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时间:2019-05-12 03:2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4-17:《永远是春天》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4-17:《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第一篇:04-17:《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敬业修德 博学进取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近日,我们观看了影片《永远是春天》。该影片通过塑造以王永乐为原形的永乐以及梁书记、母亲等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用独特的电影语言、生动的故事、真实的细节、真诚的态度对生命进行礼赞,表现一种值得普通人崇敬与效仿的理想人生境界。王永乐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发人深思,他的贡献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观看了影片之后,我作为黄岛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一名党员,深受鼓舞,对学习、敬业、自律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

一、虚心好学

王永乐同志几十年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先进的知识武装头脑,靠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胆识,带领群众创造并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生产技术,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

王永乐的科学理论和先进的知识从哪里来,自然是靠着他虚心请教的好学精神;影片点明了王永乐仅依靠传统种植三年没有使三元村摆脱落后面貌的现实,如果王永乐没有虚心好学的精神,他就不会有大棚技术的创新。对一名机关工作者来说,我认为,所谓虚心好学,就是要勤学肯钻,广识多才,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让读书成为习惯,始终拨亮学习这盏灯。

理论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灵魄和基础。理论根基的深厚与否,决定着机关工作者理性思维的层次和工作水平的高低。如果我们不能把握新形势,掌握新方法,应对新挑战,不提高理论水平不行,不学习新知识不行。不懂得、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与日俱增,处理各项矛盾、解决各种问题往往感到“底气不足”、“胸中没数”、“章法不明”,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学习。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学习的舞台既没有栏杆,也没有天花板。加强学习,首先要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同时,还要结合实际广泛摄取经济、政治、历史、法律、科教、管理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有所长,努力使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王国维说:“词以意境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人生修养也是如此,知识多了,学问多了,精神境界也就会高起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道德水准和人格力量。事实就是如此,一个工作者不爱学习,不爱读书,工作起来就会迷迷糊糊,缺少灵气,风度、气度、修养就不会提高,人就会变得粗俗,就有可能成为时代落伍者。为此,在学习上很有必要强化以下三种意识:

一是要强化学精于勤的意识。畅销书《牛津个人生涯设计》中有一个命题:“没有天分,只有勤奋。”这句话发人深省。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历史上凡有作为的名人,无一不是勤奋好学的典范。诸葛亮之所以能神机妙算,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情,无所不通,无所不晓,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博学之人。魏书生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教育改革家、语文教育家,就是因为他对教育理论情有独钟。魏书生在从教生涯中对教育理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不仅研究了孔子、墨子、孟子、朱熹、梁启超、陶行知、叶圣陶等众多国内教育家的理论,并且研究了苏霍姆林斯基、凯洛夫、杜威、布鲁纳等许多国外教育家的理论。可以说,他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不仅如此,他还读了很多和教育相关的书籍,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因此作为机关工作者我们应当学会从繁杂的工作业务中跳出来,发扬“钉子”的钻劲和韧劲,挤出时间,静下心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进行学习、学习再学习,让读书伴随自己每一天,把学习贯穿自己一生,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二是要强化质疑善思的意识。宋代的朱熹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英国作家波尔克也指出,“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质疑就是要在学习的时候,把脑筋开动起来,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善思就是要善于释疑,力求甚解,吸取精华,掌握真谛,寻找对策,探求规律。

三是要强化耕种并举的意识。光耕不种地就会荒芜;只知播种而不耕地,长不出茁壮的禾苗。学习其实就是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一要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武装头脑,改造思想,二要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有效地指导自身工作实践,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原则性、系统性和创造性。魏书生工作出色,事迹感人,讲演精彩,文章漂亮,论著不同凡响,很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研究。

二、勤奋敬业

身患癌症的王永乐被迫切希望脱贫致富的三元村人一致选为新一任村支部书记,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扩大耕种面积、改良土壤结构,种植果树。后又跑东北学大棚种植技术,带领全村走上种植大棚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王永乐为什么能拖着“半条命”迎难而上,就是靠着他的勤奋敬业精神。作为一名机关工作者,我认为,所谓敬业,就是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满腔的热忱、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去,做到热爱岗位、甘于奉献、追求卓越、不懈进取。

在这方面,魏书生同样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在很多人眼里,当教师只是一种职业,而在魏书生眼里,当教师则是一项事业。他18岁“上山下乡”,19岁当民办教师,21岁进工厂,28岁起到中学从教至今。从魏书生写了150份申请书才当上老师的经历可以看出,他选择当教师的动机非常单纯,不为名不为利,惟一就是喜欢教育热爱教育,并以此作为自己奉献终生的事业。正是他对教育强烈的事业心,才使他生活和工作难分彼此,教书和育人水乳交融。正是这种强烈的事业心,魏书生才会在别人认为很辛苦的工作中,享受到人生的快乐。魏书生很少说“努力工作”,说得最多的是享受工作,工作着并幸福着。魏书生的奇迹和荣誉是干出来的。他从1986年起任辽宁省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1995年起兼盘锦市教委副主任,1997年起任盘锦市教委主任、党组书记,另外还有38项社会兼职。几十年来,魏书生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港、澳地区作报告1300多场,上公开课800多次,堪称杏坛俊杰。他热爱教书,酷爱读书,也善于写书,至今已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主编、撰写出版了19本书。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早在1984年便指出:魏书生“是个教育家”,而且“不是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建筑工地上有三个人在推砖。有人问第一个人,你在干什么?他回答说:我在推砖;问第二个人,他说:我在赚钱;问第三个人,他说:我在建高楼大厦。第一个人只是为工作而工作,第二个人是为生存而工作,第三个人却是把工作当成了一项事业。后来,第三个人经过艰苦的努力成了一名建筑师。从这里可以看出,观念的转变是最大的转变,思想的进步是最大的进步,一个人只有把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才能真正有所建树,才能真正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态度决定一切”,这不仅是体育的定律,更是生活的定律、工作的定律。

为此,在工作中很有必要强化以下三种意识:

一是强化服务的意识。这是我们敬业的首要前提。常言道: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说的是在基层工作很不容易。任何工作都要靠基层去落实,鲜活的经验需要靠基层去创造。因此,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应学会换位思考,遇事多为基层想想,做到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蹲,经常深入实际,贴近一线,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帮助基层解决点实际问题。因地制宜出实招,真刀真枪办实事,狠抓落实求实效。要把基层欢迎不欢迎、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最高准绳。

二是强化“扬弃”的意识。这是我们敬业的活力所在。哲学上讲的“扬弃”是指发扬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强化“扬弃”的意识,其实质就是要有改革创新与继承发扬有机结合的辩证思想。“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明文学家归有光语)作为机关工作者,我们必须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自身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要勇于破除思想禁锢,勇于开拓创新,勇于自我超越,不断悟出新思想,拓展新思路,树立新目标,拿出新举措,取得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三是强化“三有”的意识。这是成熟的机关工作者敬业的重要标志。所谓“三有”,即要有气度、有大志、有战略眼光。古有从政“三有”之说,即“莫为婴儿之态,而有大人之器;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莫为终身之计,而有后世之虑。”(《格言联璧》)。有气度是指能冷静地对待成败喜忧;能以“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的大将风度对待挫折、误解和委屈;能以我瘦天下肥的心境对待基层的批评和意见。有大志是指对待事业要有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雄心壮志。有战略眼光是指办大事要从宏观、长远利益出发,不能只求一时、一处之功,不能急功近利,搞轰动效应,出泡沫成果。

三、清正自律

三元村富了,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王永乐没有因此头脑发昏,没有因此奢靡享乐,而是清正自律,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共产党员风范,带领三元村勇闯市场经济大潮,以不断创新矢志为民的朴素精神,丰富着北方冬季餐桌。

清正自律不仅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王永乐谋富裕不懈怠;守富裕不忘本,不失自律清正的浩然正气。对一名机关工作人员不说,清正自律是基本素质,是立身之本。为此,在自律上很有必要强化以下三种意识:

一是要强化“三立”的意识。“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古人称之为“三不朽”。所谓立德,即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起良好的个人形象;所谓立言,即以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为 指导,用精彩的文笔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造声势,广造舆论,著书立说;所谓立功,即立足本职,干事创业,尽责任,作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创出不平凡的业绩。

二是要强化“慎独”的意识。“慎独”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也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它是指在个人独立工作、缺乏监督的情况、环境之下,应自觉坚持不放纵、不越轨,不欺于“暗室”,不做见不得人的事。用东汉时东莱太守杨震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不知”这“四知”来严以律已。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强调共产党员要注重“慎独”,要讲修养、讲人品,讲廉耻,经常做到“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份之想,常修从政之德”。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及时扫除自己政治上、思想上、人品上沾染的灰尘,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三是要强化“禁微”的意识。古人讲“积羽沉舟”、“君子禁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强调要注意小节,“小处不得随便”。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小事上不注意,小节上不检点,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出大问题。因此,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各种规定和制度,自我检点,防微杜渐,坚持做到不该吃的不吃,不该要的不要,不该进的不进。要净化自己的生活圈、交际圈和娱乐圈,做到8小时内外一个样,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别人监督不监督一个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手脚,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

《永远是春天》这部影片中王永乐形象在我们面前是一面旗帜,一面镜子。一名机关工作者应该时时处处以王永乐为榜样,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公道正派,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敬业修德,博学进取,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干事,清清白白、老老实实为人”,“顶天立地有本事之人”。

2014年4月21日

第二篇:《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近日,在学校党委的组织下我观看了电影《永远的春天》。这部电影以事实为根据,用独特的电影语言、生动的故事情节、真实的细节、展现了主人公王永乐身患癌症,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带领群众克服艰辛万苦、力排阻挠和障碍,进行大棚蔬菜种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时刻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深受感动和鼓舞。现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要学习王乐义同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生产队长王永乐患直肠癌刚刚在省城济南做完手术,就被迫切希望脱贫致富的三元村人一致选举为新一任村支部书记。在公社梁书记的支持下,好心肠的王永乐说服白发娘亲和结发妻子,承载着三元村八百多人的信赖和厚望,凭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同病魔抗争,拖着“半条命”迎难而上。为早日带领三元村脱贫致富,摘掉全公社集体经济倒数第一的“帽子”,王永乐和生产队长徐大福一起,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扩大耕种面积、改良土壤结构,走种植果树,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的路子,彻底改变了三元村长期贫困的面貌。我作为一名服务基层群众的党员干部,应以先进模范为榜样,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切实贯彻执行好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惠民政策。

二、要学习王乐义同志豁得出、看得透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观和工作表现。“人善向上,豁达乐观。”这就是王乐义同志,他自己身体力行,面对工作的压力,他毫不退缩;面对疾病的折磨,他坚强、乐观,将工作当成治病最好的“药”;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十分坦然,反而安慰起家人、同事和朋友。这种人生观,体现了他对苦难的蔑视,更体现了他对工作的热爱,对责任的坚守,任何时候学会它都是生活的大智慧,工作的大提升。我作为一名服务基层群众的党员干部,应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窗口工作的重要性,把握工作重点,做到胸中有大局、眼中有琐事,在实践历练中树为民之情、长为民之能、立为民之功,从而更好、更加有效地推进工作。

三、要学习王乐义同志求真务实、善于总结的工作方法。一晃三年时间过去了,三元村在王永乐的带领下面貌得到了悄然改变,但离真正脱贫致富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此时,妹夫大明从东北带回来一箱鲜嫩的黄瓜,擦亮了王永乐思想的火花。他当即带领徐大富和全村最有文化的年轻人李家林,踏上去往东北的火车,到东北学习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技术,在冰天雪地的东北,王永乐凭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念精神,最终感动了采用大棚技术种植反季节黄瓜的山东老乡孙师傅。王永乐带着从东北学来的技术,经历高投入的风险,降雨降温的考验,连续奋战三个月筹建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让三元村的十六个党员首先尝到了丰收的喜悦,党员带头富起来了,群众看到实实在在利益就自觉围拢到村党支部周围,在王永乐的带领下,全部走上了种植大棚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我作为一名服务基层群众的党员干部,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阳光下,事情办得怎么样?工作态度怎么样?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己只有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抓住“务实”这个关键,以“为民”为落脚点,把推进中心窗口各项工作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才能让中心的工作为党委政府增光添彩。

四、要学习王乐义同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天下农民是一家,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大棚蔬菜搞成功后,到三元朱村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他从不藏私,以诚待人,并和全体村民约定:“对前来参观的人要热情相待,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前来学习的农民兄弟”。17年间,三元村无偿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农民超过120万人次,4000多名农民技术员在王乐义的带领下,把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传遍了全国26个省区市。王乐义本人也拖着患了癌症的身体,先后到全国11个省、区、市无偿传授大棚蔬菜技术,在西北5省建立了培训基地,聘请专家授课,为当地5000多名农民送去了致富钥匙。三元村富了,荣誉接踵而来,王永乐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共产党员的风范,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工作中他不因循守旧,除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瞄准国际无公害蔬菜种植尖端领域,带领三元村勇闯市场经济大潮,以不断创新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四个字的神圣和责任丰富着北方冬季的餐桌。我作为一名服务基层群众的党员干部,必须自我加压,加强学习,学习他与时俱进、敢闯敢干、视压力为动力的创新精神,坚持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解决问题。

总之,通过对王乐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让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为群众做了大量好事、实事,深深地打动着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王乐义同志的先进事迹为动力,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勤奋扎实的工作作风,以甘于吃苦、无私奉献之心造福于民,直接服务好群众最后一公里。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隆胜学校 周耀明

第三篇:《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永远是春天》影片主人公王永乐身患癌症,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他带领一批乐于奉献、敢于带头的优秀农村干部和群众,在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艰辛万苦、力排阻挠和障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他们践行群众路线、真心为民、服务群众的光辉事迹,折射着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牢固宗旨意识的优良品格,展示着共产党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精神,他们的优秀事迹和光彩人生,既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浓缩,又反射着党的群众路线方针。

观影后,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次精神的震撼,心灵的洗礼,大家在观看过程中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为他们认真务实、为民办事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教育了广大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

第四篇:永远是春天观后感汇总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汇总

发布时间:2014-04-28来源:作文网

《永远是春天》剧情取材于王乐义从一个癌症病人成为蔬菜种植领域领军人物的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对王

乐义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国重大典型生活经历的诸多精彩瞬间进行艺术再创造,通过塑造以王乐义为原形的永乐以及梁书记、母亲等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试图用独特的电影语言、生动的故事、真实的细节、真诚的态度对生命进行礼赞,表现一种值得普通人崇敬与效仿的理想人生境界。

观后感篇一:

电影讲述了主人公王永乐,一名19世纪70年代末山东某地的三元村的生产队长,在与癌症抗争之后,在无法预测的有限的生命中出任三元村团支部书记。他带领着一批勇于带头、敢拼愿拼的的优秀农村干部和群众走上一条脱贫致富的尝试之路。在经历粮食、果树种植收效甚微后,他远赴东北学习大棚技术,在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各种艰辛、力排阻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1970年代末的的三元村,是极其闭塞落后的村庄。邻里可以为了一个鸡蛋,一点洗衣粉厮打,亲兄弟可以为了一个水缸大打出手。生产队长王永乐在党的支援之下刚做完直肠癌手术,就被三元村人一致推选为新一任村支部书记。王乐义带着村民脱贫致富的期盼,毅然而然的拖着自己并不康健的身体承担下了这个重担,即使不顾家人的反对。

王永乐说,“作为一名村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必须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事,离开这一条,本事再大也干不好。”几十年来,王乐义一直坚持“当村干部就得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的信念,在他心里,“乡里乡亲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这些不仅是他的所说所想,也是他的所为。

为了带领三元村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摘掉全公社集体经济倒数第一的“帽子”,王永乐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开阔耕地,种植果树,试图通过建造“花果山”来改变三元村长期贫困的面貌。虽然村里的经济在慢慢有所好转,但是与大伙的展望还是相差甚远。但王永乐还是一直执着着、努力着想让村民们过得更好。所以他在村民的要求下让出了工厂招聘的指标,以致于害得自己的大女儿小月跌落桥洞不治身亡,作为一名父亲他抱头痛哭,在雨中嘶吼,可是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一直的信念。

秋去冬来,时光荏苒,有一次王永乐在妹夫带回来的黄瓜中寻找到了契机。他带着生产队长徐大富和全村最有文化的年轻人李家林,踏上去往东北的火车。在王永乐的真诚之下,孙师傅将自己苦苦研究了三年的私密反季节种植黄瓜技术其中的一部分传给了王永乐,并且不时的说上一句:“希望你能理解”。

回来后的王永乐在众多村民的阻碍之下,力排众议进行的大棚技术的建设,“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永乐带着部分党员先富了起来。在村民看到了利益之后,也要求加入种植,团支书王永乐一直心里装着群众,对于技术也并不私藏。最后在他的带领下,三元村人民全部走上种植大棚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王永乐是一名普通的团支部书记,却同时是农村党员心系人民的典范。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大任务,王永乐这样的党的带头人是党的典范,也是我们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大力弘扬乐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他的廉政清明对于当代的党员教育也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观后感篇二:

1970年代末山东某地的三元村,十分贫穷落后,生产队长王永乐患直肠癌刚刚在省城济南做完手术,就被迫切希望脱贫致富的三元村人一致选为新一任村支部书记,王永乐拖着“半条命”迎难而上。

为早日带领三元村脱贫致富,王永乐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扩大耕种面积、改良土壤结构,试图走种植果树的路子,但成效缓慢,偶然的机会,他决定带领大家发展大棚蔬菜,闯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更可贵的是他们不保守,不但自己不断学习、创新、前进,而且把新技术、新经验传播到四面八方,从南到北、从西到东都有他们的足迹和丰硕成果,受到全国各地称赞。

半个多世纪以前,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等光辉著作中,鲜明提出并精辟阐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身为村支部书记,王永乐时刻想着群众,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无论是躺在病床上,还是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学习王永乐的创业、创新、奉献精神,学习他为民、务实、清廉的情怀。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后感篇三:

近日,在xx党委的组织下我观看了电影《永远的春天》。这部电影以事实为根据,用独特的电影语言、生动的故事情节、真实的细节、展现了主人公王永乐身患癌症,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带领群众克服艰辛万苦、力排阻挠和障碍,进行大棚蔬菜种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时刻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深受感动和鼓舞。现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要学习王乐义同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生产队长王永乐患直肠癌刚刚在省城济南做完手术,就被迫切希望脱贫致富的三元村人一致选举为新一任村支部书记。在公社梁书记的支持下,好心肠的王永乐说服白发娘亲和结发妻子,承载着三元村八百多人的信赖和厚望,凭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同病魔抗争,拖着“半条命”迎难而上。为早日带领三元村脱贫致富,摘掉全公社集体经济倒数第一的“帽子”,王永乐和生产队长徐大福一起,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扩大耕种面积、改良土壤结构,走种植果树,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的路子,彻底改变了三元村长期贫困的面貌。我作为一名服务基层群众的党员干部,应以先进模范为榜样,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切实贯彻执行好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惠民政策。

第五篇: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胡家中心幼儿园 冯多丽

影片《永远的春天》以山东省寿光县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为原型,主人公王永乐身患癌症,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他带领一批乐于奉献、敢于带头的优秀农村干部和群众,在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艰辛万苦、力排阻挠和障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该片以全新的视角独展现了中国农村三十年间惊天动地的大变化,旗帜鲜明的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辉煌成就。

《永远是春天》剧情取材于王乐义从一个癌症病人成为蔬菜种植领域领军人物的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对王乐义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国重大典型生活经历的诸多精彩瞬间进行艺术再创造,通过塑造以王乐义为原形的永乐以及梁书记、母亲等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试图用独特的电影语言、生动的故事、真实的细节、真诚的态度对生命进行礼赞,表现一种值得普通人崇敬与效仿的理想人生境界。

王乐义常说,“天下农民是一家,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大棚蔬菜搞成功后,到三元朱村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他从不藏私,以诚待人,并和全体村民约定:“对前来参观的人要热情相待,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前来学习的农民兄弟。”17年间,三元朱村无偿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农民超过120万人次,4000多名农民技术员在王乐义的带领下,把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传遍了全国26个省区市。王乐义本人也拖着患了癌症的身体,先后到全国11个省、区、市无偿传授大棚蔬菜技术,行程达几十万公里。2005年8月,他冒着酷暑到新疆、青海、陕西等地指导蔬菜生产,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行程3000多公里,帮助那里的农民兄弟解决了大量的蔬菜生产技术难题。同时,他在西北5省建立了培训基地,聘请专家授课,为当地5000多名农民送去了致富钥匙。

王乐义说,“作为一名村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必须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事,离开这一条,本事再大也干不好。”几十年来,王乐义一直坚持“当村干部就得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的信念,在他心里,“乡里乡亲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大历史任务,迫切需要一大批像王乐义这样的带头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广泛宣传王乐义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乐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事业的需要,是人民的意愿,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

下载04-17:《永远是春天》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04-17:《永远是春天》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近日,看了《永远是春天》这部影片,观看后,我感触很深。影片讲述了王乐义从一个癌症病人成为蔬菜种植领域领军人物的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对王乐义这一社会......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影片《永远是春天》讲述的是山东省寿光县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永乐从一个癌症病人成为蔬菜种植领域领军人物的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影片以发展大棚......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近日,我们观看了影片《永远是春天》。该影片通过塑造以王永乐为原形的永乐以及梁书记、母亲等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用独特的电影语言、生动的故事、真实的......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500字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5月20日下午,金城镇组织本镇村居干部在市政府会议室观看了电影《永远是春天》。该片主人公王永乐,是一名19世纪70年代末山东三元村的生产队长,在得知患直肠癌......

    电影永远是春天观后感(范文大全)

    0 2020 电影永远是春天的观后感 【影片概述】:《永远是春天》剧情取材于王乐义从一个癌症病人成为蔬菜种植领域领军人物的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对王乐义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群众路线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群众路线《永远是春天》剧情取材于王乐义从一个癌症病人成为蔬菜种植领域领军人物的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对王乐义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国重大典型生活......

    镇长《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6月6日,在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电影《永远是春天》。这部电影以事实为根据,用生动的故事情节、真实的细节、展现......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xiexiebang推荐)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影片《永远是春天》以山东省寿光县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为原型,如实地反映了在王乐义带领下,我党一批乐于奉献、敢于带头的优秀农村干部和群众,在推广棚蔬......