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文报刊阅读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03:1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时文报刊阅读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时文报刊阅读结题报告》。

第一篇:初中时文报刊阅读结题报告

“让校园充满书香

让学生腹有诗书”课题 结题总结报告

读书,一条强校固本之路

张掖市甘州区长安乡中心学校:闵希学

刘符军

康学军

李红

内容摘要: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按照课题组的研究要求,根据“让校园充满书香

让学生腹有诗书”课题的理论依据、组织形式和实验原则,我校在实验过程中,积极营造读书氛围,整合图书资源,选择阅读书目,开展读书活动,坚持行动研究。通过实验,思考研究该课题对提升师生素质,提高教学效益,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校园文化,改变学生、老师和学校发展模式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总结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过程、方法成果和社会影响,分析实验成果和实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读书,一条强校固本之路。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营造书香,班级文化体现书香,读书活动渗透书香,师生读书腹有书香,教研教改成就书香,校本开发提供书香,学校资源开发书香。

关键词:书香校园

读书活动

教育科研

课堂效益 校园文化 学校发展

2007年4月27日,我校顺利完成省级“十一五”课题立项工作,坚信新教育课改实验是一条丰富学校内涵发展的强校之路,积极申报参与了“让校园充满书香

让学生腹有诗书”的课题实验,并于2007年6月20日批准实施。两年多来,我校在课题组和区教育局教研室的悉心指导下,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营造书香校园,促进师生发展”为指导思想,在课程设置、校园建设、队伍管理等方面思考书香校园的建设,组织师生的读书活动,落实新课程理念,丰富校园文化,开创素质教育新路,使读书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灵魂。走出了读书是一条强校固本之路。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营造书香,班级文化体现书香,读书活动渗透书香,师生读书腹有书香,教研教改成就书香,校本开发提供书香,学校资源开发书香。

思考——校园应是书香飘 校园本应是书香飘逸的世界,但应试教育的分数桎梏让很多师生远离了多彩的图书,单调的教科书不仅使师生视野狭窄,而且人文缺失。读书能让师生获得怎样完美的教育和人生,我们有以下理由:

第一:作为传承人类思想和智慧的书籍,是全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财富。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国民无一不热爱读书。学习和读书更是21世纪的时代主旋律。因而,我们只有教育学生热爱读书,学会读书,才会有吸收,才会有创造,才会有学习型师生。

第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仅仅依靠课本上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这是新一轮课程的明确要求。

第三: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才能获得。作为社会人,教师也需要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旗帜和人生的坐标。

第四:学校教育不能没有图书。学生只有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才能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教师也需要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旗帜和人生的坐标。第五:学校不能没有校园文化建设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是读书与育人的阵地,一个标志,一幅牌匾,一次校园广播总关师生读书情结,激发读书兴趣,走强校固本之路。

第六:读书是开发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引领师生读好书,好读书。

基于以上思考,我校为 “让校园充满书香

让学生腹有诗书”课题实验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一、制定实验目标:

1、宏观目标

通过营造书香校园促进个体成长。学生通过阅读,摄取成长所需的精神营养,人格和人性健全发展,创造潜能得以激发,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营造书香校园促进民族进步。学生通过阅读,传承和丰富民族的优秀文化,拥有先进的民族精神,推进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可以解决学生读什么书的问题,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

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可以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开展读书活动,师生共建书香校园;通过阅读,使教师、学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使他们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到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荡涤自己的心灵,从书籍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从书籍中找寻理想的栖息地。使师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熏陶中成长,提高认知水平,辨析能力,人文素养,从而带动家长的提高。

2、具体目标

学校方面:注重硬、软件建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为核心,探索阅读教育模式,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形成爱读书,读好书,以书为伴的书香校园特色。

学生方面:所有参与实验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完成课题实验要求的100本图书,新课标要求的400万字阅读任务,人能背诵中学生必诵优秀诗文。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师方面:要求教师读专著、赏名著、颂经典、写反思,每人每年认真阅读10本以上由学校推荐的书目,每学期撰写2——3篇高质量的教育随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在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过程中不断进步。

二、完善制度建设

为了营造书香校园,我们制定了有关促进老师读书的制度与奖励措施。要求教师制定各自的读书计划。每学年学校列出了本年度教师应读的书目,每学年学校评出5——10名读书模范个人,学校予以报销书费的奖励。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征订一份教育期刊。

师生人人制定个人3年读50本数的计划,学生每周开设3节阅读课,每天读书20页,每周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会。坚持天天三个一: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首古诗文。周周三个一:每周练一页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月月三个一:每月上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诵读,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在每月下旬全级段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每月每班评选一名书香娃。学期三个一: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古诗文研究优秀小论文展;评比一次班级“书香娃”;每期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古诗文”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态度)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

以上要求是学校促进师生发展制定的新制度,实验中,我们把这些制度作为一项常规管理要求,学校领导和教科室经常检查落实,并纳入教师月考核与期末考核。

三、增加硬件设施:

近年来学校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突学校环境育人的特色,学校先后筹资建立了校园广播站,更新了校园树木和花草品种,制作了两堵固定文化墙,读报橱窗10个,醒目地展示着我校校园文化特色,尤其是2007年又新修了“书山有路”不锈钢雕塑、晨读晚学雕塑、“无崖”假山喷泉、“志远”读书亭、磨菇亭、花卉文化长廊,更新了校园巨幅喷绘四幅(1、奋进中的长安中心学校

2、长安中学教师信用承诺个人签名板

3、八荣八耻

4、科学的力量)更新了楼道书面艺术作品近百匾块,教室统一设计班务栏50多块、新增“两免一补”政策固定宣传栏4个,新增“学校回顾与发展”版图2块,使学校远景目标、办学理念、发展前景、师德要求充分展现和浓缩在我校学生和家长的面前,新增图书近万册。

为了方便教师阅读和查找资料,我校将学校图书室教师常用书目下放到各教研组。学校出资建校园网,班班通。另外,我们通过开展校园图书节活动,采取学校购买、师生自买、社会捐赠等多种办法,充实师生的图书数量。倡导师生爱书、读书、买书、藏书,积极营造书香家庭、书香班级、书香校园,构建垂柳书香园。

四、规划实验步骤

1、第一阶段(2007年7月——9月):课题准备和制订计划阶段

健全组织,学习理论。课题组成员自觉学习各种教育书籍等,领悟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和主要观点,明确开展实验的目标及价值。明确分工,制定计划,各负责人要根据分工,及时制订学期的各项具体可行的活动计划。其他研究组成员根据分工制订具体的活动计划。

2、第三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月):课题实验阶段 组织实施,规范研究。根据每学期的具体活动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育研究,形成实验、管理、研究、思考、再实验一体化的良性运行机制。课题组对实验进行阶段小结,及时调整实验计划,保证课题研究有效有序进行。

3、第三阶段(2009年3月-2009年4月):课题总结阶段

实验总结反思,汇编成册。对教育实验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通过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研究的理论成果。将教师优秀的论文、学生竞赛的作文、师生的阅读笔记、读书心得汇编成册。

行动——读经诵典见精神

如何实现实验方案提出的目标,我们坚守课题组的信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我校提出的行动宣言是:每月读一本书。我们启动 “读书、治学、立德、育人”工程,以一助一结队读书,时时提醒师生不忘读书。在这一行动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促进教师读书和学生读书方面,分别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教师读书

(一)、后果分析

调查表明,中学教师阅读现状是不够理想的,这个现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课外阅读的无序与低效

无序的主要表现是:一是盲目地、没有选择地读,得到哪本读哪本。初中学生在回答“上个学期给你印象较深的一本课外书是什么”时,有的写《红楼梦》,有的写《三十六计》、有的写《廊桥遗梦》,有的写《醒世恒言》。二是所读的书不是精品。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同学把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还有把《还珠格格》等书也作为印象最深的书;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中小学生自己写的作文集作为主要的课外读物。阅读的无序必然导致低效。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自己缺少足够的阅读,从而缺少有效的指导。如果学生要语文教师开一张课外阅读的书单,有不少教师恐怕只能开出《红楼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只能开出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契诃夫,只能开出《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至于80年代、90年代新出版或新翻译的书,完全有可能一本也不知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2.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稀薄与缺乏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而且更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学中还须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课文确是进行熏陶和培养的重要材料,但课文毕竟只是例子,从量的角度讲,毕竟太稀薄了些,其烈度和浓度恐怕都大大不足。要熏陶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大量引进洋溢着浓厚人文精神的优秀课外作品,让学生从这些课外作品中吸取充盈的人文性的精气,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这个前提,就是语文教师自己受浓厚的文学熏陶,有充沛的人文精神,离开了这一点,熏陶和培养便无从谈起。但现实是,有不少语文教师只把语文当作工具,教识字,教写字,教技巧,讲语法,讲修辞,强调训练、训练、再训练,课文中的内在底蕴、思想感情、神韵气质等全被忽视了。语文课上得死气沉沉,枯燥乏味,不生动,少情趣,没韵味。

3.教学视野的封闭与狭窄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放得开,收得拢。所谓放,就是补充、拓展、延伸,就是教师有极其宽阔的教学视野,能让学生目及四海,神通千里,能让学生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只有这样,才是大气的、充满魅力的、真正的语文教师,而不是教书匠。放得开的前提在于语文教师广博的阅读和深厚的内在功底,有广阔的教学视野,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全在胸中。没有丰富而广博的阅读,必然导致教学视野的封闭和狭窄,必然只能从课文到课文、从形式到形式、从练习到练习、从工具到工具,必然只能举一而无法反三,这样的教学,必定拘谨、死板、僵化,必定没有生气。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能获取课本中非常有限的那么一点知识,人的整体素质必定受到影响。改革开放的时代应该有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但现在,有些教师的语文课似乎越来越封闭,路越走越遍反,教学空间越来越小。

4、没有时间读书——反映了农村教师工作任务繁重。

近年来,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从早上7点到下午5点30,几乎是连轴转,每天除了上课之外,课外时间还要加班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备写教案,还要迎接各种大大小小的检查、评比,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操持家务等。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笔者耳闻目睹,深有感触。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很难得有时间静下心思捧一卷墨香,享受“甘甜的清泉活水”。

5、没有可读之书——反映了农村学校图书极度匮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规范教育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一费制”的实施,斩断了教育乱收费的黑手。由于农村学校自身造血功能的缺失,经费紧张,国家给予的办公经费,也只能勉强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在农村学校,很多图书已经发黄变霉,甚至一无所有,即使有几百或上千本书,那也是10年前的各种教辅用书、儿童故事之类的,很多图书其实就是一堆没用的废纸。现在的各种图书、报刊、杂志价格一路飚生,动辄就是几十元,上百元甚至上千元,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95%的学校的图书还是10年前的,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任何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报刊、杂志和图书,使得教师读书学习的愿望成了一种奢望。

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教育村村通工程”把大量的优质资源通过卫星发送到了大山的各个角落,使山里的教师和学生看到了山外的五彩世界,给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和教师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使得很多资源接收不完整而无法使用,即使接收到了资源,由于教师自身素质原因,对电脑知识知之甚少,严重影响教育资源的使用。很多学校地处偏远,无法接通信息网络,不能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使得很多电脑设备成了摆设,教师网上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有条件的学校只有一台电脑,即使每年花五六百元连上网络,也是僧多粥少,很多教师根本无法通过网络学习。

6、没必要读书——反映了教师思想观念落后。

在调查和交谈中了解到,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已经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甚至是绰绰有余,对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没多大帮助。教师的工作无非就是教书育人,只要不把书本知识讲错,只要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只要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读书不读书没关系。读书既劳精费神又无利可图,还不如看看电视,愉悦身心。在教师的办公桌或宿舍里、家里,很难看到书的影子。

7、没心情读书——反映了教师失衡的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一些人为的原因,在评优表模、职称晋升、人员的提拔和任用上,并不按章办事,人情世故无处不在。由于制度的缺失,很多领导的论文,不再是自己动手动脑撰写,只要在别人的后面挂个名字或让他人捉刀代笔,就可以“合情合理”、“堂而皇之”地参加各种考核和评比而平步青云。在农村,很多“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等一大“批优秀、模范专业户”的出现严重伤害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久而久之,教师习以为常,读书的热情和兴趣大减。

8、不愿意读书——反映了教师渴望获得尊重的心情。

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总是激情澎湃,忘我工作,以求获得出色的业绩,得到同行和领导的认可。备课精益求精,上课全力以赴,即使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也是冲锋在前。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爱和人开玩笑。在付出巨大的心血却得不到认可的事实面前,在辛勤劳作获得成就感但却被别人施以雕虫小技暗算的时候„„猛然醒悟——不爱读书学习的被提拔重用,爱读书学习的被“培训”成“枪手”;爱读书写作的文章很少得到发表或获得大奖,不读书写作的却能上报上网,省级、国家级大作满天飞。很多曾经踌躇满志的教师在当地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些作品之后,得到的不是学校和同行的认可,而是不屑和讥讽。一位酷爱读书写作的教师幽默的说:“我的作品在省、国家级报刊、杂志上能发表、获大奖,而在县、市级报刊、杂志上却不够资格。”这其中的奥秘大家自然心知肚明——论文是个人的事,而新闻宣传报道却是能为单位和领导邀功请赏的“星光大道”。

9、不会读书——反映了教师缺乏读书的目标。

随着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师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很多教师家里添置了电脑,通过自学和培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多教师不仅能够从网上浏览和下载资料、制作课件,更能通过网络书屋进行读书学习,丰富知识。利用网络进行读书学习,不仅费用低廉,而且方便快捷,做读书笔记也很方便、省时省力。但是,网络里面有很多不合时宜、内容低级庸俗的东西,教师要学会分辨,有选择、有目的地读书。不管是阅读报刊、杂志,还是网上学习,都要做好读书笔记,结合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学以致用,劳逸结合,就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乐无穷。

(二)、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1、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活动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的地位。”(《给教师的建议》69页,苏霍姆林斯基)。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不仅是一桶水,更要求我们应该是长流水,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方塘之所以“清如许”,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教师教育教学中要做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就须在工作极其繁重的情况下,挤出时间读书、学习,让源头活水滋润自己的心田。如果你是死教书的话,那么只会出现“教死书”、“教死书”的情况。这样下去,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吗?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应该传授文化。

“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等许多新的教育理论,新的学生观,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多读书。

2、是教师成长的需要。

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更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础。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者”。如果这个教师不读书,只教书,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我想:一个爱读书的人,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同样,《教师领进门》中的田教师为什么四十年以后在作家刘绍棠的眼中依然是那么有受人爱戴?是因为田老师把“一去二三里„„”这首小诗讲得“引人入胜”,使作者“恍如身临其境”,是因为田老师知识丰富。

3、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

当前,我们许多地方正在开展“书香校园”的活动。让书香溢满校园,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生腹有诗书,这是大家一致的追求。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行动中,对教师的读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让学生肯读书,会读书,教师自己必须得静下心来,潜下心来多读书。据报载: 2004年8日,第20个教师节还未到,四川省首届中小学教师读书节正式开幕。通过这一活动,整个四川省的教师界书香四溢。

(三)、怎样培养教师的读书习惯。

1、明确目的。

读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读书,有利于教师的成长;读书,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这么一件对自己,对学生,对学校都有用的事,那为什么我们不做呢?“在教师中持续开展读书活动,有利于提升教育的社会形象和教师的职业声望,有利于促进教师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有利于促进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典范,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有利于学生、家庭、社会学习风气的形成。”

2、适当指导。

兴趣才是最好的动力和老师,老师也一样,没有兴趣哪有心情读书,更何况读书所带来的好处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见效的。正像指导学生读书一样,我们也应该适应地指导教师的读书,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教师制定学习目标、读书内容、读书形式等。

首先,指定教师要阅读的书目,这方面许多专家都开了单子。主要是要让教师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书。比如有老师喜欢经典:古诗词,古散文;有老师喜欢读教育新理念,如《孙建锋教育经典集》、《不跪下着教书》、《细节决定成败》等;有喜欢教育散文,如《教育小故事》等。喜欢洗濯心灵的,《读者》对于教师来说是最适合的。教师能从中观察和发现他人的生活实践生活态度,净化自己。还有网络博客等等。王崧舟的《一夜的工作》、《长城》为什么上得这么荡气回肠,这么让我们激动。我们看看王崧舟的个人读书资料就能找到答案了。“最爱读的书——《金刚经》、《心经》、《坛经》;《周易》、《论语》;《红楼梦》;、《圣经》。业余爱好——书法、演讲、读书、品茶。”

其次,在教师没有形成独立的读书习惯之前,学校要安排一些读书交流会,读书报告会这样的活动,使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举办读书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读书沙龙;教师撰写读书笔记,形成制度,比如:要求一个星期(月)上一次书店,一个月读一本书,一年写一万字读书心得或教育教学论文。

3、创造条件。

①物质支持。刚开始,可能教师不习惯自己买书。学校要适当地为教师订阅一些相关的书刊;为教师报销一定的购书费用。在学校设立阅览室,鼓励教师定时阅读。我校的校长李春军,杨卫泽就先后这样做了。

②文化支持。朱小蔓在一篇文章中说到:教师要成为智慧创造型教师,而影响一个教师成长主要有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在一定的专业化标准构成下的专业化水准;第二个要素教师对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个好教师的信心;第三个要素是健康的、保障教师个人奋发向上、同侪鼓励和扮演的组织文化。可见,一定的学校文化,能促进教师的读书行为。试想:一个学校的教师,大家都在读书,还有谁会想到,我要去玩玩牌?

4、展示成果。为教师的读书而喝彩。学校可以通过教师的读书笔记的展示,读后感的交流,或者让教师去投投稿。有条件的学校创设网络BBS发表教师的文章,让教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原因与对策

中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课外阅读很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尽管这里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但要教好语文,要在语文教育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必须多读书,却是谁也否认不了的。结合具体原因,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转变观念,克服重度浮躁心态

市场经济的匆匆到来,使许多人产生了心灵震荡。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虽没有直接介入经济市场,但冲击也是不小的。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面对一个个腰缠万贯的大款出现在自己身旁,有些人再也静不下心来,再也没有那种“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心了。有的人看看别的行业下岗的很多,觉得当教师还不错,再看看别的人没多少文化,却赚了大把大把的钱,自己寒窗十几年,结果还过着清贫的生活,工作又是这般的艰辛,心里就不平衡了;不好好干吧,饭碗丢掉太可惜,埋头苦干吧,能多得多少奖金呢?而且读书多,教书好,如果没有背景,不会搞关系,说不定还被人看成书呆子,谁又来说你好呢?心态重度浮躁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急功近利:追求表面的热闹,追求眼前的荣誉,追求直接的实惠。这件事对我现在有好处,我就干;对我没有好处,我不干。学生征文获奖与我这个指导老师的奖金直接挂钩,我一定得认认真真地抓;这堂公开课上得如何与我的名声有很大的关系,我不得不下点工夫;评职称要论文,我无论如何要搞它一篇出来„„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那种一时收效不大的、属于慢慢积淀功底的事,像读书、做学问,自然就排不上议事日程了。因此,从语文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克服这种浮躁不安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要有一种平静的心态,要力求培养自己的文人气质,树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现代教育一直大力提倡提高教师素质,但是由于思想观念落后,很多教师认为没必要读书。我们的教师应该意识到: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育技巧、娴熟的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能力。很多教师不会制作课件,不会运用课件,甚至不会上网查找资料和浏览,就是思想观念落后的一种表现。终身学习,永无止境。

2.、改革体制,废除应试评价体系

在长期反复的、冷酷无情的应试教育中,许多教师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读课外书没用,不论是教师读还是学生读,与考试成绩都不会有太大的关系。在教育和教学评估上,嘴巴上都在说要着眼于整体素质,要全面衡量,但在实际上,主要还是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而这张试卷的内容,大部分是课本中的。基于这个现实,有些校长向教师强调:把课本读透、读烂,再反复练习,其他则什么也不要去读。有的教师自己不读,还禁止学生读所谓的闲书。在经验交流中,在撰写论文时,有些教师头头是道地讲如何指导学生读课外书,如何拓展延伸,而实际情形往往不过是蜻蜓点水,有些所谓的指导课外阅读,只不过是把作者的姓名和作品的标题同学生说了说而已,很少有真正实质性的指导和阅读。因此,只有真正废止应试教育,只有彻底改革教育和教学评价体系,广泛的读书活动才能兴起,素质教育才有可能全面实施。但这不是语文教师的个人行为所能达成的,而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3、教育公平,切实减轻教师杂务

在为中小学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为教师减负。现在,中小学教师一般还不是教学任务重,而是有繁杂的事务。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本身已经有些份量了: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每周一般都在20节课以上,一个初中语文教师每周一般都在14节课左右,且大多兼任班主任。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辅导:兴趣小组辅导、竞赛辅导、征文辅导等。教师自身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进修和培训:学历的、岗位的、定级的、评职的、资格的、荣誉的等等,可以说,一个中青年教师每学期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培训和考试。既要用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学和考,也要用不少的精力来对付自己的培训与进修,自由支配的时间确实是不多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完全处在疲于应付状态。如果不是一个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的人,是不大会想到读几本课外书的。年纪轻的要交际,要谈婚论嫁;年纪大一点的家务缠身或目力不济。这样,能静下心来认真读几本书的人自然也就不多了。客观因素实在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认为,继续教育是需要的,有些进修和培训也是必要的,但有的培训和考核则值得重新考虑,有的培训则应该放在上岗前一次性解决。更重要的是,培训和考核要讲究实效,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用培训考核的名义来赚钱。当然,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要善于忙里偷闲,要学会挤时间读书,要明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专心的读书人,既专心于古代文化经典,也迷恋于当代文化精品。文学是发展的,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也得时时更新。语文教师应该在不断阅读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有关部门在解决师资紧缺的同时应该考虑教育公平,教师公平,对这样的学校应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享受到“源头活水”,提高教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4、发展教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除了心态和时间外,读书还得有个和谐的氛围。社会氛围对一个事物的正面或反面都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应该说,现在的社会氛围,不论是教育系统这个小氛围,还是整个社会的大氛围,都与静心读书不甚和谐。各种新观念、新思潮如雨后春笋,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各种新举措层出不穷,各种现象光怪陆离,整个社会处在一种过渡期和转型期所特有的躁动与变更之中。在这样的氛围中,作为教师,虽然是教语文的,不读课外书,也就不足为怪了。正是从这一点来说,营造社会氛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但这是一个背景极其广泛的社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多从内因上下工夫,必须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语文教学的质量与阅读量是密切相关的,与实施素质教育也是紧密联系的。而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前提,就是教师自身扩大阅读并加以有序的指导。我们真诚地希望有科研型的语文教师,也希望有学富五车的学者型的语文教师,同时更希望能逐步营造一个人人爱读书的社会氛围。另外,教师在读书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也想让自己的劳动得到学校、同行和领导的认可,获得尊重。但教师读书学习常常被学校和领导认为是教师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甚至有的学校硬性规定教师读哪些书,写多少字的读书笔记,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要想让教师爱读书,学校领导应该率先垂范,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形成乐读乐学乐反思的浓厚学习氛围,制定科学规范的奖励机制,让教师的心血获得回报,劳动得到尊重。

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明确学习目的,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做好读书笔记,积极反思教学行为,做到学以致用,就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喜爱读书学习的人会在案头准备好纸和笔,随时将所学所思记载下来,加以整合和分析,从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强化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和发展。

不过,在我写这份调查报告时,有两件值得高兴的结果

第一:管理者强制读书会起到一定作用。从区教育局到学校,都倡导读书教师工程,分学期分层次分阶段确定阅读的书目,阅读的要求及形式,相应的开展一系列活动。管理者采取一定办法强制教师读书是会有一定作用的。当然,强制读书要注意方法。学校类型、层次不同,教师所教学科不同,对全区乡镇教师只规定某一本书是不妥的。此外要注意,强制读书不是万能的,不利于教师个性化发展,应该联系实际,创造性地读书。

第二:领导示范、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如果认真做会推动教师读书。据我了解,我校校长、书记,中层领导读书积极性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第二,我校对学校文化建设强调积极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引导了许多教师去读《论语》之类古籍;第三,我校“标志性校本课程”是《语文.阅读.育人》,也拉动了很多教师去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作品。

总之,在今天教师读书困难较多的情况下,教育官员和校长们也不应推脱责任、无所作为——“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不是常常这样说吗,那就这样去做吧!同时,呼吁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用精神去唤醒学生的精神,用智慧去撞击学生的智慧,用品格去培养学生的品格,用心灵去哺育学生的心灵,那样,我们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我们的才能成为具有专业智慧和人格魅力的优秀教师,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健全的人。

鉴于以上读书实验在得到教师认同并积极参与后,我校以五种读书形式为策略推动教师读书活动的扎实开展。“五读”为领导骨干教师引读、同伴共读、以写促读、教研带读、内外联读。

1、领导骨干教师引读

作为学校最有权威的校长,光口头号召大家读书,营造不出浓郁的读书氛围。因此,在我校,校长是读书第一人。他的读书精神,读书数量,读书速度,读书效果,都堪称是老师学习的典范。《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100条建议》等是学校要求老师的必读书目,校长不仅坚持每天读一篇,而且每天写一篇和大师对话的读后感。他的读后感内容丰富,涵盖了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有对大师教育精髓的领悟,有对教育方式的反思,有对学校发展的思考,有对老师教学的诚恳建议等等。看到校长阅读教育专著的投入和深刻,许多老师都跟着认真阅读。校长与大师对话,老师与校长对话,同样的教育激情,不同的教育视角,常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校长的读书,带动了老师读书的热情,校长的思考,激发了老师思考的深度,校园形成了良好的读书和谈论教育的氛围。

2、同伴共读

为了促进教师的读书,我校坚持每周四下午开展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每次活动,教师都围绕着阅读的同一本教育专著,进行不同主题的交流讨论。例如,围绕《教师人文读本》,我们组织了“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人文精神是什么”“漫谈教师的人文素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教师与读书”“人为什么活着”等主题的读书交流活动。读了特级教师窦桂梅撰写的《梳理课堂》后,我们从校长、年级主任、教研组长三个层面围绕着“一节好课的标准”进行了大讨论活动。通过讨论,老师们心中对理想的课堂,应有什么样的理念,采取什么教学策略,营造怎样的氛围,收获什么样的效果,有了各自明确不同的理解。

但不论是追求 “自然、平实、真我”的课,还是“新”“活”“趣”“实”“美”的课,不论是追求“火热的思考”的课,还是“心灵对话”的课,大家对好课标准还是有了一定的共识:好课是飘扬理念的课,好课是孕育激情的课,好课是挥洒个性的课,好课是创造空间的课,好课是自然而然的课,好课是不拘一格的课。

3、以写促读

“读书——实践——反思——研究——创新”是教师成长的一条良性轨迹。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教学精彩,随笔写作是为了记录精彩与反思不足。为了把随笔写精彩,老师们又自觉阅读,使读书为写作服务,读书为教育教学服务,研究思考中不断产生创新的火花。“读书——实践——反思——研究——创新”成为一个双向流程,这样在反复循环的过程中,我们的读书活动得到了深入扎实的开展。形成了人人读教育名著,人人写教育叙事,每个老师都关注着他们的学生,都在思考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两年来,我校教师读书最少的10余本,多达50余本,教师撰写了大量随笔。老师们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中,追寻着理想的教育,收获着教育的幸福。

4、教研带读

我校把服务于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学习的基点。教学中,当老师感到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与学科知识时,及时阅读相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保证教师在课堂上有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策略。在我校,语文教师、电脑教师和英语教师是三个最善于学习的群体,他们既学习本学科知识,又研究教学技巧。如青年英语教师杨兰、雷丽英,为了教好英语,阅读了大量介绍以英美为主的西方文化方面的书籍。知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不仅使她俩成为学生非常喜欢的老师,而且她们参加英语函授和自学考试受到了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让校长也对她们刮目相看。语文老师为了丰富自己的底蕴,坚持与学生一起背诗词,读名著。学校教科室也定期组织教研组或课题组教师进行学习,把学习和教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将研究与学习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边研究边学习边反思边总结。教学相长——教研活动有效地带动了教师的读书学习。

5、内外联读: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组织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学习,校本培训、外出学习,专家讲座,不断地向老师传达最新的教育理念,输送“新鲜血液”。开展新教育实验后,我校先后派老师与新教育专家近距离与大师交流,老师找到了自己的差距,感到自己的浅薄,激发了老师急起直追的学习劲头。许多老师听完专家的讲座、课堂示范,第一行动就是到书店买书读书。两年多来,我校共有好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其中蔡国荣的《语文综合性教学初探——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点体会》在《现代教育科研》发表。发表省级论文的还有闵希学、李红,王泽彪、罗光宏、姜素芳、郭海燕、李春军,五位老师获得区优质课一二三等奖。一位教师获得区级读书模范。这一个个喜讯相继传来,无不表明:读书的确优化了老师们的生命意识,从而使他们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翱翔蓝天的雄鹰。

二、学生方面

我们的《“让校园充满书香让学生腹有诗书”研究》课题,经甘肃教育厅于2007年4月申报,七月正式审批成为十一五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省级立项课题。为了摸清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给研究带来准确依据,我们设计了“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情况问卷调查表”,大规模进行了这次调查。本报告是针对初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1、课外阅读的认识情况

为了在初中阶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但是光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广泛地阅读课外有益书籍,丰富阅读内容,达到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目的,为继续学习做好准备。为此,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课标也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这一规定再次传达出一个信号——理解是建立在阅读上的,大量阅读才能提高理解。学生、家长、老师是否明白,所以我们试图在阅读这一环节做初步探索,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找到最佳途径。

2摸清现在课外阅读的落实情况。

新课标明确规定初中生要实施教材、读本、课外这三大层次的阅读,课外阅读怎样落实尚未引起注意。因此想通过这次调查,了解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注意;使课外阅读能够切实开展起来。

3、探求正确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扩大阅读量,让学生直接暴露在文字材料之前,学生在直面活生生的的文字材料的冲击中,娴熟地运用各种读书方法,体验理解、感悟思考、形成个性化的、有创造的阅读能力。同时,是学生具备远离精神毒品(黄色书籍)的能力,学会有选择的读书。通过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研究,探求正确指导初中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地方法,寻找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对全面提高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很大的作用。

(二)、调查问卷的拟题与调查方式:(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情况问卷调查表)

这套阅读调查问卷延续了实验研究准备阶段调查问卷的格式,此次调查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采用问卷式。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有二十一项,第二部分是对名著的,第三部分简答部分。可以大致分为六大方面共20小题,调查对象为教师从事实验研究的初三班级的学生,六大方面分别是中学生的从阅读的兴趣、阅读的目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时间、阅读数量、阅读的类型、鉴赏能力的培养等、阅读其他条件保障。以及阅读与学生学习、生活关系几个方面。

本次调查共发出试卷330份,收回试卷327份,作废问卷3份。调查过程均采取记名方式,有教师在场指导学生如实填写,但不作任何暗示和导向。这次调查本着真实、客观的原则,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保调查的实施不会出现偏颇和虚假的现象。

1、问卷调查与个别座谈相结合。在问卷调查之后,随机从答卷学生中抽调五分之一的学生进行个别座谈,以确保卷面调查的真实和可靠。

2、长安中心学校的初中三个年级教学班学生共同问卷,共同统计、分析,从而确保调查的全面性和调查情况的代表性。

3、随意抽查与科学分析相结合。对于每一个学校的学生我们都是随机进行抽查,这样抽查的学生就具备了代表性和真实性。

(三)、结论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农村中学生阅读兴趣非常浓厚,缺少教师的正确指导,要求老师推荐好的书目,阅读量相应很少。同时,在学校的设置安排、教师指导的态度与方法、社会、社区条件限制、家长的配合不利。中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方面,以及阅读书籍方面有待与老师正确引导。(四)、阅读现状的评价:从更深层次的分析,目前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缺陷可以概括为以下五方面:

1、阅读的片面性。

2、阅读的盲目性。

3、阅读的浮浅性。

4、阅读的被动性。

5、阅读的艰巨性。

6、阅读的方法单一。

7、阅读的习惯差。

上述情况综合表明:语文课外阅读,尚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学生还没有从根本上养成阅读习惯、学会阅读。即使阅读了,也只是停留在为眼前的考试而阅读,被动的接受老师或教参上对文章的分析解读,至于自觉的精选阅读内容、做阅读笔记、写读后心得则更是无从谈起,因而我们初中学生往往语文视眼狭窄、见识囿于课本。毋庸置疑,制压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教学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把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落到实处,真正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1、转变观念,更新思想。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教师、家长评价学生语文水平的标准,仍是试卷分数。虽然教育界呼吁建立“大语文观”,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但传统的思想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难以一时转变。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尤其是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按时按质的上好每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导并督促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并及时的给予评价。每天中午安排一定的读书时间,不允许任何教师和学生占用,倡导教师陪读。在校园、班级营造一定的读书氛围,让书香飘进每个角落。其次转变家长的观念,赢得家长的支持。教师要利用开家长会和家访的机会,向家长宣传读课外书的重要性,让家长根据子女的需要,经常为孩子多买一些课外书籍,并督促子女在家多读一些课外书,少看一点电视,必要时,家长可以陪读,营造一定的家庭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再次,转变学生的观念,通过多种手段的评价,让学生明白,语文成绩的评定,不再局限于语文试卷上的分数。仅靠一本语文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

2、激发兴趣,呼唤热情。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教师可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书的内容,也可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其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在班级和学校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例如,笔者在班级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同学们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而且了激发了同学们阅读的兴趣。除此外,还可以在班级开展“每周一诗”诵读活动,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积累,多积淀文化底蕴。

3指导方法,提高质量。

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你才能事半功倍,读书也是如此。然而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不利于课外阅读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1)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有益的课外书籍。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2)上好读书指导课。从阅读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把精读和泛读有机的结合,指导学生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3)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在平常的课堂阅读训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4)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积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规律。

4、展示成果,重视评价。

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各种不同形式展示个人的阅读成果。教师为学生创造机会,提供展示的平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图书角、黑板报、中队角、班级文化墙等,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获得成就感。及时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对学生持之以恒地阅读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通过这次课外阅读调查,笔者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教师、学生及家长的高度重视,向好的方向发生转变;忧的是学生读书的热情,读书量以及读书的质量还不够高,今后在这方面加以研究,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六)、寻求对策 :

1、制定明确的课外阅读目标与要求。根据初中的客观实际,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时间,精力,兴趣,爱好,年龄特征及配合教材内容等因素,制定阅读目标及大致阅读范围;制定明确的课外阅读目标与要求。例如,七年级学生重点放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上。培养健康的阅读观,开拓视野。开发智力,丰富想像。可推荐童话、寓言,故事和科幻小说等方面的书,如《世界著名童话》。《少年百科知识》读本。在方法上,也应有指导;如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做读书记载卡,如何归类等,应有大致指导。

2、寻找有益的阅读材料。指点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在收集推荐阅读材料时,掌握以下原则:一要文质兼美,特别偏重古今中外名著。二是要针对学生 心理特征即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三是要注重小故事大道理,短篇幅大思想,而不一定是大部头著作。四是突出时代性,选择有时代特色的书来读。

3、在阅读时间和做读书笔记方面,也要有明确的要求。时间上,规定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阅读,持之以恒,雷打不动。在做摘记方面,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凡要读书就要做读书笔记,及时摘录精彩片断、警句名言或自己的感受,养成习惯。

4、及时检查督促,广泛交流课外阅读经验。为此,制定相应的检测制度,采用自检互查和抽查制,两周一次。在此基础上推选几位优秀的学生在课上交流或座谈,并从中了解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随时得到反馈的信息,以便给以及时的指导,达到最优化的阅读效果。半个学期进行一次读书笔记的展览交流,优秀者予以表扬奖励。

5、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大量时间读有益的课外书。其次,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认真落实语文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要求,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教会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学生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课外阅读,鼓励孩子多读好书,多为孩子选购有益的课外读物,为孩子课外阅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全社会都要关心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为学生本人要处理好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关系,充分利用时间,大量阅读文学名著,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做一个视野开阔的人。

6、建议学校开设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如任课教师可采取每周开设二节课外阅读课,阅读书籍后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学生之间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课前2分钟简介近期所读的书等方法来实现。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也是为一生发展奠基的最佳时期。因此,我校坚持开展阅读和诵读活动,向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和选读书,建立“书香校园”,一步步引领学生浸润在书籍的海洋里,摄取人生需要的知识与智慧。我们在促进学生读书方面采取的策略是:环境助读、老师教读、师生同读、活动促读、亲子共读。

1、环境助读

为了给学生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学校不仅为学生建起了漂亮的阅览室,而且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图书。校园的走廊里、教室里、墙壁上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教育学生热爱读书。学校19班全部接通因特网,闭路电视,收集信息。各班语文老师在班级设立图书角、成立班级图书交流小组。团总支“广播台”每天两次广播,宣讲经典故事,表彰读书明星与书香班级。这些都熏陶并激励着学生们爱读书、读好书。

2、老师教读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汲取精华,增长知识与智慧。因此,我们要求老师要教育学生热爱读书,学会读书。各年级老师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为主,教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目,体会阅读的快乐,学习制定个人读书计划。根据学生心理制作书签,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也结合阅读课教学,主要教给学生有效阅读的方法。如搜集信息法、任务驱动法,直奔主题法、跳跃法、意境法、体验法、联想法、鉴赏法、批判法、互动法等,在阅读形式上,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美读、智读、泛读、精读、略读、选读、速读等系统化的阅读方法。

3、师生同读

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我校除了每个班每周在阅览室上两节阅读课外,每天中午学生到校后,还专门安排半个小时的阅读课。在这个时间里,全校同学人手一本各自喜欢的图书,静静地认真地阅读,师生都徜徉在书的海洋里,感受着读书的快乐。为了交流读书感受,师生间,生生间,常常同读一本书,或是老师读给同学听,或是一个同学读给其他同学听,或是好书大家读。

4、活动促读:

为了促进学生读书,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读书征文、读书伴我成长的作文竞赛、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语文课前五分钟演讲、诗歌赏析、名言介绍等,评选“诵读大王”、“读书明星”“读书小博士小硕士”“书香班级”、“优秀的读书报告”„„,对获奖的同学利用升旗时间大力表扬,给学生以自信和成就感,激发同学们阅读的兴趣。根据语文课标和实验目标,我们开展了扎实有效的“诵读中华经典”活动。各年级学生定期定量背诵唐诗宋词、《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等经典诗文。为了巩固学生的积累,各班级和年级组还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古诗文擂台赛”、“名人佳句知多少”、“古诗文诵读比赛”,课前演讲5分钟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夯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目前,我校学生读书最多的超过200本,全校857名学生人均读书8.7本,人均背诵古诗89首。涌现出区级书香娃8人,区级现场作文大赛二等奖一人,三等奖一人,优秀奖二人。

5、亲子共读

我校在营造书香校园活动之初,就十分重视亲子读书,提倡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学生在家庭读书的兴趣的和习惯。做得好的家长,我们作为典型,通过家长会给其他家长交流经验,带动更多的家长进行亲子阅读。家长积极配合老师,坚持每天相互各讲一个故事,晚上和孩子一起阅读30分钟。家长的付出换得了丰厚的回报,孩子在班级中的表现出类拔萃,他们在理解、思考、表达、交流、学习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同年龄的孩子。

收获——最是读书好处多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切实有效的读书策略,让师生切实感受到了书籍的魅力,读出了许多人生难得的收获。打开我们的校园网,300余篇老师们撰写的读书体会中,精彩的文章举不胜举,每一篇文章都闪耀着生命的灵光。因为读书,老师们不仅思考着教育,也思考着人生,不仅收获着教育的幸福,也享受着自己人生的幸福;因为读书,学生们不仅增长着知识,也增长着智慧,不仅提高着能力,也收获着美德;因为读书,不仅改变了学校领导的管理模式,而且改变了老师的行为方式。一篇篇闪耀着灵光的美文让我们。

1、收获着思想

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思想。而集中着人类思想精华的书籍启示着师生生成更奇妙的思想。校长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第40条建议后,有了这样一个想法:

根据我们初步考虑的办学理念,我们制定的学风为:勤学善思、刻苦求真。学校的教风为:博学严谨、厚德育人。具体说就是目标以启智为主,教法以探究为主,作业以实践为主,阅读以科技为主,德育以责任为主,课程以校本为主。这些当然还值得推敲,但前边三为主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校风我们考虑为:团结进取、扎实创新。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精神,员工要有自主工作意识,整个校园没有压制,充满活泼的氛围,教师和学生是民主关系,领导和教师是民主的,学校和社会、家长是民主平等的,整个教育都是和谐的、均衡发展的。倡导课堂作业设计的改革模式,走精细化管理之路。

2、收获着智慧

读书让老师知而有智,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有条有理,有滋有味,有情有趣。青年教师们从一个小故事中获得了教育智慧:批评也可以是甜的。《意林》《智慧背囊》《时文精粹》等是他们必读书目。其中闵希学的省级论文《读书与育人》就是最好的见证。

是呀,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段话语,足可以传递出或善意或严厉的批评,但都可以是甜甜的,甜甜的批评其实是出于对孩子的尊重,是对孩子深深的爱,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愿我们每个老师都能让你的孩子感觉到你的批评是甜的。

3、收获着幸福

营造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师生的校园生活,也影响了许多师生的家庭生活。李雪萍老师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她不但想方设法激励着本班学生的读书兴趣,而且用心经营着浓浓的书香家庭:爱人很喜欢买书,过去他喜欢买名人传记,现在他喜欢买现代各个作家的书,对生活的感悟,对时代的反思。如《狼图腾》《女同志》《九丹》《中国农民调查》等等,茶余饭后,随便聊几句书中某个精彩的章节,常常是我们回味无穷。虽然我们不研究文学,我们不搞写作,但是书交给了我们很多思考的方式,对生活的领悟,对这个时代的看法,也让我们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让我们这个觉得不变的工作中不断的成长。我们的家庭也再不断的成长,我们彼此交换读书心得,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声,彼此对这个社会不断的感悟,彼此来通过书来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4、收获着美德

读书活动的开展还让我们觉得是一条有效的德育教育途径。学生通过读书,懂得了真善美假丑恶,知道了荣辱与是非,开阔了视野,美化了心灵。在学校最近开展的“八荣八耻”活动中,我们把读书和对学生的荣辱教育紧密结合,许多班级开展了“读好书 知荣辱 守规范”教育活动,受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书,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丰富了我的生活。书,使我从一个小小的角落里看到了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一读起书,我就象是一个饥饿的人见到面包一样,如饥似渴。我读过很多书,数也数不清。我读的书,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幽默百科、中外名著,可谓包罗万象。我的启蒙书是《幼儿画报》。从中,我学会了讲我第一个故事—《爱做梦的小豹》;稍大一点,我爱上了童话。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灰姑娘》,格林的《小红帽》、《拇指姑娘》„„这些美丽的童话故事,每一本都是不可不读的经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爱上了探险小说,如《海底两万里》、《白鲸》、《尼尔斯骑鹅历险记》等等。从中,我懂得了要做一个勇敢的人,单靠勇气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毅力、智慧„„ 今年,我又迷上了励志经典《美德书》与《哈佛家训》。在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中,我开始认识什么是真正的人间美德;在快乐的阅读中,我不经意结识了华盛顿、林肯、莎士比亚等一个个思想文化的巨匠——这是学生冶吉超的感受。

希望——凭栏远眺行万里

参加“让校园充满书香

让学生腹有诗书”实验以来,我校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在课题组和各位专家的指导下,观摩兄弟学校读书活动取得的成功经验,在我校师生的积极实践探索下,取得了实验预期的成效,但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有许多。

一、教师阅读难以深入。

实验中,杨卫泽校长反复提到教师阅读的问题,觉得学生阅读相对容易,而教师阅读相对较难。虽然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规定数量,要求撰写读书随笔,组织学术沙龙等,校长积极带头,各科室骨干教师引领,一助一结对读书,但始终达不到很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我们觉得除了教师职业和家务负担重以外,教师还没有把读书真正作为职业与人生的必需。

二、学生阅读指导亟待深化。

如何使阅读有效?读哪些书最合适?怎样去读?为什么要读?这些关于如何深化学生的阅读问题,值得老师讨论。也是我们在下一步实验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班主任、语文教师负担过重

营造书香校园的许多实验任务都与班主任、语文教师有关,比如读书、演讲、写日记、组织读书报告会、课前演讲等,加之大班教学,班主任、语文老师整天忙得团团转,不一定能把工作做好。

四、校园图书馆的建设

实验中,虽然我们想方设法为学生修建阅览室,丰富图书,建设班级图书角。但不论阅读空间,还是图书数量和品种,都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

五、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仅凭几位教师的热情和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中肯的评价和认可,并给予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的工程任重而道远。

但我们坚信,学生、老师、学校只要有书香浸润,就能行走万里。

实 验 结 论

我校在实验过程中,积极营造读书氛围,整合图书资源,选择阅读书目,开展读书活动,坚持行动研究。通过实验,思考研究该课题对提升师生素质,提高教学效益,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校园文化,改变学生、老师和学校发展模式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总结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过程、方法成果和社会影响,分析实验成果和实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读书,一条强校固本之路。具体表现在:

一、校园文化营造书香

二、班级文化体现书香

三、读书活动渗透书香

四、师生读书腹有书香

五、教研教改成就书香

六、校本开发提供书香

七、学校资源开发书香

成果在校、县(区)、市(州)及省内外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施应用状况及成效显著,表现在:

一、课题研究不仅仅是课题组成员的主攻方向,而是上升成长安乡中心学校的行为,从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被命名为甘州区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读书伴我成长”区级先进集体。读书活动已经从学生深入到教师之中,甚至走进全乡中小学的校园中。

二、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学历,提升了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而加快了教师的教研教改水平,短短两年时间就有十一篇论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他们是闵希学的《读书与育人》、李春军的《浅谈新课标下教师应怎样自训》、蔡国荣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初探》、罗光宏的《浅谈如何提高英语课文教学的趣味性》、王泽彪的《谈初中生化学素质的培养》、张建鸿的《浅谈新课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郭海燕的《课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姜素芳的《在教学中应用CAI应注意的问题》等,闵希学的《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参与式教学》、《课堂讨论的组织艺术》和李红的《浅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将在6、7、8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和《学问—现代教研》,无疑给甘州区教育注入新鲜血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读书,一条强校固本之路,无疑在七个方面(校园文化营造书香、班级文化体现书香、读书活动渗透书香、师生读书腹有书香、教研教改成就书香、校本开发提供书香、学校资源开发书香)影响学校的发展。

成果的代表作主要有:

一、闵希学的《读书与育人》在《新课程改革论坛》10期发表、李春军的《浅谈新课标下教师应怎样自训》、蔡国荣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初探》、罗光宏的《浅谈如何提高英语课文教学的趣味性》、王泽彪的《谈初中生化学素质的培养》、张建鸿的《浅谈新课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郭海燕的《课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姜素芳的《在教学中应用CAI应注意的问题》等的论文在《现代教育科研》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发表,闵希学的《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参与式教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的组织艺术》和李红的《浅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将在6、7、8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和《学问—现代教研》。

二、长安乡中心学校被命名为甘州区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2007-2008),“读书伴我成长”区级先进集体(2008年)。

三、冶吉超、张孟娜等四位同学获得区级“读书伴我成长”现场作文大赛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汤蕊等八位同学区级读书先进个人;我校教师罗光宏同志获得读书先进教师。

四、先后位为学生开发了校本课程《弟子规》、《语文

阅读

育人(上中下)》和《中学生必诵诗词89首》。

五、学校开发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今后工作的思路

1、继续抓好校本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的理论学习与培训,努力提高学校管理者的认识水平,转变观念,深层次认识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重大意义,树立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意识,自觉地开展校本教研,将学校建设成具有浓郁研究氛围的学习型集体,使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落到实处,抓好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再学习,确保实验工作的正常开展。

2、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训制度和校本教研制度,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使教师的不同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得到交流,真正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同时,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情况纳入期末考核的指标。

3、加大以校为本的教研力度,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定期开展校际之间的专题研讨活动。

4、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加强重点课题研究,确保取得成效。

5、加强校本教研激励保障机制的建设,发挥学校服务导向功能。首先是组织到位。学校形成校长新自抓、教导处协同抓的校本教研管理网络;其次是制度到位,学校在制定好各项教学常规制度的同时,还要制定听课评课制度、骨干教师培训制度和校本培训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三是激励到位,学校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奖励在校本教研中有贡献的教师,促使真正能转变并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逐渐培养集学习、工作、研究为一体的职业化教师队伍。

6、落实好七个书香。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读书,一条强校固本之路。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营造书香,班级文化体现书香,读书活动渗透书香,师生读书腹有书香,教研教改成就书香,校本开发提供书香,学校资源开发书香。学校领导很重视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已经作为我校教研,校本开发,实施读书工程等的主要依据,先后有各学科发表的省级论文10篇,将会对各校、县(区)、市(州)及省内外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施应用有深远的影响。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青少年时期,他们热情活泼,求知欲强,带有很强的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内的书本阅读,而是渴望从更广泛的渠道去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以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外阅读就是最好的途径,是课内阅读的进一步延伸和补充,对课内阅读起到强化和促进作用。但是,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不容乐观,存在许多不足或误区,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一、课外阅读观状分析

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紧凑,为了对付升学考试,在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下,整天围绕着教科书或教辅读物打转,整天钻在各种作业、练习题或试卷中。他们实际上用来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根据一项调查表明,每天能用1小时阅读课外书的学生不到15%,能够阅读半小时的学生也没有超过30%。

二、课外阅读倾向的偏差 如果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完全从自己的爱好出发,那么我们会发现中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是丰富多样的,他们大多喜欢科幻、散文随笔、卡通漫画、童话等题材的书籍。可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只把心思放在武侠、言情小说中。特别是又有另一种形态的网络言情小说,这些都迷得他们团团转,男生还是偏向武侠,女生偏向台湾爱情小说和时尚杂志。最近图书市场又出现一些另类书籍或称为“口袋书”,内容都是即粗俗又无聊,甚至是充斥色情与暴力的。很多的学生也很快地看上瘾了,认为是潮流与时髦,放着学校图书馆的书不借,跑到外面猛租来看。而众多的国内外名著犹如昨日黄花,已然不是很受欢迎。对中学生而言,这些名著看起来很吃力,太难了,也看不太懂,更多的学生只是把阅读名著看成是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来完成。

三、没有做好读书笔记

有一大部份中学生有这样的体验,当与别人辨论要引经据典时,却要搜肠括肚,尴尬之极。这种情况普遍的存在,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好读书笔记。他们在读书的时候,没有做到既动脑又动手,懒得动手写读书笔记,只是看过则已,而后就不知所云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有78%的中学生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未掌握这种正确的读书方法,只停留于走马观花。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语文读写能力获取的重要途径是广泛的课外阅读。广泛阅读,能够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发展智力,提高读写能力和鉴赏水平。而对课外阅读的忽视会直接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无趣和语文知识的贫乏。从而成为“井底之蛙”。中学生阅读,要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善于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健全中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实现对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正等的认同和维护。同时,教师要有高远的眼光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关键词】

课外阅读

主体阅读

休闲阅读

强化性阅读

巩固性阅读

拓展性阅读

斯迪芬•德•克拉森在《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曾提出,“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这与古人所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谋而合。

人生活在世上,只有不断地了解世界,才能不断地去适应这世界,进而去改造世界,从而能更好地生存、发展。读书,使人通过一扇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户,看见外面世界的精彩。人是在不断地读书学习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要让学生“会阅读”仅仅靠课本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去实践。

研究表明,人在18岁之前,阅读对人的影响很大。18岁以后,人格和价值观逐渐定型,阅读的影响逐渐减小。中学生这一时期的世界观还没有定型,心灵处于逐渐丰富的阶段。由于受到理解力的限制,辨别是非和善恶的能力较弱。从这两点来说,向中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必要和有益的。推荐书目应该选取内容健康、思想积极的著作,展示人类生活的美好前景,鼓励中学生热爱生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以此奠定在人生道路上知识和情感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先生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看看本份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教学实践表明,语文读写能力的获取,其重要途径还是来自广泛的课外阅读。广泛阅读,能够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发展智力,提高读写能力和鉴赏水平。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阅读面窄

不少中学生比较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对课外阅读分配的时间少,导致阅读面窄,知识面不广。笔者了解的情况是,从学生课外阅读的类别看,小说类、杂志类占53%,作文选类占32%,其他占15%。而且,读名著的学生相对较少。在相当多的中学课外读物调查中可以看出,中学生课外阅读最喜欢的是科幻武侠小说、笑话幽默等休闲轻松类读物。由此,也可以看到中学生阅读面较窄。

2.阅读的方法不得当

有些学生乐意进行阅读,为了扩大视野,也为了增长知识,但很大一部分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得当。有的学生在阅读的问题上随意性太大,无目的、无计划。有时数天不看书,有时一看数小时,或者干脆一口气看到底,又或者不眠不休。有的学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有书就读,数量虽然很大,但无仔细咀嚼,看书多而收益浅。最为普遍的是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做读书笔记。须知,人脑的记忆是有周期性的,只有把知识进行归类,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精华内容或摘抄,或概括,或写心得,才能真正通过阅读,吸取书本精华。

3.不懂选择阅读的内容

书籍浩如烟海,读哪些书好呢?很多同学感到迷惘。据从图书室借书登记的情况统计,看小说的最多,看综合类的人次之,其余还有看影视杂志、娱乐画报、名人传记等,比较零散。当我问他们:“为什么看这些书报?”答案五花八门:“喜欢看”,“遇到这些书就看它”,“随便借本来看”„„对于自己为什么选这些内容进行阅读,却少有人去思考。

而学生缺少课外阅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没时间,没精力。多数学生抱怨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整日忙于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无心、无力、无暇顾及课外阅读。

2.家长,老师的反对。家长老师最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阅读课外书籍被视为不务正业,或受到严厉批评或书籍被没收。甚至连阅读报刊、杂志的权利也被完全剥夺。

3.没兴趣。有的学生能忙里偷闲读点东西,但主要为放松消遣,愿意读点通俗读物,对于严肃读物或经典书籍觉得疏远、隔膜,读起来费劲,没兴趣。

4.不知如何读。有的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渴望读点好书,但面对书海感到茫然,不知选择什么书来读,怎样读,不少学生尝试过后觉得无成就感,于是又放弃了。

具体看来,对课外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在许多地方,语文课竟成为学生反感和不受欢迎的课,被学生戏称为“主课中的副课”。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另外,忽略课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贫血症”,从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是同样的答案,作文中总是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材料,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孰不知这一恶果的酿造正是源于我们自身的失误。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

二.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类别及选择原则

信息的来源主要靠阅读。广义的阅读应包括看电视、上网、通讯等,狭义的阅读只指书籍的阅读。根据阅读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可以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分为如下几个类别:

(一)主体阅读和休闲阅读

1.主体阅读

主体阅读主要针对经典著作。它们是人类文明产生以来积累的文化思想的结晶,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对人类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塑造了我们当前的社会。经典著作经历了长时间的考验,得到众人的认可,具有恒久的生命力。这样的读物,才能对身心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必要的和有益的作用。

什么是经典著作?对这一问题,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主要受时间、推荐者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的影响,也受偏见或意识形态的影响,推荐书目的推荐性往往不十分公允、准确和客观,不可避免地带有推荐者的主观性和偶然性。然而,对读者来说,准确、客观地去了解、选择、阅读真正的世界名著,是十分必要的。

2.休闲阅读

它是中学生利用课余闲暇而随意进行的轻松自在的以消遣为目的的阅读。这类读物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满足他们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读者通过随心所欲的阅读而获得娱乐性刺激和心理满足,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健康、高尚的休闲阅读能增长他们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而庸俗、低级的消遣性阅读会引诱他们堕落。教师和图书管理员,应该随时了解学生消遣性阅读状况,积极介入,设法因势利导,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阅读导向,使之不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

(二)强化性阅读、巩固性阅读和拓展性阅读

1.强化性阅读

中学课堂教学都是基础课程。学生阅读由老师或图书管理员推荐的与课程有关的指导书,有助于消化巩固课本知识,有利于完成作业和参加考试。这是中学生花时最多,费力最大,效果最显著的阅读。它通过科学而有序的训练,使学生掌握阅读学科书面材料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从而衍化出相应的学科阅读的欲望,对形成和发展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2.积累性阅读

为了将来能在社会上独立生活,中学生开始广泛阅读,自觉地积累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这种阅读,大多是在课堂中获得知识和经验的启发下而引起的。因此,教师的45分钟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完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没有有效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导向,那就没有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反思“满堂灌”的教学,它既不能培养学生积累性阅读的兴趣,也无法给学生留足课外阅读的时间。因此,不断地进行积累阅读,就是不断地运用旧知去获取新知,也即对旧知的能动的巩固。

3.拓展性阅读

指学生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而进行的开拓性的阅读。它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学科文化知识教育、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时代精神感召、学生个性发展等因素的综合产物。要防止学生的偏科,纠正他们或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或单科独进等现象。还要防止学生好高鹜远、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使学生明白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任务,认清各学科课程之间相辅相成关系,认清现代社会的人才需要特点,摆正对待远大理想又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引导他们在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阅读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全面发展。

其实,拓展性阅读是积累性阅读的深化和发展。此外,有些程度高的学生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还能进行创造性的阅读。

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应该读什么,为什么读这些书,我认为要把握三点:一是为了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文化素质的养成。从当代文化传统来说,中西二元文化构筑了我们生存的文化环境。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是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必然之路。大纲推荐书目体现了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并重这一点。二是健全中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认为:“现在的学生,在给他们上课时,很多东西不得不从头讲起。这使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当前基础教育非常丰富、非常完备的情况下,课外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还需要不需要?在今天技术性知识占了社会诱导的主流的情况下,语文教育应该起什么作用?我认为除了教人识字,它还应该提供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基本东西。”许多国家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有具体规定,虽然所选书目不一样,但着重的都是对健全一个人心灵有重要作用的经典名著。三是对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正等的认同和维护。健全人的心灵,是关系每个人的事情。人同时又是社会的一分子,维护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每个人的责任。人类基本价值,是构建人类社会的基石,是社会得以开放、健康发展的保障。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美国高中生必读书目中,除文学作品外,还包括《美国的民主》、《独立宣言》、《理想国》等政治学著作,意图也是让中学生受到美国人所认为的人类基本价值的熏陶,进而维护这些基本价值。

三.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对策思考

1.拓宽阅读渠道,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学生仅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其实,生活中这种知识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除教材、图书室、阅览室以外的资料:诸如Internet网资料,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字资料,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如我校每个教学班级都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许多学生家中也拥有了电脑,这些都将大大地方便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只要教师正确指导,合理安排,学生阅读电子书籍,是可行的。同时,学校或者教研组也可以通过教学计划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集中的阅读指导,比如我校胡志诚老师老师开设的“读者俱乐部”和周家宏老师开设的“走进中国古典文化”之类的拓展课,就很受学生的喜欢。

当今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早到晚,少有个人支配的时间。因此,教师应鼓励他们在平时见缝插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在节假日要劳逸结合,温习功课与课外阅读交替进行,不要被一本小说弄得天昏地暗。

2.善于选择阅读的内容。在阅读内容方面,要遵循以下三原则:贴近当代生活,贴近青年心理,贴近学生水平。比如要指导学生以课本的学习单元的文体为基点,选择与这类体裁相同的文章来阅读。比如;学习了记叙文之后,就应以某一篇文章为基点,进行辐射性阅读,找同类的书籍或同一作者的作品进行阅读。在课余时间,可阅读一些与中学生的学科教学有关的报刊、杂志。如:《青年报》《中学生阅读》《新读写》等,通过阅读,增长学科的知识。另外,还应提倡学生多阅读一些古典名著,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等,以增加中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了解。

同时,还要有高远的眼光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选择可根据流传时间久,流传空间广;世人交口称赞,行家介绍,精品选萃,名作集丛,获奖汇编等等。我们要经常留心学生的课外阅读,切忌随大流、赶时髦。有些学生不是迷恋于亦舒、张悦然的作品,就是追逐于郭敬明、韩寒等人的博客文章,以这种言情、奇幻为主要题材阅读活动,是不利于提高语文读写能力的。尽管这类作品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认知作用,比如浓郁的感情,离奇的故事,另类的语言等,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毕竟无法和那些名著相比,价值之高下不可同日而语,并且那些作品中宣扬情感至上,表现伤感甚至是颓废的思想情绪,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当然,对这类作品偶有涉猎,无可厚非,但是,若把有限的课外阅读时间全部或大部分消耗于此,就得不偿失了。教师应千万百计地选择那些品位高的书让孩子读,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有精品意识,就会敏感地鉴别优劣,排斥平庸。

3.定向与定量阅读、个人与集体阅读相结合。作为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作定向、定量的阅读。定向,指的是阅读的方向,即阅读内容定何种类,或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或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论著,或是名目繁多的报刊杂志中的精华时文。定量,指的是一个月或是一学期阅读的数量,以字数来评定。在定向定量阅读中以个人阅读为基础,一个月或两个月,应先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汇报自己阅读的收获,可推荐自己最喜欢的名篇或名段,可畅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心得,然后由小组评议出二、三个最佳读者在全班交流,使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能收到集体阅读的良好效果。

4.强调学生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善于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这样阅读的收获就比较大。做笔记,还是一种练笔的有效方式,练得多了,写作水平就能提高。阅读笔记的常见类型有下列一些:①做摘记:根据自己对读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谣谚典故和史实等,及时分类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②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等进行归纳缩写。这种方法能培养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③写心得:写出自己的感想、收获、疑问和评价。最常见的一种是写读后感。此外还可写书评、专题评论等。做阅读笔记的各种方法很少孤立使用,往往是互相交叉、同时使用的。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具体读物、具体的阅读目的而定。

5.有目的地阅读。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阅读能发展自身爱好、特长的作品。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专门性的书籍来阅读,比如:喜欢书法、篆刻的同学,可以找一些艺术类的书籍来阅读;爱好无线电的同学,可以找一些电子技术、家电维修的书籍来阅读;爱好电脑的同学,可找一些诸如《电脑报》、《电脑爱好者》的书籍来阅读。正确引导中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帮助中学生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钱梦龙先生曾在《中学生阅读》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读书可以治愚》的文章,文中说到,他小时候笨得出奇,小学老师说他是“聪明面孔,笨肚肠”。可是到了初中后,他对课外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阅读、背诵《唐诗三百首》开始,进而阅读了大量古典的、外国的文学书籍,从而激发了强烈的写作欲望。同时,他的理解力和记忆力随着读写能力的提高,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如今,钱梦龙先生仍深有感慨地认为,自己获得成功只能归因于一点:初中阶段就已起步的广泛阅读,不但丰富了他的知识,而且使他本来很糟糕的智力状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明白地告诉世人:“读书,正是治好我的‘愚病’的灵丹仙药。”中学生通过持续不断、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能陶冶情操、培养品德;能锻炼思维,发展智力。这样不仅能融汇贯通课程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学深、学透、学活,并转化为技能,起到由知识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作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给学生一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让他们从迷茫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若能如此,则为教师之幸事,亦为教育之幸事!

第二篇:初中物理课题结题报告

《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探新》

结题报告

《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探新》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生命教育是一个新开拓的研究领域.已成为2l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国家开始明确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开始第一个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澳大利亚于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感到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出了诸多生命教育的见解。生命课堂是人文性的课堂,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在感悟文本过程中显现出的情感,使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心灵得到了丰富发展。教学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科学讲究规则,艺术则讲究创造。教学需要遵循教学规则,如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而这些因素又是随时会变动的,所以教学要创造;创造并非不要规则,但更重要的是精神,科学和艺术都需要精神,教学也需要精神,教学的精神就体现在教育的理念中,体现在教师的观念和智慧中;科学是可以重复的,可以借用的,艺术是不能重复和借用的,需要自己去创造,就像艺术家作一幅画,哪里需要浓墨渲染,哪里只是轻描淡写,只有艺术家自己构思,自己运笔,别人是替代不了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设计一堂好课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断钻研,不断琢磨,要因人因事因时而变,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这就是创造,这就是教学艺术。

通过课题研究,探究构建一种以合作学习为主的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教学模式。针对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大胆革新。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课题组紧紧围绕课题、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开展生命化课题研究,积极探索物理生命化课堂在实践中的应用。本着边实验、边研讨、边反思、边总结、边提高的研究方针,从课堂生命的生长性、情感性、个体性、灵活性、求美性、求趣性、艺术性等特征出发,逐步探索出适合学生实际的生命化课堂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特色。生命化课堂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教师思想发生巨大变化,提升了教师自身

2《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探新》

结题报告 究和造诣,全面论述了生命课堂的内涵、意义、和建构。对生命化课堂课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基于课程标准和生命化课堂理念的‘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深入推进“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主题研究。此外,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和泰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为生命课堂的探索构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环视我们的教学,仍在传统模式和现代教育的边缘处徘徊不前,教师一支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演绎课堂。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改的步伐。因此,我们认为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本课题的研究绝不是威海市课堂研究的重复,可以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支和延续,重在调动各种手段,建构学生全面参与的阳光的、健康的生命课堂模式、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简易性和可操作性。以达师生互动双赢的锤炼和升华。

四、课堂的研究方法、措施和实施

(一)、研究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从2011年4月∽2012年12月,经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2011年4月至6月为准备阶段,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为实施阶段,2012年11月至12月为总结阶段。

(二)、主要形式

集中学习研讨和自研自修相结合

(三)、实施措施

1、制定计划:1个总计划,3个阶段计划,确立3个实验班;

2、保证时间:充分利用集体办公的优势,及时总结交流,反馈。教学时间,每周至少利用周五下午集中研究一次,假期集中交流两次;

3、及时反思:每一研究阶段,课题组教师必须至少写出10篇学习心得或反思小结;

4、定期总结:写出阶段性总结论文,3篇/人;

5、争取支持:争取学校、家长支持和配合,开发课题运行的集体资源优势;

6、落实到位:所有研究活动,定教师,定班级,定学生,定分工,定宣传,定材料;

《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探新》

结题报告 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达到形式运算阶段。这时,学生已经能摆脱具体的物或情境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

a、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中学生在面临求解问题时,并不是直接寻求结论,而是根据问题、材料和情景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提出将会出现的不同结果的可能性。然后再通过进一步的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最后确定何种可能性是事实,再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适宜的现实性结论。

b、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思维的形式与内容分离是指根据命题的逻辑形式在头脑中直接进行逻辑推理,使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来。

③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进入青春期后,与身体迅速发育相比,心理发展还很滞后。这种矛盾给中学生带来苦恼,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直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了很大部分,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2)、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3)、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④中学生情绪变化的特点

情绪变化的特点一,自我控制情绪波动力不强。特点二,青春期躁动。特点三,第二反抗期。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特点四,人际关系发展。一是同伴关系。二是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进入初中以后.以父母为榜样的态度不再继续,代之为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对父母的依倾减少了,而反抗性情绪却增加了。三是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到了初中以后,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师,他们开始对老师品头论足。中学生听喜爱的教师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知识渊博、讲课风趣等。对所喜爱的教师所讲授的科目,他们会努力地学习;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所讲授的科目则持排斥态度。

在全面探究新课标和中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课题组深入学生,广泛开展“做一回学生”活动,进行大量地问卷调查。从而总结出现代中学生的身心、思维、学习特征。

3、当代高效课堂模式研究

《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探新》

结题报告 以‘导、学、点、练、测’五字教学法为基本研训模式,探索一条适合学生、教师、学校共同成长和发展的生命课堂教学之路,再以此引领新课改。”

通过研究,我们得到的启示是:(1)、课堂能改,必须改。

(2)、课堂是舞台,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课堂要真正的还给学生。

(3)、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4)、课堂的备课是至关重要的。

(5)、每堂课最后,应当增加一项创新成果的分享,也就是说对于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将本组讨论的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向全班作汇报,在教学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学会“善思”,又激起了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的积极性,逐渐养成勇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6)、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在班级中成立学生学习小组,固定人员,做到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好差结合,好帮差结对子。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改教研活动。①、问卷调查活动;

②、尝试“做一回学生活动”,听物理以外学科的公开课,做一回学生,体验学生的感受; ③、学具制作竞赛活动;

④、大力开展公开课、诊断课、研讨课、汇报课活动;

⑤、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教师参加了教坛新星评选、优质课评比、优秀教案设计、论文评选、教具制作等赛事。学生:梁永迪、张宇两位实验班同学通过课题答辩竞争,光荣当选2011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⑥、建构“生命课堂”课题研究博客。汇聚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结果。

5、构建生命课堂的策略研究 1.生命课堂的特征研究。

通过学习研讨,我们认为生命课堂具有以下特征: ① 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生长。

新教材的编写,重点考虑“生命”系统的生长特征,编写思想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人类宝贵的生活、生产经验和基本技能的学

《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探新》

结题报告 除二搞定学生的杂念,他有他自己内在的东西,他的质朴、他的风趣、他的幽默、他的真诚、他的不经意微笑、他的亲切、他的慈祥、他的爱心、他的高尚品格、他的潜在的教学艺术构成了他特有的教学风格。我们的课堂精彩多数是教师调起来的,而他的精彩是学生动出来的,是自发的、是捂不住的。凝聚学生的情感是一门艺术。凝聚学生的情感比你多上三节、五节课都具有现实意义。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也充分肯定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要善于因材施教,挖掘教材自身的情感因素。

③、生命课堂的个性特征。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基础,爱好,兴趣,思想状况,学习目标,学习动力,智商、情商各不相同。正如不同的花木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现代学生独生子女多,个性强,难管理。实际上都是顺毛驴。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难度。课堂面对全体,课下分层要求,通过设置作业数量,难易程度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教育个性强的同学,还可以采用以礼待客的办法,礼貌暗示,主动交流,或许会有你惊喜的结果。因为征服这些极端就会为你的课堂生长打开绿色通道。时刻铭记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他一点营养,他就滋润,给他一点阳光,他就灿烂。

④、生命课堂的灵性特征。

在开放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进行着建构和生成。我们的微笑使学生轻松,我们的肯定使学生激动,我们的接近使学生温暖,我们的肢体语言使学生心旷神怡,我们的启发就是学生的金钥匙。手势就是多媒体,眼神就是爱心的传感器。死板的语言和行为必然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课堂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充满智慧运用自如灵性面对学生的舞台,切记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课堂教学出现浮躁、盲从和形式化。

⑤、生命课堂的求趣特征。

兴趣是学习不竭的动力,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若能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必然为你的生命课堂增添色彩。比如,在力的作用效果里演示玻璃瓶受力后的形变;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演示气托乒乓球的实验;大气压存在里演示不瘪的敞口气球等等,会为你的生命课堂增添很多精彩,楚楚动人,充满活力。

⑥、生命课堂的求美特征。

《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探新》

结题报告 大凡生命体都有求美“心理”,教学中问题引入美,情景创设美,环节过渡美,知识衔接美,因果逻辑美,矛盾统一美;语言美,语气美,语调美,行为美,姿态美;和谐美,意境美,文字美,艺术美等等,各种美都能感动学生。

2.生命课堂的多元化研究。

生命课堂的多元化包括教法多元化、学法多元化和评估多元化 3.构建阳光的物理生命课堂模式。

经过长期的探讨,课题组逐步探究出适合我校学生口味的“355模块教学法”

6、课堂生命的健康评估及保健方案 1.学生学习评估。

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过程、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评估

2.教师主导评估。

包括教师设计评估、互动评估、释难评估、肢体语言评估、启发评估等

3.课堂生命体健康状况评估。

通过课堂活动、参与度及课下交流反馈,及时调整,确保生命课堂健康、良性发展。

4.课堂生命的保健 探索中,课题组通过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学习情趣、学习状态、学习成绩的对比,不断改进措施,加强生命课堂的保健。使之高效、良性发展。

五、课题研究成果

1、初步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育目标。

物理教学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已经使学生习惯于主动探究发现的学习,习惯于多方提出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习惯于个人成果与群体经验的分享、比较,从而发展正确处理信息并对之进行整理和改组的能力,发展多元化、批判性的理论思维能力,发展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探新》

结题报告 我们面临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群体中的一员。他一来到世上便注定了要受到家长的全面呵护,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似乎就成了他们的先天不足。经过研究、摸索,我们总结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六多”、“三少”。“六多”即,多思考,多引导,多沟通,多放手,多关心,多表率。“三少”:少武断、少批评、少包办。

3、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使青少年养成刻苦勤奋学习的良好学风,另外着重培养青少年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完善的智能结构。梁永迪、张宇两位实验班同学通过课题答辩竞争,光荣当选2011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4、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完善自我发展。

5、通过学具制作竞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

两年来共收到学具竞赛作品6百余件。为直观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器材保障。

6、建构了“初中物理生命课堂”博客。

7、构建了“初中物理生命课堂355模块”模式。

通过近两年的探索,课题组研究出一种贴近学生风格的“355模块”教学模式。即3个学习过程(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演习三个学习过程),5个学习步骤(快乐导入、集体浏览、小组探讨、集体归纳、设置作业),5个学习环节(小组自学、班级研讨、小组互评、教师评估、当堂训练)。我们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个模块,采取各个击破的原则,做到:学生能做的事,教师绝不包办,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块块皆清理。从而打造高效的生命课堂。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完成3项任务。

1、根据教材编导意图,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合适的学习模块;

2、确定每一模块里的学习目标;3确定每一模块里的重难点。分小组完成,由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做好统计,交给物理课代表。由课代表和学习委员组织各组组长一起讨论确定合适的学习模块,并交授课教师执行实施。为促进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地完成自学任务,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着眼,提出具体明确的自学要求,如具体的看书范围、思考内容或实验内容,要用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目标,自学后教师《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探新》

结题报告 如何检测等等。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这样既可以优化导学策略,又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自学和思考。

课堂学习:课堂学习分5个学习步骤。

利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在课题研究实验班里,筹建物理学习兴趣小组。原则是:8人一组。在组组皆平等的原则下,学优、中、困生自由结合。每组评选学习组长一名,发言人、书记员各一名,任职可以竞争轮流,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共同进步。每节课学生必须自备教材、笔和草稿纸,以备课堂学习之用。

1、快乐导入——阳光情境

高效课堂需要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优质的导课正是激发学生良好状态的开始。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或教学情境,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性的提问,鲜明直观的实验模型和精彩的游戏、图表、幻灯、多媒体等各种课堂教学手段来创设新、趣、奇、疑的课堂教学情境,从而达到唤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和学习动机的目的。

2、集体浏览——划分模块。在小组自学的基础上,各小组发言人依次陈述预习中划分的课堂教学模块,论述各模块内含的基本内容、技能、方法。教师简单点评,适时鼓励,激发兴趣。

3、小组探讨——各个击破。

模块公布后,按模块顺序,逐一生成知识链。

对每一模块,我们都实施以下5个环节的学习生成过程。①小组自学。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各模块共同的学习要求。A、本模块含有哪些知识点?B、各知识点是怎么生成的?C、生成过程中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方法?D、这些技能方法与前面学习有无联系?有何联系?E、学习本模块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②班级研讨。在小组自学的基础上,根据举手先后,教师裁定小组发言权。由该小组发言人起立阐述模块学习目标。教师要给予各小组均等的发言机会。对于薄弱小组要适时鼓励,将一些较简单的模块留给他们,激发他们的斗志和情趣

③小组互评。各小组对发言小组的论述进行点评,实施“营养”调理,能量补充。

④教师评估。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激情,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估。尤其要鼓励薄弱小组的活动,带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让他们

31415-

第三篇:初中英语口语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口语课题结题报告,《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

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是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信息载体,是全世界最为通用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期摆在突出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英语课堂教学方面,也从过去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现在的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城市,更比农村先行一步,大部分城市已在小学普及了英语。农村中学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采用老方法处理新教材,应受到高度重视。

由于受语言环境、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英语口语方面显得尤为突出。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的最大功能在于交际。可以想象,一个英语口语很差的学生,怎能真正掌握英语这一语言?

新课程改革越来越突出学生的英语口语,注重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原来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将以课堂为中心扩展到以生活为基础,将以知识为中心发展到以能力综合为准则,创设最佳的语言环境,采用最好的教学形式,追求最高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个学生在打好坚实的口语基础上,学好英语文化知识,以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理论假设:

教学质量的优劣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好坏相辅相成,符合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深刻钻研教材,灵活处理资料

七年级《英语》(新目标)教材的编写,注重人们实际生活的环境,从生活片段中选材,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很少做理论说教,它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教师在钻研教材之时,应正确把握这一点,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把这一信息透露给学生,使学生能把握大体的学习方向。

具体到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教师更应详尽处理教材。要吃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基点,把握深度和广度。联系当地社会环境与日常生活,选取学生最为熟悉的题材,考虑每一个学生本身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与补充。

选好题材以后,要对它们仔细考究,认真梳理,理清层次,根据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条理不紊,深入浅出,适当拓展。

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自处其中,身临其境

众所周知,一个不识字的孩童,不管在哪种语言环境下,都能用他所学会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际,这是为什么?虽然他不识字,更不会写,但他能听懂别人的意思,也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我们有些中学生虽然记住了许多单词,学会了许多语法知识,都还是不能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这又是为什么?恐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平常因为没有适当的语言环境,缺乏最起码的口头交际训练,因而语言思维迟钝,反应呆板,该说话时头脑一片空白,即使有个别学生能说出两三句,也是在挤牙膏一样,结结巴巴,毫不流利。相信大多数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都碰过这种情形。

由此可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呢?这将是我们要着力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要理解单元内容,把握单元内容的语言环境。七年级《英语》(新目标)的单元编排,既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这种特点有利于教师在课前准备时更好处理。譬如,七年级《英语》(新目标)下册第6单元,其语言环境主要是在商场购物时询问和指点方向;相信大多数学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教师在课前准

备时,一定要明确这一点,尽量使更多的学生置身于他们曾经的环境,在这种前提下的口头交际训练,自然效果更佳。同时,这一单元内容与第1单元的内容又有一定的联系,只不过本单元是在室内,第1单元是在室外而已。

其次,准备充分的教具,创造最逼真的语言环境,当教学就餐内容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所具的食品和本地的生活习俗,准备充分的实物教具,在教室里搭设柜台,在学生中选出店主和顾客,教师在要求学生练习的同时,尽量逼真的示范表演,使学生能正确的利用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操练。

第三、发挥学生主体,扩大参与面。语言交际,是一个大众化的问题。只有大家都说,这种语言才有生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人人参与,大家开口,正确引导,适当调控,才能使课堂活起来,从而达到最佳的语言效果。

第四、形式灵活多样,风格不具一格。好奇心,新鲜感是广大青少年的固有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课堂形式灵活多样,风格不具一格。要敢于创新,大胆打破原有的课堂授课模式,或采取活动课形式:课堂竞赛、文字游戏、英语沙龙、英语角、英文歌曲;或进行实地考察、上街购物、电话采访;或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页制作,网上英语沙龙等。总而言之,教师要迎合学生心理,竭尽全力为学生更好的学会英语交际而努力。

3、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过程

如果说以前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老师传授,学生记载)是因条件的制约不得已而为之的话,那么,在信息技术的发达、学校网络资源的丰富前提下的今天,在采用上述模式,就是在继续违背教材大纲要求,是一种有悖学生素质的发展的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尽力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更加直观更加贴近生活的呈现教材内容,使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这既是我们课题组将要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要努力解决的难题。首先,我们必须要摒弃上电教课准备太累,操作过程难的思想。这不是我们业务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的体现,绝不能当作不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借口。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已越来越成为人类立足于世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存本领。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脑师,肩负着陪养下一代的重任。如果自己都不会,怎样去教学生,怎样教好学生呢?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尽快行动起来,加强信息技术理论的学习,才能教学相长,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而不被淘汰出局。

其次,用不同形式的媒体,处理不同内容的课题。如在语音室中进行听说训练,在电教室中进行读写训练,利用幻灯呈现图片,利用影片呈现教材内容(来源生活),利用动画呈现事物的发展演变。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已有很多老师正在实施),通过演播形式呈现教学过程。既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现课的内容,又可以节省许多时间给学生自己参与。当然,这会牺牲教师的课外时间。但我们不能忘了,学生才是主体。如果说老师先导演的话,学生就是演员,课堂就是他们表演的舞台和空间,如果老师总在那里晃来晃去,自然不能成为一部好影片。

第三,收集大量素材,结合教材内容和其他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既然我们要办特色教育,自然少不了地方特色的素材;但我们又不能故步自封,同时更应了解别处的发展状况。学校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料,我们要尽力去查阅、下载,并加以取舍利用。切忌局限于教材,而忽略更加广阔的天空。在技术上,我们必须虚心求教,通过培训、自学等方式,逐渐掌握PowerPoint、Author Ware和flash等不同种类课件的制作技术要领,以点带面,争取尽快使多媒体电教课真正走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第四,及时反馈信息,虚心听取意见,不断完善教学水平,把学生当主体,就要顾及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动态,及时反馈学生之间的信息,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完善教学水平。同时,教师之间也要展开互相学习的活动,共同研究,共同探讨,争取共同提高。

第五,正确引导,鼓励为主,促进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现在对课堂评价的标准已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革,认为凡能使学生舒适、快乐的课堂就是好课堂,学生舒适、快乐,并不表示他们就在贪玩不搞学习,而恰恰相反,只有在舒适、快乐的前提下才能搞好学习。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切不能将自己的任何不快情绪强加于学生,而是要尽量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舒适与快乐,这样自然就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为多媒体电教课的丰富内容和多变的形式能引起他们的兴

趣,所以我们要多加利用。

四、阶段研究目标:

1、探索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为学生英语学习,尤其是口语学习创设最有效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方法,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知识面有较大拓宽;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实践能力有较大提高。

3、促进教师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认识,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观念开展网络教学的能力:进而提高整个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水平。

4、在实验中不断积英语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英语教学水平,进行理论探讨,制作有实用价值的课件;编辑配套口语教材;丰富专题网页内容,加速学校的网络资源建设。

5、争取在2004年下期结题。

五、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在本校各年级随机抽取3个班级,采用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从2008年下期开始,着重加强对新课标英语教材教法的探讨实验和研究。

六、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理论探索(2008年下期——2009年上期):

对本校初

一、初二年级教师与学生英语教学方式的现状及期望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制订实施新的教学方式的方案。

2、第二阶段:试验应用(2009年下期——2010年上期):

对第一阶段的试验各个案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去粗取精,在初

一、初二年级全面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3、第三阶段:推广应用(2010年下期——2011年上期):

改变教师传统的按部就班地教授题材贫乏、体裁单一的教学内容,尝试创造性地、有选择地教授题材丰富、体裁多样的教学内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的教学方式。

4、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下期):

对第二、三阶段的试验个案及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撰写成有价值的实验报告、经验总结、论文、结题总结。

七、思考与讨论:

(一)农村中学学生学习习惯、传统教学方法对英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制约

农村中学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代英语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我认为,要转变观念,更好地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必须格外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要善于引导学生预习:

事实证明,先预习再学习,先复习再练习,非常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一课一得”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前预习是关键。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以为这种方法烦琐、枯燥,因而弃置不用。没有全体学生在预习

方面的配合,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不得不迁就基础差、学习被动的学生,把时间耗费在复习英语单词、熟悉课文、介绍相关知识上,而难以集中精力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难以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针对上述这种现象,有必要给学生讲清楚预习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在时间分配上,节省教师的时间比节省学生的时间更重要。如果学生在课外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师在课堂上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就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方法论的指导,把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传送给学生;也能腾出手来,进行必要的训练,巩固学生所学,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道理讲清了,还要郑重地布置预习,说明要求,指明方法。课堂上,更要时时检查预习,对认真预习、能与教师流利对话、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随时予以表扬;对疏于预习、每每在课堂问答中张口结舌的学生,则予以婉劝和适当的批评。

学生都是通情达理的,当预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显现出来,学习效率逐步提高时,他们自会配合教师和教学,责求自己认真预习,使课堂学习更有成效。

正是在预习功课这个自勉、自励过程中,学生渐渐培养起学习的自觉性,培养起行止有节、“瞻前顾后”的良好习惯,渐渐减少学习的随意性,改变那种只凭兴趣和一时好恶来安排学习的状况。

2、巧妙安排课前口头表达:

英语是一种信息载体,一种交流工具,不断地听说读写,尝试用英语来表达生活感受和理性思考,是学习与掌握英语的有效方法。基于这个原因,“一课一得”课堂教学改革中安排了“课前口头表达”这种特殊形式,给学生创造说英语,用英语表现自己生活、自己个性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发展、主动地学习。当然,主动地去表达新感受、新思维,灵活运用英语知识,远比听教师详细讲解,记诵单词、句型、语法要困难得多。好在课前口头表达,需要当众亮相,是优是劣,既有当堂“公”评,又有前后比较。无须教师多言,学生自有压力和动力。教师只要不厌其烦,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适时点拨、鼓励、指导,就能把这项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下去,推动学生学好英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严谨的学风,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口头表达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演讲、对话、朗读、情景表演、课文复述。内容不限,长短由己。或描述记叙,或议论抒情。比如我们高一《基础英语》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写作,可以让学生到前面来朗读他们的文章,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听、说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的自信心,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讲完后,教师予以简练、恰切地点评,除关注其情感之美、见地之新,尤其要注意语言的运用。点评时,以鼓励为主,决不埋没其闪光点;也婉转指出用词、选用句式和语法方面的不足。条件具备时,也可以让其他学生点评,教师作简要小结。

根据实践来看,学生大都喜欢课前的自由表达:口语好的,可以显示自己的一技之长;幽默诙谐的,可以显示自己的本色;阅读面宽广的,可以把平日所学派上用场。因此,他们远在演讲、讲述之前,就及早地进行准备。这包括:广泛搜集材料,认真阅读,筛选话题,修改语句,咨询学有所长的人,练习脱稿表达。成功之后,得到肯定评价,情绪振奋;如有不足,得到指点,明了问题所在,则等待时机,再显身手。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也知道了努力方向,自能从中获得学习的启示,激发起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无形中也能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主动记下新句型,学会整理课堂笔记,为运用英语知识打下坚实基础,以图在实践中大显身手。

3、善于设计有思辨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在比较了中美学生的学习后深刻指出:我们的教学应该从传统教学思想中汲取精华,倡导“学”与“问”并重,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会“于无疑处见疑,于有疑处解疑”。通常,我们认为英语是一门工具课,能把学生教会说英语、看英语,就相当不错了,因而倾向于范读、讲解,而较少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太重视学生的参与。具体备课时,讲稿上密密麻麻写的都是单词、例句、语段、语法知识,而很少设计有启发意义、有思辨价值的问题。课堂上经常是“言者谆谆,听者邈邈”,把相当一部分同学讲倦了,讲困了,讲得一片“鸦雀无声”,自己觉得教学秩序还不错,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得到训练,课堂教学效率低之又低。

我痛感“一言堂”式的教学背离英语教学的规律,痛感“满堂灌”教学效率低下,很早就尝试着进行

教学改革。“一课一得”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完成一个学习目标”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依据课本和学生实际英语水平,也遵循着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一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在学生活动中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比如在阅读课教学时,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去自学课文,然后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如有必要,可让他们讨论。最后如果时间允许,还可对课文进行延伸探讨。

按照教学改革精神实施教学时,对踊跃思考问题并能准确表述的学生,理应给予鼓励;对一时说不出正确答案,表述不甚连贯的学生,则应尽力发现他的可取之处,作一些铺垫、点拨,引导他去析疑解难;对基础差、缺乏学习与思考主动性、暂时还比较被动的学生,则温言相劝,婉转地告诫。我认为,教师不要急于代学生回答,不要求全责备,而应有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

启发学生回答问题时,问的面要尽可能宽广,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教师在关怀他、关注他,一上课就能“紧张”起来,随时准备参与问题的讨论。教师不宜经常只找几个学生回答问题,这样,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动”起来,外热内冷,学生摸清了教师的教学“规律”,就可能放弃发言、进而放弃思考,回到一切等待教师答案的老路上去,学生学习英语的成绩并不能大面积提高。学习英语讲究眼到、耳到、口到、手到,更讲究心到。好疑、善思,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不可能“浑然天成”,更多地要靠后天培养。在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责无旁贷地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敏于思考的良好习惯的责任。这样做,当然是出于培养现代人才、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根本目的,同时应当看到,这样做还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在一个学生精神感奋、敏于思考、气氛活泼的环境里教学,教师自己也是身心愉快的,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何乐而不为呢?

(二)问卷调查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碰到了许多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一部分在学生答题时往往不是凭自己的主见去选择答案,而是要参考别人的意见,缺乏主人翁意识。这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其实能反应出一个严峻的事实:部分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太过随便,马马虎虎。究其根源,在于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学习无所谓,对生活不负责任。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才会遇到那么多的困难:这位学生不交作业,那位学生不背书;张三抄袭了别人的答案,李四考试时夹带纸条„„

同时,我们在对个别老师的教学调查中,也遇到一些不愿配合的现象:要么借口有事避而远之;要么遮遮掩掩隐瞒真相;或者环顾左右而言他;或者干脆置之不理„„如此种种,恰恰说明有个别老师对待教育事业不思进取,闭门造车,怎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的需要?

(三)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是交际,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法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是如何使用语言的能力。“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让每个学生开口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1、教学程序以口语交际为核心进行安排

课堂教学以口语交际为核心进行安排,教师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复习旧知识,在口语交际中自然地引入新项目、学习新知识并进行操练,然后将新知识用于交际实践。交际法口语教学以交际为目的,使每个环节都以口语交际为核心,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地进行各类练习,能获得更多的口语交际实践机会,有利于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2、教学过程交际化,为每个学生创造听说英语的机会

教学是师生双方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过程。英语教学应努力使课堂教学交际化,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变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际。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既学到了英语知识,提高了口语水平,又培养了交际能力。

a、教师尽量用英语讲课。教师用英语讲课,使课堂成为一个小小的英语世界,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听说英语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地形成听觉记忆,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b、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口语练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交际环境,围绕所学语言内容和知识展开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开展交际性活动的关键是师生双方要有信心。学生要有强烈的口语交际需要和欲望,在可望获得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学习和使用英语。教师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创设和利用信息差,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口语交

际活动。

c、选择各种语境,帮助会“说”

良好的口语是在长期语言运用和严格训练中形成的。学会各类情境的多种表达法,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避免只有一种情境选择。可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各类情景的口语交际方式;可通过学生自己讨论,阅读口语材料;听录音或看录像片断等方式;如教学英语第一册78课时,我引导学生从三条途径温习句型:一是先放课前录制的课时录像,重新将句型中的语境展现在学生眼前,适当的语速,起伏的语调,清脆悦耳的英语声使学生脸上荡漾起愉快的笑容,学生边看边听,听后模仿或看着教材中的句型边听边模仿,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抑扬顿挫的外语声;二是暂时隐去录像带英语对话,让学生看着无声图像,让学生分组用英语试说;三是让学生扮演教材中的角色,开展“I say”的游戏活动,播放录音,其中有个学生上讲台前说:“I say, with my little eye, something beninning with C!What’s it?”其余在台下座位上的学生一个个地猜;chair, chalk, cap, clothes, child class—同学们几乎猜完了教室里所有“C”开头的有关物品的名称单词,这样教不但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为学生口语交际营造了和谐环境。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口语交际活动

a、坚持让学生用英语做duty report,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在众人面前说话的机会。学生用英语或讲一个故事,或报道一条新闻,题材不限,只要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其他学生也得到了听英语的机会,天长日久,各有所获。

b、问答: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问答。可问有关实际生活方面的问题,如家庭,爱好等,以此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c、同桌活动:两人商量某事,如邀请对方参加某项活动,看球赛,买东西,提供帮助等。d、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由学生根据情景需要,扮演不同角色表演对话,如购物、看病等。

教师要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语交际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与最初方案相违背的地方,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做了调整,重新修改了课题方案;

2、有些资料我们只整理了样本,没有一一俱到;

3、《实验成果论文中》有部分作品并没有发表,但我们认为有实用价值,就把它们整理出来了;

4、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学校和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我们课题组成员表示衷心感谢。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于初中生英语口语的培养与研究,我们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不仅提高了老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这将会对英语教学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虽然我们碰到过一些困难,但更多的是收获成功的喜悦,我们有信心也更有能力继续我们的研究。

第四篇: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高耀飞

一、项目研究背景 1.教育发展背景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已被抬到了空前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程少堂老师的教育理论:“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这一理论让我怦然心动并且心有戚戚焉。是啊,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从此,我认真学习程老师的教育教育理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进行改革,努力营造富有“语文味”的课堂,构建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课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具有语感、情感、美感的特色课堂,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其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个地区都推出了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堂走向共情,追求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地倾听能力的培养。

比如美国就有专门的《教学创意手册》,其中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活动。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语文教学应首先把这种基本要素作为培养的目标。教育专家们也提出许多新课题,例如:倾听如何和教学相结合?倾听如何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等等。有鉴于此,本课题试图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综合学习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实现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为主要宗旨,寻求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出路。所以说在此理论与实践基础上进行“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倾听能力的研究”是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的。2.学校现状分析

东海县李埝中学是一所偏远的乡镇学校。近几年生源不足,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发展极不均衡。尤其是课堂的倾听能力急需培养。学校的办学宗旨,就以“办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办学指导思想,“适合”不仅是我们学校的教学精髓,也是教育教学核心。在“适合”的指引下,我们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升育人水平。学校充分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结合学校的特点,确定了语文组课题——《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语文味”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目标和规格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养成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指国家义务教育阶段七至九年级的在校学生。“语文课堂”是指在课程标准的规定下进行的语文教学活动。“倾听回归”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我们所说的语文课堂上的学生的倾听能力主 要是指学生要注意倾听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谈话并能进行信息反馈的能力。

“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 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但是不少教师对“语文味”回归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对探究这一观念在教学中的价值理解存在偏颇,对它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误解。那么,“回归语文味”就成为课题的关键所在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进行学生倾听现状与需求调研,确立课题研究的依据与原则。研究启动之初,学校课题组根据需要设计了一套学生问卷,确定了学生的倾听行为应包括学生能否认真倾听教师、学生能否倾听伙伴、学生能否倾听家长,理解、沟通家长三个方面。其正向指标是注视对方,边听边想,听而评价,听而补充调整;负向指标:不注视倾听,听候无反应,走神作小动作,做自己的事;拟分析、研究学生倾听现状,形成后续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具体计划并以学校为主,整合家庭资源,培养学生倾听意识与习惯。

其次,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白倾听,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一种品质。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要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接下来,就是探讨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方法与规律,优化教师的指导。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倾听环境的建设,比如“课桌环境”和“周边环境”,一个是倾听的标准与要求的制定。

三、解决的问题

1.教师怎样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倾听问题,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中不倾听的现象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呢?

2.学生能否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进行有效的学习训练后,从而使倾听能力得到发展呢?

3.能不能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倾听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呢?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搜集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会倾听的案例; 2.分析语文课堂中学生不倾听的原因; 3.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五、项目实施的过程与方案

(一)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日——2014年5月28日)1.深入分析学校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发现学校的优势、劣势,确定学校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前期调研工作。

2.建立学校课题小组,制订具体实施步骤,健全管理网络。3.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理论知识; 4.围绕《李埝中学和谐教育科研项目实施方案》制订实施细则,做到切实可行;此阶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法。

(二)实施阶段(2014年6月1日——2014年7月30日)根据第一阶段的探讨和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实施方案,付诸实践。此阶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

1.全面的分析,形成初步意向,收集整理课题资源,确定有代表性的学习基地(学校各个班集体)和语文学习形式(如进行课堂教学或和老师、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关于“倾听话题”的活动)。

2.根据收集的资源,研究其课题的特点来进行分类提炼,结合学校不同年级特点引入课堂实践,从而使学生对“倾听行为”有更深刻和更明确的认识。

3.根据平时的教学以及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调整、整理出能使语文课堂更加高效的校本教材。

(三)总结阶段(2014年8月1日——2014年9月28日)根据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创立学生有倾听能力的和谐课堂并进行推广。本阶段主要采取教育经验总结的方法。

1.鼓励教师在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多谈心得体会,收集整理案例、反思,编辑校本论文集。2.撰写研究报告。

3.以“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成果展示活动(如校本语文教材、课例、论文、实验报告等),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和理全面总结,不断反思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 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提升课题研究的内涵。

六、研究的成效

1.初步探索了提高学生倾听能力指导方法

教师的指导方法包括任务驱动、情境诱导、评价反思、视听相融、节奏调节、评价引导。

任务驱动——在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教学行为,教师的辅助教学行为和管理教学行为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看、主动听,如:教师提醒学生:“他的发言正确吗?”注重引导全体学生倾听。

情境诱导——除了要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倾听,还要创设符合学生的生活情趣的动觉情境,刺激学生来倾听。

评价反思——引导学生倾听伙伴。教师可多运用措施,找些方法,研究教师自行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标,以此检验学生倾听的有效度。视听相融——采用口形提示法,用手势动作引起学生注意,促进学生视觉器官与听觉器官的相互配合,综合运用。

节奏调节——当学生不太专心,教师可通过调节语速或停止讲述,提高学生注意力,从而促使学生关注倾听。

评价引导——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点评、鼓励、引导,促使其他学生也专注倾听,及时对头脑中已形成的信息再加工处理,提高表述的质量。2.绝大多数学生的倾听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发现学生在现在的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听,机械地练,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并掌握倾听要求,懂得听什么、怎么听、听得怎么样。通过两年的训练,测试记录反映班级学 生倾听习惯有大幅度提高,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效倾听。

学生在主动参与倾听的过程中,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不仅敢于发表见解,有时还对教师提出不同意见,甚至评价教师的示范。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这样说“我认为”、“我还有一种想法”、“我们小组讨论后觉得”、“我是这样来学的”等等。课堂上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被认可、被欣赏,孩子们积极思考、乐于倾听,要动手、动脑、要竞争,不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学习方式。有一位孩子的家长说:“以前大人讲话的时候,孩子总是插嘴,现在就能安静地倾听了,孩子说,老师告诉他倾听是一种礼貌。”

3.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一定发展

第一个方面课题研究使教师的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在课题实践研究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教师们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其实,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老师耐心、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能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的倾听,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尊重;教师有效的倾听,能给予学生激励和帮助;教师有效的倾听,更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无须过多的对学生说倾听有如何重要,你的行为就是最好的示范。过去以教代学、先教后学的教学框架被打破了,代之以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倾听兴趣、寻求多形式、多途径方式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第二个方面在课题实践研究中,老师们学会了反思。在教学前、教学时、教学后都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课题实验教师都深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对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两年来,课题组老师们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如说课比赛、优质课竞赛、优秀教案评比、录像课比赛)硕果累累,完成教育叙事、观察日记、教学札记百余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教育刊物上都有发表,我们还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辅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也是得到了很多的荣誉。

七、总结与思考

1.通过研究,我们基本上解决了研究之初提出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学生“听”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听”的习惯也在逐渐形成。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学习产生兴趣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转变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2.通过研究,我们及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指导倾听策略:比如教学准备阶段策略、任务驱动策略、情境诱导策略、评价反思策略等。我们虽然提炼出这些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及时总结,但是推广还不够,希望通过再实践运用,融入课堂,从而创新出更多的有效策略,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更具有实效性!

3.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对于科研理论及科 研方法的学习还不够,以后要加强学习;由于课题组的成员都是一线老师,研究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我们要让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这些都等待着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好好完善。

4.由于学生自身资质的参差不齐,他们的倾听能力和倾听状态也会有很大差异。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听课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什么时候听。有时候因为能力问题(如听不懂)或心理问题(如对老师反感),他们会自动关闭接收口语信息的通道,故意听不见老师的讲解,这样便产生了心理学所讲的“选择性失聪”现象。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如何应对,值得进一步研究。

第五篇:结题报告

小学生中年级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给了我们启发。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一。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每一单元是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比较长,学生练笔次数相对来说较少,致使阅读教学与写作脱节,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较慢。苏教版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的范文,它不但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也可以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一个很好的范式,更可以从这个范式中挖掘出很多潜藏的写作资源。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文本特点,细心捕捉读写的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范本,从而让学生的作文训练跟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性地进行作文,可以进行模仿,也可以进行创造性练笔,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研究,从而使他们能够快速进入写作文的门槛,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基于此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挖掘,以读促写,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阅读、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中年级学生写作现状的调查,了解了中年级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便于确定研究的重点和方法,为以后课题研究做好铺垫。

2.通过对《课标》的再一次深入学习,更加明确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使课题研究少走弯路。

3.深入钻研解读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发掘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4.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研讨,探讨出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方法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2.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研究。

3.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切入点的开发研究。4.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方式的研究。

本课题立足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寻读写如何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高效学习语文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教育调查法。调查本班学生作文能力和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作业分析、访谈来完成。

2.文献研究法。阅读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中年级习作的教学目标、内容。阅读和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如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这些书中的理念和经验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指导,对我的作文教学给与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促进课题研究。

3.行动研究法。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寻求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探索出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方式。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4.经验总结法。把自己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探索进行归纳、论证,分析、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4年5月——2013年6月),拟定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启动阶段(2014年5月——2014年9月)

1、阅读有关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相关书籍和杂志,通过文献研究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并及时上传到博客,申请立项。

2、上网阅读有关如何做读书笔记的文章,学习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3、了解了本校三年级学生作文的现状,进行相关问题调查、个别访谈、并对课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价值性进行了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1月)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中年级学生写作的能力和现状,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下面是我所调查的三(2)班的学生现在的作文现状:

首先,大部分孩子是不喜欢习作的,他们怕写作文,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要费尽脑汁,感觉很累啊!

其次,80%的学生在习作中有困难,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感觉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可见,他们亟待一些作文范例的引领,和作文方法的指导。

还有,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喜欢写童话,那是因为童话离他们最近,童话故事伴随着他们成长,每个学生都能讲几个童话故事。肚里有货,当然很容易就能写出来。我想这种现状与《课标》中“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相差还很远。想要达到《课标》要求的“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

我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庭的原因。我们的孩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他们生活的天地开阔但很单一,家长文化素质也不高。这样造成孩子们思想单纯,见识少,缺少对多彩生活的体验和社会的认识。在写作文时,学生脑子一片空白,缺乏内容,造成无话可说的局面。其次是学校的原因。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实际上我们的教学还是围绕考试转,循规蹈矩。特别是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学的难点,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教材的编排进行的教学,不敢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改动,课堂教学单调乏味,致使学生对作文课不感兴趣甚至害怕。

调查结果使我不由地觉得我的课题研究太有价值了!我一定要深入研究,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写作的门槛,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阅读相关理论知识,提供研究理论支撑。

首先深入研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相关课标解读的文章,明确中年级学生写作应该达到的具体要求。阅读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寻求读写结合的方式方法;贾志敏的《贾老师评改作文》,学习借鉴贾志敏老师作文评改的技巧,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阅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学习管建刚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方式、方法;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等。这些文献为自己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给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阅读的同时认真反思总结,完成了5篇读书心得。

3、立足课堂,通过教学实践寻求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1)、充分利用好语文课本,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写作资源,寻求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读写小练笔。通过对一些典型课文的教学实践,寻找到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2)、与同年级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经验研讨交流活动,对学生开展读写结合训练,大胆探索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完成了读写案例《读写结合,珠联璧合》,让学生在读中学写,以写来促读。

4、立足学生发展,定期举办读写结合作品展览,并推荐参赛或投稿,力争有部分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其中涌现了一批喜爱写作的学生,他们的文章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态度得到了端正,写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5、组织阶段性研究经验交流活动,分阶段总结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准时参加课题培训,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研讨。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5.2—2015.6)1.参加课题培训,并认真阅读“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2.结合自己的整个研究过程,以及自己撰写的案例、随笔,整理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出结题申请,并在博客上呈现相关的研究材料。3.进行成果展示、推广和应用。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有效选择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呢?本人做了如下的尝试,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得到了提高。

1、在精彩处仿写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美文名篇,许多重要语段在遣词造句的方法、连句成段的顺序上,堪称“典范”;同时,中年级处在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阶段,学习写好段落是“读中学写”的重点。如苏教版第六册12课《荷花》的第二小节: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教学时抓住描写白荷花生长状态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进行句式仿写训练。我把学生带到校园观察玉兰花,让学生仔细观察玉兰花开放的不同姿态,然后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学生们写得生动逼真!

2、在空白处补写

在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或很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朗。《菩萨兵》:当藏族同胞回到自己的家园,看到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的庭院,整治得平平展展的土地时,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想象一下,写下来。

《少年王勃》:在王勃写完了《滕王阁序》之后,前来参加宴会的客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写下来 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形式上变写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说明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教学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悟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并体会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作用,了解雷龙等恐龙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恐龙,我还组织用“我是**恐龙”来自我介绍,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其中一种恐龙,介绍起来更生动逼真,写得也有声有色。

4、在感动处抒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很感人,有的描写了祖国大好河山,有的记叙了依依离别之情,有的抒发了血溶于水的亲情„„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感动点让孩子写出内心的感动。

如《雪儿》一文最后描写了一个感人的告别场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雪儿飞向了无尽的蔚蓝天空,在离别之际,它会说些什么?想象一下离别的场景,代替雪儿写下离别心语。

孩子们写得太好了,有的孩子读着自己写的话都激动得哭了。我想这是真情的流露,是孩子对文本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有的课文通篇都很感人,可以让孩子写写自己学完课文之后的感受和收获。

5、在结尾处续写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通过讲述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在最后设计了一个续写故事的环节: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去小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红马。小红马说:“喂,你这个难看的家伙怎么又来了?快去美容院美容美容再来照吧!”这回,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很多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运用书上的语言加上自己的话把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写出来,把小骆驼和小红马作对比,表达了自己正确的审美观。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启示我们语文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解读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优质资源,让孩子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形式上变写,在感动处抒写,在结尾处续写„„适时适度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势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作文课堂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1、写作时间的变化

以前的作文时间就是每周四下午的两节作文课,其他时间基本上不会接触作文。而现在不同了,学生的写作没有规定的时间,不仅仅在作文课上,在阅读课中也经常会进行一些小练笔练习。时间增加了,灵活了。

2、写作内容数量的变化

以前的作文教学就是根据教材的编排内容每学期完成八篇,一篇也不会多写,一篇也不会乱写。课题研究之后老师不仅仅灵活激动安排每学期的八篇作文,而且会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写作资源,让学生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形式上变写、在感动处抒写、在结尾处续写,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数量上也大大增加了。

3、写作方式方法的变化

丁有宽说:读写结合,珠联璧合。读写分离,两败俱伤。的确如此,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使写作变得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了。学生习作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妙趣横生了,改变了以前闭门造车的局面。

(三)学生的写作现状得到了改变

1、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中年级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这些问题基本解决,多数学生在写作时已不再感到困难,不少学生还喜欢上了作文,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通过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教师本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提升了教师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2、本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读写结合习作指导的方法,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和个人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3、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反思,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自己撰写了10几篇教学案例、随笔。

4、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得到了同行们的赞赏和认可。

六、结论与思考 结论: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读写结合指导中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喜爱作文。

2、读写结合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只要教师能巧抓文本中读写结合点,有的、有序、有点、有法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一定会做写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思考:

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是很丰厚,尚存不足:

1、依托文本指导中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本人的着眼点还不够全面,没能全面系统地钻研小学阶段的文本,致使研究有些狭隘,研究成果缺少阶梯型和系统性。仅仅抓住了三年级阶段的某些典型课例进行研究实践,致使研究结果形成了一个个点,还需要进一步归纳总结形成系统性。

2、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读写指导中如何有效评价,如何指导学生高效阅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我想,只要教学在继续,课题就在继续,课题研究没有终结。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和思考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没有尽头。

六、附录

1、读书心得5篇:

(1)、丁有宽的成长历程令人景仰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读书心得(2)、《学习丁有宽读写结合法的点滴体会》(3)、作文,原来可以这样教

——读《可以这样教作文》点滴体会(4)、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读《新课程标准》有感(5)、正确认识,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

2、研究论文1份:如何有效选择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3、教学案例1份:《读写结合,珠联璧合》

4、调查报告1份:《中年级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5、咬文嚼字为写作搭桥引路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6、故事随笔1份:《小课题研究要脚踏实地》

7、结题报告1份:《依托文本指导中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七、参考文献

1、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新版。

4、莫尚志,《新课程理念下的仿写教学》,《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7、8期。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6、《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下载初中时文报刊阅读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时文报刊阅读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结题报告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撰写人:李清云 一、 课题的提出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

    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互动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报告 重庆市忠县三汇中学 生物教研组 课题批准号:ZXJK-2012-40 课题类别:一般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负责人: 潘体华(忠县三汇中......

    结题报告

    《关于有效指导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

    结题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创新创业计划结题(论文) 创新创业计划结题(论文) 抽油机效率及失载问题的研究 学生姓名:陈名 杨柳 葛玖浩 毛建平张晨星 指导教师:崔学政 (机电工程学院,项目编......

    结题报告

    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广大学生开拓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也使个别学生产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

    结题报告

     陈冬 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学校 2016.11 《校园安全规范化管理的探究》结题报告 《校园安全规范化管理的探究》结题报告  陈冬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您们好。 承蒙领导......

    结题报告——

    一、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 结题报告是一项课题研究结束,研究者客观地、概括地介绍研究过程,总结、解释研究成果,向有关部门(机构)申请结题验收的文章。它是课题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

    结题报告

    灌云县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八期立项课题编号:08—077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结题报告 灌云县下车中心小学付怀勇我校申报的研究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管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