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诗歌三首教案(共5则)

时间:2019-05-12 21:2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古代诗歌三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古代诗歌三首教案》。

第一篇:4古代诗歌三首教案

《古代诗歌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宿建德江》

1、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读,注意读准确,读流畅。(重点)

3、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难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名诗意,悟诗情”的方法读懂诗。(重点)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受诗人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难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通过朗读,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重点)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灿烂辉煌的文化长廊中,诗词无疑是最为璀璨的一颗星。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古代诗歌三首》。

二、讲解诗和词的区别,让同学判断哪首为诗,哪首为词。

明确:句式整齐,讲究押韵为诗。词又称长短句,分为上下阕。按照篇幅的大小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三、介绍作者

找同学起来介绍三首诗歌的作者。

四、读诗词,读准字音,节奏。五、一读,解诗题

明确:《宿建德江》宿,住宿,过夜。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的一段江水。诗题点明了写作的主要内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题点明了诗人写诗的时间、地点和写诗的状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交代了这首词写作的时间“夜”和地点“黄沙道中”。六、二读,释诗义

出示自学提示:

1、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2、结合注释你理解了哪些词意?

3、还有哪些不明白的与同桌交流?

4、能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吗? 七、三读,悟诗情

让同学带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再读诗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宿建德江》描写的是建德江中烟雾朦胧的小洲边泊船上所见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以及对失意人生的无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骤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表现了西湖奇特的景色。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人描绘了一幅幽静、欢快的江南山村夏月夜图,充满乡土气息,表达了词人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八、四读,读出韵味,直至成诵

让学生齐读诗歌,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九、

第二篇:诗歌三首经典教案

诗歌三首经典教案

1.了解作者,背诵这4首诗歌。

2.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3.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亲怎样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黄河颂》《一条大河》。

二.作者简介:

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

2.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诗歌朗诵训练:

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

4.教师示范朗读。

四.布置作业:背诵第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作者介绍,进入本课。

二.齐诵《当我死时》。赏析这首诗。

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 祖国的情感。

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亲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

三.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

四.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

1.《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共分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3.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4.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

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

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

五.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2.完成《中华一题》课内部分。

第三、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作者简介。并解决生字词。

埋葬 头颅 瞭望 未餍 饕餮 鹧鸪

巅峰 澎湃 狂澜 劈成 屏障 哺育 荡涤

磅礴 简陋 铆牢 角逐 偌大 惬意 戛然

蓦地 矜持 踊上 清泠泠 荡漾 缠绵 艄公

揉出 摇曳 颤颤巍巍 步履 颠簸 潸然

浸淫 饱蘸

三.组织学生预习,布置预习思考:

1、文章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无必要?

有,为后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的怀念作铺垫。

2、文章中详细描绘了朗朗弹奏这首歌曲的时候得情形,以及给人带来的心灵感受,有什么作用?

要强调这首歌曲给人带来的巨大震撼,深化文章的主题,由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扩展成了对祖国的深情。

四、总结全文

五、小结该几课,比较其异同。

第三篇:诗歌三首

《那一年,我去了塔尔寺》

走进高原就像走进了天堂

雪山.湖泊.白云朵朵

牦牛.雄鹰.奔腾的黄河源水

圣洁的白.旷古的蓝

一座灵塔里袅袅香烟

这就是我心中的诗

无污染的源头.灵魂的栖息地

我固执的认为

高原的美就是信仰的美

尼玛堆.转经筒.千年不变的神灵

酥油灯下掩映着的经堂

红漆高墙.戒备森严的佛院

两个世界里也有诗

见与不见、我就在那里

那一年,我在塔尔寺中转经筒

眼睛里闪烁过虔诚的表情

菩提树上挂了一穗羊毛圈

祈福.求安.不为轮回不为超度

只为向我的高原袒露心迹

再写一组今天这样平静如水的诗

《让诗歌做我的信仰 》

这些年,我心年年去高原

肃穆的佛院.飘飞的经幡

鼎炉里的香烟游成云的模样

听佛号长鸣,明心见性

点一盏心灯拭去哀伤的泪水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一步一叩问,丈量心灵的旅程

往事劫难.只叹尘缘未央

灵魂停在高原迟迟不归

一颗启明星敲响了钟声

心沐浴莲花,诗落在禅院

掩心经半卷,让诗歌做我的信仰

《心如莲花开》

岁月划过年轮的指尖

剪一段旧时光回看红尘过往

那一年,菩提树下走回前世今生

佛曰: 你的命相里伤口未愈

今生,桃花含春一颗草木心

我饮尽人间甜蜜与苦痛

仍绕不过山水回不到彼岸

挥挥手,我就在对岸做减法

空山无人.谈一曲<云水禅心>

听禅曲悠扬,心中生出一朵莲

我不喜欢苦大仇深的人

敞开心窗让阳光流进身体

我的高原上花蕾正放

体内蕴藏着春天的担当

素心为念种善良.种慈悲

白莲一朵,心无形.万物生

第四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1

【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教法】

一、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⑴ 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⑵ 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⑶ 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⑷ 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⑸ 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⑹ 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

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

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⑴ 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⑵ 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4、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5、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6、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

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

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品味意趣──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⑴ 夜行山中忽逢阵雨,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⑵ 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⑶ 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飞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⑴ 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⑵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⑶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2

学习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

《观沧海》

导入新课: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探究问题:

1、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研讨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请你运用想象,绘制一幅《曹操观海图》,并体会其中表达诗人何种情感?

《次北固山下》

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整体感知:

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钱塘湖春行》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西江月》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研读赏析:

1、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天净沙 秋思》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研读赏析:

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学生进行诗歌交流和朗读比赛;

2、教师范唱《满江红》,学生进行自由谱曲,演唱诗歌。

3、将本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课后记:

本文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生活储备来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积累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第五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设想】

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学时就已经接触了古诗这一题材,我们也都知道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那你们知道古诗的作用有多大吗?(讲述纪晓岚贺寿联的故事)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从纪晓岚贺寿联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诗联所产生的一种语言魅力,使我们所无法抗拒的。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进一步感受诗歌别致的美。(板书课题)

Ⅰ《观沧海》

一.简介曹操及其作品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

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着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作品风格

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情调为慷慨悲凉为特色

3.《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

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4.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听录音)

1.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碣()石澹()竦()峙()萧瑟()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2.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

石,以观/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与远大的政治抱负的性格特点。

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讲解: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

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 “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

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

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4..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5.“诗言志”《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

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三.本首诗小结

作者曹操是通过诗来向我们展示自己的雄心壮志,那是不是诗歌都只是表达志向呢?(生答:不是)对了,下面我将要学到的这首诗不管是在主题还是语言方面都会给我们不一样的体会。(板书诗题)

Ⅱ《次北固山下》

一.简介王湾

1.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2.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

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3.听录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在,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

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

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

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

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5.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些字用得妙?

“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妙。“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涵的普遍含义是什么?

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7.尾联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采用了什么写法?

尾联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乡之情。运用典故,作者见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想借“雁足传书”来慰藉家人,使得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课堂小结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短短几行,可以明志;寥寥几字,亦可抒情,同样是诗,却各有意境。既然诗歌有这么优美的语言,那我们又何必吝啬我们朗读。请同学们大声的诵读吧。

第二课时

课时导入

上一节课,我领略了曹操的雄心壮志,也感受过了王湾那细腻的思乡之情,那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我们旅程的脚步,去看看白居易笔下的春天,去看看马致远眼里的暮秋。

Ⅲ《钱塘湖春行》

一.作者简介及解题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2..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3..《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字:啄(zhuó)没(mò)马蹄白沙提(tī)

节奏划分:

七言诗句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三.整体感知诗文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

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水面初平云脚低

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 下垂义。

颔联:

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之感。

颈联: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尾联: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诗人的游踪: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注意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4.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5.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四.导入下首诗歌

作者白居易笔下的春天充满了灵动的之感,表现出了盎然的春意,令人心中满是愉悦之意。可是有个人,他却把自己眼里的秋天写得如此的苍凉和孤寂,他是·····(马致远)。Ⅳ.《天净沙·秋思》

一.简介作者和解题

1.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着名散曲家。一生着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2.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

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二.朗读诗文,整体感知诗文

1.全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哪些?

2.“古藤老树昏鸦”描绘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小桥流水人家”有展现了衣服什么样的画面?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小令结尾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5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着的特点?

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阵阵冷飕飕的西风,落叶纷飞;古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

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三. 课堂小结: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下载4古代诗歌三首教案(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4古代诗歌三首教案(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构建诗歌鉴赏的知识网络。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重难点: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即表现手......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15.《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一、 记住“标本” (一)熟记古代诗歌常见意象 1 自然类意象 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 思乡的代名词  流水 —— 人生苦短、命运......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NO:710305-1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学习总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有感情......

    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最终定稿]

    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感知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教学目的: 1、 了解作家作品; 2、 学习文言字词句; 3、 理解是个内容; 4、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5、 欣赏名句; 6、记忆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是个内容及体......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 人物形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2、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