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案

时间:2019-05-12 21:0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书有感》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书有感》教案》。

第一篇:《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案

刘 世 族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二.教学过程:

1.与学生交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认识大家我很高兴!我早就听说咱实验中学的学生特别善于动脑,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今天这节课老师特别希望得到同学们的配合,好不好? 爽快!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朱熹,手捧他的《观书有感》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美丽的池塘边。在这里,我们将会领略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2.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3.师问:你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4.出示学习目标,一起朗读。

5.师引:朗读古诗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要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首先把节奏读好。什么是节奏呢?大屏幕出示:

节奏:诗句中按音节或意义有规律的短暂停顿叫做节奏。①全班同学拿起书,轻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

节奏读好了,还要注意读好诗中较大的停顿。什么是停顿呢?大屏幕出示: 停顿:为了突出意境或感情而作较大的朗读间歇叫做停顿。②出示大屏幕,加“∕”,教师范读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③全班同学自由朗读。

④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才能?肯定后学生齐声朗读。

6.师引:大家朗读这么好,让老师真感动。我想同学们在理解句子意思上会有更出色的表现,请大家结合线下的词语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不明白的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开始吧。

好!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7.师引: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请同学们根据每句诗的意思并结合这首诗题目,想一想:(出示大屏幕)“半亩方塘”比喻。【一本书】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丰富的内容和深奥的道理】 “源头活水”比喻。【丰富、新鲜的知识】 8.师问:诗人为什么要使用比喻,而不直接写出呢? 9.生答毕,师小结:诗人朱熹不愧是大家手笔,他将深刻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自然景物,描写出使人在清新的气氛中既获得美的享受,又引发出哲理的感悟,从而得到启发。

10.再想一想诗人借助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水如此清澈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小组合作讨论作出回答。

启发学生: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加以引导 教师板书: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到达新境界。

第二篇:《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

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第三篇:观书有感 教案

观书有感

一、谈话导入,简介诗人。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静思。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是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出示)。出示:朱熹简介。

二、初读古诗

过渡:朱熹堪称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在一个池塘边看书,眼前的一塘清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两首《观书有感》。今天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一首。

1、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谁能口齿清楚、准确地读?

2、诗只有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感受,谁能读出节奏来?

3、诗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当我们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体会到诗的意境后自然而然就会了。

三、理解诗意。

1、明“诗眼”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到现在,你知道在这首诗里作者描绘的是什么?半亩的方塘。

(2)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清

2、细体会

浏览全诗,从哪里可以看出半亩方塘的“清”呢? 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1)一鉴开 理解“鉴”,镜子。

理解“一鉴开”:古人以铜为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谁来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这面打开的镜子里有什么?

(2)理解“徘徊”?当微风拂过水面,这些景物仿佛活了起来,这是怎样一幅奇妙的景象呢?请看大屏幕。谁来描绘一下这一幅画面? 老师也看到了一幅画面,出示诗。配乐朗诵。

我们刚才描绘的来回移动是诗中哪个词的意思?(徘徊)(3)天光云影共徘徊(来回移动,也可理解成闪耀浮动)

(4)此情此景,令朱熹思绪万千:他在思考:出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谁来说说朱熹在想什么?(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渠:方塘。如许:这样 为:因为

(5)朱熹他明白了方塘之水如此清澈的原因:出示填空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

3、会哲理

(1)这汩汩流淌的源头活水令朱熹再一次思绪万千,他由方塘又想到了什么?出示插图(想到了读书),这读书和这方塘有什么联系呢?(2)学生各抒己见。

(3)此时此刻,这半亩方塘在朱熹眼里已不再是一个小池塘,而是指人的心智呀。板书心智。

(4)同学们,朱熹真不愧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把深刻的读书哲理巧妙地藏在写景之中,表面上是写方塘之清,其实暗喻了心智之明,源头活水暗喻了读书学习,水的清澈透明暗喻了心智的睿智豁达,所以这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哲理诗。这种借景喻理的写作方法使得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脍炙人口,千年不衰。同学们,这个时候请你再来读这首诗,你能读出韵味来吗?练一练。指明3人读。

让我们一起把这首意味隽永的哲理诗熟记于心吧。

(5)赏析哲理诗的方法:入乎其内感受,出乎其外分析。刚才我们的读书过程就是入乎其内感受,要深入透彻地理解哲理诗还要找到诗与生活的共同点,跳出原诗之外来联系生活、学习分析其哲理。

(7)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这就叫读出韵味。)

(8)记住这个赏析哲理诗的秘诀,读。

四、适度拓展。

哲理诗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现象,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其实,象《观书有感》这样精彩的哲理诗还有很多,出示句。选择填空。

今天我们做了一回哲人,在哲理诗的花丛里留恋往返,我们认识了它的深沉、认识了它的含蓄,更收获了我们一生的启迪。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希望大家向朱熹一样,勤于读书,善于思考,让自己才思不绝,思想永远活泼。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写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喻理)

第四篇:《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复习导入

1、《冬夜读书示子聿》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师:前两天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谁能说说在这首诗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指名答

3、导入新课

师:它告诉我们学习要不遗余力的学,并且还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用于实践当中。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关于读书的,它将又会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一起走进(板书:观书有感)。

4、齐读课题

1、学生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资料(出示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指名读古诗

2、齐读古诗

四、从字面上解析古诗

过渡:读完了我们就该一步一步的解析古诗,以往我们都是先从古诗的题目开始,今天我们用一种不一样的解读方法来解读,我们先从诗的内容开始,首先看第一句(出示幻灯片),说有哪些字词不太好理解,1、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师:说说你觉得其中的那些字词不太好理解

2、重点交流“一鉴开、徘徊”

师:下面我们重点来看 “一鉴开,徘徊”如何理解?谁能告诉老师这里的“鉴”字如何理解?

3、教师总结

师:这里的鉴字是镜子的意思。在古代的时候,镜子一般会用镜袱包起来,用的时候打开,所以这里的一鉴开指的就是一面打开着的镜子。

4、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天光和云影)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这里的“徘徊”怎么理解呢?(来回移动)?

5、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名读。师:说在这句中你又碰到了那些拦路虎?

6、重点交流“渠、清如许、为”

五、翻译全诗,悟诗中哲理 过渡: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我们已经全部都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用现代文翻译全诗,注意在保留诗意的基础上,译得优美一些。

1、学生翻译

2、指名读译文

3、教师总结,引出问题

师:通过同学们的翻译,我仿佛看到了那清澈的池水,那美丽的景色,然而一看题目,我就觉得这首诗写的有些拙劣,因为是明明是写池塘里的水,可题目却是观书有感,所以我觉得不如将题目改为观塘有感,你同意吗?为什么

4、学生思考并交流

5、教师总结,学生深入思考

师:这首诗看似有点文不对题,诗中写的是池塘的水,可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池塘的水和读书有着一定的联系,究竟有着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第五篇:《观书有感》教案

【课题】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刚才在课前,同学们向老师推荐了好几条关于读书的名言,老师这儿也搜集了3句,请同学们读一读。

【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默地看。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中的首尾两句。

5、过渡:朱熹他一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和他一生的勤奋学习勤奋思考分不开的。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于是,他写出了这样一首诗——《观书有感》。通过课题我们知道了这首诗跟什么有关?(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

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生开始自学,师巡视,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谁来读读这首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齐读三四句,体会一问一答的句式】

4)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生讨论)

【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__________。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板书:聪明←读书 】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作者将方塘美的景色同读书的道理结合在一起,他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像这样以景喻理的诗,我们把它叫做 “说理诗”。【板书:以景喻理】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

【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五、反复诵读,完满总结。

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读出韵味来。试着背背看。

4、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

(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下载《观书有感》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书有感》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

    观书有感

    一、《放言》(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首联......

    观书有感(定稿)

    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读《怎样当老师,怎样教语文》有感 罗贵蓉在去图书馆给学生借阅书籍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一本返着淡黄色泽厚厚的书安静的立在书架上,背脊上大大的刻着《......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吴玉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3.感受古诗文字和......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姜长存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 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