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特色文化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毛概作业专题

时间:2019-05-12 03:4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特色文化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毛概作业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特色文化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毛概作业专题》。

第一篇:社会主义特色文化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毛概作业专题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浅谈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本质和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建构。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历史创造的厚度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依据

展开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奠基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坚韧不拔而又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提升的历史性成果,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空间广延性和价值普遍性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现实展现与意义拓展。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反映了总书记坚持以中国为主体并注重从总体性这一内在属性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创造,也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提出了必须要在更为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要求,是在贯通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文化创造的长时段历史尺度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依据。

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推动中国先后跨过了“落后就要挨打”和“贫穷就要挨饿”这两道巨大的历史沟坎,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然而,面对当今世界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历史趋势,面对当代中国成功实现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能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经济崛起的同时进一步实现文化崛起,能否成功跨过“失语就要挨骂”的新的历史沟坎,进而为21世纪和人类世界对美好精神家园及其意义秩序的探索和造就贡献中国力量,无疑也在深刻地考验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眼光、文化胸怀、文化想象和文化本领。

因此,“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的提出,不仅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去回溯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历程,更提示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还必须进一步展开当代中国伟大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从而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自觉地、牢牢地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意义诠释的深度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本质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性、主体性和总体性,无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的意义就在于:只有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本质,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获得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之源。而之所以说它更基础,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前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否在人们的精神实践领域获得信念扎根与牢固认同;之所以说它更广泛,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实地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就此而论可以看到,首先,“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总体,是以文化这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为支撑的具有中国主体性的伟大事业。这样的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性把握与意义建构,正是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制高点。

其次,“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创造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过程中和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坚持以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实践为基础和本体,不断追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进行文化表达、价值创造和意义建构的历史成果。

其三,“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地把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文化自觉与文化借鉴结合起来,不断开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文化高度的历史成果。

其四,“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还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以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和根脉,始终坚持以我们党和人民开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社会变革的伟大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为基础和依托,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和主线,推动了中华文明、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不断焕发出新的蓬勃的文化生机与活力。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本质,就在于它内涵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开启了中华民族最广阔的精神创造。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永恒魅力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由于把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和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实际上也就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永恒魅力。

首先,“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古老理想的合理继承。中华文明能够延续5000多年而不中断,以天人合一等为代表的理想境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一系列古老而维新的理想追求把每一个中国人都紧密地连接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和而不同”的社会意义与伦理网络之中,形成了超强的凝聚力、包容力和转化力,成就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个人理想和人文精神。因此,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首先就是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理想的继承与自信。

其次,“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更是对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承诺和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昭示,确立了人类解放的永恒精神灯塔;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奠定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文化理想包括“翻身求解放”“建设新中国”“为人民服务”等,培育了亿万群众参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政治激情、牺牲精神和道德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理想的自觉与倡导,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雄浑力量和辉煌前景。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丰满内核和连续谱系。

其三,“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还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把握和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心诚意。进入21世纪以来,时代变化和中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事业的新发展和遭遇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而且也需要我们在文化理想上实现新的充实和高瞻远瞩,通过面向并指向未来的“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当代西方文化霸权的现实性和不合理性都视为“当下的东西”而收摄并涵化在中华民族和我们党的文化理想的视野和把握之中,从而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对此,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就表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远而务实的文化理想,并坚持以这一文化理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的、具体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坚持文化自信,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把握世界潮流,坚定地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始终不渝地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不仅将全面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恒魅力,而且也必将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美好、更为广阔的进步前景。

从“三个自信”迈向“四个自信”,是我们党总结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实践历程和历史经验的战略抉择,是立足当下并面向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含的总体性、主体性和普遍性的科学诠释与意义把握,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了一种更新、更高的整体自信水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正在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道,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迈向一种新的、具有总体性的话语表达和理论建构。

第二篇: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十九大修改的党章正式把文化自信写进去。在这之前,尤其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之前,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是“三个自信”,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正式提出“文化自信”,这次写入了党章。

【视频】朗读党章(节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谢春涛:过去讲“三个自信”,我们非常认同。为什么认同?为什么自信?因为有理由、有资格自信。我们发展的巨大成功,就是自信的最重要依据。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话说得底气十足。我们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功,不就证明了我们道路走对了吗?我们理论是正确的,制度有生机活力。

我们先看前三个自信。第一,道路自信。1956年我们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那之后我们就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做了艰辛探索,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过去的教训,进行新的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无疑问成功了。当年有很多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了,今天我们是依然在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走得最好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出了它的优越性,给我们中国人民,甚至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福祉,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过去若干年,谁比我们发展得更快、谁又比我们发展得更好呢?恐怕很难找到,所以我们道路走对了。

第二,理论自信。与我们的实践创新相结合,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大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比如说过去社会主义,尤其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上往往被说成是“四个单一”,单一公有制、单一计划经济、单一按劳分配、单一农业集体经营,所谓僵化主要是体现在这四个方面。所以在同苏东原执政党人交流的时候,他们讲发生苏东巨变第一个原因就是教条式的对待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表面上看还是当作指导思想坚持,但是僵化的坚持,没有讲过新话,还是一百多年前那些老话,甚至对新的现实解释不清楚,怎么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实现与时俱进,我们的理论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所以有理由相信。

第三,制度自信。我们的制度有生命活力,当年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经济方面、政治方面都建立了,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公有制为主体,国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方面决策有重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再比如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也有很大的优势。我们工业化进程发展得就是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谁也比不上。再看土地,让农民感觉到越来越成为他们安心生活,甚至安心养老最重要的资源。土地承包权利每家农民都有,十九大这次又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农民欢欣鼓舞。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不断地对制度进行补充、完善、改革,越来越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所以我们强调这三个方面的自信,真是底气十足。我们认清了为了国家、民族和老百姓,就应该这么干,不能被任何人所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次为什么又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我觉得认识更深刻了。支撑道路、制度、理论背后不就是我们的文化吗?我们的先进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还有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的文化力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

习近平主席会见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时候,在故宫里就谈文化自信。说到我们五千多年文明史,特朗普总统说埃及更长一点,习近平主席马上接过来,中国是唯一的文明没中断的国家。我们古代的传统观念、文化,至今还在我们的骨子里,至今我们还坚持认同。总书记善于讲中国故事,他不论讲到哪,都使人容易听得懂和接受。之所以有这个效果,很重要的一点,他是从中国文化角度讲中国故事,容易讲得明白、讲得透彻。比如说他到欧美访问,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生生不息,也就决定了我们的道路、制度、价值观等等很多方面跟你们不一样。

这几年,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我尝试从文化的角度讲中国的故事,用中国的神话传说去跟西方人讲我们的文化。比如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等。大家想一想,这些神话故事表现出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自强不息。西方哪有这样的传说?我记得有一次跟西方人特别讲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为什么?为了公众利益,为了治水。古往今来,中国人对为官就是这个要求,为官的人也往往会用这样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忠孝不能两全。家国情怀不也是如此吗?没有国哪来的家?肯定要爱国。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的地方,中国共产党不光继承了,而且发扬光大。把这种观念、要求发展成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共产党人除了人民的利益,我们没有别的利益。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利益。人民高兴、人民希望的事情我们努力去做;人民不满意的事情也是我们党所着力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党这么说,也这么做,老百姓也就认同我们。这背后不就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吗?当然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了。

【视频】朗读党章(节选)

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这个制度、这个文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谢春涛:我们也不断地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在这方面我们做得更多、更好。所以,我们的文化兼收并蓄,在各方面表现出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果想清楚了,我们就一定会认同文化自信,一定会自觉地、努力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所以,强调文化自信,包括其他三个方面的自信,是真正对我们党、国家、中华民族,也包括对于我们每个人负责任的态度。

第三篇:毛概作业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学习心得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学习心得 班级:资源勘查111班学号:08010511105姓名:;练桥鹏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与辉煌成就相伴而生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正备受关注。物价“涨”声一片、分配不公、住房难、就业难、看病贵、入学难、发展不平衡、腐败现象蔓延等焦点问题牵动着每一位国人的心。

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回答。这本理论读物不仅分析了“怎么看”,也阐明了“怎么办”,对我们开展工作大有裨益。拿到《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以下为我的学习心得:

在8个热点问题中,“涨”字首当其冲。“猪你很”、“豆你玩”、“姜你军”、“棉里针”、“糖高宗”等这些热词既是老百姓对物价上涨过快的戏谑,同时也是无可奈何的自嘲。在农村,老百姓有自留地,可以自家种些蔬菜来自给自足,受蔬菜价格上涨的压力不算太大。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但肉类食品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而今年猪肉的价格更是飞涨至15元/斤。不少老百姓开玩笑说,现在猪肉都不敢吃了,宁可不吃猪肉,也不能让猪肉“吃”了自己。不难发现,现在的生活成本大大提高,部分日化、方便面、酒类等企业集中发布涨价信息,推升了涨价预期,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抢购风。加上部分不明就里的群众受部分不良商家的“鼓动”,纷纷以高价大量购进加碘盐,以此来“抵抗”所谓的日本大地震辐射,导致“抢盐风”愈演愈烈。好在政府部门及时辟谣,并采取有效措施,扭转了“抢盐风暴”。

生活在农村的困难群体对物价上涨更是反应强烈。按照人均年收入1274元的贫困人口标准线,目前,仅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2688万。国家不断加大对此类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和保障水平,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今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提出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我村要积极抓住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带领更多的村民走上发家致富之路。

这些热点问题集中反映了社情民意,反映了群众的疾苦,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面对这些问题,《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不但分析了问题出现的成因,让我们能正确的“看”,而且也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让我们能有效的“办”。这些回答使人民群众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有利于改善民生问题,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这本书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文风清新、通俗易懂,使我们受益匪浅。结合我村实际,在面对问题时,我们要正确的“看”,妥善的“办”,抢抓发展机遇,力争取得更大突破。使我村居民收入“涨”声不断,“掌”声不停!

第四篇:树立社会主义法律信仰 毛概作业论文

树立社会主义法律信仰

早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就有了法律信仰这一概念的雏形,随后罗马法复兴运动以及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罗马法基本精神的运动,法律信仰逐步定形。在西方社会,崇尚自由和法治,社会公众对法律有着崇高的情感。小到为件小事起诉,大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立法,无处不体现了法律深深的印在人民的心里。

而在中国,由于受传统法律文化、旧的法律观念的影响,封建帝制的皇权至上,宗法、特权观念、专制观念、权力至上等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的思想产物,即长久的封建人治传统的中国所构造的法律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在中国这种传统法律文化以皇权至上为特征的权力本位的价值体系中,法律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只是“一直确认并全力维护专制王权的绝对至上性。”这种权力本位的传统法律文化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人,人们在权力和法律面前总会出现权力高于法律、法律低一等的认识,从而对法律失去信心和认同感,便不会自觉地寻找法律的保护,也更谈不上对法律的尊重和信赖了,法律就如一纸空文。伯尔曼也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毋庸讳言,若真的如此的话,那不仅将对法律的培养造成障碍,同时也将给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的障碍,使中国法治面临被抛弃的危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法治应当优于人治”,这已成为定论,尤其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需要法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就必须建立法治社会,在公众中树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信仰。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而且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自觉学习法律,培养守法精神

现代法律意识只有经过大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才可能对法产生信任,才可能对法产生信仰,才可能根植于内心。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即使法律知识很丰富,如果没有形成守法的精神,很难实现对法律的信仰。此外,要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大学生在自己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宣传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帮助人们彻底根除“权大于法”、“要人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残余思想,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使人们了解、熟悉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大学生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二、,自觉遵守法律,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在实践中唤醒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注重法律思维方式的培育,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树立正确的法律信仰的目的。

三、积极参加法律实践,提高法律能力。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加强实践活动可以将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能力。所以,实践环节是内化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关键,是法律信仰树立的重要一环。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各项法律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行动中树立信仰,让信仰指导行动。

周霞

M01214117

人力资源管理

第五篇:毛概实践作业——对“四个尊重”的认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作业

对“四个尊重”的认识

学号:班级:姓名: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提出来,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都分别提出过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创新”的观点。十六大根据这些论述,从当代世界和我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完整准确地提出了“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高度尊崇,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从劳动发展史中找到解读全部人类发展史的钥匙的。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来教育干部和群众,从而使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世界的观念在党内外得到了普遍认同。

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使劳动的形态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劳动的内涵日趋丰富,劳动的形式日趋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工作不仅成为相对独立的劳动形态,而且在现代社会化生产中已成为第一生产劳动;随着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和管理革命的推进,经营管理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复杂劳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念已经在全社会树立起来了。

在现时代,要尊重劳动,就必然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从主要依靠物力资本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创造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人才成为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脑力劳动在劳动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四个尊重”的提出,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迫切需要全国人民特别是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共同努力,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和建设者的素质,迫切需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根据“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在“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本质是尊重人才。贯彻“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必须把尊重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做好人才工作。

“四个尊重”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尊重。劳动的主体是人,知识为人所掌握,创造是知识与劳动相结合的人的实践,人才是勤于劳动和勇于创造的人群。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归根到底就是尊重人。而尊重人,就不能仅限于言表而不深入到内在的德性修养,也不能流于形式而不转化为到社会的伦理要求。可以说,对于人或者其它对象采取尊重的态度,不仅是实现执政党自身政治目标的方式,同时也通向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道德状态的途径。尊重什么对象,不仅反映着执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立场、观点、利益、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和社会文明的标尺。

下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毛概作业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毛概作业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