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_人教版

时间:2019-05-12 21:0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_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_人教版》。

第一篇:九年级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_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赵本中学

马福佑

本节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物理规律,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传统物理教学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通常是在引入问题之后,直接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缺乏学生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的环节,使学生对这一结论的得出感到很突然。这样急于追求知识学习的做法很难使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停留在死记原理内容、生搬硬套公式的水平,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该课题教学应采用探究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阿基米德原理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原理的内涵,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1)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分析 ①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改革后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在对阿基米德原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编排基本上突出探究过程,体现了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一致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安排是:首先让学生动手实验活动去体验浮力的存在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进而自然过渡到实验设计的环节,再通过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即阿基米德原理)。

②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的探究需要用到较多的实验器材,需要学生动手实验,学校有专用物理实验室和本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学生用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木块、石块、细线、橡皮泥、溢水杯、量筒、大烧杯、小桶、塑料瓶、水、酒精等。教师演示用器材:铁架台(1个)、大弹簧测力计(1个)、石块(1个)、细线、大小烧杯(各1个)、溢水杯(1个)。学生实验器材有16套,实验桌16张,而班级人数是51人,分16个实验小组,其中13个组是每组3人,3个组是每组4人。

(2)教学目标的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或量筒等测量仪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学生能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知道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动手动脑过程中,表现出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学生在探究中有交流与合作的愿望、热情。(3)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唤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回忆,以便利用该知识对浸入液体物体的受力情况进分析。

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关于浮力的学前经验,有些经验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如看到木头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的现象而形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的错误认识。但有些经验会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例如,许多学生有过游泳经验以及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些经验知识会有利于学生提出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有关的猜想。教师应给于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的机会,暴露学生自己原来的观念,并给于学生验证猜想的机会。

(4)教学策略设计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的假设。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5)教学过程设计 ①创设情境、认识浮力

教师展示“死海上的人在悠闲地看书”的投影,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人可以浮在水面上?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

教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结论: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一种向上托的一种力也即是浮力。

②提出问题及猜想

由教师提出问题:利用“称重法”可以测量浮力的大小,浮力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动手实验:① 把空的矿泉水瓶慢慢浸入水中,感受浮力的大小变化;② 装有清水的烧杯中放入鸡蛋,再加入足够多的盐,鸡蛋会上浮。在动手及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要求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同时让学生说出猜想的根据,归纳出有待验证的3个猜想即: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

③验证猜想

小组讨论验证猜想的办法,并把验证猜想的任务分摊到不同的小组,每小组只验证其中的一个猜想。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如何控制变量。验证猜想的方法有:

a.利用“称重法”测量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的石块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时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

b.利用“称重法”测量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时所受浮力的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排开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c.利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同一个石块浸没水中和浸没酒精中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d.将同一橡皮泥做成两个不同的形状,然后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它们浸没到水中的浮力大小,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总结各小组的验证结论得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跟物体浸没时所处的深度、物体的形状无关。

e.建立假设

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并让学生思考“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这一结论说明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力有关呢?注意引导学生与旧的知

识相互结合,利用“推导法”解决这一问题。

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推导,∵ρV=m,mg=G,∴ρ液V排=m排,m排g=G排 ∴F浮=G排

最后确立假设: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⑤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围绕“如何测浮力、如何测排开液体的重力”来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利用“称重法”可以测量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收集排开液体的方法可能有:

a.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空桶重,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桶和溢出水的总重,再相减即得G排。

b.将排开的液体放入量筒中,利用公式m=ρV求解排开液体的质量。c.直接用塑料袋接取溢出的液体,用测力计测出塑料袋和溢出水的总重即相于G排。

⑥实验操作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要求学生按照仪器的使用方法来使用弹簧测力计和量筒,石块不能碰溢水杯的底或壁,并在实验操作时要保证物体排开的水没要全部进入小桶中。指导学生并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⑦分析论证

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也就是二千年前阿基米德所发现的规律,同时证明了前面的假设是正确的。

⑧评估与交流

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收获,分析实验操作上的错误和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

九年级物理《浮力》课堂实录

赵本中学

马福佑

【设计理念】

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方法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思考、讨论、实验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初步了解浮力在轮船上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广泛存在; ②通过探究理解F浮=G排;

③体验由“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的探究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轮船搁浅的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教学。2.探究式教学。

四、教具和媒体

氢气球、乒乓球、土豆、弹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盐、鸡蛋、饮料桶、烧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设情导入

师:演示实验,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氢气球离开手上升,是什么力使它们上升? 生:浮力。师:(出示课题:浮力)生活中还有那些受到浮力的物体? 生:(举例)

二、探究新知

师:请看这儿有两例受浮力的例子(投影图片)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能受到浮力,那么放入水中要下沉的土豆受不受浮力呢? 生:(思考回答)

师:下面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土豆,再把土豆浸在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示数。

生:(实验、讨论、发现)师:(归纳发现投影)一切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的大小:弹簧秤两次的读数差;(获得了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师:如果我们换上其它的物体,浮力的大小会变化吗?下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

1.在水桶中装大半桶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瓶按入水中,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

2.将鸡蛋放入清水里,然后不断加盐,观察鸡蛋怎样运动,思考浮力有无变化。生:(实验、思考、发现)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的大小可以发生变化。大小与浸没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师:(归纳学生的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师生: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师:我们能不能影响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归结为一个因素呢? 生:质量。

师:质量越大?什么越大? 生:重力。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 小组讨论:设计思路、如何利用手边的器材设计。生:前台展示实验方法。师:(投影实验设计方案:如果水没有溢出,我们怎样判断塑料块排水的多少?两种设计图,引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分发记录数据表格,说明1、2分别是浸没、部分浸在)生:实验。

师生:分析得结论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师:(过渡)由阿基米德原理我们发现,物体排开的液体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下面来做游戏:造“船”比赛,怎样获得最大的浮力? 生:做游戏,获胜小组谈做法。师:(投影)“轮船搁浅”──谈环保

三、总结深化

1、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新收获? 生:略

2、师生一起小结本节内容

四、拓展延伸

列举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九年级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赵本中学 马福佑

一、教学设计反思

从新课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理念出发。在设计时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再通过实验测出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设计存的不足也有很多,在对阿基米德原理的也可再挖掘,以突出浮力与被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排开体积的关系,在过程中应多点及时积极的过程评价。

二、教学过程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

识。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选用小组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3、亲切交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性评价,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不足之处也很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教师应增强身的调动学生能力;学生声音轻时,没有很好消除胆怯;学生探究时间把握不够好,有待改善。

九年级物理《浮力》教学评价

赵本中学 马福佑

本节课以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主题为线索,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无论是教学环节的安排还是问题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教师充分体现出了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基本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在用实验验证浮力跟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是否相等的过程中,学生展现了一些个性化的做法:有些同学在往溢水杯中放物体的同时,测出了物体所受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有些同学是先在大烧杯中测定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所受浮力,然后再利用溢水杯测定物体没入水中时排开水所受重力。教师对这些做法都给予了赞同。其中一个小组同学还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设计方案,该方案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块做器材,由于它很轻,其重力可以忽略不计,然后通过定滑轮,用弹簧测力计拉塑料块没入水中,通过图中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较,就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理排开的液体重相等。笔者及时对该组同学的创造性想法进行表扬并鼓励同学们多动脑多思考。

在教学实施过程后,发现教学时间有些不足,个别小组在最后阶段的实验操作部分感觉时间不够用。建议以后考虑将验证假设的学生动手操作环节由教师演示操作,或将最后验证假设的环节安排在下一节课进行。

第二篇:九年级物理 力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力的教学设计

课题 力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2010年5月25日星期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⑵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⑶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⑷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⑵ 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⑵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以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2、难点: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理解。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学生实验、小组合作学习

教材分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1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和力的示意图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4.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5.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通过学生大屏幕上誓词宣誓,师:刚才的宣誓,让老师看到了大家昂扬的斗志,不知道同学们留神了没有,誓词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学生回答),非常好,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力字特别大,颜色还不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比如张三推了李四一下,就有了推力;老师们经常提醒我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抗震救灾过程中需要提高我们部队的战斗力等等。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又有谁见过力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是方的?圆的?还是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相信学完了这节课,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很好的认识它了。(板书力的课题)

二、自主学习

师: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提纲对照课文自己先来学习,比一比看谁学的最专心,解决的问题最多!牢记: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认为的关键内容画下来。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教师用课件出示自学提纲(利用携手助学中刚刚学过的Freemind,制作思维导图服务教学,脉络清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学生对照提纲,认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交流

师:从同学们专注的神情中,老师看到了大家的认真与努力,那么你还有哪些疑问,大胆的提出来,让我们来帮助你解决吧。(课件展示,合作交流环节)

经历了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对一些简单的问题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不太清楚的问题,先采取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由物理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向组长提交问题,然后组长安排会的学生进行帮助学习。

四、师生(共同)释疑

师:刚才的合作交流中,组长的认真引领,成员的激烈讨论,动手参与设计实验,都让老师更加领略到凝聚力的魅力,哪个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创新和收获?(学生展示)

太精彩了!那么又一轮的思想碰撞,小组中还有什么想不明白的地方吗?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大家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作用点和示意图、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还有一些细节地方不是太清楚,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先来认清力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之后,会再次解决一部分问题,对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由组长提交到班级进行交流,对于这部分问题,我则采用师生共同释疑的方法来进行,这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别的小组能解决的,教师坚决不讲,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不仅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同时还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间竞争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对于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

1、对力的概念的认识

通过大屏幕举多个例子,⑴ 手拍桌子 ⑵ 人推车 ⑶ 磁铁吸引铁钉 ⑷ „„

让学生对照屏幕进行总结体会,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然后引领学生总结:

⑴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⑵ 要有力产生,至少有两个物体; ⑶ 有力产生时,物体不一定互相接触。

2、力的作用效果

可以让学生结合书中插图和身边的物品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难点在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此时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补充钟表的摆运动情况、小孩荡秋千、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等图片,强化学生对此的理解和认识。

用心

爱心

专心

3、对于力的三要素的学习

对于力的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的认识,学生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我设计采用让学生过来推教室门的方法,先让学生清楚力的作用点的含义,然后,学生亲自体验来感知,效果应该会好一点。再通过大屏幕展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用扳手拧螺丝的现象,帮助理解作用点对作用效果的影响,然后通过让学生解释大力士不敌小孩童的幽默漫画的原因,轻松化解难点。

4、力的示意图

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在此,由于还没有系统的学习各种常见的力,例如重力、摩擦力、支持力等,所以可以先给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口诀,再书中插图为例,进行简单练习,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进行练习巩固。

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同学们用力拍桌子,同桌相互谈感受,来体会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还可再举游泳的例子,人用手臂向后划水,而人会向前进。人穿溜冰鞋用力推墙,人反而会后退,都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合生活中熟悉的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五、巩固练习

1、下面几个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B.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 C.单独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D.没有施力物体,物体也能受到力的作用

2、画出悬挂的电灯的力的示意图。

3、踢球时,对球施力的物体是,这时 也受到球的作用力。

4、游泳时,人用手臂向后划水,人会向前进,这是因为。

5、下列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A.发动汽车使它由静止变为运动; B.汽车匀速向右拐弯; C.石头在空中越落越快; D.降落伞从空中匀速下落。

用心

爱心

专心 5

6、用绳子系住水桶,手抓住绳子从井中提水,手会感到竖直向下的拉力,这个拉力的施力物体是()

A.地球; B.水桶; C.绳子; D.手。

六、小结

小组竞赛,更是把我们的团结拼搏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我们不愧是一群潜力无穷的人,相信只要我们去拼搏、去奋斗,我们的团队凝聚力就一定会让我们克服重力、弹力、摩擦力,去战胜压力、浮力,获得更大的支持力!

这样的小结是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很好的导引,用物理的力一语双关,既让学生知道了力的种类,又利用其另外的含义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的引导。布置作业

1、复习记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2、四点导学上相应练习;

3、预习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反馈

这是我在5月份参加河南省教学技能比赛准备的课,用的是我校五环自主教学模式:激情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精彩点拨----反馈检测,我们的课前宣誓也是我校的一大亮点,此举在于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开始新课的学习,整个课堂设计理念坚持:学生自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会的坚决不讲,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工会运动会上,此课曾让我荣获了济源市技术能手称号、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初中物理一等奖、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在此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请同伴们多提宝贵建议。

用心

爱心

专心 6

第三篇:人教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总结

初中教师工作总结

大平山一中:周志勇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好的印象。即教书又育人,除对自已严格要求外,还利用一切合适的场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班上学生的思想觉悟,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同时热爱家乡。同一切不良的现象作斗争。本学期,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二、教育教学方面。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⑶复习阶段。针对每一位学生展开复习,注意联系实际,画图,看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根据图形相互之间展开提问,开拓思维。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后进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有时宽容比批评更能教育学生。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人行,必有我行焉。我注意平时和其他交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学习教学方面的好的经验、方法,学习管理学生方面的好的办法,本学期取他人之长对我的帮助不校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现在是新课程实验阶段,无论知识、教学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平时注意钻研教材、认真阅读课程标准,经常到图书馆、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力求在符合课标教学的同时,给学生适当充电并且相应有所减负。

第四篇: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1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目标】

1.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4.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评价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一、二达成目标1.2.通过实验二和实验三达成目标2和4.3.通过达标测试达成目标3.【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放映幻灯片,提问,并板书课题。观看、思考、回答通过观看图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书;轮船在水中航线

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等,引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受浮力

实验一:让学生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到得现象,并设疑:乒乓球为什么会浮上来?

再设疑:乒乓球静止时受几个力得作用?

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

总结: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竖直向上。实验二:让学生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设疑:铁块受浮力吗?

当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引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巡回指导。

学生报告数据时板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时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却小了?

听取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得出结论,并板书浮力大小的表达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过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语言叙述:乒乓球受力情况,并上黑板画出离得示观察铁块的运动情况。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学生通过回答,争论,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更明确。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比较数据: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意图。通过实验感受浮力。

任务二: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耐心听取学生的猜想,并对各种猜想提出疑问,最后达成共识。

引导学生做实验去验证。(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

巡回指导。

听取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学会评估。

而后得出结论。并点出这一结论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来了。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带着疑问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探究实验,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务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题目,让学生限时完成。

(教师巡视。)完成后让学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一铁块,测得重20牛,当把这个铁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16牛,这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铁块受到的浮力是10牛,这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牛。

2.一个烧杯装满水,将一个体积为120厘米3的物体放入烧杯中,溢出的水重为1牛,此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3.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铁块重7.9N,当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 测力计的示数为 6.9N,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铁块刚好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 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N。4.质量是395克的铁块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这个铁球放入水银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铁=7、9×103千克/米3)。

5.一个铝球重4、5牛,体积为0、5分米3,如果把这个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时完成题目。说出题目答案并理由学以致用

三、归纳总结,说出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大胆叙述自己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并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后3、4、6.选作:5认真完成作业。发散思维,张扬个性。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四、实验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教学

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过探究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1课时

教学重点: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测量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乒乓球、铁块、水、烧杯、圆柱体、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展示一组图片:舰艇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的水面,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气艇为什么浮在空中,思考这些现象为什么产生?

(二)、进行新课:

演示实验1: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乒乓球为什么能从水里浮上来?是谁给它的作用?

总结:物体静止时受平衡力,物体重力竖直向下,平衡时还应受到竖直向上的力,施力物体谁?是水或空气。表明浸在液体内部或漂在液体表面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浸在气体里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力把这种力叫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符号:“F浮”

3、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思考:根据浮力的定义及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说明浮力的方向向哪?

4、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思考: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物体受浮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2:把铁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铁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铁块受浮力作用吗?

活动10.9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

猜一猜: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想一想 :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器材

设计与实验:

比较铁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金属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2)再将金属块浸没到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比较: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

现象: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 了。

思考:为什么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减小了?

受力分析:

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思考:能不能计算出浮力大小?

分析:物体在F浮、F、G这三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

所以 F浮 + F= G 变形为: F浮 = G-F

二、浮力的测量:

方法:弹簧秤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 将物体浸在液体中测出此时的拉力F,G与F的差值即为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F浮。即“称重法”。

表达式:F浮 = G-F

课堂练习:

1、一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32N。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称量时,读数是12N。铁块受到浮力是多少?

播放动画:水底下大鱼小鱼的辩论。

小鱼:我们在深处,受到的浮力大

大鱼:我的体积大,受到的浮力大。

请你说说哪个鱼说得正确?为什么?

要知道谁说的对,就要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浮力的大小

学生实验: 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液体里的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器材:

实验与探究

1.在溢水杯中装满水.2.测出圆柱体的重力 G物=_____N.3.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浸入一半时,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_____N.计算 F浮1=____N.4.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完全浸没,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2=_____N.计算 F浮2=____N.5.改变圆柱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3=_____N.计算 F浮3=____N.6.将圆柱体逐渐浸没在浓盐水中,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4=_____N.计算 F浮4=____N.交流与小结:

比较F浮1、F浮2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F浮2、F浮3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F浮3、F浮4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得出了有关浮力大小的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表明F 浮的大小与 ρ液和V排有关,也论证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所得到结论。

注意:使用推论是单位必须ρ液单位为千克/米3,V排单位为米3。

V排与V物的关系

A、“全部浸入(即浸没)” V排=V浸=V物

B、“部分浸入” V排=V浸物

课堂练习:

2、将一木块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溢出500g水,则木块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3、浮在空中的气球,排开空气的重力为1N,则气球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阿基米德原理也可以计算气体产生的浮力。)

4、已知物重为G=5N,体积V=0.6dm3,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有0.2dm3露在外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浸没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多大?(g=10 N/kg,ρ酒精=0.8×103千克/米3)

(三)、课堂小结

学生先归纳,然后教师补充。

(四)、布置作业

课本P93 第1、2、3题。

板书设计

四、浮力

一、浮力(符号:“F浮”)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浮力的测量: “称重法”

F浮 = G-F(G是物体重力,F是液体中拉力)

三、浮力的大小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的关键:

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四、教法与学法:

作为探究自然科学的规律课,过程一般是

本节内容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五、教学策略

教材中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即使让一些学生上讲台参与,仍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实施。故相应策略:

1.把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式实验:即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实验。

2.通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获得不同条件下F浮与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实验验证和归纳法为得出一般规律提供必要的素材。

六、教具准备

除了教师演示用装置外,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桶水,橡皮泥一块、饮料瓶、弹簧秤、烧杯和溢水杯各一个,塑料杯,塑料盘,胶水瓶,木块、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各一,水、酒精、盐水三种液体各一杯,细线等供选用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提问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引入新课。

浮体演示实验1:橡皮球(空心体)在液体中上浮。

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如:水中的游鱼、游泳的人、漂浮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等,在气体中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气体的浮力,如:空气的浮力等。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吗?

浮体演示实验2:木块(实心体)在液体中上浮(多媒体演示)。(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二).新课讲授

1、浮力产生的原因(互动1)

学生讨论并启发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而由于立方体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积相等,据P=F/S得F=PS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产生浮力的原因。

师:球体或无规则物体虽然没有象立方体有明显的上下表面,但它们受到浮力的原因也是由于上部下部表面受到压力的合力产生的。

2.浮力概念的建立(互动2)

刚才我们看到的橡皮球和木块浸入水中后都受到浮力,那么请问:它们上浮后,漂浮在水中静止有否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有!因为处静止状态,据受平衡力条件可以知道F浮=G物,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下面请看:

沉体演示1:金属球在中下沉

沉体演示2:胶水瓶在煤油水中下沉提问(1):那么浸在液体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

提问(2):如何判定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判定方案:把金属球或胶水瓶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在让它们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的读数,如果示数减少了,则说明金属球或胶水瓶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且减少量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 G-F拉)。这也是测量浮力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叫称量法:F浮= G-F拉(板书),并让学生实验。提问几组:胶水瓶有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胶水瓶受到浮力多大?

结论:浸在水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总结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F浮= G-F拉

说明:从“上浮”到“下沉”,从“浸没”到“部分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能力。

浮力是一种力,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其大小的单位也是牛顿,方向竖直向上;那么浮力的大小:在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小?阅读实践教材P82 “想想做做” 引入研究课题。

3、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1材料:一团橡皮泥、水、玻璃球

步骤: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放在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把橡皮泥造成船上面加重物(玻璃球),比一比,看谁能装载更多的重物.提出怎么装载更多的重物?(解决问题)。引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

实验2材料:饮料瓶、小桶、水

步骤: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注意手的感受,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从感受及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投影)

学生自主猜测可能的因素: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物体的形状、深度h、浸入的液体密度、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排开的液体重等。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有自己的道理,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浮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也要象科学工作者一样,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同学们讨论设计下面验证的实验方案:

验证实验1: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2: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形状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3: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4:请设计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5:检验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 有否关系的实验。

分配学生验证课题:由于时间关系,而且我们要验证课题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组同学分别验证实验1、2、3、4,做完实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判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实验报告)。

((1)验证实验1:取相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实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 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3)验证实验3:把同一块胶水瓶浸入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关

(4)验证实验4:把胶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无关。可能出现两种判断: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当胶水瓶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刚才同学们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感受饮料瓶所受浮力变化,故猜想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可能有关。下面同学们一起验证实验5。

(5)验证实验5:把胶水瓶浸入的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断: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判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形状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h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且由实验可得液体的密度ρ越大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越多,即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见浮力的大小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有关的。提出问题: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只与ρ液、V排液这两因素有关),若下相等(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还有其他因素)?

4、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投影)

(1)、学生自主猜想: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布置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测物体(沉体、浮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两种方法)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室提供器材:物体(1沉体:胶水瓶、石块、橡皮泥……2浮体:木块、蜡块)、液体(水、酒精、煤油、盐水……)、大烧杯、塑料杯、塑料盘、弹簧测力计等。说明:这里采用让学生分组,可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组织实验:桌上有同学们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组可按需要选用,我们要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看哪个组配合的好、实验操作熟练、测量数据准确。

(3)、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别对于沉体和浮体讨论验证方案,设计实验合理后,设计实验纪录表格,并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沉体(如胶水瓶)全部浸没和浮体(如木块)部分浸没在液体(如水、盐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①对于沉体(胶水瓶)全部浸没的记录表格:(F浮= G-F拉)

胶水瓶的重:

G物=(N)胶水瓶在液体中受到拉力

F拉=(N)胶水瓶浸没在受到的浮力

F浮=(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胶水瓶排开液体的重

G排液=(N)

②对与浮体(木块)部分浸没的记录表格:

木块的重

G木=(N)

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木块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G排液=(N)

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分别做了不同物体(胶水瓶、木块、橡皮泥、石块、蜡块)在不同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些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现在我们归纳一下我们的实验结论。

(4)、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③.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投影资料。

八、学习小结(见投影)

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浮力: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九、布置作业

1、完成提纲(达标反馈)

2、实践性作业:动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十、板书设计: 浮力

一、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3.方向:竖直向上。F浮= G-F拉

二、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或气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液

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②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验证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用具】

乒乓球、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小木块、水、酒精、食盐水、砂石适量、饮料瓶、水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从生活走向物理

教师提出问题: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物体漂在水面上如:鸭子、轮船……同学们想过这里面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吗?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穿上救生衣便不会淹死了,你们想过吗?

今天我们一块儿来研究一下。

二、探求新知

学生活动一: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其方向各组同学分别把实验桌上的不同物品放入烧杯中的水中,观察现象。

思考:乒乓球、木块为什么浮在了水上。根据我们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对其进行受力分析。请同学们自由回答,找学生代表上讲台画出受力分析。

教师总结:对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不对的同学给予鼓励指正。从而得出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教师提出问题:在刚才的实验中,石块、橡皮泥沉入了水底,沉入水底的物体受浮力吗?请你们利用手中的器材验证一下。

学生活动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各组同学分别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对不知如何的学生给予点播。实验做完后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

得到一个求浮力的公式F浮=G-F液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1、2。)

学生活动三:探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

2.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3.同学们都知道“死海不死”吧,请你们实验其中的原理。并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在做以上的实验时学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把猜想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提醒学生实验时用“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探究:

(1)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组织各小组先讨论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

教师总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重力、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动手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3.)

学生活动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学生先看课本自学,不懂的与同学交流、或问老师,然后动手试着做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做完后互相交流实验结论。

教师总结:首先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推导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在一次强调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此实验较难做教师注意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4.5.)

三、本节小结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设计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课后反思】

1.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交给学生去做,这样使同学们既对实验结论加深了印象又帮助学生们解决较难的浮力实验题做下了铺垫。

第五篇:浮力教学设计

.家庭实验

利用家中的物品,做一个证明物体受浮力的实验。准备将实验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对身边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找出二个物体受浮力的事例,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课堂过程

一、认识浮力

活动1:小组交流“课前准备”中的家庭实验和生活中存在浮力的实例,并谈谈你对浮力的认识.活动2:按照课本图7-18进行实验,并把你的实验数据填在课本126页最后一段.然后思考、讨论:

(1)石块浸在水中时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2)浮力的大小是多少?你是怎样测出来的?浮力的方向向哪?

(3)根据以上实验和分析,你能不能总结出一种测算浮力大小的方法?

学生先分组进行实验,讨论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全班交流,明确其中的观点:

1.浮力: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向的托力,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叫浮力.2.“称重法”测浮力:物体在空气中时,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G;将物体浸在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活动3:阅读课本内容,与本组同学交流,弄明白浮力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在组织全班交流观点,然后通过PPT课件分析,加以明确。

三、课堂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启发与感悟、疑问与困惑等层面对本节课进行回顾总结。

下载九年级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_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_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浮力教学设计

    第十章 浮力 第1节 浮力 整体设计 浮力这一节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 定的感性认识。浮力是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进一步延伸,它是......

    浮力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密度、力、二力平衡、液体压强等有关知识和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探究浮力的规律。本节内容在......

    《浮力》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 单位:炉山镇炉山中学 教师: 宋国庆 【教材分析】《浮力》人教版第十章第一节内容,这一节是内容的研究是在生活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

    《浮力》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 武胜县长安初级中学 蒋德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

    浮力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 洛阳市瀍河区东关回小孙彦博 学习内容:教科版实验教科书《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浮力》。 教材分析: 《浮力》一课,是科学课教科版教材里,五年级的教......

    浮力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1 浮力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知识和技能:1. 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及浮力的方向。2. 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浮力教学设计

    第一节浮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感知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掌握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大小的方法。 (3)理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了解......

    浮力教学设计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浮力及浮力的产生原因,知道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4.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