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探讨
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
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就如一根杠杆引导着教学的趋向,调节着教师行为,改变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环境,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如何评价一堂数学课?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强调“精讲多练”,产生了重结论轻过程、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影响了师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如何全面地、科学地、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就从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创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用结合,体现生活数学。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指出,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节数学课,老师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为学生组织学习材料,这些内容可以是教材上的例题与练习,要认真研究教材的层次与结构,重点与难点,领会编排的意图。但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与创造,用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这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才能使自己努力成为教材的创造者。
二、关注学习过程,精心设计,在活动中学数学。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既要遵从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在组织形式和结构安排上富于变化,不落俗套,有新的思路,新的探索,新的尝试,真正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出发,围绕教材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如:导入新课的设计,应让学生充满好奇,能提高学生的兴致;各环节衔接时的设计,不仅要自然、而且还得有“戏剧性”的变化,如:“情境过度法”“巧设悬念法”“问题提出法”等;教学结尾的设计,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让学生有充分想象、思考的余地,并让学生有“课虽止,趣尤浓”之感。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面向全体学生,一个都不少。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四、着眼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投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传统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存在着多灌输式,少动手实践;多机械记忆,少深刻理解;多单向交流,少合作学习的单一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这样,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以人发展为本”的今天,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要利用数学自身的魅力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宽阔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
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诚然,这一系列目标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但却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每一节数学课上,每个学生都是把整个生命投入课堂的,我们所进行的都应是“完整的人的教育”。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在数学课上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论是课堂的引入、新知的展开、结论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情意的发展、个性的展现„„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应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问题情景与任务目标,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互动;应充分挖掘数学的形式美与内在美,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巴班斯基曾指出:“学生的行为,他们的学习态度、个性中的优良品质数量和参与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养水平等可使我们对教育效果做出结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能获得最准确的评价”。因此,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和投入程度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行为,在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规定行为,只要学生是围绕学习的言行,教师都必须给予鼓励。
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和投入程度主要反映在:(1)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2)交往状态: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3)注意状态:是否注意集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4)思维状态:学生是否敢于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发表见解,思维活跃,想象丰富。(5)情感状态:学生是否学习态度认真、学习热情、兴趣浓厚,充满活力、生动活泼。(6)意志状态:学生是否学习动机强烈、主动积极、克服困难、有毅力。
总之,教无定法,要客观公正的评价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水平必须从多角度、多方位去考虑,再结合量化的评估方法,做出评价,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个性飞扬。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已经进入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阶段。通过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我们认为,一堂好课不同于一台好戏。演戏是按照固定的剧本,依据既定的程序,演绎着不变的情节。而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这些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和丰富情感。因此,我们所上的每一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一堂好课,不应追求讲授技巧的滴水不漏、教学环节的天衣无缝、细枝末节上的精雕细刻,而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用结合,着眼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
1、符合课标理念,体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的要求。
2、切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
3、表述准确、具体,准确使用刻画知识技能与数学活动水平的目标动词。教学内容
1、能驾驭教材,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2、教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性的。
3、适当补充相关情境材料,支持学生学习,注意本学科与其它领域的适当联系。
4、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
2、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师生、生生多边互动,积极参与,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形式。
3、教学节奏适当,时空分配合理,教学进程自然流畅。
4、师生关系和谐,情、知交融。
5、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具有启发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情境创设恰当、有效,问题设计严谨、合理。
3、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4、体现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的激发。
5、教学手段运用得当。
教师行为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3、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学生行为
1、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事数学学习活动。
2、学习活动是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
3、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位。
教学效果
1、大多数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2、全面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3、学生思维活跃,表现出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教学特色
1、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或全过程中有独具创新的教学设计,其效果显著。
2、设计的教学方案有独具特色的主题或立意。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个人教学艺术风格。
教师素质
1、教态自然,语言准确简练,示范规范,指导得法,板书科学合理。
2、能正确熟练地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并合理优化。
3、善于组织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随机调控能力强.4、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切合学生实际,能够面向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2、目标始终贯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的功能。
二、教学内容
1、能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并能将教材知识进行重新加工整理;
2、加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工农业生产、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原有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知识的重新建构。
三、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设计合理,能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和课堂实际,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节奏感强;
2、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使课堂教学成为知识生成过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过程。
3、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4、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生生平等合作,教师较好地发挥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5、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特征,学生积极思维,始终充满对知识的渴求与热爱;
6、教学手段运用恰当、充分,使用效果好;
7、教学氛围宽松、民主、和谐
四、教学素质
1、教态自然亲切,情感丰富,亲和力强;
2、教学语言规范、生动、准确、流畅
3、驾驭课堂的能力强,能灵活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
4、具有将教学环境和教学实际生成课程资源的能力;
5、具有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能力。
五、教学效果
1、师生感情融洽,学生思维活跃,教学目标的达成率高;
2、重视课堂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发展功能,使学生获得成功与进步的积极体验,兴趣浓厚,热情高涨;
3、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4、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的评价标准
a、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标准》要求。(2)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要求恰如其分。
b、教材处理(1)领会编者意图,保证科学性,重视系统性、逻辑性。(2)有较高的处理教材的能力,大胆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教材资源,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c、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思路清晰,始终围绕教学目标(2)教学结构科学、合理,时间分配恰当(3)环节紧凑,过度自然(4)把握重点,突出难点(5)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经历数学知识的的形成过程。
d、教学方法:答:(1)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能够从实际出发,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和谐互动(4)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的思维留下充分的空间,重视培养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5)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给予及时的评价,信息反馈及时、全面,指导到位(6)发扬教学民主,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7)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形式多样。精讲巧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落实“双基”(8)面向全体并注意因材施教,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切实的帮助。
e、教师素质
(1)教态亲切、仪表端庄、举止自然。教学民主,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尊重学生,对学生有耐心(2)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明,生动形象,合乎逻辑,有启发性(3)板书工整规范,简明清晰,布局合理,言简意赅(4)教具、学具选用恰当,目的明确,演示娴熟;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5)知识面广,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f、教学效果(1)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2)学生思维活跃,信息交流畅通;学生会学,学习主动,课堂气氛好(3)学生应答面广、质量高(4)信息量适度,学生负担合理,课内练习正确率高(5)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g、教学特色
(1)教学有个性,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格(2)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教学设计上有新的突破,课堂
第三篇: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两汇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的:
1、目的明确,能针对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具体适度的要求;
2、更多地关注学生,注意面向全体及兼顾学生差异;
3、突出态度、情感、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把方法、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纳入教学目标;
4、教学重心定位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材处理:
1、能掌握课程标准,通过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正确把握重点、难点,教授内容正确科学;
2、增强现代意识,适应时代的需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具创造性的改组。
3、强调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以新的视角处理教材,采用灵活且贴近学生实践的教法,设计出有创意、有新意的教案。
三、教学过程:
1、学生
(1)态度积极:学习积极性高,情绪饱满,求知欲强;有竞争合作意识;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无“死角”、无“闲人”。
(2)思维活跃:(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控制单向授课时间)课堂上较多的时间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通过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尝试探索等手段,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积极思维;为解决问题积极生动地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形成自己的假设、观点。学生练习时间充分,能通过当堂作业巩固提高。
(3)气氛和谐:(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尊重学生,民主合作气氛浓)老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多边多向,互动性强的自主信息交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见的习惯,并进行正确的评价,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出独特的感受的能力。
2、教师:
一、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新,在教学过程等的设计中能体现当前教育教学中新的理念,注意在教学中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
二、教学方法
①、注重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②、能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关注、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③、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特别是文化课教学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④、重视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独立分析,主动合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培养提高素质;
⑤、能恰当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三、教学评价
从关注教师教的情况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学生学的情况;从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和谐发展。课堂上老师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效果:
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解决问题等方面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合作、分享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学生的素质(如态度习惯、数学能力、语文素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实验实习动手能力等)得到培养提高。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新课程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问题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只能做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笔者以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现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问题,构想如下:
一、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体评价的构想
1、教学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论原则;通过教与学双边活动是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以促进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各种数学能力,完善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
2、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小学数学最佳知识结构。即,那些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则、规律、公式和数学思想组成的知识系统,并且是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能被小学生所接受、理解、难易适度的知识系统。
3、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潜在智能的开发和提高;是否通过“获得 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种途径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 手操作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既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落实,又兼顾“因材施教”的推进。
5、课堂教学是否较好地体现了“认知结构”、“教材结构”、“教学结构”三者和谐一致的整体关系。
6、全体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如何,发展趋向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7、进行“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课时教学效果的量化测试和“智能”与“情意”方面相应的课外跟踪考 查结合。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评价的构想。
(一)对“掌握知识”的评价构想。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 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 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 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与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
(二)对“发展能力”的评价构想。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 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 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 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包括下列内容:
1、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
2、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 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3、对“独立练习交流与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三)对“陶冶情操”的评价构想。
人的智力商数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数却是后天的培养和努力的结果。科学界已提出:一个人的“智商 ”只占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其核心素质是高尚的人格。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去陶冶学生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科学品质,已是当务之急。为此,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情意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应当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把“陶冶情操”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是否做到 为此不遗余力,持之以恒。
总括起来说,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学生从事学习的正确认识是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情感又能推进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而坚强的意志则能 使学生锲而不舍地提高认识和陶冶情操,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评价学生的“认识过程”,旨在界定学生揭 示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的水平,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息,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力技能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评价学生的“情 感过程”,在于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情操的培养。评价学生的“意志过程”,使教 师明确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加强砥砺学生意志的教学力度,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学习目的,在求知中胜不骄,败不馁,知难勇进,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据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去评价教与学 的双边活动。
第五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指导思想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主要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评价倡导“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论教” 的指导思想,主要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以此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评价标准要引领评价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努力向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靠拢,达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2.科学性原则。评价标准要准确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遵循教学规律的基本要求。
3.全面性原则。既要对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进行全程评价,也要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特别是学生的学进行全面评价;既要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也要关注学生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成状态。
4.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简单明了,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细目,以利于在实践中操作。
5.开放性原则。评价标准倡导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既体现课堂教学的共性,又反映不同学科、不同类型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三、基本标准(一)教师素质(10分)1.教师能用英语组织教学,且语言规范、得体,语流适中。2.教态亲切自然,善于与学生建立感情。
3.善于驾驭课堂,即活而不乱,有序而不呆板,教学机智灵活,处理突发事件有效。(二)教学目标(15分)1.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把握本课教学目标。
3.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发展学习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2.对本课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能做到明确、具体。并注意对已有知识的滚动复习。
(三)教学设计(10分)1.处理教材有整体性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化易。充分开发并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3.教案编写规范、具体,实用性强。教具、材料便于操作。
2.教学步骤严谨有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在控制容量和难度的前提下展示课堂活动的精彩设计。
(四)课堂沟通(10分)1.建立平等、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3.积极促成全体学生的有效交流和默契配合。
2.能够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参与各项课堂活动,走下讲台,适时给予指导。
(五)课堂互动(10分)1.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能有效指导学生活动。2.正确调控教师和学生的话语比例(约为3︰7)
3.师生互动模式多样,体现语言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能够谋求独特创意。
(六)教学过程(15分)1.教学过程中每一教学环节都与教学目标统一。活动设计紧扣本环节教学目标,形式活泼,层次合理,组织有序。
2.能够显示学生对新语言项目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师的引导。3.教学思路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无痕。
4.能够根据学生表现及课堂实况合理安排及时调整教学时间。(七)教具使用(10分)1.能够结合教学情况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并能表现独创性。
2.能够创造性的使用板书、挂图及其他常规媒体形式,并能表现独创性。(八)过程评价(10分)1.能够滚动推进过程评价活动,并能恰当使用评价工具。3.实施多元化评价,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自主与合作评价活动。2.能够准确、多样、有效地使用评价语言。(九)教学效果(10分)1.能够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通过提问、练习以及课后检测,反映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3.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