目标:
1.知道帝国主义对中国野蛮侵略的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斗争,以及英雄人物的事迹,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教学准备:
1.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1840年以后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电影《甲午海战》的VCD。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检查复习。“上一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请你们说一说《南京条约》的内容。”
2.导入。“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由于列强无耻而且凶残地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遭受了空前的耻辱,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的民族,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尊严,面对强权,无所畏惧,开展了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在鸦片战争中就出现了林则徐、关天培和三元里抗击英国侵略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感人事迹。在这以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
3.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9页的图片。“在当时中国的国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这座历时150多年修造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以其优美的风景、精良的建筑、丰富的收藏著称于世,被誉为‘万园之园’。但是,在140多年前的1860年,英法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后攻陷了大沽口炮台,占领了天津,直逼北京。10月18日,在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英法联军在连续两天疯狂地抢掠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之后,又焚烧了中华文明的瑰宝,毁灭了这座综合了中西建筑艺术,聚集了无数古今艺术珍品,全世界少有的壮丽宫殿,制造了一场人类文明的大劫难,犯下了万劫不复的罪行。”
4.同桌阅读。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9页小文的日记“凭吊圆明园”,然后以同桌为伴,观察该页圆明园西洋楼残景的照片,并与左下角的原景观图进行比较,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请几组同桌发表意见。
5.教师总结:“在国家强盛的时候,我们有能力创造一个建筑奇迹。当国家衰败的时候,我们连保护它的资格和能力也丧失了。国家的强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关系到祖国文化 财富的命运,我们应该牢记国耻,树立振兴中华的志向!”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我们都知道,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这以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火烧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日本也不甘人后,1894年对中国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0页下方有关邓世昌和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的课文。让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他们对于这场战争以及邓世昌事迹的了解。
3.讨论。“邓世昌和致远舰全体官兵在黄海大海战中壮烈牺牲是一种什么精神?”(爱国主义、民族气节、舍身卫国等精神。)
4.阅读教科书第60页上部乐乐的作文。
5.教师总结:“但是黄海大海战之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奉行妥协投降政策,面对日军的侵略节节溃败,1895年4月被迫签订了屈辱卖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海战虽然失败了,但是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人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一直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而英勇斗争。”
第三课 屈辱的条约
教学目标:
1.知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2.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历史危机。
3.思考中国富强的道路和途径。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英法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日本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加上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没有一次战争不以中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就是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中国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
2.阅读教科书第61页和第62页上部的课文及插图,了解《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的卖国条款。
3.教师讲授:“尤其是1900年6月,英、法、俄、德、意、奥、美、日组成了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8月又攻占了北京,与清政府勾结在一起,疯狂地镇压了英勇奋战的义和团运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之后,各列强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更是把中国社会进一步推向了灾难的深渊。”
4.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2页表格第三栏中的内容,了解《辛丑条约》规定了哪些屈辱的卖国条款。同桌之间讨论:“当时,清政府一年的收入约8000万两白银,全国有4亿多人口,算一算,要还清《辛丑条约》的赔款,每个中国人要负担多少?”5.课堂练习作业。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体会,完成教科书第62页的作业。
6.小组探究。分小组阅读教科书第63页的时局图,讨论其中的含义,思考这幅图说明了什么。教师巡视并适当帮助学生。
7.全班交流,各小组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予以补充。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言而喻――指时局图显示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瓜分中国的野心;一目了然――指时局图表明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8.教师总结:“19世纪末,列强加剧了对中国的疯狂掠夺,纷纷在中国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妄图瓜分中国,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在危机关头,中国人民逐渐觉醒,不间断地进行着顽强的探索,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主题二:觉醒的中国人民
第一课 天下为公
教学目标:
1.了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英雄事迹,崇敬革命先辈,振奋民族意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2.知道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教学准备:
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一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的疯狂侵略和一系列丧权辱国屈辱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国力越来越衰败。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每一个
中国人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许多仁人志士苦苦追寻救国之路,但大多以失败告终。但有一位革命者从来没有气馁,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最终领导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他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4页的图片和文字,向学生介绍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及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无数革命志士献出了生命,他们的事迹不仅仅是历史,而且鼓舞着无数的后人。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民主革命英烈的事迹,如陆皓东、鉴湖女侠秋瑾、林觉民等。
3.教师讲述:“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和武昌的新军在湖北武昌发动了起义,取得了胜利,清王朝土崩瓦解了。1911年是中国农历辛亥年,所以这次革命被称做‘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到南京开会,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并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教师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武昌起义图”。
4.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和图片,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讨论:孙中山先生题词的“天下为公”的含义;建立民国以后,废除了哪些封建传统,开创了哪些新的社会风气;除了教科书上呈现的内容以外,还知道哪些内容。(例如:废除磕头礼,改行鞠躬礼;废除拱手礼,改行握手礼;大力开办学堂;解放妇女,妇女可以进入学堂读书受教育,可以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废除缠足等。)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进行补充。
5.教师总结。
第二课 五四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反对封建势力出卖中国主权的革命运动。
2.体验和感受革命先辈英勇顽强的斗争意志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教学准备:
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五四爱国运动的时代背景、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国的仁人志士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寻找一条民族振兴、救国救民之路,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可是不久,孙中山先生领导取得的革命成果就被袁世凯篡夺,在帝国主义的挑唆和支持下,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潭。在中国的广阔大地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使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水火之中。”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第二段课文,教师要注意讲清以下要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意、奥三国为了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发动的一场肮脏的战争。(2)当时中国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且是“战胜国”。(3)战后在法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实际上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一次分赃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却反而要把战败国德国在我国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4)当时的北洋政府中的亲日派卖国贼竟然命令中国代表在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5)消息传到了国内,举国上下群情激愤。
3.小组讨论:“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能够向中国提出如此无理的要求?”
4.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的后三段课文。教师可以把参加五四集会的群情激愤的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故事补充介绍得详细一些。
5.小组讨论:“五四运动的壮举说明了什么?”然后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交流,教师主持。讨论后,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右下方“豆博士”的话,知道我国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既是为了对1919年青年学生爱国壮举的纪念,也是要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永远铭记这次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
6.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并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五四运动图”。
主题三:光辉的历程 第一课 开天辟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是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了解老一辈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教学准备:
1.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组织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等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歌曲录音:《国际歌》。
3.教学挂图:《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组织分布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中国的仁人志士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寻找一条民族振兴救国救民之路,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可是不久,孙中山先生领导取得的革命成果就被袁世凯篡夺,在帝国主义的挑唆和支持下,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潭。中国的广阔大地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使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向何处去?就在这个时候,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学生可能不了解十月革命,教师可以做简单介绍:“由列宁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10月,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资料。教师讲授:“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一批具有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极大的热情开始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出现了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李大钊主办的《每周评论》、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等。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还在各地建立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何叔衡等在湖南长沙发起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会’,周恩来等人在天津组织了‘觉悟社’,这些团体的宣传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在这期间,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规模空前的五四运动。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的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各地的早期共产主义组织深入到工人群众之中,创办供工人阅读的刊物、开办工人夜校、帮助工人组织工会,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播放《国际歌》。
4.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68页的课文和图片。教师讲述,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之下,在五四运动的基础上,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当时,在中国成立共产主义政党被军阀统治者宣布是非法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一定要残酷镇压。所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秘密举行的。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他们了解答案。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2名代表是谁?(12名代表是:毛泽东、何叔衡、李汉俊、李达、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等。)
他们12个人代表着多少党员?(代表着当时全国50多名党员。)
这次大会做了什么事?(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党旗上的镰刀和锤子象征着什么?(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表示中国共产党是工农联盟。)
5.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课文“毛泽东的抱负”和乐乐的体会,讨论“毛泽东从青年时期就立下了宏伟的志向,你从伟人的胸怀中感受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然后向全班谈自己的体会。
6.教师总结:“从12名代表、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曲折和流血牺牲。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课 红旗飘飘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创建革命武装的过程。
2.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热爱解放军的教育。
3.感受老一辈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教学准备:
1.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蒋介石叛变革命、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歌曲录音:《打倒列强》《工农兵联合起来》。教学活动及过程:
1.检查复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地点?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导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广泛发动了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香港海员罢工,并最终取得胜利;领导广东、湖南许多地区组织了农民协会,开展反对土豪劣绅和减租斗争,农民运动蓬勃展开,毛泽东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孙中山先生接受了共产党的帮助,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东国民政府开始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革命势力很快从广东扩展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播放并学唱北伐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打倒列强》。
4.教师讲述:“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北伐战争的巨大胜利和革命的迅速发展吓坏了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他们选择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作为代理人,在1927年4月12日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革命者,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但是,面对敌人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
5.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70页的图片和课文,教师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南昌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8月1日凌晨,共产党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国民革命军2万多人,在江西南昌发动起义,向敌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全部歼灭了南昌的守敌1万多人,使南昌城飘扬起革命的红旗。)
南昌起义胜利后又发生了什么?(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按照计划,撤出了南昌城,并向广东进发,准备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积蓄力量,再次北伐。)
八一南昌起义意味着什么?(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革命军队。)
为什么我国把八月一日定为建军节?(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武装建立的日子,把八月一日定为建军节是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
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南昌起义图”。
在南昌起义后不久,又发生了什么?(中国共产党又在湖南农村举行了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之后又发生了什么?(起义的队伍开进了江西井冈山地区。)
为什么要到井冈山?(毛泽东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去,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因此选择了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是怎么一回事?(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什么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革命的星星之火终于发展为燎原之势。)
5.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70页的图片和课文,同桌之间通过讨论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知道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上“八一”的含义,认识我国威武之师的军旗、军徽。
6.教师总结。
第三课 地球上的红飘带
教学目标:
1.知道党中央在“左”倾错误统治下,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被迫突围,进行长征。
2.知道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3.知道红军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教学准备:
1.教学前,要求学生结合语文课学习过的内容或搜集的其他资料,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教学挂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检查复习。让学生说一说南昌起义的经过,以及毛泽东为什么要把秋收起义的队伍带上井冈山。
2.导入。“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革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武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
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又有了很大的发展,相继在全国建立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是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不断壮大、革命根据地的日益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一次又一次地派重兵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
3.讲授与讨论。“面对敌人疯狂的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怎样进行反围剿?”(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成功地进行了四次反围剿,连续四次粉碎了蒋介石的猖狂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采用“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寻找有利战机,在运动中以速战速决的行动各个歼灭敌人”这样一种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的斗争方式,总结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让学生讨论十六字方针。
4.讲授与讨论。“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但是,这时党中央在‘左’倾错误统治下,排斥了毛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正确领导,指挥红军‘全线出击’,让红军和处于优势地位的敌人硬打硬拼,红军苦战了一年,没有打退敌人的‘围剿’,自己却损失惨重,不得不被迫突围,进行长征。”
讨论:“红军成功地取得了四次反围剿胜利,为什么第五次会失败?”
5.教师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讲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江西,开始了长征。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敌人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红军浴血奋战,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但是损失很大。在渡过湘江后,红军只剩下了三万人。在这危难关头,在毛泽东的提议下,红军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占领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城。”
6.教师总结。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红军什么时候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指图说说长征初期红军的情况。
2.导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城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3.阅读与练习。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72页的课文和图片,然后同桌之间一起完成“查查看”的练习。
4.教师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讲述:“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西北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军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5.故事会。请自愿的学生结合语文课学习过的内容或搜集的其他资料,讲述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6.阅读。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73页的美文“大渡河上的史诗”。
7.教师总结:“红军历时一年,冲破了敌人重重的围追堵截,历尽了艰难险阻,经过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取得了胜利。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长征是宣传队,它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的道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播下的革命种子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长征的胜利,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朗诵毛泽东的诗词《七律?长征》。
主题四:黄河在怒吼 第一课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
教学目标:
1.知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的历史,并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道中国共产党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
3.知道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我国的侵略,侵占了我国的东北和华北的大片土地,威胁北平、天津,振奋学生的民族意识。
4.知道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全面进入抗日战争,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5.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调查、探究活动,不断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以便在后面的学习讨论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教学准备:
1.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中国地图。
3.歌曲录音:《松花江上》《救亡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歌曲录音《松花江上》,让学生边听边阅读教科书第74页“乐乐的日记”。
2.全班讨论。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它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是一首抗日歌曲,时代背景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被日本占领,人民饱受屈辱。)
“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当时的中国政府有什么反应?(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4页下方的文字。1931年9月18日,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当时的蒋介石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命令中国军队“绝对不抵抗”。东北三省在短短两个月内全部沦陷,日寇占领了东北全境,东北的三千万同胞、一百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丧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由此,日本法西斯开始了对我国东北地区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东北百姓饱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和蹂躏。)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做了什么?(阅读教科书第74页下方的文字。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
3.教师讲述:“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得到了广泛的拥护。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一万多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英勇的抗日救国大示威。群众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镇压,学生被打伤500多人,但是斗争并没有停止。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响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呼声。”阅读教科书第74页下方有关“一二•九”运动的图片。
“1937年,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同意抗日。自此,才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歌曲欣赏。播放歌曲《救亡进行曲》:“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脚步合着脚步,臂膀扣着臂膀,我们的队伍是广大强壮„„要收复失地,消灭日本帝国主义,把旧世界的强盗杀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唱。
5.教师总结。第二课时
1.导入。阅读教科书第75页的课文,并问一问学生,是否认识或听说过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人。请他们自由发言。
2.小组活动。教师告诉学生:“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和曾经经历过那段时间的老人,从他们那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那个年代的事情。让我们也像教科书上的小文和她的同学们一样,去访问和调查,去接受教育。”
3.调查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通过讨论确定一项调查内容,然后制定访问提纲。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分工、组织和辅导工作。
探究方向:访问70岁以上、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人。
按照专题查阅图书,搜集资料。
探究内容:(1)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罪行;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英勇抗日斗争;
(3)中国老百姓顽强的抗日斗争;
(4)当年中国的少年儿童是怎样进行对敌斗争的;
(5)抗日战争中重大的战役和战果。
探究成果的形式可以是文字资料、故事、图片、音像资料等。
探究记录:
4.教师总结。第三课时
1.导入。请学生简单介绍他们上次调查的结果。
教师引导:“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企图先占领东北,然后再逐步吞并整个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进攻中国东北时,蒋介石正在全力‘围剿’红军,使得我国东北三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沦丧在日寇的铁蹄之下。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又侵占了我国华北的大片土地,威胁北平、天津。”
2.阅读教科书第75页的课文。
3.讲授与讨论。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查找我国东北和北平西南卢沟桥的位置。教师讲述:“到了1937年,日本侵略军已经从三面包围了北平,只剩下卢沟桥成为北平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7月7日晚,日军谎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以此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卢沟桥东的宛平县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坚决拒绝。于是日军调集重兵悍然炮轰宛平城,向驻扎在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驻守卢沟桥的二十九军忍无可忍,奋起还击,经过激烈的战斗,歼灭了来犯的全部敌军。但是,此后日军向平津地区增兵十几万人,向中国驻军二十九军猖狂进攻。7月26日,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在激战中壮烈殉国。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北平和天津。”
4.阅读教科书第76页的图片。
5.教师讲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但是中国人民是压不倒、杀不绝的,面对疯狂的强敌,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全民奋起英勇抵抗。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同时,全中国的军民也全面进入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中,有一支歌激励着全中国人民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后来这首进行曲成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它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并与学生一同合唱。
6.教师总结。
第二课 不要忘记
教学目标:
1.知道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开始对中国全面入侵。
2.知道南京大屠杀,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感受到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帮助学生知道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日军侵华战争期间犯下的滔天战争罪行,是否认历史,是徒劳的。教学准备:
1.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1937年以后日寇侵华的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一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中国地图。
3.事先了解学生准备的情况。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残酷侵略,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进攻。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极其疯狂、野蛮,他们的侵略魔爪所到之处,凶残地杀害中国人民,劫掠财物,奸淫妇女,焚烧房屋,简直是无恶不作。中华民族已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阅读与讲述。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8页的照片和文字。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对上海的大规模进攻。中国军民奋起进行
了英勇的淞沪抗战,保卫大上海的战斗持续了3个月,虽然上海最终还是沦陷了,却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举世骇闻、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在40多天的时间里,在松井石根指挥下的日军使用了机枪扫射、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方法,屠杀我中国同胞。侵略者甚至进行杀人比赛,以杀中国人来取乐。当时日本的报纸上刊登出的日军两个刽子手―――野田岩和向井明进行杀人比赛的记录就是如山的铁证。
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中国军民30余万人被日寇杀戮。整个南京城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烧毁全城房屋三分之一以上。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暴行记录。”
3.发表与交流。请调查了解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的小组和个人发表调查结果。可以以南京大屠杀为重点,兼顾其他方面。如前所述,可以是十分具体的实例。
由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或者由教师讲述,其他学生提问或补充。
4.阅读与讲述。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8页“老师的话”。
“但是,就在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南京犯下这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血腥的罪行以后,却从来不承认他们制造过南京大屠杀,仿佛只要他们不认账,历史就会不存在似的。多年来,日本政府的首相都到供奉着东条英机等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朝拜;日本还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对中国的侵略,公然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张目。但是铁证如山,历史不容篡改。由日本侵华老兵东史郎撰写的《东史郎日记》一书,对这些暴行做了真实的记录。”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9页《东史郎日记》的片段。
5.讨论。“读了东史郎的日记你们是怎么想的?对今天的日本学生,你们想要说些什么?”
6.教师总结。
第三课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英勇抗战的历史,以及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2.知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3.学习革命先辈们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教学准备:
1.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一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歌曲录音:《黄河大合唱 保卫黄河》《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团结就是力量》。
3.传统爱国主义影片《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的VCD。
4.中国地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更加残酷地屠杀我同胞,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但是中国人民是压不倒、杀不绝的,面对疯狂的强敌,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全民奋起英勇抵抗。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始终战斗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2.阅读与讲述。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0页课文的第一段。
3.歌曲欣赏与讨论。播放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阅读教科书第80页的歌词,并提问学生:“中国人民用最简单的武器与用先进武器武装起来的日本侵略军战斗必须具有无畏的勇气,同时也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中国人民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4.发表与交流。由负责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英勇抗日斗争”“中国老百姓顽强的抗日斗争”等有关内容的小组和个人发表调查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其他学生提问和补充。可以以地雷战、地道战为重点。
阅读教科书第80页民兵埋地雷以及进行地道战的照片和虎子的话。
5.歌曲欣赏与讨论。播放抗日歌曲《游击队歌》,并提问学生:“歌曲中‘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歌词是什么意思?”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占区和敌人后方,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人民群众被充分地动员起来,村自为战,人自为战,不分男女老少,都是抗日的战士,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6.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1.导入。阅读教科书第81页方爷爷的话、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感想。
2.故事会。“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孩子也投身到抗日斗争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纷纷组建儿童团,负责站岗、放哨、查路条、捉汉奸、侦察敌情、送信、为部队做向导,打击侵略者,保卫解放区,立下了功劳,流传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开个故事会。”请调查有关“当年中国的少年儿童是怎样进行对敌斗争”内容的小组和个人讲故事,教师和其他学生也可以讲。教师可以准备王二小、小英雄雨来、鸡毛信等故事。
3.模拟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模拟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捉汉奸等活动,各小组可以自己设计情节。
各小组进行表演。
4.教师总结。对各小组的模拟表演给予鼓励性评价,强调抗日战争时期的儿童团为我们做出了热爱祖国、敢于斗争的光辉榜样,我们在今天应当继承他们留下的光荣传统。第三课时
1.导入。“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我国的东北是最早遭到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地区,东北人民也最早进入了抗日斗争,在白山黑水之间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2.阅读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82页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补充有关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以及其他东北抗日英雄的事迹。教师可以重点介绍赵尚志、赵一曼等人的英雄事迹。
3.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抗日游击战争图”。
4.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第四课时
1.导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牵制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军事力量,这样,就使得他们无法在欧洲战场上充分投入。”教师提问学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分为法西斯和反法西斯战线两大阵营,是分别由谁组成的?”
2.阅读与讨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有力援助。外国人参加并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杰出代表是加拿大友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83页方爷爷的话、白求恩做手术的照片
及文字,以及毛泽东撰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的片段。讨论白求恩的事迹,以及毛主席为什么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
3.介绍与讨论。“在日军飞机疯狂地对我国重庆进行大轰炸的时候,由美国退伍军人陈纳德以平民身份组建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志愿来到中国,参与中国的抗战,并且开辟了飞越我国喜马拉雅山脉的‘空中走廊’―――驼峰航线,把当时急需的抗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他们当中很多人把热血洒在中国的土地上,甚至把生命献给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由于他们战斗勇敢、战功显赫,这支航空队被中国老百姓称为‘飞虎队’。”让学生讨论他们知道的飞虎队的传说(也可以改为介绍柯棣华大夫等国际友人)。
4.教师总结。“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全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迎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曙光。”播放并合唱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第四课 伟大的胜利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八年顽强艰苦的抗日战争,终于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2.知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3.树立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信念。教学准备:
1.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中国地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经历了八年顽强艰苦的抗日战争,各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已经开始对日本侵略者开展了局部反攻,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阅读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84页上方“方爷爷的话”。
教师介绍:“1945年1月到5月上旬,各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春季攻势,向敌伪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举行了100多次大小战役,收复县城22座,解放了8万多平方千米的国土和500多万人口,迫使敌人退缩,扩大了解放区,缩小了敌占区,终于迎来了大反攻的最后时刻。”
3.教师讲授:“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强大反击下,1945年4月30日,苏联军队攻克法西斯德国的心脏柏林。5月8日,德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垮台之后,日本法西斯也已经是穷途末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开始一致对付日寇――这个野兽般的凶残敌人。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8月9日,强大的苏联武装部队从西、东、北三个方向,4000多千米长的广大战线上,对日本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进攻。仅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就击溃了近百万的日本‘关东军’,帮助中国人民解放了沦丧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长达14年之久的东北地区。美国等世界反法西斯盟国从太平洋一线给日本以毁灭性的打击。
8月10日,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立即对日军实施广泛的进攻。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力的中国军民,配合苏联的出兵,开始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停泊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军战舰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战区的受降典礼在南京陆军总司令部举行,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茨向中国人民投降。历时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至此胜利结束。”
4.阅读与讨论。欣赏并阅读教科书第84~85页的图片和课文,并讨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什么样的战果?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5.教师就本课的学习做全面总结。
主题五: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一课 乘胜追击
教学目标:
1.知道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
2.知道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的指挥下,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最终解放了全中国。
3.学习革命先辈们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对革命先辈怀有深深的敬意。学习革命先辈们的光辉事迹,树立奋发图强的志向。
4.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教学准备:
1.教师应当在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史实做进一步的了解。
2.歌曲录音:《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中国地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1945年8月15日,日寇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历经八年艰苦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全国人民还沉浸在胜利的欢笑与喜悦之中。但就在人民渴望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却仍然妄想把中国变成由大地主、大资本家统治的国家。在美国的支持下,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撕毁了停战协定,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进攻,发动了全面内战。”
2.阅读与讲授。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86~87页的课文、照片及文字,并与教师讲授结合起来进行讨论。
(1)教师可以利用地图提问和讲述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什么时候发生的?(1948年秋,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把和国民党反动派决战的第一战放在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东北集中了12个纵队和一个炮兵纵队,以及地方武装70多万人。1948年9月12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反动军队发起了猛烈进攻,辽沈战役打响了。)
为什么要首先攻克锦州?(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挥下,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克了锦州,关闭了东北敌人溃败后可能会南下进入山海关的大门。)结合讲述欣赏教科书第86页攻打锦州城的照片。
夺取锦州后又发生了什么?(随后,迫使长春的一部分敌人起义,其余全部投降。蒋介石又派遣廖耀湘兵团反扑,企图夺回锦州。人民解放军在黑山、大虎山地区展开阻击战,廖耀湘部被全部歼灭。11月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结束。辽沈战役把东北的敌人47万多人全部地歼灭在东北境内,东北全境得到解放。)
(2)教师可以利用地图提问和讲述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什么时候发生的?(1948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河地域集结了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地区的地方部队共计60万人,在1948年11月6日发起了淮海战役。)
歼灭黄伯韬兵团用了多少时间?(仅仅用了16天时间,就在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全歼了国民党黄伯韬兵团。紧接着,11月23日至12月15日,人民解放军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宿县的双堆集地区把赶来增援黄伯韬兵团的国民党援军黄维兵团包围并全部消灭。)
淮海战役是何时取得的最后胜利?(到了1949年1月6日至10日,人民解放军消灭了被围困在永城县青龙集和陈官庄地区的国民党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并俘虏了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共歼灭敌人55万多人,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这样,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就处于了人民解放军的直接监视之下了。)
3.教师总结。
第二课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革命烈士的姓名和事迹。
2.感受革命烈士的高尚精神和英雄气概。
3.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教学准备:
1.教师应对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英雄事迹有进一步的了解,熟知一些革命烈士的英雄故事。
2.歌曲录音:《踏着先烈留下的脚印》。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正当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胜利的炮声不断传来,人民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标志着共和国诞生的曙光已经出现在东方的时候,却有许多革命者勇敢无畏地用冷笑蔑视着敌人,用坚定面对着敌人的残酷。”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9页的红岩雕像、老师的话,朗诵陈然烈士的诗,并讨论:“革命烈士为什么不惧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因为革命者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革命无所畏惧。)
3.故事会。可以由学生讲述渣滓洞、白公馆中有关红岩英烈的英雄故事。教师也可以准备江竹筠等烈士的英雄故事。
4.阅读课文。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90页小萝卜头―――宋振中烈士的故事以及老师
第四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2
五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案
佃庄镇河头学校 孙利斌
五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
教学计划
一、教材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下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每个单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目标:
1、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懂得勤劳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培.人人争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懂得讲文明,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树立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信心,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4.、自尊自爱,不骄傲自满,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不为小事生气.。
5、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6、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教学策略 :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之间的多元,维式对话。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波澜.对话能 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四、教学进度表
第四单元 我是小小主人翁 16课时 主题一 爱护集体荣誉 6课时 主题二 学做集体小主人 10课时 第五单元 历史告诉我们 9课时 主题一 从统一到鼎盛 6课时 主题二 野蛮与文明 3课时 第六单元 向人民英雄致敬 25课时 主题一 勿忘国耻 5课时 主题二 觉醒的中国人民 2课时 主题三 光辉的历程 4课时 主题四 黄河在怒吼 9课时 主题五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5课时 教 案
教学要求:
本学期的教学要求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一)让学生在自己的成长和变化过程中,会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有一定的分辨是非能力,学会怎样和别人沟通,努力成为一个诚实、勇敢、乐于助人的孩子。
(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懂得环境对人们的重要意义,争当环保小卫士。(三)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节目,从而懂得去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以及自己的父母和长辈。
(四)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五)学会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充分让学生体验到成长中的快乐。
通过以上五点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品质道德,为以后德育教育打下基础。重点:
让学生明白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及 时的发现并改正班里学生的不良思想。
难点:
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额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现实生活中举一反三。措施:
努力将每一节课上的有趣味性,针对性。让每位学生能喜欢上品德与生活课。在课余多讲一些身边发生的真实事情和相关的故事,努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教具:
教材及教师用书 用书 资料 书籍 学具: 学生用书
第一单元 我是小小主人翁 〖单元概要〗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将学生带入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从三年级学习过的居委会和村委会直接选举所带来的变化入手,认识这种选举的现实意义。然后,对于选举代表进行管理这种民主形式做初步的了解,通过教师中的人民代表为小学生的安全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实例,感受人民代表与广大群众息息相关。并从这个实例开始,认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对于共和国、公民、人民代表等重要概念有最初步的理解,对于我们国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初步的认识,了解这种制度的基本原理,以及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职能。由此进一步延伸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了解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所有这些学习虽然程度比较浅,却能够为学生今后进行有关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元目标〗
态度 增进热爱共和国的情感,形成对于法律的信赖与尊重。养成理解和关心社会生活的积极的、亲社会的倾向。初步感受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对应关系。
能力 能够理解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与封建社会国家的区别,懂得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的优越性,能够初步尝试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思考个人行为的合理性及合法性。
知识 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中的地位,人民代表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理解共和国、公民、人民代表这些概念的基本含义。懂得宪法的特殊地位,以及法律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意义。
第一单元 我是小小主人翁 主题一:爱护集体荣誉
第一课 《感受集体的温暖》 〖教学目标〗
1.懂得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温暖的班集体。2.养成自主管理、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3.感受集体温暖,进一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教学准备〗
1.教师事先搜集、了解所教班级内师生间、生生间互敬、互爱、互助的事例。2.可以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开展尊敬和感谢老师的活动。〖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插图和文字“真情互助”。教师提问:“张明走到台前给大家鞠躬时,可能想到了什么?”(对全班同学深深的感激,为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感到温暖。)
2.全班讨论。教师引导:“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班集体里?为了将我们的班集体建设成优秀班集体,大家应该如何去做?”请学生自由发言。
3.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班级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友好交流与合作是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如果哪个同学有困难,大家都来关心,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大家都会感到很温暖。在你生活的班集体里有没有发生过‘真情互助’的感人故事?”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应将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给予他人帮助的快乐和得到他人帮助的喜悦上,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班集体的可爱之处。
4.阅读与讨论。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小文说的一段话。教师引导:“老师是我们班集体的一员,为了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班主任老师时刻都在关心、爱护着我们。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师,让老师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呢?教科书上的同学们做了一件事,让我们来看一看。”请学生边读教科书第3~4页的文字边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进行引导:“同学们准备搞些什么样的活动?他们是如何做的?你们对他们的活动计划有什么意见?你们对这样的活动有什么设想和建议?”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课后记:
第二课 《在集体中成长》 〖教学目标〗
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3.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教学准备〗
1.了解班级同学关系的状况。2.了解班级遵守规则的状况。
3.了解近期班级中是否产生过矛盾,后果如何。
4.根据上面了解的情况,请一些同学写下自己的“心里话”。〖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引导:“作为集体的一员,同学都愿意为集体做好事,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2.阅读与讨论。教师引导:“今天,我们不仅要解决教科书中‘红领巾信箱’中提到的问题,还要打开我们班的‘心里话’信箱,并在下节课召开‘我的心里话’发布会。让我们先从教科书中乐乐所在班级同学的来信开始吧!”
教师请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5~6页上同学们的“苦恼”,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体会。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懂得在班集体中,同学间应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3.小组探究。教师拿出课前搜集到的同学中的“心里话”,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也可以让各个小组阅读事先准备好的故事,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教师在巡视学生的讨论时,应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的妥当性。
4.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发布会做好准备。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心里话”发布会做准备。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说“心里话”,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说解决的办法,同时引起全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3.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和总结。课后记:
第三课《展示集体的智慧》 〖教学目标〗
1.知道集体的成功与荣誉必须依靠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2.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初步知道设计徽章及网页标识的一些常识,通过设计班徽,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 学生进行设计活动需要的白纸、彩笔等用具。〖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了解学生网上学习的情况,并让几名学生谈一谈他们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体会。
2.阅读与讨论。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页的文字,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制作网页标识?制作网页标识有什么要求?”
3.欣赏与探究。让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7页的文字和插图,并对书上的标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提问学生:“怎样才能制作出好的网页标识?”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达成以下共识:应该能够反映出本班的特点,代表班集体的团队精神;还应该设计得美观大方,等等。
4.讲解与练习。教师说明:“设计网页标识可以借鉴旗帜和徽章的制作过程与方法,它是依靠集体智慧完成的。一个好的图案,往往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出来的,而且大多曾经做过许多次的修改,使之不断完善。”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7页和第8页的练习,帮助学生通过了解旗帜、徽章的制作过程及涵义,进一步感悟到应该如何设计网页标识。
5.小组准备。让学生欣赏教科书第8页的网页标识。在欣赏之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协商,为班集体精心设计自己满意的网页标识。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当提出自己的建议。
6.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下次的交流做好准备。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相互交流做准备。
2.全班交流。通过各小组的相互交流与评议,评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3.教师点评和总结。课后记:
第四课 《我为集体添光彩》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乐于为集体做贡献。
2.学会观察与思考,为集体的进步出主意想办法,培养主人翁责任感。〖教学准备〗
1.动员学生搜集经常为班集体服务的同学的事例。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学生在各项集体活动中的照片或影像资料。3.与班主任老师联系,了解班集体存在的主要不足。〖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展示或播放集体参加比赛活动时的照片或录像。教师引导:“集体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为集体添光彩呢?”
2.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0页乐乐和教师的对话,并讨论“班集体需要做的事情”“我能为集体做的事情”,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并尽自己的所能为集体贡献力量。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为集体服务,除擦黑板、摆桌椅、出板报、向学校广播站投稿、为同学解答学习上的问题以外,还有哪些?”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讨论教科书第10页的四个问题,并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导,特别是帮助学生分析“很少有人做的原因”,认识到关心集体需要坚持,需要付出。
4.自由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讨论班集体的优点与不足,并为争当优秀班集体提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归纳整理,要帮助学生具体而准确地思考和认识自己班级的实际状况、与优秀班集体的差距、为了争取优秀班集体应当做些什么等。
5.教师总结:“建设一个好的集体,为集体添光彩,人人有责。今天,许多同学为集体提的建议都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相信在每个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集体会更加进步。” 课后记:
主题二:学做集体小主人 第一课《自主选举班委会》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民主选举。
2.了解民主选举的基本程序。
3.初步感受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形成积极的现代民主参与意识及能力。4.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教学准备〗
1.教师就学生自己参加的选举活动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了解该班级以前班委会产生的情况,本校或其他学校是否有过先例,学生对此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映,选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等,并做好应对准备。
2.如果本校曾经有过民主选举产生班委会的先例,教师最好能够请有关的学生“现身说法”做介绍,并事先了解具体情况、效果,对介绍提出适当的要求。这种做法要比由教师介绍更为理想。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2页的课文,然后提问学生:“我们班从前的班委会是如何产生的?你们对自己选举班委会有什么看法?”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全班讨论。教师引导:“由同学们自主选举班委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全班同学都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并得到锻炼。但自主选举也是一件有一定难度的事情,所以今天我们就进行专门的学习,看看应当如何进行民主选举。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12~13页,看看为了把班委会选举活动搞好,教科书上的同学们都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请学生自由发言。(他们征求了老师的意见,请教了高年级同学,进行了专门的讨论,确定和公布了班干部的职务和职责,产生和通过了专门的选举程序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讨论中反映出来的学生的疑问做进一步说明,比如为什么要按照程序进行(保证选举的公平和公正)等。
3.小组活动。教师布置任务:“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自主选举这种形式,我们要在下次课上模拟进行选举活动。今天小组活动的内容,就是为这次模拟活动制定一个选举程序。请同学们参照教科书第13页上的程序,每个小组也提出一个选举程序。既可以采用教科书上的程序,也可以有所改变,但每个小组必须提出自己的理由。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选举程序,提醒他们参考教科书及教师提出的要求。4.全班活动。每个小组介绍本组提出的程序,并说明理由。教师说明:“下面,根据教科书上的程序和每个小组的程序,通过全班讨论,我们确定一个正式的选举程序,下次的选举将按照同学们自己确定的程序进行。”
5.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总结,并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1.向家长介绍今天学习的内容,并就选举程序听取家长的意见。
2.考虑自己是否准备参加班委会竞选,如果参加,准备一篇竞选演说(应当不超过3分钟)。
课后记: 第二课:《每个同学的权利》 〖教学目标〗
1.体验并思考民主选举的完整过程。
2.懂得成为被选举者和选举者都是自己的权利。3.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教学准备〗
1.教师根据上次课确定的选举程序做好相应的准备。2.与学校及有关教师商量,最好将2个课时连排,以保证活动一气呵成。3.请自愿的学生帮助制作票箱、选票。〖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检查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
2.模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按照上次课确定的程序进行班委会选举。教师应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环节,并适时地在活动中穿插讲解和讨论,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候选人提名。可以给学生一些酝酿时间,要将所有被提名人的名字都记录下来,可以写在黑板上。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是否同意所有的同学都有资格成为候选人,提名自己对不对等。竞选演说。包括候选人向大家做介绍,以及回答大家的问题。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竞选演说应包括哪些内容(准备竞选什么职务、自己具备什么条件、如果当选准备怎样工作等),怎样才是好的竞选演说,竞选演说对大家最后投票会有什么影响等。
投票表决。可以先研究讨论教科书上投票选举的过程,选举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等,然后由教师引导进行投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填写选票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投票 每个学生将自己填写好的选票投入选票箱;计票人在黑板上按照选票格式写出班委会的各项职务,以及相应候选人的姓名。
唱票 监票人和唱票人一起唱票,计票人根据唱票人所报姓名在黑板上候选人姓名下计数,可用“正”字表示。
统计 监票人和唱票人协助计票人统计每位候选人的得票数,并标出每个职务得票最多的人。
宣布结果 应说明每个人的得票情况、选举是否有效、最终的当选者是谁等。例如:“根据大家投票的结果,新的班委会产生了,他们是„„我们要向模拟活动中产生的班委会同学表示祝贺。虽然是模拟活动,但大家都很投入,也很认真。活动是模拟的,但同学们的收获却是真实而丰富的。”
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为什么要分别有监票、唱票和计票,选票为什么不记名,等等。5.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1.向家长介绍要进行模拟选举活动的情况。2.完成教科书第16页下面的填空。课后记:
第三课 《大家都来参与》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2.学会思考集体发展的得失。3.增加对集体的责任感。
4.提高对于班级事务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
1.与班主任老师联系,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以便所做的准备工作具有针对性。2.帮助新当选的班委会(模拟的同样)准备班集体建设计划。〖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上方的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做好班级工作,仅仅选出班委会是不够的,不能只依靠班委会的几个人,而要靠大家的参与。今天,新的班委会和所有的同学一起,来探讨如何做好我们的班级工作。”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19页的内容,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讨论。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你们认为教科书上新的班委会的计划怎么样?你们对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提出的补充和反对意见怎样看?你们对小文提出的问题怎么看?咱们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你们怎样理解老师关于权利所说的话?” 3.介绍与提问。请新当选的班委会向全班公布自己制定的计划。在介绍过程中应允许其他同学就不明确的方面提出问题。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计划,并对计划提出具体意见。学生提出的意见应当明确具体,修改和补充均可。
5.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讨论的结果,班委会成员做记录。6.教师总结。鼓励班委会吸收学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19页“我的感想”。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内容提出要求,比如关于本课题活动本身的,或者书上原来的要求等。
课后记:
第四课 《社区民主生活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知道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是农村和城市共同的发展方向。2.了解直接选举所带来的各种积极变化。
3.进一步增进对于民主选举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教学准备〗
教师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分别了解村委会或居委会直接选举的情况。〖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前几节课,我们通过大家提名、大家投票的方式选举了班委会。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地方也通过这样的方式选举带头人?(村委会和居委会)同学们还共同讨论了班级建设的计划,这就是‘民主管理’。不过,班集体的民主管理不仅是讨论计划,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究竟应当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人们是怎样做的。”
2.讨论活动。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0~23页,然后提问:“虎子的来信与乐乐和他的同学们的调查都提到民主管理的方法,具体有哪些呢?”引导学生参照教科书里面所提到的具体事例来说明,比如,村委会的通知说明了遇到大事要大家共同讨论,不能几个人说了算;村委会的账目公开,是接受大家的监督,可以避免乱花钱;自己制定道德公约,能够促进村民自我约束,等等。
3.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村委会和居委会采用的方法,哪些是在班级里进行民主管理可以采用的;教科书上乐乐和他的同学们从居委会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怎样做等。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推举代表介绍讨论的结果,其他组员可以做补充。教师通过评价,鼓励学生付诸实践。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预习下一个课题的内容,并与家长进行讨论。课后记:
第五课 《人民的代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共和国、公民、人民代表三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2.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作用。3.知道人民代表是代表人民利益的。4.初步了解人民代表的工作方式。〖教学准备〗
1.教师应就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专门的学习和了解。
2.教师应当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人民代表,并与其联系,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3页上方的课文。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共和国”“公民” “人民代表”三个概念,请学生就自己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判断正确与否。教师应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就是要帮助他们深入认识和理解这三个概念。
2.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讨论上述三个概念。
共和国 “是一种国家性质,即国家是什么样的。除了共和国,还有其他体制的国家,如封建国家。我们国家几千年来一直是封建国家,而共和国是没有皇帝、国王的国家。封建国家是属于君主的,共和国则是属于人民的。”
公民
“在封建国家,国家的主人是皇帝、国王等君主。在共和国,国家的主人是公民。那么,什么是主人?同学们认为主人是什么样的人?”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进行思考,引导他们得出如下意见:“主人是可以做主的人,比如决定各种事情,在家庭里如要不要买房子、买什么样的房子、买什么地方的房子,要不要让孩子参加围棋班,假期是回老家走亲戚还是外出旅游,只有自己家的人才能决定(小学生也是小主人)等,外人不能替家庭的人做决定,这个家庭的人才是主人。又如,有的同学可能养过小猫、小狗等宠物,对于这些宠物,你们就是主人,你可以决定是不是带它出去、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去,决定喂它吃什么、什么时间替它洗澡等,总之替它决定许多事情,甚至决定它的命运―――是不是把它送人等。”
“作为国家的主人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要管理国家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要对国家负责。我们国家的主人是所有的公民,所有的公民都要管理国家,对国家负责。而在封建国家,只有国王或皇帝才能做决定,而且他可以决定所有人的命运。”
“公民怎样管理国家的各种事情呢?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一种,就是自己直接参加投票选举,比如自己选举居委会、村委会,直接参与决策;又如,虎子所在村的全体村民投票决定开办土豆加工厂等;再如,同学们自己也亲身经历了选举班委会的活动,自己投票选出了班旗和班徽。不过,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让每个公民去讨论、决定和投票,是不是可能?”请学生参考教科书进行发言,将他们的意见引导到选举代表的答案上来。
人民代表 “所有的公民都有权利对国家的事情提出批评和建议。但是,我国有13亿公民,不可能所有重大的事情都让大家停下自己的工作去讨论、决定,所以必须选举代表。人民代表就是由公民选举出来,代表公民参加国家或地方管理的人。”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再学习教科书第23页的课文。
3.阅读讨论。教师提问:“人民代表是怎样工作的?”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3~24页,通过提问确认学生基本清楚了学校门口设立安全标志的过程,尤其是小学生和姚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并且用左侧方框中的文字加以强调和概括。
4.小组准备。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任务:“同学们从教科书上了解了人民代表是怎样工作的,我们每个小组在下次课上要完成一个任务,通过模拟活动,表现一位人民代表代表公民对地方或者国家的事情提出建议。”教师应提醒学生参考教科书中提到的姚老师是怎样做的,人民代表工作的基本原则―――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然后让学生准备。教师巡视并为学生提供帮助。每个小组应当有一个同学模拟人民代表,其他同学模拟普通公民。要表现出通过公民向代表反映意见、提出要求、人民代表了解情况、写出提案、告诉公民自己准备怎样在代表大会上提出等完整的过程。教师应提醒学生,要设计好在自己的小组中普通公民是什么人,应当与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和要求一致,比如,农民反映假种子问题、某地居民要求本地的企业解决排放污水问题等。
5.教师小结,对学生的活动做必要的提示,布置家庭作业。《人民的代表》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督促、检查学生模拟活动的准备情况。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本地区的人大代表走进课堂,并就学生在本课时中的活动发表意见,进行评价。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准备活动。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各个小组为自己的模拟活动做准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检查的结果决定准备时间的长短。
2.模拟活动。学生分小组表现人民代表工作的过程。
3.评价活动。可以在每个小组活动后,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自由发表意见,进行评价,最后教师给出评价意见。教师的评价要针对重点进行。如果能够请到当地的人民代表,可以请他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并介绍自己担任人民代表的情况。
课后记:
第七课 《“法”在我身边》 〖教学目标〗
1.了解与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法律。
2.知道法律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与每个人相伴终身。3.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4.知道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权利和义务。〖教学准备〗
教师在课前与学校所在地区的派出所或公安局联系,争取得到支持与帮助。〖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三年级学习有关规则的内容时,教科书上曾经提到过法律,并有一个简单的解释,现在谁能说一说,什么是规则,什么是法律?”请几个学生回答。(规则是人们共处时共同制定和遵守的要求,法律是最大的规则。)
教师告诉学生:“你们经常从电视、报纸、广播中听到法律这一概念,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关系。首先,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法律与我们小学生的关系。”
2.全班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5页的两幅图画及相应的文字,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加以引导,以便使学生的意见具体准确。比如两幅图中成人的做法对不对,是否违法,哪部法有相关的规定等。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说明和补充。
3.伙伴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5页下方民警的话,并提问学生,是否见到过,或者自己有过民警叔叔提到的小学生违法的行为;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看法。教师给学生一些时间,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请他们发表意见。
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进行评价,解释什么是“训诫”(批评、学校处分等),并鼓励学生今后遵纪守法,做优秀小公民。
4.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法律与小学生的密切关系。布置家庭作业。第二课时
1.导入。请学生欣赏并阅读教科书第26~27页的图画、照片和文字,并提问学生:“这些内容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应肯定学生回答中合理的方面,告诉他们,这节课要学习更多的有关法律的内容。
2.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科书第26~27页的图画和文字,就每一幅图画及文字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这个法律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内容?教师可以逐一提问学生,看他们是否真正明白了,并加以补充、解释和说明。
3.教师强调:现代社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法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律伴随着人的一生,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法律。阅读教科书第27页上方小文的话。
4.阅读与讲解。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教师板书: 教师讲解:“前面谈到了,在共和国,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的安全、利益都有充分的保证,然而如何保障呢?最根本的保障就是靠国家的宪法。”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8页教师的话,告诉学生:“人民选出的代表制定宪法,整个国家,每个机构、单位和个人都按照宪法行动,同学们经常听到的‘依法治国’就是这个意思。宪法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简单解释权利和义务:权利―――可以做什么,义务―――必须做什么)。教科书第28~29页的内容,就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部分权利和义务。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照片和文字,提到了哪些权利和义务?”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补充,并将答案分别写在黑板上。权利包括:(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平等地劳动、生活和受教育的权利,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被救助的权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其他的义务。
“从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了解了我们国家的许多法律,它们与宪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既然宪法已经确定了公民的各种权利和义务,为什么还要有各种各样其他的法律呢?”(因为宪法是根本大法,不可能把每项权利和义务都解释得非常具体清楚,因此,要根据这些权利和义务制定更详细的法律。比如,宪法中规定公民有纳税的义务,根据这一条,就制定了所得税法;宪法中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根据这一条,就制定了各种教育法。所以说,宪法是“根本大法”。)
教师提问学生:“是不是只有共和国才有法律?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有没有法律?那时的法律与今天的法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也有法律,但那时的皇帝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是君主统治人民的工具,在内容上主要是限制人民,要人民服从。如必须做什么、不许做什么,如果触犯了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等。只有义务和被惩罚,几乎没有权利。现代的法律不同,因为公民是主人,法律是公民通过代表大会自己制定,并以此来管理国家的。它不仅规定了义务,而且规定了权利,比如受教育的权利,公民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是古代的法律所不能比拟的。
4.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1.将课上学习的内容向父母做介绍。
2.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现在我懂得了”。课后记:
第五单元 历史告诉我们 主题一:从统一到鼎盛 第一课 《秦汉一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理解统一对国家发展的好处。3.学会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4.学会计算历史年代。〖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秦朝历史的资料,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介绍文字和照片、秦统一的措施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搜集。
2.战国七雄分布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0页的课文。教师提问:“课文里的问题和赞叹,你也曾经有过吗?你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吗?下面的图你见过吗?它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交流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知识及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导读图的理解:“这支阵容齐整、装备齐备、威风凛凛、气吞山河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似乎在向我们展示秦始皇当年无往不胜的浩荡军队,显示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盛和文明。”(板书课题)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并对每一句话的内容做简要的提问和说明,帮助学生了解秦朝和汉朝分别是我国历史上的第几个朝代。
3.理解与计算。(1)让学生查看教科书上的历史年表,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并给予说明解释。(2)请学生计算一下秦朝至汉朝共经历了多少年。(3)学生在计 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明确谁是谁非,应借此介绍公元纪年的计算方法:以公元1年―――公元元年为纪年开始的标志,由元年向后推算,称为××年。由元年向前推算,称为前××年。每十年为一个年代,每百年为一个世纪。请学生想一个办法,用一个图表来表示公元纪年的方法,并想一想它与数轴有什么不同(无零);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其间共相距多少年(325年);秦朝至汉朝共经历了多少年(440年)。
4.讲解与思考。教师提问:“你能从课题中看出,秦汉440年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吗?”(统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3页上面的课文后,简单讲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然后出示战国七雄分布图,并做讲解:“秦王嬴政继位时,与秦国并立存在的还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他运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一举统一了中国。”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叫“第一个”“统一的”。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多民族”和“统一”的意义。(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秦汉时期都是统一的国家。)
5.模拟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项内容(文字、货币、度量衡、道路等)讨论统一的意义,并准备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品表演等形式把讨论的结果表现出来。并组织学生讨论:“统一有什么好处?不统一行不行?你能从教科书第32页的故事和大家的模拟表演中得到答案吗?不统一文字行不行,统一有什么好处?”(统一结束了战争的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而安定的社会才能够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
6.讲解与讨论。请学生讨论秦始皇名字的由来。教师可做如下补充:“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觉得如果再用王等称谓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认为自己统一了天下,功绩卓著,‘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就将两者合二为一,叫做‘皇帝’。他自认为是第一个皇帝,历史称他为‘始皇帝’。虽然,秦始皇自称是第一个皇帝,以后二世、三世、万世一系,子子孙孙传下去,可是,秦朝只经历了15年就灭亡了。”
7.思考与评价。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3页乐乐的话,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秦始皇。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教科书第33页教师和乐乐的话展开讨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发言,客观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的统一,使中国结束了连绵不断的战争。由于没有战争,人们的生活安定,社会财富可以积累,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秦始皇还有另外一面,即他是一个非常残暴的统治者。)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进行巡视,并用上面括号中的要点加以启发,鼓励他们在发言中加以论证。教师应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8.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1.背诵朝代顺序歌。
2.搜集有关汉朝饮食文化的资料,如面条、饺子、烧饼的来历等。《秦汉一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汉朝是一个强盛的国家。2.了解汉朝的多方面成就。
3.知道汉武帝和苏武等重要的历史人物。
4.从饮食传统感受古代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以及中华文明的悠久。〖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让学生背诵历史朝代顺序表,教师提问:“秦朝以后是哪个朝代?算一算从汉朝开始至今有多少年?”教师总结:“历史虽然走过了两千多年,但是,从今天的生活中还经常能够见到汉朝时期的历史对我们的影响。”
2.阅读与理解。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4页老师的话。教师谈话:“面条、饺子这可是我们今天最常见的食物了,你们喜欢吗?面条、饺子的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为什么这两样食物能延续下来,并能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很多民族的喜爱呢?长长的面条虽然‘其貌不扬’,却很快征服了美国人的胃口。在美国报纸的饮食专栏中,大标题写着‘到处都有人吃面,到 处都开了面食店’。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食品,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就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美食。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其乐融融。‘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饺时,谁能不赞美我们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呢!”
3.探究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完成的家庭作业,讨论饺子的来历。教师引导:“各种传说虽然不同,但都反映出饺子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你们知道西安的饺子宴吗?虽说仍然是饺子,不过形、色、味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原材料的选用、制作工艺,到组合方式、吃的方法,都有一些新的发展,增添了不少新的情趣。传统的大众化食品,一跃而成为招待佳宾的高档宴席上的主角。”
4.讲解与思考。教师谈话:“在汉朝,不仅饺子、面条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而且由于小麦的普遍种植,还出现了以小麦为原料的食物―――饼。饼是‘并’的意思,因为以水和面,好像将两者并起来。火烧而食者,为烧饼;蒸笼而食者为蒸饼,即馒头。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中,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始于汉朝。你们知道这么多种面食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吗?农业、水利、农具、技术的发展给农作物的种植带来了变化,使得人们的生活更丰富了。”
酿酒业:汉朝的统一,使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为酿酒业的兴旺提供了物质基础。手工业: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汉朝丝织技术和纺织机械都领先于世界。从现已出土的汉朝的丝绸看,有的像天上的云霞般灿烂,有的像地上的鲜花般绚丽多彩。据说,汉武帝一年中征集天下的丝绸500万匹,可见丝织业的产量、质量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教师可以以马踏飞燕为重点,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6页有关马踏飞燕的课文,然后向学生介绍: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朝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做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因此,大量的骏马形象出现于汉朝的雕塑和工艺作品中,其中最令人赞叹的就是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
5.教师总结:“汉朝的统一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搜集有关汉武帝以及苏武的各种资料,包括史实、故事、传说,也可以是汉朝其他著名历史人物的事迹。
《秦汉一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汉武帝在汉朝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汉武帝时期的一些历史人物,感受汉朝的强大。
3.感受苏武、张骞为沟通民族友好、促进中外交流而忠贞不渝、坚毅顽强的开拓精神。〖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汉武帝以及汉武帝时期著名历史人物的史料。〖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我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汉族使用的文字亦被称为汉字,由此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汉朝的强势鼎盛对后世影响至深。汉朝产生了许多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其中尤以汉武帝最具代表性。汉武帝凭其雄才伟略,使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诸多方面开创了新纪元。”
2.交流活动。教师引导:“同学们在课下都搜集了有关汉武帝的材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关于汉武帝时期的史实与故事,然后各小组向全班做汇报。
3.故事会。“汉武帝时期有不少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你都了解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呢? 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学生介绍有关司马迁、张骞、霍去病、张衡、蔡伦等历史人物的情况。
4.阅读与讨论。在学生阅读“不辱使命的苏武”一文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苏武出使的目的是什么?他为此付出了多少年的代价?你认为他值得吗?”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你知道张骞吗?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地作补充。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完成“我眼中的汉朝”,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后记:
第二课 《唐朝盛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2.知道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唐太宗的资料。〖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是什么时候?盛世的唐朝是怎样一种状况?”教师简介:唐朝(公元618―917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
2.讨论与讲解。学习有关唐太宗的内容,全班交流:“关于唐太宗,你知道多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的补充说明:
李世民被称为中华帝国的千古一帝,为唐朝的第二位君主,他是高祖李渊的次子。唐太宗即李世民,“世民”的含义是“济世安民”。
唐太宗受到历代帝王将相和百姓的推崇与赞美。唐太宗在位共23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当时世界上领先地位。
3.探究与交流。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关于唐太宗的简单介绍,并通过以下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从这篇短文和你从其他地方了解到的,你能否说出唐太宗治理国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吗?你最欣赏他的哪些地方?为什么?你怎样理解‘皇帝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也能把船打翻’这句话?你怎样理解‘任人唯贤,取人之长’这句话?它有什么好处?”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故事。教师提问:“什么叫‘纳谏’?什么叫‘进谏’?(谏,是意见、主张,臣子对皇帝提意见叫做进谏,皇帝倾听意见叫做纳谏。)什么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你觉得魏征这句话有什么道理吗?在你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事情由于‘兼听’带来了好的结果,哪些事情由于‘偏听’而造成了不好的结果?魏征常常顶撞唐太宗,而唐太宗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把他比做自己的一面镜子,从中你是否体会到了唐太宗与众不同的地方?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4.教师总结:“由于唐太宗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阅读有关唐太宗的历史记载或故事。《唐朝盛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长安城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唐朝的强盛。2.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通婚的历史史实,理解民族融合的意义,进一步感受唐朝在民族友好交流中所体现出的强盛。
3.初步理解交流对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4.提高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政区图。2.教师了解学生以前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的以及通过其他渠道所了解的有关唐朝的知识,以便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利用。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引导:“有谁见过北京古城的照片或者图画?北京古城内的布局有何特点?北京古城是明清时期修建的,但你知道吗,它是仿照唐朝的都城长安城修建的。”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呈现的长安城结构图,并提问学生:“它与你知道的北京城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请学生阅读课文,并提问:“长安城的特点是什么?宫城和皇城各是什么地方?西市、东市各是什么地方?从中你看到长安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唐人街’,那里是海外中国人集中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由于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地位非常高,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人”,现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也说明了唐朝的对外交往是很频繁的。)
3.探究与思考。“你能通过教科书第40~41页所出示的资料,说明唐朝对外交往的情况吗?”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教科书所提供的资料,说明当时的唐朝都与哪些国家有来往;引导学生从图片和图表中寻找答案。例如,留着大胡子的阿拉伯使者、铜镜上的地中海风格的花纹、琵琶上的波斯风格图案、有胡服(少数民族服装)特点的唐装,以及“主要外国使团入唐次数一览表”等都是学生探究的资料。教师可出示世界政区图,引导学生查找与唐交往的各国的位置,并让学生在这些位置上做出标记(可用颜色鲜艳的红纸),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唐朝在当时世界中的显赫地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广泛的交往给双方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4.阅读与思考。教师可通过示意图和“不怕艰辛的文化使者”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教师提问学生:“读了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的故事,你怎样评价鉴真?”教师应注意从鉴真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传播世界上最先进的唐朝文化所做的贡献等方面加以引导。
5.自由讨论:“关于文成公主,你们又知道多少呢?文成公主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唐朝不仅对外交流频繁,而且也注重与各少数民族进行友好往来和交流,文成公主入藏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6.教师小结。通过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以及繁荣的情况,强调交流对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某一方面,搜集有关唐朝文化的历史资料。《唐朝盛世》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繁荣昌盛的唐朝文化。2.感受和体会唐朝文化的发达。
3.在某个方面加深对唐朝文化成就的认识。〖教学准备〗
1.教师就教科书出示的内容,搜集有关唐朝文化的资料。
2.了解学生此前学过的或了解的有关内容,如语文课中学过的唐诗等知识。〖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引导:“前几节课,我们分别从唐朝的政治、经济、国际交往等方面了解了唐朝的强盛,那么,唐朝的文化是怎样的呢?教科书第43~44页向我们展示了唐朝文化发展的一些情况,其中有人物、艺术、书法、诗歌等,请同学们分成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探究,也可以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进行选择,并准备在下次课上向全班做介绍。”
2.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巡视,并适当地进行启发。教师应提醒学生写出提纲。还应特别注意的是,对于需要在课后补充的内容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应鼓励小组成员全员参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选择,或者由教师指定。(1)欣赏敦煌壁画。(2)欣赏颜真卿书法。(3)探究筒车:作为一种农业灌溉器械,它是怎样发挥灌溉作用的?教师可适当地补充资料,例如,用水力来推动,大大节省了人力与畜力,是古代少有的“自动化”机械。它能够把水提高到33米高的地面进行灌溉。如果将两部筒车相接,就可以把水提高到66米。这在古代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而且它的结构又如此简单,对许多地高水低地区的作用尤为显著。这个筒车的动力,既可以是人力或畜力,在具备较高流速与较大水量的地区也可以是水力。(4)赛诗会:学生可以做简单的道具、服饰,仿唐人吟诗。既可以小组先排演,然后向全班做表演;也可以个人参赛,比一比谁背的诗多;还可以通过配画的形式来展现。请学生自己定评比条件、评比规则。(5)阅读陆羽写的《茶经》,讨论饮茶的习惯和历史。(6)阅读“大度的娄师德”一文,并提问学生:“你欣赏娄师德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4.教师总结。对于唐朝在文化上多方面的灿烂成就做简要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完成“唐朝小百科”。课后记:
主题二:野蛮与文明
第一课 《血与火的时代》 〖教学目标〗
1.知道在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探险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2.学会全面地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3.粗略了解一些著名的探险事实。〖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提问学生有关哥伦布、麦哲伦的内容,请他们就自己了解的内容进行发言。教师应肯定学生的发言,并告诉他们在今天的课上将会了解得更多。
2.探究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6页的课文。教师强调:“课文告诉我们,欧洲有大约1000年左右的时间是处于宗教统治之下的,发展非常缓慢,也相当落后,但是到了14―15世纪开始发生变化。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就是重要的标志。为什么他们的探险那么著名,一直到今天还被人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行探究。”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引导他们得出括号中的结论,鼓励他们在讨论中参考教科书。教师还可以将地球仪或自制的代用品发给学生,鼓励他们在思考和发言时利用地球仪。教师也应充分地利用地球仪启发学生。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得到了什么结果?(“发现”了美洲大陆,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发现要加上引号?(因为美洲大陆本来就存在,只不过当时的人们不知道。)教师可以参照资料库的有关内容对这两位探险家做简要介绍,并注意对学生在导入活动中的发言做补充或修正。
“海洋不再是障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过去人们对于自己居住的陆地以外的地方并不了解,不知道海洋的另一端是什么,也很难直接与居住在遥远地方的人们相互交往,但是在哥伦布和麦哲伦的伟大探险之后,人类可以在海洋中航行,往来于各个大陆之间。)
在哥伦布、麦哲伦之前,各个洲居住的人们有没有来往呢?是怎样来往的?(有来往,主要是通过陆地上的道路。)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到中国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带到了阿拉伯国家,然后又带到了欧洲,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比较一下陆地交流与海上交流有哪些不同?(利用地球仪,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首先,使得交流更加方便、直接,比如,从中国到埃及、从中国到欧洲、从欧洲到印度都是不可能直接到达的,因此往往要通过许多国家一次次交易,价格会越来越贵,而且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有战争,交流很容易中断。其次,用来交换的物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没有火车、飞机的时代,一艘木船也可以运送几千千克的物资。但如果是陆地交流,只能用马、骆驼等,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又如,速度加快。过去骑马每天最多走几百里,而且晚上必须休息,而在海上只要几个人轮流工作就可以昼夜航行等。)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像。
海上交流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参考教科书第46~47页的内容得出答案。
为什么本课题的名称是“血与火的时代”?(欧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掠夺财富、贩卖奴隶、不平等交易、侵略等,给非洲、美洲、亚洲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3.教师总结要点,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向家长请教今天学习的有关内容,或者通过阅读有关书籍做进一步的了解。课后记:
第二课 《世界在发展,生活在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区别。
2.初步体验和认识工业化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3.学习运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工业化,认识中国的近代史。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简单调查学生对于本课有关内容的了解程度,特别是深度和准确度,以便把握教学的分寸。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谈一谈对爱迪生的认识和了解,并比较与教科书上的介绍有什么不同。2.自由讨论。肯定学生对爱迪生这位科学家的了解,并告诉学生,爱迪生是对工业革命以及后来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8页的课文,并提问学生“什么是工业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化。
你们穿的鞋子、衣服是从哪里来的?(工厂制造出来的。)
在工厂里是怎样制造的?(工人用机器生产出来的。如果有的学生了解有关情况,请他们讲一讲生产流水线等情况。)
那么,在人类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一直是这样的吗?在古代,人们是怎样得到鞋子和衣服的?(自己制作或者由鞋匠、裁缝制作。今天虽然也有,但却很少。)
自己制作与用机器制作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利用机器制作,效率会大大提高,产量可以大幅度提高,还可以降低成本。)教师告诉学生:“鞋匠、裁缝是靠自己的技术用手工生产鞋子和衣服的,因此人们把这种生产叫做手工业。工业化,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的手工和技术进行生产,它的标志之一就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在蒸汽机之后,人类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明,而且有许多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科书上有两个年表,列举了一些发明,下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
3.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从年表中选择一或两项发明进行讨论:它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教师巡视并适当地提供帮助,提醒学生向全班汇报时要以具体的问题来说明。比如:一位鞋匠一天做一双鞋子已经是很快的了,如果采用蒸汽机带动机器,会怎么样;过去纺线用小纺车,一天纺的纱不够做一件衣服的,如果用纺织机呢;没有天花疫苗时,一旦天花流行会怎么样,等等。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5.教师总结。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进行评价,强调工业化对人类进步的意义。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告诉家长在今天的小组讨论中同学发表的意见,并听一听他们的看法。《世界在发展,生活在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学生对上次课学习的感受。〖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然后相互议论一下。教师强调:“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现代化的城市,就像课文中所说的,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就是社会发展的中心。现代化的城市给人们带来了与古代完全不同的生活。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2.头脑风暴。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9页和第51上方的几幅照片及说明,然后讨论和评价。教师通过问题进行引导:“这些变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是怎样的?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引导他们懂得,工业化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富裕和方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问题与苦恼。
3.探究与思考。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2页“在同一时期中”的内容,然后让他们以自由发言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这两组图片反映了什么?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根据今天的课堂学习,完成教科书第52页“我的看法”。课后记:
第六单元 向人民英雄致敬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祖国近百年来蒙受了空前的耻辱、欺凌,中华民族经受了深重的灾难,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2.知道千千万万的人民英雄为了国家的独立、解放,为了民族的复兴,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斗,对他们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怀有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资料。〖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是从哪里来的,知道了我们的祖先,知道了我们祖先辉煌的过去,知道了我国是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人类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民族所深深地感动,感到无比地骄傲和自豪。但是,近代以来,列强对我国的侵略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的祖国蒙受了空前的耻辱和欺凌,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我们民族中千千万万的英雄奋起抗争,经过100多年的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才换来了我们民族的复苏,换来了今天我们安定、祥和、幸福的生活。”
2.观察与讨论。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学生观察教科书第54页的导读图,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意见。
3.讲述与阅读。“在我们祖国的心脏―――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矗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每天都在默默地接受着人们的瞻仰、崇敬和纪念。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面,是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 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让学生诵读。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候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4.全班讨论。“你们明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意思吗?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座四面,镶嵌着10幅精致的汉白玉浮雕,浮雕再现了人民英雄们为了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英勇抗争的壮烈场面。”
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54页的导读图,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汉白玉浮雕所反映的意思,并结合浮雕内容讨论碑文。
5.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了解了碑文的含义。同学们已经知道了,1840年以来,由于列强对我国的侵略,给我们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的祖国蒙受了空前的耻辱和欺凌,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我们民族中千千万万的人民英雄奋起抗争,经过100多年的英勇奋斗才换来了我们民族的复兴。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为纪念从那时起为祖国的独立和自由奋斗献身的人民英雄们建造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记住他们的事迹,对他们致以永久的感激之情和崇高的敬意!”
〖家庭作业〗
抄写一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课后记:
主题一:勿忘国耻
第一课 《罪恶的战争》 〖教学目标〗
1.知道西方殖民者蓄谋已久的企图,卑鄙的英国人用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知道1840年我国在那场罪恶战争中所遭受的欺凌和所蒙受的耻辱,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道列强的强盗行径,了解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振奋民族意识。3.知道中国人民面对侵略的英勇反击。〖教学准备〗
教师必须对19世纪初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对中国阴谋策划的鸦片贸易,及嗣后发动的罪恶的鸦片战争的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生产的发展,刺激了各国贸易的发展。他们积极开展航运贸易,大力开拓殖民地,占领市场,进行掠夺。当然,他们也把触角伸向了文明富裕的中国。可是他们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没有占到大便宜,于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一个罪恶的阴谋出笼了。”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5页及第56页上部的课文。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
“祖国的屈辱、民族的灾难是怎样造成的?列强是怎样敲开中国的国门?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
教师总结:“19世纪初年,西方列强用罪恶的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是用一种名叫罂粟的植物果实中的浆液熬制出来的毒品。人们吸食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形成毒瘾,腐蚀身体和精神。西方列强把这种害人的东西走私运进我国,骗走我国大量的白银。教科书第55页的内容告诉我们,从1800―1840年的40年间,英国走私到我国的鸦片就有40多万箱,从我国掠夺了三四亿银元。大量的鸦片严重地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使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中国陷入了‘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局面,面临深重的灾难。”
3.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6页上部关于鸦片来源及危害的课文。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根据你所知道的,说说毒品对人的巨大危害。”
4.讨论。“英国商人为什么把在英国禁吸的鸦片偷运到中国,诱使中国人吸食?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英国商人深知鸦片的毒害作用,他们就是利用被诱使吸食鸦片上瘾的中国人所产生的依赖性,不断扩大对中国的鸦片走私贸易,大量地骗取中国的钱财,腐蚀中国人的身心,达到控制中国、不断掠夺中国的阴险目的。所以课文里用了‘卑鄙’二字来说明英国殖民者的阴险,实在是再准确不过了。”
5.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9世纪初期,英国殖民者精心策划的卑鄙阴谋,利用走私的手段对中国大肆开展鸦片贸易,大量地骗取中国的钱财,腐蚀中国人的身心,阴谋达到控制中国、不断掠夺中国的目的。”
《罪恶的战争》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19世纪初年,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为了达到控制中国、不断掠夺中国的目的,对中国大肆开展了卑鄙的鸦片毒品走私贸易,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衰败。面对列强精心设计的深渊,中国人怎么办呢?”
2.教师讲授:“大规模的鸦片贸易,不仅使中国的白银源源外流,而且有许多中国人大量吸食鸦片,沾染上毒瘾,身体和精神都被腐蚀,形同骷髅。这时清政府中,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大臣上书道光皇帝,主张严禁鸦片。”
3.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6页下部和第57页的课文及插图。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为什么会得到广大军民的热烈拥护?林则徐禁烟的方法为什么这么复杂,一把火烧掉不是很简单吗?”
教师总结:“广州地区是英国商人走私鸦片集中的地区,广东的军民耳闻目睹,甚至是身受鸦片的毒害,亲身感受到了英国商人的恶毒,早已是义愤填膺了。现在终于有了主持正义的官吏来解决鸦片问题,揭发英国商人的阴谋,领头反击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在爱国和民族情绪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广大军民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支持林则徐的禁烟主张。”
“鸦片这种毒品不像其他物质,它在燃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烟气会对人造成危害,燃烧以后所产生的灰烬易燃有毒,所以不能够简单地一把火烧掉。林则徐虎门销烟,将鸦片用盐水浸泡后,用生石灰煮沸的方法,造成鸦片、盐、石灰和海水混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反应,彻底地消除了鸦片的毒性,所产生的渣沫再也不能够被吸食,海水的退潮把这些废渣排入大海,整个过程不会对人造成危害,销毁得十分干净。这既是对英国商人有力的回击,又反映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4.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虎门销烟图”。教师讲述:“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以后,立即下令收缴鸦片,驱逐外国鸦片商,缉拿烟贩,严令进口船只写出书面保证:‘永不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收缴了鸦片1188127千克。1839年6月3日开始,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上销毁鸦片。在海滩上挖出了两个很大的方形水池,池中灌满了海水,成箱的鸦片被切碎了倒进水池中,再倒进生石灰,水池中顿时沸腾起来,热气蒸腾,列强用来毒害中国人的罪恶的鸦片就这样被销毁了。虎门海滩上,人山人海的围观人群发出了雷霆般的欢呼声。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进行了23天,销毁了全部收缴的鸦片。”
5.全班讨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一壮举洗去了给中国带来的耻辱,充分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6.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及插图。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
“恼羞成怒的鸦片贩子和英国政府怎样对待林则徐发动的禁烟运动?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了的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个怎样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在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事迹中,可以向学生介绍老将关天培抗英献身的故事,介绍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事迹。
教师讲解:“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人民开展的禁烟运动,粉碎了英国等列强利用鸦片掠夺中国财富的美梦,英国依靠其坚船利炮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最终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南京条约》规定了割让香港岛。我们在上个学期学过的‘游子回家’一课中介绍的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的香港,就是那个时候被英国侵略者强占去的。《南京条约》还规定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5个通商口岸等屈辱条款,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词的含义。“殖民地是一个国家被其他国家统治。中国虽然没有完全被某个西方列强所完全统治,没有彻底沦为殖民地,但是,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与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所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是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革命果实被野心家袁世凯篡夺,此后的历届政府,也都没有真正完成反封建任务,没有真正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国社会实际上还被很严重的封建制度所统治。”
7.自由讨论。阅读教科书第58页讨论标识所引出的问题,以及下面的相关链接,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看法。
8.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面对英国卑鄙的鸦片走私贸易阴谋,林则徐发动的禁烟运动得到了广大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虎门销烟的壮举给英国人以有力的打击。恼羞成怒的鸦片贩子和英国政府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最终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布置家庭作业:就教科书第58页的讨论标识中的问题及刚才的讨论,写出自己的答案。
〖家庭作业〗
1.书面回答讨论标识提出的问题。
2.收集并阅读有关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资料。课后记:
第二课 《走访遗迹看历史》 〖教学目标〗
1.知道帝国主义对中国野蛮侵略的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斗争,以及英雄人物的事迹,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教学准备〗
1.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1840年以后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电影《甲午海战》的VCD。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检查复习。“上一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请你们说一说《南京条约》的内容。”
2.导入。“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由于列强无耻而且凶残地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遭受了空前的耻辱,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的民族,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尊严,面对强权,无所畏惧,开展了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在鸦片战争中就出现了林则徐、关天培和三元里抗击英国侵略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感人事迹。在这以后,列 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
3.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9页的图片。“在当时中国的国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这座历时150多年修造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以其优美的风景、精良的建筑、丰富的收藏著称于世,被誉为‘万园之园’。但是,在140多年前的1860年,英法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后攻陷了大沽口炮台,占领了天津,直逼北京。10月18日,在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英法联军在连续两天疯狂地抢掠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之后,又焚烧了中华文明的瑰宝,毁灭了这座综合了中西建筑艺术,聚集了无数古今艺术珍品,全世界少有的壮丽宫殿,制造了一场人类文明的大劫难,犯下了万劫不复的罪行。”
4.同桌阅读。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9页小文的日记“凭吊圆明园”,然后以同桌为伴,观察该页圆明园西洋楼残景的照片,并与左下角的原景观图进行比较,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请几组同桌发表意见。
5.教师总结:“在国家强盛的时候,我们有能力创造一个建筑奇迹。当国家衰败的时候,我们连保护它的资格和能力也丧失了。国家的强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关系到祖国文化财富的命运,我们应该牢记国耻,树立振兴中华的志向!”
〖家庭作业〗
通过向家长请教、查阅书籍等方式,搜集有关“中日甲午战争”的资料。《走访遗迹看历史》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我们都知道,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这以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火烧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日本也不甘人后,1894年对中国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0页下方有关邓世昌和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的课文。让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他们对于这场战争以及邓世昌事迹的了解。
教师讲述:“日本一直蓄谋侵略中国,经过周密策划,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袭击了正航行在黄海大东沟的中国北洋舰队,北洋舰队被迫应战。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指挥中国将士英勇战斗,士气高昂。战斗中,丁汝昌身受重伤,却仍然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全舰将士奋勇杀敌,多次击中日本军舰。在致远舰多处受伤、已被敌舰击中起火、炮弹已经打完的情况下,邓世昌和官兵没有丝毫退缩,他对大副说:‘倭舰专恃吉野(日军主力舰),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他下达命令开足马力,对准日军主力舰冲去,准备一举撞沉吉野舰。邓世昌大声激励将士:‘我们从军就是要保卫国家,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我们就是死了,也要表现出我们海军的军威,保国的时刻到了!’看到这种情况,日军被吓坏了,边逃跑边施放鱼雷。致远舰被鱼雷击中炸裂,邓世昌和全舰250名将士同时壮烈牺牲。黄海大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中国北洋水师广大官兵英勇奋战,重创日军,使日舰向南退去。”
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电影《甲午海战》的片段。3.讨论。“邓世昌和致远舰全体官兵在黄海大海战中壮烈牺牲是一种什么精神?”(爱国主义、民族气节、舍身卫国等精神。)
4.阅读教科书第60页上部乐乐的作文。5.教师总结:“但是黄海大海战之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奉行妥协投降政策,面对日军的侵略节节溃败,1895年4月被迫签订了屈辱卖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海战虽然失败了,但是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人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一直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而英勇斗争。” 〖家庭作业〗
预习下一个课题的内容,搜集并阅读相关的资料。课后记:
第三课 《屈辱的条约》 〖教学目标〗
1.知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2.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历史危机。3.思考中国富强的道路和途径。〖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英法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日本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加上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没有一次战争不以中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就是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中国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
2.阅读教科书第61页和第62页上部的课文及插图,了解《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的卖国条款。
3.教师讲授:“尤其是1900年6月,英、法、俄、德、意、奥、美、日组成了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8月又攻占了北京,与清政府勾结在一起,疯狂地镇压了英勇奋战的义和团运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之后,各列强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更是把中国社会进一步推向了灾难的深渊。”
4.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2页表格第三栏中的内容,了解《辛丑条约》规定了哪些屈辱的卖国条款。同桌之间讨论:“当时,清政府一年的收入约8000万两白银,全国有4亿多人口,算一算,要还清《辛丑条约》的赔款,每个中国人要负担多少?”5.课堂练习作业。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体会,完成教科书第62页的作业。
6.小组探究。分小组阅读教科书第63页的时局图,讨论其中的含义,思考这幅图说明了什么。教师巡视并适当帮助学生。
7.全班交流,各小组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予以补充。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言而喻――指时局图显示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瓜分中国的野心;一目了然――指时局图表明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8.教师总结:“19世纪末,列强加剧了对中国的疯狂掠夺,纷纷在中国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妄图瓜分中国,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在危机关头,中国人民逐渐觉醒,不间断地进行着顽强的探索,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课后记:
主题二:觉醒的中国人民 第一课 《天下为公》 〖教学目标〗
1.了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英雄事迹,崇敬革命先辈,振奋民族意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2.知道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教学准备〗
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一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的疯狂侵略和一系列丧权辱国屈辱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国力越来越衰败。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许多仁人志士苦苦追寻救国之路,但大多以失败告终。但有一位革命者从来没有气馁,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最终领导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他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4页的图片和文字,向学生介绍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及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无数革命志士献出了生命,他们的事迹不仅仅是历史,而且鼓舞着无数的后人。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民主革命英烈的事迹,如陆皓东、鉴湖女侠秋瑾、林觉民等。
3.教师讲述:“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和武昌的新军在湖北武昌发动了起义,取得了胜利,清王朝土崩瓦解了。1911年是中国农历辛亥年,所以这次革命被称做‘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到南京开会,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并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教师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武昌起义图”。
4.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和图片,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讨论:孙中山先生题词的“天下为公”的含义;建立民国以后,废除了哪些封建传统,开创了哪些新的社会风气;除了教科书上呈现的内容以外,还知道哪些内容。(例如:废除磕头礼,改行鞠躬礼;废除拱手礼,改行握手礼;大力开办学堂;解放妇女,妇女可以进入学堂读书受教育,可以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废除缠足等。)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进行补充。
5.教师总结。〖家庭作业〗
预习下一个课题的内容,搜集并阅读有关的资料。课后记:
第二课 《五四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反对封建势力出卖中国主权的革命运动。
2.体验和感受革命先辈英勇顽强的斗争意志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教学准备〗
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五四爱国运动的时代背景、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国的仁人志士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寻找一条民族振兴、救国救民之路,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可是不久,孙中山先生领导取得的革命成果就被袁世凯篡夺,在帝国主义的挑唆和支持下,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潭。在中国的广阔大地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使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水火之中。”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第二段课文,教师要注意讲清以下要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意、奥三国为了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发动的一场肮脏的战争。(2)当时中国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且是“战胜国”。(3)战后在法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实际上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一次分赃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却反而要把战败国德国在我国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4)当时的北洋政府中的亲日派卖国贼竟然命令中国代表在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5)消息传到了国内,举国上下群情激愤。
3.小组讨论:“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能够向中国提出如此无理的要求?”
4.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的后三段课文。教师可以把参加五四集会的群情激愤的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故事补充介绍得详细一些。
5.小组讨论:“五四运动的壮举说明了什么?”然后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交流,教师主持。讨论后,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右下方“豆博士”的话,知道我国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既是为了对1919年青年学生爱国壮举的纪念,也是要让世世代代的中国 人永远铭记这次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
6.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并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五四运动图”。〖家庭作业〗
预习下一个课题的内容,搜集并阅读相关的资料。课后记:
主题三:光辉的历程 第一课 《开天辟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是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2.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了解老一辈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教学准备〗
1.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组织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等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歌曲录音:《国际歌》。3.教学挂图:《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组织分布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中国的仁人志士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寻找一条民族振兴救国救民之路,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可是不久,孙中山先生领导取得的革命成果就被袁世凯篡夺,在帝国主义的挑唆和支持下,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潭。中国的广阔大地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使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向何处去?就在这个时候,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学生可能不了解十月革命,教师可以做简单介绍:“由列宁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10月,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资料。教师讲授:“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一批具有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极大的热情开始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出现了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李大钊主办的《每周评论》、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等。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还在各地建立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何叔衡等在湖南长沙发起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会’,周恩来等人在天津组织了‘觉悟社’,这些团体的宣传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在这期间,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规模空前的五四运动。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的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各地的早期共产主义组织深入到工人群众之中,创办供工人阅读的刊物、开办工人夜校、帮助工人组织工会,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播放《国际歌》。
4.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68页的课文和图片。教师讲述,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之下,在五四运动的基础上,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当时,在中国成立共产主义政党被军阀统治者宣布是非法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一定要残酷镇压。所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秘密举行的。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他们了解答案。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2名代表是谁?(12名代表是:毛泽东、何叔衡、李汉俊、李达、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等。)他们12个人代表着多少党员?(代表着当时全国50多名党员。)
这次大会做了什么事?(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党旗上的镰刀和锤子象征着什么?(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表示中国共产党是工农联盟。)
5.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课文“毛泽东的抱负”和乐乐的体会,讨论“毛泽东从青年时期就立下了宏伟的志向,你从伟人的胸怀中感受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然后向全班谈自己的体会。
6.教师总结:“从12名代表、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曲折和流血牺牲。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家庭作业〗
预习下一课题的内容,搜集并阅读有关的资料。课后记:
第二课《红旗飘飘》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创建革命武装的过程。
2.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热爱解放军的教育。3.感受老一辈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教学准备〗
1.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蒋介石叛变革命、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歌曲录音:《打倒列强》《工农兵联合起来》。〖教学活动及过程〗 1.检查复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地点?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导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广泛发动了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香港海员罢工,并最终取得胜利;领导广东、湖南许多地区组织了农民协会,开展反对土豪劣绅和减租斗争,农民运动蓬勃展开,毛泽东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孙中山先生接受了共产党的帮助,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东国民政府开始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革命势力很快从广东扩展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播放并学唱北伐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打倒列强》。4.教师讲述:“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北伐战争的巨大胜利和革命的迅速发展吓坏了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他们选择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作为代理人,在1927年4月12日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革命者,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但是,面对敌人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
5.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70页的图片和课文,教师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南昌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8月1日凌晨,共产党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国民革命军2万多人,在江西南昌发动起义,向敌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全部歼灭了南昌的守敌1万多人,使南昌城飘扬起革命的红旗。)南昌起义胜利后又发生了什么?(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按照计划,撤出了南昌城,并向广东进发,准备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积蓄力量,再次北伐。)
八一南昌起义意味着什么?(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革命军队。)
为什么我国把八月一日定为建军节?(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武装建立的日子,把八月一日定为建军节是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
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南昌起义图”。
在南昌起义后不久,又发生了什么?(中国共产党又在湖南农村举行了秋收起义。)秋收起义之后又发生了什么?(起义的队伍开进了江西井冈山地区。)
为什么要到井冈山?(毛泽东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去,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因此选择了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是怎么一回事?(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什么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革命的星星之火终于发展为燎原之势。)
5.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70页的图片和课文,同桌之间通过讨论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知道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上“八一”的含义,认识我国威武之师的军旗、军徽。
6.教师总结。〖家庭作业〗
预习下一个课题的内容,搜集并阅读相关的资料,复习语文课学习过的有关红军长征的课文。
课后记:
第三课 《地球上的红飘带》 〖教学目标〗
1.知道党中央在“左”倾错误统治下,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被迫突围,进行长征。
2.知道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3.知道红军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教学准备〗
1.教学前,要求学生结合语文课学习过的内容或搜集的其他资料,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教学挂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检查复习。让学生说一说南昌起义的经过,以及毛泽东为什么要把秋收起义的队伍带上井冈山。
2.导入。“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革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武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又有了很大的发展,相继在全国建立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是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不断壮大、革命根据地的日益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一次又一次地派重兵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
3.讲授与讨论。“面对敌人疯狂的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怎样进行反围剿?”(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成功地进行了四次反围剿,连续四次粉碎了蒋介石的猖狂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采用“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寻找有利战机,在运动中以速战速决的行动各个歼灭敌人”这样一种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的斗争 方式,总结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让学生讨论十六字方针。
4.讲授与讨论。“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但是,这时党中央在‘左’倾错误统治下,排斥了毛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正确领导,指挥红军‘全线出击’,让红军和处于优势地位的敌人硬打硬拼,红军苦战了一年,没有打退敌人的‘围剿’,自己却损失惨重,不得不被迫突围,进行长征。”
讨论:“红军成功地取得了四次反围剿胜利,为什么第五次会失败?” 5.教师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讲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江西,开始了长征。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敌人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红军浴血奋战,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但是损失很大。在渡过湘江后,红军只剩下了三万人。在这危难关头,在毛泽东的提议下,红军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占领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城。”
6.教师总结。
《地球上的红飘带》 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红军什么时候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指图说说长征初期红军的情况。
2.导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城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3.阅读与练习。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72页的课文和图片,然后同桌之间一起完成“查查看”的练习。
4.教师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讲述:“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西北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军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5.故事会。请自愿的学生结合语文课学习过的内容或搜集的其他资料,讲述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6.阅读。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73页的美文“大渡河上的史诗”。7.教师总结:“红军历时一年,冲破了敌人重重的围追堵截,历尽了艰难险阻,经过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取得了胜利。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长征是宣传队,它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的道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播下的革命种子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长征的胜利,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朗诵毛泽东的诗词《七律?长征》。
〖家庭作业〗
预习“黄河在怒吼”这一主题中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这一课题的内容,搜集并阅读相关的资料。
课后记:
主题四:黄河在怒吼
第一课《在民族危亡的时刻》 〖教学目标〗
1.知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的历史,并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道中国共产党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
3.知道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我国的侵略,侵占了我国的东北和华北的大片土地,威胁北平、天津,振奋学生的民族意识。
4.知道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全面进入抗日战争,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5.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调查、探究活动,不断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以便在后面的学习讨论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中国地图。3.歌曲录音:《松花江上》《救亡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歌曲录音《松花江上》,让学生边听边阅读教科书第74页“乐乐的日记”。2.全班讨论。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它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是一首抗日歌曲,时代背景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被日本占领,人民饱受屈辱。)
“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当时的中国政府有什么反应?(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4页下方的文字。1931年9月18日,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当时的蒋介石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命令中国军队“绝对不抵抗”。东北三省在短短两个月内全部沦陷,日寇占领了东北全境,东北的三千万同胞、一百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丧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由此,日本法西斯开始了对我国东北地区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东北百姓饱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和蹂躏。)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做了什么?(阅读教科书第74页下方的文字。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
3.教师讲述:“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得到了广泛的拥护。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一万多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英勇的抗日救国大示威。群众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镇压,学生被打伤500多人,但是斗争并没有停止。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响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呼声。”阅读教科书第74页下方有关“一二•九”运动的图片。
“1937年,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同意抗日。自此,才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歌曲欣赏。播放歌曲《救亡进行曲》:“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脚步合着脚步,臂膀扣着臂膀,我们的队伍是广大强壮„„要收复失地,消灭日本帝国主义,把旧世界的强盗杀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唱。
5.教师总结。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 第二课时
1.导入。阅读教科书第75页的课文,并问一问学生,是否认识或听说过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人。请他们自由发言。
2.小组活动。教师告诉学生:“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和曾经经历过那段时间的老人,从他们那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那个年代的事情。让我们也像教科书上的小文和她的同学们一样,去访问和调查,去接受教育。”
3.调查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通过讨论确定一项调查内容,然后制定访问提纲。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分工、组织和辅导工作。
探究方向:访问70岁以上、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人。按照专题查阅图书,搜集资料。探究内容:(1)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罪行;(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英勇抗日斗争;(3)中国老百姓顽强的抗日斗争;
(4)当年中国的少年儿童是怎样进行对敌斗争的;(5)抗日战争中重大的战役和战果。
探究成果的形式可以是文字资料、故事、图片、音像资料等。探究记录:
4.教师总结。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 第三课时
1.导入。请学生简单介绍他们上次调查的结果。教师引导:“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企图先占领东北,然后再逐步吞并整个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进攻中国东北时,蒋介石正在全力‘围剿’红军,使得我国东北三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沦丧在日寇的铁蹄之下。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又侵占了我国华北的大片土地,威胁北平、天津。”
2.阅读教科书第75页的课文。
3.讲授与讨论。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查找我国东北和北平西南卢沟桥的位置。教师讲述:“到了1937年,日本侵略军已经从三面包围了北平,只剩下卢沟桥成为北平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7月7日晚,日军谎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以此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卢沟桥东的宛平县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坚决拒绝。于是日军调集重兵悍然炮轰宛平城,向驻扎在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驻守卢沟桥的二十九军忍无可忍,奋起还击,经过激烈的战斗,歼灭了来犯的全部敌军。但是,此后日军向平津地区增兵十几万人,向中国驻军二十九军猖狂进攻。7月26日,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在激战中壮烈殉国。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北平和天津。”
4.阅读教科书第76页的图片。5.教师讲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但是中国人民是压不倒、杀不绝的,面对疯狂的强敌,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全民奋起英勇抵抗。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同时,全中国的军民也全面进入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中,有一支歌激励着全中国人民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后来这首进行曲成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它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并与学生一同合唱。6.教师总结。〖家庭作业〗
按照计划进行调查访问。课后记:
第二课 《不要忘记》 〖教学目标〗
1.知道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开始对中国全面入侵。
2.知道南京大屠杀,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感受到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帮助学生知道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日军侵华战争期间犯下的滔天战争罪行,是否认历史,是徒劳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1937年以后日寇侵华的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一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中国地图。
3.事先了解学生准备的情况。〖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残酷侵略,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进攻。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极其疯狂、野蛮,他们的侵略魔爪所到之处,凶残地杀害中国人民,劫掠财物,奸淫妇女,焚烧房屋,简直是无恶不作。中华民族已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阅读与讲述。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8页的照片和文字。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对上海的大规模进攻。中国军民奋起进行了英勇的淞沪抗战,保卫大上海的战斗持续了3个月,虽然上海最终还是沦陷了,却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举世骇闻、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在40多天的时间里,在松井石根指挥下的日军使用了机枪扫射、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方法,屠杀我中国同胞。侵略者甚至进行杀人比赛,以杀中国人来取乐。当时日本的报纸上刊登出的日军两个刽子手―――野田岩和向井明进行杀人比赛的记录就是如山的铁证。
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中国军民30余万人被日寇杀戮。整个南京城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烧毁全城房屋三分之一以上。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暴行记录。”
3.发表与交流。请调查了解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的小组和个人发表调查结果。可以以南京大屠杀为重点,兼顾其他方面。如前所述,可以是十分具体的实例。
由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或者由教师讲述,其他学生提问或补充。4.阅读与讲述。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8页“老师的话”。
“但是,就在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南京犯下这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血腥的罪行以后,却从来不承认他们制造过南京大屠杀,仿佛只要他们不认账,历史就会不存在似的。多年来,日本政府的首相都到供奉着东条英机等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朝拜;日本还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对中国的侵略,公然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张目。但是铁证如山,历史不容篡改。由日本侵华老兵东史郎撰写的《东史郎日记》一书,对这些暴行做了真实的记录。”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9页《东史郎日记》的片段。
5.讨论。“读了东史郎的日记你们是怎么想的?对今天的日本学生,你们想要说些什么?”
6.教师总结。〖家庭作业〗
根据本课学习的内容写一篇感想。课后记:
第三课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英勇抗战的历史,以及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2.知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3.学习革命先辈们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教学准备〗
1.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一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2.歌曲录音:《黄河大合唱 保卫黄河》《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团结就是力量》。
3.传统爱国主义影片《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的VCD。
4.中国地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更加残酷地屠杀我同胞,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但是中国人民是压不倒、杀不绝的,面对疯狂的强敌,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全民奋起英勇抵抗。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始终战斗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2.阅读与讲述。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0页课文的第一段。3.歌曲欣赏与讨论。播放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阅读教科书第80页的歌词,并提问学生:“中国人民用最简单的武器与用先进武器武装起来的日本侵略军战斗必须具有无畏的勇气,同时也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中国人民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4.发表与交流。由负责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英勇抗日斗争”“中国老百姓顽强的抗日斗争”等有关内容的小组和个人发表调查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其他学生提问和补充。可以以地雷战、地道战为重点。
阅读教科书第80页民兵埋地雷以及进行地道战的照片和虎子的话。5.歌曲欣赏与讨论。播放抗日歌曲《游击队歌》,并提问学生:“歌曲中‘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歌词是什么意思?”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占区和敌人后方,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人民群众被充分地动员起来,村自为战,人自为战,不分男女老少,都是抗日的战士,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6.教师总结。第二课时
1.导入。阅读教科书第81页方爷爷的话、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感想。2.故事会。“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孩子也投身到抗日斗争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纷纷组建儿童团,负责站岗、放哨、查路条、捉汉奸、侦察敌情、送信、为部队做向导,打击侵略者,保卫解放区,立下了功劳,流传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开个故事会。”请调查有关“当年中国的少年儿童是怎样进行对敌斗争”内容的小组和个人讲故事,教师和其他学生也可以讲。教师可以准备王二小、小英雄雨来、鸡毛信等故事。
3.模拟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模拟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捉汉奸等活动,各小组可以自己设计情节。
各小组进行表演。
4.教师总结。对各小组的模拟表演给予鼓励性评价,强调抗日战争时期的儿童团为我们做出了热爱祖国、敢于斗争的光辉榜样,我们在今天应当继承他们留下的光荣传统。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第三课时 1.导入。“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我国的东北是最早遭到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地区,东北人民也最早进入了抗日斗争,在白山黑水之间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2.阅读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82页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补充有关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以及其他东北抗日英雄的事迹。教师可以重点介绍赵尚志、赵一曼等人的英雄事迹。
3.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抗日游击战争图”。4.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就杨靖宇将军或其他抗日英雄的事迹写一篇感想。第四课时 1.导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牵制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军事力量,这样,就使得他们无法在欧洲战场上充分投入。”教师提问学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分为法西斯和反法西斯战
线两大阵营,是分别由谁组成的?”
2.阅读与讨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有力援助。外国人参加并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杰出代表是加拿大友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83页方爷爷的话、白求恩做手术的照片及文字,以及毛泽东撰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的片段。讨论白求恩的事迹,以及毛主席为什么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
3.介绍与讨论。“在日军飞机疯狂地对我国重庆进行大轰炸的时候,由美国退伍军人陈纳德以平民身份组建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志愿来到中国,参与中国的抗战,并且开辟了飞越我国喜马拉雅山脉的‘空中走廊’―――驼峰航线,把当时急需的抗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他们当中很多人把热血洒在中国的土地上,甚至把生命献给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由于他们战斗勇敢、战功显赫,这支航空队被中国老百姓称为‘飞虎队’。”让学生讨论他们知道的飞虎队的传说(也可以改为介绍柯棣华大夫等国际友人)。
4.教师总结。“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全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迎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曙光。”播放并合唱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家庭作业〗
预习下一个课题的内容,搜集并阅读有关的资料。课后记:
第四课 《伟大的胜利》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八年顽强艰苦的抗日战争,终于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2.知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3.树立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信念。〖教学准备〗
1.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中国地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经历了八年顽强艰苦的抗日战争,各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已经开始对日本侵略者开展了局部反攻,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阅读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84页上方“方爷爷的话”。教师介绍:“1945年1月到5月上旬,各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春季攻势,向敌伪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举行了100多次大小战役,收复县城22座,解放了8万多平方千米的国土和500多万人口,迫使敌人退缩,扩大了解放区,缩小了敌占区,终于迎来了大反攻的最后时刻。”
3.教师讲授:“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强大反击下,1945年4月30日,苏联军队攻克法西斯德国的心脏柏林。5月8日,德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垮台之后,日本法西斯也已经是穷途末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开始一致对付日寇――这个野兽般的凶残敌人。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8月9日,强大的苏联武装部队从西、东、北三个方向,4000多千米长的广大战线上,对日本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进攻。仅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就击溃了近百万的日本‘关东军’,帮助中国人民解放了沦丧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长达14年之久的东北地区。美国等世界反法西斯盟国从太平洋一线给日本以毁灭性的打击。
8月10日,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立即对日军实施广泛的进攻。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力的中国军民,配合苏联的出兵,开始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停泊在日本东京湾的
美军战舰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战区的受降典礼在南京陆军总司令部举行,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茨向中国人民投降。历时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至此胜利结束。”
4.阅读与讨论。欣赏并阅读教科书第84~85页的图片和课文,并讨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什么样的战果?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5.教师就本课的学习做全面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按照教科书第85页制作标识的内容要求,分小组制作一期反映抗日战争的板报。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一节课用于制作,或者利用课外小组、少先队活动时间。
课后记:
主题五: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一课 《乘胜追击》 〖教学目标〗
1.知道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2.知道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的指挥下,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最终解放了全中国。
3.学习革命先辈们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对革命先辈怀有深深的敬意。学习革命先辈们的光辉事迹,树立奋发图强的志向。
4.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教学准备〗
1.教师应当在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史实做进一步的了解。
2.歌曲录音:《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中国地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1945年8月15日,日寇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历经八年艰苦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全国人民还沉浸在胜利的欢笑与喜悦之中。但就在人民渴望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却仍然妄想把中国变成由大地主、大资本家统治的国家。在美国的支持下,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撕毁了停战协定,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进攻,发动了全面内战。”
2.阅读与讲授。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86~87页的课文、照片及文字,并与教师讲授结合起来进行讨论。
(1)教师可以利用地图提问和讲述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什么时候发生的?(1948年秋,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把和国民党反动派决战的第一战放在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东北集中了12个纵队和一个炮兵纵队,以及地方武装70多万人。1948年9月12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反动军队发起了猛烈进攻,辽沈战役打响了。)
为什么要首先攻克锦州?(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挥下,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克了锦州,关闭了东北敌人溃败后可能会南下进入山海关的大门。)结合讲述欣赏教科书第86页攻打锦州城的照片。
夺取锦州后又发生了什么?(随后,迫使长春的一部分敌人起义,其余全部投降。蒋介石又派遣廖耀湘兵团反扑,企图夺回锦州。人民解放军在黑山、大虎山地区展开阻击战,廖耀湘部被全部歼灭。11月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结束。辽沈战役把东北的敌人47万多人全部地歼灭在东北境内,东北全境得到解放。)
(2)教师可以利用地图提问和讲述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什么时候发生的?(1948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河地域集结了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地区的地方部队共计60万人,在1948年11月6日发起了淮海战役。)
歼灭黄伯韬兵团用了多少时间?(仅仅用了16天时间,就在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全歼了国民党黄伯韬兵团。紧接着,11月23日至12月15日,人民解放军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宿县的双堆集地区把赶来增援黄伯韬兵团的国民党援军黄维兵团包围并全部消灭。)
淮海战役是何时取得的最后胜利?(到了1949年1月6日至10日,人民解放军消灭了被围困在永城县青龙集和陈官庄地区的国民党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并俘虏了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共歼灭敌人55万多人,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这样,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就处于了人民解放军的直接监视之下了。)
3.教师总结。课后记:
第二课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革命烈士的姓名和事迹。
2.感受革命烈士的高尚精神和英雄气概。3.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教学准备〗
1.教师应对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英雄事迹有进一步的了解,熟知一些革命烈士的英雄故事。
2.歌曲录音:《踏着先烈留下的脚印》。〖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正当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胜利的炮声不断传来,人民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标志着共和国诞生的曙光已经出现在东方的时候,却有许多革命者勇敢无畏地用冷笑蔑视着敌人,用坚定面对着敌人的残酷。”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9页的红岩雕像、老师的话,朗诵陈然烈士的诗,并讨论:“革命烈士为什么不惧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因为革命者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革命无所畏惧。)
3.故事会。可以由学生讲述渣滓洞、白公馆中有关红岩英烈的英雄故事。教师也可以准备江竹筠等烈士的英雄故事。
4.阅读课文。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90页小萝卜头―――宋振中烈士的故事以及老师的话。
5.播放并学唱歌曲《踏着先烈留下的脚印》。6.教师总结。〖家庭作业〗
预习下一个课题的内容,通过探究,搜集并阅读相关的资料。课后记:
第三课 《日出东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含义。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经过和伟大意义。3.知道国旗、国徽和国歌象征的内容。
4.学习革命先辈们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对革命先辈怀有深深的敬意。学习革命先辈们热爱祖国、树立奋发图强的志向。
〖教学准备〗
1.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1949年开国大典的史实比较清楚。
2.歌曲录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3.国旗和国歌的图片。〖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随着中国革命不断取得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一个由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了。”
2.阅读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92页的课文和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做出了哪些重要决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组成中央人民政府,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并且确立为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出示国旗和国歌的图片。
3.讲授与讨论。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93页的课文和图片。“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城楼装饰一新。高高的城楼屋檐上挂着大幅会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30万北京市民兴高采烈地聚集到广场上。中央人民政府林伯渠秘书长宣布开会。军乐队奏《义勇军进行曲》,毛主席按动电钮,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此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54个单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建立新中国的28年。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随后,在《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阅兵式开始,朱德总司令检阅了人民解放军部队。阅兵式结束后,举行了群众游行,首都人民一直狂欢到深夜。”
4.阅读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94页的图片和课文、老师的话和《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一文,并组织学生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教师适当予以修正和补充。
5.教师总结。播放并与学生一同高唱歌曲《歌唱祖国》。课后记:
第五单元 历史告诉我们 〖单元概要〗
本单元从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唐朝等几个重要的朝代切入,帮助学生对于统一的、多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古老历史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并对中国历史发展顺序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从近现代时期扩展到世界历史,以工业革命为界限,让学生了解、思考和认识工业革命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重大意义。
〖单元目标〗
态度 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并强化中华民族历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态度。
能力 形成并不断巩固学习历史的不同方法,学习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懂得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及事件,能够采用适当的方式比较历史与现实的差异。
知识 知道中国历史的朝代顺序。了解有关汉朝、唐朝的一些重要史实与人物。知道有关新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基本史实,及其在人类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知道工业革命的内容及其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第六单元 向人民英雄致敬 〖单元概要〗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旨在通过对1840―1949年100多年间中国社会变迁历程的学习,通过感受、搜集资料、进行探究等学习方式,对我们伟大祖国近现代史有比较全面的初步了解,从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两个方面形成认识,从而由衷地产生爱国的情感,产生民族自豪感,以及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与热爱。
本单元通过五个主题引导学生学习。首先,通过“勿忘国耻”的学习,知道1840年
以后我国遭受列强的欺凌和所蒙受的耻辱、危害,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知道列强的强盗行径,了解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振奋民族意识。其次,通过“觉醒的中国人民”的主题学习,知道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豪迈气概;知道许多仁人志士苦苦追寻救国之路,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再次,通过“光辉的历程”的主题学习,知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才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帮助学生了解人民军队的建立、成长,突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了千难万险,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挽救了革命。接着,通过“黄河在怒吼”的主题学习,知道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8年顽强艰苦的抗日战争,为我国人民不屈不挠,反奴役、反压迫的民族精神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感到自豪。最后,通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主题学习,知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英勇奋战,经过艰苦卓绝、顽强奋斗的斗争历程,才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革命先辈们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对革命先辈产生深深的敬意;学习革命先辈们的光辉事迹,树立奋发图强的志向;体验和感悟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揭开了新的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树立国家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
〖单元目标〗
态度 通过学习和探究,感悟到许多仁人志士苦苦追寻救国之路,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千千万万的人民英雄为了国家的独立、解放,为了民族的复兴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斗,对他们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怀有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学习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崇敬革命先辈,振奋民族意识,为我国人民不屈不挠、反奴役、反压迫的民族精神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能力 能够进行简单的调查、探究活动,学习搜集、处理和利用资料,提高使用地图的能力,在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知识 知道我们祖国近百年来蒙受了空前的耻辱、欺凌的重要史实,以及在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奋斗中出现的人物、事件、过程。
知道近代以来,面对清王朝的压迫剥削,面对列强的欺凌和所蒙受的耻辱,中国的仁人志士苦苦追寻救国之路,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知道中国共产党的艰苦斗争,以及对中华民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五篇:10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1、感受集体的温暖
教学目标:
1.懂得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温暖的班集体。
2.养成自主管理、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
3.感受集体温暖,进一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教学过程:
1.导入。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插图和文字“真情互助”。教师提问:“张明走到台前给大家鞠躬时,可能想到了什么?”(对全班同学深深的感激,为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感到温暖。)
2.全班讨论。教师引导:“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班集体里?为了将我们的班集体建设成优秀班集体,大家应该如何去做?”请学生自由发言。
3.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班级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友好交流与合作是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如果哪个同学有困难,大家都来关心,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大家都会感到很温暖。在你生活的班集体里有没有发生过‘真情互助’的感人故事?”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给予他人帮助的快乐和得到他人帮助的喜悦上,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班集体的可爱之处。
4.阅读与讨论。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小文说的一段话。教师引导:“老师是我们班集体的一员,为了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班主任老师时刻都在关心、爱护着我们。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师,让老师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呢?教科书上的同学们做了一件事,让我们来看一看。”请学生边读教科书第3~4页的文字边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进行引导:“同学们准备搞些什么样的活动?他们是如何做的?你们对他们的活动计划有什么意见?你们对这样的活动有什么设想和建议?”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2、在集体中成长
教学目标:
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3.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引导:“作为集体的一员,同学都愿意为集体做好事,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2.阅读与讨论。教师引导:“今天,我们不仅要解决教科书中‘红领巾信箱’中提到的问题,还要打开我们班的‘心里话’信箱,并在下节课召开‘我的心里话’发布会。让我们先从教科书中乐乐所在班级同学的来信开始吧!”
教师请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5~6页上同学们的“苦恼”,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体会。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懂得在班集体中,同学间应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3.小组探究。教师拿出课前搜集到的同学中的“心里话”,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也可以让各个小组阅读事先准备好的故事,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教师在巡视学生的讨论时,应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的妥当性。
4.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发布会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心里话”发布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说“心里话”,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说解决的办法,同时引起全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3.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和总结。
3、展示集体的智慧
教学目标:
1.知道集体的成功与荣誉必须依靠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2.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初步知道设计徽章及网页标识的一些常识,通过设计班徽,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了解学生网上学习的情况,并让几名学生谈一谈他们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体会。
2.阅读与讨论。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页的文字,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制作网页标识?制作网页标识有什么要求?”
3.欣赏与探究。让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7页的文字和插图,并对书上的标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提问学生:“怎样才能制作出好的网页标识?”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达成以下共识:应该能够反映出本班的特点,代表班集体的团队精神;还应该设计得美观大方,等等。
4.讲解与练习。教师说明:“设计网页标识可以借鉴旗帜和徽章的制作过程与方法,它是依靠集体智慧完成的。一个好的图案,往往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出来的,而且大多曾经做过许多次的修改,使之不断完善。”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7页和第8页的练习,帮助学生通过了解旗帜、徽章的制作过程及涵义,进一步感悟到应该如何设计网页标识。
5.小组准备。让学生欣赏教科书第8页的网页标识。在欣赏之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协商,为班集体精心设计自己满意的网页标识。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当提出自己的建议。
6.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下次的交流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相互交流做准备。
2.全班交流。通过各小组的相互交流与评议,评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
3.教师点评和总结。
4、我为集体添光彩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乐于为集体做贡献。
2.学会观察与思考,为集体的进步出主意想办法,培养主人翁责任感。教学过程:
1.导入。展示或播放集体参加比赛活动时的照片或录像。教师引导:“集体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为集体添光彩呢?”
2.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0页乐乐和教师的对话,并讨论“班集体需要做的事情”“我能为集体做的事情”,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并尽自己的所能为集体贡献力量。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为集体服务,除擦黑板、摆桌椅、出板报、向学校广播站投稿、为同学解答学习上的问题以外,还有哪些?”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讨论教科书第10页的四个问题,并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导,特别是帮助学生分析“很少有人做的原因”,认识到关心集体需要坚持,需要付出。
4.自由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讨论班集体的优点与不足,并为争当优秀班集体提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归纳整理,要帮助学生具体而准确地思考和认识自己班级的实际状况、与优秀班集体的差距、为了争取优秀班集体应当做些什么等。
5.教师总结:“建设一个好的集体,为集体添光彩,人人有责。今天,许多同学为集体提的建议都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相信在每个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集体会更加进步。”
5、自主选举班委会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民主选举。
2.了解民主选举的基本程序。
3.初步感受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形成积极的现代民主参与意识及能力。
4.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2页的课文,然后提问学生:“我们班从前的班委会是如何产生的?你们对自己选举班委会有什么看法?”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全班讨论。教师引导:“由同学们自主选举班委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全班同学都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并得到锻炼。但自主选举也是一件有一定难度的事情,所以今天我们就进行专门的学习,看看应当如何进行民主选举。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12~13页,看看为了把班委会选举活动搞好,教科书上的同学们都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请学生自由发言。(他们征求了老师的意见,请教了高年级同学,进行了专门的讨论,确定和公布了班干部的职务和职责,产生和通过了专门的选举程序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讨论中反映出来的学生的疑问做进一步说明,比如为什么要按照程序进行(保证选举的公平和公正)等。
3.小组活动。教师布置任务:“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自主选举这种形式,我们要在下次课上 模拟进行选举活动。今天小组活动的内容,就是为这次模拟活动制定一个选举程序。请同学们参照教科书第13页上的程序,每个小组也提出一个选举程序。既可以采用教科书上的程序,也可以有所改变,但每个小组必须提出自己的理由。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选举程序,提醒他们参考教科书及教师提出的要求。
4.全班活动。每个小组介绍本组提出的程序,并说明理由。教师说明:“下面,根据教科书上的程序和每个小组的程序,通过全班讨论,我们确定一个正式的选举程序,下次的选举将按照同学们自己确定的程序进行。”
5.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总结,并布置家庭作业。
6、每个同学的权利
教学目标:
1.体验并思考民主选举的完整过程。
2.懂得成为被选举者和选举者都是自己的权利。
3.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教学过程:
1.导入。检查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
2.模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按照上次课确定的程序进行班委会选举。教师应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环节,并适时地在活动中穿插讲解和讨论,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候选人提名。可以给学生一些酝酿时间,要将所有被提名人的名字都记录下来,可以写在黑板上。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是否同意所有的同学都有资格成为候选人,提名自己对不对等。竞选演说。包括候选人向大家做介绍,以及回答大家的问题。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竞选演说应包括哪些内容(准备竞选什么职务、自己具备什么条件、如果当选准备怎样工作等),怎样才是好的竞选演说,竞选演说对大家最后投票会有什么影响等。
投票表决。可以先研究讨论教科书上投票选举的过程,选举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等,然后由教师引导进行投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填写选票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投票 每个学生将自己填写好的选票投入选票箱;计票人在黑板上按照选票格式写出班委会的各项职务,以及相应候选人的姓名。
唱票 监票人和唱票人一起唱票,计票人根据唱票人所报姓名在黑板上候选人姓名下计数,可用“正”字表示。
统计 监票人和唱票人协助计票人统计每位候选人的得票数,并标出每个职务得票最多的人。
宣布结果 应说明每个人的得票情况、选举是否有效、最终的当选者是谁等。例如:“根据大家投票的结果,新的班委会产生了,他们是„„我们要向模拟活动中产生的班委会同学表示祝贺。虽然是模拟活动,但大家都很投入,也很认真。活动是模拟的,但同学们的收获却是真实而丰富的。”
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为什么要分别有监票、唱票和计票,选票为什么不记名,等等。
5.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7、大家都来参与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2.学会思考集体发展的得失。
3.增加对集体的责任感。
4.提高对于班级事务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1.导入。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上方的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做好班级工作,仅仅选出班委会是不够的,不能只依靠班委会的几个人,而要靠大家的参与。今天,新的班委会和所有的同学一起,来探讨如何做好我们的班级工作。”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19页的内容,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讨论。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你们认为教科书上新的班委会的计划怎么样?你们对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提出的补充和反对意见怎样看?你们对小文提出的问题怎么看?咱们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你们怎样理解老师关于权利所说的话?”
3.介绍与提问。请新当选的班委会向全班公布自己制定的计划。在介绍过程中应允许其他同学就不明确的方面提出问题。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计划,并对计划提出具体意见。学生提出的意见应当明确具体,修改和补充均可。
5.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讨论的结果,班委会成员做记录。
6.教师总结。鼓励班委会吸收学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布置家庭作业。
8、社区民主生活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知道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是农村和城市共同的发展方向。
2.了解直接选举所带来的各种积极变化。
3.进一步增进对于民主选举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教学过程:
1.导入。“前几节课,我们通过大家提名、大家投票的方式选举了班委会。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地方也通过这样的方式选举带头人?(村委会和居委会)同学们还共同讨论了班级建设的计划,这就是‘民主管理’。不过,班集体的民主管理不仅是讨论计划,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究竟应当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人们是怎样做的。”
2.讨论活动。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0~23页,然后提问:“虎子的来信与乐乐和他的同学们的调查都提到民主管理的方法,具体有哪些呢?”引导学生参照教科书里面所提到的具体事例来说明,比如,村委会的通知说明了遇到大事要大家共同讨论,不能几个人说了算;村委会的账目公开,是接受大家的监 督,可以避免乱花钱;自己制定道德公约,能够促进村民自我约束,等等。
3.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村委会和居委会采用的方法,哪些是在班级里进行民主管理可以采用的;教科书上乐乐和他的同学们从居委会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怎样做等。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推举代表介绍讨论的结果,其他组员可以做补充。教师通过评价,鼓励学生付诸实践。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9、人民的代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共和国、公民、人民代表三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3.知道人民代表是代表人民利益的。
4.初步了解人民代表的工作方式。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3页上方的课文。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共和国”“公民”“人民代表”三个概念,请学生就自己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判断正确与否。教师应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就是要帮助他们深入认识和理解这三个概念。
2.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讨论上述三个概念。
共和国 “是一种国家性质,即国家是什么样的。除了共和国,还有其他体制的国家,如封建国家。我们国家几千年来一直是封建国家,而共和国是没有皇帝、国王的国家。封建国家是属于君主的,共和国则是属于人民的。”
公民
“在封建国家,国家的主人是皇帝、国王等君主。在共和国,国家的主人是公民。那么,什么是主人?同学们认为主人是什么样的人?”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进行思考,引导他们得出如下意见:“主人是可以做主的人,比如决定各种事情,在家庭里如要不要买房子、买什么样的房子、买什么地方的房子,要不要让孩子参加围棋班,假期是回老家走亲戚还是外出旅游,只有自己家的人才能决定(小学生也是小主人)等,外人不能替家庭的人做决定,这个家庭的人才是主人。又如,有的同学可能养过小猫、小狗等宠物,对于这些宠物,你们就是主人,你可以决定是不是带它出去、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去,决定喂它吃什么、什么时间替它洗澡等,总之替它决定许多事情,甚至决定它的命运―――是不是把它送人等。”
“作为国家的主人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要管理国家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要对国家负责。我们国家的主人是所有的公民,所有的公民都要管理国家,对国家负责。而在封建国家,只有国王或皇帝才能做决定,而且他可以决定所有人的命运。”
“公民怎样管理国家的各种事情呢?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一种,就是自己直接参加投票选举,比如自己选举居委会、村委会,直接参与决策;又如,虎子所在村的全体村民投票决定开办土豆加工厂等;再如,同学们自己也亲身经历了选举班委会的活动,自己投票选出了班旗和班徽。不过,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让每个公民去讨论、决定和投票,是不是可能?”请学生参考教科书进行发言,将他们的意见引 导到选举代表的答案上来。
人民代表 “所有的公民都有权利对国家的事情提出批评和建议。但是,我国有13亿公民,不可能所有重大的事情都让大家停下自己的工作去讨论、决定,所以必须选举代表。人民代表就是由公民选举出来,代表公民参加国家或地方管理的人。”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再学习教科书第23页的课文。
3.阅读讨论。教师提问:“人民代表是怎样工作的?”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3~24页,通过提问确认学生基本清楚了学校门口设立安全标志的过程,尤其是小学生和姚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并且用左侧方框中的文字加以强调和概括。
4.小组准备。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任务:“同学们从教科书上了解了人民代表是怎样工作的,我们每个小组在下次课上要完成一个任务,通过模拟活动,表现一位人民代表代表公民对地方或者国家的事情提出建议。”教师应提醒学生参考教科书中提到的姚老师是怎样做的,人民代表工作的基本原则―――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然后让学生准备。教师巡视并为学生提供帮助。每个小组应当有一个同学模拟人民代表,其他同学模拟普通公民。要表现出通过公民向代表反映意见、提出要求、人民代表了解情况、写出提案、告诉公民自己准备怎样在代表大会上提出等完整的过程。教师应提醒学生,要设计好在自己的小组中普通公民是什么人,应当与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和要求一致,比如,农民反映假种子问题、某地居民要求本地的企业解决排放污水问题等。
5.教师小结,对学生的活动做必要的提示,布置家庭作业。
10、“法”在我身边
教学目标:
1.了解与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法律。
2.知道法律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与每个人相伴终身。
3.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4.知道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权利和义务。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三年级学习有关规则的内容时,教科书上曾经提到过法律,并有一个简单的解释,现在谁能说一说,什么是规则,什么是法律?”请几个学生回答。(规则是人们共处时共同制定和遵守的要求,法律是最大的规则。)
教师告诉学生:“你们经常从电视、报纸、广播中听到法律这一概念,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关系。首先,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法律与我们小学生的关系。”
2.全班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5页的两幅图画及相应的文字,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加以引导,以便使学生的意见具体准确。比如两幅图中成人的做法对不对,是否违法,哪部法有相关的规定等。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说明和补充。
3.伙伴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5页下方民警的话,并提问学生,是否见到过,或者自己 有过民警叔叔提到的小学生违法的行为;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看法。教师给学生一些时间,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请他们发表意见。
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进行评价,解释什么是“训诫”(批评、学校处分等),并鼓励学生今后遵纪守法,做优秀小公民。
4.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法律与小学生的密切关系。布置家庭作业。
第二课时
1.导入。请学生欣赏并阅读教科书第26~27页的图画、照片和文字,并提问学生:“这些内容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应肯定学生回答中合理的方面,告诉他们,这节课要学习更多的有关法律的内容。
2.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科书第26~27页的图画和文字,就每一幅图画及文字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这个法律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内容?教师可以逐一提问学生,看他们是否真正明白了,并加以补充、解释和说明。
3.教师强调:现代社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法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律伴随着人的一生,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法律。阅读教科书第27页上方小文的话。
4.阅读与讲解。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
教师讲解:“前面谈到了,在共和国,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的安全、利益都有充分的保证,然而如何保障呢?最根本的保障就是靠国家的宪法。”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8页教师的话,告诉学生:“人民选出的代表制定宪法,整个国家,每个机构、单位和个人都按照宪法行动,同学们经常听到的‘依法治国’就是这个意思。宪法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简单解释权利和义务:权利―――可以做什么,义务―――必须做什么)。教科书第28~29页的内容,就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部分权利和义务。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照片和文字,提到了哪些权利和义务?”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补充,并将答案分别写在黑板上。权利包括:(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平等地劳动、生活和受教育的权利,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被救助的权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其他的义务。
“从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了解了我们国家的许多法律,它们与宪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既然宪法已经确定了公民的各种权利和义务,为什么还要有各种各样其他的法律呢?”(因为宪法是根本大法,不可能把每项权利和义务都解释得非常具体清楚,因此,要根据这些权利和义务制定更详细的法律。比如,宪法中规定公民有纳税的义务,根据这一条,就制定了所得税法;宪法中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根据这一条,就制定了各种教育法。所以说,宪法是“根本大法”。)
教师提问学生:“是不是只有共和国才有法律?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有没有法律?那时的法律与今天的法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也有法律,但那时的皇帝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是君主统治人民的工具,在内容上主要是限制人民,要人民服从。如必须做什么、不许做什么,如果触犯了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等。只有义务和被惩罚,几乎没有权利。现代的法律不同,因为公民是主人,法律是公民通过代表大会自己制定,并以此来管理国家的。它不仅规定了义务,而且规定了权利,比如受教育的权利,公民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是古代的法律所不能比拟的。
4.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11、秦汉一统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理解统一对国家发展的好处。
3.学会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4.学会计算历史年代。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0页的课文。教师提问:“课文里的问题和赞叹,你也曾经有过吗?你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吗?下面的图你见过吗?它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交流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知识及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导读图的理解:“这支阵容齐整、装备齐备、威风凛凛、气吞山河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似乎在向我们展示秦始皇当年无往不胜的浩荡军队,显示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盛和文明。”(板书课题)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并对每一句话的内容做简要的提问和说明,帮助学生了解秦朝和汉朝分别是我国历史上的第几个朝代。
3.理解与计算。(1)让学生查看教科书上的历史年表,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并给予说明解释。(2)请学生计算一下秦朝至汉朝共经历了多少年。(3)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明确谁是谁非,应借此介绍公元纪年的计算方法:以公元1年―――公元元年为纪年开始的标志,由元年向后推算,称为××年。由元年向前推算,称为前××年。每十年为一个年代,每百年为一个世纪。请学生想一个办法,用一个图表来表示公元纪年的方法,并想一想它与数轴有什么不同(无零);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其间共相距多少年(325年);秦朝至汉朝共经历了多少年(440年)。
4.讲解与思考。教师提问:“你能从课题中看出,秦汉440年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吗?”(统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3页上面的课文后,简单讲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然后出示战国七雄分布图,并做讲解:“秦王嬴政继位时,与秦国并立存在的还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他运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一举统一了中国。”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叫“第一个”“统一的”。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多民族”和“统一”的意义。(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秦汉时期都是统一的国家。)
5.模拟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项内容(文字、货币、度量衡、道路等)讨论统一的意义,并准备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品表演等形式把讨论的结果表现出来。并组织学生讨论:“统一有什么好处?不统一行不行?你能从教科书第32页的故事和大家的模拟表演中得到答案吗?不统一文字行不行,统一有什么好处?”(统一结束了战争的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而安定的社会才能够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
6.讲解与讨论。请学生讨论秦始皇名字的由来。教师可做如下补充:“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觉得如果再用王等称谓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认为自己统一了天下,功绩卓著,‘德兼三皇,功过五 帝’,于是就将两者合二为一,叫做‘皇帝’。他自认为是第一个皇帝,历史称他为‘始皇帝’。虽然,秦始皇自称是第一个皇帝,以后二世、三世、万世一系,子子孙孙传下去,可是,秦朝只经历了15年就灭亡了。”
7.思考与评价。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3页乐乐的话,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秦始皇。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教科书第33页教师和乐乐的话展开讨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发言,客观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的统一,使中国结束了连绵不断的战争。由于没有战争,人们的生活安定,社会财富可以积累,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秦始皇还有另外一面,即他是一个非常残暴的统治者。)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进行巡视,并用上面括号中的要点加以启发,鼓励他们在发言中加以论证。教师应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8.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12、唐朝盛世
教学目标:
1.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2.知道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是什么时候?盛世的唐朝是怎样一种状况?”教师简介:唐朝(公元618―917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
2.讨论与讲解。学习有关唐太宗的内容,全班交流:“关于唐太宗,你知道多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的补充说明:
李世民被称为中华帝国的千古一帝,为唐朝的第二位君主,他是高祖李渊的次子。唐太宗即李世民,“世民”的含义是“济世安民”。
唐太宗受到历代帝王将相和百姓的推崇与赞美。唐太宗在位共23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当时世界上领先地位。
3.探究与交流。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关于唐太宗的简单介绍,并通过以下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从这篇短文和你从其他地方了解到的,你能否说出唐太宗治理国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吗?你最欣赏他的哪些地方?为什么?你怎样理解‘皇帝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也能把船打翻’这句话?你怎样理解‘任人唯贤,取人之长’这句话?它有什么好处?”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故事。教师提问:“什么叫‘纳谏’?什么叫‘进谏’?(谏,是意见、主张,臣子对皇帝提意见叫做进谏,皇帝倾听意见叫做纳谏。)什么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你觉得魏征这句话有什么道理吗?在你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事情由于‘兼听’带来了好的结果,哪些事情由于‘偏听’而造成了不好的结果?魏征常常顶撞唐太宗,而唐太宗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把他比做自己的一面镜子,从中你是否体会到了唐太宗与众不同的地方?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4.教师总结:“由于唐太宗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布置家庭作业。
13、世界在发展,生活在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区别。
2.初步体验和认识工业化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3.学习运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工业化,认识中国的近代史。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谈一谈对爱迪生的认识和了解,并比较与教科书上的介绍有什么不同。
2.自由讨论。肯定学生对爱迪生这位科学家的了解,并告诉学生,爱迪生是对工业革命以及后来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8页的课文,并提问学生“什么是工业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化。
你们穿的鞋子、衣服是从哪里来的?(工厂制造出来的。)
在工厂里是怎样制造的?(工人用机器生产出来的。如果有的学生了解有关情况,请他们讲一讲生产流水线等情况。)
那么,在人类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一直是这样的吗?在古代,人们是怎样得到鞋子和衣服的?(自己制作或者由鞋匠、裁缝制作。今天虽然也有,但却很少。)
自己制作与用机器制作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利用机器制作,效率会大大提高,产量可以大幅度提高,还可以降低成本。)教师告诉学生:“鞋匠、裁缝是靠自己的技术用手工生产鞋子和衣服的,因此人们把这种生产叫做手工业。工业化,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的手工和技术进行生产,它的标志之一就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在蒸汽机之后,人类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明,而且有许多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科书上有两个年表,列举了一些发明,下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
3.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从年表中选择一或两项发明进行讨论:它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教师巡视并适当地提供帮助,提醒学生向全班汇报时要以具体的问题来说明。比如:一位鞋匠一天做一双鞋子已经是很快的了,如果采用蒸汽机带动机器,会怎么样;过去纺线用小纺车,一天纺的纱不够做一件衣服的,如果用纺织机呢;没有天花疫苗时,一旦天花流行会怎么样,等等。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进行评价,强调工业化对人类进步的意义。布置家庭作业。
14、血与火的时代
教学目标:
1.知道在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探险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
2.学会全面地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
3.粗略了解一些著名的探险事实。教学过程:
1.导入。提问学生有关哥伦布、麦哲伦的内容,请他们就自己了解的内容进行发言。教师应肯定学生的发言,并告诉他们在今天的课上将会了解得更多。
2.探究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6页的课文。教师强调:“课文告诉我们,欧洲有大约1000年左右的时间是处于宗教统治之下的,发展非常缓慢,也相当落后,但是到了14―15世纪开始发生变化。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就是重要的标志。为什么他们的探险那么著名,一直到今天还被人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行探究。”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引导他们得出括号中的结论,鼓励他们在讨论中参考教科书。教师还可以将地球仪或自制的代用品发给学生,鼓励他们在思考和发言时利用地球仪。教师也应充分地利用地球仪启发学生。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得到了什么结果?(“发现”了美洲大陆,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发现要加上引号?(因为美洲大陆本来就存在,只不过当时的人们不知道。)教师可以参照资料库的有关内容对这两位探险家做简要介绍,并注意对学生在导入活动中的发言做补充或修正。
“海洋不再是障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过去人们对于自己居住的陆地以外的地方并不了解,不知道海洋的另一端是什么,也很难直接与居住在遥远地方的人们相互交往,但是在哥伦布和麦哲伦的伟大探险之后,人类可以在海洋中航行,往来于各个大陆之间。)
在哥伦布、麦哲伦之前,各个洲居住的人们有没有来往呢?是怎样来往的?(有来往,主要是通过陆地上的道路。)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到中国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带到了阿拉伯国家,然后又带到了欧洲,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比较一下陆地交流与海上交流有哪些不同?(利用地球仪,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首先,使得交流更加方便、直接,比如,从中国到埃及、从中国到欧洲、从欧洲到印度都是不可能直接到达的,因此往往要通过许多国家一次次交易,价格会越来越贵,而且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有战争,交流很容易中断。其次,用来交换的物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没有火车、飞机的时代,一艘木船也可以运送几千千克的物资。但如果是陆地交流,只能用马、骆驼等,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又如,速度加快。过去骑马每天最多走几百里,而且晚上必须休息,而在海上只要几个人轮流工作就可以昼夜航行等。)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像。
海上交流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参考教科书第46~47页的内容得出答案。
为什么本课题的名称是“血与火的时代”?(欧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掠夺财富、贩卖奴隶、不平等交易、侵略等,给非洲、美洲、亚洲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3.教师总结要点,布置家庭作业。
15、罪恶的战争
教学目标:
1.知道西方殖民者蓄谋已久的企图,卑鄙的英国人用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知道1840年我国在那场罪恶战争中所遭受的欺凌和所蒙受的耻辱,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道列强的强盗行径,了解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振奋民族意识。
3.知道中国人民面对侵略的英勇反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生产的发展,刺激了各国贸易的发展。他们积极开展航运贸易,大力开拓殖民地,占领市场,进行掠夺。当然,他们也把触角伸向了文明富裕的中国。可是他们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没有占到大便宜,于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一个罪恶的阴谋出笼了。”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5页及第56页上部的课文。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
“祖国的屈辱、民族的灾难是怎样造成的?列强是怎样敲开中国的国门?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
教师总结:“19世纪初年,西方列强用罪恶的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是用一种名叫罂粟的植物果实中的浆液熬制出来的毒品。人们吸食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形成毒瘾,腐蚀身体和精神。西方列强把这种害人的东西走私运进我国,骗走我国大量的白银。教科书第55页的内容告诉我们,从1800―1840年的40年间,英国走私到我国的鸦片就有40多万箱,从我国掠夺了三四亿银元。大量的鸦片严重地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使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中国陷入了‘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局面,面临深重的灾难。”
3.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6页上部关于鸦片来源及危害的课文。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根据你所知道的,说说毒品对人的巨大危害。”
4.讨论。“英国商人为什么把在英国禁吸的鸦片偷运到中国,诱使中国人吸食?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英国商人深知鸦片的毒害作用,他们就是利用被诱使吸食鸦片上瘾的中国人所产生的依赖性,不断扩大对中国的鸦片走私贸易,大量地骗取中国的钱财,腐蚀中国人的身心,达到控制中国、不断掠夺中国的阴险目的。所以课文里用了‘卑鄙’二字来说明英国殖民者的阴险,实在是再准确不过了。”
5.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9世纪初期,英国殖民者精心策划的卑鄙阴谋,利用走私的手段对中国大肆开展鸦片贸易,大量地骗取中国的钱财,腐蚀中国人的身心,阴谋达到控制中国、不断掠夺中国的目的。”
第二课时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19世纪初年,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为了达到控制中国、不断掠夺中国的目的,对中国大肆开展了卑鄙的鸦片毒品走私贸易,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衰败。面对列强精心设计的深渊,中国人怎么办呢?”
2.教师讲授:“大规模的鸦片贸易,不仅使中国的白银源源外流,而且有许多中国人大量吸食鸦片,沾染上毒瘾,身体和精神都被腐蚀,形同骷髅。这时清政府中,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大臣上书道光皇帝,主张严禁鸦片。”
3.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6页下部和第57页的课文及插图。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为什么会得到广大军民的热烈拥护?林则徐禁烟的方法为什么这么复杂,一把火烧掉不是很简单吗?”
教师总结:“广州地区是英国商人走私鸦片集中的地区,广东的军民耳闻目睹,甚至是身受鸦片的毒害,亲身感受到了英国商人的恶毒,早已是义愤填膺了。现在终于有了主持正义的官吏来解决鸦片问题,揭发英国商人的阴谋,领头反击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在爱国和民族情绪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广大军民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支持林则徐的禁烟主张。”
“鸦片这种毒品不像其他物质,它在燃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烟气会对人造成危害,燃烧以后所产生的灰烬易燃有毒,所以不能够简单地一把火烧掉。林则徐虎门销烟,将鸦片用盐水浸泡后,用生石灰煮沸的方法,造成鸦片、盐、石灰和海水混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反应,彻底地消除了鸦片的毒性,所产生的渣沫再也不能够被吸食,海水的退潮把这些废渣排入大海,整个过程不会对人造成危害,销毁得十分干净。这既是对英国商人有力的回击,又反映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4.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虎门销烟图”。
教师讲述:“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以后,立即下令收缴鸦片,驱逐外国鸦片商,缉拿烟贩,严令进口船只写出书面保证:‘永不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收缴了鸦片1188127千克。1839年6月3日开始,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上销毁鸦片。在海滩上挖出了两个很大的方形水池,池中灌满了海水,成箱的鸦片被切碎了倒进水池中,再倒进生石灰,水池中顿时沸腾起来,热气蒸腾,列强用来毒害中国人的罪恶的鸦片就这样被销毁了。虎门海滩上,人山人海的围观人群发出了雷霆般的欢呼声。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进行了23天,销毁了全部收缴的鸦片。”
5.全班讨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一壮举洗去了给中国带来的耻辱,充分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6.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及插图。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
“恼羞成怒的鸦片贩子和英国政府怎样对待林则徐发动的禁烟运动?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了的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个怎样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在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事迹中,可以向学生介绍老将关天培抗英献身的故事,介绍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事迹。
教师讲解:“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人民开展的禁烟运动,粉碎了英国等列强利用鸦片掠夺中国财富的美梦,英国依靠其坚船利炮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最终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南京条约》规定了割让香港岛。我们在上个学期学过的‘游子回家’一课中介绍的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的香港,就是那个时候被英国侵略者强占去的。《南京条约》还规定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5个通商口岸等屈辱条款,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词的含义。“殖民地是一个国家被其他国家统治。中国虽然没有完全被某个西方列强所完全统治,没有彻底沦为殖民地,但是,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与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所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是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革命果实被野心家袁世凯篡夺,此后的历届政府,也都没有真正完成反封建任务,没有真正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国社会实际上还被很严重的封建制度所统治。”
7.自由讨论。阅读教科书第58页讨论标识所引出的问题,以及下面的相关链接,并发表自己的意 见。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看法。
8.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面对英国卑鄙的鸦片走私贸易阴谋,林则徐发动的禁烟运动得到了广大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虎门销烟的壮举给英国人以有力的打击。恼羞成怒的鸦片贩子和英国政府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最终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布置家庭作业:就教科书第58页的讨论标识中的问题及刚才的讨论,写出自己的答案。
16、走访遗迹看历史
教学目标:
1.知道帝国主义对中国野蛮侵略的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斗争,以及英雄人物的事迹,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上一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请你们说一说《南京条约》的内容。”
2.导入。“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由于列强无耻而且凶残地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遭受了空前的耻辱,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的民族,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尊严,面对强权,无所畏惧,开展了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在鸦片战争中就出现了林则徐、关天培和三元里抗击英国侵略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感人事迹。在这以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
3.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9页的图片。“在当时中国的国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这座历时150多年修造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以其优美的风景、精良的建筑、丰富的收藏著称于世,被誉为‘万园之园’。但是,在140多年前的1860年,英法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后攻陷了大沽口炮台,占领了天津,直逼北京。10月18日,在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英法联军在连续两天疯狂地抢掠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之后,又焚烧了中华文明的瑰宝,毁灭了这座综合了中西建筑艺术,聚集了无数古今艺术珍品,全世界少有的壮丽宫殿,制造了一场人类文明的大劫难,犯下了万劫不复的罪行。”
4.同桌阅读。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9页小文的日记“凭吊圆明园”,然后以同桌为伴,观察该页圆明园西洋楼残景的照片,并与左下角的原景观图进行比较,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请几组同桌发表意见。
5.教师总结:“在国家强盛的时候,我们有能力创造一个建筑奇迹。当国家衰败的时候,我们连保护它的资格和能力也丧失了。国家的强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关系到祖国文化财富的命运,我们应该牢记国耻,树立振兴中华的志向!”
17、屈辱的条约
教学目标:
1.知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2.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历史危机。
3.思考中国富强的道路和途径。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英法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日本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加上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没有一次战争不以中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就是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中国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
2.阅读教科书第61页和第62页上部的课文及插图,了解《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的卖国条款。
3.教师讲授:“尤其是1900年6月,英、法、俄、德、意、奥、美、日组成了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8月又攻占了北京,与清政府勾结在一起,疯狂地镇压了英勇奋战的义和团运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之后,各列强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更是把中国社会进一步推向了灾难的深渊。”
4.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2页表格第三栏中的内容,了解《辛丑条约》规定了哪些屈辱的卖国条款。同桌之间讨论:“当时,清政府一年的收入约8000万两白银,全国有4亿多人口,算一算,要还清《辛丑条约》的赔款,每个中国人要负担多少?”
5.课堂练习作业。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体会,完成教科书第62页的作业。
6.小组探究。分小组阅读教科书第63页的时局图,讨论其中的含义,思考这幅图说明了什么。教师巡视并适当帮助学生。
7.全班交流,各小组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予以补充。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言而喻――指时局图显示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瓜分中国的野心;一目了然――指时局图表明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8.教师总结:“19世纪末,列强加剧了对中国的疯狂掠夺,纷纷在中国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妄图瓜分中国,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在危机关头,中国人民逐渐觉醒,不间断地进行着顽强的探索,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18、天下为公
教学目标:
1.了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英雄事迹,崇敬革命先辈,振奋民族意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2.知道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教学过程:
1.导入。“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的疯狂侵略和一系列丧权辱国屈辱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国力越来越衰败。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许多仁人志士苦苦追寻救国之路,但大多以失败告终。但有一位革命者从来没有气馁,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最终领导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他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4页的图片和文字,向学生介绍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及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无数革命志士献出了生命,他们的事迹不仅仅是历史,而且鼓舞着无数的后人。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民主革命英烈的事迹,如陆皓东、鉴湖女侠秋瑾、林觉民等。
3.教师讲述:“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和武昌的新军在湖北武昌发动了起义,取得了胜利,清王朝土崩瓦解了。1911年是中国农历辛亥年,所以这次革命被称做‘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到南京开会,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并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教师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武昌起义图”。
4.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和图片,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讨论:孙中山先生题词的“天下为公”的含义;建立民国以后,废除了哪些封建传统,开创了哪些新的社会风气;除了教科书上呈现的内容以外,还知道哪些内容。(例如:废除磕头礼,改行鞠躬礼;废除拱手礼,改行握手礼;大力开办学堂;解放妇女,妇女可以进入学堂读书受教育,可以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废除缠足等。)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进行补充。
5.教师总结。
19、五四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反对封建势力出卖中国主权的革命运动。
2.体验和感受革命先辈英勇顽强的斗争意志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教学过程:
1.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国的仁人志士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寻找一条民族振兴、救国救民之路,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可是不久,孙中山先生领导取得的革命成果就被袁世凯篡夺,在帝国主义的挑唆和支持下,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潭。在中国的广阔大地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使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水火之中。”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第二段课文,教师要注意讲清以下要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意、奥三国为了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发动的一场肮脏的战争。(2)当时中国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且是“战胜国”。(3)战后在法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实际上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一次分赃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却反而要把战败国德国在我国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4)当时的北洋政府中的亲日派卖国贼竟然命令中国代表在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5)消息传到了国内,举国上下群情激愤。
3.小组讨论:“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能够向中国提出如此无理的要求?”
4.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的后三段课文。教师可以把参加五四集会的群情激愤的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故事补充介绍得详细一些。
5.小组讨论:“五四运动的壮举说明了什么?”然后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交流,教师主持。讨论后,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右下方“豆博士”的话,知道我国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既是为了对1919年青年学生爱国壮举的纪念,也是要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永远铭记这次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
6.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并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五四运动图”。
20、开天辟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是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了解老一辈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教学过程:
1.导入。“中国的仁人志士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寻找一条民族振兴救国救民之路,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可是不久,孙中山先生领导取得的革命成果就被袁世凯篡夺,在帝国主义的挑唆和支持下,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潭。中国的广阔大地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使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向何处去?就在这个时候,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学生可能不了解十月革命,教师可以做简单介绍:“由列宁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10月,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资料。教师讲授:“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一批具有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极大的热情开始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出现了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李大钊主办的《每周评论》、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等。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还在各地建立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何叔衡等在湖南长沙发起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会’,周恩来等人在天津组织了‘觉悟社’,这些团体的宣传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在这期间,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规模空前的五四运动。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的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各地的早期共产主义组织深入到工人群众之中,创办供工人阅读的刊物、开办工人夜校、帮助工人组织工会,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播放《国际歌》。
4.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68页的课文和图片。教师讲述,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之下,在五四运动的基础上,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当时,在中国成立共产主义政党被军阀统治者宣布是非法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一定要残酷镇压。所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秘密举行的。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他们了解答案。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2名代表是谁?(12名代表是:毛泽东、何叔衡、李汉俊、李达、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等。)
他们12个人代表着多少党员?(代表着当时全国50多名党员。)
这次大会做了什么事?(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党旗上的镰刀和锤子象征着什么?(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表示中国共产党是工农联盟。)
5.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课文“毛泽东的抱负”和乐乐的体会,讨论“毛泽东从青年时期就立下了宏伟的志向,你从伟人的胸怀中感受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然后向全班谈自己的体会。
6.教师总结:“从12名代表、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曲折和流血牺牲。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1、红旗飘飘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创建革命武装的过程。
2.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热爱解放军的教育。
3.感受老一辈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地点?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导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广泛发动了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香港海员罢工,并最终取得胜利;领导广东、湖南许多地区组织了农民协会,开展反对土豪劣绅和减租斗争,农民运动蓬勃展开,毛泽东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孙中山先生接受了共产党的帮助,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东国民政府开始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革命势力很快从广东扩展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播放并学唱北伐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打倒列强》。
4.教师讲述:“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北伐战争的巨大胜利和革命的迅速发展吓坏了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他们选择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作为代理人,在1927年4月12日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革命者,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但是,面对敌人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
5.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70页的图片和课文,教师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南昌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8月1日凌晨,共产党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国民革命军2万多人,在江西南昌发动起义,向敌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全部歼灭了南昌的守敌1万多人,使南昌城飘扬起革命的红旗。)
南昌起义胜利后又发生了什么?(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按照计划,撤出了南昌城,并向广东进发,准备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积蓄力量,再次北伐。)
八一南昌起义意味着什么?(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革命军队。)
为什么我国把八月一日定为建军节?(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武装建立的日子,把八月一日定为建军节是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
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南昌起义图”。
在南昌起义后不久,又发生了什么?(中国共产党又在湖南农村举行了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之后又发生了什么?(起义的队伍开进了江西井冈山地区。)
为什么要到井冈山?(毛泽东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去,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因此选择了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是怎么一回事?(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什么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革命的星星之火终于发展为燎原之势。)
5.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70页的图片和课文,同桌之间通过讨论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知道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上“八一”的含义,认识我国威武之师的军旗、军徽。
6.教师总结。
22、地球上的红飘带
教学目标:
1.知道党中央在“左”倾错误统治下,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被迫突围,进行长征。
2.知道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3.知道红军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检查复习。让学生说一说南昌起义的经过,以及毛泽东为什么要把秋收起义的队伍带上井冈山。
2.导入。“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革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武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又有了很大的发展,相继在全国建立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是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不断壮大、革命根据地的日益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一次又一次地派重兵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
3.讲授与讨论。“面对敌人疯狂的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怎样进行反围剿?”(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成功地进行了四次反围剿,连续四次粉碎了蒋介石的猖狂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采用“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寻找有利战机,在运动中以速战速决的行动各 个歼灭敌人”这样一种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的斗争方式,总结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让学生讨论十六字方针。
4.讲授与讨论。“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但是,这时党中央在‘左’倾错误统治下,排斥了毛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正确领导,指挥红军‘全线出击’,让红军和处于优势地位的敌人硬打硬拼,红军苦战了一年,没有打退敌人的‘围剿’,自己却损失惨重,不得不被迫突围,进行长征。”
讨论:“红军成功地取得了四次反围剿胜利,为什么第五次会失败?”
5.教师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讲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江西,开始了长征。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敌人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红军浴血奋战,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但是损失很大。在渡过湘江后,红军只剩下了三万人。在这危难关头,在毛泽东的提议下,红军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占领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城。” 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红军什么时候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指图说说长征初期红军的情况。
2.导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城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3.阅读与练习。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72页的课文和图片,然后同桌之间一起完成“查查看”的练习。
4.教师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讲述:“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西北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军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5.故事会。请自愿的学生结合语文课学习过的内容或搜集的其他资料,讲述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6.阅读。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73页的美文“大渡河上的史诗”。
7.教师总结:“红军历时一年,冲破了敌人重重的围追堵截,历尽了艰难险阻,经过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取得了胜利。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长征是宣传队,它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的道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播下的革命种子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长征的胜利,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朗诵毛泽东的诗词《七律?长征》。
23、在民族危亡的时刻
教学目标:
1.知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的历史,并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道中国共产党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
3.知道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我国的侵略,侵占了我国的东北和华 北的大片土地,威胁北平、天津,振奋学生的民族意识。
4.知道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全面进入抗日战争,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5.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调查、探究活动,不断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以便在后面的学习讨论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歌曲录音《松花江上》,让学生边听边阅读教科书第74页“乐乐的日记”。
2.全班讨论。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它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是一首抗日歌曲,时代背景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被日本占领,人民饱受屈辱。)
“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当时的中国政府有什么反应?(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4页下方的文字。1931年9月18日,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当时的蒋介石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命令中国军队“绝对不抵抗”。东北三省在短短两个月内全部沦陷,日寇占领了东北全境,东北的三千万同胞、一百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丧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由此,日本法西斯开始了对我国东北地区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东北百姓饱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和蹂躏。)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做了什么?(阅读教科书第74页下方的文字。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
3.教师讲述:“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得到了广泛的拥护。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一万多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英勇的抗日救国大示威。群众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镇压,学生被打伤500多人,但是斗争并没有停止。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响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呼声。”阅读教科书第74页下方有关“一二•九”运动的图片。
“1937年,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同意抗日。自此,才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歌曲欣赏。播放歌曲《救亡进行曲》:“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脚步合着脚步,臂膀扣着臂膀,我们的队伍是广大强壮„„要收复失地,消灭日本帝国主义,把旧世界的强盗杀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唱。
5.教师总结。第二课时
1.导入。阅读教科书第75页的课文,并问一问学生,是否认识或听说过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人。请他们自由发言。
2.小组活动。教师告诉学生:“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和曾经经历过那段时间的老人,从他们那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那个年代的事情。让我们也像教科书上的小文和她的同学们一样,去访问和调查,去接受教育。”
3.调查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通过讨论确定一项调查内容,然后制定访问提纲。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分工、组织和辅导工作。
探究方向:访问70岁以上、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人。
按照专题查阅图书,搜集资料。
探究内容:(1)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罪行;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英勇抗日斗争;
(3)中国老百姓顽强的抗日斗争;
(4)当年中国的少年儿童是怎样进行对敌斗争的;
(5)抗日战争中重大的战役和战果。
探究成果的形式可以是文字资料、故事、图片、音像资料等。
探究记录:
4.教师总结。第三课时
1.导入。请学生简单介绍他们上次调查的结果。
教师引导:“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企图先占领东北,然后再逐步吞并整个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进攻中国东北时,蒋介石正在全力‘围剿’红军,使得我国东北三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沦丧在日寇的铁蹄之下。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又侵占了我国华北的大片土地,威胁北平、天津。”
2.阅读教科书第75页的课文。
3.讲授与讨论。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查找我国东北和北平西南卢沟桥的位置。教师讲述:“到了1937年,日本侵略军已经从三面包围了北平,只剩下卢沟桥成为北平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7月7日晚,日军谎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以此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卢沟桥东的宛平县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坚决拒绝。于是日军调集重兵悍然炮轰宛平城,向驻扎在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驻守卢沟桥的二十九军忍无可忍,奋起还击,经过激烈的战斗,歼灭了来犯的全部敌军。但是,此后日军向平津地区增兵十几万人,向中国驻军二十九军猖狂进攻。7月26日,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在激战中壮烈殉国。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北平和天津。”
4.阅读教科书第76页的图片。
5.教师讲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但是中国人民是压不倒、杀不绝的,面对疯狂的强敌,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全民奋起英勇抵抗。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同时,全中国的军民也全面进入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中,有一支歌激励着全中国人民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后来这首进行曲成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它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并与学生一同合唱。
6.教师总结。
24、不要忘记 教学目标:
1.知道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开始对中国全面入侵。
2.知道南京大屠杀,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感受到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帮助学生知道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日军侵华战争期间犯下的滔天战争罪行,是否认历史,是徒劳的。教学过程:
1.导入。“‘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残酷侵略,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进攻。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极其疯狂、野蛮,他们的侵略魔爪所到之处,凶残地杀害中国人民,劫掠财物,奸淫妇女,焚烧房屋,简直是无恶不作。中华民族已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阅读与讲述。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8页的照片和文字。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对上海的大规模进攻。中国军民奋起进行了英勇的淞沪抗战,保卫大上海的战斗持续了3个月,虽然上海最终还是沦陷了,却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举世骇闻、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在40多天的时间里,在松井石根指挥下的日军使用了机枪扫射、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方法,屠杀我中国同胞。侵略者甚至进行杀人比赛,以杀中国人来取乐。当时日本的报纸上刊登出的日军两个刽子手―――野田岩和向井明进行杀人比赛的记录就是如山的铁证。
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中国军民30余万人被日寇杀戮。整个南京城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烧毁全城房屋三分之一以上。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暴行记录。”
3.发表与交流。请调查了解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的小组和个人发表调查结果。可以以南京大屠杀为重点,兼顾其他方面。如前所述,可以是十分具体的实例。
由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或者由教师讲述,其他学生提问或补充。
4.阅读与讲述。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8页“老师的话”。
“但是,就在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南京犯下这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血腥的罪行以后,却从来不承认他们制造过南京大屠杀,仿佛只要他们不认账,历史就会不存在似的。多年来,日本政府的首相都到供奉着东条英机等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朝拜;日本还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对中国的侵略,公然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张目。但是铁证如山,历史不容篡改。由日本侵华老兵东史郎撰写的《东史郎日记》一书,对这些暴行做了真实的记录。”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9页《东史郎日记》的片段。
5.讨论。“读了东史郎的日记你们是怎么想的?对今天的日本学生,你们想要说些什么?”
6.教师总结。
25、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英勇抗战的历史,以及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2.知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3.学习革命先辈们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更加残酷地屠杀我同胞,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但是中国人民是压不倒、杀不绝的,面对疯狂的强敌,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全民奋起英勇抵抗。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始终战斗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2.阅读与讲述。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0页课文的第一段。
3.歌曲欣赏与讨论。播放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阅读教科书第80页的歌词,并提问学生:“中国人民用最简单的武器与用先进武器武装起来的日本侵略军战斗必须具有无畏的勇气,同时也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中国人民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4.发表与交流。由负责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英勇抗日斗争”“中国老百姓顽强的抗日斗争”等有关内容的小组和个人发表调查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其他学生提问和补充。可以以地雷战、地道战为重点。
阅读教科书第80页民兵埋地雷以及进行地道战的照片和虎子的话。
5.歌曲欣赏与讨论。播放抗日歌曲《游击队歌》,并提问学生:“歌曲中‘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歌词是什么意思?”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占区和敌人后方,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人民群众被充分地动员起来,村自为战,人自为战,不分男女老少,都是抗日的战士,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6.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1.导入。阅读教科书第81页方爷爷的话、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感想。
2.故事会。“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孩子也投身到抗日斗争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纷纷组建儿童团,负责站岗、放哨、查路条、捉汉奸、侦察敌情、送信、为部队做向导,打击侵略者,保卫解放区,立下了功劳,流传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开个故事会。”请调查有关“当年中国的少年儿童是怎样进行对敌斗争”内容的小组和个人讲故事,教师和其他学生也可以讲。教师可以准备王二小、小英雄雨来、鸡毛信等故事。
3.模拟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模拟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捉汉奸等活动,各小组可以自己设计情节。
各小组进行表演。
4.教师总结。对各小组的模拟表演给予鼓励性评价,强调抗日战争时期的儿童团为我们做出了热爱祖国、敢于斗争的光辉榜样,我们在今天应当继承他们留下的光荣传统。第三课时
1.导入。“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我国的东北是最早遭到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地区,东北人民也最早进入了抗日斗争,在白山黑水之间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2.阅读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82页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补充有关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以及其他东北抗日英雄的事迹。教师可以重点介绍赵尚志、赵一曼等人的英雄事迹。
3.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抗日游击战争图”。
4.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26、伟大的胜利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八年顽强艰苦的抗日战争,终于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2.知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3.树立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信念。教学过程
1.导入。“经历了八年顽强艰苦的抗日战争,各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已经开始对日本侵略者开展了局部反攻,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阅读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84页上方“方爷爷的话”。
教师介绍:“1945年1月到5月上旬,各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春季攻势,向敌伪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举行了100多次大小战役,收复县城22座,解放了8万多平方千米的国土和500多万人口,迫使敌人退缩,扩大了解放区,缩小了敌占区,终于迎来了大反攻的最后时刻。”
3.教师讲授:“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强大反击下,1945年4月30日,苏联军队攻克法西斯德国的心脏柏林。5月8日,德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垮台之后,日本法西斯也已经是穷途末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开始一致对付日寇――这个野兽般的凶残敌人。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8月9日,强大的苏联武装部队从西、东、北三个方向,4000多千米长的广大战线上,对日本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进攻。仅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就击溃了近百万的日本‘关东军’,帮助中国人民解放了沦丧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长达14年之久的东北地区。美国等世界反法西斯盟国从太平洋一线给日本以毁灭性的打击。
8月10日,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立即对日军实施广泛的进攻。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力的中国军民,配合苏联的出兵,开始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停泊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军战舰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战区的受降典礼在南京陆军总司令部举行,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茨向中国人民投降。历时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至此胜利结束。”
4.阅读与讨论。欣赏并阅读教科书第84~85页的图片和课文,并讨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什么样的战果?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5.教师就本课的学习做全面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27、乘胜追击
教学目标:
1.知道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
2.知道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的指挥下,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最终解放了全中国。
3.学习革命先辈们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对革命先辈怀有深深的敬意。学习革命先辈们的光辉事迹,树立奋发图强的志向。
4.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1945年8月15日,日寇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历经八年艰苦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全国人民还沉浸在胜利的欢笑与喜悦之中。但就在人民渴望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却仍然妄想把中国变成由大地主、大资本家统治的国家。在美国的支持下,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撕毁了停战协定,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进攻,发动了全面内战。”
2.阅读与讲授。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86~87页的课文、照片及文字,并与教师讲授结合起来进行讨论。
(1)教师可以利用地图提问和讲述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什么时候发生的?(1948年秋,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把和国民党反动派决战的第一战放在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东北集中了12个纵队和一个炮兵纵队,以及地方武装70多万人。1948年9月12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反动军队发起了猛烈进攻,辽沈战役打响了。)
为什么要首先攻克锦州?(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挥下,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克了锦州,关闭了东北敌人溃败后可能会南下进入山海关的大门。)结合讲述欣赏教科书第86页攻打锦州城的照片。
夺取锦州后又发生了什么?(随后,迫使长春的一部分敌人起义,其余全部投降。蒋介石又派遣廖耀湘兵团反扑,企图夺回锦州。人民解放军在黑山、大虎山地区展开阻击战,廖耀湘部被全部歼灭。11月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结束。辽沈战役把东北的敌人47万多人全部地歼灭在东北境内,东北全境得到解放。)
(2)教师可以利用地图提问和讲述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什么时候发生的?(1948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河地域集结了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地区的地方部队共计60万人,在1948年11月6日发起了淮海战役。)
歼灭黄伯韬兵团用了多少时间?(仅仅用了16天时间,就在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全歼了国民党黄伯韬兵团。紧接着,11月23日至12月15日,人民解放军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宿县的双堆集地区把赶来增援黄伯韬兵团的国民党援军黄维兵团包围并全部消灭。)
淮海战役是何时取得的最后胜利?(到了1949年1月6日至10日,人民解放军消灭了被围困在永城县青龙集和陈官庄地区的国民党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并俘虏了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共歼灭敌人55万多人,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这样,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 南京就处于了人民解放军的直接监视之下了。)
3.教师总结。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撕毁了停战协定,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进攻,发动了全面内战之后,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指挥下,发起反击。我们介绍了哪两次战役?”
2.阅读与讲授。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86~87页的课文、照片及文字,并与教师讲授结合起来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利用地图提问和讲述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辽沈战役结束以后,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入关南下,和华北野战军一起,把平津之敌分割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一线,切断了这一地区国民党军队西窜、南逃的道路,首尾不能相顾。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在这一地区集结了100万人,先是围而不打。在淮海战役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12月5日,平津战役打响了。)
北平(后改名为北京)是怎样解放的?(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12月22日解放了新保安,24日解放了张家口,1949年1月14日解放了天津。这就使北平的敌人处于人民解放军的严密包围之中,北平成了一座孤城。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解放北平,以便使古都不会遭到战火的破坏。经过大量工作,在大势所趋之下,国民党将领傅作义率领北平守敌接受和平改编。1月31日,人民解放军接管北平防务,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至此,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在这场战役中,共歼灭和改编了52万多敌人。)欣赏并阅读教科书第87页上方的照片和文字。
3.全班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自由发言。
三大战役指的是哪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共歼敌多少?(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150多万人。)
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什么重要意义?(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快了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和解放全中国的步伐。)
4.阅读与讨论。讨论教科书第87页右上方的问题。
在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是120万人,但是为什么就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打败人数比自己多好几倍的国民党军队呢?(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不得人心;国民党打内战的政策不得人心;人民解放军在战斗中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全国人民对人民解放军的支持。)阅读教科书第87页小文的话。
5.总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150多万人,基本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快了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和解放全中国的步伐。”
第三课时
1.检查复习:“三大战役指的是哪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什么重要意义?”
2.导入。“人民解放军击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取得了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被誉为‘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3.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7页下方的图文。由课前做好准备的学生向全班讲述教科书第87页“调查”标识中提到的“苹果的故事”,并讨论:“你知道人民解放军是依靠什么自律为‘文明 之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4.阅读与讨论。“和人民解放军及解放区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江河日下,国民党统治区的生活日益艰难。”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8页上方的图片和文字,并讨论:“1948年的上海,老百姓为什么要带着成捆的钞票去买东西?”(货币贬值、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说明生活十分艰难。)
5.阅读与讲授。教师可以利用地图提问和讲述:“三大战役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并不甘心失败,他们紧急拼凑残余部队,加强在长江沿岸的布防,企图凭借长江天堑,对抗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阻止解放全中国。”
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在1949年4月21日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布了什么命令?(发布了大进军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人民解放军分几路渡江?(集结在长江北岸的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的500多千米战线上分三路,以排山倒海之势扬帆渡江作战。)
三路解放军分别由谁率领?(陈毅、粟裕指挥东路渡江,谭震林指挥中路渡江,刘伯承、邓小平指挥西路渡江。21日早,中路首先突破敌人防线,强渡成功。晚上,东路和西路也相继登上了长江对岸。过江以后,解放军奋勇追歼逃跑的敌人。23日晚,人民解放军攻进南京城,占领了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总统府”,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总统府”,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彻底垮台了。)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渡江战役图”,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88页的课文和图片。
6.歌曲欣赏与讨论。播放歌曲录音《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并向学生略做解释,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毛主席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讲述与讨论。“摆脱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人民无不欢欣鼓舞,因为是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驱散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的阴霾,天亮了,解放了,人们沐浴在解放区的民主和自由之中。在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又迅速解放了上海,并向华东、中南、西南、西北进军,向国民党的残余部队展开猛烈进攻,陆续解放了其他地区。”
讨论:“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8.教师总结,突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
播放(或师生合唱)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8、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革命烈士的姓名和事迹。
2.感受革命烈士的高尚精神和英雄气概。
3.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教学过程:
1.导入。“正当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胜利的炮声不断传来,人民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标志着共和国诞生的曙光已经出现在东方的时候,却有许多革命者勇敢无畏地用冷笑蔑视着敌人,用坚定面对着敌人的残酷。”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9页的红岩雕像、老师的话,朗诵陈然烈士的诗,并讨论:“革命烈士为什么不惧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因为革命者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革命无所畏惧。)
3.故事会。可以由学生讲述渣滓洞、白公馆中有关红岩英烈的英雄故事。教师也可以准备江竹筠等烈士的英雄故事。
4.阅读课文。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90页小萝卜头―――宋振中烈士的故事以及老师的话。
5.播放并学唱歌曲《踏着先烈留下的脚印》。
6.教师总结。
29、日出东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含义。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经过和伟大意义。
3.知道国旗、国徽和国歌象征的内容。
4.学习革命先辈们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对革命先辈怀有深深的敬意。学习革命先辈们热爱祖国、树立奋发图强的志向。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随着中国革命不断取得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一个由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了。”
2.阅读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92页的课文和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做出了哪些重要决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组成中央人民政府,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并且确立为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出示国旗和国歌的图片。
3.讲授与讨论。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93页的课文和图片。“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城楼装饰一新。高高的城楼屋檐上挂着大幅会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30万北京市民兴高采烈地聚集到广场上。中央人民政府林伯渠秘书长宣布开会。军乐队奏《义勇军进行曲》,毛主席按动电钮,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此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54个单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建立新中国的28年。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随后,在《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阅兵式开始,朱德总司令检阅了人民解放军部队。阅兵式结束后,举行了群众游行,首都人民一直狂欢到深夜。”
4.阅读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94页的图片和课文、老师的话和《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一文,并组织学生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教师适当予以修正和补充。
5.教师总结。播放并与学生一同高唱歌曲《歌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