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反思总结报告出炉

时间:2019-05-12 03:3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汶川地震反思总结报告出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汶川地震反思总结报告出炉》。

第一篇:汶川地震反思总结报告出炉

汶川地震反思总结报告出炉

地震能不能预报? 汶川地震有无前兆? 地震局如何致力减灾?

7月9日,云南楚雄姚安发生6级地震,人们因汶川地震而绷紧的神经,不免又小跳了一下。和汶川地震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一样,楚雄-建水断裂带也是板块活跃区,它们都被划为2006-2020年中国大陆地震重点危险区。中国地震局在震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而震前地震部门对这次地震的预警仍然为零。

汶川地震后,曾经在中国被寄予厚望、而后又被部分学者认为走入死胡同的中国地震预报事业,愈发步履蹒跚。地震预报陷入辩不明的泥潭。“和世界接轨”被批为只花钱、不办事,“我预报了地震”被批为不懂科学。“十五”期间,中国投资兴建了有史以来耗资最大的地震监测防灾体系,然而汶川地震后,这些投资的效果遭到了质疑。

汶川地震一周年前夕,耗时大半年,文字上千页的汶川地震反思总结报告初稿开始半公开征求意见。在两个月前的全国地震局长会议上,这份报告首次与各省地震局局长见面,对汶川地震为何没能预报总结为长期预报偏失、中期预报偏差、短临预报偏少。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在这次会议上对该报告表示肯定。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这份报告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开,并引起思考和争议。

在中国地震局这个和地震关系最密切的政府机构,不同身份的人在思考,不同的意见在交锋。更急迫的问题是,中国未来的防震减灾道路该如何走。

八个多月前,孙士鋐从地震台网中心综合部首席预报员的职务上退休,被返聘继续担任研究员,具体职责从地震预报转变为“软科学研究”。最近,他和中国地震局的同事们,为“震情会商制度改革”连续去南京、合肥调研。

震情会商制度改革非常重要,孙士鋐说,过去的震情会商没有主次重点,一个个挨次上去讲,变成了形式,讨论不够充分。几省调研的结果,更加坚定了孙士鋐关于震情会商制度改革的信心,他认为充分地讨论、针对一些异常的集中诊断,可能会促成地震预测起到防震减灾的实效。

但他不确定的是,改革是否能令地震预报重新走出低谷。意见和异见

汶川地震有无明显前兆?

在地震局内部,有没有明显前兆,能不能凭此预报出地震,看法并不统一。

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在接受中国政府网采访时就向公众详细阐述,地震预报是仍未解决的世界难题。因为地震过程的复杂性、地壳深度的不可入性、地震事件的小概率性,地震预测科技人员承担了相当重的压力和负担。现在对地震预报的认识是初步的,地震预报的思路,是积累资料,积累震例,然后把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通过基础研究、探测,逐步形成对科学规律的认识(见2008年5月14日中国政府网对张国民专访)。

张国民是地震局负责地震预报方法论研究973课题的首席科学家,他的发言代表了地震局的主流意见。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副局长阴朝民、地质所所长张培震等领导、骨干,在过去的一年,也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类似观点,局长陈建民评价地震预报还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努力”。

汶川地震后,网络上一些地震预报的小道消息,被地震局的主流质疑为不够客观;但同时,地震没有明显前兆的说法也被部分学者质疑。

郑大林就是质疑者之一。他在退休前曾担任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预报部主任一职,现在被返聘为台网中心研究员。分析预报中心曾是全国地震分析预报核心部门,后在2004年分拆为地震预测研究所和预报部,后者被划归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汶川地震后第二天,郑大林就去了灾区,相继在甘肃、陕西、四川参与地震现场震情分析。担任预报部主任之前,他曾主持川滇地区地震分析预报工作,对四川的情况比较了解,人也熟。在四川地震现场工作期间,有老同志来找他,反映一些想法。郑大林连忙向他们表白:“我这次是来参加现场震情分析的,不是专门来搜集意见的”。汶川地震后不久,在中国地震局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某负责人宣布,汶川地震没有短临预测,是因为地震特殊,震前没有观测到显著的前兆异常。

郑大林说,他当时在成都,看到电视后,给这位负责人发了个短信,反馈了四川地震局某些学者的不同意见,并告诉同事,认为汶川地震是有前兆的。

在汶川地震的巨大冲击下,一年一度的表彰大会依然照常召开,成都市地震局被评为全国20家地震系统先进单位之一。今年年初,在中国地震局下发的《关于表彰2008年度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先进单位、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中,四川省地震局亦作为汶川地震现场预报工作组成员被评为“2008年度地震监测预报优秀集体”。然而,反思仍在继续。同样是辟谣

左右为难的尴尬缩影

时隔一年,汶川地震在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后,在地震科学界内部引起的反思、冲击,仍然余波未平。最尖锐的一种批评意见是———“要钱的时候说可以预报地震,地震的时候又说是不能解决的世界难题”。

洪时中的经历或许是汶川地震后一部分地震工作者的缩影。他是成都市地震局研究员,在汶川地震后被评为2008年度中国科协抗震减灾先进个人。他的获奖是因为地震后对科普知识的宣传。汶川地震三周后,洪时中开始在成都电视台的《叩问地球》栏目中亮相,洪戴着眼镜,表情镇定,当地媒体称其很有专家风度,“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是他讲座的标志用语,《叩问地球》的收视率达到了黄金时间电视剧的水平,在听到“成都市民绝对可以放心回到家里睡觉”的保证后,一些市民收起帐篷回家。

洪时中是中国科协科技宣讲团的成员,他曾经担任过成都市地震局副局长,至今仍是四川省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委员,这是一个对四川省地震震情和预报意见进行专家评审的科学决策机构。

汶川地震后,稳定派上了用场。5·12当天晚上,成都市市长根据地震部门的震后趋势判断,作了一个公开讲话,告诉成都主城区的市民:只要不是危房,都可以回家睡觉。这个讲话起了很大作用,但老百姓还是有疑虑,为什么可以回家睡觉,洪时中说,这就需要专家来解释。他认为,“应该通过科普,让灾区以外的地方尽快恢复正常”。然而,同样是辟谣,同样在电视台,地震前3个月,洪时中在都江堰电视台的辟谣,却在震后遭到一些同行的质疑。2008年2月14日深夜到2月15日凌晨,都江堰连续发生5次有感地震,震中位于紧邻映秀的玉堂和紫坪铺。市民能明显感觉身体摇晃、吊灯摆动、门窗玻璃“哐哐”作响,有人不敢睡觉,跑到广场避震。2月14日开始,都江堰紫坪铺库区出现小震群,包括3级以下无感地震在内,共有200多次小震。震后都江堰地震局接到很多咨询电话,社会上有一些关于大地震要来了的传言。热心于地震预报的群众观测员、退休工程师沈明军将可能发生地震的预测意见向都江堰市防震减灾局汇报。

当月底,洪时中受成都市地震局委托,在都江堰调查了解情况。洪在电视台录制了一期节目,从3月1日起,这期关于地震防灾的节目在电视中反复播出。他说,这属于正常活动,家常便饭。针对社会上流传的地震传言,这段录像里,洪时中强调,“不可能发生像唐山一样的地震”,“这是所有地震专家的共识,有人作了预报,这是谣言,请大家不要相信”,“地震局在此地区已做了大量艰苦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请大家完全可以放心”。

但这种表态,在汶川地震后引起一些地震预报工作者的不满。洪的经历是四川省地震局一个左右为难的尴尬缩影。沈明军就批评,地震局不重视前兆异常,没派人来调查情况。洪时中本人否认了这种批评。他告诉记者,地震局对都江堰2·14震群非常重视,曾会商过多次,他本人也参加过四川省地震局关于这个地震序列的讨论,但均认为不是地震活动异常,他还将这个序列的详细资料带给了都江堰市防震减灾局,并协助其进行分析。

“龙门山带发生3级多的地震并不罕见”,他说,这里甚至发生过几次六级多的地震,过去像这样3-4级的地震相当多,我们都曾解释了,没有发生问题,但这次解释不到3个月,“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汶川8级大地震,这个谁也想不到”。

记者获得的一份都江堰地震局材料表明,成都市地震局相关处室确曾对这个震群进行研究,但判定这次地震属于龙门山断裂带正常地震活动,该局正“密切关注前兆异常及震情趋势”。

虽然这是两次效果完全不同的辟谣,但它的工作程序是一样的。洪时中介绍,如果发生的是有感地震,当地群众心里比较紧张。地震部门会先进行会商,如果判断是正常地质活动,就以某种方式消除群众恐慌。

讨论、辟谣,这种屡见不鲜的工作方式,却在汶川地震面前失灵,令地震局陷入尴尬。

主流和非主流之辩 前兆异常被错过了吗?

洪时中的遭遇或许包括了中国关于地震预报所有复杂的元素:不确定的前兆、困难的判断,以及大多数情况下以辟谣告终的会诊体系———多数成功但偶尔会失效。汶川地震后,对都江堰2·14小震群是不是汶川地震前兆的科学讨论仍未结束,不同的学术观点仍然在继续交锋。

事隔一年,地震预报依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这个话题并不集中在纯粹的科学领域。汶川地震的前兆一般不会公开被讨论,一些人的判断是,因为公众的理解力无法分辨前兆和预报这两者之间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有时候,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会起作用,比如青龙奇迹中的曹地办。但这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

中国地震局某研究所所长不讳向记者直言,自己并不适合谈论这个话题。他认为从科学的角度,地震局长期以来作为金科玉律的那套规则———从长期到中期再到短期的预报方式没有科学依据,“汶川地震有没有长期、中期、短期预报?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

而做了几十年地震预报的汪成民开始执着地寻找汶川地震的前兆异常。他认为搜集确切的震前异常状况是总结汶川地震经验教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他自费买飞机票去实地考察。

汪成民给自己寻找到的40余个资料编号,结合准确程度、科学价值、有无旁证等综合指标,给资料打了分。李有才和潘正权的材料,是在汪成民搜集的材料中比较靠前的。他们二人都有一个特点,地震局在岗或退休工程师,有丰富的地震预报经验。

其中潘正权是德阳市地震局监测预报科主任科员,现在仍然在岗位。记者获得的材料表明,他的预报意见被列入了中国地震局的总结反思,而且在四川省地震局的科学反思中也有记载———2008年3月27日,在什邡市马井镇万春社区发现浅井水质异常,水井中出现青霉素味道,井水泡茶后茶水变黑。四川省地震局和德阳市地震局均非常重视,德阳市地震局异常落实结论认为该异常为地震宏观异常。

其中落实情况并且判断为宏观异常的正是潘正权。潘在松潘地震前就从事地震预报工作,经历过无数次地震。他向本报详述了预报经过:井水异常是3月19日发现的,他在观察到井水变黑的同时,还观察到一小串地震从2月份开始在龙门山断裂带发展。3月23号,他分别向四川省地震局和德阳市有关部门上报第一次预警意见,4月16日上报第二次。第二次上报时,他印了30份预报意见,分别发到德阳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大、政协。

后来他以德阳市地震局的名义留下文件,加盖了红章———这是记者截至目前了解到的,关于汶川地震的唯一有案可查的官方明确地震前兆记录。

所以,他在汪成民的表里面排到相当靠前的位置。虽然,从这个记录上,看不出明确的时间地点,也不满足部分学者对三要素的苛刻要求。

另一位预报者李有才退休前在四川省地震局做预报工作。退休后,他依据从地震局获得的监测数据,发现了紫坪铺水库围空区,这是一个中期地震预报指标,他据此提出了预报意见:紫坪铺水库地区已形成4级地震围空,表明可能发生7级以上的大震趋于明显。四川省地震局组织了多名专家讨论他的意见,不过,这个意见没有通过专家会审。

这是两个可看作中短期预警的个案,虽不是正式的短临意见,但其价值在地震后被证实。

记者获得的材料表明,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科学考察队花了近20天共调查了川甘陕三省超过12万平方公里土地,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现大量动物异常和井水等流体异常。四川省地震局亦总结: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至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共收到各种宏观异常121起,包括河滩冒沙、大量蚯蚓出洞、无风起浪、老鼠成群。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表明,这些宏观异常是否一定和汶川地震对应。2008年当年,地震局记录的宏观异常数量减少———只有4项,其中包括潘正权观察到的井水变黑。一些群众观测到的宏观异常曾见诸媒体,地震当天中午,绵竹市土门镇的地震观测员雷兴和观察到鱼塘边鱼儿上跳,池水翻涌。他觉得地震要来,大喊“地震了,快跑”,不久大地开始摇晃,此事曾被《成都商报》报道。对这些异常的总结,成了一场辩论。主流思想认为,汶川地震前兆很少,不足以预报;对立的非主流思想认为,汶川地震的信息足以和唐山地震相提并论,防震减灾的机会被错过了;还有一种折衷的思想认为:即使有这些异常现象,也不一定就能报出汶川地震。但至少应该说有所察觉,只是不能确定,不能说毫无知觉。责任和天问

撤销地震局的建议旧事重提

在尚不具备精确预报能力的基础上,厘清地震预报的定位,成为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局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震局如果不报地震,就应该撤销。这是一些老科学工作者的观点。在中国,对地震的预报,曾惊动高层,海城地震后,曾一度上升到“5级以上地震都要预报”的高度。

1971年,由中科院、石油部、测绘局抽调人手,组建国家地震局,主要目的就是搞地震预报。唐山地震后,地震预报一度陷入泥潭。1980年,以顾功叙(地球物理所所长,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一届地震学会理事长)为首的五位科学家,给当时的总理写了一封信,认为地震预报还属于科研范畴,不能面向社会服务,所以他们认为地震局应该撤掉,把地震预报的工作拆分到科学院去。部分高层认同了这个建议。但中国地震局同样写了一份材料,阐述地震预报可以为社会服务。几位上年纪的地震预报工作者谈及这段历史,认为这是地震预报必须为社会服务的例子———地震局必须为防震减灾做出实际贡献,否则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1998年,地震预报被写入《防震减灾法》。但汶川地震后,它差点被从该法里拿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震局学者透露,《防震减灾法》修订时,不少人有这样的主张,建议地震预报改为地震监测预测。预报和预测仅一字之差,但其间确有莫大的鸿沟,区别在于,预报要向社会发布,而预测不用向社会发布。这位专业人士分析,如果不写入防震减灾法,预报完全纳入学术范畴,就是倒退回40年前。

同时,撤销地震局、归入中科院的建议旧事重提。一些学者提出,既然地震不能预报,就应该把它纳入学术研究范畴,而不是现在具有社会功能的避震减灾范畴。

关于地震预报的辩论不仅发生在现在,甚至在中国地震局成立之前,就一直是悬在其头上的天问。

地震局的前身是中央地震工作小组,为国务院分支机构。成立时,就有学者说地震预报不可能,因为机理还没搞清楚。邢台地震之后,国务院召开讨论会议,除了李四光,其他老专家都持地震不可预测的看法。最后周恩来肯定了李四光的说法,他说以后挑地震预测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的第一条,就是对地震预测有信心。后来成为京津预报组组长的汪成民正是其中一员,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周恩来曾面对他们这一代人,郑重地说,要在你们这一代解决地震预报问题。汪成民把它牢记在心。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测震手段越来越先进,前兆观测站点也从人工记录变成数字化自动化记录,但他认为,地震预报水平反不如前(见本报2008年10月对中国地震预报现状的报道)。

汪成民感觉危机重重,他不知道,他们这一代之后,地震预报会走向何方。汪成民现在是中国地震局预测咨询委员会的执行副主任,这是一个由退休的地震预报人员组成的机构,挂靠在地震局。这个机构的成员大多有一个特征:上个世纪他们在地震局业务的核心部门工作,但现在他们活动在边缘。预测方法论

要减灾实效还是精确预报

事实上,在汶川地震前,一批专职从事地震预报工作的专家即对地震局现状非常不满。一些人隐隐觉得,或许一次大地震会触动地震局。

进入90年代后,中国的防震减灾分解出三大体系:监测预报、应急救援、灾害防御。其中作预报的方式,又可分为两大阵营。一大阵营,以院士为首,骨干是留洋学者,他们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和地球物理、地质构造有关的研究,希望从机理上根本理解地震的发生,可以追踪地震的发展。另一大阵营是经验科学派,多以60年代开始从事地震工作的老专家为主,他们认为可以在不掌握机理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做出有减灾失效的地震预报。

和这种对立同时并存的是,中国探索地震预报方法的道路从未停止。

一篇由台网中心总工程师执笔的学术论文中记载: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和世界接轨,建设数字地震台网。中国数字台网由三部分组成:国家数字台网中心、区域数字台网、流动数字台网。其中,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主要任务是测震:快速测定国内大于4.5级地震等震源参数,并参加国际资料交换。

“十五”期间,获发改委批复,地震台网大规模扩容,项目总投资22.8亿元,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防震减灾工程。其中的地震前兆台网项目完成了国家重力台网等5大观测台网,共建设前兆台375个。汶川地震震中附近亦有地震台网分布,一位研究员评价,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机会,对一次8级大地震进行直接监测。

然而,数字台网耗资巨大,“与世界接轨”,却未能捕捉到汶川地震。记者在去年采访地震局某研究所一位研究员时,对方亦表示,汶川地震前台网观测到异常但无法判断。

在台网扩容同时,测震学方法论仍在不断修改中,地震局分析预测首席科学家张国民在地震预测研究所,他主要从事地震预报方法学的研究,也是行业标准《震例总结规范》的审查组组长。和大多数经验科学一样,地震预报方法学的基础是研究震例,研究指标。但在第一批震例完成后,学者们接着发现,总结出来的经验大量被第二批震例否定,原来的指标不对,经验科学被推翻重来。

在科学界,无法对每一次地震作出时间、地点、震级的精确预报是无可争辩的共识。即使是有40多年经验的汪成民,也向记者说明,地震预报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精确。但他说,从来没有人要求我们做精确预报。恰恰相反,一些成功的减灾实效,就是不精确预报。比如人类第一次成功躲避地震灾难的海城,就是依靠不精确预报,当时报了5-6级,结果来了7.3级,相差了300多倍。

“现在地震预报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科学领域的,还有一个是面向社会的,这两个概念常常混为一谈”,孙士鋐说,不管是申请项目,还是总结经验,都应该把这两个领域分开。世界上对地震是否能精确预报的争议,主要是指科学领域的精确预报。但是我们现在应该关注的是面向社会的预报意见,能不能起到防灾实效。

汪成民把地震预报作了类似的划分,一种是科学上的精确预报,一种是可操作的实效预报。他指出,即使是感冒,也没有科学上的精确解释,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治疗感冒。

未来道路

漏报讨论不如减灾实效?

而地震预报的社会影响,和感冒不可相比。一个更有建设性的问题是,如何让科学家的研究能够发挥实效。

历时一年,中国地震局的汶川地震总结反思报告终于完成,共有1000多页,目前这份报告还处于半公开状态。在不久前的全国地震局长会议上,总报告组组长陈鑫连作了报告的提要发言,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听后表示,认可总结报告发言。中国地震局对汶川地震总结了5个想不到:汶川发生地震想不到,时间2008年没想到,震级没想到,余震序列那么复杂没想到,汶川地震前异常那么少没想到。

然而,看过报告的一些学者认为,该报告没能全面反映汶川地震的问题。同时,社会上的反思仍未停止。《唐山大地震》作者钱钢在博客中提及,希望地震局公布2004年新圈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孙士鋐研究员向记者证实,汶川地震的一半区域,比如成德绵,确实在地震的重点监视防御区里。但他指出,监测防御区不是长期预报指标,成德绵经济发达,被划为重点监测区,和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比如北京上海,也是重点监测防御区。孙士鋐认为,官方和民间都不够客观,他也不认同汪成民耗费了大量时间的调查。

在中国地震局关于为何漏报汶川地震的总结中,有人提出,漏报是体制问题,自从分析预报中心撤销,分成预测所和预报部之后,便出现了科学研究和实务预报的割裂。专职从事地震预报的人员编制减少,又削弱了地震预报力量。但也有人认为,这些都是表面现象。留给中国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尽量避免地震带来的损失。

防震减灾法修订后,群防群测被列入其中。但要让群众关心地震预报,郑大林认为,关键在于应该公布中期和年度预测意见。现在年度预报报国务院,下发到省里后,一般还要作为机密保存一年。他认为这并不妥当,年度预测意见应该有选择地公开,地震既然是经验预报,就可以通过向群众宣传、普及知识,令其参与群防群测工作。

除了政府、专家,群众参与也是防震减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桑枣中学位于安县,靠近震中。地震中,该中学无一人伤亡,除了校舍坚固的事实外,全校师生经常进行防震演练,震时只用了1分36秒,就从校舍撤离,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奇迹。

地震预报和减灾至今仍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跨越了自然和社会等多个领域。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种复杂性:1976年松潘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各个乡镇有大量预警演习活动,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一个叫陈家坝的乡镇,全乡在乡干部的组织领导下,集体到当地一块被认为是最安全最坚固的大坪上避难,无一人伤亡。但在32年后的汶川地震中,这块叫“大竹”的高坪整体被剧烈的造山运动颠覆,坪上的村庄被沸腾的大地吞没。活着的人惊魂未定地说,幸好没有预报,不然全乡又要上这块坪,就全军覆没了。

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该把预报工作做好,一种意见是,主要精力和投资应放在加固房屋。

但这两者似乎都没有成为现实,中国仍然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减灾道路。一个现实的例子是,据记者实地了解,现在的灾区重建中,农民用预制板和青砖建房仍然非常流行,因为更坚固的框架结构意味着更多的成本。而另一方面,地震中被证明有更好避震效果的竹木结构房屋,在没有政府引导和政策补贴的情况下也很难推广。中国地震局总结 汶川地震5个想不到 汶川发生地震想不到 时间2008年没想到 震级没想到

余震序列那么复杂没想到 震前异常那么少没想到 汶川地震因何“失手” 长期预报偏失 中期预报偏差 短临预报偏少 中国地震预报43年 1966年

邢台地震发生后,中国开始重视地震预报,并且提到国家意志的高度。周恩来告诉第一代地震预报工作者,要在你们这一代解决地震预报问题。1971年

国家地震局成立,预报地震是其主要工作内容。1975年

海城地震,被中国地震界视为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准确预报的强震,联合国迄今为止只承认了这一个准确预报的地震案例。地震预报初步取得减灾实效,发动群众,群防群测,中国地震减灾在世界上领先。1976年

唐山地震,虽然观测到大量信息,但最终没有形成预报意见,没有起到减灾作用。地震预报一度走入低谷。1980年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成立,期望及时汇总研究全国震情。希望为形成正确的地震预报意见打下制度基础。1986年

开始有系统地总结震例。期望科学总结震例、规范地震预报方法。1998年

地震预报被写入《防震减灾法》,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

相比短临预报,中长期预报在科学、方法上获得了更大的进步。2004年

分析预报中心撤销,分拆为地震预测研究所和预报部,后者被划归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同年,发改委批复耗资22.8亿的地震台网建设项目,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防震减灾工程。标志着地震科学从模拟化全面转向数字化。2007年

通过《震例总结规范》,该标准是在三批中国震例系统总结研究基础上,历经八次修订而形成,是行业预报地震的基本技术操作依据。2008年4月11日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通过验收。2008年5月12日

汶川地震发生。地震预报重入低谷。2009年5月1日

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实施,群防群测”被纳入

第二篇:汶川地震材料

两天的抗灾救灾,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救灾场面,真可谓感动中国。

现在全国人民最关心最揪心的就是灾区人民的救助和生活。人民群众天天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抗震救灾的实况,牵动和感动着亿万人民的心。

1、十万解放军官兵和武警战士在交通、电信双中断的困境中昼夜兼程赶往灾区,投入到救助围困群众的战斗中。在废墟中救人时,战士为了不伤到掩埋的群众,干脆扔到了锹镐,用手刨土,不少战士手指甲全刨掉了,双手鲜血淋淋,仍扒土不止,救出了一个又一个奄奄一息的群众1836(付巍)10:32:06,真让人感动和震憾!

2、震区一个学校倒塌,地震发生的慌乱之时,一名教师坚强地扒在桌上,让四个学生躲在身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顶住水泥板,四个孩子得救了,这个教师却以身殉职,多么崇高的师德和人性,不是亲情胜似亲情,深深地震憾和感动了全国人民。

3、这几天,全国各地的各级组织纷纷动员起来,给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从中央各部委到各省市机关、各人民团体、行业组织都行动起来,筹集物资,派出队伍到灾区抗震救灾。不少群众志愿加入到捐款大军中来,各大企业也捐出巨款支援救灾和重建工作,金额初步累计达到上百亿元。动员面之广,行动之迅速,捐款量之大,创下了新中国之最,全国展现了一幅上下总动员、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宏伟画卷。真可谓天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中令人感动地看到了在自然灾害面前,人性中那种善良、奉献的道德力量的展示与释放!

这种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的真正圣火,永生不灭!汶川地震中感动中国的12大英雄

一、谭千秋

在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

二、荆利杰

5月12日3时10分左右,绵竹市消防大队陈军带领消防中队第一时间赶往武都小学实施救援。

武都小学的教学楼坍塌了大半部分,下面至少埋压了100多个师生。虽然没有特勤工具,但战士们很快徒手展开救援。19岁的荆利杰第一个奔向了废墟,开始了长达3天时间的救援。

余震不断发生,钢筋和楼板摇摇欲坠,残存的墙体时不时往下掉,荆利杰全然不顾。手掌磨破了,手指头出血了,脚底被钢筋刺破了,荆利杰却一刻也没有停下来。13日,上天落泪了。雨中,荆利杰和战友们仍然没有停歇。

13日上午10时许,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在余震和吊车的操作中发生了巨大的晃动,楼板在摇,墙体在垮……二次坍塌!危险!快撤!消防指挥部下达了命令。

荆利杰从废墟中钻了出来。就在此时,他听到废墟中有个男孩在呼救!他转身就要奔向废墟,余震再次袭来,并引发了更大面积的坍塌。战友们和群众把荆利杰死死拉住,拖到了安全地带。

荆利杰跪在了地上。就在跪下去的那一瞬间,他哭着大喊:“我知道很危险,我知道进去了就可能回不来,但是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

现场所有人都哭了……

荆利杰本人说过,自己不知道到底救了多少人,但是他脑海里想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救人,赶快救人!

三、袁文婷

袁文婷,一个算得普普通通女孩的名字,如果不是这场灾难,没有多少人知道她是谁,一位来自于汶川震灾地区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的一位教师。

汶川震灾发生时,袁文婷所在的民主中心小学的校舍也遭遇了严重的破坏,灾难发生时,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孩子们的伤亡,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三层的教学楼轰然倒塌……媒体用这样的语言美丽地记录了袁文婷最后的时光——“青春定格在26岁”。

就因为袁文婷的为了不让正处于花朵般的孩子们凋谢,她才一次又一次冲入危险的教室共救出13名孩子。

面对如此巨大的天灾,袁文婷能够如此镇定,救护孩子,不亚于那些战场上堵枪眼、炸碉堡的英雄,袁文婷完全可以作为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楷模。

四、何翠青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四川省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13岁的女生何翠青本已走出宿舍,当她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不是迅速逃生,而是跑进宿舍,将十多名还在午休的同学从床铺上摇醒逃生,自己却失去最佳逃生时间,被压在废墟下。50个小时后,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毅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获救。何翠青是木鱼中学最后一个被救学生,由于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组织坏死而永远失去了右腿。记者问这位坚强的女孩“你后悔吗?”她摇着头哽咽地说:“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能救出更多的同学”。

五、向倩

人民教师向倩: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

废墟中,龙居小学女教师向倩一手搂住一个学生,紧紧地拥在自己身下,像母亲护卫着自己的孩子!她的身体已经断为三段,人们怎么也无法掰开她那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在场所参与救助的人员均被向倩老师这种舍身就义、保护学生的英雄之举感动得泪流满面,自发朝向倩老师鞠躬致敬。

原本,只需两秒种便可离开教室,到达安全地带,但当她在疏散学生们离开教室时,看到两个手足无措的学生,向倩义无反顾地大步跨近学生,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去,可此时,整座教学楼已轰然垮塌,向倩和几个学生一起被埋在了废墟中……

六、康洁 一个小女孩在汶川地震时孤身跳下6楼成功自救,随后又返回废墟里救出了好几个老师。这个女孩就是11岁的康洁。

七、张米亚

5月14日,解放军战士在四川北川县中学的废墟里寻找幷呼唤活着的师生。受汶川地震影响,四川北川中学的教学楼倒塌,众多师生被埋在倒塌的校舍中。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八、林浩

林浩,9岁半,地震前在映秀镇渔子溪小学读小学二年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他正走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被上面滑落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爬出来,我看一个女同学昏倒在走廊上,我就跑回去了,把她背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了。后来我又跑回去把另一个同学抱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他也被父母背走了。”林浩在讲述自己救人的时候显得非常镇定,声音很稚嫩,连用几个“拿”字,他就是在平平静静地叙述这件事情,稚嫩的童声带着乡音。

九、严蓉

“救—妈妈!救—爸爸!”小女孩雯欣张大嘴巴不停地号哭,双手死死抓住抱她的邻居的肩膀。泪水,鼻涕,全部流了出来。

她只有一岁半,说话还不清晰。地震之后,四天里,她再也没有听到过爸爸妈妈的声音,哪怕一个字。

没有人告诉她,妈妈(映秀小学老师严蓉)在救下了13个学生后,再也不会回来;而爸爸,依然音讯全无。

十、王刚

5月16日是王刚42岁的生日,但抢险要紧,救人关键,生日早就抛在了脑后。这天一大早,王刚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上午9时许,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的运送救援物资和接送人员的直升机降落在卧龙镇临时停机坪,王刚带领民警负责现场的警戒任务。

悲剧发生在9时37分。在救援直升机卸载救灾物资过程中,高速旋转的尾翼悄然逼近一位正在直升机旁摄影的女记者,来不及过多的言语,王刚纵身一推……

王刚牺牲时,身边的战友从他身上找到一叠皱巴巴的平安纸条,这些纸条大小、材质不一,有的甚至是烟盒、收银条。每一个信息,都可能让正在备受煎熬的亲人松一口气。

牺牲的当天,王刚准备将这些写满了思念和牵挂的纸条交给直升机上的飞行人员带出去。而他的突然殉职,平安纸条成了他的遗物。

在生死边缘,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十一、周汝兰

在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面对灾难,人的本能就是逃生。但是,在这次地震发生时,正给幼儿园大班辅导的红岩镇中心小学周汝兰老师没有抛弃她的学生而逃生,而是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冲进教室抢救学生,直到全班52名学生成功脱离危险。地震过去了,看着整整齐齐蹲在地上的孩子们,周汝兰的泪水和着汗水顿时喷涌而出。

几天来,神州大地传诵着几个人的名字:谭千秋、张米亚、苟晓超、吴忠洪、杜正香……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教师。灾难降临的那一刻,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那一刻,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为人师表”的真正含义。

十二、蒋敏

5月22日电 5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联合作出决定,授予“最坚强警花”蒋敏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抗震救灾斗争中,蒋敏同志在惊悉母亲、女儿等10名亲人不幸遇难的噩耗后,强忍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毅然坚守工作岗位,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灾难与感动并存

唐山地震,我已经记不清楚是什么时候,只是在读书的时候无意中了解了那么一点点,甚至没有多大的感觉,现在四川发生了地震,心里却有很多感触,原本不爱听广播新闻的我,知道了地震的消息后我却格外关注广播新闻,听着播音员的解说、看着电视银幕,我才真正知道什么是灾难,解放军争分夺秒地在废墟中救人。昨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一救援部队队长在得知余震时,命令所有人员撤离,几个战士发现了存活的小孩不肯走,但在军令如山的状况下,毅然向队长跪下恳求:“让我多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看了之后真是感动万分。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在手脚都受伤的时候,还笑着对救她的人们说:不要担心我,我没事的,只要唱歌就不会痛了,然后就唱起了“两只老虎”,在场所有人都被她感动了。在一所小学里,一名教师搂着两个孩子,孩子还活着,但这位教师已经离开了,由于手臂已经坚硬,救援人员为了救出孩子,只好含泪把他的手锯了再救出孩子。还有很多很多感人的场面,很多记者顾不上拍照,抛弃像机与救援队员一起帮忙救人;有位记者说:她从到达灾区后,眼泪就没停过,看着这些报道,我们又有谁能无动于衷。当我们以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来了奥运圣火举国同庆之际,咱们四川同胞却遭遇了罕见的地震灾害,天灾无情,人间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立即行动了起来,你派消防人员、我派医务人员、你送棉被、我送水------顿时全国上下都是捐款捐血的声音,大家都希望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心意,帮助我们受灾同胞能够早日度过难关。以前,总会想,为什么.我感觉不到这个社会有一点点温暖,感觉不到人们是爱中国的,到处都是冷漠、自私自利,现在,我感受到了,可是,这个过程的背后是充满血腥的,真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自杀,一点都不珍惜生命,活着就是最重要的,生命比任何一切都来之不易。现在在这个世界,许许多多地区,有人没饭吃、没衣服穿,过这些苦难的生活,我们全心全力去帮助他。不要认为帮助的东西很少,不能解决问题,我们的心量很大,所以那一点点布施的功德,就尽虚空、遍法界,学作菩萨!我们自己不希求任何的果报,但愿众生离苦,存这个心就好。所以你能够尽自己的本分、尽自己的职责,做社会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这就是真正的积功累德、真正的自行化他。

我们的好总理

他看到抢险人员正在解救两名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他流泪了。他说:“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的。”

看到年过花甲的您,总是不惧危险第一时间飞奔一线,当您俯下身躯安慰废墟下的灾民再坚持一会时,当您怀搂孤儿强忍泪水悲痛时,你象一个长者,更象一个父亲,66岁的年纪和战士们奋斗在一起100多小时,我哭了......您可一定要保重呀,人民的好总理,人民需要您,因为有了您,再大的艰难困苦我们也能渡过。一位慈祥,善良,可敬的总理,你是让全国人民钦佩的总理。全国人民爱戴您!

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这是周恩来当年所说的。他是这样在做,您不是和他一样也按照这条思想在做吗?总理不哭。你的人民做你不屈的脊梁,天大的灾难,我们一起扛......5 512地震感动中国人物

人民教师谭千秋: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的教导主任,图为他的妻子正在擦拭他的身体(图1)相关阅读:

视频:连线张关蓉老师 讲述遇难丈夫谭千秋故事 回忆谭千秋:同学喜欢打球 他每次帮忙打饭 衡阳举行谭千秋追思会 社会各界1500人参加追思

在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

消防战士荆利杰:舍身救人立三等功 跪地大哭“再救一个”(图2)相关阅读:

消防战士跪地落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5月12日3时10分左右,绵竹市消防大队陈军带领消防中队第一时间赶往武都小学实施救援。

武都小学的教学楼坍塌了大半部分,下面至少埋压了100多个师生。虽然没有特勤工具,但战士们很快徒手展开救援。19岁的荆利杰第一个奔向了废墟,开始了长达3天时间的救援。

余震不断发生,钢筋和楼板摇摇欲坠,残存的墙体时不时往下掉,荆利杰全然不顾。手掌磨破了,手指头出血了,脚底被钢筋刺破了,荆利杰却一刻也没有停下来。13日,上天落泪了。雨中,荆利杰和战友们仍然没有停歇。

13日上午10时许,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在余震和吊车的操作中发生了巨大的晃动,楼板在摇,墙体在垮„„二次坍塌!危险!快撤!消防指挥部下达了命令。

荆利杰从废墟中钻了出来。就在此时,他听到废墟中有个男孩在呼救!他转身就要奔向废墟,余震再次袭来,并引发了更大面积的坍塌。战友们和群众把荆利杰死死拉住,拖到了安全地带。

荆利杰跪在了地上。就在跪下去的那一瞬间,他哭着大喊:“我知道很危险,我知道进去了就可能回不来,但是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

现场所有人都哭了„„

荆利杰本人说过,自己不知道到底救了多少人,但是他脑海里想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救人,赶快救人!

人民教师袁文婷:为了孩子将青春定格在了26岁(图3)袁文婷,一个算得普普通通女孩的名字,如果不是这场灾难,没有多少人知道她是谁,一位来自于汶川震灾地区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的一位教师。

汶川震灾发生时,袁文婷所在的民主中心小学的校舍也遭遇了严重的破坏,灾难发生时,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孩子们的伤亡,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三层的教学楼轰然倒塌„„媒体用这样的语言美丽地记录了袁文婷最后的时光——“青春定格在26岁”。

就因为袁文婷的为了不让正处于花朵般的孩子们凋谢,她才一次又一次冲入危险的教室共救出13名孩子。

面对如此巨大的天灾,袁文婷能够如此镇定,救护孩子,不亚于那些战场上堵枪眼、炸碉堡的英雄,袁文婷完全可以作为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楷模。

13岁女生何翠青:救出10多名同学自己被压废墟下50小时 失去右腿(图5)相关阅读:

何翠青:被救出的“救人英雄”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四川省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13岁的女生何翠青本已走出宿舍,当她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不是迅速逃生,而是跑进宿舍,将十多名还在午休的同学从床铺上摇醒逃生,自己却失去最佳逃生时间,被压在废墟下。50个小时后,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毅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获救。何翠青是木鱼中学最后一个被救学生,由于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组织坏死而永远失去了右腿。记者问这位坚强的女孩“你后悔吗?”她摇着头哽咽地说:“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能救出更多的同学”。

人民教师向倩: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图7)废墟中,龙居小学女教师向倩一手搂住一个学生,紧紧地拥在自己身下,像母亲护卫着自己的孩子!她的身体已经断为三段,人们怎么也无法掰开她那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在场所参与救助的人员均被向倩老师这种舍身就义、保护学生的英雄之举感动得泪流满面,自发朝向倩老师鞠躬致敬。

原本,只需两秒种便可离开教室,到达安全地带,但当她在疏散学生们离开教室时,看到两个手足无措的学生,向倩义无反顾地大步跨近学生,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去,可此时,整座教学楼已轰然垮塌,向倩和几个学生一起被埋在了废墟中„„

11岁女孩康洁:跳楼自救后返回救出多名老师(图8)相关阅读:

视频:勇敢康洁 坚强自救后英勇救人

一个小女孩在汶川地震时孤身跳下6楼成功自救,随后又返回废墟里救出了好几个老师。这个女孩就是11岁的康洁。

人民教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图9)相关阅读: 映秀镇小学教师张米亚:生死之间他选择永恒

5月14日,解放军战士在四川北川县中学的废墟里寻找幷呼唤活着的师生。受汶川地震影响,四川北川中学的教学楼倒塌,众多师生被埋在倒塌的校舍中。新华社图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9岁小林浩:地震时救出两同学(图10)相关阅读:

视频:九岁的小英雄林浩勇救两位同学

林浩,9岁半,地震前在映秀镇渔子溪小学读小学二年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他正走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被上面滑落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爬出来,我看一个女同学昏倒在走廊上,我就跑回去了,把她背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了。后来我又跑回去把另一个同学抱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他也被父母背走了。”林浩在讲述自己救人的时候显得非常镇定,声音很稚嫩,连用几个“拿”字,他就是在平平静静地叙述这件事情,稚嫩的童声带着乡音。

人民教师严蓉:女教师在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 1岁半女儿却成孤儿(图11)“救—妈妈!救—爸爸!”小女孩雯欣张大嘴巴不停地号哭,双手死死抓住抱她的邻居的肩膀。泪水,鼻涕,全部流了出来。

她只有一岁半,说话还不清晰。地震之后,四天里,她再也没有听到过爸爸妈妈的声音,哪怕一个字。

没有人告诉她,妈妈(映秀小学老师严蓉)在救下了13个学生后,再也不会回来;而爸爸,依然音讯全无。

卧龙森林副局长王刚: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牺牲时带出60张平安纸条(图12)相关阅读:

公安部追授卧龙森林公安局副局长王刚二级英模称号平安保险公司向英雄王刚赔付11万元 捐赠20万元

5月16日是王刚42岁的生日,但抢险要紧,救人关键,生日早就抛在了脑后。这天一大早,王刚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上午9时许,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的运送救援物资和接送人员的直升机降落在卧龙镇临时停机坪,王刚带领民警负责现场的警戒任务。

悲剧发生在9时37分。在救援直升机卸载救灾物资过程中,高速旋转的尾翼悄然逼近一位正在直升机旁摄影的女记者,来不及过多的言语,王刚纵身一推„„

王刚牺牲时,身边的战友从他身上找到一叠皱巴巴的平安纸条,这些纸条大小、材质不一,有的甚至是烟盒、收银条。每一个信息,都可能让正在备受煎熬的亲人松一口气。

牺牲的当天,王刚准备将这些写满了思念和牵挂的纸条交给直升机上的飞行人员带出去。而他的突然殉职,平安纸条成了他的遗物。

在生死边缘,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人民教师女教师周汝兰:震中4次冲进教室 全班52人脱险(图13)相关阅读:

视频:周汝兰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安全 彭州:幼儿园教师周汝兰独自救出52名孩子

在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面对灾难,人的本能就是逃生。但是,在这次地震发生时,正给幼儿园大班辅导的红岩镇中心小学周汝兰老师没有抛弃她的学生而逃生,而是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冲进教室抢救学生,直到全班52名学生成功脱离危险。地震过去了,看着整整齐齐蹲在地上的孩子们,周汝兰的泪水和着汗水顿时喷涌而出。

几天来,神州大地传诵着几个人的名字:谭千秋、张米亚、苟晓超、吴忠洪、杜正香„„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教师。灾难降临的那一刻,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那一刻,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为人师表”的真正含义。

公安部授予女警蒋敏一级英雄模范称号(图14)相关阅读:

女民警蒋敏访谈实录:失踪战友才是真正英雄 女民警蒋敏被授予公安一级英模称号 在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5月22日电 5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联合作出决定,授予“最坚强警花”蒋敏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抗震救灾斗争中,蒋敏同志在惊悉母亲、女儿等10名亲人不幸遇难的噩耗后,强忍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毅然坚守工作岗位,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 6 2008,*总理已经感动中国!

央视每一年都要评选上一感动中国的人员,曾经举办的几界评选出来的人选确实让我们感动不已,2008年感动中国的人选应该已经在甄选之中,我推荐,强烈推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为2008年感动中国第一人!理由如下:

1.2003年上任伊始即关心农民工工资,为民讨薪的事迹成为佳话.

2.2004年起他每年春节都与群众在一起,河南,山东,辽宁,湖南,哪里最困难他就在哪里过年.

3.2005年起,关心特殊群体,并大声呼吁:给了孩子们一个活泼的童年!

5.2007年关心肉价,让低收入家庭吃得起猪肉,解决了13亿人吃肉问题,跟着总理有肉吃.

6.2008年,湖南雪灾,四川地震,-------

*经典语录:

--哲理--

5年已经过去了,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是人民书写的。一个领导者应该把眼睛盯住前方,把握现在,思考未来。――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去年曾经说过,我这个人是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人。我认为患生治。――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想集中回答一下关于解放思想这个问题,一般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我想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上讲一点自己的看法。我一直很重视两句话:一句话来自《诗经》,一句话来自《诗品》,就是“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如将不尽,与故为新”(深刻体察,再创新意)。――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解决民生问题要首先着眼于困难群体

我的脑子里是充满了忧患。名为治平无事,实有不测之忧。――论述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非评功摆好时候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2006年3月14日回答记者问(取自《新唐书》)

--*--

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对流言蜚语尤其是国际上的要无需顾虑)。――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广的博爱,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局势的变化和走势,及时、灵活地采取对策,并且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方向和力度,使经济既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又能解决大约1000万的就业人口问题,还能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至于结果怎么样,要到明年的3月份我再给各位回答。但是我有一个信念,就是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衷心希望香港更加繁荣,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和谐!紫荆花盛开了,今年花儿红了,明年花更好!――断言香港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地位不可替代

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2006年3月14日回答记者问(取自《新唐书》)

中国历来有“上德不德,讲信修睦(最高的道德不强调道德,而是讲信用求和睦。)”的优良传统,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各位,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决心永远不会改变!――2007年4月在日本访问的一次演讲时说

--真诚--

中国人想把奥运会办好这颗心是真诚的。――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相信13亿人民微笑着面对世界,全世界人民也会微笑着对待中国。――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和我在座的同事们都懂得一个道理: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常常一边看网,脑子里就想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最感动的是人民对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来自鼓励,也来自批评,而且总是那么热情、一贯。――2006年3月14日回答记者问

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在我这三年的工作中,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2006年3月14日回答记者问

如果说“十五”计划我们大多数的指标都基本完成了,但是坦白地告诉大家,环境指标没有完成。――2006年3月14日回答记者问

我要对全国人民讲几句话。感谢人民对我的信任,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员。我的孩提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战火烧毁了我的全家,包括爷爷亲手办的那座小学。旧中国的苦难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2003年3月18日,当选总理*向中外记者致意

我从在大学学地质到从事地质工作,整整25年。这期间大部分是在非常艰苦和恶劣的条件中度过的。我深知人生的艰辛,也知道国家建设的艰难。但我也树立一种信心: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2003年3月18日,当选总理*向中外记者致意

我就问志军(铁道部长)能不能坐火车进去(长沙)。随便的车,我们能挤进去的就行,能走就行,有一节车厢也行。――2008年1月28日在飞往湖南的专机上

今天面对你们,我无法用更多的语言来表示安慰,我给你们鞠个躬吧!――2008年1月29日,在湖南长沙,看望抢险中遇难的电力职工家属

“孩子你讲得真好。”――*2007年4月在日本提到自己的母亲如何评论他在日本国会的演讲时说,*表示,母亲经历了近90年沧桑历史,从小母亲就要他讲真话,要讲心里的真话。这些年,农民工是我最操心的事之一。国务院出台了40条措施,落实还要花大功夫。――2006年4月,*在重庆考察时说

是否想早点抱孙子?――中国总理2007年11月在新加坡考察大巴窑老居民的摩天祖屋时问梁彦夫妇

你们要给我说实话。――2004年8月5日,在四川唐家巷村考察时对基层干部说

--诗意--

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台海两岸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密切注意“td”活动,决不允许分裂

请问开花的大地,请问解冻的河流――引用诗人艾青的诗句解释什么是“快乐”

广直言之路,启尽善之门。――某年中秋佳节,*看望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参事和馆员

日中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有一句古话,召远在修近,避祸在除怨。――2007年初引用管子名句形容中日关系

贵国有句谚语:尽管风在呼啸,山却不会移动。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尽管经历过风雨和曲折,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根基如同泰山和富士山一样,不可动摇!――2007年4月在日本访问的一次演讲时说

川中地震,举国同悲,但我们很快就抹掉眼泪,踏上抢救同胞的征途。灾难降临后,年过花甲的温总理抢在了随时可能爆发危险的抗灾前线,和子弟兵们并肩作战。漫长的两天过去了,温总理在救灾前线说过的一些经典话语。从这些话语中,可以感受到总理对灾区的深切心痛和对13亿同胞的巨大信心:万里长城震不倒,只要双手在,我们可以把灾区建得更好!

1、总理和赶往灾区的登机部队领导讲话:“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2、“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总理在电话里大喊,说完摔了电话。随行人员说,头一次看到老爷子这么厉害。在抢救现场,年过花甲的温总理,已然哭得不成样子,要知道,1942年出生的他,已经66周岁,比绝大部分前线救灾的人都要年老。

3、“第一还是救人,救人的重点是重灾区,地震中心区,联系不到的地区”。在环境险恶的抢救现场,两鬓苍苍劳累无眠的老爷子摔倒了,手臂受伤出血,却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一把推开。

4、我们就尽百倍努力,绝不会放松。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5、现在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就可能多抢救出一个被困者。6、在灾区抢救现场,老爷子向受困的孩子们喊话:我是温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7、看到广场上摆放的遇难群众遗体,*心情十分沉重,他说:“我给遗体三鞠躬。” 8、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只要双手在,我们就可以建得更好。

9、老爷子对被安置在绵阳九州体育馆的孤儿说:别哭,政府会管你们的!管你们生活,管你们的学习,要好好地活下去!

10、“我们要第一步救人,要不断努力把他们救出来,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部队指战员排除一切困难,就是步行也要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现在一线的军人已经被下达死命令,必须冒雨解救。

感动„„„„„„

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让我满含热泪,总理的亲民让我满含热泪,多难兴邦,08年,汶川挺住,中国挺住...

第三篇:汶川地震专题

汶川地震专题:地 震 无 情 人 有 情

1.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为总指挥,李克强、回良玉为副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总指挥中心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党和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说明了党和国家关注民生、情系民生,努力解决民生问题。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抗震救灾已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给我们什么启示?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互助、自强不息、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鼓舞我们战胜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健全应急机制和提高应急能力。面对灾害,公民应积极从容应对。

3.“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的因素有哪些?

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指挥。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全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友好国家人民的大力支援。4.请说出在汶川在地震中震撼你心灵的两个场面。消防战士荆利杰,跪地大哭“再救一个”。人民老师谭千秋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学生。三岁郎铮满头流血面带笑容行军礼。九岁林浩地震时救出两同学。

一位母亲在房屋垮塌的一刻,奋力为8个月大的女儿撑出一片小小的空间,把死亡留给了自己,把生命留给了女儿,诠释了伟大的母爱。

全国各族人民、海外华人华侨踊跃为灾区捐款、捐物。

5.四川抗震救灾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请写一句鼓励灾区人民共度难关的话。

坚定信念,就会创造生命的奇迹!

别难过,我们一起手拉手,心连心,一定会帮助你们重建家园!

23456-

第四篇: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及反思

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反思

曹智谋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09-8班)

摘要:基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大地震,本文对震害进行看分析介绍,并详细分析了典型的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的结构特点及其抗震能力,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Abstract:Based on the wenchuan 8.0 heavy earthquake which occurred on 12 May 2008,the seiamicdamages of buildings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and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building,as well as its anti-seismic

performance,wasanalyed in detail,which as sociated with typical masonry structure and frame structure.Suggestions were rasied finally.关键字:汶川地震震害 砌体结构 框架结构

Keyword:Wenchuan earthquake; Seismic damage;Masonry structure;Frame structure th1引言

2008年5月12曰汶川大地震!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隔32年后,发生在我国的一次毁灭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地震是伴生着地球的一种自然灾害,只要地球存在一日,地震就存在一天,威胁着人类。在人对地震的认知有限、无法预报地震的时代,如何把房屋建得坚固耐震,是全世界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历史使命。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历经数代人的努力奋斗,吸取历次大地震震害的经验教训,在工程建设中,提出了适合国情的各类工程抗震技术。从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提出的“基础深一点、墙壁厚一点、屋顶轻一点”的概念,到1976年唐山地震以后创造的砖房加“构造柱圈梁”技术,直到今天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理论,不断改进和完善了工程抗震设计的标准规范。由于汶川地震的实际影响烈度远远高出该地区预计的设防烈度,导致大凝房屋建筑严重破坏和倒塌。但是,震害调查也证明,只要严格按照国家工程建'发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严格保证工程质最的房屋建筑、以及震前经过抗震加固的既有房屋,都能达到“三水准”抗震设防的要求,在实际地震烈度超过“大震”烈度的情况下,房屋建筑依然难以做到“不倒”。例如,在北川和平武等极震区,仍然有一些房屋“裂而不倒”;另外,一些在震前进行了结构加固的房屋,也没有倒塌或严重破坏。但是,也有一些房屋的建筑,由于设计或施工的问题,即使在“中震”(即设防烈度)情况下,坏或倒塌,达不到“可修”的目标。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中,在地震区各个不同时期设计建造的各类房屋建筑和T程设施经受了考验。震害调查表明,经过抗震设防、特别是在1990年代以后设计建造的建筑表现良好,即使在极震区实际烈度高出设防烈度3,-.-4度(地震动强度超出预计的10倍)的情况下,除了极个别建筑物外,绝大多数建筑受到中等拿严重破坏,但小倒塌,达到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而在“89规范”之前的建筑物多数遭受严重破坏,直至倒塌。因此,认真研究震害特征,总结经验,思考设计与施工中的问题,对于灾后恢复重建和设计规范修订,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如此严重的破坏,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除了实际地震烈度高于预计的设防烈度、特殊的地震动衰减规律、地震波传播特征及地形反应等原因之外,针对建筑结构本身的特点,对照规范规定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对解释和认识震害是十分必要的。在地震区对各类房屋建筑震害的对导致房屋破坏的本次特大地震特点

2.1此次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本次8.0级特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边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上,是该断裂带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如此巨大的地震造成地面大量工程建筑倒塌,引发了数以万计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形成了众多堰塞湖,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2此次地震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震害范围广

本次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破裂过程可明显分成相互连贯的若干个破裂事件,每个破裂事件相当于一次7.2~7.6级的地震,造成的地震震害面积达44万平方公里,涉及四川、甘肃和陕西3省237个县、市。我国绝大部分省、市均有不同程度震感,甚至泰国、越南、菲律宾和日本也有震感。震害分析

2.1砌体结构震害分析

砌体结构在我国广泛用于住宅、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建筑工程中。由于砌体结构材料具有明显的脆性性质,其抗拉、抗弯、抗剪强度均很低,以往的震害表明,相比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房屋,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很差。此次地震区的数量众多的单层和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因建造年代和建设条件不同,建筑物震害情况呈现较大的差异性。传统砌体结构采用24墙甚至12墙沉重,屋面采用硬山搁檩、檩条上直接铺瓦的结构形式,无钢筋混凝土结构柱和圈梁。近十年的居民自建建筑中,使用广泛的砌体结构形式:无构造柱,但设置了圈梁,一般设在屋盖下方和基础上方,采用预制空心板,板之间无连接。上述结构形式均不满足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因此,地震中该类结构受损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汶川地震中严重破坏甚至倒塌的建筑物中,最多的结构型式是砌体结构。这类严重受损的结构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墙体厚度太薄,很多农村用房多是12墙;

(2)采用预制空心板,板之间的连接构造不能满足有关规定;

(3)没有根据现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要求设置构造柱和圈梁。

2.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

混凝土框架也是此次地震灾区采用较多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普遍认为相比于砌体结构,该种结构能获得较好的抗震性能,但此次地震中该种结构的表现引起了反思。

(1)框架柱上下端出现塑性铰。为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

震设防目标,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

锚固”的设计原则;

(2)底层形成薄弱层。出于对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考虑,相对上部其他层,底层填

充墙较少,甚至没有填充墙,导致层间侧移相差较大。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侧移集中在底部;

(3)填充墙破坏。框结构中填充墙的破坏非常普遍,即使在地震烈度较低的成都

市区,也有一部分建筑物的填充墙和梁柱界面上出现明显的裂缝。与所用材

料,与主体结构连接有关;

(4)形成短柱。填充墙对框架梁、柱产生的约束效应,限制构件的变形,形成短柱而发生破坏。

2.3 楼梯间结构震害分析

汶川地震中楼梯的表现引起了结构工作者的重视,楼梯结构和楼梯间周围主体

结构的破坏程度普遍大于建筑物的其=其他部分,框架结构的表现尤为明显,楼梯的破坏主要有一下几种:

(1)休息平台中部发生的剪切破坏;

(2)在楼板或楼梯内折角处发生混凝土崩落破坏;

(3)在楼梯施工缝发生剪切破坏。

3反思

3.1牢固确立防震减灾工作“以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

由于地震地质的复杂性、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等因素,要进一步加强地震危险性和地震预测预报科学研究,以及房屋结构震害机理的分析研究,不断完善和推动地震工程的发展和进步。要坚持把震灾预防放在预测预报、应急救援、过渡性安置、恢复重建等各项工作的首位,确立“防范胜于救灾”的指导思想,从提高城镇综合抗震防灾能力这一根本点入手,在“软措施”和“硬措施”上下功夫。“软措施”即规划及应急措施:如:城镇发展用地、规模、密度、防灾区域划分、场地选择、应急疏散通道、应急避难场地、应急反应和救援预案等内容;“硬措施”即单体工程抗震:确保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使原有工程得到抗震加固、新建工程抗震设防达到设防标准等。

3.2统筹兼顾,严格规划选址,避免场地对房屋的不利影响

在城镇恢复重建规划选址中,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指导性。要考虑进行必要的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及自然灾害影响评估,要避开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山洪、河洪等自然灾害危险地段,预防和减轻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工程项目选址要考虑从地形地貌上尽可能避开非岩质的陡坡、高耸的山丘、河岸和边坡的边缘等不利地段;从场地条件上要尽量避开饱和砂层、软弱土层、液化土、软弱不均土层等;如无法避开,则应采取工程措施处理。工程项目的选址还要同时符合当地的总体规划和防灾专项规划的要求,不挤占应急疏散、避难场所用地。

3.3加强房屋抗震设计,注重房屋结构选型,增强房屋结构的整体稳

定性

良好的抗震设计是房屋抗震的基础和关键,要协调好建筑创作与结构抗震的关系,房屋设计体型力求简单、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要力求结构体系明确,传力途径简捷,刚度和强度分布合理;薄弱部位加强;构件要考虑具有必要的强度和变形能力(或延性),并具有可靠的连接,支撑系统稳定;非结构构件(围护墙、隔墙、填充墙)要合理设置。

要优先采用抗震性能好的结构形式。要坚持选用已被地震实践证明且广泛适用的框架、框剪、剪力墙结构形式,适当鼓励选用钢结构、木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等抗震性能好的建筑结构形式。要限制使用石木结构、土石结构。结语

针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提出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水准设防目标,在不同影响烈度区的不同类型建筑震害实例表明,只要严格按照抗麓设计规范设计和保障施工质量,在“大震”、甚至超过“太震”的情况r,仍有许多建筑只受到巾等至严重破坏,但不倒塌。三水准抗震设计原则体现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防的理念,适合我国国情。震害调查还表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抗震设计基本要求中,关于结构体系的规定,对于结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砌体结构而盲,钢筋混凝土结构无疑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但不意味着砌体结构就不能使用,H要保证结构的整体性.传力路径明确,砌体缔构也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相反地.钢筋混凝土结构如果趺少抗震多道防线(例如单譬争多、高层框架结构).冗余度不足t或由于传力路径不明确、平、立面布置不规则而产生扭转效应等.在震中区很容易倒塌。砌体结构的受力集中部位和整体连接的关键部位(如屋角、纵横墙交接处等)t如_!I}构造不良,也会导致破坏。构造柱和删巢对于提高砌体结构延性、舫倒塌具有重要作用。在建筑中,作为疏敏通道的栏梯问设计.应给于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王亚勇.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启示——抗震概念设计[J].建筑结构学报,2008,29(4);20-25.[3]李碧雄,谢和平,邓建辉.汶川地震中房屋建筑震害特征及抗震设计思考[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04;

第五篇: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反思

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反思

汪莹莹 20103707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专业10级四班)

摘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筑的倒塌和损坏,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本文对震害进行分析介绍,针对多层及高层混凝土房屋抗震中典型的框架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做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汶川地震,框架结构,震害分析

Reflections o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bstract: On May, 12, 2008, an earthquake with a magnitude of 8.0 happened in Wenchuan, Sichuan Province.The earthquake resulted in a large number of collapses and damages of buildings, and brought huge loss to the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ies.The seiamic damages of Framestructure , the typical multilayer and high-rise building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nd suggestions were rasied finally.Key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Framestructure, seiamic damages, 1 引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纬度31.0°N、经度103.4°E),震源深度14km。汶川地震是我国自建国以来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包括震中50km范围内的县城和200km范围内的大中城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明显震感,泰国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内,菲律宾、日本等地也有震感。截至6月24日,地震已造成69185人遇难,18467人失踪,374170人受伤,4624万人受灾。汶川地震灾区房屋结构主要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砌体结构或局部底框砌体结构,不同的结构形式所表现的抗震性能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从各地的震害看,经过抗震设计的房屋基本上经受住了地震考验。在中低影响烈度区,如德阳市、绵阳市和广元市,影响烈度虽然已达到设计的罕遇地震,但建筑物基本完好或轻微破坏。而高影响烈度区,影响烈度达到或超过设计罕遇地震的地区,如都江堰市,有一些建筑倒塌或严重破坏,倒塌建筑分散,没有出现集中大面积倒塌的现象。在震中区的北川县和映秀镇,地震影响烈度高达11度,全部倒塌和部分倒塌的建筑数量较多,但仍可看倒数量不少的未倒塌房屋,这些房屋为研究特大地震时房屋的抗倒塌,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在倒塌和严重破坏的结构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一直是被认为抗震性能较好,因此其破坏倒塌的原因受到结构工

程师的格外关注。本文主要是对框架结构震害介绍和分析。

2.震害及其分析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式此次地震灾区采用较多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以往普遍认为相比于砌体结构,该种结构能获得较好的抗震性能,但此次地震中该种结构的不佳表现引起了结构工作者的反思。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震害情况及分析有如下几种:

(1)框架柱上下端出现塑性铰

为了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要求采用“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锚固”的设计原则。调查表明,在框架梁基本完好的情况下,柱端出现塑性铰的情况非常普遍。地震灾区很多框架结构的垮塌源于柱端先于梁端破坏,发生一跨到底的现象。对此,不免产生这样的提问:现行规范的设计方法能实现“强柱弱梁”吗?地震作用在板、梁、柱中的传递路径与设计是所采用的假定一致吗?因此,如何提高柱的承载力,如何考虑楼板对框架梁强度和刚度的贡献,以真正实现“强柱弱梁”,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底层形成薄弱层

出于对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考虑,如上部为住宅、下部为商业用房或车库,相对于上部其它层,底层填充墙较少,甚至没有填充墙,导致层间侧移刚度相差较大,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侧移集中在底层,使之成为薄弱层。这种由于竖向刚度不连续造成侧移集中在底层的情况,在汶川地震灾区屡见不鲜。

现行的相关规范中,关于填充墙的竖向布置无量化的规定,导致结构设计人员无章可循。即使在汶川地震后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版中,也仅提出了如下要求:“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考虑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虽作为新增的强制性条文列入规范,但设计人员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因此,深入研究不同填充墙布置情况下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期提出对填充墙布置的量化规定,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

(3)填充墙破坏

框架结构中填充墙的破坏非常普遍,即使在地震烈度较低的成都市区,也有一部分建筑物的填充墙和梁柱界面上出现明显的裂缝。填充墙的破坏形态与填充墙的几何形状、填充墙所用的砌体材料、填充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情况等因素有关。填充墙自身的破坏情况有:出现平面破坏、出现明显的斜裂缝和部分压碎或坍塌。调研发现,用空心砌块砌体作为框架结构填充墙时,填充墙的自身破坏有助于耗散地震的能量,从而保护了主体框架。从填充墙的破坏形态可以分析其在地震过程中所引起的作用,有助于人们认识填充墙和框架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

(4)形成短柱

填充墙对框架梁、柱产生约束效应,限制构件的变形,形成短柱而发生破坏。调查表

明,短柱由于分配到地震作用大,变形和耗能能力小而率先破坏,因此,结构设计应尽量避免形成短柱,在所难免时,应采取加强措施以保证短柱的抗震能力。

此外,由于填充墙布置不均匀、不对称,造成建筑物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有一定的距离,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整体扭转变形,导致梁柱或填充墙发生破坏的情况在地震灾区也较为常见。

框架结构的大量震害现象表明,填充墙对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明显的影响。不同材料、不同几何尺寸的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程度不同。框架自身的结构形式不合理,也会导致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破坏。因此,选择框架合理的结构形式,在框架中合理地布置填充墙,结构设计时合理地考虑填充墙的影响,是确保框架结构获得良好的抗震性能的基本途径。

3.反思

汶川地震表明,多数按照现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正常使用的框架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经受住了大震考验,说明我国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进行的建筑物抗震设防是有效的。但这次地震中框架结构的内外装饰饰面、围护结构、填充墙的破坏严重,仍然造成了较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特别是给震后恢复重建和人们的心理造成很大影响,需在今后的抗震设计中给予重视,应重点加强围护结构和填充墙与主体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的研究。建议

(1)增加柱的抗震能力,真正实现“强柱弱梁”。

规范实现“强柱弱梁”采取的办法是按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调整柱设计内力,再进行配筋。但是小震下的弹性设计内力与大震下的结构弹塑性内力的不一致,造成了即使按调整后的弹性内力进行配筋,柱的实际抗弯承载力也不一定比梁的大,也就无法实现“强柱弱梁”的要求。规范要求的按梁柱实配钢筋验算承载力只针对9度区的一级框架,因此大部分框架结构设计时实际上未按这一要求执行。

汶川地震中一些7层以上的框架结构柱截面较大,配筋较多,震害较轻。这说明柱截面和配筋是钢筋混凝土框架抗倒塌的关键。但是,柱截面多大合理、钢筋如何配、柱截面与相应梁截面应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重视填充墙产生的刚度突变

填充墙或隔墙在框架抗震设计时应得到充分重视。当填充墙或隔墙各层布置均匀时,可以不考虑。如果各层布置不均匀,尤其是底层少填充墙或隔墙时,应考虑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增加一道防线

在框架结构中布置适当数量的抗震墙或钢支撑,作为结构抗震的第一道防线,实践证明效果很好。抗震墙可以是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也可以是抗剪强度较高的砌体墙。采用砌体墙时,应注意墙体与周边构件的可靠连接。

(4)采用抗震新技术

采用抗震新技术是框架结构抗倒塌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有助于框架结构抵御超烈度的地震影响。消能减震技术和隔震技术均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5)框架结构填充墙和隔墙

作为框架结构的非结构构件,填充墙和隔墙应考虑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

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填充墙和隔墙首先考虑采用一些变形能力好的材料。

5.结语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发生了一些破坏,有些是烈度过高造成的,有些则是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造成的。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震害分析,找出设计和施工的不足,总结经验和教训,指导设计人员进行混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

参考文献:

【1】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GB50011-2001,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S J(in Chinese)

【2】 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JGJ3-2002,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of tall building[S](in Chinese)

【3】王亚勇,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启示——抗震概念设计【J】。建筑结构学报,2008,29(4):20-25。Wang Y Y, Lessons learnt from building damages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seismic concept design of building[J]。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2008,29(4):20-25.

下载汶川地震反思总结报告出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汶川地震反思总结报告出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汶川地震思想汇报

    汶川地震思想汇报 2008年5月12日,一个中国人民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一个令十三亿中国人黯然神伤的日子,一个令世界为之震惊的日子,这一切都源于在这一天中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的......

    08.5.26汶川地震[范文大全]

    历史将永远铭记地球的这一个坐标,北纬31度,东经103.4度—— 人类将永远铭记历史的这一时刻:公元2008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时28分——一场8级的强烈地震突然袭击了中国西部的四川......

    汶川地震演讲稿

    汶川地震演讲稿:震在汶川,痛在我心汶川一震,举国同悲。 地震发生后,死亡人数从5000 多人到7000 多人,再到8000 多人。据民政部门最新统计,截至今日7 时,汶川地震已造成川、甘、陕、......

    思想汇报(汶川地震)

    思想汇报:汶川地震 雅安地震,再一次震惊全国,这场地震给灾区的同胞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和痛苦。灾害突如其来,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中国人民在经历汶川地震之后,面临着又一场严峻的考......

    汶川地震心得体会

    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感想评论论文:地震过后 国人需要一场心灵重建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地球,也震动了人心。除了空前的爱心奔涌,许多人对于工作、生活、社会的态度也正在发生改变......

    汶川地震记叙文

    汶川地震记叙文1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当我还在教室里读书的时候,汶川发生了大地震,你被埋在了废墟里。当人们找到你的时候,你的手里还握着那支铅笔。我时刻都会想起你,和我一般......

    汶川地震慰问信

    地震慰问信 地震无情人有情 四川受灾者们: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在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地震,地震发生后,牵动了千千万万在外务工的受灾区的人员,公司领导沈总在地震后也......

    汶川地震感人事迹

    1、老师身体断成两截仍紧握两学生 废墟中,她的身体断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她的双手仍紧紧拥着两个学生!人们怎么掰,也无法掰开她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地震发生时,她正在疏散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