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会看病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音乐《懂你》。
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那你们知道满文军的这首歌是献给谁的吗?(是献给母亲的。)2.谈话导入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当我们生病时,最担心的我们的是——他们是怎么照顾你们的呢?(指名2—3个学生回答)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当你们生病时,他们无微不至地照顾你们。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母亲,相信同学们在读完课文之后就会有答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检查生字词。
3.课文读完了,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过渡:课文开头交待了“儿子长得比我高了”,这说明儿子不小了,已经到了可以独立做点事的年龄。原来不是母亲狠心,相反母亲对儿子还爱到了极点。
三、品读母亲内心,感受爱子深情。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从字里行间找到母亲对儿子的爱。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点拨。
3.文中的哪句话让给你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做出决定:“假如我不在家呢?”“假如······你找不到我呢?”“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 a.“假如······你找不到我呢?”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呢?句子中有一个省略号,它有什么用呢?面对生病的儿子,此时母亲的心中又在想些什么呢?(预设:不忍、心疼、动摇、矛盾······)
b.面对生病中的孩子如此逼问也许是一种残忍,但作者此时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话。
出示课件:“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① 学生自由读这一段话。② 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在狠心、残忍的逼问下,是母亲要锻炼儿子坚定的决心。)【板书:坚定】 ③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母亲为什么非要儿子独自去看病吗?这里边有一个小故事。作家毕淑敏在创作这部作品之前,听说了一件事。她一个朋友的儿子上大学了,有一次得了普通的感冒,就打电话给远在北京的母亲,说我快要死了,你救救我啊,那位母亲只得求助当地的一个朋友,那个朋友只得放下手头的工作,打车跨过长江,费了一番周折,把男孩带到医院。你现在能理解母亲的残忍了吗?所以尽管母亲有万般的心疼与不舍,她还是坚定地选择了锻炼儿子。
过渡:儿子第一次独自上医院看病做母亲的能放心吗?这位母亲是怎么做的? c.(预设: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先······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①喋喋不休的意思。
②喋喋不休背后隐藏着什么?(母亲的担忧,母亲的爱)
过渡:我们接着往下看,看看还有哪些句子也让你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犹豫不决:“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因为他还是个孩子,所以母亲——犹豫。【板书:犹豫】
儿子的过分依赖使我清楚地知道锻炼他的必要,而看着儿子烧得通红的小脸儿、听着他吵哑的声音,我又怎能忍心让他独自蛐蛐医院。此时的母亲内心极为矛盾。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读读这对母子的对话。(读出儿子对母亲的依赖,母亲一开始的坚定。后来的心疼和犹豫。)【板书:依赖】 过渡:母亲话语中的每一个字都渗透着对儿子深深的爱。文中还有哪句话也渗透着这种母爱呢?
后悔: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a. 母亲为什么后悔?
b.理解“雪上加霜”和“按图索骥”的意思。c. 课件出示:“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①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② 改为陈述句读,有什么不同?(更强烈地表达出母亲的悔意。)【板书:后悔】 过渡:母亲开始后悔了。可是儿子已经走出了家门。此时,这位母亲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再接着往下看。
担心:“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这个句子很有味道,我们一起来多读几遍。时间过得很慢,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时间过得很慢?(艰涩:艰难)时间慢得像——沙漏中的沙子一点一点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一读)堆积在心里,越积越多,让我的心越来越——沉重。(二读)这沉重的内心世界里满满地装着对儿子的——担心。(三读)(板书:担心)这时的母亲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过渡:除了后悔、担心母亲还可能会有什么心情?(预设:自责、担心······)
担心,后悔,自责,心疼,这种种情感纠结在一起,使母亲的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深深地谴责自己——(学生读)课件出示“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虽然我毫无疑义的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感冒,如果寻找适宜锻炼看病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学生读)“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过渡:经过漫长地等待,走廊上终于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那是儿子回来了。儿子学会看病了吗?(学会了)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儿子从医院回来后的话好吗?儿子学会的只是如何看病吗?他还学会了——独立、生活。(板书:独立)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面对母亲要你独自去看病,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勇气回升:看着儿子平安地归来,听着儿子骄傲的话语,勇气又渐渐回到了作者的心里。
a.课件出示: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两个“磨练”分别是什么意思。
磨炼1:指在独自看病的过程中锻炼儿子。磨炼2:担心后悔犹豫自责。
b.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谁又能说这复杂而矛盾的心路历程,对母亲来说不是一种磨炼呢?
四、拓展阅读,升华母爱
在独自去看病的过程中,儿子也经历了一段复杂的心路历程。幸运的是他最后学会了看病并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把孩子护在羽翼下是爱,而放手让他去飞翔,接受风雨的挑战难道不是一种更尽责、更理性的爱吗?文中的母亲在最后写到:【课件出示】“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但聊胜于无。”你理解这位母亲了吗?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要经受这份痛苦的磨炼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a.“路线图”代表什么?(教孩子独立生存、生活的能力)
你的母亲有没有向你口授过这样的路线图呢?(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教给孩子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这是做为父母应尽的责任。这也是一种爱的表现形式,它更深远更广袤。这是一种伟大的爱。【板书:爱】毕淑敏把这种伟大的母爱渗透在字里行间,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读者。在结束这节课时,我想推荐两篇文章给同学们——《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这是毕淑敏的又一作品。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触动了我的心灵——“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10倍。”这是一篇很能反映天下父母心声的好文章。还有一篇是上次周老师给我们上过的选读课文《剥豆》。同学们可以再去细细地品读一下。小小的一场剥豆比赛,却让母亲的心起起伏伏,这种复杂,希望你们也能读懂,那是一种深藏的母爱,跟《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一样。我希望同学们从今天起,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同时也尝试着去回报母亲,从自理自立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板书:
20学会看病
母亲:
爱
儿子: 坚定
依赖 犹豫 后悔 担心
勇气回升
独立
第二篇:学会看病
《学会看病》导学设计
主备教师
李丽娜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难点:抓住人物语言、心理活动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导学过程:
一、疑问导入,质疑母爱
千百年来,母亲的爱就像这贴身的衣服,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力量。你摔倒了,母亲把你扶起来;你饿了,母亲会为你做饭;你生病了,母亲会带你去看病。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板题)二.初读课文,感受母爱。
活动一
想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它是通过什么来描写这位母亲的?
提示:(根据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把事情说清楚完整))师友交流,准备展示
预设:本文主要讲的是儿子感冒发烧,母亲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练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活动二:
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是怎么做的?
(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在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旁写下批注。)小组交流,准备展示。小组展示。
预设一: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也许”表示不确定。透露出“我”对逼问儿子持一种肯定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儿子学会独立。由这句话看出母亲坚定的态度)预设二:
“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咬着牙”表明“我”当时内心非常矛盾,既心疼生病的儿子,又不得不决定让他自己去看病)“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这里的细节描写表明“我”非常不放心儿子自己去看病,不住的叮嘱着。字里行间流露着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从“立刻软了”这个词感受到母亲内心矛盾犹豫不决 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读一读,用文中的内容说说母亲的想法:
1、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
2、我怎么能让孩子独自去看病!(他毕竟是个孩子,而且还生着病!)
预设二:“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出于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我“让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但孩子走后,母亲后悔,深深自责,体现我对儿子深切的爱。)
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对自己行为的后悔与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心软后悔、自责担心)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这句话将时间比作沙漏,来表现我的忐忑不安。“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孩子归来,“疼痛的缩成一团”说明“我当时非常心疼孩子,心里充满了自责和担忧”足见爱子真情。)
“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会让他独自去看病。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自责 爱)
预设三:“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磨练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勇气)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课文中,告诉孩子看病的程序。生活中告诉孩子每件事该怎么做。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的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预设四: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时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小练笔:
母亲说:“孩子()。”
有感情的朗读:母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的表达也是异彩纷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好体会母亲的感情。(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等句子是重点,读出感情的变化是关键
三、联系实际,赞“母爱”
1.教师引导:文中的母亲棉队生病的孩子并没有及时给孩子看病或送进医院,此时你对这位母亲一定有看法,请你说说吧。(全班交流)
2.“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交流共享
四、拓展延伸,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
五、作业超市
1.摘抄课文中的成语,其中有叠词的成语,再照样子写出三个成语。2.请把文中的母亲与自己的父母比较一下,在自己生病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呢?请写下来吧,回家拿给父母看看,看后请父母也写上几句
板书设计:
20* 学会看病
母亲
“冷漠”处理
儿子 独立看病 尽责的“爱”
学会自立
第三篇:学会看病
《学会看病》教材解读
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第六组课文选编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学会看病》这篇略读课文,是继前三篇体现“父母之爱”课文的又一篇佳作,也是对“父母之爱”这个单元主题的另一种不同形式的爱的补充——看似狠心地做出让生病的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的决定背后却是凝聚了母亲对儿子的浓浓的爱。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大限度地展现那柔肠百转而又广袤深远的爱,给学生以真正意义上的母亲形象呢?这要从文本细读做起。
毕淑敏散文精选共分为七辑:第一辑 女性篇,第二辑 心灵篇,第三辑 亲情篇,第四辑 说我篇,第五辑 海外篇,第六辑 思想篇,第七辑 成长篇。(此段可删)《学会看病》出自第三篇“亲情篇”,作品有:《混入北图》、《学会看病》、《回家去问妈妈》、《我和瑞恩妈妈的不同》、《青虫之爱》、《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我通过对毕淑敏关于爱的作品较为深入的解读之后,再对《学会看病》这一文本进行了细致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了对文本意义较为准确的解读。(这段不放此处,接第二大点的开头)
一、毕淑敏“爱之作”解读集萃
1、作者毕淑敏简介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文登,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自1987年起,开始专业写作。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至今,毕淑敏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毕淑敏文集》(8卷)等。曾获各种文学奖30余次。(对作者的介绍太多了,我觉得第一大点可以不要)
2、毕淑敏作品之爱的特点
毕淑敏是一位著作颇丰的女性作家。她的文字富有灵性而又充满着人性的关怀,在字里行间浅浅的流淌着一种清澈至纯的气息。这气息是那么淡雅,恰似山野里悄悄盈笑的野花,让你只一望便心有余香。然而,在毕淑敏的众多作品当中,以爱为题材的小说或散文更是给读者予深深的震撼。这类作品,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如家庭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世哲学的冲突,童年的快乐与生存竞争的矛盾„„在揭示问题之同时赋予深挚的爱,并将“爱”上升到了一个人生的哲学的层次来思考,让爱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幽香。
(1)爱的隐匿性:毕淑敏在很多阐述爱的哲学的散文之中并没有像一些散文家那样用大量爱的字眼在文中的出现来显现爱这个古老话题的生命的重量,而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去阐释这个字眼的真正含义,较少的用很显眼的字眼来避开老套的阐述模式。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爱的脚力不健,怕远。距离会漂淡彼此相思的颜色,假如有可能,就靠得近一点,再近一点,直到水乳交融亲密无间。万万不要人为地以分离考验它的强度,那你也许后悔莫及”。我想她这样来解释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以全新的思考方向。爱或是真的被爱自己给藏匿起来了,这就需要我们去细心挖掘。
(2)爱的交融性:毕淑敏的作品中有很多种的爱交合在一起构成了其作品爱的主题,有父母之爱、友情之爱、亲情之爱、同窗之爱、儿女之爱、婚姻之爱等等。大爱之中存于小爱,众多的小爱又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爱。不管是母性之爱还是孝道之爱都能溶于一炉,汇成一锅,将爱的多种表现展现在一篇文章的外表与深层之中。内涵与外延的天衣无缝的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当代社会的爱的真正内涵。
(3)爱的多元性:不论是父母之爱、友情之爱、同窗之爱,还是儿女之爱,在她的作品当中,所阐述的角度与所表达的情意又不尽相同。例如母爱,毕淑敏就以其敏锐、深刻、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叙述了多姿多彩的母爱,从不同的视角探索母爱的真谛,既对真情母爱发出由衷的赞美,也对提升母爱的境界发出深情的呼唤,特别注意以进步的母爱观去观照种种不同的母爱,表达作者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关注,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出母爱的精神内涵。透过她的文章,我们可以体验到母爱的博大与深沉。
(4)爱隐含佛意:细细品读毕淑敏有关爱的文章,会发现她的文章都或有或无的隐藏了佛的爱语。作为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的佛家文化的修养有着一定的高度,在自身的佛性修养有了一定的积淀后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不自觉地将这种文化内涵融入作品之中。佛家的人生意境与思想索求是当下很多人想追求但又有所不能企及的,而毕淑敏的作品之中散发着的淡淡佛香,在潜移默化之中转化这人性的支点讲述着对于生活的暂时性思考。(这段可以不要)读毕淑敏的“爱之作”,和她一起分享心灵的颤动,你一定会坚信:爱是人世间最最具有情感,最最具有魅力的,是任何物品所替代不了的。你就一定会被其打动,被其感动,并久久不能忘怀。
二、《学会看病》文本细读(两处的文本细读是不是有点重复了,建议删掉1-9小点,还有1、2小点)
1、《学会看病》全文共27个自然段,1188个字(含标点),11个“二会”生字,是一篇带星号的略读课文。
2、本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心灵独白的形式,倾诉着一位母亲的心声。正如作者所说:“我的这篇小文是以一个妈妈的眼光和心情来写的,不知道孩子们能不能体会到母亲的百感交集——那种既想让孩子锻炼成长,又怕孩子遭受磨难的复杂心理。”
3、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全文虽未出现“爱”的字眼,但字里行间爱意浓浓、感人肺腑。
4、纵观全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在儿子看病前,多数采用语言对话描写;儿子去看病时,多数采用的是母亲的心理描写;儿子看病回来后,采用的多是叙述性的语言。从写法的特点来看,心理描写及语言描写是本文的特色。
5、文章之所以读来感人,就是因为作者用极细腻的笔触将母亲把儿子“推出去”和“拉回来”的心理活动写得真实、具体又富含层次性,母亲的矛盾、纠结的内心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全文有三处直接点明了母亲的残忍、狠心、冷漠,有七处充分流露出母亲的关切、担心、后悔、心痛、自责及至痛苦的煎熬。在母亲“狠心”与“不狠心”的交叉描写中,引发读者的认知冲突,为更全面认识母爱提供了依借。
6、母亲要儿子独自上医院看病时的语言描写看似朴实无奇,却是意蕴深长,初看像残忍逼问,细品是担心、关切,深沉的母爱蕴含其中。
7、文章感情真挚,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给予学生亲切感觉。只要学生入情入景,就如文中的儿子站在母亲的面前,聆听母亲的心声,感受儿子的心绪。
8、“„„独自面对生活„„”,结尾处的叙述性语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与题目“学会看病”遥相呼应,明确揭示母亲教会孩子的不仅仅是看病,更是独立,是爱!
9、本文是作者毕淑敏在听闻了“一个大学生只是由于感冒而万番依赖”的故事之后心有所触而撰写的。这是她和儿子之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看似狠心,其实是在诠释着尽责的爱。
1.充分地自读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把课文读准、读通,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学后,可以通过检查和提出疑难问题的方式进行反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进一步阅读时理解。2.进一步理解和感悟。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然后交流。交流点拨要点:“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是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可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3.朗读训练到位。体会母亲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是重要的手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应穿插在学生交流感悟体验之中。教师要注重点拨、小结、“推波助澜”,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4.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学完课文,可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或者联系自己的类似经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文本细读:
1、聚焦点:残忍、冷漠
《学会看病》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原本就是医生的妈妈不仅没有给他看病,还让他独自上医院,这和常人的母亲不一样。即使后来儿子平安地回家了,但在我们看来,这个过程却是残忍的,在母亲自己看来,既是对儿子的残忍,也是对自己的残忍。
文中也有具体体现:“打蔫、一瞬间的触摸、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逼问、滚烫的手、摇摇晃晃地走了、打了退烧针”这些地方,都表明儿子真的生病了,发烧得必须打针才能退烧,真的从来没有一个人去过医院,还有儿子听妈妈说“你长大了得学会看病”的时候大吃一惊和后面的对话,都可以看出儿子真的很依赖妈妈,从来没有自己去过医院。无疑,母亲此时让儿子独自去看病,冷漠、残忍。
2、情感变化:决定——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平静。要体会冷漠、残忍背后深沉的爱、艰巨的爱,抓住母亲心理变化的情感,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情感变化:决定——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平静,点点滴滴的变化都是爱。一爱:决定
能突然怔住,和儿子的对话中发现儿子极其依赖自己,狠下决心残忍,这是一种远见性的教育方式,视为一爱。二爱:犹豫
“咬着牙、喋喋不休、心软、拉起他滚烫的手”说明母亲看着病中的儿子,对先前那个有些智慧的决定犹豫不决,明知道决定明智,却仍然犹豫,可见爱子之深,视为二爱。三爱:后悔
“雪上加霜、按图索骥”两个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都讲明了后悔的内容,世上没有后悔药,但原本理智的母亲此刻却要去后悔,可见爱儿子爱到不易控制自己的情感。视为三爱。四爱:担心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这里细致心理活动的描写,让我们知道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视为四爱。五爱:自责
“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想让时间重来,什么都不要儿子学习了,只要看着儿子就好。这就是母亲,极度地爱着自己的儿子。视为五爱。六爱:勇气(平静)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为了爱自己的儿子,自己努力学习如何去爱,用煎熬自己去学习爱儿子,用疼痛自己去学习爱儿子,这种爱又和何等的艰巨。视为六爱。
透过这“六个心理变化”,我们看到母亲看似“冷漠、残忍”的言行,实际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磨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的爱,是那样深沉、宽广和艰巨。
3、学会看病,学会独立,学会生活。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路,总是要自己走的。但天下的母亲又有几个能真正做到“放手”与“残忍”呢?文中“口授一张路线图”是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但作为父母,其实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让孩子学会看病,学会独立,学会生活。
可以让学生进行了拓展阅读,让他们去看选读课文《剥豆》,这也是一篇类似的文章,一位母亲和儿子剥豆比赛,自己快了又放慢速度,希望让儿子赢,让他对自己多一些自信,但真的让儿子胜,又觉得会给孩子“虚假的胜利”,于是又加快速度,最后真的自己胜了,又担心孩子沮丧,可儿子并不在意,母亲终于释然。小小的一场剥豆比赛,却让母亲的心起起伏伏,这种复杂,学生也懂了,那是一种深藏的母爱,跟《学会看病》的母亲一样。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于“母爱”,学生的认识一定会更深刻更全面。当然,我希望我的学生从今天起,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
因为这份真实,我佩服毕淑敏作为母亲的勇敢,也佩服她的智慧。文中写他的儿子一次感冒了,作为医生的她没有给孩子吃药或带领孩子去医院,而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独立,让孩子自己去医院看病。这份勇敢想必不是所有的母亲所能够做到的。纵观我们现在看到的场景,上学的路上,书包多是背在家长的肩上,晚上放学时,很多家长两手拎着菜,还不忘第一件事见到孩子就要拉下孩子背在肩上的书包。经常有同学忘带了东西,忘穿了校服,家长忙不迭的跑回家去取,甚至对孩子没有意思的责备,还连连向孩子赔礼道歉,不断的从心底责备自己。正是这样的教育衍生了大多数的孩子无法自理。毕淑敏的做法可谓给母亲们做了一个榜样,虽然这件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不会让孩子自己去做,但是由此及彼,想来也应该在启发之下放放手吧!我想,毕淑敏的这篇文章除了记载自己,也为了给为人父母的人们一份启示。那么。回归到课堂上,应该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应该是一个可读之处。《学会看病》中的毕淑敏做得很勇敢,但是整个心理历程却不是那么潇洒,但是这份母亲的柔情却可见一斑。从儿子走后,“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这份考验不仅仅是对儿子的考验,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所以她说“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毕淑敏清楚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所以她在文中的末尾说“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所以我说,毕淑敏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智慧的母亲,因为他可以留下这样一篇文章,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回到课堂,母亲的心理变化时刻围绕着每一分每一秒,这份担忧、后悔、坚定,唯有让学生在此处细细咀嚼才可以了解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到此可以结束了,后段可以不要)
《学会看病》应该感悟到两点:第一是文中的这个孩子自我培养的意识。从始至终这个孩子对于母亲没有一丝抱怨与怨恨,因为他知道这是在锻炼自己具有生活的能力,所以,他顺从,即使是在生病的情况下去尝试。这个孩子就应该带给孩子们一种启示,应该抓住一切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或是创造这种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第二,就是感受到母爱不仅仅是无微不至的照顾。要认识到严格也是一种爱,不去帮助自己也是一种爱,所以,让孩子们提升对爱的认识。
第四篇:学会看病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2009、12、02
五(3)班
赵玉婷 教材简析: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课文先讲母亲发现儿子病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说明母亲意识到应该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疾病。接下来的对话,可以看出儿子对父母的极度依赖,更坚定了母亲“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的决心。“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改变了主意”、母亲对儿子的嘱咐、“心立刻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子真情饱含其间。再讲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在担心、后悔与自责中等待,直到儿子看完病回家。“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磨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选编这篇课文,一是引导让学生全面认识母爱,一是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体会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到文中母亲的做法并非无情,而是源于理智的爱。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在上课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鲁冰花》。
导入语:这首歌是描写母亲的。我们常说,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位母亲,感受她对儿子的另一种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2.字词教学。
(1)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四字词语:喋喋不休
雪上加霜
按图索骥
来日方长
忐忑不安
毫无疑义
聊胜于无
(2)课文中也有一些特别难读的词语:打蔫儿
艰涩
坠入
谴责
拖沓
3.刚才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看病,最后儿子学会了看病)
三、细读课文,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
过渡:这是一位母亲,而且是一位做了多年医生的母亲,她怎么会让自己生病的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呢?
1.一起来看看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对话:(出示)
“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
“看病还用学吗?您给看看不就行了吗?”
“假如我不在家呢?”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假如„„你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找我爸。”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
“那我就忍着。反正你们早晚会回家的。”
“有些病是不能忍的,“妈妈,您的意思是让我独自去医院看病?” 早治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 “正是。”
“那好吧„„” “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诊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
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 “妈妈,您不要说了。”
(1)老师读妈妈的语言,同学们读儿子的语言。边读边思考,从这段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儿子非常依赖自己的父母,而这位母亲在步步紧逼着生病的 2
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
(2)是啊,你们注意到了,因为在母亲说的话中,有一个词出现了很多次。(假如)
(3)面对生病的儿子,母亲说了一连串的“假如”,这不由得让我们觉得这位母亲有些——(狠心、不近人情、冷漠)
2.这真是一位狠心的母亲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母亲心理的句子,在旁边写写母亲当时的心情:
(1)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做出决定)
(2)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心软、犹豫)
(3)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后悔、自责)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担心)
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担心)(4)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勇气回升)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母亲在这个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当我想到作为母亲,自己有这个责任及早教会孩子看病时,我是那么(坚定)地做出了决定,当孩子沙哑着嗓子说“妈妈,您别说了”时,我立刻(心软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不仅如此,随着时间艰涩地流动,我越来越(担心),但是当看到孩子从医院回来时,我的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
3.小结:是啊,在儿子离开家后,母亲有犹豫、后悔,更多的是担心和自责,她怎么会是狠心的母亲呢,可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位母亲的心理,去了解她的真是想法。(出示)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1)母亲的内心深处在不住地谴责自己,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母亲深深的自责?(一定、最狠心、何必在意)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2)母亲在自责些什么呢?(自责自己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雪上加霜在文中指的是——(孩子生病了,作为母亲不但不去帮助他,还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
除了这个,母亲还在自责什么呢?(自责自己为什么不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
除此之外,母亲又在责备自己——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从母亲这一声声的自责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母亲让生病的孩子独自上医院,内心非常的后悔、焦急„„)谁能来读一读?
4.自从儿子出门的那一刻起,我不仅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而且似乎觉得连时间也在和我作对。(出示)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1)自由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感受到时间过得很慢)
从哪个词你感受到了?(艰涩)谁知道“艰涩”的意思?(艰难,缓慢)
你还有什么感受?(母亲内心很担心)
为什么时间在这位母亲的眼里流逝得如此的缓慢,如此的艰难,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母亲在家里忐忑不安,很担心)(2)假如你就是这位母亲,你会担心些什么呢?想象一下,十分钟过去了,你会担心些什么?(担心孩子是否打到车„„)是啊,孩子第一次出门,他能不能打到车呢,你感觉到——
半小时过去了,你又在担心什么?(是否安全到达,是否已挂了号在排队就诊„„)你依然感觉到——
一个小时过去了,你还在担心什么?(是否已经在就诊„„)你深切地体会到——
两个小时过去了,你更担心什么呢?(儿子怎么还没有回来„„)你更是体会到——
是啊,儿子离开家了,把妈妈的心也带走了,你感觉——
(2)儿子独自去医院,妈妈在家经受着煎熬,除了“艰涩”这个词,你还能从哪里体会到母亲在忍受煎熬?(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这是一番怎样痛彻心扉的煎熬啊,恐怕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深切体会到,整整两个小时,妈妈就是在这样的煎熬中度过的,带着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带着这 4
样的心痛,带着我们对这位母亲的理解,一起来读一读。
(3)作为母亲啊,你是那么担心,那么心痛,那你为什么要让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呢?
5.妈妈虽然很担心自己的儿子,但在儿子面前没有流露,她只是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出示)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母亲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为了什么?(为了让孩子学会看病)仅仅是如此吗?还为了什么?(为了让孩子学会独自面对生活)那在这里,“路线图”只是去医院的那张路线图吗?还指什么?(生活的方法,生存的方法)
6.小结:这真是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在这个过程中,她教会了儿子生活的方法,生存的方法,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既磨炼了儿子,又磨炼了自己,但是这是一种尽心的爱,尽责的爱。
四、总结拓展
1.小练笔:回忆一下,在你生病时父母是怎么做的,今天学了这篇课文,你又有什么话想对父母说。
2.知道这位母亲是谁吗?(出示作者照片)阅读《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相信大家对这位母亲有更深的认识。
五、作业设计
完成小练笔。
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决定→心软、犹豫→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爱
第五篇:学会看病
20、学会看病
湖南中心小学 刘黎明
教材分析:
《学会看病》是女作家毕淑敏的作品,文笔优美,情感细腻,编者意图有二:一是围绕单元语言训练点,进一步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一定的描写方法,表现父母之爱的;二是围绕单元主题,使“父母之爱”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呈现,主题更为丰满。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拓展课文教学的功能,以读促学,期望学生自得。学情分析:
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选编这篇课文,一是引导让学生全面认识母爱,一是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艰涩、残忍、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的勇气。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20、学会看病
一、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第20课,请位同学读题。(全班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导语: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检查词语。师:指名读词语
打蔫儿 拖沓 摇摇晃晃
喋喋不休 忐忑不安 深深谴责 按图索骥 雪上加霜 聊胜于无 艰涩 坠入 磨炼 残忍
师:请全班同学来读一遍。
2、那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课文主要讲儿子生病了,当医生的母亲没有在家里给他看病而是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最后孩子学会了看病。
(设计意图:本课是略读课文,应放手让学生自学,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积淀道德情感的能力,给学生足够自主学习的空间。)
三、了解切入
师:学课文前,我想先了解下如果你生病了,你会怎么办? 生:爸妈带---师:爸妈不在家呢? 生:找爷爷奶奶-----师:爷爷奶奶没空了? 生:-----师小结:把大家逼问傻了吧,文中的儿子也向你们一样依赖家长,所以他的母亲才下定决心让儿子学会独自去医院看病。
板书:依赖 决心
师:那你们敢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吗?担心什么?怕什么? 生:不敢。怕------师小结:你们担忧的这些,对于在医院工作的母亲,她知道吗?她担忧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切入,把孩子带入了往事的回忆中,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为学习本课创设了一个最佳的情境。)
三、品读课文
导语:下面,请同学们轻轻翻开课本20课,一起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划出文中描写母亲心理变化的句子?再认真读一读,并在句子旁边写写批注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师点拨并指导朗读
(一)犹豫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
1、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母亲犹豫的心情?
2、,然后突出--犹豫--读读。(二)自责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看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1、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母亲自责的心情?
2、自由读读这一处
3、请一位同学把母亲当时自责的心情通过句子表达出来。师评议: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母亲那深深的自责。
4、师:来,让我们一起都去感受下,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因为——生接读
(三)后悔
在自责之前,母亲的情感还有什么变化?
1、后悔什么?
生:后悔孩子生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雪上加霜。师: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中的雪上加霜什么意思? 生:后悔没领他一道去看病。师:请读出母亲的后悔。
师:领着他一块去,会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指点他。第二次可以照着第一次去做了。
师:照着第一次去做了,这叫做“按图索骥”。这个词再读一遍。生:齐读“按图索骥”。(老师及时抓住学生自己的语言,在交流中让学生理解了“按图索骥”。)
2、朗读体会
师:通过写后悔什么,后悔的两个原因把后悔写具体了,把母亲的心理活动写得更加细腻了,这可比写10个后悔强多了,让我们再来深深地体会母亲的悔意吧。
(四)担心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1、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母亲担心的心情? A、理解“忐忑不安”。
师:从字形上来猜测一下,它是什么意思? 生:心在一上一下,很紧张,很不安分。
师:好的,请坐。心忽上忽下,心神不宁的。我们中国汉字真神奇,从字形上就能看出它的意思来?那谁能读出母亲的忐忑不安。谁来试试看,自己可以在下面试试。生:读。(让时间过得慢一点好吗?)
——再读(效果非常不错)。
B、这种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心神不宁的心理纠缠了母亲两个多小时,让母亲度日如年,望眼欲穿啊
C、是呀!时间艰难而又缓慢地流动着,也说明了时间过得慢。师评议;你用朗读告诉我们,你体会到了母亲的担心。
2、两个小时是7200秒,每过一秒钟,堆积在母亲心里的担心就多一些,心里就越忐忑不安,心里越忐忑不安,时间就(过得越慢)。作者在这里用了像沙漏这样的比喻就把母亲当时的忐忑不安写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了,突出了这两小时里母亲的难煎熬,度日如年。时间依旧艰涩地流动,---生接读
3、师小结:
同学们,课文在母亲让孩子独自去看病的过程中,用了许多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突出了母亲从坚定、到犹豫、后悔、担心、自责的心理变化,无论心理怎么变,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母亲对孩子的?(对儿子的爱)
板书:爱
4、学到这里,大家已经明白了母亲的那份良苦用心,母亲想让儿子学会的仅仅是看病吗?还有什么?
生:----做人、独自生活、独立
(设计意图: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自读理解,并渐进式地写话训练,能起到启发思维,深入思考,优化观点的效果,在读中悟,在读中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回报母爱之情。)
四、延伸拓展
师过渡:都说母爱是世间最无私的,课文中的母亲就是这位毕淑敏阿姨,她在还写了早年当医生,后来写了许多的文章。
下面请读读节选自毕淑敏阿姨写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大家从这段心理描写中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巧用阅读材料《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这篇文章,引导孩子们再一次走进人物的心理,感受心理描写的魅力,做到活学活用。也再次感受作者那种爱孩子的内心情感)
五、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老师很高兴,大家在这节课上学了这么多语文知识,特别是在文章中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致的描写,将会让读者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此外,母亲的良苦用心一定也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孩子们学会总结、归纳学习收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板书设计:
母亲: 焦急、担心、自责、后悔 母爱伟大
儿子: 学会看病→学会生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侧重让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学习:一是在学中应用学习方法,这是第一次学,我放手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这样的学既是默读、朗读、批注等方法的应用,也督促了学生深入地品读课文,使每个学生的理解落到实处。二是在学中迁移表达方式,这是学生第二次学,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心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三是在学中陶冶审美情趣,这次学是在前两次自读自悟、换位体验的学习后学生的情感体验。全节课的设计是让学生在自读自语的学习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