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总纲(高三必修教案设计)(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21:2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总纲(高三必修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总纲(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第一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总纲(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王一毛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一、单元解读

(一)关于前言:教材在卷首编写了《致同学们》。这不仅仅是写给同学们看的,也是教师要潜心咀嚼的。个中精要地交代了选修课的教学任务,以及每册选修课的三维训练要求。学通了它,教师才能“心明眼亮”,胸有成竹,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以学定教”。而教材中的“前言”部分,更应该看成是教师执教本册书的“教学目标”。在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教与学的重点都被一一廓清:这本教材,从高中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探究诗歌的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声韵三方面入手;对于散文,从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三方面入手,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跟两种文体本质有关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在具体步骤的安排上,是从学习过程着眼。具体来说就是:

(二)单元内容设计:每章的第一项是“欣赏指导”(短文),就这一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主要起总领作用。第二项是“赏析示例”(诗作),诗歌和散文各举一篇为例,从该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分析,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同学们参考借鉴。第三项“自主赏析”(诗文作品),是围绕这一章的学习内容,提供阅读欣赏的作品;自主赏析作品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帮助同学们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有的作品在“探究/讨论”题目之后,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这些都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赏析活动的具体凭借。第四项“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同学们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供课外阅读之用,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

(三)每一单元的教与学:综上所述,就每一个单元而言,教材编写者已经把教与学的“纲”、“点”、“面”、“线”交代得清清楚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纲”,知道每个单元应该学习什么;抓好“点”,重点解剖经典篇目,以求得变教为导、以点带面之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铺好“面”,在重点理解“点”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而不必再篇篇必帮扶,步步不松手;理清“线”,当学生学完一“部”后,附有“概述”,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时代作品的解读感悟,在文学史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于这条“史线”,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即可。

(四)单元设置及课时安排:诗歌部分:14课时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示例:2课时 自主赏析:3课时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示例:2课时 自主赏析:3课时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 赏析示例:1课时 自主赏析:3课时 说明:“推荐作品”部分也要教师适当的指导,仅仅要求学生读读背背是不够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语文学习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甚至是举十反一。

第二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设计

1.探究 诗歌的情感。

2.探究诗歌的诗眼。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情感。

抓住 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的词语探究两手诗歌的情感。

探究诗歌的情感注意从三个方面入手: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诗歌的情感一般有一下几种:

忧国伤时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者如杜甫《兵车行》。

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前者如一些边塞诗词,如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后者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亦是。

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 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D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前者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人生志向

由儒及道,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

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前者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王昌龄《从军行》 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 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是。

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前者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后者如唐代裴迪《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 陵人,暂游桃源里。” 诗人送友人归隐山 林,劝慰友人安于隐居,不要暂时停留,也抒发出自己厌恶尘世的心情。

人生 感受

A.伤春悲秋之情。多见于一些宋词之中,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时序转换,今年不是去年,去年不再,人事不同,能无惆怅!

B.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再如《乐府诗集》中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可不秉烛游”之句,再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亦是。

C.世事多变,沧海桑田。如宋代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其中的愁便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世事沧桑。

D.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思乡怀人

A.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B.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C.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D.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5.长亭送别

A.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B.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这两首诗中的表达情感关键词语分别为“愁”和“忧思”,具体的情感结合诗人的经历进行分析。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诗眼。

找到两首诗的诗眼,结合诗歌作简要的分析。

所谓“诗眼”就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是全诗的情感的所在,或是全诗结构上的关键,答题时找到这个词语,然后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拟行路难》的诗眼是“愁”,全诗围绕“愁”字展 开,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咏怀诗 八十二 首》的诗眼是“忧思”,全诗围绕忧思展开,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

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 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全诗。

【答案】在一个秋天的深夜,天边缺月,暗淡无光。旅舍的床边,一盏油灯,半明半暗。自己身体有病,最容易感到风露侵人,气候转变的早;“归梦不知山水长”,是虚写,在梦境中回到家乡,就不觉得山高水长。因为感到岁时已晚而慷慨悲歌;下句接“山水长”,从梦境回到现实,看到天地的景色,是一片苍茫凄凉。蝉声聒噪,使得旅途中的人心烦意乱,鸣蝉所停的梧桐,已是树叶半黄了。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

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解析】

试题分析:“乱”是全诗的关键,分析 都哪些地方体现“乱”即可。

第三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

一、研究主题: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

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跳跃性的诗歌,需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神游冥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正如苏联作家别林斯基所说:“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的确,想象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使情节更完整,形象更丰满。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觉学习,让学生身、心一同参与到古诗词的鉴赏来,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如耳闻,如目睹,身临其境,从而品味到诗词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这不仅使学生把握一首诗的主旨,也能使他们举一反三,培养他们自学古诗的能力。

二、研究重点:如何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

三、研究难点: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预设课时:3课时

五、设计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课

教学内容:

1、举例明确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2、借助回顾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块古典诗歌的诗境,感受联想和想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3、借助回顾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块古典诗歌的诗境,明确联想想象的基本方法。

参考资料

(一):想象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1、以字解诗。

古人对诗词的用字极为讲究,往往要反复推敲后完成,所以古诗词的语言大多十分精练,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去体会诗词的妙处。李白的诗《夜宿山寺》中有一关键的字“摘”。提问:“人能摘到天上的星辰吗?”于是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全诗就能明白:那是因为人站得高,即山寺之高。山寺真有如此高吗?显然不会,由此学生自然能理解诗人那夸张的笔调。再如《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的后两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全诗的难点,也是理解作者感情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想象,一步一步逼进主旨,化难为易。提问:(1)五月份中哪些花会开放?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凋谢的?谁都知道,梅花谢落时间应在冬末春初,而不是“五月”;(2)梅花在五月凋谢这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3)为何会出现此种反常现状?联系《窦娥冤》的内容,这种现象是有悖常理的,诗人以此种反常现象来说明自己遭受奇冤。至此,诗人的那种愤懑之情就不难理解了。

2、以画解诗。

心理学家曾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学习配有插图的课文与不配有插图的课文相比。学生要多获25%的信息④。教材中的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如能合理加以利用,引导学生由此展开理想,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古诗词。如于谦的《石灰吟》,学生从字面上仅仅了解到石灰的高贵品质,但这并非诗人的意在,它还有更深的意隐藏在诗面的背后,这时就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画面上主要画的是谁?旁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两者有何联系?”学生通过想象就能明白:诗人于谦看到在烈火中锻烧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也就不难体会到此诗中诗人以石灰自喻,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利用插图,学生全面把握了诗的主旨,难怪有的老师说:“插图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以画解诗的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诗词大意后,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用水彩或水粉画一幅图,即利用自制的插图来加深他们对古诗词的更深的理解,同时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如杨万里的《小池》,细流、树荫、小荷、蜻蜓几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学生饶有趣味地对它进行创作,这本身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同时在美丽的风光中不难体会到诗人的热爱之情。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轻松把握了主旨,提高了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阅读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与诗歌一起伴随。

3、以导解诗。

它是指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先介绍与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赏析诗歌时联系背景展开想象,最后理解诗意,把握诗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浪漫手法,虚拟了一个美妙的仙境,学生通过教师关于诗人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的介绍展开对比想象,就能清楚地明白其用意,即它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试想,如果没有背景的介绍,学生就不能展开想象,只从字面上理解诗歌就很难把握主旨了。

4、以诗解诗。

不同时期的诗人,虽然有不同感情,但总有不变的东西。在教学古诗词时如果能把学过的诗与新诗对比讲解,让学生在对比中展开想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他的另一首诗《春望》,在对比中启发学生想象两首诗中诗人的不同形象。在想象中学生不难体会到诗人在经历了彻骨的悲痛后,意外听到喜讯时的那种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喜极而泣的感情。由看到国家衰败的悲到听到收复河山的喜,学生想象出诗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

5、以读解诗。

这里的读决不是那种漫无目的,有口无心的瞎读,它含有反复诵读,潜心涵咏的意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慢慢地读,细细地吟诵。如此反反复复,次数多了就自然能引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头脑中的意象不断丰富,从而悟出诗意。李白的《静夜思》明白如话,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教师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去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教师任何自谓精妙的讲解都是多余的。

除此之处,教师还可以以写解诗(让学生运用想象扩写诗歌,进而把握诗歌内容),以演解诗(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表演来领悟诗歌主旨)等。

参考资料

(二):

一、看题目,猜内容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看着课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大胆推测诗歌内容。例如学习《天上的街市》,教师板书课题后,要求学生结合平时所见街市景象,联系有关神话、传说,想象天上的街市会是怎样的景象?有学生想象到:天的街道是用水晶铺成的,晶莹剔透,诗仙李白手执酒杯,口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天街散步。学《观沧海》,则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象海上的壮阔景象。这样,新课伊始,便引导学生煽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为新旧知识搭起了桥梁,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画面再现法

詩歌具有形象性,解读詩歌就须依据诗句特定的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再造想象,从而在脑海再现詩歌的意象。在教《渔歌子》、《江南春》一类画面性强的写景作品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求他们在大脑荧光屏上再现有关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试用语言表述出来,有时还要求他们为诗配画,将语言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这样,学生在联想想象过程中,渐渐进入了诗歌描绘的境界中,既初步理解了诗句,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发展了特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添枝加叶法

精炼含蓄、跳跃性强是詩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诗人只能提出几个要点,其余部分要靠读者自己去想象、配合、组织”(吴世祖语)。基于此,在叙事诗的教学中,有意设计练习,要求学生为情节添加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具体、更完整。如在《石壕吏》的教学法中,引导学生想象石壕吏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想象妇人的衣着、动作、表情、语言,设想他们对话时的场景。这样,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也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

四、改写、续写、尝试写诗法

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抒情诗改写为抒情散文,叙事诗改写为故事或剧本。笔者曾让学生将《送元二使安西》、《塘湖春行》改写为抒情散文,将《卖碳翁》《木兰辞》改为故事,将《石壕吏》改为剧本,或以《碳被抢后》、《石壕吏续》为题续写记叙文,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写诗。如常栋同学以《平行线》为题,写道:命运/开了个不小的玩笑/让我们有缘相识/却无缘相交/只能/遥遥的注目/把思念与祝福/给白鸽/传告/语言虽稚嫩了点儿,但毕竟有点诗的味道/不乏诗的灵光。

五、假设情境法

教完一首诗歌后,往往设计,假如你是诗人,处在当时情境中,会怎么想,怎么做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比如,学完《卖碳翁》,要求学生设想:假如你是白居易,目睹了卖碳老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种开放式的思考题,既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詩歌主旨,又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力,激活其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在指导朗读中,我借鉴 宁鸿彬 老师的做法,要求学生口中念, 耳朵听,眼睛看,脑子里面想画面,不但训练了联想想象力,而且有效的提高了记忆效率,培养了语感。有时还为诗歌配上音乐,在配乐朗诵中使诗歌形象与音乐形象相互补充,进一步丰富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记忆的效果。

参考资料

(三)一、渲染意境,古诗换新颜

古诗词的美在于凝练和模糊。其优美的意境往往只有通过读者的想象才会领略,若用白话直解诗意则会荡然无存。因此,对于写景状物类的古诗,让学生在通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想象来描绘渲染出诗句的意境,是融理解、想象、表达和创造于一体的最佳方法。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中的“残阳”每个语 文 老师都会解释为“落日余晖”而学生合理想象夕阳映照下江面的秀丽景色,以《秀丽的江景》、《江面残照》或《暮江夕照》为题,加以想象把诗景诗境描绘下来,比按句子翻译《暮江吟》来得更有意思吧!

二、联想补白,妙笔绘彩章

叶圣陶 先生曾说:“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挖掘诗句存在的联系,启迪学生展开联想,补其空白,究其意渊,以扩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丰富的想象能力又为提高写作水平提供了契机。如《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很优美的诗境,也留有许多的艺术空白,给人以回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补充诗中的“空白”。描绘草长莺飞柳醉春烟的春景,充实古诗中的春景自不待言。而那“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情景,若能联想补白,该是何等景致啊!如儿童散学早归的欢喜劲儿,步履轻快,可能在回家的路上就三五成群地讨论起了回家后的安排,语言和动作就成了此时作文的联想补白点;回到家急急地拿出纸鸢赶到草地,想象儿童放纸鸢时的神情和动作吧:有的踮着脚尖,高举纸鸢,迎着风,等待着放飞的一刻,他们的神情认真又欢悦;有的孩子拿着线轴,一手随着风向手捏棉线,做好了随时拉着纸鸢凭飞借力的准备;想象纸鸢“一行飞在青云端”,想象着“纸花如雪满天飞”,想象着“风筝吹落画檐西”,而此时的儿童又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仿佛置身其中,揣测着他们的心理,描绘出天真烂漫的情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个个儿童放风筝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使想象者成了画面中或事件中的旁观者,身临其境,真情实感,方能写出具有活力的作文。

用联想补白法对叙事性古诗进行想象作文,犹如把学生带到一棵冬天的树前,想象春天来

临时枝繁叶茂的情景,给古诗联想补白,就如同给冬天的树添上一条条绿枝、一片片嫩叶。

三、虚构再造,细摩写文章

再造,即重新建造、重新制作。再造法,即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抓住感受最深刻的一点或几点借题发挥,重新立意,谋篇布局,进行虚构的想象性作文。鲁迅在《怎么写》中曾言:创作即是他个人的造作,允许而且必然要有幻想与虚构,不能要求象“新闻记事”那样的“真实”。古诗的创作年代距离我们很遥远,可是诗中的情、景、事、物却是我们熟悉的。因此再造法既可以借古诗中的一点或几点内容进行借题发挥,也可抒发由古诗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心境”,既然是再造性的虚构的想象作文,那么我们可以极逞“创意之才”,发挥强烈的想象力,“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主观的思想感情、意志欲念,均可借助事物来畅想抒发,感受驰骋的想象所带来的行文的无拘无束,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训练学生虚构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简练的言辞构勒出了简单的情节,回旋着一种淡淡的惆怅。有位现代诗人抓住“去年”、“今日”、“人面”、“桃花”四个重要词语,再造《题都城南庄》,在诗歌中,诗人不仅以清朗的笔调描述了崔护进京赶考偶经农家的经过,又以流露着的浓郁的情感使现代版《题都城南庄》流淌出回肠荡气的感觉。诗人在诗末写着:“你是谁?谁家的女子?

为了谁?站在这春风中?

我在梦中一次次地喊醒,我在醒时一遍遍地追问,桃花依旧,笑春风。

而那花下的人呢?

我把寻人启事,写进诗里。后来广为流传,一千多年了,至今没有回音。”

我们读完一首古诗,留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也可能只是一种感慨,亦或是诗中的最打动人心的一个词语。虚构再造,就是抓住这一瞬间的感觉,“跟着感觉走,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而此时的思维却越来越灵活,甚至于豪放不羁,在感觉的引领下,浓墨重彩地描叙着古诗带给我们的梦般的情节。当然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却总是囿于见识浅薄,即使老师允许其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想象,其想象的结果总难离窠臼。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指导时,用经典性的优秀文章来拓宽学生的想象,补充学生想象角度上的空白,让他们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各种端地,写出灵巧新颖的想象性文章。

四、见证诗境,奇思出佳作

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习惯,诗人轶事学生虽然接触不多但比较感兴趣。他们读了《七步诗》也就知道了曹植七步成诗;读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就知道了曹操其人,对于杨修以“一人一口酥”参透曹操“盒”字的用意而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读了王冕的“谁家洗砚池边树,朵朵梅开淡墨痕”而与课文王冕学画联系了起来;读了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体会到了李白的豪放与洒脱,很自然地联想到流传民间的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等等;读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知道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课外链接更让我们知道了汪伦以“十里荷花,万家酒店”骗来深深敬仰的“诗仙”李白的趣事。

诗人的种种奇事趣事轶事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写作空间。我们可以坐上时光机器,穿越时空,回到某个朝代,扮演诗人或者诗中的人物,亲临古诗中的情节。比如,我们可以看着古诗,来到风烟弥漫的三国,化身曹植的友人,听他倾诉七步成诗后的愁肠。穿越时空,来到梦幻般的唐朝,让我们变成汪伦,亲自与李白泛舟小湖,吟诗会友;变成一位过路人,受到一豆昏黄灯光的指引,无意中在黑夜里投宿在李商隐家,看他写着“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我们可以回到清瘦的宋朝,成为岳飞麾下的将士,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岳将军驰骋沙场,感受金戈铁马的悲壮。阅读着古诗,我们可以尽情地挥洒想象的笔墨,就这样,我们可以写过春秋,写过三国,写过唐、宋、元、明、清,有多少诗人可以在我们的笔下重生?有多少诗人的小花絮可以在我们的笔下绽放?有多少历史事件可以在我们的笔下重演?而我们既在这样的想象中练笔,也在这样的练笔中既感受着诗人的喜笑言嗔、抑郁沉顿,又感受着历史激情的冲荡。

阅读古诗,充分利用古诗资源进行想象性作文,使读为写作所用,而写作又促进了对古诗的理解,使读写互为彰显。古诗如此,成语故事、精短文言文不也同样可以用渲染意境、联想补白、虚构再造、穿越时空四法进行想象性作文吗?

第四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

目标的设定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八个字既是诗歌欣赏的目标,也是诗歌形象鉴赏的方法之一,是考纲“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这一能力要求在课内的具体再现,也是必修课诗歌鉴赏的延续。它起到了课内外衔接的作用,起到了平时训练与高考规范答题的过渡的作用,所以对这一单元的诗歌既注重诵读欣赏的教学,也要注重欣赏方法的探究。2.

课堂的构建

选修课注重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所以,教师根据学生在必修课的所学实际进行分析整合,启发引导,授以探究的方法是制定单元课堂结构的前提。单元课堂结构可形成系列:师生共同探讨——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交流整合——学生拓展应用。每一课时:学生前半部分把握探究方法,后半部分,用此方法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的认识,完善诗歌意境鉴赏的思路方法,获得审美体验。3.

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

特有的意境美。但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如: ①针对意象较为丰富或典型的《春江花月夜》《扬州慢》《菩萨蛮》可采用抓典型意象分析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②对整篇优美、浑成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可采用整体把握再现情景的方法把握意境;③对诗中人物形象较为鲜明的《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可采用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

把握意象,探究方法,品味意境 【学时安排】

8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二学时 【活动内容】 单元介绍

学习《春江花月夜》《菩萨蛮》《扬州慢》 【活动过程】

一、单元介绍

学生了解“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内容及学习目标。

二、学习《春江花月夜》 1.诵读全诗

2.从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中师生共同寻找鉴赏突破口,探讨鉴赏思路和方法。

这首诗作者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越是复杂深邃的,越要找准切入点,可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

例如:可从春江、落花、明月这三个意象入手,分析意象的固定含义,把握诗的感情哲理,从而体会优美意境。

(1)

调动所学知识,联想与江花月有关的诗句,明确三个意象的常见含义。(2)

结合分析本诗中三个意象所在诗句,把握诗句含义,理解诗句感情和哲理。江:“但见长江送流水”——时间流逝——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明月1:“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明月常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明月2:“可怜楼上月徘徊”——思妇望月——相思 落花:“昨夜闲谈梦落花”——游子思乡惜春——相思

(3)整合三个意象的含义,全面把握诗的意境。

三、用以上方法学生探究讨论《扬州慢》(1)

阅读全文寻找典型意象: 荠麦青青 清角吹寒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分析意象含义

战乱 物是人非 黍黎之悲

(2)

学生组织表述本词的意境

四、用以上方法学生独立探究《菩萨蛮(其二)》

(1)

结合歌曲《江南》把握“江南”这个意象的含义(2)

学习本首词进一步把握“江南”的含义和作者的感情(3)

组织表述本词的意境(4)

互相交流 第三、四、五学时 【活动内容】

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师生共同探究欣赏方法 运用所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意境 【活动过程】

一、诵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读懂文意

二、想像联想,再现仙境

(1)重点阅读“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先之人兮列如麻”,结合所看有关仙境的电视剧拓展想像李白的梦中仙境,并用自己的的话表述出来。力求具体形象,真正置身诗境。(2)用贴切的词语综合仙境的特点(3)仙境与现实比较得出作者感情(4)组织表述本诗的意境

三、有感情诵读全诗

四、学生运用以上方法,自主鉴赏《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 第六课时

【活动内容】

学习《登岳阳楼》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欣赏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旅夜书怀》意境,巩固所学方法 【活动过程】

一、诵读全诗

二、学习《登岳阳楼》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欣赏方法(1)

抓关键诗句、关键词语分析景物特点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开阔壮丽(2)

抓神情动作表述人物形象 老病

涕泗流

(3)

由神情追根溯源挖掘人物感情 伤己悲国,忧国忧民

(4)

综合表述本诗的意境

三、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旅夜书怀》,鉴赏意境。第七、八学时 【活动内容】

学生交流整合,理清每一种诗歌欣赏思路方法 相关链接拓展阅读,学生灵活选择诗歌欣赏方法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选择适合与所教方法的学案练习或高考题,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训练

二、交流学习心得,质疑问难,查漏补缺,理清每一种诗歌欣赏思路方法,鼓励学生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其他方法。

三、学生自主选择一道训练题,自主选择鉴赏方法,鉴赏诗歌意境,形成文字,师生互评。附: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案 教学设想

4.目标的设定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是诗歌欣赏的目标,也是形象鉴赏的方法之一,是考点“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在课内的具体再现。另外,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所以目标定为“背诵;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诗的意境”。5.

课堂的构建

选修课侧重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所以,教师启发引导,授以探究的方法是课堂前半部分的内容,后半部分,学生用此方法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的认识,完善诗歌意境鉴赏的思路方法,获得审美体验。6.

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意象不够典型,不宜深究典型意义。意象不多,组合的画面变化不大,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体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将诗人描绘的画面再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是可以做到的。《登岳阳楼》《旅夜书怀》两首诗的精妙之处不在整个诗篇的精妙浑成,而在于颔联营造的意境之美,所以突出对这一联的涵咏品味,从此入手,联系全诗,缘景明情,感受意境,理解诗歌内涵。

教学目标

1.背诵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意境 教学重点

学习缘景明情的方法,探究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联想想象诗人形象 课时安排 1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明确目标

欣赏古典诗歌,品味优美意境,就要缘景明情。今天我们通过诵读《登岳阳楼》来学习一种缘景明情的方法。

二、诵读《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朗读全诗和注释,理解诗句,学生质疑、解疑

师:同学们大声读一遍全诗和注释,读懂诗句,有疑问请提出。学生读后 生:“凭轩”的含义 师:谁能帮他解答?

生:靠着窗子。或靠着栏杆。师:根据词义读出诗句的停顿。两名学生读。其他评价,有缺点再读、齐读

三、分析缘景明情的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我们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师:颔联具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或颔联描绘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

生:吴楚两地被洞庭湖水划分开来,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描绘了一幅浩瀚壮阔的自然景象。师:“坼”和“浮”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

生:坼,分裂,引申为划分、有力度。仿佛洞庭湖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洞庭湖包容了天地万物,比天地还广阔。

师鼓励学生读出颔联的气势(声高、速慢)。

师:诗人也是这是幅图的景,只占一隅,却是点睛之笔,关键之处,不容忽视,那么,这幅图里的诗人的外貌神情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根据最后两联想象诗人形象。指名一学生朗读颈联、尾联。生:孤、老病、涕泗

师:诗人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生:“戎马关山北”,忧国忧民。(对当时动荡时局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师:同学们根据板书提供的关键词,添加适当的词句,系统地组织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生:诗人描绘了一幅洞庭湖水划分开吴楚两地,天地日月都漂浮在湖水之上的浩瀚壮阔的图景,自己孤单无依、年老多病,却仍担忧战乱,抒发了忧国伤时的伟大胸襟。师:置身诗境,大声诵读,试着背诵。背诵。

学生总结缘景明情的方法:先找景物抓特征具体描绘自然图景,然后联想想象景中诗人形象,最后追根溯源就可以理解诗人感情。

三、运用这种缘景明情的方法阅读《旅夜书怀》,体会意境。师:同学们自由朗读《旅夜书怀》然后从颔联入手缘景明情。学生朗读后

一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课本或笔记上。星、平野

阔 月、大江

似沙鸥 名岂

官应

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 漂泊无依的凄苦

学生组织表述诗的意境:明星低垂、平野无际、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壮阔景象中,诗人呆江边孤舟上像一只天地间无所依存的沙鸥,渺小孤寂,抒发了漂泊无依的痛苦和罢官后理想不得实现的悲愤之情。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齐读

五、延伸读本,自我实践

师:杜甫的这些诗能用这种方法感悟意境,其他人的诗能否也可以?(探究)阅读《赋得暮雨送李曹》,锁定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缘景明情体会意境。学生朗读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学生分析:

能用。细雨分飞,打湿船帆、鸟翅,营造阴沉压抑的氛围,雨中岸边,诗人清泪沾襟,对朋友离别依依不舍,表达离别愁绪。师:这种方法适合写景抒情的诗。

六、布置作业

背诵《旅夜书怀》体会意境 朗读《倦夜》,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板书:

缘景明情的方法

描绘自然图景

星、平野

月、大江

人形象

似沙鸥

追溯诗人感情

名 官

岂 应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一、在熟读课文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通假及词类活用。

二、了解本单元作者散文的特点及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三、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培养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四、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因声求气,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气脉),认识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五、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的情感和阐述的道理。

【单元导读】

本单元所选文章,照顾到不同体裁和风格。

《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政论文,文章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利用对比推论,最后告诫北宋统治者不可重蹈六国破亡的覆辙。语言多用对偶、排比,感情愤郁,沉痛激切。

《伶官传序》是议论文,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通过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语言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气势旺盛。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是韩愈为悼念其侄写的一篇祭文。文章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喟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作者很重视语言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多利用排比句式和语气助词来强化悲痛之情。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记叙了作者苏轼与文与可之间的深情厚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创作理论,是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虽为悼文,语言却凝练生动,活泼幽默,乐中寓悲,凄恻动人。

本单元推荐作品《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杂叙所历所见,或痛心于刑狱黑暗腐败,或忧愤于家国破亡,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学法导引】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关系角度欣赏古代散文,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文气、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另外,要继续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并关注背景、了解作者,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及创作风格。

总之,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多读、多品味,注意不同作者、不同文体散文的风格特点及语言韵味,逐步培养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同时,还应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对文章内容的更深刻的理解。

【课时安排】 8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1.学习单元“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初步了解本单元散文特点,并进行本单元学法指导。

3.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六国论》文意,做《学案》“积累整合”

4.通过“赏析示例”,初步了解《六国论》文章脉络及主要思想内容。

【活动过程】

1.自主阅读单元“赏析指导”,谈谈对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特点的认识。

2.教师讲解本单元散文特点,提出单元教学目标,并进行学法指导。

3.教师指导预习“赏析示例”,作《六国论》一课的《学案》“积累整合”。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提要钩玄,梳理归纳,弄清《六国论》的论证结构。

2.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把握文章意脉、情感及写作特点。

3.通过探究讨论,认识苏洵观点的片面性。

【活动过程】

1.自主朗读课文,列出《六国论》的结构提纲。

2.齐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3.齐读第二、第三自然段,弄清二、三自然段是如何分别论证两个分论点的,这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4.指名朗读最后一段,归纳比较的内容,理解比较的意图。

5.重点朗读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体会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在增强文气、体现情感方面的作用。

6.探究讨论:六国破灭,真的弊在赂秦吗?如果你认为本文观点欠妥,对你今后读书有什么启发?

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作《学案》“积累整合”。

2.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性。

4.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活动过程】

见“教案示例”

第四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祭十二郎文》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抒发的骨肉之情和宦海人生的感慨。

3.品味本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语言。

【活动过程】

1.默读《祭十二郎文》,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归纳梳理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和一般的祭文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指名朗读课文,并从文中画出句子说明韩愈对侄儿的死为什么会这样悲痛欲绝? 4.重点朗读第五自然段,揣摩语气助词在表达感情上的重要作用。

第五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提要钩玄,归纳梳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贯穿本文其中的感情逻辑和思想逻辑,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3.通过诵读品味本文语言凝练生动、活泼幽默的特点。

【活动过程】

1.自由诵读,提要钩玄,梳理归纳,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朗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说说本文记叙了有关文与可的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个性?

3.朗读第一自然段,概括本文阐发了怎样的创作思想,并谈谈你对这些思想的理解。

4.巩固练习

⑴完成《学案》“学练平台”第5题。

⑵完成《学案》“拓展应用”

(三)第4题、第5题。

第六课时

【活动内容】

单元拓展巩固

【活动设计】

比较阅读《六国论》和《伶官传序》(或《祭十二郞文》和《祭妹文》),分析其异同,看看是不是比分别阅读有更多收获。把自己比较阅读的心得写下来。

回顾本单元课文,体会它们紧紧围绕中心取材、“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模仿其中一篇文章的写法,自己写一篇小论文或抒情性的文章互相交流展示。

第七、八课时

【活动内容】

单元小测

【活动设计】

作《学案》“单元检测”,教师讲解部分题目。

附:教案示例

《伶官传序》教学思路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赏析示例《六国论》,学习了提要钩玄,逐层梳理文章脉络的鉴赏方法,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继续认识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观点呢?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把课文中的观点句划出来,并试着翻译。

三、品读欣赏

欧阳修散文作品有很多,体裁也丰富多样,我们接触到的就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泷岗阡表》、《朋党论》等,可是据说欧阳修认为,《伶官传序》是他平生最得意之笔,文章好在哪里呢?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对本文的看法。

(一)问题导读:

1、《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呢?

明确:本文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2.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重点是强调人在主观上是否努力

小结:本文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很值得我们在作文中学习和借鉴。

3、文中哪几个词语最能表现庄宗忧劳?

受、藏、遣、告、请、盛、负、前驱、纳

欧阳修为什么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

明确:欧阳修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就是为了突出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个主题。

4、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论证观点的呢?

明确:使用正反对比举例的论证手法

(二)朗读品味

1.读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和“及仇雠已灭这两个句子”

注意感情和语气。

第一句赞叹,庄宗意气风发,应该读得激昂、振奋;第二句惋惜,庄宗败绩可叹,读得低沉、缓慢、哀伤。

2.将这些句子改为两两对偶的句子让学生评价

优点:使用对偶,朗朗上口;使用短句,干脆利落。

缺点:呆板,无变化。

在表达情感上平淡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句子的特点。

明确:(1)本文有陈述句,有感叹句,有反问;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2)第三自然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衰也!”

这是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壮哉,在赞叹中有轻蔑;衰也,在惋惜中有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和“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反诘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文章感情充沛,语言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3.同学们再齐读一遍体会。

4.回顾《醉翁亭记》中的句子:明确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行文流畅,“也”字的运用构成反复咏叹,却毫无拖沓之感。

(三)探究讨论

1.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本文的主人公却并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明确:本文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2.欧阳修为什么要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呢?

(四)拓展提高

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观点的个性评价。

(五)结语:

正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欧阳修在乱世中,在仕途多舛中,肝胆忠心昭日月,义正词婉劝君王。《伶官传序》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从庄宗的悲喜人生中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第五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天旋日转会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以地事秦,有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优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下载《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总纲(高三必修教案设计)(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总纲(高三必修教案设计)(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乌,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金谷园......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反思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反思 青海湟川中学第一分校张巍峨 在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备课中,我反复研读“课标”及“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测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2单元基础测试 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 满分;100分 一、注音。(2分×9=18分) 被十余创鹧鸪扁舟子...1.词是在时期产生,从中唐后流行起来的一种新诗歌体。词是的简称, 就是歌词的意思。 2.第一......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

    厦门市2012~2013学年(下)高二质量检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上。 监考教师注意:只须装订“答题卷”,本“试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5篇模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校本课程编写说明和课程标准 一、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整体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选修课教科书。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录

    新课程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录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蜀相/杜......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必备篇目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