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听ISOTC176SC2WG18TG1.9组长Nigel H Croft博士学术报告体会(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03:4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听ISOTC176SC2WG18TG1.9组长Nigel H Croft博士学术报告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听ISOTC176SC2WG18TG1.9组长Nigel H Croft博士学术报告体会》。

第一篇:谈听ISOTC176SC2WG18TG1.9组长Nigel H Croft博士学术报告体会

本文源自:中国无损检测论坛http://bbs.ndtcn.org 自从ISO 9000标准引进中国以来,到处听到的格言是:“写下你要做的,做你所写的,记下你所做的。”它对企业的贯标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也起到了把企业引向窄小的文件和记录“牢笼”的推波助澜作用。ISO组织因标准要求的文件多受到的批评也是最多的。2000年11月13日至 17日我全程参加了Nigel H Croft博士在北京的学术报告与研讨活动,给我以新的感受:新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对贯标企业将是一次文件和记录上的“解放”。

过去,企业贯彻标准,要很多文件和记录;审核员做审核,也是动不动要文件和记录,现在2000版标准不强制要求那么多文件和记录了,企业给审核员看的文件和记录可能也没有过去那么多了。那么怎么贯标?怎么审核?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同时,这句格言的适宜性也值得研究。起先,我觉得是否应该把“记下你所做的”改成“证明你所做的”,但是,又一想觉得把“记”字改成“证明”还不到位,达不到2000版标准所关注的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的要求,换成中国的另一句话更恰当、更简洁,那就是“言其行,行其言,行必果”,当然具体的解释可能因人而异,但最重要的改动是“行必果”,“做了必须有效果”,这是我的观点的核心。

言其行

企业要贯彻2000版标准,首先应该“言其行”;但这个“言其行”不能简单理解为说、写下你所要做的,思路是:不要上来就急着写文件或修改文件,而是应该用PDCA方法,先来进行策划,这是我赋予“言其行”的新含义。

那么策划什么呢?

在2000版ISO 9001标准中提到“策划”一词多达28次,但首要的是第五章节中“5.4”条“策划”。这个策划按照“管理的系统方法”原则,包括了两个方面:对“质量目标”策划和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

怎么策划呢?

我们从标准中得出两点认识:

一点认识是,对“质量目标”策划应该在先,之后才是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因为5.4.2条规定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是为了“满足质量目标以及条款4.1的要求”。也就是说,“质量目标”是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策划要达到的一个目的。

根据标准的要求,企业在对“质量目标”策划时,先要做三件事:

首先,标准5.1条规定: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必须“对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作出“承诺”,也就是必须体现“领导作用”;

其次,标准5.2条规定:组织的最高管理者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标”。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搞清楚:自己的顾客是谁?自己的最终顾客又是谁?他们现在和未来的要求是什么?怎么才能增强顾客满意?

再其次,标准5.3条还规定:要以质量方针作为制定质量目标的框架。也就是企业此时必须确定了与总方针相一致的质量方针;必须调查清楚企业当前的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明确发展的方向。

以上这些要求是策划“质量目标”的主要前提、基础和原则,做到之后,在通过调查到的当前质量水平的基础上,才能策划、确定要争取实现的质量目标值(也可以用“基准确定法”确定质量目标值);并在企业内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展开建立。

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确定的质量目标,才符合要求。为了实现这样的质量目标,策划将要建立的体系才有意义。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不“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不围绕顾客去考虑顾客的要求及怎样增强顾客满意;或者我们的最高管理者不去思考这些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就忙着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策划”,那“策划”出来的质量管理体系显然是一个没有方向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这样的体系对企业的生存又有什么实际作用?!另一点认识是,这里的体系策划要满足的问题,除了“质量目标”之外,还要满足“条款4.1的要求”。

要满足“条款4.1的要求”,实际也就是按4.1的要求对体系策划的问题。

标准4.1条要求企业按ISO 900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在这里,首先要求建的是体系,之后才是建文件(这先后次序不能颠倒)。

接着,标准4.1条中a)——d)条明确告诉我们,企业要建体系,首先就要做四件事,即: ——必须先识别过程,并根据自己的顾客及其要求以及质量方针和目标,确定要选用哪些过程

——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作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识别支持这些过程的运作和监视所需的资源及如何得到的渠道,并确保能够得到。

那么识别并选定的这些过程(包括e)和f)要求的过程),企业都能独立胜任吗?如不能,就需要外包。在标准4.1条的最后一句话告诉我们:对“组织所外包的任何影响产品符合性的过程,组织应确保对其实施控制。对此类外包过程的控制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识别”。

这一系列的过程都识别清楚了,体系也就策划好了,文件的形成才有了基础(文件仅仅是这策划的结果之一)。

综合上述两点认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做法完全符合ISO9000:2000标准2.3条“质量管理体系方法”提出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逻辑步骤”,即: a)确定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b)建立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c)确定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过程和职责; d)确定和提供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资源; e)规定测量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

f)应用这些测量方法确定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g)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消除产生原因的措施; h)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

而这种“策划”,就是我们所说的“言其行”的内在含义。

那文件还要不要呢?回答也是肯定的,“言其行”也包括这个含义,该要的还是要。新标准接受了人们对它的批评意见,留给企业的自由度很大,除了质量手册和6方面强制要求的程序文件之外,要什么其他文件可根据需要自行决定。这样一来,有些文件就不是必备的了。Nigel H Croft博士预计95%的企业可能还会把这些要求用文件化形式制定出来。本人认为对于我们中国一些管理基础较差,或人员素质不太高的企业,这种文件化的形式还是一个非常有效、不可缺少的办法。但不管怎样,许多文件要求不再是强制性的了。

Nigel H Croft博士曾经说过一句话:2000版标准的重点不是在于如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而是要建立一个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我们这里的“言其行”,不是简单的“说”、写文件,更不是写完了就完,而是希望贯标企业要把功夫下在策划上,下在过程的识别和确定上,下在落实到各有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及其行动上;文件并不都是必须的,要由企业根据需要而定。

行其言

贯彻2000版标准,按照PDCA 方法,策划之后,就是要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那么怎么实施呢?是不是按过去的“做你所写的”,怎么写怎么做就行了?不,也不是那么简单,我们这里提“行其言”,前提不仅必须“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它为什么这么“说”,也就是要理解这个体系的总体运行机理,以便按规律去做,使体系运行更有效。

新标准使用了最基本的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Nigel H Croft博士对它的描述,将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来理解怎么做:

2000版的ISO 9001标准中的过程模式是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开始看到此图(指过程模式图),并不能马上了解它的关系,需要花一些时间来看一看。这体系的目的是什么?它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这个过程模式是从顾客开始的,顾客提供输入,它的需求是什么?期望是什么?这是过程的输入。然后,企业就要有一些产品实现的相关活动,这个活动就是导向增值的产品实现过程,最终产生所期望的输出,给顾客输出满意的结果。例如:钢铁厂,它的顾客的输入可能有要求,还有碳、能源作为输入,它最后的输出可能是一些钢材、钢板。又例如:一个服务行业的企业,它的顾客的输入可能是一些知识方面的输入,一个数据通过转化变成输出。那么在何处有增值的转化呢?这里要有管理,要有一系列的促动剂,来保证这个转化是有效的、增值的转化。例如:在钢厂的试验室、设备部门,还有一些培训机构,这些都是为了实现过程的输出,都和过程的转化相关联的。

首先要看一下“管理职责”过程,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中有一项“领导作用”,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该要看到企业今后的方向,不能只看企业内部的情况,要来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发展的方针是什么?企业的最高管理者通常会和顾客之间建立沟通,会看顾客现在的需求是什么?今后可能的需求是什么?还要与竞争对手进行对比。

在这个基础上,来确定“资源管理”过程。企业为了发展,它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呢?需要哪些硬件、软件及什么样的方法?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只有有了这样的资源才能提供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来满足企业发展的目标。

这样,顾客有它的要求,加上企业内部所提供的一些资源,共同构成了一个“产品实现”过程的输入。在这个“产品实现”过程中有一连串的箭头,不同的箭头是由不同的相互关联的过程构成的。这些过程把输入转化成输出,希望这样的过程转化尽可能是高效的,输出最终要交给顾客。这样就可以看到这个模式是以“顾客为中心”的,输入和输出都和顾客有关。

怎么保证这些工作做得好呢?下一步就是要进行“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分析我们的过程,我们要对过程进行监视,看看它是否是稳定的?是否是能够改进得更好?我们希望最终获得的是顾客满意。我们的产品的使用者是否喜欢我们的产品?是否对我们表示高兴?他们的反馈是什么?顾客的这些感觉反馈给我们整个过程模式的“管理职责”过程,使领导者能了解顾客的需求。所有的这一些循环构成了质量管理体系在如何地“持续改进”,是否在有效地实施。

当理解了Nigel H Croft博士上述这一段对“过程模式”是如何运作的描述之后,更有助于管理者了解从总体上如何去管理和运作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实现体系的方针和目标,这是我首先要说的一点体会。

其次,就是要按照所策划的结果去认真地做,踏踏实实地做,而不是只在认证机构来认证或监督审核之前突击地“做”,假做,做假。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当然是“言其行”做得好,不出现“两张皮”现象。

再其次,就是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落实,最高管理者要发挥“领导作用”,身先士卒,认真实践2000版ISO 9001标准中所涉及到的9个条款的职责(它们分别是:5.1条,5.2条,5.3条,5.4.1条,5.4.2条,5.5.1条,5.5.2条,5.5.3条和5.6.1条),继而确保员工有能力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全员参与”的工作环境,才能真正按照策划的结果去实施,共同地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出贡献。“全员参与”,实施体系,强化体系,很重要的是落实管理评审做出的“资源需求”的决定,特别是人力资源应满足要求。2000版ISO 9001标准中6.2.2条的标题原来是“培训、意识和能力”,现在改成了“能力、意识和培训”,突出的是“能力、意识”,而不是“培训”。能力不足,不是仅靠培训能解决的,还可选用其他措施,如:招聘、临时借调等。以往,有一些企业很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成功的经验很多;但也有企业很不成功。例如,他们也搞培训,往往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有不认真培训,应付差事的;有满心不愿意学,又不得不应付的;有教学方法不适用,不因人施教的;有素质太低,怎么教也教不会的;„„。所以,培训要注意方针、目标的培训,顾客意识的培训;特别是对于基层人员的培训更要注意方法,甚至采用当场边讲解、边示范、边练习、边实践的方法进行培训,才能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总之,“领导作用”发挥了,知道怎么去实施了,“全员参与”且有能力认真去实施了,也就能实现“行其言”了。

行必果 “行必果”,按道理,一切事情只要认真做了,必然会有些效果。但是,不懂怎么做,或不真心、认真地去做,不是没效果,就是有效性差。

回顾94版ISO 9001标准也是要求体系的有效性的,整个标准中“有效”这个词,出现了14次,但是由于要求文件化的程度较高,强制性要求的程序文件就有17个;实施中又处处要求“记下你所做的”,整个标准中“记录”这个词,出现了38次,为了应付认证机构的符合性审核,加上部分企业不适当的指导思想,“全厂总动员,糊弄审核组,证书拿到手,一切都照旧”的例子已经不乏存在,贯标工作已经开始有了形式主义的倾向。一部分企业、咨询公司和认证机构对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不重视或不能掌握,部分企业的贯标工作已显示不出活力,呈现倒退的态势。

所以,强调有效性,强调“行必果”,即:做了,就必须得到效果,势在必行。正是出于这种状况,2000版标准发布了。

与94版不同的是,由于“过程方法”是2000版ISO 9001标准的理论基础,目的是要求“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所以,新标准特别声明“关注的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这是新标准打算洗心革面的变化。在整个2000版ISO 9001标准中“有效”这个词,出现了24次,比94版增多10次;而强制性要求的程序文件减少到6个方面;“记录”这个词,减少到29次。这种变化足以说明:文件和记录虽然仍是是否符合标准的客观证据,但是标准对其要求的程度大大降低了,而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这就是新标准给我们的一个强烈印象:重视效果。实施了质量管理体系,就要有实际效果,形式主义的东西是2000版新标准不提倡的。

那么怎样来识别和保证体系的有效性呢?当然在体系实施之后,运用PDCA方法,适时进行检查,以便改进有效性。实际上就是要有效运用标准中所要求的管理评审(包括对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评审),顾客满意,信息的监视、获得和利用,内部质量审核,过程的监视和测量,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数据分析和利用,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等方法和手段进行测量、分析和改进。这是大家讨论多次的,这里也不再多说。

但特别要说明的是内、外部审核的方法和指导思想应随着标准的变化而变化,否则,不妥当的审核同样会给新标准的贯彻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认证的审核方法将发生深刻变化。这次Nigel H Croft博士在报告时就谈到:审核是审过程,不是审文件,不能有文件就算符合。还说:记录是证据,但有时证据不一定非要有记录,特别是对极小型企业和某些服务业企业是这样。

这使我又想起了IRCA主席2000年9月份在中国上海作报告时讲过:按2000版审核主要是按过程审核。什么是过程审核?过程审核就是对企业过程控制方法和有效性独立的评审,是验证过程与期望的结果是否一致。这就是要对每一个过程进行审核。要求审核员能审持续改进方面是否有效;要能提出组织是在如何测量、评价?质量目标是否达到?当时对这些话并不是太理解,现在联系起来考虑似乎开了点窍。在2000版9000标准中2.8.1条提出对质量管理体系评价要回答的四个问题中,取消了94版的“是否形成了符合约定标准的文件”的要求,特别明确地提出要回答“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的问题。

所以做审核时,就会要求查每个过程期望的输出是什么?输入应是什么,应有什么活动?应有什么资源?输出的结果是否满足了期望的要求?如果输出的结果达不到要求,顾客不满意,那也是不合格。这样是不是就是按过程做审核呢?我们努力着去进行了试验和学习。

例如:在某企业的动力车间,利用各种方式(问、查、看、记)进行如下审核: ——你的职责是什么?

——主要有什么过程(动力供应)? ——有什么输出、你的产品是什么(提供电、水、气、蒸汽)?你的质量目标是什么?(„„)——你的顾客是谁(一线生产车间)?

——具体有什么要求(稳定提供:电的电压、频率等;„„水;压缩空气的压力;蒸汽的压力、温度;确保一线有符合工艺的生产动力条件„„)? ——根据什么要求来提供动力,你的输入是什么(生产科的指令;工艺的要求;生产车间的,即顾客的反馈;有关供电、供水、供气和蒸汽的法律法规的要求;本企业和本部门的操作和安全规定;外来的天然气、电和水等„„)?

——有哪些活动和资源(供电、供水、供气和蒸汽的设备、设施、计量及人工和自动控制记录,具体是变电装置,供水装置,蒸气锅炉,空压机、管道、阀门,压力表„„)?是否有足够应对异常情况的措施和备品、备件等资源?

——对于人员有哪些能力要求?员工是否会操作?正常时怎么保证?是否会分析异常情况?突然断水、停电时怎么保证正常生产?要求多长时间必须切换完成(双水双电及备用发电机、备用空压机、备用蒸气锅炉)?

——设备如何维修保养?各由谁负责?供应中出现故障,与其他哪些部门有接口,是否明确?当你的动力供应出现达不到要求的问题时,顾客有反映时怎样解决?多长时间能处理完?

——平时怎样与顾客进行沟通?你如何收集一线车间的反馈信息?全厂的产品质量分析中对动力供应质量的分析和评估如何?

——车间员工自己的工作与厂的质量目标有什么关系?与车间的质量目标有什么关系?现在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对你的满意情况如何?

——动力供应质量与企业的产品质量的形成有什么相关性和重要性?动力出现什么问题会影响产品什么样的质量?

——是否对动力供应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是否了解动力供应的高低峰及其质量的变化规律,分析趋势,采取预防措施? „„

这只是一个典型审核思路,只是初步探索,还有很多不足,但确实是在努力去按过程做审核。当这一切审完后,车间主任告诉我,感觉和过去的审核不一样:方法变了,思路变了,目的也变了;其中围绕顾客的要求和期望以及可能的情况变化,审核了他们能不能在各种情况下有能力使顾客满意,使他有了“压力”,逼着他去想下一步怎样去收集信息,摸索规律,监视自己的过程,促进自己在有效性的提高上继续去下功夫。也是由于这个车间的贯标工作比较好,作为审核员的感觉还是比较“舒服”的。但我更大的感受是审核之前审核员必须要做更多的案头工作,自己对过程了解得越清楚,审核的有效性就越好,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结合学习和理解Nigel H Croft博士的学术报告,有一个初步的体会:按2000版ISO 9001标准做的审核,仍然是符合性审核,但很大程度上将通过收集有效性的客观证据来证明体系的符合性,逼着贯标企业去努力提高体系的有效性,不断地持续改进。这就是所希望的“行必果”。

所以,企业按2000版贯标,“言其行,行其言,行必果”这句话,比原来的“写下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记下你所做的”更合适,可以帮助企业从文件和记录的束缚中有所解脱,而促进体系有效性的持续改进。

本文摘自: 中国无损检测论坛(http://bbs.ndtcn.org)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bbs.ndtcn.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26&extra=page%3D4

第二篇:听董进宇博士谈家庭教育

听董进宇博士谈家庭教育 作者:学思不至

12月7日下午,我校邀请我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人生激励导师、成功学教育专家,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被众多的媒体誉为“中国亲子关系第一人”董进宇博士到校为初中部分家长做《培育优秀子女的规律》大型报告会。在报告中,董进宇博士以浅显的语言诠释了什么是教育,进而告诉我们什么是子女教育的正确观念,并以生动的事例告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教育的误区。董进宇博士详细阐述了其教育理念:

1、孩子有问题,百分百是家长有问题;

2、调整亲子关系是教子成功的真正奥秘;

3、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优秀的方法;

4、教育重在心灵教育;

5、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6、亮点原则是改掉孩子缺点的唯一渠道;

7、天才是被教育出来的;

8、父母的确认、表扬与鼓励是孩子上进的原动力;

9、人的身体、智力、心灵必须同步成长;

10、爱是孩子生命的阳光。

董博士用一个例子开始讲座:不要拿你的孩子跟更优秀的孩子比,你要知道人和人之间是不能比的,美国有两个孩子,都12岁在同一个班级,一个是比利,一个约翰,比利是第一名,约翰是第35名(全班就35人),而这个孩子的爸爸都在同一个单位工作,有一天比利的爸爸谈起自己的儿子特别自豪,同事们都很羡慕他,羡慕他的同时,话题转到约翰的父亲身上,父亲当时特恼火,回到家看见儿子在看电视,就把他叫过来批评了他一顿,我真为你感到羞耻,然后儿子说老爸你说什么,然后老爸更生气说了,说为什么同样是12岁的男孩,你学习那么差,人家学习那么好,这孩子终于听明白了,这儿子说老爸看电视,老爸说那不是克林顿讲话,有什么看的,儿子说同样都是46岁的男人,为什么克林顿做总统了,你怎么还是个小职员。任何人都不喜欢批评,批评于事无补,解决不了问题。一定要知道批评是绝对不会让人发奋学习的。要想把你的孩子激励起来,只有指着孩子的脑门说,在爸爸、妈妈眼中你就是最好的,我绝对相信你,这样你才能把他激励起来。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而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三篇:听王敏勤教授关于教育教学管理学术报告体会

听王敏勤教授关于教育教学管理学术报告体会

2月28日,全国著名教育家、天津市教科所所长王敏勤教授应我市教育局的邀请在市委礼堂为全市中小学校长及中层领导作教育教学学术报告。全市中小学管理人员参加了报告会。

王敏勤教授从“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课异构’活动探讨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管理与校园文化的成功案例”等几个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生动的讲解。王敏勤教授认为,文化治校是最高的管理层次,精细化管理是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有效形式,而学校管理的中心是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管理的重中之重。

我校共有10名人员参加报告会,我们至始至终都认真听报告,并认真做好笔记。我们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回校后都交流了各自的学习体会。下面就谈谈我们的心得体会: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成功的把握教材

“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王敏勤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当前教育的弊病。“把握教材是一个教师永远的基本功。教师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教材仅仅是个例子”说的太好了!我们教师怎样用教材,才能充分利用教材,又不被教材束缚呢?我们要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逐步做到两个还给,实施素质教育。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把校内课后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的遨游。,不管课程改革怎样改,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犹如一把散珍珠,要你有能用一根线成功的把它们串起来的能力。我们必须努力钻研教材,进行有效教学,努力学习王教授的主题式单元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思想,帮助学生寻找教材内在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教学中的无效环节和重复劳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把握好教材呢?王教授明确地给我们指出几点

首先,教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

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课本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出知识树。

然后写出教材分析,包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本的编写意图和逻辑线索,本学段知识的内在关系,自己如何整合和处理课本等。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人人演讲,每个人把自己画的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投到银幕上(或画到黑板上),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通过研讨,相互都有启发和收益。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教研组共同设计出本学段本学科的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张贴于教室的墙壁上。新生一入学,教师不要急于讲第一册的第一课,首先要给学生讲整个学段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感性的认识。

其次,要把握一册教材。

现在好多教师在假期拿到新课本后,往往急于备出下学期两周的新课来,后边的知识甚至连看都不看。有的老师讲第一章不看第二章,讲第一节不看第二节。实际上一个真正有经验的教师首先要通读整册课本,对照新课标,了解编者的意图和知识的前后联系,画出整册书的知识结构图,写出教材分析。按照前边的路子仍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共同设计出本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图张贴于教室墙壁。在新学期的开始不要急于讲第一课,而是给学生讲整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

第三,要把握一个单元的教材。

教师在备课时不要只备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而要备一个单元。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各科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一个单元的主题,清楚编者围绕这一主题是如何选材和编排的。要提倡教师单元备课,集体备课,把一个单元的课时和活动整体安排。

第四,要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或一节教材。

有的老师在备课时一头扎进细节,对整篇课文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钻研一篇文章首先要明确这篇文章在整个单元中处于什么位置,编者为什么要选入这篇文章,如果换一篇文章行不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重点是学习什么,教师明确了这些才能备课和上课,以往三课时的内容可能一课时就能处理完。的确,在当前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要忽视对教材的把握和钻研。因此,在以后开展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一定更加重视的。

二.“两案合一” 教与学不再两张皮

为了上好一堂课,教师要认真备课,这是教学常识。但老师的教案往往是“讲案”,只考虑老师怎么讲,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即使教案中设计了一些双边活动,也往往是自导自演、自问自答,如有的老师在教案中写道:“师问:„„生答:„„”就像一个设计好的话剧脚本,上课时只要把它演出来就行了,效果主要是看老师讲得生动不生动,学生配合得好不好。有些老师的教案不允许学生看,因为学生一旦看了“教案”,教师在教案中设置的一些“包袱”就泄密了,上课时老师就没法施展教学艺术。

实际上,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与学还是两张皮,老师讲的东西不一定是学生想学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学生不会的东西。师生共用“讲学稿”,老师的“教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案”。“讲学稿”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照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包括四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讲学稿”在课前就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材。实际上教材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学生在课前就学会了,上课时老师按照“讲学稿”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不会的进行点拨,教的就是学的,学生不会的东西正是教师要点拨的东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是老师要补充的东西。没有多余的废话,没有多余的活动,没有故弄玄虚的东西,课堂效率高,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可见,“两案合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奥妙所在。

三.让“人文关怀”在学校管理中熠熠生辉

王教授指出,想要构建和谐的学校就必须“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尊重人、依靠人、提高人。尊重人是依靠人和提高人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受到起码的尊重,才能使他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价值,才能心情舒畅的工作和学习,才能看到领导和别人对自己的希望。如何才能让“人文关怀”在学校管理中熠熠生辉呢?

首先要先了解老师。的确,作为学校管理者只有全面地了解每一位教师,熟悉教师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和家庭情况,才能充分挖掘每个教师的潜能,用好每个教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青年教师精力旺盛,家庭负担轻,可给予一定的压力,在各项活动中唱主角。中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可让他们带徒授艺。老年教师精力有限,可减轻其工作量。教学能力强的多上公开课,教研水平高的多写教研文章。„„这样,每个教职工都会感觉到:校长信任我,器重我,我是独一无二的,时时处处我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样的校长领导下工作,再苦再累也值。

其次要理解老师。“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人们常说:“理解万岁!”,可见人是多么需要理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一个人一旦得到别人的理解,就会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理解教师工作中的偶尔失误,理解教师生活中的难处„„校领导如能充分理解教师,教师便能“不待扬鞭自奋蹄”。理解的途径是什么?唯有沟通。陶行知先生说:“在这共和的学校当中,无论何人都不该取那武断的、强迫的、命令的、强行的态度。我们叫人做事的时候,不要和他们说你做这件事、你应该这样做,我们要使他们明白为何做这件事,为何这样做。”这段话蕴含着理解和沟通的哲理。

那么怎样才能融入到广大教师之中呢?王教授教给我们的密招是:有空时就到各个办公室,与

空课的老师聊聊天,谈谈心。可以通过与他们的交谈中,了解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对他们的困难或开导,或帮助。做他们的“贴心人”。还有,在职工生日、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周密布置,精细安排,做到“个人的节日大家过,集体的节日人人过”,真正营造一个温馨之家的氛围。

第三,要关心老师。

1.关心老师的成长。一所好的学校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校领导应为教师们的专业成长搭梯建台。学校办学不仅使学生得到发展,也要使教师得到发展。现在好多老师选择学校不单是看工资和福利待遇的高低,更注重个人的发展。在好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浓,有发展的空间,几年的时间就可能小有名气,而在一些学校一辈子也可能打不出去。现在好多学校实施名师工程,让每个教师都有奔头,如青年新秀,学科带头人,学校名师等,让每个人在学校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子,每个人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最好的办法是让老师找到自己“最近发展区”,人人都有成就感。

2.关心老师的生活。“人心悦,则工作畅”。校领导要从生活上关心爱护全体教职工,尽力解决每位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每位教师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在我们学校,教师生病住院,校领导会及时探望;教师直系亲属过世,学校会派人前往吊唁;“教师节”学校会给每位教师献上一束鲜花;过年过节,学校会给离退休教师送去祝福和礼品;教师家里有难处,学校会竭力相帮„„教师没有后顾之忧了,工作的劲头就更足了。总之,校领导都把自己与教职工放在平等的地位,相信教师,依靠教师,克服自己意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达到了凝心聚力。

总之,王敏勤教授的报告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内容详实,对我市目前的教学改革及教学管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令与会的每一位中小学管理员很受启发,也增强了我们进一步做好学校管理的信心。

第四篇:听韩立福博士报告,谈我校教师专业发展

听韩立福博士报告 谈我校教师专业发展

以“成为中国教育的‘袁隆平’,让每节课都变成有效,高效的课堂”为愿景的韩立福博士,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在双流中学做了一场题为“走进有效教学,做智慧型‘懒’教师”的报告。

学员们在韩立福博士理论加实践、文字加图片、张弛有度的讲解下,认识了课堂失真的表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表现、“知识传递型”课堂教学与“知识建构型”课堂教学的区别。更关键的是,韩博士从理论和操作两个层面让学员们认识了在“建构理论”指导下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有效教学模式。韩立福博士在报告结束之前也给在场的学员指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与方法。总之,韩博士的报告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受益匪浅。

双流艺体中学是一所“文化+专业”的特色高完中,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加上平时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导致整体的文化成绩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以致成为了阻碍学校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何通过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促成文化成绩的大幅度提高,是学校目前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听了韩立福博士的报告,结合我们学校实际,我们作了以下思考。

一、改变教师教育观念

从“知识传递型教师”转变为“知识建构型教师”。知识传递型教师是“先教后学”忽视问题的发现,导致学生失去“学力”,最终是学生变成了没有预习习惯,没有复习习惯,没有自主学习习惯的懒学生。知识建构型教师提倡的是“先学后导”,其中的“学”,指的是:学生先学,进行结构化的预习;教师先学,形成结构化的备课。“导”指的是师生相导、生生互导、生本联导。建构型教师还关注学生的发现,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最终,教师“懒”起来了,学生勤起来了。

教师的教育,应该是授之以“鱼”“渔”“欲”。“鱼”重要,“渔”更重要,给予学生学习的“欲”绝对不能忽视。艺体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弱,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想让他们在艺体校重新认识自我,努力学习,必须要在给予学生“欲”上面下更大的功夫。最近几年,学校先后进行了“尊重平等教育”“基础教育激励策略研究”“成功教育”等等课题的研究,教师们在给予学生“欲”方面有所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在这个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二、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成功的背后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上海闸北八中从薄弱走向了辉煌的背后是“成功教育”模式,韩立福博士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也使得很多学校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那我们学校能否提出我们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模式的指引下,扎实有序的开展工作呢?回答的肯定的。我们可以建立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成功教育”“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等等都是一些很好的模式,那在我们学校是否适用呢?我们可以照搬吗?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的思考。

韩博士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模式是:“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其中问题“发现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们学校的学生,对一些“前概念”的知识掌握不够,因此,对于这一步,我们绝对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发现。而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准备一些“先行组织者”的材料,让学生在其引导下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主“生成问题”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更多的还是要引导其生成问题。对于问题解决过程,可以近似的理解为我..们现在的练习巩固,这一个环节非常的重要,我们的教师必须要精心准备“问题训练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结合学校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将会不断的努力,在学校的发展进步中提出一种最适合我们学校发展的教学模式。

三、将教师发展放到首位

引导教师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职业规划,学校依据其需要,提供必要的条件,促成教师专业发展。根据教师的需要提供充足的理论资源,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让教师结合自身发展以及学科特点,选择购买一些书籍,充实到学校图书室并且将图书馆的优秀图书目录提供给教师,让他们有选择的进行学习。

学校为教师建立专业发展最有效的平台——研究课堂教学。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导教师研究课堂教学,包括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听课、有效学习、有效研究最终达到有效的发展。结合我们学校的课题“艺体特色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学校准备开展“观课议课”活动。按照学科和学段进行分组,定期定员定内容开展研究课活动。研究课之前,小组的每位成员聚在一起进行“课前议课”,从教材分析到学情分析,再到三维目标的制定等都在议课过程中做充分的讨论。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朝“有效备课”的方向发展。接下来由承担研究课的教师,按照课前议课中的预设,准备研究课的流程,并且具体的实施研究课的教学。小组其他的教师按照小组长的分工,在“观课”的过程中,分别从课堂导入、情景设置、学生激励、问题设置、任务导向、课堂生成等方面加以关注,提高观课的有效性。在观课的基础上,全组的教师坐在一起进行“课后议课”——共同学习提高的过程。专门的议课记录册引导着教师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各个层面进行讨论分析。之后,每位教师都要反思本次研究课,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扎实地开展这样的研究课,必将引导教师用心备课,用心上课,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专家引领,促教师专业化发展。本次学习,我们学校派出了20多位教师参加,教师们收获很多,感触很深。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的机会,请专家到学校讲座,派教师出去学习等等。

教师专业化发展,必将使得艺体校的明天更加辉煌。

双流艺体中学 2008年11月

下载谈听ISOTC176SC2WG18TG1.9组长Nigel H Croft博士学术报告体会(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听ISOTC176SC2WG18TG1.9组长Nigel H Croft博士学术报告体会(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