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开课《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嘉峪关市逸夫小学
李倩
教学内容:人教版70页-72页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的基础上,理解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2、能够正确的判断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水彩笔、小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纸板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两张照片)师:小朋友,这两张照片都是老师最欢的照片,老师想给它们加上边框,再配上玻璃,做成漂亮的相框,放在老师的办公桌上,请问哪张照片用的玻璃大些?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提出“哪张照片用的玻璃大?” 创设与学生生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自然引出课题,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索新知,认识面积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师:大家看,这是黑板的面,再看看课桌的面(师示范摸面),哪个大? 生:课桌。
师:我们的数学书都有一个漂亮的封面,你能拿出数学书学着老师摸摸它的封面吗?(学生动手摸)请同学们再拿起练习本,像这样再摸摸它的的封面,谁的面积小? 生:练习本
师:举起你的小手,摸摸你的手掌面,和老师比一比,谁的手掌面大?
生:老师的。师生互动比。
师:刚才我们说的黑板、课桌、数学书、练习本和老师、同学的手掌都是物体,可见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板书:物体表面
大小)
2、通过封闭图形感知面积
师:我们还学过一些图形,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图形)师:请大家看这些个图形,第一排和第二排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排是封闭图形,第二排不是封闭图形。
师:像这样的封闭图形就围成了一个面。(将第一排平面图形填上颜色)谁的面积最大?谁的面积最小?
生:长方形最大,三角形最小。师:不封闭的图形能围成一个面吗? 生:不能
师:看来封闭图形也有大有小。(完善板书,齐读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师启发引导学生说出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书的面积比练习本的面积大,课桌的面积比黑板的面积小。
[设计意图:为使学生对面积有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教学设计时分为两个层次,由实际生活中物体的表面逐步过渡、抽象到平面图形,体现由普遍到特殊,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
三、操作实验,比较面积
(一)探索面积比较的方法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你能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1、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一大一小很容易看出大小),学生说比较方法。教师及时总结板书:观察法、重叠法。
2、课件出示两个不太容易看出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1)引出矛盾冲突
师: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生1:正方形大 生2:长方形大 生3:一样大。
师:看来意见不统一,有什么办法验证一下呢?同桌讨论一下,师巡视指导。(2)交流方法
师:谁来把你的办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可以用重叠法(师课件演示,比不出大小)。
生2: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这种办法可以,但有局限性。)生3:我们在这两个图形上摆相同的小正方形,看谁摆的多,谁的面积大?
师:孩子,你真聪明!掌声送给他。
生4:我们在这两个图形上摆相同的圆形,看谁摆的多,谁的面积大?
师:你也很聪明!这个办法也不错!……
师:同学们,那就让我们用生3或生4的办法比较一下这两个图形到底谁的面积大?(3)动手操作
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这两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片(师贴黑板上),老师还让同学们带了学具:圆片,小正方形、三角形(师贴黑板上),四人小组商量一下,你们打算选用这三种中的哪一种学具摆在这两张纸上?小组商量。师:商量好了吗?
生1:商量好了,我们用正方形。师:请先看活动要求:
1、请在四人小组里,两人合作摆一张纸,把你们选用的图形分别摆在老师发的纸上。
2、摆完后四人小组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为什么? 师:明白要求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就开始吧!(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4)投影展示,分享结果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学生将纸片放在投影仪上陈述过程及结果)
生1:我们是摆小正方形,长方形里摆了x个,正方形里摆了y个,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他们用的是大小相同的圆片,非常好!你们谁的和他俩摆的一样,请举手。
生2:我们是摆圆形,长方形里摆了a个,正方形里摆了b个,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出示长方形里摆了a个圆形,正方形里摆了c个长方形。这种摆法,能比出大小来吗?
生1:可以。生1:不可以。
师: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他选用的图形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也不同,所以比不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可以看出:要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师:那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些?
生1:正方形。生2:圆形 生3:长方形 …‥
师:那一种最好呢?
生1:正方形,因为圆形摆上去有空隙。
师: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那用多大的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来研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到在测量或计算平面图形的大小时,要用一个共同的面积单位,为面积单位的学习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非常棒,老师想带大家到智慧岛逛一逛,好吗?要想去智慧岛,必须先过几道关才能进去,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第一关 数一数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第二关 说一说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第三关 图案设计大比拼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中我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课堂感言
同学们,今天你们学得开心吗?(开心)开心的时候总是过的特别快!就要下课了,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用一句话来描述课堂感言,锻炼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板书设计:
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比较发方法:观察法、重叠法、度量法、数个法。
第二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教学中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主要体现在:
(一)营造宽松环境,给学生学习的“安全感”。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在课前导入中,我就以拍手游戏告诉学生:拍手需要左手和右手的合作,课堂也需要合作,有相互间的合作才能有成功。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种“安全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
(二)创设情景,举例生活化,感悟知识,教学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造作的机会”。而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三)、任务驱动,激活思维,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欲望。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我把两张纸藏起来,告诉孩子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话,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怎么办?我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规定统一标准进行的必要性。
(四)、重操作,强化学生感知。
“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第三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武当路小学 崔殿华
我执教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收获了不少,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兴奋过后,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课中的成功与不足如下:
一、成功之处:
1、《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引入,并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平方米可以站几位小朋友等?使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从面积的概念到面积单位,教学设计是顺着学生的思维很自然的展开教学的。例如:比较不出来哪个的面积大时就要来测量,一步一步是引出来的,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教师是顺着学生的思维,随着学生的想法把新的内容加进去的,和学生的思维同步,教学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3、“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找一找1平方厘米,量一量图形面积,验证1平方米可以站几人等。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教具、课件发挥了作用,较适合。
二、不足之处
1、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太清楚,有详无略。
2、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良好的组织与调控是我面临的一大考验。课堂中小组活动欠缺组织和章法,没有达到小组讨论、操作的真正目的。
3、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在处理上缺少分寸,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平日里多积累。小组讨论后教师对好的方法要加以评价或介绍,对学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时要有选择的按照顺序进行。
在今后的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第四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尤溪县实验小学吴启横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操作、思考和讨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得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它们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课堂上学生通过同桌合作动手拼摆等一系列活动,充分经历面积和面积单位概念的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索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从涂色游戏开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课堂中摸一摸书封面、桌面、文具盒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强化数学的体验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
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不足之处
1、对这个班学生的基础缺乏足够的了解,启发性问题仍设计不够到位,比如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叙述仍不够完整时,老师存在启发不足,补充回答现象。、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缺少更加有效的课堂组织,小组活动,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在测量地板活动中,有的学生寻开心当游戏进行,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比如在各个小组选用不同的方法摆时,对小组合作的评价不够到位。小组合作的成果只由个别学生参与了汇报,忽视了其他成员的参与,只注重对汇报的同学评价,却将其他同学的功劳一笔勾销,势必使小组活动演变成为个人展示,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录像课”能进一步引发我的反思,充分认识自我,我将定期利用学校录播系统设备授课来了解自已,促进专业成长。
第五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李凡琦
有人曾经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一点点的成功。兴奋中我不忘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自己也感觉这节内容比较多而杂,不容易上“活”。这个学期再次实施此教材,我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理顺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导入——情景引入。
这节课的导入,我设计了让学生欣赏一幅有趣的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这幅画是什么形状?老师要给这幅画上边框,边框的长度就是什么?如果再配上玻璃呢?
2、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我在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揭示本课学习目标,共同投入到新课学习中。二.探究——在活动中理解
(一)“面积”的教学
“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学生要理解,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大小”、“围成”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其中“围成”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把它与“组成”混淆。怎样避免概念不清?我设计了“看看”、“摸摸”、“辨辨”“讲讲”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看看——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表面,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摸——引导学生用手摸摸萝卜的表面,用小刀剖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辨辨——设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围成”。
l 动态课件显示,帮助学生理解。利用电脑的画图软件显示两个长方形,分别给它们涂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围成的长方形的涂色范围是固定,反之,颜色则扩散到整个版面。
l 用自己的语言说“围成”。
生:围成就是一个接一个、生:围成就是没有缺口„„,老师在尊重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指出“围成”就是“首尾相接”。l 用自己的身体做“围成”。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的用4根指头紧紧相连,围成一个“◇”形,有的4人小组合作,手拉着手围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4.讲讲——学生从前面三个环节中获取经验,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说说把自己对 “面积”的理解,师生在共同总结出“面积”的定义。
(二)“面积单位”的教学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面积单位的教学,它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学的主要环节设计如下:
1.自学——提出疑问。
2.在画画、剪剪、找找、估算中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l 画1平方厘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厘米;估算邮票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l 剪1平方分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分米;估算课桌桌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小组合作造1平方米。
以小组为单位,用彩带、旧报纸、边长是1分米的春联、边长是25厘米的春联等材料拼出1平方米。其中一个小组没有给任何工具,让他们想法子围出1平方米。
4.估算在1平方米大的正方形内,能站多少人?再让学生现场站一站,帮助他们在脑海中正确构建“1平方米”真正大小。5.估算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三.应用——在游戏中进行。
学习的关键是把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到动态的生活实际中。这节课的巩固应用部分,我参考了电视上智力竞赛的形式,把练习题设计成竞赛题,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哪一组回答正确,就可以揭起一幅画,看哪组最快猜出画的内容,得分最高。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练习,效果比较理想。
这节课的成功,确实让我高兴了一阵子。高兴之后,我静下来反思课中的所得、所失、所悟。
一、我的成功
1.能较好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课的引入设计了让学生欣赏一幅有趣的画,让学生在欣赏画的气氛中收起没进教室的心,也将“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趣化,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和周长,本课的引入是比较成功的。另外,在教学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看来,要上好一节课,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
2.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条理性强。这节课的概念比较多,比较散,备课时,我基本能抓住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
3.本课成功的关键是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以前自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我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这次我思想开放了,让学生“活”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整节课,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想不到教学效果那么理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所以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二.我的失败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2.课中某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化。在估算桌面大约有几平方分米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是瞎猜,我也只是在等待比较接近的答案出现,有一个学生报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匆匆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地作用,要改进。这个教学环节可以细化为如下几点:
l 第一次估算,找出差距最远的答案。
l 根据这个学生的答案,每位同学拿着自己剪的1平方分米上台在桌面上摆一摆。
l 根据摆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估算,力求一次估算正确。l 交流总结估算的方法。
三、我的感悟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本课的反思可以概括为以几句:
蹲,用儿童的眼光理解教材; 活,用新课标理念处理教法; 灵,灵活调节控制每个环节; 个,凸现自己个性展现风格;
每节课,教师不应该只留下一个句号,应该给自己留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