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信息
课题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思想理论届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探究历史的热情也很高,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分组收集和观看能够反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面貌、深圳等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面貌的录像、图片等,直观形象地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提高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指导学生读《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笵围,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高瞻远瞩地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完全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与法制加强的表现。
本课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好年头、好兆头》。教师提问:此歌歌唱的是我国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什么时候?以什么事件为开端?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学习新课: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口述史料。教师简略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于是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教师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新闻资料片断,要求学生归纳会议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1、思想路线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前提)
2、政治路线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关健)
3、组织路线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保证)
教师展示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的有关图片,帮助学生感性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1、我国的改革首先从什么领域开始的?
2、哪个地方最先进行改革?
3、改革采取了怎样的形式?取得怎样的效果?由此导入第二子目。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请学生上台交流收集到的材料。教师提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解放前的“单干”有没有区别?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强调和让学生认识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土地公有制,并不是分田到户了,这与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相符合的。
教师用当今农村的巨大变化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意义:
1、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
2、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村经济好转,农民开始走上富裕。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教师提问:歌词中的“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由此导入第三子目。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1、对外开放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是从哪些城市开始的?
2、经济特区为什么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3、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教师归纳总结,展现未填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与学生共同填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以此使学生形象、生动的了解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课堂小结:略 教师点拨,提示。巩固练习:略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上课、导入新课、学习新课、课堂小结、学生质疑、交流、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复习提问、适时点拨、交流协作、点拨提高
阅读、思考、交流、探讨、小结
通过阅读、交流,使学生理解掌握本节内容,培养爱国意识。
板书设计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情况评价表
评 分 细 则
评 分
课前准备 10分
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在上课前摆好课本、练习本,并安静。10分
基本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在上课前摆好课本、练习本,并安静。
8分
基本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但未能做好上课的准备。6分
以上要求完成不好。
4分或以下
课堂表现 30分
认真听课,积极进行课堂学习活动。并有自已独立的见解。30分
基本上能认真听课,积极进行课堂学习活动。25分
能认真听课,并进行课堂学习活动。但有分神的现象。要教师约束。20分
在教师的约束学习活动不佳。15分或以下
作业完成 30分
按时保质保量独立完成,并有独特见解。
30分
按时保质保量独立完成。25分
基本能按时完成。20分
有不交作业或抄等的现象。15分或以下
实践活动 20分
独立完成教师安排的学生小论文、小制作等,并被教师评为优秀。20分
独立完成教师安排的学生小论文、小制作等,并被教师评为良好。18分
完成教师安排的学生小论文、小制作等,并被教师评为合格。15分
能达到以上要求。10分或以下
小组活动 10分 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有独立见解,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与同学合作愉快。所在小组活动被教师表扬。10分
积极参加小组活动,爱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与同学合作愉快。8分
能参加小组活动,与同学合作愉快。
6分
达不到以上要求。4分或以下
总评
80分以上评优,70-80评良,50-60评合格,50分以下评不合格。
总分:等级:
教学反思
上完《伟大的历史转折》这节课,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对历史的课改进行了一次实践,如何创设历史情境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本人有一点感想,总结有以下两点:
其一:充分的教学情境预设,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情境预设要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这节课我先以1977年一个故事,来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及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请大家帮忙看书解答。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刻的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多么的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对历史有了深深的认同感。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历史课堂由“死去”变得“活来”。
其二、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历史知识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和教师的脑海里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太多必需的“生成”需要我们去经营和促成。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甚至厌倦。所以我一直以故事作为这一课的主线,及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顺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你能想象一下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你有何感想?学生答完后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这个故事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父辈命运的缩影,也是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经历了黑暗,迎来了光明。希望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始终相信那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快就过去的。这样使学生会感到历史对自己很有用,在历史课上不仅是“热闹”,而且是历史背后的人生感悟。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有两点遗憾。首先:课堂的节奏显得过快、教师语速较快,给人造成了授课教师始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其次:课堂知识的前后联系并没有指导到位,如建国后法制建设的发展等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是要坚持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进行“活史”教育。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物,但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体现这一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甚至与其自身确实联系紧密,能够解决他们的疑惑,他们自然会觉得历史有趣又有用,进而喜欢历史,学好历史。比如在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假如由老师当一名记者,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老师设计提纲向全班同学调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
二是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第二篇:《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及反思
《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开发区第九中学
张世宝
《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部分
一、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思想理论届 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我共教四个班历史,每个班平均52人,男女生人数基本持平。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探究历史的能力相对较弱。
3、设计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正确评价毛泽东等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
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
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
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
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通过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培养客观冷静,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理性精神。
三、教学要点
(一)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难点:如何掀起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
四、过程和方法
1、以大家熟悉的音乐入手,采用诱导的方式导入新课。
2、对课文内容进行分述,再详细解释相关知识点。
3、利用图片资料和电教手段播放电影和新闻中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
1、“文化大革命”视频片段
2、视频资料“两个凡是”
3、视频资料《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书影
4、视频资料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讲话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图片、影响资料
6、视频歌曲《走进新时代》
7、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
8、视频歌曲《社会主义好》
五、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教师播放“文化大革命”**视频片段
2、【教师活动】: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亲自发动、被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政治运动。这场历时十年的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民主法制被践踏无遗,整个社会出现严重混乱的局面。1976年10月6日,以华国锋、叶剑英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之后,历史走到了三岔口,我们国家又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历史抉择。
3、【教师活动】让我们先听一首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奇般地崛起座座新城„„”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中的那位老人又是谁呢?他画了那个圈圈是现在的哪座城市?
4、【学生活动】:
学生听优美动听的歌曲,当老师提问时,学生齐答
5、【教师总结】:
这一切的变化,都应归功于那些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是他们果断地结束了这场长达十年的内乱,是他们领导了中国人民掀起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第二部分:学习新课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教师活动】:
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的这段时间,是党和政府全面进行拨乱反正的时期。这期间,中国经历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那么,这一转折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2、【教师活动】:
出示“两个凡是” 视频资料片段。
3、【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举生活事例和“文化大革命”事例,理解“两个凡是”的错误、实质和不合理性。
3、【教师活动】:大屏幕出示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书影,并简单介绍文章内容,由此引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学生用生活经验来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此场讨论帮助人们摆脱了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当时“两个凡是”依然束缚人们的思想,人们还没有从“文革” 的阴影中走出来。因此,不否定“两个凡是”,就不能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思想障碍。
经过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开始逐渐摆脱了“两个凡是”左倾思想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十一届三中全会
1、【教师活动】:
下面,大家先来看一段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
2、【学生活动】:学生专心致志地看。
3、【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分析、理解、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4、【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后,分析、理解、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回答
5、【教师活动】:
6、【学生活动】:通过讲解,学生逐渐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7、【教师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这次会议从上述关乎全局的三大路线上纠正了长期的“左”的错误,在共和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结束了过去,开拓出未来,成为共和国现代化起飞的划时代起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促成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3)拨乱反正的全面推进
1、【教师活动】:提出要求,指导阅读课文。
2、【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回答:
第一,从1979年开始,中央和地方平反和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第二,特别是,平反了刘少奇这一最大的冤案。第三,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地位。
3、【师生活动】播放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及意义。
4、【师生活动】播放《社会主义好》视频片段,学生深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5、【学生活动】:共同探讨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增强。第三部分:学生巩固本节内容,提出疑问。第四部分:师生共同回顾本节内容,进行小结。
第五部分:课堂练习:《新课堂同步活动与探究》64页1——9题。第六部分: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知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历史发生了伟大的转折。同学们大部分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而你们的父辈,他们则大部分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们的童年就是在“文革”期间度过的,你们和你们的父辈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经历。你们都是这两个时代的见证人。同学们回去以后,好好地跟家里人聊聊天,做一下访问调查,从吃、穿、住、行、受教育等各方面了解一下两个时代的差别,并做一定的思考,好好体会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请大家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一个星期后交。
教学反思部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这堂课而言,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有以下五点。
一、语言方面:我的这一节课力求语言简洁,说短句,便于学生理解,语调富于变化,逻辑性强,前后联系紧密,课堂节奏紧凑
二、设置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历史认识的过程。这些研究性学习问题从哪里生成呢?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第二,课外的历史材料。如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资料等;第三,社会生活。如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提出问题之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具体历史现象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来印证历史结论,甚至修正历史结论,从而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理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三,注重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学习历史不仅能够使人明智,还能够提高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判断力。司马光修纂《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由此可见,历史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鉴古知今。因此,历史教育应当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应仅仅是讲讲故事或说说笑话而已。我们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启迪民智,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让下一代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为更好的实现以上目标,历史教学过程要注重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即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让学生把握各个历史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此前提下,我们再尽可能地让学生知道历史的多样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四,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我适当运用视音频资料,并不是要有意加大历史信息量,而是让学生在把握课本的同时,身临其境感悟历史,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生出智慧的火花。同时我兼顾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如师生(1)(2)两度合作共同记忆本课重要知识点,开始教师主导,逐渐学生主体,教师声音由大到小,最后三分之二学生能够记忆,学生要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知识储备。
五、不足之处:其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直入,指令性语言多了些,过渡性语言偏少。
实践证明: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应该在自己全部历史教学活动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且要拥有自己独有的风格,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鲜活起来。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新课标,学习课改精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地去改进之,完善之。在此,我们真心地祝愿历史教学能真正发挥她应有的价值,历史教育亦将青春永驻。
第三篇:《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科目:历史 年级:八年级
课题: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正确评价毛泽东等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能力目标:
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
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通过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培养客观冷静,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理性精神。教学分析:
(一)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难点:如何掀起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教学方法
(一)分组讨论法
(二)历史比较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上一课学习了《文化大革命》,知道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亲自发动、被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政治运动。这场历时十年的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民主法制被践踏无遗,整个社会出现严重混乱的局面。1976年10月6日,以华国锋、叶剑英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之后,历史走到了三岔口,我们国家又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历史抉择。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并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预期效果】:对学生的积极回答给予赞许与肯定,并借此引入正题。注重教材的衔接,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并设置问题让学生认真思考。
【教师活动】:让我们先听一首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奇般地崛起座座新城……”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中的那位老人又是谁呢?他画了那个圈圈是现在的哪座城市? 【学生活动】:学生被优美动听的歌声所吸引,当老师提问时,学生齐答:那首歌叫《春天的故事》,那位老人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画的圈圈就是现在举世瞩目的深圳。
【预期效果】:用歌曲形式导入,让学生进行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明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国家、民族面临历史抉择的重要关头,为我们国家、民族所作的巨大贡献。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立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浪潮。
【教师总结】:这一切的变化,都应归功于那些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是他们果断地结束了这场长达十年的内乱,是他们领导了中国人民掀起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第二部分:学习新课
【教师活动】: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的这段时间,是党和政府全面进行拨乱反正的时期。这期间,中国经历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那么,这一转折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
【预期效果】: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材上。(1)两年的徘徊时期
【教师活动】: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四人帮”被打倒了,但并未立即将“历史转折”提上议事日程,而是延迟到1978年才起步。这两年,既是失去的两年,又是积累和酝酿的两年。这种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呢?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学生回答:一方面,“文革”结束后,人们迫切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地拨乱反正,开创美好的局面。另一方面,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仍坚持“左”的思想路线,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预期效果】: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师活动】: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但大家知道“两个凡是”的具体内容吗?这“两个凡是”的方针是正确的吗?大家分小组讨论,然后陈述理由。
【学生活动】:学生各小组经过热烈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回答。答案可能如下: A、“两个凡是” 指的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B、不对,毛泽东虽然是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但也不可能每一句话都对呀。C、不对,毛泽东要是都对的话,党和国家也不会遭受“文革”那样大的挫折了D、不对,我们不能把毛泽东的话当作金科玉律,因为他的某些决策、指示会因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过时的。
【预期效果】: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表扬。在分组讨论中,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意识。在这种开放、热烈的气氛中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
【教师活动】:华国锋主持中央工作之后修改了《国歌》的歌词,改后的《国歌》是:“前进/全中华民族的人民/伟大的领袖领导我们继续长征/万众一心奔向共产主义明天/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英勇的斗争/前进、前进、前进/我们千秋万代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前进、前进/进!”这就是坚持“两个凡是”的一个具体的表现。正是由于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路线,使得国家各项工作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既然“两个凡是”的方针是错误的,那当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华国锋)为什么要坚持这一错误?这主要是有人想利用毛泽东思想的权威性,来树立自己作为毛主席“忠实可靠” 的接班人的“合法地位”,搞新的个人崇拜,并借此维持“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既定方针”。由于当时“两个凡是”依然束缚人们的思想,人们还没有从“文革” 的阴影中走出来。因此,不否定“两个凡是”,就不能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思想障碍。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
【预期效果】:激发学生的思想,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让学生明白“两个凡是”方针的危害性及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进行思想解放运动的必要性。(2)思想解放运动
【教师活动】:为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邓小平等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老一辈革命家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产生了哪些具体的成果呢?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回答:A、首先起来旗帜鲜明地批评“两个凡是”方针的是邓小平,他提出要用准确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1977年5月24日,他在与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明确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 B、1978年5月10日,在胡耀邦的直接关注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中央党校的一份内部刊物上发表,后来,该文在《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全文转载。随即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C、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预期效果】: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经过。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最
后老师再进行归纳引导。
【教师总结】:经过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开始逐渐摆脱了“两个凡是”左倾思想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3)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活动】:下面,大家先来看一段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学生活动】:学生专心致志地看。
【预期效果】: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原始录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形成视听冲击,走近历史情境。
【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分别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后,作出了准确的回答。【教师活动】: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可以归纳成三点,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现在,大家想一想,议一议在该会前后党和国家在这三条路线上政策有何不同?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学生自由发言,回答总结如下:A、在思想路线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特别是“文革”时期,大搞个人崇拜,把毛泽东的只言片语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思想准绳,严重地违背了客观实际,以致出现了大炼钢铁运动、放卫星等荒唐的行为。而在该会以后,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在“文革”时期,坚持“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主张“打到一切,全面内战”、“造反有理”,一大批的开国元勋、文化学者等遭受打击、迫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对我国国情的正确分析,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在组织路线方面,“文革”时期,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坏,民主法制被严重践踏。当时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在不经过任何法律程序的情况下,被不明不白地迫害致死,由此可见一斑。还有,国家干部采取职务的终身制。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用人制度也开始走上正轨。邓小平以身作则,不搞领导干部终身制,1989年6月,中共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主席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90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接受邓小平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通过讲解,学生逐渐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预期效果】:讨论增强了课堂的气氛,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这次会议从上述关乎全局的三大路线上纠正了长期的“左”的错误,在共和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结束了过去,开拓出未来,成为共和国现代化起飞的划时代起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促成了“伟大的历史转折”。(4)拨乱反正的全面推进
【教师活动】:为了彻底地从“文革”和“两个凡是”的阴影中走出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全面推进拨乱反正工作就成为党和政府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那么,如何全面推进拨乱反正工作呢?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回答:第一,从1979年开始,中央和地方平反和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
第二,特别是,平反了刘少奇这一最大的冤案。第三,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地位。
【预期效果】:提问问题的方式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活动】:下面,我们尝试着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毛泽东。大家根据自己对毛泽东生平事迹的了解,实事求是地对他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地位作个评价。同学们,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一下,然后举手发言。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热烈地讨论,发言十分踊跃,学生均能从某个角度对毛泽东作出评价,有的说他好,有的说他不好,但都有失偏颇。
【预期效果】:这种讨论方式易活跃课堂气氛,但要注意把握课堂纪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因此,要对毛泽东进行简要的评述,引导学生对毛泽东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教师总结】:毛泽东自投身革命以来,一生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而奋斗。他是党的创始人之一,曾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组织领导湖南的工人运动。他虽然对发动“文化大革命”负有主要责任,犯了严重错误,但是毛泽东的错误始终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如果没有毛泽东,我们中国人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预期效果】:学生认真地倾听,感受这一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对历史英雄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第三部分: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知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历史发生了伟大的转折。同学们大部分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而你们的父辈,他们则大部分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们的童年就是在“文革”期间度过的,你们和你们的父辈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经历。你们都是这两个时代的见证人。同学们回去以后,好好地跟家里人聊聊天,做一下访问调查,从吃、穿、住、行、受教育等各方面了解一下两个时代的差别,并做一定的思考,好好体会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请大家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一个星期后
交。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并记下作业的内容。【预期效果】:调查改革开放以来身边的变化,采访长辈关于自己家庭的发展史。这样,可以训练、培养学生通过调查、采访,获取口述史料的实践活动能力,并让他们对自己获得的口述史料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过程。学生应地在教师的引导下改变自身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这堂课而言,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有以下三点。其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二,注重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其三,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首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条件。其次,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走近历史情境,进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地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
第四篇:《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
——禹州市火龙镇中心学校 王战稳
每上完一节课我都会,侧重从教学过程这个环节来思考, 使自己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自主参与的学习主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理论性强,又比较枯燥,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学习这节时,我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在课堂上尽力营造使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展示经典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走近历史情境,进行情感体验。
三、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每一课的实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图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等。
四、在教学中我充分的挖掘课程资源,使历史课堂变得 1 鲜活起来。在新课快要结束时,我用图表比较1978年和2012年中国经济的变化,让学生深刻体会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变化。
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体会改革开放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领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进一步领会课改精神,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更大的发展。
第五篇: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历史课程标准》同时指出,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同时,在国家的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伟大的民族得以复兴。
依据课程标准:这节课采取设疑—探疑—释疑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的方法,体现出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特点。同时利用丰富的史料,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学习和深刻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完整、准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教材分析】
本课的题目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是重要的分水岭,以此为标志,比较在此之前和之后的社会历史现象,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这个历史的转折,包括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从崇尚“个人崇拜”到弘扬民主法制的转变,等等。从历史的各个方面的比较中,是学生充分认识这一转折在中国现代史中的地位。这次会议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如同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转折一样,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重 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民主与法制加强的表现 【难 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的背景、内容、实质及意义;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表现及意义。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掌握会议的内容、理解会议的深远影响与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对本课的知识点和疑难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然后教师出示导学提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的分析历史和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的能力。
3、认识到“文化大革命”十年是建国以来我党犯的罪严重的“左”的错误,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作用,得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敢于认
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学情分析】
我在对学情进行分析中,考虑到面对的七年级的学生,正是由儿童向青少年的过渡时期,如何理解这个过渡期的真正内涵,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在这个过渡时期有所感悟,学会做人,也是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一个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中潜移默化渗透的内容之一。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经过调查得知学生们不愿被动学习,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欠周到和重表象等不足。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有初步的预习习惯,学生能在小组内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优良学习作风。同时发现学生思维积极性很高。这样在实际教学设计中我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是一篇能很好调动学生情感共鸣的教材,所以,我借助一定的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学会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和归纳总结法。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做笔记和课后及时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局限在课本,因而我鼓励学生扩大知识面,多阅读课外相关书籍。在课堂教学中要实行乐享教学模式,创设贴近历史史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多设计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乐中学。
【评价方案】
1.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即时性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动态的评价”方式,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及课堂的生成性给予即时性的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的点评,起到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教师的点评要做到及时、准确、到位。鼓励学生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重点突破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
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从而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3.小组合作中的开放性评价
教师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不仅可以组内交流,还可以进行组间交流;不仅可以交流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交流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体现全面性、尊重差异性、重视实践性.根据星级评价标准评选出优秀学习小组。【教学活动构想】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学生课前预习、准备的基础上,以生命化课堂模式实施教学。
第一篇章 伟大的转折
1、艰难的徘徊——“左倾”继续(认识到“文革”十年是建国以来我党犯的最严重的错误,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作用。)
2、徘徊中地较量——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了解关于真理讨论问题的背景、内容、实质和意义。)
3、历史的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掌握会议内容、理解会议的深远影响)
4、走进新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第二篇章 历史的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认识到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表现和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分钟)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大革命一课,通过学习我们得知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革十年是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十年,它拉大了我国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同发达国家的差距。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人民拍手称快,举国欢腾。然而接下来的中国该何去何从,伟大的中国人民在艰难曲折中探索新的出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转折,那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转折呢?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
二、讲授新课
第一篇章 伟大的转折
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绞尽脑汁人们的头脑中依然有很多疑惑和顾虑,他们有哪些顾虑呢?请看《北京街头的谈话》。
(一)、艰难地徘徊——“左倾”继续(三分钟)《北京街头的谈话》
旁白: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人们欢欣鼓舞。张三:听说了吗?“四人帮”被抓起来了!
李四:这些年,全国上下整天忙着闹革命,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国家都乱成什么样子了!
张三:希望彻底纠正文革中的错误,让我们能吃饱饭!
赵五:文革中,有很多人被打成反革命,整天被批斗游街。不知道能不能平反冤假错案。
李四:是啊!不过,我们现在的领袖认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都是正确的,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呢。
张三:“两个凡是”方针,使全国工作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已经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了。
赵五:我们不要乱说了。
根据材料回答:
问题(1)剧中的谈话发生在什么事件结束后? 问题(2)结合剧情你知道当时人们渴望什么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文化大革命” 给中国造成的恶劣影响,为学生学习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做好准备铺垫。
(二)、徘徊中地较量——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五分钟)
1、阅读课本38页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5):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目的、性质、意义。问题(6):否定“两个凡是”是否等于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设计意图】
这两个问题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明确否定“两个凡是”是否等于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归纳,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历史的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五分钟)过渡:邓小平评价文革的“功”
“我们根本否认‘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的政策。„„‘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我们的财富。”
历史的巨大灾难,必然要用历史的进步来给予补偿。
1、阅读课本38---39页完成
问题(7)阅读课本38---39页请说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一、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正式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三、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公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自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全会还指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科学和教育工作”。【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课本自主学习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观看视频和引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内容加深对会议内容的理解,体会会议精神。
几分钟的复习巩固,有助于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为探究十一届三中国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做好铺垫。
(四)、走进新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五分钟)
问题(8)阅读课文38--39页填充下表:走进新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路线教条主义实事求是政治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组织路线大搞阶级斗争和无情打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拨乱反正经济建设工作重心阶级斗争经济、政高度集中的经济政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治体制治体制制、民主集中制。对外政策自我封闭对外开放农业政策建立人民公社,没有真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领导核心和思想体系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 问题(9)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设计意图】
在比较中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剧变,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初试锋芒 巩固提升(三分钟)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文章尖锐地指出,“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解脱,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和绝大多数地方领导人都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主张“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1)材料一中所述“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展的?这场讨论使人们产生了怎样的认识?
材料二 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2)材料二中的“全会”是指哪次会议?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左”倾错误主要指的是什么运动?
(4)简要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 • • • • • • • • • 答案:(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十一届三中全会。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本题以材料的方式考察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解决问题。
第二篇章 历史的推进---民主与法制的加强(三分钟)
过渡:为了彻底地从“文革”和“两个凡是”的阴影中走出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全面推进拨乱反正工作就成为党和政府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那么,如何全面推进拨乱反正工作呢?
阅读课本39---40页完成
一、平反冤假错案(表现?)
二、全面加强立法工作 1、表现:(1)1982年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3)通过《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 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
2、意义:
(1)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
(2)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3)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初试锋芒 巩固提升:
材料一 1966~1976年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到非法监禁,被迫害致死。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现象?它给中国造成什么危害?
(2)材料二中一系列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上述两则材料中,你认识到了什么?
答案:(1)“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危害:社会**和灾难。
(2)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3)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三、知识梳理、精讲点拨(二分钟)
徘徊纠正“文革”错误“两个凡是”的提出人心所向阻挡纠错解放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基础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思想路线内容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意义推进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设计意图】
教师和学生一起对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能够及时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四、合作交流、展示成果:(二分钟)
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哪三次历史剧变?从百年巨变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设计意图】
此环节可先由学生来总结,锻炼语言表达和总结归纳能力,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边板书边总结补充,最后突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要善于抓住时代机遇”这一结论,升华学生的情感。
五、贴近生活,感悟历史
调查改革开放以来身边的变化,采访长辈关于自己家庭的发展史。这样,可以训练、培养学生通过调查、采访,获取口述史料的实践活动能力,并让他们对自己获得的口述史料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