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教案(共5则)

时间:2019-05-12 21:0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美术鉴赏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第一篇: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巨人辈出时代——文艺复兴美术

洛阳市第二十二中学 宋 新 喜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和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美术的突出成就。

2、了解和研究意大利“三杰”、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德国画家阿尔布莱希特·丢勒的艺术风格。

3、认识和了解本课所列举外国美术作品的画种、题材、作品内涵、造型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感受,体验并评述外国美术作品的基本形式美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研究和挖掘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美术作品的艺术风格,从作品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去欣赏意大利“三杰”、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德国画家阿尔布莱希特·丢勒 的美术作品。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教师概述什么是文艺复兴?导出本课内容。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1 代的分界。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由于这时期倡导以重视人的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美术家们的思想逐渐从长期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敢于探索,一方面从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和科学的探索,发明了透视法,解决了在面上真实地表现三度空间的方法;同时,改革了油画材料和技法,大大地提高了油画的艺术表现力,使西方绘画描绘客观对象的技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产生了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扬·凡·埃克、丢勒、荷尔拜因等一批成绩卓著的画家。

二、学生欣赏外国美术作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的看法。

1、达·芬奇(1452年-1519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发明家和科学家,他的两幅最著名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和肖像画《蒙娜丽莎》奠定了他在世界美术上的重要地位。

(1)《最后的晚餐》(壁画,484×880cm,1495年-1497年米兰圣马利亚·格拉契修道院),是一幅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关于耶酥被他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的宗教

故事,是欧洲中世纪流行的绘画题材。

教师提问:这幅画以怎样的表现形式?人物的姿态和心理反应是什么?从构图上看有什么特点?采用一种什么透视法?你对这幅壁画总体感受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2(2)《蒙娜丽莎》(板上油画,53×77cm,1503年-1506年巴黎卢浮宫藏)一般认为,《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为意大利一个富商年轻美貌的妻子所作的肖像画。达·芬奇为此花了四年心血。当时,蒙娜丽莎刚刚丧子,心情很不愉快。达·芬奇为了不让她的画像露出愁容,特地请来乐师为她演奏美妙的音乐。她听到入迷之时,露出了一丝微笑,眼神仍然带着怅惘、忧伤。达·芬奇以他高超的艺术技巧画下了这一刹那的笑容。从她的眼神和几乎完全临空的中指,人们可以想象出她正在聆听音乐。在蒙娜丽莎的脸上,朦胧的光线若隐若现,使得她的眼和嘴的轮廓有些模糊,令人难以捉摸,故使人觉得她的微笑有神秘作最具有艺术魅力的所景,出色运用的透视法画手法是我们永远讨论由组合,交换自己赏画景”、“成角与平行透娜丽莎的微笑和她耐人特色的人文精神”)。

教师小结:达·芬于理性,犹如深不可测

2、米开朗基罗·波

奇的作品深沉、含蓄、富的大海。

那罗帝(1475年-1564味道,这正是这一千古杰在。蒙娜丽莎身后的背则以及表现人文精神绘的重要话题。(让学生自的感受:“梦幻般的风视相结合的方法”、“蒙寻味的形象体现了时代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巨人。他的雕刻名作《大卫》和《摩西》,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以及罗马圣彼

得大教堂设计的拱顶,体现了他在美术领域中的突出成就。(1)《大卫》无论是青铜像还是大理石像都是世上一绝,我们先来看米开朗基罗 的《大卫》。大卫是基督教圣经中的少年英雄。传说是古代犹太人的国王,在少年时就以甩石绝技击杀了巨人歌利亚,因而闻名。他以全新的艺术形象,体现了高度的人体造型技巧,它一直被列为人体造型的范本。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 现形式,青铜像是先制模再铸造,大理石先选石材,造型,再雕刻成型,工艺非常精巧。

(2)《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壁画,13×36m,1508年-1512年,罗马梵蒂冈宫内的西斯廷教堂教堂天顶画:面积468平方米,米开朗基罗独自一人花了四年时间完成,天顶中部长方形共画了九个场景,按照先后是:光与夜的分离、创造日月、创造天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乐园、诺亚祝祭、大洪水、诺亚醉酒等九个画面。

长方形画面四周画的是圣经中的先知、女神、祖先等。如此宏大而复杂的画面,与教堂天顶的复杂结构融为一体,这是史无前例的的伟大创造。画面中所画的人物和事件虽然源于宗教传说,但这些人物不是基督教所宣扬的逆来顺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身强力壮、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先知、英雄,是对人的创造力的歌颂,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作者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和再造化。

教师小结: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雄健有力,充满激情,犹如高山峻岭的雄伟。

3、拉斐尔·桑西(1483年-1520年),从多才多艺这一点来讲,拉斐尔不如达·芬 奇和米开朗基罗,但从善于吸取名家之长集于一身,创造出清新、宁静而又幽雅秀

美的艺术风格来讲,却又是其他人难以比拟的,何况他又是英年早逝(只活了37岁)。拉斐尔创造的一系列圣母像,体现了古典艺术所追求的理想美,成为西方古典美术女

性美的典型。他为罗马梵蒂冈宫签字大厅创作的三幅大型装饰壁画,即《小考佩尔圣母》、《椅中圣母》、《雅典学院》,显示了年轻的拉斐尔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这里我提示同学们的是《雅典学院》又称《雅典学派》或《哲学》,画中描绘了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五十多名各方面的著名学者,以此歌颂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赞美人的创造力。位居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人以指头指着上天,另一人则伸出右手指着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以他们两人为中心,两侧分别画出一些著名学者,如台阶下右侧的、手执圆规正弯腰画圆的秃顶老人是著名几何学家欧几里德(也有人说是阿基米德)。人物形象生动,各

自的活动和动态,都统一在为探求真理而自由争辩的崇高主题之中,丝毫不显

杂乱。整个作品的构图十分宏大,画面层次分明,人物有聚有散,疏密得当。作为背景的三层高大的拱门,既显示了画面很强的纵深感,又加强了全画的宏大气魄。在色彩处理上,乳黄色的背景与人物衣饰的红、黄、白、紫等互相交错,鲜明而十分协调。教师小结:拉斐尔的作品优雅、秀美,犹如广阔而又明朗的原野。

4、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1390年-1441年),论知名度,扬·凡·埃克显然不如意大利的“三杰”,但谈及欧洲油画发展的历史,就不能不谈到扬·凡·埃克,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阿尔诺非尼夫妇像》(木板油画,81.8×59.7cm,1434年伦敦国立美术馆藏)扬·凡·埃克《阿尔诺非尼夫妇像》这幅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你能说与前面欣赏“三杰”作品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男女组合的全身双人肖像是史无前例的”、“肖像的背景是极其真实的室内景也是罕见的”、“这幅画不仅极其写实,而且充满象征意味,如,新娘的白头巾表示纯洁,小狗象征对爱情的忠诚,红色的帐幔代表性的和谐,室内的吊灯和烛光象征上帝之光,壁上的镜子代表基督教宣扬的天堂等。”

三、课堂总结

文艺复兴美术界辈出的名画家很多,如意大利波提切利,代表作《春》、《维纳斯的诞生》;乔尔乔内,代表作《入睡的维纳斯》;提香,代表作《花神》;尼德兰·彼

得·勃鲁盖尔,代表作《雪中猎人》等等。这些都是文艺复兴美术界精品之作,是我们欣赏研究的永恒话题。

四、学生作业

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绘画作品,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根据作品的构图、明暗、色彩、人物心理、神态等方面,自己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赏析。

2010年5月

第二篇: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美术鉴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1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调整、删除。)

五、课时:一课时

六、新课教学:

影视(温州嫁具)导入揭题—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

“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美’的观念与形式法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彩陶鲵鱼纹瓶、永、羊(羊大为美)。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美术

①什么叫美术

身边的美术,提问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图片。)

②美术的特点:与音乐文学相比较。(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美术的性质:精神产物具有独创性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3、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①形式与内容关系: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

②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结构。

马克思说:“有懂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A、形式美法则

①多样与统一

美术作品个别形象,形式要素、语言多样化、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必须高度统一,构成二种有机整体的形式。例如:太极图、最后的晚餐、米洛斯维纳斯。

②对立与和谐

对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和谐: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例:黑白?

③比例与尺度

比例包括数学的秩序,尺度是标准规范,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黄金比例1:1、6181:0、618)例:帕特农神庙、萨平妇女。

④对称与均衡

对称就是指整体的多部分依实际或假想。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立关系,它具有稳定和统一的美感。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例:边防军

⑤节奏与韵律

节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现,有条理反复,交替或排列。

韵律:动势、气韵、有秩序、近似对比因素、交替重复例:巴黎圣母院、西斯庭圣母。

B、实战演习

(多幅图片)学生选择评判

4、美术鉴赏的意义

A、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学会鉴赏。(马克思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①是不可缺少的现代人文结构、美是人们长期积累形成的,也是艺术家长期探索形成的规律。

中国的四大美女、罗丹雕塑的罗米哀尔、委拉斯开支作品《宫女》的侏儒、等。

②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

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有的实用退化,审美凸显。(玉文化,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等。)

③情趣高尚,抵御格调低下,提高精神污染免疫力。

5、讨论和思考:讲一讲身边事物的美

6、小结: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学会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2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本: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

教材内容:

结合上节美术课《心灵的慰藉》的教学使得学生懂得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真正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盛行的原因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人在面临巨大的灾难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为佛教所提出的“无常”观念去领悟人生中“苦”的真谛。

追根溯源,本课《人间生活》中大量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描绘自然是大时代大环境中的人们生活的安定所导致。生活中的“乐”的场景描绘相较于佛教教义对“苦”的领悟在现今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中更为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把握。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地下艺术的画像砖、画像石亦或是陶俑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让学生体会到汉朝墓葬艺术中人们希望把生活中的“乐”继续带入到另一个世界;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的描绘,在绘画文本上将生活的“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典型为侍女画题材的盛行,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五代顾闳中描绘韩熙载夜半歌舞狂欢之景的《韩熙载夜宴图》;另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基于前几节课对美术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了解,从美术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强调到这堂课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单就绘画内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态学生能够更有体会性;但是对于绘画的形式感而言,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多幅叙事性的绘画文本,多采用长卷形式。学生对于中国所独有的长卷绘画形式的陌生;对于古代文人与学生现今阅读习惯的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长卷形式的陌生感着手去看世俗的绘画内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长卷的形式构图同绘画内容的散点透视设置的统一。试图一改学生用惯用的西方的焦点透视去地辨认绘画人物的叙事性。我认为后者情况———学生习惯性“看图说话”的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这样的习惯使得学生在鉴赏形式感很强的绘画作品时带有极大的困惑乃至存在“失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幅相仿的白纸长卷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仕女画及风俗画的代表作及代表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模拟、交流诸多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形式与内容结合创作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俗内容的绘画作品文化感的认同及理解;在积极参与的心态中去体验和深刻地理解美术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喜爱;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俗题材长卷构图形式。

难点:绘画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展示《五百强盗成佛》图片及东汉《笑俑》图片。

让学生以一个字概括他们的表情分别是什么?(哭和笑)

这两种表情说明了什么样的心理呢?一个字概括(苦和乐)。

教师总结:我们在佛教艺术中去体味苦的真谛,在世俗题材中去回味乐的滋味,同学们有苦有乐才是人间真实的生活。你们每天快乐吗?你们想不想知道东汉的人为什么笑的这么乐吗?我们来根据画面内容来找一下有哪些原因。

请同学找寻一下东汉时期人们吃什么?(看图故有思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种的。)

教师问:米不仅可以吃PPT《庖厨》还能用来干什么呢?

PPT《酿酒场景》

教师问:除了吃喝之外,还有什么能让东汉的人这么快乐吗?

PPT《盘鼓、叠案、跳丸》

PPT《画像砖和拓本》

教师总结:我们看到的这些画叫做“拓本”,我们比较一下原来的`画像砖和拓本,就像图章一样,同一个图章,可以在纸上印出好几个一样的图案。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版画”的来源。

除了这些以刀为工具创作的画像砖展示世俗内容外,在画家的画笔下有没有展现世俗内容的作品呢?我们来看看。

PPT《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游玩。

PPT《捣练图》张萱—工作。

PPT《清明上河图》张择端—节庆。

一开始分别展示,第二部一块展示(全景展示)。

教师问:你们看得清楚吗?

故意的,你们发觉这三张画都有一个什么特征—很长。

这么长的画,你们觉得古人平常会怎么收藏呢?

板书:“长”—“卷”

教师总结:长卷是中国画独有的构图形式,也是古代达官文人拿在手中把“玩”的绘画形制。

这是一卷尺幅等同于一般长卷的卷纸,你们谁有兴趣把它拿在手上去品读它呢,去体验一把古人的如何去把玩手卷的心情。

两种状况,从左到右,教师引导——古人阅读习惯。从右到左,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讲述先看到的应该是哪一片断?

再次学生回答:什么东西点出了夜宴的主题。

教师总结: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点明主题。(以屏风为间隔的分割作用,屏风及床的隐私性象征。)

我们今天就以《捣练图》为例看看长卷的构图中画家是如何安排人物来突出宫中贵妇工作场景的。

板书:画一展开长卷

左手打开它,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以古人阅读习惯来书写板书。)

板书“张萱—宋徽宗—金章宗”—偶像问题—让学生打开书本,阅读《捣练图》下方的句子,设问:“今天在美国波斯顿博物馆的这张《捣练图》是宋画还是唐画?”

我们看得出这是唐画还是宋画吗?看不出,那就先看画面内容是什么,是宫中贵妇捣练的工作流程图。

画面按照工作流程分为几段呢?——3段

板书:将长卷分为三段。

第一段我们先看到的是哪一位女子呢?

这四位女子在干什么呢?给我一个字概括。

板书:捣

她们在捣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呢?——练

“练、绢、缎”共性是“丝字旁”,“练”就是用“捣”这一动作将生丝捣成熟丝的第一步工序。

四个女子围着木槽手握木杵捣练的场景,是一个独立的画面,很像我们看西方画中的一个完整的画。那是因为画家张萱在长卷的形制中有两个视线,一个是浏览的视线还在继续向左前进(中国)。还有一个就是四个女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形(西方)?结合旁边的思考题思考,你能看出来吗?

教师演示并总结。

PPT第二个画面,出现两个半人物?

这个画面告诉我们第二个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一女子坐在毯子上,一女子坐在凳子上,她们在干什么呢?

毯子上的女子在绞丝,红色的披帛和绿色的毯子告诉了我们中国的配色主调是什么呢?

这样的配色方式一直都贯穿于整个画面,第二个女子也是如此。

大家注意,她头上的梳子—玳瑁。这样的器物描绘有别于我们对传统中国画绘画题材—梅兰竹菊。因为这是后人所认为的院画体系—工笔重彩。后者是文人画体系—水墨。

板书—绞,缝

还有半个人物—丫环。

板书—丫环的形象来源。

丫鬟的角色设置在构图中的作用—承上启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还记得这是一张宋画么?我们看不出线条的羸弱来体现时代性,只能在内容上辨认。

丫环手中的扇子:细微展现—指甲盖大小的宋画(形式扇面,文人气质;宋内容萧瑟,唐内容富贵。)

我们顺着丫环的指向,将视线转到了第三段。构图巧妙,烧炉子中的炭告诉我们第三段的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板书:熨

找撞色—桃红配柳绿,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紧张的工作场景中,画家设置了一个极为幽默的角色,她在干什么呢?

幽默体现在哪里?

板书:几个圆的形象设计

动作模拟—打招呼。

绘画内容的结束,问:长卷就这么结束了吗?—没有,还有跋尾。专门记录后人收藏的心情及品评言辞。还可以不断的添加,教师最后点出长卷形式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时间性在画面中的展现。

本课总结:PPT—最后,让我们以这个生活在唐朝可爱的小孩子打招呼的动作来结束这堂课。希望同学们也能在严肃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以一份天真、幽默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本身。

教学反思:

凡是美术类绘画作品,均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在《人间生活》这一课中,我发现绝大部分课文中所举例的世俗题材的绘画作品都采用了“长卷”的形式(形制)。所以在课堂展示中我用白纸制作了尺幅相仿的长卷,内容是空白的。我原本设想学生能够根据古人的阅读习惯(从右往左)来展开“长卷”白纸。但是在现实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先前我用言语提示的思考思路没有用心,抑或是没有意识到,倒显得后来的体验程序有点来得突如起来的“尴尬”。我想倘若将这一环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流程(起床,吃饭,上学,放学……)以简单的图案画在长卷的形制上,让学生展开的时候,能够以绘画的内容(时间性程序)让学生自己判断展开的方式到底正确与否,我反思到这样的流程设计恐怕在内容上更与学生的生活常态接近,也能在构图顺序上判断出长卷形式作为中国画传统和独有的构图方式,在形式中内含了“时间”这一因素,也带动这一体验去正确的方式“打开”传统世俗题材中中的长卷代表作《捣练图》。

待我欣赏了袁老师的《新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体验环节,想法创新,和教学内容相合,我想这样的体验环节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达到既有趣味性又有实效性?品味古画需要心境的安宁,则不适宜多人参与。一个学生抑或逐个体验为佳,趣味性的体验,画面形象的夸张化、儿童画,让学生自己在长卷的形式中去构图,去创作。以一整面教室的白墙为“长卷”画纸的模拟,让学生按照从右往左的一般构图方向去模仿绘画中人物的位置、动作及言语乃至人物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老师们的点评:

课堂是不是无需示范

课堂是不是无需老师示范?老师如何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引导和提升?很多课堂老师不知道怎样进行演示示范或必要的引导,胡老师通过自己体验拉动长卷这样的形式,这样一件较为灵活的办法让学生获得一些要素性的东西,即古人的阅读习惯。胡老师把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教学语言变为了“如果我来做我想这样做?从而引导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

当然,这堂课似乎还是老师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东西还是少了点,在师生互动方面还有待于思考。

老师有效示范作品的构图

课堂条理清晰。老师通过人间生活和的吃喝玩乐来串连整节课内容,分析原先学生不易理解的大量古代绘画拉近了学习距离,让学生觉得原来这些绘画也就描绘了平常不过的生活而已。

注重细节。老师在分析绘画作品时不忘提示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如《捣练图》中的凳子引出由唐朝引进的胡凳;让学生尝试打开古代长卷来理解古人阅读的习惯;找仕女服饰的颜色来说明中国传统的压色法,等等,让学生在欣赏中国古代绘画时懂得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语言幽默。能让学生在长时间集中精力来欣赏作品,气氛轻松而活跃。

教学示范的有效性

老师示范能促进课堂有效性,能使学生极快地掌握美术技巧、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绘画、制作水平。但老师示范必须是有效的,胡老师的课是一节欣赏课,其中的几个教学示范给我印象很深。关于长卷怎样展开的示范,我觉得,胡老师用一张自制的白纸作为长卷,通过先请学生亲手体验展开方式,再自己演示长卷这一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讲解了中国古代画卷的特色,整个环节流畅自然,示范到位。老师在讲解《捣练图》的构图时,特意提到了两个人物(丫鬟和小姑娘)的动态为画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及时做了两个示范,画了这两个人物的发髻,个人觉得,如果胡老师能示范两者的动态,对讲解这幅画卷的构图这一教学内容会更有效。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不仅会促进学生对绘画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其教学的功效也更为直接和深刻,良好而准确的示范,不仅直观和显形,同时,在技能技巧的训练方面,也能起到催化作用。教师的示范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学习美术的习惯培养均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我个人认为:美术教师有效的示范是解决目前美术欣赏课有效教学的有效方式。

总之,胡老师在这一节欣赏课中,教学思路清晰,讲解到位,语言较为幽默,当然如果多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效果会更好。

第三篇: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精选8篇)

篇1: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第二课 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第三课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 与瓷器

第四课 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第五课 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第六课 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

第七课 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

第八课 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

第十课 幽冥世界的奢华──古代墓室壁画

第十一课 天上人间──宗教壁画

第十二课传神写照——人物画

第十三课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

第十四课 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

第十五课:移情草木-花鸟画

第十六课 时代风采----中国油画

第十七课 与民族共命运──木刻与漫画

第十八课 美在民间—中 国 民 间 美 术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美 术范畴,建立“大美术” 观念。

2、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该方法进行练习。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学过9年美术,你最喜欢哪幅美术作品,请说说原因。

美术和艺术的关系?

板书:造型艺术 美术

二、新授

美术的范畴

板书 绘画 工艺

美术 雕塑 书法

建筑 篆刻

各种类型请学生举一作品。

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

小组讨论:

⑴历史上中外有大耳朵英语首页哪些著名的流派及代表人物?

⑵这些著名的画派在艺术特征和风格上有何差异?

学生简单表述,结合图例

《放牧》古代岩石画

《宴乐采桑狩猎交战纹壶》战国

《人物驭龙图》战国 最早的主题性绘画

美术鉴赏的方法

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板书)

学生自学过程,进行简单练习。

选择一插图作品进行鉴赏,强调个性。

小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三、布置作业

书一次函数图像后练习

第二课 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教学目的:

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玉器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了解玉哪方面的故事?

指名说说

二、新授

板书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

以玉组词

玉分几种,玉器制作有几种审美追求?

为什么说“君子比德于玉”?

新石器时代有哪些玉器文化?

选择一玉器进行鉴赏练课件制作习

学生细读,交流讨论。

反馈:结合图例引导学生说说答案,阐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含义,重点讲授“君子比德于玉”

进行鉴赏练习,说说艺术风格和喜欢的原因。

三、总结

中国传统玉工艺历史悠久,品种浩瀚,成就卓越,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玉的质地来比喻人的美德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使本来就精美的玉器更增添了深层次的审美意蕴。

四、作业

选一图进行鉴赏练习

第三课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 与瓷器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艺术成就。

2、了解中国ppt课件背景图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3、体会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

中国瓷器的产生和 发展,陶与瓷的区别;几大名窑的造型特征

教学难点:

瓷器的造型、装饰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到陶瓷你会联想到什么?你了解哪些陶瓷哪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交流。

二、新授

板书:陶瓷

1、设问引导学生读书

2、结合教材,提问:

⑴陶瓷之间的差别:原料、烧制温度、工艺。

⑵陶的发展:彩陶、素陶

仰韶文化——马家窑的文化——半山——马厂——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 赏析:人面鱼面纹盘 彩陶船型壶 鸟纹彩陶盆

鹳新概念英语鸟石斧彩陶翁 舞蹈纹盘 薄胎高柄陶杯

瓷的发展:按历史年代介绍

重点是宋五大窑代表作品造型与艺术特色。

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指名说说

汝窑:胎质细腻,似玉之美

耀州窑:梅瓶典雅高贵

官窑: 冰裂纹开片 均窑:蓝色乳浊釉

定窑:乳白釉 景德镇:青花

三、小结

陶瓷经历了哪些发展?宋代有哪些名窑?师总结。

四、布置课外思考:

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第四课 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光辉成就。

2、理解青铜器是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flash课件模板下载作用。 教学重点:

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教学个过程:

一、导入:

引言: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就成为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板书:夏商周青铜器

二、新授

1、什么是青铜器?

以铜为主加入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

2、青铜器的工艺三峡 学案答案的产生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历史知识简单阐述。

3、青铜器的功能

结合作品赏析:

礼器:司母戊鼎 乐器:钟

兵器:越王勾践 其他生活工具:

4、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商代前期多以日用品为主,大多薄胎 纹饰简单主要为饕餮纹。

商代晚期胎壁加厚, 纹饰逐渐丰富,构图完整。欣赏《龙虎尊》《妇好角瓜》。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于瓦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也开始摆脱神秘宗教气息议论文向清新活泼的风格发展,变得奇巧富丽。欣赏《 立鹤方壶》

战国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开端,处于开创新风格的变革时期,新工艺广泛流行,出现了《曾侯尊盘》2件合一的器物

引导赏析。

三、小结: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结合的,大家要了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四、布置课后作业。

熟读书后“小辞典”。

第五课 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经典——宏伟 壮丽的紫禁城有个高二数学试卷分析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重点了解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

2、了解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的礼制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3、认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实例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2、故宫体现古代礼制思想、帝王的绝对权势,给人予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教学难点:古代建筑中有较多专业的术语,需要结合具体图象讲述。

教学过程:

导入:你知道紫禁城一共有多少间房子吗?

(9999.5间)

紫禁城屋顶瓦基本上是黄色的,(皇帝、皇后)个别也有绿的,(嫔PIN妃)为什么?

一、讲授新课:

中国古代建筑艺毕业论文大纲格式术(板书)

(教师讲解):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占地七十二万余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达10多米的

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相围绕,城墙的四角还分别建有角楼,组成一座森严的城堡。它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作品。

1、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初中英语学案(板书)

(1)木结构(板书):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板书)之妙。(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板书):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除园林外,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例:北京四合院(板书)

2、中国古代建筑(板书)提示:请同学们注中学历史教学园地意观察,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板书),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1)、故宫的总体规划(板书)(图示)请同学们观察,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中轴线式布局,左右对称(板书)。)(问?)请思考: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生回答:体现了等级制度严格和皇权威严(板书),封建时代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的思想。)(师总结):故宫由于是皇宫,所以一切都以皇帝为中心,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除了整体布局以外,其他的装饰也是这样,我们接着欣赏。

(2)、故宫的屋顶样式的等级区别(板书)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初三物理电学的屋顶样式繁多,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根据房屋的重要性来灵活运用。其中中国古代五大屋顶等级的排列如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硬山顶(板书)欣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门、太和门、等,教师讲解,学生体会建筑的重要性与屋顶样式的关系。太和殿:皇帝进行朝会和举行重要典仪的地方,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大殿,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皇帝到太和殿举行重要典仪前作准备的地方,在前朝三大殿中地位最低,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攒尖顶。

(教师讲解):同学英语论文格式们可以看到,随着建筑物地位的变化,建筑的屋顶样式也随之变化,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等级性的鲜明体现。此外,建筑的彩画也是同样的制作方式。

(3)、故宫中建筑彩画的等级体现(板书)(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的另一显著特征是色彩的运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建筑彩画用山市ppt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石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在封建社会中,色彩的使用也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绿色次之。所以,主要宫廷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建筑彩画的分类:(板书)

A、和玺彩画:用在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其中又分为金龙和玺、龙风和玺、龙草和玺等。其中金龙和玺使用大量沥粉(用胶、油、粉调成膏,在彩画上画凸起线,上覆明亮的颜色,以加强彩画立体感、层次感的手法)贴金,最为富丽。

B、旋子彩中泰化学股吧画:以旋子花为题材,按照叠晕(用同一颜色调出二至四种色阶,依次排列绘制装饰色带的手法)和贴金的多少,分为六个等级,用在不同等级的建筑上。

C、苏式彩画:以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福寿字等为题材,比较灵活,多用在园林建筑中。

二、赏析天坛和其他建筑:中山陵设计者吕彦直 (1894年—1929年)字仲宜,又字古愚,天津人,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13年公费派赴美国在康奈尔大学建筑系深造五年。1921年回国,先在上海中南建筑公司任职,后自设彦记建筑事务所。1925年5月,国民政府总理葬事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征集中山小班教案陵设计图案,吕彦直的设计获头奖,被

篇2: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一、教材简析

第三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从本课开始,具体了解

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及其相关问题。本课内

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一种艺术类型——具象艺术,由学生较容易理解的艺术作

品,走进美术鉴赏知识的学习,是较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本课着重通过几件作

品具体解释具象艺术的特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及社会功能的学习,使学生对

具象艺术有更深入、更具体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对美术的基础知识已经

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美术语言及这些语言的组织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简单的鉴

赏和分析一般的具象艺术作品。但由于各地教学基础条件的差异,学生的美术基

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本学科的学习目标模糊,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科学观、价值观的培养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典型作品的欣赏,掌握具象艺术的特征和功能(意义)。

2.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具象艺术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具象艺术的鉴赏能力,理解

美术作品中对典型形象的塑造。

3.情感目标:懂得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怎样塑造的,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

感受生活,关注社会。

(设计意图:达芬奇说过:绘画能比语言文字更真实更准确地将自然玩万象表现

给我们。通过给学生呈现美术作品,让学生在认识作品的同时体会具象艺术的客

观真实表达特性,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品格,并养成善于纪录

自身成长事件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以及社会功能,学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具象艺术

作品,进而领会具象艺术的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是对具象艺术作品情节性、典型性的理解,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

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

五、课 型:鉴赏课

六、课时计划:1课时

七、教学方法:

讲述法、提问法、启发法、讨论法、欣赏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

学法,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

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环节一:幻灯片播放图片,冷军的照相写实主义作品,

一起学生兴趣。

教师设问:刚才给大家欣赏的作品让大家很是震

撼,也许大部分同学不曾想到,原来绘画可以如此逼真

的表现事物。那我请大家分析一下,上面的作品使用什

么样的绘画门类将事物如实的表现出来,

你能想象出画家还借用哪些手段来帮助

他完成这样的作品吗?

学生讨论发言:(从教材中寻找参考答案,小组之间相互补充发言。)

教师补充:上面的作品使用油画的工具表现的,我们可以感受到油画这种材料在表现写实性作品时,表现力是如此的强大。当然不否认画家可能借助照相机和投影仪等一些科技手段来辅助完成作品,使作品达到如此高的清晰度和真实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一类如实再现现实事物的美术作品,请打开课本第三课。

环节二:学生打开课本第三课,引出课题: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设计意图:以照相写实主义作品产生的震撼效果,引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结合照相机、投影仪等学生比较常见的工具来认识具象艺术,同时在学生意识中提示具象艺术与摄影作品有一定的关联。)

(二)进入新课,实施教学。

环节一:

教师讲述古希腊画家宙克斯和帕尔哈西奥斯之间的比赛的故事,说明具象艺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点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解答创设情景中设下的疑问,明确本课目标即具象艺术的欣赏。)

环节二:

播放幻灯片,欣赏西班牙画家委拉兹凯斯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

教师讲述:这是一幅几乎与真人等大的写生作品,作品完成后,放在一个大厅中,教皇的下属进来后,急忙取下帽子行礼,他以为真的教皇坐在那里。教皇本人对这幅作品的评价是:“太像了,太像了,过于像了?”后来这幅作品被教皇收

藏起来,从来没有展出过,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发言:(参考答案)

教师补充:委拉斯凯兹是17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画家。他始终担任西班牙画师,为国王、王后、教皇、宫廷贵族等上层人物画了大量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应教皇本人的邀请而画的。权势显赫的教皇正襟危坐在一把精致椅子上,一双凶相毕露的眼睛直盯着观众,威严中包含着贪婪,凶狠中隐藏着狡诈。这个当时已76岁的老谋深算的教皇的面貌和性格特征,被真实地表现出来了,以至于教皇本人看了,也只能用半是不满半是赞叹的口吻说:“画得太逼真了!”

教师提问:作品的真实性可否让照相机替代?

学生讨论发言:(参考答案)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作品,点出具象艺术最显著的特征:真实即客观再现现实,向学生简介具象艺术作品的欣赏不能单从表面看现象,突破教学重点。)

环节三:

播放幻灯片,欣赏北宋张择端作品《清明上河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在以往哪些学科中学习过北宋张择端作品《清明上河图》

的相关内容。

学生回忆并回答:(参考答案)

教师提问:在语文、历史、等学科中讲到了《清明上河图》中的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参考答案)

教师提问:《清明上河图》中大致分为几段,最具有故事情节、最精彩的部分

是哪一段?

学生欣赏作品回答:(参考答案)

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作出补充:《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盛景象。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段,开首为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为市区街道

篇3: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体现自我现有发展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使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与学习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出本节课课题——培养审美的眼睛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二、学习新知

1、师生共同探究美术鉴赏的概念

⑴从“美术鉴赏”的字面意思进行分析:“美术”:视觉艺术,可视形象,平面空间,以供欣赏;“鉴赏”:“鉴”鉴别、鉴定,“赏”欣赏、观看。“美术鉴赏”即鉴赏视觉艺术。

⑵规范的概念: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鉴赏教材中P4,第2、3段)

2、小组合作学习,鉴赏两幅作品,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⑴合作学习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习提示:观看两幅作品《捣练图》和《拾穗》(哪种美术?画的是?他们在做?构图?色彩??);对比两幅作品,体会感受(通过对比,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⑶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在美术鉴赏中,“鉴”是手段、是基础,“赏”才是目的,“鉴”是为“赏”服务的。

3、看图说话,归纳出美术作品的分类

⑴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分别指出有哪些大的分类:依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等六大类;按照形式语言分为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

⑵选择教材中的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辨别其门类。

4、思考与讨论出美术鉴赏的意义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与讨论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并提炼出其社会、教育和审美功能。

三、课堂小结

关于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尝试鉴赏你喜欢的美术作品。

板书设计: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美术鉴赏的概念:字面意思,教材中定义

二、美术鉴赏的分门别类:依据艺术门类分为:绘、雕、建、设、书、摄等。形式语言:具象、意象、抽象

三、美术鉴赏的意义:社会、教育、审美功能

第2课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教学目标: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转载于:www.hNNsCy.coM 博 文 学习网:高一美术鉴赏教案)不同方式,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教学难点: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探究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设置情景:由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这些事物传递的信息是代表春天的语言符号,同时伴随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的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然后,提出问题:A、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B、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学生活动:A、感受名句及图片信息,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题。B、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

二、投放目标:教师活动:立足学生实际,投放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了解学习目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课的学习。

三、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一同朗读

2、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活动:A、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B、踊跃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色。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内容。

3、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A、再次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回答问题,《捣练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

概括。《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教师活动:A、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卉为例演示其绘画技法。

B、提出问题: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B、根据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夜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赋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教师活动:A、展示达维特的《赫拉斯兄弟宣誓》,指导学生从明暗、空间、透视、构图等几个方面了解具象艺术的其他表现方法。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学生活动:A、分析并总结《赫拉斯兄弟宣誓》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2、意象艺术 :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为此,艺术家常常采用变形、夸张、重组等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记忆的永恒》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德国马尔克的《蓝马》齐白石的《虾》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b、提出问题:观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手段?c、提问

学生活动:a、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对展示的作品给与鉴赏和分。b、学生讨论并回答:变形、夸张、重组、概括、提炼。

老师总结: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3、抽象艺术 :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冷抽象: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

热抽象: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荷兰画家 蒙德里安的《红黑黄兰构成》捷克画家 库普卡的《牛顿色盘》b、提出问题:我们从这两幅作品中分别看到了什么形象? 两幅作品在运用美术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上有什么区别?c、提问:

学生活动:a、鉴赏作品b、讨论问题c、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也就是我们什么形象也辨别不出来。完全诉诸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

四、自我评价练习

教师活动:展示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作品若干幅让学生来辨别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回答

五、课堂回顾总结:

教师活动: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b、提问:美术作品的基本语言元素是什么? 语言表现手段是什么? 美术语言的表现形态分为哪3类?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复述回答

教师活动: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走进具象艺术”,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研究具象艺术的有关内容,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

六、板书设计: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特征:具体性和形象性。

美术语言的内容: 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西方绘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画:笔墨 、章法、皴法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2)意象艺术;(3)抽象艺术;

第3课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具象艺术的特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及社会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识具象艺术的能力。

1、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2、怎样鉴赏具象艺术3、主题性作品的塑造与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关系?4、具象艺术的功能。

教学重点: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及鉴赏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具象艺术的功能及意义。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

篇4: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调整、删除。)

五、课时:一课时

六、新课教学:

影视(温州嫁具)导入揭题—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

“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美’的观念与形式法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彩陶鲵鱼纹瓶、永、羊(羊大为美)。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美术

①什么叫美术

身边的美术,

提问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图片。)

②美术的特点:与音乐文学相比较。(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美术的性质:精神产物具有独创性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3、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①形式与内容关系: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

②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结构。

马克思说:“有懂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A、形式美法则

①多样与统一

美术作品个别形象,形式要素、语言多样化、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必须高度统一,构成二种有机整体的形式。例如:太极图、最后的晚餐、米洛斯维纳斯。

②对立与和谐

对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和谐: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例:黑白?

③比例与尺度

比例包括数学的秩序,尺度是标准规范,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黄金比例1:1、6181:0、618)例:帕特农神庙、萨平妇女。

④对称与均衡

对称就是指整体的多部分依实际或假想。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立关系,它具有稳定和统一的美感。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例:边防军

⑤节奏与韵律

节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现,有条理反复,交替或排列。

韵律:动势、气韵、有秩序、近似对比因素、交替重复例:巴黎圣母院、西斯庭圣母。

B、实战演习

(多幅图片)学生选择评判

4、美术鉴赏的意义

A、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学会鉴赏。(马克思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①是不可缺少的现代人文结构、美是人们长期积累形成的,也是艺术家长期探索形成的规律。

中国的四大美女、罗丹雕塑的罗米哀尔、委拉斯开支作品《宫女》的侏儒、等。

②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

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有的实用退化,审美凸显。(玉文化,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等。)

③情趣高尚,抵御格调低下,提高精神污染免疫力。

5、讨论和思考:讲一讲身边事物的美

6、小结: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学会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篇5: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本: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

教材内容:

结合上节美术课《心灵的慰藉》的教学使得学生懂得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真正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盛行的原因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人在面临巨大的灾难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为佛教所提出的“无常”观念去领悟人生中“苦”的真谛。

追根溯源,本课《人间生活》中大量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描绘自然是大时代大环境中的人们生活的安定所导致。生活中的“乐”的场景描绘相较于佛教教义对“苦”的领悟在现今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中更为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把握。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地下艺术的画像砖、画像石亦或是陶俑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让学生体会到汉朝墓葬艺术中人们希望把生活中的“乐”继续带入到另一个世界;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的描绘,在绘画文本上将生活的“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典型为侍女画题材的盛行,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五代顾闳中描绘韩熙载夜半歌舞狂欢之景的《韩熙载夜宴图》;另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基于前几节课对美术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了解,从美术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强调到这堂课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单就绘画内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态学生能够更有体会性;但是对于绘画的形式感而言,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多幅叙事性的绘画文本,多采用长卷形式。学生对于中国所独有的长卷绘画形式的陌生;对于古代文人与学生现今阅读习惯的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长卷形式的陌生感着手去看世俗的绘画内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长卷的形式构图同绘画内容的散点透视设置的统一。试图一改学生用惯用的西方的焦点透视去地辨认绘画人物的叙事性。我认为后者情况———学生习惯性“看图说话”的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这样的习惯使得学生在鉴赏形式感很强的绘画作品时带有极大的困惑乃至存在“失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幅相仿的白纸长卷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仕女画及风俗画的代表作及代表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模拟、交流诸多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形式与内容结合创作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俗内容的绘画作品文化感的认同及理解;在积极参与的心态中去体验和深刻地理解美术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喜爱;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俗题材长卷构图形式。

难点:绘画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展示《五百强盗成佛》图片及东汉《笑俑》图片。

让学生以一个字概括他们的表情分别是什么?(哭和笑)

这两种表情说明了什么样的心理呢?一个字概括(苦和乐)。

教师总结:我们在佛教艺术中去体味苦的真谛,在世俗题材中去回味乐的滋味,同学们有苦有乐才是人间真实的生活。你们每天快乐吗?你们想不想知道东汉的人为什么笑的这么乐吗?我们来根据画面内容来找一下有哪些原因。

请同学找寻一下东汉时期人们吃什么?(看图故有思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种的。)

教师问:米不仅可以吃PPT《庖厨》还能用来干什么呢?

PPT《酿酒场景》

教师问:除了吃喝之外,还有什么能让东汉的人这么快乐吗?

PPT《盘鼓、叠案、跳丸》

PPT《画像砖和拓本》

教师总结:我们看到的这些画叫做“拓本”,我们比较一下原来的画像砖和拓本,就像图章一样,同一个图章,可以在纸上印出好几个一样的图案。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版画”的来源。

除了这些以刀为工具创作的画像砖展示世俗内容外,在画家的画笔下有没有展现世俗内容的作品呢?我们来看看。

PPT《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游玩。

PPT《捣练图》张萱—工作。

PPT《清明上河图》张择端—节庆。

一开始分别展示,第二部一块展示(全景展示)。

教师问:你们看得清楚吗?

故意的,你们发觉这三张画都有一个什么特征—很长。

这么长的画,你们觉得古人平常会怎么收藏呢?

板书:“长”—“卷”

教师总结:长卷是中国画独有的构图形式,也是古代达官文人拿在手中把“玩”的绘画形制。

这是一卷尺幅等同于一般长卷的卷纸,你们谁有兴趣把它拿在手上去品读它呢,去体验一把古人的如何去把玩手卷的心情。

两种状况,从左到右,教师引导——古人阅读习惯。从右到左,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讲述先看到的应该是哪一片断?

再次学生回答:什么东西点出了夜宴的主题。

教师总结: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点明主题。(以屏风为间隔的分割作用,屏风及床的隐私性象征。)

我们今天就以《捣练图》为例看看长卷的构图中画家是如何安排人物来突出宫中贵妇工作场景的。

板书:画一展开长卷

左手打开它,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以古人阅读习惯来书写板书。)

板书“张萱—宋徽宗—金章宗”—偶像问题—让学生打开书本,阅读《捣练图》下方的句子,设问:“今天在美国波斯顿博物馆的这张《捣练图》是宋画还是唐画?”

我们看得出这是唐画还是宋画吗?看不出,那就先看画面内容是什么,是宫中贵妇捣练的工作流程图。

画面按照工作流程分为几段呢?——3段

板书:将长卷分为三段。

第一段我们先看到的是哪一位女子呢?

这四位女子在干什么呢?给我一个字概括。

板书:捣

她们在捣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呢?——练

“练、绢、缎”共性是“丝字旁”,“练”就是用“捣”这一动作将生丝捣成熟丝的第一步工序。

四个女子围着木槽手握木杵捣练的场景,是一个独立的画面,很像我们看西方画中的一个完整的画。那是因为画家张萱在长卷的形制中有两个视线,一个是浏览的视线还在继续向左前进(中国)。还有一个就是四个女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形(西方)?结合旁边的思考题思考,你能看出来吗?

教师演示并总结。

PPT第二个画面,出现两个半人物?

这个画面告诉我们第二个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一女子坐在毯子上,一女子坐在凳子上,她们在干什么呢?

毯子上的女子在绞丝,红色的披帛和绿色的毯子告诉了我们中国的配色主调是什么呢?

这样的配色方式一直都贯穿于整个画面,第二个女子也是如此。

大家注意,她头上的梳子—玳瑁。这样的器物描绘有别于我们对传统中国画绘画题材—梅兰竹菊。因为这是后人所认为的院画体系—工笔重彩。后者是文人画体系—水墨。

板书—绞,缝

还有半个人物—丫环。

板书—丫环的形象来源。

丫鬟的角色设置在构图中的作用—承上启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还记得这是一张宋画么?我们看不出线条的羸弱来体现时代性,只能在内容上辨认。

丫环手中的扇子:细微展现—指甲盖大小的宋画(形式扇面,文人气质;宋内容萧瑟,唐内容富贵。)

我们顺着丫环的指向,将视线转到了第三段。构图巧妙,烧炉子中的炭告诉我们第三段的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板书:熨

找撞色—桃红配柳绿,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紧张的工作场景中,画家设置了一个极为幽默的角色,她在干什么呢?

幽默体现在哪里?

板书:几个圆的形象设计

动作模拟—打招呼。

绘画内容的结束,问:长卷就这么结束了吗?—没有,还有跋尾。专门记录后人收藏的心情及品评言辞。还可以不断的添加,教师最后点出长卷形式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时间性在画面中的展现。

本课总结:PPT—最后,让我们以这个生活在唐朝可爱的小孩子打招呼的动作来结束这堂课。希望同学们也能在严肃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以一份天真、幽默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本身。

教学反思:

凡是美术类绘画作品,均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在《人间生活》这一课中,我发现绝大部分课文中所举例的世俗题材的绘画作品都采用了“长卷”的形式(形制)。所以在课堂展示中我用白纸制作了尺幅相仿的长卷,内容是空白的。我原本设想学生能够根据古人的阅读习惯(从右往左)来展开“长卷”白纸。但是在现实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先前我用言语提示的思考思路没有用心,抑或是没有意识到,倒显得后来的体验程序有点来得突如起来的“尴尬”。我想倘若将这一环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流程(起床,吃饭,上学,放学……)以简单的图案画在长卷的形制上,让学生展开的时候,能够以绘画的内容(时间性程序)让学生自己判断展开的方式到底正确与否,我反思到这样的流程设计恐怕在内容上更与学生的生活常态接近,也能在构图顺序上判断出长卷形式作为中国画传统和独有的构图方式,在形式中内含了“时间”这一因素,也带动这一体验去正确的方式“打开”传统世俗题材中中的长卷代表作《捣练图》。

待我欣赏了袁老师的《新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体验环节,想法创新,和教学内容相合,我想这样的体验环节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达到既有趣味性又有实效性?品味古画需要心境的安宁,则不适宜多人参与。一个学生抑或逐个体验为佳,趣味性的体验,画面形象的夸张化、儿童画,让学生自己在长卷的形式中去构图,去创作。以一整面教室的白墙为“长卷”画纸的模拟,让学生按照从右往左的一般构图方向去模仿绘画中人物的位置、动作及言语乃至人物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老师们的点评:

课堂是不是无需示范

课堂是不是无需老师示范?老师如何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引导和提升?很多课堂老师不知道怎样进行演示示范或必要的引导,胡老师通过自己体验拉动长卷这样的形式,这样一件较为灵活的办法让学生获得一些要素性的东西,即古人的阅读习惯。胡老师把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教学语言变为了“如果我来做我想这样做?从而引导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

当然,这堂课似乎还是老师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东西还是少了点,在师生互动方面还有待于思考。

老师有效示范作品的构图

课堂条理清晰。老师通过人间生活和的吃喝玩乐来串连整节课内容,分析原先学生不易理解的大量古代绘画拉近了学习距离,让学生觉得原来这些绘画也就描绘了平常不过的生活而已。

注重细节。老师在分析绘画作品时不忘提示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如《捣练图》中的凳子引出由唐朝引进的胡凳;让学生尝试打开古代长卷来理解古人阅读的习惯;找仕女服饰的颜色来说明中国传统的压色法,等等,让学生在欣赏中国古代绘画时懂得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语言幽默。能让学生在长时间集中精力来欣赏作品,气氛轻松而活跃。

教学示范的有效性

老师示范能促进课堂有效性,能使学生极快地掌握美术技巧、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绘画、制作水平。但老师示范必须是有效的,胡老师的课是一节欣赏课,其中的几个教学示范给我印象很深。关于长卷怎样展开的示范,我觉得,胡老师用一张自制的白纸作为长卷,通过先请学生亲手体验展开方式,再自己演示长卷这一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讲解了中国古代画卷的特色,整个环节流畅自然,示范到位。老师在讲解《捣练图》的构图时,特意提到了两个人物(丫鬟和小姑娘)的动态为画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及时做了两个示范,画了这两个人物的发髻,个人觉得,如果胡老师能示范两者的动态,对讲解这幅画卷的构图这一教学内容会更有效。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不仅会促进学生对绘画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其教学的功效也更为直接和深刻,良好而准确的示范,不仅直观和显形,同时,在技能技巧的训练方面,也能起到催化作用。教师的示范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学习美术的习惯培养均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我个人认为:美术教师有效的示范是解决目前美术欣赏课有效教学的有效方式。

总之,胡老师在这一节欣赏课中,教学思路清晰,讲解到位,语言较为幽默,当然如果多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效果会更好。

篇6: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教学目的

①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

②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和具体经验。

内容结构

①中国古代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

②私家园林以苏州为最盛,设计以中国山水画为蓝本,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

③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明代计成《园冶》一书对园林选址、布局、叠山、选石、因借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中赵州桥教学设计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们游览过哪些园林?去过苏州园林吗?

二、新课

我国远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利用自然山水或者摹仿自然山水作为园林造景的主题,这比西方18世纪兴起的英国“风景式”园林大约要早两千多年。的圆明园,它的一百余个景区之中约半数是自成一体的小园林,因此而被西方人誉之为“万园之园”“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境界。因此,过去的造园匠师们口授心传,多少都接受一些诗画方面的陶冶,而的造园家如计成英语教学方法、张南垣父子、戈裕良等更是精于此道。历来的文人画家也多有直接参予园林规划设计的,其中如唐代的王维、白居易,宋代的赵佶、司马光,元代的倪元镇,清初的石涛、李渔等人,为了渲染园林的诗的情调,常常借助于各种音响效果。寄畅园“八音涧”、谐趣园“清琴峡”的流水丁冬,沧浪亭“听橹楼”的欸乃桨声,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音”入景。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凰尾森森、龙吟细细”更是绘声绘色,点出园林浓郁的诗情画意。

播放课件:读图认识感知江南水乡———苏州及园林怎样学好高中化学。

1、师: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是如何体现出她的巨大艺术魅力的呢?

讨论,指名说说,师板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艺术的构成。

a、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

b、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

c、园林内的树木花卉。

d、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讨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有何差异。

皇家园林代表作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北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造园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七年级上册历史试卷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三、总结:

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渗透了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它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和自然美为一体。

四、拓展:

结合文字和图片写篇关于园林的抒情散文。

篇7: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教案

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导入——世界上有很多种的语言。

有我们比较熟知的英语,还有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等。

我们中国不仅汉语,还有些地方语言,比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等。

所以语言是我们在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美术作品也有自己的特有的语言,那就是美术的艺术语言。

美术的艺术语言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一同进入今天的美术新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2.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七页——《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呢?

(学生回答之后)

嗯这位同学回答的不错。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就是——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3.同学们都学习过化学,知道世间万物都是由基本元素构成的。

那当然我们的美术语言也是由元素构成的,不过我们这边说的不是化学元素,美术基本语言元素是:点、线、面、色这四个基本元素。

4.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欣赏书本的《1954》、《韩熙载夜宴图》、《泼墨仙人图》这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

并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元素,请这位同学回答下这三幅作品分别运用了那些艺术的语言元素。

(同学们回答都运用了点、线、面、色)是的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准确。

所以美术作品的语言元素都是由点、线、面、色这四点构成。

5.其实这三幅作品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欣赏,比如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欣赏。

然后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踊跃回答问题,《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这三幅作品就带表了不同的美术类型,《1954》所代表的美术类型是——抽象艺术,《韩熙载夜宴图》所代表的美术类型是——具象艺术,而《泼墨仙人图》则是代表了意象艺术的美术类型。

在请同学们欣赏下书本第七、第八页上半部分的小图看看它们分别是那种的美术类型。

(加深学生对美术类型的理解)

嗯从同学们的这些分析,看来同学们对于美术类型都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二、我们已经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那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美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首先请同学们看书本第九页的《簪花仕女图》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簪花仕女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嗯!工笔画的技法主要分为描和染两部分。

描主要是描线,也是工笔画的精髓。

“染”的基本技法主要是层层晕染,而非一蹴而就。

所以《簪花仕女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赋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2、我们在来看看具象艺术的其他表现方法,请同学们欣赏油画《赫拉斯兄弟宣誓》,并

说说这幅画的表现方法。

《赫拉斯兄弟宣誓》这幅作品并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这几个方面来表现的

我们来共同总结下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就是——在于真是的再现现实。

3、请同学们欣赏书本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德国马尔克的《蓝马》、齐白石的《虾》。

并观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手段?

(这几幅作品采用了变形、夸张、重组、概括、提炼等的语言表现手段。 )

所以说:意象艺术——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的艺术作品。

4、接下来请观赏书本中 荷兰画家 蒙德里安的《红黑黄兰构成》和捷克画家 库普卡的《牛顿色盘》。

并想想——我们在这两幅作品中分别看到了什么形象? 两幅作品在运用美术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上有什么区别?

《红黑黄兰构成》只是用线分割了块面,形成了面与面之间的构成关系,给人以冷静的感觉,这种几何块面构成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

《牛顿色盘》是利用美术语言中的色彩和线条来表现的。

它给人以流动和变化的感觉,这种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变化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

所以抽象艺术——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也就是我们什么形象也辨别不出来。

完全诉诸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

4.请同学们一起观看书本9—11页上部分的小图,并分辨下它们是什么艺术类型。

三、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美术作品的基本语言元素。

语言表现手段和 美术语言的表现形态。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走进具象艺术”,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研究具象艺术的有关内容,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

板书设计: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特征:具体性和形象性。

美术语言的内容: 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西方绘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画:笔墨 、章法、皴法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2)、意象艺术;(3)、抽象艺术

4走进意象艺术

导入:请同学们先不看文字说明的翻开书本的第15页观赏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然后在翻开书本地18页观赏马蒂斯的油画《马蒂斯夫人像》。

找出这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这是两件肖像名作,但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蒙娜丽莎》用笔细腻、描绘真实具体、形象逼真自然;而《马蒂斯夫人像》则是用笔粗放、用色大胆泼辣、表现对象特别、不符合一般常人的理解。

可想而知马蒂斯夫人也绝对不会这幅作品中的样子,这只是画家马蒂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看法而故意采取的一种表现方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

那我们就一同进入艺术家的主观世界吧!——走进意象艺术。

(板书——1.走进意象艺术 2.什么意象艺术)

一、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那什么是意象艺术呢?先请同学们欣赏书本中的油画《圣维克多山》、《呐喊》和《星月夜》,并对比油画中圣维克多山和实景照片中的圣维克多山。

然后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分析,从而找到什么叫意象艺术?

所以——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

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三、那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意象艺术呢?

(板书: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1、请同学们一道欣赏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和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这两幅美术作品。

并分析这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

(提示:我们从《教皇英诺森十世》中我们能比较清楚的感觉到对象的性格特点,在培根《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中感受到的是一种紧张和惶恐的气氛,)

2、接下来我们在欣赏下朱耷的《鹌鹑图》并请同学们分析下画面中鹌鹑的眼睛有什么特点?现实中会出现吗?

两只鹌鹑的眼睛向着不同是顶视着 很有一种仇视的眼神 现实中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是艺术家赋予了鹌鹑人类的情感

所以我们要从两个角度去理解意象艺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 “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高更的《自画像》还有《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几幅油画作品,结合文字描述,思考下意象艺术的特点! 那意象艺术有什么特点呢?

意象艺术的特点:A、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的真实B、艺术形象更集中更典型。

C、超越了具象艺术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

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在意象艺术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感觉是不同的,所以意象艺术作品才给我们以怪异的感觉。

(板书: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 “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我们知道,意象艺术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理解意象艺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 “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抽象艺术,请同学们提前预习。

6艺术美和形式美

导入:首先请同学们不看文字说明的欣赏罗丹的雕塑《欧米艾尔》 。

然后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下这幅作品到底好看还是不好看。

(学生讨论:觉得不好看,不漂亮)

虽然作品《欧米艾尔》所展示的形象虽然并不漂亮或者说好看,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术的认识,也有碍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但它却给人一种心灵上和审美上的震撼。

这是艺术作品传递给我们一种残缺的美或者说凄凉之美。

所以美术作品美和现实中的美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定义。

这就让我们一同进入我们的美术新课——艺术美和形式美。

(板书——艺术美和形式美)

一、那什么是艺术美?它有那些表现?

1、请同学们分别欣赏下罗丹的《欧米艾尔》和《行走的人》这两幅雕塑作品。

然后说说什么是艺术美?那现在有谁知道什么是艺术美了吗?请一位同学来试着回答下。

(学生回答,之后总结)

是的这位同学说的不错。

其实——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是等同于现实中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

这就是艺术的美。

那关于艺术美它又有那些表现呢?

2、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席里柯作品《艾普色姆的赛马》,和《马奔跑过程的连续摄影》,并比较摄影作品的奔马与绘画作品中的奔马带给自已的感受,有何不同?

画家所表现的马的奔跑动作并不真实”,但通过以低矮、翻滚的云层和阴暗的光线营造出一种赛马时的紧张气氛。

这就是艺术美与形式美所表达出来的特有的魅力。

二、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1、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幅中国画,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书本30页的潘天寿的作品《雄视》,并根据文字的叙述,思考:下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有那些内容。

所以从《雄视》这幅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

(1)、语言元素(点、线、面、体、色)及 其所构成的形态变化;

(2)、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

(3)、语言规则(变化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

2、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生活中有自己的法则——就是法律,那么形式美的最高法则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下。

-----对比统一(也称多样统一、和谐)。

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多样统一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

这一基本法则包含了对称、均衡、对比调合、节奏。

比例等因素。

这些就是形式美的法则。

请学生列出黄金分割的方法: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用数字表示黄金分割率

1.618:1或1:0.618

欣赏作品《荷矛者》《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

从雕塑作品中体会比例形式美在人物中的运用及效果。

结合学生们平时所欣赏的模特儿的身材特点,体会合乎比例的人物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欣赏《夜巡》并分析下此作品的艺术美感和构成。

利用光线对主体人物的形象的刻划,形成画面中心,然后形成几个次中心,使画面形成节奏上的变化,产生了特殊的形式上的美感,给人以流动和紧张的感觉。

三、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点呢?

1.艺术美是通过对现实物象运用艺术语言进行再创作后产生的形象给予观者以心灵共鸣和美的感受,相对于现实生活,也称为“第二自然”。

2、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最高法则。

其中包含了比例、节奏、韵律、对称、均衡等要素。

课后作业:运用新学习的形式美的法则去分析一幅名家作品。

分小组在下节课上交分析结果。

8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一、导入:同学们应该都知道梵高,这位著名的荷兰画家。

但是同学们知道吗?在梵高生前他的作品很难让一般人理解,经常连自己的生活费用都需要自己的弟弟接济。

但在梵高逝世之后他的作品开始为人们所喜爱。

其作品一幅没有胡子的自画像在1998年11月19日,以7150万美元卖出。

了解到此处,可能有的同学会想:如果那生在梵高那个时候收藏了他的作品的话,那我现在一定是一位顶级富豪了。”所以如果你与这样的想法的话,就让我们一同进入我们美术课本第八课——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二、美术作品其实都具有它本身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1、宋代画家马远的《晓雪山行图》和夏圭的《渔笛清幽》有些人就特别喜欢,但是在明代皇帝朱棣却说:残山剩水,宋避安之物也,何取焉!”所以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同一作品,评价的角度不同,结论就会不同。

2、首先请同学们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然后说说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的关系。

大家可以分组讨论。

罗中立借鉴西方现代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

篇8: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反思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反思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反思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反思 高中阶段美术欣赏课,其目的在于通过欣赏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然而在长期的教育环境或基于传统教育模式下,加上美术欣赏课不是高考科目,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均有轻视的倾向,所以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这就更需有我们精心研究提高教学。

新课改形势下,高中美术欣赏课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同一堂欣赏课,不同的老师,由于教学观念、审美观念、知识修养、学生状况的差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多年的摸索,我学习并总结了能够促进教学的一些教学方法和原则: 1.要分析学科特点,采用合适教法 要把握学科特征,但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

如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

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将美术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征。

对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忽视了《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欣赏的目的。

要把握学科特征,教师还要准确把握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美术与其它学科,特别是子门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共性。

要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来,顺理成章,逐渐深入。

2.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基础知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

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并重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的表现。

“象”和“不象”对于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言,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

艺术作品的创作远不只是为了象形,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因此,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是难以收到好效果的。

3.要具体欣赏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美术作品的欣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既向学生传授了审美知识,又给学生作出了审美示范,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应具体到内容和形式上。

但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中,我们常会听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评述方法,其实,并不是什么“不可言传”而是“

高中美术鉴赏

不会言传”,原因是缺乏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具体感受。

生活中如此尚有可原,但作为美术欣赏教学,万不可以此为搪塞之词。

应该说,只要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有具体的意会,都可言传,只是意会不清或语言贫乏,才会出现“不可言传”的现象。

解决的办法,唯有教师自身苦下功夫,提高自身专业、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能意会,可言传”,语

言准确而言简意赅,风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

4.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实现师生互动 美术作品包含有多层次的信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不象做数、理、化试题,只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一定程度上讲,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作品的再创造,是建立在欣赏者认识水平上的和作品的信息交流。

所以,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

教师应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任何见解,甚至是相反的见解,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源自内心的观点、感受,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张,结论正确与否并不关键,关键的是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过程。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要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欣赏的热情,而实际上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或多或少的都可以对美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需要教师去搭建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敢说、想说、积极参与。

5.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提到现代课堂教学、我们自然会想到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但是,现代教

育技术也并不是简单地只是关于媒体使用的学问。

而是包括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传统的授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现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欣赏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声音、图象、文字、动画、信息于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有许多教学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但它却不是万能的,它要与教学内容和方法巧妙的融合运用,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只要老师认真钻研,运用合理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学生一定受益非浅,无论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提

高二书法教学反思

书法教学不是单调、枯燥的“讲练式”,而应在内容制

定、环节设计、训练手段、评价机制四个方面让学生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

一教学过程重参与,丰富学生情感

书法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需要双方互相协作,发挥各自的积极性。

因此,学生不应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投入。

在每一课的书法教学中,始终贯穿着情感体验,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不可能学有所获的。

教师正确使用竞赛机制,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从而使课堂充满健康的竞争氛围。

竞赛方式多种多样,有班级中个人和个人的竞赛,使学生“见贤思齐”;抓住学生渴望成为小组中的积极因素,为小组争光的'普遍心理,进行组间竞赛,增强团队疑聚力;自己前后习作的竞赛,让学生看到点滴进步,充满自信;跟其他班学生竞赛,进行“打擂台”游戏,更使他们兴趣盎然,情绪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兴奋状态。

围绕某一焦点问题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在辩论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容纳他人观点。

在“小老师”的组织下开展合作学习,学会关心他人,感悟协作团结,凝成团队意识。

教学中,教师应鼓励每一位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而不是某一环节的局部。

二、训练手段重多样,培养学生意志

训练的严谨并不排拆手段的多样化,相反,多样化的训练应以严谨为本,以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格。

目前的家庭大多以独生子女为主,这些小“太阳”常常表现出心理素质不健全的现象,如做事图快而不仔细,遇到困难往往退避而不坚强面对,学习容易松跨而不

积极进取等等。

书法教学能调理学生的这些不良心理,它虽然缓慢,但却是锤炼学生心理品格的“良药”。

郭沫若早在19xx年为《人民教育》题词中就写道:“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这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细心,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

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最容易误事,练习书法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事实已经证明,书法有一整套严谨的书学法则,在书写过程中如果不认真对待,往往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所以,在书法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从一点一画入手,认真地去研究、体味,一丝不苟地进行练习、比较,在掌握书写技能的过程中毅力得以培养。

在这方面,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佳话,如张芝的“墨池”,智永的“笔冢”等等,堪称顽强意志力的赞歌,永远值得后人思味、仿效。

但在学校书法教学中,“苦行僧”般地要求学生以始终如一的情形来苦练书法,也是收效甚微的。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有意注意时间较短,教师应从学生特点出发,改变一味的“讲练式”,依据所教内容的不同尽可能地丰富练习形式,如纠误法、补笔法、尝试法、书空法、比赛法等等。

通过内容的调节和方法的变换,使学生始终保持练习的高昂情绪。

纠误法:以自己已有认识为参照,对老师出示的错例、同学习作中的不足加以独到的分析和纠正,教师鼓励个性化的批判。

补笔法:在笔画或字中缺少的部分应是本课重点或难点,让学生在训练之后进行“天衣无缝”般的补充,催发他们的创作潜能。

尝试法:学之前先练,明了自己的“知”与“不知”,“能”与“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角。

书空法:练之前先蕴酿情绪,寻找感觉,书空几遍,眼明心亮。

比赛法:形式多样,以求人人参与,在“赛”中领悟“谦虚”和“自豪”。

正所谓: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苦乐交织,苦中有乐,在乐学中自觉地磨炼意志。

强学生信心

宽泛的评价指标有利于学生在“自我陶醉”中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悦纳。

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验,更是对在学习过程中诸多体验的交流,或知识点的掌握,或情感上的收获,或某一点的感悟,或合作后的愉悦,均可作为评价内容。

改变教师“一锤定音”式的评价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评价,教师随机引导、鼓励学生的评价,促使他们形成良好、健康的心态。

就其形式而言,有自评、互评、小组评、全班评等等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3】

【摘 要】美术鉴赏是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起着重要要的作用。

高中美术鉴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一、引言

美术鉴赏成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虽然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它也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大决策,与其他学科体系相比,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而且现阶段美术鉴赏和其他基础教学一样,存在着严重的重视基础而忽视其它教育功能的作用,与生活严重脱离,再加上其教学内容的特殊,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教师探索的地方。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一)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美术鉴赏教育

社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当代文化环境下的高中生在他们的审美观念上也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

这表现在潜意识里,民族传统的审美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心理的深刻烙印。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适当的方法: 在文化情境中实施美术鉴赏。

如在教学中强化学生鉴赏美术作品中的传统精神的能力。

例如,可以从中国美术作品中的语言入手,引领学生结合中国书法来赏析绘画中的“线”的功力、情感、个性、格调,以及与中国书法的关系,还可以从传统审美观念对“意境”的追求出发,来赏析传统绘画中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道风与意境的关系??通过这些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美术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也可以说在民族文化情境中学会鉴赏。

使用更多的教学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传统美术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首先,可以用鉴赏原作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比如带学生进入美术馆、博物馆。

其次,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系统,从声音、图像、视频等多角度刺激学生,使其接受更多的传统美术信息,提供更好的展示氛围。

(二)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美术鉴赏教学

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课程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寻找教学所需资源,还可以以网络为平台进行观点的交流。

第四篇:高中美术美术鉴赏及其意义教案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课时结构: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

2.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术的鉴赏及其意义。板书设计: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含义

二、美术作品的分类 1.艺术门类划分 2.形式语言划分

三、意义 教学内容:

一、含义首先,我们要了解美术鉴赏的含义(板书)。(拿出天安门这张图)同学们看这张图片,当我们置身于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对,崇高、壮丽、神圣的情感,好,请坐。我们对天安门的这种情感不仅来自于天安门广场的建筑,更来自于我们对天安门的认知、回忆、和想象。我们对中国历史认知越深入,从中获得的审美想象就越丰富。这个过程其实已蕴含了美术鉴赏的基本特征。我们再来欣赏这两幅图,这一幅是张萱的《捣练图》,这一幅是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这两幅图都是以妇女为题材,前者画的是宫廷妇女捣练的场面,给人以优雅和平、富富有劳动节奏的美感,后者画的是三个贫穷的妇女在麦地里向前拾穗的情形,看了不禁让人产生同情。为什么两幅都是描绘妇女的劳动场面的绘画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呢?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作品的社会背景,好,请坐,这就需要对作品的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画家本人加以考察,才能理解画家的表现意图并对作品作出价值判断。两幅不同国度、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分别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由此可见,所谓美术鉴定就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美术鉴赏的对象是美术作品;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从感受、归类、分析和判断体验、想象和评价;美术鉴赏的目的是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美术鉴赏的本质特征是综合的审美活动。

二、分类

我们看这些作品,我们发现在艺术形态和作品形式上它们有很大的差异。它们属于不同的美术门类,我们首先要将其分门别类,按各自的艺术特点去鉴赏。(板书)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美术作品都被归为空间艺术的范畴,美术根据其(板书)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六大类。在这六类中又可以按照材料、题材、形制、功能等划分出不同的美术种类,如中国画、油画;历史画、风景画;浮雕、圆雕;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等,比如这两张图这一张是建筑设计,这一张是家居设计,就是按功能分类的。按照美术的(板书)形式语言上的不同特征划分出了以写实性客观再现为主的“具象艺术”、以写意性主观表现为主的“意象艺术”和以艺术语言的本体性表现为主的“抽象艺术”。

三、意义 讲到这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鉴赏呢?那么我们就要理解美术鉴赏的意义(板书)。我们知道美术社会存在的产物,因此它负担着社会功能的角色,美术的社会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有一位名家赫伯特·斯宾塞说:“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的乐趣会失掉一半。”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美术的鉴赏,同学们下来可以选取一件自己喜欢的美术名作,搜集资料并做出总结,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

作业布置:

选取一件自己喜欢的美术名作,搜集资料并做出总结,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本课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二、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指出培养审美的眼睛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美术鉴赏则是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必要途径。

1、什么是美术鉴赏。

先从对身处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认知中,说明美术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由此引出美术鉴赏的问题。然后再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中国唐代画家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为例,简单介绍了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由此导入,进入概念分析,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其特性以及在美术鉴赏中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关系等。这里没有涉及什么是美术或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而是直接谈什么是美术鉴赏,这是因为美术或艺术的概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将涉及到更为复杂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是困难的,也将影响本课的主题。更由于当代艺术已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什么是艺术”在学术界也是一个正处于争论之中的问题,对于那些还没有定论的问题我们只好在教学中暂时悬置起来。

2、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简单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这里只列出了一个简略的艺术分类,学生了解这些就可以了。但教师还应明白,在美术的六大分类——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中,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内容等作更细致的划分。以下列出的分类并不完整,仅供参考:

(1).绘画

按材料和功能:油画、中国画(其中按技法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按题材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版画(按材料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锌版画、丝网版画;按技法分为镂版画、腐蚀版画、水印版画、套色版画)、素描(其中也包括速写,按工具分为钢笔素描、铅笔素描、碳笔素描、毛笔素描等;按题材分人物素描、风景素描、静物素描)、水彩画、水粉画、丙烯画、连环画、年画、壁画、宣传画或招贴画、插图或装饰画等。按内容和题材:人物画(包括人体画、肖像画、风俗画、宗教画、军事画、历史画等)、花鸟画、静物画、风景画或山水画等。

按形式语言:具象绘画、意象绘画、抽象绘画。

(2).雕塑

按题材和功能:人体雕塑、肖像雕塑、动物雕塑、架上雕塑、纪念雕塑、环境雕塑或公共雕塑、实用装饰雕塑等。

按空间:圆雕、浮雕。

按放置地点:室内雕塑、户外雕塑。

按工具材料:石雕、木雕、泥塑、金属雕塑(包括钢铁雕塑、铜雕、不锈钢雕塑等)、根雕、冰雕、沙雕、雪雕、软雕塑等。

按形式语言:具象雕塑、意象雕塑、抽象雕塑、观念雕塑。

(3).建筑

按功能:园林建筑、纪念建筑、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4).设计

按功能:实用美术、商业美术、特种工艺美术。

按内容和材料: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等。

按形式语言:平面设计、立体设计、构成设计。

(5).书法

按形式语言:楷书、隶书、草书、篆书。

(6).摄影

按内容:人物摄影、风景摄影、动物摄影、静物摄影。

按形式语言:具象摄影、意象摄影、抽象摄影、观念摄影。

三、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

以美术的三大功能为基础,说明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1天安门广场、黄山日出(摄影)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种专门的技术以维持自身的生存,更需要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美好的人生。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完满和有意义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培养审美的眼睛。培养审美的眼睛有两个途径:一是欣赏大自然;二是欣赏第二自然——由人创造的艺术品。我们许多同学可能都喜欢旅游,希望到北京去看看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到黄山去观赏烟波浩淼的云海和壮观美丽的日出。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美——一种是自然景观,一种是人文景观。当我们置身自然景观中的时候,我们似乎完全融入自然之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当我们置身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我们都会不禁在内心升起一种崇高、庄严和神圣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来自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空间和周围的建筑,更来自我们对天安门的认知、回忆和想象。表面上看,天安门只是一座古建筑,但从审美角度说,它已成为象征中国历史的一个审美符号。它经历了古代中国的文明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和奋起,更见证了中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可以说,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越深入,从中获得的审美想象就越丰富。这个过程其实已经蕴涵了美术鉴赏的基本特征。2捣练图(中国画,宋代摹本,绢本设色,37厘米×147厘米,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张萱(唐)(生卒年月不详),是盛唐时期著名的人物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入禁做宫廷画师。他特别擅长画女性和婴儿,所作人物雍容华贵,形成“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成为唐代名重一时的人物画大师。尤其是他突破了汉魏以来中国人物画主要描绘“列女”、“孝子”的传统题材,开始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在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萱一生只留下了《虢国夫人游春图》和这幅由宋人临摹的《捣练图》两件作品。《捣练图》描绘的是宫中妇女“捣练”的情景。“练”又称“缣”,是一种古代的丝织品,织成时质地较硬,须煮熟后加漂粉用杵轻捣使之柔软,并经熨平后才能使用。全画共分三个部分:右边一组描绘的是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中间一组描绘的是两个正在理线的女工;左边一组描绘的是四个妇女在熨练,其中两个拉平白练,另两个在熨练,在白练下面还有一个来回穿梭玩耍的小孩。画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捣练过程,具有连环画的性质。这里既让我们看到了唐代人的衣饰、生活等,其人物造型和工细劲健的线条、富丽华贵的用色也明确传达出唐代人的审美观和审美趣味。

3拾穗(油画,83.5厘米×111厘米,1857年,巴黎卢浮宫藏)米勒(法国)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从35岁起就定居巴比松,之后他一住就是27年,几乎一生没有离开过那里。他在那里生活、劳动、创作,画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他与巴比松许多画家来往,和他们交流创作思想。他的作品反映了巴比松农民的生活和那里的自然世界。但是从米勒作品的意义来看,他又超越了巴比松派,他把人性中质朴、善良、高贵、永恒的一面呈现出来,从而感染了全世界的人。

米勒出生在法国诺曼底半岛距瑟堡和格雷维尔城不远的一个叫格律希的村子里。他的父亲是一个从事音乐并有较好艺术素养的人。他不仅指挥着一个乡村合唱队而且还搞些小雕塑什么的。米勒的母亲出身在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里,其亲属都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米勒从小就是在农田里长大的,直到20岁他才正式去学画,所以家庭的教养和劳动的经历培养了米勒朴实勤劳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以后的审美取向。不过米勒并不是一开始就发现自己真正的方向的。米勒17岁那年曾无师自通地画了一幅大画《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画面虽幼稚,却体现了米勒对周围熟悉生活的观察和对艺术的热爱。以后他进入瑟堡画家朗格鲁画室学画。1837年在朗格鲁的推荐下,米勒获瑟堡市政府600法郎奖金而进入巴黎一所美术学校深造。同年又成为当时巴黎著名画家德拉罗什的学生。他最初的老师无论是米歇尔•朗格鲁,还是德拉罗什,传授他的都是学院派的那一套。由于米勒是一个质朴而腼腆的人,所以尽管他内心里并不喜欢这些装腔作态的东西但还是接受了。他听从了德拉罗什的劝告去参加罗马大奖赛,但没有成功。从德拉罗什的画室出来后,米勒常出入卢浮宫博物馆,向古代大师,尤其是米开朗基罗和普桑学习。他一面学习,一面和一个朋友租房以卖画为生。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去画那些受欢迎的布歇风格的作品,甚至这种风格的《卖牛奶的女人》和《骑术课》还在1848年的沙龙上展出了。这时的米勒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厌恶他目前的状态,另一方面又不知自己今后的道路该怎么走。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终于清醒了。1849年的一天,他到一个画商家里办事,画商不在,正巧另两个陌生人也在等画商,只听他们指着墙上米勒的一幅布歇式的女人体说:“这就是米勒的画,他只会画这种低俗的画。”米勒羞愧难当,他决定离开巴黎,到巴比松去,即使生活再艰苦,也要走自己的路。米勒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过,他讨厌“夸张、装腔作势和虚情假意”,他指责那些为了职责而忘记自己品格的人(即那种被社会扭曲和异化的人),因为他们已失去了他们的本性和真实性,而这些正是艺术家所必备的。因此他要求自己一定要真实地生活、真实地创作。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明确看到,他努力将自己所见真实地表现出来的意图。无论是《簸谷者》、《扶锄者》、《播种者》、《晚钟》、《拾穗》等著名作品,还是《牧羊女》、《喂食》、《折枯枝的人》、《砍柴者》、《在休息的葡萄工人》等这些不太有名的作品,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气息和艺术家对生活观察之深入。播种者和簸谷者之艰辛、扶锄者和休息者之劳累、拾穗者和喂食者之贫穷,都以其深刻的真实性给观众以震撼,这与以往富丽堂皇的罗可可艺术,甚至与当时巴比松画家那阳光明媚、美丽轻松的风景画是多么的不同。当来自官方和保守势力的批评家对他大加指责时,米勒给予了坚决的反击。他说:“我将坚强地站着,即使他们称我是表现丑的画家,是妨碍我们民族进步的东西,但我决不做把农民加以美化的蠢事。如果只能无力地表现我自己,我宁愿不表现。”他又说:“表现大地的呐喊这不是我的发明,古已有之。我想诸位评论家们是有学识有教养的人,可我不能人云亦云,因为我生来只知道土地,我只能忠实描绘我对劳动时的观察和感受。”米勒从生活中发现的是悲壮、内在、深沉的美,他使人们看到了生活中惨烈的一面。这其中既有同情又有控诉,从这一面说,他与杜米埃一样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画家。也正因此,米勒的画使资产阶级以及他们的评论家大为惊恐,他们把他看作是社会主义者,说他企图骟起爆动,比库尔贝更危险。他们从《播种者》中看到了起义者的步伐,从《拾穗》中看到了“在这三个拾穗者背后的地平线上,隐现出造反派的长矛和1793年的断头台”。因此他们叫嚣“要把这位无政府主义的画家从画坛上清除”。在19世纪欧洲美术史上,作为农民画家的米勒是无与伦比的。他塑造的大量感人的农民形象艺术地展示了当时法国农村的真实状况,因此不少肯定者亦把他说成是革命者,是一个无产阶级的艺术家。其实,米勒是个不问政治的人,他曾说过,“一个搞艺术的人干预政治是不明智的”。所以当库尔贝邀请他做巴黎公社委员时他拒绝了。他的作品只是由于它们的极度真实性而被不自觉地赋予了社会的意义。不过他的真实性与库尔贝也是不同的,他借助的是印象和气氛,他在自然中寻找的是那些特征性的东西,因此他反对用准确无误地描摹自然和具体的细节来说话(这与勒南兄弟亦大有区别),因为这些细节会破坏他常说到的那种“思想”和感觉。他认为那些具有独特造型的动作和特定的环境就足以表达他的思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看到他只画一个人,或把人物变成环境一部分的原因。另一方面,他从不像库尔贝那样使人物突现在画的表面上,也不以强烈的肌理来造成直接的真实性,他将这一切都融入画面之中,所以他在保持人物结实的造型的同时,又赋予画面以诗意。在《拾穗》中,农民的贫穷与地主的丰收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种对比不是利用脸部的表情而是略去细节的人物动作与环境,他使人物具有了雕塑的力量,从而歌颂了劳动者质朴、勤劳的美德。而《播种者》则更确却地只通过一个人的动作就把米勒的思想表达出来了。难怪有人通过他的画看到了起义者的脚步。米勒作品的象征意味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象征派画家雷东也给他的画以高度评价。但是米勒艺术的根本特性还在于它的质朴与真诚,它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质朴与真诚也将是开创20世纪艺术的起点,我们将在十分崇拜米勒艺术的凡高那里看到这一点。4萧景墓石辟邪(石雕,南朝•梁)

在南京和丹阳一带,已发现有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帝王贵族的陵墓石雕31处,其中29处的石雕保存较好。这些石雕,包括神道两侧的石柱、石兽和石碑等。石兽相对而立,头上长双角的称“天禄”,长独角的叫“麒麟”,均是传说中的灵异瑞兽,只能用于帝王陵墓。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兽无角,称“辟邪”。这些象征权势的镇守、护卫陵墓驱邪的石兽,形象在狮虎之间,更似以狮子为基础的夸张变形,肩有羽翼,多作昂扬张口、挺胸迈步状,形体硕大,粗壮厚重。其雄强威武的气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南朝时期雕刻的代表。

萧景墓石辟邪,是上述石兽之一。其形态为挺胸昂首、张口吐舌,似正在发出震天吼声。它是用整块方形石雕刻而成,在平原之上硕大的体量具有很强的艺术辐射力,仿佛在控制着这一地域。从各种角度观看,它都给人以气势宏大、雄浑稳定的感觉。艺术家为了突出给人这一感觉,在造型上强调前挺的胸脯,夸张胸部的圆弧线,缩短腹部,夸大后腿上部肌肉和臀部的圆弧线,加粗四肢,弱化关节,夸张巨爪和大口巨舌,强调壮实和硕大的体量感,突出凶猛有力,又能使四肢非常协调地支撑身躯。它头部稍小且向后,既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昂首动态,体现灵巧性,又能造成金字塔般的稳定感。该辟邪厚重而不笨拙,稳定中又有动感,雄浑威猛,似内蕴无穷的力量。它头颈不分,全身处处运用弧线、圆形,除肢腹之间镂空外,全身无繁琐细节,连尾部也紧贴臀部扎地,羽翼仅用线刻而成,加之变形加粗的四肢和夸大的巨爪与底座紧紧连在一起,都使其不易破损,所以历经千余年至今仍较完好,不能不说与其造型有关。石辟邪的单纯、完整和矫健的外轮廓,富有很强的表现力,至今仍给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和美的感受。5奔马(中国画,1951年)徐悲鸿 作者简介请参照第14课相关内容。

这幅《奔马》在表现方法上,将西洋画中的解剖与中国传统笔墨相结合,显示出徐悲鸿以中西融合的方法改造传统中国画以使之具有面对现实的能力的思想。在主题上,他以昂首飞奔的骏马来表达对民族前途的关怀和希望。徐悲鸿给这幅作品起名《山河百战归民主》,表达了他对新中国成立、人民从此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与情感寄托。

6根扎南国(纸本彩墨,1998年)吴冠中

吴冠中(1919—)江苏宜兴人。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7年留学法国,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50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并曾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吴冠中在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读书期间受到他的老师林风眠和吴大羽的深刻影响,一生从事中西融合和油画民族化的实践,逐步形成了清新、明快,注重美术的本体语言——点、线、面、色相结合的韵律美和形式美的独特风格,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和时代气息。在《根扎南国》中,吴冠中以他特有的手法,以点、线、面、色的结合,塑造出南方特有的郁郁葱葱、繁茂似锦的大榕树形象,给人以强烈的形式美享受。吴冠中还十分注意理论上的总结和著述,他对美术的形式美的论述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出版有《绘画的形式美》和《风筝不断线》等文集,以及各种个人画集。1991年吴冠中获法国国家文化部授予的文学艺术最高勋章。7太白行吟图(中国画,局部,纸本水墨,81.2厘米×30.4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梁楷(宋)

梁楷(生卒年不详),是南宋著名的人物画家。性情豪放,不拘礼法,自号“梁疯子”。梁楷早期的人物画细密工致,后变为简练粗放、纵笔挥洒,寥寥数笔便能画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后人称他的这种画风为“简笔画”,这是梁楷对我国古代人物画的突出贡献。现存的《太白行吟图》描写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豪放性格,全画只用寥寥几笔,即把那种桀骜不驯、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得活灵活现。这既得力于画家对李白的性格特征的正确把握,也和他熟练地掌握了中国画的笔法密切相关。这是我国绘画史上最早具有代表性的“减笔画”之一,可谓之极品。中国奥运中心垒球场设计方案

这是为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设计的一个垒球场场馆方案。作为建筑设计,既要从审美的角度实现其造型上的美观,又要考虑其功能上的适应性,同时还要兼及其周围的环境(其中包括色彩、造型和高低等方面)。从造型上看,该设计极为简化,只在一面形成一个敞开的盖顶,这种极少主义式的设计显然是来自现代主义的设计观,就像里特维特的《红蓝椅》一样;在功能上,该设计以三角形来适应垒球比赛的需要,在其周围建起层级式的观看台,并在周围建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在环境上,我们虽然无法看到周围的情况,但从其视图上就可以看出其高度、造型和明亮的盖瓦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8红蓝椅(木质上色)里特维特(荷兰)

《红蓝椅》是“风格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主义设计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完全采用最基本的几何元素或几何形态构成,没有任何隐晦或掩饰,色彩元素也仅限于红、黄、蓝三种原色,可以说,它完全是按照“风格派”创始人之一蒙德里安的艺术理论创作出来的,只不过蒙德里安的作品主要是平面的绘画,而里特维特的《红蓝椅》则是立体的。尽管我们所看到的是一把真实的椅子,但从功能上说,它却并不具有实用性,因为人坐在上面并不舒服。它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由标准化的几何构件组成的,这就为此后现代设计产品的批量化生产提供了参照和依据,这一点是开创性的;其次,它的与众不同的现代形式语言,使之终于摆脱了传统家具设计的阴影,宣布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出现和独立,由此成为现代形式主义设计的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对整个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筛谷的妇女(油画,131厘米×167厘米,1854年,法国南特美术馆藏)库尔贝(法国)

库尔贝(1819—1877)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著名画家。生于法国东部的小城奥尔南市一个葡萄园主的家里,从小就直接接触到农民的生活,并接受他祖父给他灌输的革命的思想。家庭的宠爱和较好的生活境遇使他自小就养成了自信和敢说敢为、我行我素的性格,他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信心。库尔贝基本上是一个自学成才的画家,要说老师,对他来说就是先辈大师的作品和自然。他从先辈大师那里吸取创作灵感和技巧,而从生活和自然中寻找思想,他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技巧服从思想,思想加强了技巧。这就是库尔贝艺术的主题:使艺术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库尔贝积极参加社会的斗争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后,库尔贝积极支持这个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并担任了公社革命委员会委员、造型艺术委员会主席、公社第六区顾问、公社驻美术学院代表和教育委员会委员,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改造旧制度和建立新的美术趣味的工作。这一切行为使资产阶级恼羞成怒。公社失败后,便以“杀人、煽风点火和招兵买马、篡夺公职并合伙毁坏古迹”的莫须有罪名将他逮捕并处以323091法郎68生丁的罚款,将他所有的作品及财产没收。1877年12月31日库尔贝客死瑞士。

1855年,库尔贝为反对官方美术的虚伪并表明自己的艺术态度,在巴黎世界博览会对面自建了一个小棚子,举办了以“现实主义:库尔贝,他40件作品的展览”为题的个人展览,并发表了《现实主义宣言》,提出“绘画实际上就是具体的艺术,它不是别的,就是对现实的即存事物的描绘”的观点。他企图把他所看到的一切都按照它们原来的样子描摹下来。在这次展览上,库尔贝展出了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其中就包括《筛谷的妇女》,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企图客观地表现视觉真实的愿望。当有人要他画宗教画中的天使时,他一口回绝,说他无法画出一个他从未见过的长翅膀的人。因为库尔贝的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像他宣言所说的,“我的心愿全然不是要达到为艺术而艺术那个无益的目标,„„要按照我的所见来表达我们时代的风格、思想、面貌,不仅做一名画家,还要做一个人,总之,要创造活生生的艺术这才是我的目标”。正因此,库尔贝在《筛谷的妇女》中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他所常见到的农村妇女劳动的景象,表现了劳动者特有的健康的美。

舞蹈(油画,260厘米×389.9厘米,1910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马蒂斯(法国)

亨利•马蒂斯(1869—1954)出生于法国北部的勒•卡图镇,年轻时曾从事法律工作。有一次生病住院,闲来无事读了一本绘画方面的书,使他对美术产生了兴趣,遂立志终身从事美术,这年他21岁。1891年马蒂斯考入巴黎朱理安学院,1895年成为当时著名象征主义画家摩罗的学生。

马蒂斯的艺术主要植根于后印象派,不过经过几个复杂的演变之后,马蒂斯彻底脱离了后印象派,但他更加强了色彩的表现力。从1904年开始,马蒂斯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强烈的原色对比和粗犷的线条去体现他对客观事物的感觉。传统绘画的透视和明暗手段被他弃置一边,只是在构图上还显示出有秩序的现实境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蒂斯又开始了对日本绘画和非洲艺术、阿拉伯图案的借鉴,这使他的艺术日益个人化。马蒂斯不仅把东方的技法(毛笔画)发展到他的创作中来,还利用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来丰富自己的绘画语言。《舞蹈》创作于1909—1910年。马蒂斯在创作时,把模特儿带到地中海岸边,他认为这件作品跟地中海给他的喜悦情绪紧密相连,画中背景的蓝色,寓意着仲夏八月南方蔚蓝的天空,一大片绿色让人想起翠的绿地,人物的朱砂色则象征着地中海人健康的棕色身体。在这幅狂野奔放的画面上,舞蹈者似乎被某种粗犷而原始的强大节奏所控制,他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扭动着身躯,四肢疯狂地舞动着。据说,马蒂斯的这个主题可以追溯到希腊的瓶画和民间舞蹈。

(二)名词解释

1、审美教育

亦称美育或美感教育,是一种通过美的教育而使人性发展和完善的活动。审美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而逐步培养人的正确的美丑观、善恶观、是非观、爱憎观,从而净化人的心灵;逐步培养和提高人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人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审美教育的特点是寓教于乐,在没有任何强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最终达到人性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审美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自然和艺术领域,还应包括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培养人和现实的审美关系。在西方,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公元前347)、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开始注意倡导审美教育;在近代,对审美教育给予极大关注的是德国美学家席勒(J.C.F.Schiller,1759—1805),他认为要把人性从自私和腐化中拯救出来,使人的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又称理性冲动)协调一致,使不合理的社会变成合理的社会,惟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审美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审美教育并非获得人性解放的最终条件,而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自身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审美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审美鉴赏力

是指人的一种历史地形成的鉴别、认识和评价现实现象和艺术品之美丑的能力,亦称审美判断力。它是审美主体(人)通过美的创造和美的鉴赏而培养起来的一种能力,具有社会性和个体性差异。从社会性的角度说,任何主体的审美鉴赏力都是受到一定历史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的制约,因而具有共同的地方;但是由于主体的生活经验不同、审美修养的不同,审美鉴赏力又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它既是依赖于个人审美趣味的单独判断,同时又普遍有效。德国美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把它归于“先天共通感”。但按照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共同的审美鉴赏力是同一社会关系的产物。审美鉴赏力的培养和发展,不但依赖于直接鉴赏经典艺术品,而且还依赖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真伪、美丑观念。

3、美术分类

美术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产品,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生存而以自然和人造材料,通过平面和立体的形式,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意识形态的精神的物质化显现。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美术。为了更好地理解美术,人们做出了各种努力。由于美术是由人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类,所以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美术就被归入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并列。在这其中,又由于美术的塑造性而被称之为造型艺术,与表演、诗歌、文学、音乐等艺术并列。但“造型艺术”这个概念也是有局限的,因为像舞蹈、戏剧、艺术体操等表演艺术也同样强调造型性。于是,人们又根据各个艺术门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点而把美术划分在“空间艺术”的范畴之内。

由于美术既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历史现象又是流动的文化精神形态,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美术现象、美术形态和美术门类,同时,美术的创作和鉴赏又是复杂而开放的,与不同时期、社会、历史、种族、文化、观念、心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从本质上说,任何关于美术的定义、概念和理论都是不完整的,只是我们理解美术的参照。

四、小结

(一)本课包含内容十分丰富,学生应把握住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如何进行美术鉴赏上下功夫。

(二)参考案例分析、设问研讨和让学生对具体作品进行全面分析的方法。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美术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2)认识美术欣赏的意义、作用及其学习方法。

2、情感目标:

激发、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教学重点:

美术的特点和主要功能。课

型:

概述课、新授课。教

法:

讲解法、引导式教学等。学

法:

“听、看、想、讲”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自我介绍。(让我们一起将高中美术进行到底)

2、高中美术课的特点:

小学、初中美术课注重操作,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高中美术课的重点是艺术鉴赏课,提高鉴赏能力。

3、课程安排:

高一:中国美术欣赏

高二:外国美术欣赏

二、展开教学:

“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到美术,你想到什么?” —— 学生回答。(旨在了解学生对美术的了解程度。)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出美术的分类: —— 按制作方法:绘画、雕塑、建筑、工艺。—— 按作用功能:

纯美术:绘画、雕塑

实用美术:建筑、工艺 美术自身的特点:

(1)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可视的艺术形象。

独特的艺术语言: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空间、构图等。(2)艺术形象的创造借助物质材料的运用。

①齐白石的虾 —— 生宣纸水墨容易渗透,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②古希腊的雕塑《维纳斯》—— 洁白无暇的大理石。③物质材料 —— 建筑、工艺品、现代工业产品。

(3)由于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不同,中西方美术存在着不同: 中国的传统美术,从强调形神兼备,逐渐发展到以抒发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意为主,主要运用以线造型的手法,在绘画中表现色彩和时间、空间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传统美术,崇尚写实,主要运用以明暗造型的手法,具有欣赏人体美的艺术传统。

定义“美术”:

—— 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等手段,创造出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美术的主要功能:(1)教育功能;(2)认识功能;(3)审美功能;(4)娱乐功能。

纠正(大众)审美的误区:

——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树立良好的审美习惯: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

——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 “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德·歌德)

美术欣赏能扩展我们的知识面,它不是单一学科的,它需要其它学科知识相辅助: —— 水彩的由来;(地理)

黄经分割点的运用;(数学)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文学)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创作背景;(历史)

印象派绘画光学、色彩学知识的运用;(物理)

解剖学;(医学)

透视学;(几何)

宗教;(宗教学)

…… 美术欣赏的作用:

—— 提高人的艺术素养;

陶冶人的思想情操;

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

三、小结:人类历史是漫长的,美术星空是丰富而绮丽的,在以后的日子里,让我们一同到美术殿堂中,穿越时空隧道,去欣赏、领略、感受人类历史上优秀的美术作品。

美术每发展一步,都是人们不断创造所取得的,有了创新,才有美术的前进,人类的发展。

四、课堂讨论、作业布置:

“如果我来上高中美术课……”

五、教学后记:

1.引导学生认识到鉴赏除了需要“经验”之外,还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门道”通过学习与实践才能达到。在教学中,根据教材中的实例进行分析,确信“知识”的价值。只有在这一课学习中为学生树立了这一价值观,以后的学习鉴赏活动,才能学得有意思、有效率,才能掌握鉴赏的能力。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九年义务教育中美术学习的经历与经验,“温故而知新”。要善于启发学生回顾初中的学习内容、熟悉的作品。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习惯,帮助学生获得鉴赏活动的乐趣和成功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鉴赏活动的认识。从而了解与确立鉴赏活动的意义及价值。如能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则更好。

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第一部分: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

教学目的:

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教学重点:

玉器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了解玉哪方面的故事? 指名说说

二、新授:

板书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 以玉组词

玉分几种,玉器制作有几种审美追求? 为什么说“君子比德于玉”? 新石器时代有哪些玉器文化? 选择一玉器进行鉴赏练习学生细读,交流讨论。

反馈:结合图例引导学生说说答案,阐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含义,重点讲授“君子比德于玉”

进行鉴赏练习,说说艺术风格和喜欢的原因。

三、总结:中国传统玉工艺历史悠久,品种浩瀚,成就卓越,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玉的质地来比喻人的美德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使本来就精美的玉器更增添了深层次的审美意蕴。

四、作业:

选一图进行鉴赏练习

第二部分: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艺术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3、体会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教学重点:

中国瓷器的产生和 发展,陶与瓷的区别;几大名窑的造型特征 教学难点:

瓷器的造型、装饰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陶瓷你会联想到什么?你了解哪些陶瓷哪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交流。

二、新授 板书:陶瓷

1、设问引导学生读书

2、结合教材,提问:

⑴陶瓷之间的差别:原料、烧制温度、工艺。

⑵陶的发展:彩陶、素陶

仰韶文化——马家窑的文化——半山——马厂——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

赏析:人面鱼面纹盘

彩陶船型壶

鸟纹彩陶盆

鹳鸟石斧彩陶翁

舞蹈纹盘

薄胎高柄陶杯

瓷的发展:按历史年代介绍

重点是宋五大窑代表作品造型与艺术特色。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再指名说说

汝窑:胎质细腻,似玉之美

耀州窑:梅瓶典雅高贵

官窑: 冰裂纹开片 均窑:蓝色乳浊釉

定窑:乳白釉 景德镇:青花

三、小结:

陶瓷经历了哪些发展?宋代有哪些名窑? 教师总结。

四、布置课外思考:

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第三部分:“夏铸九鼎”——商周青铜艺术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光辉成就。

2、理解青铜器是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作用。教学重点:

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教学难点:

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言: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就成为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板书:夏商周青铜器

二、新授

1、什么是青铜器?

以铜为主加入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

2、青铜器的工艺的产生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历史知识简单阐述。

3、青铜器的功能:结合作品赏析: 礼器:司母戊鼎

乐器:钟

兵器:越王勾践

其他生活工具:

4、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商代前期多以日用品为主,大多薄胎 纹饰简单主要为饕餮纹。

商代晚期胎壁加厚,纹饰逐渐丰富,构图完整。欣赏《龙虎尊》《妇好角瓜》。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于瓦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也开始摆脱神秘宗教气息向清新活泼的风格发展,变得奇巧富丽。欣赏《 立鹤方壶》

战国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开端,处于开创新风格的变革时期,新工艺广泛流行,出现了《曾侯尊盘》2件合一的器物 引导赏析。

三、小结:

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结合的,大家要了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四、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

第一部分: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经典——宏伟、壮丽的紫禁城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重点了解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

2、了解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的礼制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3、认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教学重点:

1、结合实例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2、故宫体现古代礼制思想、帝王的绝对权势,给人予以强烈的精神震撼。教学难点:

古代建筑中有较多专业的术语,需要结合具体图象讲述。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紫禁城一共有多少间房子吗?(9999.5间)

紫禁城屋顶瓦基本上是黄色的,(皇帝、皇后)个别也有绿的,(嫔PIN妃)为什么?

二、讲授新课: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板书)

(教师讲解):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占地七十二万余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达10多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相围绕,城墙的四角还分别建有角楼,组成一座森严的城堡。它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作品。

1、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板书)(1)木结构(板书):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板书)之妙。(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板书):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除园林外,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例:北京四合院(板书)

2、中国古代建筑(板书)

提示: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板书),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1)、故宫的总体规划(板书)(图示)请同学们观察,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中轴线式布局,左右对称(板书)。)(问?)请思考: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生回答:体现了等级制度严格和皇权威严(板书),封建时代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的思想。)(师总结):故宫由于是皇宫,所以一切都以皇帝为中心,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除了整体布局以外,其他的装饰也是这样,我们接着欣赏。

(2)、故宫的屋顶样式的等级区别(板书)(教师讲解):中国古代的屋顶样式繁多,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根据房屋的重要性来灵活运用。其中中国古代五大屋顶等级的排列如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硬山顶(板书)欣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门、太和门、等,教师讲解,学生体会建筑的重要性与屋顶样式的关系。太和殿:皇帝进行朝会和举行重要典仪的地方,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大殿,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皇帝到太和殿举行重要典仪前作准备的地方,在前朝三大殿中地位最低,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攒尖顶。

(教师讲解):同学们可以看到,随着建筑物地位的变化,建筑的屋顶样式也随之变化,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等级性的鲜明体现。此外,建筑的彩画也是同样的制作方式。

(3)、故宫中建筑彩画的等级体现(板书)(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的另一显著特征是色彩的运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建筑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石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在封建社会中,色彩的使用也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绿色次之。所以,主要宫廷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建筑彩画的分类:(板书)

A、和玺彩画:用在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其中又分为金龙和玺、龙风和玺、龙草和玺等。其中金龙和玺使用大量沥粉(用胶、油、粉调成膏,在彩画上画凸起线,上覆明亮的颜色,以加强彩画立体感、层次感的手法)贴金,最为富丽。

B、旋子彩画:以旋子花为题材,按照叠晕(用同一颜色调出二至四种色阶,依次排列绘制装饰色带的手法)和贴金的多少,分为六个等级,用在不同等级的建筑上。

C、苏式彩画:以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福寿字等为题材,比较灵活,多用在园林建筑中。

三、赏析天坛和其他建筑:中山陵设计者吕彦直(1894年—1929年)字仲宜,又字古愚,天津人,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13年公费派赴美国在康奈尔大学建筑系深造五年。1921年回国,先在上海中南建筑公司任职,后自设彦记建筑事务所。1925年5月,国民政府总理葬事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征集中山陵设计图案,吕彦直的设计获头奖,被聘为中山陵建筑师。中山陵于1926年3月12日奠基,1929年建成。

贝聿铭和香港中银大厦:贝聿铭,华裔美籍建筑师。1917年生于广州,1935年赴美国留学,194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1946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58年在纽约成立个人的建筑师事务所,曾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会金奖、日本帝赏奖。1983年获代表建筑界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建筑奖,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自由奖。贝聿铭建筑设计的特色是简洁利落、合理,有秩序性。他的代表作品有科罗拉多州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台湾东海大学卢斯纪念教堂、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候机楼、新加坡中国银行办公楼、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北京香山饭店、巴黎卢浮宫入口玻璃金字塔大厅、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82年—1991年)等。香港中银大厦高70层,岿然耸立于密密麻麻的高楼群之上,楼体结构每13层以斜构件加固,使大楼纵向和横向的负荷全部转移到四根角柱上,它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建筑。雨后春笋般的建筑形象,象征着香港美好的前景。

四、小结:

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五、布置课外思考:

中国古代建筑如何体现皇权大一统思想?

第二部分: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 教学目的:

①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 ② 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和具体经验。内容结构:

① 中国古代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

② 私家园林以苏州为最盛,设计以中国山水画为蓝本,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

③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明代计成《园冶》一书对园林选址、布局、叠山、选石、因借等作了系统的论述。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们游览过哪些园林?去过苏州园林吗?

二、新课:

我国远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利用自然山水或者摹仿自然山水作为园林造景的主题,这比西方18世纪兴起的英国“风景式”园林大约要早两千多年。著名的圆明园,它的一百余个景区之中约半数是自成一体的小园林,因此而被西方人誉之为“万园之园”“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过去的造园匠师们口授心传,多少都接受一些诗画方面的陶冶,而著名的造园家如计成、张南垣父子、戈裕良等更是精于此道。

历来的文人画家也多有直接参与园林规划设计的,其中如唐代的王维、白居易,宋代的赵佶、司马光,元代的倪元镇,清初的石涛、李渔等人,为了渲染园林的诗的情调,常常借助于各种音响效果。寄畅园“八音涧”、谐趣园“清琴峡”的流水丁冬,沧浪亭“听橹楼”的欸乃桨声,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音”入景。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凰尾森森、龙吟细细”更是绘声绘色,点出园林浓郁的诗情画意。

播放课件:读图认识感知江南水乡——苏州及园林。

1、师: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是如何体现出她的巨大艺术魅力的呢? 讨论,指名说说,师板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艺术的构成:

a、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 b、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 c、园林内的树木花卉;

d、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讨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有何差异。皇家园林代表作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北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造园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三、总结:

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渗透了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它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和自然美为一体。

四、拓展:

了解更多关于园林的文章和图片。

第四课 天上人间——壁画

第一部分 幽冥世界的奢华──墓室壁画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样式之一的壁画在体现社会功能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了解古代壁画发展盛期汉唐时代壁画作品的特点、代表性作品的题材、艺术成就。

3、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作用、制作特点及艺术价值。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与俑类随葬品在性质、内容上的相互联系。

4、唐代章怀太子等墓壁画对当时政治生活的表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中国画在其历史发展中,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产生过的多种绘画样式,建立大中国画的观念。

2、墓室壁画与同时期宗教壁画具有同步发展的特点相互参照、比较。

3、中国现代壁画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制作方法上有很大发展,可以作为教学的参照。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展开鉴赏:

提问:什么是壁画?讲述中国壁画的地位。

2、汉代墓室壁画:(1)分布:(2)内容:

(3)欣赏代表性墓室壁画。

3、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1)概述:

(2)具体赏析墓壁画。

(3)学生讨论比较墓壁画与汉代墓室壁画在画法和表现技巧的异同。

4、鉴赏区别画像石、画像砖

(1)画像石: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它产生于西汉,盛于东汉故又称汉画像石。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

画像石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6类: ① 庄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② 体现墓主人仕宦身份、经历的礼仪与象征物。有数量众多的车骑出行、射猎、谒见、属吏、武库、收租、讲学、建筑等画面。

③ 墓主生活。有以人、物数量多为特点的燕居、宴饮、宾客、庖厨、乐舞、百戏、博弈等画面。④ 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像。

⑤ 神话故事、祥瑞物象与天象图。⑥ 各种以植物为母题的花纹和图案。

画像石内容因地而异。如山东为历史故事、战争、刑徒,河南为天象、杂技、斗兽、收租,陕西为农作、祥瑞物象、云气蔓草,江苏为纺织、犁耕,四川为宴饮、伏羲、女娲等。

画像石艺术风格是构图方式、造型特点、雕刻技法统一的体现。主要的构图方式遵从了传统法则,即以平面的散点和分层方式布局,形象按上下层次、左右关系获得在空间中的位置,没有提供向纵深延伸的暗示。另一部分作品──典型的如庄园、收租、宴饮、乐舞等有了依据直观感受构成画面的迹象,描绘了高视点俯瞰下的景物,形象有序地向上方发展,上下间距表示了远近关系。建筑和坐榻、等用具的透视造型,也辅助性地制造出空间深度。

(2)画像砖:中国古代用于墓室建筑的砖刻绘画。画像砖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

题材与内容——作为一种艺术体裁,画像砖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题材内容广泛地表现了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民情及生产劳动等。画像砖与画像石在题材内容方面具有共同性,反映了同一时代艺术在题材上的一致性。

教师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再指名说说。画像石是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统治阶级提倡孝廉,使厚葬成为与仕途升浮相关的社会行为。与此同时,死后灵魂升天的希冀在战国木椁墓向汉代砖石墓演变之后,更多赋予墓室以象征意义,即墓室是墓主生前环境的缩影。功利目的与“死即再生”的观念吻合,不仅导致画像石在墓中的数量渐多,而且规定了画像石的功能通过它们在墓中的位置体现出来。

三、学生观看课件,欣赏代表作品。

四、分组讨论:

欣赏古代壁画有何感受和体会?

五、课堂小结:

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与俑类随葬品在性质、内容上的相互联系。

六、布置课外思考:

墓壁画怎么表现当时政治生活的? 第二部分 天地之间──宗教壁画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2、通过典型作品的介绍、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的丰富内容和艺术成就。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楚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供养人、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体现的宗教意义。

2、宗教美术中,佛教美术居于主导地位,道教美术作品比较少,在表现形式上受佛教美术的影响,而道教、儒教思想和一些美术表现手法也对佛教美术产生影响,在后期的发展中出现“三教合一”的造像。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界上有哪些宗教?你在哪见到有宗教雕塑 ?

二、新课:

1、欣赏敦煌249窟狩猎图

249窟的狩猎图描写了山林间各种不同的动物──鹿、羊、狼、猴、犀、虎、野猪,表现手法简练,有的只用一两种色傅染,有的还只是单色的线描,用笔虽少,并不影响充分表现物象的效果。画家善于描写出各种动物的真实情态,使它们活跃地出现在壁上。画家还在外来佛教题材里,渗入了本土的神话与传说;在外来的样式里,渐渐换上了自己所塑造的符合于群众审美观点的形象;在题材的处理上,也显示了民族性和独创性。

在绘画技法上,画家汲取了外来的强调表现对象体积感的晕染方法,而把这种方法紧密地与传统的能明确生动地表现对象形态的线条结合起来,加强了绘画的表现力。同时,画家适应群众爱好与社会思想的发展,不断地丰富了壁画的题材、创造了新的形式。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降生为净饭王子后的一生事迹)是敦煌早期石窟中最常见的绘画题材。早期的本生故事采取单幅构图,表现故事中的一两个场面,佛本生故事画都是以慷慨牺牲,舍己救人为主题。除了本生故事、佛传故事以外,还有许多种表现佛经经义与故事的壁画,那些画总称为经变。在魏隋之际就出现了少数的法华变与维摩变,到唐代巨大构图的经变成为壁画的主要部分,本生故事与佛传故事这时不过只是大幅经变的附属部分了。

在经变中最常见的是净土变。净土变很注意利用图画描绘极乐世界,藉以引起信徒向往的热忱。这想象的极乐世界是以现实作借鉴的,以当时人间认为美的东西组成幻觉中的净土。这里不但有楼台伎乐,水树花鸟,琉璃钵饭,百味馨香,而且这冬夏不分、有飞天散花的世界被描述成:“极乐国中无昼夜,花开花合辨朝昏。”“化生童子舞金田,鼓瑟箫韶半在天。”因此净土变中除了佛、菩萨,画面表现了极其壮丽的楼台亭榭,在画面上部有飞天散花,前有杂鸟莲池以及奏乐跳舞的仙女。这些净土变相,运用来自生活的想象创造了欢乐的景象,透过那些美丽物象的表现,曲折地反映了对于现实物质生活的赞美与愿望。

2、赏析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李 松)

1952年在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壁画的发现,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全真道教三大祖庭之一的永乐宫,其建筑、壁画、雕塑,作为设计构思的统一体,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就是要确立全真教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的正统地位,以此来巩固已在元代社会成为显贵的全真教派后期掌教人的社会地位。

朝元图规模宏伟,气象庄严,将近三百身超过真人身高的群像组合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高度统一和谐,是交响乐、颂诗性质的巨构,特别能够体现传统壁画艺术吴道子传派“以气胜”的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再指名说说。

《朝元图》中的八位主像,有更多的超凡入圣的理想化成分,不仅仅是表现于面相和华贵无比的服饰、坐具、华盖、供具上,更重要的是在群像组合间形成的众星捧月氛围中所突出的一派王者气象。三清殿《朝元图》是一个整体布局完整的宏伟巨构,但各壁的绘画技巧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艺术水平最高的是西部诸天众。八个主像之中也以绘于北壁西部的勾陈最为成功。八主像皆能表现出帝王之尊,而勾陈一像微微下视的眼神中更流露出帝王之威。其部众的组合,有内在的呼应顾盼关系,在程式化手法中注意到人物一定的性格表现,包括手的男女老少形态差别和动作表情。勾陈前方的传经法师一组和后边的南斗六星等眼神都向勾陈方向凝注,表现出对奏事者和勾陈反应的注意。勾陈左右的玉女和金母身侧的玉女都是《朝元图》中最美的女性形象。

三、小结

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供养人、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和艺术特色。

四、布置课外思考:

第五课

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

第一部分: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课: 1、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发现?

欣赏视频:三星堆

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

3、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鉴赏。简介:

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墓石刻——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

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6类:①狮子;②石人石马和马夫;③翼兽和北门六马;④“蕃酋”像;⑤华表;⑥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

4、欣赏汉、唐俑。

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釉陶器。胎料多为白色瓷土,先以1 150 ℃左右的温度素烧,施釉后再以900 ℃烧成。创始于初唐,繁荣在盛唐。为丧葬明器,其流行同厚葬之风有关。

你最喜欢哪件作品?

(重点)击鼓说唱俑——东汉时期,陶俑继续流行于中原和关中一带,造型较西汉时期更为生动。洛阳东汉墓中多出土各种庖厨、侍仆和乐舞百戏俑,特别是乐舞百戏俑,形体较小,但是姿态传神,舞姿优美,是生动的古代雕塑艺术精品。形象极为生动。

总结: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

三、布置课外思考: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它们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第二部分:妙相庄严──宗教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2、认识宗教雕塑的丰富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可以继承的价值。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石窟寺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的综合体,历朝修建的石窟寺艺术遗存,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史价值。

2、寺观雕塑有泥塑、木雕、夹等多种材质,以泥塑居多,泥塑的装銮对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有重要作用。

3、宗教雕塑作品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类型人物为参照,加以理想化,创造了很多富有生命力的宗教雕塑作品。启发学生将宗教美术中的迷信成分与成功的艺术创造区分开来。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界上有哪些宗教?你在哪见到有宗教雕塑 ?

二、新课:

1、讨论了解佛教各种形象

菩萨——是仅次于佛的佛教形象,能够自觉与觉他,而尚未达到修行的最高果位,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也是菩萨形象。在佛经中常提到的菩萨有弥勒、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北魏早期菩萨形象是男性的,面相丰满,眼大而凸,眉长而平。鼻梁高隆与额际齐平,耳长垂肩,头戴宝冠,与同时代佛造像造型特征接近。唐代以后,菩萨日益女性化。面相圆浑,眉弯而长,细目,着宝冠或高发髻,具有少女或少妇的面相特征,常表现出一种温柔娇羞的神态。大足心神车窟的一组宋代菩萨形象,面容婉丽,戴珠光宝气的花冠,是一种世俗贵妇人的形象。观音即观世音菩萨,唐代避太宗李世民之讳,改称观音。

2、石窟艺术作为佛教教义的形象体现,其造型和布局有着一定的规范性。(由学生欣赏作品,教师提问,简单了解造型和布局)20窟大佛造像表现了早期佛造像的特点。

A、形体大小:主像最大,以职位的大小排列。

B、造像配置布局:一铺多尊、横(婆莎世界的释迦摩尼,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竖三世佛(过去世的燃灯佛,现在世的释迦摩尼,未来世的弥勒佛)五尊佛(东西南北中)。

C、相貌与姿态:(在人像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佛性,32大人相,80种随形好)。

D、形象的象征性:莲花(代表超脱尘世,纯洁高雅;身后火焰纹的头光和背光:象征佛光普照,神圣无比;还有身姿,手势等都有象征性)。

E、上色:在形体的基础上,用色彩进一步的刻画形象。

3、小结:

总之,佛教雕塑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雕塑水平,云岗石窟建造的较早,其特点具有踺陀罗佛教艺术特点,北魏迁都以后,其作品具有“瘦骨清像”的优美风格,如北魏龙门石窟的作品,还有麦积山石窟,到了隋唐,佛教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物的造型开始人性化和世俗化,如莫高窟和龙门奉先寺作品,所以唐朝有“菩萨象宫娃”的美誉。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再指名说说:

石窟寺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的综合体,历朝修建的石窟寺艺术遗存,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史价值。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各类的佛像,本是佛教徒崇敬礼拜的对象。塑造这些佛像,本是为了宣扬佛教教义,便于佛教徒的宗教修行实践。但是,无须违言,这些佛像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成就,是人们群众智慧的体现,这其中凝聚着人们理想和幻想。对于这些艺术作品的保护和研究,正日益授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

三、小结:

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第六课

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

第一部分

传神写照——人物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优良传统和部分代表性作品。

2、了解宋代以来肖像画的理论精华。

3、了解当代人物画的发展。内容结构: 文献记载的肖像画理论和创作实践。

古代人物画的不同样式举例:历史故事画(如《步辇图》),肖像画中的行乐图(如《幽篁坐啸图》)和标准像。

默记默画的典范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的人物形象塑造。重点和难点:

结合作品讲授古代肖像画理论的深刻认识和价值。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两个学生到讲台演示人物画的常用创作手段——面对面写生。揭示今天的课题传神写照——人物画。体验过程

回想刚才的一幕,让学生讨论如果让你来画这位同学,你会如何去表现?

老师:讲述郭子仪如何明白唐代两位著名画家的水平高低的故事,引出人物画的灵魂——传神写照

二、鉴赏过程

1、通过多媒体,师生共同鉴赏古代人物画作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唐·阎立本《步辇图》历史故事画

这幅画描写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远道前来迎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者禄东赞时的情景。李世民坐在宫女们抬着的步辇之上,他穿的是平常的装束,但眉宇间很有神采。禄东赞身穿团花衣,立于一名朱衣执笏引班的官员之后,神情恭谨而机警。不画背景,以人物身躯的大小标示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这是早期人物画所常用的表现手法。

唐·阎立本《古帝王图卷》历史故事画

表现的是自汉至隋十三个帝王: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大帝孙权、蜀昭烈帝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图卷以每一位帝王及男女侍从为一组,每位帝王的上角都有墨笔楷书庙号、姓名及在位年数等。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艺术特点全方面进行鉴赏,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特点。)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默画典范

反映了五代时期人物画创作所达到的成就。它以连环图画形式表现了五个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情节,以展现夜宴活动的丰富内容,即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画中主要人物有十余人,反复出现于五个情节之中,合共46人次。其中多数是见于记载的真实人物,即韩熙载与他的宾客太常博士陈雍、门生舒雅、紫微朱铣、状元朗粲、和尚德明、教坊副使李家明及其妹、女伎王屋山等。图中成功地表现了韩熙载的形象,不但画出了他的外形特征,而且比较深入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特殊心理状态。韩熙载是南唐政权中比较有政治见识的,但由于他来自北方,言行又不守名检,受到朝廷的猜忌和权臣的排挤,不得不借放纵行径以示消沉,以图自保。画中韩熙载有志不得伸,抑郁苦闷的情绪由于夜宴欢乐气氛的反衬而得到深化与加强。画中的其余人物则主要是围绕五个不同的情节,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和人物之间的呼应、联系,表达其精神状态和统一的环境气氛。其中以起首的“听乐”和第四段“清吹”表现得最好。

(通过鉴赏此幅作品让学生理解古代人物画理论精华,宋苏轼的“得其人之天”,南宋陈郁“写形不难,写心惟难。”)

鉴赏其它样式的人物画作品:

行乐图——清·禹之鼎《幽篁坐啸图》

标准像——明清肖像画(让学生体验不同样式人物画作品的各自特点)

三、拓展练习

选择不同的画比较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第二部分 咫尺千里——山水画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准确的审美观。

2、情感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将教材内容有机地转化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自我感受,自我激励和相互合作中大胆想象,讲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赏析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风貌,同时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难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分组合作活动等。

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山水画挂图布置教室环境,设计多媒体课件。

2、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推选出小组长。

布置预习:

1、熟悉课文内容。

2、收集一些与山水画有关的诗与画。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3-4分钟)

1、由学生背诗,强调中国画常把诗与画相结合,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更注重这重情景交融的意竟。

2、切入课题《中国古代山水画》(板书课题)(二)欣赏(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7-8分钟)

1、电脑平台边放音乐边放映欣赏图片,这些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都作了简单介绍,让学生的视听觉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

2、屏幕显示图片: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 ——介绍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已作为人物画的陪衬出现了。

3、屏幕显示图片: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此画是我国目前发现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卷轴画,展示早期山水画的基本风貌即青绿法,标志山水画已独立成画科。

4、屏幕显示图片 五代 董源《潇湘图》(水墨代表作)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青绿代表作)——比较俩幅作品在技法上的不同,(实物投影仪演示笔法上的几种皴法)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技法娴熟,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把中国的山水画推向了高峰。

5、屏幕显示图片: 明 戴进《风雨归舟图》 清 石涛《淮扬洁秋图》 ——结合时代背景,介绍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强调此时山水画已发展成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

6、欣赏小结:归纳板书 1-魏晋时期 萌芽 2-隋代时期 独立 3-唐宋时期 高峰 4-元明清时期 主流

(三)重点欣赏(北宋,南宋,元代的山水画作品)(10-15分钟)

1、通过 设疑 讨论 解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来完成

刚才的浏览欣赏相信同学对我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受,从大家的表情我可以感受到此时你们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很想再进一步去理解山水画的内涵。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来欣赏几幅较典型的山水画作品:

2、电脑平台显示图片: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南宋 马远《寒江独钓图》,元代 倪赞《六君子图》。

3、抢答题:小组讨论抢答

(1)这三幅画在选材和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2)这三幅画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提示意境概念)(3)你比较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4、重点欣赏小结:刚才的回答都很精彩,大家不但能很仔细的观察画面,而且还能深入画的内涵,讲出具有一定水准的主观感受。这段时期的山水画确实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你看从北宋的无我之境到南宋的诗画结合,再到元代的有我之境,意义深远。欣赏这些绘画作品确实让人回味无穷。

下面就让我们用这种方法来欣赏我们家乡的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局部

(四)小组比赛(10-15分钟)

1、展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及提示要点。

2、小组成员根据提示共同欣赏讨论,小组长执笔记录,教师巡堂组织并指导。教师总评

(五)课后总结与反馈

第三部分 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第四部分 移情草木——花鸟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社会意义及审美价值。

2、理解花鸟画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感受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3、了解花鸟画的艺术表现方法。

4、感受自然之美,体验花鸟画的乐趣。内容结构:

①、本课有:“画出荷花多样的美”、“胸有成竹”、“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部内容,从相同题材和不同题材展示花鸟画画家的作品。

②、以相同的题材,艺术家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寄托对花鸟的情感,表现自己对自然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1、本课以“画出荷花多样的美”为教学重点。

2、启发学生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明确作品的社会寓意、艺术表现及画家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本课的重点。

3、花鸟画的表现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探究学习、问题讨论、创作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本课以设问的形式导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作品

1、感知作品,仔细观察《出水芙蓉》、《映日》、《荷塘》三幅作品。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让学生对作品形成初步的印象。

◆ 播放背景音乐。

◆ 展示作品: 《出水芙蓉》

《映日》

《荷塘》

二、分析作品

画出荷花多样的美

1、学生仔细观察比较作品:寻找理解作品的中心要素(作品表现的内容、表现形式、画家的思想)。(从学生自己的理解出发,用心去理解作品。)

2、分析作品: 中国画花鸟作品:《出水芙蓉》、《映日》、《荷塘》。

①、学生对作品中的要素产生问题并分组展开讨论。

②、讨论分析作品的异同。

③、分析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④、领会作品的内涵与创作理念。

3、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可以是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是小组共同的观点。

《出水芙蓉》:是(南宋)吴炳的册页工笔画。

《映日》、《荷塘》写意花鸟,形象简练概括。笔墨生动有生机,赋予力量之美感。

1、引导学生仔细比较作品:

①、比较作品的题材。

②、比较作品的表现形式。

③、比较画家对作品赋予的思想情感。

2、启发学生思考分析作品:

①、引导学生注意花鸟画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②、引导学生领会画家缘物寄情的思想情感。

③、了解中国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3、鼓励学生自我表现,发表自己的见解。

知识要点:

①、《出水芙蓉》:工笔画,画面构图饱满,形象单纯,但画家表现丰富。笔法精工,设色艳丽。是南宋院体画中的精品。

②、《映日》:写意花鸟,构图奇崛,墨色浓重,线条强劲有力,具有力量美。

③、《荷塘》:写意花鸟,线条色块交织,刚柔相济,虽是深秋却不显萧瑟,似乎是一首交响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胸有成竹

展示作品,学生分析、感受作品。

引导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北宋)文同《墨竹图》(明朝)徐渭《墨葡萄图》(清朝)郑燮《兰竹图》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学生分析、感受作品。学生分析鉴赏 齐白石《虾》。

三、体验作品

播放背景音乐。学生体验作品。体验水墨的乐趣

四、知识拓展:五代、宋、元时期花鸟画的发展特点。

五、学生小结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总结并进行总体评价。

六、课外延伸:查阅收集齐白石、郑燮的其他花鸟作品。

第七课

时代风采——现代中国画、油画

教学目标:

① 了解现代中国画对传统中国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② 了解现代中国画的突出成就,作品中体现的时代感情。

③ 了解公共环境中大型绘画作品为适应现代生活环境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所进行的探索。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 20世纪初期中国画从整体发展上处于衰落时期,到中期以后有新的发展。许多人接受西方造型基础训练,提高了造型能力,运用传统笔墨技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② 与第六课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内容进行参照比较,讲解现代中国画在题材内容、绘画样式、意境的追求、表现手法上有哪些明显的变化。③ 通过作品的比较,分析当代部分代表性中国画家的不同风格特色,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艺术上的首创性。

④ 现代中国画与现代中国油画、版画、连环画等画种之间的相互影响。课型:新授,鉴赏。

教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听、看、想、讲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 向着现代形态转换——现代中国画创作

探讨:结合现代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特点,谈谈二十世纪以后中国人物画是如何发展的?(学生讨论)

胄《庆丰收》 周思聪《人民和总理》

蒋兆和《一篮春色卖遍人间》 刘文西《祖孙四代》

第二部分 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

一、导入:传统山水画艺术有什么特点?

二、进入新课:

那么现代山水画有什么特点呢?

1、感知作品

仔细观察李可染《无限江山入画图》、《鲁迅故乡绍兴城》、《麦森教堂》三幅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让学生对作品形成初步的印象。

教师小结:画家探索融会中西方艺术精神,推动中国画创新。他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为座右铭,写生于大江南北,立足生活,借鉴传统,使古老的山水画获得新的生命。他的山水、人物和牛等作品画风深厚凝重,博大沉雄,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创作程式,成为中国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2、出示黄宾虹作品讨论自学:

提供背景资料 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三个阶段。在师古人方面,他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他从明人入手,直追北宋,而以元人为归。黄宾虹师造化,以黄山为基点,向周围扩展,一生旅行纪游画稿当以万计。他游历山川,注意景物变化,风格浑厚华滋,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从笔墨上看,属于繁体的“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厚,是他的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也有简洁疏朗仅以墨线勾勒,或稍加淡墨渲染的减笔,即疏体。前者实中见空灵,后者虚中见雄逸。

3、鉴赏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

提出问题:这张画由何人作,妙在何处,猜猜它的尺寸。

讨论指出:画的尺寸为9M×5.5M。傅抱石的绘画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感,个性突出,气魄雄健,淋漓酣畅,豪放洒脱。此画巧妙融合两位大画家迥异的画风。出现如此巨大的尺寸完全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4、了解钱松嵒《常熟田》

画家重视深入生活,先后十余次外出长途旅行写生。他热情洋溢地绘写现实,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他的作品意境深邃隽永,富有生活情趣;构图稳中求变,笔墨浑厚苍茫;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民族的传统特色融为一体。

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学生分析、感受齐白石的作品《虾》。

第三部分 外来画种生根发展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国油画的发展情况,了解著名油画的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油画发展史。

难点:重要油画作者与作品的介绍。教法选择:图文结合,穿插中国油画史的教学 学法选择:学生看图看文字分析教材内容 教学准备:视频仪、优秀油画作品 教学过程:

1.导入:利用视频仪放大当代优秀的油画作品。

请学生欣赏,发表个人观点。

设问:油画是由欧洲传入中国,中国现代油画如此精彩,它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 2.教者讲述中国油画发展史。

3.学生欣赏名家油画作品,谈体会。

学生重点欣赏常书鸿《G夫人像》、司徒乔的《放下你的鞭子》,罗工柳的《地道战》、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王式廊的《血衣》等。4.和学生作一起讨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问题

讨论指出:以董希文为代表的许多画家坚持以现实生活内容为主题,描绘具体的有情节的题材,侧重严谨的形体塑造和写实的色彩,作品主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较密切关系,形成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以林风眠、刘海粟为代表的一些画家,侧重吸收欧洲印象主义以后的诸种流派风格,主要通过丰富的色彩和自由的笔触表现对景物的主观感受,画面的艺术形式感较强,多呈流畅、轻松的意趣。20世纪40年代留学回国的油画家中有的深入敦煌石窟等地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画出了吸收民族绘画造型和色彩特点的作品。5.小结

6、鉴赏当代其他油画作品。

第八课

与时俱进——木刻、漫画、现代雕塑

第一部分 木刻与漫画

教学目标: ① 了解木刻与漫画两个既有传统渊源又是新兴的美术门类的特点和发展脉络。② 启发学生认识美术的社会作用,体会文艺家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 需向学生讲清楚:木刻是版画的一种,版画除木刻外,还有铜版、石版及丝网印刷等种类;漫画也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社会功能。② 木刻、漫画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曾经发挥过的战斗作用,美术家与民族共命运,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的使命感。

③ 优秀的漫画、木刻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是通过高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的,“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毛泽东)课型:新授,鉴赏。

教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听、看、想、讲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徐悲鸿《奔马》、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七七”的号角》等作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特殊的意义。

指出: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美术家与民族共命运,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的使命感。但在当时,以画笔为武器,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和民主革命运动的最多的是木刻家和漫画家。

二、新课

1、提出问题讨论:

木刻的特点、制作方法?漫画有哪些种类与特点?讨论指出:中国20世纪30年代初期出现由鲁迅倡导,以进步美术青年为主力的木刻创作运动。中国古代木刻版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但这种版画都是刻工复刻画师的原稿,是一种复制木刻。这种木刻大约在14世纪初传到欧洲,到19世纪欧洲产生了创作木刻。创作木刻的特点是不模仿,不复制,刻者自己以刀代笔,以木代纸或布,完全由刻者自己创作,刻家就是画家。

2、作品鉴赏:

你喜欢哪件木刻作品?请3位同学发言。生:黄新波的《卖血后》

作品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反映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教师小结:木刻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发挥过巨大战斗作用,美术家与民族共命运,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的使命感。

3、漫画:漫画的本义是什么?和我们当今喜欢的漫画有什么不同?漫画有哪些著名艺术家,你喜欢谁的哪件作品?

华君武以漫画创作反对美帝国主义援助蒋介石打内战;《三毛流浪记》,作品揭示了旧中国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4、体验作品:

引导学生临摹一件木刻或漫画作品

三、小结: 木刻和漫画创作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成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活跃和最有战斗性的美术运动之一。

四、课外延伸

收集资料了解套色木刻创作方法。第二部分 现代雕塑 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中国雕塑发展的特点,由于西方雕塑的引入,对传统雕塑经验的研究与继承。

2、从城市大型雕塑的兴起,了解大型纪念性雕塑的艺术语言特点。

3、通过对部分架上雕塑作品的分析,了解雕塑对不同材质的运用和表现手法的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大型雕塑与架上雕塑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2、结合实际,对当地公共性雕塑作品的主题、表现特点,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组织讨论,以加深对大型雕塑特点的了解。课型:新授,鉴赏。

教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听、看、想、讲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乡有哪些雕塑?你在哪见到有雕塑 ?他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新课:

1、初步了解20世纪中国雕塑发展的过程和特点:

原因:传统雕塑发展的断裂,西方雕塑观念和表现技法的引入。

2、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创作方式和艺术经验。

3、鉴赏:大型泥塑《收租院》

播放图片投影,引导讨论,为什么说 《收租院》是中西雕塑技法结合的成功试验? 小结:雕塑家将西洋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的技巧融而为一,生动、深刻地塑造出如此众多不同身份、年龄和个性的形象,可谓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空前的创举。群像与收租环境浑然一体,收租情节与人物心理刻画惊心动魄,集中地再现出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迫使他们走向反抗道路的历史事实。在这组作品中,写实风格和泥土材料的运用颇为恰当,中、西雕塑技巧的融合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4、架上雕塑

你最喜欢那个雕塑?它有什么雕塑语言特点及吸引你的地方?

了解王合内(1912年—2000年)(女),原籍法国。1955年加入中国国籍。1929年入法国尼斯国立学校专攻雕塑,1933年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深造。1937年在巴黎与中国留学生王临乙结婚后来华定居,抗战时期,颠沛流离于江西、湖南、云南、四川等地。抗战胜利后定居北平,任教于北师大,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擅长动物雕塑,作品有首都机场广场雕塑《中国人民欢迎您》、《小鹿》、《小马》、《猫》等。

5、城市雕塑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兴起、意义、成就与问题。

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指名发言。

三、小结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创作方式和艺术经验。大型泥塑《收租院》对中西雕塑技法结合的试验。

四、布置课外思考

第九课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加知识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的介绍:年画、刺绣、风筝、玩具、剪纸等民间美术。课型:新授,鉴赏。教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听、看、想、讲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美术作品,让学生集体讨论选出哪些是民间美术作品。师: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同学们先来看课本。(板书中国民间美术)三 讲授新课(5分钟)

师:给学生分组,男生组、女生,讨论分析。

男生: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该是民间美术。

女生: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男生:所谓民间美术 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女生: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师结: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麽多那位同学能来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同学们知道我们这有哪些民间美术吗? 生:年画、泥塑、风筝、剪纸。

1、年画(12分钟)

师: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辈出,曾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其文化底蕴丰厚,年画,深受其影响。

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代,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时,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纷纷迁至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随着国外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

解放后,桃花坞的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

图片《一团和气》生看完后有何感想。师结: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品。画面成圆形,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点象儿童,又有点象老妇的脸,身穿锦困服饰,颈配长命锁,手捧,《各气吉祥》卷,拎人喜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成圆型,寓意“团圆”,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谐,生活幸福,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望。当然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的作品外,还有人说戏剧类,祈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图片《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事物的一幅风俗画。(给学生放一下年画的习作过程)。

2、刺绣(8分钟)

师:看过了画,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各地的刺绣,同学们对刺绣又有那些了解呢? 生:四大名绣,江苏丽苏绣,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广东的粤绣。

师:苏绣可是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如果把苏绣比作皇冠,那双面绣就是上面的明珠。什么是双面绣?(图片)这幅白猫绣品正反一致,绣工精细,针法灵活,形象生动,仿佛是一只真猫,另人赞不绝口。

3、风筝(4分钟)

风筝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民间美术了,看看北京的风筝,讨论北京风筝的艺术。

4、玩具。(2分钟)

生:让学生回忆儿时有哪些玩具?

师: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各种玩具伴随长大的,我们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图片《泥狗》、《布老虎》、《泥老虎》。

5、编织(2分钟)

师: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各种竹,草,玉米皮边地都是,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其材料编织出精美的盘,篮,鞋,席等实用且美观的工艺品。

图片《竹编·背篓》、《竹编花瓶》、《三屉提蓝》、《食盒蓝》

6、剪纸(5分钟)

师:记的小时候过年我们都贴窗花,挂灯笼,给节日增加喜庆色彩(放剪纸录像让学生感受一下)

四小结(1分钟)(加背景音乐)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学们有何感想(学生畅谈)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后亲自尝试制作一下,剪纸,泥塑,刺绣,等手工艺品。外国美术鉴赏部分

第一课

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外国古代艺术,使学生了解史外及古埃及,西亚,墨西哥美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评价。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评价艺术作品。

2、过程和方法

利用教材,图片,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加以整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并能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艺术的起源问题分析史前美术的创作意图。

2、古埃及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与其文化情境。教法选择:讲述、展示、比较

学法选择: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人类常常把远古的原始社会,比做人类的童年,非常巧的是存留到现代的最早的两处原始时代的岩画,也首先是给几个孩子在无意中发现的。

十九世纪末,一位西班牙工程师象往常一样在一个山洞中勘察,跟随他身旁的小女儿突然惊叫:“牛!牛!”,原来,洞顶和墙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暗红色的野牛、野猪等动物。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1940年的一天,法国南都的几个孩子,钻进一个曲折而又狭窄的山洞寻找一条走失的小狗。结果发现山洞隧道通向一个岩石的大厅,在长达180米的大厅和隧道的洞壁,洞顶上,也是画满了野牛等动物形象,于是隐藏了一两万年的《拉斯科洞穴岩画》与人重逢了。这些岩画所表现出来的娴熟的技巧以及绘画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现代人也不逊色,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创作这些岩画的动机并非为了观赏,而是一种与原始巫术和宗教有密切联系的行为。

(看图片分析,从内容、形式、形象、色彩等方面切入并讨论)

史前雕刻最著名的有法国劳塞尔执牛角的女祼浮雕和奥地利维林多夫的女祼石雕像,大约产生于三万年以前,这些雕像竭力夸张突出的是人的性特征,比如胸、腹、腿,不刻画五官,实际用途是作为当时女性崇拜或生殖崇拜的偶像。

这些我们今天所能看见的人类最早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对于创作的原始人来说,其主要价值却并不在其审美属性而在其实用功利属性上。

那么艺术是怎样产生的呢?

关于艺术的起源,学术是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件观点: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需要,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起源于巫术。追寻艺术的发生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原是从非艺术活动中产生的,导致艺术发生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动力,乃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维持自身生存和取得发展的生产劳动。艺术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精神需要并由人自己创造的,而导致这种需要产生的原因和准备了艺术创造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则是人类的劳动实践。

史前美术的洞穴岩画都有一个共同题材——动物:野牛,野猪,鹿等,这些都是原始人的主要狩猎对象,是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食物来源,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这些动物的特征把握得那样精细准确,刻画得栩栩如生。

学生分析史前时代的雕塑,合作探究。

(由司芬克斯之谜引述到古埃美术)

古埃及美术在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等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

埃及人想信人死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活”。就像植物在冬季死去,来年可以再生一样。他们崇拜的大神之一——执掌“阴司”的奥西利斯,就同时掌管着给植物带来苏生的洪水,而奥西利斯本身,也曾是给敌人杀死,后来经他的妻儿的法术才得以重生的。所以埃及的祭司们相信:只要把法老王的遗体保存起来,他们就可以在墓室内和墓室外继续“生活”。这样产生了著名的“木乃伊”(经药物泡制、包扎和密封的尸体)以及装饰豪华的棺匣和牢固的金字塔。

古埃及人的宗教思想还宣扬人的灵魂无所不在,金字塔越是庞大稳固,法老王也就可以永生不朽。有力学上说,这个底边广阔,体积宏大的方锥体,的确最为稳固,而在心理的感受上它也确实让人觉得“不可动摇”。

在卡夫利法老王的金字塔旁边,伏卧着高达二十米的巨大石雕“司芬克斯”——人首狮身像,这个怪物在战乱和风沙的侵袭下,其面部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神秘感,所以人们常把“司芬克斯的笑容”作为一种神秘表情的同义语。

古埃及的雕刻和绘画的独特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神和君王的崇拜,要求按照“应有”的样子,而不是实际看到的,把他们表现为尽可能地充分和完满,由此而造成了一定的格式。比如,法老王的立像常是左脚在前,坐像则必是两手搁在膝上,右手握拳左手平伸,并且保持着丝毫没有转侧的所谓“正面律”。

作品《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是古埃及双人坐像的最初代表,按照古王国时期人像雕刻的惯例,用石灰岩制作的雕像通常是着色的。因男子常在户外活动,风吹日晒,故躯体涂以棕色。女子深居简出,躯体涂以淡黄色,这两尊雕像线条柔和,舒展。为追求人物相貌的逼真,埃及雕像善于运用各种材料突出人物眼睛的生动性,用铜做眼睑,乳白石英作角膜,透明水晶作虹彩,并嵌以磨光的微粒黑檀木作瞳孔,使之在透明的水晶中发生光辉。

涅菲尔蒂王后像》是埃及新王国时期具有革新精神的代表作,强调艺术要从理想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真实地描绘人及其周围的世界,作品摆脱了长期以来的神化倾向,努力表现出人的特性,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古代东方美丽女性的形象,自然生动,脸部洋溢着活力和女性的美,完全摆脱了过去王后雕像只是强调其高贵地位的旧手法。

古埃及人由于崇奉太阳神“拉”和地方神“阿蒙”,所以各地为“拉”和“阿蒙”神建造了许多神庙,卡纳克阿蒙神庙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建于公元前1800多年,占地24.28公顷,由许多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柱厅,站在大厅中央,四面森林一般的巨大石柱,给人造成一种神秘而又幽深的感觉。

阿布辛贝勒神庙是埃及石窟神庙的代表作,是在尼罗河岸的一个悬崖上开凿的。神庙前耸峙着四尊高21米的摩崖巨像,这是新王国时期拉美西斯二世自己的雕像。雕像面向东方倚山而坐,好像是从山崖中长出来的。

在埃及东北方的亚洲的西部,位于两条大河,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期河,之间有一块肥沃的大平原,叫美索不达来亚,美术史家的不断发掘和研究,发现这西亚的艺术有着自己的风貌。

学生讨论分析:

亚述雕刻《人首翼人牛像》浮雕《受伤的母狮》。

第二课

西方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希腊、罗马美术

教学目标:

1、了解希腊和罗马雕塑、建筑的突出成就、重要地位及对西方美术的影响。

2、初步掌握欣赏西方雕塑、古建筑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初步了解西方古典美术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传统。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希腊人物雕塑的写实与理想化的结合,追求和谐的理想美。难点:古希腊的历史背景和审美取向。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视频材料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学生讨论:

①、希腊的地理环境。②、希腊的气候。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A、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寻找并发现问题。

B、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教师肯定学生的观点,并讲授希腊的地理环境。知识要点:

①、三面环海,一面临山。温和的气候条件。为希腊人们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条件。②、大理石的盛产,为希腊雕塑提供了材料的保证。课件: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学生展开讨论。

(二)历史背景:

1、了解古希腊的历史史实、神话传说。

2、阐述自己的观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希腊的历史实。(2)知识点:

古希腊人: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从事体育运动。播放课件:展示有关的图片。◆播放背景音乐。

(三)感知作品:

1、学生观察分析代表作品:

2、学生讨论作品的特点和造型特色,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理解雕塑的造型美、原始意义,理想与现实结合。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雕塑作品:《拳击者像》、《掷铁饼者》、《胜利女神》、《维纳斯》。

(2)形成对作品的感知。◆知识要点:建筑与雕塑的融合;理想与写实的结合;美学观念:“和谐的理想美”。

◆展示图片:《三女神》、《掷铁饼者》、《胜利女神》、《维纳斯》。

(四)分析作品:

1、雕塑作品分析:

(1)学生观察分析作品:《拳击者像》、《掷铁饼者》、《维纳斯》。(2)学生分析讨论作品,比较雕塑作品间有何艺术特色。(3)学生发表交流自己的观点。分析古希腊人的审美取向。

(4)掌握雕塑人神合一、现实与理想的结合。感悟作品的健美、庄重、和谐。A、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古典时期的雕塑作品:《拳击者像》、《掷铁饼者》等。《拳击者像》: 造型生动,赋予了内在人体的生命。

《掷铁饼者》:体育运动在艺术上的体现。迅速变化的运动感。《维纳斯》: 感受自然与理想的优美与崇高。B、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作品间进行比较。知识点:

①、古典时期是造型艺术全盛时期。②、美术成就主要是:建筑、雕塑。

③、艺术风格特点:现实与理想化的结合。纯真而高尚的人体美。建筑与雕塑的融合。展示图片:《拳击者像》《掷铁饼者》《维纳斯》

2、建筑作品分析:

学生分析作品,感受古希腊人对建筑的严格比例,追求庄重和谐统一的效果。

1、引导学生分析《帕特农神庙》

知识点:多立克柱式,比例匀称,饱满挺拔。展示作品:《帕特农神庙》

(五)体验作品: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体验活动。

2、学生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体验作品。

体验要求:形式不限,重在感受雕塑作品的艺术美,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展示作品,播放背景音乐。

(六)知识延伸:

学生认识身边的艺术,发现身边的美。

1、让学生感受身边的雕塑作品。理解身边雕塑的艺术美。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2、展示学生身边的雕塑作品。

3、播放课件了解古罗马建筑的伟大成就。

三、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本课的小结。

2、谈自己对古希腊雕塑作品的整体感受。教师总结:

四、课外延伸:

进一步搜寻希腊雕塑的资料,了解希腊雕塑的发展过程。理解雕塑兴盛的原因。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难点: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教法选择:举例法、讲解法。学法选择: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它的形式是为王权服务的。这一讲,我们来赏析为宗教服务的建筑——宗教建筑。

(板书课题: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影响深远。宗教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在世界三大宗教盛行的年代里,世界各国建造了一大批宗教建筑。

(二)结合课件讲授新课:

1、佛教建筑

概述:佛教的概况。

结合教材中的讲述,介绍印度《桑奇大塔》和《婆罗浮屠》。

引导学生与中国佛塔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特色:对称、多种造型手法的综合运用等。并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

2、基督教建筑

概述:基督教的概况。基督教的教堂集欧洲中世纪美术制大成。它先后创造了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三种建筑风格。其中哥特式教堂建筑式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

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夏特尔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科隆主教堂》。学生围绕这几个代表作欣赏,分组讨论: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指出: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课件展示)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堂比比皆是。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它们的外部造型,细部装饰及内部空间的结构,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又个性鲜明。所以,人们谈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们为例。

3、伊斯兰建筑

概述:伊斯兰教的概况。它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是清真寺。

结合《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和《泰姬·玛哈尔陵》,从造型上分析伊斯兰教建筑的主要特点。

(三)巩固与小结

(四)相关链接

(五)总结

提问:看了哥特式教堂的尖塔和清真寺,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提示:你是否有一种向上升腾的肃穆感?如果不把它作为教堂,你认为它可以做什么用?

总结:如果把它作为住宅、办公场所,总觉得它缺少一些人的气息,它给人的感觉太理性、太冷漠了。而这种感觉正是宗教建筑所要传达的,所以说,不同的建筑形式是为不同的功能服务的。

第四课

“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和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美术的突出成就。

2、了解和研究意大利“三杰”、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德国画家阿尔布莱希特·丢勒的艺术风格。

3、认识和了解本课所列举外国美术作品的画种、题材、作品内涵、造型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感受,体验并评述外国美术作品的基本形式美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研究和挖掘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美术作品的艺术风格,从作品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去欣赏意大利“三杰”、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德国画家阿尔布莱希特·丢勒的美术作品。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感受

1、学生回答外国美术作品的多种形式。

师:同学们,你平时看过外国哪些美术作品?研究过哪些外国美术作品? 学生回答,出示课前准备的各种形式的外国美术作品。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外国美术作品可分为:壁画、雕刻、板上油画等多种形式,你最喜欢看哪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外国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些名人名作。恩格斯在评价欧洲文艺复兴这个伟大的历史时代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板书]第四课:“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

二、学生欣赏外国美术作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的看法。

1、达·芬奇(1452年-1519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发明家和科学家,他的两幅最著名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和肖像画《蒙娜丽莎》奠定了他在世界美术上的重要地位。

(1)《最后的晚餐》(壁画,484×880cm,1495年-1497年米兰圣马利亚·格拉契修道院)(参见P177页样画)

这是一幅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关于耶酥被他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的宗教故事,是欧洲中世纪流行的绘画题材。

这幅画以怎样的表现形式?人物的姿态和心理反应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构图?采用一种什么透视法?你对这幅壁画总体感受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人物姿态各自不同”、“心理反应当然也不同,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爱憎鲜明,犹大与众不同”、“体现多样统一构图原则方法”、“表现文艺复兴时期发明的平行透视法”。

(2)《蒙娜丽莎》(板上油画,53×77cm,1503年-1506年巴黎卢浮宫藏)

这幅被称为“神秘的蒙娜丽莎”的世界名画,画中人物画的是谁,说法不一,永远是后人讨论的重要话题,我们无法说清,而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出色运用的透视法则以及表现人文精神绘画手法是我们永远讨论的重要话题。(让学生自由组合,交换自己赏画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梦幻般的风景”、“成角与平行透视相结合的方法”、“蒙娜丽莎的微笑和她耐人寻味的形象体现了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

教师小结:达·芬奇的作品深沉、含蓄、富于理性,犹如深不可测的大海。

2、米开朗基罗·波那罗帝(1475年-1564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巨人。他的雕刻名作《大卫》和《摩西》,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以及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拱顶,体现了他在美术领域中的突出成就。

(1)《大卫》无论是青铜像还是大理石像都是世上一绝,你们喜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作简单介绍)

米开朗基罗雕刻大卫是基督教圣经中的少年英雄。他以全新的艺术形象,体现了高度的人体造型技巧,它一直被列为人体造型的范本。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青铜像是先制模再铸造,大理石先选石材,造型,再雕刻成型,工艺非常精巧。

(2)《摩西》(大理石,高225cm,1545年,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藏)摩西是基督教圣经中的英雄人物,是带领犹太人摆脱埃及人奴役的解放者,是犹太人崇敬的最伟大的先知。作者创作的摩西雕像是教皇朱利安二世陵墓中最重要的部分。

“欣赏雕像作品,一是要看雕像的整体造型;二是要看雕像的工艺;三是要看所雕人物的气势。”(要求学生根据图像大胆发表自己欣赏作品的感受和艺术品味)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整个雕像有一种气势磅礴的力量和威严”、“凝视的目光和垂胸的美髯进一步衬托出他大义凛然的气概”“右手紧紧地保护着象征‘摩西十诫’的石板,意味着他对保卫人民的忠诚的信心”、“极其复杂的衣纹和质感的处理,摩西的双臂肌肉和静脉的刻画,使人忘记了这是冰冷的大理石,分明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显示了高超的雕刻技巧。”

(3)《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壁画,13×36m,1508年-1512年,罗马梵蒂冈宫内的西斯廷教堂)

教堂天顶画:面积468平方米,米开朗基罗独自一人花了四年时间完成,天顶中部长方形共画了九个场景,按照先后是:光与夜的分离、创造日月、创造天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乐园、诺亚祝祭、大洪水、诺亚醉酒等九个画面。长方形画面四周画的是圣经中的先知、女神、祖先等。如此宏大而复杂的画面,与教堂天顶的复杂结构融为一体,这是史无前例的的伟大创造。

画面中所画的人物和事件虽然源于宗教传说,但这些人物不是基督教所宣扬的逆来顺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身强力壮、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先知、英雄,是对人的创造力的歌颂,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作者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和再造化。

教师引导学生对P182页部分放大作品欣赏、品味,从而挖掘米开朗基罗创作的深刻内涵。

教师小结: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雄健有力,充满激情,犹如高山峻岭的雄伟。

3、拉斐尔·桑西(1483年-1520年),从多才多艺这一点来讲,拉斐尔不如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但从善于吸取名家之长集于一身,创造出清新、宁静而又幽雅秀美的艺术风格来讲,却又是其他人难以比拟的,何况他又是英年早逝(只活了37岁)。拉斐尔创造的一系列圣母像,体现了古典艺术所追求的理想美,成为西方古典美术女性美的典型。他为罗马梵蒂冈宫签字大厅创作的三幅大型装饰壁画,即《小考佩尔圣母》、《椅中圣母》、《雅典学院》,显示了年轻的拉斐尔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

这里我提示同学们的是《雅典学院》又称《雅典学派》或《哲学》,画中描绘了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五十多名各方面的著名学者,以真实写照歌颂人类对智慧的真理和的追求和向往,赞美人的创造力。

教师小结:拉斐尔的作品优雅、秀美,犹如广阔而又明朗的原野。

4、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1390年-1441年),论知名度,扬·凡·埃克显然不如意大利的“三杰”,但谈及欧洲油画发展的历史,就不能不谈到扬·凡·埃克,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发明了油画颜料的新配方,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油画”、“解决画家运笔流畅、色彩更加丰富的问题”、“他的肖像画有重大创新意义不受前人的影响。”

《阿尔诺非尼夫妇像》(木板油画,81.8×59.7cm,1434年伦敦国立美术馆藏)扬·凡·埃克《阿尔诺非尼夫妇像》这幅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你能说与前面欣赏“三杰”作品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男女组合的全身双人肖像是史无前例的”、“肖像的背景是极其真实的室内景也是罕见的”、“这幅画不仅极其写实,而且充满象征意味,如,新娘的白头巾表示纯洁,小狗象征对爱情的忠诚,红色的帐幔代表性的和谐,室内的吊灯和烛光象征上帝之光,壁上的镜子代表基督教宣扬的天堂等。”

5、德国画家阿尔布莱希特·丢勒(1471年-1528年)

恩格斯把丢勒看作是和达·芬奇一样的杰出人物之一。他说:“阿尔布莱希特是画家、铜牌雕刻家、塑像家、建筑家,此外还发明了一种筑城学体系。”

《四使徒》(木板油画,单幅215×75cm,1523年-1526年,德国莱尼黑志绘画馆藏)师简述:这是丢勒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四使徒”指的是基督教的四个门徒即约翰、彼得、保罗和马可。丢勒将他们也作为“使徒”,显示出他强烈的新教色彩,同时,画中的四使徒,实际上代表了四种性格:乐观、冷静,暴躁和忧郁。从画面上你们能辨别四种性格的人吗?

三、课堂总结

文艺复兴美术界辈出的名画家很多,如意大利波提切利,代表作《春》、《维纳斯的诞生》;乔尔乔内,代表作《入睡的维纳斯》;提香,代表作《花神》;尼德兰·彼得·勃鲁盖尔,代表作《雪中猎人》等等。这些都是文艺复兴美术界精品之作,是我们欣赏研究的永恒话题。

四、拓展

选择一作品进行鉴赏练习,阐述作品内涵,字数100字左右。

第五课

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

教学目的:

①了解和感受外国美术发展中艺术流派、艺术风格与时代的关系。②了解并掌握外国美术中重要的艺术流派的主要特点。③进一步学习美术欣赏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了解并掌握各流派的主要特点,对一些经典作品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作品赏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作品与作品,作者与作者,流派与流派之间做比较。在比较中,辨别异同,识别风格上的差异。

难点是涉及艺术流派比较多,对这些艺术流派形成的社会条件,要作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问:17世纪欧洲为什么会出现巴洛克艺术?

二、新授:

1、通过课件了解文艺复兴后的社会现状。

17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17世纪的欧洲美术,是以巴洛克风格为代表。它服务于教会上层和贵族,为了宣扬宗教和满足享乐的欲望,不惜重金建造豪华宫殿、住宅,使其显得壮观和华丽。

2、引导学生鉴赏:贝尔尼尼的建筑《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雕塑《阿波罗与达芙妮》和鲁本斯的绘画《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各有什么共同的艺术特征?

在雕刻和绘画中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气氛。建筑大量使用曲线和椭圆形体现出丰富多变的构造,在绘画中强调光线。戏剧性、豪华、饱含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鲁本斯笔下的裸体,不论是男是女,都具有肌肉强健、体力充沛、动作粗犷、富于肉感等特点。这一特点始终贯穿在鲁本斯的一系列作品中。这是对人的生命力的积极肯定和歌颂。这一作品中的开阔有力的笔触与富有动感的线条,使画面洋溢着勃勃生机。热烈明快的色彩,抒发了画家的浪漫情怀。所有这些都集中地显示了巴洛克艺术华丽恢宏的一面。

指名说说委拉斯凯兹《宫女》的特色。

3、“荷兰小画派”:

著名的“荷兰小画派”:肖像画家哈尔斯、伦勃朗,风俗画家维米尔,静物画家霍达。他们的作品有什么艺术特征?(世俗性)

重点赏析伦勃朗作品。

通过课件了解:

伦勃朗(1606年—1669年)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不仅是杰出的油画家,而且是著名的铜版画家。他在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从而在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伦勃朗出生在莱顿一个磨坊主家庭。受过较好的教育,并进过大学,但不久离校学画。21岁时已掌握了油画和铜版画的基本功,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在家乡开画室并接受订货。1631年离开家乡定居在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很快就成为当地著名的肖像画家。1634年他与富商小姐莎斯基亚结婚。自此至1642年他创作了许多肖像画,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欢迎。1642年他的爱妻病逝,后因伦勃朗和女仆结合,引起亲属们的强烈不满,以致诋毁他的声誉,霸占他的财产,最终使他陷于困境,不得不搬到贫民区居住。但伦勃朗在艺术上并没停步。相反,由于生活的坎坷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视野更为广阔,使他的艺术达到了顶峰。在他完成晚年著名的代表作《呢布业同业公会理事》后,他的后妻和他唯一的儿子相继离开人间。1669年10月4日,这位最杰出的荷兰画家也终于在极端贫困中与世长辞。虽然他的遗物只有画具和破旧的衣衫,但是他却给人类留下了一大批极其珍贵的艺术遗产(600幅油画、1300幅版画和2000幅左右的素描和速写)。

在伦勃朗的大量作品中,肖像画占了很大的比重。仅他的自画像,目前保存的估计总数在60幅至100幅之间。他的绘画风格,突出地表现在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虚实结合,层次丰富,气韵生动,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课本所选的伦勃朗的《夜巡》一画突出地体现了他的这种绘画风格。

《夜巡》是伦勃朗创作盛期的重要代表作。它是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民兵总部订制的一幅群像肖像画。

4、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

A、先通过播放古典和浪漫主义代表音乐来让学生感知流派特征。

指出: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洛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延续和发展,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人,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的以 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代表是舒伯特。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有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和波兰的肖邦。浪漫主义音乐终结在瓦格纳和勃拉姆斯时代。

B、古典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古典美术的传统,多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的历史故事,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造型和对称、和谐的构图,追求单纯、庄重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宣传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微妙的明暗色调。

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

a、以普桑为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

b、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新古典主义。

c、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形式完美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结合相关具体作品理解: 建筑:

凡尔赛宫(1661年—1756年,勒沃、孟莎、勒诺特尔等先后设计)原是法国王宫,在巴黎西南,是欧洲最宏大、最辉煌的宫殿,占地300公顷,集建筑、园林、绘画、雕塑之大成,集中体现了十七八世纪欧洲艺术和技术的成就。凡尔赛宫镜厅(1678年始建)

凡尔赛宫最豪华瑰丽的大厅,又称“镜廊”。由建筑师孟莎设计。整个大厅长73米、宽10米、高13米,室内用乳白和浅紫大理石贴面,廊柱则用绿色大理石贴面,柱头和柱础镀金,檐壁和各种花饰都用金色。厅的拱顶是由当时著名画家勒布伦绘制的巨幅油画,表现路易十四在位时的功绩。大厅一侧是17扇朝花园而开的巨大拱形窗门,另一侧则是17面落地大镜子,由483块镜片镶嵌而成,它把对面窗外的蓝天、园景映照在镜子之中,使室内显得更加丰富,“镜厅”之名则由此而来。当年厅内燃烧蜡烛时,几千支烛光经镜面反射,使大厅显得无比辉煌。此厅之所以如此豪华,因为这是宫廷举行大型招待会和国王接见外国高级使团的场所,相当于中国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绘画:

达维特《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油画,330×425厘米,1784年作,巴黎卢浮宫藏)达维特(1748年—1825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杰出的画家、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主要代表。古罗马历史题材的历史画《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有力地歌颂了古罗马人为了共和国的利益而勇敢地去格斗的英雄主义精神。

油画《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原是法国皇帝路易十六的订件,但达维特并没有按照统治阶级的意愿去画,而是赋予这一古罗马历史故事(罗马城和邻城阿尔巴交战,双方各派三兄弟格斗,以定胜负。而双方之间有着姻亲关系。但是,代表罗马城的荷拉斯三兄弟毅然挺身而出,大义灭亲)以鲜明的主题──个人情感要服从国家的利益。画面上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这两种矛盾情感的冲突。中心位置上的荷拉斯三兄弟在出征前,从父亲手中接过武器并庄严宣誓;画面右下角的三兄弟的母亲、妻儿和姐妹则陷入个人的情感而感到哀伤,笼罩在一片忧虑和悲哀的气氛中。她们的行为反衬出三兄弟出征前的英雄气概,突出了画的主题。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均衡对称,造型坚实,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

安格尔《浴女》(油画,146×97.5厘米,1808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安格尔(1780年—1867年)是19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绘画的主要特点是线条工整,轮廓准确,色彩明快,构图严谨,具有一种典雅的美。他一生画了大量作品,其中以肖像画、女性人体画和素描最为突出。

这是安格尔早期的代表作,但它已经清楚地显示出安格尔的艺术追求。安格尔年轻时就非常崇拜古典艺术。十五岁时他看到一张从意大利带回来的拉斐尔的《椅中圣母》的印刷品,激动得热泪盈眶。以后他就决心要创造一种符合古典原则的理想美。这件女性人体作品便是这种艺术追求的具体体现。画家以准确的线条、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女性人体的曲线美,尤其强调女性人体背部的圆润与柔美。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单纯的形体美的欣赏。当然,从中也看到了安格尔坚实的素描功底,简洁、流畅的线条所包含的韵律和音乐感。

C、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出现于德国和英国,十九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宗旨与“理想主义”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鉴赏:

席里柯《梅杜萨之筏》(油画,489×718厘米,1819年作,现藏巴黎卢浮宫)

席里柯(1791年—1824年),是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先驱者。他的《梅杜萨之筏》是一幅使当时画坛引起强烈争议的作品。席里柯以幸存者的叙述作为他创作的素材,并对尸体、重危病人等画中要描绘的场景画了许多写生,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这一作品。描写筏上的幸存者突然见到远处一艘轮船时,挣扎着起来呼救的一刹那。席里柯通过上升的金字塔形的构图,有层次有节奏地把人们由死亡、绝望、痛苦挣扎升华到希望得救的激情上,激起观众的种种联想。加上森严的色调,强烈的光影对比,更增强了这一悲剧事件的气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当时许多习惯于旧传统的美术家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作品。当然,不久就证明,这幅作品为法国浪漫主义美术冲破古典传统的束缚开辟了道路。

戈雅《1808年5月3日的屠杀》(西班牙)(油画,266×345厘米,1814年作,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重点: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油画,260×325厘米,183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德拉克洛瓦(1798年—1863年)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他的艺术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把绘画艺术从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他的创作是以人民争取自由的题材、对于人物情感的深入刻画、大胆的构图和绚烂的色彩为主要特征的。他的《自由引导人民》一画是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

德拉克洛瓦在这幅作品中,大胆地将寓意象征和真实的现实生活场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画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燃烧着战斗热情的象征自由的女性,她那强壮的手臂毫不费力地持着装有刺刀的步枪和法兰西共和国的三色旗。她虽然袒开胸部,但毫无温柔或淫荡之嫌。她那有力的双腿跨过街垒,冒着炮火,带领战士们前进。虽然这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但画家把她塑造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她身穿法国妇女的服装,只有她头上的那顶弗吉利亚帽(摹仿古罗马时期解放了的奴隶所戴的帽子,法国第一共和国时期曾以此作为自由的象征)和几乎是一种古典风格的人物造型,体现了她的寓意象征。她是法国人民争取自由精神的化身,正是她引导人民走向胜利。跟随她的人中有激昂的工人和市民等。她左侧的手拿双枪的少年,进一步突出了这次革命的广泛群众性。她右侧的面向画面中心比较突出的人物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绅士,他身穿流行的长礼服,头戴大礼帽,留着络腮胡子,手持滑膛枪。正是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控制了这次革命。这次革命的结果不过是以波旁宗族中比较开明的一派势力代替了反动的波旁王朝的统治。在画面下方的阴影里,受伤和即将死去的战士横卧在碎石中。一位战士目视着自由的化身。她既是他们的理想,又是他们战斗的动力。透过画面右侧的硝烟,人们可以看到远处巴黎圣母院的塔楼。争取自由的主题,强烈的激情,色与光相融合的对比,奔放有力的笔触,这一切就是这幅作品的主要成功之处。

吕德《马赛曲》(大理石,1270×600厘米,1833年—1836年作,巴黎大凯旋门)吕德(1784年—1855年)是19世纪上半期法国最著名的雕刻家。安放在巴黎大凯旋门上的浮雕《马赛曲》是他不朽的杰作。这一作品原名《1792年义勇军出征》。它表现1792年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国的战争中,马赛的一支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战斗的历史事件。当时这支义勇军是高唱着一支斗志昂扬的军歌雄赳赳地开赴巴黎的。巴黎的市民们称这首军歌为《马赛曲》,1795年这首歌被正式定为法国国歌。吕德的这一浮雕也简称为《马赛曲》。这是一件结构严谨统一、人物情绪激昂奔放、运动感急速有力、极富艺术感染力的高浮雕。整个浮雕分为两层:上层是右手执剑、左手振臂高呼象征法兰西和民主自由的女神,下层的各种人物与上面的自由女神相呼应,并且突出男女老少万众一心,奋起保卫祖国的主题思想。它充分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昂扬的斗争精神。它与德拉克洛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总结: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分别有什么重要特征?

四、拓展:

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全面了解这一时期自己喜欢的画家或音乐家

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教学目的

①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②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了解并掌握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能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难点,主要在于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现实主义美术与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区别。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分别有什么重要特征?为什么会出现现实主义? 新课:

请一同学说说现实主义出现的社会背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并得到了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端也随之日益显露和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积极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并未得到实现。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用冷静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现实。与此同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唯物主义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开始用比较客观的眼光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对浪漫主义一味强调主观情感和主观理想的抒发,忽视以致脱离社会现实的创作思想表示不满,从而逐渐转向现实主义。

1、“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

A、库尔贝《画室》

(油画,361×598厘米,1855年作,巴黎卢浮宫藏)这是库尔贝的一幅重要代表作。它的题目原来是:《现实的寓意,在某个方面决定了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画室的内部》,因这句子太长,人们简称它为《画室》。从画面上看,它确实描写了一个巨大的画室,库尔贝就坐在画布前正在给他的油画添上最后几笔。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画室中,竟能容纳下如此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画室,更不用说去欣赏库尔贝正在画的风景画。很显然,这种场面又是非现实的。一直强调“只能画亲眼所见的东西”的库尔贝,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非现实的作品呢?事实上,正如原标题中的“现实的寓意”所提醒我们的,库尔贝在这幅作品里是想表现整个社会。因为“社会”不像风景或静物那样看得清,摸得着,所以他采用寓意的手法来表现。那群面朝着库尔贝、聚集在画面左侧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现状;在画的另一边,则是能理解和支持库尔贝的人。B、鉴赏《奥南的葬礼》、《打石工》

(油画,约213×312厘米,1849年作,原藏于德累斯顿绘画陈列馆,现已毁)

此画是根据库尔贝亲眼所见的真实情景,并请其中的人物到他画室里当模特儿画成的。正当官方艺术极力追求所谓崇高的题材、华丽的场景而内容空虚的艺术创作时,库尔贝却用巨大的画幅描绘像采石工人这样的平民的极其普通的劳动生活,明确地体现了库尔贝的民主思想和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正由于这样,库尔贝以坚实的手法画出了采石工人雕刻般的立体感。画面上的岩石、卵石、铜锅等物体给人以可以触摸的真实感。与真人一般大的人物形象则给人以庄严雄伟的感觉。

2、“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画家们”

米勒——法国以画农民题材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生在一个自耕农家庭,自幼参加田间劳动。18岁开始学画。23岁赴巴黎深造,师从学院派画家德拉罗什。因他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学院派的宗旨不相适应,不久便离开德拉罗什的画室。为养家糊口,不得画些当时社会需要的肖像等作品。1846年—1847年他先后认识了专画农村风景的法国巴比松画派的画家特鲁容、卢梭等人,向往农村生活。1849年起,他带领妻儿到巴比松村定居,从此跟繁华的都市生活绝缘,直到在巴比松村逝世。由于他出身农民,后来又长期生活在农村,并且亲自参加劳动,所以,他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和描绘农民的,而是带着深厚的情感和切身体验真实地反映农民的劳动和生活。就反映农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来讲,美术史上的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他相比。在艺术风格上,米勒的作品也很有特点,那就是形象朴实,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米勒一生的代表作很多,著名的如《拾穗》、《晚钟》、《小鸟的哺食》等,都是在巴比松村完成的。《拾穗》让你联想到什么?

通过刻画三个贫困的农妇到农场主的麦田里拾收割后剩落下来的麦穗这一情节,歌颂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崇高。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我国唐诗中的名句:“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他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无怪乎这幅作品一展出,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3、“以罗丹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雕塑”

奥古斯特&S226;罗丹(1840年—1917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塑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雕塑作品,如《青铜时代》、《思》、《地狱之门》、《思想者》、《美丽的欧米哀尔》(旧译“老妓女”)、《加莱义民》、《巴尔扎克像》等。他的作品的主要特点:一是非常高的艺术技巧,特别是刻画人物心理的技巧;二是对人体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娴熟的表现能力;三是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革新的精神。因此,他和古希腊的著名雕刻家菲地亚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被誉为世界雕塑史上三位雕塑大师。他们的作品标志着不同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高峰。

雕塑《加莱义民》描述的是什么事件,你从作品中感受到什么?,这是1884年罗丹应法国加莱市政府的委托,为纪念在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中加莱城被英军围困,为了避免被英军屠城,六位加莱市民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以拯救全城人的生命的历史事件而创作的纪念碑雕刻。罗丹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个真实而又崇高的历史事件,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纪念碑雕刻常用的象征手法,选择了一个如实地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场面,即六位加莱市民根据当时英军提出的苛刻条件,光头、赤脚,以绳子锁颈,并带上加莱城门的钥匙,走出城去任凭英军处死。罗丹在创作中,紧紧抓住这六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牺牲前的复杂的心理状态,作了深入的刻画。

4、现实主义风景画:康斯太布尔《干草车》1821年在法国巴黎沙龙展出时,许多法国画家为之倾倒。这是一幅地地道道的英国农村风景画。画面的前景是一条小溪,一辆拉着干草的大车正涉水行进。大车的前方是为阳光所照射着的树丛和茅屋,它们构成了这幅画的中景;远景则是笼罩在阳光下的一条茂密的林带和广阔的田野。明亮的蓝天飘着银白色的云朵。一切显得是那么真实、宁静、和谐、优美而又充满生气,就连大车涉水而过时,惊动了小狗的狂吠声,我们似乎也能听到。画中对空气的表现和绿树上的光泽感,则尤其使人感到钦佩。柯罗《茂特芳丹的回忆》

(油画,65×89厘米,1864年作,巴黎卢浮宫藏)他的风景画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就是:真实亲切而又富有诗意,微妙而又含蓄,色彩比较柔和,善于运用透明的银灰色调子,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茂特芳丹的回忆》一画,是柯罗风景画的代表作之一。茂特芳丹是巴黎以北桑利斯镇附近一个风景优美的花园,柯罗曾经在那里写生。那里的风景之美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回忆。这种回忆促使他创作了这一风景画。它描写茂特芳丹花园晨雾初散、清风和煦的早晨的优美景色。整个画面意境清幽,生意盎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是柯罗最精致的田园画之一。这种来自画家对大自然的切身感受,既真实,又比实际的更美。它是一幅理想的风景画,也是画家终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的写照。

卢梭《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

卢梭(1812年—1867年)是19世纪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一画派的画家因聚集在巴黎近郊枫丹白露森林边缘的巴比松村,专门从事农村风景画创作而得名。他们的风景画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描写客观景物。卢梭是最早在巴比松村定居的画家,他坚持室外写生,几乎以毕生的精力描绘枫丹白露森林的景色。这幅《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整个画面层次分明,具有很深的空间感,通过参天巨树的空隙,人们可以想象出森林背后深远的世界。中间一片广大的平原,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之中,使人感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从而感到明天将会更美好。只有对大自然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才会对枫丹白露的黄昏,唱出如此美好的赞歌。

5、“相关链接”,介绍同时期的其他重要的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6、组织学生讨论,作一个探究性学习专栏,介绍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对我国的影响。总结:现实主义画派特征:歌颂淳朴的劳动者,揭示社会的本质与矛盾 拓展:请同学在课后搜寻有关现实主义画派的其他代表及其作品,进一步了解现实主义绘画的思想及艺术风格。

第七课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学会如何来欣赏现代绘画。教学重点:

l、色彩和光学的关系。

2、莫奈、凡高 教学难点:如何用心来欣赏绘画。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我们以前讲过的现实主义艺术的风格特点?

二、新课讲授课题——印象主义绘画

现在请预习过的同学来给介绍一下:什么是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由来?

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是由法国画家莫奈的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得来的。印象主义画家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

请学生介绍莫奈和他的作品《印象·日出》。

教师出示一张白纸,问:这是什么颜色?白色!打上红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打上蓝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的。

大家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在不同的光线下,物体会展现不同的颜色。请同学回忆,曾经学过的形容阳光色彩的词句。我们来看莫奈笔下的阳光的颜色。请看系列作品《卢昂大教堂》。辨别这三张画,大家可以讨论,它们分别是什么时间画的?黎明、中午、黄昏。

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者,除了莫奈还有谁?

看马奈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酒吧侍女》、《吹笛的男孩》。组织学生讨论,请同学简单的来总结马奈的艺术风格。

马奈:十分善于使用黑色的。使整个画面的色彩响亮醒目而又各得其所。现在我们来看这些画,你能否分辨出莫奈的和马奈的作品。

不同的颜色经过色点的组合,就形成了新的色彩,那刚才大家用的绘画的方法就是——点彩画法。看点彩大师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分析:新印象主义: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面艺术形象。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

引导讨论:大家认为这种绘画方法好吗?这种绘画风格把印象主义对光与色的追求推向了一个极端,还有一批画家在寻求另外的一种对光和色的表现方法——后印象主义。

学生介绍后印象主义: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后印象主义者不喜欢印象主义画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科学态度。他们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后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高更、塞尚、凡高。大家看看这是谁的画?很多同学非常熟悉凡高的作品,为什么?对,他的画曾经是世界的最高价。一说起凡高我们就想到向日葵,凡高在自己在一生中画过11幅《向日葵》,它体现了凡高的什么样的性格?凡高为什么要反复画向日葵?

通过课件了解:凡高于1888年2月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在那里他深深地为南方璀璨的阳光而激动。他在给埃米尔·伯纳的信中表达了他的狂喜,他说,那里的河是翠绿的,落日象熔金的炼炉,太阳是金黄色的,“在我眼里,此地的乡间,气氛宁静,色彩绚丽,……与人们在日本版画中见到的景象一模一样。他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金色向日葵。画中,那一朵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正如凡高自己所说“这是爱的最强光!”

《向日葵》表现出了画家什么样的情绪?对生命的热爱!

这张《麦田上的乌鸦》,有人说这幅画是凡高死亡的预言。请同学们放下一切杂念,用自己的心灵来读这张画。你能读到点什么。“画上的线条很生硬,失去了秩序,不但天地鸣动,所有的凄切、悲哀、绝望、都似乎从地平线的那一端飞扑过来……”

我们还是能从画中感受到一种无以名状的凄凉与痛苦。仿佛凡高因近于崩溃而扭曲的脸已融入画中,变成了翻滚的乌云,骚动的麦田,“仓皇逃离”的群鸦……

凡高自杀后,从他身上发现的信中写道“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这一切都无所谓”画家是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让看画的人通过画面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

那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怎样的画,会是好画。倾注了画家全部感情的作品才可以打动观众,能激起观众情感共鸣的作品就是好作品。以前不少同学都说过,读不懂现代的绘画,觉得画的莫名其妙,不好看。我在这儿要说,看现代的绘画作品不能仅仅看画家的绘画技巧、或画的像不像,而是先去简单了解一下画家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再去读作品。也许你就能读懂了。

三、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堂课,我们明白了喜欢那幅肖像的原因是因为画家用心灵在绘画,而我们欣赏现代绘画的方法就是用心灵去读画。

四、拓展:请为本课中你喜欢的画配上一段简单的文字,或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这张画的感受。

第八课 新的探索──现代绘画、雕塑和工业设计

教学目标

① 了解并感受外国现代绘画、现代雕塑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对于这些新变化、新特点,能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与分析。

② 对西方现代前卫艺术及其思潮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③ 对新兴的工业设计有一定的了解,并初步懂得一些评价工业产品设计的方法。内容结构 本课分成现代绘画、现代雕塑和工业设计三部分,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所选作品都是在美术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包括一些有影响的西方前卫艺术。但是,对于它们的价值和作用,则要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了解并能理解西方现代绘画、现代雕塑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并能对这些新变化和新特点,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分析,既不肯定一切,也不否定一切,从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课的难点,是面对纷繁复杂的西方现代艺术现象和艺术思潮,既要更新观念,又要坚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此外,对新兴的工业设计,一般都比较生疏,也是一个难点。为此,在本教材的教学参考书中专门介绍外国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

目标:使学生对二十世纪绘画的主要成就及主要画家、作品有所了解、认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现代派绘画作品的形式感及艺术成就。重点介绍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及表现主义艺术。

难点:现代派艺术较为复杂,历史的评价不一,学生的理解难度较大。准备:课件制作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介绍毕加索。(10)

二、展开:

1、立体主义介绍:(1)出示问题:毕加索的绘画艺术风格主要分成哪几个时期?立体主义绘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谈谈你对立体主义的看法?

① 毕加索: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马拉加,父亲是位美术教师,曾做过美术馆长。14岁的毕加索考入父亲任教的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高级班,16岁毕业时画的《探望病人》一画参加全国美展,具有相当写实的造型水平。以后又考取了马德里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但他更喜欢的是在美术馆和街头自由吸取艺术营养。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可以分为几个时期: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是:“玫瑰红时期”,第三时期是:“黑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九岁的毕加索来到巴黎,由于贫穷总生活在社会底层,这时他画了一些穷愁潦倒的友人题材的油画,画面充满着一层阴冷的蓝色调,这便是他的“蓝色时期”。1904年4月定居巴黎贫民区,过着自由浪漫的生活,这时画了许多流浪艺人生活题材的画,色调出现温暖的粉红色,这就是他的“玫瑰红时期”。尔后由于受到塞尚艺术的影响,在塞尚的基础上对绘画结构进行探讨研究,作品显示出几何化倾向,开始将形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重新予以组合,于1907年创造出划时代的作品《阿维尼翁少女》,从此他进入分析立体主义研究和创作时期。不久他又采用拼贴技巧创作,标志着他的分析立体主义的结束,逐渐走向“综合立体主义”。

32岁之后的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它们又使人想起塞尚。从此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躁,可亲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过。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自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1973年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九十一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② 立体主义: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1908年,布拉克在卡恩韦勒画廊展出作品,评论家沃塞列斯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评论说:“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都还原了……成为立方体”,这种画风因此得名。立体主义的主将是毕加索和布拉克。

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从不同的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这样做,显然不主要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

立体主义在反传统的口号下有浓厚的形式主义倾向。但它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又给现代工艺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等注重形式美的实用艺术领域以不小的推动作用。(2)播放影片片段《毕加索》(学生带着问题看影片)(9)(3)学生讨论回答。(6)(4)教师总结评价。(2)

2、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1)野兽主义:

1905年产生于法国的松散的美术社团。这个社团没有共同遵守的明确目标。没有发表过宣言和理论主张。野兽主义这个名称是偶然产生的。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一群青年美术家的作品参展,他们是马蒂斯、德兰、马尔凯、芒金、弗拉曼克、鲁奥等人。在他们的作品中间,有一件展品比较写实,风格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雕塑家多纳太罗的作品。批评家沃塞列斯在描述该展品时,用了“在一群野兽中间的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这样一句话,把马蒂斯等年轻画家的画比作野兽,故名。35岁的马蒂斯被这群风格并不相同的年轻画家拥戴为领袖。

野兽主义是西方20世纪前卫艺术运动中最早的一个派别。他们继续着后印象主义凡高、高更、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对西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吸收了东方和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在绘画中注意创造一种有别于西方古典绘画的疏、简的意境,有明显的写意倾向。有人把野兽派看作是广义的表现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野兽派不是一个艺术运动,只是马蒂斯等人艺术生涯中短暂的一个阶段,一个特别注意线和色彩表现力、不受任何程式束缚的阶段。马蒂斯后来回忆说:“对我来说,野兽时期是绘画工具的试验,我必须出一种富于表现力而意味深长的方式,将蓝、红、绿并列融汇。”

野兽主义作为社团存在的时间只有二三年。参加这一社团的艺术家后来朝着不同的目标,继续作新的探索。(2)表现主义:

20世纪初欧洲(主要在德国)的文艺运动和思潮,在美术中有鲜明的反映。德国《狂飙》杂志的编辑H.瓦尔登1911年首次使用表现主义来称呼柏林的前卫派作家,不久被广泛采用。实际上,美术中最早的表现主义社团从1905年即已出现。

表现主义是从后印象主义演变、发展而来,是对印象主义忠实地描绘现实的悖逆。同时,它和德国历史上的民族传统有内在的联系,它承继了中古以来德国艺术中重个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观表现的特点。在造型上追求强烈的对比、扭曲和变化的美。19世纪末,德国的一些哲学家、美学家的理论,曾经对表现主义运动起了推动作用。直接对表现主义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家蒙克。他的作品引起了一群年轻画家的极大兴趣。

第1个社团是桥社,1905年成立于德累斯顿。它的发起者和主要成员和基希纳、黑克尔、施密特·罗特卢夫、米勒、佩希施泰因。这群年轻人凭着乐观主义的热情和一种改革社会和艺术的信念,试图建立一个把生活和创作融合在一起的社团。他们提出到工人区体验工人的纯朴感情,对雇请的模特儿采取平等的态度;宣传艺术不只是具有自身的独立价值,而且还有为了人生、满足生存需要的目的;主张创作者与欣赏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桥社的画家们早期主要画风景和裸体,用写生直接抒发感情。桥社虽于1913年因内部意见不一而解体,但对德国表现主义运动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第 2个社团是青骑士社。组织者是从慕尼黑分离派中分裂出来的、来自俄国的康定斯基。他于1909年成立了慕尼黑新美术家协会,不久又脱离该会,以与马尔克共同主办的刊物《青骑士》为据点,团结一批激进的青年艺术家,参加的有马克、坎彭东克、明特尔、克利和著名作曲家勋伯格。在青骑士社举办的展览会上陈列作品的,还有桥社的成员和法国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的画家。1913年支持表现主义运动的瓦尔登狂飙画廊,仿效法国举办了第一次德国秋季沙龙,陈列了包括青骑士成员在内的欧洲各国新流派的作品,并在北欧各国巡回展览,影响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青骑士社中止了活动。但欧洲以至西方各国1910年以后的艺术变革,无不和它有一定的联系。青骑士社中最杰出的画家是康定斯基、克利和马尔克。康定斯基是抽象主义艺术的鼻祖,他在1911~1912年间推出最早的抽象绘画;瑞士画家克利采用半抽象的手法,创作了许多含有哲理性和富有稚拙趣味的作品;马尔克善于画马,试图把形的结构与色彩的微妙变化有机地结合于形象的塑造,以加强艺术表现力。他们都宣传非理性的、超脱现实生活的纯艺术。

德国表现主义美术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据点是柏林的《狂飙》杂志社和同名画廊。参加《狂飙》活动的,除基希纳外,还有奥地利的科柯施卡。他的画派,在形式上以富有强烈的动感、旋转的笔触和歪曲客体的变形著称;在内容上,以善于剖析对象的心理状态、性格和情绪而引人注意。

第3个社团是新客观社,出现于1923年。严格地说,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社团,而是一个展览会的名称。参预活动的艺术家受桥社和青骑士社的影响,提倡客观现实──主张描绘战争的后果和腐朽不堪的社会,对失去人性的现实和市民的庸俗气作猛烈的抨击。他们不要求极端地分解和歪曲客体,而要求细节的真实性。代表人物是格罗斯、迪克斯、贝克曼。新客观社是表现主义的最后阶段,也是它的左翼。

表现主义艺术家虽然试图不重复现实,不反映现实的表面,而力求反映现实的本质和精神,但由于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由于用人性的、人本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决定了他们不能深入到生活的内里和本质,除少数人外,他们只能用传神的笔,画出一幅幅体现抽象观念的形式感很强的图画。表现主义的绘画,尤其是版画作品,经鲁迅介绍,对30年代的中国新木刻运动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小结: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特征:既然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进入垄断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是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这样,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少数艺术家例外),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正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这些特征,使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的和审美的价值。因为它们正是西方现代社会和现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

现代主义美术比起以写实和模仿为基础的传统美术来,具有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现代主义多流派标榜自己是反传统的,实际上它可能完全抛弃传统。它竭力否定和排斥的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含有学院派特征的写实主义传统。在对待历史遗产方面,它们更重视对原始社会艺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美术、希腊古风时期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的研究。自印象主义之后,西方美术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绘画、工艺品的表现语言上,探索写意的表现手法。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的美术家们直接受益于非洲雕塑。同时,中东的伊斯兰教美术和大洋洲的艺术遗产,也是现代主义艺术家们研究的对象。上述人类历史上的美术遗产均为现代主义美术家们提供了有益的养料。

总的说来,20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创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类经典文化的作品,但远非所有流派和思潮的理论都是无可非议的,更不用说其中有些作品的思想倾向颇值得研究。对于现代主义美术不加分析地一味赞扬是不可取的,而视现代主义为洪水猛兽、拒之于门外,不让人们接触和了解更是愚蠢和可悲的。中国80年代以来艺术创造和理论的繁荣、活跃,除了社会、经济的推动这些主要因素之外,与包括西方现代主义在内的外国文艺提供的可用来参考、借鉴的丰富资料不无关系。

三、教学后记:

现代派艺术对于高中同学来说,较难理解。改变学生传统的观察方法,是欣赏现代派艺术的重点。这样才能理解现代派的画家们为什么这样画,才能真正了解现代派艺术。课堂中我采用介绍性影片和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等方式介绍了现代派艺术中的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等画派。看影片学生兴趣较高,也较认真;回答问题,看来不是很愿意,其实都很简单,但是,就是没人想回答,看来这是一个较为头疼的问题。高中美术和音乐都有这样的问题,感觉到了,但是却很难用较好的语言表达出来。一句话,两句话就完了,没有更多更深的东西。

第九课

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学的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引导学生综合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教学难点: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教法选择:比较法、讨论法

学法选择: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课前预习,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绘画工具。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欣赏现代建筑

欣赏、表现:看建筑、画建筑。

每个小组选一个建筑,用6-8分钟简单、概括地描绘,注意抓住主要特征。作品展示。

学生回答:质疑、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判断。

请同学阅读教材,各小组分别选出你们认为最喜欢的建筑。为什么喜欢它?(与众不同、有个性、造型很美)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教师简要总结。

二、进一步提问,深入思考:

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举例说明现代建筑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新结合?

请学生介绍悉尼歌剧院,为什么会选中这个方案(因为造型美),为什么会能实现这个方案(科技水平)。(简单介绍一下悉尼歌剧院一波三折的建筑过程)

教师总结、归纳。

三、思考与探究:

你认为我国有哪些美的建筑,谈谈它们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讨论。

引出北京鸟巢体育馆的设计,并把它与故宫进行比较。来讲述传统与现代的差别。结合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现代建筑的特点: A、重视功能,简化装饰;

B、重视空间,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C、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学生经过上述赏析活动,对现代建筑的特点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

四、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维。

五、课堂延伸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参观身边的现代建筑,就其形式和功能、价值写一篇小论文。

下载高中美术鉴赏教案(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美术鉴赏教案(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五篇

    中国美术鉴赏(9 课时) 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美术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2)认识美术欣赏的意义、作用及其学习方法。 2、情感目标: 激发、增强学生对......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案

    第一课 什么是美术作品 教学目标 理解审美观念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初步了解一些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人文精神 庄珊霞 发布时间: 2009-6-30 7:37:06[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程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本文立足高中美术课程的人文性,通过自......

    高中美术鉴赏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中的第一课时内容。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

    关于高中美术鉴赏模块、工艺美术及其教案(精选五篇)

    一、 关于高中美术鉴赏模块 传统的课堂结构是由“组织教学——检查知识——讲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组成的,在这五个环节中,没有一个不是教师在指导的......

    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试讲教案

    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试讲教案 试讲教案模板 (先敲门,敲门进去好要鞠躬,然后说声“评委老师上午好”(下午好),之后记得关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您们辛苦了!我的试讲号是X号。我讲......

    高中美术教案标志设计鉴赏

    高中美术教案标志设计鉴赏-教学教案 标志设计鉴赏-教学教案 [课型] 高中美术欣赏 [教材分析] 《标志设计赏析》是现代商业美术课中的重要内容,是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知识性与应用......

    高中美术教案标志设计鉴赏(推荐)

    高中美术教案标志设计鉴赏-教学教案 应广大关注何老师博客的博友们的要求,今天找了几篇浙江教师资格认定高中美术教案标志设计鉴赏-教学教案的说课稿,以飨读者! 标志设计鉴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