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古诗二首_池上
古诗二首
池上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等5个生字;会写“首、采”2个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难点: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绝句,以叙事的方式描绘了诗人在夏天的所见。这首诗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平易的叙事风格,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又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诗歌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诗中最传神的是“不解藏踪迹”一句,写尽小童顽皮、纯真的情态。诗的语言浅显易懂,对仗工整,适合学生吟诵积累。
文中的中国画分别与古诗相配,诗中景物与画中景物一一对应,诗画的融合清新雅致,意境悠远,给学生以传统文化的熏陶。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
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看图说话,思考: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想一想你有没有和他相似的经历?说说
你的感受。(出示诗歌插图,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发生在夏天荷花池的故事)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描述了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理解题目含义。
3.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
(2)教师小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交流,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搜集关于诗人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课文学习
(一)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想办法读准字音,读通诗歌,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并圈画生字。
2.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对照自读情况,相互交流通过自学认识的生字,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认识5个生字。可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如通过组词等方法进行识字。
4.学生自查学习情况。
可采用齐读、分组读、开火车读、抽卡片读、点名读等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其中在认读生字的过程中,可采用生字去拼音读,把生字送回课文读、课文去拼音读的方式巩固生字的学习。
5.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节奏。(二)理解诗歌意思,感悟诗歌的童真童趣 1.齐读古诗,引导学生读准节奏。2.学习一、二句,感受小娃偷采莲的情景。(1)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朋友产
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出示加点字“撑”“偷”,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理解词义。
(2)疏通诗句意思。
(3)结合甲骨文的演变加深会意字“采”的认识。
(4)合作交流:想象荷塘、白莲的样子,以及采莲小孩的动作与心情。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3.学习三、四句,体会景美童心纯。(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4.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诗意。
5.说话训练:假如你就是那个撑船的小孩,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请说一说。6.拓展描写儿童童真童趣的诗歌《所见》。(三)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范字“首、采”,注意田字格里的关键笔画。
2.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生字书写动画,教师提示书写要领,并在黑板上范写易错难写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书写,写完反馈点评。学生再书写,写不好的字可以多写几个。
[设计意图]在识字过程中,通过自读、范读、教师点拨、检测等环节来进行识字教学。指导生字书写时,用教师范写和动画演示的方式加以展示来辅助教和学。通过学生亲身想象“偷采白莲”儿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学生情、诗中情水乳交融,激发共鸣,体会诗歌中的童真童趣。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组成词语。
首()自()
采()禾()
萍()苹()
2.背一背。
池上 [唐]白居易
______撑______, ___采_______回。______藏______, ____________开。
3.读一读,并积累这首古诗。
花 非 花
[唐] 白 居 易
花 非 花,雾 非 雾,夜 半 来,天 明 去。
来 时 春 梦 几 多 时,去 似 朝 云 无 觅 处。
参考答案: 1.略。
2.小娃 小艇 偷 白莲 不解 踪迹 浮萍一道 3.略。
四、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主要认读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书写了生字,并借助重点词语理解了诗歌意思。同学们课后可以把古诗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去感受娃娃的天真可爱,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童真童趣。
五、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抄写生字。
2.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读读背背其它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歌。
[板书设计]
池上 天真 可爱 童真童趣
第二篇:古诗 池上
古诗诵读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池、偷、采,莲”四个生字。认识“爪字头”。
3、积累常用的表达句式,并能借助提示,小组合作看图编故事。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训练说话。
1.(媒体出示荷花的图片):请小朋友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图上有了什么。师:刚才,大家都在静静地欣赏,看得很入迷。你能不能用“什么地方有什么”的句式来说一说你看到的画面?
指名学生交流。(预设:小河里有荷花。池塘里有莲花。等等)
2.“荷花”也然可以叫做(出示词卡:“莲花”)谁能借助拼音读一读?(指名读,再齐读)。
3.池塘里只有一朵荷花吗?想一想,可以用上什么词语表示数量很多呢? 指名学生交流。(预设:池塘里,盛开着一朵朵莲花。)
师:真好,你能用数量词“一朵朵”来表示数量的多。(出示句子)来,读准这句话吧。注意要读准字音,记一记泛红的生字。(自由读?指名读)
4.在这句话中有两个生字,谁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记一记他们的字形? 先出示:“池”,因为池塘里面有水,所以“池”?三点水。
师:(出示“莲”)那么“莲”字呢?谁能用结构记字法来记?所以我们在“莲”
字时,先写上面的“草字头”,要写的宽宽的;然后写“车”,最后写走之底。(师边说边书写)请你在同桌的手上也写一遍,注意它是上下结构的。5.莲花不仅数量多,而且颜色也很美呢!谁还能加上表示颜色的词语再来说一说这句话?(预设:白色,洁白)
师:白得像什么一样?我们可以用“雪白”来形容。(出示词卡:雪白)
如果要把这个颜色形容得更美一点,我们可以用一个叠词??(出示词卡:雪白雪白)。(学生齐读)
来,把“雪白雪白”放到句子中,谁来说?(指名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池塘里,盛开着一朵朵雪白雪白的莲花。)
6.老师把这句话再变一变,谁还会读?(出示句子:一朵朵雪白雪白的莲花盛开在池塘里。)(指名读,全班齐读)
二.揭示课题。
1.看图,回忆积累。
师:对呀,你瞧那一枝枝白莲(出示:亭亭玉立),走近看,花苞上(生背:清水滴滴,)莲叶上(生背:晶莹的水珠滚来滚去。)望着一枝枝美丽的莲花,你一定会发出这样的赞叹??(莲花真美呀!)也许你还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想把它们带回家。)
2.看图听老师讲故事。
3.你瞧,这些画面多有趣。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正巧看到了这一幅幅有趣的画面,就写下了《池上》这首诗。师:你听清楚了吗??谁写了一首诗?(白居易)
3.(出示:bá jǖ yì)谁能带领大家拼一拼诗人的名字?“ǖ”上的亮点怎么不见了?(复习“ǖ”见j、q、x脱掉帽子敬个礼。)
师:看老师写诗人的名字。“居”是半包围结构的,外面是个“尸字头”,里面是个“古人”的“古”。“易”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勿”。
4.这首诗的题目是叫什么?(《池上》)“池”字我们刚才学过了,我们一起写一写。(板书课题)(“池”的左边?三点水,右边是个“也”)
5.说话练习:你能用一句话来介绍诗人和诗名。(预设:唐代的诗人白居易写了古诗《池上》这首诗。)
师:把诗名把在前面,谁还会说?(预设:《池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
三.学习古诗,吟诵古诗。
1.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吟诵唐朝大诗人(生:白居易)写的(生:《池上》)这首诗。师;请大家打开书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然后和同桌拼读这两个生字(出示“偷”和“采”),互相交流记字的好方法。
2.(出示“偷”)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指名学生交流)
3.(出示:“采”)指名学生读准字音。
师:在这个字里面有一个新部首??(出示拼音)借助拼音一起拼一拼。(出示:爪字头)爪字头多像猫呀、老虎的爪子呀。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采”字。
先写撇,再写点点撇,最后写“木”。注意“木”的一竖不要和点连在一起。
4.把生字放到古诗中,你们还会读吗?请同桌合作来读古诗,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互相配合着读。
指名学生读古诗,师点评学生的读法。3.其实,古诗读起来可是很有韵味的,仔细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等一会我们来做一个“超级模仿秀”的游戏,谁模仿的像,他就是今天的“模仿之星”。师配乐诵读古诗。指名学生交流。
分男女生轮流读。
4.故事读到这儿,老师想你们一定能把古诗背出来了,让我们合着音乐一起来背一背吧!
四.学唱古诗,练习看图说话。1.配乐让学生把古诗唱出来。
古诗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很好听的唱出来呢!想不想学一学?歌曲一共唱四遍,前两遍请大家仔细听,后两遍愿意唱的小朋友再跟唱。(歌曲过门处师:现在,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唱一唱,演一演。)
2.诗人白居易用了短短四行诗给我们描述了一幕幕有趣的画面。
现在我们也试着看看图,讲讲故事。(出示图片)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画,用上老师给你的词语,来说一说画面的内容。(学生自由准备,指名学生交流说话。)2.朗读短文,巩固字词,回复内容。
师:老师根据这些图画也写了一个小故事,我和大家一起来读。出示:
有一天,一个小娃娃看到一朵朵雪白雪白的莲花盛开在池塘中,心里可欢喜了。于是他悄悄地采了几朵白莲放在小船上,轻轻地撑着小船回家了。他以为没有人会发现他,可是那一片片被小船荡开的浮萍,使人们发现了他的踪迹。
第三篇: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独立识字学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读懂古诗,了解《秋浦歌》所描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4.了解体会《悯农》中揭露了社会的不公,抒发了对广大农民的同情。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体会两首诗描写的不同情境和抒发的不同感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秋浦歌》
一、谈话导入,诵诗入题
师:劳动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辛苦、高兴、很有成就感
师:你能用学过的关于劳动的古诗来表达你的感受吗? 生:课件出示(3张)《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李绅《锄 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张俞《蚕 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师:真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关于劳动的古诗。(课件出示诗歌)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生:点名反复读,读出问题(字音)师:“赧”读什么?指导书写。
师: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生:“秋浦”是一个地名,“歌”是歌颂的意思。
师: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一带,是唐朝铜、铁的重要产地。李白在天宝年间,大概是李白52岁左右,也是他辞去翰林职位,离开长安,漫游生活的第十年,流寓于此,写下了17首秋浦歌,本首是第十四首。这时期的李白生活是窘迫的,心情也很悲愤,但却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课件补充背景)生:齐读
三、读悟结合,感受画面
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里有诗。这首秋浦歌就是一幅壮观的图画,同学 们自由的诵读,把你头脑中首先呈现出来的印象最深刻的景物强调出来。
(学生自由诵读,个性得到张扬。环节灵动,教师依据学生思路安排教学,目的构建起那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感受李白热情讴歌劳动工人质朴,乐观向上的精神品格。)(课件标红“炉火”“红星”“紫烟”“赧郎”)
1、预设环节一:“炉火”
师:为什么炉火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板书“炉火”)生:炉火红艳艳,照亮了整个天地。
师:炉火还是怎样的?你想到什么句子或词语来形容这里的炉火?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照天地
师:是呀!天地之间一片红彤彤,你觉得炉火照红了哪? 生:工人们的脸庞、铁锹、河水、树木、云彩、月亮„„ 师:(随便指教室里的任何物件或人)这儿是红的,这也是红的,那儿也是红的。惟宇茫茫,都笼罩在红的天地里!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做些什么? 生1:拿画笔记录此时的壮观美丽!
生2:在这红艳艳的世界里,我陶醉了,我只想一饱眼福,让这美丽时刻永远留在脑海里。
生3:激情燃烧的红色浸润着我,我诗兴大发,用诗歌记录下此时的豪言壮语。(读诗)
生4:我只想兴奋的尖叫起来„„
2、预设环节二:“红星”、“紫烟”
师:从他的朗诵中,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板书:红星)生:飞溅的火花到处都是。师:“红星”是什么?“紫烟”又是怎么来的?
生:红星是钢花飞溅,紫烟是炉火太热,燃烧了许多东西,而冒起来的轻烟。师:红星怎么样?“乱”是什么意思? 生:红星乱,乱飞乱溅的意思。师:飞溅着的红星可能会溅到哪儿?
生:工人的衣服上、脸上、手上、炉火中„„ 师:从这个“乱”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1:体会到了冶炼工人们非常辛苦,工作艰辛危险。
生2:我体会到了工作虽然艰苦,但是这些工人工作热情很高。生3:我体会到了火星飞舞,像夏夜的萤火虫。„„
(以上预设环节画面组合)师:(课件出示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师:看到这种热烈而壮观的画面,你最想吟诵诗中的哪两句? 生: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生2:远远望去,炉中的火烧得正旺,紫色的烟雾不断地向空中升腾。半空中烟雾袅袅。如划过长空的流星跳的非常欢快。„„
师: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李白的心情如何?
生:兴奋、欣喜、新奇、赞叹„„(带上这份情感读这两句诗)
3、预设环节三:“赧郎”
师:你还想强调你脑海中的哪一幅画面?(课件出示诗歌)师:你强调的是一幅赧郎冶炼的画面,“赧郎”什么意思?(板书:赧郎)师:“郝”什么意思?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为什么脸红? 生1:因为熊熊燃烧的炉火烤红了他们的脸。
生2: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们各个使足气力,脸挣的发红。
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冻得发红,火光又映照更显通红。
生4: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师:赧郎们个个脸红通通的,工人们的心情如何?他们是怎么劳动的? 生1: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
生2:激动,他们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师:唱着歌儿劳动,是呀,“歌曲动寒川”,同学们想像一下,他们会唱什么歌呢? 生:(唱——)
师:想听一听吗?(播放课件:冶炼图配乐劳动号子)师:这样的劳动号子怎么样?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生:高亢激昂、热情奔放、扣人心弦、鼓舞人心„„
师:这们的号子难道仅仅就是一首鼓舞人心的曲子吗?这分明就是李白心中的一首? 生:赞歌
师:赞美了冶炼工人什么?
生:乐观向上、热爱劳动、积极进取„„(板书)
师:这样高亢的号子,这样催人奋进的赞歌是该把冰冷的河水给震动了!但这能真地震动吗?这是什么写法? 生:夸张
师:你觉得“动”仅仅就是震动的意思吗?结合情景说一说它还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1: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惊动,因为诗中说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静,工人们的劳作,响亮的劳动号子惊动了寂静的夜。(读)生2: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动”,因为照亮天地的炉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们一起发出的号子必定是震动河川的。(读)生3: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感动”,工人们劳动中的铮铮号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颗失落的心,使他为之一振。生4: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们还这样挥汗如雨,那么他们的白天也一样辛苦,劳动人民的艰辛震撼着李白的心。„„
师:是呀,铮铮号子,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李白的心,冶炼工人那十足的干劲、乐观的精神折服了李白那颗冰冷的心。
四、拓展升华,感悟李白
师:这里的寒川就不仅仅是冰冷的河水了,其实它还是什么? 生:“寒川”还是李白那颗冰冷惆怅的心。郝郎们那激人奋进的劳动场面感动了李白,消融了李白心底的那丝如寒川般的哀愁。师: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斗酒百篇”。才华横溢、浪漫不羁的他本应享有仙人一般的天伦之乐,可他却为什么满怀惆怅,心里冰凉? 师:出示李白资料,朗诵。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为什么愁了吗?
生1:他愁自己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
生
2、他愁自己再也不能实现当年功成身退的宿愿了。生
3、他愁自己一身才学,却没有一个发挥的大舞台。
生
4、他愁社会动荡,眼见百姓生活一日不如一日,却束手无策,无可奈何。生
5、他愁朝政日趋势下,奸佞当道,国家蒙受灾难。„„
师:是呀,李白无比忧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权贵重用;空有一腔报效祖国的男儿豪情,却始终不能实现。这就是李白心中一生都无法抹除的隐痛。他觉得自己的处境好比那失意东归的苏秦,再也不会像宁戚那样得到君王的赏识了。
师:李白的愁好比寒川,却胜过寒川。李白在秋浦时,感觉自己的人生道路,已经山穷水尽,没有了出路,没有了光明。也就是在这时,一副感人至深的劳动场面,让他震撼了。在这一瞬间,他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举杯泼墨诗一首,热情讴歌众郝郎。”终于一首不朽的诗歌《秋浦歌》诞生了,一首诗坛上为数极少的热诚讴歌劳动工人的《秋浦歌》诞生了。生:配乐有感情的朗诵。板书:
炉火
乐观向上
红星
赧郎
热爱劳动
动寒川
不畏艰辛
(二)《悯
农》
师:惊心动魄的劳动画面固然让人印象深刻,但劳动背后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痛苦。请同学用刚才的方法学习《悯农》。
一、初读古诗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二、相互交流学习情况(课件出示诗歌)
1、检查读。(小组合作)
2、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桌交流)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3、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交流质疑。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三、品析体会
过渡:古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富有想象的人能从中读出各种画面,那么,透过这首诗中屈指可数的20个字,你又读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1.学生独立想象,畅所欲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2.结合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课件逐句出现)(1)“春种”“秋收”概括了什么?
(2)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写出了什么?(3)从前三句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4)可农夫的结果又是什么?
(5)议议: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陷农夫于死地呢?(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读出悲愤与同情)(6)体会:从这首诗中,你又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四、对比感悟
1、对比读。
2、议议: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情境与抒发的的情感有何不同?(课件出示两首诗歌)
《秋浦歌》描写的冶炼工人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高昂地放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的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悯农》描写了农夫们一处辛苦耕种,开垦了所有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结果却饿死的情景,写出了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平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的真挚同情。
五、小结:
同样是描写劳动者的劳动,《秋浦歌》带给我们的是劳动的火热与激情,而《悯农》留给我们的是劳而不得的悲愤。诗人用精炼的语言,不仅描写了不同的劳动场景,更抒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劳动者的真挚情感。
板书:
悯农
一粒粟
万颗子 闲田
饿死 气愤、深深的同情
第四篇: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过分水岭》《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赏析诗作的方法。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溪水视频,西湖美丽的风景图,两首诗的配音朗诵)
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温庭筠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关于水的诗,一首是写小溪水的,一首是写西湖的,首先我们先来感受下溪水以及西湖的美丽(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溪水的潺湲和西湖的美丽)这溪水和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那么,你们更喜欢哪种水呢?是溪水还是西湖呢?(学生发表看法)。老师觉得呢,溪水和西湖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百个人心目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希望大家能够发现各种各样水的美,善于发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
二、品读赏欣
1、面对美景,有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美,但是很难用自己的语言的写出来,而古代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眼前景色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关于水的很有名的两篇绝句《过分水岭》、《饮湖上初晴后雨》。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这两首诗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教师出示课件,介绍温庭筠、苏轼,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两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2.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交口乡中心校 马海乐 3.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5、吟诵品读,深入感悟(读之前教师讲解故事诵读的基本要求,放课件,做示范)重点: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学生练习,范读,齐读。重点讲解《饮湖上初晴后雨》后两句。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6、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三、总结学法:我们看到一首诗该怎样去了解学习这首诗呢?我们要送四个方面入手:意、境、情、诵。第一步先了解作者及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的具体情况,扫清字词障碍,弄通诗的大概意思。第二步,体悟作者创造的意境,将自身代入。第三步,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想要表达的感情。第四步,心有所想,想象自己就是作者,身处在作者创造的意境之中,带着和作者相同或近似的情感,放慢语速,诵背诗作。
四、作业: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运用学会的赏析诗作的方法独立完成对诗作的分析。
板书设计
过分水岭 1 饮湖上初晴后雨
溪水(有情)晴:水光潋滟
平凡景象中发现美 雨:山色空濛
第五篇: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主备人:管娟娟
复备人: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全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四蹄腾空、凌厉奔驰。这匹宝马良驹在诗人细致的刻画下,是那样的气韵生动,维妙逼真。诗的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豪迈情怀、壮阔胸襟、雄伟志向的写照。
李贺的《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的渴望,但这些,诗人都是得不到的。诗歌描写了清冷大气的场面,写出了静态中的马的苍劲有力,同时诗人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学习古诗的方法,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借助提供的注释读懂诗意,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融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4.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哪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马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著名的诗人笔下的马,看看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感受。(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
2、会认4个二类字、会写17个生字。
3、背诵两首古诗。
三、引导自学
1.交流预习情况。
2、预习检测:
(1)读一读:
大宛(wǎn)
锋棱(léng)
骁(xiāo)腾
堪
(kān)
(2)卡片出示易错字认读:(学生书空练习书写,加深印象。)
钩
络
(3)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做成投影片,让学生辨析组词)
婉()骁()堪()漠()俊()
宛()饶()湛()摸()峻()
yān()
sì()
燕
似
yàn()
shì()
(4)读课文:《古诗二首》
3.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提问:我们学习古诗有哪几步?
学生: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四、交流释疑:
1、按按步骤学习第一首古诗《房兵曹胡马》
(1)作者在什么时间和背景下写的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作品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2)解释课题:从题目中你了解了什么?
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姓房的兵曹为何人不详。
胡:当时指西域。
(3)学生学习和交流,理解诗词的意思:
a读了这首诗,哪些地方读懂了?
b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c谁能把全诗的意思给大家讲解一下?
(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老师适时点拨。)
大宛名:著名的大宛马。
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
峻:尖锐。这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堪:可以,能够。
托死生:把自己的生死委托给马。指这种马值得信赖,能保障人的生命安全。
骁腾:健步奔驰。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
作者笔下的马给你什么印象?(这是一匹上等的良马。)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生答)
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一般的马可比。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
小结: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乘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城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
提问:
1、后四句写出马的什么?(品格)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
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小结: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四:巩固拓展
积累并搜集有关《马》的诗句。
五、背诵古诗并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六、分层布置作业
必做题1.背诵古诗《房兵曹胡马》
选做题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代李贺)
《马诗》原列第五首,借写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课后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三、引导自学
老师出示自学提示:
(1)围绕“这两首诗都写了马,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2)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准备小组交流
四、交流释疑:
1.自由朗读这首诗歌,理解词义、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燕山:这里指燕然山。我国西北是产马地区,“大漠”、“燕山”本是马的故乡。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络脑:指马辔头。(辔(pèi):驾驭牲口的缰绳。)
快走:迅速地跑火痛快地跑。
清秋:天气凉爽的秋天。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地方割据势力)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所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时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练习背诵。
五、巩固拓展
1.学习了课文,你感受到了这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了吗?
相同:(1)两首诗都是写马的诗。
(2)都有咏物言志的特点。
不同:(1)两首诗的内容不同。
(2)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
2、交流学习的感受。
六、当堂检测
1、背诵古诗。
2、说说诗意。
七、分层布置作业。
必做题 1.背诵课文并默写 选做题 2.阅读《同步阅读文库》相关篇目。
3.收集马的成语。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无空阔
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教学反思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